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有趣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来说,对如何运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有一定的体会和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在做题是往往不是对题目进行实质性综合分析,而是单一的联系代替运算分析,孤立地以题目中一些表面的个别的外部因素为依据进行解答;遵循机械的联系,按固定的习惯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运算定势,思维不能随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思维只能随着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原初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由结果返回到原初条件;思维缺乏逻辑性,不能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综合活动,注意力容易被情节所转移;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以及根据题目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是老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掌握题目的结构,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理解题目的具体的数量关系,从中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要做到“三启发三促进”:

一、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要会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问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启发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

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概括地说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启发引导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三、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自主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小学学习期间,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途径之一。为此,数学应用题教学应成为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教学。虽然中国的国情使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举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但我们更应从提高全民的素质入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自觉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数学”、“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古代测定法等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的善于启发引导是离不开的。

总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篇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应用创新思路服务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品尝学习乐趣,让他们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培养并锻炼个人动手动脑能力与数学思维,在创新课堂中积极合作,实现个人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下面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法创新做简要的探讨。

一、节奏张弛有度

小学三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孩子,学习思维受感性认知主导,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爱打闹、活泼好动等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结合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通过合理调整教学节奏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的相辅相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一节数学课基本为40分钟,对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迅速利用各种趣味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重难点分配得当,将主要知识压缩在15分钟之内完成教学,其余时间通过穿插各种问题、任务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延伸并锻炼能力。比如,学习《时间的换算以及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课堂引入教师可使用有关时间单位的猜谜语活动进行快速引入,或者出示直观的钟表表面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对不同指针的观察与分析了解秒、分、时等单位代表的意义及互相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之后,教师可组织一些应用到时间单位换算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知识与不同情感体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二、营造趣味教学情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还未形成明确的学习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营造趣味教学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利用学生自主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激发其学习动机更好地掌握各类知识,对个人思维、能力等数学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法》这一章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与计算,教师可提供多种趣味导入,结合学生熟知的各类情境来调动其积极性进行主动探究实践。比如,将学生日常进行消费的生活实践组织为各种趣味活动进行模拟演示,或者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做两位数加减计算的一些有趣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现场模拟、实践操作、趣味总结等方式在各类情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应用体验,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与应用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班级人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比如,分为4人一组时是什么情况,分为5人、6人、7人一组时又是什么情况,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两位数除法的应用,通过这种具体实践的方式掌握除法运算的相关法则,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设计教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设计各类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运用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解决各类数学难题,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建立起个人学习信心,实现趣味、高效数学课堂的打造。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升问题含金量,以便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问题的设计可从二者的图形特征入手,突出两种图形在边长方面的异同。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若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边长会有几种情况?”让学生探讨一些更为简便的算法或者趣味计算经验,从而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其进行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逻辑思维,在个人创新意识与探索实践能力的引领下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与换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应用生活化思维设计一些趣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硬币的厚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大葱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学校操场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准确认知,在了解不同单位代表概念的基础上,针对长度单位的换算进行活动实践,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如课本教材的厚度如何用不同单位表示、课桌的高度如何用多个单位进行描述、学生个人的身高的描述有几种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该知识点的应用,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立足于学生学习心理与需求,在合理把握教学节奏、营造趣味情境的基础上,配合巧妙设计的数学问题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全面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探究式教学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被推广,数学的教学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更是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数学作为小学基本课程之一,担负着学生基础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培养的重任。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方法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创新趋势已经显现。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学硬件设施逐步高科技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对先进教学设施地运用逐步常态化,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了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技能欠缺,基础薄弱,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在依赖型的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忽视,讲授的知识大多只局限于课本和测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割裂,这种情况下虽然教师能够更容易地控制课堂进度,在短期内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存在不足。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堂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设计上的创新多为形式创新,过于追求新器材多媒体教学,花哨的设计使学生一时无法抓住关键,复杂的教具让数学课变成了手工课、观影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若只停留在“形”上,对教学目的的实现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和表现特点都不同,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抽象和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没有按照学生学习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就很容易造成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失败,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培养不足。多数教师都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前文所说的依赖型学习方式无法改变,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认知只能停留在一门学科而不是一个兴趣上。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创新方向

