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自然灾害学报

发布时间:

中国自然灾害学报

主笔撰写论文数十篇,主笔编著出版了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系列丛书20余部(均含合著),论文及专著合计1000余万字。内容涉及自然灾害灾情调查统计;灾害危险性、危害性、风险性研究;受灾体易损性、区域减灾能力调查分析;灾害评估;灾害区划;灾害保险;灾害社会;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减灾系统工程;灾害管理以及全球变化和灾害形成机制等方面,这是目前国内外最全面、最具导向性的一套系列著作,已在社会减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主要著作

[26]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高庆华(以姓氏笔画为序,高庆华统编).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27]吕景胜,高庆华.灾害管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28]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马宗晋主编,高庆华统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分论、资料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9]高文学,高庆华,王宏经.基建优化与减灾.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30]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高庆华,李祥根,刘惠敏统编).中国减灾社会化的探索与推动.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31]高庆华,张业成.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标准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32]高学,高庆华,高建国等(高庆华统编).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33]高庆华,张业成.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34]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与保险区划研究报告(上、下册).中保财险有限公司内部出版,1998

[35]马宗晋,高庆华,张业成等.灾害学导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6]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灾害社会减灾发展》———中国百年自然灾害态势与21世纪减灾策略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37]高文学,蒋洪亮,高庆华等.地球化学异常———地震预测整体观的探索.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38]张业成,高庆华.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9]马宗晋,康平,高庆华等.面对大自然灾害的报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0]高庆华等.中国21世纪初期自然灾害态势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41]马宗晋,高庆华.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42]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43]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44]高庆华等.中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45]高庆华等.自然灾害评估.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46]高庆华等.中国减灾需求与综合减灾———《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47]高庆华等.自然灾害系统与减灾系统工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48]高庆华等.中国地震应急分区减灾对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7~117

[49]高庆华,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50]高庆华等.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二)重要论文

[53]高庆华.试论地球运动与地质灾害及自然灾害系统.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8,第18号:1~18

[54]高庆华,马宗晋.未来1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宏观预测与对策.见: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10

[55]高庆华.论沿海地区灾害管理系统工程.见: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78~187

[56]马宗晋,高庆华.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初议.环境地质研究,1991,52~61

[57]高庆华.太阳活动、地球运动的研究在自然灾害综合预报中的作用.见:天文与自然灾害编委会编.天文与自然灾害.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52~57

[58]高庆华.中国的自然灾害与减灾系统工程.河北地质学院院报,1991,14(3):241~253

[59]高庆华,孙哲庆.京-津-唐地区自然灾害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预测.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1,(24):101~112

[60]高文学,高庆华.要强化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灾害学,1992,7(1):80~84

[61]高文学,高庆华.论城市减灾系统工程.自然灾害学报,1992,1(1)

[62]马宗晋,高庆华.论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恶性循环的严重性与减灾工作的新阶段.自然灾害学报,1992,1(1):12~17

[63]高庆华.初论企业减灾系统.见:企业减灾.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9~33

[64]高庆华.谈减灾工作社会化与产业化.中国减灾,1993,3(2):7~9

[65]高庆华,马宗晋.再议减灾系统工程.自然灾害学报,1995,4(2):6~13

[66]高庆华,马宗晋,聂高众.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地球学报,1996,17(3):241~248

[67]高庆华,马宗晋,聂高众.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地球学报,1996,17(3):241~251

[68]高庆华.洪涝灾害趋势性预报的探索.见:马宗晋,高庆华主编.中国长江1998年大洪灾反思及21世纪防洪减灾对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87~94

[69]高庆华.减轻洪涝灾害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见:可持续发展人类安全与生存.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39

[70]高庆华,刘惠敏.中国自然灾害与减灾态势分析.见: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3~314

[71]高庆华,张业成,苏桂武.自然灾害风险初议.地球学报,1999,20(1):81~86

[72]高庆华,苏桂武.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的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126~127

[73]高庆华,马宗晋,李志强,刘惠敏.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0~14

[74]高庆华.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地学前缘,2003,第10卷(特刊):258~263

[75]高庆华,刘惠敏,苏桂武.初议防疫-减灾综合体制.自然灾害学报,2004,13(1):16~24

[76]马宗晋,高庆华.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未来北方干旱灾害分析.第四纪研究,2004,24(3):245~251

[77]高庆华,杜建军,周显强.追忆李四光对防震减灾的贡献,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地球学报,2008,39(3):385~391

[78]高庆华.论防震应急系统工程.灾害学,2009,24(1):127~131

应该属于环境科学类!

