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德语毕业论文题目翻译

发布时间:

德语毕业论文题目翻译

文学吧 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哲学和诗歌,写起来内容会丰富些

研究生阶段的德语毕业论文是分方向的,可是看你的口气应该不是,如果你是本科毕业的话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啊,只要你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度,无论是文学科学,社会风俗,兴趣爱好,或者商业建筑等等,什么都可以写啊,当年我们班还有写足球的呢……不知道你在纠结什么。而且本科论文要求不长,十几页的东西,找找有关资料,先引言说你为啥要写这个题目,然后综述一下别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一下你想讨论的问题,最后做个总结,列个参考书目,就完了。也不拘于外文资料,中文资料也一样可以。东抄抄西抄抄……就是不能完全抄一篇的。

找篇大神的著作,开始扯自己的感想。比如卡夫卡的。本来就没几个人看的懂,你自圆其说好了。

首先要看你论文是什么课题。我当初的论文选的是文学方面的,就是分析一篇作品,写感受。要分析作品的话,你就要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作品的主要内容,然后介绍作者,包括基本概况,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等。之后写对这个作品的分析。

德语翻译类论文题目

Analyse der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er Automobilindustrie Deutschlands反正我们的论文题目就是这样的,要么就用Analyse,要么就干脆不用。我自己的论文题目就是:Einfluss der Umweltfaktors auf Menschen-Ueber Stefan Zweigs Novelle Schachnovelle.我就懒得用Analyse,也是可以的。楼上的翻译掉了一点,发展史是Entwicklungsgeschichte

