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酶的应用的论文英文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酶的应用的论文英文文献

enzymes by ‘intelligent’ design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Volume 13, Issue 1, February 2009, Pages 1-2Romas Kazlauskas, Stefan for enzyme engineering in natural product biosynthesis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Volume 13, Issue 1, February 2009, Pages 35-42Peter Bernhardt, Sarah E O’ impact of enzyme engineering upon natural product glycodiversification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Volume 12, Issue 5, October 2008, Pages 556-564Gavin J Williams, Richard W Gantt, Jon S EngineeringAdvances in Plan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Volume 1, 2008, Pages 29-47John Engineering XVII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Volume 22, Issues 5-6, 11 July 2003, Page ENGINEERING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Volume 171, Issues 1-2, 12 June 2001, Page 261

去PubMed检索,列表后面有fulltext提示,部分新发布的论文免费提供全文。旧刊全文收费不便宜,一篇几美金到20多美金不等。

1 邱雁临.纤维素酶的研究和应用前景[J].粮食与饲料科技,2001,30~31 2 刘耘,鄢满秀.纤维素酒精发酵的研究进展[J].广州食品工业发酵,1999,15(2):51~54,63 3 戴四发,金光明,王立克,等.纤维素酶研究现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3):32~38 4 阎伯旭,齐飞,张颖舒,等.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26(3):233~237 5 张鸿雁,陈锡时.微生物纤维素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3,13(3):41~42 6 杨礼富,微生物学通报,2003, 30 (4):9 987 史雅娟,吕永龙,环境科学进展1999, 7 ( 6)3} 378 宋桂经,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广西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9(1):73- 769 曲杳波,高培基.开展生物质转化为洒精研究实现液态燃料可持续供应}c}.发酵工程学科的进展一第一次全国发酵工程学术讨论会.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4一39.

你可以去创新医学网上看看,而且还有翻译服务。

酶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关论文

1.可广泛应用与制革、毛皮、毛纺、绢纺、造纸、洗涤剂、食品加工、医药、天然橡胶等的脱脂加工。2.作为洗涤剂酶与碱性蛋白酶一起添加于洗衣粉中制成双酶洗衣粉。产品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以洗涤剂为例,目前欧洲各国市场加酶洗涤剂占有量已达90%,日本为80%(主要是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而我国仅占10%,且只添加单一的蛋白酶,故本品可填补国内复合洗涤剂的空白,并有希望打入国际市场。按年产3000吨计,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预测年效益可达200万元。3.酶在生物工程、生物传感器、环保、医药等方面的应用也日益扩大,可以说酶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其他方面的新技术几乎都离不开酶。4.真菌产生的a一淀粉酶催化淀粉降解成可被酵母利用的糖,面包等食品制作等蛋白酶类(饼干松化剂)制作饼干过程中,水解面粉中的蛋白质;乳制品生产中,水解乳清蛋白。有利于食品中蛋白类营养的消化吸收。5.酿酒工业:麦芽中的淀粉酶、蛋白酶、葡聚糖酶。将酿酒原料淀粉和蛋白质降解成能被酵母利用的单糖、氨基酸和肽,从而提高乙醇的产量。β一葡聚糖酶分解β-葡聚糖,降低麦汁粘度,加快麦汁过滤速度,避免因β-葡聚糖引起的啤酒混浊。木瓜蛋白酶去除啤酒储存过程中生成的混沌物6.肉类烹饪:木瓜蛋白酶(嫩肉粉)菠萝蛋白酶分解肉的胶原蛋白,使肉类嫩滑。木瓜蛋白酶的最适宜温度为600C,适宜pH7-7.5,不要在高温和酸性环境下使用。7.乳制品工业:凝乳酶奶酪生产的凝结剂,并可用于分解蛋白质。乳糖酶降解乳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获得没有乳糖的牛乳制品,有利于乳品的消化吸收:果汁生产:果胶酶、纤维素酶。处理果肉,提高出汁率、缩短出汁时间、提高果汁质量。制糖工业:淀粉酶等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及各类糖浆葡萄糖异构酶用于将葡萄糖转化为甜度高的果糖,生产高果糖浆。8.纺织工业:淀粉酶广泛地应用于纺织品的褪浆,其中细菌淀粉酶能忍受100~110℃的高温操作条件。纤维素酶代替沙石洗工艺处理制作牛仔服的棉布,提高牛仔服质量。制革工业:胰蛋白酶类除去毛皮中特定蛋白质使皮革软化,也可用于皮革脱毛。9.医疗和药品工业:胰蛋白酶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和溶解血凝块,还可用于去除坏死组织,抑制污染微生物的繁殖;青霉素酰化酶将易形成抗药性的青霉素改造成杀菌力更强的氨苄青霉素L一天冬酰胺酶用于治疗癌症,剥夺癌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溶菌酶(黏多糖溶解酶)破坏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而杀死细菌。抗菌、止血消肿、加快伤口愈合,也用于治疗鼻炎、咽喉炎、口腔溃疡等。酪氨酸酶生产(神经递质),多巴用于治疗帕金森综合症。尿激酶、链激酶溶血栓剂,治疗血栓病。蛋白酶等(多酶片)治疗消化不良,许多酶在医疗中还可作为诊断试剂。

给你介绍下论文的写作和查找过程,我qq空间里有详细的方法介绍

生化酶类项目室内及室间质控评价与分析目前,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颠倒的需要,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检验质量的科学治理受到广泛重视。我科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同时,参加了历年来生化室间质控活动。本文主要对我科生化酶类项目室内、室间质控结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1 材料、方法及项目1.1 质控血清 室内进口液体质控血清BackmanLevel 1(L1)和Level 3(L3)两个浓度水平,由金坛试剂站提供。室间质控血清由省临检中心提供。1.2 试剂、仪器及方法学分类 使用上海复旦张江公司的酶类生化试剂,并在岛津CL-7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按使用说明优化编程测定。1.3 测定时间、方式 2个批号的室内质控血清天天上午随机顺序上机丈量,天天丈量一次。室间质控血清按临床中心要求进行。酶类项目反应温度是37℃ ,每月均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并在每季度28日前寄回省临床中心。我室对22项进行了测定评价,其中酶类项目7项,分别是ALT、AST、ALP、GGT 、CK 、LDH—L、AM Y。1.4 评价方式 靶值;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均匀误差;组内室间质评靶值,标准差,变异系数。2 结果7种酶类项Et室内质控评价结果见表1,室间质控评价见表2,均匀误差见表3。室内质评7种酶类项目S、RCV均小于组内相同条件实验室均匀水平,室间质评按PT评价方案均符合,各项得分均为100分。3 讨论近年来,随着省临检中心同一订购室内质控品,我科完善了室内质量控制制度,并对工作职员进行了质控专题培训,为进步生化检验质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采用了室内质控CV和室间质控cV同步评价方式,及时了解和把握了我科结果正确与否以及在全省质量控制活动中出现的题目,查找和分析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进步了我科生化质量治理水平。室内质控两个批号血清的均匀值,从表3统计来看,我室ALT、AST、ALP、CK、AMY 质控血清L1均匀误差为,GGT均匀误差为,室间质控各项结果在 之间。分析原因可能由于仪器试剂冷躲室故障使试剂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省中心质控尚有特殊对待可能。通过使用“同一”浓度质控物做室内质控,使得各参评单位有了一个相对恒定的“标准”,可利用“中心”的反馈信息,经常性校对本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以求得与其他实验室结果的一致。可见使用全省相同浓度的质控血清且认真测定,按时回报室内质控结果,对进步室间质评成绩的意义很大。

