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蒙氏教育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蒙氏教育论文题目

浅谈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论文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是西方历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研究,于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进行长期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构建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卢梭等人关于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此,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幼儿教育改革,直至今日,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教学仍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自由:蒙台梭利教育的理想诉求

什么是自由?自由与教育是什么关系?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精神实质何在?这是我们关于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研究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自由”的基本概念

“自由”,一个美丽且使整个人类向往的词汇,更是历史上中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以思辨的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康德和黑格尔在理论上对自由进行了深刻地探讨,彰显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争。北京大学王海明老师在详尽探讨西方历史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辨析后指出:“自由,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就是不存在外在障碍因而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行为。”自由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为达到“自由”需要三个条件:行为的主体、不受限制、想做或不想做的事件。

(二)教育对自由的追寻

自由不仅是人的存在标志,甚至是人成为人乃至人的全部之特质。自由之人能够达成其内心需求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融合,进而创造文化改造世界。然而历史警示我们,在自由化的进程中,自由人往往被残酷的外部世界所奴化,人失去自由失去个性。教育的价值就是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由,成为真正的自由存在者。自由使人性得以解放,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形成,人性的解放是其基础,教育对自由的追寻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因而,对于自由与教育关系人们形成了普遍的共识,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成为人实现自由的必要途径。

在西方历史中,最早正式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当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倡导的自由学科其核心是人的理性之发展,目的是要在具备闲暇时间的前提下获得高深理论知识,达到道德、智慧及身体的和谐发展,并形成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分。加上这一时期的“七艺”课程为自由教育思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被堪称古典的、完美的教育。文艺复兴以后,自由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文特征,要将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人性的独立自由。在课程体系中,发展了“七艺”课程,调整了中世纪的神学内容,以自然和人本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文学科,从体育、智育、德育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界定,集中反映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对儿童的热爱。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内核探究

当历史跨入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时期,教育学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对儿童本性及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表征着科学教育学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蒙台梭利在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经过4年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观点,在她的著作里蕴涵着深刻的自由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儿童具有“内在生命潜能”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自由”叫,认为物种的固有特性不会改变,它们只会稍有变异,教育不能创造生命,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生命的存在方式。儿童的生长不是因为给予了它充足的营养,而是他潜在的生命在发展,是因为生物学的规律在指引着生命本身发展着。在这里,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自我成长的个体,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发展的潜能,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曾说:“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2.“自由”与“纪律”同行

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儿童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儿童发自内心需求的自主活动,它并不排斥纪律。因为儿童的自由是有条件的,他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要正确使用教具,除此之外的任何有益于儿童发展的行为,教师都应智慧地去观察和理解儿童,为其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那么对于纪律如何理解呢?蒙台梭利曾说:“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的概念既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这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3.首次提出“工作”的概念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同于成人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自由活动,是其内在发展的需要,不是强制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成人的工作要遵循社会规则和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概括了儿童工作的特点川:第一,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本能需求;第二,无外在目的,以自我实现为内在目标;第三,是一种创造性与建构性工作;第四,须独立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以环境为媒介来改造自己,形成自身的个性品质;第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由此看出,儿童的工作具有自由、独立、自主的特点,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3至7岁的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她的“儿童之家”里“有准备的环境”为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提供各种工作,在工作中将儿童的活动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儿童的内在潜能通过外在的自由活动自发地表现出来。

二、自由教育: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的灵魂

蒙台梭利课程作为蒙台梭利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倍受关注,蒙台梭利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儿童健全人格。自由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在指引着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使儿童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一)游戏是儿童学习经验的组织者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强调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课程组织者,而突出了游戏在课程实施中对儿童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建构。蒙台梭利本人对游戏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蒙台梭利著作中反映的是她对漫无目的的闲暇游戏的反对,而是宣扬以现实为基础的有意义的游戏,并提出游戏是儿童身心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认为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只有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才能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才更符合儿童内心发展的需要。但儿童自由选择游戏的场所和游戏材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对儿童来说是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自由选择的游戏应具有秩序感和目的性双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蒙台梭利创设了许多游戏活动来训练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如在感官训练中,进行“找朋友游戏”、“蒙眼游戏”,数学区有“邮票游戏”、“蛇形游戏”、“做数字卷”等等。游戏可以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材料的设计者和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指导者,而儿童经验的真正组织者和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是游戏。

(二)主张区域教学,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区域教学在各国的兴起源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将教室分为不同的区域,即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生活区及科学文化区5个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利用集体教学时间,可以分别进行不同区域教学,而大部分情况下需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教学。同时,我们要明确的是在蒙台梭利教学环节中,除了主题活动,“自由选择工作”中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意愿自由自主地选择某个区域的某个教具进行工作,而教师作为观察者并进行个别指导。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及个性品质的形成,蒙台梭利课程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1.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在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区域教学的开展一般与主题活动密不可分,通常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各区域教学内容融合其中。各区域的教学内容为主题活动目标服务,而主题活动目标也成为各区域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融合了各区域教学内容,很好地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升。例如:以“圣诞老人的礼物”为主题活动开展的各区域教学,在感官区可投放各种圣诞节礼物的配对或者“神秘袋”的活动,在数学区可创设一个在圣诞树上挂苹果的活动进行数数练习,在语言区可选择几本关于圣诞节的绘本进行阅读并讲解圣诞节的来历,在科学文化区准备各种彩色纸张和笔制作圣诞节礼物送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等等。总之,这样的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在主题活动的指引下,儿童可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开展各区域的活动。

2.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期在具体时间上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每位儿童会有其独特的内在需求。因此,蒙台梭利教学中采用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关注到每位儿童,特别是在“自由选择工作”教学环节中,儿童可以不受课程领域的限制自由选择工作,自主确定完成工作的进度。在具体活动中,还可以将儿童分组,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在蒙台梭利教学中,儿童完全由自己决定工作的内容、时间、频次及工作合作伙伴,能够使儿童获得个性的发展。教师会在不影响儿童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指导儿童对教具的正当使用,这里所说的正当使用是指儿童不能破坏教具、乱放教具,同时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适时地介入指导。因此,教师对儿童的个别指导能够关注到每位儿童的个性需求,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形成。

(三)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体系中特别强调“环境”要素。她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开发儿童的潜能,使其获得自由发展。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蒙台梭利看来,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首先是具有自然本性的自然体,对待儿童的生命首先要将其看作植物动物的生长,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满足其身体发育,儿童的精神生命更需要与大地万物的融合满足其心灵慰藉。因此,要创设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在蒙台梭利课程中为儿童准备的环境应该是物质环境及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的。

1.创设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中所关注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活动材料的`准备,其中以蒙台梭利教具为代表。教具是为了儿童的“工作”而设计的,它也被称为工作材料。蒙台梭利课程内容就蕴涵在教具中,共分为感觉、数学、生活、语言和科学文化5个领域的教具。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具的选择和安排应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园小班应以生活区的教具为主,因为小班的儿童需要生活自理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儿童在操作教具过程中需要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协同合作,因此在中班应选择大量的感官区教具,尽早训练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为其他能力特别是智力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到了大班应以数学区、语言区和科学文化区的教具为主,这时的儿童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当然这三个年龄段课程内容的安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划分的,在某一个阶段以某一个区域为主的同时,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将其他区域的一部分教具也要投放进来。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安排不断调整教具材料的投放,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

2.创设心理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心理环境的准备,它包括教室布置及和谐师幼关系。一方面,在教室的布置上,她强调一切遵循“自然”。教师要考虑房间是否适合于孩子们使用的,桌椅是否符合孩子的身高,是否便于孩子移动,教具孩子是否够得着,教具是否适合孩子使用……整个房间应该是为孩子设计,并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生命潜能才能自发地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其天性才能自然地流露。蒙台梭利谈及教室环境布置时强调教室内每样物品都应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为儿童营造的是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为儿童形成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室环境一定是自由的、有秩序的、温馨的和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师幼关系的建立上,蒙台梭利对教师角色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蒙台梭利教师是儿童自由活动的保障者,教师要明确其任务是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排除影响儿童自由发展的障碍,激发儿童潜能。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这样的气氛下儿童才能获得自由发展,才能实现自我教育。

