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成长之路杂志

发布时间:

成长之路杂志

双周 新锐视角看时事绝非寻常的资讯整合方式。本栏目以细致的态度、趣味化与权威性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轻松梳理两周内发生的时事世态。含“双周榜”、“我反对”、“语录”、“知道分子”等子栏目。天下 全球时局大视野全球新闻时事动态的焦点报道。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精神、解读世界时事的来龙去脉、预判全球时局走势,在大视野、大历史之间创出独家国际报道模式,并约请各类别专业时事评论员、各地区观察家共同参与时局纵览。观察 新闻现场锐报道特派记者亲历国内社会时事发生地,探寻当事人及追寻事实真相,并由此作出具有《新周刊》判断标准的锐意观察。承接《新周刊》原有“头条”、“现场”栏目的报道经验,推出有分量的现场报道及纪实报道。调查 第一手民间口述史热门或敏感话题的第一手口述实录,选取有代表性的阶层个案,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香港等大城市展开同步采访,就不同话题,联络中国各大调查公司和网站,全方位、多角度采集民间观点。创立至今,已经成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民间文本。城市 发现城市之美 探寻成长之路挖掘城市体验中的新话题,捕捉城市生活的新趋势,报道中国城市的发展动态、定位及其影响。内容构成上包含城市话题、概念城市、读城记、市长访谈及城市当事人等若干报道环节。品牌 亲历正在形成中的经济势力版图亢奋消费社会的冷静分析师,品牌势力版图中的前沿报道者,揭示本土、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制胜之道及陷阱所在,关注执行官们的个性化角色及魅力延伸至企业的管理之道。依据《新周刊》在“行业巨头”、“访问名牌”等经典栏目的报道及经验。打造具有新锐眼界的财经栏目。人物 锐气人士的探照灯致力于挖掘人物背影后的锐力价值。报道类别包括:重量级人物、社会名流和富有个性魅力的都市脸谱。本栏目贴近人物心路历程、浓缩精华、延伸背景、揭示影响,人物肖像拍摄独具冲击力。将设有“享受”、“F40”与“青春痘”等人物系列子栏目。图片报道 新闻现场的有趣瞬间来自新闻发生地的现场瞬间影像,通过完整的图像语言和视觉叙述方式,讲述一个个历历在目而发人深思的新闻故事。秉承《新周刊》最具特色的“图片故事”与“摄影日记”的精髓,本栏目在与著名摄影器材厂商的成功合作中,打造成为中国优秀新闻图片报道的杂志媒体平台。文化 大文化时代的格调鉴赏家关注国内外最新文化潮流,捕捉新锐文化现象,评估文化艺术家的社会价值。报道领域涉及大文化时代的全方位。以独立观点与敏锐触觉,创造时代文化格调。内容栏目涉及电影、电视、娱乐、艺术、文化现象等。风尚 全球风尚的风向标时尚的重点不在于潮流,本栏目着力于从全球经济、政治与社会心态的大视野对全球风尚进行报道,并以此重新解读时尚,方式新锐、角度独家。报道内容涉及:创意经济、云裳时装、时尚工业、潮流风潮等。专栏 时代精神与文字的擂台国内著名作家和文字高手的擂台,重在展示鲜明的趣味、风格、观点,力图呈现时代精神与文字的结合点。重点建设属于《新周刊》审读趣味的特色专栏。打通不同领域的壁垒,还原智慧的真实和阅读的快感。

