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东南亚华人企业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东南亚华人企业文化研究论文

企业 文化 ,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公司企业文化理念 范文 ,欢迎参阅。 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范文1 一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本、制胜之策。 作为湛江港(集团)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分公司,随着霞山宝满码头的重载投产,公司将迎来一次实力的跨越和自我的革新,在国内同行中的地位更加巩固和提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实现未来几年发展目标的新要求,坚持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将企业文化有机融入公司发展中显得刻不容缓。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深化和优化我司的的企业文化,形成与华南铁矿石龙头港地位相适应,有利于提高港口核心竞争力和 企业管理 水平,有利于员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是保持湛江港生产建设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是实现湛江港重归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列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适应航运业新形势的精神动力 在过去九年的经营实践中,我司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企业文化积淀。通过多年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中的初步尝试,全体员工思想认识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基本构架逐步成型,为促进港口经济公司生产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海运业外部环境的大变化,公司自身生产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和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有必要发扬我司企业文化,通过积极挖掘和提炼湛港人揽桩精神等核心理念,在传统企业文化在充分整合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形成具有有效推动力,能够在我司发展前进的路上给予精神动力的的企业核心文化。 二 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对公司生产经营的推动作用 作为公共码头运营下属的矿石码头分公司,我司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公司的发展和运营要以港口生产经营为中心,企业核心理念建设也不例外。服务于港口经济工作,促进生产建设不断发展,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 一、责任和担当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责任可以使人坚强,可以发掘员工的潜力和能力。担当,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应当勇于担当。认识到、了解到自己的责任,清楚自己的职责,并承担起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责任,那么工作就由压迫式、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并享受工作乐趣,取得成绩的快乐。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担当好自己的责任,那么整个公司就会像一部制作精良的机械,每一个零件都有条不紊地工作,每一个齿轮都契合地恰到好处, 我司采用的生产模式为流程化作业模式。如果说我司的生产作业流程是一个系统,那么系统中的各岗人员和各种设备就充当了点和线的作用,点和线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年卸、存、装数以千万计的铁矿石和煤炭的大型铁矿石码头公司。在实际操作中,每一个环节的正常运转,都是与员工的高度责任心分不开的。心中有责任,卸船口的值班调度员、卸船机司机、码头工人斗轮机司机、皮带机工等人员才会不分昼夜始终坚守在生产的第一线,确保卸船作业的安全、顺利接卸;心中有担当,维修口的技术员、维修工才会不辞寒暑闯在机械故障的现场,下舱底,上卸船机,走流程,无所不包,为设备的正常运转劳心劳力,满面尘沙也在所不顾。 二、关爱和互助 现代企业管理,更具思想性和人情味,更具时代特点和人文精神。要做职工群众贴心人,在保证国家、企业利益的前提下,从党的群众路线方针出发,以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为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对员工的关爱和互助。从政治上尊重,生活上关心,技能上培养员工。 一是生活上关心。每年 春节 前公司工会上门慰问特困职工,带去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对生病住院或遇有重大变故的职工进行经济补助,为职工生活和安危多提供了一份保障。对每年的新 入职 大学新员工,公司从最开始的接站,到住宿安排,环境熟悉,上班通勤车,生活上给予了较大的关心。这些 措施 ,都大大提高了我司员工的归属感,这将使大家更团结协助,共同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添砖加瓦。 二是政治上尊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最深层、最强大的动力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之中,广大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主体。公司自成立以来,凡是涉及到生产经营、人事、分配、内部改革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要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拿到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和审议,以保证各项改革措施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稳妥地向前推进。 政治上的尊重,让员工主动树立起主人工的心态,这将更加益于员工责任心的培养和凝聚力的加强。 三是技能上培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岗位竞争,企业员工最大的渴望是求知成才,增强本领,应对挑战。公司积极为广大职工求知成才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制定年度员工员工培训计划表,组织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对新入职卸船机司机的技能培训、对其他分公司转岗人员的入职培训、帮助维修工考取相关证书等措施都体现了公司对员工技能的培养;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岗位再学习、再培训,拓展业务和科技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使一大批职工提高了适岗能力,如QC小组培训等。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也是企业“关爱、互助”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很好体现。 三、传承和创新 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二公司继承了湛港人的爱港敬业、团结协作、真诚服务、勇立潮头精神,此为继承。同时,作为湛港最年轻,有朝气的分公司,创新精神也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国际航运行业的发展,国际、国内港口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成就企业生命之树持久常青之源,企业精神、企业品格、产品品质、企业的价值观等不会以因为企业领导人的变更而有所变化,一贯的企业作风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那些百年品牌靠的就是企业独特文化的传承。立足于揽桩精神,坚持我们自己优良传统,是保证企业生产平稳运转发展的根本。交接班制度,人才培训制度,强调责任和真诚都是传承的体现。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引入新的管理思想、 方法 、手段、组织方式,激发公司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同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革新设备和工艺,以降低成本,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最终从管理、技术、成本、观念等方面优化生产经营,形成属于我们的优势。如标准化建设、新码头投产、技术创新小组等都是属于创新的典范,实际证明了它们的强大作用。 继承即是取舍,创新即是扬弃。两者之间是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提炼企业文化核心中的“继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我们在批判中进步,相互印证,集思广益,不断成长,朝着中国南方大港、国际物流枢纽的目标奋进。 三 结语 责任、担当、关爱、互助、传承、创新等六个核心核心理念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公司的每一份子都将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为己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做好岗位工作,就能造就团结、关爱、和谐的集体;而班组、部门和公司员工之间关爱互助,就可以形成合力,让大家主动担责,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共促生产;继承已有的优点,注重积累,同时不断创新,吸纳和运用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融入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体系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传统,才能不断进步。 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范文2 七月十四号,怀揣着梦想与希望的我们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湛江。这个坐落在我国西南出海口的城市,有着他独特的魅力,他就像一个每天在海浪里拼搏的渔夫,粗犷而富有力量,睿智而胸怀宽广。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心中激昂的情感,渐渐的,初临异地的那丝忐忑与胆怯悄然消逝。心中的热情与激情却更加洋溢,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我们,就是一群雏鹰,正准备张开翅膀,向着我们的梦想,向着那苍穹,翱翔! 七月二十一号,我们来到了二分公司,开始了岗前培训。经过一系列全面的培训,我们开始真正了解到未来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差距,给我们这群刚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当头棒喝。我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的那份失落与沮丧,然而,黄书记的一句话,让我幡然醒悟:"当你没有更好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能的时候,收起你的野心,沉下来,在这里好好锻炼自己,充实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职业人生的第一段路,为以后不管是留在公司继续发展,还是向外寻求机遇打好坚实的基础。"这句话在提醒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沉淀自己,充实自己,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艰苦的工作环境,抱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我们更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学习的知识是需要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的,而工作 经验 ,恰恰是我们最缺少的。如果当别人在为自己的将来努力奋斗的时候,你还在自怨自艾,那么你终将被淘汰,不管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都是如此,不进则退!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 七月二十八号,依照公司的安排,我们来到了轮岗的第一站——流机队。负责带我们的是这里的技术员孙仲荣孙师傅,在来之前,我们被告知,好好向孙师傅学习,相信在离开流机队的时候,一定会有所收获。那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孙师傅,黝黑的皮肤,脸上挂着笑容,眼神带着几分坚毅和几分疲倦。"欢迎欢迎,终于把你们盼来了",孙师傅一边笑着,一边起身蹒跚的向我们走来。"孙师傅,你的脚伤了?怎么不休息呀?"我不禁好奇的问道。"没事的,我不能休息啊,这里还有一堆的事要做呢,你们过来了,我就轻松多了".顿时,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情绪在酝酿。不久后,孙师傅亲身给我们上了一课,课程内容就是洗钩机。不要小看洗钩机这件事,机身和油管,关节处残留的油泥混合物会对钩机造成损坏,为安全作业带来隐患,同时还影响码头的简洁形象。因为太脏,所以需要用到水枪先冲洗,这是个力气活,高压水枪有很强的后坐力,而孙师傅身先士卒,直接抱起水枪,前后站立,把重心放在没有受伤的脚上,稳稳的控制好水流的方向,说实话,那一刻我内心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尤其是后来当我抱着水枪,发现后坐力是如此之强的时候,我更是由衷的敬佩孙师傅。 是什么让他不顾脚伤,继续工作?又是什么让他身先士卒,事必躬亲?许久,我得到了答案:是对工作的那份热爱与责任,是内心的那份职业操守,是蕴藏在身上专属于我们湛江港人的"缆桩"精神!正是那份责任与"缆桩"精神,让孙师傅一如既往的坚持在工作岗位,同样也正是因为有着如孙师傅一样的老湛江港人,我们的湛江港才一步一步的,坚实的迈上发展之路! 老湛江港人,见证了湛江港从辉煌走向困境,从困境走向复兴,他们是真正的做到和湛江港休戚与共。而现在,他们也将期待看到湛江港从复兴走上再次辉煌甚至超越的景象!而这个景象,就是我们,新一代的湛江港人,毕生努力的目标,我们,将和湛江港一起成长,一起走向辉煌!我们,要像雏鹰一样,哪怕一次次从悬崖上摔下,折断翅膀,也绝不放弃,绝不气馁,因为我们知道,每摔断一次翅膀,我们离天空就越近一分,当有一天,我们撑着强有力的翅膀,漂浮在空中,那一刻,就是我们翱翔九天的时候!现在,让我们站起来,抛掉一切的杂念和顾虑,像雏鹰一样,向着我们梦想的天空,翱翔吧! 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范文3 装卸船队 黎海成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企业迈向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开始受到企业界的高度关注,而作为一家保持朝气和活力的企业必须具备其特有的先进文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的建设,其中一个重点内容就是企业文化理念。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理念呢?按照我的理解,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具有近60年发展历史的企业,逐步形成"责任、担当、关爱、互助、传承、创新"的文化理念。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员工团结一致,积极为湛江港迈向全国十大港口而努力。 员工勇于担当,企业履行责任。湛江港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省雷州半岛,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湛江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加上近年来周围港口大力建设发展,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湛港人,我们要明确责任,勇于担当,为振兴湛江而努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实现制度化,技术化,在对赢利负责的同时,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职工负责。而这一切来自于员工高度的责任心。员工要遵守企业 规章制度 ,凭良心做事,自觉主动,善始善终,超越上司的要求的同时又能顾全大局。当员工能够学会担当,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有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有助于缓解贫富差距,为湛江的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还能消除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发挥互助作用,关爱员工健康。湛工港是湛江最大的公共码头运营商,员工人数非常多,其中奋斗在生产一线的员工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时刻面临着暴晒和粉尘的影响。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久而久之,职工的身心都会产生各种问题。企业要坚持把关爱困难员工,加强帮扶工作作为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具体体现来构建和谐企业,切实落实发放和监督员工工作时使用劳保用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从而取得和谐稳定的发展。这要求企业建立积极的宣传引导机制、严密的组织运行机制、稳定的资金统筹机制、规范的资金管理机制以及科学的长效机制。通过发挥公司员工间的互爱互助,改善工作条件,全体员工凝心聚力,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确保了湛江港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分传承七分创新。文化具有延续性,一个企业的文化总是在不断适应环境,吐故纳新,淘汰落后成分,吸收先进因子,如果因循守旧,不能与时俱进,企业难以持续发展,最终在经济全球化中全军覆没。湛江港的企业精神是"缆桩"精神:爱港敬业,团结协作,真诚服务,勇立潮头。在急剧变化的市场和科技环境中,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下,必须转轨变型,以应对变化。近年来,宝满港区的发展,湛江港的业务更加多元化,随着二分公司新码头的投产,企业会迎来更加迅猛的发展。但是近年来越来越激烈的港口竞争,企业除了传承一直以来的传统,更要在市场理念和现代人文理念上谋求创新。像这两年薪酬改革、管理机制改革、人员招聘改革,无一不展现湛江港要在新的发展潮流中迎头而上,也更坚定了企业重回十大港口的决心。 企业文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和艰巨的工作。在新员工加入公司急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牢记并宣扬"责任、担当、关爱、互助、传承、创新"的文化理念,确保在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环节上不出现的偏差,加强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公司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一起努力吧! 猜你喜欢: 1. 关于企业文化范文 2. 公司企业文化理念 3. 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大全 4. 企业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5. 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6. 企业文化理念标语 7.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海尔的文化观 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案例:“有生于无”与“以柔克刚” 有一次,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出访日本一家大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一向热衷中国至理名言。在这位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经营宗旨和企业文化时,阐述了“真善美”,并引述老子思想,张瑞敏也发表了自己看法:《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与“真善美”语义一致,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张瑞敏以这句话诠释了海尔文化之重要性。他说,企业管理有两点始终是我铭记在心的:第一点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第二点是老子主张的为人做事要“以柔克刚”。张瑞敏说:“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要认识到: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张瑞敏:“一位企业家首先应懂哪些知识?”张瑞敏想了想说:“首先要懂哲学吧!” 张瑞敏能联系企业实际,从老子思想中悟到“无”比“有”更重要、“无”生“有”的道理,也悟出柔才能克刚、谦逊才能进取的为人做事之理。骄横与张扬永远是企业衰败之源。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案例: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 1998年3月25日 ,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内,工商管理硕士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是一番异常热烈的景象,大家正欣喜万分地迎接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请大家想想看, 1984 年张瑞敏先生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什么?”林·佩恩教授循循善诱地向大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呈马蹄形排列的座位上立即举起一片手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其中有拉美人、日本人,更多的是美国人。 教授不断提问,把讨论逐渐引向深入。“海尔具有每年增长 80% 的速度,成为家电发展最快的企业,大家认为什么是影响海尔成功的因素?你若是张先生,又如何做出决策?海尔管理为什么是有效的?一条‘休克鱼'为什么能被海尔文化激活?为什么研究企业文化就是研究活力?”学员们各自发表着看法。 张瑞敏听着各国硕士生的提问和对海尔文化案例的热烈讨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一位美国的学生说:“从张先生的讲课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创业21年、已全面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尔,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面对着全球化竞争的新方向,海尔将开始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新一轮升级创新。 第一个十年 海尔精神: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从1984到1995,海尔十年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立志要干出中国最好的冰箱的海尔创业者们,发出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心声。 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引进冰箱项目的工厂,要想后来居上,必须速度制胜,"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当时全体海尔人一致的工作作风。在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推动下,海尔十年创业首战告捷,创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1995年,在国内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海尔,开始聚焦国际市场。以当年海尔工业园落成为标志,海尔二次创业创国际名牌战略宣告启动。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者,创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成为海尔人此后最执着的追求。具有民族意义的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尔人挑战国际名牌的精神底蕴。 在这一时期,海尔的工作作风有了更深的价值取向,"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海尔创造比较优势、挑战国际名牌的速度利器,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巨大差距的海尔,以跨越式赶超为动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国际名牌的目标。 2005年8月30日,《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名牌,海尔荣登榜首。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海尔排名第四。 第三个十年 海尔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 全球化的海尔,需要全球化的海尔精神。 海尔的全球化,需要企业的全球化追求。 遍布全球的5万海内外海尔员工,海尔创世界顶级品牌的目标,都需要一种全球视野的共享价值。海尔新的企业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应运而生。 "创造资源"本质上是创新。与国际顶级企业相比,目前的海尔还不具备资源优势,但在创新的旗帜下,海尔可以而且能够创造资源,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美誉全球"就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的更高目标。海尔在全球各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美誉,就是海尔世界名牌的根本内涵。 在这一更高的目标下,"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就成为海尔工作作风的最新表述。"人单合一"是手段,"速决速胜"是目的。每一个SBU都要与市场准确地结合,然后以速度取胜。 第一个十年,创业,创出中国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创新,走出国门,创国际化企业; 第三个十年,创造资源,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企业精神的创新之路,就是海尔的品牌之路。但无论怎样调整,海尔人都自始至终胸怀着一个崇高的指向:创世界顶级品牌!

