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有关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教育心理学论文

由于 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对象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探讨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分析两者交往实践阶段中形成的心理现象。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参考论文篇一 《教育心理学问题策略探讨》 【摘 要】 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的特征、问题以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对提升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优化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心理学的持续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问题 策略 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对象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探讨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分析两者交往实践阶段中形成的心理现象。该类复杂性令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具备一定难度以及局限性,基于认知过程的发展提升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积累,方能丰富 经验 ,实现从零散到细化。全面的发展,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清晰的掌握了解,因而导致教育心理学系统需要逐步的完善与发展。 1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未来教育心理学在研究 方法 上将更加综合化。教育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点,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可能会把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综合化方法,以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研究对象:整体的身心统一的人。人本主义加盟到教育心理学中,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者、一个学习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需要、富于潜能、具有社会性品质的完整的人。这样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高效化问题,而且要研究如何使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要拥有发达智力的同时保证其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咨询和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2 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优质发展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充分契合学生心理需求、性格特征,应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纵观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没有体现良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无法创建良好范式,实践教学没能注重人本特性,而是较多的仿照自然科学、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没能良好的结合、无法全面注重本土研究等。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呈现出一定的多样复杂状态,各类统一心理状况被划分为便于管控以及实验的单元,研究方仅能各自为政,较少进行联系。同时相关课题的分析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虽然学科的发展进步仰仗于多样性,然而,由于教育心理学欠缺统一核心,因而对其持续发展形成了不良影响。发展时期环境的不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式形成了更迭影响,进而令其关注度形成变化,各类教育心理学的不同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心理学采用实证探究以及现象分析方式,进行人们心理活动研究阶段中,始终包含研究人同对象之间呈现的主观差异,因此该类人性特点并非自然科学物性,实践教学则不应较多的模仿其研究手段,对人们的复杂关系有所忽略。应依据人们的行为表现,真正的明确意识与动机,进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3 教育心理学科学策略 基于整合观点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探究教育心理学变化更新,其内容系统显现出更加集成综合的特征。因此实践教学中应明确科学的发展原则,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应就教育对象的核心特征以及现实需求,在确保学科主干思想的基础上,灵活科学的优选心理学教学内容。其内容系统不仅应包含共性,同时应考量学生现实需求,显现差异以及对象性特点。内容系统应在发展以及可靠层面探寻平衡点。教育系统较为复杂,人们对其规律的研究呈现出与时俱进性,因此其内容体系应持续更新。再者,教育为可靠稳定发展系统,教育目标、各类要素、理论均较为稳定,因此教育心理学系统应确保科学稳定性。教师应树立良好的整合观念,明确学科属性、历史背景、发展特征、不同理论派别。同时,应明确科学心理学学习规律与实践方式,做好教学内容环节的规划、明确实践策略,创新实践方式。另外,应探讨教学环节的相互制约影响,明确个体差异,注重家庭、社会、班集体的丰富因素影响,探究美育、健康、品德等丰富心理要素,进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优化关系处理。教育心理学的优质发展应做好定性以及定量研究,利用自然科学手段,确保研究问题以及所得结论的真实性、代表性。同时,应由不同视角明确个体以及社会现象,应基于现象真实情境,研究现象的轮廓。还应明确实验以及史论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实验研究为针对教育现象进行合理的观察分析。教育学为重要的科学门类,其实验研究尤为重要。同时理论研究、史论研究必不可少。因此,前者应基于后者为核心基础,后者则应为前者的发展升华。 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新时期,全民关注素质教育,教育心理学也应发挥自身生命活力,基于教育实践以及发展改革,科学研究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应注重学生个性特征,明确其与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知识学习探讨,注重学生的规范科学学习以及社会性发展,并应关注教学有效性,探讨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关注教师的内涵素质,并促进其实现专业发展。 总之,纵观教育心理学实践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明确问题存在的根源、基于整合观点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实现教育心理学各类关系的有效处理,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方能真正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激发教育心理学内涵优势,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艰苦奋进的优质品格,关注个性培养,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嘉芮.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3(08):218~219 2 __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人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属于“舶来品”。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3]。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学习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

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中国化不足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笔者以为,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派别等方面的内容;(2)学习心理,主要探讨学习心理的规律和方法;(3)教学心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策略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4)教与学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等影响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在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问题。如“多方法三角测量(cross-methodtriangulation)”的观点认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4]。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5]。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可采取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为主题,以本土文化群体为对象,从事验证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以推论解释文化同质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体代表性的人性特质为主题,从中抽取的样本为对象,从事原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建构为理论,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6]。总的来说,教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该遵循以下七个字的途径: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4]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5]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张春兴.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J].心理科学,2004(2):420~422.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文章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缺乏理论性、注重实践性是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特点,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教学需求,需要对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进行有机结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教材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其应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络,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起到育人功效,推进管理力度的提升。因此,各大高校要准确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到以往工作存在的不足,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效运用到管理工作之中,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范文二:应用

