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战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战法研究论文

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 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 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表现在它的极高的普及率上。据有关媒体报道:《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在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里,目前有多达102种与“孙子”相关的书目,其中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最受欢迎(见图),常年位居该书店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事件后,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万册。经常出国的朋友会发现,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摆满了《孙子兵法》,在候机或候车的场所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一位著名的美藉华人作家谈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商界人士对中国千年的《孙子兵法》愈来愈好奇,如何利用孙子兵法,成了西方人探讨商场必胜的另一秘诀。走进美国各大图店的商业书籍栏目下,作者不同,内容各异的《孙子兵法》解释与感悟俯拾即是,就连给美国商学院学生讲演时,《孙子兵法》刚被我提起,一个微型《孙子兵法》的小语录已经被美国学生高高举起。” (一)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最近,有一位名叫马克·麦克尼利的专家写了一部《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他谈到:“《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这部书的出版商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此书时,称《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上的一把“瑞士军刀”,足以应对任何局面。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家再一次发现孙子兵法的重大价值,运用其中的战略原理思考现实疑难的战略问题,均获得满意的答案和结果。例如,有的专家依据孙子战略威慑理论制定了国家核战略。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的许多战法都与孙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孙子的“用间”思想不战而下巴格达之役堪称一绝。有一篇题目为“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的法新社的文章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孙子兵法对其他国家的作战理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利德尔·哈特这位“间接路线”战略的倡导者说:他在20多年中论述的战略战术原则几乎全部体现在孙子的13篇之中。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他批评现代一些军事家忽视了孙子所说的“士气”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一部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写道: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结合部队实践,完成一篇以部队战法、训法或管法为研究的毕业论文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看,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看,既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起抵抗的内在原因,也有世界各国人民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外在原因。从两个原因的主次关系看,内在原因起了决定性作用。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内在原因看,起作用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问题作个发言,谈五个问题与大家探讨和交流。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1 我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什么态度,这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能得到民众拥护、是否能领导和影响民众的一个重要标尺。而能否广泛地组织和发动民众,这是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和条件。众所周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个时间比1939年9月德国侵略波兰早8年,比1941年6月德国进攻莫斯科和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爆发太平洋战争早10年。尽管这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局部的,但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立即发起了抗战号召和组织开展了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即9月19日、20日,中共满洲省委和中共中央就先后分别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和《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932年4月,成立还不到半年时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这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9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和武装当时虽然力量还很弱小,而且没有所谓的合法地位,还不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但是,却表现出了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开展了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推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由局部抗战逐步转向全民族抗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奋起抵抗,组织了各种抵抗武装。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同东北抗日义勇军等武装力量的联系,并组织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在此前后中共中央陆续派出了杨靖宇、赵一曼等多批干部到东北工作,加强各级党组织的 领导力 量。这两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最后都英勇牺牲,成为受后人景仰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英雄。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等几支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陆续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 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部队共有11个军3万多人,开辟了三大游击区,同日伪军进行了数千次的战斗,曾粉碎敌人上百次“讨伐”,歼灭日军1万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支援、鼓舞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努力下,中国大地形成了一股要求团结抗日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与和推动国民党内的抗日派进行局部抵抗。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国民党第19路军发起淞沪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支援。1933年6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等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掀起了察哈尔抗战,中国共产党派遣了300多名共产党员参与其中,这次抗战曾乘胜收复了察东重镇多伦等大部分失地。吉鸿昌就是这次抗战中涌现出的闻名全国的抗日民族英雄。1936年,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发起了绥远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声援。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了抗日民族先锋的历史重任。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2 我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是根本保证。那么,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力量是由谁团结凝聚起来的呢?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是谁领导和主导的呢?按理说应该由当时处在全国执政地位的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和主导。但是,从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过程看,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历史的特殊原因,中国的抗战则是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和主导的。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如何形成的?又是谁倡导的、谁促成的、谁坚持和维护下来的呢?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 如前所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尔后,1935年又制造了华北事变。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顺应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早在1933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并开始在东北组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适时提出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逐步实现了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政策转变。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结束,两党合作抗日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宽广胸怀,捐弃前嫌,放下了国民党对共产党人血腥屠杀的深仇大恨,努力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创造了基本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始终尽力维护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抗战就有倒退的危险,就有失败的危险,也就有使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出发,提出“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在抗战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合作抗日的旗帜下协同作战,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抗击,使日军实力受到较大损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手段,英美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再加上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敌视和畏惧,中国抗日几度出现逆转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和原则,维持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避免了倒退,克服了危险,防止了分裂,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也实际上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坚强政治领导核心。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3 我谈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抗日战争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 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军事力量又非常弱小,如何抗战、怎样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就至关重要。从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实行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强调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下,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进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途径,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与国民党实行的仅仅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照。这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决定着中国抗日战争的不同方向和中国人民的不同命运。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而且这个胜利将会是人民的胜利。如果按照国民党片面的抗战路线,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和不懈努力,历史和人民作了第一种选择。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提供了战胜敌人的科学思想和正确 方法 。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即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的观点。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提出了通过持久战取得胜利的方针。 1938年5月,他集中全党的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这部光辉的军事哲学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科学揭示了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正确回答了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的、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以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描绘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路线图。持久战总的战略方针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也在国民党及其政府和军队中产生积极影响,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全国抗战形势后来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预见。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游击战的战略理论及一系列与之相配合的战略战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略战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日双方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也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下正确战略战术的展开和具体实施。1937年8月1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等,指出红军作战的原则,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强调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由于敌强我弱以及由此产生的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战,而是在外线即在敌之深远后方独立作战,担负配合友军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它是长期贯穿于抗日战争的战争形式,是敌强我弱形势下人民战争的最佳方式,是不断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积小胜为大胜,从游击军和游击战逐步向正规军和正规战发展,最终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独特有效战法。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4 我谈的第四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主力 如上所述,领导和主导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抗战的特殊领导和组织形式。而中国的抗日战场由于国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不同、抗战路线和战略战术不同,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这又造成了中国抗战的特殊战略布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领导的武装力量,采取先山区、后平原,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方式,先后开辟了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战场,创建了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敌后战场的形成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不但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图谋,而且构成了对日军后方的致命威胁。敌后战场的开辟是侵华日军对中国停止战略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成为敌我力量消长变化的关键因素。到战略反攻阶段时,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前沿阵地。敌后战场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逐步成为中国坚持抗战和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这些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与敌人作战的立足点,是牵制、袭扰、消灭敌人的出发地和前沿阵地,是实施游击战争的基本条件。这些区域不是从国民党政府的手中划定而得到的,而是从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又从日本侵略者的手中夺回来的。在抗日根据地内,中国共产党把坚持抗战与实现民主统一起来,加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 文化 建设。通过各项建设,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坚强阵地和全国抗战的重要堡垒,而且成为抗日民主建设的典范和新中国社会的雏形。 这一切与国民党统治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反差。在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抗战的骨干和主力。在战略防御阶段,随着日军进攻的深入和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败退,八路军、新四军果断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创建抗日根据地,成为遏止日军持续进攻的生力军。全民族抗战一开始,八路军115师就取得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信心。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时间里,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余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总人口达到5000万以上。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范围,从陕甘宁一隅迅速发展到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造成对日军重点占领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局面。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260多处,导致日军赖以运输兵力和物资的华北主要交通线瘫痪,迫使日军将兵力转向后方,迟滞了日军南下的步伐。从抗战全局看,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对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的,独立的广大的敌后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 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个问题。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与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而不是阶段,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而不是战役,实质上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在极为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等,使日伪军犹如困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日本旧陆海军档案和战史丛书里,有众多“治安战”的记载,充斥着对中共游击战无可奈何的感叹。 可以说,这一时期,敌后游击战成为消耗日军力量最为恰当的攻势战略,也成为消耗日军胆略与士气最为有效的心理战略,为改变中日战争力量对比,促使中国度过最为艰难、也最为重要的相持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43年敌后战场部分地区开展了攻势作战,1944年开始进入局部反攻阶段,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开始全面反攻。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包围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上承担起对日军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到1945年底,在全面反攻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共歼灭日伪军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余座。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万余次,消灭日伪军万人,其中日军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开辟的敌后战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独当一面的抗日战场,同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写道:“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连当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认为:八路军“作战勇敢,内部团结,只是武器装备太差”。由此可见,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和决定性作用是不容抹煞的,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5 我谈的第五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弘扬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被侵略、受欺辱的中华民族能否取得胜利、能否获得解放,精神的力量不可或缺,精神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野蛮凶狠,惨无人道,其铁蹄践踏之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毁,无辜平民遭到杀戮,妇女遭到奸淫,大好河山遭到蹂躏。面对侵略者的残暴与横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以高昂的抗日热情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感染和激励着中国人民。 毛泽东就曾指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价而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的正义战对抗野蛮的侵略战。”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正像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深刻内涵。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卓绝的战争。他们兵力弱小,装备落后,却要面对强大的日军的反复“扫荡”,而日本法西斯实行的是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人包围中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大多是穷乡僻壤,物质条件极为贫乏,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怕困难,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因此,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其中,晋察冀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71万人,晋冀鲁豫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120余万人。 当时,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最大时才100余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面积不到1/9。人口最多时也才约1亿,也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4。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以非常有限的资源,直接取得如此巨大的抗战胜利成果,实属不易。最后,我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点感悟作发言的结束语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和重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它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也成为人类和平正义事业不可逆转的伟大历史坐标。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候,它一诞生就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重任。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推动者、践行者,也是人类和平正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维护者。历史启迪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所系,前途所在。今天,我们研究和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此来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历史是不可忘记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可以警示当下,烛照未来,它可以作为我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战问题研究之战法研究论文

