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人物的文化冲突和悲剧色彩 全文提供: 购买充值卡,就可下载本篇论文全文>>> 论文编号: 3230167 英文名称: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Tragic Color of the Characters 学位类型: 硕士毕业论文 作者: 涉及隐私,隐去*** 作者本人请参看权力声明>> 导师: 涉及隐私,隐去*** 毕业学校: 涉及隐私,隐去*** 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毕业年份: 涉及隐私,隐去*** 关键字: 《玉石雕像》 《贵妇画像》 文化冲突 人物悲剧 身份 回归 同化 简介和目录: 点击此处 免费索取本论文简介和目录>> 全文提供: 购买充值卡,就可下载本篇论文全文>>> 贵妇画像》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探讨 《贵妇画像》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探讨章汝雯 提要: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高语境文化 低语境文化 容纳 作者章汝雯,女,1964年生,浙江财经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杭州 310012) 亨利·詹姆斯1843年出生于纽约,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他的家庭背景比较特殊。父亲是当时文化圈的名人,哥哥是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哈佛尔大学教授。老亨利·詹姆斯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认为他们应该接受欧洲的文化与生活,并把这看成是孩子们生活的基本部分,所以在亨利·詹姆斯还是婴儿时就把他带到欧洲去了。1855年亨利·詹姆斯和其它几个孩子又回到欧洲,分别在日内瓦、伦敦、巴黎接受三年教育。1859至1860年,他们又回到欧洲,生活在日内瓦和波恩。1869年詹姆斯去了欧洲,此后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伦敦,不过在巴黎、罗马及欧洲的其它一些城市也生活过,间或回美国看看。亨利·詹姆斯跨两大洲的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像他本人一样往往穿梭于欧美两大洲之间,所以不可避免地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但遗憾的是他们并非都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者。相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许多美国人到了欧洲后无所适从,或在社交场合出尽"洋相",或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戒心重重,或在婚姻生活中作出错误选择,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而著称,被认为是英美文学的上乘之作,倍受评论家们的关注。文学评论界已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沃伯顿勋爵、卡斯珀·古德沃特、吉尔伯特·奥斯蒙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作了深刻分析,尤其对本书的结尾--伊莎贝尔决定回到丈夫奥斯蒙身边的原因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有人认为伊莎贝尔回到丈夫身边是因为她曾答应继女番茜要照顾她,对她负责,所以必需信守诺言;也有人认为伊莎贝尔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与独立,所以只能回到奥斯蒙那里。笔者认为上述的观点不无道理,但若能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就更能理解伊莎贝尔的最终选择。她很想生活在古老文明的欧洲,但又无法接受欧洲的某些文化习俗及社会制度,而在欧洲生活多年的吉尔伯特·奥斯蒙身上既有她熟悉的美国人的影子,又有她向往已久并一直追求的欧洲人的高贵典雅,所以她只能回到奥斯蒙身边去。 一、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冲突 《贵妇画像》中的主要人物都来自美国。与欧洲相比,美国无疑是一种低语境文化。在低语境文化中长大的人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每次都需要详细的背景知识,大多数信息都必须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而语境本身及参与者身上所隐含的内容几乎不起任何作用。相反,在英国这样的高语境文化中土生土长的人往往对环境比较关注,口头交际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由于历史及传统的原因,高语境文化的内容变化不大。对于某种现象,无论从历时还是从共时的角度,人们的反应几乎都是相同的。言语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空间、沉默、手势、穿着、谈吐风格等都能给交际者带来所需信息。 虽然许多跨文化交际的问题都发生在个人层面,但实际上大多数的困难和误解都可以追溯到文化的差异。某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决定了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们的处世方式。《贵妇画像》中的美国人到了欧洲之后都存在着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伊莎贝尔的姨夫丹尼尔·托切特先生从美国来到英国生活已经三十年了。他是个银行家,事业有成,产业巨大,应该说已在英国扎根。但不管他到英国多久,不管他多么爱加顿科特的产业,托切特先生仍象他刚到英国时一样,本质上没变,他身上的美国人特征仍十分明显,做生意时所表现出的进取和敏锐更是典型。他历来是个热情、聪明的人,和儿子一样,他很快就意识到新来的外甥女伊莎贝尔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吸引力。一次,在与沃伯顿勋爵谈话过程中,托切特先生把外甥女很好地夸了一番,说了些可能让沃伯顿勋爵误解的话(以为他在为外甥女做媒);对此,他的儿子拉尔夫作了恰当的评价:"你已学会了许多他们(指英国人)可以说的东西,但从没学会如何回避他们忌讳的东西。"(1)伊莎贝尔的姨妈托切特夫人不喜欢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过她喜欢生活在欧洲大陆。她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买了房子,只是定期回美国看看,但她身上仍明显地表现出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干脆、直率、独立,是个按自己原则生活的典型的美国个人主义者。跟小说中的其它人物相比,托切特夫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还算是成功的。由拉里·A·莎默弗等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一书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欣赏共同点,接受差异。至少托切特夫妇做到了这一点。 伊莎贝尔的朋友亨里埃塔·斯塔克波尔是个记者。小说从头至尾,她一直在西欧各地旅行,不管那些地方给她留下了多深的印象,她仍把看到的一切与美国相比,并总认为自己的国家要好得多。伊莎贝尔在描述这位朋友时是这么说的:"她是一个从美国到太平洋一路上都散发着美国味的人"。(2)因为职业关系,斯塔克波尔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例如,她在和伊莎贝尔表哥拉尔夫谈话时问:"我想知道你把自己看成美国人还是英国人。一旦我知道了,我就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你谈话。"(3)她算是见多识广,尽管如此,她还是拒绝接受英国的一切,包括沃伯顿向伊莎贝尔求婚一事。亨里埃塔在小说中最关心的就是卡斯珀·古德沃特追求伊莎贝尔一事。她坚持不懈地鼓励并支持卡斯珀,有时几乎到了干涉的程度。她想让伊莎贝尔嫁给卡斯珀。她老是写信,把伊莎贝尔的行踪和举动告诉他。她认为伊莎贝尔不能嫁给"堕落的欧洲人",并说伊莎贝尔在欧洲会毁了年轻的生活: "我总担心她要嫁给堕落的欧洲人,我想阻止她。" "我要把她的思想呼唤回来。" "呼唤回来?从哪里?" "从国外那些矫揉造作的地方。"(4) 亨里埃特看不惯英国的一切,从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到普通的英国人,她一概予以否定。她认为拉尔夫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是英国阶级制度的一种耻辱。亨里埃特身上强烈的美国人意识给她和拉尔夫的交往设置了重重障碍,产生了很深的误解。读者都知道拉尔夫只是显得玩世不恭,实际上他是个很有洞察力的人,他的话往往有很深的内涵,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亨里埃特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导致了双方交际过程的失败。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亨里埃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她的观念中带有极强的种族优越感,认为美国及美国人是一切交际活动的中心。持这种种族优越感的人往往在跨文化交际中拒人以千里之外,对别的民族持否定态度,结果是拒绝接受其它文化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积淀。有这种强烈种族优越感的不只是亨里埃特一个人,卡斯珀·古德沃特也一样。他否定英国的一切,甚至认为英国人"不跟我们同类,我根本就不在乎他们怎么样"。(5)卡斯珀身上主动进取的性格是典型的美国精神,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没受欧洲传统习俗影响的美国男性。 《跨文化交际》一书对美国为什么是低语境文化作了分析。作者认为定居在一个没有开发的新大陆,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如何生存。特定的形势使这个民族没有精力去考虑规矩或习俗等问题。他们认为与生存相比,欧洲人的所谓规矩简直是废话,只有独立的人才能生存下来。