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 过分地 斟酌 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 注意 精神 实质。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 咬文嚼字 。”
成语例句: 学习文件不能只 咬文嚼字 , 关键 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繁体写法: 齩文嚼字
注音: ㄧㄠˇ ㄨㄣˊ ㄐㄧㄠˊ ㄗㄧˋ
咬文嚼字的近义词: 字斟句酌 形容行文吐字细致谨慎,逐字逐句斟酌选定
咬文嚼字的反义词: 走马观花 见“ 走马看花 ”。 一挥而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荐举不捷》:“﹝ 王璘 ﹞复为鸟散馀花落诗二十首,援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 文不加点 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形容文思敏捷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bite phrases and chew character
俄语翻译: занимáться буквоедством
日语翻译: 字句(じく)の末节(まっせつ)にこだわる
其他翻译: <德>am buchstaben kleben
成语谜语: 书虫;书蠹;啃书;秀才会餐
读音注意: 嚼,不能读作“jué”。
写法注意: 嚼,不能写作“爵”。
歇后语: 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
speak like a book
初中只需要订阅下面3本就足够了《作文通讯(初中版)》邮发代号6-69(国内统一刊号 CN12-1037/G4)《英语辅导报》七年级版邮发代号35-406;八年级版35-407;九年级版35-408《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邮发代号: 36-67·(国内刊号:CN41-1098/O)祝你学习进步,天天向上!
《格言》《萌芽》《意林》《青年文摘》这些都是比较哲理的,跟读者差不多,但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可以看一下《疯狂英语》,这种杂志都有附赠的磁带。不过杂志也不要看太多,初一的课程很轻松的,所以有时间尽量看一些书,比如四大名著,史记,天寅论也可以看一下,虽然可能看不懂,但对初中的学习会很有帮助的……还有昆虫记,爱的教育等等这些有名的小说,都时课标要求的。另外本人比较喜欢《青年文摘》,因为它没有《读者》那么深,但比《意林》好,《格言》就没读过。既然你是初一学生,不如先从《英语沙龙》开始吧,毕竟它主要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电脑类或者可以看看《计算机 应用文摘》。历史地理类《国家地理杂志》。 也可以订阅一下《语文报》,对阅读和写作很有帮助。
有。咬文嚼字杂志的英文名是ExcessiveWording,由上武海文艺出版有限公司,作者是《咬文嚼字》的编辑部。
啃书本打一成语───谜底:咬文嚼字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文字,后经出土文献验证,多有可征之处。《书目答问》录80卷,另有余编2卷。同治九年金陵书局刊本
发帖的人规范很高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朱光潜。《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目前,本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科书中,录音由郑岚朗读。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 。
有。咬文嚼字杂志的英文名是ExcessiveWording,由上武海文艺出版有限公司,作者是《咬文嚼字》的编辑部。
发帖的人规范很高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朱光潜。《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目前,本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科书中,录音由郑岚朗读。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 。
啃书本打一成语───谜底:咬文嚼字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文字,后经出土文献验证,多有可征之处。《书目答问》录80卷,另有余编2卷。同治九年金陵书局刊本
《咬文嚼字》杂志社 【联系地址】上海市绍兴路74号 【邮政编码】200020 【电话】 【邮购电话】-399 【电子邮箱】我以前也奇怪《咬文嚼字》没有网站的缺陷,但是后来一想,也猜测出了几分个中原由了。不知道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正因为社会上现在不怎么重视汉语言(口头的书面的等一切存在和表现形式)传播中出现和存在的各种误用差错和毛病瑕疵,才导致现在汉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多的出现各种误用差错和毛病瑕疵。自然《咬文嚼字》也不被人重视,发行量一直不高,杂志社运转经费紧张,还哪有资金专门制作和维护网站呢!