开题报告:研究课题:20年代的德语文学汉译活动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兼及研究现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卫茂平先生曾作过一本《德国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与民国时期》,2004年由上海外教社出版,笔者偶然在图书馆读到,这是课题的缘起。导言中提及:学界近20年来对于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讨论及成果虽蔚为可观,然关于单个语种史料详尽的却鲜有所见(英语日语方面兴许乐观些,其余小语种的状况则堪忧)。这也成了卫先生作此书的因由。但同时卫先生亦在后记中表示了遗憾:其书的资料来源基本局限于上海的主要图书馆,且受制于我国目前图书馆体制和书目编制水平的局限,所以不免有些遗漏,有时或也难免有失准确,尤其是散布在各地报纸上的译文和评论,查询起来颇有难度。同年四川外语学院的莫光华教授在《外国文学研究》第一期刊文《中德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指出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就整体水平而言,特别是与当前国内其它外语语种文学翻译研究的火热场面相比,德语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简直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德汉译介学研究的缺位,与中德翻译文学史的梳理不足,恐怕也是忧戚相关的。另社科院外文所的叶隽先生又为卫先生的书在《中华读书报》上专做过《德语文学汉译史的意义》一文:“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晚清以来两大背景,必须关注,纵向是“传统赓续”,横向是“西学东渐”,而西学东渐一个重要的过滤器与输入口,是“翻译”,不将这一因素高度重视,是很难深入理解“现代中国”形成与建构的历程的。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清理近代以来的汉译史,极为必要。”叶隽先生作此评论文章的初衷显然是为了借此书的出版引起学界对于德语文学汉译史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可惜这一努力似乎响应者寥寥。卫先生的书出版之后,关于德语文学汉译史就鲜有见到什么专著出现,只偶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一两篇短小的文章零星见诸报端。于是2006年在《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叶隽先生又旧事重提:“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到现在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大量的史实湮没,需要有人仔细搜集、精心考辨、拂去尘埃,还原历史的面目。”而这一块缺失目前不知是尚在研究中还是再度被搁置起来了。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尝试将卫先生的研究细化并且竭尽所能地深入一些下去?全面的细化与深入或许就笔者现在的学术水平以及曦源项目的时间节点出发是不现实的,但做一个时段限于十年间的德语文学汉译情况研究也许还是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的。并且作为德语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我们也很期待能通过在这项项目中的实践,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而我们在此基础上选择了20年代这个被卫先生称为德语文学汉译“高潮的到来”的十年,亦不是未经慎重考虑的。据卫茂平先生在书中的统计,20年代全国共出版德语文学汉译作品58部,其中53部出版地为上海。如果光从出版数量上而言,无论是接下来战争文学勃兴的30年代,甚而是出版事业因时局的缘故遭受重创的40年代,都比20年代要更庞大些。但20年代这个十年间的翻译活动别与后来译介的重要性,在于许多在德语本土语境意义非凡的作者,或是被引介到现代汉语语境后在中国产生过或者仍然在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作者,在这个时期首次被译成汉语或作品最初被大量翻译。这种特殊性为许多我们所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加了筹码。这些作者中仅我们耳熟能详的就包括歌德,格林兄弟(当时也有译作格列姆或格尔木等),海涅,尼采,施笃姆(时有译为斯托尔姆,施托谟等),莱辛(时译莱森),茨威格等。还有一些初次汉译昙花一现后就在民国译坛甚而当今中国就再也杳无声迹了的名字。当时的翻译者是怎样的身份?出于何种心态引介特定的某位作家?选择作品又是以怎样的标准?引介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和该作者在当时的德语语境或世界范围的影响是否相称,与其对当下中国影响力相比如何?悄无声息的冷遇或者极力的推崇,种种的遭际中又隐含着怎样的意味?报刊的德语汉译书评对这些作者在汉语语境的接受史产生了何种作用?德语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当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工具书的出现,德语教科书,学科术语形成的情况,或者这个学科究竟是形成了没有?)对德语文学汉译影响如何?与此同时,20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亦是风声鹤唳的十年。国人的团结救亡在这个十年走向高潮: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五卅运动爆发、国民革命的开始与失败。而在此之前,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学者们多年的努力之后也已卓有成效。那么德中关系在这十年翻译史上是否起到某种导向性作用?哪些作品是由德语直接翻译过来的?哪些是经由日语或英语转译之作?对德语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译介的情况分别如何?这种种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着手研究时所需要反复斟酌考虑的。三.课题创新点及难点就创新点而言,在上面论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时其实已经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聊以一句话简要概括之:德语文学的汉译史这一领域目前为止学界涉足者寥寥,应该说是一块很有开垦价值的沃土。但这样一个选题对我们而言不得不说是颇费力气的一个任务。首先,要把这个课题做得有价值做得符合学术规范将涉及到许多历史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史料的鉴别,史学研究方法,基本的史学理论。这对就读于复旦德语系的学生是有些不利的。虽然二人高考时选的都是历史一科,但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毕竟还是几乎全然陌生的。所幸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的缘故,我们在大学两年里修读过许多历史系的专业课程,比如吴晓群老师的“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金寿福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旧约),邹振环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中国历史文选),韩升老师“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许多历史系老师共同开课的“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也听了不少史学相关讲座,专业素养的不足通过这些课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而章清老师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可以说是直接启发我们定下这个课题方向的诱因。其实定下这个课题时便是抱着做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想法的。这个研究关系到的学科素养可能的确偏重了历史学甚而偏离了本身的专业,就研究方法而言与自己两年来的德国语言学习基础不太相关,本专业带来的语言能力起着几乎纯粹工具性的作用。但是这个研究的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应当说无论是从中国的德语文学学科史或者中德文学关系角度来看都是颇有些意义的。而在研究这样一个课题时语言也成为我们二人相较与以历史为本科的同学的一大优势。另外原始文献的查找也是一大问题。卫茂平先生在《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亦头疼于资料查找的困难性,并且很率直地说“因为害怕旅途的困顿和查阅的繁难,一开始就未抱遍访全国主要图书馆的奢望”。不过我们相信这一点总还是人力可以克服的,毕竟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我们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尽量多跑跑课题相关的全国主要大学的图书馆资料室和相关城市的图书馆。而且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总还是可以挖掘出一点点新的文献史料的。并且卫先生在《考辨》附录里列出了“德语文学汉译及评论书目”、“汉译德语文学作品合集书目”、“德语文学史论、评论书目”;出版时间,出版社,译者历历在目,为我们史料的查找和考证已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尽管困难,我们还是相信在卫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搜集原始文献是具备可行性的。叶隽先生的《中国文化里所具有的“世界精神”——德国文学里的中国图景及其思想史意义》谈到:从求真角度而言,历史学之强调“史实考辨”,其意义在重视一种知识学意义上的渐进积累,因为徒称义理,是站不住脚的。但真正的史家往往不以此为贵,反而说:“学问文章,聪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其实任何的学术研究应当都是如此,在翻阅过大量的前人研究和原始材料后,如果能从新颖的角度入手,整合梳理并且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才是整个研究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但有没有这个悟性,却不是我们敢于妄言的了。四.课题预期成果:发现一些新史料,较为详细完备地梳理这10年间的德汉翻译史料文献,尽量解决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论文。五.参考文献: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 同济大学出版社 叶隽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 另一种西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隽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丛书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宁夏人民出版社 卫茂平,马佳欣,郑霞 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文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屈尔曼主编施笃姆诗意小说选 江苏人民出版社 杨武能译歌德与中国 三联书店 杨武能中德文学研究 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铨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3卷6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840——1919) 上海书店出版社 魏绍昌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 上海书店 施蛰存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上,下) 天津人民出版社 唐沅等中国翻译词典 湖北教育出版社 林煌天等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

首先要看你论文是什么课题。我当初的论文选的是文学方面的,就是分析一篇作品,写感受。要分析作品的话,你就要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作品的主要内容,然后介绍作者,包括基本概况,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等。之后写对这个作品的分析。