台湾 明基公司简介 2005年10月31日02:12 第一部分:BenQ的成长之路 新世纪的第一道曙光,开启了科技生活的无限可能。如何掌握21世纪科技工业新主流,成为科技产业急切思索的课题,而前瞻的洞见才是确保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 明基电通创立于1984年;1986年以单色显示器、电源供应器、工程工作站为主力产品扎下根基。 1989年重新定位为电脑外设专业厂商,将明基推上茁壮期,1992至1996年之间即呈现爆发性的突破,营收成长高达九倍。 1993年明基慧眼独具“发现苏州”,投资成立苏州明基电脑有限公司,并以旗舰的姿态,吸引了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其他IT厂家的到来,共同促成苏州这座新兴国际高科技重镇IT产业链的形成。 1994年,位居成长高峰期的明基,在众人迟疑的眼光中,跨足通讯领域,自行研发手机,成为台湾唯一以自有品牌行销的手机厂商。 1997年明基开始开拓大陆市场;1998年,明基苏州科技园区奠基,中国在明基全球版图上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 2001年12月,明基宣布自创新品牌BenQ,以“Bringing Enjoyment and Quality to Life (享受快乐科技)”为己任,打造数字时尚领导品牌。 2002年6月24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将明基BenQ评为“2002年全球前100大IT企业”的第十三位,并高居全球电脑及外设类企业的第六位。 2003年2月,国际知名财经类杂志《福布斯(Forbes)》以明基董事长李焜耀为封面人物,以长达4页的篇幅报道了明基自创立BenQ以来的品牌成长之路。 第二部分:研发、制造与行销实力 华人国际品牌的追梦之路=不断拓展广度与深度的研发技术+全球制造体系的资源优势+全方位的营销策略及服务支持 身为IT产业的领导者,BenQ在产品的营销、制造、研发等各方面均达全球化规模:于欧洲、美洲、亚太各国及中国大陆设有分公司,从事行销及客户服务;在马来西亚、墨西哥、中国苏州及台湾设有生产基地;拥有位于台北、桃园、新竹、苏州及美国加州的研发中心,拥有研发工程师2000位,各类专利近千项。2002年,BenQ年营业额达30亿美金,BenQ集团营收达54亿美金。 人才荟萃的研发中心 在中国大陆,明基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研发团队,分别对明基的通信产品、影像产品、光存储产品和视讯产品等提供最强大的研究发展和技术革新的支持,使明基的产品永远走在业界的前列。凭借强大的研发背景,本着本地研发、本地服务的精神,明基研发中心就近支持客户,以最敏锐的态势、最快捷的速度反应市场需求,与营销和制造共同组成攻克市场的合力。作为一支已经积累了相当深厚专业功力,思考精密、积极创新的精英团队,这里有良好的研发氛围、敬业的工作伙伴、丰富的知识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群策群力把真善美的产品展现在用户的面前。 世界水准的制造基地 以中国作为全球品牌行销的根据地,制造与行销的相互依托,是BenQ拓展本土市场的一大优势。一个优秀品牌的背后,是世界级工厂的强大支持:明基中国制造总部占地60万平方米,拥有员工6000多名,不仅所有工厂均通过ISO-9001国际品质认证,还于1998年3月通过了ISO-14000环境认证。凭借年产400万台彩色显示器、800万只键盘、400万台扫描仪、2000万台光驱和500万支手机的能力,不仅成为中国制造高科技电脑产品的龙头工厂,同时也是明基集团全球四大生产基地中最重要的一个生产基地。集大公司的视野、全球化的思维和小公司的活力、创业家的精神于一身,2002年明基中国制造总部创造产值10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近11亿人民币。 活力四射的营销团队 1997年,明基中国营销总部的前身——苏州明基电脑行销部成立,标志着明基开始开拓大陆市场。短短数年间,明基在大陆市场树立起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成为光驱、键盘、显示器和扫描仪等电脑外设市场的重要品牌。现以苏州为核心,已建立起18家分公司和办事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明基中国营销总部也从员工人数两三人发展到600多人的全国营销指挥中心,并培养了一大批的行销专家。秉承“平实务本,追求卓越,关怀社会”的企业文化,打造学习性组织,明基所拥有的人才队伍和他们的知识,构成了明基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明基中国营销团队,胸怀百年企业的品牌梦想,他们冲劲十足,具有无可限量的爆发力。为了培养他们对于感性行销、美与艺术的认知和感受,公司借鉴星巴克的形式,对内部环境进行了重新设计,期望通过宽松氛围的引入,激发员工右脑的思维活力,以进行创造性的感性行销。在明基,每位员工都深信这样一句话:“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舞台就有多宽广。” 第三部分:强大的产品线阵容 目前明基已成熟发展为四大事业群——视讯、数位媒体、影像存储和网络通讯,成功转型为电子通讯公司。从PC市场到在IA(资讯家电)与Wireless(无线通讯)领域积极卡位,明基以前瞻的眼光从容布局。在资讯及通讯的时代中,能依客户需求,开发整合电脑外设、光电产品、数位多媒体、无线通信、宽带网络等多元化技术才能竞争未来,可以预见,明基的产品策略拥有更宽广的竞争优势与发挥空间。 产品多元化的策略是明基BenQ成为领导品牌的重要因素,透过“WWW*COM”的概念,明基BenQ构筑了自己的新世纪版图:结合网络(Web)、无线(Wireless)、宽带(Wideband)、电脑外设(Computer Peripherals)、光电科技(Optronics)及多媒体产品(Multimedia)六大领域,展现明基BenQ专精各项科技并加以运用的核心思想,将成为明基BenQ持续成长的主要力量及未来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大陆市场,以“享受快乐科技”为核心,在多元化产品策略的引导下,BenQ丰富的产品线不但可以互相支持,更打开无限的商机: 视讯产品:包括液晶显示器、CRT显示器等 数字媒体产品:包括Joybook、Joybee、投影机、等离子显示器、液晶电视等 影像存储产品:包括扫描仪、数码相机、光驱、刻录机、DVD、视听小精灵、盘片等 网络通信产品:包括无线网络等 BenQ产品还包括:Q-desk桌面系列、键盘、光电鼠标等 以多元的产品线、强大的整体实力构筑起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出众的产品品质和快乐的品牌理念赢得口碑,随着新品牌BenQ的推出,明基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产品线,充分发挥整合优势。 转型后的明基深切体认,科技始终是人们生活的一部份,一旦高科技全面消费时代来临,握有自有品牌及通路优势的明基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场域中脱颖而出,以直接面对客户的经验,创造更人性的介面,为新世纪锤炼新梦想。在后PC时代的科技生活史上,明基电通以更远大的企图与宏观的视野,书写着新页。