(四)“无奖惩”是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的主题

蒙台梭利曾猛烈地抨击旧教育中用奖励和惩罚来诱惑和强制儿童服从的做法,提出了“无奖惩”的教育,主张儿童“自律”。当然自律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有准备的环境,如“教室常规”,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制定的,当儿童违反教室常规时,儿童会自然地接纳违反教室常规带来的后果。在教具使用过程中,教具本身存在自我纠正,教师无需提示“你做错了”或者是“你太棒了”,对于儿童的成功,教师可以给予微笑并引导儿童回想是怎么做到的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使儿童获得自我的肯定,而不是外人给予的赞许;对于儿童的失败,教师仍然给予微笑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帮助。蒙台梭利的“无奖惩”评价更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更能反映儿童发展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示着最自然的最全面的特征,同时,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可以了解儿童的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教师进一步的课程安排提供依据。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自1994年正式传入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使其经历了百年以后适用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土壤,我们必将要考虑其本土化问题,必须要将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合理要素借鉴过来,逐步完善自身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尊重儿童,追求儿童整体人格发展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中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源,这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显然,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渐渐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为本,并且以儿童的整体人格发展为宗旨。只有尊重儿童,才能了解儿童,才能研究儿童的内在需要,教师对待儿童不能以成人的要求为标准,无须严格的纪律,教师只须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儿童就会自由地发展,其整个人格特征必将自然流露。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构建和谐师幼关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广阔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丰富的知识容量使得幼儿自身具有了现代化因素,此时的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的儿童对自由平等的需求更高更强。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抛弃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教师应扮演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从而与儿童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依据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理念,幼儿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当前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的精髓,参加专业的幼儿教师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幼教工作的热爱,了解儿童的需求,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具有创新精神,结合幼儿园实际研发儿童工作材料等等。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使每一位儿童都获得发展

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存在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如孔子的“因材施教”。但它并不是人们认识教学规律积极创造的产物,那时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已只不过是适应古代极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面产生的。目前,集体教学仍然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一般会将儿童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所明确强调的。众所周知,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特征平分秋色,在幼儿园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一位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

(四)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注重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

幼儿园课程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纲要》中将教育评价专门作为一个领域进行阐述。事实上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仍然没有一个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理论为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不断追求,发展性评价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趋势。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档案袋评价运用广泛,作品取样系统也在一些幼儿园尝试开展,虽然在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儿童的评价仍然存在片面追求智商分数的足迹。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对评价方法本身的把握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教师似乎还没有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完全走出来。我们应打破传统观念,科学地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前教育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幼儿游戏教育论文

一、杜威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杜威与蒙台梭利的共同之处是,都注重游戏与工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且两者都“注意于自由自动、儿童自己教育”。杜威认为游戏与主动作业是幼儿

园的主要活动,幼儿的游戏通常指向一定的目的,幼儿的工作通常带着游戏的态度。“儿童从早期开始就没有全部游戏活动时期和全部工作时期的区别,即使很幼小的儿童,他们也期望一定的结果,而且尝试要达到这样的结果,他们对参与成人的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单就这一点而言,就能达到这个目的。”杜威重视游戏的主动性,幼儿通过游戏与工作从做中学,从做中获取经验。在这一点上,蒙氏与杜威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的。然而蒙台梭利的思想与杜威的理念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对蒙氏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蒙台梭利运动在美国一段时间的沉寂。“蒙氏受官能心理学的影响,按照先从感觉到观念,然后到观念的联络的方式,将活动中的经验划分得极为细致,蒙氏的每种教具,都有着其特定的目的。”然而,作为自然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则认为游戏应给幼儿带来整体性的经验,注重游戏要立足幼儿的社会与生活经验。因此,杜威更强调游戏中生活与模仿的重要性,儿童通过对周遭生活自主模仿的游戏进行学习,“他们的游戏越多,他们的用具与计划亦越精密,他们的生活亦因之丰富。因为他们所做的游戏,其全局是他们父母日常生活惟妙惟肖的一幅画面,模仿能够养成儿童的习惯、集中儿童的注意、深入儿童的思想。”此外,杜威也强调要创造适宜儿童模仿的环境,为儿童提供简单的游戏材料以及儿童游戏中想象力的作用。这对于今天的幼儿园游戏教育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德可乐利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德可乐利与蒙台梭利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也采用教具为主要材料,让儿童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在其著作《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中,制作了专门的游戏教具,以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并详细阐述了其使用的方法。“与蒙台梭利游戏体系不同的是,他的游戏材料完全取自自然,取自儿童周围的日常用品,这使得他的这套游戏体系具备较强的游戏性。这套游戏教学体系共包括三方面内容:(1)发展儿童视觉的;(2)发展儿童运动觉的;(3)发展儿童听觉的。并在此基础上列入了比较的方法,如要求儿童比较近和远、过去和现在等。他认为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此外,德可乐利在其教材的设计中有着杜威经验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强调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要结合幼儿的社会生活,给予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可以说德可乐利的游戏思想是蒙台梭利和杜威两者理念的结合。当然,德可乐利的游戏教学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他提倡游戏给予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其教具能给予幼儿的经验较为有限,但就其游戏及游戏材料的自然性与源于生活而言,在现今开展的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提倡。

三、维果斯基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维果斯基作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肯定游戏的社会文化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游戏就像一个放大镜,能使儿童潜在的新能力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之前,就在游戏中首先展现它们。因此,相对于蒙台梭利对于感知训练的强调,维果斯基更加强调象征性游戏中幼儿想象力的发挥,认为当发展过程中超出了实际的,儿童不能实现愿望时就发生了游戏,游戏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地遭遇困难和问题,通过创造性地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获得发展。因此,维果斯基认为幼儿通过象征性游戏进行学习,并促进其思维发展,譬如幼儿在游戏中用木棍代替马这样一个替代物的使用,是幼儿具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过渡的重要体现。而蒙台梭利则认为象征类的游戏只会导致幼儿漫无目的的想象,不利于幼儿内在秩序的形成。相对于蒙氏对象征性游戏的否定,维果斯基强调幼儿游戏中象征性游戏的重要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相对蒙氏“我们教师只能像仆人侍奉主人那样地帮助儿童进行工作”的观点,他更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应把握游戏中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具备发展适宜性的“支架”。在他的游戏思想的指引下,支架式游戏模式成为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实践中所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游戏教学方式,但在具体运用中,如何防止教育者对幼儿游戏的过分干预与指导,依然需要审慎考虑。

四、思考与启示

通过将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与其他几位教育名家的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游戏思想与蒙台梭利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创造与想象类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理解,而蒙氏到了晚年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点,承认创造与想象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尽管如此,在蒙氏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对儿童游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忽视,而导致的.教学方法和游戏材料机械单调的问题依然存在。譬如在蒙氏的教具中,往往只有一种特定的教育目的,以粉红塔为例,大小不同的粉红色立方体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将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垒高,如果顺序排错,粉红色的小塔就无法完成,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幼儿关于体积大小的概念。然而,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幼儿往往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他们不会只是按照教具的功能要求来游戏,除了简单的垒高,他们还会将粉红塔的立方块当作积木进行平铺、垒高和架空,这样的做法违背了蒙氏教具的目的与原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幼儿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采用不同方法来运用教具,这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这种幼儿的创造性想象的多元性和蒙氏教具的单一性矛盾,依然是教师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因此,今天在实践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时,依然需要注意如何在培养幼儿内在秩序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五、小结

纵观蒙台梭利与几位教育名家的论述,其共通之处在于对幼儿自主性的尊重,重视儿童自主自发的活动,认为幼儿能够通过游戏与“工作”自主学习,而这种以游戏为主、以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早期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教育的大纲应该尊重、适合儿童,让儿童在游戏中自主自发地学习与成长,这应该是一种共识。然而,这样的一种共识,在目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游戏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缺失和异化,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游戏类型及活动形式单调,游戏内容统一硬性规定、缺乏幼儿自主性,教师指导方式程式化”等问题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无论是蒙氏的游戏教育思想,还是福禄贝尔、杜威、德可乐利、维果斯基等教育家对于幼儿游戏的论述,对于当今的教育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蒙氏论文题目

