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耿氏家族研究报告论文

发布时间:

耿氏家族研究报告论文

耿姓的来源和历史是:

耿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贵族的封地,又为诸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耿地原为商王朝耿国,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吞灭耿国,之后有周朝王室贵族被封于其地,为姬姓小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作为自己姓氏者,称耿氏,成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迁徙: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

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耿姓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

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耿弇,唐诗人耿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近代 *** 革命家耿青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耿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与地名有关。

相传在今河南温县东部一带,在商朝时被称为邢,由于与耿字的读音相近也称耿。

在其第14任国王祖乙在位时,因为不满于国都相的残破,将国都迁到这里,使之一度成为商王朝的统治中心。

后来,由祖乙六传至盘庚,才将国都从这里迁走,定居于殷。

在盘庚南迁时,一部分商朝王族不愿南迁,因而留居下来,并以地名为姓氏,成为历史上最早一批以耿为姓的人。

另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耿国是由国名而来的姓氏。

另外,在古今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以耿为姓的人。

耿(Gě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姓。

据<姓氏考略>、<史记·殷本纪>及<辞源>等所载,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又称耿)邑,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

邢邑,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

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

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

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

后来为了与读做(Xí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商代末年有耿国(一名耿乡城),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

3、亦出自姬姓,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掉。

原耿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疑与“2”说为同一源)。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耿姓之发祥地为今河南温县,历商、周至秦,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

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

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

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

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

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

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

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

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

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

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

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徐氏家族文化传承族谱研究论文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宋代 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姓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清代 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 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 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 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民国时期 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52册59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代,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徙、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现存的各徐姓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代。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本家族即已修谱旷。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文宗咸丰九年(1724年)、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两篇旧序,故这个徐姓家族连续所谱当在11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1926年,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15年、30年、34年、40年、35年、41年、28年、19年、31年、17年、31年、22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789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326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泾川徐氏宗谱》 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 《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徐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艺名、名绩汞、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徐姓家谱的核心部分。 《东海徐氏老谱》一册,45页,民国十八年由宁陵的徐辑校,石印。这部家谱虽然印行于民国时期,但 它是宁陵徐氏在编撰印行《睢阳徐氏通谱》时,为了“报本追远”,在新谱还没有编定时而提前重印的老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此谱始修于东晋太宁元年(323),由司空崔琳、治谱官徐令意和左散骑常侍徐行坚撰修。到北宋天圣兀年(1023),由徐姓著名人物、祥符五年状元徐爽重辑会修。到了南宋又经过多次重修,加入朱熹的《徐氏谱序》和文天祥的《徐氏族谱像跋》。这部家谱保存着早期家谱的某些形制,包括谱名、谱序、遗像、世系表谱几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谱,虽然非常简略,但因其纂修时间比较早,保存了早期徐姓的一些重要资料。

一、      问题的提出

姓氏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姓徐的对徐姓作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上网浏览关于徐姓的文件,了解徐姓来源和徐姓历史名人。

2、  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搜集有关徐姓的名人故事。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      结论

1、  我国徐姓历史悠远,传说他姓改徐姓由来者很多。据《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他的后代也以徐为姓。另外,南京徐姓,大多秦烩后代,因耻于秦烩所作所为,全都改为徐姓。

2、  徐姓是我国当代人口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中,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人的,约为万人。

3、  在历史这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中,我们徐姓人才辈出。东汉著名女诗人徐淑,明代名将徐达,明代杰出的旅行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近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一言不发进曹营的徐庶等等,举不胜举。

拘役氏族谱和衣姓人普遍说法,衣姓原本姓马,祖上是尚衣局负责成衣制作的,“衣”是皇帝赐的姓。衣姓目前在山东栖霞市有一部分,比较兴旺,有“先有衣马营,后有栖霞城”之说,岁月沧桑,后来衣马营变成两座坟茔,是风水宝地,原位置现建成宾馆。另外,辽宁庄河等地的衣姓也非多,据传是清朝一妇女带着几个儿子闯关东时期发展繁衍起来的。现在衣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都是从山东、辽宁两地走出去的. 在山东临朐县也有大量衣姓人士,据2002年临朐县衣氏族谱第七次修缮版介绍,临朐的衣氏祖先是从栖霞迁入的,尊称为衣始祖,由于衣氏在临朐的世代繁衍中尊崇德孝忠信,集善存德,与世无争,因而枝繁叶茂、历代多出儒将文官,女多慈母,男多长寿。中国人都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因为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朝代。但是,就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年代来说,司马迁的《史记》也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西周早、中期和夏、商两代,只有帝王的世系而无年代。这就是说,五千年文明史中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对国民来说,“这事儿很煞风景”,使人说起五千年文明史来,“理不直,气不壮”;对学者来说,“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不能得到中外史学界的公认”而令人愤愤不平。 为填补中国文明史的空白,“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这个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直接参加的专家学者就有二百人。据报道,这一高层次的科研工程,连办公室秘书都是博士后。

关于徐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一次偶然地翻开百家姓,看到了徐姓,于是突发奇想,徐氏的祖先是谁?徐氏的发源地又在哪里?徐氏又有哪些名人?许多问答题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使我迫不及待的搜集徐姓的历史和现状。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徐姓的来源和徐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徐姓人口和分布情况。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徐姓的名人故事。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1. 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地,建立了徐国。2. 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 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在历史这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中,我们徐姓人才辈出。东汉著名女诗人徐淑,明代名将徐达,明代杰出的旅行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近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一言不发进曹营的徐庶等等,举不胜举。

