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人民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

人民大学学报

核心期刊有: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没有区别。中文核心就是北大核心的另一个名字吗,所以两者视同一个意思。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

问题一:学报是什么级别的杂志 大多数高校在学报要省级刊物。但著名高校在学报有的是北大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比国家级级别都高。具体看要哪个地方办在。 户国期刊网可以查到的。 问题二:学报是什么级别 你指的是伐术期刊方面的学报吗? 如果是的话,那也要看具体的期刊,同样是学报,级别相差很大哦~ 问题三:大学学报都是什么级别 学报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刊物,一种是学校官方介绍学校方方面报道的报纸,简称学报。学报一种是指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如《化学学报》、《数学学报》等,一般大学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以“某某学报”冠名,如《北京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凡取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程度的上下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红中央期刊和中央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度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 *** 行为。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程度这一角度制定过评价规范,这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能够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便一些兴旺国度,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衡本人国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程度的客观规范。1992年国度科委、 *** 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请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大类期刊停止质量监管的根据。这两个规范中,固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规范有请求,但都是一些准绳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别期刊学术程度上下的规范。 问题四:学报上发表论文算是什么级别的? 要看你发表的学报的级别,可以对照北大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查询你所发学报是否在核心期刊上,一般我们评职称所说的核心期刊目录就是指它。绩在核心期刊目录,就只能算公开发行出版了,一般评职称只能算最低档,不过也有特例,有些大学为支持自己大学的学报,也是为了鼓励教师给自己学报投稿,往往对自己学报发表的文章给与特殊照顾,再评职称打分时按照核心期刊对待! 问题五:学报是怎样分等级的? 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问的 问题六:浙江大学学报是什么级别 可能没有发全,你可以到 图像水印检测 或者告诉我你的邮箱!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共1798种)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版)的说明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第二编 经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七编 工业技术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版)的说明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 问题七:《计算机学报》属于什么级别的期刊 08年还是核心期刊,现在是不是不确定,百科也没有更新,如果你需要核心的话,可以看看计算机科学与应用,oa核心 问题八: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属于什么级别的期刊 这个期刊是 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核心期刊!! 级别上看,应该算是 普通国家级吧。 问题九:江西理工大学学报属于什么等级的期刊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问题十:本科学院学报是什么意思啊,发表以后算是什么级别的呢 一般来说,本科学院的学报是达到省级标准的 具体是什么级别得看学院的实力 比如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的文科部分就是核心期刊 而理工部分就是普通期刊 也就是国家级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则是核心期刊 一般而言 现在国内 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区别不是很明显 学校和单位是否承认你的文章 得去学校研究生学位办去咨询 一般都会有 本学校承认的期刊清单的,所以这点你不必担心。至于工作单位,除非是搞学术的,其他一般都不管 只要你是正规期刊上的文章就承认。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期刊(按照影响因子排序)有:《法学家》《人口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情报资料工作》《政治经济学评论》《公共管理与政治评论》《社会学评论》《教学与研究》《社会建设》《档案学通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清史研究》《开发性金融研究》《朝阳法律评论》《成人高教学刊》《创新人才教育》《道教学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发展研究报告》《法律文化研究》《国学学刊》《基督教文化学刊》《经济法学评论》《酒史与酒文化研究》《林业经济评论》《人大法律评论》《儒学评论》《社会保障研究》《世界政治研究》《唐宋历史评论》《土地经济研究》《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新史学》《新闻春秋》《证券导刊》《证据学论坛》《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中国公共史学集刊》《中国合作经济评论》《中国金融学》《中国苏轼研究》《中国乡村研究》《中国政治学》《中国主持传播研究》《宗教研究》《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

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在写作科学的论文过程中,适当的引用一些参考文献,能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刘文帅. 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2] 梁周昌. 怒江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3] 张云. focus on form对中学 英语口语 课堂教学的意义[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 赵婧. 乌海市高中英语课堂 文化 教学现状的调查与 反思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5] 赵瑶瑶. 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潘婧.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 赵瑶瑶. 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祝露. 高中写作教学设计探究[D]. 海南师范大学 2013 [9] 李玉飞.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0] 卫晓丽. 中外籍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11] 莫雷主编. 教育 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2] 冯忠良等着.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3] 杨治良,罗承初 编写.心理学问答[M].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6 [14] 江桂苹.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15] 张春燕. 初中数学 专业英语 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6] 张云. focus on form对中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意义[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7] 潘婧.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8] 李玉飞.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9] 卫晓丽. 中外籍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20] 王萍. 高中英语小班化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赵荣生. 车辆核材料检测装置的研制[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3(00) [2] 王国华,陈敬贤,梁梁. 系统评估研究现状及发展评述[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10) [3] 陈合权,魏莲芳. 论视频监控系统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5) [4] 张旺勋,龚时雨,李康伟. 装备系统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仿真策略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1(09) [5] 魏莲芳. 当前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3) [6] 潘科,王洪德,石剑云. 多级可拓评价 方法 在地铁运营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铁道学报. 2011(05) [7] 吕海涛.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鲍君忠. 面向综合安全评估的多属性专家决策模型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9] 孙爱军. 工业园区事故风险评价研究[D]. 南开大学 2011 [10] 郭熹. 基于风险熵模型的安防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邬长城. 安全管理体系质量评估方法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12] 孙亚华,李式巨,李彬.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的量化评估[J]. 