德语毕业论文不难的,主要是题目要定好,不要千篇一律。之前也是弄了好久没过,还是上届学长给的莫文网,相当靠谱的说中国德语学习者篇章写作中的词汇错误分析中国德语专业大学生作文中的篇章衔接与连贯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来自圣经的常用德语熟语与中文对应语词对比分析对外德语教材《当代大学德语》与《Themen aktuell》第一册内容比较分析高职德语教学中翻译法和交际法的应用"Moodle"在中国大学生德语学习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第三语言习得的中介语发展规律——对兰州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德语中介语的调查研究德语区学生汉语状语语序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德语中的外来词研究汉语本族语者和德语本族语者加工汉语被字句的认知神经模式对比—一项ERP研究汉德语常用动词配价的应用对比研究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基于HSK语料库语料国别教材语音教学针对性评估——以《新实用汉语课本(德语版)》为例理工科院校二外德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交际因素在大学德语教材中的导入研究——以《新编大学德语》和《大学德语》(修订版)为例庄子在德国——德语文学中的庄子元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当代大学德语》教材分析非目的语环境下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策略的对比分析——一项基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汉语、法语、德语教学的实证研究德语艺术歌曲语音及演唱分析——以《冬之旅》部分作品为例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各类德语讲话稿的翻译及研究《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动词配价研究——对德语配价理论的借鉴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德语法律文体及合同文本中的名词化现象研究论德语新正字法对中国德语教学的启示从认知角度看英语、汉语、德语中爱的隐喻汉德语音对比及德国学生汉语发音偏误研究论藏族民间故事的德语翻译——以《藏族故事集》为例互文性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庄子》德语译本的翻译批评研究英语正迁移作用在德语习得中的对比研究德语童话的中国漫游——以格林童话为代表谈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和影响

