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大学生社恐研究报告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社恐研究报告论文

很多人都对社交有恐惧感觉,却不知道自己是得了社交恐惧症,仅仅以为自己是在害羞!如何才能测出自己是害羞还是社交恐惧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你要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交恐惧时摸摸圆东西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摸摸圆东西可以让人更放松。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心理疾病。有的人一想到社交情景或公开场合,就不由自主地感觉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极度紧张。

针对这些问题,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触摸过粗糙物件之后,人们会感觉社交活动更难应对。用大拇指捻摸佛珠、项链等圆圆的东西有助于调节情绪,放松心情、克服焦虑、恐惧。

研究报告还指出,触摸或抚摸具有安慰效应,触摸圆润之物,感觉顺畅;而触摸粗糙之物,则感觉不顺。另外,肌肤接触也具有安抚作用,比如让爱人按摩手脚,有助于平稳心跳,放松紧张情绪。

社交恐惧症:不只是害羞

有些人讨厌面对人群或是害怕面对人群,他们不只是觉得害羞、不好意思,而是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这种对社交生活和群体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和社交障碍称作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但是为了自己个性上的内向、害羞而苦恼和真正患了社交恐惧症是不一样的,社交恐惧症的患者通常对群体的看法都是很负面的,除了几个亲近的人之外,他们很难和外界沟通,这些人无法主动走出自我的世界,也不愿意加入人群。这些人在人多的地方会觉得不舒服,担心别人注意他们、担心被批评、担心自己格格不入,情况轻微的人还是可以正常的生活,情况严重的话却会造成生活上的障碍,导致无法正常求学或工作。

社交恐惧症已经是在忧郁症和酗酒之后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而且因为现在人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所以罹患的人数有愈来愈多的趋势。而且对医生们而言,要治疗这些病人的困难不在于患病的人愈来愈多,而是患了社交恐惧症的人常都因为害怕或是不愿意接触陌生人,或是怕被贴上「有精神病」的卷标而不愿意就医。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了社交恐惧症呢?医师指出以下三点来做社交恐惧症测试:

一、会因为害怕在别人面前觉得害羞或不好意思而不和他人说话或不愿意做某些事情吗?

二、不愿意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吗?

三、你害怕别人觉得你愚笨或担心看起来很害羞吗?

如果以上三点中你有其中两点的情形的话,就有可能是患了社交恐惧症;如果这些情形已经让你想躲在家里,不愿意和任何陌生人接触,你可能就需要接受咨询或治疗了。

治疗社交恐惧症可以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部份,病况较轻微的人只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医师会为病人做心理建设并在咨询的过程中了解病人产生社交恐惧症的主要原因为何,从症结点加以开导,帮病患建立起自信心。若是病情较严重,医师则会配合药物治疗。

教你如何走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见人恐怖症,是一种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场合,有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当害怕的东西

此症名称源于1985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社恐患者总觉得自己是一座孤岛,无人理解,也无人在意,但他们却时刻渴望着过往的船只。等到船只真的来了,他们却手足无措,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藏在什么地方好呢?也许你更应该做的事情是:不要躲藏,直接面对。面对你的.恐惧,面对令你恐惧的一切状况。

在美国的心理障碍疾病的诊断中,社交恐惧症已排名第三,前两名是忧郁症和酗酒。随着网络普及,时下“宅文化流行,把“宅当成是时髦的青年男女们,很有必要问问自己有无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案例:对这世界无话可说

小陈有份稳定清闲的工作,每天早晨,他默默来到公司格子间,打开电脑,一边工作一边跟网友们聊天,网上的他活泼风趣,吸引了不少女网友。他的神秘之处是从来不参加同城聚会,只是偶尔传出几张照片给那些追问他的女孩。

“我害怕,我不想跟陌生人一起吃饭唱歌,想起来就觉得恶心,多没意思啊,在网上说说笑笑就够了。小陈被网友催烦了,就玩消失,避开那些催他现身的人。

“我想这是我性格比较内向,怎么说呢,我是个很清高的人,念书的时候就是这样了。小陈是同学会上的隐身人,因为有一次大学同学组织的聚会上,他不愿意玩“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被同学推搡着,起哄,他冲出门去,打车赶回了家。“那些人的声音让我心慌,特讨厌他们那么放肆。小陈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网友,也作为对自己为什么不参加聚会的解释。

克服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建设

你略有社交恐慌的症状吗?没有关系,很多在大庭广众中神采飞扬的大明星,其实私下很害羞,也害怕跟陌生人来往,他们只是选择承受了这种心理压力,尽量让自己的才华释放出来,表现给更多的人看。

脸红,心跳,举止不当,其实每个人来到陌生环境,跟陌生人接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这些反应是身体自然出现的。不要害怕,更不要为了“害怕而把自己关起来。

多一点幽默的精神,学会自嘲,那些让你不适的感觉,你完全可以轻松地对待。你看一个推销员,最需要积极乐观的精神,每天都要找到新的人,新的机会,不怕被拒绝,因为在被拒绝了一千次之后,可能第一千零一次,他就得到了成功。

1 不要认为自己特殊,很多社恐的人都认为别人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事实上,大家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没有人关注你,也没人在意你出嗅,丢人。

2 多去锻炼人前演讲,你会发现混的开的人通常都是“脸皮厚”的人,扭扭捏捏的不是矜持,大大方方反倒更惹人爱,干脆利落的人大家都喜欢,所以多去练习人多的场合讲话发言,提升自信心。

3 不要封闭自己,要在自己心里舒适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社交,选择让你感觉到舒服,放心的人,远离贬低你,让你感觉不舒服的人,没必要和所有人处好关系,但要有社交,要给自己的心灵留有一方净土。

4 去尝试以前没做过的事,要逼着自己敞开心扉,去做那些以前你觉得做出来羞愧,害羞的事,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太多人只是擦肩而过,也有太多人对于你的事隔天就忘,所以做自己,不要在意别人。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社恐场景可细化到食堂打饭不敢表达自己的好恶、饭店不敢催单、面试学生会坐立不安、班级活动不积极参与等。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近日,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和陌生人交流时,在找别人帮忙时更容易“社恐”。你“社恐”吗?会因为什么“社恐”?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戴好口罩,摘掉眼镜,换上墨镜,耳机声音调到耳朵能接受的最大音量,这是向北最喜欢的出门装备。曾有同学和向北打招呼的时候,觉得她“又聋又瞎”。面对身边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向北完全不在乎,因为对于“社恐”的她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面对社交,她的“向式理论”自成一派,“不戴眼镜就看不清,看不清就不用跟人打招呼。”

和向北一样,武汉某高校的大四学生陈易琦也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如果看到对面有不太熟悉的人走过来,我就会绕一段路。”明明目的地直走就到了,他也总因为不知道怎么打招呼选择绕路,“假装自己没看到。”

食堂打饭不敢和阿姨说自己想多要一点辣椒,怕阿姨觉得自己太麻烦;同学聚会选择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cue自己会尴尬地脚趾扣地;发言前需要做心理建设,如果预判会冷场就一句话都不说;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总是想办法眼神回避,甚至绕道而行……这样的“社恐”日常,你曾经历过吗?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检索,相关话题达上百个之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亿次,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估算达数十万。那么大学生中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社恐”呢?他们出现“社恐”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应该如何面对“社恐”情绪而不影响生活呢?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此外,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

大学生的“社恐”日记

大学四年,让陈易琦感到“社恐”的场景很多。他忘不掉自己大一面试学生会时的场景,他用“快要尿裤子了”来形容自己的紧张程度。正式加入学生会后,相比写稿子、写策划的得心应手,和一位刚认识的老师或者同学沟通令他焦头烂额,无从下手。最让他难受的场合还要属同学聚餐“坐立不安、如坐针毡,被点名的时候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在陌生人很多的场合,今年大三的李子源常常选择沉默。相较于人数众多的校级大型活动,他更愿意参加班级内的活动。前不久,他的朋友在学校里组织了一场游园活动,邀请他去捧场。原本以为是去“撑个场面”,可当他吃过晚饭准备按时赴约,却远远地看到现场人头攒动,很是热闹。“社恐”的他又偷偷溜了回去,找个了借口临时拒绝了朋友的邀请。

大学生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更容易“社恐”?中青校媒调查发现,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是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表示在社交场合;表示和陌生人交流时;表示是找别人帮忙的时候;表示在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另有受访大学生表示,当自己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会想假装没看到。

这些再日常不过的场景,却经常让“社恐们”感到困扰。摄影爱好者刘阳阳,在福建一所高校读研究生,对他来说,“‘社恐’算是学摄影的原因之一。”在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做访谈、调研时,他总是扮演镜头后那个不用发言的拍摄者。有一次外出调研时,他和同学一起在公园里寻找路人,看到长椅上坐着一位在玩手机的男子,他的内心戏就拉开了帷幕:“人家在专心看手机,我去问问题是不是太打扰人家?如果他拒绝我了怎么办?他会不会直接掉头就走?”