核动力工程. 2009(01) [13] 陈志华. 试论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14] 魏莲芳,陈志华. 浅谈安防系统中的风险评估[J]. 中国安防产品信息. 2005(04) [15] 徐哲,贾子君. 基于仿真的武器装备研制系统性能风险评估[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1(04) 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董保良,张国辉,李鑫,李晓燕,杨新旺. 基于信息熵的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J]. 电子世界. 2013(15) [2] 孙国强. 浅谈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建设、使用与发展[J]. 中国公共安全. 2013(15) [3] 李爱民. 中国半城镇化研究[J]. 人口研究. 2013(04) [4] 王赐江.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报告 . 2013(01) [5] 冯文林,帅娟,姚红,邓波,魏莲芳,汪小林,冯荣. 四川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创新调查研究报告[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3(01) [6] 李林. 中国法治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J]. 新视野. 2013(01) [7] 徐田坤,梁青槐,任星辰.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地铁750V牵引供电 系统安全 风险评估[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2(06) [8] 黄毅峰. 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征象考察与调控路径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9] 苗强,张文良,宗波,步立新,尹洪河,方忻.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评估方法研究工作进展[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2(00) [10] 王华安. 大安防时代:需要多元化发展战略[J]. 中国公共安全. 2013(12) [11] 何穆. 某大学图书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J]. 建筑电气. 2013(05) [12] 张苏. 司法中的量刑分析与操作--以石柏魁故宫盗窃案为例[J]. 中国检察官. 2013(10) [13] 杜治国,赵兴涛,李培岳. 美国安全管理专业解析[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14] 唐海. 个性化概念图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5] 杜治国,赵兴涛,李锦涛.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仿真模型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猜你喜欢: 1. 什么可以作为参考文献 2. 中国茶文化参考文献 3.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4. 高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6. 历史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不是985学校,也不是211学校。

因为该校不在教育部2006-12-06生成的“985工程”学校名单与2005-12-23生成的“211工程”学校名单之中。

附:摘自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211工程”与“985工程”

“211工程”于1995年由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表示:“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并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时间(1998年5月)命名为:“985工程”。据统计,截至2011年,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39所高校进入“985工程”。此后,这两项工程均不再新增学校加入。

就是在其他方面进行审核。投公安大学学报稿件送外审是投入公安大学学报稿件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审核,然后才可以进行通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简称公安大学,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暨公安部高级警官学院,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公安行业综合性大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公安学、法学、犯罪学、语言文学等方面的论文,也刊登政治经济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高教研究等方面的文章。读者对象为公安干警及公安、政法系统院校师生和政治理论工作者,研究人员、公安、政法系统工作人员。有英文目次。该刊不收取版面费。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已正式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4部,普法类专著2部,主编教材、杂志和论文集6部;主持2008年度司法部法治理论重点项目1项(《宗教活动法律化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北京市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研究:以实证分析与成本效益评估为中心》),主持完成国际横向交流课题2项(《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民法律意识调查》和《邯郸市电子政务和信息法制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项目1项(《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法治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委托科研课题1项(《东亚法学研究和法治问题初探》)、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度青年科研课题1项(《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青年课题1项(《法经济学课题体系与案例教学》),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5项;在《新华文摘》、《中国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法学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家和省部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教材和入选论文集10余部。 《法经济学范式》(个人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个人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的回应》(个人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个人专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朝阳法律评论》第一期(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4月版。《法经济学应用研究》论文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范例》论文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其中收录本人文章《中国法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笔谈》。《美国法学经典论文选:以最高引证率为依据)》(编选),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美国法律思想经典》(编选),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公平与福利》,【美】路易斯·卡普洛 斯蒂文·沙维尔/著 冯玉军、涂永前/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发展进程中的国家与法律》,【美】安·塞德曼 罗伯特·塞德曼/著 冯玉军、俞飞/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银行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1月版。《证券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保险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概念、体系、结构》论文集,副主编,60万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2月版。《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前沿研究》论文集(副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8月版。《正说明清九大奇案》(个人专著),黄山书社2009年1月版。《衙门里这些事儿——法律大讲堂》(个人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单双号限行与公民社会中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载《法学家》2008年第5期。2.“中国都市住宅立退问题に関する法律的経済的分析”(日文),载日本国《山梨大学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2008年7月出刊),西村幸次郎、格日乐合译。3.“法律全球化的可能之道与东亚法治的建构”,载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亚洲学术》(2007),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4.“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5.“在改革发展中体现中国特色——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学术研讨会述要”,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年6月30日07版。6.“西法东渐与学术自觉:中国移植外国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8年第9期。7.“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载《青年记者》2008年3月。8. “论东亚共通法的建构”,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9.“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10.“让人说话,天不会塌——解析‘表达权’”,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年1月30日。