3000--5000就可以

东南亚文化研究论文

50分买这个论文有点便宜。我写的时候花了一个星期啊。。。。同学你太有才了~

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995年参与撰写的两部丛书均获中国图书奖、一篇论文获云南省“五个一”论文提名奖;省级奖有云南省1979~1989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云南省1990~1992年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云南省1993~1995年优秀社会科学著作奖、2001年第一届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作品奖以及云南省1997年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二等奖。1995年当选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材,1998年入选中国百千万人材工程。《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香港《大公报》、《光明日报》、《云南日报》、《昆明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新加坡、泰国、缅甸的有关报刊都曾对其研究成果作过评论和报道。曾赴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老挝作学术访问和考察。一、著作1、专著:(1)《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禁毒国际合作研究》,个人专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2)《启示与抉择—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云南对外开放研究》,个人专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3)《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发展》,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一作者。(4)《当代越南经济》,第一作者,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5)《当代越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本人为副主编。(6)《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纵览两岸今昔》,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个人独立完成。(7)《云南与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经济技术合作系列丛书》中的《走进柬埔寨》,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版,个人独立完成。(8)《歌海中的女性》,该书系《云南女性文化丛书》之一,个人独立完成,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9)《宗教与民俗》,第一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10)《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与申旭合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副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12)《发展开放的空间——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理论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参与编著:(1)《云南与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经济技术合作系列丛书》中的《走进越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版,副主编。(2)《云南跨境民族研究》,赵廷光主编,本人为主要作者之一,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3)《云南境外毒源研究》,马树洪主编,多人合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4)《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李红杰主编,多人合著,民族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5)《跨境民族与禁毒替代发展研究》,孙渭主编,多人合著,本人承担论文和研究报告3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6)《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发展》,何耀华、苗启明主编,多人合著,本人承担《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对外开放》中的第二、第三章。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7)《滇桂合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二、论文1、本学科国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1)《越南泰族历史与文化述略》,中国社科院《世界民族》2002年第4期。(2)《中国-东盟禁毒合作的现状与前景》,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2005年第3期。(3)《泛亚铁路建设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2002年第11期。(4)《金三角毒品形势的变化与国际禁毒合作》,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2001年第9期。(5)《越南毒品问题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2001年第1期。(6)《缅甸民族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科院《世界民族》1997年第2期。(7)《东南亚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民族》1996年第4期。(8)《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现状与前景》,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地理》转载。(9)《世界地区文化史研究的新突破》,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1996年第5期。(10)《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整合》,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199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历史》转载。(11)《香港回归对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1997年第6期。(12)《新加坡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中国社科院《世界民族》2000年第4期。(13)《90年代的中越经贸关系》,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1998年第9期。(14)《越南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经济》转载。(15)《制约大东盟形成的因素》,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1996年第6期。(16)《90年代东盟国家防备战略的调整变化》,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1995年第2期。(17)《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转载。2、省级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1)《跨界民族的类型、属性及其发展趋势》,《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2)《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3)《滇越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4)《昆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定位与功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5)《云南国际大通道与中国国家安全》,《学术探索》2003年第9期。(6)《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经济结构调整》,《学术探索》2004年第12期。(7)《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云南民族文化区位优势》,《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族研究》转载。(8)《走向跨世纪跨国界的共同繁荣—中国云南与缅老越泰毗邻地区合作开发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9)《越南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10)《滇越边境贸易的现状与前景》,《云南学术探索》1994年第5期。(11)《大东盟的形成与云南对东南亚开放》,《云南学术探索》1996年第4期。(12)《论云南跨境民族研究》,第一作者,《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一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转载。(13)《中南半岛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及政府对策》,《东南亚纵横》1998年第一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族研究》1998年6月转载。(14)《云南与周边国家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相互关系》,《民族工作》1997年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族研究》1998年2月转载。(15)《缅甸的边境民族地区开发计划》,《民族工作》1997年第6期。(16)《云南周边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及政府对策论略》,《民族工作》1996年12期。(17)《东南亚文化圈与云南民族文化》,《民族工作》1999年第5期。3、在国外发表的论文:(1)《80年代至90年代越南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英文),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1994年访问学者论文集。(2)《中越两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英文),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TRENDS》1994年11月号。(3)《中越边境贸易的回顾与展望》(英文),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TRENDS》1995年2月号。(4)《中越边境贸易日趋活跃》(英文),新加坡《COMMENT/ANALYSIS》1995年2月。(5)《东南亚泰佬族系民族源流初探》,泰国《星暹日报》文化学术栏《泰土文物》1993年2--4月连载。(6)《泰国考古材料所见百越文化考》,泰国《星暹日报》文化学术栏《泰土文物》1993年4月。4、在省级以上重要内参、要报上刊登的研究报告:(1)《我国应积极参与越南、缅甸、泰国油气资源开发》,《人民日报》总编室《内部参阅》2003年第25期。(2)《以中泰实施早期收获为契机,促进滇泰经贸合作》,中共云南省委政研室《领导参阅》,2003年第49期。(3)《参与周边国家油气开发,推进能源来源多元化》,《云南社科要报》2003年第3期。(4)《新形势下加快河口口岸建设的建议与思考》,中共云南省委政研室《领导参阅》,2002年第63期。(5)《跨境替代罂粟种植的成效和问题》,《人民日报》总编室《内部参阅》2000年第21期。(6)《中越边境毒情新动向》,《人民日报》总编室《内部参阅》2000年第2期。(7)《云南省跨境替代种植、替代产业急需国家支持》,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当代中国边疆问题调研》2000年第23期。(8)《缅老北部民族武装组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边疆调研》2000年第15期。(9)《缅老北部民族武装对我国边境地区稳定形势的影响》,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边疆调研》2000年第16期。(10)《缅甸老挝北部民族武装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中共云南省委政研室《领导参阅》2001年第12期。(11)《关于根除境外毒源的对策建议》,云南社科要报》2000年第18期。(12)《云南省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发展前景》,云南省禁毒委《禁毒简报》2001年第68期。(13)《关于发展境外替代产业的政策与措施》,云南省禁毒委《禁毒简报》2001年第69期。(14)《建立替代种植、替代产业国际合作机制》,云南省禁毒委《禁毒简报》2001年第76期。(15)《90年代缅北毒情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云南省禁毒委《禁毒简报》1999年第77期。(16)《越南经济近况和中越边境贸易》,国务院特区办《国际经济调研》第171期,1992年。(17)《越南加速利用外资》,国务院特区办《国际经济调研》第149期,1991年。5、其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云南省发展境外替代种植的前景》,《东南亚》2001年第1期。(2)《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1999年第1期。(3)《越南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8年第4期。(4)《缅甸的民族情况与民族政策》,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9年第1期,第2期连载。(5)《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云南外经贸的影响与对策思考》,《东南亚》1998年第3期。(6)《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开发的国际背景与国际关系》,《东南亚》199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地理》转载。(7)《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台海局势的影响及台海形势走向》,《亚洲探索》2001年复刊。(8)《越南毒品问题及发展趋势》,《亚洲探索》1998年合刊。(9)《关于进一步扩大云南沿边开放的思考与建议》,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2000年第4期。(10)《论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民族地区的经济合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20周年献礼论文集》,1999年。(11)《发展替代产业,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4期。(12)《越南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与法制建设》,《国际问题》1997年1-2期。(13)《滇沪合作促进次区域毒源地替代发展》,《滇沪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研究》,李义敢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14)《东南亚十国共同体的形成及其影响》,《亚洲探索》1995年第4期。(15)《云南沿边开放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国际问题》1995年第2期。(16)《越南发展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国际问题》1995年第4期。(17)《泰国的山民问题与山民政策》,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7年第2期。(18)《云南周边国家的民族问题》,国家民委《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1995年第4期。(19)《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国跨境民族问题研究》(论文集),1999年7月。(20)《转折期的印支三国》,《亚洲探索》1994年第1期。(21)《试论越南封建村社制度》,《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4期。(22)《试论改革以来的越南经济》,《东南亚》1990年第4期。(23)《苏联东欧局势对印度支那的影响》,《国际问题资料》1991年第12期。(24)《东南亚地区局势的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国际友联《学术交流》1992年第29期。(25)《越南引进外资的几个问题》,《东南亚》1991年第4期。(26)《试论东南亚地区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亚洲探索》1992年第3期。(27)《越南对外开放情况概述》,《亚洲探索》1990年1-2期。(28)《老挝的民族及民族问题》,《国际问题》1993年第4期。(29)《东南亚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国西南沿边开放的机遇与挑战》,《东南亚》1995年第4期。(30)《越南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若干问题》,《东南亚》1993年第1期。(31)《越南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论略》,《亚洲探索》1994年第2期。(32)《越南与东盟关系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亚洲探索》1993年第3期。(33)《缅甸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亚洲探索》1993年第4期。(34)《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前景与思路》,《东南亚》2004年第1期。(35)《妖冶的罂粟花——“金三角”毒品扩散现状》,《世界知识》2004年第22期。(36)《我眼中的“金三角”》,《世界知识》2004年第22期。(37)《半岛屋脊的太阳—老挝纪行》,《今日民族》2004年第2期。(38)《沿滇越铁路漫游越南》《今日民族》2004年第7期。(39)《云南省东南亚研究述评》,《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40)《云南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载《东南亚》2003年第3期。(41)《追寻泰族——泰国古都考察记》,《今日民族》2005年第3-4期。6、参与主创大型电视系列片一部:16集系列片《红河》系省社科院与云南影视新闻中心合作项目,本人为越南部分(共6集)的撰稿。该剧1997年在云南电视台播出,1998年在越南国家电视台播出,引起较大反响,并获1997年云南省广播电视社教优秀节目二等奖。三、主持和参与课题:1、主持完成课题:(1)1991年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云南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政策研究”。(2)1994年福特基金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越南市场经济模式研究》。(3)1997年云南省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与东南亚跨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个人独立完成,2002年结项。(4)《金三角毒品形势走向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禁毒国际合作研究》,2002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2000年云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云南省发展境外替代产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6)《中国(云南)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油气开发合作研究》,200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2001年云南省社科院院级项目《云南与东南亚禁毒合作研究》。