(一)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思维决定思路,方式决定方法,教育教学创新中思维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动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要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发扬探索精神,改进教学方式,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环节的创新打好基础。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思维。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操作认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用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思维,也有助于发展思维。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轴对称)一课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把心形卡、五角星、银杏树叶按教师要求对折,帮助学生认知对折后重合,从而了解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常常是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他们亲身经历了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思考问题培养认知能力,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正确把握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科学运用认知能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认知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始终坚持既定的教学目标,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针对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数学课程特点,摒弃过于繁复和抽象的认知概念,使认知能力培养方式符合教学需要,维护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教学厘米的认识,让学生认识一厘米有多长时,我借助直尺上“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指导学生测量一个手指的宽度、衣服上纽扣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一厘米”的表象,让学生的认知活动直观、具体,初步感知长度单位、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认知能力培养要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小学生由于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选取学生普遍能够理解的例子进行讲授,由生活实际展开,提炼知识点,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环状记忆,当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相关事物时自然会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点,这将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活学活用,又能减少机械记忆复习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时,有意从猜一猜两位粉刷匠叔叔谁刷的墙面大导入新课,在学生获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他们通过分别计算两块墙面的面积来验证课前的猜测。拓展练习时,注意设计应用性练习题:1.学校给老师新发了一张办公桌,长140厘米、宽80厘米。教师想给整个桌面铺上玻璃,要买多大玻璃板?2.班里小亮家要装修新房,客厅的长6米、宽4米,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如果一平方米90元,需要多少钱?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氛围,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日常生活课堂化,用数学、学数学,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最终都要落在实践上,都要经过学生反馈的检验。数学课堂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创新型认知方案,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喜欢那个部分不喜欢那个部分,哪一类学生适应这种方案哪一类学生不适应,在创新方案下教学目标达到的比例是否有所提升等,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对既有方案进行改良,然后继续进行实践,再收集、再改良、再实践。教育上的创新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认知能力培养的创新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断积累反馈的过程中,达到质的飞跃。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构建知识体系、达成知识目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数学情感。它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获得成功时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更是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和探索新知的意志品质,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数学学习逻辑性、系统性强,要求学生思维严谨、缜密,为了避免学生因枯燥而产生厌烦和畏惧的心理,有些教师常用数学家的事迹、数学趣味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数学情感、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使数学课堂更高效,使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成为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更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感染、渗透的过程。

一、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结果)的明线,另一条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即暗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相依共存,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而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又可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如解决“鸡兔同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问题,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时应巧妙穿插学习情感和态度教育,鼓励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不怕困难认真思考,采取问题推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关系转化,推导出结论,促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面前,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举一反三,不断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在数学认知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有助于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形成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背景知识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与数学历史发展的渗透。”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的需要。通过对数学发展历史的了解,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数学知识,可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可以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由来,即原始人用小石子、绳子打结或在树木上刻出划痕表示简单的数概念,当有了10块小石子后,用大一点的物体表示一个十即“逢十进一”。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出现后,记录方法虽然有效但不统一,对于很大的数字记录十分不便,于是发明了罗马数字表示。最后了解公元八世纪印度人发明了只含有1,2,3,4,5,6,7,8,9九个符号的记数法,并且约定数字位置决定数值大小,例如,数字89中8表示8个十,9表示9个一,这一发明被商人带入阿拉伯后称为阿拉伯数字,使用至今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明”。又如,在认识“方向”时,结合认识东、南、西、北方位,向学生介绍“指南针”这一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渗透这些数学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感受古人的聪慧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责任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与价值,使课堂更加高效。