这些环境因素对定居者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人奉行个人主义,没有陈规陋习,只讲效益;不久,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信仰、价值观及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个人主义成了美国文化中的重要因素。这种性格特征在《贵妇画像》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身上表现尤其突出。 二、伊莎贝尔--《贵妇画像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 伊莎贝尔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在亨利·詹姆斯的巧妙设计下,小说中的其它人物都是围绕着跟伊莎贝尔关系的远近而展开的。她跟她的美国同胞一样,很想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古老文明的欧洲。她满脑子浪漫念头,是个理想主义者。她说她来到欧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自己看到的一切作出判断,对自己要做的事作出自己的决定。她身上表现出极强的美国人特征:纯真、直率、独立、追求自我。到英国时,她也意识到不同国家的人处世方式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初来乍到对周围的一切都存有戒心,这可能就是莎默弗他们所说的"文化震憾",即由于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了我们熟悉的迹象及象征而产生的焦虑。伊莎贝尔的这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给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重重障碍。 尽管伊莎贝尔不断地提醒自己出国的主要目的是多接触些人,多了解欧洲社会,但脑子中根深蒂固的美国文化观念使她对周围的一切始终持戒备的心态。她跟姨夫说:"我喜欢这个地方,但不敢肯定我就能喜欢这里的人们。……我知道他们是好人,但跟他们相处愉快吗?"(6)而且伊莎贝尔还明确说她无法想象英国的阶级制度,更不愿属于英国的任何阶层。可见,伊莎贝尔对周围的一切,虽然不像她的记者朋友持全盘否定态度,至少不能容纳。美国驻南非的大使James Joseph说:"害怕差异就是害怕未来;正确理解,而且真正拥有包容之心对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而不是负担。"(7)但纵观全书,伊莎贝尔始终没有包容之心,这是她最终回到奥斯蒙身边的原因。 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沃伯顿勋爵是典型的英国绅士,高贵、英俊、富有,是英国姑娘们首选的对象。当沃伯顿向伊莎贝尔求婚时,女主人公无疑是感觉到了强烈的吸引力。她喜欢沃伯顿的风度:古老文明中薰陶出来的绅士风度,但遗憾的是她认为沃伯顿"是英国人的典型代表",(8)他身上所隐含的英国阶级制度让伊莎贝尔接受不了。想到沃伯顿的社会地位和家世,伊莎贝尔退却了,畏惧了,生怕自己被困在金丝鸟笼里。美国人主张独立、自主、自由、平等,家庭背景对他们来说没有这么高的含金量,但勋爵生活在英国这样的高语境文化中,其价值不言而喻,文化冲突拆散了这对姻缘,使他们没法走到一起。其实沃伯顿自己并没太强的优越感,这从他和伊莎贝尔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不要做勋爵。" "我只是个无名小卒而已!如果你们这些讨厌的美国人不要老提这件事,我们真的可以把它忘了。"……� "我不赞成特权阶级。"(9)而且,伊莎贝尔对沃伯顿的看法自始至终没变:他代表了英国的政治及文化。当他们在伊莎贝尔家的聚会上再次见面时,伊莎贝尔正处于婚姻不幸的痛苦之中,她也清楚沃伯顿仍然爱着她,但当沃伯顿向他示意时,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使伊莎贝尔再一次拒绝他。� "我难道没有让自己开心的权力吗?" "没有,你忙着处理大英帝国的事务。" "让大英帝国见鬼去吧!你老是为此嘲笑我。"(10) 伊莎贝尔总是把沃伯顿跟他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联系起来;换言之,沃伯顿身上的文化内涵吓倒了这位追求自我的美国姑娘,而这些内涵在高语境文化中确实是很重要的。所以当奥斯蒙出现在伊莎贝尔面前时,我们的女主人公似乎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突然发现了知己,迫不及待的接受了。她错误地认为奥斯蒙不属于英国的任何阶级,没有英国人的那些复杂层次,不受传统和社会习俗的约束。从表面上看奥斯蒙与社会隔绝,只关心女儿及自己的利益;他精通艺术,善于鉴赏,显得很有内在价值。这就是伊莎贝尔心目中的绅士风度,既有她熟悉的美国人影子,又有她一直向往的在古老文明中薰陶出来的修养和风度。因为人们"是从自己本国文化的角度研究别国文化,所以我们的观察和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和文化倾向的烙印。"(11) 沃伯顿身上的文化内涵遭到伊莎贝尔的拒绝,而托切特先生留给她的遗产却促成了一桩不幸的婚姻。上面已经提到伊莎贝尔反对英国的阶级制度,认为不劳而获是一种耻辱。为此,当她姨夫把财产留给她时,这些"不劳而获的钱"就成了她的负担,使她在清高的奥斯蒙面前抬不起头来。而读者都非常清楚奥斯蒙完全是冲着她的钱才扮演她认可的角色。 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使她急于处理这笔钱。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充满着期待,而拉尔夫也是看到表妹天生丽质、聪慧无比、对生活有追求才说服父亲把财产的一半留给她。希望她不要因为钱而随便安排自己的生活,希望她能做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享受生活,幸福快乐。但遗憾的是原本在拉尔夫帮助下可以实现的生活却因文化观念的不同而导致了截然相反的结果。伊莎贝尔得到这笔钱后从没想如何用它来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奥斯蒙出现后,她认为他才配使用这笔钱。伊莎贝尔极端地认为没钱没地位就是独立自由的标志。而奥斯蒙毕竟是美国人,他了解美国文化,自然也知道象伊莎贝尔这样天真单纯的美国女孩往往会持什么观念,所以就投其所好,鼓励伊莎贝尔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这就更获得伊莎贝尔的好感,符合她对自由独立的追求。所以伊莎贝尔爱的不是奥斯蒙所拥有的东西,而是以独立自主面目出现的一无所有。 奥斯蒙的婚姻是其情人默尔夫人一手策划的,此话不假;但从伊莎贝尔的角度看,她完全是自愿的,没人逼他。在小说四十二章的内心反省中,她承认自己是睁着眼睛挑选取的,没有预谋,没有陷井;她观望过,考虑过,所以错误的根源在于她自己。但伊莎贝尔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了。 奥斯蒙和默尔夫人是欧化了的美国人。他们已经适应周围的环境,接受欧洲的文化,变得含蓄,有城府,从他们的谈吐中已看不出美国人的影子,不过遗憾的是他们并没吸取古老文明的精华,他们已经堕落了。《跨文化交际》一书指出心胸开阔灵活多变有助于陌生人适应新的环境。因为只有这样,到了新地方的人们才能承受挑战,最大限度地学到新东西。必须让自己的交际方式适应于每一种出现在你面前的文化。"但伊莎贝尔做不到这一点。到最后,虽然她知道奥斯蒙狭隘、虚伪、卑鄙、邪恶、堕落,虽然她知道沃伯顿和卡斯珀都还爱着她,而且明确表示愿意接受她,她还是回到了奥斯蒙身边。她非常向往生活在欧洲古老的文明中,但她仍无法接受某些文化观念,而只有在奥斯蒙身上她才既能看到熟悉的美国人的影子,又能领略到她理想中的欧洲坤士风度。虽然她为自己的回归找了各种借口,但实际上她是本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她宁愿接受婚姻悲剧,也不愿以宽阔的胸襟容纳别国的文化。 亨利·詹姆斯对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及文化背景了如指掌,又对欧洲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极深的体会,因此他能通过小说人物的塑造把美国人到欧洲生活所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难怪Vartkis Kinoian说:"他是第一位真正把自己的作品溶入世界文学主流的美国小说家。"(12)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的今天,重读《贵妇画像》,相信我们都会有新的收获。 责任编辑:吴 鼐 (1)《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9页,作者自译。 (2)《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57页,作者自译。 (3)《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88页,作者自译。 (4)《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50页,作者自译。 (5)《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69页,作者自译。 (6)《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58页,作者自译。 (7)《跨文化交际》,外研社与汤姆森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8)《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68页,作者自译。 (9)《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44页,作者自译。 (10)《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417页,作者自译。 (11)《跨文化交际》,外研社与汤姆森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12)《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外研社和Simon Schuster国际出版公司,1997年,第139页。
其实你对题目已经有意,自己去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作品。