(8)2003年中石化集团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委托项目《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五国能源开发情况研究》。2、参与完成课题:(1)《云南境外地区铲除毒品实施替代发展国际合作研究》,2002年云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21世纪初云南与东南亚和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3)云南省“九·五”社科重点项目(滚动课题)《云南跨境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对比研究》。(4)《滇越铁路云南境内段改造方案研究》,云南省2002年软科学研究项目。(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研究》,2001年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6)《云南与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经济技术合作研究》,2002年云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四、获奖情况1、获国家级奖情况:(1)论文《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994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2)参与撰写的《当代东南亚系列》(本人为其中《当代越南》一书副主编)1996年12月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颁奖部门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3)参与撰写的《云南民族女性文化丛书》(全套26本,本人为其中《歌海中的女性》一书作者)1996年12月获中国图书奖,颁奖部门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省部级奖情况:(1)《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与中国国家安全》,论文,获云南省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专著,获云南省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人合著,本人为副主编。(3)《云南省发展境外替代产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获2002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人合作,本人为项目主持人。(4)《云南境外地区铲除毒品实施替代发展国际合作研究》获2003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人合作。(5)《滇越铁路云南境内段改造方案研究》获2004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人合作。(6)个人专著《启示与抉择—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云南对外开放研究》1997年8月获云南省1993-1995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颁奖部门为云南省人民政府。(7)专著《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两人合著,总字数37万字,本人承担19万字)1991年2月获云南省1979-1989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颁奖部门为云南省人民政府。(8)论文《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1994年获1990-1992年度云南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颁奖部门为云南省委宣传部 。(9)论文《走向跨世纪跨国界的共同繁荣--中国云南与缅老越泰毗邻地区合作开发研究》1995年获云南省“五个一”工程提名奖,提名部门为云南省委宣传部。(10)参与主创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红河》1998年6月社授予1997云南广播电视奖二等奖,授奖部门为云南省广播电视厅、云南省广播电视学会。(11)参与撰写的《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发展》2001年1月获第一届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授奖部门为云南省委宣传部。。3、其它奖情况:(1)文章《建立出口加工区,促进云南对外经贸的发展》1992年获《云南日报》“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理论研讨”三等奖,颁奖部门云南日报理论部、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2)论文《越南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1994年4月获云南省社科院1989-1993年科研成果三等奖,颁奖部门省社科院。(3)著作《启示与抉择—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云南对外开放研究》,1996年获云南省社科院1994-1995年科研成果二等奖,颁奖部门省社科院。(4)《我国应积极参与越南、缅甸、泰国油气资源合作开发》(载2003年《人民日报内参》第20期)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2003年度“云电”一等奖。

东南亚因为包括11个国家,当然也就意味着其具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不同的国家文化也有共同点。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外国学者一般把“东南亚分成两个主要文化区域:一是法国学者所称的‘外印度’,印度的影响在这一区域占了优势;另一个区域包括东京、安南和交趾支那,随着15世纪‘印度化’的占婆王国的覆亡,中国的影响便在这区内居于支配的地位。” 然而,东南亚各方面的固有文化“并非仅是印度或中国的文化附属物,而各自具有极为显明的个性,在吴哥、蒲甘、中爪哇和占婆古国曾开放灿烂奇葩的艺术和建筑,与印度教的和佛教的印度的艺术和建筑相比,都有显著的区别。” 不可否认,“也正是在印度和中国文化的滋养下,东南亚自身的文化才开始发展并且取得伟大的成就。” 东南亚建筑文化 东南亚建筑文化圈是一个超越原有政治及地理区划的概念,它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即东南亚大陆部分,包括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以南直到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南端,东起中国南海沿岸、西至缅甸伊落瓦底江这一广阔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东南亚岛屿部分,包括中国的台湾、海南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及苏门答腊,甚至还可延伸至琉球群岛及南太平洋的部分岛屿。 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划分,是因为在这样一个范围广阔的大区域内存在着许多共享的文化特质,将它们置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各个局部地区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东南亚的特殊文化构成也反映在建筑上,从而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在总体特征上应该归属于东方建筑文化系统,但它与该系统中其他几个区域性建筑文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同时受到中印两大古老文化的夹击,而其固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又赋予它以明显的个性。不过,在它的身上,仍然残存着一些中国早期建筑的影响痕迹。 东南亚饮食文化 东南亚菜肴多取以天然可食植物为原料,烹调出色、香、味型具佳的菜系。如越南菜则有美容保健菜肴之美称。新马泰、印尼等国菜肴则多配以当地盛产的丰富的椰子、香茅、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植物为配料,使其菜肴色味浓郁,风味独特。 东南亚菜可以说是一种受东西方影响较重的菜系。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长期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华人的大量聚居,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汇合集东西方文化和当地习俗融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饮食文化。 常言道:无鸡不成宴。各酒楼、宾馆烹制出的各种鸡肴就有百余种。其中某“东南亚风味餐厅”的“咖喱鸡”就颇有名气。现在标榜着专营咖喱风味食品的食肆,不下十数家,供应着各式南洋食品的餐馆也不在少数,以咖喱为代表的东南亚饮食对我国饮食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据资料考证:“咖喱”一词源出泰米尔语,意为用辣香料制成的调味品。咖喱起源于印度。原来印度人视牛为神,自然不敢吃。于是印度人改吃羊肉,然而,羊肉有膻味,不好受用。据说,释迦牟尼教人用香辣植物的枝叶、果皮之类,捣成佐料,与羊肉同煮以驱除膻味。这就是咖喱的开始。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从摩亨约·达罗文化时期起,咖喱就成为印度人贵重的调料。他们把咖喱珍藏于箱内,用梵文绘成一张表,按表上比例加以配制。后来,东印度公司为英国把咖喱带回英国。十八世纪,伦敦“克罗士·布勒威公司”制成便于携带的咖喱粉出售,大受欢迎。 咖喱是用黑胡椒、辣椒、生姜、肉桂、豆蔻、芫茜、茴香、芥子、八角、香椒、大蒜等原料制作而成。 作为东南亚国家对咖喱食品有代表性的就有十个,可以说十国咖喱,风味也不尽相同。新加坡咖喱,以酸辣为主;马来西亚咖喱重椰汁;苏门答腊岛的“黑牛”,色黑汁浓;印度的咖喱分为微辣的古老马、马打士、东印度的中辣和北印度的辛辣;巴基斯坦辣度适中;锡兰咖喱完全不辣;马六甲的味道辛辣之中带点“押”味,不大适合中国人口味,但一些吃惯了的外国人,则会指点这道菜;餐牌上写甜酸的则是缅甸咖喱。十国咖喱,各国味道不同,但都令人觉得有趣、新鲜。在东南亚菜中,特别注意汇集东西方作法,配制成适合当地饮食习惯的菜式,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如柬埔寨的“皇后鸡片”,既可当菜,又可做西餐食用;泰国的“五味鱼”、印尼的“椰汁牛扒”、泰国的“湄南蟹”、新加坡的“少爷明虾烙”等菜肴,既有西式做法和中式做法的特点,但又不失其东南亚的独特风

东南亚文化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外国学者一般把“东南亚分成两个主要文化区域:一是法国学者所称的‘外印度’,印度的影响在这一区域占了优势;另一个区域包括东京、安南和交趾支那,随着15世纪‘印度化’的占婆王国的覆亡,中国的影响便在这区内居于支配的地位。” 然而,东南亚各方面的固有文化“并非仅是印度或中国的文化附属物,而各自具有极为显明的个性,在吴哥、蒲甘、中爪哇和占婆古国曾开放灿烂奇葩的艺术和建筑,与印度教的和佛教的印度的艺术和建筑相比,都有显著的区别。” 不可否认,“也正是在印度和中国文化的滋养下,东南亚自身的文化才开始发展并且取得伟大的成就。” 东南亚建筑文化 东南亚建筑文化圈是一个超越原有政治及地理区划的概念,它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即东南亚大陆部分,包括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以南直到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南端,东起中国南海沿岸、西至缅甸伊落瓦底江这一广阔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东南亚岛屿部分,包括中国的台湾、海南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及苏门答腊,甚至还可延伸至琉球群岛及南太平洋的部分岛屿。 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划分,是因为在这样一个范围广阔的大区域内存在着许多共享的文化特质,将它们置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各个局部地区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东南亚的特殊文化构成也反映在建筑上,从而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在总体特征上应该归属于东方建筑文化系统,但它与该系统中其他几个区域性建筑文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同时受到中印两大古老文化的夹击,而其固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又赋予它以明显的个性。不过,在它的身上,仍然残存着一些中国早期建筑的影响痕迹。 东南亚饮食文化 东南亚菜肴多取以天然可食植物为原料,烹调出色、香、味型具佳的菜系。如越南菜则有美容保健菜肴之美称。新马泰、印尼等国菜肴则多配以当地盛产的丰富的椰子、香茅、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植物为配料,使其菜肴色味浓郁,风味独特。 东南亚菜可以说是一种受东西方影响较重的菜系。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长期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华人的大量聚居,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汇合集东西方文化和当地习俗融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饮食文化。 常言道:无鸡不成宴。各酒楼、宾馆烹制出的各种鸡肴就有百余种。其中某“东南亚风味餐厅”的“咖喱鸡”就颇有名气。现在标榜着专营咖喱风味食品的食肆,不下十数家,供应着各式南洋食品的餐馆也不在少数,以咖喱为代表的东南亚饮食对我国饮食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据资料考证:“咖喱”一词源出泰米尔语,意为用辣香料制成的调味品。咖喱起源于印度。原来印度人视牛为神,自然不敢吃。于是印度人改吃羊肉,然而,羊肉有膻味,不好受用。据说,释迦牟尼教人用香辣植物的枝叶、果皮之类,捣成佐料,与羊肉同煮以驱除膻味。这就是咖喱的开始。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从摩亨约·达罗文化时期起,咖喱就成为印度人贵重的调料。他们把咖喱珍藏于箱内,用梵文绘成一张表,按表上比例加以配制。后来,东印度公司为英国把咖喱带回英国。十八世纪,伦敦“克罗士·布勒威公司”制成便于携带的咖喱粉出售,大受欢迎。 咖喱是用黑胡椒、辣椒、生姜、肉桂、豆蔻、芫茜、茴香、芥子、八角、香椒、大蒜等原料制作而成。 作为东南亚国家对咖喱食品有代表性的就有十个,可以说十国咖喱,风味也不尽相同。新加坡咖喱,以酸辣为主;马来西亚咖喱重椰汁;苏门答腊岛的“黑牛”,色黑汁浓;印度的咖喱分为微辣的古老马、马打士、东印度的中辣和北印度的辛辣;巴基斯坦辣度适中;锡兰咖喱完全不辣;马六甲的味道辛辣之中带点“押”味,不大适合中国人口味,但一些吃惯了的外国人,则会指点这道菜;餐牌上写甜酸的则是缅甸咖喱。十国咖喱,各国味道不同,但都令人觉得有趣、新鲜。在东南亚菜中,特别注意汇集东西方作法,配制成适合当地饮食习惯的菜式,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如柬埔寨的“皇后鸡片”,既可当菜,又可做西餐食用;泰国的“五味鱼”、印尼的“椰汁牛扒”、泰国的“湄南蟹”、新加坡的“少爷明虾烙”等菜肴,既有西式做法和中式做法的特点,但又不失其东南亚的独特风味。

东南亚研究论文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一)A类刊物(中文权威核心期刊)1、《郭嵩焘出使英国时的矛盾心态》,《近代史研究》1990-3;2、《试论岭南大学经费筹措及影响因素》,《高等教育研究》2004-6, 第一作者;3、《“知识经济”与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8-3,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7全文转载;4、《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高等教育研究》2002-3,第一作者;5、《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11,第一作者;6、《文化自觉理念下港澳台侨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09-2,第一作者;7、《设立“横琴高教特区”的若干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9-9,第一作者。(二)、B类刊物(中文统计源期刊CSSCI)1、《清代闭关政策论争》,《新华文摘》2003-4;2、《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的拓荒之作》,《开放时代》1991-6;3、《何炳松“拆墙主义”的教育理论述评》,《教育评论》1991-4;4、《新版〈辞海〉的两处错漏》,《中国图书评论》1992-2;5、《“以他的史著而存在” 》,《广东社会科学》1993-4;6、《新版<辞海>错漏举要》,《暨南学报》1994-2 ;7、《端方与暨南学堂》,《暨南学报》1995-2 ;8、《国际大都市与广州高等教育》,《开放时代》1995-5 ;9、《试论暨南大学在民国高教史上之地位》,《暨南学报》1996-2 ;10、《在综合大学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之我见》,《高等理科教育》1997-4 ;11、《试论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国际法意识》,《江西社会科学》1998-10,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1全文转载,时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在《1999年中国近代史学术动态概述》(刊《近代史研究》2001-1)对该论文予以肯定;12、《何炳松与南洋问题研究》,《东南亚研究》1998-3 ;13、《利用历史知识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高等理科教育》1998-2 ;14、《何炳松的华侨高等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教育评论》1999-1 ;15、《浅谈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实践与体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6;16、《试论端方的教育思想》,《暨南学报》1998-1 ;17、《试论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理科教育》1999-3 ;18、《开眼看世界与郭嵩焘的教育思想》,《暨南学报》1999-2 ;19、《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爱国主义意识》,《江西社会科学》1999-7 ;20、《何炳松与<暨南学报>的创办》,《暨南学报》2001-1 ;21、《郑振铎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暨南学报》2001-5 ;22、《试论西方高等教育明清时期在中国的传播》,《江苏高教》2004-4 ;23、《“史学沙龙”与研究生教学方式的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24、《试论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暨南学报》2000-3 ;25、《清代闭关政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2-4 ;26、《开眼看世界与晚清驻外公使之派遣》,《光明日报》《史学周刊》 ;27、《嘉道年间英华书院创校南洋研究》,《东南亚研究》2003-5,第一作者;28、《陈序经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2004-2 ;29、《读<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9 ;30、《龙思泰与早期澳门研究》,《东南亚研究》2000-2 ;31、《19世纪粤港澳教育的演变与交流》,《暨南学报》2002-6 ;32、《马礼逊学校考实》,《澳门研究》(16),澳门基金会2003年版 ;33、《晚清澳门教会教育研究》,《澳门研究》(17),澳门基金会2003年版;34、《清嘉道年间新教教育研究》,《澳门研究》(21),澳门基金会2004年4月版 ;35、《陈子褒与清末民初澳门教育》,《澳门研究》(22),澳门基金会2004年6月版,第一作者 ;36、《试论明清基督教教育与粤港澳社会》,澳门《文化杂志》2004年夏卷 ;37、《明清之际天主教教育创校澳门研究》,《澳门研究》(23),澳门基金会2004年8月版 ;38、《清代中国传教士培训基地:澳门圣若瑟修院》,澳门《文化杂志》2005年春卷 ,2009年获第二届澳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9、《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澳门研究》(26),澳门基金会2005年2月版 ;40、《基督教教会教育在中西演变述略》,《澳门研究》(27),澳门基金会2005年4月版,第一作者 ;41、《教会教育家那夏理与真光书院》,《暨南学报》2006-3,第一作者 ;42、《略论“忠信笃敬”的暨南校训精神》,《东南亚研究》2005-6 ;43、《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研究范式辨析》,《澳门研究》(33),澳门基金会2006年4月版 ;44、《防范宗教渗透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6-5 ;45、《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大的筹建》,《民国档案》2006-3;46、《试论陶铸与暨南大学的重建》,《东南亚研究》2006-5;47、《穗港澳大学生国家民族观念比较研究》,《澳门研究》(37),澳门基金会2006年12月版,第一作者;48、《冒籍视野下的“国际高考移民”现象研究》,《澳门研究》(40),澳门基金会2007年6月版,第一作者;49、《试论清季江南储材学堂》,《教育评论》2008-1,第一作者;50、《探寻谭其骧先生早年的学术足迹》,《东南亚研究》2008-3,第一作者;51、《追寻曹聚仁先生早年的活动足迹》,《东南亚研究》2009-5,第一作者;52、《试论民族主义与“非基督教运动” 》,《澳门研究》(53),澳门基金会2009年8月版,第一作者;53、《教会大学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以五四运动中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运动为个案的考察》,《民国档案》2009-3,第一作者;54、《晚清驻外使馆的设立》,《江西社会科学》1992-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55、《“五四”运动中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的爱国运动》,《澳门研究》(50),澳门基金会2009年2月版,第一作者。(三)、其他论文在《中国社科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港澳研究》、《贵州文史丛刊》、《中西文化研究》、《汉学研究》、《广东史志》、《湛江师院学报》、《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特区与港澳经济》、《经济前沿》、《宗教比较与对话》、《中西文化研究》、《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思想教育研究》、《温州大学学报》、《中国研究生》、《博览群书》、《神州学人》、《历史大观园》、《暨南教育》、《暨南高教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其他论文50余篇。