德语文学翻译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研究课题:20年代的德语文学汉译活动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兼及研究现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卫茂平先生曾作过一本《德国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与民国时期》,2004年由上海外教社出版,笔者偶然在图书馆读到,这是课题的缘起。导言中提及:学界近20年来对于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讨论及成果虽蔚为可观,然关于单个语种史料详尽的却鲜有所见(英语日语方面兴许乐观些,其余小语种的状况则堪忧)。这也成了卫先生作此书的因由。但同时卫先生亦在后记中表示了遗憾:其书的资料来源基本局限于上海的主要图书馆,且受制于我国目前图书馆体制和书目编制水平的局限,所以不免有些遗漏,有时或也难免有失准确,尤其是散布在各地报纸上的译文和评论,查询起来颇有难度。同年四川外语学院的莫光华教授在《外国文学研究》第一期刊文《中德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指出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就整体水平而言,特别是与当前国内其它外语语种文学翻译研究的火热场面相比,德语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简直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德汉译介学研究的缺位,与中德翻译文学史的梳理不足,恐怕也是忧戚相关的。另社科院外文所的叶隽先生又为卫先生的书在《中华读书报》上专做过《德语文学汉译史的意义》一文:“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晚清以来两大背景,必须关注,纵向是“传统赓续”,横向是“西学东渐”,而西学东渐一个重要的过滤器与输入口,是“翻译”,不将这一因素高度重视,是很难深入理解“现代中国”形成与建构的历程的。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清理近代以来的汉译史,极为必要。”叶隽先生作此评论文章的初衷显然是为了借此书的出版引起学界对于德语文学汉译史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可惜这一努力似乎响应者寥寥。卫先生的书出版之后,关于德语文学汉译史就鲜有见到什么专著出现,只偶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一两篇短小的文章零星见诸报端。于是2006年在《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叶隽先生又旧事重提:“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到现在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大量的史实湮没,需要有人仔细搜集、精心考辨、拂去尘埃,还原历史的面目。”而这一块缺失目前不知是尚在研究中还是再度被搁置起来了。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尝试将卫先生的研究细化并且竭尽所能地深入一些下去?全面的细化与深入或许就笔者现在的学术水平以及曦源项目的时间节点出发是不现实的,但做一个时段限于十年间的德语文学汉译情况研究也许还是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的。并且作为德语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我们也很期待能通过在这项项目中的实践,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而我们在此基础上选择了20年代这个被卫先生称为德语文学汉译“高潮的到来”的十年,亦不是未经慎重考虑的。据卫茂平先生在书中的统计,20年代全国共出版德语文学汉译作品58部,其中53部出版地为上海。如果光从出版数量上而言,无论是接下来战争文学勃兴的30年代,甚而是出版事业因时局的缘故遭受重创的40年代,都比20年代要更庞大些。但20年代这个十年间的翻译活动别与后来译介的重要性,在于许多在德语本土语境意义非凡的作者,或是被引介到现代汉语语境后在中国产生过或者仍然在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作者,在这个时期首次被译成汉语或作品最初被大量翻译。这种特殊性为许多我们所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加了筹码。这些作者中仅我们耳熟能详的就包括歌德,格林兄弟(当时也有译作格列姆或格尔木等),海涅,尼采,施笃姆(时有译为斯托尔姆,施托谟等),莱辛(时译莱森),茨威格等。还有一些初次汉译昙花一现后就在民国译坛甚而当今中国就再也杳无声迹了的名字。当时的翻译者是怎样的身份?出于何种心态引介特定的某位作家?选择作品又是以怎样的标准?引介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和该作者在当时的德语语境或世界范围的影响是否相称,与其对当下中国影响力相比如何?悄无声息的冷遇或者极力的推崇,种种的遭际中又隐含着怎样的意味?报刊的德语汉译书评对这些作者在汉语语境的接受史产生了何种作用?德语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当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工具书的出现,德语教科书,学科术语形成的情况,或者这个学科究竟是形成了没有?)对德语文学汉译影响如何?与此同时,20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亦是风声鹤唳的十年。国人的团结救亡在这个十年走向高潮: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五卅运动爆发、国民革命的开始与失败。而在此之前,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学者们多年的努力之后也已卓有成效。那么德中关系在这十年翻译史上是否起到某种导向性作用?哪些作品是由德语直接翻译过来的?哪些是经由日语或英语转译之作?对德语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译介的情况分别如何?这种种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着手研究时所需要反复斟酌考虑的。三.课题创新点及难点就创新点而言,在上面论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时其实已经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聊以一句话简要概括之:德语文学的汉译史这一领域目前为止学界涉足者寥寥,应该说是一块很有开垦价值的沃土。但这样一个选题对我们而言不得不说是颇费力气的一个任务。首先,要把这个课题做得有价值做得符合学术规范将涉及到许多历史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史料的鉴别,史学研究方法,基本的史学理论。这对就读于复旦德语系的学生是有些不利的。虽然二人高考时选的都是历史一科,但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毕竟还是几乎全然陌生的。所幸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的缘故,我们在大学两年里修读过许多历史系的专业课程,比如吴晓群老师的“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金寿福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旧约),邹振环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中国历史文选),韩升老师“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许多历史系老师共同开课的“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也听了不少史学相关讲座,专业素养的不足通过这些课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而章清老师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可以说是直接启发我们定下这个课题方向的诱因。其实定下这个课题时便是抱着做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想法的。这个研究关系到的学科素养可能的确偏重了历史学甚而偏离了本身的专业,就研究方法而言与自己两年来的德国语言学习基础不太相关,本专业带来的语言能力起着几乎纯粹工具性的作用。但是这个研究的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应当说无论是从中国的德语文学学科史或者中德文学关系角度来看都是颇有些意义的。而在研究这样一个课题时语言也成为我们二人相较与以历史为本科的同学的一大优势。另外原始文献的查找也是一大问题。卫茂平先生在《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亦头疼于资料查找的困难性,并且很率直地说“因为害怕旅途的困顿和查阅的繁难,一开始就未抱遍访全国主要图书馆的奢望”。不过我们相信这一点总还是人力可以克服的,毕竟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我们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尽量多跑跑课题相关的全国主要大学的图书馆资料室和相关城市的图书馆。而且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总还是可以挖掘出一点点新的文献史料的。并且卫先生在《考辨》附录里列出了“德语文学汉译及评论书目”、“汉译德语文学作品合集书目”、“德语文学史论、评论书目”;出版时间,出版社,译者历历在目,为我们史料的查找和考证已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尽管困难,我们还是相信在卫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搜集原始文献是具备可行性的。叶隽先生的《中国文化里所具有的“世界精神”——德国文学里的中国图景及其思想史意义》谈到:从求真角度而言,历史学之强调“史实考辨”,其意义在重视一种知识学意义上的渐进积累,因为徒称义理,是站不住脚的。但真正的史家往往不以此为贵,反而说:“学问文章,聪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其实任何的学术研究应当都是如此,在翻阅过大量的前人研究和原始材料后,如果能从新颖的角度入手,整合梳理并且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才是整个研究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但有没有这个悟性,却不是我们敢于妄言的了。四.课题预期成果:发现一些新史料,较为详细完备地梳理这10年间的德汉翻译史料文献,尽量解决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论文。五.参考文献: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 同济大学出版社 叶隽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 另一种西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隽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丛书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宁夏人民出版社 卫茂平,马佳欣,郑霞 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文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屈尔曼主编施笃姆诗意小说选 江苏人民出版社 杨武能译歌德与中国 三联书店 杨武能中德文学研究 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铨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3卷6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840——1919) 上海书店出版社 魏绍昌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 上海书店 施蛰存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上,下) 天津人民出版社 唐沅等中国翻译词典 湖北教育出版社 林煌天等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