女性主义 (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 、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著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 、 堕胎权 、 教育权 、 家庭暴力 、 孕妇留职 (maternity leave)、 薪资平等 、 投票权 、 性骚扰 、 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 、 刻板印象 、 物化 (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 )、 身体 、 家务分配 、 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主要、但并非完全地出自于西方的中产阶级学术界。 不过,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草根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 (genital mutilation,请见女性割礼 )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 (glass ceiling) 。而如强奸 、 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历史起源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的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 如玛莉·吴尔史东克拉芙特 (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的《 女权的辩护 》(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 吴尔史东克拉芙特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菁英、娇生惯养、脆弱以及有知识与道德怠惰的危险,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都有责任,并且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这并不是说更早以前就不存在著其他关於两性平等的著作。但这并不是说更早以前就不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比如说,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内留斯·阿格里帕 (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 The Declamation on the Nobility and Preeminence of the Female Sex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 ,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请见父权条目)。 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 色内加瀑布市 (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艾米琳·潘克斯特 (Emmeline Pankhurst)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试图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 ,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 (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 猫捉老鼠法案 》( The Cat and Mouse Act )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被激起进行绝食抗议。 其结果的强制喂食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 第二波女性主义 」(the second- wave)。 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 (the third-wave),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 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现代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类学家 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 1935年 )一书。 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贝拉·艾布札格 (Bella Abzug)所就读的大学。 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Tchambuli)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 (masculinity)与女性气质 (femininity)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各种形式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 ,然而事实上女性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 由于历史背景、某些国家里面女性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女性主义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而产生了不同的路线。 因此也就存在著各种的女性主义。因此也就存在着各种的女性主义。其中一个流派是激进女性主义 (radical feminism),认为父权是造成社会最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个流派的女性主义在第二波女性主义很受欢迎,尽管在今日已经没有那么突出。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将「女性主义」这个词完全等同于激进女性主义所提出的观点。 有些人觉得传统激进女性主义思想中将男性压迫女性视为优先的考量,以及认为有一个普世的「女性」概念,太过于全面化了,而且其他国家的女性与西方国家女性感受到的「女性」经验绝对不会是一样的。 西方国家女性可能会觉得性别压迫是她们所面对的压迫根源,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女性可能会发现她们受到的压迫是来自于种族或经济地位,而不是她们的女性地位。有些激进女性主义者提倡分离主义 (separatist feminism),也就是将社会与文化中的男性与女性完全隔离开来,但也有些人质疑的不只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更质疑「男人」与「女人」的意义(请见酷儿理论Queer Theory)。 有些人提出论点认为性别角色 、 性别认同与性倾向本身就是社会建构 (请见父权规范 heteronormativity)。 对这些女性主义者来说,女性主义是达成人类解放的根本手段(意即,解放女人也解放男人,以及从其他的社会问题一起解放)。有些女性主义者则认为可能有些社会问题与父权无关,或者父权不是这些社会问题的优先考量(比如说, 种族歧视或阶级划分);他们将女性主义视为解放运动的其中一种,与其他运动彼此影响。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 亚马逊女性主义 (Amazon feminism)* 文化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ecofeminism)* 自由意志女性主义 (libertarian feminism)或个人女性主义(individualist feminism)* 唯物女性主义 (material feminism)* 性别女性主义* 法国女性主义* 大众女性主义 (pop feminism)* 自由女性主义* 马克思女性主义 (Marxist feminism)* 社会女性主义 (socialist feminism)* 基进女性主义 (radical feminism)* 性解放女性主义 (sexually liberal feminism或sex-positive feminism)* 心灵女性主义 (spiritual feminism)* 隔离女性主义*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跨性别女性主义 (transfeminism)* 原型女性主义 (proto-feminist)或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t)* 网路女性主义 (Cyberfeminism)* 丝绒女性主义 (fluffy feminism)大部分的女性主义者在政治上采取整体观的行动路线,他们相信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不公义都是对所有地方公义的威胁。(A threat to 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因此,有些女性主义者通常都会去支持其他社会运动,比如公民权利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以及最近的父亲权利运动。同时,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如贝儿·胡克斯(bellhooks),批评女性主义运动为白人女性所把持。女性主义者所宣称的女性不利之处,通常都是西方社会中女性的处境,而和黑人女性生活较没有关系。这个观念正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关键点。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会比较喜欢使用女人主义(womanism)这个名词来表示她们的观点。 然而,有时候女性主义者会对跨性别运动保持警戒距离,因为后者挑战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跨性者与性别认同为女性的变性者会被排除在某些“只限女性”的场合之外,并且会被某些女性主义者所排拒,因为她们认为一个生下来就是男性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女性所受到的压迫。这种观点被跨性者批评为跨性别恐惧症(transphobic),并且认为对性别多元者的歧视是另外一种面貌的异性恋主义和父权压迫。参见跨性别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西方女权主义分三个阶段:1。第一代女权主义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2。 