吃饭不敢和店员催单、上课时不敢和老师互动、和新室友相处战战兢兢、和新朋友不知如何搭话……类似于这样的状况经常性地出现在周瑜的生活中,每一次打破社恐的尴尬场面,她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有时候等到心理建设好了,下一个“社恐瞬间”接踵而至。今年研一的她认为自己的“社恐”很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家庭聚会中,父母和我都比较内敛,不太爱说话,日常在家中和父母也很少互相表达情感。因此我也不太懂得如何在公众场合上讲话。”

“社恐”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社恐”?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介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当下一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有些年轻人说自己‘社恐’,其实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觉得这个概念和自己有相似性,就像网络中流行的那句‘你是不是看我身份证了’。”

对于刘阳阳来说,和熟人交流并没有障碍,但在向陌生人开口之前,刘阳阳总要先想想,“如果我长得再帅一点,别人是不是更容易接纳我”“感觉自己有点胖,跟别人说话,别人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对自己能不能融入大家、会不会被排挤的担忧,对个人能力和形象的不自信,总在要和别人交流时冒出来。

和刘阳阳的感触有些类似。追溯自己的成长经历,今年大四的向北认为自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绪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小时候的向北因为胖,曾遭到过身边同学的嘲笑。每当社交过程中出现冷场,曾经自己上台讲话被嘲笑的样子,被老师批评时候的样子,都会在她脑海里过一遍。“脑袋里告诉自己对方没有这样的想法,可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代入。”除此之外,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没有安全感,也是向北分析出可能导致自己“社恐”的原因。

大学生会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社恐”呢?中请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因害怕场面变得尴尬而“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不合群或者无法融入集体;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别人批评或者拒绝自己;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关注自己,会觉得不自在;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夸奖自己,会觉得不自在。

迟毓凯分析,许多认为自己“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有严重心理障碍,这类人们常说的“社恐”有几个原因。一种可能是,一些人因为现实社交礼节繁琐,倾向于逃避社会角色需要的社交规则。其次,人际交往中的边际感不清,也是当下一些年轻人不愿社交的原因。再次,有些人会把“社交恐惧症”当作对逃避社交的一种宽慰。“害怕社交的人给自己的心态找到了理由,也在‘社恐’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给自己一个不出去社交的借口。”

此外,迟毓凯认为,另一个让年轻人“社恐”的原因,是害怕真实社交失败。“真实社交是容易失败的。在工作场合、人际交往场合说话不得体,会让人非常懊恼。逃避社交的人会觉得,只要去社交,就有出错的可能,但如果不和人交往,就不会失败。这些人往往不是不想社交,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一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渴望追求人际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际交往失败后被人瞧不起。”

对于向北来说,就曾出现过因害怕社交失败、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导致“社恐”。“之前一个同学,我们俩在学生组织共事一年了,也不是说非常不熟,有次在自习室里碰到了,她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无语,然后她还做坐到我旁边自习,我就更无语了。”接受不了这种场景的向北,在同学入座后的几分钟找借口逃走了。“她坐在旁边,我没法安心学习,我会想她会不会观察我学习的状态,观察后会不会对我产生不太好的印象……”其实向北知道,同学在专心地学习,并不会关注她的状态,但她依旧无法忍受这种相处,找借口离开是她小心翼翼保护这段关系的唯一办法。

在聊天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抛出的话题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我说的话是不是很无聊”“是哪句话说错了吗”?……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会在一瞬间涌上心头。这样的情绪同样让向北害怕和人交往,尤其是线下。对于这种情绪,向北有着自己的解读方法,“我会非常仔细地观察别人,哪怕一个很小的动作,然后把那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做出非常消极的解释。”

“事实上,一些年轻人的‘社恐’是一种自我设限,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没成功很没面子,所以宁可不去尝试。”迟毓凯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有时太关注自身、太关注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所以觉得说错话、做错事非常丢脸,甚至还把社交场合的尴尬场面当作‘社会性死亡’。其实来自他人的关注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聚焦,被嘲笑、被关注的感觉往往是被自己放大的。”

调整心态,试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会模仿身边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社恐”的现状,陈易琦没少下功夫。他经常模仿其他人在类似场合的发言。学生组织的部门总结会,如何鼓励学弟学妹,又如何更好地指出存在的问题……陈易琦的备忘录里详细记录了不同场合发言人说话时的`语气、内容,没事的时候他就反复琢磨,想着等以后自己遇到相同的场合就这么用。

对于陈易琦来说,能够缓解自己产生社交恐惧情绪的一切方法都值得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的受访大学生和陈易琦一样,曾尝试解决自己的“社恐”。

面对如何解决自己的“社恐”,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多尝试,练习融入社交场合。向北就是这样,在她看来,熟悉、事先准备都能帮助她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所以她逼着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尝试结交新的朋友。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就成了她摆脱“社恐”的训练基地。

除了多联系、多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尝试说服自己克服恐惧;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虽然自己有点“社恐”,但不需要解决;的受访大学生求助心理类知识科普或者求助心理医生。另有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解决“社恐”的方式是多独处,减少和别人来往。

在迟毓凯看来,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一般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系统过敏是调整认知,一步一步慢慢将自己置于让自己恐惧的社交环境,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惧的社交环境下,以后就会适应所有环境了。”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认为“社恐”给自己带来轻微困扰,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较大困扰,其余则表示没有困扰。

在刘阳阳看来,“社恐”也不全是坏处。他的一位师兄就是典型的“社恐”,平时不怎么和同学、朋友往来,甚至和很多同学连微信都没加过。比起出去社交,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图书馆里。“师兄去年博士毕业,已经发了10来篇核心期刊论文,去年留校做了助理教授。”在刘阳阳看来,如果不是非常需要社交能力的工作,能因为“社恐”沉下心来,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和刘阳阳的想法不同,研究生入学选导师的时候,周瑜下定决心挑战自己。“选导师对我研究生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必须勇敢主动一点。”她一遍遍在心里暗示自己。她主动去联系师姐,主动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意愿,开学后拉着同伴一起去请教导师问题。开学后的导师双选会上,周瑜顺利地选上了自己心仪的导师。

迟毓凯建议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心理学研究发现,18岁到30岁之间是试错的好时机,这个年龄段,人们已经能意识到失败对人生的意义,而且有精力去修正自己的问题,克服问题后总结的经验,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颇有助益。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在中青报最近的一项调查中,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比如在公共场合时。

相较而言,完全不社恐”的比例是,其余则是较严重和非常严重社恐”者。

据悉,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媒体援引华南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的说法,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不过,专家指出,当下一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更像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

调查中,在如何看待年轻人说自己社恐”的回答中,大部分人说这好玩,也有人确实社交恐惧”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只是一些人比较内向”。

据不完全整理,社恐”的场合主要有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会感到紧张尴尬、找别人帮忙感觉不好意思、到新环境感到不适应、到社交场合感觉不自在、路上碰到认识人想要装没看见、和陌生人交流紧张等。

以大学生为例,场景可细化到食堂打饭不敢表达自己的好恶、饭店不敢催单、面试学生会坐立不安、班级活动不积极参与等。

对此,专家表示,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包括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