是本科嘛?如果你想简单点,文学最好写。如果你想深刻点,语言最好体现。如果你想出彩些,那就是翻译了。个人觉得本科论文都是形式,文学就好了,返工的次数会少些。

德语方面的文章看下闻闻论文网吧我的作业就是找他们帮忙的,效率和质量都还不错翻译方面的可以写具体的语言,比如谚语什么,你参考下吧

语言学德语简史

德语毕业论文成语翻译

Pretty Woman

德语中有不少成语反映了军事训练、作战、武器装备以及士兵生活等。 1.与军事训练活动有关。 den Nagel auf den Kopf treffen/ins Schwarze treffen〖口〗说话中肯,击中要害 【来自射击用语。这里的der Nagel不是指平时用的铁钉,而是指钉在射击用的靶子中心的黑色的平头钉(die Zweicke)。谁打中了钉头,即算打中了靶心。因此,有时也用 ins Schwarze treffen 来表示这个意思。】 Professor Weiser erklärt seinen Studenten, „Wer eine Sprache gut beherrschen will, muss recht vieleRedewendungen lernen.“ Damit hat er den Nagel auf den Kopf getroffen. 魏塞尔教授给他的学生解释说:“谁要想精通一门语言,就必须学会相当数量的惯用语。”他的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Unser neues Werbeplakat hat ins Schwarze getroffen. Unser Umsatz ist im letzten Vierteljahr um35% gestiegen. 我们新出的广告招贴算是搞到点子上了。上个季度的营业额上升了35%。 Mit dieser Bemerkung über den Fehler im Gesetzentwurf traf der Redner den Nagel auf den Kopf. 这位演说者对法律草案中缺点的评价击中了要害。 auf der Stelle treten 停滞不前 【指士兵*练时,在原地踏步。】 Uns ging der Zement aus, und so mussten wir mit dem Bau auf der Stelle treten. 水泥不够了,我们只好把工程停了下来。 Infolge billiger Importe der Konkurrenz musste die Firma eine Zeitlang auf der Stelle treten, bis man mit neuartigen Fertigungsmethoden niedrigere Herstellungs- kosten erzielen konnte. 由于敌不过廉价的进口货的竞争, 这家公司有一段时间很不景气,直到采用了新的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才有起色。 Die Wissenschaftler wurden schon ungeduldig, weil sie mit ihren Forschungsarbeiten seit Wochen aufder Stelle traten. 这些科学家已经焦急不安了,研究工作几周来一直毫无进展。 2.与武器、装备有关,特别是古代的兵器。 von der Pike auf/ an dienen〖口〗行伍出身,从头干起 von der Pike auf/an lernen〖口〗从头学起,从基础开始 【die Pike 为古时打仗用的长矛,指军官从执矛当兵开始,逐级擢升。以后,该成语从军事部门引伸到其他领域。】 Die Leiter dieses Unternehmens haben von der Pike auf gedient. Sie begannen als einfache Arbeiter. 这个企业的领导人都是从基层上来的,开始时,他们都是些普通工人。 Sie werden alles von Pike auf lernen, Setzerei, Redaktion, Vertrieb und so weiter. 你们将一切从头学起:排字、我、发行等等。 Er war ja kein diplomierter Ingenieur, er hatte als Arbeiter und Ölbohrer begonnen und von der Pikeauf gedient. Und darauf war er stolz. 他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工程师,而是从一名普通工人和邮件钻探工逐步上升的,对此他颇为之自豪。 Lunte riechen〖口〗得到风声,感到危险 【die Lunte 是16世纪时点燃枪炮用的导火索,用浸过铅醋酸盐的麻绳做成,会发出一股臭味。这样会使对方在射击之前,即能闻到气味而逃脱。】 Die Polizei wollte den Erpresser verhaften, wenn er das Geld abholen würde. Aber der Mann hatte Luntegerochen und kam nicht zum Treffpunkt. 警察想在那个敲诈勒索的歹徒来取钱时逮捕他,但那人已得到风声,没来接头地点。 Ein Kunde, der vor den Betreten des Geldinstituts auf den wartenden Alfa-Romeo aufmerksam geworden warund Lunte roch, notierte sich das Kennzeichen des Wagens. 一个顾客在踏进钱庄以前,就注意到了停在那里的阿尔发—罗密欧车,感到苗头不对, 于是他记下了车牌号码。 die Flinte ins Korn werfen〖口〗灰心丧气,气馁 【die Flinte(猎枪,长枪)为旧时常用武器,das Korn原意为谷物、庄稼,指在战时成为战场的田地。该成语所寓形象为士兵在败阵时,把手中的火枪丢在地里逃走。】 Obwohl das Experiment auch beim dritten Mal misslang, warf der Chemiker nicht die Flinte ins Korn,sondern begann von neuem. 虽然第三次实验又失败了,但这个化学家并没有泄气,而是重新再起炉灶。 Viele Jahre lang hat die Opposition versucht, die Regierung zu stürzen, aber jetzt hat sie endlich dieFlinte ins Korn geworfen. 多年来,在野党一直试图*政府,现在他们终于罢手了。 Halte durch! Gib nicht auf! Wie willst du denn je zum Ziel kommen, wenn du bei jedem Problem gleichdie Flinte ins Korn wirfst? 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要是一碰到困难,就马上灰心丧气,怎么能达到目的呢? das Kriegsbeil ausgraben〖口,谑〗开战 das Kriegsbeil begraben〖口,谑〗和解 【原为印第安人的一种习俗,作战前将埋在土中的战斧挖出,待讲和修好时,又将它埋好。】 Ihr zwei Kampfhähne wollt doch nicht schon wieder das Kriegsbeil ausgraben? 你们这两只好斗的公鸡不会又要开仗了吧? Wegen so einer lächerlichen Kleinigkeiten werdet ihr doch nicht das Kriegsbeil ausgraben. 你们总不至于为了这么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大动干戈吧。 den Spieß umdrehen/ umkehren〖口〗反戈一击,反守为攻 【古代交战时,被进攻者常从进攻者手中夺过长矛,把矛头反过来,对准敌人。】 Bei der Debatte gab er sich eine Blöße, und so konnte ich den Spieß umdrehen und ihn attackieren. 在辩论时,他暴露了一个弱点,于是,我就反戈一击,发动了攻势。 