1、定点突变目前,科研人员已开始通过一些可控制的方法在酶或蛋白质特殊的位点引入特定分子进行修饰,并结合定点突变引入一种非天然氨基酸侧链来进行化学修饰,从而得到一些新颖的酶制剂。这一策略是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在酶的关键活性位点引入一个氨基酸残基,然后利用化学修饰法对突变的氨基酸残基进行修饰,引入一个小分子化合物,得到一种化学修饰突变酶(Chemically modified mutant enzymeCMM)。已利用定点突变法在枯草杆菌蛋白酶SBL的特定位点中引入半胱氨酸,然后用甲基磺酰硫醇试剂进行硫代烷基化,得到一系列新型的化学修饰突变枯草杆菌蛋白酶。酶的kcat/KM值随疏水基团R的增大而增大,而且绝大部分CMM的kcat/KM值都大于天然酶,有些甚至增加了倍,因此CMM能够改进酶的专一性及扩大催化底物范围。2、交联技术使用双功能基团试剂如戊二醛、PEG等将酶蛋白分子之间、亚基之间或分子内不同肽链部分,进行共价交联,可使分子活性结构加固,并可提高其稳定性,扩大了酶在非水溶剂中的使用范围。已使用戊二醛进行酶交联的研究,证实了利用交联酶晶体(crosslinkedenzyme cry stal,CLEC)技术提高了嗜热菌蛋白酶的生物活性,增加了其热稳定性。枯草杆菌蛋白酶经预处理,冻干形成交联酶晶体,在有机溶剂和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大大增加,活力可提高13倍。交联酶晶体制备分为两步:①酶晶体的形成;②保持酶活性,保持酶晶体的晶格不被破坏,进行化学交联。多功能交联试剂除了传统的戊二醛外,还包括一些新近开发成功的化合物,例如,糖基化作用与交联技术联合应用于青霉素G酰化酶,利用葡聚糖二乙醛将青霉素G酰化酶进行交联,使其在55℃下的半衰期提高9倍。酶的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交联增强了葡聚糖的羟基与酶分子亲水基团间的相互作用。3、小分子化合物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对酶活性部位或活性部位之外的侧链基团进行化学修饰,可以改变酶学性质。已被广泛应用的小分子化合物主要有邻苯二酸酐、氨基葡萄糖、醋酸酐、硬脂酸等。D-葡糖胺与未糖基化的RNase A进行化学偶联,得到单糖基化酶和双糖基化酶,其中,53位的天冬氨酸和49位的谷氨酸被认为可能是糖基化位点,经过修饰的单糖基化RNase A活力比天然酶低,但是热稳定性大大提高。氧化还原酶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是不稳定的,但人们对它很感兴趣。通过使用化学修饰的方法,用不稳定的氧化型硒原子取代胰蛋白酶中195位丝氨酸γ位的氯原子,使之转变为硒基胰蛋白酶,硒基胰蛋白酶失去了还原酶的活性,而表现出较强的谷胱甘肽氧化酶的活性。

脂肪酶的研究及应用论文

我有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文献检索互助团队,打造百度知道优秀团队

脂肪酶 是重要的工业酶制剂品种之一,可以催化解脂、酯交换、酯合成等反应,广泛应用于油脂加工、食品、医药、日化等工业。不同来源的脂肪酶具有不同的催化特点和催化活力。其中用于有机相合成的具有转酯化或酯化功能的脂肪酶的规模化生产对于酶催化合成精细化学品和手性化合物有重要意义。 目前酯化反应大多是高温酸碱催化,存在副产物有毒,反应条件苛刻,能耗高,环境污染等问题。而酶法合成能够克服以上缺点,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催化反应特异性强,不易产生副产物,对环境友好,是绿色化学工业的发展方向。 脂肪酶的应用 1.食品工业 利用酶作用后释放出的链较短的脂肪酸,增加和改进食品的风味和香味;利用脂肪酶催化的醇解和酯化反应来生产各种香精酯,作调料剂;用有1,3-专一性的微生物脂肪酶提高食用油营养价值和增加食用油的花色品种,制备代可可酯等高档油脂;另外,脂肪酶还可以用于酒类的去浊除渣、改善面包质量,改善蛋白的发泡等等方面。 2.洗涤剂工业 Novo公司首先将含脂肪酶的洗涤剂推向国际市场,作为洗涤剂的增效剂,该酶在15~60℃、以上的条件下可去除油污。 3.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精细化学产品 八十年代,用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低分子量羧酸酯系列香精酯、萜烯醇酯、中长链脂肪酸短链醇酯及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醇酯等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且产品可归入GRAS(一般认为是安全的)范畴,视作天然的“绿色”替代品。 目前酶法合成酯产品已从实验室研究迈向工业化生产,成为补充和取代部分化学合成产品的又一新的生产工艺,在生产实际中很多酯化产品如生物柴油、维A棕榈酸酯、棕榈酸异辛酯等产品在经济和环保两方面的优势已经超过了化学合成法。 4.消旋混合物的光学拆分 酶催化反应的高效性、高立体选择性及温和反应条件使得酶催化拆分法可用于某些用一般法难以拆分的手性化合物。脂肪酶是水解酶,对广泛的底物能催化不对称水解或不对称酯化。脂肪酶对手性化合物如醇、羧酸、酯、酰胺和胺等均有较好的立体选择性,因此脂肪酶被广泛地用来拆分外消旋醇和羧酸。拆分的主要途径为立体选择性水解、酯化或转酯反应。 用乙烯基酯为活性酯,在无水二氯甲烷中用假单胞菌脂肪酶催化氰醇的化学拆分,得S型醇,经化学转化合成β-肾上腺素抑制剂。此外,脂肪酶还用于酯环仲醇的拆分,拟除虫菊酯中间体的拆分,除草剂对甲氧基苯甲酸基奈普生、布罗芬的拆分等。