河东柳氏家族研究论文与书籍

由青年作家柳育龙所著《历代柳氏家训集释》一书即将完稿,预计年底前出版。全书分家训、家风故事、家训研究、附录四大部分。系统梳理了自唐至今以来的家训,每篇家训后均附以作者简介、鉴赏解说、考释。各位宗亲如有合适素材请尽快联系作者,以便收录。微信hanxingzhuori。【作者简介】 柳玭,唐末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柳家世代高官,门第显赫,又以严格教育子弟出名,被后人誉之为“柳氏家法”。柳玭由书判、拔萃转左补阙。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以吏部侍郎预修国史,任御史大夫。唐昭宗时曾拟升任宰相,因宦官中伤而作罢。坐事贬泸州刺史卒。柳玭保持了祖辈、父辈的传统家风。他在教子家训中特别强调作为几代名臣的后代,稍有不慎,易为他人所诟病,有坠家声,因而必须慎之又慎。这也正是柳家世代高官却未使子孙流于贪鄙骄奢的重要原因。 【原文】 夫门地高者[1],可畏而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2],一事有坠先训,则罪大于他人。虽生可以苟取名位,死何以见祖先于地下?不可恃者,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之所嫉。实艺懿行[3],人未必信;纤瑕微累[4],十手争指矣。所以承世胄者[5],修己不得不恳[6],为学不得不坚。夫人生世,以无能望他人用,以无善望他人爱,用爱无状,则曰:“我不遇时,时不急贤。”亦犹农夫卤莽而种,而怨天泽之不润,虽欲弗馁,其可得乎! 予幼闻先训,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7],以畏怯为务[8],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义气为凶人。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敬。百行备[9],疑身之未周;三缄密[10],虑言之或失。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11]。去吝与骄,庶己减过[12]。莅官则洁己省事[13],而后可以言守法,守法而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廪禄虽微[14],不可易黎甿之膏血;榎楚虽用[15],不可恣褊狭之胸襟[16]。忧与福不偕[17],洁与富不并。比见门家子孙[18],其先正直当官,耿介特立[19],不畏强御;及其衰也,唯好犯上,更无他能。如其先逊顺处己[20],和柔保身[21],以远悔尤[22];及其衰也,但有暗劣,莫知所宗[23]。此际几微,非贤不达。 夫坏名灾己,辱先丧家,其失尤大者五,宜深志之[24]:其一,自求安逸,靡甘淡泊[25],苟利于己,不恤人言[26]。其二,不知儒术,不悦古道[27],懵前经而不耻[28],论当世而解颐[29],身既寡知,恶人有学。其三,胜己者厌之,佞己者悦之[30],唯乐戏谭[31],莫思古道。闻人之善嫉之,闻人之恶扬之,浸渍颇僻[32],销刻德义[33],簪裾徒在[34],厮养何殊[35]?其四,崇好慢游,躭嗜曲蘖[36],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37],觉之难悔。其五,急于名宦,昵近权要[38],一资半级,虽或得之,众怒群猜,鲜有存者。兹五不是,甚于痤疽[39]。痤疽则砭石可瘳[40],五失则巫医莫及[41]。前贤炯戒[42],方册具存[43];近代覆车,闻见相接。 夫中人已下,修辞力学者,则躁进患失,思展其用;审命知退者[44],则业荒文芜[45],一不足采。唯上智则研其虑[46],博其闻[47],坚其习,精其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苟异于斯,岂为君子? ——节录自《旧唐书·柳公绰传附柳玭传》 【注释】 [1]门地:即门第。有豪门、寒门的区别。 [2]立身:树立己身。行己:使自己有德。 [3]懿行:美好的德行。 [4]纤瑕:细小的毛病。微累:细微的牵累。 [5]世胄:指世家。 [6]修己:自修其身。 [7]恭默:恭敬而宁静。 [8]畏怯:此处可作“小心谨慎”解。 [9]百行备: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具备各种品德。 [10]三缄密:再三地强制自己言语谨慎。 [11]傥来:意外忽来者。 [12]庶己:也许可以;相近;差不多。 [13]莅官:即做官。 [14]廪禄:此处可作“俸禄”、“薪俸”解。 [15]榎楚:榎与楚皆木名,古代用以做笞罚的刑具。 [16]恣褊狭之胸襟:任意凭自己狭窄之心胸而为所欲为。 [17]不偕:不共存。 [18]门家:指世家;名门;名望。 [19]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20]逊顺:谦逊与恭顺。 [21]和柔:温顺与温柔。 [22]悔尤:悔恨;过失。 [23]宗:本源。 [24]志:记。 [25]淡泊:恬静寡欲。 [26]恤:顾惜。 [27]古道:古代学术、政治、道理、方法等等的通称。 [28]懵:不明。 [29]解颐:开颜欢笑;开口笑。 [30]佞己:以奸巧谄谀、花言巧语对己。 [31]戏谭:“谭”同“谈”。戏谭,戏笑言谈。 [32]浸渍:被水浸透。 比喻谗言之以渐而入。 [33]销刻:销,减损,刻,害也。 [34]簪裾: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 [35]厮养:指贱役。 [36]曲蘖:指酒。 [37]荒:荒废。 [38]昵:亲近。 [39]痤疽:一种疮。 [40]砭石:指石块磨成的尖石或石片,用以治痤疽,除浓血。为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瘳:痊愈。 [41]巫医:巫师和医师,古代巫师兼医师之职。 [42]炯戒:明白的鉴诫。 [43]方册:指典籍。 [44]审:仔细观察。 [45]芜:杂乱。 [46]上智:圣人。虑:谋思。 [47]闻:指知识。【译文】 凡是门第高的家庭,只可心存戒惧,而不可有恃无恐。我们所说的可畏,是指树立己身使自己有德,如果一事不慎而有背先贤的教训,那么过失就一定会比他人更大。虽然活着的时候也许可以苟且求得名位,但死了以后哪有脸面见祖先于地下?我们所说的不可恃,是指门第高则容易自高自大,家族兴盛则容易遭人嫉妒。即使有实在的技艺和美好的德行,人家也未必相信;如果有一点细微的毛病和错误,就会受到许多人的指责。有鉴于此,世家大族的后人,自修其身不得不诚恳,对学问的讲求不得不坚定。人生在世,无能而希望得到他人的重用,无德而希望得到他人的敬爱,如果得不到就发牢骚说:“我是生不逢时啊!现在这个时代不急需人才啊!”这就好比农民平时粗耕粗种,到时候没有收成或收成不多,却老是埋怨上天雨水滋润不够,这样虽不愿饿肚皮,但有可能么? 我小时候就聆听过祖父讲论家训、家法。他告诉我们:树立己身要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基础,以恭敬宁静为根本,以小心谨慎为要务,以勤劳节俭为准则,以与人交结为末事,以讲私人义气为恶人。要想使家庭富足就必须忍让和顺,要保持朋友交情就必须诚实恭敬。对自己多方面严格要求而使自己具备各种品德,还唯恐万一有失;再三强制自己言语谨慎,还担心言之有失。即使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想到还有不及,求取功名不要那么执著而要有如无意中得来。注意克服贪鄙吝啬和骄奢淫逸的习气,大致上就可以减少错误和过失。在官位上要注意清廉简政,而后才可以谈守法执法,正确守法执法之后才可以谈培养人才。为人正直不要去接近祸事,为人廉洁不要去沽名钓誉。薪俸虽少,却不可轻看这些百姓的膏血;刑具虽要用到,却不可凭自己狭窄之心胸而为所欲为。忧与福不同时存在,洁与富不同时并存。常见世家的一些子孙,其祖先正直,光明正大,不畏强权;等到其家衰微的时候,只喜好以下犯上,再没有其他能力。如其先人谦恭律己,温顺保身,以远离过失;等到其家衰微的时候,仅仅有隐藏不露的劣迹,而不知道它的本源。这里的一些细微的道理,不是贤者是不可能通顺理解的。 凡是损名害己、辱先丧家的,其最大的过失有五个方面,你们要牢牢记住:其一,自求安逸,不甘恬静寡欲,如果少知有利于自己,则不顾惜人言。其二,不懂得儒术,不喜欢古道,不明白从前的常规却不感到羞耻,议论当世不得体徒惹人笑而已,自己既无知,却又厌恶和妒嫉别人有学问。其三,对胜过自己的人就讨厌,对奉迎自己的人就喜欢,只乐于戏笑言谈,而不去想一想古道。听说人家有好事就妒嫉,听说人家有丑事就张扬,谗言乘虚而入,减损并侵害了德义。这些显贵们白白地活在世界上,与贱役又有什么不同呢?其四,嗜好游玩,酗酒成性,以贪杯为雅致,以勤事为俗流,学过的知识很容易就荒废了,等到明白过来又后悔莫及。其五,急于求得功名富贵,千方百计趋炎附势。一资半级,即使有时可能会得到,但由于众怒群猜,很少有能长久的。总之,这五个方面的不是,比痈疮更可怕。痈疮还可用石针治疗,而这五种过失则连巫师、医师也束手无策。前贤这些明白的鉴诫,书籍上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近代一些失败的做法,所闻所见几乎接连不断。 至于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一些研究词句,致力于学问的人,则急躁冒进而又担心失去,企图施展其用;一些能审察命运的变数、知难而退的人,则学业荒废、文章杂乱而一无所取。只有圣人君子能研其谋思,博其知识,坚其学问,精其业务,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如果有异于这些,又怎能算得上君子呢? 【评析】 柳玭在这篇家训中告诫子孙后代,“门地高者,可畏而不可恃”,所以要慎之又慎。门高不慎,则易为人所诟病,有坠家声;更易于骄傲,易犯安于逸乐、不学无术、妒贤嫉能等过失。这是最需要警惕的。这也正是柳家世代高官子孙却未流于贪鄙吝啬、骄奢淫佚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不肖子孙败家的事例比比皆是,今天为一些“小衙内”弄得声名狼藉的家庭也屡见不鲜。因此,柳玭这篇家训应特别引起那些身兼政府公职的家长、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弟的重视、警惕、思考和注意。

