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侗歌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侗歌研究论文

中国民族乐器:侗族琵琶(弹拨乐器)[ 发表时间:2006-9-28 13:27:00 来源:中国艺术吧 作者: ]侗族琵琶介绍: 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弹拨乐器。常用于侗歌的伴奏。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区。侗家寨都有鼓楼,每逢节日和劳动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尽情的欢乐,弹起琵琶,传歌、对歌。侗族歌手在唱琵琶歌时,也常常用它伴奏,自弹自唱。侗族琵琶构成: 侗族琵琶是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构成的。在各地区琵琶的大小不一,可分大、中、小三种。大的音色柔和低沉,中的音色明亮甜美,小的音色清脆悦耳。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小牛角或竹制的拨片弹奏.它除了独奏、合奏外,还可为侗歌、舞蹈伴奏。是一件极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乐器。侗族琵琶分类: 侗族大琵琶 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琵琶称衣、黑衣、比巴。大琵琶侗语称比巴劳。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侗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绿树浓荫的苗岭山下,在蜿蜒清澈的都柳江、融江和清水江畔,在黔、桂、湘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千百年来,侗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不仅发展了农、林、渔、牧各业生产,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在侗族人民生活中,音乐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他们无论在记述历史、生产劳动、还是倾吐爱情……都离不开歌唱。风格独特的侗歌,就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19世纪中叶,又在侗歌的基础上融入舞蹈,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侗戏。 侗族人民喜爱歌唱、善于歌唱,他们认为“话是说不完全的,只有歌才能表达得完全”。在漫长的旧社会,他们用歌声表达对反动统治的憎恨、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20世纪50年代后,侗族同胞激情满怀,用歌声赞颂共产党,歌唱幸福的新生活。在每个侗家寨,都有一座飞阁重檐的鼓楼,这是侗族特有的建筑物,为全寨聚众、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地方。每逢节日和劳动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来到这富有民族色彩的鼓楼,庆祝节日和尽情欢乐,在这里传歌、对歌。当夜幕降临,侗寨的鼓楼里灯火通明,由男女青年组成的合唱队在这里练歌或赛歌。不仅年轻人抒发衷肠的情歌在这里传递,连五六岁的孩童也在这里接受音乐的洗礼。白发苍苍的歌师傅,是鼓楼里最受尊敬的人,他把侗族传统的歌曲传给年轻一代。侗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少有的多声部、有伴奏、有完整形式的民歌。侗歌有由合唱队演唱的大歌、独唱或对唱的小歌以及用琵琶边弹边唱的“琵琶歌”等。� 公元14世纪末,侗族琵琶已在侗族民间流行。明代沈庠《贵州图经新志》载有:“男子……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牵狗臂鹰以为乐。”榕江县侗族《祭祖歌》中也唱道:“鸡尾垂耳边,琵琶抱胸前……”琵琶歌里还有这样的唱词:“砍下樟木带回家,拿起樟木做琵琶。”证明侗族琵琶已有600多年的流传历史了。� 侗族大琵琶和常见的琵琶迥然各异,它的式样和汉族三弦、蒙古族四弦有些相象,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体多使用一整块樟木、桑木、杉木或其它硬杂木斫制,以使用当地生长的一种叫作“香秀雪”的木材为佳。也可共鸣箱单独制作,然后与琴头、琴杆拼装。全长100厘米~110厘米。共鸣箱呈倒桃形或椭圆形,系在木材下部挖凿出腹腔,其上粘以面板而成,面板多使用梧桐木制作,板厚厘米,也有蒙以杉木或樟木面板的,板面中部开有若干个圆形小出音孔,琴箱长20厘米~26厘米、面径16厘米~20厘米、厚6厘米~8厘米,箱内装有木制音柱。琴头扁而宽,上部较大,多呈扁铲形,长 20厘米左右,顶端朝向上方或向后弯曲,中间开有长方形穿底弦槽,两侧设有三、四个或五个木制圆锥形弦轴,轴长8厘米~12厘米。琴杆较窄而薄,呈半圆柱状体,倒桃形琴箱的琴杆则较宽而厚,正面平坦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但在外弦的纯五度、向下小三度和中弦的小三度、向下纯四度位置的琴杆表面,钉有短小而低矮的金属标记,可兼起品位的作用,也有的在琴杆上拴以细线作把位记号。面板中央或偏下方,置有一个竹或木制长桥形琴马,下方设有竹、木或金属板制缚弦,无缚弦者,琴弦系于琴底尾柱上。张有三至五条琴弦,可用丝弦、钢丝弦或牛筋弦等。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侗族大琵琶一件。琴体用硬杂木制成,全长101厘米。共鸣箱呈倒梯形,蒙以桐木面板,琴箱长21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面板中央开有三个圆形小音孔,呈品字形排列。琴头双菱形,长24厘米,中开弦槽,两侧设四个黄杨木弦轴。琴杆无品,张四条丝弦。这是一件广西侗族琵琶歌手制作的大琵琶,1964年由广西音协赠予该所。 演奏侗族大琵琶,多采用坐姿,将琴箱置于右腿之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扶持琴杆按弦取音,右手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拨片用老竹片、牛角片或牛骨片制成。侗族大琵琶的定弦,三弦者每弦一音;四弦者中间两弦同音;五弦者中、外弦为双弦、定同音。三弦大琵琶定弦为:c、d、a;四弦大琵琶定弦为:c、d、d、a;五弦大琵琶定弦为:c、d、d、a、a。音域同为c—f1。音色浑厚而饱满,但也因用弦不同而有异:丝弦音色柔和,钢丝弦音色洪亮,牛筋弦则低沉而浓重。常用外弦弹奏旋律,其它弦作空弦音伴奏,也可双弹而得和音效果。多用于侗族叙事性琵琶歌伴奏,尤适宜为男声伴奏,常由男子一人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为侗戏伴奏。在为叙事长歌伴奏时,只用于前奏和间奏中,通常不跟腔伴奏,有时只在演唱过程中即兴勾划一下,以加强歌曲的节奏感。在为侗族合唱队演唱的大歌伴奏时,常使用琴箱较大、张有牛筋弦的大琵琶,发音低沉浓郁,与男声合唱大歌雄浑而苍劲的音色非常和谐统一。 侗族的叙事性长歌是侗族琵琶歌的一个主要品种,其旋律起伏较大,常有纯五度和大小六度、小七度的跳跃,演唱苍劲、庄重,有史诗风格。它又有坐唱和说唱之分。侗语称作“嘎常”的坐唱,通常是由一位中年或老年男性在夜晚自弹自唱,可长可短,短则百句,长则上千,一唱到底,故事有完整的内容;侗语称为“嘎锦”的说唱,多在夏季夜晚乘凉时,由一位中年或老年男性自弹自唱,短的可唱半夜、一夜,长的能唱上几夜。故事情节连续完整,弹、唱、说、表随机应变,说唱生动、表演细腻。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文地理、风土人情、道德修养和爱情婚姻等等。中、老年人既达到了自娱的目的,青年人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由合唱队演唱、用大琵琶伴奏的侗族合唱大歌,深受侗族青年人的喜爱,这种大歌多以“套”来计算,一套中有的包括几首,有的多达几十首不等。在侗族民间,合唱大歌的蕴藏量十分丰富。 侗族中琵琶: 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传说在远古之时,洪水滔天,淹没了整个人类,只有张良和张妹兄妹二人坐在葫芦里,随水任其飘流,才得以幸存下来,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他们的后裔彭祖为了纪念先人,召集了八百青年,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歌,曲调优美和谐,感动了天宫的七位仙女也天天弹唱,她们的歌声笼罩着整个侗族,就这样教会了整个侗家,才形成现在这样完美的侗族琵琶歌。 侗族人民把由琵琶伴奏的歌曲叫作“琵琶歌”。在广大的侗族地区,人人会弹琵琶,个个会唱琵琶歌。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据说它的曲调在百种以上,有大调与小调之分,除有传统的曲调外,多为歌唱爱情的抒情歌,歌词也多是根据曲调临时自编的。琵琶除随歌伴奏外,还拨弹出引子和过门,这种即兴的弹奏,虽然可长可短,但是优秀的琵琶手却能演奏出极其华丽而动人的过门和引子。� 形制与侗族大琵琶相近,琴体用一整块樟木、桑木、杉木或硬杂木制作,当地多使用叫作“香秀雪”的木材制成,规格尺寸不一,全长65厘米~85厘米。共鸣箱呈长方形、倒梯形或倒桃形,蒙以桐木或杉木面板,板面中部两侧多开有两个圆形音孔,琴箱长18厘米~24厘米、面宽厘米~厘米、厚4厘米~6厘米。琴头扁而宽,上部较大,呈扁铲形,长11厘米~15厘米,顶端朝上或后仰,中间开有长方形弦槽,两侧多设有三个或四个木制弦轴,少有五轴者。琴杆较窄而长,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但钉有低矮的金属标记或拴有把位细线。后经改革的中琵琶,琴杆设有品位。面板中下部置有竹或木制桥形琴马,下方设有竹、木或金属制缚弦,张有三至五条尼龙弦、丝弦或钢丝弦。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侗族中琵琶。琴体用桑木制成,全长64厘米。共鸣箱椭圆形,蒙以桐木面板,琴箱长20厘米、宽厘米、厚厘米,面板中部两侧各开有一个花朵形音孔,中间开有三个小音孔,呈倒品字形。琴头扁铲形,呈弧形后弯,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五个(左三右二)桑木制六棱锥形弦轴。琴杆较短而宽,正面设有十二个木制音品。面板中下部置竹制琴马,下方设有金属缚弦,张五条钢丝弦。此琴为经过改革的侗族中琵琶,制作精细,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侗族中琵琶时,多采用坐姿,将琴箱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竹或牛角制拨片弹奏。也可在行进中演奏。侗族中琵琶的定弦比大琵琶高八度。三弦中琵琶定弦为:c1、d1、a1;四弦中琵琶定弦为:c1、d1、d1、a1;五弦中琵琶定弦为:c1、d1、d1、a1、a1。音域同为c1—d2。发音明亮而圆润,音色柔和而甜美。既可伴奏琵琶歌中优美抒情的情歌、小调,又可为侗族叙事性琵琶歌伴奏,颇受侗族青年的喜爱,男女皆可自弹自唱,尤适于女声弹唱或为女声合唱伴奏。也可用于独奏或为侗戏伴奏。