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995年参与撰写的两部丛书均获中国图书奖、一篇论文获云南省“五个一”论文提名奖;省级奖有云南省1979~1989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云南省1990~1992年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云南省1993~1995年优秀社会科学著作奖、2001年第一届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作品奖以及云南省1997年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二等奖。1995年当选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材,1998年入选中国百千万人材工程。《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香港《大公报》、《光明日报》、《云南日报》、《昆明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新加坡、泰国、缅甸的有关报刊都曾对其研究成果作过评论和报道。曾赴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老挝作学术访问和考察。一、著作1、专著:(1)《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禁毒国际合作研究》,个人专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2)《启示与抉择—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云南对外开放研究》,个人专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3)《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发展》,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一作者。(4)《当代越南经济》,第一作者,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5)《当代越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本人为副主编。(6)《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纵览两岸今昔》,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个人独立完成。(7)《云南与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经济技术合作系列丛书》中的《走进柬埔寨》,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版,个人独立完成。(8)《歌海中的女性》,该书系《云南女性文化丛书》之一,个人独立完成,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9)《宗教与民俗》,第一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10)《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与申旭合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副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12)《发展开放的空间——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理论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参与编著:(1)《云南与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经济技术合作系列丛书》中的《走进越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版,副主编。(2)《云南跨境民族研究》,赵廷光主编,本人为主要作者之一,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3)《云南境外毒源研究》,马树洪主编,多人合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4)《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李红杰主编,多人合著,民族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5)《跨境民族与禁毒替代发展研究》,孙渭主编,多人合著,本人承担论文和研究报告3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6)《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发展》,何耀华、苗启明主编,多人合著,本人承担《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对外开放》中的第二、第三章。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7)《滇桂合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二、论文1、本学科国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1)《越南泰族历史与文化述略》,中国社科院《世界民族》2002年第4期。(2)《中国-东盟禁毒合作的现状与前景》,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2005年第3期。(3)《泛亚铁路建设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2002年第11期。(4)《金三角毒品形势的变化与国际禁毒合作》,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2001年第9期。(5)《越南毒品问题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2001年第1期。(6)《缅甸民族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科院《世界民族》1997年第2期。(7)《东南亚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民族》1996年第4期。(8)《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现状与前景》,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地理》转载。(9)《世界地区文化史研究的新突破》,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1996年第5期。(10)《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整合》,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199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历史》转载。(11)《香港回归对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1997年第6期。(12)《新加坡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中国社科院《世界民族》2000年第4期。(13)《90年代的中越经贸关系》,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1998年第9期。(14)《越南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经济》转载。(15)《制约大东盟形成的因素》,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1996年第6期。(16)《90年代东盟国家防备战略的调整变化》,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1995年第2期。(17)《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转载。2、省级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1)《跨界民族的类型、属性及其发展趋势》,《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2)《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3)《滇越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4)《昆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定位与功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5)《云南国际大通道与中国国家安全》,《学术探索》2003年第9期。(6)《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经济结构调整》,《学术探索》2004年第12期。(7)《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云南民族文化区位优势》,《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族研究》转载。(8)《走向跨世纪跨国界的共同繁荣—中国云南与缅老越泰毗邻地区合作开发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9)《越南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10)《滇越边境贸易的现状与前景》,《云南学术探索》1994年第5期。(11)《大东盟的形成与云南对东南亚开放》,《云南学术探索》1996年第4期。(12)《论云南跨境民族研究》,第一作者,《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一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转载。(13)《中南半岛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及政府对策》,《东南亚纵横》1998年第一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族研究》1998年6月转载。(14)《云南与周边国家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相互关系》,《民族工作》1997年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族研究》1998年2月转载。(15)《缅甸的边境民族地区开发计划》,《民族工作》1997年第6期。(16)《云南周边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及政府对策论略》,《民族工作》1996年12期。(17)《东南亚文化圈与云南民族文化》,《民族工作》1999年第5期。3、在国外发表的论文:(1)《80年代至90年代越南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英文),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1994年访问学者论文集。(2)《中越两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英文),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TRENDS》1994年11月号。(3)《中越边境贸易的回顾与展望》(英文),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TRENDS》1995年2月号。(4)《中越边境贸易日趋活跃》(英文),新加坡《COMMENT/ANALYSIS》1995年2月。(5)《东南亚泰佬族系民族源流初探》,泰国《星暹日报》文化学术栏《泰土文物》1993年2--4月连载。(6)《泰国考古材料所见百越文化考》,泰国《星暹日报》文化学术栏《泰土文物》1993年4月。4、在省级以上重要内参、要报上刊登的研究报告:(1)《我国应积极参与越南、缅甸、泰国油气资源开发》,《人民日报》总编室《内部参阅》2003年第25期。(2)《以中泰实施早期收获为契机,促进滇泰经贸合作》,中共云南省委政研室《领导参阅》,2003年第49期。(3)《参与周边国家油气开发,推进能源来源多元化》,《云南社科要报》2003年第3期。(4)《新形势下加快河口口岸建设的建议与思考》,中共云南省委政研室《领导参阅》,2002年第63期。(5)《跨境替代罂粟种植的成效和问题》,《人民日报》总编室《内部参阅》2000年第21期。(6)《中越边境毒情新动向》,《人民日报》总编室《内部参阅》2000年第2期。(7)《云南省跨境替代种植、替代产业急需国家支持》,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当代中国边疆问题调研》2000年第23期。(8)《缅老北部民族武装组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边疆调研》2000年第15期。(9)《缅老北部民族武装对我国边境地区稳定形势的影响》,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边疆调研》2000年第16期。(10)《缅甸老挝北部民族武装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中共云南省委政研室《领导参阅》2001年第12期。(11)《关于根除境外毒源的对策建议》,云南社科要报》2000年第18期。(12)《云南省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发展前景》,云南省禁毒委《禁毒简报》2001年第68期。(13)《关于发展境外替代产业的政策与措施》,云南省禁毒委《禁毒简报》2001年第69期。(14)《建立替代种植、替代产业国际合作机制》,云南省禁毒委《禁毒简报》2001年第76期。(15)《90年代缅北毒情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云南省禁毒委《禁毒简报》1999年第77期。(16)《越南经济近况和中越边境贸易》,国务院特区办《国际经济调研》第171期,1992年。(17)《越南加速利用外资》,国务院特区办《国际经济调研》第149期,1991年。5、其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云南省发展境外替代种植的前景》,《东南亚》2001年第1期。(2)《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1999年第1期。(3)《越南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8年第4期。(4)《缅甸的民族情况与民族政策》,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9年第1期,第2期连载。(5)《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云南外经贸的影响与对策思考》,《东南亚》1998年第3期。(6)《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开发的国际背景与国际关系》,《东南亚》199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地理》转载。(7)《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台海局势的影响及台海形势走向》,《亚洲探索》2001年复刊。(8)《越南毒品问题及发展趋势》,《亚洲探索》1998年合刊。(9)《关于进一步扩大云南沿边开放的思考与建议》,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2000年第4期。(10)《论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民族地区的经济合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20周年献礼论文集》,1999年。(11)《发展替代产业,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4期。(12)《越南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与法制建设》,《国际问题》1997年1-2期。(13)《滇沪合作促进次区域毒源地替代发展》,《滇沪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研究》,李义敢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14)《东南亚十国共同体的形成及其影响》,《亚洲探索》1995年第4期。(15)《云南沿边开放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国际问题》1995年第2期。(16)《越南发展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国际问题》1995年第4期。(17)《泰国的山民问题与山民政策》,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7年第2期。(18)《云南周边国家的民族问题》,国家民委《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1995年第4期。(19)《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国跨境民族问题研究》(论文集),1999年7月。(20)《转折期的印支三国》,《亚洲探索》1994年第1期。(21)《试论越南封建村社制度》,《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4期。(22)《试论改革以来的越南经济》,《东南亚》1990年第4期。(23)《苏联东欧局势对印度支那的影响》,《国际问题资料》1991年第12期。(24)《东南亚地区局势的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国际友联《学术交流》1992年第29期。(25)《越南引进外资的几个问题》,《东南亚》1991年第4期。(26)《试论东南亚地区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亚洲探索》1992年第3期。(27)《越南对外开放情况概述》,《亚洲探索》1990年1-2期。(28)《老挝的民族及民族问题》,《国际问题》1993年第4期。(29)《东南亚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国西南沿边开放的机遇与挑战》,《东南亚》1995年第4期。(30)《越南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若干问题》,《东南亚》1993年第1期。(31)《越南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论略》,《亚洲探索》1994年第2期。(32)《越南与东盟关系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亚洲探索》1993年第3期。(33)《缅甸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亚洲探索》1993年第4期。(34)《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前景与思路》,《东南亚》2004年第1期。(35)《妖冶的罂粟花——“金三角”毒品扩散现状》,《世界知识》2004年第22期。(36)《我眼中的“金三角”》,《世界知识》2004年第22期。(37)《半岛屋脊的太阳—老挝纪行》,《今日民族》2004年第2期。(38)《沿滇越铁路漫游越南》《今日民族》2004年第7期。(39)《云南省东南亚研究述评》,《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40)《云南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载《东南亚》2003年第3期。(41)《追寻泰族——泰国古都考察记》,《今日民族》2005年第3-4期。6、参与主创大型电视系列片一部:16集系列片《红河》系省社科院与云南影视新闻中心合作项目,本人为越南部分(共6集)的撰稿。该剧1997年在云南电视台播出,1998年在越南国家电视台播出,引起较大反响,并获1997年云南省广播电视社教优秀节目二等奖。三、主持和参与课题:1、主持完成课题:(1)1991年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云南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政策研究”。(2)1994年福特基金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越南市场经济模式研究》。(3)1997年云南省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与东南亚跨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个人独立完成,2002年结项。(4)《金三角毒品形势走向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禁毒国际合作研究》,2002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2000年云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云南省发展境外替代产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6)《中国(云南)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油气开发合作研究》,200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2001年云南省社科院院级项目《云南与东南亚禁毒合作研究》。(8)2003年中石化集团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委托项目《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五国能源开发情况研究》。2、参与完成课题:(1)《云南境外地区铲除毒品实施替代发展国际合作研究》,2002年云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21世纪初云南与东南亚和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3)云南省“九·五”社科重点项目(滚动课题)《云南跨境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对比研究》。(4)《滇越铁路云南境内段改造方案研究》,云南省2002年软科学研究项目。(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研究》,2001年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6)《云南与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经济技术合作研究》,2002年云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四、获奖情况1、获国家级奖情况:(1)论文《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994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2)参与撰写的《当代东南亚系列》(本人为其中《当代越南》一书副主编)1996年12月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颁奖部门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3)参与撰写的《云南民族女性文化丛书》(全套26本,本人为其中《歌海中的女性》一书作者)1996年12月获中国图书奖,颁奖部门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省部级奖情况:(1)《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与中国国家安全》,论文,获云南省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专著,获云南省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人合著,本人为副主编。(3)《云南省发展境外替代产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获2002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人合作,本人为项目主持人。(4)《云南境外地区铲除毒品实施替代发展国际合作研究》获2003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人合作。(5)《滇越铁路云南境内段改造方案研究》获2004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人合作。(6)个人专著《启示与抉择—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云南对外开放研究》1997年8月获云南省1993-1995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颁奖部门为云南省人民政府。(7)专著《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两人合著,总字数37万字,本人承担19万字)1991年2月获云南省1979-1989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颁奖部门为云南省人民政府。(8)论文《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1994年获1990-1992年度云南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颁奖部门为云南省委宣传部 。(9)论文《走向跨世纪跨国界的共同繁荣--中国云南与缅老越泰毗邻地区合作开发研究》1995年获云南省“五个一”工程提名奖,提名部门为云南省委宣传部。(10)参与主创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红河》1998年6月社授予1997云南广播电视奖二等奖,授奖部门为云南省广播电视厅、云南省广播电视学会。(11)参与撰写的《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发展》2001年1月获第一届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授奖部门为云南省委宣传部。。3、其它奖情况:(1)文章《建立出口加工区,促进云南对外经贸的发展》1992年获《云南日报》“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理论研讨”三等奖,颁奖部门云南日报理论部、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2)论文《越南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1994年4月获云南省社科院1989-1993年科研成果三等奖,颁奖部门省社科院。(3)著作《启示与抉择—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云南对外开放研究》,1996年获云南省社科院1994-1995年科研成果二等奖,颁奖部门省社科院。(4)《我国应积极参与越南、缅甸、泰国油气资源合作开发》(载2003年《人民日报内参》第20期)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2003年度“云电”一等奖。