环境的影响,也是剧本的设定,这样的家族才会有更多的看点,每个人的奇葩点,也是现在最常见的。

一.本《历代柳氏家谱提要》大致包括柳氏源流、郡望堂号、柳氏宗祠、杰出人物、家谱提要等。 二.“家谱提要”收录范围以现存柳氏家谱为主。 三.收录中外藏书机构收藏和散见于民间的一九四九年之前所修线装柳氏家谱和部分近年来新修家谱,兼及其他装订形式的旧修家谱,其中部分单位所藏缩微胶片、扫描件、电脑打印件外,基本上为家谱原件。 四.条目内容为序号、题名、卷数、纂修者、修纂年代、谱籍堂名、版本形态、装订形式、始祖姓名、始迁祖姓名、分祖姓名、支祖姓名、内容简介、谱内名人、收藏单位或个人。 五.排列以编纂年代为序,朝代纪年括注公元纪年。出版时间只知朝代年号而不知具体年代者,则排列在某朝代最后。 六.谱籍地仍标以原修谱时地名,而非今之行政地名。以下是马东盈先生之前已著《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历代家谱提要》,所录者。 《和圣文化书系》总序…………夏庆奉(1)   《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序…………柳明瑞(3)   著述旨趣…………马东盈(1)   前言…………(1) 展氏家族谱牒 一、清代…………(5) 001.【山东兖州】《展氏族谱》不分卷…………(5) 002.【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8) 003.【谱籍待考】《展氏族谱》不分卷…………(8) 004.【山东平阴】《展氏族谱》不分卷…………(9) 005.【山东肥城】《展氏族谱》不分卷…………(14) 二、中华民国…………(18) 006.【山东平阴】《展氏族谱》不分卷…………(18) 007.【山东肥城】《展氏简谱》不分卷…………(23) 008.【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2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27) 009.【山东东平】《展氏族谱》八卷…………(27) 010.【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29) 011.【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30) 012.【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31) 013.【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33) 014.【山东肥城】《展氏简谱》不分卷…………(33) 015.【山西永济】《展氏族谱》不分卷…………(34) 016.【河南郸城】《展氏族谱》二卷…………(35) 柳氏家族谱牒 一、明代…………(37) 017.【谱籍待考】《柳氏宗谱》不分卷…………(37) 二、清代…………(38) 018.【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八卷…………(38) 019.【谱籍待考】《柳氏续谱》不分卷…………(40) 020.【浙江景宁】《柳氏宗谱》四卷…………(40) 021.【谱籍待考】《柳氏宗谱》…………(40) 022.【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四卷末一卷…………(41) 023.【江苏】《柳氏家乘》不分卷…………(41) 024.【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41) 025.【江苏吴江】《河东柳氏家乘》不分卷…………(42) 026.【江苏吴江】《分湖柳氏家谱》十卷…………(42) 027.【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43) 028.【浙江临海】《柳氏宗谱》…………(43) 029.【浙江三门】《柳氏宗谱》…………(44) 030.【浙江慈溪】《慈溪竹江柳氏兴孝录》二十四卷…………(44) 031.【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45) 032.【山东广饶】《柳氏家谱》…………(46) 033.【浙江浦江】《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47) 034.【甘肃庄浪】《柳氏宗谱》四卷…………(48) 035.【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48) 036.【广西宾阳】《柳氏宗谱》…………(49) 037.【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49) 038.【浙江浦江】《浦阳蜀山柳氏宗谱》…………(50) 039.【浙江临海】《临海桃渚柳氏宗谱》四卷…………(51) 040.【江苏吴江】《河东家乘》二卷,《续编》二卷…………(51) 041.【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52) 042.【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53) 043.【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53) 044.【谱籍待考】《柳氏族谱》不分卷…………(54) 045.【江苏无锡】《金匮甘露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54) 046.【浙江浦江】《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55) 047.【江西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55) 048.【浙江青田】《柳氏宗谱》…………(56) 049.【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56) 050.【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八卷…………(56) 【补】【湖北黄冈】《黄冈柳氏续修宗谱》三卷,首二卷…………(56) 051.【湖南长沙】《长桥柳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57) 052.【浙江浦江】《浦阳蜀山柳氏宗谱》…………(57) 053.【谱籍待考】《大园柳氏宗谱》不分卷…………(58) 054.【山西沁水】《柳氏继志堂家谱》…………(58) 三、中华民国…………(60) 055.【江苏镇江】《京江柳氏续谱》六卷…………(60) 056.【江西万载】《万载西江柳氏族谱》…………(60) 057.【浙江临海】《柳氏宗谱》六卷…………(62) 058.【浙江临海】《柳氏宗谱》…………(62) 059.【浙江台州】《滩头柳氏宗谱》不分卷…………(63) 060.【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63) 061.【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64) 062.【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64) 063.【湖南宁乡】《柳氏续修族谱》不分卷…………(64) 064.【江苏吴江】《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六卷…………(65) 065.【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四卷…………(65) 066.【浙江青田】《柳氏宗谱》…………(66) 067.【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74) 068.【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75) 069.【浙江兰溪】《柳家柳氏宗谱》四卷…………(79) 070.【浙江兰溪】《兰溪柳氏宗谱》五卷…………(79) 071.【浙江云和】《云和司前柳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79) 072.【浙江兰溪】《慈厚柳氏宗谱》四卷…………(80) 073.【江西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82) 074.【江苏靖江】《柳氏支谱》一卷…………(83) 075.【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六卷…………(86) 076.【湖南衡山】《柳氏六修族谱》…………(87) 077.【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七卷…………(87) 078.【山东宁阳】《柳氏族谱》…………(88) 079.【浙江临海】《临海桃渚柳氏宗谱》五卷…………(93) 080.【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三卷…………(94) 081.【山东栖霞】《柳氏家册》不分类…………(95) 082.【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七卷…………(102) 083.【湖南临湘】《柳姓氏族源流》…………(106) 084.【山西代县】《柳氏族谱》…………(106) 085.【湖南长沙】《长桥柳氏族谱》…………(107) 086.【江苏武进】《柳氏宗谱》…………(10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109) 087.【浙江泰顺】《河东郡柳氏族谱》五卷…………(109) 088.【福建福州】《柳氏族谱》不分卷…………(109) 089.【湖北监利】《柳氏族谱》…………(110) 090.【河南焦作】《承恩柳氏宗谱》不分卷…………(110) 091.【浙江庆元】《庆元下滩柳氏宗谱》一卷…………(112) 092.【浙江庆元】《柳氏宗谱》一卷…………(113) 093.【山东莱芜】《柳氏族谱》…………(113) 094.【湖南长沙】《湘中柳氏八修族谱》…………(114) 095.【江西萍乡】《湘赣柳氏联谱》…………(114) 096.【贵州铜仁】《柳氏族谱》…………(130) 097.【浙江青田】《柳氏宗谱》…………(137) 098.【广东汕头潮阳区】《洋内柳氏族谱》…………(139) 099.【浙江云和】《下街柳氏宗谱》一卷…………(146) 100.【山东莱芜】《深柳堂支谱》…………(146) 101.【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147) 102.【山西沁水】《河东柳氏西文兴环山居家谱》…………(170) 103.【山东烟台】《胶东柳氏族谱》…………(171) 104.【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九卷…………(178) 105.【湖北黄梅】《柳氏宗谱》…………(178) 附录 和圣后裔的百年族谱(卞文超柳萍王春娇)…………(189) 柳下惠研究史料的四个意外收获(曹明月)…………(196) 后记…………马东盈(207)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一、柳下惠家族文化是以柳下惠为中心,上溯其先祖,下寻其后裔而形成的文化。根据学者的研究,柳下惠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后稷。而柳下惠后裔,文献可考者有展氏、禽氏、柳下氏、柳氏、惠氏等。这些姓氏虽然非常古老,但经过两千七百年的繁衍传承,仍然算不上大姓,就整个华人世界而言,目前都没有进入百家姓前100位,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柳,而柳下的记载应该是最少的。《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历代家谱提要》是一部关于和圣柳下惠家族文化的专著。由于著者视野所及,本书仅涉及展、柳二姓。由于柳下惠家族文化丰富多彩,内容繁复,本书难以全面展开,仅对柳下惠家族谱牒予以提要叙录。 二、本书是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等大型家谱目录为基础,对柳下惠家族谱牒的收藏与著录予以考述。除了述其谱籍及基本内容外,部分条目附载序跋。著录条目所涉及谱书,以现在仍有传本者为限。仅见于文献记载者,虽美不取。历代家谱既有名家参与其中者,也有普通族众热心成书者,编纂体例、材料取舍乃至语言表达各有高下;历代家谱对于家族历史的记述或记忆,或有不尽符合史实之处。本书不以此为取舍标准。要之,本书所录,反映的是历代家谱纂修过程的真实。 三、本书是著者在撰写《柳下惠家族谱牒研究》一书所使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因占有材料多寡不一,各条目篇幅及体例亦难求一律。引录文献中有些文字表述具有明显的错讹,而又不适宜直接改正者,以“()”表示删除,以“〔〕”表示更正或增补。如“其实据”,应当订正为“真凭实据”,则以“(其)〔真〕〔凭〕实据”的形式标出。原文标点多为新加,亦间有视篇幅文意予以分段者。原文为示尊崇而在名号称谓之前空字或提行,概行删略。 四、本书是著者的一家之言,并不意味着著者之外的其他编者必然赞同其中的观点或者证实其中的描述。书中涉及柳下惠家族展氏、柳氏等姓氏及其传人的讨论,仅停留于学术讨论的层面,其篇幅多寡、表述顺序等主要决定于编纂者视野所及的文献史料与学识水平,不具有评论门第高下、区别家族盛衰的特别含义。