有的地区在琵琶伴奏中还加用牛腿琴,以增强伴奏的和声效果。 侗族小琵琶: 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比巴拉。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构造与侗族大琵琶相同,但琴的外形式样繁多。琴体用一整块樟木、桑木、杉木或硬杂木制作,当地多使用叫作“香秀雪”的木材制成,规格尺寸不尽相同,全长50厘米~60厘米。共鸣箱有卵形、桃形、椭圆形、八角形、梯形或长方形等多种,以长方形居多,此外,还有琴形与牛腿琴相似的小琵琶,琴箱正面蒙以薄桐木或杉木面板,内腔支有木制音柱,板面中部开有圆形小音孔,琴箱长15厘米~20厘米、面宽10厘米~15厘米、厚4厘米~5厘米。琴头较扁而宽,呈扁铲形,上部较大,顶端稍向后仰,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多设有三个或四个木制弦轴。琴杆较窄而长,指板上不设品位,只拴有标明把位的细线。经过改革的侗族小琵琶,琴杆上设有音品。面板中下部置有竹或木制桥形琴马,下方设有竹、木或金属制缚弦。张有三或四条尼龙弦、丝弦或钢丝弦。有的小琵琶还有装饰,在琴头、琴箱上绘画或雕刻出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和花纹。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侗族小琵琶一件。琴体用桑木制作,全长58厘米。共鸣箱呈扁梨形,既与常见的琵琶近似,也与侗族的拉弦乐器牛腿琴酷肖,蒙以桐木面板,面宽厘米,琴箱厚3厘米。面板上开有三个圆形小音孔。琴头上部较扁而厚、向后微弯,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桑木制弦轴(左二右一),其中两个轴顶呈圆柱形,一个轴顶呈六方形,外表均雕刻有颇富民族风格的图案纹饰。琴颈为半圆柱状体,上窄下宽,正面平坦无品,下部与琴箱接为一体。面板中部置竹制桥形琴马,张以三条丝弦。不设缚弦,琴弦一端系于琴箱下方的尾柱上。此琴造型独特,工艺细致。1958年购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演奏侗族小琵琶,将琴箱置于右腹处,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拨片多用竹制或小牛角制。既可采用坐姿,又可用立姿弹奏,因其琴体较小、易于携带,所以又适于在行进中边走边奏。侗族小琵琶的定弦比中琵琶高四度,三弦小琵琶定弦为:f1、 g1、d2;四弦小琵琶定弦为:f1、g1、g1、d2。音域同为f1—g2。音色清脆悦耳。宜于演奏细小的装饰音和活跃的旋律,少换把位。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侗族的民歌——情歌(又称“小琵琶歌”)伴奏。小琵琶以伴奏情歌、小调的旋律为主,或弹四、五度和音加强节奏。小琵琶是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行歌坐妹”(恋爱)时离不开的弹弦乐器。可以弹、唱结合,边弹边唱,也可男弹女唱或男、女自弹自唱。演唱时常用小嗓(假嗓) ,歌词委婉、比喻生动,曲调优美、含蓄深情,节奏欢快、活泼鲜明。许多衬词、衬腔和许多细微的装饰音,也给曲调增添了不少华丽的色彩。青年人也常用小琵琶独奏自娱或一起合奏同娱。此外,侗族小琵琶还用于伴奏酒歌或拦路歌等。 秋收以后的侗家寨,当月亮挂在树梢,在幽美而清静的夜色里,随处可见青年们弹奏着小琵琶,听到他们即兴编唱的“琵琶歌”。劳动一天之后,听着琮琮的琵琶声伴着青年人轻柔的歌唱,确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有时,歌声隐隐约约地响起来,由远而近,又渐渐地消失在寨边上,这正是姑娘和小伙子对唱的好时光。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村寨里,有不少优美动听的情歌。有个正在找对象的青年唱道:“我现在要唱歌了,姑娘们请不要笑,虽然我的歌唱得不好,可我是用心在唱的。”这位青年多么希望他的歌声能引起姑娘们的注意啊!在侗家,如果哪个青年不会唱或唱不好琵琶歌,就不能受到姑娘们的欢迎,也更难获得姑娘的爱情。一个正在恋爱的青年,带着他心爱的琵琶来访姑娘,他站在姑娘的窗户下边,轻轻拨动琴弦,禁不住唱起来:“白天六个时辰,晚上六个时辰,你就像一支绣花针,把我的心挑得像乱麻一样。”歌声洋溢着青年人爱恋的激情,姑娘很快地跨出门来相会。过去的“琵琶歌”,有些唱的是因果报应、才子佳人等传说故事;而今,侗族民间的广大琵琶歌手,大编新歌、大弹新调。侗族的“琵琶歌”就像一股春风,吹拂着美丽富饶的侗乡山寨。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 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 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 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 不可能划一, 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 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 “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 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 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 思乡曲、 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 《辽阔的草原》 、 《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 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 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 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 响, 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歌舞艺术以“十 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 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 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 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 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 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 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 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 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 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 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 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 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 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 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 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 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 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 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 较强, 曲调明快。 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 旋律细腻、 柔和。 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 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 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 老人。侗族大歌 50 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 《阿细跳月歌》等, 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 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 1949 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 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 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 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 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 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 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 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 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 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 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 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 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 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 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 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 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 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 支区和一个特区