我国近代女性杂志的启蒙初创历史是这样的:在110年前办女性杂志需要很大的勇气,具有冲破封建藩篱的启蒙意义,在1910年代的上海滩,文风很盛,杂志出版业如火如荼,梁启超的新小说杂志政秘译文亲们云集响应,接着,便有了曾谱的小说林等31种杂志。

『1』 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小身材瘦弱、不喜农事的我,靠着“读书改变命运,从此不再在‘坷垃窝’里刨食”的信念支撑,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摸摸索索,总算是跳出了“农门”,成为父母那一代人眼中的吃“商品粮”的人。 我把自己定义为“城一代”。 考上大学转粮食关系那天,在村里当了三十多年会计的大伯,给了我一个他用了十几年的“掌中宝”——一个巴掌大的皮革手包:棕黑色,三层带拉锁,一头带有可以套在手腕上的手环。 大伯说:“你是咱家第一个吃公家饭的人,我也没什么给你的。这个包是十几年前乡里发的奖品,我用了十几年,好好的,给你吧!”我接过了手包,就像接过了一代人的期望。 那个手包陪我走过了大学和上班之后几年的时光,上学时装零钱粮票,上班后装证件饭票,走哪都带着。现在想想,那可是我当时身上唯一的带有皮革的物件。 至今,那个手包还在我书房的抽屉里放着,里面现在装的是我从小到大的“大头照”——各种证件照片。 每次看到它,都会让我回忆起自己这一路磕磕绊绊的成长。 『2』 我的小学是在本村上的,那时候几乎每个村里都有自己的学校,老师也多是本村的民办代课老师。我们村那时人口不足一千,学校连年级都开不全,通常每个年级都有几个上了两三年的“留级生”。 因为校舍年久失修,夏天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学校后面的杨树林里上课。树荫下,搬着自家的板凳,坐成几排,等老师上课。老师会把一块小黑板,挂在杨树上,拿一根杨树枝当教鞭,伴着风吹杨树叶的沙沙声,领着我们朗读、算数。这时候,旁边总会站上几个手里拿着活计——“掐辫子”的七大姑八大娘,眼里都是羡慕的目光。 为了修补教室,学校让每家都拿出了几捆玉米秸秆儿,作为房顶材料,再敷上一层掺了麦糠的泥浆,上面又盖了一层蓝瓦。夏天下雨,房顶是不漏了,可一到冬天糊了窗户纸的教室冷飕飕的,手脚冻得像发面馒头,我的脸也冻了两大块,紫红紫红的,又痒又难看。 后来,窗户纸换成了塑料布,结实了一些,仍挡不住呼呼的北风,还呼啦啦直响。记得去乡中学报到时,看着窗明几净的教室,心里那个美呀!无法用语言形容。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全班32个人,被通知全部留级,也叫“墩班”,应该跟现在的干部“墩苗”差不多。老师的原话是:“谁不想‘墩班’,就直接去考初中。”五年级还没上,谁敢去考初中?再说,还要能考上呢! 『3』 初中三年,过得浑浑噩噩。 首先是课目一下子增加了好多,英语是第一次接触,老师也都是“土老冒”出身,听不懂发音,只能注上拼音。地理、政治、历史,后来还有物理、化学、政治,都是新课程,看着陌生,听着新鲜。 每周一次的音乐课,对于五音不全、没有音乐细胞的我来说,简直是折磨。体育课印象中没怎么上过,偶尔有一次,还是副校长拿个哨子站学校中间,让我们四十几号人,围着他转圈喊口号:“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除了学习用的课本、练习册,我们基本上没有别的学习资料。每学期仅有的两次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是由老师自己刻卷子印刷考卷。用一种特制的钢笔,在蜡纸上刻写考题,再油印成一套套考卷。许多时候油墨还没有干透,一次考试,每个人都弄得满手都是油墨,脸上也有。 那一届中考,我们全班四十多人,高中一个都没考上,就算是在班里名列前茅的我,距离录取分数线,还差了120几分。后来上了高中,我总结经验教训,觉得除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努力之外,唯一的差距就是:做题太少了。原因嘛!也许是油印太麻烦,学校也没钱,干脆就不干。 也是从那一年,我的好多同学都放弃了复读,进入了社会,从此走上不同的人生路。 『4』 原本打算就地复读的我,因为本家一位热心叔叔的帮忙,去了一所当时比较好的镇中学。好多县城的学生,都从城里转到这所学校就读,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也是拔尖的。 