1.《咬文嚼字》,主办单位是上海文化出版社; 2.《散文》,主办单位是百花文艺出版社; 3.《短篇小说》,主办单位是吉林省文联; 4.《青年文学家》,主办单位是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5.《电影文学》 ,主办单位是长影集团; 6.《山东文学》,主办单位是山东省作家协会; 7.《大众文艺》,主办单位是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8.《小说月刊》,主办单位是吉林省文联; 9.《散文百家》,主办单位是河北省作家协会; 10.《学术论坛》,主办单位是广西社会科学院。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朱光潜。《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目前,本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科书中,录音由郑岚朗读。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 。
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1月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如今的“键盘输入”时代,“错字”几近绝迹,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六安”“蔓延”“接种疫苗”“途经”“必需品”“赓 续”“失之偏颇”“血脉偾张”“情结”“行拘”,这些词您都读对、用对了吗?1月6日下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解读了去年最易被误读、误用的十大词汇。《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发布目的、过程以及发布16年来的成效。
黄安靖告诉记者,《咬文嚼字》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发布16年来目的始终没变,“我们想通过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唤起人们的语文规范意识,最大程度地唤起人们对母语的敬畏意识;我们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开设一个‘社会大课堂’,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减少社会语文错误。”
黄安靖举例说,2021年,语文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比如,在有关“疫情”“抗疫”的报道中,“宁夏银川”被误为“甘肃银川”,“湖南省张家界”被误为“湖北省张家界”,“鲅鱼圈”被误为“鱿鱼圈”等。此外,生活中最常被误认、误读的莫过于身份证上公民身份号码最后一位“Ⅹ”,“不少人认为这是英文字母‘x’,也有人将它读成‘chā’。这都不对。”黄安靖说,根据国家标准《公民身份号码》(GB11643-1999),我国公民身份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地址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是按特定公式计算出来的,计算结果为0到10这11个数字中的一个。因为10是两位数,为了保证公民身份号码为18位数,所以就用罗马数字‘Ⅹ’来表示。因此‘Ⅹ’读作shí最为妥当。在私下、非正式场合随便读读,并无大碍,但在公开、正式场合还是读准为好。”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涉及“疫情”“抗疫”的条目有5条,黄安靖说,“这说明情疫情还未结束,抗疫还在关键期,‘疫情’‘抗疫’仍是本年度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疫苗的接种、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毒株的蔓延及防控等,仍然是2021年最受关注的年度主题与关注话题。在构建这一年度的‘话语体系’时,‘疫情’‘抗疫’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关注焦点仍然在向‘疫情’‘抗疫’等话题集中。因此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中涉及‘疫情’‘抗疫”条目多的原因。”
总结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黄安靖认为还有一大特征,那就是“别字”呈泛滥之势,“错字”几近绝迹,这说明语文差错已由手写时代进入键盘时代。在过去的手写时代,错字很常见,比如‘冒’字上边错成‘曰’,‘昂’字下边错成‘卯’,‘步’字右下多加一点,‘拜’字右边写成三横等。在现在的键盘输入时代,这类差错大量减少,甚至几近绝迹。现在错误主要集中于别字,如把‘蔓’误成‘曼’,把‘经’误成‘径’、把‘赓’误成‘庚’、把‘偾’误成‘喷’等,而错字很少出现。用键盘输入,除非自己硬‘造’字出来,一般不会打出错字。这应该与汉字输入系统不断进步有关。”
发布了16年的“十大差错”,效果如何呢?黄安靖表示,发布目的已在一定程度上达成,“每年‘十大语文差错’发布后,社会广泛关注,其实就是一个证明。具体的纠错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咬文嚼字》曾将‘神 州六号’列入了“十大语文差错”,后来在有关‘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等新闻报道中,就很少出现将‘神舟’误为‘神州’的错误了。过去在有关‘医患’关系的新闻报道中,常出现‘弑医案’的说法,《咬文嚼字》将其列入‘十大语文差错’后, 这种说法立马减少,媒体再报道此类案件时大都把‘弑’改成了‘杀’。‘单独二孩’也曾常被误成‘单独二胎’,并且还有机构将‘单独二胎’列入年度流行语。《咬文嚼字》将‘单独二胎’列入了‘十大语文差错’,此后‘单独二胎’就很少在媒体上出现了。经济学术语‘一篮子货币’曾常误作‘一揽子货币’,《咬文嚼字》将 ‘一揽子货币’列入‘十大语文差错’,后来这个差错就很少见到了。过去,‘非营利机构’(或‘营利机构’)常被误作‘非盈利机构’(或‘盈利机构’),《咬文嚼字》将之列入‘十大语文差错’后,出错率也有明显降低。‘口角’的‘角’一直有人误读为jiǎo,正确读音是jué,《咬文嚼字》将之列入‘十大语文差错’,现在读错率似乎也在减少……我们做过调查,凡是《咬文嚼字》列入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条目,后来出现频率都有大幅降低。”
1月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蔓延”误为 “曼延”、“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等。