民歌的起源发展,高潮,作用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极有发展前途。在贵州,每年有类型不同大小各异的民族节日重删除次;许多民族聚居区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物众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特别是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更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独具一格,它与外界有着独特的交流渠道。在贵州的重点文化旅游景点中,大多是贵州独有的,如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民族建筑、众多的风物特产、可口的美食餐饮、历史名人文化、贵州龙文化、苗侗原生态文化、沙滩文化、阳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与独特的喀斯特风光构建起贵州旅游文化的灵魂,使贵州的山山水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成为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资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但贵州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过去,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各方面人士来贵州各风景名胜区观光旅游的逐年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认识。侗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动;苗族的木鼓舞从大山深处的田间地头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风格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功能被称为“无字的史书”;六枝梭嘎苗族社区因其文化独特并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被国际戏剧界称作“戏剧活化石”的地戏、傩戏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以风情浓郁内涵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贵州高原山区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内,各民族承袭着自己的传统,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独立,每一种文化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都是其它文化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一切都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通过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借助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及其群众快速脱贫致富。与“信贷扶贫”、“民政扶贫”等其它扶贫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一种全新、高效的扶贫方式。它有其理论依据: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来看,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其发展的前提在于旅游资源;作为高度关联的经济型产业,能够带动市场需求,树立地区整体形象,带动物流、财流、信息流及新观念流,从而带动相关部门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富裕劳动力问题。此外,作为窗口性行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可加强与外界交流,增进了解,促进招商引资。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这一命题不是人为的,而是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旅游扶贫纳人重要的工作议程,明确提出“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中,发展旅游业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游扶贫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中将发挥更大作用。这个行吗??

侗族侗绣论文题目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

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

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

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

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

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

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

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

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

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

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

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

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

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

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

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

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

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

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补充:

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

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

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

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

补充:

感觉。

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

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

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

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

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

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

补充:

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

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

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

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

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肯定是因为这个刺绣非常的好,还有与他们刺绣方法跟别的民族是不一样的,有着他自己民族的特色

因为他们的刺绣做的是特别好的,并且是特别好看的,特别的精细。

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侗族的刺绣品上,还有些独特的起点缀作用的附属物。如苗族使用的附属物有较厚金黄色纸片,还有铜片和玻璃斤。这些附属物大多为圆形,也间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绣在图案上,可以填充空间,组成线条,还可利用它的色泽增加服饰品的光彩。当姑娘们在节日里穿戴上这些服饰翻翻起舞时,人们很远就可看到衣服上的摺摺光彩。 侗族刺绣是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为当地许多妇女所熟练掌握。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境内居住着苗、侗、瑶、壮、汉等民族,他们在这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风雨桥、吊脚楼,还是非物质的侗戏、侗绣、苗绣都具有吸引力。自古以来,这里的群众穿着很有特色,特别是侗族妇女,头上包着自织的白头巾,上身穿着对襟花衣,两边袖口镶有宽幅花边,衣脚衣叉都配有花边,分层次,胸部另配一块胸兜,因其部位是最能显示技艺的地方,极其花样繁多,有的绣上双龙抢宝,有的绣上金钱葫芦,有的绣上牡丹富贵,有的绣上孔雀开屏等图案,这些就是具有浓厚的原始趣味的侗族刺绣。侗族刺绣的艺术品繁多,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刺绣等内容相当广泛。 侗绣是刺绣的一种,是侗族人民一针一线在侗布上绣出来的,其风格自然、朴素、大方。侗绣中的精品当属北侗盘轴滚边绣,该绣种仅在锦屏县的平秋、石引、黄门等北部侗族群体中流传。据陈显月介绍,盘轴滚边绣是纯手工制作,历经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数十道工序,制作一件完整的盘轴滚边绣精品往往要花一年的时间。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铜仁地区侗学研究论文

生物多样性科学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贵州是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据统计,贵州省境内植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四位,动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三位,贵州还是野生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室,此外还拥有十分丰富的极端微生物资源和生长环境。显然,贵州典型喀斯特岩溶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与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贵州省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着力量分散及创新不够等问题,已难于适应今后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使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真正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对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已势在必行。本文概要介绍了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贵州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本情况、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有待拓展的学科领域以及贵州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资源概况,并提出了对贵州省科技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初步设想。