现在想来,我真的很幸运,那是一次改变我命运的转校。无一例外,还在那所学校复读的同学,第二年仍是一个都没能考上。 这次转校,因为离家远,我从原来的走读生,第一次成了寄宿生。这所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所有学生全部住在学校,每周休息一天。我只能慢慢适应寄宿生活。 因为转过去的学生太多,一个上下铺要睡四个人,一个90公分宽190公分长的床铺睡俩人。宿舍都是原来三大间的教室,隔成两个宿舍,上下铺床连成大通铺,每个宿舍住一个班的男生,30几人。 第一周结束后返校,我的塑料洗脸盆就不知被谁给踩碎了。看着一地的塑料渣渣,我欲哭无泪,又“举目无亲”,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忍着。 需要忍的还有学校的伙食。因为第一次住校,看着拿在手里的饭票,对于几两有多少?真是一点概念都没有,更不知道自己能吃几两馍?要订几两饭?粥饭是要提前预订的,由每个班的生活委员,提一个大铁桶,拿一个大铁勺,二两一勺打到不锈钢饭缸里。 自从第一次打了二两饭之后,看着缸里粘稠的白面糊涂,实在难以下咽。后来的一年当中,我再没有订过饭,只吃馒头就着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或豆酱,喝点热水。 因为是复读,学习还是第一位的。临近春节期末考试,我跟我们班的第一名,一位来自河北的同学商议,怎么复习更有效,期末考试能拿到奖状。 他告诉了我他的一个秘诀:每天半夜两点起来背书,五点再回去睡觉,跟大家一块起床。 从那以后直到考试前,我跟他都是偷偷地半夜起来,摸到教学楼一楼,从没锁的窗户跳进化学实验室,借着走廊里的灯光,背书三个小时再回去睡觉。那时候天已经很冷了,回去时手脚都是麻的。 就这样坚持了二十多天,期末考试他还是班级第一,我考了第二。中考也顺理成章成为全班七个考上县一高正式生当中的一员。 『5』 高中在县城,距离家里有四十多里路,还不通公交车,来回全靠一辆自行车。吃饭的饭票都是用麦子去换,一袋麦子一百斤,能换八十多斤饭票。 一百斤的麦子也要靠自行车驮到学校。报到的时候,我自己去的。中间麦子掉了好几次,需要重新绑好再走,四十多里路走了三个多小时。 有一次放假回家,遇上下雨,还没有硬化的泥土路,除了积水就是泥浆。自行车后来骑不动了,只能推着走,隔一会儿还要停下来,把堵在车轮里的淤泥清理一下,不然根本走不动。力气大的成年人,遇到这种天气,都是把自行车放到肩膀上扛着走。 那一次走了五个多小时,回到家里天已经昏黑了。我的印象里没有委屈难受和辛苦劳累,有的只是泥泞难走的路,还有那昏黑无人的夜。 高一下学期,我迷上了看小说,武侠的、言情的、悬疑的、历史的,借到什么看什么,看得昏天黑地,看得寝食不安,看得成绩下滑,看得班主任几次专门谈话。 也是从那时候,数理化开始跟不上节奏了,成绩也从十几名下滑到三十几名,从此徘徊不前,直到毕业。也是因为看小说,会考一门缺考,没有拿到高中毕业证。高考报名时,教数学的班主任,拿一根削得很尖的铅笔,在那一门显示“0”的科目上,不断地用笔轻点,这样反反复复,呈现出的“60”数字,竟然跟打印上去的,看不出任何差别。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班主任把“0”改成“60”有什么“深意”?我只知道最后我考上了大学,有了大学毕业证,高中毕业证有没有也就无关紧要了。 『6』 大学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因为高考体育专业考试时,专项跳高发挥失常,原本想上武体的我,因一分之差被调剂到了本省一所专科院校,入学文化分高出班级第二名170多分。 原本不打算去上的我,因为母亲一句:“去看看吧!有人上你就上,反正学费也不多。”就独自一人背着简单的行囊,乘火车坐汽车,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 说实话,虽然学的是体育,但“半路出家”当时只为上个好学校的我,却着实不喜欢被别人带着有色眼镜,常常称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生身份。所以,除了必须上的专业课之外,我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读书和参加社团上面。 当时,正赶上学哥学姐们到各系各班做宣传,我不喜欢校学生会的事务性工作,就选择了校团委的广播站。现在想来,我后来工作后的去向,是不是跟当时的选择如出一辙? 