同事们在午休时间闲聊:这天聊到五一节补休的事情,同事突然问小李:“你怎么想?”毫无准备的小李脑中霎时一片空白,应该说什么?他感觉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空气死一般的寂静。 含糊地搪塞了一句“我不知道”以后,话题继续进行,可是小李的内心却平静不了,他反复地想到刚才自己的反应,认为同事们一定觉得他很笨很呆。 乍看之下,小李的慌乱似乎是同事的突然发问导致的,可实际上呢?同事间的聊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吧,小李的慌乱其实来自他的内心。如果在你在类似的场景中有过跟小李相同的反应,那你很可能得了“社交焦虑症”哦。虽然“社交焦虑症”听起来像个病症,但你不用太过紧张,只要它没有妨碍到你的生活并连续出现6个月以上,那在医学上还算不上是疾病。“社交焦虑症”有个更流行的名字——“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 不瞒你说,我也是个社恐,所以在看见《无压力社交》这本书,尤其是封面还写着“一本写给社恐人士的自助指南”的时候,我毫不犹豫把它带回了家。 这本书的封面看起来是多么的轻松啊,书名还写着无压力,所以我天真的以为我能轻松地将它读完。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这根本就是一篇枯燥的报告论文,如果真是论文就算了,起码篇幅不会这么长,但这是一本书,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像拉面一样不断被拉长,只是拉长也就算了,好歹只是变细而已不会失去嚼劲,可问题是作者拉长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用相同的内容填在不同的位置……天知道拥有看完强迫症的我看的过程中有多痛苦。虽然全书很枯燥,但是作者吉莉恩巴特勒在心理学上还是非常专业的,提出的方法也很有建设性,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解决社恐障碍又不想看冗长的学术分析,你可以选择只看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最后一章总结和第三部分,或者接着看本篇文章就好。害羞跟社恐一样吗?在了解如何改善社恐障碍之前,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社恐还是只是性格害羞而已。害羞的人容易在社交场合表现出笨拙,在领导或是心仪异性面前表现出紧张,不敢发表自己的主张这些表现看起来跟社恐很像,但是实际上害羞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虽然有的人的社恐障碍跟个性有关,但不能代表所有社恐,社恐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接触他人时对自我施加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如果你在表现出害羞的特征时,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才可以把自己划为“社恐”。 1、无法控制地进行事后反思社恐和害羞都有可能导致你在社交场合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或者不恰当的行为,但社恐者的一大特点就是,就算已经是前几天发生的事情了,也会不断地在脑中回放尴尬的场景,并且在每次回想起的时候都会进行自我批评。甚至还会在每次去到类似的场合时,无法控制地回想起当时的尴尬,从而导致自己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产生恶性循环。2、有自己的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就是指在每次感到焦虑的时候固定会出现的行为,目的都是避免引起别人注意,具体表现因人而异。比如说小A一紧张就会脸红,为了遮掩脸红,她就会低头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做出“防护罩”。 小B在接到邀请聚会邀请的时候一定要确认有没有熟人同去,聚会时必须有熟人在身边才能感到安心。 小C一感到聚会氛围冷下来,就会开始讲笑话,冷场会使他紧张并感觉是自己的错。 从小C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来,社恐对外的表现并不一定就是逃避或者害羞,也有可能是开始努力炒热气氛,推动对话。 跟你侃侃而谈的销售人员也有可能是个社恐,一旦他的谈话规律被打断,就会不知所措。3、会去想象外界目光社恐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总想象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差,而且对此深信不疑。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如果你有以下心理,就说明你过分关注外界目光了: 走在路上的时候,总觉得其他人在看你,而且在心里对你评头论足。跟一群人聊天时,如果你说了一句话以后冷场,你就会开始觉得他们不喜欢听你说话。 有一次被老师提问却回答不上来以后,就开始觉得所有同学都觉得你很笨。 4、社恐有可能在成年后才出现 很多人认为,会变成社恐一般都跟小时候的经历(家庭环境或者校园欺凌)有关。但不要以为你以前没有社恐障碍,以后就不会有。如果你是在成年后才突然间出现了前述的这些症状,不要不当回事。因为一个从来没有过社恐障碍的人也有可能在经历过某些事后(比如说跳槽以后来到新环境或者退休以后圈子变小),突然因为孤独而变成社恐。发现自己是“社恐”以后,也不要太过担心,非病理的社恐障碍其实在人群中还挺普遍的。而且想要克服社恐障碍不需要像治疗心理疾病那样深挖内心的伤疤,或者必须弄清产生的具体原因。只要自行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整,克服的几率还是很高的。社恐的解决办法现在,放下你手里正在读的关于沟通技巧的书,关掉那些教你实操如何与人相处的文章。特意去学习社交技巧对社恐者其实没有太大帮助,因为社恐者亟需解决的根本不是沟通技巧,而是释放对自己施加的过高压力。既然社恐普遍有“自我反思”的习惯,不如就利用好这一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场深刻思考。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你的社恐障碍引发哪些问题或者困扰?你有哪些社恐障碍的“迹象和症状”? 你希望有什么改变? 所有克服的方法都有共同的大方向:根据你对自己的剖析选择需要做的练习,设计对应的改进监督表格及方案,并且跟踪进展,及时根据尝试结果进行调整。 如果你真的想克服自己的社恐障碍,就要像对待学习一门新技术一样,为解决社恐腾出专门的时间,不要让其他任何事成为拖延的烂理由。下面就来详细说明作者针对社恐者特点提供的三种方法:1、减少自我关注针对”总是不由自主进行自我反思”、“在相似场景不断想起以前的尴尬,从而导致再次犯错的恶性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对自我的关注。练习一:转移注意力找一个不受社交焦虑干扰的环境,例如躺在床上,独自散步或者坐车的时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保持两三分钟。再将注意力转移到任意的其他事物上,保持两三分钟。不断地循环,找机会就练习,直到只要你想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就马上可以转移为止。 在关注自己的时候,可以关注身体状态、感受和情绪,也可以关注衣服的舒适度,总之不去想非自身以外的任何事情。在关注外界的时候,你可以选附近的一个静止物品,观察它的颜色、材料,作用,或者你也可以观察身边的人,但不是去注意他在想什么,去观察他的外貌或者衣服等相关的事物就好。这个练习有助于在你意识到自己即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时候马上抽离。练习二:寻找特殊场合在对自己提问的时候,你应该能总结出一些会引发社恐的场合。针对单个场合回忆自己当时的行为和思想,要具体到所有细节。 比如说小A的回忆:只要单独和前辈相处,就会突然紧张起来。如果前辈向我搭话,我的脸马上就会开始发红,发热。一般这个时候我就会低下头去看地板,低到我相信前辈绝对看不到我的脸再回答。如果前辈继续向我靠近,我会后退,甚至转身,有一次甚至打翻了桌上的水杯。研究者发现,社恐者对身边环境的具体细节的记忆要少于其他人,他们总是过分关注自己和他人,想象带来的紧张让他们下意识地感觉目前所处环境也是危险的,从而更加不安。针对这一点,你可以刻意地去尝试重现会引发焦虑的场合,在进行对话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或者对方身上,而是多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周围环境上,对类似环境产生信任感有助于你在未来再发生时保持平静。一般来说,这个练习几乎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你可以给自己列个训练计划,在每次进行练习以后总结出失败的环节,就像背书时一样,加强薄弱处的记忆,相信在多次练习以后就会有明显的改善。练习三:调动好奇心如果你害怕实操,可以先找一个不会引发你社恐障碍的熟悉的人,请他来帮助你进行双向实验。你们可以进行像平时一样的正常聊天,内容没有任何限制,在第一个5分钟谈话时段内,你要要求自己刻意地去注意自己的内部感受,比如你的心跳,身体动态,或者你脑子中的想法。5分钟结束后(或者我个人认为在一个话题结束后进行更自然),停下对话,并用0~100间给自己刚才的状态打分:谈话效果能打几分?焦虑程度有几分? 接下来继续聊天,但是要求自己关注对方身上的东西,比如衣服或者外观,认真地听他说的话,观察一切你感兴趣的地方,只要不想到自己身上。结束后也是一样进行打分。对比两次的分数,一般都是后一次的分数会高一些。实验过程中难免会注意力涣散,多试几次,重点是你如何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自如的运用好奇心减少对自身的过分关注,如果分数越来越好,你的惯性思维也会从分数的变化中意识到将注意力转移到外部事物是有益的。2、改变思维模式社恐者常见的思维有:认为自己担负了过多的责任;自行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对自己的社交表现设定了过高的标准; 总是认为自己令人厌烦,无趣。 针对这些会造成过大压力的思维方式,作者提供了改变的策略: 第一步:记录脑中的想法准备一个本子,最好能随时带在身上,把每个产生焦虑的场景这样记录下来:场景的细节:在哪里和发生了什么,比如周六的晚上,参加了同学聚会。我的感觉:比如紧张、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接话当时脑中的想法:比如其他人看起来都很游刃有余,只有我看起来像个傻子。描述越准确,帮助会越大。第二步:思考可以替代的想法找个平静的时刻,拿出本子对你记下的这些想法进行质疑,思考在当时的场景下,是否有可替代的想法?比如说,第一步中举的“只有我看起来像个傻子”,转换一下思维,你可以这么想:当时大家都忙着聊天,谁会有空观察我呢?再说了,我怎么可能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呢?根本就没有人盯着我超过30秒!好了,记下你给每个场景找到的替代想法,随身携带这个本子,在即将去到类似的场合时,记得复习你事先想好的替代想法。3、改变安全行为因为安全行为总是在焦虑被引发的时候出现,所以如果能控制住安全行为,也可以避免你进入社恐的状态。改变安全行为其实很简单,找出自己的安全行为,并且分析安全行为会导致什么糟糕的后果:比如说你在对自己的回答没有自信的时候,声音会变得很小,但是对方却可能会因为听不清楚要求你再说一遍,声音变小这一安全行为反而会导致你得再次回答从而更加失去信心。然后再想想如果没有触发这个安全行为事情会如何发展:你的声音如果没有变小,对方就不会要求你再说一遍。让内心意识到安全行为并没有帮助到你,反而会让你陷入更大的焦虑中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让安全行为出现。如果你开始尝试以后发现自己反而更焦虑了,不要担心,这是失去“防护罩”的正常应激反应。有的安全行为可能无法控制,比如说发抖,那就先不要去在意它,去尝试前面说的几种练习,把注意力放在改变思维模式和减少自我关注上,当另外两方面得到改善,相信安全行为也会跟着减轻。放松练习法前面说的都是针对思维上的刻意练习,书中的最后,还提到了一种针对身体使用的正念放松法,也会对缓解社恐有所帮助。 放松是需要学习的,放松不止是一种生理技巧,同时也是一种态度和一种滋补品,社恐者学会放松尤为重要。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研究报告论文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心理学在广告策划中的意义