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脂类物质包括脂肪和类脂二类物质,脂肪又称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等。脂类物质是细胞质和细胞膜的重要组分;脂类代谢与糖代谢和某些氨基酸的代谢密切相关;脂肪是机体的良好能源,脂肪的潜能比等量的蛋白质或糖高1倍以上、通过氧化可为机体提供丰富的热能;固醇类物质是某些激素和维生素D及胆酸的前体。脂类代谢与人类的某些疾病(如酮血症、酮尿症、脂肪肝、高血脂症、肥胖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脂类代谢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1.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食物中的脂肪在口腔和胃中不被消化,因唾液中没有水解脂肪的酶,胃液中虽含有少量脂肪酶,但胃液中的pH为1~2,不适于脂肪酶作用。脂肪的消化作用主要是在小肠中进行,由于肠蠕动和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脂肪分散成细小的微团,增加了与脂肪酶的接触面,通过消化作用,脂肪转变为甘油一酯、甘油二酯、脂肪酸和甘油等,它们与胆固醇、磷脂及胆汁酸盐形成混合微团。这种混合微团在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的肠粘膜上皮细胞接触时,甘油一酯、甘油二酯和脂肪酸即被吸收,这是一种依靠浓度梯度的简单扩散作用。吸收后,短链的脂肪酸由血液经门静脉入肝;长链的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在肠粘膜细胞的内质网上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再与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载脂蛋白构成了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 2.类脂的消化与吸收 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部位主要是空肠和回肠,游离胆固醇可直接被吸收;胆固醇酯则经胆汁酸盐乳化后,再经胆固醇酯酶水解生成游离胆固醇后才被吸收,吸收进入肠粘膜细胞的胆固醇再酯化成胆固醇酯,胆固醇酯中的大部分掺入乳糜微粒,少量参与组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经淋巴进入血液循环。食物中的磷脂在磷脂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胆碱或胆胺,被肠粘膜吸收后,在肠壁重新合成完整的磷脂分子,参与组成乳糜微粒而进入血液循环。 二、脂肪的代谢 1.脂肪酸的合成 体内的脂肪酸的来源有二:一是机体自身合成,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中,需要时从脂肪组织中动员。饱和脂肪酸主要靠机体自身合成;另一来源系食物脂肪供给,特别是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动物机体自身不能合成,需从植物油摄取。它们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故称必需脂肪酸。它们又是前列腺素、血栓素及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前列腺素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血栓素作用与此相反,有促凝血作用。白三烯能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与过敏反应有关。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是在胞液中多酶复合体系催化下进行的,原料主要来自糖酵解产生的乙酸辅酶A和还原型辅酶Ⅱ,最后合成软脂酸。软脂酸在内质网和线粒体分别与丙二酰单酰辅酶A和乙酸辅酶A作用,均可以使碳链的羧基端延长到18~26℃。机体还可利用软脂酸、硬脂酸等原料,在去饱和酶的催化下,合成不饱和脂肪酸,但不能合成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必需脂肪酸。 2.脂肪的合成 脂肪在体内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利用食物中脂肪转化成人体的脂肪,另一种是将糖转变为脂肪,这是体内脂肪的主要来源,是体内储存能源的过程。糖代谢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在脂肪和肌肉中转变为 磷酸甘油,与机体自身合成或食物供给的两分子脂肪酸活化生成的脂酰辅酶A作用生成磷脂酸,然后脱去磷酸生成甘油二酯,再与另一分子脂酰辅酶A作用,生成甘油三酯。 3.脂肪的分解 脂肪组织中储存的甘油三酯,经激素敏感脂肪酶的催化,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利用,甘油经磷酸化后,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循糖酵解途径进行代谢。胞液中的脂肪酸首先活化成脂酰辅酶A,然后由肉毒碱携带通过线粒体内膜进入基质中进行 氧化,产生的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酶循环彻底氧化,这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 4.酮体的产生和利用 脂肪酸在肝中分解氧化时产生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 羟丁酸和丙酮,由乙酰辅酶A在肝脏合成。肝脏自身不能利用酮体,酮体经血液运送到其它组织,为肝外组织提供能源。在正常情况下,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处于平衡状态。 三、类脂的代谢 1.胆固醇的代谢 体内胆固醇主要在肝细胞内合成,胆固醇在体内不能彻底氧化分解,但可以转变成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及雌激素均以胆固醇为原料在相应的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胆固醇在肝中转变为胆汁酸盐,并随胆汁排入消化道参与脂类的消化和吸收。皮肤中的7-脱氧胆固醇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可转变为维生素 ,后者在肝及肾羟化转变为1,25- 的活性形式,参与钙、磷代谢。 2.磷脂的代谢 含磷酸的脂类称为磷脂,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统称为甘油磷脂,它包括卵磷脂和脑磷脂,是构成生物膜脂双层结构的基本骨架,含量恒定为固定脂。卵磷脂是合成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分。由鞘氨醇构成的磷脂称为鞘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分,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磷脂酸是合成磷脂的前体,在磷酸酶作用下生成甘油二酯,然后与CDP-胆碱或CDP-胆胺反应生成卵磷脂和脑磷脂。鞘氨醇由软脂酸辅酶A和丝氨酸反应形成。鞘氨醇经长链脂酰辅酶A酰化而形成N-酸基鞘氨醇,即神经酰胺,又进一步和CDP-胆碱作用而形成鞘磷脂。 四、血浆脂蛋白代谢 1.血脂的组成及含量 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统称血脂,它的组成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的脂肪酸等。血脂的来源有二:一为外源性,从食物摄取的脂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二是内源性,由肝、脂肪细胞以及其它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液。血脂受膳食、年龄、性别、职业以及代谢等的影响,波动范围较大。正常人空腹12~24 h血脂的组成及含量见表1。 表1 正常成人空腹时血浆中脂类的组成和含量脂类物质 nmol/L mg/dl 脂类总量 4~7(g/L) 400~700甘油三酯 ~ 10~160胆固醇总量 ~ 150~250磷 脂 ~ 150~250游离脂肪酸 ~ 8~25血浆中脂类的正常值范围因测定方法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另外,血脂含量与全身脂类相比,只占极小部分,但所有脂类均通过血液转运至各组织。因此,血脂的含量可以反映全身脂类的代谢概况。 血脂的来源与去路如下: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功能 正常人血浆含脂类虽多,却仍清彻透明,说明血脂在血浆中不是以自由状态存在,而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血浆脂蛋白的形式运输。载脂蛋白主要有apoA、apoB、apoC、apoD和apoE等五类,还有若干亚型。血浆脂蛋白的结构为球状颗粒,表面为极性分子和亲水基团,核心为非极性分子和疏水基团。各种血浆脂蛋白因所含脂类及蛋白质量不同,其密度、颗粒大小、表面电荷、电泳行为及免疫性均有不同,一般用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将它们分为四类,彼此对应,即:HDL高密度脂蛋白( 脂蛋白)、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前 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 脂蛋白)和CM乳糜微粒。