一、 “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021年,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态势。5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媒体将“六安”的“六”读作liù。“六”是多音字,读liù指数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数,读lù用于地名,如江苏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读lù,权威辞书是这样注音的;民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也是这样标注的。
二、“蔓延”误为 “曼延”。
2021年底,新毒株奥密克戎造成国际疫情继续扩散。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疫情“蔓延”误作疫情“曼延”。曼,本指长、远。曼延,指连绵不断,描写的是静态对象,如“群山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扩展,引申泛指向周围延伸、扩展,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病毒扩散,应用“蔓延”。另外,媒体上还有用“漫延”的。在指向四周扩散的义项上,“蔓延”“漫延”可视为异形词,现在多主张用“蔓延”。
三、“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2021年,接种疫苗是头等大事。遗憾的是,不少人将“接种”疫苗误读为“接zhǒng”疫苗。“种”是多音字:读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词,指种子等,也作量词,指种类;读zhòng,表示动作,是动词,如种地、种植;读Chóng,用于姓氏。接种疫苗就是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动物体内,用以预防疾病。这个“接种”显然是动作,应读“接zhòng”。
四、“途经”误为“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工作中,个人行动轨迹是重点。在个人旅居史描述中,不少公告将“途经”误为“途径”。“途经”,动词,意思是中途经过某地,如“从北京途经南京到上海”。“途径”,名词,意思是路径,多用于比喻,如“解决问题的途径”。“途经”和“途径”语义不同、用法不同,把“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写为“途径中高风险地区”是错误的.。
五、“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疫情防控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如2021年12月23日,西安封城,封闭式管理期间,为保证群众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志愿者送货上门。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生活必需品”误作“生活必须品”。“必须”和“必需”都强调“一定要”。然而,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不能与名词连用,不能构成所字结构。“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所字结构。“品”即物品,名词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
六、“赓 续”误为“庚续”。
2021年,“赓 续红色血脉”的说法常见诸媒体,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将“赓 续”误为“庚续”。“庚”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第七位,又指年龄,如“同庚”“年庚”。“赓”本义指连续、继续。典籍中“赓”多指歌咏吟诵的接续唱和,如“赓咏”“赓酬”“赓韵”等。如今,“赓”指继续,“赓 续”是同义连用,复指强调。现代汉语中“庚”不表示继续,“赓 续”不能写成“庚续”。
七、“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曾说过“二十年不谈政治”,第27集中李大钊说道:“当初说这句话有失偏颇了。”其中,“有失偏颇”有误,应改为“失之偏颇”。“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误、失当,“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如“失之狭隘”。“偏颇”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颇”而造成失误,当称“失之偏颇”。
八、“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一惊世骇俗的成绩令人“血脉喷张”。其中“喷张”有误,正确的写法应是“偾张”。“偾”读fèn,指亢奋,“偾张”指扩张突起,“血脉偾张”意为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膨胀,青筋鼓起,多用来形容激动、亢奋、激情。“喷张”指张裂喷射,“血脉喷张”即鲜血喷射,用来形容情绪激动显然不合情理。
九、“情结”误为“情节”。
2021年,中国精心筹备北京冬奥会。中国人对冬奥会寄托了很深的情感,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冬奥“情结”误成了冬奥“情节”。“情结”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思乡情结”,或指心中的感情纠葛,如“化解不开的情结”。“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如“故事情节”,或指犯罪或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如“案件的情节”。中国人重视冬奥会,不遗余力地筹备北京冬奥会,寄托在其中的深情当然应称“情结”而不是“情节”。
十、“行拘”误为“刑拘”。
2021年10月21日,北京警方针对某知名人士嫖事件进行通报,称违法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因触犯治安管理法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有媒体在报道中将“行拘”误成了“刑拘”。“行拘”是“行政拘留”的简称,“刑拘”是“刑事拘留”的简称,两个简称读音相同,但含义相差很大。上述人士嫖触犯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行政法,因此适用的是“行拘”。如果触犯的是《刑法》,那适用的就应该是“刑拘”了。
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等。
《咬文嚼字》编辑部供图
它们是如何评选出来的?又遵循了哪些原则?对于上述问题,《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评选,目前基本分为材料收集、条目整理、专家审核、征求意见、最后审定五个步骤。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有哪些特点?