校团委广播站当时招聘三个类别的人员:播音员、编辑和器材管理员。我自认没有嗓音优势,又不喜欢摆弄喇叭扩音器那些电器玩意儿,就选了编辑。 说来自己从小喜欢读书听广播,高中时还参加了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关于30周年纪念·广播故事的征稿活动,拿了个优秀奖,奖品是记录广播电台30年发展历程的纪念册。因为这个情结,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广播站的编辑海选。 经过三轮自荐演讲答辩,我成为当年五名编辑中唯一的男生,编辑部部长是一位大三的学姐。她说:“你是我们建站以来,从体育系招的第一位编辑。”我不知道广播站什么年代建站,也不知道她说的“第一位”是个什么概念。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课余时间写播音稿、泡广播站的美好时光。后来,还有幸成为了编辑部部长、广播站站长。 2000年是千禧年,我们制做了跨世纪的专题特别节目。为了录好跨世纪的“钟声”和“脚步声”,只有简单设备的我们,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录制。整个大楼除了我们几个,再无他人,寂寥无声。换了十几个座钟,在走廊里换着脚步轻重,走了近百个来回,直到天擦亮,才有了比较满意的几条成品。 大学时间虽短暂,却为我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的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提升,我的眼界格局进一步放大,与人相处、跟人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7』 毕业之后的去向,我纠结了好一阵。好不容易考出来,不想回老家。从学校刚出来,也不想再回学校当老师。这是我的理想化考虑。回到现实,专科学历,体育专业,一无背景,二无家底,只能靠自己。 在家人的劝说下,我只能选择向现实低头。毕竟花了家里这么多年的钱,还有弟弟妹妹。在考虑诗与远方之前,生存是第一位的,现实要求我马上工作,马上赚到钱。 好在县实验中学一位校长和教务主任,听了我十五分钟的试讲之后,当即拍板让我过去担任初一的体育老师。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他们正在筹建一所民办公助的初中,急需一批年轻老师。 也是因为那时候年轻,从来没考虑过公办和民办,有编制和没编制,就是一门心思干好眼前事,教好每一课。 学校正在筹建中,老师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师训,九月份开学时租了曾经的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临时办学地点。就算是这样,教学楼还没有完工,窗户也没有安装,校园里都是砖头瓦块,学生宿舍每到下雨总是漏水,教室里也是呼呼往里灌风。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年轻老师就要爬到房顶上,临时盖上塑料布遮雨。 坎坎坷坷的日子总是难忘。那时候年轻,血气方刚,工作劲头正足,脑子里也没有条件差、待遇低、工作辛苦这样的概念。就算是对待学生也是尽心尽力尽责。作为班主任,全班67名学生,我挨个谈心了解情况,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问题和家庭情况了然于心。 有一名女生,身材瘦小,平时肠胃不好,总是胃疼。家境贫寒,大人又常年在外,久而久之孩子的肠胃小病就拖成了慢性胃炎。我经常要领着她去看病,有时候还要垫付医药费,那时候工资才四百多块钱。后来我费尽周折联系到了她在县城工作的叔叔,才算是让她的病得到了正规治疗。 我的细心和耐心得到了回报,班级纪律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主动,每次期中期末大考,我们班的总分总是排在年级第一的位置。 『8』 我当老师的时间不长,三年时间,包括后来因为我们那一届最后一年管分配,我回到老家的乡中教了一年的英语,也是班主任。总的算下来,教了两年体育,一年英语,三年都是班主任。 在乡中那一年,因为当时已经结婚,家在县城,就要来回跑。更多时候,因为有夜自习和晨读,就在学校安排的宿舍里住下。宿舍一般是几个老师住一间,我住的那间住了四个人。