该学科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情况“十五”以来,学院承担信息技术领域研发重要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近1500万元。 其中: 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含2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 1项,科技部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春晖计划13项,教育部教改项目2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5 项,日本NTT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及服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项目近50项。发表学术论文 208 篇(其中, SCI、EI、ISTP收录40篇);科研成果转化21项;主编教材8本,科研成果(教材)应用于本科教学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在该省许多行业的应用项目研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国家级项目计算的模型、理论和应用中的新方向(国际合作项目) 关于数值计算、可计算性及计算复杂性的算法基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计算的模型、理论和应用中的新方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不可满足公式的结构以及证明方法的研究、基于Linux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国家863重大专题项目)。部级项目可视电话系统图象压缩编码的研究 、基于微硬盘多媒体便携式播放系统、 基于CPLD/FPCA技术实现系统的多任务可编程处理、 数控加工中心网络平台建设、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CT图像上的应用 、基于网格的喀斯特地区数字博物馆基础研究、 基于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 、城市电平轿车的设计――电力及控制系统 。省级项目遥感图象混合压缩方法研究及实现 、基于Internet知识工程的复杂性与安全性研究 、信息安全流-一种基于类型的方法 、图象信息隐藏技术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图像领域中的研究 、数控加工中心的网络平台建设 、通用工业测控组态软件系统 、基于Internet网实验室系统 、图象数据库应用研究 、贵州省教育信息化及远程教育“十五”发展规划研究 、极小不可满足公式的同构与同态的研究 、贵州省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Internet2技术跟踪及应用开发研究 、中文信息处理及情景对话理解研究、 Internet网络通信与网络安全 、基于Type-2图灵计算模型研究、 基于软交换技术构建劳动保障咨询平台系统 、球磨机节能控制系统 、社区心血管保健监护系统 、语义Web中的本体(Ontology)关键技术研究、 计算机软件开放实验室与课件发布系统 、基于Internet远程监护仪监护服务系统 、GUMC-16A开放中心传感控制系统、 极小不可满足公式的同构与同态的研究 、心血管保健远程监护仪监护服务咨询系统 、贵州省CAE仿真分析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基于医学图像的心脏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非确定有穷自动机状态极小化算法及其复杂性研究 、安全协议及其BAN逻辑分析应用研究 、城市应急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非平衡复杂网络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增量型核回归分析理论及算法研究、 基于同质块的多阶段两维排样优化算法研究 、贵州省旅游景点虚拟场景建模与漫游 、J2EE与软件工程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状态数据分析系统。市级项目贵阳市物价信息监测管理系统 、贵阳市企业信息化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微硬盘音视频播放器 、贵阳市信访信息管理系统、 IPv4/IPv6混合组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贵阳市城市道路交通数据库建设及网络模型研究、 侗文化世界非物质遗产申报数据库建设(一期)。横向项目试验器计算机测控系统、 混仓控制系统 、煤炭远程监控及管理系统 、铜仁电力局结构化综合布线、 视频自动传送控制软件 、六盘水劳动力市场网络系统 、Cs097A试验台计算控制系统 、Cs095试验台计算控制系统、 液压试验台计算机控制系统 、汽车点火锁质量控制软件 、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HIS系统(软件)、 贵阳市宾仪馆监控系统 、铜仁供电局呼叫系统 、毕节供电局呼叫系统、 毕节工商局地区工商信息化管理系统 、贵阳市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项目、 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科研院瀑布沟水电站安全检测三维仿真系统、 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系统、 MCS-1可视心律失常治疗仪 、自动气象站观测设备研发 、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

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

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

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

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

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

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

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

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

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

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

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

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

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

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

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

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

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

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补充:

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

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

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

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

补充:

感觉。

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

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

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

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

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

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

补充:

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

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

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

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

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歌词研究研究论文

周董的歌词,看起来很有诗韵感就像诗歌一样 像烟花易冷一首歌的时间啊都很有感觉的.另一个他的歌有批判性像超人不会飞红模仿阿在一个是有激励性稻香.....

英文歌词比较直白,这点符合他们的性格——外向开朗,你可以发现英文歌里love,heart,crazy之类的词会比较多,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流行音乐,会这样直白的去说“爱”啦,“心”啦什么的,而在中国的音乐里,这样直白是不常见的,烘托气氛的,甚至描写事件的歌词都会出现很多,但是直抒胸臆说心情,感受的相对而言比较少。总之,英语歌是偏重直接抒情的比较多一点,比较受欢迎一点,你比较容易发现那种唱的撕心裂肺的歌进入Billboard排行榜;而中文歌词一般意境幽远含蓄,试图给听歌的人营造气氛、环境去想而不是直接告诉听歌的人作词者自己的思考。我是比较爱听歌的啊,也因为专业的原因听很多英语歌,个人是很喜欢感情很真挚的那种英语歌,意境很悠远很唯美的的中文歌,不敢说这就是他们的全部特点,但是他们确实是因为直白、含蓄不同风格而更美更独特。 文秘杂烩网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沟通的日益方便,外国文化以及西方流行也开始在中国侵占市场,各种繁多欧美以及日韩文化、产品开始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开始普及,以至于出现了“哈日族”、“哈韩族”、“街舞”、“极限运动”、“80后”等等新名词。那么,这类新名字与新文化的出现会给现金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 美国街头文化是美国社会一样很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由于近50年来,美国社会当中还具有严重的种族歧视观念,当时的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所以美国的黑人当中就开始流行一种街头文化,以此来进行发泄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街头文化里,除了我们所熟悉的“街舞”、“HIP HOP音乐”、“街头篮球”还有诸如“涂鸦”(画在墙上的一种美术形式,在美国低特律的地铁墙上随处可见,内容包括一些有关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不满的发泄)、“battle比赛”(美国地下的一种音乐比赛,一对一,以挑出对方身上的缺点进行对骂的形式,歌词中大多有挑衅的意味)等。当然要纠正一点,很多人以为街舞就是街头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实应该是battle,街舞在美国街头并不是很流行,现在主要是在日韩比较流行。 接下来是正题,中国的流行乐坛,大多受美国、日韩等地的影响,歌曲旋律、歌词当中所包括的文化内涵也基本都是外国文化的味道,而有本国文化的音乐人却很少,即便有,也不太受到国内歌迷的支持和欢迎。受支持的大多是一些20出头的年轻歌手,而恰恰他们的歌基本属于模仿欧美风格。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与他们国家的社会背景以及发展状况慢慢演变出来的,所以每一个国家他们的文化分支都是具有本国的文化内涵在内的,这也造成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的不同。中国的文化是古老而传统的,因为发展的历史久远,文化也就有了一些传统和古老的味道,这正是重点,正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很古老,使得很多国内的年轻人认为中国文化老土,以导致崇洋媚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可悲的是,中国的年轻一带受的都是外国文化的熏陶,而且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再举个例子,前几天,李连杰先生的新片《霍元甲》上映了,整部片子整体来说很不错,让人看了很感动。从长远来说,李连杰的古装功夫片总是能体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与霸气。从《黄飞鸿》系列到《功夫皇帝方世玉》再到《精武英雄》,这次的《霍元甲》也是一样。但是,在影片的最后,霍元甲因为日本人的毒害而倒下的时候,也正是全最高潮的时候,却突然蹦出来一个周杰伦开始嘻嘻哈哈,一下子打乱了影迷先前的情绪,于是整个高潮片段都给一首歌搞砸了。这就说明不同社会背景下发展出来文化在很多场合是无法相互融合的,这就好比在维也纳音乐会上放京剧,是同一个道理。 二、 日本动漫。 日本动漫确实好看,我不否认,因为我也曾经痴迷,日本人的坚强和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也确实值得人们尊敬,日本动漫在年轻一代当中的风行,在我看来,是无法避免的。 小学5年级,那时候看《火影忍者》不知道有多少疯狂,什么忍者刀啊什么忍者道具之类动漫周边产品买了也挺多钱。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动漫中处处体现出来的精神是我可以终身受用的。这是好处,但带来了什么坏处呢?日本动漫在中国的痴迷群体,一般在青少年,也就是10-16岁的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人,大多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一些处世原则都还未成熟,看到了喜欢的东西就会过分盲目地崇拜,而日本的动漫中体现出来的大多是日本传统文化与精神。这就是所谓的“思想侵略”。日本人从本质上来说,写这些漫画是有某些政治目的的。设想一下,中国的年轻一代,脑子里装的都是日本的文化,都是看日本文化长大的孩子,到我们这一代长大了以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有谁还记得,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还从何寻找?! 三、 “80后”文学热潮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近几年来,一批又一批80年后出生的年轻作家开始侵占中国文学市场,随着“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的越办越好,像郭敬明、韩寒这样的作家开始在中国的青少年群体当中大红大紫起来。在早期,因为中国教育机制的某些缺陷,部分地区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当然这种缺陷现在依然存在),所以早期有很多喜爱文学的初、高中生曾经写了一些叛逆并且带有批判意味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符合了当时大多学生的心理,所以有较多的学生开始模仿这种写作风格。渐渐地,这种带有叛逆色彩风格的文章更加成为了一种形式,这些学生写东西不再是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是刻意地使写的文章达到某种效果。更加严重的是,因为这种风格的文章写得多了,想法也有些过头了,很多的学生有了消极的念头,更有甚者因此得了心理疾病,并且有更多的学生开始认为,写文章是为了追逐某种潮流,而这并非文学的本质。 当然,这些现象也有好的一面,因为追逐潮流和这种新的“颓废风”,很多学生也开始拿起了笔试着写作,其中有一部分人挖掘了自己对于写作的兴趣,当然也有人永远无法领悟到写文章的实质意义。不过“80后”之风还是为久经沉寂的中国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四、 来自美国的“摇滚颓废风” 同上面的“80后”一样,美国的摇滚朋克风潮一样带有颓废的意味。其实摇滚很好听,我也很喜欢,但从为去认真研究过,也从未想过学习它的什么或者崇拜它的什么,只是以之为乐。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为之着迷。摇滚乐中带着强烈的颓废意味,虽然有汉森乐队这样的清新摇滚乐队,但是却少之又少。外国的摇滚歌手有很多带有心理疾病,并且常做出疯狂的举动,可是国内的歌迷也居然有人认为这很有个性,纷纷为之效仿,这真是让人想不通。加上“80后”风的熏陶,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着耍酷,学叛逆,学颓废。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心理状况,而是一种刻意制造出来的性格特点,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生活、对于学习和对于事业的消极想法。总结:外国文化确实绚丽多彩,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抨击外国的文化,也不是说不能去欣赏外国的文化,但是,我们中国的年轻一代当中,能够意识到自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把这些外国的文化因素做为兴趣,但千万别迷失了心智,过于地崇拜,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有它瑰丽眩目的一面,为什么不尝试着接受呢?还有,要是真的喜欢日本的漫画,建议你相信自己有了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后再去看日本漫画,日本漫画中体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要删去坏的方面,学习好的方面。 最后套用一句经典的台词: “取洋人之长,补国人之短,耀出千分光,发出百点热!” ——电影《黄飞鸿系列之西域雄师》 下流笔