论文写作需要注意如下细节:细节一 方向选择写作,主要对原创度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查重时,不管是软件也好其他的网站也好,都是使用大数据进行搜索。如果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已经有人在写或者是已经有人发表了,那么自己还是选择这个方向的话,不仅写作难度会增大,而且在查重时,查重率也会比普通论文高一些。毕竟已经有人做过相关的论文研究,即便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有了更改,但是重复的地方也会比较多,一些专业名词总是避免不掉。细节二格式选择不管是研究生论文还是本科生论文,对格式要求都非常严格,哪怕你所递交上去的论文在专业程度上非常完美,但如果格式错误的话,也是会被驳回要求重新更改。这一点,如果你对办公软件了解不全面的话,也可以使用本平台网站,让本查重平台对论文格式进行修改,或者是修改意见。这样自己在软件的提示下,修改论文的格式难度相对会降低很多。细节三 参考文献一般来说,即便是在网上找到能参考的其他论文,在参考文献上也不建议雷同,否则使用本平台网站进行查重时,如果参考文献跟其他论文作者的一样,那么仅仅是参考文献所占比例的雷同就足以让你的论文查重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基本上论文写作,如果查重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的话,都会在第一时间被导师驳回,毕竟这样的原创度是无法通过的。细节四案例分析问题。几乎所有的论文都会有案例分析,关于案例分析,如果你想降低自己的查重率,那么案例分析必须是原创。即便这个案例不是你经历的,也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相比较来说,案例分析并不需要太多专业技术支撑,因此在撰写时,只要保证是原创即可。当然,如果是借鉴他人的案例分析,也要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否则在使用本平台或者其他平台进行查重时,如果直接搬运过来他人的案例,那么整个案例都会直接飘红,查重率也会直接飙升。当然大家在论文写作完成后别忘了需要进行论文查重,重磅推荐学知查重,关注公众号可获取免费查重的机会,提交论文查重还提供修改指导意见。为什么需要查重呢?毕竟未经过查重直接提交论文不通过的概率还是很大的,论文一般涉及比较多的专业术语或者引用文章观点,这些都是会提高论文的重复率,重复率过高是不能毕业的,所以强烈建议毕业论文都要经过查重后才提交,当然当前为毕业论文冲刺阶段,建议在学知查重选择与学校查重系统相关的查重系统进行查重,强烈推荐PMLC查重,该查重系统和多数学校的知网查重结果是一致的,虽然价格偏高,但是为了保证能与学校查重结果相同,降低论文不通过的风险。最后祝心想事成。

运用蒙氏教育理论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摘 要: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借以形成幼儿一系列神经联系,提高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同时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受益。因此,幼儿必须重视幼儿常规的培养。关键词:蒙氏教育 幼儿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9) (c)-0196-011 创设有序的环境, 营造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序操作的良好氛围蒙台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智能与能力都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增长”。秩序是各种物品与环境的关系, 即每一种物品在环境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幼儿天生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和追求( 即敏感性) , 蒙台梭利主张幼儿预备一个有明确秩序的环境。因此, 应根据幼儿特点, 创设有序环境, 使幼儿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积极投入, 形成有序活动的良好习惯。( 1 )布置有规律、人秩序、允许儿童自主活动的活动室环境。蒙台梭利对教室设置是比较讲究的, 主张活动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摆设都应有固定的位置。而我们的房间小, 幼儿人数多。根据这种实际情况, 我们运用蒙氏教育理论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区域用小家具分隔开, 便于幼儿进区活动和教师观察。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隔开, 减少了互相干扰, 在材料投放方面, 我们重视投放丰富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性强的材料,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自选。例如, 生活区有喂小动物吃食物、夹乒乓球比赛、给娃娃穿鞋、编花蓝等多种操作材料, 语言区除了有可以幼儿看的图书, 可供幼儿讲述的背景版和人物、动物指偶、图片外, 还增加了一立体有声的玩具和利于合作讲述、创编的道具让幼儿操作。( 2 ) 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 使幼儿自觉形成有序的行为习惯。我们布置好活动区后, 首先向幼儿介绍各个区域并相应规定一些规则。如“商店”物品玩后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图书看完后要放好。为了加强幼儿的自律意识, 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 让幼儿挂牌进区。为了让幼儿形成将物品放回原位的良好习惯, 我们在柜子上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 方便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能自觉将材料有序地放回原地, 同时, 我们在区域内的地毯上巧妙根据地毯的拼图做标志, 提醒幼儿有序就坐, 避免幼儿在活动中拥挤在一起, 互相干扰。久而久之, 幼儿不但在活动区中学会了本领, 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2 通过肃静活动让幼儿养成安静进入活动区活动的良好常规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我们专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 都会或多或少地做些准备工作, 有生理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准备。例如, 写论文之前就要平心静气, 排除干扰, 以期达到思路的顺畅。蒙台梭利作为一个医学博士, 非常注意按幼儿的生理心理曲线开展活动。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就是蒙氏教育中为幼儿做好学习前准备的铺垫活动, 是蒙氏的特色。为了让幼儿能以平静的心情进入活动区活动, 进区前我们灵活运用蒙氏的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的原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小游戏, 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 ) 走线游戏——这是蒙台梭利为训练幼儿的专注、平衡等能力而专门设计的。通过走线的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 调控自己以进入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为增加走线的趣味性、游戏性,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 如让幼儿头顶玩具、端盘子、手持装着珠子的 汤 匙 … … 使 幼 儿 的 专 注 力 在“ 表 演 杂技”的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产生, 为幼儿进入区域专心活动做好准备。( 2 ) 听听猜猜游戏——让小朋友闭上眼睛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 我们有意设置一些有趣的声音, 如心跳声、小流水声……让幼儿静静聆听, 在听听猜猜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 锻炼了幼儿排除干扰的意志。( 3 )“吹气娃娃”游戏——让小朋友在优美宁静的音乐中模仿吹气娃娃吹气的动作做呼吸调整练习, 慢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的腹式呼吸法, 及有趣的吹气娃娃动作模仿, 使幼儿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达到心境上的控制。实践表明, 在各种自我控制游戏后进入活动区学习或操作游戏, 幼儿往往比较能集中注意力。3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巩固幼儿的良好常 规蒙台梭利博士认为, 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实现的。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 有自我教育的方法。因此, 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区活动, 能引导幼儿在自由与尊重中获得发展, 形成良好的常规。在幼儿操作中, 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儿童、相信儿童、深入地了解儿童, 要做一名幼儿学习的观察者, 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 即使发现幼儿做错也不急于干预, 而是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 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自我教育。当然,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差、经验缺乏正处于获得感知印象的阶段中, 在幼儿的常规培养过程中, 还需要我们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待之以恒地进行巩固。( 1 )语言提示。这个方法因简捷、方便具有时效性而经常被采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要注意指导语的艺术性。有时可以是直观的, 即用正向语汇代替负向言语,如, 告诉孩子“不要吵”, 不如告诉孩子玩玩具要安静, 如果有问题可以小声交谈, 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有时可采取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 如表演区的幼儿因为争抢角色而发生纠纷时, 教师可以启发他们进行协商, 引导幼儿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2 ) 动作暗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适当运用动作提醒幼儿, 不仅可以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 也可以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遵守常规。