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初至60年代) 3。后现代女权主义 ( 20世纪60年代至今)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1、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代表人物是英国的HARRIET TYLER MILL。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运动有很大影响,这一代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有易仆生的"娜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在美国,以伊丽莎白·凯迪·斯坦顿 (Elizabeth Cady Stanton)为代表的全国妇女选举权协会 (National Woman Suffrage Association) (NWSA)屡次要求联邦国会允许妇女参与政治投票,屡次遭遇拒绝,最终于第十九次修正案(The Nineteenth Amendment(1920))通过。此次法案虽已通过,离妇女真正参政还有时日。中国20-40年代的一些社会主义者受到的女权主义影响,恐怕主要是属于这一代的。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象克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的运动,和"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第二代西方女权主义◆2、第二代西方女权主义: 从 玛丽·维特雷·蒙塔古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制度瓦解,各种矛盾从新排队,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的时期也各树大旗,风起云涌。这个时期的女权主义分道扬镳成为以 KATE MILLET, CATHARINE MACKINNON 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女权主义",以 JULIET MITCHELL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 /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以贝蒂·佛里丹等人为代表的"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妇女的在物质上的地位。而"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却是在"性"方面诉求女性的"解放"。她们挑战的是整个男性社会,挑战"性阶级"体制。美国的凯特。米丽特在她的"性政治学"( 1970年)一书中第一次引入"父权制"( PATRIARCHY)的概念,她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她们将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男人是战争贩子,女人是和平主义者;男人是胜利者,女人是失败者;男人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女人是关系取向者;男人的快感只局限在生殖器上,女人的快感则体现在全身各方面;男人只注重结果,女人则注重过程……等等等等。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受到以后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批判,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后话。不过,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尤其是激进和自由女权主义对"性解放"的诉求,对一批女权主义作家产生很大影响。弗吉利亚·伍尔芙和莱莘等人的作品虽然有后现代的痕迹,可是基本上是这一时期女权主义在文学上的代表。再加上个杜拉斯和米兰·昆德拉。后现代女权主义◆3、后现代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开始于上个世纪60-80年代,她的产生大概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由于60年代的"性解放"和将男女对立起来的女权思想,带来了无数的家庭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和艾滋病流行,于是人们反思:社会值不值得为性解放和女权主义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另一个因素是,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女人占据了政府企业学校传媒的领导地位,当了老板,男人们惊呼:母鸡打鸣了!女人也开始怀疑:还会不会生蛋?于是,后现代的女权应运而生。 如果说第二代的"现代女权主义"重实践,则第三代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更重视超出女性范围的哲学思考,社会主义和性自由的色彩更浓厚。
我写的就是女性主义,很好写,从解析女性主义,到归类女性主义,到国外女性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体到美国,不一定要写黑人女性主义,直接写美国范围会大点,然后到女性主义在翻译或文学作品的应用,举2,3个例子,再总结其突破和弊端,最后给予寄望,估计字数够多了。
英语 文化 论文的题目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即 毕业 论文写作第一步,题目是论文的眼睛 ,是一篇 文章 写作的关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析 议论文 语篇衔接词 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形成与幻灭 3. 圆满的精神之旅——重新解读李尔王的一生 4. 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 5. 后殖民女性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6.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自然主义特色 7.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8. 隐喻在 商务英语 中的应用及翻译 9. 惠普公司和联想公司 企业文化 对比研究 10. 网络聊天室中网络语言的词汇构成特征 11.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的后殖民主义 1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13.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谚的翻译 14. 以黑人女性主义解析《日常用品》 15. 言语行为理论在公示语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二) 1. 探究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2. 在中英文化背景下对隐喻的理解 3. 浅析汤姆·索亚性格特征 4.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5. 浅析商品 说明书 的翻译 6. 从电影《花木兰》中看中美文化的嫁接 7. 从语言文化差异视角看英汉幽默翻译 8. 冰山下的真相——运用冰山原则分析海明威的《五万大洋》 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谈判策略的选择 10. 美国 广告 语中的文化价值观探析 11. 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2. 简述现代英语流行语 13. 从《毕业生》看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 14.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语言策略 15. 浅析论英国工会在战后英国政治重建中的角色定位及其政治文化内涵 16. 新闻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三) 1.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语音及拼写之差异 2. 英汉词汇中色彩词的语义 3. 来源于地名的英语词汇的隐喻映射 4. 临沂方言对英语辅音音素发音的负迁移及方式 5. 汉英文字发音特点对比 6. 关联认知语境对话语标记语的解释 7. 英语重音看汉腔英语 8. 浅析中美反倾销法律及实践的差异 9. 中美 家庭 教育 的差异 10. 中美版权侵权行为结构的差异 11. 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 12. 谈中美两国地学本科高等教育的几点差异 13. 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 14. 中美刑法因果关系的差异 15. 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 16.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猜你喜欢: 1. 英语系文化类毕业论文 2.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大全 4.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5.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6. 