东南亚研究论文系列

你自己整里哦!找得好辛苦哦,不知道可不可以诶。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物流业在现代经济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业在国际上已经形成独立的产业,在工业、商业、运输业、军队后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个全新的产业正逐步形成。但由于企业界的长期封闭性经营,我国物流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低、效率差、成本高,许多企业对现代物流思想和技术还知之甚少。物流园区的建设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物流园区是一家或多家物流(配送)中心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物流园区是专业性的园区,将众多物流企业聚集在一起,实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对物流企业发挥整体优势,促进物流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共享相关设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行业特征物流园区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物流活动范围广阔,既有城市的、区域的、全国的活动领域,又有跨国的活动领域;物流流程复杂,须经过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物流涉及面广,涉及工业、农业、商贸、铁路、交通、航空、信息、城市规划等部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协同各方才能做好物流园区规划工作,否则会影响物流园区的效益提高和效能发挥。物流园区主要是为货物流通提供服务,因此,建设物流园区需从宏观经济出发,对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和货物流通量等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根据长远和近期的货物流通量,确定物流园区长远和近期的建设规模。同时对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设施等的分布和发展现状也要做好调查。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搞好物流园区的规划。关联行业物流园区的关联行业很多,其中主要有与货物流通有关的各方,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以及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信息传递控制、物流机械装备等,还有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陆管、海关、环保等等。行业的市场状况物流园区,也称物流基地,物流团地或物流中心,最早出现在日本东京。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世界的物流园区不到一百个。其中日本自1965年以来已建成物流园区20个;荷兰有14个物流园区;韩国在“富各”,“梁山”建立了2个物流园区;台湾最近在高雄建立了大型物流园区;德国“不来梅”的货运中心占地数千亩以上,另外,英国,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墨西哥等都先后建立了物流园区和货运配送中心。中国在新世纪之初,确立了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真正的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品货物的流通效率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现代物流业将大有作为。无论是物流服。 一、中国流通业正处在产业化发展的起点上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1135亿元,比1979年增长倍。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首先,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商品价格基本放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开放度、公正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一是连锁经营浪潮方兴未艾,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导入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其后便迅速演变为现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共有连锁经营组织1000多个,2万多家分店,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已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与此同时,我国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根据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联合开展的快速调查,截止1999年6月末,我国现货商品交易市场(含批发、零售交易市场)近6万个,1998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亿元,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国商品批发市场约9000家,占同期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80%左右。全国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流通主体正在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目前我国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除传统的批发贸易商外,以海尔、联想为代表的一批生产制造商也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构建自身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体系,实行工贸一体化经营,成为重要的流通主体。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发育,经纪公司、快递公司、报关服务公司、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机构不断涌现,提高了商品流通的专业化与组织化程度。 第三,流通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到目前已有300多家外商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沃尔马、麦德龙、家乐福等一些大型跨国商业集团先后登陆,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和会员制的大卖场等各种新的商业形式、业态和经营方式都已采用。外资商业的广泛进入标志着中国商品流通业已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国内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业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这使得中国的流通业现阶段发展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和急速扩张性。 第四,流通的现代化开始起步。主要是商业设施投资的规模与建设不断发展,各种商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储运中心相继建立,在流通中的作用开始显现,物流体系建设正在带动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发展。新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采用,使流通作业的自动化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电子计算机、条码、POS系统等现代信息处理手段逐步采用。流通业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柜台销售、经验性管理逐步转向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营,行业的资金与技术含量都有所提高。深圳、上海、天津等地已着手物流基地的建立,通过规划和多渠道投资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二、加快商品流通的产业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济以年均%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由250美元提高到近800美元,有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业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进程远远没有完成。要促进我国工业化和下一步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快流通产业化进程。 首先,流通产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都经历了一个流通现代化的阶段。如日本曾在60年代连续推出三个流通现代化的五年计划,意在配套和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韩国在70~80年代也效仿了这一做法,并大大提升了流通产业化水平,为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再从我国的情况看,尽管工业化发展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相比较而言,流通产业化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流通设施、管理手段、经营组织方式上基本还是沿用了原来的一套,经营分散、管理落后、流通成本高、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物流成本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全年的物流成本为8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德国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10%,中国为30%。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实力。 第二,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看,商品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和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而流通产业的率先发展能带动第三产业。 三、流通产业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大举措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征:一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规模不断扩大,将涉及更多的领域。二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并已经形成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和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中国流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的紧迫性。 第一,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国现实出发,传统产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仍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丰富而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在整个国际分工中,中国正逐步成为众多工业品的世界性生产基地,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中国正在跻身于世界生产大国的行列。如何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如何实现一个工业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是我们面临的任务。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大的市场仍将是传统产业,这在客观上为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它提出了产业化的要求。构筑商流、物流的全球性网络,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还需要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的更新,使流通的产业化势在必行。 第二,流通产业化是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流通产业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较低的流通成本与较高的增值服务,核心是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制造业的状况看,长期以来,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实行产销分离、内外贸分离的管理体制,不仅与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相悖,而且成为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缺陷和先天不足。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在分销服务领域与国际上的差距比在生产技术上的差距要大得多,只是由于这一领域的国内市场保护,使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而已。 分销服务实际上是现代商品流通的另一种说法。分销服务不仅仅提供商品,更重要的是提供服务,服务的内容覆盖流通的全过程。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分销服务已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分销服务还越来越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跨国公司采用的重要竞争策略之一,就是通过提供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竞争力,使顾客难以离开供应者,同时又使新的竞争对手难以进入该领域,由此看来,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商品流通领域的分销服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谁通过领先技术、网络商路掌握了分销渠道的控制权,谁就能在竞争中操有胜券。中国加入WTO以后会使这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服务竞争已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内容,服务增值也是产业的重要利润来源。面对新的国际分工和制造业的全球竞争,要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除继续引进技术、改进管理外,还要在流通产业化上下功夫。 第三,再从商贸服务领域看,我国传统商业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面临商业全球化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传统的商贸企业基本上仍是在相对封闭、狭小的市场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差,流通设施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尤其是生产的组织服务能力薄弱,按现代商品流通标准衡量,总体上仍处在传统商业阶段。中国在加入WTO以后,无论是传统的零售业和批发服务,还是制造业的分销服务活动都要面对国际流通业的竞争。即使是国内市场,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舞台。在与跨国公司、国外企业同台竞技中,赢家与输家只有一把共同的尺度 流通效率最大化,流通成本最小化。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国流通业必须加速其产业现代化进程,这是中国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惟一选择。 四、确立赶超型的发展战略目标 电子商务为实现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机会与可能。首先,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成长模式。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流通效率和竞争优势的取得主要是靠经营规模和管理技术,而规模与技术的背后又主要取决于资本实力的较量,电子商务所依托的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打破了以往经济增长的法则,其核心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比特对原子的替代,即数字的传输替代了相当一部分传统的物质运动和信息交换方式,替代了人们面对面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和交易成本的交流。电子商务在时间上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使传统经济增长法则和企业运作方式发生变化,虚拟企业运用较少的资金就可以构筑自己的网络帝国,规模经济的神话被打破,中小企业照样可以与大企业平等竞争。 第二,流通服务业占有先机。从商品流通业自身的特点看,服务性产业、中小企业居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整个经营活动中人力成本、服务性成本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其它行业。电子商务使销售活动的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企业无须通过构造一座座有形商厦去实现自己的销售,厂商也不一定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卖出产品,从而可以大大节约流通的人力、物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较之传统的流通方式无疑更具竞争力。 由于流通方式的重大技术变革,加上电子商务领域的不断扩展,使得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流通产业化进程中无须一步步地跟在别人身后,走他们曾经走过的路,而可以选择较高的起点,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与企业模式赶超发达国家,实现蛙跳式发展。我们从国内已有的电子商务实践看,流通业完全有能力、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发展。在民航售票和旅游服务网站系统方面,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同期起步,水平也基本上接近,这些服务领域电子商务的顺利起步,为商品流通业选择高起点、跨越式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也藉此说明实现赶超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有条件的,在实施赶超的同时,要加紧补课,为实现赶超创造条件。商业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现代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要力争用5~10年时间,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发展,缩小我国提供制度和技术环境流通业运用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为传统商业提高分销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制度和技术环境。 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从1990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保税区到现在,我国已建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富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15个保税区。十多年来,全国15个保税区的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商品展示功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国际物流基础。 截至2001年末,已有1318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保税区登记注册,投资总额超过170亿美元,这些投资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本的国际化为物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事实上,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各大保税区国际物流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初具规模富有活力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保税区,其GDI工业总产值、运输量、利税等经济指标大于国内其他14个保税区的总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利用其地理区位(港区一体化)、政策环境、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综合优势,以建立货物分拨中心的形式,大力拓展物流分拨功能。 日本的佳能、松下、美能达、JVC、美国的通用电气、宝利来、施乐;德国的金钟-默勒等均在这里设立了分拨中心。目前有近70家强的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针对国内市场的分拨和采购活动发展非常迅速,仅2001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分拨额就已经达到601亿元。 目前,外高桥已形成海运与空运、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区外物流与区内物流、自营物流与外协物流相结合的物流产业。