11.“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与物权法的完善”,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12.“公平还是福利?这是一个问题”,载《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13.“如何走出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9期(10月5日)。14.“权利、权利与利益的博弈——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3万字,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15.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法制日报》2007-10-21。16.“借鉴国际法治文明成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九版“法治”,15000字。17.“如何走出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载《光明日报》2007年5月26日。18.“当代美国法律思想的研究谱系”,载《法学家》2007年第6期。19. “历史”的幻象与超越——“法治”的历史阐释及其对亚洲的启示”,载《中美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20.“政府信息公开尚存几大盲区”,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6月4日,B4版,2000字。21.“奥林匹克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4期。22.“法律发展理论的论证及其应用”,载《中国法学文档》第二辑(2006年)。23.“论体育法与人权保护”,载《华侨大学法学论丛》2006年第1卷。24.“略论全球化理论的研究语境”,载《法学家》2005年第2期(总第89期)。25.“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6.“论体育法与人权保护”,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7.“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8.“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1月5日。29.“略论法学研究范式的历史类型”,载《成人高教学刊》2005年第1期。30.“权利、权利与利益的博弈——《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法经济学分析”,载《洪范法律评论》2005年(总第3期)。3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法学理论2005”,编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精品与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2.“法经济学范式研究与理论阐释”,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33.“法律与全球化的实现途径刍议”,载《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34.“主权与知识产权全球化”,弗莱德.H.凯特/著 冯玉军/译 周静/校,收录《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朱景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35.“‘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收录《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朱景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36.“略论法学研究范式的历史类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4。37.“法律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回顾”,载吕景胜等主编《法学理论前沿》,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38.“‘法治’的历史阐释及其对现实的启示”,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总第79期)。39.“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及其超越”,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季刊)2003年第1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40.“世界法的研究进路及其历史检讨”,载《金陵法学评论》2003年春季卷(总第5期)。41.“法理情深 终生求索”,载《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4期(总第79期)。42.《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载《法学家》2002年第6期。(第二作者)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43.“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6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兴学科》2002年第4期。44.“法律市场论略”,载《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45. “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46.“世界法的学说史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47.“爱国与守法”,载2001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版)48. “法律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49.“合同法的交易成本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50.“后现代法学理论述评”,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51.“西部大开发的法制研究视野”,载《发展》2001年第12期。52.“法制改革及法治化过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原载《天府新论》2000年第2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思路》2001年第3期。53.“论法律均衡”,《西北师范大学学报》。54. “法律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载《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第3期。55. “合同法的经济学透视”,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56.“论西部经济发展的法制促进”,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57.“物权法的经济学透视”,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58.“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经济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59.“法律经济学论略”,原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兴学科》1999年第4期。60.“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导论”,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61.“论西部法律文化与区域法制创建”,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62. “西部法律文化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载《天水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63.“论经济法律效益的实现”,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8年第4期。64.“论经济法律成本函数及其降低方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65.“中国西部社会法律意识变迁及其特征”,原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收录于《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1期。66.“西部法律文化的地缘特征”,载《发展》1998年第11期。67. “‘兰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的经济分析”,载《发展》1998年第8期。68.“中央法与地方法的经济分析”,载《发展》1998年第7期。69.“‘严打’的经济学分析”,载《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70.“融资租赁的经济法律分析”,载《发展》1997年第7期。71.“试论经济立法与节约交易成本的关系”,载《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3期。72. “论经济立法中的交易费用规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73.“经济法律的效益功能分析”,载《兰州学刊》,1997年第6期。74. “当前的受贿和挪用公款犯罪初探”,载《发展》1997年第3期。75.“中国亟需建立特色法律援助制度”,载《发展》1997年第9期。76. “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与效益法律观的确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77.“典当业的法律思考”, 《发展》1996年第7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78.“法律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载《兰州学刊》1996年第3期。79. “经济立法的效益浅论”,载《法律与社会》1995年第6期。80.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日三国关系评析”,载《奇观、壮举、伟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81. “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特征分析”,载《挑战、机遇、改革》,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参编马长山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三章。参编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两章。参编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想源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章参编徐孟洲主编:《实用法律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三章,并担任电视播讲。