首先柳氏是一个名门望族,拥有强大的优越感,但是后来变成了中等门户,受到了武则天的打压,之后行为举止就变得更加古怪了,和历史人设有关系。

清代海宁查氏家族诗歌研究论文

在查良镛先祖中,最有名望的当算是查慎行、查嗣庭兄弟。查慎行原名嗣琏,字夏重,后受《长生殿》案牵连改名慎行。康熙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他曾追随邑人远征云贵,讨伐吴三桂残部,故有不少诗作反映战争残酷和民间疾苦。入京为官后,深悉官场内幕,看破世情,厌倦仕途,于是归田家居。赋闲作诗,著有《敬业堂诗集》等著作,是清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查嗣庭乃查慎行的弟弟,官至礼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他主持江西省试,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这本来是《诗经》里的一句话,但有人却向皇帝报告:“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掉上半截,岂不是暗示要砍掉皇帝的头吗?另外,他们还向皇帝告查嗣庭所出的其他试题亦“皆远其辞文”,别有用意,如首题“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显然与当今国家取士之道相违背;《易经》次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诗经》次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前用“正”,后用“止”字,明显是与去年正法之年江景棋文稿《历代年号论》中指“正”字有“一止”之象,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等语相同。雍正听完,勃然大怒,大发龙威,立即下令逮捕查嗣庭入狱,又下令查抄他的诗文笔记,认为其中语多悖逆,心怀怨望,谤讪朝廷,因而钦定“大逆不道”之罪。查嗣庭在狱中病死后,还被戮尸枭首。其亲属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捕,如其兄长查慎行,就被定为“家长失教罪”,被逮入京,一年后放归,不久就逝世。及至现代,除查良镛外,他的同族远房如在台湾的、曾做过师范大学校长的查良钊和做过“司法行政部长”的查良鉴,在香港的商界人士、社会活动家查济民,以及在大陆的、以诗闻名的查良铮(穆旦),说来都是知名人士。在查良镛来说,家人中对他后来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父。查良镛的祖父名查文清,是光绪丙戌年进士,曾在江苏丹阳任知县。因政绩良好,加了同知衔,后因“丹阳教案”而辞官回乡。当年,不少外国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尤以沿海省份为甚。这些传教士并非只事传教,常常藉西方势力欺压中国百姓。而官府方面慑于西方列强的淫威,往往视而不见,等同于姑息养奸。终于,忍无可忍的百姓便愤起反抗外国传教士的欺压。各地与传教士的摩擦时有发生。在丹阳,数百愤怒的群众围攻了建于当地的教堂,并一把火将其焚烧,成为轰动一时的“丹阳教案”。熊熊大火解了百姓们的心头之恨,却也不可避免地惹下了事端。事发后,查文清的上司为了向外国传教士交代,准备将丹阳烧教堂的为首两人捉拿处斩。此事让身为丹阳知县的查文清颇感为难。一方面,作为下级他不好违抗上司的命令;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他与百姓们一样痛恨外国传教士的劣行,因而十分不愿看到那两人被捉拿处斩。思来想去,查文清终于寻得一个两全之策。他先差人秘密通知为首那两人迅速逃走,得知确已逃脱后,他才一身轻松地前去上司那里汇报。面对恼羞成怒、坐立不安的上司,查文清语气平和:事件乃因外国人欺压良民引起公愤,数百人一涌而上,焚烧教堂,当中并无为首之人。不待上司细究,查文清又道:“丹阳教案”,本官难辞其责,故请求辞去官职。说罢,扬长而去。辞官回乡后的查文清,心境清朗,读书赋诗之外,又着手编纂《海宁查氏诗钞》,达数百卷之多;可惜,未等到《诗钞》雕版付印,查文清便去世了。查文清的丧礼极尽哀荣。出丧之日,丹阳有十多位绅士前来吊祭,而当时带头火烧教堂的两个人,也一路哭拜而来,每走一里路,就磕一个头,从丹阳一直磕到袁花。

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人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分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今存《海宁查氏族谱》20册)人所共知,在封建王朝中,能获皇帝御题对联者,必是于朝廷有功,在乡党有名的家族。