CM是在空肠粘膜细胞内合成,转运外源性脂肪;VLDL是在肝细胞内合成,转运内源性脂肪;LDL是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转运胆固醇至各组织;HDL是在肝细胞内合成,转运胆固醇和磷脂至肝脏。 五、脂类代谢紊乱引起的常见疾病 1.血浆脂蛋白的异常引起的疾病正常时,血浆脂类水平处于动态平衡,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如在空腹时血脂水平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高血脂症。因血脂是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所以血浆脂蛋白水平也升高,称为高脂蛋白血症。根据国际暂行的高脂蛋白血症分型标准,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6型,各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脂蛋白及脂类含量变化见表2。 表2 各型高脂蛋白血浆脂蛋白及脂类含量变化类型 血浆脂蛋白变化 血脂含量变化 发生率 Ⅰ 高乳糜微粒血症 甘油三酯升高 罕见 (乳糜微粒升高) 胆固醇升高 Ⅱa 高 脂蛋白血症 甘油三酯正常 常见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胆固醇升高 Ⅱb 高 脂蛋白血症 甘油三酯升高 常见 高前 脂蛋白血症 胆固醇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及极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Ⅲ 高 脂蛋白血症 甘油三酯升高 较少 高前 脂蛋白血症 胆固醇升高 (出现“宽 ”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Ⅳ 高前 脂蛋白血症 甘油三酯升高 常见 (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胆固醇升高 Ⅴ 高乳糜微粒血症 甘油三酯升高 高前 脂蛋白血症 胆固醇升高 不常见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是由于遗传因素缺陷所造成的脂蛋白的代谢紊乱,常见的是Ⅱa和Ⅳ型;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是由于肝、肾病变或糖尿病引起的脂蛋白代谢紊乱。 高脂蛋白血症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或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缺陷所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包括脂类产生过多、降解和转运发生障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如脂蛋白脂酶活力下降、食入胆固醇过多、肝内合成胆固醇过多、胆碱缺乏、胆汁酸盐合成受阻及体内脂肪动员加强等均可引起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血浆胆固醇增多,沉积在大、中动脉内膜上所致。其发病过程与血浆脂蛋白代谢密切相关。现已证明,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多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高密度脂蛋白则能防止病变的发生。这是因为高密度脂蛋白能与低密度脂蛋白争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抑制细胞摄取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从而防止了血管内皮细胞中低密度脂蛋白的蓄积。所以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时,可以考虑应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药物。肥胖人与糖尿病患者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低,故易发生冠心病。 2.酮血症、酮尿症及酸中毒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酮体含量很少,通常小于1mg/100mL。尿中酮体含量很少,不能用一般方法测出。但在患糖尿病时,糖利用受阻或长期不能进食,机体所需能量不能从糖的氧化取得,于是脂肪被大量动员,肝内脂肪酸大量氧化。肝内生成的酮体超过了肝外组织所能利用的限度,血中酮体即堆积起来,临床上称为“酮血症”。患者随尿排出大量酮体,即“酮尿症”。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和 羟丁酸是酸性物质,体内积存过多,便会影响血液酸碱度,造成“酸中毒”。 3.脂肪肝及肝硬化 由于糖代谢紊乱,大量动员脂肪组织中的脂肪,或由于肝功能损害,或者由于脂蛋白合成重要原料卵磷脂或其组成胆碱或参加胆碱含成的甲硫氨酸及甜菜碱供应不足,肝脏脂蛋白合成发生障碍,不能及时将肝细胞脂肪运出,造成脂肪在肝细胞中堆积,占据很大空间,影响了肝细胞的机能,肝脏脂肪的含量超过10%,就形成了“脂肪肝”。脂肪的大量堆积,甚至使许多肝细胞破坏,结缔组织增生,造成“肝硬化”。 4.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 虽然胆固醇是高等真核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在细胞生长发育中是必需的,但是血清中胆固醇水平增高常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形成和发展与脂类特别是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胆固醇进食过量、甲状腺机能衰退,肾病综合症,胆道阻塞和糖尿病等情况常出现高胆固醇血症。 近年来发现遗传性载脂蛋白(APO)基因突变造成外源性胆固醇运输系统不健全,使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比例失常,例如APO AI,APO CIII缺陷产生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症,APO-E-2基因突变产生高脂蛋白血症,此情况下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就会影响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因此病人应采用控制膳食中胆固醇治疗。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基因的遗传性缺损,低密度脂蛋白不能将胆固醇送入细胞内降解,因此内源性胆固醇降解受到障碍,致使血浆中胆固醇增高。 5.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轻度肥胖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而肥胖症则会出现疲乏、心悸、气短和耐力差,且容易发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除少数由于内分泌失调等原因造成的肥胖症外,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营养失调所造成。由于摄入食物的热量大于人体活动需要量,体内脂肪沉积过多、体重超过标准20%以上者称为肥胖症。预防肥胖,要应用合理饮食,尤其是控制糖和脂肪的摄入量,加上积极而又适量的运动是最有效的减肥处方。 脂肪是人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机体所需能量的50%以上由脂肪氧化供给;脂肪还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因此,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和磷脂等在内的类脂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它与膜上许多酶蛋白结合而发挥膜的功能,胆固醇还是机体内合成胆汁酸、维生素 和类固醇的重要物质。脂类代谢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受到神经体液的调节,如肾上腺素、生长激素、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素、糖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和甲状腺刺激素促进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而胰岛素和前列腺素的作用则相反。适量的含脂类食物的摄入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脂类代谢保持正常,一旦某种因素发生变化引起脂类代谢反常时,便导致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脂肪酶,即甘油酯水解酶,是一种糖蛋白,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各种组织中。脂肪酶将食物中的酯类水解为甘油二酯、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参与完成了脂肪消化、吸收、利用的全过程。动物脂肪酶主要包括肝脂肪酶和胰脂肪酶。