[摘 要]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研究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于广告策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我概念 社会文化 群体心理 广告策划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包括社会中的自我、社会信念与判断、行为和态度、社会文化、性别、从众心理、说服、群体影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奥格威说:“在广告活动中,消费者是我们的上帝,而消费者的心理则是上帝中的上帝。”消费者是社会中的人,“我们的行为可能千差万别,但受同样的社会因素影响。”(美?戴维?迈尔斯)因此,研究社会心理学在广告策划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重点就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社会文化、群体心理这三个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我概念研究对广告策划的意义

自我概念又称自我意向,是个体对于“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 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它建立在人们对自身个性特征的感知、态度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通过自我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所接受的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我概念;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反应评价,从而形成自我概念;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观察而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通过从外界环境获取有利信息,来促进和发展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实际的自我概念,指我实际上如何看待自己;理想的自我概念,指我希望如何看待自己;实际的社会自我概念,指我感到别人是如何现实的看待自己;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指我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期待的自我概念,指我期待在将来如何看待自己。

自我概念作为影响个人行为的深层个性因素,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所购买的商品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一是所购买的商品具有象征性:帮助我取得了我想拥有的身份,帮助我缩短了现在的我和我想成为的我之间的鸿沟,是我身份的中心,是现实自我的一部分,使我获得了一些自我认同。如“夏奈尔”品牌,上世纪20年代,时装界出了一个传奇人物――可可・夏奈尔,她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时装和香水。1923年,她推出了最具代表性的香水――“夏奈尔5号”。 夏奈尔品牌所象征的文化征服了全世界,拥有“夏奈尔”成为女人一生的美丽“梦想”,夏奈尔的名字和“夏奈尔”品牌成为优雅、高贵、时尚的代名词。二是成为象征性的商品具有使用可见性,具有禀赋差异性, 具有拟人化特质。如“露华浓”品牌,露华浓出售香水的时候,它出售的不仅仅是一种有形的产品。它同时也在出售香水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自我表现和别具一格;成就,成功和地位;温柔,浪漫,激情和幻想;回忆,希望和梦想。因此在进行广告策划时必须对消费者的自我概念进行研究。

二、社会文化研究对广告策划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看,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形使得每一个人能稳定地处于整个文化形态之中。从其中不同的人群来看,社会文化又表现出内在的多样性。消费者处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进行广告策划时必须研究文化相似形与文化多样性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文化相似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制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世代累积而形成的,对人的心理和价值观有很强的规定性,一直影响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直到今天,中国社会的关系仍然建立在亲缘、礼仪、友情、诚信等文化情感的联系上。

现在许多广告很注重这方面的诉求,如“苏泊尔橱具”电视广告:场景一,酒宴上,儿子在忙于应酬;场景二,家中厨房里,母亲在忙碌地烹调;场景三,家中餐桌上,母亲看到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露出欣慰的笑容;画外音:“这世上有一个人永远记得你最爱吃什么,为你尝遍了酸甜苦辣,你狼吞虎咽的样子就是她最大的满足。爱是天下最美的味道。”整个广告不具一字产品性能、用途的说明,而是紧扣一个“爱”字,将母子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打动消费者的心。

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其文化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各种亚文化,如地域差异、族群差异、年龄差异等导致文化的差异,从而构成了内部的文化多样性。消费者由于年龄的不同,职业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国移动通讯”的“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就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的:“全球通”针对的是商务人士,“神州行”针对的是中年人,“动感地带”针对的是青年人。“神州行”的形象代言人是葛优,他的形象家喻户晓,尤其受到中年人喜爱;“动感地带”的形象代言人是周杰伦,他是年轻人的偶像,深受时尚青年的追捧。“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将志得意满的商务人士、脚踏实地的中年人、时尚个性的年轻人区隔开来,针对其文化特征进行广告诉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群体心理研究对广告策划的意义

群体是指彼此认同,有相同的目标,相互依赖的一群人。群体的特征是:群体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上和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消费者分属于不同的群体, 不同的消费者都有着各自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有了归属感,消费者就会以这个群体为准则,进行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而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看法和情感,就形成了群体的认同感。广告策划者应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首先对商品进行市场定位,然后在进行广告策划。如网络广告的投放,目前有搜索、门户、社区、博客四类最大的网站,其中社区网站的比例相当高,社区网站的优势就是互动性高,而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新人类正成为社区网站的主人。

社区网站的受众不以收入、阶层、地域等为区分,而是基本以爱好、兴趣、个性化需求等作为区分,这对于广告策划者来说,是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的,因为这些社区网站用户都是引领时尚的,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先锋一族,最容易形成潮流带动和用户互传的营销效果。但是,这一群体固有的特点,及其在网站上的密集分布性,广告策划者在传统媒体甚至门户网站所采用的广告形式,很可能是社区网站用户所排斥的。

此外群体心理中的从众心理对消费者也有很大的影响。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人们之所以从众有两个主要理由: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信息影响来自于他人为自己提供事实证据。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从众的心理,广告策划者应分析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进行广告策划。

如规范影响,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向社会某一阶层或群体靠拢,希望被此阶层或群体接纳,因此在消费上也以此类人群的消费为准则,如房产广告,除户型、面积、地理位置外,更强调环境、文化、品位、小资生活的浪漫、上流社会的尊贵等,以引起消费者的趋同购买。再如针对年轻人的消费品的广告,以新潮时尚个性为诉求,让他们有不为之则不入流的感觉。