《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孙子正是用功利主义这把价值尺度考察春秋末期的战争,提出了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孙子兵法》所产生的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反映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表现为频繁的战争。仅举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里,就发生过483次大的战争。在战争的旋涡中,大国胜败无常,小国安危不定,局势错综复杂。孙子从当时朝盟夕散、不宣而战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战争只能暂时平息而不会从此废止。因此,他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和准备战争。当前,冷战已成为历史陈迹。两极战略格局的解体,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基本矛盾出现新的力量组合,逐步形成与孙子时代相似的“多极”战略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接受军事理论的教育之前,我总感觉,自己并没有参军,自然军事就离自己很遥远,看到身边的身着戎装的军人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认为军事,是一个国家安全稳定的坚强后盾,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有力的表现,更是一个血性男儿应当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的永恒主题。由此,我体会到了军事的那种震撼的力量,那种男子汉气概的彰显。对军人,生成了一股浓烈的敬意,还有热切的向往。到目前为止,军理老师主要介绍了两种战争思想,一个是孙子兵法,另外一个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我看来,孙子兵法简约概括,从高度抽象的角度来阐发作战制敌的思想。虽然已经是一千多年前的理论,但是由于他采用了保留作战经典思想,和高度抽象的方法,使得该兵法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指导意义。在军界,商界,甚至文化界,都被广泛的应用,真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的思想,分别在不同的情况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而军事家毛泽东,综合吸收了前人军事理论的精华,并加以创造和发展,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实践,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该理论,除了包含丰富的作战方法,还充满了哲学的色彩,其正确性,先进性,指导性,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发展完善。这两种思想,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军事理论的智慧。同时,我觉得,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应该培养一种军人的气魄,军人的情操,军人的雄心,而这些与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分不开的。.现在,世界上仍然在发生很多针对华人的不公平事件。像华人在外受歧视,甚至被辱,国家领空遭受侵犯,国家自主权利受到干涉,面对这些行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拍案而起,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愤怒。在这个角度来看,只有强大,才有说话的权利,才有受尊重的资本。古往今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很多战争,最后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但是实际上,是胜利的一方,才能成为正义的一方。而军事力量又是一个国家的强大的最有力的表示。所以,要想捍卫祖国的利益,保卫祖国的领土,使祖国屹立于东方,最重要的就是要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国家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什么国土之争,历史争议,分裂活动,归根结底,军事是最有力,最彻底的解决手段。虽然,人们有时会采取和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实际上,在里面起主要作用的,是军事力量的威慑。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和平与战争所围绕的永恒主题,也是历史的真理。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国青年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只知道沉迷于生活的享受,在他们的心里,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恋爱,玩乐,似乎就没有其他任何事情。于是,爱国情怀,军事理念,民族意识,在他们的思想里开始淡化,甚至消失。对国防,对军事,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必将极大的削弱我们的军事力量,因为,青年人是祖国的下一代领导者。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了战争,这些奶油化的青年,怎样端起武器,奋勇杀敌?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青年问题的严峻性,并且在现在,就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在大学进行军事理论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必须认真对待,给予高度的重视。总地说来,以上是我经过这八周的学习,所得到的一些感想和体会,我想肯定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毕竟这次我说的都是我所想,没有加什么修饰。关于军事理论的学习,我还有个建议,希望老师能够制作一些形象生动的课件,来展现丰富多彩的军事天地,同时,在授课的时候,最好多介绍一些经典战例,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很有帮助的。

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高技术战争的以上特征,对军事上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要求国家战略、国防经济、国防科技和军品生产、军事思想、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军队建设和管理、战争准备、战略战术、后方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深刻的改革。高技术战争的出现,迫使从事战争的人们重新看待一些传统的观念、理论和原则,重新衡量以前的战略、政策和一些具体做法。 (一)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从保卫国家的安全角度来说,仅仅考虑核威胁、核保护战略已远远不够了。航天战略(或宇宙战略)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高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威慑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的安全除了有赖于必要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 (二)对国防经济的影响 高技术的发展,对国防经济要求很高,国家要以相当的经费来支持高技术武器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很多军事高技术与国家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如用于外层空间的一些武器和设备,对开发宇宙资源和地球资源大有益处。开始,需要国家经济投资,但不久就可受益,反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技术战争的基础是高技术,发展高技术仅仅用有限的国防经费是不够的,需要有国防经济整个系统来支撑。而且光有钱还不是唯一的条件,国防技术人才和国防技术设施要与高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为了发展高技术,需要动员整个国家的尖端技术力量,而不单纯是军事技术力量。经费和技术,是发展高技术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三)对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的影响 高技术武器用于战争,使战争的样式和作战方式有了很大发展。除了已经出现的用高技术手段进行的军事冲突和小型局部战争之外,还将有可能出现如外层空间的军事冲突和小型战争,以及星球大战和世界性高技术战争等等新的战争样式。这些新的战争样式,反映了现代复杂的国际关系,影响着战争的规模和结局。对于核武器,美苏等国正在从高技术中寻找防御的积极手段。现在已有不少人相信,运用高技术武器就可以有效地抗击核武器。因而,风靡一时的核威胁战略将受到挑战。高技术战争发动的方式和进行的方式与以往也有很大不同。远战可能多于近战,导弹战可能多于枪炮战,电子战可能充斥整个战场。作战双方利用智能武器和借助现代指挥工具进行的斗争将日益突出出来。 (四)对军队编制装备的影响 高技术战争将影响军队的组成、编制和装备。如将增加新的军种和兵种——天军、深海部队、机器人部队、飞行器分队等。军兵种的比例也将发生变化,天军、空军的比例将逐渐增大,陆军的比例将缩减。海军中深海潜艇的比例也将加大。军队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要与高技术的装备水平相适应。军队的文化水平将大大提高,工程科技人员的比例将增大。军队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体魄,娴熟的军事技能,能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具有献身精神。军队有良好的训练水平和科学的管理水平。 (五)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作战空间增大。不光是同一作战单位的任务,正面、纵深大于以往作战,而且空中的支援和防护一般可分为超低空、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以及高天(外层空间) 6 个层次。从几万米高空扩大到几百公里的外层空间。 由于远程火器增多,部队机动速度加快,作战部队的任务纵深大大地加大了。 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增大。在谋略思维上能够跳出常规,在复杂的战争现象中,寻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点,在谋求突然性的优势中居主导地位。但是指挥决策的快速性和作战行动的快速性,无疑有助于突然性的达成。而后者,在高技术战争中是司空见惯的。 杀伤破坏程度空前残酷。既有大面积杀伤武器,又有精确制导的杀伤点状目标的武器。点面结合,破坏面积大,杀伤目标准,对人类带来的灾难超过以往。如果高能激光武器使用于战场,对其破坏杀伤力目前还没有找到抗御的方法。战场探测器材十分发达,凡是暴露的目标,一般都可侦知,凡是侦知的目标,一般都可摧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存战场上的有生力量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进攻者不能在冲击前对防御一方进行十分有效的压制,那末防御者就有可能在瞬间将暴露的进攻军队予以毁伤,而将在此以前的损失和消耗捞回来。克劳塞维茨说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在高技术战争中这句名言将再次得到证实。 电磁频谱的斗争更加激烈。这方面的斗争不单单是象以往那样主要反映在干扰和反干扰方面,除了干扰反干扰的斗争外,还将反映在侦察反侦察、制导反制导、 C3I 系统与反 C3I 系统等方面。高技术战争中,雷达是双方很注目的目标。电子干扰对方制导系统也将日益重要。破坏对方的指挥控制系统更有积极意义。电子压制斗争是火力压制的前提,否则,很难保障火力压制的效果。所以电磁环境的优势往往伴随着胜利。 在高技术作战中,发现目标是第一位的。包括侦察卫星在内的众多的探测器对战场目标的发现并不难。由于作战双方采取的伪装、隐形、隐蔽、设置假情报、发射假信号等手段,发现的目标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如何在发现目标之后识别真假是个复杂的问题。 打击目标是继发现识别目标后的积极行动。打击一般指火力打击,主要是空中火力和地面火力打击,同时包括采取电子摧毁的打法,或将目标杀伤,或使目标摧毁,或将目标给予破坏。这是高技术战争中最积极的手段。能否大量地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在任何战争中都是有决定意义的,高技术战争也不例外。 占领或保护目标一般是作战的目的,这是继火力打击以后的行动,往往是歼灭敌方有生力量的结果。就一般的进攻(或防御)作战行动来说,占领(或保护)目标是衡量完成作战任务的标志之一。有利的地形如制高点、战役战术要点,仍是兵家必争之地。 (六)对指挥的影响 由于卫星技术和其它遥感遥测技术广泛使用于军队指挥系统,获取战略情报和战场情报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由于电子计算机成为军队指挥的重要工具,大大提高了对信息的储存、处理能力;而使用激光通信、光纤通信、传真通信和数据通信等手段,通信的可靠性和适时性提高了。自动化的指挥控制系统使军队指挥既快速又准确,尤其运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以提出决策建议和行动方案供指挥员选择参考,作出最佳抉择。以高技术为支撑的 C3I 系统,可供战略指挥(全国、全球、甚至外层空间)使用,也可供战役、战斗指挥使用,甚至单舰、单机、单车、单兵都可使用。这就要求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必须既是军事专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熟悉自动化指挥程序和具有运用指挥设备的知识与能力。 (七)对后方保障的影响 高技术战争的极大消耗量对后勤保障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供应补给量与消耗量要成正比,要以极大的供应量来保障高技术战争的极大消耗量。假设消耗量为 N ,那末供应量应大于 N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争的持续进行,如果供应量小于消耗量,那就要影响战争的进行,甚至发生粮尽弹绝的危险情况。做到及时大量的供应补给,要掌握四个环节:①预见和准备。对一场战争的可能消耗情况,预先要有足够的估计,并据以作充分的准备。如作好各类物资弹药油料等的预先储备等。②有充足而可靠的输送力量。根据战争的进展情况和各作战方向、作战地域的消耗情况,能够及时地组织输送力量,迅速地将所需物资送到。③现代化的多种输送、管理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输送手段,如铁路、公路、飞机输送,或人力兽力输送。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掌握战场上消耗情况,控制输送力量,保障重点方向、重点物资的筹划和供应。④有应急措施和掌握预备力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问题是当出现“失着”时,有裕如的应急措施,手里有预备力量可供使用。 由于高技术战争使前方后方的界限更趋淡薄,为了组织后方的有效保障,必须注意组织对后方机构的有效防御,防止空中袭击、远程武器袭击及空降兵袭击、敌方迂回穿插部队的袭击等。因此,后方地域必须组织防空、防炮、防导弹以及对地面和对外层空间的防御。这样,才能可靠而有效地组织后方保障。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装备及人与武器的组合方式,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高技术战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较量与对抗。作为战争主体的人,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其科学有效地运用于战场上,谁就可以获得战场上的主动与优势。一、正确认识高技术条件下人与武器的关系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是确立正确的高技术战争认识观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早就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的是人不是物”这一科学论证,正确揭示了人和武器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辩证 统一关系。在现代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仅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削弱人的决定作用,相反却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这是因为,人永远是战争的主体,这也是我们建立正确的技术战争认识军事人才的关键。 (一)高素质的人是高技术战争中决定性因素的关键要素。在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今天,高素质的人与低素质的人不是简单的能力差,而是战斗力的质量差,而以不同的二者形成的人的群体,军队,部队或战斗团体,在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上,具有本质的差别。因为高技术战争所涉及的技术与科学知识十分广阔,人的体力与体能在战争中的作用大幅度下降,而人的智能作用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在科学技术还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人与武器的结合是件很容易的事,稍加训练就会提高技能,可以形成和提高战斗力。武器装备也要靠人去掌握和使用。同样的武器,在不同人的手中将发挥不同的效能。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郎 各自得到了苏联和美国的一些新式武器装备,但由于双方军队的素质不高,结果是用先进的武器打了一场落后的战争。智能化的武器需要智能化的士兵来掌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全胜与伊拉克的惨败,二者在科技素质上的悬殊差别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霍克导弹现象足以证明这一点。霍无导弹是美国雷锡恩公司1954年研制,60年代初装备部队的一种全天侯中低空的地对空导弹。经过近些年的高技术改造,在90年代初仍是比较先进的高技术兵器,它是美陆军、海军、陆战队标准的野战防空的中程防空导弹,可以用来拦截飞机,巡航导弹和地对空导弹。海湾战争前夕,美军卖给科威特140枚导弹及发射控制系统,当科威特陷落后,这140枚霍无导弹自然成为伊军的战利品,但由于霍克导弹采用了先进的制导方式,操作与发射过程十分复杂,由于伊军缺乏技术人才,尽管在90年8月份占缴获到手,但一直到1991年1月17日战争爆发,还没有掌握操纵,控制与发射的本领。尽管战场十分需要防空兵器,但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只能让其在库中睡大觉,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霍克导弹现象则进一步说明高素质的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相反,低素质的人尽管再多,但它的作用很小,有时甚至是没有作用。 有的同志说战争就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其实不然,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第二个问题:(二)人的数量优势不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优势,战斗力不仅来自人质量,也来自人的结合体-武器的质量。 在武器装备水平较低的时代,兵力兵器的数量是军力大小强弱的主要标志数量优势可以弥补质量上的劣势,成为制约战争胜负决定性因素。“多兵之旅必胜”几乎成为战争制胜的名言,而现代高技术的今天,是用数量无法弥补的。海湾战争中,占尽兵优势的伊军,由于军力,经济和政治组织力方面的质量差,不仅一次象样的抵抗都没有,简直成为战场上的聋子,瞎子和靶子,只是被动挨打,丝毫没有还手的余地,因此人的决定性因素-不在数量优势。高素质的人与武器结合,才能生长和提高战斗力。 (三)人心向背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更为突出。毛泽东同志历来把人心向背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来看待,这也是他建立无产阶级战争观的基本出发点。在高技术战争的今天,人心向背,战争的正义性问题仍在战争胜负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湾战争更为深刻的说明这一点。(1)从战争的起源上,是由于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因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特别是伊拉克置联合国十项决议而不顾,一意孤行,形成了100多个国家参加反伊的联盟和30多个国家组成多国部队;(2)从战争力量的形成上,由于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在全世界空前孤立,几乎全世界都反对伊拉克,伊拉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而多国部队似乎具有了战争的“正义性”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再不像美军侵略越南,奇袭利比亚那样遭到世界及国内的反对与遣责,原因不正是伊拉克的人心向背问题吗?就连生活中也是这样,如一个需要积极向上的整体,某名同志不顾制度及要求,自行行事,犯了于集体“摸黑”的错误,必然招来全体的反对。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思想切不可有丝毫的动摇。二、人的因素在现代高技术出现的几种新的特点(1)人的因素将更多地通过“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使人的作用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和更高层次上得到充分发挥。如人借助“外脑”和其他先进的技术装备,成倍地提高大脑的功能;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把人的“智力”开发推向一个新领域;“机器人”参战也由幻想变为现实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人的因素的作用,将更多“物化”形式表现出来。(2)人的因素在“寂静战场的的对抗中更加突出”以往的战争,众人们习惯考虑双方打起来之后如何战胜对方。而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则要求把和平时期各个领域的广泛较量,即在“寂静战场”上的较量,视为“热战场”较量砂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作为战胜对方的新手段。当今世界,威慑理论的广泛研究和运用。凭借高精尖技术兵器,力图给对方构成一种威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素质,观念及军事理论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3)人的因素将更多地在间接对抗中发挥作用。新的技术兵器大量运用于战场几乎是强制性地改变着传统作战方法。打赢现代化战争不仅要靠直接操纵者,而且要靠保障者和组织者。人的因素将更多地表现为斗智斗谋。 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方式和作战方法的改变,作战理论的更新,归根到底是人创造活动的结果。就连技术发展的美国1986年《作战纲要》指出:“战争是由人而不是由机器去进行并取胜的。一如既往,人的因素将在未来的战役战斗中起决定作用”。三、现代军事人才产生的途径1、在严格训练中成才。军事人才要经过系统严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军事知识的教育,更要经过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实践的锻炼。战争条件靠战争实践学习战争,在和平时期则要靠训练,靠苦练,邓小平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提高军队的;军事素质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2、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肩负着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任务。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需要更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军事技术,努力探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战法。 3、坚持多形式多渠道自学成才道路。培养现代高素质军事人才,除上述主要途径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军事人才的新途径,谋求21世纪战略主动,在军队建设上,实现收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你再整理一下,减少些字。