平时经常在那住的就一个人,我算是住的比较多的。 有一次,县城俩同学过去看我,正赶上我发高烧,四十多度,打了针吃了药,在饭店坐都坐不住,头晕眼花想晕倒的感觉。只能让同宿舍的老师招待,自己回去盖上被子蒙头捂汗,半个小时功夫就大汗淋漓。 同事回来后,说俩同学要走了,没有车送,推了辆自行车也要走。我一听,立即掀开被子冲了出去,追到校门外也没看到人。后来俩人说,喝了点酒,自行车半路掉链子,推着回的县城。 『9』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搞乱了整个生活。《老子·五十八章》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因为篮球赛上骨折回家休息,同时也得以有充足的时间,备考县里的公务员招考。 年底,我正式结束教师生涯,到县里机关上班,成了一名公务员。隔行如隔山。从专业技术人员到机关公务员的角色转变,着实需要一些功夫。 作为一名初入机关的小公务员,首先就得有眼色。眼看着同去的公务员,每天一大早忙不迭地给“一把手”打扫卫生、换煤球,自己却无动于衷。别人下班吆五喝六,下馆子喝酒,自己却忙着处理文件,编写信息。 那段时间,说心里没有失落感是假的。但我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位领导也说过,不要羡慕别人偷奸耍滑,平时多干点就是给自己脚下垫砖,总有一天会有出头之日。 也许真是应了领导那句话。“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2008年5月12日那天,我被抽调到另一个部门帮忙,从此开启了人生又一次成长之路。 『10』 新部门的工作繁琐又具体,还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到岗第一天,就遇到了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特殊事件。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尽管是新人,我也领到了第一个任务:写一篇倡议书,号召全体干部职工捐款献爱心,支援灾区。 之后的工作就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具体。这段时间,我也第一次遭遇了本领恐慌。不会五笔电脑打字,只能一个指头敲键盘。写一篇信息,领导改完,连题目都没剩下,整篇文章都面目全非,几乎推倒重来。下午接到上面通知,第二天上班就要结果,只能通宵达旦的加班。 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十年的时间,过没了青春,徒添了白发;十年的时间,除了年龄增长,近视度数和体重也不断增加。 当然,十年的时间,自己也收获了许多。不会打字排版,就买个电脑,在家里偷偷练习,不懂不会就跑去打字社请教。信息稿件质量不高,就多读书多看报,平时多积累多摘抄,剪报积了几大摞,摘抄写了十几本。后来的信息改的越来越少,有不少还登上了内部刊物,甚至是上面的报刊杂志。 『11』 有一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关键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一时默默无闻,终能等来花开时节。 进城工作后,老家的人有孩子上学报志愿,毕业找工作,包括遇到难事、愁事,都喜欢打个电话给我,或者过来找我聊聊。 我能给他们说什么呢?说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成长体会。主要是树立一个理念,坚持三个习惯。 一个理念,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活到老学到老,一刻不忘学习,一刻不放松学习。 三个习惯,就是读书的习惯,运动的习惯,自律的习惯。 尤其是年轻人,正在上大学,或者毕业刚上班,我总是给他们说要有这一个理念,三个习惯。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历才会明白,承担才会成长。谁的人生都不能简单复制,成功的经验只能慢慢体悟,才有可能成为对自己成长有用的营养。 作为刚刚跳出农门的“城一代”,一头连着老家的乡愁,一头连着城里的灯火,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见证和印记。