楼主,你好!关于杰伦歌中的中国元素,无非是一下这几首中国风的歌曲:青花瓷,烟花易冷,双截棍,龙拳,霍元甲 等等。可分为两类,先谈后三首,这三首呢属于其中一类,主题是宏扬中国文化,节奏感很强,让人有种心情澎湃的感觉,比如霍元甲这首歌,用快节奏伴随中国风的戏曲唱腔,打个比方,就像女人看着擂台上自己的男人,心里有种忧柔的焦虑,台上的男人又是种激烈的情绪。很容易扣人心弦。前两首属于另一种,抒情类。这类型虽然曲风缓和,吸取林黛玉的凄美,但有没那么柔弱,表达的感情很强烈,如青花瓷的MV.把那种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肇兴侗寨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贵州有个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千年侗寨,曾是2018春晚的分会场,肇兴侗寨风景区位于贵州黎平县东南部,黔、湘、桂三省交界地段。2017年初次来贵州时,林也在贵州旅游,给我推荐过这里的八寨一山徒步之旅,但当时已从兴义到云南了,甚觉遗憾。今年夏天就去这里看看吧。交通 肇兴侗寨距从江高铁站很近,从江高铁站位于贵广线上,很多地方都可直接乘高铁到从江。我从贵阳坐高铁到从江站,仅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经龙里北、三都县(可从这里到荔波)即到从江站,出站右侧是汽车站,有直接到肇兴侗寨的中巴车,十几分钟就到了。侗寨的第一道大门前是一广阔的广场,2018年的春晚分会场即在这里,广场的一侧矗立着银色的月形侗族头饰,广场中央正在修建鼓楼。寨门对面有停车场,若是自驾,可将车停在这里,买门票后或徒步或乘观光车进寨。若乘中巴,司机会让你下车买票,然后再上车进入寨子。住 侗寨有许多客栈,我住在肇兴河畔的兰草昕客栈。客栈取名“兰草昕”,我想是有寓意的,兰,取兰花之高雅,客栈装饰的花大多为兰花。草,取草之旺盛的生命力。昕,为初升的太阳。我喜欢这种感觉。客栈是木质的三层小楼,一楼有茶座。墙边的装饰柜上放着各色的小摆件,小花瓶里扦插的吊兰洋溢着生机。服务台旁的夏兰散发着缕缕清香。窗外的各色小花正在怒放……闲坐小窗旁,或读本书,或聊天,听窗外哗哗的河水声,看河对面干栏式木楼,感觉妙极了。我住在二楼,沿着台阶上楼,墙壁上悬挂的吊兰迎接着客人。客房的门前亦摆放着兰花,楼道里静静贮立的挂烫机令我有回到家的感觉。 房间虽不大,但精致温馨。木质的窗很是原生态,隔着白色纱帘,看到对面的侗家木屋。草绿色的落地窗帘与木窗极和谐,小花瓶中扦插着吊兰,摆放在木架上。推开窗,飘来湿润的风,小河的水哗哗流着,对面小楼的窗半开半掩着。 卫生间摆放的洗漱用品亦是家庭常用的品牌,可看出客栈主人在细节方面的用心。 兰草昕客栈的店长一一小刘是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他来自黔东南。他善良而能干,稳重而幽默。有时我们在门口聊天,他讲他的工作和生活,对面的侗家木楼上,有他在这里新结识的邻家朋友。当朋友忙时,他会照管朋友的孩子。从他轻轻地描述里,感受着他与乡邻的温情,这种温情,也给了我们这些游客。 侗寨三宝之侗族大歌 我很幸运,到侗寨时,正赶上侗家人的节日一一六月六,这是他们的粽子节(他们不过汉族的端午节),过节时,吃粽子、唱侗族大歌庆贺节日。小刘接我时告诉我,下午在表演场有侗族大歌的表演比赛。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演场的长条木凳上坐了许多观众,我寻找无人的空位坐了下来。因为座位没有层次,所以前方的观众还是有点儿遮挡视线。但挡不住那天籁清泉般的旋律传入耳廓,感觉那样的原始和纯净。 它歌唱劳动,自然,爱情和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侗族大歌来源于自然和生活。比如说蝉歌,就是模仿蝉鸣形成的。他们在劳动之余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效法自然界的声音形成自己的音乐。侗寨的一位中年男子告诉我,因为侗族没有文字,所以侗族大歌都是口耳相传下来的。自六月六以后,侗家的节日特别多。因为各种庄稼蔬菜水果陆续收获,侗家人就特别高兴,他们以节日形式来庆祝收获。听着侗家大哥的介绍,我对他们很钦佩。他们能够把快乐融入劳作与生活当中。生存条件虽然艰苦,但苦中能寻到乐身养心的方法。表演队有四十多个,来自肇兴侗寨及周边各个侗寨。每个表演队着不同色彩的侗族服装,但无论头饰及款式都体现了侗族服装的特点。 侗族服饰崇尚黑色和蓝色,凸显出侗族凝重深沉,厚重朴实的民族特点。在衣襟和袖口处,饰以亮色的刺绣、织锦纹样,与大面积的黑篮色衣身形成对比,在深色基调上不会显得过于沉闷和单调,体现了侗族人低调内敛含蓄的审美原则。 但是作为演出服装,色彩要艳丽丰富了许多。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女子的服饰。他们把头发在头顶盘成发髻,为了让发髻大一些,他们用黑色的棉质细线与自己的头发合在一起,再把它们盘起。然后再把各样的银饰插在发髻上。 