三、挖掘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数学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生成的应用性学科,主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内容要更加生活化”。那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成数字、图形、符号、公式方便了人们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魅力。通过“认识图形”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组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环境。通过“统筹方法”“认识时间”的学习,帮学生初步树立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回收废品的情景教学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通过捐书、买书情景教学解决进位加法问题;通过种树活动情景教学解决除法问题等,这些情景的设计蕴涵着一种思想,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具体的数学情景中,通过创设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爱心、安全等思想情感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发展的情感态度。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有效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使积极的态度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四、借助典型事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答辩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01 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 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他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数是由数字组成的。在用位置原则计数时数是有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置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他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 A、《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什么?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的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 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 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现求差后求积,即:(105-78)×15 03 A、 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的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活的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上的位数有什么规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016÷4 7035÷5 4543÷8 90180÷9 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04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上有何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B、根据下面的文字题,从下面各式中选出正确算式,并将其余的算式正确的叙述出来。 252与173的和乘以8,再除以2,商是多少? (1)(252+173)×(8÷2) (2)(2)(252+173×8)÷2 (3)(3)(252+173)×8÷2 (4)(4)252+173×8÷2(5)(3)式正确 (1) 式:252与173的和乘以8除以2的商,积是多少? (2) 式:252加上173乘以8的积,再除以2,商是多少? (3)式:252加上173乘以8除以2,和是多少? 05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上有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B、举例说明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 整除一定是除尽,而除尽不一定是整除。 如:8÷4=2 说8能被4整除 2÷ 因为是小数,不是自然数,只能说2能被除尽,或能除尽2,不能说整除。 07 A、《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些什么?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B、“整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在小数后面添写0就行了。”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整数改写成小数,必须先在小数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添写0,如果不点小数点,只在整数后面添写0,就把原来的数扩大了10倍、百倍??数值就改变了。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08 A、请谈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B、在研究近似数时,为什么2和不一样?在研究近似数时,一定要注意精确到那一位。2是精确到个位,是精确到十分位;比2精确。从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来考虑,2和不一样。近似数2是由不小于,小于之间的数精确到个位得到的;而近似数是由不小于,小于之间的数精确到十分位得到的;近似数的取值范围比近似数2的取值范围小,所以近似数比2更精确。 09 A、《数学课程标准》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那几个学段?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B、写出关于小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1)按整数部分来分类:小数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 (2)按小数部分的位数来分类: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10 A、《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从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请说出这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B、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要强调“平均”二字? 分数是从测量和等分中得到的,而且只有把物体分成相等的份数,才能得到确定的数。所以在教学“分数意义”时,要强调“平均” 分。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如果忽落了“平均”二字,也就是说学生只看到了“分”的一面,而忽落了怎样分的一面,这样表示的数可能就不是分数了。而强调“平均分”是把分数限定在“等分”这一范围中进行的,这样表示的分数才叫做分数。所以教学时,要强调“平均”二字。 11 A、请说出《标准》中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B、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分数与除法有以下关系:m÷n=m/n(m、n都是整数且 n≠0)分数与除法比较,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等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等于除号,分数值相等于除得的商。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是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2 A、请说出《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标准》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B、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1)质数是一个数,如2是质数,7是质数。 (2)质因数虽然也指一个数,但它针对一个合数而言的。例如:7是28的质因数。 (3)互质数不是指一个数,而是指公约数只有一的两数,例如:5和7是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 13 A、《标准》将学习内容分为那四个学习领域? 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B、举例说明为什么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或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或9整除? 下面以8235为例来说明。 8235=8000+200+30+5 =8×1000+2×100+3×10+5 =8×(999+1)+2×(99+1)+3×(9+1)+5 =8×999+8+2×99+2+3×9+3+5 =8×999+2×99+3×9+(8+2+3+5) 因为最后一步的前一部分(8×999+2×99+3×9)一定能被3(或9)整除;且与8235无关。所以说,一个数8235各位上数的和8+2+3+5,如果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8235就能被3或9整除;如果不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不能被3(或9)整除。 14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你人为数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B、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强调0除外,为什么没有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出0除外? 因为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提到的是分子与分母和前项与后项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特别强调0除外,就是因为0也是数;而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到的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倍数不能是0,因此不必提出0除外。 15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你认为符号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B、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分数的计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新单位;它随着分母的变化而变化。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也不同;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是相同的。分数的分子时表示分数的个数,而不表示每一分的大小,同分母分数相加,即要把几个分数单位与另几个分数单位和并在一起就是分子相加;显然分数单位没有变,即分母不变。例如:2/7+3/7=(2+3)/7 即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16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你认为应用意识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B、体积、容积、容量有什么异同? (1)定义不同。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量是器皿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2) 测量方法不同。