1、环境科学 2、中国环境科学 3、环境科学学报 4、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改名为:环境工程学报) 5、环境科学研究 6、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7、环境化学8、自然灾害学报 9、环境工程 10、环境保护 11、环境污染与防治 12、工业水处理 13、环境科学与技术 14、自然资源学报 以上这些都可以。

垃圾期刊,现在就是敛财工具,编辑极其不负责任,收了审稿费连外审意见都不给,你说能好吗?

自然灾害学报

垃圾期刊,现在就是敛财工具,编辑极其不负责任,收了审稿费连外审意见都不给,你说能好吗?

你要哪方面的,应该可以的

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自然灾害学报级别

期刊等级的划分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 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两种分类又逐渐演化成现在人们常说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一、期刊等级的几种划分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这种分级的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学术因素暂不便公开的除外)。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我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一方面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期刊质量分级,还缺乏学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标志着期刊质量评价和期刊分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总览》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组织北京地区41所高校200多人员参加编制,历时两年,从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核心期刊2156种,出版了165万字的《总览》。《总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图书情报部门将此书认为订购期刊的主要参考,很多杂志社(编辑部)据此在自己的刊物上标明“全国中文期刊”等字样。《总览》的影响主要是因为:(1)它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核心期刊目录,大部分图书情报机构都能得到,因而影响面大。(2)学科齐全,共131个核心期刊表,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学科都有较好的适用性。(3)书中既阐述了核心期刊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还较详细地报道了各学科核心期刊的研制过程和基本数据,还有大量学科专家参与鉴定,从而使整个研制程序显得完备而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该书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点亦有相当的权威性。《总览》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使得“核心期刊”这个原本是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用名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学界评价衡量期刊质量的基本词汇和基本标准。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由于这次评比的规格高,涉及面广(所有科技期刊参与评比),评选严格、科学、规范,评选结果合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几乎全部获奖),这次评比有极高的权威性,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92年以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学术机构和很多高等院校,对期刊进行了多次评奖和分级研究,这些评奖或分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全国性的,如: 国家期刊奖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入选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等。 (2)省级的,如: **省一级期刊 **省十佳期刊 **省优秀期刊 等。 (3)跨省大区级的,如: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等。 (4)由高等院校制定的期刊分级,如: 南京大学核心期刊 湖南大学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等。 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期刊级别的划分,比上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如某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涉及期刊等级就有如下多种提法: (1)省级以上刊物 (2)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 (3)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 (4)省级以上学术刊物 (5)省级刊物 (6)国家级报刊杂志。 二、期刊级别的认定机构 1、政府认定 政府认定是一种最权威的认定方式,因为政府可将其对期刊级别的认定纳入政策文件中,如职称评审科研评奖等。虽然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没有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为期刊定级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期刊定级表,但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许多文件中都有涉及期刊定级的内容,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3月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上文提到的职称文件中的规定都是政府对期刊级别的抽象认定,由于政府文件具有政策性和强制性,涉及面广,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政府认定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政府组织的评奖。评奖在广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级别认定,如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国家期刊奖的评选,第一、二届百种重要社科期刊的评选,由省级出版管理机构组织的评选都属此类。 2、学术机构的认定 政府的认定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而学术机构的认定则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学术机构的认定对社会虽无强制性,但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社会部分认可或全部认可的效果。学术机构认定期刊级别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和它所采用的科学的认定方法。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认定过期刊等级的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有:(1)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2)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0年5月)。(3)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2000年1月)。(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确定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2月)。(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年3月)。(6)各重点大学研制的期刊定级目录等。 上述学术机构认定的期刊等级已被有关期刊广泛地用于自我宣传。 三、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 期刊级别的认定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期刊分级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二是以什么方式表示期刊分级的结果。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涉及的认定方式仅指第二个方面,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奖 评奖的一般特点是期刊的主动参与(参评期刊须提供原始材料参与竞评)和只涉及少数期刊,对未评上奖的期刊不作任何认定。由于评奖的操作机构不同,故评奖的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也各有不同。严格、规范、完备的评奖至少应具备这么几个条件:(1)有公开的、规范的申报评审条件和程序,有权威的评审组织。(2)有明确的指标限定。(3)有评选周期的规定(不是一次性的或无期限的,因为期刊的质量是动态的),如国家期刊奖规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评奖因主办机构不同而分为政府类和非政府类。前者如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评选,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1992年)以及其它各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评奖。 非政府类的评奖如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 2、列入核心期刊目录 “核心期刊”在这里是个统称,包括以其它各种称谓表示的期刊分级,如重点期刊、一流期刊、一级期刊、权威期刊、A类B类期刊等。 这类分级主要在学术期刊中进行,供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使用。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等。 3、列入各种数据库来源期刊 近几年我国一些权威科研机构研制了几种与期刊和文献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建立这类数据库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选定的来源期刊必须在其学科领域内有权威性、代表性,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因此,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也可看作是期刊质量分级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数据库来源期刊表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四、期刊分级的级次和称谓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如: 2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 来源期刊--非来源期刊 3级: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非获奖期刊(以获奖与否划界,也可看作是2级) 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其它期刊 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 4级: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强--全国高校 优秀社科学报--其它社科学报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未获奖 期刊级次的称谓有很多种,主要有: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五、几种主要的期刊定级简介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6、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7、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