山地战法研究论文

当别人拥有太史慈大杀四方的时候,你羡慕不,想招募太史慈(103级)需要经历重重难关,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挡在太史慈副本前面最后一个拦路虎骆统(102级)副本的过法,首先我先介绍一下骆统(102级)副本的一些概况:骆统副本为山地地形骆统部将拥有战法入侵(攻击2排),兵种为步兵(拥有山地防守战术),兵力为68040.骆统拥有战法舍命强袭,拥有兵力69192,兵种为步兵(拥有山地防守战术),最重要的是这个副本内战法是不能抵挡的,这就让人非常的蛋疼了.接下来是兵器:前面3个乌蚕鞭,修罗盾,以及护军符需要在60级上下,而后面3个血滴子需要在25级左右,八卦袋需要在11级上下,禁军令则需要在24级左右,宝石最少需要2个10级宝石,和4个5级宝石,(6级宝石卸下来就需要花金币了所以5级宝石即可).下来武将因为是山地地形所以武将需要有许褚,典韦,黄忠以及魏延(无所谓谁,反正穿白虎都差不多)。装备,玩到这个地步,没有套装都不好意思见人了,(没有套装也过不到这个地步),给魏延穿白虎(驱虎),典韦霸下(物理强力输出1v2的存在ps:抛去战法),黄忠朱雀(战法输出者),许褚青龙(没有青龙就强防血量往上堆)。在下来就是上场顺序了,魏延第一个(毫无疑问),典韦第2个(不可更改)许褚第3个,黄忠最后一个。最后就是上场战斗了。魏延一上场就释放战法,同时魏延被秒2排,接着平砍,当魏延死亡后,对面第一个部将剩下1排半的兵力,这时候典韦上场,典韦不要释放战法,用第一排收了第一个部将,打完后,对面第2个部将上场,一个战法秒典韦2排(哭...),接着典韦第3排上场不要释放战法平砍下去,第4排也一样,不要手动释放战法,让其自动释放战法(如果你不是山地防守战术,那么不需要看了,直接重来吧),当典韦死亡后第3个部将也死1排了,这时候许褚上场,对面没战法,战法打在典韦最后一排上面了,许褚3排对3排加一个战法,最起码能和第3个部将拼个同归于尽,这时候黄忠上场,直接战法将骆统打残血,同时黄忠被战法秒2排,这时候就看运气了,只有不被克制过骆统妥妥的。