计算物体的体积要从物体外面来量,计算容器的容积,容量要从容器的里面来量。如果计算容器构成物体得体积,里外两面都要量。 17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你认为推理能力在课程内容中主要应表现在那些地方? 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与质疑。 B、侧面积与表面积有什么区别? 侧面积 表面积表面积就是指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实际上是指物体与空气接触面的大小,侧面积是指物体侧面面积的大小。 18 A、谈谈你对《标准》知识技能目标中“灵活运用”一词的理解?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B、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求比值是求出前项是后项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结果是一个数值;化简比是指化成最简整数比,方法是用比的性质,结果得到一个比。 19 A、谈谈你对《标准》过程性目标中“体验”一词的理解?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B、下面这样求最小公倍数是否正确?为什么?2 60 18 24 3 30 9 1210 3 4 ∴60、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2×3×3×10×4=720 不正确。因为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除到三个数两两互质为止;而题中仅除到三个得数互质就停止了,这时其中的10和4两个得数还有公约数2,所以题中求的不是最小公倍数。 20 A、请简单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的总 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B、学生作业中出现“1/3+3/4=4/7”教师应如何处理? 学生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对异分母加减法没有真正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3和3/4的分数单位不同,教学时,可以画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1/3分数单位和3/4的分数单位是不同的。因而不能直接相加减,首先要统一分数单位,统一分数单位的方法是通分;通分之后也只是把分子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而分母不变(即按分母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1 A、请简单说说你对“数学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 答: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B、 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写10以内的数时易犯什么样的错误?常会出现如下错误:①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 ;②写数字的笔画不到位,拐弯处不圆滑;③笔画错误,如把8写成;④笔顺错误,如写8时,笔顺写成 ;⑤数字各部分的比例掌握的不好。 为了使学生正确的书写数字,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①使学生认识到:0、1、2、3、6、7、8、9这些数字都是一笔写成的,4、5两个数字有两笔写成。②1、4、7是由直线条组成,3、0、6、8由直线条和曲线条组成。其次,科学的教授写数字的一般步骤:看示范书写讲笔顺,描虚线,独立书写。还可以利用口诀说明数字的形状,5像小称勾,8像麻花,6像小口哨,9像气球带飘绳?? 22 A、请简单说说你对“情感与态度”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 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B、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为什么不能说0和几组成几?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是指一个数里含有多少个自然 单位。因为0不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且不含有计数单位,所以讲数的组成时都不包括0。 23 A、统计与概率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B、比和比分有什么区别? 比是两个数相除,当然是除数不能为0的。因此,比的后项也是不能为0的。比是指两个数的比(倍比)。 比分是指一场比赛的结果,反映胜负的得分情况。得分的后项可以是0,也可以不是0。 24 A、你如何认识《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础。“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B、怎样教学“小数的意义”? 答: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 通过讲解小数的产生是学生了解小数的意义。② 从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来讲解。 ③从对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掌握中进一步理解小数 的意义。这里要向学生讲清: ①整数和小数的基本单位都是“1”。不论表示整数还是表示 小数个位必须表示出来。 ②各个数位的位置及小数点的作用。③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25 A、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是多方面的。请简单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有哪些? 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 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 B、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生常把12误写成21,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你怎样处理? 在教学时,要着中强调数位的意义。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书上的方格图做成教具,通过左右两边放的方格数量来说明。另外,还要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来进一步巩固数位的初步认识。 26 A、 教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请谈谈“促进者” 这种角色的特点。(1)积极的旁观。(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B、怎样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熟记数位,所以教学中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这一关键。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必须让学生理解数位的概念,熟记各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位置。在组织学生进行读数和写数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对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27 A、《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的学段应该达到的( )水平,同时,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 )和( ),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基本水平;顺序;形式。B、怎样教学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并能迅速的进行计算。以43÷5为例,学生在试商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商7余8,也有的商9。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没有引起足够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反复强调并讲清“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另外,要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试商的能力。 28 A、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观察演示法 5、实验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复习法 9、指导小学生自学法B、0表示没有吗?到了小学高年级关于0的教学,可以讲到什么程度? 0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之外,还有许多重要作用: ①表示数位。写数时如果空位,必须用0占位; ②表示起点。如直尺的刻度是从0开始的; ③表示界限。如数轴上0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④表示精确度。如3和,这两个数大小相等,精确度却不同。 ⑤用于编号。如车牌号00487,这个车牌号为487,并表明最大号为五位数。 29 A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选择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从教学内容出发。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出发。3、从教室的教学特点和经验出发。B、教学时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好单位“1”?教学时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① 通过实例说明单位“1”是可分的任何事物,它不仅可以表 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物体。 ②单位“1”中的数量可以使任意的。 ③结合教材中的集合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的部分与单位“1”的关系,说明单位“1”和部分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是看把谁看作单位“1”。 ④让学生进行找单位“1”的练习。 30 A、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那几个环节: 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即:一、备课;二、 上课;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四、课外辅导;五、成绩的考核与评定。B、红星村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20米,30天修完,结果提前6天完成,实际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一名学生是这样例方程解答的: 解:设实际平均每天修X米,根据题意得: X=20×30÷(30-6) X=600÷24 X=25 你如何评价? 用方程解题。从思维角度说,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但是,如果仅将“X=”放在一个算术式子的一边,使其成为形式上的方程,实质上还是用算术解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方程解题的优势,而且还会使本来较繁的算术解法,再添一些麻烦。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其它解法,不能简单的一说了事。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下面是关于生活中的数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最近,我们学习了圆柱、圆锥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式。我认真学习了课内知识,并做了一些课外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综合学习和练习情况,我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此方面的考好主要有一线六个方面:

一是卷。就是把一个长方形形状的纸卷成圆柱的形状,然后算圆柱的最大体积。例如:一个长12,56米、宽9。42米的长方形,卷成一个圆柱,重叠部分忽略不计,求圆柱的最大体积。这种题目有两种可能,以长为圆形或以宽为圆形。因此,要把这两种可能都算出来,然后比较。这种题目要注意的是:必须看清楚是用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卷成圆形。

二是转。就是把一个长方形的纸,延一条边旋转3600,求所得形状的体积或面积。举个例子: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以长为轴旋转一周,算得到的形状的体积。一个长方形的纸,旋转一周得到的形状是圆柱体,然后利用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就能得到答案。这种题目要注意是用什么形状的纸旋转的。

三是削。就是一种形状的物体,按一定规则消除一些部分,计算剩下形状的体积或表面积,这种题目要注意的是:要把所有的可能全部计算出来,不能偷懒只计算一种。

四是铸。就是把一种形状的物体融化成液体,然后重新浇铸成另一个形状的物体。这种题目要抓住形状虽然变化,但体积不会这一关键点来考虑。

五是增。就是在一种形状上再继续增加一种形状。这种题目路要注意增加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六是切。就是吧把一种形状切成几段,然后告诉你增加了什么,增加了多少,让你计算原理的,这种题目要看清楚是怎么切的,切了以后有什么变化,面积如何增加,等等。

以上是我对近期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思考,大家说数学是不是很神秘而又充满趣味呢?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

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哦。

一天,我的家人带着我一起去超市买东西,我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十分兴奋。

进入后,逛了一段时间,我们就拿了四袋洗衣液。在走到文具区时,奶奶问我需不需要些什么文具。我走到货架前看了看……

到了收银台,我们一共买了如下商品:四袋洗衣液,一袋18。5元;十包卫生纸,一包4。5元;一支自动铅笔,一支2。5元;三支钢笔,一支5。5元。

突然,在结账后,我的爷爷问我:“你最近不是学了关于小数的知识么?能不能先用笔算出今天买的每种商品的总价,再算出一共花了多少元?”

“能,怎么不能?一定不会错的!”我胸有成竹的回答他。

说干就干。我拿了一张超市的广告纸,再拿出随身携带的笔,立即在空白处算了起来。

我的思路是这样的:洗衣液一共四袋,每袋18。5元,所以直接用乘法就行了;卫生纸一共十包,每包4。5元,只需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来算便行了;自动铅笔只有一支,在最后时加上便可以了;还有三支钢笔,也用乘法来算。

于是,我算了起来。我先用4×18。5=74元(老师说过,整数乘一位小数等于一位小数,但如果两数末尾相乘的得数末尾是零,那么结果就是整数)算出洗衣液的总价;接着,用10×4。5=45元(一个小数乘10,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是这道算式的结果)算出卫生纸的总价;然后,又用3×5。5=16。5元算出钢笔的总价。今天买的每种商品的总价都算出来了,该算一共花的钱了。一道综合算式74+45+16。5+2。5=138(元)(在讲小数加法时,老师特别强调过,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便算出了所有花的钱。

当我把纸递给爷爷并讲了我的思路后,他直夸我聪明,我也乐开了花。

我真诚地对大家说:“你们也好好学数学吧,难道不会受益终生么?”我想:学数学,真有用啊,我以后肯定会好好学数学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比皆是,我们平时走路、乘车、购物……等,其中都包含着数学问题和知识,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连航空、航海、航天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学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体操,我们不仅能从数学中学到知识,还能从数学中找到一些乐趣。

在我过去的记忆中,发生过有关数学的趣事。有一天在奶奶家,当时有爷爷、奶奶、姐姐和我共四个人在看电视,奶奶到厨房拿来洗好的三个苹果说:“只有这三个,你们一人一个吧。”爷爷说:“那怎么行,叫他俩分,每人一份。”这下我傻眼啦!我说:“少一个怎么分?姐姐说:”我来分。“她拿起刀,把每一个苹果十字切开,切成了12块,三块一份,正好四份,当时我边吃边想,怎么也没想到分苹果还有学问,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学奥数做题时有次遇到了难点,题目是:徐师傅锯木头锯了五次,每段一百二十厘米,问原来这根木头长多少厘米?看题后我想锯五次是五段吗?这样理解对不对?突然想到老师教的画圈法,于是用尺子先画一条直线,用笔在直线上画五个段点,表示锯了五次,一看是六段,用120乘6结果是720厘米,这是十我的心情很轻松自信,对老师教的线段图解法印象深刻,非常高兴。