北京宛平查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查禄百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常州毘陵查氏宗谱二十卷,(清)查氏族人续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清容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常州毘陵查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民国)查师春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清容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常州毘陵查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查邦定、查邦正董修,查廷扬主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报本堂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浙江海宁查氏族谱十九卷,(清)查克敏重编,查元俏增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海宁查氏族谱十六卷,(清)查克敏重编,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河南郏县查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郏县查庄。婺源查氏族谱八卷,首两卷、末十二卷,(清)查庆曾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泾上查氏宗谱五卷,(清)查铎等编,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常州毗陵查氏宗谱,(民国)查世元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清容堂修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黄山祁门查氏族谱:

查良铮与查良镛之关系海宁查氏 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份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今存《海宁查氏族谱》20册。[来源] 氏族。浙江海宁查氏是当地望族,代代书香,乃楚人之后。查氏宗祠有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封:“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到金庸本人这一代,查氏又添辉煌,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穆旦,本名查良铮(1918—1977年),乃是金庸族兄,近年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这对兄弟,文名可说是超过了祖辈。金庸(1924— )原名查良镛,笔名林欢。浙江海宁人。当代香港武侠小说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大公报》记者,1950年代开始创作新派武侠小说,主要作品有《书剑恩仇录》、《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等。其作品情节曲折生动,富有浪漫色彩和象征意味,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查良铮简明档案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1948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主要译著有《普希金叙事诗选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诗歌《赞美》入选教材。[2] 查良铮生平简介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1979年平反。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3] 查良铮翻译研究在穆旦翻译艺术研究方面,纪念文集中香港学者马文通、大陆学者孙剑平分别有专文论述,王佐良、周珏良、杜运燮等人的文章中也有专门的文字予以介绍和评价。马文通称查良铮(穆旦)是“一个杰出的诗歌翻译家,迄今为止中国诗歌翻译史成就最大的一人”。他在文中将查良铮诗歌翻译质的发展概况作了鸟瞰式的考察,并对其翻译艺术作了总体的评述。孙剑平的《查良铮译〈欧根·奥涅金〉的艺术成就》则从一部作品入手,分析和总结查良铮的翻译艺术。他认为,在《欧根·奥涅金》的五个译本中,“若以诗味浓郁、才气横溢而论,当首推查译本”。王佐良则认为在《唐璜》这部巨著中,“译者的一支能适应各种变化的诗笔,译者的白话体诗歌语言,译者对诗歌女神的脾气的熟悉,译者要在文学上继续有所建树的决心——这一切都体现在这个译本之中”,他认为穆旦翻译《唐璜》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杜运燮则在他的文章中辟专节谈到了穆旦的译诗原则。另外早在1981年,周珏良和杜运燮先后在《读书》上撰文,谈到了穆旦的翻译艺术。——————————————————————————坎坷诗人路,传奇文曲星六十六年前,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在师生参加的“湘黔滇旅行团”的队伍中,有一个男生的举动引起周围同学们的特别注意:他每天从一本小《英汉词典》上撕下一页或者几页,一边行军,一边背上面的单词及例句,到晚上,背熟了,也就把那词典的一部分丢掉。据说,到达目的地昆明时,那本词典也就所剩无几了。他,就是已经在新诗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穆旦,在学校里大多数同学只知道他叫查良铮。早在1930年代,在南开中学就读的查良铮,就积极为校刊《南开高中学生》撰稿,仅1933—1934年间,他就发表论文4篇,新诗8首,大部分署名“良铮”或“查良铮”,并首次用了笔名“穆旦”。穆旦——意味追求光明,而在以后的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这个名字本身就将闪现出灿烂的光辉——他将成为中国现代诗派的杰出先驱和著名诗歌翻译家。查良铮出身于浙江海宁查氏名门,其先辈查慎行,中过进士并担任过康熙皇帝的文学侍从。查良铮的祖父虽为清末官僚,家道却已没落,其父始终做小职员,家中清贫以至常典卖旧物。母亲虽是一位家庭妇女,却常常教育子女要好好读书,奋发向上。查良铮五岁入天津北马路城隍庙小学,很早便显出过人聪慧,二年级时的作文就被发表在邓颖超等人主办的《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上。十一岁时查良铮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中学,六年后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那时候人们常常在《清华周刊》、北平《文学》上看到他才华横溢的诗篇。抗日战争爆发后,查良铮作为护校队队员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1938年春又和三校师生两千余人一起步行西迁昆明,194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42年,查良铮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热血之志,参加中国远征军,任司令部随军翻译,出征缅甸抗日战场。在激烈战斗后的大撤退中,他与战友失散,自己的战马又负伤而死,在日军追击下他不得不孤身一人逃亡在胡康河谷的热带雨林中。他被蚂蟥和麻雀似的大毒蚊子叮咬着,患上了疟疾。他忽而大汗淋漓,忽而浑身抖得如“筛糠”一般,眼前、耳中不断出现幻视幻听:遍地是战友的尸体,四周传来与敌人的厮杀声……他饿了就吃些热带浆果,渴了就喝点树叶上聚集的雨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拖着濒临死亡的身体到达了印度,并凭着难以想象的生命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后来他专门写诗回忆这段战争经历,他的诗作直面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永恒矛盾,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海明威’”。1949年8月,查良铮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等课程。留学期间,祖国解放后激动人心的变化时刻牵动着他,一种渴望回国参加建设的热切心情在他的心中涌动。当时的留学生活非常艰苦,他必须靠半工半读来维持生活和学业,为了少占用学习时间、多挣钱,他选择了深夜为邮电局送邮包的重体力活,每天当他浑身酸痛、精疲力竭地回到宿舍,已经是凌晨三、四点钟了。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写诗成了他唯一的休息和精神享受,他笔耕不辍,常有诗作在美国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渐渐地他在美国也小有名气了。当时,著名诗人赫伯特编选的《世界名诗库》中就收录了他的诗《饥饿的中国》和《诗八首》(节选),集中仅有两个中国诗人入选,另一个是何其芳。他完全可以靠写诗在美国生活得很好,但他却坚持认为:“在异国他乡,是写不出好诗的。”是啊,祖国——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诗人的赤子之心,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歌源泉啊!1952年夏,查良铮和妻子周与良拒绝了去台湾或者印度德里大学任教的聘请,决定返回祖国。当时留学生拿的还是国民党政府颁发的护照,又值朝鲜战争时期,美国不批准他们回大陆。他们四处奔波,托人疏通,才得到批准返到香港。查良铮很有感慨地对朋友说:“美国的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那是属于蓝眼睛、黄头发的美国人的,而我们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中国再穷,也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啊!”朋友看到他回大陆的执著劲头,以为他是***员,周与良笑着解释道:“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民。”1953年初,他们夫妇终于辗转回到祖国大陆。回国后查良铮被分配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面对求知似渴的学生和翻译方面的学术空白,他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立刻全力投入到教学和翻译工作中,他用惊人的速度翻译出了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等国外著名抒情诗人的作品,还翻译了不少文学理论著作。他一工作起来就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就以花生米代之,顾不上睡觉就凑乎打个盹儿……尽管回国后的物质生活是简朴的,查良铮还是感受到了在国外时所没有的那种快乐——南开需要他,学生需要他,中国的文学事业需要他!