山地进攻战法 在不同地形上作战,有不同的战法。身为装甲部队指挥官,研究山地进攻战斗的组织指挥,必须在认识山的特性、把握山的影响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山地进攻战斗的战法。惟有如此,才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一是集中力量,夺点控道。集中力量打要害,是进攻战斗的普遍指导原则。山地进攻战斗,敌之要害在哪里?在制高点、山垭口、交叉路口和山间通道上!一旦攻克这些要害,敌防御部署将被割裂,防御体系将陷于瘫痪!众所周知,中印边境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的许多进攻战斗都是以重要的高地、山口、道路和通道为进攻目标。其目的非常明确, 那就是夺点控道,创造有利态势,争取战场主动。因此,装甲部队在遂行山地进攻战斗任务时,同样也应集中主要兵力兵器,沿着便于通行的主要通道实施攻击,全力攻占通道两侧的制高点和位于通道上的山垭口、交叉路口等关键地形,并控制通道,以割裂敌防御部署,瘫痪敌防御体系。 二是隐蔽机动,突然攻击。隐蔽突然,既是奇妙的“战斗效能倍增器”,也是装甲部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在山地进攻战斗中,自然应将这一“法宝”对战斗效能的“倍增”效应发挥到极致,否则,就枉有“法宝”了。山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隐蔽条件好,许多地区植被茂密,非常有利于装甲部队多路隐蔽机动和突然发起攻击。因此,装甲部队应成纵深梯次的兵力部署,把兵力编组为多个攻击群,充分利用山地有利条件,尽可能沿多条路线,多路快速隐蔽接敌。必要且可能时,还应根据山地的地形特征,积极隐真示假,佯动欺,以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各攻击群抵近敌人后,应充分利用火力准备的效果,从多个方向发起突然攻击,猛扑敌阵,迅速夺占制高点、山垭口和交叉路口,打开进攻通道,并及时投入纵深攻击群,向敌纵深发展进攻。 三是穿插迂回,纵深攻击。穿插迂回,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典型战法,用“直捣要害的凌厉铁拳”来形容其纵深攻击威力毫不为过。山地的特殊地形为装甲部队指挥官组织穿插迂回、对敌实施纵深攻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敌山地防御,各阵地间隙较大,有的甚至被地形隔绝,这也为我装甲部队实施穿插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装甲部队指挥官应准确掌握敌情,深入分析地形,准确判明敌防御部署的暴露翼侧、防御阵地内的间隙地和遮蔽地形,以及有利于实施穿插、迂回的路线。据此,建立穿插、迂回分队,对敌实施穿插、迂回,配合主力攻击与突破。条件有利时,应把主攻方向选择在敌防御翼侧便于迂回攻击的方向上,大胆使用主力实施迂回攻击,直插敌纵深,以求“猛虎掏心”之效。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某坦克团奉命从广西的布局、水口之间突破越军防御,沿一条山间土路向越南东溪镇实施穿插,以便为上级主力进攻高平打开通路。该团克服重重困难,提前5分钟穿插到位,抢占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为上级主力进击高平打开了通路。 四是独立作战,分片割歼。山地作战,战斗队形易受地形割裂,协同和相互支援多有不便,通信联络也比较困难。面对这些不利因素,装甲部队指挥官在确定兵力部署时,应在上级总体意图下,紧密结合敌情、地形,本着小型精干、高度合成、功能齐全、行动灵活的原则,确定各战斗群(队)的兵力编成,以使各战斗群(队)均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同时,应尽量避免战斗中临时进行兵力兵器的转隶,以保证部署相对稳定。明确任务时,应根据各战斗群(队)遂行任务的方向、行动地域、战斗能力和敌情、地形情况,分区划片,按方向、地域或目标区分任务,配置兵力。 五是打剿结合,胶着近战。山地自然洞穴和岩缝较多。敌在防御中往往会结合山地的特殊地形,构筑坚固防御阵地。其中,既有大量的地面工事,又有大量的地下工事,从而形成了地面、地下和空中多层立体防御体系。因此,在山地进攻战斗中,必须打剿结合,攻占一地,搜剿一地,巩固一地。战斗中,一旦夺占表面阵地,应组织编成内的装甲步兵分队,充分发挥装甲步兵既可以乘车战斗也可以下车战斗的优势,在坦克、步兵战车车载火力的支援下,立即转入攻歼掩蔽部、地下坑道之敌;及时组织兵力搜剿溃散、隐蔽之敌,并以适量的兵力、火力控制已夺取的要点和通道,随时准备抗击敌之反冲击、反击。必要时还应把配属的防化力量中的喷火兵和工兵力量中的爆破分队投入战斗,以取得搜剿掩蔽部、地下坑道之敌的更佳效果。 六是加强警戒,防敌袭击。山地的复杂地形不仅便于我装甲部队隐蔽地配置兵力兵器,广泛实施穿插迂回,也给敌小分队和特工人员提供了袭击和破坏我后方地域的可乘之机。敌可能深入我翼侧、侧后或纵深,袭击我指挥机构、炮兵阵地和后勤设施,破坏我进攻地域内的桥梁、交通要道和通信枢纽等重要目标,或在我必经之路伏击我穿插迂回分队、前沿攻击群和后勤、装备保障分队等。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就曾多次发生越军特工偷偷潜入我后方,袭击我后方医院、炮兵阵地和雷达阵地的情况,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些战争中血的教训,作为指挥官务必牢记在心,避免悲剧重演。因此,对于敌人可能的袭击,身为装甲部队指挥官,一定要时刻警惕,绷紧防敌袭击的“弦”,并且严密组织警戒,确保部队行动安全。在开进时,可以建立前方警戒群、侧方警戒群和后方警戒群,在进攻战斗过程中,可以抽出部分兵力组建后方防卫分队,以防敌渗透袭击、机降袭击我后方地域。 山地作战和山地部队的特点 山地作战,顾名思义,就是以山地为主要地理背景展开的作战行动。由于地理因素,各国具体情况有所不同:美军将高于三千米的作战环境普遍定义为山地,并且对山地作战较为重视,成立有专门负责山地作战的第10山地师,但是,由于自身没有迫切的山地作战压力,因此规模仅限于此;而另一个比较著名的山地部队是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地部队,根据名字就可以判断,他的责任专署与阿尔卑斯山区,成员由山区当地居民中选拔,共编有五个旅另一个营:独立的一个营编入欧洲联合快速反应部队;另外,围绕阿尔卑斯山脉的其他欧洲主要国家也都大多建有自己的专业山地部队,比如: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地师和奥地利山地部队等等。 虽然,各国在对山地战的重视上比较普遍,但是,对于山地战的具体概念上,各国都有些许差异,这直接反映到各国山地部队的建设上;不过,在对于山地作战的一些共性特点,各国理解大概一致: 一、山地作战的主角是步兵。这一点毋庸置疑,由于高寒山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技术装备,特别是重型技术装备很难展开;再加上,山地地貌复杂,死角众多,因此,在作战的过程中对人的依赖是非常大的。以美军在阿富汗的经典战例看,美军在山地作战上也走了沙漠作战的老路:非常依赖技术装备,对一个地区进行红外扫描,竟然没有发现隐藏在山洞里的数百名武装分子,结果导致负责侦察的特种部队陷入重围,不得不先后两次派出救援(第一次救援的队伍刚好被敌人包围了),最后死伤惨重,损失了两架直升机。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技术装备在山地作战中的局限性。 二、山地作战对专业士兵素质有较高要求。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建立专业山地部队的原因:高寒山地,不但地形复杂,而且高寒缺氧,单单从身体素质上,就对士兵有很高的要求,更何况还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作战。因此,为了适应山地战的需要,山地部队的士兵往往经过严格的训练,可以很好地掌握登山、攀岩、高原救护等生存技巧,并且,能够在复杂的山地环境下完成作战任务。 三、山地作战对专业军官指挥能力要求高。山地作战同平原丘陵作战的很大不同在于地理因素已经变成了一个难以克服的因素。在山地作战中,甚至大编制的轻装步兵都难以集中展开,同时也不能集中展开,因为在山地作战中这无疑是自杀。这就要强调山地部队的基层军官必须有优良的素质,熟悉山地战特点,同时身体素质过硬,具有较高的战术素养,可以胜任在以若干单兵组成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独立作战,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团队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 四、山地作战对机动能力的制约。这个是需要特殊强调的:虽然,在之前就已经明确了山地作战主要就是靠步兵本身的机动能力;但是,一般高寒山地对部队机动能力的限制往往细节上受到的重视不够;特别是现在有很多武器制胜论者,他们认为只要开发出相应的技术装备就可以解决山地战的机动问题,比如:直升机的应用。但是,实际上直升机在高寒山地的作用很有限,同时往往还要承担:诸如动力衰减、被敌方隐蔽火力伏击等风险;地面技术装备面临的情况也很严峻:重型装备,包括坦克都有可能受制于地形遭到毁灭性打击,而轻型车辆和全地形车虽然相对灵活,但也只能勉强解决机动和辎重问题,其装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目标大,伴随有机械噪音,往往会成为对方的主要打击对象;苏军和美军在阿富汗作战的惨痛教训就深刻地证明了这点。 五、山地作战对火力投送能力制约。由于机动能力的限制,过重的火力很难送上山地;向对于野战军已经实现的普遍机械化来说,山地部队中的轻型中小口径的非机械化火炮还在唱主角。而且,山地战对火力的需求复杂,既需要抵近直射的火力支援,也需要能够跨越地形攻击的曲射武器;却对以射程和威力著称的野战火炮不感冒:一方面,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弹道特性导致死角很大,射程无法发挥;另一方面,威力过剩,无法抵近支援,容易造成误伤,并且,同时也加重了弹药补给的困难。困扰炮兵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高寒山地,炮兵只能以较小的编制出现,而其承担的任务却很重要,这对山地炮兵本身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在高寒山地甚至飞机的支援能力都有限,美军在阿富汗就曾经发生过,F15和F16多次投弹、俯冲扫射都无法压制游击队机枪阵地的情况,最后是无人机冒险抵近目标发射了导弹,才干掉了目标,而当时,无人机系统还在实验,可见情况之严峻。 六、山地作战存在极大的后勤压力。其实从上面看,山地作战的后勤压力已经很大了,但问题远不止如此:山地作战的后勤压力就算排除技术装备因素来说也很成问题,单兵不得不携带超出常规的装备、弹药和生活必需品,一旦任务展开,就意味着可能再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了,即便能在战场上或者任务中途得到补给,关键是人本身已经受不了了;为此,英军据说不得不装备抗菌内裤,美军也在研究抗菌袜子,就是为了可以让进行长途步行巡逻的驻阿富汗联军可以适当环节后勤压力,不过,这也只是杯水车薪。 我国山地部队及其部分装备