再如信息影响,在两种情况下信息源的可信赖程度对消费者影响较大:一是当消费者对信息内容所知不多时,他们会信赖这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二是当消费者对信息内容不想花心思去判断或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判断时,他们希望有一个公正、客观的人给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名人广告可起到较好的推荐作用,用名人做广告代言人,可借助这些人较高的社会声望来增加广告的可信度。因为这些人做广告是以自己的信誉做担保的。消费者认为,出于对自己社会形象的珍视,这些人不会做虚假宣传。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可见,研究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于广告策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江 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下页带来更多的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近年来,“星座决定命运”的说法在社会中流行开来,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对此很是热衷。如果说中、小学生对它的“迷信”多半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世界观发展还不成熟的话,那么“星座迷恋”现象在大学生这一高知识群体中的流行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了可以发现,各大报纸和电视媒体对此都有过相关报道。可见,社会已经越来越关心这个问题了。在一些青少年杂志上,“星座与命运”、“星座与性格”等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卖点。而在大学生中,各大高校的BBS上几乎都为“星座”开辟了专版,网络正以它特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成为“星象迷恋”现象最有力的传播者。 大学生是怎样接触到“星象学”的?为什么它可以在大学生中如此流行?它是否真的到了另人担忧的程度?它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大学生是否认为这是一种现代迷信?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试图去了解和探讨的。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星座的,可见它影响范围极广,大部分人都是由大众传媒和周围人接触到“星座”的那么,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和周围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个人容易受所处群体的亚文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众心理的体现。从众是在集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集体规范压力与信息压力对个人的作用造成的。集体规范一旦形成,它就有迫使其成员去遵守的力量,集体规范的遵守与否是一个成员是否受集体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了不被集体所排斥,个人常常在集体规范的压力面前出现从众现象。另外,从众的产生也常常与信息不详、情况不明、把握性不大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压力。青年文化的流行有从众的因素起作用。 大学生对“星座预测”的准确性并不要求,其态度主要以娱乐为主;所以,大可不必担心我们的大学生迷信此道,从而会危害社会的进步,要相信大学生的判断力。大部分学生对于“星座预测是否是一种迷信”持模糊态度。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迷信”的概念。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迷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根据的信念’,其外化为迷信行为”。《社会心理学辞典》中给出的迷信定义为“在缺乏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持有的某种观念或信念,有些权威人士把迷信看作是人们最初企图理解解释不了的事物、解释复杂而混乱的世界的派生物;其他学者,突出的如行为主义者,认为它是人们认识不了周围世界中自己的行为和与之相继发生的事件二者间存在或不存在的因果关系的自然结果。”因此,“星座预测”这种貌似有充分根据的现象是应该属于迷信的,而且其最初的产生也是为了解释那些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大学生对此之所以持一种“模糊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从西方传入中国不久,并且是以客观的观察星空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借科学做载体,同时,它又不同于我们中国一直在反对的封建迷信,因此出现判断标准的混乱(网上调查引起的一次争论也能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态度。),而青年对其他异文化、新鲜事物的好奇也导致了对这种文化的接纳和包容。 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还没有确定下来,因此,他们会追求一些可以确定的、能给他们保证的东西,所以,他们会去相信“星座预测”星座预测中大学生最想了解的前三项依次为性格、爱情、职业。在这个问题中,选项在设计上有意把有关“科学”的选项与有关“星座预测”的选项相混杂,但被选出来的前三项都是与“星座预测”有关的,这说明“星座预测”这一现象的流行目前虽不会在很深的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但也决不能忽视,需要社会、学校加以正确的引导。 性别差异在对待“星座预测”的态度上所产生的影响。我发现不少男生认为“关心星座”是女孩子才爱做的事情,而且还认为对“星座预测”比较相信的往往也都是女孩子。观察“星座文化”可以发现,它基本上是青年人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属于青年人所独有的,极少发现有中老年人加入其中。青年文化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冲突。青年文化强调放纵无羁的生活方式,抗拒成年人对他们保佑的希望和约束。”不难看出,帕森斯把青年文化定义为一种放纵性的亚文化,而青年文化的本质并非放纵性,而是反叛性。青年是新生的一代,比老一代思维活跃,对事物有新奇感,不愿墨守成规,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传统和现代社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与众不同的主张。青年文化的叛逆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其所具有的情绪性。青年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决定了他们容易感情用事,这是青年非理性冲动的根源,反映在文化上,就是青年文化的情绪性。这种文化上的情绪性的表现即为青年时尚的兴起。由于“星座文化”在大学里十分流行,我们也可以视其为一种大学生特有的“青年时尚”。所谓青年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时期里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习惯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这种随从和追求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青年时尚所蕴涵的文化,是一种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的价值观。青年时尚之所以流行,与青年本身的主观条件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个体来说,心理因素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荫山庄司说过:流行是青年人创造的。说明了青年本身在时尚的制造与流行中的地位与作用。青年群体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 80年代以来,转型时期的新旧两种体制、两种思想、两种观点的并存对峙所形成的碰撞与摩擦日益剧烈,使这一代青年人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边缘人”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化极其向成年人的过渡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青年时尚之所以快速流行,也是青年的从众模仿心理和个性表现心理因素交错影响的结果。青年时尚能迎合青年的个性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青年作为身心尚不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特别急于模仿社会上或自己周围的人群中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得社会的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青年的从众模仿心理,即“求同于人”的心理,是青年时尚流行的重要的心理条件。 青年人的未确定性也决定了他们这一群体要追求确定的东西,这一群体的特征是:大学生的地位是临时的,他们对新事物好奇、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前途未卜、未来空白,在社会上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地位,这样的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对待“星座”文化的态度。 由于在中国没有一个像在西方国家那样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大学生这样的青年,他们的心理正处在一个需要引导的时期,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的阶段,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了各个方面的困惑,所以,他们希望确定性的东西,而“星座预测”则正好符合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康德曾经说过:“我一定要给信仰留一块地盘”,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在个人一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罢了。 前文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迷信概念,根据“星座预测”的各方面的特征,可以判定它应该属于一种现代迷信。这种超自然的神秘文化在人类思想的某个领域始终保存,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人人都或多或少有此需求。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的多少只能对个体的迷信表现程度有所影响。人们之所以相信一些神秘文化,也多是基于此种心理需求,即需要找些理由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对与“星座预测”的或多或少的迷信,也有出于此原因的,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又在这个方面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特点。大学生对为使自身行为合理化而相信“星座预测”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遇到失败或挫折后,把自己行为合法化、合理化,以求得自我心理安慰。 对一些在生活中受到失败和挫折的人来说,迷信是他们精神安慰的鸦片,是心理自我防御的需要。人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一些欲望,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或本身能力的不足而行为失败,应当说是极其普遍的。然而,人们并不愿意直接承认自己的失败或无能,于是,就具有了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合理化作用”便是这种机制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合理化作用”,是指当人的某种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或是某件事情没有做成功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某些“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失败或无能进行辩解,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常常听到有人在遭受挫折时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命里注定”,就是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他们期待冥冥中有一个人所不能控制的所谓的“命运”来把他们所受到的挫折找到合理合法的解释。 把“星座”的预测与自己的理想相结合,用这些说法使自己为了实现理想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化的依据,或者说,年轻的大学生是在为自己的梦想(Dream)而努力,在这样一个寻梦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一些目标却又信心不足的人来说,“星座预测”给了这类人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撑和行为依据。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又不完全是迷信,而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预言、自我印证,它强化了目标意识,使个人会更努力的朝他的理想迈进。 由青年群体的特有的,在生活各个方面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这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心态。青年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爱情、工作等各个方面均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他们追求一些确定的东西,希望可以对自己的未来了解、掌握。而青年人特有的好奇、追求新事物的行为也会在“星座预测”中找到其合理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论文2000字篇三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1 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 市场营销 等方面。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性别与 领导力 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 cliffs)理论。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 例如邦德(Bond)和德保罗(DePaulo)在2008年做的关于判别谎言的个体差异研究,以及格拉尔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关于恢复性记忆的研究。此外,市场营销在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热点 ,Ivanic等人(2014)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广播员的口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对听众评估电台 广告 的可信度、听众对广播员的态度和听众购买广告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的影响作用,Malhotra等人(2007)则通过在英国四个呼叫中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内在或外在奖励与员工情感性、规范性和持久性承诺之间的联系,Osman等人(2015)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态度、情感评价和习惯养成对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例如哈蒙?琼斯(Harmon-Jones)关于失调和减少失调时脑活动差异的实验。 纵览近5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研究成为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愈发受到重视与推崇。但大量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诸多的缺陷。早在20世纪末,Aroldo Rodrigues和Robert (1999)就发表了“反思实验社会心理学发展的100年”的文章,并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为例,2010年至今,国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260多篇,2014年出现明显激增,从2013年的48篇到2014年的89篇,以乐国安、张世富和俞国良、叶浩生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国内并没有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刊物,就近5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看,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情绪情感、性别角色、主观幸福感、从众行为、学习或职业倦怠、网络成瘾和压力等,7成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大学生。国内社会心理研究多使用相关法和实验法,其中,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 尽管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但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成熟与迅速扩展,国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虽有部分理论和测量工具方面的创新,但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足,研究对象局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内容多照搬国外研究,研究结果信效度存在质疑(例如研究结果无法重复)。此外,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 其它 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模糊、欠缺有效研究工具,以及教学科研体系不完善等。可以说,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 2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研究对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在对象的选择上都倾向于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其中,大学生最受青睐。为了取样的便利性,研究人员通常会通过相熟的老师或同学将某一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心理学本科大学生中最为普遍。这种做法不仅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还会面临伦理问题,如被试参与实验可能是迫于压力而非自愿、保密性和匿名性受到威胁、被试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目的等(高华, 2009)。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会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应用价值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 研究方法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度强调实证主义,实验研究泛滥。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为了量化社会行为的研究,把社会行为孤立在实验室中,观察环境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社会心理现象实则难以数量化和操作化,例如幽默、攻击和顺从等。这些社会行为的定义随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本无法精确的测量(叶浩生,2004)。其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人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协商和建构的产物,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相对的。其三,用单一因素来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是很困难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为其他因素或行为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刘长江,2007)。面临着方法上的窘境,国外社会心理学界自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反思,并尝试探索新的研究之路。而国内远远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大多是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批判。 研究内容 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稳固的本土化理论根基和理论框架。许波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拒而相和,儒家又久居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学派之位,拥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主要的思想和理论根基(许波,2005)。而彭艳琴则认为,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的佛教专门研究的就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彭彦琴,201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家文化对于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慧和陈萍,2005)。在关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试图找出各家思想中一切与心理学相关之处,而这种做法实则非常盲目,且很可能陷入重复做工的境地。 从古至今,中国思想学术流派何其多,每个派别又有各自繁杂的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非完全独立,以儒、佛、道三教为例,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融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辅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张玉璞,2011)。因此,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前,若先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则会事半功倍,研究的系统性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研究工具及评价体系 发展至今,仍有不在少数的心理学家们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量表直接移植到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之中,或是只对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的修订或制作。而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区别于西方心理学,其人文性质更为浓厚,其中许多观点都带有极强的价值规范性和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急于用问卷和量表来证明研究假设的做法表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原理、策略、工具到评价标准都仍未摆脱西方的定量思维的桎梏。因此,推进西方量表的本土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工具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学科建设 在当前的教学科研体系中,我国社会心理学与西方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个中国心理学体系仍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导(汪新建和柴民权,2014)。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缺乏了解和兴趣,从而间接阻碍了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要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科研体系的现状,推进教材的编制、改变原有的课程和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并培养和引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人才。 3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高,这主要源自于其应用价值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意识非常强烈,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也非常高,因此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拥护。而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则一直未摆脱西方思想的限制,也未形成基于我国本土特色的、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多是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国内。因此,从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出发,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必然而紧迫的。而就近5年的文献发表情况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更多地从现实问题入手,为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努力。 研究方法的变革及大数据的使用 以往的社会心理学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分析心理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大数据样本将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带来崭新机遇。借助大数据,社会心理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最大限度、最为高效地扩充潜在的研究对象,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小样本或问卷调查采集的随机样本,从而面向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趋近于总体的样本,这就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化、异质化的样本,并使研究者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尽可能避免社会期许效应,最大程度规避研究对象在测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复杂、无关干扰。 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投身大数据的洪流,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蔡华俭教授创建了“云端心理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带动中国社会心理学朝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为了构建多维度、多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近年来,社会心理学愈发趋向于吸纳其他学科的观点,例如社会认同理论中对群体冲突的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社会类化理论中对群体偏见等研究则运用了政治学和法学理论,以及创新性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建立在神经机制的解释上而形成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不同的理论之间相互碰撞、交织、融合,逐渐形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并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的纵深发展,包括现代社会心理学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整合,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理论的整合(黄雪娜,金盛华,& 盛瑞鑫,2010)。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试图靠拢自然科学,建立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超越时间、历史、文化,而适用于一切人类。但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人类深层的心理学结构。未来的社会心理研究会更为关注社会心理行为的文化差异,文化视角将愈发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具体的研究中。 猜你喜欢: 1.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2.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3. 浅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4.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