她们着上衫下裙,她们的上衫,有的开襟,有的对襟,领口、袖口等部位镶着各种花边,腰部系着有银饰的围裙,显出体态的婀娜。紧速纤腰以后,就从下到上逐步收缩, 使整个胸部处于开放状态,再恰到好处的衬上一块儿锦绣般的胸兜。下着及膝的百褶裙,膝盖以下,系有与衣裙协调的绑腿,便于行走,劳作。 她们的银饰华贵而有异域风情,一对精致的耳环,画龙点睛点缀了整个脸庞,胸前的硕大的银项圈,昭示着雍容华贵。一块儿不大不小的银背坠垂在后背,恰如其份地填补了后背的空白,与胸前的银项圈相映成趣。我好奇的看着他们化妆,梳头,演员无论老少,都很投入的做着这一切,我问她们, “头饰和项链是银的吗?” “若是银的早就不见喽。”一位演员呵呵地笑着。 各个表演队依次上场,动情地演唱着他们的歌,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 获奖的队伍兴高采烈,放鞭炮庆贺。 未获奖的,虽不及获奖的那么兴奋、但也有着参与后的淡淡的满足。他们手拉为演出准备的行李,如一道风景走在肇兴侗寨的主街道上。 侗寨三宝之鼓楼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侗寨三宝之一。有“无鼓楼不成寨”的说法,鼓楼既是他们的家园,又是他们的殿堂。肇兴桐寨鼓楼为多层密檐宝塔状木质建筑,由杉木制成的柱、板穿榫而成,不用一钉一铆。作为侗寨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鼓楼具有集会、议事、祭祀、娱乐和休闲等功能。几乎所有的鼓楼都占据着该寨或“团”风水、视线最好的位置。肇兴的五座鼓楼,分别属于五个“团”,在弄况坡上观察,五座鼓楼按照一条大船的造型来布局,有船头、船尾、船蓬和两个桅杆。肇兴人希望借着这条船,回到他们的祖先骆越人曾经栖息过的地方。鼓楼是侗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侗家人不仅在这里栖息身体,而且在这里栖息灵魂。 鼓楼与周围青色的山水、绿树、侗家木楼构成一副和谐美丽的画面。夜幕下的鼓楼熠熠生辉,好似五顶金冠,那是来自远古的神秘和庄严。 夕阳照在鼓楼顶上,送给侗寨每日最后的光芒。 侗寨三宝之花桥 花桥(即风雨桥,侗寨人称为花桥),侗族三宝之一。花桥上有桥廊,桥廊内过道两侧有供人坐靠的长椅。梳状的栏杆既美观又通风透气。 清澈平静的肇兴河上,静卧着五座大小相近、风格各异的花桥。分别与五座鼓楼相应。 这些花桥全部用杉木建成,檐牙交错,所有的梁、柱、枋、板,全系穿榫逗扣衔接拼合,不用一钉一铆。经多年风雨、人畜走动,尚未有稍许松动变形,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侗寨的人们坐在桥内的长凳上,有的打牌,有的闲聊,有的躺在长凳上打盹,那样放松和闲适。花桥连着肇兴河两岸的人家,也是人们休闲乘凉的场所。河水从桥底哗哗流过,水的流动带来了风,这是夏日里极凉爽的地方。 花桥廊内上方,绘有彩绘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侗族神话故事、祖先传说、风俗节日场景,也有侗族的图腾标志,甚至还可以看到源自侗族民间传说的故事图谱。 梁上悬挂着灯,夜幕降临时,灯便亮了。花桥更显得亮丽,如花船在水面行走。 每天当我经过这里回客栈时,如侗家人一样在长凳上坐坐,听听水声,沐沐夏风,暸望两岸的碧树与木楼,美好的感觉和画面便流进心中。 侗寨掠影一一 入口 从中巴车下来就是寨子的正式入口了,肇兴河从寨子里缓缓流出。 干栏式木楼坐落在青山与稻田之间,炊烟慢慢升起。 水车缓缓转动,浇灌着稻田。迎接我的就是这样一幅田园人家的画面。我在这里静静等待兰草昕客栈的小刘来接我。 侗寨掠影一一侗文化展示中心 到侗寨,侗文化展示中心是要参观的。这里介绍了侗族的文化生活。 院内建筑是二层干栏式木楼。 前院的木楼内主要展示了侗族的芦苼,侗戏,侗族大歌,服饰,生活场景等。 后院有刺绣,蜡染,扎染的体验馆。侗寨掠影一一音画歌舞 肇兴侗寨有以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艺表演。白天有寨门迎宾以及以侗族大歌为主并伴有民俗民风展示。夜晚场的表演包括歌舞及剧目。侗寨掠影一一肇兴侗寨的路 侗寨的主街道从景区寨门开始,经过五座鼓楼,可通向到堂安侗寨的乘车点。有寨内的观光车通过。凡是买了门票的游客在这里都可以免费乘车。 街道两旁的房子是干栏式木楼,有客栈,饭馆和各种店铺。 繁华的街道上相当一部分都是游客。在这里做生意的,不但有本地人,很多都是来自外地的。他们看好了这里的商机。 我最喜欢肇兴河两旁的小路。在这里行走可以看侗家人的生活。看他们晾晒的衣服,漂染的侗布。有时还能看到有人在垂钓。 看他们围在一起吃饭。看侗家灯火依次亮起。 这个美丽宁静的山寨,依靠肇兴河的滋养,侗家人在这里休养生息。我喜欢这份宁静和原生态。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游客的涌入,侗寨的生活和经济模式已在悄悄地改变,许多外地客商进入侗寨。 他们的物质生活比原来富裕了,但愿他们的精神生活仍像原来那样纯朴、乐观、向上。 当我离开侗寨时,仍感意犹未尽,也许我会再来。