“免费午餐”的故事,爷爷听人讲,过去有个饭店开业这天,为了吸引顾客,在门口的招牌上写有“免费午餐”四个大字引来很多人围观,前面的人还看见四个大字下面有几行小字,上写着“答题正确免费午餐”,题目是:“饭店来了一群人,一人一碗饭,两人一碗菜,三人一碗汤,一共用了55只碗,饭店来了多少人?”爷爷让我算算饭店来了多少人,我想了很久才想到人数必须被2、3整除,用能被2、3同时整除的数6试算,6人6+3+2=11不行,用12人,24+12+8=22不行,用18人,18+9+6=33也不行,用24人,24+12+8=44不对,用30,30+15+10=55对了。我终于算出来了。饭店来了30人。爷爷高兴的问我:做题时你是怎么想的?我说:求的是人数,那有一半的人呀!所以想到被2、3整除。爷爷说:这是解题的关键被你找到了,加上多次试验做出来的,你可别忘啦!我说分苹果的事我还记住那!

ir parents-in-law, a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江苏省如东县拼茶镇浒零小学301班曹宇指导老师:缪小兰“迎元旦”优惠大酬宾活动奶油蛋糕:1元一个。(买5送一)光明牛奶:2元一盒(买10送1)……青蛙大婶开的超市正在举行“迎元旦”优惠大酬宾活动,只见店门口招揽顾客的牌子上写着:这天,蛇妈妈给了花花蛇和小青蛇姐弟共10元钱,对两个孩子说:“孩子,你们都这么大了,能帮妈妈去买6个蛋糕吗?”花花蛇和小青蛇姐弟两人一声说道:“行啊,我们老师还经常让我们在生活中用数学呢?”姐弟俩高高兴兴地上路了。两人很快就到了超市门口。小青蛇正想往里钻,花花蛇说:“小青,快看,这里有广告牌呢,找找看,我们要买的东西优惠不优惠?”花花蛇赶紧掉转头,和弟弟仔细阅读起门前的广告。小青蛇快嘴说道:“奶油蛋糕,1元一个,那妈妈叫我们买6个的话,不就要1×6=6(元)钱吗?这样青蛙大婶要找我们10-6=4(元)钱。”“你平时就是粗心,题目看了一半就开始列式,今天,你老毛病又犯了。你看看,这下面的括号里写的是什么”花花蛇拎了拎小青蛇的耳朵,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批评道。小青蛇摸摸头,甩了甩尾巴,撒娇的缠绕到姐姐的身上,说:“姐姐,别生气嘛,我知道了‘买5送1’的意思,就是说买5个就能得到1个赠送的。妈妈叫我们买6个,那我们只需付5个的价钱,即1×5=5(元),还找回5元。对吗?”花花蛇点了点头说:“这回聪明了。”姐弟两人到超市里买回了6块奶油蛋糕,拿着找回的5元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编号:087妈妈被蒙了如东县浒澪小学301班吴昊指导老师:李燕一天,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准备送给外婆。我看着红红的苹果就玩起“排排队”的游戏来,“咦,正好四排,每排8个。”我自言自语道。正在一旁忙碌的妈妈听见了,对我说:“昊,这个袋里的苹果是买给外婆的,你吃的在那个红篮子里。”我说:“知道,妈妈。”我还继续玩着。妈妈要出发了,就把苹果收拾到袋里。突然,妈妈叫起来:“啊?昊,你刚才不是数得好好的吗?四排,每排8个,不是32个苹果吗?怎么只有28个?糟了,上到三年级,连数数都不会了。”我认真地说:“妈妈,我是排了四排,每排8个,但我没有告诉你一共有32个呀。”妈妈皱着眉说:“咦?四排,每排8个,不是32个那是多少呢?你当妈这么点数都不识吗?”我说:“妈呀,不是你不识数,可事实就是这样嘛。不信,我排给你看。(见图)”一会儿,我就将这28个苹果排成了正方形。妈妈见了我排的苹果,恍然大悟,笑着摸摸我的头,说:“真没想到,我今天竟然被儿子蒙了。”我神气地说:“妈妈,这就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奥妙吧。”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摘 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浅析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学生活化,产生亲切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与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和用的分离,把数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讲一次函数问题时,我先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元收费。①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②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③陈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元,则陈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再让学生拿来当月的水费单子,让学生思考水费的计算公式,当用水量超过多少时,水费的单价会提高,从而让学生得出水费的一般计算形式。这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分段函数,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但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论文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它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无耐和乏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渴求有力的支撑。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我们都呼唤并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开这种困惑的钥匙。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我们开始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经历了艰难的摸索,在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推敲和论证下,最终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数学“小课题”研究 二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呼唤“小课题”研究来打破。我们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 三数学学习的价值需要“小课题”研究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最为重要的价值莫过于“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小课题研究生成问题的途径有:途径一: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而设定的。在我们的教材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因此,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有可研究的价值,实施时切实可行,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设定选题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由学生提炼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在进行了一段小课题的研究后,渐渐地养成了“学数学看生活,生活中想数学”思维习惯才能进行的。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与成人不尽相同,来自他们的灵感更鲜活,他们在生活中引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小课题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专题性。 ⑵开放性。 ⑶主体性 ⑷实践性。 三、课题的价值 一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小课题研究”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如何多渠道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尤其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如何自主收集和处理加工信息是个关键。 二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小课题研究”中学生围绕某个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去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知识,每个主题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是唯一的、确定的,而是一种动态性的知识,所以学生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多种角度进行发散性、批判性思考,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成果往往是个人或同伴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达不到原始创新。因此,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来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四学会沟通与合作。“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人际沟通与作用的过程,要完成一个课题,不仅需要自身的积极探索,更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相互帮助,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四、研究基础 课题组成员曾经参与小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编写工作,对数学活动课程有着较深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虽不同于“小课题”研究,但长期的研究积累,为研究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小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值得参考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课题组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工作,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对数学“小课题”进行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所辅导的学生曾经连续五年在省数学“探索”与“应用”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奖桂冠,辅导的学生有多篇数学小论文在省级报刊发表,这些教学实践都为“小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