参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法律基础》(专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三章。编写“法律硕士考试法理学测试题解”,载曾宪义总主编《2003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自测试题题解》,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编写“法律硕士考试法理学串讲讲义”,载曾宪义主编《2003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串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参编石天杰主编大学用马列原理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论文“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主权与知识产权全球化”(译稿),载入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论文“现代法治的价值追求:公正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孙国华 冯玉军),载入曹建明主编《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论文“西部法律文化的培植”,载王文学等编《中国西部开发与法律制度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论文“论西部发展的法律促进”,载《宏观经济法制文集》(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编),2001年1月。论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日三国关系评析”,载《奇观、壮举、伟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论文“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特征分析”,载《挑战、机遇、改革》,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专著(合著、主编)1.《评价活动论》,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人与己》,1996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3.《价值论原理》(合著),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4.《价值论的视野》,2010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价值论的视野》被武汉大学出版社列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青年文库”予以出版;5.《当代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6.《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合著),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7.《中国当代哲学重大问题研究》(主编);8.《学问 智慧 人生》(主编),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译著1.《价值判断》(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价值哲学》(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3.《民主与市场》;4.《伯林》。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文章150多篇,多篇文章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论原则》为《中国社会科学》重头文章,并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发表。 主要研究论文有:1.《规范性价值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2.《文化哲学研究三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3.《两种思维框架的紧张与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4.《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理论视野》2009年第9期。5.《再论重视规范价值的研究——兼论“普世价值”》,《哲学动态》2009年第7期。6.《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意蕴》,《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7.《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觉醒——国内价值哲学研究三十年述评》,《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8.《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解读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哲学研究》2008年第9期。9.《以唯物史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哲学动态》2008年第5期。10.《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精神与研究范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12.《文化差异研究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13.《当前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14.《深化价值观研究与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5.《重视规范价值的研究》,《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1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17.《合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18.《社会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19.《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生产理论》,《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20.《当代中国哲学的转向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1.《社会信任危机:当前中国发展必须正视的一个严重问题》,《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22.《全球化时代应有的价值视野》,《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23.《价值观视域中的先进文化——关于文化观的一种思考》,《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24.《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人文精神(笔谈) 全球化条件下的价值观念冲突与文化安全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25.《价值创造的途径和效率》,《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2期。26.《21世纪中国新价值观的建设与展望》,《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27.《评价论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28.《坚持革命功利主义》,《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29.《中国价值论研究:特点与问题》,《文史哲》1999年第5期。30.《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与对策选择》,《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31.《应重视对价值冲突问题的研究》,《哲学动态》1999年第7期。32.《价值论兴起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兼论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势》,《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33.《近年来价值观念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34.《90年代价值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35.《评价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3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新析——讲授认识辩证发展的一点体会》,《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37.《关于评价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1992年第1期。38.《拉蒙特的评价理论评介》,《人文杂志》1991年第2期。39.《正确看待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40.《简论价值研究中的几种提法》,《人文杂志》1990年第1期。41.《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的本质》,《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6期。42.《国内价值论研究情况综述》,《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43.《哲学与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44.承认价值真理不能与实用主义混为一谈》,《人文杂志》1987年第3期。45.价值真理、真理价值与真理阶级性》,《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第4期。