结合部队实践,完成一篇以部队战法、训法或管法为研究的毕业论文。

反侦察战法研究论文

晕!帮一下好了 高技术战争的以上特征,对军事上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要求国家战略、国防经济、国防科技和军品生产、军事思想、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军队建设和管理、战争准备、战略战术、后方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深刻的改革。高技术战争的出现,迫使从事战争的人们重新看待一些传统的观念、理论和原则,重新衡量以前的战略、政策和一些具体做法。 (一)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从保卫国家的安全角度来说,仅仅考虑核威胁、核保护战略已远远不够了。航天战略(或宇宙战略)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高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威慑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的安全除了有赖于必要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 (二)对国防经济的影响 高技术的发展,对国防经济要求很高,国家要以相当的经费来支持高技术武器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很多军事高技术与国家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如用于外层空间的一些武器和设备,对开发宇宙资源和地球资源大有益处。开始,需要国家经济投资,但不久就可受益,反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技术战争的基础是高技术,发展高技术仅仅用有限的国防经费是不够的,需要有国防经济整个系统来支撑。而且光有钱还不是唯一的条件,国防技术人才和国防技术设施要与高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为了发展高技术,需要动员整个国家的尖端技术力量,而不单纯是军事技术力量。经费和技术,是发展高技术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三)对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的影响 高技术武器用于战争,使战争的样式和作战方式有了很大发展。除了已经出现的用高技术手段进行的军事冲突和小型局部战争之外,还将有可能出现如外层空间的军事冲突和小型战争,以及星球大战和世界性高技术战争等等新的战争样式。这些新的战争样式,反映了现代复杂的国际关系,影响着战争的规模和结局。对于核武器,美苏等国正在从高技术中寻找防御的积极手段。现在已有不少人相信,运用高技术武器就可以有效地抗击核武器。因而,风靡一时的核威胁战略将受到挑战。高技术战争发动的方式和进行的方式与以往也有很大不同。远战可能多于近战,导弹战可能多于枪炮战,电子战可能充斥整个战场。作战双方利用智能武器和借助现代指挥工具进行的斗争将日益突出出来。 (四)对军队编制装备的影响 高技术战争将影响军队的组成、编制和装备。如将增加新的军种和兵种——天军、深海部队、机器人部队、飞行器分队等。军兵种的比例也将发生变化,天军、空军的比例将逐渐增大,陆军的比例将缩减。海军中深海潜艇的比例也将加大。军队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要与高技术的装备水平相适应。军队的文化水平将大大提高,工程科技人员的比例将增大。军队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体魄,娴熟的军事技能,能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具有献身精神。军队有良好的训练水平和科学的管理水平。 (五)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作战空间增大。不光是同一作战单位的任务,正面、纵深大于以往作战,而且空中的支援和防护一般可分为超低空、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以及高天(外层空间) 6 个层次。从几万米高空扩大到几百公里的外层空间。 由于远程火器增多,部队机动速度加快,作战部队的任务纵深大大地加大了。 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增大。在谋略思维上能够跳出常规,在复杂的战争现象中,寻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点,在谋求突然性的优势中居主导地位。但是指挥决策的快速性和作战行动的快速性,无疑有助于突然性的达成。而后者,在高技术战争中是司空见惯的。 杀伤破坏程度空前残酷。既有大面积杀伤武器,又有精确制导的杀伤点状目标的武器。点面结合,破坏面积大,杀伤目标准,对人类带来的灾难超过以往。如果高能激光武器使用于战场,对其破坏杀伤力目前还没有找到抗御的方法。战场探测器材十分发达,凡是暴露的目标,一般都可侦知,凡是侦知的目标,一般都可摧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存战场上的有生力量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进攻者不能在冲击前对防御一方进行十分有效的压制,那末防御者就有可能在瞬间将暴露的进攻军队予以毁伤,而将在此以前的损失和消耗捞回来。克劳塞维茨说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在高技术战争中这句名言将再次得到证实。 电磁频谱的斗争更加激烈。这方面的斗争不单单是象以往那样主要反映在干扰和反干扰方面,除了干扰反干扰的斗争外,还将反映在侦察反侦察、制导反制导、 C3I 系统与反 C3I 系统等方面。高技术战争中,雷达是双方很注目的目标。电子干扰对方制导系统也将日益重要。破坏对方的指挥控制系统更有积极意义。电子压制斗争是火力压制的前提,否则,很难保障火力压制的效果。所以电磁环境的优势往往伴随着胜利。 在高技术作战中,发现目标是第一位的。包括侦察卫星在内的众多的探测器对战场目标的发现并不难。由于作战双方采取的伪装、隐形、隐蔽、设置假情报、发射假信号等手段,发现的目标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如何在发现目标之后识别真假是个复杂的问题。 打击目标是继发现识别目标后的积极行动。打击一般指火力打击,主要是空中火力和地面火力打击,同时包括采取电子摧毁的打法,或将目标杀伤,或使目标摧毁,或将目标给予破坏。这是高技术战争中最积极的手段。能否大量地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在任何战争中都是有决定意义的,高技术战争也不例外。 占领或保护目标一般是作战的目的,这是继火力打击以后的行动,往往是歼灭敌方有生力量的结果。就一般的进攻(或防御)作战行动来说,占领(或保护)目标是衡量完成作战任务的标志之一。有利的地形如制高点、战役战术要点,仍是兵家必争之地。 (六)对指挥的影响 由于卫星技术和其它遥感遥测技术广泛使用于军队指挥系统,获取战略情报和战场情报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由于电子计算机成为军队指挥的重要工具,大大提高了对信息的储存、处理能力;而使用激光通信、光纤通信、传真通信和数据通信等手段,通信的可靠性和适时性提高了。自动化的指挥控制系统使军队指挥既快速又准确,尤其运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以提出决策建议和行动方案供指挥员选择参考,作出最佳抉择。以高技术为支撑的 C3I 系统,可供战略指挥(全国、全球、甚至外层空间)使用,也可供战役、战斗指挥使用,甚至单舰、单机、单车、单兵都可使用。这就要求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必须既是军事专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熟悉自动化指挥程序和具有运用指挥设备的知识与能力。 (七)对后方保障的影响 高技术战争的极大消耗量对后勤保障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供应补给量与消耗量要成正比,要以极大的供应量来保障高技术战争的极大消耗量。假设消耗量为 N ,那末供应量应大于 N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争的持续进行,如果供应量小于消耗量,那就要影响战争的进行,甚至发生粮尽弹绝的危险情况。做到及时大量的供应补给,要掌握四个环节:①预见和准备。对一场战争的可能消耗情况,预先要有足够的估计,并据以作充分的准备。如作好各类物资弹药油料等的预先储备等。②有充足而可靠的输送力量。根据战争的进展情况和各作战方向、作战地域的消耗情况,能够及时地组织输送力量,迅速地将所需物资送到。③现代化的多种输送、管理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输送手段,如铁路、公路、飞机输送,或人力兽力输送。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掌握战场上消耗情况,控制输送力量,保障重点方向、重点物资的筹划和供应。④有应急措施和掌握预备力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问题是当出现“失着”时,有裕如的应急措施,手里有预备力量可供使用。 由于高技术战争使前方后方的界限更趋淡薄,为了组织后方的有效保障,必须注意组织对后方机构的有效防御,防止空中袭击、远程武器袭击及空降兵袭击、敌方迂回穿插部队的袭击等。因此,后方地域必须组织防空、防炮、防导弹以及对地面和对外层空间的防御。这样,才能可靠而有效地组织后方保障。 希望有用论中国国防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国防建设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是由科技和工业实力所保证的,合理的国防建设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盘活个企业间的联系,可以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科技发展 第二:强大的国防实力是保障贸易安全的重要因素,只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才能保卫本国在海外的资产和贸易重要通道的安全,才能保卫本国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 第三:提高国际威望.众所周知,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等一系列硬实力的竞争了,还包括,国际威望等一些软实力的竞争,只有你在世界上有资格享有发言权,那么别的国家才敬佩你,才能尊重你,这样就有利于本国企业,文化,人口,等等在世界的发展. 其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

摘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原因分析 心理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从这项调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1]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2] (二)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网络犯罪等。三是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199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抢夺占23%;盗窃占;强奸占。[3](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4]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下面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的分析。(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一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未成年人虽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显著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这是与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未成年时期的年龄特点所形成的矛盾也是贯穿未成年人成长的全过程的,虽然这些矛盾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因此,过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的犯罪活动中。(2)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3)性机能发育成熟和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接触异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他们又缺乏组建家庭和负担家庭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经济能力,从而产生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如果,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那么就不可能正确对待两性关系,就有可能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控制,从而强化这对矛盾,导致性方面的违法犯罪。例如,有的未成年人在色情、淫秽制品的刺激下,为了发泄生理冲动,不惜实施强奸、轮奸等性犯罪;或者为了嫖娼而不惜实施抢劫、盗窃、等财产性犯罪。2.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1)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却明显滞后。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为因生理成熟产生的种种困惑解难释疑,无法合理地为自己减轻心理的重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未成年人处于这种自我封闭之中在心理上与成年人产生隔阂,不愿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因而产生孤独感。但是这种孤独感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希望与人交往,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拨萃,以维护自尊。因而人际交往的需要较为强烈,这种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独,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于苦恼的境地。他们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却希望与同龄伙伴拉帮结伙,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出外寻找“友谊”。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认知狭窄、片面,分不清是非美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被人引诱,上当,稀里糊涂地就加入犯罪团伙,不知不觉地就走上犯罪道路。(2)好奇心强和辨别是非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看问题时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己认为正确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就不加考虑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的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3)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增强,未成年人对自己估计过高强烈要求独立自主,想从心理上改变过去依赖成年人和受人监护的状态,即取得与成年人相同的地位,离开父母的管束,完全独立。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且社会生活经验欠缺,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因此未成年人在生活上还要依赖于父母,在社会上还要依赖成年人。这种在心理上想独立,而实际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可能激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大代沟的裂痕。在现实社会中,有的因对父母的严格管束十分不满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进而实施家庭暴力,甚至出现了弑亲现象。(4)强烈的情绪冲动和理智控制较弱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有时,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时理智的控制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计后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向有关当事人或无辜群众实施攻击行为,进行报复。(5)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正在发生进行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认识,以及自己与外界事物相互联系的认识。未成年人由于独立性意向的发展,开始将对外界及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关注转变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关注。这样自己既是观察者,同时又是被自己观察的被观察者,自我意识被分成两个处于不同地位的部分:前者为理想的自我;后者为现实的自我。一般来说,现实的自我总是落后于理想的自我这样一来,二者的不一致便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的矛盾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①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未成年人,在把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的自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的自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未成年人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挫折感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近几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类心理问题所导致的。 ②过高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与过低的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在这种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自我,并认为理想的自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因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本身并不是决定犯罪发生的必然原因。但是,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完全社会化或者错误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中实现的。1.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1)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关。[5]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娇宠、溺爱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这种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在正常的范围内得到满足时,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②简单粗暴与溺爱正相反,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骂。一方面,家长的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观念。另一方面,引发、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③放任自流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流。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他们在父母的放任下过早的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并且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④期望过高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这时孩子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焦虑不安,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有的甚至做出弑亲等过激行为。⑤缺乏情感沟通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与子女的主动沟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闭锁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的心理无以宣泄,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3)父母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4)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6]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5)家庭过于贫困由于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者父母双方都下岗,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家庭居住的环境和周边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孩子容易受周围不良青年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一种是课堂上可以讲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离开课堂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样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权威性,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样就很容易使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对不良亚文化产生认同,进而在不良亚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形成不良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经过相互感染和认同,最后堕落为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再一类是在一些学校中,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并以此为依据,人为的把学生分成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伤,失去了进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失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无所事事,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堕落为犯罪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另外,未成年人在心理发育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道德引导和培养,很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因素的“免疫力”极低,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极易产生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落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课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另外,法制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使学生形成与法律规范的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不能使学生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没有收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反而让一部分学生由于了解法律规定而钻法律的空子,心怀侥幸,而走上犯罪道路。(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性意识处于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观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未成年时期面临着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和紧张繁重的学习负担及家长望子成龙所造成的巨大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但是,由于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只是将心理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教育中,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和引导而更加严重。当他们不能承受时,很可能走向极端,通过暴力等方式宣泄出来,造成暴力、强奸等犯罪。3.同龄群体不良交往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 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少数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是与其未成年同龄群体的不良交往息息相关的。团伙犯罪一直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团伙犯罪道路的起点。一些被家庭和学校排斥和抛弃的不良少年,在不良亚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由于相同的感受聚集起来,通过不健康的娱乐、游荡、交谈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亚文化群体。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ade)在其专著《模仿规律》(Laws of Imitation)中指出:“模仿的程度,和人与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密切的人,越彼此模仿,即发生模仿的可能性和模仿的强度越大。”[8]他们通过密切的接触、相互观察和模仿,使得原有的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强化。美国“犯罪学之父”萨瑟兰(Sutherlabd)认为:“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习得的。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的群体中。这种群体的主要成员是犯罪人所熟悉的伙伴、朋友等。犯罪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犯罪的技术;二是犯罪动机、驱动力、合理化和态度等特定方向。”[9]这样,他们经过犯罪的学习,初步具备了实施犯罪的条件,通过违法尝试,加速下滑,沦落为犯罪团伙。未成年人犯罪团伙,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如暴力、抢劫等与社会对抗,社会危害性极大。4.文化市场的失控由于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等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美国学者班杜拉(Bandura)认为:“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映了一种英雄气概,那些娴于暴力的英雄从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会的制裁。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10]未成年人处于求知和学习的人生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的习得方式就是模仿。这样,媒体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并且残忍、好斗。遇事,头脑简单,很容易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暴力犯罪。另外,一部分影视、纪实作品为吸引观众,对黑社会性质、恶势力团伙犯罪信息进行大量报道,对犯罪动机、作案过程进行过分详细的描述。这给一些善于模仿的有劣迹的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条件,他们不仅学会了作案手段,还学会了反侦察,反审讯的伎俩,成为了犯罪的“高手”、“专家”。未成年人性器官开始发育、性机能逐步成熟,生理结构的明显变化引发了心理上的变化,好奇心增强,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特别是对于与生理变化有关的信息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媒体中的色情内容,正切合了未成年人的这些特征,满足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未成年人,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挡不住诱惑,抑制不住生理和心理躁动,便产生尝试的念头,很可能诱发强奸等性犯罪的发生。另外,沉溺于上网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原因。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海淀检察院近期对海淀看守所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调查发现:73名有上网经历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39人承认自己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上网引起或与上网有关,占。[11] 网络中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由于网络本身的这种隐蔽性,上网便成了很多处于心理闭锁期的未成年人缓解内心紧张、释放内心积郁的理想选择。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过程中,虚拟的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未成年人的心理随意性被无限放大。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难以协调,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纠正和引导,就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为了满足自我需要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利益。有些未成年人长期痴迷于网络,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高昂的上网费用,很可能实施抢劫、盗窃等财产性犯罪。注释:[1]:中央政法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R),中国档案出版社,北京,2002年出版,第6页。[2]:王秉中主编,《罪犯教育学》(M),群众出版社,北京,2003年出版,第218页。[3]:王大伟, 《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带犯罪发展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第128页。[4]:同[1],第5页。[5]:[6]:(日)森武夫,《犯罪心理学》(M),知识出版社,北京,1982年出版,第85页。[7]:《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第515页。[8]:周国平,《犯罪学新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2004年出版,第110页。[9]: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北京,2001年出版,第63 页。[10]:张小虎,《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探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出版,第105页。[11]:

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高技术战争的以上特征,对军事上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要求国家战略、国防经济、国防科技和军品生产、军事思想、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军队建设和管理、战争准备、战略战术、后方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深刻的改革。高技术战争的出现,迫使从事战争的人们重新看待一些传统的观念、理论和原则,重新衡量以前的战略、政策和一些具体做法。 (一)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从保卫国家的安全角度来说,仅仅考虑核威胁、核保护战略已远远不够了。航天战略(或宇宙战略)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高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威慑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的安全除了有赖于必要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 (二)对国防经济的影响 高技术的发展,对国防经济要求很高,国家要以相当的经费来支持高技术武器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很多军事高技术与国家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如用于外层空间的一些武器和设备,对开发宇宙资源和地球资源大有益处。开始,需要国家经济投资,但不久就可受益,反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技术战争的基础是高技术,发展高技术仅仅用有限的国防经费是不够的,需要有国防经济整个系统来支撑。而且光有钱还不是唯一的条件,国防技术人才和国防技术设施要与高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为了发展高技术,需要动员整个国家的尖端技术力量,而不单纯是军事技术力量。经费和技术,是发展高技术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三)对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的影响 高技术武器用于战争,使战争的样式和作战方式有了很大发展。除了已经出现的用高技术手段进行的军事冲突和小型局部战争之外,还将有可能出现如外层空间的军事冲突和小型战争,以及星球大战和世界性高技术战争等等新的战争样式。这些新的战争样式,反映了现代复杂的国际关系,影响着战争的规模和结局。对于核武器,美苏等国正在从高技术中寻找防御的积极手段。现在已有不少人相信,运用高技术武器就可以有效地抗击核武器。因而,风靡一时的核威胁战略将受到挑战。高技术战争发动的方式和进行的方式与以往也有很大不同。远战可能多于近战,导弹战可能多于枪炮战,电子战可能充斥整个战场。作战双方利用智能武器和借助现代指挥工具进行的斗争将日益突出出来。 (四)对军队编制装备的影响 高技术战争将影响军队的组成、编制和装备。如将增加新的军种和兵种——天军、深海部队、机器人部队、飞行器分队等。军兵种的比例也将发生变化,天军、空军的比例将逐渐增大,陆军的比例将缩减。海军中深海潜艇的比例也将加大。军队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要与高技术的装备水平相适应。军队的文化水平将大大提高,工程科技人员的比例将增大。军队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体魄,娴熟的军事技能,能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具有献身精神。军队有良好的训练水平和科学的管理水平。 (五)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作战空间增大。不光是同一作战单位的任务,正面、纵深大于以往作战,而且空中的支援和防护一般可分为超低空、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以及高天(外层空间) 6 个层次。从几万米高空扩大到几百公里的外层空间。 由于远程火器增多,部队机动速度加快,作战部队的任务纵深大大地加大了。 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增大。在谋略思维上能够跳出常规,在复杂的战争现象中,寻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点,在谋求突然性的优势中居主导地位。但是指挥决策的快速性和作战行动的快速性,无疑有助于突然性的达成。而后者,在高技术战争中是司空见惯的。 杀伤破坏程度空前残酷。既有大面积杀伤武器,又有精确制导的杀伤点状目标的武器。点面结合,破坏面积大,杀伤目标准,对人类带来的灾难超过以往。如果高能激光武器使用于战场,对其破坏杀伤力目前还没有找到抗御的方法。战场探测器材十分发达,凡是暴露的目标,一般都可侦知,凡是侦知的目标,一般都可摧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存战场上的有生力量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进攻者不能在冲击前对防御一方进行十分有效的压制,那末防御者就有可能在瞬间将暴露的进攻军队予以毁伤,而将在此以前的损失和消耗捞回来。克劳塞维茨说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在高技术战争中这句名言将再次得到证实。 电磁频谱的斗争更加激烈。这方面的斗争不单单是象以往那样主要反映在干扰和反干扰方面,除了干扰反干扰的斗争外,还将反映在侦察反侦察、制导反制导、 C3I 系统与反 C3I 系统等方面。高技术战争中,雷达是双方很注目的目标。电子干扰对方制导系统也将日益重要。破坏对方的指挥控制系统更有积极意义。电子压制斗争是火力压制的前提,否则,很难保障火力压制的效果。所以电磁环境的优势往往伴随着胜利。 在高技术作战中,发现目标是第一位的。包括侦察卫星在内的众多的探测器对战场目标的发现并不难。由于作战双方采取的伪装、隐形、隐蔽、设置假情报、发射假信号等手段,发现的目标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如何在发现目标之后识别真假是个复杂的问题。 打击目标是继发现识别目标后的积极行动。打击一般指火力打击,主要是空中火力和地面火力打击,同时包括采取电子摧毁的打法,或将目标杀伤,或使目标摧毁,或将目标给予破坏。这是高技术战争中最积极的手段。能否大量地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在任何战争中都是有决定意义的,高技术战争也不例外。 占领或保护目标一般是作战的目的,这是继火力打击以后的行动,往往是歼灭敌方有生力量的结果。就一般的进攻(或防御)作战行动来说,占领(或保护)目标是衡量完成作战任务的标志之一。有利的地形如制高点、战役战术要点,仍是兵家必争之地。 (六)对指挥的影响 由于卫星技术和其它遥感遥测技术广泛使用于军队指挥系统,获取战略情报和战场情报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由于电子计算机成为军队指挥的重要工具,大大提高了对信息的储存、处理能力;而使用激光通信、光纤通信、传真通信和数据通信等手段,通信的可靠性和适时性提高了。自动化的指挥控制系统使军队指挥既快速又准确,尤其运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以提出决策建议和行动方案供指挥员选择参考,作出最佳抉择。以高技术为支撑的 C3I 系统,可供战略指挥(全国、全球、甚至外层空间)使用,也可供战役、战斗指挥使用,甚至单舰、单机、单车、单兵都可使用。这就要求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必须既是军事专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熟悉自动化指挥程序和具有运用指挥设备的知识与能力。 (七)对后方保障的影响 高技术战争的极大消耗量对后勤保障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供应补给量与消耗量要成正比,要以极大的供应量来保障高技术战争的极大消耗量。假设消耗量为 N ,那末供应量应大于 N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争的持续进行,如果供应量小于消耗量,那就要影响战争的进行,甚至发生粮尽弹绝的危险情况。做到及时大量的供应补给,要掌握四个环节:①预见和准备。对一场战争的可能消耗情况,预先要有足够的估计,并据以作充分的准备。如作好各类物资弹药油料等的预先储备等。②有充足而可靠的输送力量。根据战争的进展情况和各作战方向、作战地域的消耗情况,能够及时地组织输送力量,迅速地将所需物资送到。③现代化的多种输送、管理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输送手段,如铁路、公路、飞机输送,或人力兽力输送。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掌握战场上消耗情况,控制输送力量,保障重点方向、重点物资的筹划和供应。④有应急措施和掌握预备力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问题是当出现“失着”时,有裕如的应急措施,手里有预备力量可供使用。 由于高技术战争使前方后方的界限更趋淡薄,为了组织后方的有效保障,必须注意组织对后方机构的有效防御,防止空中袭击、远程武器袭击及空降兵袭击、敌方迂回穿插部队的袭击等。因此,后方地域必须组织防空、防炮、防导弹以及对地面和对外层空间的防御。这样,才能可靠而有效地组织后方保障。