社交恐惧研究现状论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结交朋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个人建议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一、自私心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已。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极大。它时时处处会伤害到别人,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找到真正的朋友。二、自傲心理处处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气扬,轻视别人,甚至贬低别人、嘲笑别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很大,这些人也很难与别人相处。三、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四、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人抬扛,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五、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有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六、作秀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七、互利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久而久之会失去知心朋友。八、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也不能交到较多的好朋友。九、嫉妒心理有的人嫉妒心理较强,看到别人的成功,不是为他们高兴,而是嫉妒。相反,当看到别人受挫时,往往幸灾乐祸。这种人不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会受到身边人的反感。这也会使别人不愿与之交往。十、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怯于表现自己,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会阻碍自己计划与理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以上这些心理不但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对于人际交往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人不愿接近、难以接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时常检查自己,预防产生这些心理,用热情健康的良好心理品质去接触身边的每一个人,去享受美好的人间之情。

还有这种课?

同事们在午休时间闲聊:这天聊到五一节补休的事情,同事突然问小李:“你怎么想?”毫无准备的小李脑中霎时一片空白,应该说什么?他感觉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空气死一般的寂静。 含糊地搪塞了一句“我不知道”以后,话题继续进行,可是小李的内心却平静不了,他反复地想到刚才自己的反应,认为同事们一定觉得他很笨很呆。 乍看之下,小李的慌乱似乎是同事的突然发问导致的,可实际上呢?同事间的聊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吧,小李的慌乱其实来自他的内心。如果在你在类似的场景中有过跟小李相同的反应,那你很可能得了“社交焦虑症”哦。虽然“社交焦虑症”听起来像个病症,但你不用太过紧张,只要它没有妨碍到你的生活并连续出现6个月以上,那在医学上还算不上是疾病。“社交焦虑症”有个更流行的名字——“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 不瞒你说,我也是个社恐,所以在看见《无压力社交》这本书,尤其是封面还写着“一本写给社恐人士的自助指南”的时候,我毫不犹豫把它带回了家。 这本书的封面看起来是多么的轻松啊,书名还写着无压力,所以我天真的以为我能轻松地将它读完。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这根本就是一篇枯燥的报告论文,如果真是论文就算了,起码篇幅不会这么长,但这是一本书,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像拉面一样不断被拉长,只是拉长也就算了,好歹只是变细而已不会失去嚼劲,可问题是作者拉长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用相同的内容填在不同的位置……天知道拥有看完强迫症的我看的过程中有多痛苦。虽然全书很枯燥,但是作者吉莉恩巴特勒在心理学上还是非常专业的,提出的方法也很有建设性,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解决社恐障碍又不想看冗长的学术分析,你可以选择只看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最后一章总结和第三部分,或者接着看本篇文章就好。害羞跟社恐一样吗?在了解如何改善社恐障碍之前,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社恐还是只是性格害羞而已。害羞的人容易在社交场合表现出笨拙,在领导或是心仪异性面前表现出紧张,不敢发表自己的主张这些表现看起来跟社恐很像,但是实际上害羞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虽然有的人的社恐障碍跟个性有关,但不能代表所有社恐,社恐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接触他人时对自我施加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如果你在表现出害羞的特征时,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才可以把自己划为“社恐”。 1、无法控制地进行事后反思社恐和害羞都有可能导致你在社交场合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或者不恰当的行为,但社恐者的一大特点就是,就算已经是前几天发生的事情了,也会不断地在脑中回放尴尬的场景,并且在每次回想起的时候都会进行自我批评。甚至还会在每次去到类似的场合时,无法控制地回想起当时的尴尬,从而导致自己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产生恶性循环。2、有自己的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就是指在每次感到焦虑的时候固定会出现的行为,目的都是避免引起别人注意,具体表现因人而异。比如说小A一紧张就会脸红,为了遮掩脸红,她就会低头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做出“防护罩”。 小B在接到邀请聚会邀请的时候一定要确认有没有熟人同去,聚会时必须有熟人在身边才能感到安心。 小C一感到聚会氛围冷下来,就会开始讲笑话,冷场会使他紧张并感觉是自己的错。 从小C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来,社恐对外的表现并不一定就是逃避或者害羞,也有可能是开始努力炒热气氛,推动对话。 跟你侃侃而谈的销售人员也有可能是个社恐,一旦他的谈话规律被打断,就会不知所措。3、会去想象外界目光社恐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总想象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差,而且对此深信不疑。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如果你有以下心理,就说明你过分关注外界目光了: 走在路上的时候,总觉得其他人在看你,而且在心里对你评头论足。跟一群人聊天时,如果你说了一句话以后冷场,你就会开始觉得他们不喜欢听你说话。 有一次被老师提问却回答不上来以后,就开始觉得所有同学都觉得你很笨。 4、社恐有可能在成年后才出现 很多人认为,会变成社恐一般都跟小时候的经历(家庭环境或者校园欺凌)有关。但不要以为你以前没有社恐障碍,以后就不会有。如果你是在成年后才突然间出现了前述的这些症状,不要不当回事。因为一个从来没有过社恐障碍的人也有可能在经历过某些事后(比如说跳槽以后来到新环境或者退休以后圈子变小),突然因为孤独而变成社恐。发现自己是“社恐”以后,也不要太过担心,非病理的社恐障碍其实在人群中还挺普遍的。而且想要克服社恐障碍不需要像治疗心理疾病那样深挖内心的伤疤,或者必须弄清产生的具体原因。只要自行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整,克服的几率还是很高的。社恐的解决办法现在,放下你手里正在读的关于沟通技巧的书,关掉那些教你实操如何与人相处的文章。特意去学习社交技巧对社恐者其实没有太大帮助,因为社恐者亟需解决的根本不是沟通技巧,而是释放对自己施加的过高压力。既然社恐普遍有“自我反思”的习惯,不如就利用好这一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场深刻思考。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你的社恐障碍引发哪些问题或者困扰?你有哪些社恐障碍的“迹象和症状”? 你希望有什么改变? 所有克服的方法都有共同的大方向:根据你对自己的剖析选择需要做的练习,设计对应的改进监督表格及方案,并且跟踪进展,及时根据尝试结果进行调整。 如果你真的想克服自己的社恐障碍,就要像对待学习一门新技术一样,为解决社恐腾出专门的时间,不要让其他任何事成为拖延的烂理由。下面就来详细说明作者针对社恐者特点提供的三种方法:1、减少自我关注针对”总是不由自主进行自我反思”、“在相似场景不断想起以前的尴尬,从而导致再次犯错的恶性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对自我的关注。练习一:转移注意力找一个不受社交焦虑干扰的环境,例如躺在床上,独自散步或者坐车的时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保持两三分钟。再将注意力转移到任意的其他事物上,保持两三分钟。不断地循环,找机会就练习,直到只要你想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就马上可以转移为止。 在关注自己的时候,可以关注身体状态、感受和情绪,也可以关注衣服的舒适度,总之不去想非自身以外的任何事情。在关注外界的时候,你可以选附近的一个静止物品,观察它的颜色、材料,作用,或者你也可以观察身边的人,但不是去注意他在想什么,去观察他的外貌或者衣服等相关的事物就好。这个练习有助于在你意识到自己即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时候马上抽离。练习二:寻找特殊场合在对自己提问的时候,你应该能总结出一些会引发社恐的场合。针对单个场合回忆自己当时的行为和思想,要具体到所有细节。 比如说小A的回忆:只要单独和前辈相处,就会突然紧张起来。如果前辈向我搭话,我的脸马上就会开始发红,发热。一般这个时候我就会低下头去看地板,低到我相信前辈绝对看不到我的脸再回答。如果前辈继续向我靠近,我会后退,甚至转身,有一次甚至打翻了桌上的水杯。研究者发现,社恐者对身边环境的具体细节的记忆要少于其他人,他们总是过分关注自己和他人,想象带来的紧张让他们下意识地感觉目前所处环境也是危险的,从而更加不安。针对这一点,你可以刻意地去尝试重现会引发焦虑的场合,在进行对话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或者对方身上,而是多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周围环境上,对类似环境产生信任感有助于你在未来再发生时保持平静。一般来说,这个练习几乎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你可以给自己列个训练计划,在每次进行练习以后总结出失败的环节,就像背书时一样,加强薄弱处的记忆,相信在多次练习以后就会有明显的改善。练习三:调动好奇心如果你害怕实操,可以先找一个不会引发你社恐障碍的熟悉的人,请他来帮助你进行双向实验。你们可以进行像平时一样的正常聊天,内容没有任何限制,在第一个5分钟谈话时段内,你要要求自己刻意地去注意自己的内部感受,比如你的心跳,身体动态,或者你脑子中的想法。5分钟结束后(或者我个人认为在一个话题结束后进行更自然),停下对话,并用0~100间给自己刚才的状态打分:谈话效果能打几分?焦虑程度有几分? 接下来继续聊天,但是要求自己关注对方身上的东西,比如衣服或者外观,认真地听他说的话,观察一切你感兴趣的地方,只要不想到自己身上。结束后也是一样进行打分。对比两次的分数,一般都是后一次的分数会高一些。实验过程中难免会注意力涣散,多试几次,重点是你如何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自如的运用好奇心减少对自身的过分关注,如果分数越来越好,你的惯性思维也会从分数的变化中意识到将注意力转移到外部事物是有益的。2、改变思维模式社恐者常见的思维有:认为自己担负了过多的责任;自行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对自己的社交表现设定了过高的标准; 总是认为自己令人厌烦,无趣。 针对这些会造成过大压力的思维方式,作者提供了改变的策略: 第一步:记录脑中的想法准备一个本子,最好能随时带在身上,把每个产生焦虑的场景这样记录下来:场景的细节:在哪里和发生了什么,比如周六的晚上,参加了同学聚会。我的感觉:比如紧张、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接话当时脑中的想法:比如其他人看起来都很游刃有余,只有我看起来像个傻子。描述越准确,帮助会越大。第二步:思考可以替代的想法找个平静的时刻,拿出本子对你记下的这些想法进行质疑,思考在当时的场景下,是否有可替代的想法?比如说,第一步中举的“只有我看起来像个傻子”,转换一下思维,你可以这么想:当时大家都忙着聊天,谁会有空观察我呢?再说了,我怎么可能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呢?根本就没有人盯着我超过30秒!好了,记下你给每个场景找到的替代想法,随身携带这个本子,在即将去到类似的场合时,记得复习你事先想好的替代想法。3、改变安全行为因为安全行为总是在焦虑被引发的时候出现,所以如果能控制住安全行为,也可以避免你进入社恐的状态。改变安全行为其实很简单,找出自己的安全行为,并且分析安全行为会导致什么糟糕的后果:比如说你在对自己的回答没有自信的时候,声音会变得很小,但是对方却可能会因为听不清楚要求你再说一遍,声音变小这一安全行为反而会导致你得再次回答从而更加失去信心。然后再想想如果没有触发这个安全行为事情会如何发展:你的声音如果没有变小,对方就不会要求你再说一遍。让内心意识到安全行为并没有帮助到你,反而会让你陷入更大的焦虑中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让安全行为出现。如果你开始尝试以后发现自己反而更焦虑了,不要担心,这是失去“防护罩”的正常应激反应。有的安全行为可能无法控制,比如说发抖,那就先不要去在意它,去尝试前面说的几种练习,把注意力放在改变思维模式和减少自我关注上,当另外两方面得到改善,相信安全行为也会跟着减轻。放松练习法前面说的都是针对思维上的刻意练习,书中的最后,还提到了一种针对身体使用的正念放松法,也会对缓解社恐有所帮助。 放松是需要学习的,放松不止是一种生理技巧,同时也是一种态度和一种滋补品,社恐者学会放松尤为重要。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社恐场景可细化到食堂打饭不敢表达自己的好恶、饭店不敢催单、面试学生会坐立不安、班级活动不积极参与等。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近日,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和陌生人交流时,在找别人帮忙时更容易“社恐”。你“社恐”吗?会因为什么“社恐”?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戴好口罩,摘掉眼镜,换上墨镜,耳机声音调到耳朵能接受的最大音量,这是向北最喜欢的出门装备。曾有同学和向北打招呼的时候,觉得她“又聋又瞎”。面对身边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向北完全不在乎,因为对于“社恐”的她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面对社交,她的“向式理论”自成一派,“不戴眼镜就看不清,看不清就不用跟人打招呼。”