1.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2.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4.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6.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1.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2.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3.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4.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5.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6.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7.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8.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9.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10.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11.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12.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13.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15.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16.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17.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18.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19.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20.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21.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22.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23.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24.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25.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26.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27.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28.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29.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0.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31.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32.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33.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34.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35.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36.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37.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38.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39.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40.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41.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42.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43.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44.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45.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6.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47.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48.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49.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50.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51.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52.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53.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54.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55.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56.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57.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58.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59.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60.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61.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62.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63.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64.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65.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66.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67.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68.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69.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70.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71.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72.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73.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74.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75.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76.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77.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78.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79.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80.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81.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82.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83.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2.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7.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8.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9.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10.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2.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3.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4.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1.“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3.“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5.“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6.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7.“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8.“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9.“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10.“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11.“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13.“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14.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15.“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16.“《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17.“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18.“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征稿《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征稿 杂志类型:艺术科技社科文艺综合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秉承“关注现实,创新理论,打造品牌”的办刊理念,立足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国内外,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并注重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角度推动学术研究,发表了一批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优秀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设有本期论坛、专题研究、哲学·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学·历史、学者访谈、学人自述、学术动态等主要栏目。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从2003年开始,将扩版至160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5170/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5420。立足人大,面向全国,竭诚欢迎校内外学者指导、赐稿、订阅。来稿要求: 1、本刊以“经济管理”为特色栏目,特别吁请有识之士支持。 2、来稿应是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有独创性,且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文字精炼,内容应遵守保密原则。文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 3、文稿应依次包括:论文题名、作者姓名、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同时须在文尾注明:作者、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以及邮编、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 4、正文要求: ①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 ②中英文摘要:中文以200字左右为宜,应包括研究目的、对象、方法、结果、结论等。 ③中英文关键词:反映文章主题内容名词性专业术语,以3-8个为宜,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 ④正文的层次标题:应简单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社科类的层次标题的序号采用一、(一)、1、(1)、1);自然科学类层次序号采用1、、。层次不宜过多,最多不超过五级。 ⑤文内图表:图应标明图序、图题、图位;表要求采用三线表,并标明表序、表题、表位。 ⑥各类文献的注录格式如下: a.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任选).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c.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d.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5、基金项目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注明基金项目及项目编号。 6、文稿中的量、单位、符号、数字用法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7、稿件发出后3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鉴于人手有限,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来稿请寄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箱,勿寄个人,以免延误或丢失。 编辑部E-mail: 8、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9、本刊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对来稿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或删节,不同意者请注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

国内的历史学核心期刊目录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二、刊物定位 《国家人文历史》的主要阅读群体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他们爱好文史、关心国内及国际最新资讯信息,他们多数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三、发行范围 《国家人文历史》每期发行54万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除邮局系统订阅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报刊亭、超市、书店零售;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五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写字楼、高档餐饮场所均有展示。四、主要栏目 封面故事 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冗长,庞大而不庞杂的故事。这是一篇高深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章。那些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响我们未来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解读、诚信对待的人和事。我们抽丝剥茧,给您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 人物 网罗精英学者,汇聚文化名流。让我们带您与这个时代最聪明、最睿智、最有价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阔天空。 旅行 走过一段恢宏的历史,观察一种文化的印记,感受一个文明的精神,记录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地标、一段历史的丰碑、一个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丽,探寻博物馆背后的玄机。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尽是珍玩;发烧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宝贝。 吃喝玩乐的学问,笔墨纸砚的道理,酒色财气的真谛…… 别小看任何一个老东西!讲述那些寻常玩意儿里的大学问,传统手艺里中真智慧。 视听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明星、剧情和特效; 一组一组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位导演的小标签,一个明星的老套路,一类影片的旧情怀。 一曲辉煌乐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优美旋律背后的人文故事。

历史类核心期刊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世界历史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5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6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所 7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8 文博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等 9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怎么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不断强化选题策划意识、市场意识,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全体同仁精诚团结,开拓进取,把出版工作同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形成了人大出版社鲜明的出版特色和巨大的品牌价值,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领域的排头兵。2007年,人大出版社出版图书2000余种,发行码洋6亿多元。经过长期的积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发展成为具有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兼营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规划自己的图书结构时,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自身发展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始终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围绕三类精品做好工作。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工作重点就是要继续组织好、出版好三类精品图书。精品服务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我国文科教材出版中心,教材出版是人民大学出版社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教材建设与出版工作。过去,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许多精品教材受到全社会的欢迎,发行量达到几百万册甚至上千万册。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民大学出版社启动了以“21世纪系列教材”为主体的教材编写与出版宏伟工程,承担了90余种国家级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任务。人民大学出版社就是要努力使我们所出版的教材成为内容权威、理念超前、形式多样和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所欢迎的精品教材。服务发展出版学术典籍,推出精品力作,引领学术发展,是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根本任务之一。多年来,我社出版了《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传统道德》、《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中国人民大学年度研究报告系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清史编年》、《世界美术全集》等一大批重要的学术著作,组织出版了《经济科学文库》、《管理科学文库》、《法律科学文库》、《新生代学人文丛》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丛书”、“当代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等一批学术系列著作,这些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些年来,我社共有300多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在高校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出版中名列榜首,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今后若干年我们将出版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努力做好若干学术文库、研究丛书的出版。隆重出版的李瑞环同志的重要著作《学哲学用哲学》,就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我们希望我们出版的图书对促进我国的学术研究、文化积累、法制建设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三)引进世界精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民大学出版社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翻译和出版国外优秀的教材和图书,逐步形成了若干套重要的学术译丛:一是以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为代表的“经济科学译丛”,这套译丛的出版被我国经济学家认为是掀起了中国汉译经济学的第二次浪潮,引领了中国翻译经济学名著的潮流。