例如: 当发现感官区的幼儿在操作粉红塔时经常将最小的积木乱扔时,我悄悄来到了他们的身边, 和他们一起操作, 在拿取最小积木时, 我们用双手将它捧在手心, 然后再轻轻放下, 显示了我对它的珍惜。我的举动影响了幼儿, 在以后操作中, 再也没有出现乱扔粉红塔的现象。( 3 ) 材料调整。当孩子违反了常规时,作为教师, 我们都该先想想,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克无法遵守规则, 是孩子忘记了?是孩子不懂?是孩子的生理、心理还没有发展起足够的自制力?还是材料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 结构区的幼儿持久性差, 往往还没有拼出成型的作品就离开, 玩具扔得乱七八糟。这时教师就要仔细考虑, 是不是材料太少、叙述单调、操作性不强, 继而就要对材料进行调整, 分别增加一些性质不一、型号不一的材料如易拉罐、纸盒等辅助材料,并扩大结构区的场地, 这样就提高了幼儿对结构区的兴趣, 改掉了以往不良的操作习惯, 形成了良好的结构区活动常规。( 4 ) 行为评价。当幼儿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 可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与评价, 以促进幼儿巩固良好的常规。这时, 教师的评价可以是表扬性的,如“你把珠珠串得真长”, 表扬幼儿专心学习, 坚持学习, 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可以是勉励性的, 如“你今天进步可真大,剪纸剪得太好了, 下次剪纸记得把纸屑放进美工区的小纸篓里, 那就更棒了”, 可以是讨论性的, 如“离开座位时为什么要把椅子靠进桌子”; 通过讨论让孩子了解到,如果不这样做, 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而受伤, 而且教室空间会变得很小等。这样, 除了让幼儿有参与感外, 也能让幼儿真正了解常规的意义, 自然而然地认同教室常规, 并且能够确实遵守。蒙氏教育在我园的应用与发展【摘要】玛利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她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人类成长的自然规律及其中的道理,创造发明了一套蒙氏教具和蒙氏教学法,通过尊重儿童,为儿童提供有利于自身发展、有准备的工作环境,让孩子按自己的内部发展速度与节奏来自主的活动、自然的表现,从而促进孩子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关键词l蒙氏教育 生活能力孩子近几年,一些大城市出现了蒙台梭利幼儿园和蒙氏实验班。人们不禁要同——何谓蒙台援铡教学法?蒙氏教育是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运用科学的方法创造发明的一套蒙氏教具和蒙氏教学法。蒙氏教育在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的同时,也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开设日常生活课程,使孩子在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之外,发现自身的能力和增强自信。它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将秩序与自由完美结合,孩子可以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可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序。蒙氏教育的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2002年,我园开办了蒙氏教育实验班。我园蒙氏教师结合本园实际,对蒙特梭利教育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在环境创设上的探索:孩子是蒙氏教室的主人.环境的设置以幼儿为中心蒙氏教学要求孩子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我园在原有教室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门的改建,使孩子们平时的工作空间扩大了近一倍,环境安全、温馨、真实、有秩序。教室里配备了开放式的活动橱柜,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以及教室的不同格局任意组合,教具物品分类放置,方便幼儿进行物品的取放和分类。设计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的目的是一切让幼儿自己动手,养成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的习惯;教室里的桌椅、工作柜的高度。茶杯、碗匙、毛巾甚至抹布的尺寸及放置的位置都适宜孩子,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拿放;教室的每样物品都是真实可用的:柜子上有各式各样的盘子,里面有香气扑鼻的水果,角落里有铺着台布的小桌子,孩子们可坐在这里与小朋友聊天、削水果、还有可供随时饮用的饮料、糖果等小食品:处处营造出“家的感觉”,孩子们乐于置身其中,进而逐渐萌发爱家、爱园的责任感。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不断丰富、补充蒙氏教具,增添了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科学文化等部分的教具,还与智能图书相结合,使幼儿各方面都得到有利发展。二、在幼儿良好习惯形成上的探索请幼儿共同制定蒙氏规则,尊重与要求和谐统一。蒙特梭利说过: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参与了,我理解了。真正的蒙氏规则是由幼儿自己制定的。我们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试试怎样搬教具筐稳当,怎样放置工作毯才坐得下又不会影响别人……虽然,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则十分困难,但是,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试过、做过的事就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就能记住、理解这个规则,这也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又蕴涵了教育的要求。在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活动环节,让孩子从照顾自己开始,乐意自己动手做身边的细微小事:怎样走楼梯、怎样穿衣、怎样洗手、怎样便后使用厕纸等等,使孩子们在平时一言一行中慢慢学习、积累。在我们教室中,有一个盛着面巾纸的小筐,摆放在每个孩子都能取到的地方,孩子们流汗了、有鼻涕了,都会自己拿纸擦汗、擦鼻涕。在不经意中,他们已逐渐具备了照顾自己的能力。蒙台梭利教学方法弥补了目前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些不足。她非常重视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孩子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发现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从中发现自身的能力和潜力,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班上的孩子接受过蒙氏教育后,部分孩子就能用刀切黄瓜,用安全剪刀剪纸。这与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由众人服侍的。小皇帝”当然无法与之抗衡了。三、在教师角色定位上的探索在幼儿所处的不同时期,教师有着不同的作用。对所有刚刚进人蒙氏教学实验班的幼儿来说,教师是环境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是一个“有准备的工作区域”,所有教具都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地放置着,教师随时保持着教具的完整与有序。教师自身的仪表、言行都是儿童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它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教师工作的第二阶段是活动的观察者与带动者。教师用自己的耐心与热情去带动鼓励所有的幼儿进行工作,对于逐渐进入工作状况的幼儿,教师要作为一个观察者来记录孩子在每一个活动时期的变化、进步,从而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孩子的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个求助的眼神都不能逃过教师的艰睛,教师要适时地出现在他们的身边,给予及时的帮助。而对于容易打扰别人的孩子,教师采用的方法就是“转移”他的行为。“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到何种程度。”引导他们在开始下一个活动之前要先结束上一个工作,养成良好的习惯。四、絮氏教学法应从父母做起的探索蒙台梭利认为,家庭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生活作息最久的地方,有关爱他最多和影响他最深的亲人。因此,对儿童的智力和习性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她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导师。父母对幼儿认识日常的生活,要用家中常见的真实物体制成教具,以娴美而正确的示范。来吸引他们的学习动机。决不可强灌些知识,来妨害他们白己打开“窍门”的机会。要以客观的态度记录事实,经过分析和讨论,针对孩子内在的需要,找出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对于幼儿的心态和行为,不可以以成人的想法妄加武断,也不能用成人的经验来计划教育。正如蒙氏说:唯有当我们了解幼儿,也认为他是位独立的“人”时,我们才会鼓励其自发性和独立性。反之,当他们不被尊重时,不但无法激发其学习情绪,且其反感远较成人为更深远。同时我们也不可用“幼稚”眼光来看待他们。蒙氏倡导“生活即教育”。家长首先要注意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因为言传身教的作用,往往胜过对孩子说一千道一万。蒙台梭利理论的核心是“发现儿童”。作为家长,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的孩子,针对他的个性采取相应的手段,营造轻松、活泼、愉快、有趣的家庭环境,帮助他健康地成长。家长要明白,蒙氏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素质的全程教育计划。蒙氏科学幼教虽有丰富的教具,但目的并不是教会孩子如何使用教具,丽是借助教具的操作,协助孩子建构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教育用真实、实用、完整来评价也许最适合。但必须考虑它的适用性与本土化问题。承担蒙台梭利班教学任务的教师更需要透彻了解这一方法的精髓,并将蒙台梭利法正确用之于我们中国儿童的训练.而不是有人认为这个方法好,我们就照搬过来用。我们要对蒙氏教育进行更深层次地研究,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价值