在每年的评选中,《咬文嚼字》杂志社一直遵循着典型性、新闻性、广泛性三个标准,进行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评选。黄安靖介绍称,2021年,“语文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
比如,在有关“疫情”“抗疫”的报道中,“宁夏银川”误为“甘肃银川”、“鲅鱼圈”误为“鱿鱼圈”等等。
从评选结果来看,黄安靖介绍,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有以下特点。
第一,“别字”呈泛滥之势,“错字”几近绝迹,说明语文差错已由“手写”时代进入“键盘”时代。在过去的“手写”时代,错字泛滥成灾,比如“冒”字上边错写成“曰”、“昂”字下边错写成“卯”、“步”字右下多加一点、“拜”字右边写成三横等。
而在如今的“键盘输入”时代,这类差错大量减少,甚至几近绝迹。现在错误主要集中于别字,如把“蔓”误成“曼”、把“经”误成“径”、把“赓”误成“庚”、把“偾”误成“喷”等,而错字很少出现。用键盘输入,除非自己硬“造”出来,一般不会打出错字。这应该与汉字输入系统不断进步有关。
第二,涉及“疫情”“抗疫”的条目有5条,明显仍然“占优”,说明“疫情”还未结束,“抗疫”还在关键期。“疫情”“抗疫”仍然是本年度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疫苗的接种、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毒株的蔓延及防控等,仍然是2021年最受关注的年度主题与关注话题。在构建这一年度的“话语体系”时,“疫情”“抗疫”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关注焦点仍在向“疫情”“抗疫”等话题集中。这是“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中涉及“疫情”“抗疫”条目多的原因。
评选步骤有哪些?
据了解,《咬文嚼字》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从2006年开始发布,至今已经16年了。
黄安靖说,《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评选,基本上都按照一个比较固定的程序进行,目前分为材料收集、条目整理、专家审核、征求意见、最后审定五个步骤。
“十大语文差错”备选材料的收集,都经历了一个“海选”过程,主要有读者来稿等三个来源。然后,《咬文嚼字》编辑部对收集到的差错材料进行整理、筛选,提出50个初选条目,并组织语文专家,对50个初选条目进行逐一审核、投票,形成15个备选条目。
接下来,《咬文嚼字》编辑部将15个备选条目寄发给专业人士,征求他们的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编辑部组织专家做“15进10”的最后审定,完成“十大语文差错”定稿。
至于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目的,黄安靖介绍称,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唤起人们的语文规范意识、对母语的敬畏意识;同时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开设一个“社会大课堂”,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减少社会语文错误。
这种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举例道,比如《咬文嚼字》曾将“一揽子货币”列入“十大语文差错”,后来这个差错就很少见到了。
《咬文嚼字》关注的对象有报纸、期刊、书籍、广播、影视、网络,以及商品包装、城市招贴,等等。它们是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而存在的,所赖以传播的工具是语言文字。显而易见,《咬文嚼字》的作者群体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学术批评,这里的文章往往是根据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对所涉及对象的文本进行正确与否的学术性的判断。在传播学的框架里,这其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媒介批评。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它们无有例外地将关注的焦点落在信息传播的载体或者说工具——语言文字上了。这种特殊的媒介批评的特色和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现实性现行所有领域的学术活动在整体上可能受到外界的诸种责难中,排列在前面的一定有这一点:与现实的结合不紧密。当然,对于单一的学术活动而言,这样的责难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在学术上进行基础性的传承和理论性的建设,也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就某一领域而言,如果绝大多数人都一致漠视学科的现实性,这就有问题了。在《咬文嚼字》出现之前已经拥有了一百多种语文类刊物,这些刊物各有特色,各擅其长。但是在对现实的关切方面,显然都不如《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所针对的批评对象,选择性是很强的。首先它是在公共区域被广泛传播的,是一种正在现实中流动着的语言文字。我们不妨大致把语言文字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现实社会中流传着的,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影响力;另一种只寄存在典籍文献里,或者只限于特定区域中使用,一般人很少翻阅与接触。《咬文嚼字》关注的是前者。