据悉,外高桥物流基地建设采取两翼展开、全面推进的方略。北区,依托外高桥港区,以发展海运物流为主,扩建方圆平方公里的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为中外物流企业提供一个集装箱快速集并、中转、分拣、分送的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平台;南区,以园区跨国公司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业为支撑,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发展空运物流。现在,外高桥地区已成为上海重要的航运物流枢纽。目前已有国际班轮干线9条、支线20余条与外高桥连接,全球排名前20位的航运集团陆续进驻港区,而其中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已超过600家。 天津港保税区是全国唯一的坐落在港区内的保税区,这与国际上自由港区的形式较为接近,对形成保税仓储和货物分拨中心极为有利。天津港保税区自1994年起借鉴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确定了“国际物流运作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了“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物流为基础,以仓储加工为依托,以保税生产资料为连接”的发展方针。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培育和发展了天津港商业保税仓库、华铁隆津泰、天保国际物流等一批重点企业,吸引了日本宇德、冈谷、丰田、松下以及美国海陆、卡特彼勒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合作从事物流运作。形成了以CBW、华铁隆津泰、中轻腾发、振华、铁宇、冈谷、赛思瑞泰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企业群落。 另外,天津港保税区先后建立了国际商品综合市场,国际汽车、机械、纺织原材料、建材等一批专业化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汽车、农用膜、润滑油、食用油、羊毛、电子产品、现代家居等产品的分拨配送基地。天津港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稳步增长,迅速成长为北方最具活力的国际贸易物流区。 广州保税区地处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区,而广州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是外商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是全球外资加工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目前为止,广州保税区已规划2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电脑工业城,专门为电脑产品进出口提供服务,被省市定为重点建设项目;另一个区是物流贸易区,范围大约是1立方公里,设有仓储、运输、报关、码头、代理服务机构,其中特设特种冷冻、恒温仓34万平方米;码头一座,年吞吐量100万吨;拥有一批具备综合现代物流管理与服务能力的中外物流企业。其中包括进口汽车及零配件集散中心、华南进口纸张集散中心、珠江三角洲加工贸易企业料件及产品物流中心、化工材料集散中心、国际空运货物物流中心、钢材及有色金属集散中心、金银首饰加工专用料件物流中心、国际货运代理等项目;努力把保税区建设成为华南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广州及广东省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上保税区的实践可以看出,统一高效的体制优势和管理优势推动了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保税区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基础设施条件也已经基本形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正在从起步阶段向功能提升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二、内外兼修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保税区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保税区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国际物流功能在我国保税区的充分发挥。 从保税区来看,内部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物流业务需求量小,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前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现状与未来,而保税区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物流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保税区目前的物流量还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内现有的主要物流企业业务量仍不饱满。这种状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工商企业、跨国公司本身缺乏对保税区物流的需求,而是由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提供能力、运作质量及其竞争力等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美国规模最大的物流仓储企业之一、威特集团董事长李学海曾直言道:“外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物流市场,主要因为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还较不完善。人们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物流,怎样的物流才有价值,中国的物流企业也存在着经营项目混乱、专业性不强的弱点,同时中国物流体系更缺乏一个信用保障机制。” 其次,物流服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保税区管委会及所属机构虽然在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与物流相关的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保税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第三,保税区内外的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在吸引新的物流企业进入保税区的过程中,大多数保税区没有注意使保税区内的物流网络与区外的物流网络以及腹地的物流网络很好地相互对接,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 第四,保税区内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比如现代物流业要求的具有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综合物流系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 同时,从保税区外部来看,亦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由于有关部门对保税区的认识及政策条文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实际上并未得到充分落实,这必然会影响到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 二是物流运作涉及到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物资和对外贸易等若干个行业部门,保税物流的运作还要涉及到海关和外汇管理部门,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适应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是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 首先是海关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一些过时的法规没有及时废止;正在执行的一些法规不够透明。 其次是海关通关效率不高。对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验放,海关的现行做法是先税后放,申报、查验、征税等手续都在口岸现场完成,大量货物进出口影响了口岸通过,形成了“口岸瓶颈”。 再次是海关通关手续繁杂,海关职能管理划分不清,影响了工作效率。 四是保税区与港口没有进行一体化联动。我国大多数保税区的进出口货物大部分都需要经由港口,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功能显然离不开港口的支持和协作。可目前由于保税区和港口是两个独立的部门,虽然目前两者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较好的合作与协作关系,但综合效益还是不如一体化的效率高。 三、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措施 1.构筑和完善以多式联运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物流高速公路 国际多式联运系统是指在国际运输中灵活运用各种运输形式所具有的安全、准时、大量、高速、舒适等特性,综合组织成最有效和最适合运输需求的综合物流运输系统,即由一个承运人负责将多种运输方式综合与集成,以最好的服务、最快的速度、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实现“门到门”运输。 这种综合运输方式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扩大运输能力,还能促进运输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不仅是运输业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是国际物流的高速公路。保税区具备了构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体系的条件,这也正是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的重要支撑。因此,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经营运作的基础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比如,天津港保税区要可以建立以天津港口为龙头的海陆、海铁多式联运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和完善空港物流区的运作,从而实现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深圳保税区可以凭借丰富的海岸港口资源发展以远洋国际运输为龙头、以海铁联运为主要方式的联运系统,带动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京九、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广东地区相对发达的公路网,海陆对接,建设小陆桥通道,在提高过境货运总量的同时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保税区要与区域的总体发展衔接配套,和大口岸建设衔接配套,要创造“九通一平一围”的配套条件,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通讯、供热、制冷系统,为多式联运企业进区营造良好的国际商务环境。 2.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保税区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 (1)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即进出区商品的种类、价格、数量、性能、预计入区时间;进出区商品的来源或去向。 (2)保税区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即进出区展示商品的种类、价格、质量、数量;进出口展示商品的供货商信息及可供应商品情况;进出区商品展示空间利用信息。 (3)保税区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即进出口短期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进出口中长期滞存商品处置信息。 (4)保税区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包括区内加工企业信息,出区加工商品信息等。 (5)保税区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即进出区商品仓储条件和设施信息;进出区商品仓储设施占用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进出区商品仓储可用空间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 (6)保税区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即国际物流结算体系(网络银行);资金市场(短期资金拆借);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信贷);外汇市场(调剂外汇余缺);保险市场。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来自: 免费毕业论文网

中国历史教学参考03年6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03期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02期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一)A类刊物(中文权威核心期刊)1、《郭嵩焘出使英国时的矛盾心态》,《近代史研究》1990-3;2、《试论岭南大学经费筹措及影响因素》,《高等教育研究》2004-6, 第一作者;3、《“知识经济”与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8-3,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7全文转载;4、《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高等教育研究》2002-3,第一作者;5、《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11,第一作者;6、《文化自觉理念下港澳台侨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09-2,第一作者;7、《设立“横琴高教特区”的若干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9-9,第一作者。(二)、B类刊物(中文统计源期刊CSSCI)1、《清代闭关政策论争》,《新华文摘》2003-4;2、《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的拓荒之作》,《开放时代》1991-6;3、《何炳松“拆墙主义”的教育理论述评》,《教育评论》1991-4;4、《新版〈辞海〉的两处错漏》,《中国图书评论》1992-2;5、《“以他的史著而存在” 》,《广东社会科学》1993-4;6、《新版<辞海>错漏举要》,《暨南学报》1994-2 ;7、《端方与暨南学堂》,《暨南学报》1995-2 ;8、《国际大都市与广州高等教育》,《开放时代》1995-5 ;9、《试论暨南大学在民国高教史上之地位》,《暨南学报》1996-2 ;10、《在综合大学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之我见》,《高等理科教育》1997-4 ;11、《试论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国际法意识》,《江西社会科学》1998-10,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1全文转载,时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在《1999年中国近代史学术动态概述》(刊《近代史研究》2001-1)对该论文予以肯定;12、《何炳松与南洋问题研究》,《东南亚研究》1998-3 ;13、《利用历史知识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高等理科教育》1998-2 ;14、《何炳松的华侨高等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教育评论》1999-1 ;15、《浅谈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实践与体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6;16、《试论端方的教育思想》,《暨南学报》1998-1 ;17、《试论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理科教育》1999-3 ;18、《开眼看世界与郭嵩焘的教育思想》,《暨南学报》1999-2 ;19、《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爱国主义意识》,《江西社会科学》1999-7 ;20、《何炳松与<暨南学报>的创办》,《暨南学报》2001-1 ;21、《郑振铎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暨南学报》2001-5 ;22、《试论西方高等教育明清时期在中国的传播》,《江苏高教》2004-4 ;23、《“史学沙龙”与研究生教学方式的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24、《试论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暨南学报》2000-3 ;25、《清代闭关政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2-4 ;26、《开眼看世界与晚清驻外公使之派遣》,《光明日报》《史学周刊》 ;27、《嘉道年间英华书院创校南洋研究》,《东南亚研究》2003-5,第一作者;28、《陈序经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2004-2 ;29、《读<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9 ;30、《龙思泰与早期澳门研究》,《东南亚研究》2000-2 ;31、《19世纪粤港澳教育的演变与交流》,《暨南学报》2002-6 ;32、《马礼逊学校考实》,《澳门研究》(16),澳门基金会2003年版 ;33、《晚清澳门教会教育研究》,《澳门研究》(17),澳门基金会2003年版;34、《清嘉道年间新教教育研究》,《澳门研究》(21),澳门基金会2004年4月版 ;35、《陈子褒与清末民初澳门教育》,《澳门研究》(22),澳门基金会2004年6月版,第一作者 ;36、《试论明清基督教教育与粤港澳社会》,澳门《文化杂志》2004年夏卷 ;37、《明清之际天主教教育创校澳门研究》,《澳门研究》(23),澳门基金会2004年8月版 ;38、《清代中国传教士培训基地:澳门圣若瑟修院》,澳门《文化杂志》2005年春卷 ,2009年获第二届澳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9、《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澳门研究》(26),澳门基金会2005年2月版 ;40、《基督教教会教育在中西演变述略》,《澳门研究》(27),澳门基金会2005年4月版,第一作者 ;41、《教会教育家那夏理与真光书院》,《暨南学报》2006-3,第一作者 ;42、《略论“忠信笃敬”的暨南校训精神》,《东南亚研究》2005-6 ;43、《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研究范式辨析》,《澳门研究》(33),澳门基金会2006年4月版 ;44、《防范宗教渗透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6-5 ;45、《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大的筹建》,《民国档案》2006-3;46、《试论陶铸与暨南大学的重建》,《东南亚研究》2006-5;47、《穗港澳大学生国家民族观念比较研究》,《澳门研究》(37),澳门基金会2006年12月版,第一作者;48、《冒籍视野下的“国际高考移民”现象研究》,《澳门研究》(40),澳门基金会2007年6月版,第一作者;49、《试论清季江南储材学堂》,《教育评论》2008-1,第一作者;50、《探寻谭其骧先生早年的学术足迹》,《东南亚研究》2008-3,第一作者;51、《追寻曹聚仁先生早年的活动足迹》,《东南亚研究》2009-5,第一作者;52、《试论民族主义与“非基督教运动” 》,《澳门研究》(53),澳门基金会2009年8月版,第一作者;53、《教会大学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以五四运动中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运动为个案的考察》,《民国档案》2009-3,第一作者;54、《晚清驻外使馆的设立》,《江西社会科学》1992-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55、《“五四”运动中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的爱国运动》,《澳门研究》(50),澳门基金会2009年2月版,第一作者。(三)、其他论文在《中国社科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港澳研究》、《贵州文史丛刊》、《中西文化研究》、《汉学研究》、《广东史志》、《湛江师院学报》、《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特区与港澳经济》、《经济前沿》、《宗教比较与对话》、《中西文化研究》、《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思想教育研究》、《温州大学学报》、《中国研究生》、《博览群书》、《神州学人》、《历史大观园》、《暨南教育》、《暨南高教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其他论文50余篇。