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中文名称: 人物的文化冲突和悲剧色彩 全文提供: 购买充值卡,就可下载本篇论文全文>>> 论文编号: 3230167 英文名称: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Tragic Color of the Characters 学位类型: 硕士毕业论文 作者: 涉及隐私,隐去*** 作者本人请参看权力声明>> 导师: 涉及隐私,隐去*** 毕业学校: 涉及隐私,隐去*** 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毕业年份: 涉及隐私,隐去*** 关键字: 《玉石雕像》 《贵妇画像》 文化冲突 人物悲剧 身份 回归 同化 简介和目录: 点击此处 免费索取本论文简介和目录>> 全文提供: 购买充值卡,就可下载本篇论文全文>>> 贵妇画像》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探讨 《贵妇画像》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探讨章汝雯 提要: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高语境文化 低语境文化 容纳 作者章汝雯,女,1964年生,浙江财经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杭州 310012) 亨利·詹姆斯1843年出生于纽约,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他的家庭背景比较特殊。父亲是当时文化圈的名人,哥哥是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哈佛尔大学教授。老亨利·詹姆斯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认为他们应该接受欧洲的文化与生活,并把这看成是孩子们生活的基本部分,所以在亨利·詹姆斯还是婴儿时就把他带到欧洲去了。1855年亨利·詹姆斯和其它几个孩子又回到欧洲,分别在日内瓦、伦敦、巴黎接受三年教育。1859至1860年,他们又回到欧洲,生活在日内瓦和波恩。1869年詹姆斯去了欧洲,此后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伦敦,不过在巴黎、罗马及欧洲的其它一些城市也生活过,间或回美国看看。亨利·詹姆斯跨两大洲的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像他本人一样往往穿梭于欧美两大洲之间,所以不可避免地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但遗憾的是他们并非都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者。相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许多美国人到了欧洲后无所适从,或在社交场合出尽"洋相",或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戒心重重,或在婚姻生活中作出错误选择,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而著称,被认为是英美文学的上乘之作,倍受评论家们的关注。文学评论界已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沃伯顿勋爵、卡斯珀·古德沃特、吉尔伯特·奥斯蒙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作了深刻分析,尤其对本书的结尾--伊莎贝尔决定回到丈夫奥斯蒙身边的原因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有人认为伊莎贝尔回到丈夫身边是因为她曾答应继女番茜要照顾她,对她负责,所以必需信守诺言;也有人认为伊莎贝尔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与独立,所以只能回到奥斯蒙那里。笔者认为上述的观点不无道理,但若能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就更能理解伊莎贝尔的最终选择。她很想生活在古老文明的欧洲,但又无法接受欧洲的某些文化习俗及社会制度,而在欧洲生活多年的吉尔伯特·奥斯蒙身上既有她熟悉的美国人的影子,又有她向往已久并一直追求的欧洲人的高贵典雅,所以她只能回到奥斯蒙身边去。 一、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冲突 《贵妇画像》中的主要人物都来自美国。与欧洲相比,美国无疑是一种低语境文化。在低语境文化中长大的人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每次都需要详细的背景知识,大多数信息都必须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而语境本身及参与者身上所隐含的内容几乎不起任何作用。相反,在英国这样的高语境文化中土生土长的人往往对环境比较关注,口头交际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由于历史及传统的原因,高语境文化的内容变化不大。对于某种现象,无论从历时还是从共时的角度,人们的反应几乎都是相同的。言语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空间、沉默、手势、穿着、谈吐风格等都能给交际者带来所需信息。 虽然许多跨文化交际的问题都发生在个人层面,但实际上大多数的困难和误解都可以追溯到文化的差异。某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决定了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们的处世方式。《贵妇画像》中的美国人到了欧洲之后都存在着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伊莎贝尔的姨夫丹尼尔·托切特先生从美国来到英国生活已经三十年了。他是个银行家,事业有成,产业巨大,应该说已在英国扎根。但不管他到英国多久,不管他多么爱加顿科特的产业,托切特先生仍象他刚到英国时一样,本质上没变,他身上的美国人特征仍十分明显,做生意时所表现出的进取和敏锐更是典型。他历来是个热情、聪明的人,和儿子一样,他很快就意识到新来的外甥女伊莎贝尔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吸引力。一次,在与沃伯顿勋爵谈话过程中,托切特先生把外甥女很好地夸了一番,说了些可能让沃伯顿勋爵误解的话(以为他在为外甥女做媒);对此,他的儿子拉尔夫作了恰当的评价:"你已学会了许多他们(指英国人)可以说的东西,但从没学会如何回避他们忌讳的东西。"(1)伊莎贝尔的姨妈托切特夫人不喜欢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过她喜欢生活在欧洲大陆。她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买了房子,只是定期回美国看看,但她身上仍明显地表现出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干脆、直率、独立,是个按自己原则生活的典型的美国个人主义者。跟小说中的其它人物相比,托切特夫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还算是成功的。由拉里·A·莎默弗等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一书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欣赏共同点,接受差异。至少托切特夫妇做到了这一点。 伊莎贝尔的朋友亨里埃塔·斯塔克波尔是个记者。小说从头至尾,她一直在西欧各地旅行,不管那些地方给她留下了多深的印象,她仍把看到的一切与美国相比,并总认为自己的国家要好得多。伊莎贝尔在描述这位朋友时是这么说的:"她是一个从美国到太平洋一路上都散发着美国味的人"。(2)因为职业关系,斯塔克波尔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例如,她在和伊莎贝尔表哥拉尔夫谈话时问:"我想知道你把自己看成美国人还是英国人。一旦我知道了,我就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你谈话。"(3)她算是见多识广,尽管如此,她还是拒绝接受英国的一切,包括沃伯顿向伊莎贝尔求婚一事。亨里埃塔在小说中最关心的就是卡斯珀·古德沃特追求伊莎贝尔一事。她坚持不懈地鼓励并支持卡斯珀,有时几乎到了干涉的程度。她想让伊莎贝尔嫁给卡斯珀。她老是写信,把伊莎贝尔的行踪和举动告诉他。她认为伊莎贝尔不能嫁给"堕落的欧洲人",并说伊莎贝尔在欧洲会毁了年轻的生活: "我总担心她要嫁给堕落的欧洲人,我想阻止她。" "我要把她的思想呼唤回来。" "呼唤回来?从哪里?" "从国外那些矫揉造作的地方。"(4) 亨里埃特看不惯英国的一切,从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到普通的英国人,她一概予以否定。她认为拉尔夫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是英国阶级制度的一种耻辱。亨里埃特身上强烈的美国人意识给她和拉尔夫的交往设置了重重障碍,产生了很深的误解。读者都知道拉尔夫只是显得玩世不恭,实际上他是个很有洞察力的人,他的话往往有很深的内涵,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亨里埃特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导致了双方交际过程的失败。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亨里埃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她的观念中带有极强的种族优越感,认为美国及美国人是一切交际活动的中心。持这种种族优越感的人往往在跨文化交际中拒人以千里之外,对别的民族持否定态度,结果是拒绝接受其它文化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积淀。有这种强烈种族优越感的不只是亨里埃特一个人,卡斯珀·古德沃特也一样。他否定英国的一切,甚至认为英国人"不跟我们同类,我根本就不在乎他们怎么样"。(5)卡斯珀身上主动进取的性格是典型的美国精神,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没受欧洲传统习俗影响的美国男性。 《跨文化交际》一书对美国为什么是低语境文化作了分析。作者认为定居在一个没有开发的新大陆,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如何生存。特定的形势使这个民族没有精力去考虑规矩或习俗等问题。他们认为与生存相比,欧洲人的所谓规矩简直是废话,只有独立的人才能生存下来。这些环境因素对定居者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人奉行个人主义,没有陈规陋习,只讲效益;不久,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信仰、价值观及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个人主义成了美国文化中的重要因素。这种性格特征在《贵妇画像》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身上表现尤其突出。 二、伊莎贝尔--《贵妇画像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 伊莎贝尔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在亨利·詹姆斯的巧妙设计下,小说中的其它人物都是围绕着跟伊莎贝尔关系的远近而展开的。