江苏省如东县拼茶镇浒零小学301班曹宇指导老师:缪小兰“迎元旦”优惠大酬宾活动奶油蛋糕:1元一个。(买5送一)光明牛奶:2元一盒(买10送1)……青蛙大婶开的超市正在举行“迎元旦”优惠大酬宾活动,只见店门口招揽顾客的牌子上写着:这天,蛇妈妈给了花花蛇和小青蛇姐弟共10元钱,对两个孩子说:“孩子,你们都这么大了,能帮妈妈去买6个蛋糕吗?”花花蛇和小青蛇姐弟两人一声说道:“行啊,我们老师还经常让我们在生活中用数学呢?”姐弟俩高高兴兴地上路了。两人很快就到了超市门口。小青蛇正想往里钻,花花蛇说:“小青,快看,这里有广告牌呢,找找看,我们要买的东西优惠不优惠?”花花蛇赶紧掉转头,和弟弟仔细阅读起门前的广告。小青蛇快嘴说道:“奶油蛋糕,1元一个,那妈妈叫我们买6个的话,不就要1×6=6(元)钱吗?这样青蛙大婶要找我们10-6=4(元)钱。”“你平时就是粗心,题目看了一半就开始列式,今天,你老毛病又犯了。你看看,这下面的括号里写的是什么”花花蛇拎了拎小青蛇的耳朵,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批评道。小青蛇摸摸头,甩了甩尾巴,撒娇的缠绕到姐姐的身上,说:“姐姐,别生气嘛,我知道了‘买5送1’的意思,就是说买5个就能得到1个赠送的。妈妈叫我们买6个,那我们只需付5个的价钱,即1×5=5(元),还找回5元。对吗?”花花蛇点了点头说:“这回聪明了。”姐弟两人到超市里买回了6块奶油蛋糕,拿着找回的5元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编号:087妈妈被蒙了如东县浒澪小学301班吴昊指导老师:李燕一天,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准备送给外婆。我看着红红的苹果就玩起“排排队”的游戏来,“咦,正好四排,每排8个。”我自言自语道。正在一旁忙碌的妈妈听见了,对我说:“昊,这个袋里的苹果是买给外婆的,你吃的在那个红篮子里。”我说:“知道,妈妈。”我还继续玩着。妈妈要出发了,就把苹果收拾到袋里。突然,妈妈叫起来:“啊?昊,你刚才不是数得好好的吗?四排,每排8个,不是32个苹果吗?怎么只有28个?糟了,上到三年级,连数数都不会了。”我认真地说:“妈妈,我是排了四排,每排8个,但我没有告诉你一共有32个呀。”妈妈皱着眉说:“咦?四排,每排8个,不是32个那是多少呢?你当妈这么点数都不识吗?”我说:“妈呀,不是你不识数,可事实就是这样嘛。不信,我排给你看。(见图)”一会儿,我就将这28个苹果排成了正方形。妈妈见了我排的苹果,恍然大悟,笑着摸摸我的头,说:“真没想到,我今天竟然被儿子蒙了。”我神气地说:“妈妈,这就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奥妙吧。”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摘 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浅析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学生活化,产生亲切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与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和用的分离,把数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讲一次函数问题时,我先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元收费。①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②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③陈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元,则陈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再让学生拿来当月的水费单子,让学生思考水费的计算公式,当用水量超过多少时,水费的单价会提高,从而让学生得出水费的一般计算形式。这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分段函数,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但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摘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了计算机教学的方法,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属于机械方面的操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只需要输入公式便能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产生对教学策略的忽视,形成小学数学教学“高投资低效能”的结果,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计算速度较慢,且准确度也不高,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效率低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策略的探索,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生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理解,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较为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违背,不利于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解。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生疏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数学计算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归纳计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然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长期的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学题目,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数点的转换,两个相乘的因素同时扩大倍数,去掉小数点,然后所获得的结果再去掉所扩大倍数的乘积即可。此外,针对不同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题目联系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理解,在不断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数学计算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训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估算的计算方法运用得较多,然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精确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在估算能力上非常薄弱,造成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实践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估算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估算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精细的计算,检验估算的数字与实际数值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精细计算技能,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此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对自身的计算方法与同学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不断地检验,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题目进行计算,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身心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课后很容易遗忘。例如,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经常涉及加减法计算,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多加少减的现象,或者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些数字忘了书写,从而造成计算中的错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错题的集中分析,掌握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从而针对这些错误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小学生的计算书写形式,避免学生由于书写潦草而出现答案上的错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首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戴阳.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2012(15).