临床意义:

胰腺是人体脂多糖的最主要来源。血清脂多糖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及胰腺癌,血清淀粉酶增加的时间较短,而血清脂多糖活性上升可持续10~15天。

扩展资料

脂肪酶的其他应用

1、在食品加工上

乳制品加工中,可以改善奶粉和奶酪的风味、缩短成熟期、对乳脂和奶油进行脂解改性等,极大程度提高了乳制品的使用价值和品质。

面制品加工中,增加馒头的白度,同时水解脂肪生成单酰甘油和二酰甘油,而单酰甘油能与淀粉结合,起到延缓淀粉老化的作用,从而提高馒头的香味。

调料剂加工中,利用脂肪酶作用反应后释放出链较短的脂肪酸,能增加和改进食品的风味和香味,利用脂肪酶催化的醇解和醋化反应生产出各种香精醋作为调料剂。

2、在生物柴油方面

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油脂、餐饮垃圾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或热化学工艺制成的再生性柴油燃料。生物柴油是典型的脂肪酸甲脂,利用脂肪酶控制其反应温度、pH值和水的溶质含量对不同的原料进行处理,可达到较高的转酯率。

脂肪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是一些列的水解和酯化过程,三甘酯经过两步水解,最终产物为单甘酯和脂肪酸,然后让脂肪酸与甲醇反应,生成生物柴油。

3、洗涤剂中的作用

在洗涤剂中加入脂肪酶,能分解衣物油污成甘油二脂、甘油单脂及脂肪酸等较易溶于水的物质,从而显著提高洗衣粉的洗涤效果,降低表面活性剂和三聚磷酸钠的用量,使洗涤剂朝低磷或无磷化的方向发展、减少磷对环境污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脂肪酶

酶工程的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酶法多肽是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工程三项高科技交际的非同一般或非一般高科技所能比拟的高科技产品。酶法多肽,首先提到的是酶。什么是酶?酶是一种由于其特异的活性能力,而具有催化特性的蛋白质。凡有生命的地方都有酶或都需要酶。酶和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它几乎参入了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酶是一种催化剂,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酶和酸、碱或有机的催化剂相比,其特点是:1、酶是高效催化剂。一是能在温和条件下,如常温、常压和近中性PH值条件下,大大加速反应;二是在可比较的情况下,其催化效率较其它类型催化剂高 10 –10 倍。2、酶具有高的作用专一性。只能催一种或一类反应,作用一种或一类物质。3、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是生物催化剂:1、所有的酶都是生物体产生的。2、酶和生命活动密切相关:①酶参入了生物体内所有的生命活力和生命过程。②消除有害物质,起保护作用。③协同激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在体内发挥信号转换,传递和放大作用,调节生理过程和生命活动。④催化代谢反应,建立各种各样代谢途径和代谢体系。3、酶的组成和分布是生物进化与组织功能分化的基础。4、酶能在各种水平上进行调节以适应生命活动的需要。酶法,也称为酶解或蛋白质的酶法改性。酶解蛋白质所用的酶,大都是肽酶类。肽酶是分布极广的一类酶。动物蛋白酶通常以无活性的酶原状态存在,在生理活动需要时再活化,活化过程往往是借助其它蛋白水解酶或本身的作用,切除一部分肽键而完成的。加些植物蛋白酶,如木瓜、菠萝和无花果蛋白酶,它们在细胞可溶性蛋白中占很大比例,纯度相当高。肽酶的作用方式,可分为端(解)肽酶和内(切)肽酶,前者从肽链游离的羟基端或游离的氨基酸端切下末端氨基酸;后者切断蛋白质分子内部肽键,使蛋白质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活性多肽。肽酶最适pH可分成中性,碱性和酸性。肽酶除能水解肽键外,也作用于酯键、酰胺键,甚至还能催化转肽以及肽链的合成。肽酶酶解蛋白质往往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的。它的主要优势是:1、酶解不减蛋白质营养价值。2、可获得比原食品蛋白质多的功能。3、酶解加工的过程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多肽功能。4、可保持多肽营养纯天然绿色属性,不含任何化学物质。5、酶解出来的多肽,没有任何苦味和异味。6、酶解出的多肽不会引起过敏。7、改善原食品蛋白质的一些过敏原。可增加原食品蛋白质没有的重要的生物学功能。8、可增加原食品蛋白质所不具备的营养特性。9、可有效的控制多肽的分子量段。而用酸、碱等化学物酶对蛋白质进行了改性(水解),且不如酶法产品的安全性:1、一是参入化学反应的化学试剂残余是否有害;二是改性蛋白在人体中能否被吸收;三是水解后产物是否安全,这一系列“安全”问题非常复杂,在短期内很难诊断;四是营养价值大大降低。2、因酸碱化学物质性质较烈,水解出的多肽,可能会出现产品功能性变化问题,一些功能性质可能会减弱或丧失。3、营养损失。酸碱水解法,可能会造成粒氨酸失效,最终导致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改变。4、生产费用较酶法高。5、多肽感官性质上问题。蛋白质本身没有苦味,经酸碱水解的蛋白质往往会出现苦味。总之,用传统的方式合成肽已经落后了,已不适应现代科技对生产多肽的要求。用传统的方式生成多肽,其分子量无法控制,功能性难以体现,分子量无法控制,生产的多肽有苦味,这种多肽不但没有保健作用,而且有副作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引领多肽生成的方法是酶法,酶法生产的多肽具有较强的活性和多样性,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成为科技界、医学界、营养学界、食品学界、企业界研究、开发、生产的热点,酶法多肽产业是跨世纪的一种新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极为看好。

酶是由活细胞生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也称生物催化剂。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极高的催化效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将酶提取加工后的产品,即称为酶制剂。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各种酶制剂的主要来源。酶制剂无毒、无残留、无副作用,属于绿色饲料添加剂。1 常用酶制剂的种类 单体酶根据来源的不同,单体酶可以分为内源性消化酶和外源性消化酶两大类。 内源性消化酶内源性消化酶是指在畜禽体内能够合成并分泌到消化道的酶。 外源性消化酶这类酶不能在畜禽体内合成,多来源于微生物,主要用于消化动物自身不能消化的物质或降解抗营养因子及有害物质等。 复合酶随着单酶制剂生产的工业化发展及价格的降低,复合酶制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复合酶制剂是由一种或几种单一酶制剂为主体,加上其他单一酶制剂混合而成的,可同时降解饲料中多种抗营养因子及养分,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2 饲用酶制剂的作用 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是依靠自身的消化酶和肠道中微生物酶共同实现的。 抑菌、杀菌或产生对动物健康有益的低聚糖等物质 降解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在饲料中加入酶制剂,一方面可以破坏植物籽实的细胞壁,使纤维成分降解为可消化吸收的还原糖,同时使被包围的淀粉、蛋白质和矿物质得以释放。 开发新饲料资源一些富含纤维素的原料,本来不能为单胃动物所利用,但可通过添加纤维素酶提高其利用率,从而扩大了饲料资源。 3 饲用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猪饲料在猪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粪便中排磷量减少34%~54%,在生长肥育猪饲料中添加植酸酶的试验结果表明,1000U/Kg植酸酶相当于添加~无机磷的效果。 禽饲料 牛饲料