问题一:建筑期刊《工程技术》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国家级期刊,但是是电子期刊,维普收录 问题二:工程技术 是电子期刊还是全纸质期刊 别上当 了!!! 《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工程技术》 这才是这个期刊的全名称!!是13个字!! 根本不是什么“工程技术”这4个字!!! 有这样一大类期刊,都是由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 是个电子期刊…… 问题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工程技术期刊怎么样 这个要看地区,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不能发表在电子类期刊的话,肯定是没问题的 问题四: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杂志可以评定职称吗 杂志哪有评定职称的资格,现在都是在当地的职称改革办公室就是人才市场评。杂志就是在职称评定时可以发表文章。只不过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是乱的。只要交钱就搞定。 问题五:《电力技术》期刊怎么样? 不是拿到刊物,能评职称就对吗? 问题六: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这个期刊怎么样 主管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京邮电通信设计院 ISSN:1008-5599 CN:11-4017/TN 周期:月刊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影响因子: 被引次数:3541 影响力: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问题七:有人投过《电力技术》期刊吗?这个期刊怎么样 这个期刊都停刊了吧 换个吧 问题八:《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能不能发表职称论文,有效吗? 5分 首先你要到新闻总署去看一下这本期刊的真伪,然后中级职称一般要省级以上的期刊,发表还有其他一些列的问题,这些都搞清楚了再发不迟,我是一名注册电气工程师在众行发过,他们告诉我的反正挺多问题的,没发过谁也不知道啊,建议去了解下,又不要钱呵呵呵去看看吧祝你晋升顺利 问题九:《价值工程》杂志怎么样, 这本杂志挺好的,我之前评职称发过 《价值工程》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价值工程专业委员会、河北省技术经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国际刊号:ISSN 1006-4311 国内刊号:CN 13-1085/N 邮发代号:18-2 刊期:旬刊 栏目:价值与创新、供应链价值链、财经金融、企业管理、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建筑与施工、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等。 问题十:土木工程什么核心期刊最好发 土木工程期刊目录 全专业包括: 1、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现代结构理论学科 2、岩土工程学科 3、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 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 期刊名称―――――种类―――――专业 东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清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湖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天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同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土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中国科学.A――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中国科学.B――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中国科学.C――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中国科学.D――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中国科学.E――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科学通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自然科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核心期刊――全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全专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 东北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CSCD――全专业 浙江大学学报.理科版――CSCD――全专业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 中国科学基金――CSCD――全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 建筑科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 混凝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 爆炸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工程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振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振动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地震学报――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噪声与振动控制――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应用数学和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建筑结构――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建筑结构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力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计算结构力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力学与实践――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应用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固体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实验力学――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应用数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工程勘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岩土 工业建筑――核心期刊――结构、防灾、现代结构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CSCD――防灾 自然灾害学报――CSCD――防灾 灾害学――CSCD――防灾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 中......>>

学报一般分为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学报一般是以各个学校命名的,所以要分清到底是本科学报还是专科学报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学校是本科高校还是专科高校。一般专科学校比较好分别,名称无非是例如:某某职业/信息/建筑/技术学院或某某师范/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等。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核心学报就是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