[2]武清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在线,2013(10).

摘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高效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计算能力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而小学阶段,正是我们培养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符合现代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并以此来提高小学生普遍较差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现代小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而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同样也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但计算能力对学生所体现出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无法被改变的。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老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算教学与生活不够密切。题海战术和大量题库的机械练习让学生失去对计算的兴趣,很多教师只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将计算教学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无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根本问题。第二,课堂讲解同练习相分离。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通常缺乏合理性,前半节课运算法则的讲解加上后半节课学生自己做练习的单一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第三,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现实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变化,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无法提高计算能力。第四,单一的`题海战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具体教学策略

1、教材内容是重点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深刻了解教材背后隐藏含义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教学活动。第一,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系统总结教材知识,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合理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第三,根据现代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预测、做出准备。例如,关于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领导学生多做常见题型,并结合应用题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巧。教师应以课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培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

2、注意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他们自制力差,好奇心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教学环境,不能直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如苹果或者梨子来进行教学演示,请同学上台将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得到9÷3=3的结果,实践中的学习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和记忆,这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广泛应用,也能达到提高学生主动计算、积极计算的目的。首先,增强学生主动将实际生活与计算教学内容联系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以下教学场景:“假期某某学生计划与妈妈去看电影,儿童票半价,成人票售价35元一张,同时购买了一些零食,请同学计算此次看电影总共消费多少钱?”例如此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计算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

3、引导同学之间的计算交流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专业技巧。首先,布置一定复杂性的练习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前按照一定条件合理分配好学习小组。其次,在学生自己完成计算习题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出意见、总结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学习小组,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理解和认识,既能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技巧进行计算,又能吸取借鉴别人的计算技巧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将别人的高效学习技巧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

4、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应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下是具体的几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具体方式:第一个,做游戏。通常情况下,儿童的专注力很难投入到课堂中去,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而没有哪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这种做游戏的形式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第二个,会表演。例如,在讲到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文章中的小白兔和小乌龟,老师可以充当解说员,这样一来,台上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堂表演,而台下的同学也认真观看表演。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比赛式,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比赛,这种比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说具体奖励发纪念章或小红花,效果会更好。

5、重视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数学计算来说,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科学评估学生的易错点,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并进行及时的练习检测,期间,教师应主动讲解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第二,课后练习题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结果有针对地布置巩固练习习题。例如,如果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通分和约分认识的不够透彻,掌握的不够牢固,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以此来达到巩固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小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只有在发现和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完善创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巩固练习,才能达到提高小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作者:

李淑珍

单位:

宁夏西吉县将台乡将台小学

参考文献:

[1]倪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12):78.

[2]孔祥红.也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2015,(7):379-379.

[3]王艳.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07-207.

摘要就是就全文的引导.比如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的内容.大约150字.关键词就是文字出现最多最关键的词,比如数学;教学;之类的.一般3-5字. 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参考的书或期刊,写在最后. 如:张三,论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考试周刊,2010(1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