蒙氏教师毕业论文

蒙台梭利 教育 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并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世界各地广泛引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析蒙台梭利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蒙台梭利教育的论文篇一:《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几点建议》 【摘要】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自20世纪90年代末,第一间蒙台梭利教室引进A市,蒙台梭利幼儿园和蒙台梭利教室就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突现。针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局限及在A市市区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以推进A市蒙台梭利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蒙氏教育 实践 建议 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世界知名的幼教模式,说明它具有世界性。但是这个不表明它在推广过程中不需要本土化、民族化。实际上,任何教育模式都是一定民族化的产物,蒙台梭利教育也不例外。蒙台梭利教育在推广过程中都经历了本土化过程。在引进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从错误到正确选择的过程。A市市区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的时间较短,针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局限及在A市市区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一)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从理论上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 1.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在于培养 儿童 健全的人格。其精髓是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自主发展,进而培养健全之人格。蒙氏教具的运用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特色,但绝不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蒙氏班的教师把蒙台梭利教育片面地理解为蒙氏教具的操作,仅注意蒙氏教具的操作步骤与 方法 ,对于蒙台梭利教育的思想内涵一知半解,缺乏系统、正确的认识。如对教师的“导师”作用、如何观察儿童、何时干预儿童的操作环境、制作蒙氏教具的原则、如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等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当前的蒙氏师资存在的问题,与蒙氏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也与蒙台梭利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有一定关系。因此,学习、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走出蒙台梭利教育即蒙氏教具的误区,全面、系统地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当前,尤其要注意儿童独立性的培养,这不仅因为独立性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儿童的独立性较差,应充分发挥蒙氏课程的优势,加强儿童独立性的培养与锻炼。 2.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需要认清该蒙台梭利教育存在的局限性并加以克服。如前文所述蒙台梭利教育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在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蒙台梭利教育与 其它 教育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加以克服。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是加强儿童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但是这种教育的局限是合作不够充分、创造力培养不够。因此要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自主学习与基于情景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如在实践中探讨与瑞吉欧教育方案进行有机结合。当然在探讨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不同教育方案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经典蒙氏课程突出强调儿童的自由工作,因此在时间分配比例上自由工作时间一般为2―3小时,而团体时间则在30分钟左右,保证儿童的自主操作、建构。因此,无论如何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与其它教育方案的结合都不要把儿童自由工作的时间缩的太短,否则就不能保证蒙氏台梭利教育的真正实施。 (二)进一步完善蒙台梭利教育课程 1.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学的发展,增加课程内容是必然的。即使是意大利的蒙氏课程也与蒙台梭利教育创设之初不同了,根据我国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实践中应当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 文化 教育,体能(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训)。 2.注意课程实施的顺序性。在各领域课程进行的顺序上,应以日常生活练习为起始,逐渐进入感觉教育,然后分化为语文、算术及文化课程。日常生活练习放在感觉教育之前的用意在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而感觉教育是为促进高层次认知学习而做的准备,感觉教育培养出来的能力及 学习态度 ,如专注力、自信心等,能促使幼儿进行高层次的算术、语文及文化课程。此外许多教育实践表明,由于现在的幼儿发展较早,因此课程之提供在各领域适合的幼儿起始年龄有提早半年的趋势。 (三)注重环境创设与教具的开发 1.有准备环境的提供要注意秩序性和适宜性 蒙台梭利教育中的环境,指依据幼儿发展过程中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之需要而提供的环境,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独立学习,为进入世界及未来生活做准备。由于儿童对于秩序有特殊的需要,因此,教师为儿童提供环境时,应当在幼儿进入教室之前将蒙氏工作依照不同领域规划放置于教室之中。这样当幼儿进入教室时,能够受到工作的吸引,并在有秩序的教室中学会自我控制,进行自主学习。 2.开发设计符合时代特征与本地区特色的教具 经典的蒙氏教具连同教师自制教具对于儿童的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蒙氏课程过分依赖经典教具,忽视自制教具的现象,应根据蒙氏教具的设计理念积极自制教具。在制作与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要反映现实世界,尤其是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例如:蒙古族幼儿园可以结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创造出符合蒙语文字特点的语言教具。如果明确了蒙台梭利教育的意图和目的,掌握了基本原理,就可以灵活地变化运用,大胆创新,适应我们今天的需要,做到既“与时俱进”,又“本土化”。 (四)加强蒙氏教师的师资培训 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内容,原因在于蒙氏教师在蒙台梭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区别于传统教师的作用。结合蒙台梭利教育与纲要的要求,在培养蒙氏师资时尤其要注意三点: 1. 树立蒙台梭利教育观。通过培训,蒙氏教师应在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之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其精髓,把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真正渗透到实践中,那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简单机械的操作教具开展工作的做法是万万不行的。 2. “导师”意识。通过培训,使蒙氏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蒙氏教师与传统教师的不同之处,明确教师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当怎样观察儿童;应当在什么情况下对儿童的工作进行干预。蒙台梭利认为一个普通班的老师不能马上成为蒙氏教师,她需要重新塑造,摒弃所有的教育偏见。 3. 观察能力。通过培训使蒙氏教师有准确观察出儿童需求的能力,并提供准备好的环境,使蒙氏教师明确教师的作用就是观察,而不是控制和集中。 (五)注意蒙台梭利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家庭与幼儿园的有机结合 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很多家庭存在着溺爱孩子,孩子的事情都有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这种现象与蒙台梭利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蒙台梭利教育特别强调的是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发展,注重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如果 家庭教育 观念与幼儿园实施的蒙台梭利教育相背离,自然不会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蒙台梭利教育很多教育内容,如日常生活练习,除了在幼儿园进行外,更需要在家庭生活中不断地进行练习。这就需要家长为儿童提供准备好的环境,而不是越俎代庖,剥夺儿童锻炼的机会和发展的权利。因此,幼儿园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家庭的作用,要通过幼儿开放日、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思想内涵,配合幼儿园共同实施好蒙台梭利教育,实现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步调一致。 蒙台梭利教育的论文篇二:《浅谈蒙台梭利教育的点滴体会》 【摘要】蒙特梭利教学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据此,蒙特梭利为学前儿童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体会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创始人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医学博士,在多年的智障儿童教育过程中,她一边研读前辈著作,一边在实践中探索,终于发现了新的教育原理,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教育方法。20世纪初,她在罗马建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把自己摸索出的智障儿童教育方法运用到正常儿童的教育当中,成效十分显著。随后,蒙氏教育法遍及欧洲大陆也走向了全世界。 一、儿童观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没,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 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行走的敏感期 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 4.手的敏感期 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 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幼儿开始学说话,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二、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是两重性的:生理的和社会的。从生理方面看来,是帮助个人的自然发展;从社会方面看来,是使个人为适应环境作好准备。在幼儿的教育中,要注意两条原则: 1.自由的原则 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特殊 爱好 选择物体进行活动。“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 幼儿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2.工作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的工作,正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这不仅使幼儿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且也使得他获得了独立的能力。总之,工作对于幼儿来说是极有帮助的,能有助于他的肌肉协调和控制,能使他发现自己的潜力,能有助于他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力,能使他在生命力不断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并进一步完善自我。 蒙台梭利学校的课堂使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1.为幼儿创设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他们喜欢有条理、有秩序的生活,因此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 2.提供有吸引力的、美观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适合儿童的身材、体力,同时方便儿童使用。 3.允许儿童独立的活动和自我选择活动。 4.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 5.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各种教具的取放和使用方法都依照一定的规则,并且考虑对他人是否方便。 三、幼儿教育内容和方法 蒙台梭利指出在“儿童之家”中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 1.肌肉训练 肌肉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动作的灵活、协调和正确,还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 2.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认为,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这是幼儿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基础。 3.实际生活练习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实际生活练习。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另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实际生活练习,幼儿可以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初步知识教育 3―6岁幼儿天生具有学习出初步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们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初步知识的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法大致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等几部分。蒙台梭利教育法最为精彩、最为科学和适合儿童发展的部分,则是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观念。成人通过观察,了解到儿童发展需要,从而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协助儿童自然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发展了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习得了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独立、进取、坚持、自信、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蒙台梭利教育的论文篇三:《试谈蒙台梭利教育的日常生活领域》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快乐,无忧无虑的,在他们小的时候我们不该过早地让他们过多的体会学习的重压,他们只需要做的就是尽早的适应这个世界,学会一些照顾自己的方法、照顾他人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必备的一些能力,这样在他们长大一点,才能是一个懂得照顾自己,照顾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在孩子能够处理好这些事情之后,他会很好的处理好自己以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培养独立能力从小做起。 一、日常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家庭生活条件都越来越好,家长对孩子的照顾也越来越周到,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习生活的能力。在幼儿园,教师虽然注意了对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但大多数情况下是随机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孩子表现为: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对同伴不会谦让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照顾自己,培养孩子独立的精神是孩子在初期学习的一个必要能力。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日常生活教育,她认为“实际生活练习是塑造儿童性格的活动”,“幼儿期是动作发展及生活环境学习的敏感期”。 二、日常生活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的不同 日常生活教育不是传统的教学和小学教育的常规训练。在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室只是讲课和学习知识的地方,学生们必须要遵守学校的规矩,上课时只能规规矩矩地坐在木头桌椅上听老师说,而学到的也只能是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因此,在孩子入园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日常生活教育比较注重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而日常生活教育是来帮家长解决一下日常中出现的一些令家长头疼的事情,会很好的帮助妈妈们,家长会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以及在家里的进步而感到惊讶的。 三、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 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从而把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方面培养,脱离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帮助别人,照顾环境,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为将来进入正式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四、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小朋友最熟悉的,在家里天天要做的事,随时会用到的事,自己做,自己拿,自己用。主要包括:照顾自己,照顾他人与环境,生活礼节问候等三方面。 (一)照顾自己 照顾自己衣方面主要包括,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子,自己刷牙、洗手、洗脸、洗头,剪指甲,梳头,洗衣物,自理大小便等。食方面主要包括,学会自己用筷子,勺等工具自己吃东西,喝水,自己从冰箱中取出食物。 (二)照顾他人与环境 自己衣食方面做好后就可以帮助别人了,照顾环境方面包括扫地浇花 ,擦桌子椅子,甚至还可以帮助家里洗盘子,简单的搬一些东西等工作。还可以培养帮助大人做事。收拾碗筷子等。看完电视帮父母倒水,为家人服务的工作。学习叠衣服。 (三)生活礼节,问候礼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渗透一些社会行为的基本要素,比如在上课的时候需要安静,在适当的时间会吃饭,在课间的时候要吃好东西,上好厕所等。对待同伴要礼貌,早上来了要和大家问好,走时也要和大家打招呼,轻声关门。在外面遇见自己的长辈时也一样要问好。吃饭之前要帮助家里拿好碗筷,吃完也要帮助收拾一下。当不小心对别人造成伤害时,还要适当的学会道歉。在与人交往方面,教给幼儿如何与别人打招呼,如何感谢和道歉,如何观察和参与别人的活动,让幼儿知道每件事情应该怎样做,从而在幼儿各种习惯形成的初期为幼儿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对于幼儿在家中已经养成的不良习惯,我们也注意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五、日常生活教育的好处 虽说这样做会让家长们迅速地体会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但最主要的事通过这些训练,孩子们不仅仅是因为好玩,自从有了生命,儿童就在争取独立,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克服各种困难,以增加自己的独立性,他们的内现在由一股生命力,会引导他们走向目标。在满足了这种生物性的需求之后,他的身心都会感到骄傲与自豪,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成就感,也就是他们对此乐此不疲的原因。对他们信心的建立,以及今后主动做事情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培养他们独立去应付周围的事物,也在生活环境中能够担任任何工作,让小朋友从这些具体的练习中,奠定一个发展成人的基本能力与德行,以及养成个别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同时也促进他们的专注力、意志力和理解力。 幼儿学会了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初步学会了等待,知道了尊重别人,知道了在别人工作时不打扰别人,知道了只有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参与别人的活动。幼儿之间逐步学会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这样幼儿初步的社会意识开始形成,社会交往能力较入园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特殊 教育 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需要的 儿童 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一 《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部分的残疾儿童不仅仅能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还可以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特殊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任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对建设我国和谐社会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和国内特殊人员日益多样化的特殊要求,我们还是会发现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以及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特殊教育;问题分析;有效策略 一、引言 特殊教育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使他们学习该有的知识,获得技能,发展潜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截止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有1853所,在校特殊学生万,特殊教师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殊家庭和特殊学生对特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实践中,不管是在教学理念、管理模式,还是在国家监督机制上,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特殊教育是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特殊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特殊教育教材设计不规范、师资力量比较弱、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发布,我国的特殊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 热点 话题,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全面保障残疾儿童的教学,还制约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1)特殊教育教材设计不合理 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是经过特殊设计,才能使用在特殊教学中,这样才能保证特殊学生可以学懂。