根据学科方向,选择相对应的学术核心期刊来分等级。还有以下几点:1、注意期刊的“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是有区别的2、一些地方大学的学报也是不错的投稿选择3、在网上检索这些编辑部的机构名称和刊名,获取有用的鉴别信息。(自然科学部分) 一类期刊: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院) 二类期刊: 1. 综合类:自然科学进展 2. 数学类:数学学报、数学进展、数学年刊、应用数学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3. 物理学类:物理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学报、半导体学报、金属学报 4. 化学类: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工学报 5. 生物类: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动物学报、遗传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6. 地理类: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 7. 计算机技术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8. 电子、电工、自动化类: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电工技术学报 9. 材料科学类:无机材料学报、中国稀土学报、材料研究学报 10. 体育类: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三类期刊: 1. 综合类: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数学类:数学物理学报、应用概率统计、应用数学和力学、工程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系统科学与数学、计算数学 3. 物理学类:中国激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天文学进展、光学学报、计算物理、物理 4. 化学类:分析化学、化学通报、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有机化学、高分子学报、分析试验室、色谱、硅酸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5. 生物类:昆虫学报、微生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生态学报、水生生物学报 6. 地理类: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人文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自然灾害学报、地球学报 7. 计算机技术类: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 8. 电子、电工、信息、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学报、信息与控制、电视技术、通信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 9.材料科学类: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人工晶体学报 四类期刊: 1.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技术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2. 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重点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五类期刊: 1. 在一般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六类期刊: 1. 在一般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社会科学部分) 一类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 二类期刊: 1. 综合类:社会科学战线、文献(国家图书馆)、国外社会科学 2. 哲学类:哲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科院马列主义所)、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 3. 社会学类:社会学研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统计研究、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民族研究 4. 管理学类:中国行政管理、管理世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学会、国家经贸委) 5. 政治学类:政治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求是、世界经济与政治 6. 法学类:法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7. 经济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中国工业经济 8. 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事业类:中国记者(新华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电部政策研究室)、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会) 9. 图书、情报、档案学类: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图书馆学报(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图书情报工作、档案学通讯 10. 科学研究类:科学学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 11. 教育学、心理学类: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研所)、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 12. 体育类: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 13. 语言学类:中国语文(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语言文字应用 14. 文学类: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 15. 外国语类: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所)、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 16. 艺术(含作品)类: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栏)、美术研究、装饰 17. 历史、考古类: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史研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18. 党政管理类:中国行政管理、求是(中共中央) 三类期刊: 1. 综合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文史哲 2. 哲学类: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毛泽东思想研究 3. 社会学类:中国统计、中国人才、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计划生育、世界民族 4. 管理学类: 领导科学、中外管理、管理科学学报 5. 政治学类:社会主义研究(教育部委托华中师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中共编译局)、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所)、青年研究 6. 法学类: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中外法学(北京大学)、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 7. 经济学类: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统计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科院经济所)、国际贸易问题、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会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金融研究(金融研究杂志社)、宏观经济管理(国家计委) 8. 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事业类:中国出版(国家新闻出版署)、编辑学刊(上海编辑学会)、现代传播、中国电化教育(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研究 9. 图书、情报、档案学类:图书馆杂志、情报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学会) 10. 科学研究类: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研管理 11. 教育学、心理学类: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华中理工大学)、中国高教研究(教育部中国高教学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科所)、中国教育学刊(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评论(福建教科所)、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学科教育、学前教育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12. 体育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 13. 语言学类:语言研究、语文研究、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 14. 文学类: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 15. 外国语类: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语大学)、现代外语 16. 艺术(含作品)类: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美术观察、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栏)、中国摄影 17. 历史、考古类: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物、旅游学刊(中国旅游学院、中国旅游局)、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考古与文物 18. 党政管理类:高校理论战线(教育部)、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统计研究、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会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科技进步与对策 四类期刊: 1.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2. 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重点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五类期刊: 1. 在一般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六类期刊: 1. 在一般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自然灾害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城市是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的主要场所,自然灾害对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巨大的。洪涝灾害是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洪涝灾害突发强度、频度和广度的不断增长,如何防灾减灾就成为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为有效抵御洪涝灾害,灾前的风险管理最为重要,洪涝风险评估是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的最重要依据,而其中脆弱性评估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已成为国际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修正后的SCS模型分别计算出浦东新区20年、50年、100年、200年、500年、1000年一遇的共6个重现期的暴雨径流量,根据浦东DEM得出不同重现期淹没浦东的水深分别为:、、、、、。通过栅格计算、重分类提取出不同重现期淹没深度图,结合实地调查和参考国外的自然村落住宅、农田、工业仓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在不同水深区间淹没的灾损率,绘制6个重现期4种用地类型的整体脆弱性等级分布图。通过6个重现期的脆弱性分布图得出:⒈从20年到1000年一遇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范围在不断增加、强度在加大,其中200年一遇重现期是一个转折点,造成的脆弱性面积急剧增大;⒉浦东新区在不同重现期的整体脆弱性分布主要表现为低脆弱区和高脆弱区,这与脆弱性的等级划分范围有关。从20年到100年一遇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分布范围比较小,中、高脆弱区主要集中在高桥镇、高行镇、北蔡镇、张江镇、合庆镇和川沙新镇,低脆弱区分布在浦东新区的街道和中、高脆弱区的镇附近;200年、500年、1000年一遇洪涝灾害脆弱区面积分别占浦东新区的26%、30%和32%,中、高脆弱区主要集中在浦东各镇分布,低脆弱区分布普遍,但主要沿浦东各街道集中分布。⒊具体分析6个重现期4种用地类型的脆弱性情况是:⑴6个重现期中,农田始终是高脆弱区;⑵20年到100年一遇暴雨重现期,中脆弱区的用地类型是自然村落住宅;低脆弱区是工业仓储和少部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自然村落住宅;⑶200年到1000年一遇暴雨重现期,中脆弱区主要是自然村落住宅和少部分工业仓储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低脆弱区是工业仓储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根据浦东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情况,本文从自然条件、历史和政策等方面提出降低脆弱性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你要这个论文做什么,需要论文还是自己动手编写。