心得一:参观黎平会议心得体会为了纪念“”运动,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了再寻革命足迹,重沐红色精神。加强团员干部对党历史的了解,12月7日14点30分,校团委组织各班团支部书记赴黎平会议会址参观学习。在黎平会议会址,陈列的革命遗物,手迹等珍贵革命历史文物,似在诉说着不平凡的历史,徜徉在展馆中,大家仿佛亲身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见证了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困苦,也更加感到了先辈们的智慧与胆识,体会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本次参观学习,不仅使团干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黎平的发展历程,更激发了他们爱国、爱党,回报社会的决心,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更加努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政治文化素养,做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干部。心得二:参观黎平会议心得体会有幸按照“保纯”活动的安排,我部得以在7月组织了“重走长征路”活动,我们的目的地——黎平。“黎平会议”之前在我心目中的亮度显然远逊于“遵义会议”,正是有了这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我才知道了、了解了、读懂了“黎平会议”的精髓。原来:一、“黎平会议”是中共中央从江西中央苏区突围出来之后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在中央全会闭幕后,这是党内最高级别的会议,决定了当时红军长征战略转折的大政方针。二、“黎平会议”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使红军遭受巨大损失错误战略方针。三、“黎平会议”第一次结束了从1931年11月赣南会议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层受排斥的地位,开始形成了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包括过去反对他的人),赞同、支持、拥护他的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尝试,开创了我党历史上否定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错误指导的先例,是我党对共产国际从盲从到独立思考,从逆来顺受到自作主张的转折点。壮哉!当我读懂了这次会议,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伟大、光荣、正确”6个大字……看后人如何评说?“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气势恢弘如斯,我不虚此行,我抛弃了自己的肤浅,彻底忘记了来前“没意义、走走过场”的愚见。感谢此旅,让我重新感受历史、感受艰辛,让我用心咀嚼和平的珍贵及战争的残酷……心得三:参观黎平会议心得体会2014年4月4日,公司组织集体去参观了黎平会址。参观后我的感想颇多:在过去时代的人们生活是如此的艰辛,而现在的我们呢,却一再的不知道珍惜一切,而总是去铺张浪费,不懂得节约、节俭。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的素养却一直在不断的倒退,而不思进取,不知悔过,一味的向着一个方向而前行,不管前方的道路如何。现在的人们缺乏信仰,不知道信仰是什么。一直崇拜与金钱社会,上等社会的贵族生活里;而没有过去时代人民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信仰是净化心灵的,是让人有意志和做事标准的。那么金钱就是对信仰的挑战或者是考核。有了信仰就有了自己的标准不会因为金钱或者信仰以外的事情而动摇自己的做事标准。甚至为信仰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这就是信仰,也是信仰的魅力和力量。信仰是让人快乐的,让人积极地主动地做事情,而金钱就是被动的让人去工作去挣钱去维持生活。换句话说金钱是主人我们人类就成了他的奴隶。那么信仰金钱也就是最痛苦的选择。因为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所以认得到满足的是内心的感受不是单单的物质拥有。你说现在是没有信仰的一代也许是对的,在和平的这个年代没有了压迫没有了督促的力量。人都追求自由追求权力,可是有了自由了人们就散漫了也没了斗志,再也看不到以前的铁人,看不都以前的上山下乡。多数是网吧游戏,KTV酒吧等等。现在人的理想和过去时代的人不一样了,追求的也不一样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人的追求也要有所变化。黎平会议纪念馆虽小,内容单一,但绝对算得上史料殷实,布展精致,视觉舒适的党史教育基地。认真参观后,真的添补了我们对这段历史时期不了解的空白——黎平会议的经过、历史意义及重创后的中央红军在进入黔贵地区,最初5—10天的具体活动内容和行进线路。提起“黎平会议”的缘由和历史意义,就不能不正视黎平会议前,中央红军惨遭重创,几乎全军覆灭的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战,是我军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失利。所有参加过湘江战役的老红军们,无一人能忘记这场几乎置他们于死地的战争;甚至在每一位共和国的功勋将领即将走完人生最后一步时,仍然难以释怀湘江战役中痛失战友的重负。例如1934年11月29日下午15时,中革军委在情况不明时,错误地电令红三十四师作为全军的最后阻击后卫,必须于30晨接替红六师新圩防地阻击桂军。12月1日中午,当红34师翻山越岭艰难跋涉赶到新圩附近,桂军已突破新圩阻击线,并切断红34师前往湘江的进路。致使34师孤军陷入敌人包围圈内,无路可退,全军覆灭。红34师政委程翠林阵亡。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付出重大牺牲,全师由原来的6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身负重伤。他用皮带压住伤口,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最后,部队弹尽援绝,陈树湘伤重被俘。敌人为抓到一个红军师长兴奋发狂,立即将他押送“追剿司令部”。途中,他趁敌不备,在担架上忍着巨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29岁。陈树湘死后,敌人割下他的头颅,装在篾笼里,悬挂在他的家乡,湖南长沙小吴门外中山路口石柱上示众,红军悍将的威名,使湘军为之侧目。黎平会议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是"以遵义会议为伟大标志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它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是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起点,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与非凡气概。这部动荡不已的历史,你可以说它不富足,不充裕,不美满,不宽容,不开放,不安宁;但你必定惊叹它的光荣与梦想,它的热血与献身。它给我们的感触很深,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红军时代人民的艰辛和大无谓精神,体验到了他们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突破重重艰险与挫折,那种昂扬的斗志和永不被磨灭的意志力,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要永久学习的。心得四:参观黎平会议心得体会从肇兴侗寨到黎平只有50多公里,路面是很好的三级柏油路,我们只一个多钟头就到了县城。黎平是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口总数最多、面积最为宽广的县,也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县,拥有人口总数五十余万多人,全县管辖面积为4441平方公里。黎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地方山清水秀,具有大量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到了黎平县城后,兄弟单位的同志们早在那里等着了。跟据我们的要求,决定带我们先参观黎平城内的著名景点翘街,也是我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翘街位于黎平县县城所在地德凤镇,是黔东南别具特色的明清古街道。整条街道由东倾南斜贯通。两头高中间低,恰似一根弯弯的扁担,因而得名翘街,当地老百姓也称之为扁担街。翘街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第一次政治局会议的所在地,现在该址设“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为红色旅游胜地。整条翘街依山就势,沿街许多老街巷与之交汇,诸如: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这些街巷或是石板道路或是用卵石铺地,与老屋相连,古色古香的。街上还有两湖会馆遗址、周氏宗祠等遗迹。走进翘街,就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20世记30年代的老街面,街面上仍是古老的青石路面,街两边的店铺基本上是原始面貌,其中尤以有500多年历史的两湖会馆和周氏宗祠最为著名。因我们主要目标是参观黎平会议会址,感受红军的光荣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因此由兄弟部门事先联系了“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的讲解员为我们详细讲解红军长征中有关黎平会议的历史。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在黎平县城(德凤)东二郎坡(旧称翘街)52号。原为城东翘街胡荣顺店铺。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再次维修后,辟有陈列室。会址门面悬挂陈云手迹"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横匾。会址共设8个展室,陈列文物数百件(幅)。经过讲解员的解说,我们基本知道了黎平会议在红军历史上的重要意义。红军在反第五次围剿的斗争失败后进行了战略转移。在西进到湘江边时,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盲动指挥,舍不得丢掉坛坛罐罐,致使红军遭受敌人的重围,经过浴血奋战,红军虽然突围出来了,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苏区出来时的10万人减少到3万多人。红军未来到那里去?怎么样才能突破敌人的重围?指战员们都希望能得到毛主席的正确指挥。在这个关键时刻,红军于1934年12月15日占领黎平,18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参加者有:周恩来、博古、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李德等。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与会大多数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北上湘西与强敌硬拼的主张,采纳毛泽东甩掉重点围堵的避实就虚,向黔北发展的意见。,故黎平会议史称“黎平转兵”。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可以说,黎平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根据国情自主决定战略方针的会议。从此中国革命就开始了波澜壮阔的胜利之路,因此,重温黎平会议的历史,使我们更加明白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明白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胜利的道理。参观完黎平会议会址,到兄第局进行了参观交流后,我们顺利完成了此次活动,大家带着饱满的热情回到了工作岗位。