二是以罗宾斯的《管理学》为代表的“工商管理经典译丛”,这套译丛中的许多图书都被国内各大院校商学院选作教材或参考教材,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管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三是“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已经陆续出版,这套译丛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公共管理和行政制度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四是“当代世界学术名著译丛”,这是人民大学出版社重点引进的世界学术精品,出版10余种,包括阿维纳什迪克西克的《策略思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等世界公认的学术名著。五是“哈佛商学院案例精选集”、“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和美国EMBA精要系列。此外,还有如“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新闻与传播学译丛”、“金融学前沿译丛”等。人民大学出版社还与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联袂推出了“哈佛商学网课”,该课程是哈佛商学院教授专家长期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特别适合于商学院、企业培训、机构培训和个人自学。人民大学出版社还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与有关单位共同邀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阿玛蒂亚?森、蒙代尔等数十位国外一流学者来华讲学。与时俱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贺耀敏社长提到:大学出版社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观念比较保守。长期以来,大学出版社并投有很好地树立起产业发展的观念,一直是把出版社作为校办企业来对待,是学校的附属单位。因此对大学出版社的发展要有一个转变观念和深刻变革的过程。改革的目标是要使大学出版社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思路和战略,使其真正面对市场来经营和发展。由于改革比较滞后,所以其他国有企业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及做法,在大学出版社实行起来还有很多障碍。从大学出版社本身来讲,它长期处在一个相对隔绝的、垄断的市场和利益相对稳定的系统中,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专业门槛比较高,这使出版社内部的管理体制、机制没有与市场接轨。又由于大学出版社教材的平均利润比较高,加之面对的改革风险比较大,所以改革的内在需求不是很紧迫,导致大学出版社改革的进程相对滞后。其次是体制比较落后。大学出版社在许多方面还有浓厚的原事业单位的色彩,从根本上还无从谈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好在大学出版社人员素质整体上相对高一些,自律性比较强。但依靠道德约束,不在体制上解决问题,出版社长期发展也会受到制约。第三是机制相对不活。大学出版社的资产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问题没有解决,实际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在收入分配等方面与社会上的出版社有很大差距。还需说明的是,因为大学出版社处在大学的人文环境中,大学被视为社会公正和良心的代表,这种环境使它对经营结果的评价与市场评价不尽一样。所以许多大学出版社的内部机制,仍然是“三铁”横行。有鉴于此,大学出版社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和突破,必须转变观念,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着实下一番功夫。雷厉风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走在了改革的前列,不但享受到了所得税免征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进一步规范;推动了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了竞争能力;确立了未来的发展模式,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晰。在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中,与先行改制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样,其余18家高校出版社在享受改革带来的优惠政策和资源支持的同时,其运行体制和机制也正发生着静悄悄的裂变。 首批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于2007年初正式启动。2007年4月,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召开的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积极推进了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正在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首批19家高校出版社,经过近一年的改制实践,虽然改革进度不一,但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改革成效明显。这一实践对整个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并正在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远见卓识1.这次危机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总体上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乐观派的观点依据不足,悲观派也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2.这次危机将以纸质出版物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出版方式的局限充分暴露,传统出版接近走向尽头;下一步新闻出版必将加速向以数字网络为主要载体的后现代出版模式过渡:纸质出版所代表的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数字网络出版所代表的是信息化的生产方式。3.新闻出版本质上是信息内容服务业,它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体传播方式更加能够体现新闻出版业的本质要求,出版转型将会进一步加快。4.新闻出版业的真正危机不在于金融风暴,而在于技术创新,尤其是数字传播技术的创新,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打破了生产关系,预示着一场大的变革。5.之前所形成的新闻出版体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反映,已经走到了尽头;当前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是适应这种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改革的成败将决定中国新闻出版业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6.与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以品种数量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方式,代之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兴业为主要内容的增长方式,使其真正发挥创意产业龙头的作用。7.要实现新的生产关系的跨越,必须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改变靠自身线性增长的裂变模式,通过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形式,充分运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强做大,以适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发展要求。8.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把新闻出版业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整个社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进入新的世纪,展望中国大学出版改革与发展的前景与趋势,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与以往相比,今天的出版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但是,挑战总是和机遇并存,可以说,挑战就是机遇,挑战就是动力。在出版业改革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作为国内出版界改革的排头兵,未来的人大出版社将承袭过去在改革创新方面的领先姿态和稳健作风,积极蕴酿和推动人大社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提出的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借此东风,人大出版社确立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建成多种媒体互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化现代出版集团。在人大出版社的未来图景中,发展是始终不变的方向。“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两个开发”即选题开发和市场开发的力度,抓好“三种精品”即教材精品、学术精品和大众精品的出版,加强“四项管理”即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e化管理,最终实现由“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出版物、一流的经营规模、一流的工作、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人才构筑起的发展格局。在人大出版社的未来图景中,“两个开发”是构建新格局的重要两翼。在“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宗旨下,选题策划工作将继续坚持“面向大教育,追求高品位”,进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选题开发:适应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以教材精品建设为核心,以高校本科教材为主体,向研究生教材、高职高专教材等上下两头扩展;以文科教材为主体,向理工科类教材扩展;以纸质出版物为主,向电子音像、多媒体甚至网络出版扩展,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教学和出版物的现代化水平;以自主开发教材为主体,以区域开发教材、引进版教材为补充。