Die Fragen des Fernsehreporters brachten den Politiker in arge Bedrängnis, bis er plötzlich denSpieß umdrehte. Er stellte nun seinerseits Fragen, die den Reporter in Verlegenheit brachten. 电视记者的问题使这个政治家狼狈不堪,直到后者伺机反攻。他反过来,提出了使记者十分难堪的问题。 jm. die Pistole auf die Brust setzen 强迫某人表态,逼迫某人作出决定 【指把枪口对着某人的胸口,强迫某人迅速作出决定。】 Seine Zimmerwirtin hat ihm die Pistole auf die Brust gesetzt und mit der Polizei gedroht, wenn er dasZimmer nicht bis Ende des Monats räumt. 他的房东对他施加了压力,并且威胁说,如果月底他还不腾出房间的话,她就要报警了。 Er muss sich doch mal entschließen, mir das Geld zurückzugeben. Heute Abend werde ich ihm mal die Pistoleauf die Brust setzen. 他必须下定决心,把钱还我。今天晚上我要向他施加压力。 wie aus der Pistole geschossen〖口〗迅速,快捷 【指动作快得像子弹出膛一样。】 Der Student war auf die Prüfung glänzend vorbereitet. Alle seinen Antworten kamen wie aus der Pistolegeschossen. 这个学生对考试准备得非常充分,所以他对答如流。 Ich fragte Liesel nach ihrem Lieblingsessen, und sie antwortete, wie aus der Pistole geschossen:Apfelkuchen mit Schlagsahne.“ 我问莉赛尔,她最爱吃什么,她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苹果饼加掼奶油。” jn./etw. aufs Korn nehmen〖口〗1)盯住,监视某人/某物 2)批评,讽刺某人/某物 3)对某人/某物有所企图 【das Korn是枪上的准星,瞄准时,与标尺的缺口形成一条直线。】 Die Polizei wird den Verdächtigen jetzt tüchtig aufs Korn nehmen. 现在警察将对这个嫌疑犯进行严密的监视。 Verstehst du eigentlich, wen er in seiner neuen Satire aufs Korn genommen hat? 你究竟是否知道,他新出的讽刺作品中,把谁作为靶子呢?3.与军事作战、部署有关 bei der Stange bleiben〖口〗坚持不懈 【die Stange 在这里可能是指带有部队标志的军旗旗杆,行军时,在前引路,扎营时,士兵们在其周围集合。】 Wir dürfen nicht nachgeben, sondern müssen bei der Stange bleiben, sonst ist unsere bisherige Müheverloren. 我们要坚持下去,不应该退缩,否则就要前功尽弃了。 Der Teamchef dankte allen Freiwilligen dafür, dass sie bis zum Schluss bei der Stange geblieben waren. 组长感谢全体志愿者,能坚持到底。 etw. (nicht) hinter dem Berge/hinterm Berge halten 〖口〗(不)隐瞒某事, 对某事(不)保持沉默 【原指军队或剪径的盗匪埋伏于山后, 伺机袭击。】 Als wir das Spiel anschließend auswerteten, gab es eine heiße Diskussion, und der Trainer hielthinsichtlich der Mängel (mit seiner Meinung) nicht hinter dem Berge. 当我们接着对比赛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时,讨论很热烈,教练对不足之处也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的看法。 Ich habe das Gefühl, Hans, dass du mir nicht alles sagst, dass du mit irgend etwas hinterm Berg hältst. 汉斯, 我有个感觉, 你没有把一切都告诉我, 你有什么事瞒着我。 zu kurz kommen 吃亏 【可能来自士兵用语。意指枪炮的火力射程太近,达不到目标。】 Wir wollen den Gewinn gleichmäßig verteilen, so dass niemand zu kurz kommt. 我们想把利润平均分配,使得谁也不吃亏。 Die Hauptschwäche des Films besteht aber meiner Ansicht nach darin, dass die Menschen mit ihrenKonflikten und Problemen gegenüber den technischen Riesentaten zu kurz kommen. 这部电影的主要弱点,照我的看法,是对人类在宏伟的技术成就面前所产生的冲突和问题表现不足。 für jn. in die Bresche springen/treten/werfen 顶替某人, 顶某人的缺 (以帮助某人) 【die Bresche 在这儿指堡垒上或城墙上能被围攻者突破的缺口。 防守中要是有一个人倒下去了,第二个人就要顶上去。】 Der Opernsänger ist plötzlich erkrankt. Zum Glück kann ein Kollege für ihn in die Bresche springen. 这位歌剧演员突然病倒了,幸好有一个同行顶了他的缺。 Solange du dich gegen die Angriffe nicht selbst wehren kannst, werde ich für dich in die Bresche springen. 要是你挡不住人家攻击的话,我来替你出头。 zwischen zwei Feuer/ins Kreuzfeuer kommen/geraten;zwischen zwei Feuern sitzen/stehen受到左右夹攻 【这儿的 Feuer 指战场上的火力射击,该成语反映了人们处于两面夹攻、交叉火力的情景。】 Du kannst doch nicht heute den Hausbewohnern Recht geben und morgen sagen, die Verwaltung habe richtiggehandelt. Mit dieser Methode gerät man leicht zwischen zwei Feuer. Hinterher braucht man sich dannnicht zu wundern, wenn man alle gegen dich hat. 你不能出尔反尔,今天说住户有道理,明天又说房管处做得对。这样,你很容易受到两面夹攻。过后,如果所有的人都对你群起而攻之,你别感到奇怪。 Zu Spät merkte er, dass durch seine Politik sein Land zwischen zwei Feuer geraten war. 他觉察得太晚了:他的政策使他的国家面临两面夹攻的境地。 ins Hintertreffen geraten/kommen〖口〗趋于不利境地 im Hintertreffen sein〖口〗处境不利 【此处的Treffen意同Kampf。Hintertreffen 指被编入后备部队,因此,打胜仗以后,论功行赏就没有份了。】 Durch die Supermärkte kommen die kleinen Geschäfte ins Hintertreffen. 超级市场的出现,使小店小铺生意清淡。 