她跟她的美国同胞一样,很想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古老文明的欧洲。她满脑子浪漫念头,是个理想主义者。她说她来到欧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自己看到的一切作出判断,对自己要做的事作出自己的决定。她身上表现出极强的美国人特征:纯真、直率、独立、追求自我。到英国时,她也意识到不同国家的人处世方式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初来乍到对周围的一切都存有戒心,这可能就是莎默弗他们所说的"文化震憾",即由于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了我们熟悉的迹象及象征而产生的焦虑。伊莎贝尔的这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给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重重障碍。 尽管伊莎贝尔不断地提醒自己出国的主要目的是多接触些人,多了解欧洲社会,但脑子中根深蒂固的美国文化观念使她对周围的一切始终持戒备的心态。她跟姨夫说:"我喜欢这个地方,但不敢肯定我就能喜欢这里的人们。……我知道他们是好人,但跟他们相处愉快吗?"(6)而且伊莎贝尔还明确说她无法想象英国的阶级制度,更不愿属于英国的任何阶层。可见,伊莎贝尔对周围的一切,虽然不像她的记者朋友持全盘否定态度,至少不能容纳。美国驻南非的大使James Joseph说:"害怕差异就是害怕未来;正确理解,而且真正拥有包容之心对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而不是负担。"(7)但纵观全书,伊莎贝尔始终没有包容之心,这是她最终回到奥斯蒙身边的原因。 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沃伯顿勋爵是典型的英国绅士,高贵、英俊、富有,是英国姑娘们首选的对象。当沃伯顿向伊莎贝尔求婚时,女主人公无疑是感觉到了强烈的吸引力。她喜欢沃伯顿的风度:古老文明中薰陶出来的绅士风度,但遗憾的是她认为沃伯顿"是英国人的典型代表",(8)他身上所隐含的英国阶级制度让伊莎贝尔接受不了。想到沃伯顿的社会地位和家世,伊莎贝尔退却了,畏惧了,生怕自己被困在金丝鸟笼里。美国人主张独立、自主、自由、平等,家庭背景对他们来说没有这么高的含金量,但勋爵生活在英国这样的高语境文化中,其价值不言而喻,文化冲突拆散了这对姻缘,使他们没法走到一起。其实沃伯顿自己并没太强的优越感,这从他和伊莎贝尔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不要做勋爵。" "我只是个无名小卒而已!如果你们这些讨厌的美国人不要老提这件事,我们真的可以把它忘了。"……� "我不赞成特权阶级。"(9)而且,伊莎贝尔对沃伯顿的看法自始至终没变:他代表了英国的政治及文化。当他们在伊莎贝尔家的聚会上再次见面时,伊莎贝尔正处于婚姻不幸的痛苦之中,她也清楚沃伯顿仍然爱着她,但当沃伯顿向他示意时,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使伊莎贝尔再一次拒绝他。� "我难道没有让自己开心的权力吗?" "没有,你忙着处理大英帝国的事务。" "让大英帝国见鬼去吧!你老是为此嘲笑我。"(10) 伊莎贝尔总是把沃伯顿跟他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联系起来;换言之,沃伯顿身上的文化内涵吓倒了这位追求自我的美国姑娘,而这些内涵在高语境文化中确实是很重要的。所以当奥斯蒙出现在伊莎贝尔面前时,我们的女主人公似乎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突然发现了知己,迫不及待的接受了。她错误地认为奥斯蒙不属于英国的任何阶级,没有英国人的那些复杂层次,不受传统和社会习俗的约束。从表面上看奥斯蒙与社会隔绝,只关心女儿及自己的利益;他精通艺术,善于鉴赏,显得很有内在价值。这就是伊莎贝尔心目中的绅士风度,既有她熟悉的美国人影子,又有她一直向往的在古老文明中薰陶出来的修养和风度。因为人们"是从自己本国文化的角度研究别国文化,所以我们的观察和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和文化倾向的烙印。"(11) 沃伯顿身上的文化内涵遭到伊莎贝尔的拒绝,而托切特先生留给她的遗产却促成了一桩不幸的婚姻。上面已经提到伊莎贝尔反对英国的阶级制度,认为不劳而获是一种耻辱。为此,当她姨夫把财产留给她时,这些"不劳而获的钱"就成了她的负担,使她在清高的奥斯蒙面前抬不起头来。而读者都非常清楚奥斯蒙完全是冲着她的钱才扮演她认可的角色。 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使她急于处理这笔钱。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充满着期待,而拉尔夫也是看到表妹天生丽质、聪慧无比、对生活有追求才说服父亲把财产的一半留给她。希望她不要因为钱而随便安排自己的生活,希望她能做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享受生活,幸福快乐。但遗憾的是原本在拉尔夫帮助下可以实现的生活却因文化观念的不同而导致了截然相反的结果。伊莎贝尔得到这笔钱后从没想如何用它来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奥斯蒙出现后,她认为他才配使用这笔钱。伊莎贝尔极端地认为没钱没地位就是独立自由的标志。而奥斯蒙毕竟是美国人,他了解美国文化,自然也知道象伊莎贝尔这样天真单纯的美国女孩往往会持什么观念,所以就投其所好,鼓励伊莎贝尔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这就更获得伊莎贝尔的好感,符合她对自由独立的追求。所以伊莎贝尔爱的不是奥斯蒙所拥有的东西,而是以独立自主面目出现的一无所有。 奥斯蒙的婚姻是其情人默尔夫人一手策划的,此话不假;但从伊莎贝尔的角度看,她完全是自愿的,没人逼他。在小说四十二章的内心反省中,她承认自己是睁着眼睛挑选取的,没有预谋,没有陷井;她观望过,考虑过,所以错误的根源在于她自己。但伊莎贝尔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了。 奥斯蒙和默尔夫人是欧化了的美国人。他们已经适应周围的环境,接受欧洲的文化,变得含蓄,有城府,从他们的谈吐中已看不出美国人的影子,不过遗憾的是他们并没吸取古老文明的精华,他们已经堕落了。《跨文化交际》一书指出心胸开阔灵活多变有助于陌生人适应新的环境。因为只有这样,到了新地方的人们才能承受挑战,最大限度地学到新东西。必须让自己的交际方式适应于每一种出现在你面前的文化。"但伊莎贝尔做不到这一点。到最后,虽然她知道奥斯蒙狭隘、虚伪、卑鄙、邪恶、堕落,虽然她知道沃伯顿和卡斯珀都还爱着她,而且明确表示愿意接受她,她还是回到了奥斯蒙身边。她非常向往生活在欧洲古老的文明中,但她仍无法接受某些文化观念,而只有在奥斯蒙身上她才既能看到熟悉的美国人的影子,又能领略到她理想中的欧洲坤士风度。虽然她为自己的回归找了各种借口,但实际上她是本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她宁愿接受婚姻悲剧,也不愿以宽阔的胸襟容纳别国的文化。 亨利·詹姆斯对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及文化背景了如指掌,又对欧洲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极深的体会,因此他能通过小说人物的塑造把美国人到欧洲生活所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难怪Vartkis Kinoian说:"他是第一位真正把自己的作品溶入世界文学主流的美国小说家。"(12)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的今天,重读《贵妇画像》,相信我们都会有新的收获。 责任编辑:吴 鼐 (1)《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9页,作者自译。 (2)《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57页,作者自译。 (3)《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88页,作者自译。 (4)《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50页,作者自译。 (5)《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69页,作者自译。 (6)《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58页,作者自译。 (7)《跨文化交际》,外研社与汤姆森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8)《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68页,作者自译。 (9)《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44页,作者自译。 (10)《贵妇画像》,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417页,作者自译。 (11)《跨文化交际》,外研社与汤姆森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12)《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外研社和Simon Schuster国际出版公司,1997年,第139页。
女性写作采其首要的光辉作用为主着手譬如莫泊桑的《羊脂球》中羊脂球的职业是妓女但身处其国家将亡是却能体现出奇伟大的爱国情操;又如小仲马的《茶花女》一位高贵,善良的巴黎名妓的悲剧等等。都是一些歌颂女性的伟大篇章。
论文答辩英文:(thesis) oral defense 论文英文:thesis; dissertation; treatise; paper discourse ;答辩英文:make open reply; reply (to a charge, query or an argument); reply in support of one's own idea or opinion; answer rejoin ;
论文答辩”,“答辩论文”=在英国大学,也有美国的,用的是viva或vivavoce,意即口头测试。viva是拉丁字