突出原创性和文化传承功能,开发学术著作精品,以几套大型文库为基础,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寻找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选题,并和学校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密切配合,使人大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出版继续保持优势,扩大规模,同时以“当代世界学术名著”为重点,系统引进国外学术名著和前沿性学术著作。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开发适应一般读者、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要求的大众精品,为提高全民族的国民素质作贡献。在人大出版社的未来图景中,加大市场开发的力度,建立与现代出版企业相适应的市场营销体制和运行模式,是另一重头。未来的市场营销工作,将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市场营销各部门的结构和职能,更新营销部门的人员结构,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机构,将市场营销工作推向全面,占有与现代出版企业地位相匹配的市场份额。要保证国内市场渠道规范畅通,并开拓国外市场,实现网络条件下的营销管理。通过“以信息定市场,用宣传带营销”,树立品牌营销概念,把进行区域开发和对教材进行多层次开发、配套开发、二次开发作为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实现市场营销各项职能的规范、协调运作,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市场营销体制和运行模式,保障未来人大社的发展速度。在人大出版社的未来图景中,网站建设与网络化经营是一块具有领先、创新意义的重要阵地。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先进生产力,信息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当今世界的面貌,也改变着传统出版的概念。以出版经营为主阵地,同时向高科技的信息产业进军,是人大社在走向主业突出、多种媒体互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化现代出版集团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由人大社承建的“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和“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都是对新型的知识产业和信息产业领域的一种尝试,是巨大的资源,也是人大社未来新的增长点。未来的发展战略中,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的建设,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团结全国百家出版社,力争把它建成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竞争要求的全国高校教材网上发行中心;要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建成国内外最有影响的、内容丰富权威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网站,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最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对这两家网站未来的建设目标是通过资本运作,使其朝上市公司方向发展。人大出版社将以建设“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和“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为契机,发展网络出版、网络发行,在高科技的知识产业、信息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人大出版社的未来图景中,创办一流期刊,是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道路上坚实的一步。建一流的出版社,要有一流的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三家期刊将进一步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服务,致力于培养一流人才和一流学术带头人,为扩大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在未来的发展中,三家期刊将更加突出特点,明确定位,面向全国,培育品牌,扩大影响。加大宣传和营销的力度,强化经营意识,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刊物的发行量。未来的期刊建设,将在政治意识、学术品位、经营理念、版式设计、编辑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得以整体提升。在人大出版社的未来图景中,科学化管理是人大出版社搭建新格局的重要基础。现代出版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继续强化“四项管理”即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e化管理,彻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人大出版社的未来图景中,独特的企业文化将呈现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行业中,要成功实现发展战略,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求发展、同心同德谋进步,是最重要的人力保障。人大出版社的未来,就要依靠强大的向心力把员工凝聚成创业型团队。在实施“凝聚力工程”,建设有人大出版社特色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人大出版社正在逐步构建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尊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业绩优于资历,肯定能力优于学历。提倡脚踏实地、敬业爱岗,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自己的工作要求。建设学习型团队,张扬创新精神,培养“社损我损,社荣我荣”的感情心态。在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历程中,人大社将成为全体员工“快乐工作”的美好家园。去者已逝,来者可追。过去的人大社人谱写了辉煌而厚重的交响乐章,那是所有人大社人共同的记忆与骄傲;如今的人大社人正在新的时代潮头奋进,肩负历史的使命,心系时代的责任,以更开阔深远的视野、激情四溢的情怀、脚踏实地的步伐,谱写人大出版社新的光荣与梦想,奔向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经历了35年的风雨历程,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跨入了20世纪90年代。与国家的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一样,人大出版社也从这时起迈开了坚定有力、蓬勃发展的步伐。这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征稿《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征稿 杂志类型:艺术科技社科文艺综合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秉承“关注现实,创新理论,打造品牌”的办刊理念,立足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国内外,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并注重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角度推动学术研究,发表了一批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优秀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设有本期论坛、专题研究、哲学·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学·历史、学者访谈、学人自述、学术动态等主要栏目。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从2003年开始,将扩版至160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5170/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5420。立足人大,面向全国,竭诚欢迎校内外学者指导、赐稿、订阅。来稿要求: 1、本刊以“经济管理”为特色栏目,特别吁请有识之士支持。 2、来稿应是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有独创性,且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文字精炼,内容应遵守保密原则。文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 3、文稿应依次包括:论文题名、作者姓名、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同时须在文尾注明:作者、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以及邮编、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 4、正文要求: ①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 ②中英文摘要:中文以200字左右为宜,应包括研究目的、对象、方法、结果、结论等。 ③中英文关键词:反映文章主题内容名词性专业术语,以3-8个为宜,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 ④正文的层次标题:应简单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社科类的层次标题的序号采用一、(一)、1、(1)、1);自然科学类层次序号采用1、、。层次不宜过多,最多不超过五级。 ⑤文内图表:图应标明图序、图题、图位;表要求采用三线表,并标明表序、表题、表位。 ⑥各类文献的注录格式如下: a.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任选).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c.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d.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5、基金项目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注明基金项目及项目编号。 6、文稿中的量、单位、符号、数字用法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7、稿件发出后3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鉴于人手有限,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来稿请寄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箱,勿寄个人,以免延误或丢失。 编辑部E-mail: 8、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9、本刊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对来稿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或删节,不同意者请注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