但是这种快乐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反右运动开始了,他因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打成右派,到南开大学图书馆进行管制劳动。每天在整理图书、抄录索引甚至打扫厕所之类的繁重劳动之余,他依然坚持着翻译工作,在恶劣的环境和抑郁的心境下,他热爱的文学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文革”爆发,他又被抄家,批斗,关入“牛棚”劳改。第一次批斗抄家那天,他午夜才被放回家,一进门,他就看到散乱满地被撕毁的书和文稿,他顿时面色铁青,瞪大了双目,怔了一怔,突然奔到一个被砸烂的书箱前,从木头板子底下抽出了一叠厚厚的稿纸,拍拍上面的木屑和尘土,看清了第一页稿纸上的字——拜伦《唐璜》译稿,他赶紧把稿纸搂在怀里,哆嗦着,长出了一口气:这是他几年来的心血,是他的生命啊!但是后来一次次的“扫荡”,这部译稿还是被抄得七零八落。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受到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查良铮从来没有流露过丝毫对从美国回来的后悔情绪,也没有动摇过对新中国和***的信念。当他的妻子也受到株连时,他总是劝她,要相信我们的国家不会永远这样下去,以后会好起来的。他总是抱着“人活着总是要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的人生态度,在残酷的现实中顽强地生活着,默默地工作着,“虽九死其犹未悔”。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防震棚中他仍坚持伏案写作,家人劝他休息,他说:“不让我工作,就等于让我死。”他似乎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像百米冲刺一样地译着、写着。1977年2月,查良铮因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着的祖国和文学事业。1981年,他的冤案终于彻底平反昭雪,南开大学在天津烈士陵园举行了“查良铮同志骨灰安放仪式”。近年来,查良铮和他的诗日益受到文学界和诗歌爱好者的关注,各种版本的穆旦诗集和译著也相继出版,他和历代生前失落的文人雅士一样,赢得了煌煌身后名,这颗被历史的浓云所遮蔽、过早陨落的诗界巨星,终于重新绽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颜氏家训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课题研究方案作者:福建晋江平山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时间:2007-3-2 17:27:50一、课题的表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纷争,改革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语文教学逐步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改革,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因此,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二、课题目标该课题的总目标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推进国民的阅读写作能力为基点,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扎实细致地进行课题研究,为开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我校选择的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目标是:在世界兴起了“汉语热”的背景下,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在学生语文学习背离传统文化的现实上,积极参与实践,务实探究,希望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协调、有效结合的教学实践层面上,走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一般学校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和谐发展的路子!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倾向性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等的明显差异,而人只有按照自身的适应方式,才能有效地获取、掌握知识技能。2、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知方面的自我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情意方面的自我建构。4、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理念。5、有关新课改的纲领性文件。6、不断发现、搜集到的报刊、网站的动态资料。四、研究的对象本实验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平山中学高中部全体学生。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的原则1、 师导性和生本性相结合的原则2、 创新性和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3、 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4、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二)、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为我校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倾向性研究、引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基础。2、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总体目标,对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及时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3、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和运用性的研究。4、总结研究法: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对研究种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5、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对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全程性的跟踪研究,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考查研究的效果。6、系统研究法:即摸索并建立一整套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发展方向的方法。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1月一2006年10月)为基础研究阶段。1、在语文组介绍、宣传课题,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组成课题组。2、组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子课题,并向上级申报子课题。3、召开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第二阶段(2006年11月-2009年3月)为课题实施阶段。1、组织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研究。2、全面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注意补充和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完成中期报告。3、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提高性的实践和研究。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经验总结阶段。整理、汇总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论文、案例、教学录象、学生习作、活动照片等),出版论文集、展示学生成果等,撰写结题报告,提请主管部门验收。 力争推广有价值的做法、经验。七、研究的预期效果及形式1、 每位实验教师整理、总结出关于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写能力、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并完成相关论文的撰写。2、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共享语文学习的快乐。3、 每位实验教师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年级和学习阶段运用不同读书策略和有效方法,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推进教学进程,使学生课、内外学习,高中和终身学习相得益彰,协调发展。4、积极加强与课题研究领导组相关老师保持沟通、联系,力争在相关刊物发表、展示我校师生的研究成果。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课题领导组:郭永乐(校长,高级教师)周维键(校书记,高级教师)许清江(主管教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课题组具体负责人:易晓红课题组成员:蔡琳、徐广之、许明哲、林晓峥、洪明媚、林秋雪、张榕、何旋珠、黄雅雅、蔡琳琳、张婷婷 、庄凉凉九、研究教师承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子课题:序号 研究方向(子课题) 成果形式 负责人1 怎样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 论文 易晓红2 《论语》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探究 论文 易晓红、洪明媚、黄雅雅3 读背说思悟写结合法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再探 论文 易晓红4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引用 论文 蔡琳5 书法练习对提高师生语文素养的价值探究 论文 许明哲6 在作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论文 张榕、何旋珠、林晓峥7 古典诗词和语文教学 论文 林秋雪8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究 论文 洪明媚、黄雅雅9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山水文化 论文 徐广之10 传统文化经典文本与高中语文教学 论文 庄凉凉、蔡琳琳张婷婷十、经费预算: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研究提供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活动经费和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持。