1、酶工程应用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利用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的催化功能,以玉米淀粉等为原料生产高果糖浆等。乳制品加工则需要用凝乳酶和乳糖酶。农副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需要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质素酶。此外,从木瓜中提取的木瓜蛋白酶,提高活性和固定化以后,可以被用来酿制啤酒和制造果汁。2、酶工程在用农产品开发生物活性肽方面的应用 以前,人们认为氨基酸是人体吸收蛋白质的主要途径,随着研究发现,蛋白质经消化道中的酶水解后,主要以小肽的形式吸收,比完全游离的氨基酸更易吸收利用。这一发现,启发了科研工作者采用酶工程技术用蛋白质生产生物活性肽的新思路。 生物活性肽是蛋白质中20种天然氨基酸以不同排列组合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或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活性肽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易消化吸收,有促进免疫、激素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且食用安全性高。生物活性肽主要是通过酶法降解蛋白质而制得。目前已从大豆蛋白、玉米蛋白、牛奶蛋白、水产蛋白的酶解物中制得一系列功能各异的生物活性肽。

关于乳酸脱氢酶论文的文献

摘 要:0引言 红花又称红蓝花、刺红花,是菊科植物,含有特殊的香味,味道微苦。红花主要产地在湖南、四川、新疆等地,具有治疗痛经、胸痹、心痛、腹痛、跌打损伤等多种用途[1]。本研究针对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和总结,下面进行以下内容的报道。 1红花

关键词:化学成分论文

0引言

红花又称红蓝花、刺红花,是菊科植物,含有特殊的香味,味道微苦。红花主要产地在湖南、四川、新疆等地,具有治疗痛经、胸痹、心痛、腹痛、跌打损伤等多种用途[1]。本研究针对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和总结,下面进行以下内容的报道。

1红花

红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花上部分茎杆呈现直立的状态,为白色或淡白色,无毛且十分光滑,下部分茎杆为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重锯齿、小锯齿或无锯齿,由底向上叶逐渐变小,红花叶的质地较为坚硬,有光泽。红花主要有怀红花、散红花、川红花、南红花、西红花等多种品种。红花多数生长在温暖、干燥的气候中,一般红花的种子发芽在20℃-30℃左右即可,生长温度在20℃~25℃,具有较强的抗旱、抗贫瘠性,但是偶也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灌溉,从而保证红花的产量。红花的抗水性较差,生在环境必须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对土壤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肥沃的砂土壤作为基础,一般紫色夹沙土和油沙土最为适宜红花的生长。红花作为一种长日照植物,充分的日照能够保证其发育良好,籽粒饱满,红花的生活周期为120天。红花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腹泻、腹痛、肠胃出血,女性经期过多的症状,红花中毒患者会出现神志萎靡不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惊厥的现象,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皮疹等症状。一般引起红花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对红花的误用和用量过大,在临床应用中,孕妇禁止使用,有溃疡病或者血性疾病的患者在使用中要注意红花的用量不宜过大。

2红花的化学成分

红花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红花多糖、脂肪酸等化学成分,红花含有一部分醌式查耳酮类化合物,醌式查耳酮类化合物主要是红色素和黄色素,在其它植物中比较少见。黄酮类化合物和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Y)是红花中含有的最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挥发油为低脂肪酸、烷烃以及少量的芳香脂,红花多糖主要是由于红花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为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和半乳糖,脂肪酸主要为棕搁酸、亚油酸、甘油酯、月桂酸以及部分不饱和的脂肪酸。

3红花的药理作用

对血管系统的作用。一方面,红花对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起到重要的作用,患者在进行使用红花黄色素的治疗后,在给药4天左右时间后患者的血压开始下降,在给药2~3周左右药理作用达到最高,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浆中的肾素活性均出现了明显下降,表明红花能够对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起到作用[3]。另一方面,红花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有效改善缺血症状,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Y)能够减少漏出乳酸脱氢酶(LDH),同时使线粒体的肿胀程度和膜流动性下降,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Y)能够缓解患者的心肌缺氧程度和心肌缺氧性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肌能量代谢情况,充分体现红花对扩张冠状动脉,改善缺血症状起到重要作用。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脑缺血是一种病理复杂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脑中的血液流量减少,导致脑中的缺血缺氧,自由基产生,炎症因子和细胞的参与,导致了神经细胞的希望。红花中的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能够有效的治疗脑缺血症状,对神经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Y)能够充分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致使血小板的血液开始聚集,血小板内的游离钙的浓度不断升高的同时,中性粒细胞就会开始聚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受体拮抗剂,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血小板粘附,血小板中的游离钙离子就会不断升高,这就使得红花能够有效的对血小板活化因子进行抵抗,在临床中针对血栓和炎症等病情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增加血液循环流畅水平。