《贵妇画像》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探讨 章汝雯 提要: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高语境文化 低语境文化 容纳 作者章汝雯,女,1964年生,浙江财经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杭州 310012) 亨利·詹姆斯1843年出生于纽约,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他的家庭背景比较特殊。父亲是当时文化圈的名人,哥哥是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哈佛尔大学教授。老亨利·詹姆斯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认为他们应该接受欧洲的文化与生活,并把这看成是孩子们生活的基本部分,所以在亨利·詹姆斯还是婴儿时就把他带到欧洲去了。1855年亨利·詹姆斯和其它几个孩子又回到欧洲,分别在日内瓦、伦敦、巴黎接受三年教育。1859至1860年,他们又回到欧洲,生活在日内瓦和波恩。1869年詹姆斯去了欧洲,此后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伦敦,不过在巴黎、罗马及欧洲的其它一些城市也生活过,间或回美国看看。亨利·詹姆斯跨两大洲的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像他本人一样往往穿梭于欧美两大洲之间,所以不可避免地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但遗憾的是他们并非都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者。相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许多美国人到了欧洲后无所适从,或在社交场合出尽"洋相",或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戒心重重,或在婚姻生活中作出错误选择,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而著称,被认为是英美文学的上乘之作,倍受评论家们的关注。文学评论界已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沃伯顿勋爵、卡斯珀·古德沃特、吉尔伯特·奥斯蒙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作了深刻分析,尤其对本书的结尾--伊莎贝尔决定回到丈夫奥斯蒙身边的原因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有人认为伊莎贝尔回到丈夫身边是因为她曾答应继女番茜要照顾她,对她负责,所以必需信守诺言;也有人认为伊莎贝尔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与独立,所以只能回到奥斯蒙那里。笔者认为上述的观点不无道理,但若能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就更能理解伊莎贝尔的最终选择。她很想生活在古老文明的欧洲,但又无法接受欧洲的某些文化习俗及社会制度,而在欧洲生活多年的吉尔伯特·奥斯蒙身上既有她熟悉的美国人的影子,又有她向往已久并一直追求的欧洲人的高贵典雅,所以她只能回到奥斯蒙身边去。
问题一:通过论文答辩用英语怎么说 通过论文答辩 Through the thesis reply 通过论文答辩 Through the thesis reply 问题二:国内毕业答辩的“答辩”,英文怎么表达 动词用 defend,名词用 defence。 问题三:“如顺利通过论文答辩”用英文怎么说? 如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If the oral defense goes *** ooth, If I can pass the oral defense successfully, 问题四:博士学位答辩或论文答辩英语怎么说? plea to Doctor's degree 或者 oral defense of Doctor's degree oral defense of thesis 问题五:“论文答辩”,“答辩论文”英语怎么说? the oral defense for a thes贰s the defensed thesis 问题六:论文答辩用英文怎么说啊 (Ph D) oral defence viva (voce) (口语) 问题七:副教授答辩 用英文怎么说 Associate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fens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respondent 问题八:“论文答辩”英语怎么说? 5分 oral defense 或者说thesis defense 问题九:答辩的英文表示请问“答辩”的英文是什么 答辩= Reply. 1) Reply in court = 在法庭答辩...
加我可以帮你
可以考虑写某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文学这个东西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这样写起来也会轻松很多。推荐考虑:维多利亚一世在位期间,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一个高峰。
论文选题要找一个小一点的切入点,最好是具体到某一时期的某位代表性作家或者某几部代表性作品。
立意的确高了。我个人认为,你是不是就针对一部作品来分析一下,换个角度,由浅入深,其实通话是说不完的故事,到不玩的理呀!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题目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1】
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
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
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
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
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
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
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
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
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
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
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
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
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31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32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33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
3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35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
36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
3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39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40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41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42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43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44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45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46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4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48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49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50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2】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
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
论杜甫的诗词翻译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
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
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 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汉语公示语英译
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
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
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
26.中文商标英译探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
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
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
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
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
33.中英禁忌语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