骆闻迪

位于黔东南的肇兴侗寨,是个古老而极具风韵的小小寨子,我在盛夏的傍晚来到这里。侗寨四面环山,鳞次栉比的房屋建于山中盆地,两条小溪汇聚之后穿寨而过,整个侗寨在古意中泛着亮色,给人无限遐想。

肇兴侗寨全景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侗族“三大件”:鼓楼、花桥和戏楼

进入侗寨,一定会先被这里的鼓楼吸引,而鼓楼正是侗寨的灵魂所在。

古老的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排枋纵横交错,上下贴合,层层叠叠而上,整个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坚固严密,百年不朽不斜。

侗寨鼓楼

它高耸于侗寨之中,飞阁垂檐,气概雄伟,瓦檐上雕塑或彩绘着山水、飞鸟、龙凤、花卉和人物,栩栩如生。在鼓楼的顶层,悬挂着一个长形细腰的牛皮大鼓,这就是“鼓楼”名字的由来。

在肇兴侗寨,共有五座鼓楼——仁、义、礼、智、信。这五座鼓楼象征着寨内的五大房族,或称之为五大村团。“未建寨,先建楼”,每一个侗族古寨的诞生和发展,都围绕着鼓楼展开。在过去,如果遇到土匪骚扰,或寨火山害,便会有专人上楼击鼓预警,一楼鼓鸣,村寨相传,百姓们应声而至,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如今,“踩堂祭祖”“集众议事”“嫁娶丧葬”“迎宾送客”等所有寨民的人生大事都在这里举办。

鼓楼下看电视的侗族老人

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热辣,这个时候的鼓楼里已经坐满了人,当地的侗族人三三两两围坐着话家常、抽旱烟,几个老人认真的观看电视剧,还有些手里拿着篮子干些轻巧的手工活。若是坐着疲乏了,就随意地躺在鼓楼下宽大的凳面上,任凭鼾声传出。

鼓楼下抽旱烟的老人

“八月份以后,天冷了,我们会在鼓楼里烤火,在鼓楼的火塘边围坐聊天,要是等到三月份后天热了,就去花桥上乘凉,桥上通风好,风吹来凉快。”叼着旱烟的侗族老人慢悠悠的说到。

花桥,又称风雨桥,是除了令人惊叹的鼓楼之外,侗族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这是一种古老的廊桥式建筑,柱、枋、檐板,均绘塑彩画,廊道两侧设长凳,供人休憩。花桥也是年轻人幽会和对歌的地方,相传花婆是掌管生育的神仙,侗族人希望在桥上拾得好姻缘,因此将花桥建在了寨头村尾最富“灵性”的溪河畔。

侗寨的鼓楼和花桥

穿寨而过的小溪哗啦啦的流淌着,渐进的夕阳霞光笼罩着河面和花桥,将花桥映衬的更加熠熠生辉。这时候别着急走,或和坐在桥上的侗族老人简单交谈几句,或看看桥下流淌的小溪,或是坐在桥凳上闭目小憩,享受一下侗寨傍晚的宁静时光吧。

在侗寨,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鼓楼的地方,必然有花桥和戏楼。侗族的老人说,这三大件是侗族人民的宝物,缺一不可。

侗寨的戏台

鼓楼、花桥和戏楼,一字排开,戏楼的二楼则是敞开的四方口子,台上放着桌子、凳子和一些物件。据当地人说,每年的正月初四开始,他们都会聚在这里看侗戏,一般连演三天,五个村团轮流着演,一直会演到元宵节。这是寨子里最热闹的时候了,类似“山郎午妹”等传统的侗戏在侗族地区流传广泛,深受侗族人的喜爱。

侗布:千锤百炼终成型

“咚、咚、咚......”的声响从巷子深处传来,寻声而去,我看到一个侗族妇女一手握着捶布器,另一手拈着整块蓝色的布料,在低矮的石板上一下又一下极富韵律的敲打着。大姐用她不甚清晰的普通话告诉我,这是在制作“侗布”。

侗布,是侗族保存了千年的传统布料。侗族人用织布机手工纺制成白布,然后用天然植物染液浸染。等染液全部浸入布料后取出晾晒,再进行捶打。上万次的手工捶打赋予侗布柔软的触感,初始为蓝色,复为深蓝,接着蓝近黑,浓似墨染。捶好之后,将侗布熏蒸晒干收藏待用,最终将做成多彩的侗族服饰。

捶打侗布的侗族妇女

盛夏晴多,正是晾晒侗布的好季节。在寨子内走一走,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的侗布,光亮硬挺,颜色或蓝或紫,或是浓黑,均以深色为主。

吊脚楼外晾晒的侗布

在侗族人眼中,恐怕再难得的布都不如侗布珍贵吧!侗族老人说,侗族人的一生只有五件衣服,春夏秋冬各一件,还有一件就是侗布做成的衣裳,只在人生中的重要日子才作盛装穿着。谭松先生的《工艺之旅》称赞侗布是“浸润着自然山水的美韵”,人们走在侗寨,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槌布声,似乎也能体会那句话的深意。

侗族大歌:昨日旋律今回响

等到夜幕降临,听觉变得灵敏起来,远处传来歌声,旋律舒缓、柔媚。循着歌声,我来到了鼓楼旁,见识到侗族人齐唱侗族大歌的场面。

围坐着的侗族人唱着歌

我虽听不懂侗语,但仍可感受到婉转曲调中的情谊。侗族人从古至今无论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每当夜幕来临,他们在鼓楼前的广场上搬来长凳,面对面排坐着,高声咏唱,全寨的男女老少围在周围观看。如此随性的侗族大歌无指挥、无伴奏、无曲谱,但是心心相映的侗族人能演唱得和谐整齐,高低结合,清脆绵长。

唱着侗族大歌的小女孩

幽巷深沉,石墙无言,此处还能听到旧日旋律。歌唱的侗族人衣饰朴素饱满,眼睛微眯,嘴唇翕动,为来到此地的人们歌唱美妙。

校对:栾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