论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影响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制胜。农业时代以冷兵器和体能制胜,工业时代以机械化兵器和技能制胜,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和智能制胜。机械化战争中军队的机动能力空前提高,火力空前增强,战争的规模也空前扩大,新的制胜因素成为钢铁产量、火炮口径、飞机、舰艇和坦克的数量及操作这些钢铁兵器的勇士们的技能。20世纪后半叶起,由计算机、通信卫星和全球网络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战争方式的彻底改变。1991年的海湾战争,从机械化战争的标准看,伊军与美军的装备差距不是很大,但瞬间一边倒的结局让全世界看到了信息优势所带来的全新的战争制胜要素。此后十多年进行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则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了这一点。新的制胜因素的出现,必然给国防建设提出一系列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为一是制胜优势的转型,制信息权成为超越制空权、制海权的新的制高点。二是信息技术优势导致战场全维领域的透明,夜战、电子战、侦察与反侦察成为贯穿战争始终的要领。三是“非线性”、“非对称”、“前后方界限消失”、“战略战术概念模糊”等新理念扑面而来,武器装备的“代差”甚至“隔代差”的出现,“超视距作战”、“远程精确打击”、“网络中心战”等全新战法的出现。四是信息化推动军事组织结构不断创新,指挥机构趋向简捷,陆海空三军的区分趋向模糊。五是人的智能得到极大扩展,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类充分利用智能空间。纵观百年世纪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机械制胜还是信息制胜,说到底都是物化了的人的综合素质的较量。没有高素质的军人,既打不赢机械化战争,更打不赢信息化战争。面对信息化所带来的这场变革,我们应当看到这既是挑战,更是历史的机遇。我们必然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竭尽全力,加速以武器装备和人才队伍为核心的军队信息化建设,以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实现伟大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始终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广泛开展信息时代的人民战争“积极防御”战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信息化战争中,这一方针的核心是“积极主动、攻防兼备”。其基本要点是: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利用和平时期,加强战争准备,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防患于未然;当敌方蓄意挑起事端时,迅速作出反应,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消灭入侵之敌;战前充分准备,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因此,“积极防御”的方针战略在应对信息化战争中,仍然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并赋与了新的内容,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必须正确估计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充分考虑到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军事行动的有效性,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威慑”与“用兵”的关系。威慑,是指以军事力量辅以多种手段避免和制约战争的发生;用兵,则是以武力达成战争目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威慑也包含用兵的内容。因为只有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更有效地遏制战争。但赢得战争并非必须用武力手段,可以强大的威慑力量达到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从而遏制战争的爆发,同样可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我国正在致力于经济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从这种意义上讲,制约战争显得更为现实和重要。然而,当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比如说台湾当局要宣布独立的情况下,而采取非军事行动又不足以解决问题时,采取武力手段则是势所必然。二是“后发制人”与“先机制敌”的关系。“后发制人”即绝不首先对任何国家使用武力,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先机制敌”则强调军事上应预先创造和把握有利战机以求得主动,这是由信息作战的特点决定的。由于信息化战争具有发起突然、进程短暂的特点,如拘泥于一般的防御原则,就将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而自己就将陷入被动地位。因此,“后发制人”不能理解为“被动还手”。同时,我们还应研究与信息时代相对应的人民战争,用广泛的人民战争取得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胜利。二、提高对信息化战争的全面认识,增强信息制胜的思维意识(一)提高信息作战能力是争夺信息化战争战略主动权的需要面对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世界各军事强国已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到信息战上,把军队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加强以数字化信息系统为中心的质量建设上,以极大地提高整体战斗力,谋求2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形成了以争夺信息优势为主要标志的新态势。为了迎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和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夺取新世纪战略主动权,我们必须把军事战略调整到打赢信息战上。因此,大力加强信息战研究。积极推进我军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建设,努力提高我军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作战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和重大的历史责任。(二)提高信息作战能力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客观要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主战武器信息化、指挥手段自动化,信息系统已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关键要素,制信息权已成为敌对双方争夺的制高点,信息化已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这就清楚地表明,我军未来面对的战争,是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因此,把军事斗争准备定位在打赢信息化战争,加强信息战理论和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建设,提高我军的信息战能力,是军事斗争准备的正确选择。适应这一客观要求,就从根本上选准了提高部队作战能力的突破口。(三)提高信息战能力是军队质量建设的重大依据从军队质量建设的战略需求来讲,军队质量建设是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并最终通过作战实际来检验。从根本上说,信息化战争的客观需求决定着军队质量建设的方向。从推动军队质量建设的强大动力来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正在广泛渗透于战斗力的诸要素之中,对战斗力的生成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以至成为战斗力的新的增长点和质量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这就要求我军在加强质量建设上,必须坚持科技强军战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我军官兵的素质和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高打赢信息战的能力。三、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型(信息)制胜观念(一)确立“综合制胜”的观念在战争史上曾出现过“空军制胜论”、“海军制胜沦”等单一军种或兵种取胜的论调,而我军则受“陆军主宰战场”的影响较深。然而,由于武器装备的进步和军兵种成分的巨大变化,陆军在信息作战中的地位作用将会出现根本改变,陆军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将发生动摇。信息作战中,战场空间呈现明显的多维化和一体化特征。随着空中、海上、太空、电磁等空间领域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作战行动对比不存在以陆战场为主的局面了、必须彻底改变陆战第一、陆军老大的传统思想。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已清楚地显示了作战能力的较量不只局限在地面,共他几维战场空间的地位作用与陆战场平分秋色,有些战争甚至只是进行了几十天的空战。信息化战争中单纯依靠某一军种或某一兵种的单一力量是不能取胜的,必须依靠整体的力量与敌方抗衡。可以这么说,信息化战争形态与机械化战争形态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战争力量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力量的联合方式。未来信息化战争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将表现为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由多维战争空间力量和多个战斗力量单元共同参加的联合行动,有的往往是由多国力量共同参加的联合行动。作为信息化战争雏形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投入了包括陆军、海军舰队、海军陆战队、空军力量,以及大量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战设备在内的多维战场空间的力量。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战争中,多维空间的联合力量将通过各力量成分、协同单元的有机组合,将各自的作战效能凝合为一个整体,发挥综合效益和整体威力。(二)树立“信息制胜”的思想立体的情报侦察系统、完善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综合的电于战系统和远程精确打击系统,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同时标志着“制信息权”与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和战场的“主动权”关系重大。海湾战争以来的战争实践表明,完全“打钢铁”的时代将让位于“打硅片”,火力优势将依赖于信息优势,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我们的军事思想必须适应这一新的要求,使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走向信息化。(三)跳出昨天的思维定式面对信息化战争这一新的战争形态,必须跳出昨天的思维定式,在观念上绝不能墨守成规,要研究新事物,适应新情况,探索新战法。以往的战争虽然仍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不能使其成为束缚思想的枷锁。因为历史不会重演,战争永远不会更复,胜利的法码往往偏向于有创新思维者,军事思想的保守只能导致失败。军事思想的创新比发展武器装备更重要。军事变革往往伴随着作战方式的革命,而作战方式的革命要以军事思想的革命为先导。信息化战争中,我们仍然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仍然面对着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现实,但在具体战法上绝对不会与过去相同,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研制出一套新的制敌的思路来。比如,要更多地运用精确战、电子战、网络战的作战形式,强调打“关节点”,强调瘫痪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而不是铺天盖地的大面积的毁伤。又如在信息作战中,特别强凋系统方法,强调全局观念,注重一体化作战,发挥整体威力,而不提倡脱离系统的.不利于全局的单独行动等。随着信息化智能武器系统的远距离作战能力的提高,多维力量的超视距联合精确打击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主要的交战模式,近距离接触式作战的地位大大降低。一些军事家们分析,信息作战开始使传统的地面集群胶着、空中机群的航炮格斗、海上舰炮直接对抗、空对地的临空轰炸扫射等交战模式成为历史,远战武器的超视距对抗,已经取代千军万马的短兵相接、拼搏刺杀等传统交战模式占据的主导地位,近战歼敌演变成作战行动的尾声。1991年的海湾战争,整个42天的战争,远程精确打击占到了38天,地面近距离交战只占了4天。而历时78天的科索沃战争,全部采用的是远程精确打击。阿富汗战争也是进行了60天的空袭之后,才转入地面部队的打扫战场。多维力量的超视距联合精确打击的地位作用还表现在,有时通过这种交战模式就能直接达成战争目的。美国空袭利比亚、北约空袭南联盟,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在信息作战中,地面交战的主要模式是数字化部队非线式一体化作战。“非线式”概念是相对于以往作战中在接触线附近实施“拉锯式”的阵地战而提出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空间态势上,双方部队在战场上不再保留一条相对稳定的展开对峙线和战斗接触线,战场态势没有前方后方可言。各部队的作战任务不会再划分明确的战斗分界线,只有部队的行动目标和任务地域概略区分,担任各自任务的部队将随机地在宽阔的战场上快速机动地遂行任务;二是在时间进程上,不再像以前那样,预先确定好战役、战斗目标和任务地域,按照固定的模式和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在整个战场空间范围内,根据态势的变化和任务需要,随时调配力量,多方向、快速地集中各种作战的效能于目标点。战争是一种浑浊现象,信息作战的非线式加深了这一浑浊现象。我们要善于在浑浊现象中观察或研究出本来存在着的信息作战方法。这要求我们必须讲究创造性思维,善于从旧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四、着力铸造“撒手锏”,为打赢创造物质条件“撒手锏”,比喻在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致敌于死地的武器。打赢信息化战争,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具备必须的物质条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信息作战,在深层次上表现为信息技术间的斗争,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信息作战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关键性技术是探测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关键性的系统是C4I系统、电子战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系统,打赢信息战,这些硬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从总体上讲,我们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系统方面与主要作战对手存在较大的“技术差”,目前有不少方面还比较落后。但我们也不必自卑,经过我们的艰苦努力,我们在较短时期内在某些领域完全有能力铸造自己的“撒手锏”。(一)下大力发展情报预警系统随着武器信息化和军队整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军事系统和作战行动对情报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从目前情况看,我军情报侦察的手段还相对比较落后,侦察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必须大力加强发展这方面的手段和装备。首先要建立战略早期预警防空系统,力争对敌人的突然袭击行动能够早期发觉、预有难备。还要重点发展战场监视系统,包括无人驾驶侦察机、战场侦察雷达、战场电视监视系统以及各种性能先进的夜视器材和电子侦察设备,以提高战场的透明度。(二)有重点地发展精确打击武器高精度、突防能力强的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撒手锏。”在这方面,我们已有较强的实力,设计及生产能力不强,有必要继续加强,务必使我们在对空、对地、对海上等目标的精确打击上有令敌人生畏的“撒手锏”。此外,防空、反导导弹系统是对抗空袭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和科技力量的投入,形成自己的防御体系,以免被动挨打。(三)进一步加强一体化C4I系统建设C4I系统不仅是信息作战的“力量倍增器”,而且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当前,在继续加强和完善战略级C4I系统建设的同时,应重视战术级C4I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提高通信能力和情报获取能力上争取有所突破。(四)在提高电子对抗能力上下功夫电子战是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信息对抗,已成为信息战的主要作战样式,是夺取信息优势的主要内容。我军的电子对抗装备应在提高性能、扩展频谱上下功夫,电子战飞机要能执行雷达对抗、通信对抗和发射反辐射导弹等任务,并且有战场毁伤评估能力。此外,各类作战平台要装备综合电子对抗系统和白卫干扰系统,以适应未来信息作战的复杂电磁环境。还要注重研制汁并机病毒武器和防计算机病毒的措施,提高计算机空间的对抗能力。(五)注重发展新概念武器随着新概念武器陆续登上战争舞台并得到广泛应用,我军也要注重对新概念武器的开发和研制。如动能武器、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还有非致命武器如激光致盲武器、次声波武器、光学弹药、失能剂、材料摧毁剂等等,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全面去发展,但在某一领域开发研制一两件有威慑的新概念武器还是有可能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只要有一定的经费和科技力量的投入,组织攻关,在某些方面是能够见成效的。五、树立新型人才观念,打造应对信息化战争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信息作战要求和从事信息作战的人才,是信息化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作战是具有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较量,我军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作战准备的基础工程,作为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任务。(一)信息作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信息作战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控制和利用,都要通过人去做,计算机也要人去操作和控制。还是毛泽东说的对:“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无论信息化武器如何发展,其威力如何巨大,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一真理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在人和武器相结合的统一体中,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武器则处于从属地位。信息化武器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能力的延伸,丝毫也没有降低人的因素的作用。相反,武器装备越是信息化,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高,人的因素就越重要。美国国防部关于海湾战争致国会的最后报告中指出:“高质量的人才是美军第一需要。没有能干的、富有主动精神的青年男女,单靠技术本身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优秀的领导和高质量的训练是战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训练有素,部队才能对自己、对领导人和武器装备充满信心”。在信息作战中,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夺取信息作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对信息作战理论和信息技术知之甚少的人,是无法取得信息作战胜利的。适应信息作战需要,不仅要普遍提高全体军人的素质,而且要下大力培养关键人才。信息作战需要的关键人才,主要包括中、高级指挥人才,信息网络管理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中、高级尤其是高级指挥员,必须是具备扎实信息知识和驾驭信息作战能力,具有高技术谋略意识,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指挥作战的复合型人才;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指挥人才,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具体组织者、指挥者,他们应当是既通晓信息技术、熟悉信息技术装备和信息网络,又精通信息作战特点和战法,有较强组织指挥能力的指、技合一型人才;高层次信息科技人才,是信息作战各类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者、管理者,他们必须通晓信息作战特点、战法与技术保障的要求,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信息侦察、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作战,能使己方信息技术手段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二)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作战及数字化部队建设需要的人才.既包括一般军事人才的共性要求,也包括体现与信息作战相适应的特殊要求。这些特殊要求主要包括:在人才类型结构上,应着力建设好指挥控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运用、信息装备维护保障等各类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格式上,应注重人才的科技性、通用性、综合件、超前性特征;在人才素质要求上,应熟悉信息作战理论,掌握高科技知识,熟练运用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化武器系统;在人才文化层次上,应注重高学历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些要求具体体现在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开拓创新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1、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战争永远与政治是结伴同行的。提高军人特别是中高级指挥员的政治素质,是夺取信息作战的重要保证。首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人生观,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不移地为捍卫祖国的安全而斗争;其次,要坚决听从党的指挥,自觉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军事战略方针和各项指导原则,坚决执行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三,要充满必胜信念,具有敢于压倒一切敌人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勇敢战斗,顽强拼搏。2、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历来是军队建设特别是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作战,是知识的较量,是技术的较量,对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比如,指挥军官的学历层次要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在指挥、管理、技术军官中形成占适当比例的硕士、博士群体;具有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对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军事应用比较熟悉;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功底,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熟练地操作使用现代通信工具、实施正确的指挥;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外语。3、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军事专业素质,是军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作战对军人的军事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具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懂得马克思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事理论,熟悉信息作战的思想、原则;具有扎实的军事高科技知识和军事专业知识,熟悉侦察与监视技本、隐形与反隐形技术、夜视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对抗技术和指挥自动化技术,熟练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具备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熟悉信息作战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信息化武器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攻防作战,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4、开创性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现代军人必备的素质。在信息作战中,谁拥有更多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稳操胜券。比如,指挥员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跳出旧的思维模式,探索新思路;善于依据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创造出新的战法,灵活制敌;善于使用最新的技术和科学理论,提高创造性谋略运筹能力;对信息作战依赖性很强的战场信息系统,只有熟练运用、创造性开发能力,增强信息系统购攻防作战能力。5、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军事领域不仅充满危险,更充满艰辛。现代军人在战场上必须具备高强度的负荷力、耐久力、适应力和抗病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具备必胜的信念,牢固树立以劣胜优的决心和信心,以敢打必胜的信念,能动地运用现有装备云争取胜利;具有坚强的意志,能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残酷激烈、痛病折磨、生死关头的考验;具有稳定的情绪,无论遇到何种危机和意外情况,要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理智思维,紧张而有秩序地处理各种情况;无所畏惧的精神,要有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和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勇敢精神。(三) 培养信息作战所需人才的基本途径培养人才的方法途径,主要是学习和训练。军队要适应信息作战的要求,关键是如何采取适应信息作战的训练方式。我军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应在继承传统训练经验、借鉴外军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的路子。1、重视高层次学历教育,逐步提高军官的文化水平学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程度又是提高官兵政治思想素质和军事专业素质及其他能力的基础。信息化战争需要具有高层次学历的军人去驾驭。正因为如此.各发达国家的军队都十分重视提高官兵的学历层次。我军培养信息作战人才也必须从提高学历层次人手,把具备相应的学历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基础条件。首先,要把好兵员质量关,达不到高中毕业的青年不能入伍,逐步实现大学毕业生到部队服兵役的制度,提高士兵的文化层次;其次,把好选拔干部关,达不到大学本科学历的不能晋升为军官;第三,把好军官晋升关,逐步扩大从研究生中选拔领导干部的比例,团以上军官普遍能达到硕士研究生学历,师以上高级指挥军官要逐步达到博士水平。2、抓好关键性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指挥军官人才培养也要突出重点,重视培养造就中高级指挥员、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指挥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中高级信息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可选拔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团以上领导干部,在中级以上指挥院校举办培训班,进行学制一年以上的系统训练。通过训练学习,使他们熟悉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通晓信息作战的特点规律,熟练掌握计算机等指挥手段,确立信息作战意识,成为能用新的作战思想、新的作战手段、新的战法指导信息作战的新型指挥人才。通过学习训练的优秀人才,应大胆提拔、配备到师以上领导岗位,逐步改变我军中高级指挥员的结构,使之适应新型作战指挥的需要。信息网络系统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从师以上指挥、通信、电于对抗和指挥自动化岗位挑选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营、团职指挥或技术军官,在有关指挥院校进行学制一年以上的系统培训。其目的是使他们由熟悉某一项信息技术业务到掌握综合信息技术业务,掌握师以上信息系统装备战术技术性能及组织运用原则,熟悉信息作战的特点、规律和战法,成为能组织运用各类信息系统装备、组织信息作战的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信息科技人才功培养,应当从军内外选拔年轻优秀、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具有扎实信息技术功底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科技入员,在相关技术院校进行一年以上的系统培训。训练的目的是使他们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方面成为专家,在军事指挥方面成为内行,能准确把握信息作战对技术的要求,创造性地进行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使我军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最佳程度的发挥。3、适应改革开发的新环境,拓展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为军队培养高层次信息作战人才拓展了新的途径。我们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开放创新的思维。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军用与民用的双重性质,为军民结合培养信息作战人才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在这方面,已经开展多年的“国防生”、“强军计划”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应当继续开展下去。此外,借鉴外军经验对于提高我军的信息作战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与外军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遣军官出国留学、进修、讲学、参观,或聘请外国专家来讲学等,都是很好的途径。