东南亚地区研究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2 浅析中国周边形势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关系冲突矛盾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美国 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四、中亚 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2009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7周年。17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 文化 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____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部。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五、俄罗斯 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 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 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六、南亚 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 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华宁,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则将会长期维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的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七、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 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主权争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猜你喜欢: 1. 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2.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3.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4.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梦 5.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你自己整里哦!找得好辛苦哦,不知道可不可以诶。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物流业在现代经济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业在国际上已经形成独立的产业,在工业、商业、运输业、军队后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个全新的产业正逐步形成。但由于企业界的长期封闭性经营,我国物流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低、效率差、成本高,许多企业对现代物流思想和技术还知之甚少。物流园区的建设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物流园区是一家或多家物流(配送)中心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物流园区是专业性的园区,将众多物流企业聚集在一起,实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对物流企业发挥整体优势,促进物流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共享相关设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行业特征物流园区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物流活动范围广阔,既有城市的、区域的、全国的活动领域,又有跨国的活动领域;物流流程复杂,须经过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物流涉及面广,涉及工业、农业、商贸、铁路、交通、航空、信息、城市规划等部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协同各方才能做好物流园区规划工作,否则会影响物流园区的效益提高和效能发挥。物流园区主要是为货物流通提供服务,因此,建设物流园区需从宏观经济出发,对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和货物流通量等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根据长远和近期的货物流通量,确定物流园区长远和近期的建设规模。同时对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设施等的分布和发展现状也要做好调查。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搞好物流园区的规划。关联行业物流园区的关联行业很多,其中主要有与货物流通有关的各方,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以及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信息传递控制、物流机械装备等,还有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陆管、海关、环保等等。行业的市场状况物流园区,也称物流基地,物流团地或物流中心,最早出现在日本东京。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世界的物流园区不到一百个。其中日本自1965年以来已建成物流园区20个;荷兰有14个物流园区;韩国在“富各”,“梁山”建立了2个物流园区;台湾最近在高雄建立了大型物流园区;德国“不来梅”的货运中心占地数千亩以上,另外,英国,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墨西哥等都先后建立了物流园区和货运配送中心。中国在新世纪之初,确立了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真正的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品货物的流通效率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现代物流业将大有作为。无论是物流服。 一、中国流通业正处在产业化发展的起点上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1135亿元,比1979年增长倍。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首先,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商品价格基本放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开放度、公正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一是连锁经营浪潮方兴未艾,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导入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其后便迅速演变为现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共有连锁经营组织1000多个,2万多家分店,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已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与此同时,我国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根据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联合开展的快速调查,截止1999年6月末,我国现货商品交易市场(含批发、零售交易市场)近6万个,1998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亿元,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国商品批发市场约9000家,占同期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80%左右。全国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流通主体正在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目前我国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除传统的批发贸易商外,以海尔、联想为代表的一批生产制造商也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构建自身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体系,实行工贸一体化经营,成为重要的流通主体。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发育,经纪公司、快递公司、报关服务公司、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机构不断涌现,提高了商品流通的专业化与组织化程度。 第三,流通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到目前已有300多家外商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沃尔马、麦德龙、家乐福等一些大型跨国商业集团先后登陆,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和会员制的大卖场等各种新的商业形式、业态和经营方式都已采用。外资商业的广泛进入标志着中国商品流通业已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国内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业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这使得中国的流通业现阶段发展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和急速扩张性。 第四,流通的现代化开始起步。主要是商业设施投资的规模与建设不断发展,各种商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储运中心相继建立,在流通中的作用开始显现,物流体系建设正在带动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发展。新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采用,使流通作业的自动化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电子计算机、条码、POS系统等现代信息处理手段逐步采用。流通业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柜台销售、经验性管理逐步转向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营,行业的资金与技术含量都有所提高。深圳、上海、天津等地已着手物流基地的建立,通过规划和多渠道投资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二、加快商品流通的产业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济以年均%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由250美元提高到近800美元,有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业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进程远远没有完成。要促进我国工业化和下一步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快流通产业化进程。 首先,流通产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都经历了一个流通现代化的阶段。如日本曾在60年代连续推出三个流通现代化的五年计划,意在配套和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韩国在70~80年代也效仿了这一做法,并大大提升了流通产业化水平,为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再从我国的情况看,尽管工业化发展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相比较而言,流通产业化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流通设施、管理手段、经营组织方式上基本还是沿用了原来的一套,经营分散、管理落后、流通成本高、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物流成本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全年的物流成本为8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德国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10%,中国为30%。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实力。 第二,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看,商品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和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而流通产业的率先发展能带动第三产业。 三、流通产业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大举措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征:一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规模不断扩大,将涉及更多的领域。二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并已经形成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和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中国流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的紧迫性。 第一,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国现实出发,传统产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仍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丰富而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在整个国际分工中,中国正逐步成为众多工业品的世界性生产基地,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中国正在跻身于世界生产大国的行列。如何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如何实现一个工业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是我们面临的任务。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大的市场仍将是传统产业,这在客观上为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它提出了产业化的要求。构筑商流、物流的全球性网络,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还需要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的更新,使流通的产业化势在必行。 第二,流通产业化是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流通产业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较低的流通成本与较高的增值服务,核心是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制造业的状况看,长期以来,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实行产销分离、内外贸分离的管理体制,不仅与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相悖,而且成为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缺陷和先天不足。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在分销服务领域与国际上的差距比在生产技术上的差距要大得多,只是由于这一领域的国内市场保护,使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而已。 分销服务实际上是现代商品流通的另一种说法。分销服务不仅仅提供商品,更重要的是提供服务,服务的内容覆盖流通的全过程。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分销服务已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分销服务还越来越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跨国公司采用的重要竞争策略之一,就是通过提供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竞争力,使顾客难以离开供应者,同时又使新的竞争对手难以进入该领域,由此看来,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商品流通领域的分销服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谁通过领先技术、网络商路掌握了分销渠道的控制权,谁就能在竞争中操有胜券。中国加入WTO以后会使这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服务竞争已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内容,服务增值也是产业的重要利润来源。面对新的国际分工和制造业的全球竞争,要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除继续引进技术、改进管理外,还要在流通产业化上下功夫。 第三,再从商贸服务领域看,我国传统商业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面临商业全球化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传统的商贸企业基本上仍是在相对封闭、狭小的市场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差,流通设施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尤其是生产的组织服务能力薄弱,按现代商品流通标准衡量,总体上仍处在传统商业阶段。中国在加入WTO以后,无论是传统的零售业和批发服务,还是制造业的分销服务活动都要面对国际流通业的竞争。即使是国内市场,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舞台。在与跨国公司、国外企业同台竞技中,赢家与输家只有一把共同的尺度 流通效率最大化,流通成本最小化。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国流通业必须加速其产业现代化进程,这是中国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惟一选择。 四、确立赶超型的发展战略目标 电子商务为实现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机会与可能。首先,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成长模式。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流通效率和竞争优势的取得主要是靠经营规模和管理技术,而规模与技术的背后又主要取决于资本实力的较量,电子商务所依托的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打破了以往经济增长的法则,其核心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比特对原子的替代,即数字的传输替代了相当一部分传统的物质运动和信息交换方式,替代了人们面对面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和交易成本的交流。电子商务在时间上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使传统经济增长法则和企业运作方式发生变化,虚拟企业运用较少的资金就可以构筑自己的网络帝国,规模经济的神话被打破,中小企业照样可以与大企业平等竞争。 第二,流通服务业占有先机。从商品流通业自身的特点看,服务性产业、中小企业居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整个经营活动中人力成本、服务性成本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其它行业。电子商务使销售活动的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企业无须通过构造一座座有形商厦去实现自己的销售,厂商也不一定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卖出产品,从而可以大大节约流通的人力、物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较之传统的流通方式无疑更具竞争力。 由于流通方式的重大技术变革,加上电子商务领域的不断扩展,使得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流通产业化进程中无须一步步地跟在别人身后,走他们曾经走过的路,而可以选择较高的起点,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与企业模式赶超发达国家,实现蛙跳式发展。我们从国内已有的电子商务实践看,流通业完全有能力、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发展。在民航售票和旅游服务网站系统方面,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同期起步,水平也基本上接近,这些服务领域电子商务的顺利起步,为商品流通业选择高起点、跨越式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也藉此说明实现赶超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有条件的,在实施赶超的同时,要加紧补课,为实现赶超创造条件。商业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现代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要力争用5~10年时间,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发展,缩小我国提供制度和技术环境流通业运用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为传统商业提高分销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制度和技术环境。 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从1990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保税区到现在,我国已建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富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15个保税区。十多年来,全国15个保税区的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商品展示功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国际物流基础。 截至2001年末,已有1318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保税区登记注册,投资总额超过170亿美元,这些投资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本的国际化为物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事实上,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各大保税区国际物流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初具规模富有活力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保税区,其GDI工业总产值、运输量、利税等经济指标大于国内其他14个保税区的总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利用其地理区位(港区一体化)、政策环境、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综合优势,以建立货物分拨中心的形式,大力拓展物流分拨功能。 日本的佳能、松下、美能达、JVC、美国的通用电气、宝利来、施乐;德国的金钟-默勒等均在这里设立了分拨中心。目前有近70家强的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针对国内市场的分拨和采购活动发展非常迅速,仅2001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分拨额就已经达到601亿元。 目前,外高桥已形成海运与空运、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区外物流与区内物流、自营物流与外协物流相结合的物流产业。据悉,外高桥物流基地建设采取两翼展开、全面推进的方略。北区,依托外高桥港区,以发展海运物流为主,扩建方圆平方公里的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为中外物流企业提供一个集装箱快速集并、中转、分拣、分送的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平台;南区,以园区跨国公司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业为支撑,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发展空运物流。现在,外高桥地区已成为上海重要的航运物流枢纽。目前已有国际班轮干线9条、支线20余条与外高桥连接,全球排名前20位的航运集团陆续进驻港区,而其中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已超过600家。 天津港保税区是全国唯一的坐落在港区内的保税区,这与国际上自由港区的形式较为接近,对形成保税仓储和货物分拨中心极为有利。