成才之路杂志

我们学校是市重点,而且我们学校一直定这个系列的的练习册。杂志也应该很好吧。

挺好的 ,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慢慢看吧

《成才之路》杂志特约编辑韩老师向大家约稿。 《成才之路》杂志是由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管、成才之路杂志社主办的宣传素质教育、关注成才理论与实践、关注广大一线教师教研成果的大型教育期刊。《成才之路》关注育才新经验,追踪教改新走向,展示教学新成果,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理论性、实践指导性、资料性的特点。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发表的文章,皆可以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等期刊网查询。 从现在起,国内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中专技校、中学小学、幼教机构等,凡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稿件,均可向本刊投稿。 本刊1995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连续出版物号):CN23-1437/C,国际标准刊号(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3561,邮局订阅代号:14—2 主要栏目: 成才新视点、教育新观察、理论高地、教师专业化研究、青少年研究、德育探索、治校方略、教法学法新讨、创新教育、高教研究、职教纵横、新课程研究、语文教育、数理化研究、外语教学、音体美园地、史地政专栏、焦点透视、教改直播、班主任艺术、能力培养、心理导航、艺术教育、课堂感悟 投稿信箱: 工作 联系人:韩老师 联系电话:

查到就是合法的

成才之路杂志吗

推荐《成才之路》,包发表,简介和投稿要求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成才之路》杂志于1995年由佟伟、于童等同志发起创办。在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副主席楚庄的大力支持下,经黑龙江省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由民进黑龙江省委主管主办,是当时全国第一家宣传素质教育的内部发行月刊。《成才之路》杂志最初的读者对象为中小学生。成才人以振兴民族教育事业为己任,没有搞发行相对容易的教辅资料,而是艰难举起“注重品德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1998年4月,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扶植下,《成才之路》月刊晋升为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正式期刊

怎样从中国知网上查询到我发表在《成才之路》杂志上的文章?你直接在知网上搜索 你 文章的题目就可以!

1、《中学生英语》

2、《中华少年》

3、《中学课程辅导》

4、《未来英才》

5、《求知导刊》

6、《读书文摘》

7、《知识窗》

8、《课外语文》

9、《语文天地》

10、《作文成功之路》

11、《新课程导学》

12、《高中数理化》

13、《校园英语》

14、《英语广场 》

15、《小作家选刊》

16、《好家长》

17、《数学大世界》

18、《启迪与智慧》

19、《数理化学习》

20、《中学物理》

21、《成才之路》

22、《新校园》

23、《中学化学》

1. The Adroit Journal

在The Adroit Journal审阅评选文章的人是谁?和你一样的年轻人!这份杂志由高中生、大学生和崭露头角的作家运营,出版的类别分为“21岁以上”和“21岁以下”两类,你的作品会和各个年龄阶段作家的优秀作品出现在同一版面。这份杂志接受的作品包括小说和诗歌,还有艺术和摄影作品。

2. Alexandria Quarterly

这份期刊既有电子版也有纸质版,刊登了不少精妙的视觉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Alexandria Quarterly推崇多样化的艺术,因不以年龄论优秀作品而闻名。这份期刊每年会授予一名17岁以下的艺术家或作家“新人艺术家/作家”奖项。

3. AGNI

这份颇具声望的杂志由波士顿大学创办,既有电子版也有纸质版。AGNI的投稿人不限于高中生,但这份杂志以刊登很多新人作家的作品而闻名。如果能够在AGNI发表作品,那么你就向成为真正的作家迈进了一大步!

4. Cicada

Cicada不仅接受小说、纪实和诗歌作品,还刊登漫画。虽然在这份期刊发表作品的作家来自各个年龄段,但期刊本身的目标读者是年轻人(高中生)。这份古怪但专业的期刊还声称自己对关于维京人的笑话情有独钟。在这份受欢迎的期刊发表作品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5. The Claremont Review

这份国际杂志刊登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文作品。这份杂志上所有作者的年龄都在13至19岁之间。对于首次尝试在专业平台发表文章的年轻作家而言,Claremont Review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这份杂志还在自己的年度写作比赛中设置了奖项和奖金。