我们与汶川地震受灾的同胞们手连手,心连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崩地裂一瞬间,灾难无情地题推倒了一个又一个书声琅琅的学校;摧毁了一个又一个温馨甜美的家。老师含泪抚摸着孩子最后一次的家庭作业;学生们哭着仰天期盼,生命的奇迹可以出现在那最后撤离的老师身上;父母们撕心裂肺地呼喊已沉沉睡去的孩子;小伙伴们还在努力回想着家人的味道… …血液顿时染红了天空,泪水也渐渐模糊了我们的视线。这8级大地震,让神州大地在震动中悲恸哭泣!32年前,唐山大地震我们感同深受,令我们刻骨铭心。32年后,汶川大地震,再次让我们感受肝肠寸断,骨肉分离。“汶川,汶川,我们的汶川啊!”全国人民痛心疾首地呼喊着。心痛啊!难道,汶川震后是一片阴影吗?难道灾难造成的痛苦与困难就挥之不去吗?不!英雄的中华人民不会倒下!坚强的汶川人民会在灾难中屹立!6月1日看!帐篷学校撘起来了!读书声又重新响彻云霄。汶川的小伙伴们的笑脸依旧灿烂、纯真、可爱。这笑脸中不仅仅有这些,还透出了几分坚强。他们就如同春天的第一场春雨后的小春笋,顽强不屈,破土而出。温爷爷曾在帐篷学校的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这4个字。温爷爷不正是要鼓励他们:要学会抬起头,挺起胸,不哭!5月14日瞧!爱心志愿者的队伍出发了。他们一路乘风破浪,来到灾区。为的就是能够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爱心志愿者们唱的那一支支帮助之歌不就是神奇的生命赞歌吗?5月13日、哇!献血车前的队伍好长啊!当献血者的血奔涌出来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一定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坚信: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和汶川人民血脉相连,这一定会温暖汶川人民受伤的心灵!坚强的热血在汶川人民和所有华夏子孙的胸堂奔涌沸腾!5月12日我站在募捐箱前,投入了我攒了一年的零花钱——200元。募捐箱里的一张张人民币,都是一封封无属名的慰问信,充满了我们的爱!受难的同胞数以万计,但帮助他们的人数以亿计。全国人民都向汶川人民伸出了博爱之手,我坚信:任何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很小很小的一点爱心乘以13亿,都会汇聚成爱的海洋!听!书声琅琅。听!溪流叮咚。听!鸟儿欢唱。听!我们美好祈祷:“汶川挺住,中国加油!”5月19日至21日5月19日至21日,全国各地降半旗志哀,当此国殇,举国悲痛。5月19日14时28分,警笛拉响,每个人忙碌的身影都停了下来,自觉地面向四川方向,面色沉重地低下头,默默地听着时钟的脚步,内心都在悲伤地悼念、虔诚地祈祷、真诚地祝福……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夺走了千千万万同胞的生命,令我们痛心疾首。但,它却让我们中华人民更加团结。让每一个人的小爱汇聚成大爱,温暖这一片属于中国的大地!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自然灾害学报收录情况