我国目前特殊教育的课程仍然是沿用了普通学校的教材内容,虽然稍微进行了改动,加入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成分,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残疾儿童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本来在某个方面都存在了缺陷,这样不合理的教材设计,会让他们学起来特别吃力。那么特殊教学也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不能保证特殊教学的质量,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 (2)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很多的老师都不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方面是工资待遇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工作起来会很累,很吃力,而且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这就导致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师资力量一直都比较薄弱。国家在大力提倡“随班就读”,但是“随班就读”对于教师来讲,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缺乏对特殊教育知识背景的了解,对“随班就读”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也不能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或者智力上的差异,这样不仅教师工作起来很困难,学生学起来也困难。教师只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 教学 方法 ,才能让残疾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 (3)国家以及地方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在我国除比较发达的城市对特殊教育投入比较大外,大多数的省份城市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都比较小。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学校在教学设备、教学管理、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完全不能满足当地特殊教育的需求。另外,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却忽略了对残疾人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导致他们在面对正常人的嘲笑讥讽时,不能正确的处理,会致使他们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 三、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根据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特殊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社会、学生和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关的 措施 ,积极的进行改进,保证残疾学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学习生活。 (1)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教材内容 对我国特殊教育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改革完善,确保我国的残疾学生可以看懂、学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用那么吃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身体、智力等,进行对教材的不同选择,不能为了方便,全部都选择一样的教材。学校在教授学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会他们相应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进行培养,让他们能清楚的认识自己,也能正确的看待别人对他们异样的眼光。 (2)强化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 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领导者,学生能否学好知识,老师是关键。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建立一师资力量强的队伍,以加强特殊教育队伍建设为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学习国际上特殊教育的优秀 经验 。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抱着异样的心态,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学生更好的接受特殊教育。当然,这需要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加大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为特殊学校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基础建设等,让他们能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国家在各地扩建了大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减免了残疾儿童的学费,让所有家庭的残疾儿童都能读得起书,读好书。对于因身体条件无法到校就读的学生,国家还制定了“送教上门”的方案,让他们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例如,视力有问题的学生戴俊林在山东特殊教育学校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后,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按摩店,如今已经有四家连锁店,给四十多名盲人提高了就业技术。 四、 总结 人们都说,每一个残疾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而特殊教育,就为他们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为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潜能、健全人格提供良好的环境。特殊教育,承载着培养特殊学生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有效策略,不断的完善,才能给残疾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提高自身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连�.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艺术百家,2012,S1:400-402. [2]何燕春.当前特殊教育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3,25:198+200. [3]娜仁其木格.对特殊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9,09:55-56. [4]庄迪.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公正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二 《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之浅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特殊群体也和正常人一样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有了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飞快发展,使特殊群体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生活生存技能,改变了生活状况。特殊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特殊教育课程,其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然而我国现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课程目标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目标 中外教育者对课程虽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课程是教和学的中介环节,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又要以教育目标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抉择,必须要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一、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来源 课程理论家泰勒所选定的课程来源主要是针对普通学生,当然,特殊群体学生的课程设置也可依此为参照,但也须结合其特色而有所偏重。由于特殊群体学生在先天条件、智力、心理以及生长环境、学习能力与实践方面有异于普通的学生,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需要照顾到其特异性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照顾到特殊教育学生的差异呢?我们要依据其特点选择特殊教育课程目标。 (一)基于对学生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门设置的课程所承载的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而课程选择又要基于对学生的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我们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可能发展区,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我们课程设置也可从此理论中得到启示,考虑学生可能发展区。课程设置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记忆思维、理解力程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做到使学生学习的课程既不过分超前,又不至于滞后学生发展。因而我们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智、身体因素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二)基于对学生今后社会生活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知识获取的目的是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而课程作为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设置就理应关注我们的实际生活。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学好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特殊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生存生活问题,根据特殊群体及其家长困难与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帮助他们获取必备的生活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理论基础 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正确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减少人们行为的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课程设置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每个学生都有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潜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但由于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环境和个人生存历史 文化 背景的差异,每个人能力发展方面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我们应正视这些差异,接受这些差异。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特殊群体的特点,如盲人的听力往往灵敏于我们普通人,残疾人身体某一部分器官缺失,但相对应其他器官功能会特别发达。虽然特殊群体学生某一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其与普通学生隔离开来,而应发现其身上闪光点。学生的智力类型有多种,而不是单一的,所以我们课程设置应顾及其特殊能力的发展。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人们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或者是凭借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有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他认为人的认识循着从泛化到分化的路径而进化,所以课程编制也可以按照从抽象知识到具体知识的顺序进行。因而知识的结构很重要,我们课程的编制就要遵循知识的逻辑结构,以方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教师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容易。 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目标是我们课程设置的导航,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备条件,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基于特殊课程对象的特性,特殊教育课程应着重以下目标的培养。 (一)基本生存生活技能 我们现在经常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我们的生活问题。特殊群体的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其独立生活,甚至生存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立足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们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基础。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其成长基本上是依附于其家庭父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努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重视问题解决技能的知识,在课程中可阐述展现人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相似问题,使其能够独立生活。 (二)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幸福是人类恒久追求的主题,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让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由于特殊群体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社会上和周围人的不正确评价,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存在一些偏激的认识,认为生活对他们不公平,生活亏欠了他们,而整天处于一种怨天尤人的生活状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致使他们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有所偏差。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 思维方式 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课程要注意向他们传递正确的认识方法,鼓励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教师可在课程的内容上选择一些特殊群体人群成功的事例以对他们鼓励,如曾感动世界,让世人钦佩的舞蹈艺术《千手观音》就是一群聋哑人演绎的,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个节目其实难度是很高的,但是却被一群聋哑人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还有像史铁生,张海迪,霍金等人都是身残志坚的学习榜样。我们的课程就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追求快乐生活,他们有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理念,最终过上一种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1 3.陈蓓琴、谈秀、菁丁勇,《特殊教育理念的嬗变与课程的发展——关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三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创造条件,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尤其应侧重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尊重,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问题提出 对于接受特殊教育学生的培养,应该符合特殊教育目标。应该根据特殊学生的能力,编制特殊教育 语文教材 、课程标准等,以满足特殊学生在心理和生活上的需要。在特殊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应该首先进行语文能力的测试,对学生语文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即包括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测试,也包括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 二、尝试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愉快教学模式 1.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唤起学生兴趣 教师是一项伟大的职业,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尤其是对于身体有却显得孩子来说,更应该受到教师的特殊关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真心投入,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些特殊学校的孩子是住宿生,更加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还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我们的教师需要在生活上给这些孩子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用关爱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如果学生在学校能够体会到深深地爱,他们一般不会想家,会特别喜欢在学校生活,有利于帮助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树立自信,保持愉悦的心情,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除了给学生必要的关爱,还需要多给学生爱护,鼓励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给学生表扬鼓励,使学生增强自尊心,激发积极上进的欲望。对于有缺陷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过严格,更不能觉得他们低人一等,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恰当的要求,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对于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对待;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事业没有责任心,对这些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过分的要求,会严重影响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2.巧妙运用直观教学 弱智儿童自制力较差,如果想使他们一直专注于教师讲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同时需要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给弱智儿童多种刺激,有利于为弱智儿童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弱智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弱智儿童轻松学习。弱智儿童对语文充满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接触实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的实践,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表述出做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弱智学生在 语文学习 中心理重建 1.激发学生多问 学生进行学习实际是在心理上重新组建,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善于提出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才有利于问题很好地解决,而且对于一个好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很大价值。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努力的营造一种轻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特殊教育规定的教学目标。 2.鼓励学生多说 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说话的过程实际是把学生内心的想法、情感用语言的形式与外界的沟通。说的过程是弱智学生在对语言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表达语言的过程,能够体现出弱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弱智学生先天性大脑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后天受到的教育不足影响,导致弱智儿童在思想上一般都比较迟钝,对外界事物刺激做出的反应都比较慢,口齿不清、发音不清晰,语言表达困难等影响这些孩子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学生在说话能力上的训练,可以为这些孩子组织一些活动,多给他们一些说话的机会。如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说的机会给我们的孩子。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学重点,侧重讲解一些重点词语,在讲解这些词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去把握意思。这样既有利于发展这些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这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自主创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 文章 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问”“读”“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语文建立良好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些孩子对不懂得知识提问,教师耐心解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学习的热情,有利于鼓励他们自主为自己确定学习的小目标。读是锻炼学生理解课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说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多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我们的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是这些孩子能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真正有所收获。 四、结语 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些孩子的语文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得到锻炼,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让这些孩子能够有所收获,促进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发展。