6. Ember

Ember是一份十分出彩的期刊,每年只发行两期。但这份充满梦幻色彩的期刊涵盖了诗歌、小说和创意纪实作品,对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都具有吸引力。这份期刊不只发表年轻作家的作品,但它尤其鼓励10至18岁的作家和艺术家投稿。

7. The Louisville Review

这份全国性的文学杂志主要是成年作家和知名作家竞技的平台,但它创立的“儿童角”一栏接受幼儿园至12年级作家的投稿。虽然这个栏目的名字可能对严肃的高中作家缺乏吸引力,但是向这份高质量杂志投稿还是值得一试的。如果你的作品被接受了,那么你将获得一次在专业平台发表作品的经历!

8. Polyphony .

这份期刊十分看重高中生的作品,宗旨是将该期刊打造成优秀高中生作家的摇篮。正如他们在网站上所说的,Polyphony .的职员和编辑们相信,“当年轻作家用精确而强有力的语言描绘生活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他们对年轻作家和崭露头角作家的关注,反映了这一宗旨。

9. Teen Ink

这是提供给高中生的最受欢迎、最多样化的写作平台之一。这份在线杂志设置了多个类别的栏目,反映出了它推崇的写作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诗歌、小说和纪实作品,其他类别还包括:社区服务、旅游与文化、环境问题、健康问题、电视剧和游戏点评、大学作文。

10. Young Adult Review Network

The Young Adult Review Network是一份在线期刊,目标读者是青年成人。和这份列表中其他的期刊不一样,它还发表著名作家为年轻读者创作的作品。因此,作为新人和青少年作家,如果你的作品被选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作品将和最优秀的作品一同被展示。

这是什么级别的杂志啊,评职称不都要求什么级别的职称发表什么级别的杂志么

成才之路期刊杂志

怎样从中国知网上查询到我发表在《成才之路》杂志上的文章?你直接在知网上搜索 你 文章的题目就可以!

直接输入伱要找的名称,就会出现你要的结果了。

个人感觉《教育观察》吧(个人看法)因为两本书都是教育类的,没有在一起的比较性,看个人需要吧,需求不同,个人就感觉那种好那种差,同为教育类的书,建议可以都看一下,毕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永远学不完的

推荐《成才之路》,包发表,简介和投稿要求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成才之路》杂志于1995年由佟伟、于童等同志发起创办。在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副主席楚庄的大力支持下,经黑龙江省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由民进黑龙江省委主管主办,是当时全国第一家宣传素质教育的内部发行月刊。《成才之路》杂志最初的读者对象为中小学生。成才人以振兴民族教育事业为己任,没有搞发行相对容易的教辅资料,而是艰难举起“注重品德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1998年4月,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扶植下,《成才之路》月刊晋升为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正式期刊

成才之路杂志的邮箱

1、《智慧少年》

投稿邮箱:

2、《小学生同步作文》

投稿邮箱:

(收小学各年级单元优秀作文)

3、《百科探秘》

投稿邮箱:

4、《作文指导报》(小学中年级版)

投稿邮箱:

5、《语文报》

投稿邮箱:

6、《作文》(中高年级)

投稿邮箱:

7、《快乐文学·故事与笑话》

投稿邮箱:

8、《小升初名师指导作文》

投稿邮箱:

9、《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

投稿邮箱:

《成才之路》杂志特约编辑韩老师向大家约稿。 《成才之路》杂志是由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管、成才之路杂志社主办的宣传素质教育、关注成才理论与实践、关注广大一线教师教研成果的大型教育期刊。《成才之路》关注育才新经验,追踪教改新走向,展示教学新成果,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理论性、实践指导性、资料性的特点。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发表的文章,皆可以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等期刊网查询。 从现在起,国内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中专技校、中学小学、幼教机构等,凡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稿件,均可向本刊投稿。 本刊1995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连续出版物号):CN23-1437/C,国际标准刊号(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3561,邮局订阅代号:14—2 主要栏目: 成才新视点、教育新观察、理论高地、教师专业化研究、青少年研究、德育探索、治校方略、教法学法新讨、创新教育、高教研究、职教纵横、新课程研究、语文教育、数理化研究、外语教学、音体美园地、史地政专栏、焦点透视、教改直播、班主任艺术、能力培养、心理导航、艺术教育、课堂感悟 投稿信箱: 工作 联系人:韩老师 联系电话: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