什么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来源期刊,简称为CSCD期刊。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 378 种,已积累从 1989 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近 100 万条,引文记录近 400 万条。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除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外,其派生出来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等产品,也成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的强大工具。 CSCD期刊目录(这里主要是医药方面的期刊,如果想要全部期刊目录,我也可以给你)212 药物分析杂志213 药学学报214 仪器仪表学报215 遗传216 遗传学报217 应用生态学报218 应用数学学报219 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220 应用心理学221 营养学报222 有机化学223 宇航学报224 语言研究225 园艺学报226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27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28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229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30 振动工程学报231 政法论坛232 植物保护学报233 植物病理学报234 植物分类学报235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原名:植物生理学报)236 植物生态学报237 植物学报238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39 中草药240 中共党史研究24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42 中国出版243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44 中国法学245 中国翻译246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47 中国高教研究248 中国工业经济249 中国公路学报250 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25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52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253 中国环境科学254 中国机械工程255 中国激光256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57 中国经济史研究258 中国科学(A-G)辑259 中国粮油学报 260 中国农村经济261 中国农业科学262 中国人口科学263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64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现已停刊 265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66 中国生物防治267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68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69 中国食品学报270 中国史研究271 中国兽医学报272 中国水稻科学273 中国体育科技274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75 中国土地科学276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277 中国稀土学报27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79 中国畜牧杂志280 中国药理学报28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82 中国药学杂志283 中国音乐学284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85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86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87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88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89 中国中药杂志290 中华病理学杂志291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92 中华传染病杂志293 中华创伤杂志294 中华儿科杂志295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96 中华放射学杂志297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98 中华妇产科杂志299 中华骨科杂志300 中华护理杂志301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原名: 急诊医学)302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0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04 中华精神科杂志305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306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307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08 中华麻醉学杂志309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10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11 中华内科杂志312 中华皮肤科杂志313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314 中华烧伤杂志315 中华神经科杂志316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17 中华肾脏病杂志318 中华外科杂志319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320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321 中华消化杂志322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2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324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325 中华血液学杂志326 中华眼科杂志327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328 中华医学杂志329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330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31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332 中华肿瘤杂志333 中外法学334 自动化学报335 自然辩证法通讯336 自然辩证法研究337 自然科学进展338 自然灾害学报339 自然资源学报340 作物学报注:被IM收录的论文视同国内一级期刊论文。

分享一下我近期投稿并被《自然灾害学报》录用的过程:

初次投稿是2021年5月11日,经过两天后通过了编辑部的初审,但由于论文格式以及结构不满足要求,编辑要求修改。同时要求缴纳审稿费200元。此时,还未送审。

2021年5月21日按照编辑部的要求修改稿件后再次投稿。由于未缴纳审稿费因此没有送审(个人认为是合理的)。2021年5月26日缴纳了审稿费。27日立即送了外审。至此,编辑部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审稿时间从5月27日至6月7日,不到一个月,可以说速度很快。送审了三个专家,其中两位的要求不多,基本上篇幅的问题。另一位专家的意见非常有建设性,意见多达20条。有细节方面的问题,也有可以让科研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的意见。总之,非常感谢这位专家。

6月28日我修改完毕。

7月17日,那位负责任的专家,依旧提出了不足之处,恰是我偷懒没有好好改的地方。然后针对专家的意见认认真真的进行领会和修改。

大的问题没有了我以为会录取,专家依旧提出了一些细节和格式问题。至此,我对这位专家非常非常的敬佩和尊敬。认真修改完9月9日投稿后,10月1日收到了录用通知。

期刊比较重视创新点,会要求在文章的首页阐述创新点。因此,如果被拒稿可能是期刊中相似文章很多或者缺乏创新点。总的来说,期刊处理稿件的效率较高,审稿专家也比较认真负责和有水平。

审稿费的问题,大多数期刊都是收的,也大多数是200元。

我为什么花时间用这么长的篇幅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在投稿之前在网上搜索了一样的问题,然后也看到该问题下的回答。以至于我直接筛除了这个期刊。后来导师建议我投稿自然灾害学报,我就投稿了。我发现并不是网络上说的诸如垃圾,有关系才可以发表等等。

仅以我的实例给同样困惑的小伙伴一个客观的角度。

补充:我的论文研究的雪崩灾害,算是灾害学中少有人关注的类别。

自然灾害学报主办单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算是 中文类的国家级一级核心期刊!!属于非常好的核心期刊。

好像不是把,02年创办的,还需要磨练啊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