Ein Wissenschaftler muss sich laufend mit den neuesten Ergebnissen der Forschung vertraut machen, umseinen Kollegen gegenüber nicht ins Hintertreffen zu geraten. 为了在同行面前不致相形见绌,一个科学家必须始终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etw. nach Schema F machen/behandeln/ausführen〖口〗依样画葫芦,按老框框办事 【指1861年以来,德国军队中对有关军队全部编制状况的军情报告(Frontrapport)所规定的格式,这里的F是取其第一个字母。】 Die Arbeit können Sie nicht nach Schema F machen; Sie müssen dabei schon etwas überlegen. 这个工作不能按陈规处理,您得动些脑筋。 Meine Tante kocht immer nach Schema F. Jeden Freitag gibt es Fisch, Sonnabend eine dicke Suppe undSonntag Schweinebraten und Knödel. 我的姑妈做菜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每个星期五吃鱼,星期六一道浓汤,星期天总是烤猪肉和肉丸子。 jn. über etw. ins Bild setzen 使某人知晓某事 sich ein Bild von etw. machen (对某事) 得到明确的印象 (über etw.) im Bild(e) sein 知道(某事的) 真相, 底细 【Bild 在这里意为 “印象, 想象”。该成语来源于军事科学, 指在遇到一个战略、战术任务时, 只有士官生才能统观战争全局, 作出正确判断。】 Die Regierung hat die Öffentlichkeit über den Gang der Verhandlungen ausführlich ins Bild gesetzt. 政府向公众详细通报了谈判的进程。 Um sich ein Bild von der Katastrophe zu machen, flog eine Kommission noch am selben Tag dorthin. 为了深入了解灾情, 一个委员会当天飞往灾区。 Zu dem Patrouillengang meldeten sich viele Freiwillige, obwohl sie über die Gefahren völlig imBild waren. 虽然明知有危险, 许多人还是自愿报名参加巡逻队。 die Flagge/Segel streichen〖雅〗投降,认输,偃旗息鼓 【古时两军交战,船只如果降旗(die Flagge streichen)、下帆(die Segel streichen),即表示放弃战斗,缴械投降。】 Gegen zwei kann ich mich in der Diskussion gut wehren, aber wenn die anderen auch noch über michherfallen, muss ich den Segel strecken. 讨论时,对付两个我还能行,但如果其他人也对我发起进攻的话,那我只好认输了。 Unsere Mannschaft war zwar spielerisch nicht unterlegen, aber konditionell konnte sie auf die Dauernicht mithalten. Deshalb musste sie schließlich die Flagge streichen. 我们的球队技术虽然不错,但是身体素质太差,不能耐久。因此,最终不得不认输。 4.有关士兵悲惨生活的成语 ins Gras beißen〖俗〗死去 【原指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倒地时,往往脸朝黄土。为抑制剧烈的疼痛,他们就用嘴去啃啮泥土和草根。】 In der Entscheidungsschlacht mussten viele tapfere Soldaten ins Gras beißen. Die Verluste an Menschenlebenwaren ungeheuer. 在决战中,许多勇敢的士兵都死于非命。人员伤亡惨重。 Bei den Kämpfen zwischen den zwei Gangsterbanden mussten einige ins Gras beißen. 在两帮匪徒火并时,许多暴徒都丧命了。 jm. über die Klinge springen lassen〖口〗 1〕杀死某人 2〕蓄意坑害某人,置某人于死地 【该成语原为 einen Kopf über die Klinge springen lassen.(让人头落地)。原指对士兵用剑处决,行刑以后,人头就会滚落刀口。】 Der Tyrann ließ alle Gegner erbarmungslos über die Klinge springen. 这个暴君惨无人道地把所有的对手杀戮殆尽。 Das Schloss wurde niedergebrannt, die Bewohner ließ man über die Klinge springen. 宫殿被大火付之一炬,居民都被赶尽杀绝。 Spießruten laufen 在众目睽睽下走过去 【指十七八世纪时,对士兵的一种酷刑。受罚者赤*上身,从由100-300人组成的两排士兵中间经过,这些士兵均手持尖细枝条(Spießruten),夹道鞭笞受罚者。】 Das Schlimmste ist, dass man durch den Saal Spießruten laufen muss, bevor man auf die Bühne kommt. 最糟糕的是,在走上舞台以前,得先在众目睽睽下穿过大厅。 Nachdem bekannt wurde, dass ihr Mann ins Gefängnis gekommen ist, muss die Frau immer bei den NachbarnSpießruten laufen, wenn sie das Haus verlässt. 在大家得知她的丈夫锒铛入狱以后,这个女人一走出住所,就处在邻居们的讥诮目光之下。 jm. den Laufpass geben〖口〗1)将某人免职,开除2)与某人中断关系,分手 【der Laufpass原指18世纪时,发给退伍士兵的一纸证明,让他们以此来糊口谋生。】 Warum unsere Zeitung diesem Mitarbeiter den Laufpass gegeben hat, weiß ich nicht. Seine Beiträgezeigten doch immer ein unabhängiges Denken. 我们的报纸为什么要辞退这位同事,我不太清楚。他发表的一些文章,可总是有他自己独立的见解。 Wir waren alle überrascht, dass sie ihrem Verlobten plötzlich den Laufpass gegeben hat. 我们大家感到吃惊的是,她忽然跟他的未婚夫分手了。 viel Aufheben(s) von etw./um etw. machen 对某事大肆宣扬, 大吹大擂, 大做文章 【aufheben 原指从地上拾起某物。30年战争 (1618-1648) 以后,军队大量裁员,许多退役士兵以击剑表演行乞度日。开赛前,他们要举行一定的繁琐仪式,口中念念有词,自我吹嘘一番,然后慢慢地把剑从地上“抬”(aufheben) 起来。】 Als der alte Herr hörte, dass man ihm in der Zeitung zum 90. Geburtstag gratulieren wollte, wehrte er sich mit Händen und Füßen dagegen. In seiner Bescheidenheit wollte er nicht, dass manviel Aufhebens davon macht. 当老先生听到大家要为他在报上庆祝90大寿的消息时,他竭力表示反对。他一向虚怀若谷,不愿意人们对此大肆宣扬。 Es gibt solche Menschen: je weniger sie leisten, desto mehr Aufhebens machen sie von ihrer Arbeit. 有这么一种人:他们事情干得越少,吹得越厉害。