和向北一样,武汉某高校的大四学生陈易琦也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如果看到对面有不太熟悉的人走过来,我就会绕一段路。”明明目的地直走就到了,他也总因为不知道怎么打招呼选择绕路,“假装自己没看到。”

食堂打饭不敢和阿姨说自己想多要一点辣椒,怕阿姨觉得自己太麻烦;同学聚会选择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cue自己会尴尬地脚趾扣地;发言前需要做心理建设,如果预判会冷场就一句话都不说;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总是想办法眼神回避,甚至绕道而行……这样的“社恐”日常,你曾经历过吗?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检索,相关话题达上百个之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亿次,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估算达数十万。那么大学生中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社恐”呢?他们出现“社恐”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应该如何面对“社恐”情绪而不影响生活呢?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此外,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

大学生的“社恐”日记

大学四年,让陈易琦感到“社恐”的场景很多。他忘不掉自己大一面试学生会时的场景,他用“快要尿裤子了”来形容自己的紧张程度。正式加入学生会后,相比写稿子、写策划的得心应手,和一位刚认识的老师或者同学沟通令他焦头烂额,无从下手。最让他难受的场合还要属同学聚餐“坐立不安、如坐针毡,被点名的时候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在陌生人很多的场合,今年大三的李子源常常选择沉默。相较于人数众多的校级大型活动,他更愿意参加班级内的活动。前不久,他的朋友在学校里组织了一场游园活动,邀请他去捧场。原本以为是去“撑个场面”,可当他吃过晚饭准备按时赴约,却远远地看到现场人头攒动,很是热闹。“社恐”的他又偷偷溜了回去,找个了借口临时拒绝了朋友的邀请。

大学生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更容易“社恐”?中青校媒调查发现,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是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表示在社交场合;表示和陌生人交流时;表示是找别人帮忙的时候;表示在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另有受访大学生表示,当自己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会想假装没看到。

这些再日常不过的场景,却经常让“社恐们”感到困扰。摄影爱好者刘阳阳,在福建一所高校读研究生,对他来说,“‘社恐’算是学摄影的原因之一。”在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做访谈、调研时,他总是扮演镜头后那个不用发言的拍摄者。有一次外出调研时,他和同学一起在公园里寻找路人,看到长椅上坐着一位在玩手机的男子,他的内心戏就拉开了帷幕:“人家在专心看手机,我去问问题是不是太打扰人家?如果他拒绝我了怎么办?他会不会直接掉头就走?”

吃饭不敢和店员催单、上课时不敢和老师互动、和新室友相处战战兢兢、和新朋友不知如何搭话……类似于这样的状况经常性地出现在周瑜的生活中,每一次打破社恐的尴尬场面,她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有时候等到心理建设好了,下一个“社恐瞬间”接踵而至。今年研一的她认为自己的“社恐”很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家庭聚会中,父母和我都比较内敛,不太爱说话,日常在家中和父母也很少互相表达情感。因此我也不太懂得如何在公众场合上讲话。”

“社恐”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社恐”?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介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当下一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有些年轻人说自己‘社恐’,其实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觉得这个概念和自己有相似性,就像网络中流行的那句‘你是不是看我身份证了’。”

对于刘阳阳来说,和熟人交流并没有障碍,但在向陌生人开口之前,刘阳阳总要先想想,“如果我长得再帅一点,别人是不是更容易接纳我”“感觉自己有点胖,跟别人说话,别人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对自己能不能融入大家、会不会被排挤的担忧,对个人能力和形象的不自信,总在要和别人交流时冒出来。

和刘阳阳的感触有些类似。追溯自己的成长经历,今年大四的向北认为自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绪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小时候的向北因为胖,曾遭到过身边同学的嘲笑。每当社交过程中出现冷场,曾经自己上台讲话被嘲笑的样子,被老师批评时候的样子,都会在她脑海里过一遍。“脑袋里告诉自己对方没有这样的想法,可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代入。”除此之外,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没有安全感,也是向北分析出可能导致自己“社恐”的原因。

大学生会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社恐”呢?中请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因害怕场面变得尴尬而“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不合群或者无法融入集体;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别人批评或者拒绝自己;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关注自己,会觉得不自在;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夸奖自己,会觉得不自在。

迟毓凯分析,许多认为自己“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有严重心理障碍,这类人们常说的“社恐”有几个原因。一种可能是,一些人因为现实社交礼节繁琐,倾向于逃避社会角色需要的社交规则。其次,人际交往中的边际感不清,也是当下一些年轻人不愿社交的原因。再次,有些人会把“社交恐惧症”当作对逃避社交的一种宽慰。“害怕社交的人给自己的心态找到了理由,也在‘社恐’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给自己一个不出去社交的借口。”

此外,迟毓凯认为,另一个让年轻人“社恐”的原因,是害怕真实社交失败。“真实社交是容易失败的。在工作场合、人际交往场合说话不得体,会让人非常懊恼。逃避社交的人会觉得,只要去社交,就有出错的可能,但如果不和人交往,就不会失败。这些人往往不是不想社交,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一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渴望追求人际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际交往失败后被人瞧不起。”