抗氧化的作用。组织缺血和再灌注的`过程,就会导致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增强,从而给血液循环带来一定的障碍和损伤。在对小白鼠的试验中可以看出,红花提取液能够有效清除羟自由基,从而抑制小白鼠的肝匀浆脂出现氧化,红花注射液能够有效拮抗氧自由基的作用效果,有效减少IL8的含量,有效的阻止了IL8和炎症进行反应,充分对恶性的循环产生了阻止作用[4]。红花中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是由于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在清除羟自由基的同时,保护了人体中的细胞膜,在淤血中能够加快血液循环阻碍作用,从而红花中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抗氧化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肿瘤的作用。肿瘤需要在一个营养的环境中成长,需要血液能够提供排出代谢的产物,肿瘤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治疗和阻断引起了医疗人员的广泛关注,在血管的生成过程中,血管发生的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环节就是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红花起到对b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充分的抑制作用,针对肿瘤进行有效治疗和抑制,起到抗肿瘤的作用。综上所述,尽管现阶段对红花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红花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与活血化瘀的治疗中,另外红花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对红花研究的不断深入,红花在临床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1、植物黄酮:(1)含量:高达为现有植物之最(最新检验)(2)作用: * 消炎杀菌功效是青霉素的10倍,特别对口腔溃疡、喘气、气管炎有较好的作用。 * 降低血脂和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机制,可增强血管耐力。 * 降低血压对冠状动脉和脑动脉有舒张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 * 具有明显的抗糖尿病和降糖作用。 * 对恶性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有抑制作用,保护细胞免受致癌物的损害。2、氨基酸:(1)含量:含有亮氨酸、异氨酸、蛋氨酸等17种人体无法自身合成的氨基酸。(2)作用:生命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3、微量元素:(1)含量:含有钾、钙、铁、锌等14种微量元素(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口感】特殊的生长环境和高达的黄酮含量决定了它特殊的口感:入口微苦,十秒钟后喉部有特殊甘甜感,每天饮用一杯,整天喉咙部都舒服。【适宜人群】经国家卫生部检测试验:无任何毒副作用,老少皆宜。以下是某些学术论文的摘要:类茶植物显齿蛇葡萄有效成分的开发应用研究完成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完成人员:杨伟丽 张友胜 刘仲华 黄建安 熊皓平 王文茂 朱 旗组织鉴定单位:湖南省教育厅鉴定日期:2001年12月14日显龄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是葡萄科蛇葡萄属中的一种野生藤本植物,俗称“藤茶”。显齿蛇葡萄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区,是一种可直接利用的天然野生植物资源。该课题对该植物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选题新颖,涉及天然植物研究和应用的学科前沿。 该课题组运用薄层色谱、系列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高速逆流色谱等先进分离手段和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质谱、液质联用和气质联用等先进的鉴定手段,对显齿蛇葡萄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该项研究设计合理,手段先进,试验数据可靠,结论可信。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显齿蛇葡萄的应用理论与技术,对于其它天然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测定,对显齿蛇葡萄及其它植物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课题所获得的显齿蛇葡萄功能成分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可操作性强,试用于工业化生产中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可观。文献查新表明,本项研究所取得的系列成果在多个方面具有突破和创新。本课题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居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尽快推广应用二氢杨梅素的提制技术,并对该成分的二次深度开发应用立项进行新的研究。以下是百度关于其有效成份“二氢杨梅素”的介绍:二氢杨梅素:藤茶提取物(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WT Wan)植物来源: 藤茶属葡萄科,蛇葡萄属,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木质藤本,植物体全部无毛;卷须二分叉,长可达12cm。叶为二回羽状复叶,长可达21cm,小叶9~15片,最下羽片有小叶3片;枝顶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草质或薄纸质,长椭圆形、卵形、菱状狭卵形或披针形,长~7cm,宽1~3c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幼叶略带紫红色;叶柄长~3cm,枝上部叶几无柄,顶生小叶具柄,侧生小叶无柄,稍偏斜。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3~5cm;花小,黄绿色;花萼浅杯状,花瓣5片,长圆形;雄蕊5枚;花盘浅杯状。浆果近球形,直径7~10mm。花期6~9月,果期7~11月。提取部位:叶。产地生源: 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湖南、贵州、湖北、福建(南靖、上杭、龙岩、连城、长汀、永安、三明、沙县、宁化、建宁、南平、建瓯、建阳、武夷山、浦城、顺昌、光泽)等海拔400~1300米的山地灌丛中、林中、石上、河边。采收时间: 4~8月份。有效成分: 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 DMY气味: 气特殊外观: 纯白色粉末溶解性: 25 ℃水中溶解度为 4%,热水中溶解度更大;易溶于乙醇及丙酮,极微溶于醋酸乙酯。CAS No. 27200-12--0分子量: 320分子式: C15H12 O8功效: 二氢杨梅素是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野生木质藤本植物,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此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消炎等多种奇特功效;而二氢杨梅素是较为特殊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除具有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解除醇中毒、预防酒精肝、脂肪肝、抑制肝细胞恶化、降低肝癌的发病率等作用。是保肝护肝,解酒醒酒的良品。本品为葡萄属植物藤茶提取物,藤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此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消炎等多种奇特功效;而二氢杨梅素是较为特殊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除具有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解除醇中毒、预防酒精肝、脂肪肝、抑制肝细胞恶化、降低肝癌的发病率等作用。当酒精摄入过量,超过人体肝脏的代谢能力和解毒能力时,酒精就会对肝细胞产生直接或间接损害、刺激脂肪合成、缺氧、产生乙醛而诱导各有关酶系活性而导致扰乱肝脏代谢等等。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导致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以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的发生。另外,乙醇的代谢物乙醛是造成酒后第二天头昏和恶醉的主要原因,是给肝脏带来损害的主要物质。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二氢杨梅素可以保护肝脏,加速乙醇代谢产物乙醛迅速分解,变成无毒物质,降低对肝细胞的损害。另一方面,二氢杨梅素能够改善肝细胞损伤引起的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增加,抑制肝性M细胞胶原纤维的形成,从而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大幅度降低乙醇对肝脏的损伤,使肝脏正常状态迅速得到恢复。同时,二氢杨梅素起效迅速,并且作用持久,是保肝护肝,解酒醒酒的良品。百度关于藤茶的介绍藤茶俗称端午茶、藤婆茶(又称山甜茶、龙须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科(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的嫩茎叶。英文名称为vine tea。主要生长在中国江南山区各地。此茶色绿起白霜;微苦甘长,生津止渴;其味甘甜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除湿、强筋骨、降血压、降血脂、保肝护肝等功效。民间常用于高血压病、感冒发热、心脑血管疾病、皮炎、湿疹等疾病的防治。据中国医科大学等科研单位对其提取物研究发现:其有效成份为蛇葡萄素及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最小抑菌及杀菌浓度相当于等量黄连素。经国家茶叶、营养、药物科研究等权威机构检测表明:它含有19种人体必须的营养成份和微量元素..它的钙、铁、镁含量高,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对骨质疏松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它富含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对癌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它锰含量高,极有利于长寿。它对革兰氏阴性菌、流感甲型及乙型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藤茶是必要的保健茶饮。有学者研究认为:藤茶有消炎止咳祛痰作用,其祛痰止咳的作用与安妥明相似。实验表明,藤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食品中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常用的防腐剂苯甲酸。此外,藤茶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藤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主体物质为二氢杨梅素,它对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可减轻机体内氧化损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藤茶还能减轻动物肝组织的变性和坏死程度,有保肝护肝之作用。长期饮用藤茶有无毒副反应,这是“茶友”们曾经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专家对广西藤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大鼠身上未发现与毒性有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事实上,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长年累月饮用此茶,尚未见到饮用藤茶出现不良情况的报道。藤茶不含鞣酸,不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不会夺取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铁质;藤茶也不含有咖啡因一类具有兴奋作用的化合物,故对于贫血、睡眠质量不高等人,且又喜欢饮茶而不敢饮茶者,藤茶也许是一种理想的代用品。 藤茶不难喝,泡上后有点像菜汤,几分钟后便感觉满嘴有一股清香,连喝水都有些甜,十几分钟后嘴里仍然有一种甜丝丝的清凉感。加上黄酮含量大于蜂胶,自身抗炎功能较强(据说夏天泡一杯茅岩莓,放一个周水质也不会坏),又不会像茶叶那样刺激神经影响睡眠,有咽炎的朋友不妨买点尝尝。