天津港保税区自1994年起借鉴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确定了“国际物流运作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了“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物流为基础,以仓储加工为依托,以保税生产资料为连接”的发展方针。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培育和发展了天津港商业保税仓库、华铁隆津泰、天保国际物流等一批重点企业,吸引了日本宇德、冈谷、丰田、松下以及美国海陆、卡特彼勒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合作从事物流运作。形成了以CBW、华铁隆津泰、中轻腾发、振华、铁宇、冈谷、赛思瑞泰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企业群落。 另外,天津港保税区先后建立了国际商品综合市场,国际汽车、机械、纺织原材料、建材等一批专业化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汽车、农用膜、润滑油、食用油、羊毛、电子产品、现代家居等产品的分拨配送基地。天津港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稳步增长,迅速成长为北方最具活力的国际贸易物流区。 广州保税区地处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区,而广州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是外商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是全球外资加工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目前为止,广州保税区已规划2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电脑工业城,专门为电脑产品进出口提供服务,被省市定为重点建设项目;另一个区是物流贸易区,范围大约是1立方公里,设有仓储、运输、报关、码头、代理服务机构,其中特设特种冷冻、恒温仓34万平方米;码头一座,年吞吐量100万吨;拥有一批具备综合现代物流管理与服务能力的中外物流企业。其中包括进口汽车及零配件集散中心、华南进口纸张集散中心、珠江三角洲加工贸易企业料件及产品物流中心、化工材料集散中心、国际空运货物物流中心、钢材及有色金属集散中心、金银首饰加工专用料件物流中心、国际货运代理等项目;努力把保税区建设成为华南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广州及广东省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上保税区的实践可以看出,统一高效的体制优势和管理优势推动了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保税区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基础设施条件也已经基本形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正在从起步阶段向功能提升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二、内外兼修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保税区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保税区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国际物流功能在我国保税区的充分发挥。 从保税区来看,内部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物流业务需求量小,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前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现状与未来,而保税区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物流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保税区目前的物流量还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内现有的主要物流企业业务量仍不饱满。这种状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工商企业、跨国公司本身缺乏对保税区物流的需求,而是由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提供能力、运作质量及其竞争力等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美国规模最大的物流仓储企业之一、威特集团董事长李学海曾直言道:“外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物流市场,主要因为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还较不完善。人们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物流,怎样的物流才有价值,中国的物流企业也存在着经营项目混乱、专业性不强的弱点,同时中国物流体系更缺乏一个信用保障机制。” 其次,物流服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保税区管委会及所属机构虽然在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与物流相关的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保税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第三,保税区内外的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在吸引新的物流企业进入保税区的过程中,大多数保税区没有注意使保税区内的物流网络与区外的物流网络以及腹地的物流网络很好地相互对接,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 第四,保税区内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比如现代物流业要求的具有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综合物流系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 同时,从保税区外部来看,亦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由于有关部门对保税区的认识及政策条文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实际上并未得到充分落实,这必然会影响到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 二是物流运作涉及到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物资和对外贸易等若干个行业部门,保税物流的运作还要涉及到海关和外汇管理部门,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适应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是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 首先是海关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一些过时的法规没有及时废止;正在执行的一些法规不够透明。 其次是海关通关效率不高。对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验放,海关的现行做法是先税后放,申报、查验、征税等手续都在口岸现场完成,大量货物进出口影响了口岸通过,形成了“口岸瓶颈”。 再次是海关通关手续繁杂,海关职能管理划分不清,影响了工作效率。 四是保税区与港口没有进行一体化联动。我国大多数保税区的进出口货物大部分都需要经由港口,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功能显然离不开港口的支持和协作。可目前由于保税区和港口是两个独立的部门,虽然目前两者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较好的合作与协作关系,但综合效益还是不如一体化的效率高。 三、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措施 1.构筑和完善以多式联运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物流高速公路 国际多式联运系统是指在国际运输中灵活运用各种运输形式所具有的安全、准时、大量、高速、舒适等特性,综合组织成最有效和最适合运输需求的综合物流运输系统,即由一个承运人负责将多种运输方式综合与集成,以最好的服务、最快的速度、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实现“门到门”运输。 这种综合运输方式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扩大运输能力,还能促进运输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不仅是运输业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是国际物流的高速公路。保税区具备了构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体系的条件,这也正是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的重要支撑。因此,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经营运作的基础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比如,天津港保税区要可以建立以天津港口为龙头的海陆、海铁多式联运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和完善空港物流区的运作,从而实现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深圳保税区可以凭借丰富的海岸港口资源发展以远洋国际运输为龙头、以海铁联运为主要方式的联运系统,带动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京九、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广东地区相对发达的公路网,海陆对接,建设小陆桥通道,在提高过境货运总量的同时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保税区要与区域的总体发展衔接配套,和大口岸建设衔接配套,要创造“九通一平一围”的配套条件,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通讯、供热、制冷系统,为多式联运企业进区营造良好的国际商务环境。 2.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保税区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 (1)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即进出区商品的种类、价格、数量、性能、预计入区时间;进出区商品的来源或去向。 (2)保税区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即进出区展示商品的种类、价格、质量、数量;进出口展示商品的供货商信息及可供应商品情况;进出区商品展示空间利用信息。 (3)保税区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即进出口短期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进出口中长期滞存商品处置信息。 (4)保税区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包括区内加工企业信息,出区加工商品信息等。 (5)保税区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即进出区商品仓储条件和设施信息;进出区商品仓储设施占用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进出区商品仓储可用空间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 (6)保税区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即国际物流结算体系(网络银行);资金市场(短期资金拆借);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信贷);外汇市场(调剂外汇余缺);保险市场。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来自: 免费毕业论文网

1985--1995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保持的年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为。同期国际物流中,集装箱运量增长速度为,1995年外贸货运量达1108万TEU。199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进口13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出口25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可见,我国国际物流量和对外贸易是同步增长的,均超过了同期国民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要求以有效的国际物流作为保证和支持。 据有关统计,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以上和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子公司独立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进入世界企业100强或500强的行列,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着巨大商机和严峻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开展和加强国际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发展 1、 国际物流的概念 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国际性是指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系统的地理范围大。这一特点又称为国际物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国际物流跨越不同地区和国家,跨越海洋和大陆,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需要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速货物的周转并降低物流成本。 在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因而在国际间组织好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国际物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国际物流通讯系统设置的复杂性、法规环境的差异性和商业现状的差异性等。 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所经过国家的政局动荡,如罢工、战争等原因造成货物可能受到损害或灭失;经济风险又可分为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指从事国际物流必然要发生的资金流动,因而产生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自然风险则指物流过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海风、暴雨等,而引起的风险。 2、 国际物流的发展 国际物流的概念虽然最近才提出并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已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 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二、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 运输子系统 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 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等,影响了进出口货物及时流进流出,特别是出口货物的运输更加不足。 我国出口货物主要靠海运。目前虽然我国已拥有近2000万吨的运载能力,列为世界第八位,成为我国外运的主力,并能为第三国开展货运经营,但总运输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运输力仍然不足。90年代初期曾发生过的最严重的月份缺船量达30条。目前,现有的船型结构也尽不合理,中等船舶奇缺。由于船舶较大,运输间隔时间又长,这对要求批量小、需求供货快是很不适应的。我国港口不足和布局不合理也比较突出。例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第二,铁路运输全面告急,内陆出口更困难。 我国同朝鲜、蒙古、独联体、越南等虽然有铁路联接,但运力仍然不足。如供香港地区作为港口运输的货物中有 1/3是靠铁路运输,其运输量是很大的。又如内陆有的省份即使有货,而且有些货也是国际市场急需的,但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也不能卖出。 第三,航空运输落后,运价昂贵,难以适应外贸发展需要。80年代以来,世界空运货物已被广泛采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很落后的。目前主要靠客运飞机捎带,真正的货运飞机数量少,年运量只有 20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外贸发展的需要。 总之,为解决外贸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联合发展船队,加速沿海码头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 2、 仓储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 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 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帐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有时会出现对货物不知最后作何处理的情况,这时买主(或卖主)将货物在保税仓库暂存一段时间。若货物最终重又出口,则无须缴纳关税或其他税费;若货物将内销,可将纳税时间推迟到实际内销时为止。 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 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 一是在出口国检验。 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 二是在进口国检验。 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 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 商品检验证明即进出口商品经检验、鉴定后,应由检验机构出具具有法津效力的证明文件。如经买卖双方同意,也可采用由出口商品的生产单位和进口商品的使用部门出具证明的办法。检验证书是证明卖方所交货物在品质、重量、包装、卫生条件等方面是否与合同规定相符依据。如与合同规定不符,买卖双方可据此作为拒收、索赔和理赔的依据。 此外,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单据之一。 商品检验可按生产国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买卖双方协商同意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国际标准或国际习惯进行检验。商品检验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感官鉴定法和理化鉴定法两种。理化鉴定法对进出口商品检验更具有重要作用。理化鉴定法一般是采用各种化学试剂、仪器器械鉴定商品品质的方法,如化学鉴定法、光学仪器鉴定法、热学分析鉴定法、机械性能鉴定。 4、 商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 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仍存在着重商品、轻包装","重商品出口、轻包装改进"等思想。 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这些包装物料、容器应具有品种多、规格齐全、批量小、变化快、交货时间急、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以便扩大外贸出口和创汇能力。 5、 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 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 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三、 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十分重要。 1、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概念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 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点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国际贸易商品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入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分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的顺利运行。 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间的运输,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航线。这些网络连线是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轨迹的物化形式;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运输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的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以及目前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最新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 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前提下,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就确定下来了。即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出口货物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都一一确定出来了。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有利于扩大我国国际贸易,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 2、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 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同,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 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3、国际物流合理化建议 我国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的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第七,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第八,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的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