对于向北来说,就曾出现过因害怕社交失败、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导致“社恐”。“之前一个同学,我们俩在学生组织共事一年了,也不是说非常不熟,有次在自习室里碰到了,她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无语,然后她还做坐到我旁边自习,我就更无语了。”接受不了这种场景的向北,在同学入座后的几分钟找借口逃走了。“她坐在旁边,我没法安心学习,我会想她会不会观察我学习的状态,观察后会不会对我产生不太好的印象……”其实向北知道,同学在专心地学习,并不会关注她的状态,但她依旧无法忍受这种相处,找借口离开是她小心翼翼保护这段关系的唯一办法。

在聊天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抛出的话题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我说的话是不是很无聊”“是哪句话说错了吗”?……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会在一瞬间涌上心头。这样的情绪同样让向北害怕和人交往,尤其是线下。对于这种情绪,向北有着自己的解读方法,“我会非常仔细地观察别人,哪怕一个很小的动作,然后把那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做出非常消极的解释。”

“事实上,一些年轻人的‘社恐’是一种自我设限,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没成功很没面子,所以宁可不去尝试。”迟毓凯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有时太关注自身、太关注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所以觉得说错话、做错事非常丢脸,甚至还把社交场合的尴尬场面当作‘社会性死亡’。其实来自他人的关注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聚焦,被嘲笑、被关注的感觉往往是被自己放大的。”

调整心态,试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会模仿身边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社恐”的现状,陈易琦没少下功夫。他经常模仿其他人在类似场合的发言。学生组织的部门总结会,如何鼓励学弟学妹,又如何更好地指出存在的问题……陈易琦的备忘录里详细记录了不同场合发言人说话时的`语气、内容,没事的时候他就反复琢磨,想着等以后自己遇到相同的场合就这么用。

对于陈易琦来说,能够缓解自己产生社交恐惧情绪的一切方法都值得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的受访大学生和陈易琦一样,曾尝试解决自己的“社恐”。

面对如何解决自己的“社恐”,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多尝试,练习融入社交场合。向北就是这样,在她看来,熟悉、事先准备都能帮助她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所以她逼着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尝试结交新的朋友。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就成了她摆脱“社恐”的训练基地。

除了多联系、多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尝试说服自己克服恐惧;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虽然自己有点“社恐”,但不需要解决;的受访大学生求助心理类知识科普或者求助心理医生。另有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解决“社恐”的方式是多独处,减少和别人来往。

在迟毓凯看来,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一般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系统过敏是调整认知,一步一步慢慢将自己置于让自己恐惧的社交环境,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惧的社交环境下,以后就会适应所有环境了。”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认为“社恐”给自己带来轻微困扰,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较大困扰,其余则表示没有困扰。

在刘阳阳看来,“社恐”也不全是坏处。他的一位师兄就是典型的“社恐”,平时不怎么和同学、朋友往来,甚至和很多同学连微信都没加过。比起出去社交,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图书馆里。“师兄去年博士毕业,已经发了10来篇核心期刊论文,去年留校做了助理教授。”在刘阳阳看来,如果不是非常需要社交能力的工作,能因为“社恐”沉下心来,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和刘阳阳的想法不同,研究生入学选导师的时候,周瑜下定决心挑战自己。“选导师对我研究生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必须勇敢主动一点。”她一遍遍在心里暗示自己。她主动去联系师姐,主动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意愿,开学后拉着同伴一起去请教导师问题。开学后的导师双选会上,周瑜顺利地选上了自己心仪的导师。

迟毓凯建议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心理学研究发现,18岁到30岁之间是试错的好时机,这个年龄段,人们已经能意识到失败对人生的意义,而且有精力去修正自己的问题,克服问题后总结的经验,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颇有助益。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在中青报最近的一项调查中,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比如在公共场合时。

相较而言,完全不社恐”的比例是,其余则是较严重和非常严重社恐”者。

据悉,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媒体援引华南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的说法,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不过,专家指出,当下一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更像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

调查中,在如何看待年轻人说自己社恐”的回答中,大部分人说这好玩,也有人确实社交恐惧”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只是一些人比较内向”。

据不完全整理,社恐”的场合主要有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会感到紧张尴尬、找别人帮忙感觉不好意思、到新环境感到不适应、到社交场合感觉不自在、路上碰到认识人想要装没看见、和陌生人交流紧张等。

以大学生为例,场景可细化到食堂打饭不敢表达自己的好恶、饭店不敢催单、面试学生会坐立不安、班级活动不积极参与等。

对此,专家表示,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包括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

社交恐惧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开题报告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写:

1、科学问题:开题报告总有一个准确、规范、简洁的题目。紧接着这个题目,就必须说明,本课题要做什么研究,即开题报告要开门见山地说明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2、立题依据:包括学术上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需求。就题目、科学问题涉及的相应方面,阐述、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问题)。

3、研究目标和目的意义:说清楚通过本课题研究,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全部,或者部分。要求简洁、明确。几句话就可以,避免啰嗦。

4、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侧面。一是要写清楚开展哪几方面的研究(通常3-5个方面),在每个方面下面还可以写出更细致的次一级内容;二是拟解决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前述几个方面中的某个或者贯穿其中的什么,解决了关键问题,整个课题研究就迎刃而解。

5、研究方案:针对研究内容,说明怎样做,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研究思路,整个研究分哪些步骤,每一步骤具体作什么,各个步骤组合起来,使整个研究圆满完成。

为了方便阅读,使用步骤框架图,做到一目了然。第二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选择研究的材料(对象)、使用什么取样(试验)方法获取什么数据、使用什么分析方法(指数、公式、模型)处理什么数据得到什么结果。

按照自己内容的研究方向和进度写,具体如下:

20xx-3-01~20xx-3-19:确定论文方向,写出开题报告。

20xx-3-22~20xx-3-26:实习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

20xx-3-29~20xx-4-04:完成论文第一章。

20xx-4-05~20xx-4-18:完成论文第二章。

20xx-4-19~20xx-5-02:完成论文第三章。

20xx-5-02~20xx-5-09:完成论文第四、五章。

20xx-5-10~20xx-5-16:检查修改完成一次论文初稿。

20xx-5-17~20xx-5-29:根据指导老师的讲评及意见,修改并提交二次论文草稿。

20xx-5-30~20xx-5-31:讲评第二次论文草稿、集中解决有关论文漏洞问题并及时修改 20xx-6-01~20xx-6-11:基本完成论文大纲要求,论文成型,指导老师讲评修改并定稿 20xx-6-12~20xx-6-18:整理打印论文、装订论文。

20xx-6-19~20xx-6-30:准备参加答辩。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容:

一、制作开题报告封面。

每个学校提供的格式可能不一样,一般包括学校标记、论文题目、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完成时间等信息。

二、介绍课程来源。

课题来源主要有导师提供,学生自选,科研项目等等。这个并不重要,实在不知道怎么写,可以写学校自主命题。

三、说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这其实是开题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最应该花时间去思考的。这部分主要说明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而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自己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是否适合研究。

四、说明文献综述。

有些学校要求写文献综述,有些学校只要求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其实就是说说别人已经做了什么,是对参考文献的高度概括和综合阐述。写作思路包括简要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关于什么问题的。

国内、国外的专家学者们已经就相关课题取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性及价值,可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开题报告怎么写如下: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

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三、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四、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开题报告怎么写?

引导语:开题报告是论文的重要部分,下面由我为您带来开题报告怎么写?,希望您能喜欢!

开题报告怎么写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 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 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 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 :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 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 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 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战胜你的恐惧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背景: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2、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在该领域内有什么促进作用。3、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当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状态。4、拟研究与解决的问题。5、拟采用研究的方法:对于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哪些。6、进度安排:对论文的写作进度进行安排。7、参考文献。

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话,我认为你可以去参考一些,具体你们学校的论文开题报告之类的更加清晰

开题报告怎么写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开题报告, 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题名称(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六)研究工作的步骤(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姜莲珍 , 李 为一、情绪、情绪调节与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 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 , 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Izard指出有 8—11种基本情绪 , 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整合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通过一定行为策略和机制 , 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策略是建立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广大学者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 还注重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 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影响。 有关成人情绪调节策略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的调节和心境调节 , 主要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座谈等方式 , 了解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 , 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国外有学者在研究避免抑郁行为时 , 发现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由多到少依次是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积极行为和欣赏音乐。在比较这些方式的有效性时 , 认为社会支持、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宗教活动、锻炼等积极行为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 国外学者还通过问卷、访谈和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了百余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 , 初步归纳出回避(从情绪或关注对象中转移注意力)、分心 (寻找注意和行动的替代性焦点) 、面对(对情绪和关注对象的积极活动)、接受(被动地授受发生的结果)四种情绪调节策略。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 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 , 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 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 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 不知所措 ,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四、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方法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 可能导致不少疾病, 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使大学生身体上会出现病症反映, 还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如不能有效地记忆、想象和思考等。 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 有益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紊乱, 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使大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五、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