法兰西内战研究论文

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法国封建制度极端腐朽,国王路易十六所代表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与广大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运动不断高涨。1789年5月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继而改为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一直到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利后,路易十八在外国军队保护下复辟了波旁王朝。恢复了国王的权利,并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经过3天战斗,攻下王宫,国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彻底结束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是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并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奴隶制契约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爆发。

网上查嘛。回答的也基本上是网上查的个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马克思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1835年秋,在中学毕业试卷上,他说明了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的伟大抱负。同一年,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1841年,大学毕业后,接受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最后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月马克思开始为科隆的《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进入该报当编辑。他发表了一系列抨击普鲁士专制统治和德意志的封建势力的论文,不久马克思被迫离开主编职位,后《莱茵报》也被查封。 1843年马克思与燕妮·封·威斯特华结婚,婚后迁往巴黎。在巴黎,他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各国革命史,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844年8月底—9月初,在巴黎与恩格斯会见,开始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共同进行斗争。1845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前往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想以此组织建立国际性的共产党,以便吸收各国先进分子。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委托他俩起草同盟纲领。1848年2月他们写成的纲领随即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维也纳和柏林爆发革命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意志,在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指导了德国和欧洲革命,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849年后定居伦敦。 到伦敦后立即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系统地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经验。1864年9月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通过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在这部巨著中,他阐明了剩余价值论,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1805年—1870年间。马克思几乎每天都同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通信,商讨各种政治、社会和自然科学问题。从1851年开始,他还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和英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报刊撰稿,其中包括对中国问题的评论。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建立,马克思高度评价这一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并给予热情的歌颂和支持,写出了《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1875年马克思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给予了彻底的批判。由于反动政府的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以及繁重的工作,严重的损伤了马克思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因病与世长辞。后和他的夫人燕妮同葬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引了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是“科学巨匠”,“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马克思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恩格斯(1820-1895)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837年9月,中学未毕业就被他的父亲送去学习经商。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莱梅一家贸易公司实习经商,业余刻苦自学,著文批判德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宗教迷信和资本家的贪婪,表现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后,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当办事员,在这里,他参加宪章派活动,结识了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家,并深入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2月,在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历史使命。1845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两大转变。1846年春,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迅委员会。同年秋天,赴巴黎开展活动,争取和教育正义者同盟的成员,使之摆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同年10月,被选入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草案(即《共产主义原则》),用问答的体裁初步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11月,与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大会秘书。大会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张,制订了符合民主制原则的章程,并委托他们起草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中旬,在《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 1848年2、3月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爆发;3月,恩格斯当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巴黎与马克思共同拟订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他们到达德国科伦。恩格斯担任《新莱茵报》编辑,协助马克思主持该报编辑部工作。他还曾去巴门和莱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动。1848年秋至1849年初,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时和瑞士,在瑞士协助组织工人协会。1849年5月,在爱北斐特参加武装起义。6月,在巴登――普法尔茨任维利希志愿军团副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起义失败后流亡到瑞士。11月抵伦敦,当选为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负责改组同盟工作。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为了支援陷于极端贫困的马克思一家,恩格斯于该年迁居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再度经商。 在曼彻斯特居住期间,恩格斯同马克思保持了频繁的通信联系,共同研讨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策略,探讨各个领域里的学术问题。恩格斯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军事学、语言学和自然辩证法作了深入的探讨。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一组题为《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文章,深刻总结了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武装起义是一种艺术的著名论断。1857-1859年,他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许多军事条目。1861-1865年,撰写了关于美国内战的许多文章。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为工人报刊和利用资产阶级报刊撰写了许多篇战争评论,准确地分析和预示了战争的进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结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经商生活,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与马克思一起参加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工作。1872年9月国际海牙大会期间,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击败巴枯宁阴谋集团,通过关于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的决议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恩格斯的提议,国际总委员会迁至纽约。1875年3月,他在给倍倍尔的信中阐明了他对德国工人运动中两派合并的原则立场,批评了党内某些领导人追求无原则合并的错误。1876-1878年,他写了一组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论》)。1880年夏,应法国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论》中的某些章节改编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的小册子,对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起了重要作用。在1873年至1883年间,恩格斯拟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提纲,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断,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第二国际联合各国工人政党,开展了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的斗争,1893年8月,恩格斯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出席了正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参加第二国际的代表大会。 恩格斯在晚年承担了整理、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894年12月,《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他还再版了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沃尔弗、格奥尔格·维尔特等人的作品,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继续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出版,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和家庭的变迁史。1886年4月至5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90年和1893年,先后发表《沙皇俄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和《欧洲能否裁军》,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和趋势,揭露了沙皇俄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阐述了无产阶级对战争、和平和革命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针。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内部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日益抬头的情况,1891年1月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并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兰西内战》并写了导言,6月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5年初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写了导言。恩格斯在这些导言中集中地捍卫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94年11月,他写的《法德农民问题》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农民同盟军、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批判了法国工人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右倾错误。他指出,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成为农村中的力量"。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27日,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在伊斯特勃恩海滨的大海中。

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各国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据说是十几二十种)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

马克思著作之丰,充分表现了他的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他同恩格斯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共50卷,中文第二版60多卷(约在2008年前后出齐),而该全集国际版约160多卷。面对如此巨大的思想理论财富,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勤奋使马克思获取渊博的知识,而渊博的知识又是马克思治学的基础。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俄国的领导者——列宁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指明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