论文所需要了,有的了。

钢琴启蒙教育论文题目

摘要: 现代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提出来的铃木(略)探索和发展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性”和“人类爱”为中心,遵从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注重音乐技能与音乐内涵之间的传授关系,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健全人格.铃木教学法,开始仅应用于小提琴的教学,后又推广至其他器乐教学,现已应用(略)域的教学之中.铃木钢琴教学法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铃木钢琴教学法是以铃木教育哲学及基本音乐教育原则为方向和基础,结合钢琴器乐及钢琴教学的实际特点,并针对当今钢琴教学中的误区和弊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有铃木特色的钢琴教学法.铃木钢琴(略)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钢琴演奏人才,而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钢琴这门(略)的过程中,培养其音乐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健全其人格品质.它的具体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都是根据这个教学目标制定和实施的.因此,它在对初学者的教学,读谱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演奏活动的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套独特的铃木式的教学方案. 目前国内的钢琴教育空前地繁荣,各(略)层出不穷,然而有着五十多年发展历史并在世界十四个国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铃木钢琴教学...The Suzuki method of the Japanese modern educator Mr. Suzuki Shinichi which takes researching and(omitted)g human talent as its start point and terminal, focuses on humanity and human l(omitted) teaching process, obeying the rule of human development. It emphasis(omitted)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sical technique an(omitted)meaning .It not only develops the students musical talent but also nurtures their humanity. At the beginni(omitted) method was just applied on the violin teaching. With its p...目录: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 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一) 铃木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二) 铃木教学法的器乐教学规则 二、 铃木钢琴教学法概况 三、 铃木钢琴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一) 铃木钢琴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二) 关于初学者的教学--准备 (三) 读谱能力的培养教学 (四) 课堂之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十台钢琴音乐会 (五) 铃木钢琴教学法与当今中国钢琴普及教学的比较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幼儿钢琴启蒙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全面教育的开展,人们对精神文化开端有了追求,关于艺术开端注重,而钢琴由于其无可比较的优越性而遭到越来越多人的欢送,也因而成为幼儿课外教育的首选乐器。并且家长基于对培育幼儿艺术细胞的思索,将其从幼儿阶段便送去学习钢琴,低龄化教学曾经成为趋向。而由于幼儿的特殊性:猎奇心强、毅力等能力差,并且生动好动,其教育应当以培育兴趣为首要目的,才能利于幼儿对音乐的持久酷爱,有利于其长足开展。

因而,幼儿额启蒙钢琴教育需求被注重。目前我国关于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教学方式倾向于板滞,难以激起幼儿的兴趣。本文研讨的目的不只仅止于幼儿钢琴教学,从钢琴教学动手,更对幼儿音乐教学提出瞻望:摆脱僵化形式,注重心理与兴趣开展,也可被应用于广阔幼儿教育范畴,对幼儿的身心安康与长足开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幼儿钢琴启蒙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依据幼儿身心特殊性进行启蒙教学

幼儿身心特殊性主要表如今这个时期的孩子生动好动、好模拟、猎奇心强、喜欢被称誉、留意力短暂等。因而,教师在进行幼儿钢琴教学时必需要抓住他们的身心特性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在对幼儿进行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幼儿生动好动的特性,那么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必然途径,比方,可把音符比喻成小动物,把五线谱比喻成小动物的家,把弹音阶比喻成爬楼特等。在进行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坐姿、手型、识谱等正确。总之,教师在进行幼儿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应时辰把幼儿身心特殊性与教学严密联络起来,依据幼儿共同的心理特性,创新有趣的教学办法。

(二)让幼儿感受入门,萌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不论学习什么东西,首先要有兴趣,本人要学,本人想学,只要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一直坚持热情,克制艰难,一如既往的学下去,最终取得胜利。那么学习钢琴也是一样,“只要幼儿有学习钢琴的热情,他才会每天乐于承受教育,这是学习钢琴的先决条件。”但是,幼儿由于年龄小,常常基本就不晓得本人想要什么,更不晓得本人的兴趣所在。这时,我们家长、教师就担任着重要的义务——对孩子要多加察看,引导和熏陶,渐渐地去发现,培育他们的兴趣喜好。

那关于幼儿的钢琴教学,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好呢?首先我们能够在第一次的教学中,先让教师弹奏一曲漂亮的曲子问小朋友好不好听?想不想学习?让孩子们体验到钢琴美好的音色,从而觉得学习钢琴是一件十分快乐、开心、的事,并很高兴参与这件事。或者让会弹钢琴的小朋友弹奏一曲好听的歌曲,然后进行褒扬,在他们和会弹的小朋友之间做一个比照,从而产生羡慕感,进一步激起他们学习钢琴的愿望,最终让他们喜欢上这个乐器。其次,“关于节拍感的锻炼教师能够经过游戏或者活动来让幼儿控制,任何音乐都是以节拍展示本人的生命力的,”教师也能够在节拍方面进行专业的教学,从而激起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与酷爱。最后还能够让幼儿唱本人喜欢的儿歌,一边唱边做动作,而教师就用钢琴伴奏,加强幼儿的节拍感,同时,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总之,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幼儿觉得上钢琴课特别有意义,逐步对学习钢琴产生兴趣。

(三)给予奖励,增加幼儿自自信心

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予奖励,方式能够是多样的,例如一些小奖品,一些鼓舞的话语,在他们锻炼的钢琴上写下褒扬的语句。这些奖励能够在他们完成作业并且态度认真状况下进行,或者是钢琴考级顺利经过的状况以及上课积极热情、心情丰满的状况下进行。教师应用这些正面积极的鼓舞能够进一步激起孩子的学习热情,增加孩子的自信。

二、对幼儿采用针对性的启蒙教学办法

(一)选择合适幼儿心理特性的曲目

幼儿对事物的爱好来源于兴趣,因而在其幼儿阶段进行钢琴启蒙教育的时分,应中选择富有童趣的,节拍愉快的曲目。由于这个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灵非常单纯,不容易产生忧伤的心情,即便有一些不开心,他们也做不到去了解,所以假如强行请求他们去演奏一些情感丰厚忧伤的歌曲,以至单调地对情感进行说教,他们不容易产生兴趣,以至会产生单调腻烦的心情。若选择曲调轻快的幼儿歌曲,一方面可以惹起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音乐能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弹奏愉快的曲目,可以培育幼儿悲观的心态,关于其教育有很大的益处。

同时,选择曲目时,“除了主见形象性与愉快性,还应当留意适龄性”。幼儿学习能力强,但假如一蹴而就稳扎稳打,容易让其产生畏难心理和抵触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懂得如何由浅入深,按部就班,难易分离。目前市面上的钢琴教材上面均有必弹曲目和自选曲目之分,也有难易水平的分级。必弹曲目大多是难易水平契合当前年龄的曲目,而自选曲目则会有点难度。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恰当视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关于领悟能力优秀的幼儿,能够让他们学习自选曲目,也不至于让他们觉得单一,关于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应当稳扎稳打,应当多给予耐烦,留意培育兴趣,引导情感,有选择性地进行锻炼。

此外,要注重幼儿的练琴习气,而不是单纯注重于弹奏技巧。有了良好的练琴习气,才能培育耐烦、专心的习气,对音乐的学习有很大的益处。而习气也来源于兴趣的激起,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方可有耐烦练成良好的练琴习气。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幼儿时期,应当着重培育兴趣,相辅相成地培育兴趣和习气,最后培育技巧。

最后,教师还能够补充一些幼儿熟习的歌曲,熟习的曲调能让其在刚接触的时分摆脱生疏的恐惧感,也会更有自信心和兴趣,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雪绒花》等,这些歌曲朗朗上口,曲调也简单愉快,是初学者很好的选择。