维持着生命的运转。心脏又是如此脆弱,各种因素(如机械作用、有毒物质、吸烟、酗酒、不良情绪等)都能让它受伤,每年因心脏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千万。不过,作为生命力量之源的心脏,人类也有多种方式来保护它,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运动。最近,中国第四军医大学的高峰和王立峰教授带领的联合团队发现,长期锻炼的人动脉血管会分泌更多的miR-342-5p(一种非编码RNA),并通过外泌体运送到心脏,保护受损的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miR-342-5p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揭示了这种保护作用的完整机制,对缺血性心脏病的预防和康复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上[1],论文的第一作者是Zuoxu Hou和 Xinghua Qin两位同学。高峰教授小时候,父亲就对奇点糕说,运动可以让你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而奇点糕也从小就养成了日常锻炼的习惯,无论生病或者精神萎靡时,都喜欢通过运动来恢复状态。当奇点糕努力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后,就越发喜欢运动了。因为有无数的科学证据表明运动可以减肥、壮骨、防癌、防痴呆等。不仅如此,对于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心血管疾病,运动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研究表明,运动对受损的心脏有直接的保护作用,提高人类心脏病发作时的存活率[4],尤其是在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960年,有人在狗狗身上观察到一个现象:当心肌因阻塞而缺血后又恢复供血,会更加严重地损伤心肌组织,这个过程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2,3]。MI/R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引发严重的心肌梗死,每个人都可能遇到。高峰教授团队曾在小鼠体内发现,长期运动能防止MI/R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5]。但是,目前人们还不清楚运动到底是如何保护心肌细胞的。心肌梗塞对心脏损伤很大近段时间,外泌体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很多细胞都能分泌一种小的(30-100 nm)内源性膜囊泡,里面包含蛋白质、mRNA和非编码RNA(如miRNA)等,在全身组织和器官之间传递信号[6]。最近有研究发现,在人类进行运动后,外泌体会增加,对心血管系统有益处[7]。研究人员推测,运动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外泌体介导的。他们让一组小鼠进行游泳训练,每天两次,持续4周;并以一组不运动的小鼠做对照。等最后一次训练课程结束24小时后,让小鼠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检测发现,相比对照组,锻炼过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更小,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更低。(乳酸脱氢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以及肝、细胞中,因此乳酸脱氢酶水平偏高,可以作为心肌受损的指标)随后,他们从锻炼组和不运动组的小鼠血液中分离出了外泌体,将这两种外泌体分别与受损的心肌细胞共孵育。发现锻炼组小鼠的外泌体能够大幅降低受损心肌细胞的凋亡,而不运动组小鼠的外泌体却没有这种效果。(受损的心肌细胞通过“有氧/无氧”过程进行诱导损伤)左:心肌细胞吸收外泌体。右:“锻炼”的外泌体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接着,将这些外泌体注射到正常小鼠心脏中,48小时后再对他们进行MI/R。检测发现锻炼组来源的外泌体,能够大幅减少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的功能,提高左室发展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降低左室舒张末压(LVEDP)等。人体中的结果也一样。研究人员分别征集了16名健康的男性学生运动员,让他们进行1年的赛艇训练(每天1-2小时,每周6天);又征集16名不训练的男性学生志愿者。在最后一次训练结束的24小时后,收集他们的血液样本分离外泌体,分别与受损的心肌细胞进行共孵育。发现锻炼组学生的外泌体能抑制细胞凋亡,降低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并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人体来源的外泌体效果同样不俗这些结果表明,长期运动后产生的外泌体,确实能够保护受损的心肌细胞。不过,到底是外泌体中的哪种成分在起作用呢?联合团队对外泌体进行测序,发现训练组和不运动组的小鼠外泌体miRNA有很大差别,他们从中挑选了11种在锻炼组外泌体中被明显上调的miRNA,分别在受损的心肌细胞中进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一种叫miR-342-5p的miRNA能够明显抑制细胞凋亡,降低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并提高细胞的存活率。检测志愿者的外泌体后,也发现锻炼组外泌体的miR-342-5p含量是对照组的倍。随后,研究人员又在小鼠中通过检验miR-342-5p的功能,证实miR-342-5p对心肌细胞的具有保护作用。看来就是它了,心脏的守护神——miR-342-5p。不过,这个miR-342-5p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之前有研究发现,运动会增强血管与血流之间的剪切力,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对人体有益[8]。研究人员对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施加剪切力,发现确实能促进这些细胞产生miR-342-5p。血流变化可以改变剪切力那miR-342-5p是通过什么方式保护心脏的呢?研究人员对miR-342-5p起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其能抑制Caspase 9 和 Jnk2蛋白的水平,并增强Akt蛋白的磷酸化[9,10]。这些作用最终都会抑制细胞凋亡,防止心肌细胞因MI/R而死亡,从而降低心肌梗死的危害。运动保护心脏的作用机制这个研究清晰地揭示了长期运动保护心脏的完整机制,并首次发现了miR-342-5p的重要作用,对缺血性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对于大多数现在心脏还健康的人,不用奇点糕多说了吧?既然心很容易受伤,那就多爱护它,那就让它更强大吧~有氧运动的第一作用,就是增强心肺功能。编辑神叨叨有时候,人们会很庆幸对于人体至关重要的心脏很难患癌症,少了一种致命的疾病。可是转念一想,心脏很难患癌的重要原是因为心肌细胞不能再生,这也意味着心脏受损很难修复,而每年心脏相关的疾病杀死的人数,超过了全身所有类型肿瘤造成的死亡人数的总和。当然,心肌细胞无法再生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相对心肌细胞能再生的低等生物,恐怕是有其优势的。而且,对于生物的进化,更多是遵循阻力而非经济最优原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