鲁迅先生曾说:我国国民的学问,大多数是靠着小说和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在今天,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常规的文化读本就是以报刊、广播影视和网络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它们已经深深地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美国的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教授曾这样描述一个美国人的典型的一天:起床前通过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和交通状况,接着一边穿衣一边看早上的电视新闻或者脱口秀节目,然后在吃早餐时快速扫一眼当天的晨报。在驾车去公司的路上,他们打开车上的收音机进一步收听新闻和最新的交通状况,或者收听他们喜欢的书籍朗读和音乐。在办公室,一份传真过来的新闻快报同一撂关于财经方面的报纸和贸易方面的杂志排着长队,等着被阅读。下班回家的路上,为了减轻压力,他们有可能收听调频电台的音乐节目,或者放放其他的磁带、激光唱盘。在准备晚餐时,广播或者有线电视的新闻节目会作为背景向他们提供信息。而且,在方便的情况下,他们会看看那些在上午没有机会阅读的报纸专版[1]。在今天,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个中国的都市人的生活也大致相似,即大众传媒成了他们生存空间中的一种弥漫性与充满冲击力和诱惑力的存在。鉴于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直接而普遍的影响,《咬文嚼字》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批评案例均来自于这里。那些针对不同媒介的批评文章,被分门别类地排列在《语林漫步》、《一针见血》、《文章病院》、《借题发挥》、《追踪荧屏》等栏目里。同时,编辑部还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在一年时间里对一类媒体进行集中的审视与批评。在2005年,《众矢之的》栏目的总标题是《“咬”定晚报不放松》,选定《北京晚报》、《长沙晚报》、《城市晚报》、《春城晚报》、《今晚报》、《兰州晚报》、《南宁晚报》、《齐鲁晚报》、《钱江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等12家晚报作为批评的目标,每月集中发表针对一家报纸的批评文章。2006年《众矢之的》栏目的总标题为《请给荧屏亮分》,接受检查的12家电视台分别是:中央电视台一套、安徽卫视、北京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广东卫视、黑龙江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云南卫视、浙江卫视,检查结果也是在杂志上逐月发表。《咬文嚼字》在选择批评的目标时,对那些现实中流动着的语言文字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影响面比较广的部分,更是给以充分的关照。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电视节目中的特殊性,及其在观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毋庸多说。《咬文嚼字》连续多年聚焦了这台特殊的电视节目,并且从语言文字使用的角度,以差错一览表和公开信等不同形式发布了批评意见。《百家讲坛》是央视的一档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命意的电视栏目,由于策划到位,设计巧妙,竟也引发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收视热潮。一时间,“坛坛都是好酒”成了《百家讲坛》的美誉。在2008年,编辑部应读者的要求,在《众矢之的》栏目中以《“登坛评酒”报告》为总标题,逐月对于丹、孔庆东、易中天、刘心武等12人的演讲指瑕摘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二、准确性有学者撰文指出,《百家讲坛》所传播的是一种走样与失真的传统文化,该栏目应该改版或者停办。这也是一种媒介批评样式。其特点是,批评者根据自己的学养与识见,对一种媒介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否定性意见。但是这个意见并不是所讨论问题的唯一方案,被批评者完全可能有一套自己的理由和充分的说法,双方相反的意见还不妨同时并存。因而开展这种批评不会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因为只要自圆其说,也成一家之言。而《咬文嚼字》的文章则与此不同,它们对选定目标进行的批评,不仅意见非常明确清晰,而且还是十分中肯的。这就是所谓的准确性的意思。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准确性,不妨看看下面两个批评案例。1. 2007年11月29日《铁道建设》报第28版载有一篇介绍《家有儿女》中刘星的扮演者张一山的文章,题目是“张一山,豆蔻小子的成名史”,文中的“豆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豆蔻,又叫“草果”,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色草本植物,产于亚洲东南部,我国两广、云贵等地也有分布。唐代杜牧《赠别诗》有句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用来描述男性少年演员张一山,显然不妥。[2]2. 2007年8月16日《国防时报》《国防纵横》栏目,刊登署名秦焰的文章《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文中这样写道:汉代著名学者刘向也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而这一劝学名言并不是刘向所说,而是《说苑》里师旷与晋平所说的一段话。刘向只是《说苑》的作者而已[3]。可以看到,这两位作者提出的意见,准确得具有排他性。正因为具有这个特点,《咬文嚼字》的编者和作者就要有特别的学术素养。在这些特别素养中,至少应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纯正的态度。深厚的学术积累不仅要求腹笥丰盈,而且还应该运用自如。