(二)要充沛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假如说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最重要的要素,那么想象力就是能不能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关于抒情的曲子,若是没有想象力,则不能很好天文解感情,弹奏出曲子想要表达的情感,演奏会变得“流于方式而短少内涵”;关于赞誉风光的曲子,若是缺乏想象力,脑海中无法构建图景,无法生动地表达风光,到达使听众听着曲子就能联想到情境的效果,也无法将作者关于景物的冷艳之感表达出来。总之,有了想象力,能力够去了解歌曲,从而很好地表达,用真情实感去演奏,才能演奏出乐曲的灵魂,这才是钢琴培育的最高级目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分,应当控制一定的技巧,去构建幼儿的想象力。首先,要擅长打比如,了解孩子的`思想形式,他们倾向于从简单的方面去了解事物,也对身边的事物容易产生联想。因而教师需求从孩童化的角度去了解问题,用富有童趣的诙谐言语 循循善诱,培育想象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兴趣。其次,能够采用发问的方式,来激起幼儿的考虑,也能够率领其愈加投入课堂,充沛调动起其关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的问题应当立足于引导,因而能够采用按部就班的发问方式,逐渐诱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这种办法比灌输式的生搬硬套要有效得多,一朝一夕就构成了一种思想习气。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请求,其应当有所准备,积极考虑,提出有趣不呆板、有深度却不过火尴尬的问题,真正做到惹起幼儿的兴趣,也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应当给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去选择一些本人容易了解的曲目,更有发挥想象力的余地。同时每个人关于歌曲的了解不同,正是由于相异的了解,才能让歌曲从不同的人手中演奏,获得不同的效果。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沛的想象空间,不应当用单一的思想去局限,也更有利于其想象力的发挥。

结语

总而言之,正确有效的钢琴启蒙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只要正确、科学的钢琴启蒙教学,才能对幼儿以后的钢琴学习起做很好的铺垫作用。此外,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要着重培育孩子关于钢琴学习的兴趣,培育正确的弹奏姿态,逐步增强演奏技巧锻炼,教师要纯熟控制幼儿演奏的技艺技巧,用科学的办法来练琴;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依据幼儿特性,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办法,将孩子的钢琴学习与本身的性格特性严密分离起来,让孩子可以在学习中生长,这样才能提高幼儿钢琴教学的质量,使幼儿钢琴启蒙教育得到更大的开展空间。

之前也是为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论音乐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探索 吕其明《红旗颂》双钢琴版本的演奏分析 试析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No2第一乐章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作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试论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开创“中国风”钢琴语境 由钢琴考级引发的琴童教学思考 从智能钢琴集体课看钢琴教育的新探索 大数据网络时代的钢琴教学构想 高校钢琴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路径 OBE理念下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索 传统与当下: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融合的理论思考 钢琴伴奏在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钢琴家》:那些见过战争的人,怎么会不憎恨战争 疫情期间“互联网+”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界“扫地”朱晓玫:只想躲在音乐背后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钢琴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人工智能的钢琴编曲音色识别系统设计 浅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钢琴伴奏的差异 巴赫康塔塔钢琴改编曲《羊儿可以安静地吃草》乐曲分析及演奏处理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音乐技巧与情感表现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魅力 浅探克拉拉·舒曼的钢琴生涯 王建中改编钢琴曲的艺术手法与特征 职业学校钢琴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拓展研究 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培养的价值探讨 钢琴演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试论钢琴基本功练习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慢练在钢琴练习中的作用 巴洛克歌剧咏叹调钢琴伴奏教学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及创作特点探析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思考 浅谈儿童钢琴快乐教育 中国钢琴作品《皮黄》的曲式特征与艺术特性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 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钢琴家的脚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下的钢琴教学策略 探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和提升学生儿歌钢琴伴奏能力的方法 浅析个性化教学法在高职钢琴弹唱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钢琴教学“归元”思考 浅析管弦乐钢琴伴奏艺术 现代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创新模式探析 音乐专业钢琴弹唱能力培养方法解析 胡同里的钢琴师 浅析钢琴制造工艺对触键和音色改变的重要性 高校钢琴教育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措施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有效分层教学分析 关于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中职学前钢琴教学中的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幸福的钢琴 对高校钢琴课程体系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 过程性评价的内涵、价值及其在独立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 中专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究 简论丁善德钢琴音乐的成就、特色与演奏 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论略 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元认知理念指导下的师范类院校钢琴启蒙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钢琴基础教学的实践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放式钢琴弹唱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钢琴教学形式研究 微课在高校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在线钢琴教育的利与弊 雅俗共赏角度下钢琴曲《炎黄风情·走西口》音乐分析 钢琴组曲《圆明园漫步》创作风格及演奏特征研究 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 浅析肖邦《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的演奏技法 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应用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对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影响探究 琵琶曲与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的比较研究 浅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中的踏板使用 内心听觉在高师钢琴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应用探索 高职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 双钢琴教学对学生钢琴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 浅谈少儿钢琴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高校音乐师范生钢琴合奏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试论钢琴的调音及日常维护 浅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与演奏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探索 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民乐元素渗透 李斯特钢琴曲《夜莺》的演奏诠释 波特凯维茨与他的钢琴练习曲 “思政”视域下美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研究 简析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对表演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的音乐听觉作用探讨 《安娜的笔记本》在民办高校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钢琴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钢琴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钢琴审美教学的设置与教学方式探索 幼儿园钢琴教学中形象化的教学语言研究 钢琴小品《喷泉》曲式结构与演奏分析 浅谈合唱中钢琴部分的运用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问题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踏板对音色的影响

蒙氏感官课题研究论文

感官教育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上的外界刺激传递给大脑讯息,再经由大脑传递到感官,使孩子产生知觉,发展他的观念、思想、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第一个接触到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重视的认知教育,而是不同的五官刺激。例如这个所看到的颜色是视觉上的刺激,所摸到的是触觉上的刺激,所闻到的是嗅觉上的刺激,以及所尝到的是味觉上的刺激。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未曾接触的事物时,它只是一个单纯的刺激,对大脑来说好像是遇到不同的信息与感受,儿童通过这些信息与感受奠定了经验的基础。当下一次再接触到类似的事物时,可以利用上次的经验来做判别,这时大脑就将前面的经验与现在的经验做连接。所以在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幼儿唯一能依赖的就是感官。         3~6岁是幼儿感觉形成期,此时若能把握住机会,帮助幼儿感官的自然发展,将同时掌握住儿童全面性的自我教育。在幼儿时期适当的刺激孩子的感觉,将帮助他容易成为一个敏锐的环境观察者,更容易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实际生活。因此感官教育的最终目的将帮助幼儿:一认识物性;二发展感官知觉;三帮助概念的形成;四建立逻辑思考能力的基础;五培养手眼协调、专心、独立、有秩序感的直接目的。         感触比较深的是感官教育的原则中有一个是语言要精简,即简单、客观、正确。通常在教孩子做事时,会不自觉的唠叨,生怕他不懂,而且还加入很多个人的经验和感觉,没有意识到这样会让孩子用我们的方式来看事物,从而限制了他的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家里的孩子玩积木,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在玩的过程中变换出很多积木的玩法,期间他的感官应该是会得到一些刺激,但是因为提供的环境比较混乱,各种玩具在一起,加上没有进行引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乱扔玩具,杂乱无章的玩。

上课方式、学习途径、教育效果不一样。蒙氏的上课途径是同一时间,孩子可以依照自身内在的兴趣而自由选择工作,有个体、同伴或小组等学习形式并存,老师能够有效指导每个孩子的学习。同一时间,孩子以团体的形式接受老师传授的同一内容,老师无法进行个别指导。学习途径蒙氏是以教师示范、启发、引导、协助等方法,与孩子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途径,使孩子置身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传统教学是孩子只能被动地在“封闭”的教室里,来接受教师填鸭式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孩子没有感官体验的机会,结果降低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教学效果普遍呈现出专注力、秩序感、独立性、自律性、进取心、创造力、协作性、分析、发现及解决问题等健康儿童所具有的能力。传统教学教学效果无法预言。

蒙氏感官教育的意义:

1、蒙特梭利感官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自己。

2.、蒙特梭利感官教育,手脑共进进步。

让孩子的感官去充分感受这个世界,这也是蒙特梭利理念所提倡的。蒙特梭利把0-6岁的孩子叫做「Sensorial Explorer」感官探索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通过身体的感受去认识这个世界。

而孩子手部动作的发展会作用于大脑,刺激大脑的发育,塑造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基础。

初生婴儿的大脑有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通过感官去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也在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

正因为感官教育的重要性,蒙特梭利环境中设有专门的感官区域。蒙特梭利的感官教具包括了很多方面的感官活动,包括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等。在蒙特梭利感官区,发展手部动作的教具有很多。涵盖不同的月龄,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让每个月龄段的孩子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辅助。

这些教具都为孩子提供了使用双手的机会,发展孩子的抓握能力(五指抓,四指抓,三指钳,二指捏……)、手腕力量以及两只手交替或共同工作的能力,使动作更协调灵巧,也有利于促进神经元间的连接。孩子在其中不仅能够使自己得到发展,也能获得游戏的快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