1- 乘热打铁: Man soll das Eisen schmieden, solange es heiss - 积少成多 (德文还有“小有小的好处”的意思) Kleinvieh gibt auch Mist.二:德语中独有的成语三:中文中独有的成语1-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Der Moench kann mir entwischen, aber nicht das Kloster.其中 entwischen 这个字常见于口语中,表示“逃走”,“溜走”的意思,支配第三格,挺怪的。 译文录自德语配音的电影“少林寺”。二:从其它语言翻译成德文的成语1- 知识就是力量。 Wissen ist - 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Reden ist Silber, Schweigen ist 万事开头难。 Aller Anfang ist 害人必害己 Wer anderen eine Grub graebt, faellt selbst 一日之计在于晨。 Morgenstunde hat Gold im 一鸟在手,胜于十鸟在林。 Ein Spatz in der Hand ist besser als die Taube auf dem Dach.

首先要看你论文是什么课题。我当初的论文选的是文学方面的,就是分析一篇作品,写感受。要分析作品的话,你就要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作品的主要内容,然后介绍作者,包括基本概况,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等。之后写对这个作品的分析。

翻译道德论文题目

希望能帮助你 100%人工浅谈多媒体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Brief talk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Management 摘要:多媒体教学管理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Abstract: Multimedia teaching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n deep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本文从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路径与方法,并规划了将来的发展方向。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teaching system, analysi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anagement, proposes ways and methods for reform and pla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参考浅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Brief Talk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nd Civilized City 软件需求变化及对策 Software Requirements Change and Countermeasure 多媒体教学管理实证研究中SPSS技术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SPSS to Positive Research in Multimedia Teaching Management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based higher education 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Building Teaching Mode Oriented Ability 中国足球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Footbal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y Analysis 中国数字港口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Chinese numeral harbor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谈统筹理念指导下井岗镇发展规划 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Jinggang town under planning as whole guideline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 法律语言特征和法律语言翻译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翻译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晶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相同。

浅谈多媒体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management 摘要:多媒体教学管理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路径与方法,并规划了将来的发展方向。Abstract: Multimedia teaching managemen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deepening the educational teaching reform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anagement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existing problems, suggests the reform approaches and methods and marks ou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anagement.

浅谈多媒体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multimedia teaching 摘要:多媒体教学管理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路径与方法,并规划了将来的发展方向。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multimedia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epening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management of multimedia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multimedia teaching, propose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for the reform and sets the goa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