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
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
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
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
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
生态女性主义 这个相关性的,还算谁能成的
毕业 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而论文的题目确定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析 广告 翻译中的 文化 顺应处理 2.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3.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4.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5.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6.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7.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8.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9.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10.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1.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12.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13.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14.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15.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6.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17.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18.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 方法 19.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20. 电子词典与 英语学习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英语习语与 ____ 2.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4.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5.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 英语 作文 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6.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7.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8.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9.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10.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11.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12. 中西 思维方式 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13.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14.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15.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16.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17.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 18.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19.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广告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 2. 利用美剧进行 英语听力 自主学习 3. 大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研究 4.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 5.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6.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 7.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 8.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 企业文化 :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9. 运用写长法促进 英语写作 能力的提高 10.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11.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12.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3.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 14.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 15.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差异 16.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英语学习状况调查 17.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 18.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 20.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21.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 22. 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语中的应用 23. 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 24.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 25. 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四) 1.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 2.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 3.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 4.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 5. 从弗大枪击案看美国的枪支问题 6.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与比夫的父子关系 7.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 8.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 9.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10.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 11.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12. 汉语对英语写作词汇的负迁移作用 13.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 14.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15.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6.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 17.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 18.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 歇后语 翻译中的应用 19.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 20.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 猜你喜欢: 1. 英语系文化类毕业论文 2.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4.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5.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大全
我有清晰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