被列为批评对象的易中天在《咬文嚼字》2008年合订本的序中说:“《咬文嚼字》的作者和编者,每次都是摆事实,讲道理,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出处依据都摆清楚了。”要做到这些,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是不可能的。纯正的态度在这里应包括真诚与韧性。于丹在《百家讲坛》中多次提到《论语》共有两万来字,其实这只是她的一种印象,并没有实际统计过。《咬文嚼字》的作者把《论语》的二十篇文字耐心细致地数了一遍,发现于丹所依据的版本,统共只有15 918个字。在这里,作者很难完全避免关于《论语》的一个常识的以讹传讹状况的发生,因为这篇文章的传播范围根本无法与《百家讲坛》相提并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解决的决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三、建设性任何形态的批评,都具有否定性或者说破坏性的性质。很显然,学术意义上的破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起码对一种特定的现象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判断。不过,《咬文嚼字》所开展的媒介批评,不仅给出了否定性的判断,而且其背后还隐含着建设性的取向。首先,从杂志的定位和受众设计上,就带着这样的一层深意。关于杂志的定位,《咬文嚼字》曾有简明扼要、清晰明快的表述。该刊针对国内语言文字运用上出现的“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等令人忧心的趋向,确定自身的基本定位:“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采编团队立志要做“汉语的护堤员”。“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这是杂志的言述常态,也就是否定性或者说破坏性的判断。但是,这样的一种破坏其实是意在承担“汉语的护堤员”的职责,消除语言使用中出现的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以重建语言文字传播过程中的良性秩序与规范。那么,这种破坏却蕴含着建设。该刊把编辑、记者、校对、节目主持人、广告制作人、中学语文教师、文秘人员列为目标受众群,这也充分显示了其对建设性的不懈追求。传播学有一个把关人理论。所谓把关人,是指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承担着信息筛选,控制着信息流量和流向,并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理解的那些人。可以说,《咬文嚼字》杂志所设定的目标受众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该刊就是意图通过影响他们,为社会建立一个健康而规范的语言文字环境。其次,从具体的批评案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建设性的存在。中央电视台是《咬文嚼字》关注较多的媒体。2006年,编辑部组织编辑与作者“咬嚼春晚”。全国各地的作者对“春晚”的语言文字提出了数百条意见,经有关专家逐条审核,最后认定28条。编辑部把这一结果公开刊发,并有专函寄达央视。央视领会了他们的良苦用心,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并在2007年“春晚”揭幕之前,特别邀请编辑部派人协助“春晚”剧组在语言文字方面把关。《咬文嚼字》派出的专家在长达七天的时间里,与“春晚”剧组紧密配合,夜以继日,发现并纠正了数十条可以认定的差错。当年“春晚”播出后,社会各界对央视邀请专家把关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批评不止是文本分析与文本研究,它伴随着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密切的现实互动,甚至是双方相互协作的新一轮的实在建设。在今天,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是无孔不入。展示在公众面前的媒介产品已经是一种铺天盖地、无远弗届的庞大存在。我们可以发现,每天社会上出现的大量的意见都与媒介相关。但是在这些意见中,很大部分是个人印象性的评说,情绪化色彩很明显,经不起深一步的推敲和追问。《咬文嚼字》与此截然不同,它倡导的是一种专业性的学理批评,所有的成果,既是一种现实矫正,又是一种学术积累和建设,值得我们珍视与提倡。
“咬文嚼字”的好处是能够“改错”。
在中小学的语文课训练中,有一项内容是改错。要改错首先得挑出错误并知道正确用法。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在现实生活中错用字词的现象并不罕见。自然界中的啄木鸟,能够用尖尖的嘴把树木里的害虫抓出来,以保证树木健康生长,枝繁叶茂。
咬文嚼字的作用就像啄木鸟,目的是保持汉语的纯洁性,避免谬种流传引发的歧义。尽管已经离开学校,不再上语文课,也没有老师再给出改错的练习题,但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的责任,查字典的习惯不能丢,对拿不准的词汇查一下,较较真儿很有必要。
对于错用的汉语词汇不能熟视无睹,咬文嚼字也不是小题大做。只有从点滴做起,才能提高国民的整体语文水平,让汉语这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健康发展。
扩展资料:
《咬文嚼字》杂志社每年年底都要例行“咬”一下—发布十大语文差错,其中,第一大语文差错为:“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会”召开期间,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咬文嚼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很有必要
我以前买过一本合订本,感觉还行。但是他它主要关注点在字词的应用,而且像它的名字一样,有点偏,如果不是有这方面的爱好的话看这个意义不大,高考的字词应用听语文课应该差不多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