十一、此研究课题要坚持为学生做好的几件实事及预期可能达到的效果:1、坚持做好国家级优秀期刊《新读写》(该杂志被定为课题资料和主要实验载体)的发行工作,引导学生在自愿订阅的基础上,充分组织学生运用好该读物,并希图借此在文化视野层面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坚持把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视做语文教学可以肩负的一项重任。如开展《论语》每日一读等活动。各研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所长,大胆摸索适合自己和学情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知识和能力,学识和德行能得到和谐发展的目标。3、关注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广泛虚心学习,认真深入研究,探寻最科学语文教法和学法,竭力提高课堂效益,组织学生积极向《新读写》投稿,力争发表作品,作文竞赛、语文培优能出成绩。各参与研究的教师每年负责完成一份能体现课题研究思想的优秀论文或案例或录像课。力争有作品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4、各语文课题研究教师应秉承、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引导学生学以践行、文以养德方面,精心培育学校人文软环境中担负起不可推卸的主力军之责!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1]  ,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颜氏家训》伦理思想解析 论文关键词:《颜氏家训》民间儒学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介绍了《颜氏家训》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颜氏家训》关于人伦、仁义、忠君和知足戒奢、谨言慎交、读书致用的思想主张。认为《颜氏家训》为儒家学说向民间的深入架设了桥梁,为儒学民间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成书于隋仁寿年间(公元601 - 604年),阐述了教子治家、立身扬名之道,宣扬刻苦读书、养身归心、经世治国,内容涵盖儒学、佛学、文学、音韵学、道学等,有一定史料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在伦理思想方面。颜之推著此书,目的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颜氏家族永葆兴旺。《颜氏家训》提倡的伦理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许多可称道之处。 一、《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与地位 传统社会里,儒学思想在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能够占据统治地位,首先当然是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其次家学、家诫、家训之类的强力灌输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它们为圣人之学向民间的深人架设了桥梁。 由魏晋进人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思想史的演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外来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兴盛。佛、道两教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尤其是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南北朝隋唐时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趋势就是儒、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和渐趋合流。《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深受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影响最深。 颜之推(531一590 ),生于南北朝后期,亲历了时局的艰难、朝代的频换、人生的困厄,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与灾难,自叹“一生四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面对动荡的时代,他痛感“大道寝而日隐,《小雅》推以云亡”,精英濡学由于失去强有力的国家支撑而不能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起不到维系人心、整齐世人、稳固国家的作用。“举世溺而欲拯,王道郁以求申。”(《观我生赋》)痛苦之余,颜之推发出了拯救儒学、复兴儒学的呼声。他清醒地意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恢复儒学如汉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地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民间延续、发扬儒学的血脉则是可能的。“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吠亩之人,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梁封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其而至,兹辱安所自至秦?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观我生赋》)他不寄希望于庙堂之上,而注目于草茅之下,致力于重建民间儒学的伦理思想,以此作为保存儒家传统的依托和修齐治平的根基。颜之推根据传统的儒学伦理思想学说,总结他一生治家、处世、为人的经验,于晚年撰成《家训》一书。从(家训》的编撰意图上来看,《家训》的伦理思想倾向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版本。《家训》对于重构儒学伦理思想体系,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自周公开家训之先河后,历代仕宦之家不乏长辈教戒幼辈的诗文与范例,但总的来说,或仅针对一事,或局限于某些方面,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家训》则形成了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它将传统儒学的忠、孝、仁、义和中庸之道等,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加以阐述,由教化家庭成员修身齐家扩展到维护整个社会,使传统儒学的伦理思想以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形式得以沿袭普及,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社会动荡正统儒学伦理思想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减弱的时候,《家训》对于重构濡学的伦理道德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颜氏家训》的伦理思想解析 综观(家训》全书,除(序致》篇外,从《教子》至《终制》,涉及以家庭为依托的人的一生,包括伦常关系、风操人格、学习文章、实际应务、养生归心、音辞杂艺诸多方面,但一以贯之者是儒学伦理思想,儒学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在这里落实为具体丰富的日常生活道德实践,儒家的老话被赋予新的意义。 (一)人伦为重,礼为教本 “人伦为重,礼为教本”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人要立身于世,首先要明了“人伦”这一至理,这是因为“先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在儒学思想中历来把人伦放在各种伦理关系的首要地位,《家训》提倡伦理道德教育,对处理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基于儒学伦理思想,依据现实情况,提出了如何巩固这种伦常关系的问题。 关于父子关系。认为:“父子之严,不可以押;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押则怠慢生焉。”主张“父子异宫”(《教子》),这样可以既保证父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人伦关系,又可以避免由于过分亲近溺爱而养成子女骄横的恶习。 关于兄弟关系。《家训》十分重视兄弟和睦对巩固家庭的作用。“兄弟者,分形连起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掣,前襟后据,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边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兄弟》)从生理上说,兄弟之间血脉相通;从感情上讲,从小就同甘共苦,风雨相伴,比其他人更多一份默契,多一份关照,因此更应该珍惜。 关于夫妇关系。“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尔。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牡鸡晨鸣,以致祸也。”(《治家》)《家训》从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认为女子应该依附于男人,不可让她去干预政事、主持家务。 只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明白做人的本分,并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成就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礼”是贯穿始终的。礼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标准,礼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中最具有实践性的一个范畴。“礼为教本”,“礼,身之干也”。礼是教化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守礼,保持“瞿然自失,敛容抑志”(《勉学》)的恭敬心态,就能在社会实践中时刻遵守典章制度,不致触犯刑律而招诛身、毁家、灭族之祸。“礼”应该贯穿于人生的各个环节之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