一、我国教育现状的表现

1.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思想是领导教学方向的核心表现,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教学安排和计划更加人性化、灵活化,但是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太深,虽然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古板老旧的教学思想却在脑海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在新的制度下用旧的教学思想去思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身份的狭义性

现在的教育制度已经呼吁广大教师“以学生为教学基本”,转变教学方式,由于过去教育将教师的身份定位过高,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不能达到一种亦师亦友,默契合作的关系,这也是由于教师对自身的身份定位过于狭义,即教师就是教学过程的主导人,学生必须要听从教师的命令。

3.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现代很多学校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基本是照本宣科,书本概念,死记硬背,而学生无论如何必须要记住这些概念,而是否会用,有怎么用,完全看学生自己体悟能力。部分教师觉得教学应该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一个过程。而对自身的教学手段没有进行反思和修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大,学生也没有学习的欲望。

4.教学目标的主观性

人在看待与自身有关的事物,通常会把事物引发的不利问题归咎于事物本身,而不会想到是自身对事物的影响造成的。而有些教师教学也是如此,根据成绩以及学生表现主观判断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被定为“九等”的学生将会对自己感到自卑,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甚至还会引发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过于主观化看待导致的。

二、以教育心理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1.了解学生心理,为教学打好基础

学生心理是学生行为和思考动向的一个参考,而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或心理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动向分析,对症下药。为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观察:思想方面,学生的思想是学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关注自身发展、对个人目标的选择趋于理性和务实的体现。而对学生思想的观察主要包含学生是否对近期国家大事有充足的了解、是否懂得礼貌和传统美德,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是什么,是否染上恶习等;情绪,学生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特点的直接表现,例如有些学生胆子较小,上课害怕回答问题,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的学生进行学习计划,但是行为懒惰,结果只是纸上谈兵,这是缺乏自律的表现;有的学生受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就犹豫、逃避甚至放弃,这是缺乏自励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反应学生进取心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满脑袋记着概念、理论,但是考试时用不出来,不会用,这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体现,而有的学生学不进去,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浅尝则止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学习学不会、学不好,这是没有学习兴趣的体现。教师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将为后期教育提供正确的参考方向。

2.教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学习

教师要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学并非知识理论的死记,公式定律的灌输,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学习怎样探索创新;学习怎样为人处事,学习怎样自我提升等。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援,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源泉,而学生也能由此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面对挫折不惧怕,面对困难不退缩,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内心的人,这也是心理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3.保证平等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等教学是教师对职业的尊重,对学生的负责态度,相比传统教学的等级分化,平等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即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褒奖和肯定,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和鼓励。平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客观的个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心理教学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的平等性、和谐性,让学生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加亲切,从“良师”转向“益友”。

三、结语

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将是我国教育行业由“以教为主”向“以育为主”的一个重大转变,而合理利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都带来巨大影响,我国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将教育心理学成功转化成一种教学过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每个教师继续探索研究下去。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人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属于“舶来品”。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3]。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学习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

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中国化不足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笔者以为,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派别等方面的内容;(2)学习心理,主要探讨学习心理的规律和方法;(3)教学心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策略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4)教与学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等影响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在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问题。如“多方法三角测量(cross-methodtriangulation)”的观点认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4]。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5]。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可采取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为主题,以本土文化群体为对象,从事验证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以推论解释文化同质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体代表性的人性特质为主题,从中抽取的样本为对象,从事原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建构为理论,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6]。总的来说,教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该遵循以下七个字的途径: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4]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5]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张春兴.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J].心理科学,2004(2):420~422.

有关教育心理学论文1200字

由于 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对象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探讨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分析两者交往实践阶段中形成的心理现象。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参考论文篇一 《教育心理学问题策略探讨》 【摘 要】 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的特征、问题以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对提升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优化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心理学的持续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问题 策略 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对象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探讨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分析两者交往实践阶段中形成的心理现象。该类复杂性令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具备一定难度以及局限性,基于认知过程的发展提升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积累,方能丰富 经验 ,实现从零散到细化。全面的发展,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清晰的掌握了解,因而导致教育心理学系统需要逐步的完善与发展。 1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未来教育心理学在研究 方法 上将更加综合化。教育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点,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可能会把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综合化方法,以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研究对象:整体的身心统一的人。人本主义加盟到教育心理学中,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者、一个学习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需要、富于潜能、具有社会性品质的完整的人。这样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高效化问题,而且要研究如何使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要拥有发达智力的同时保证其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咨询和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2 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优质发展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充分契合学生心理需求、性格特征,应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纵观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没有体现良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无法创建良好范式,实践教学没能注重人本特性,而是较多的仿照自然科学、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没能良好的结合、无法全面注重本土研究等。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呈现出一定的多样复杂状态,各类统一心理状况被划分为便于管控以及实验的单元,研究方仅能各自为政,较少进行联系。同时相关课题的分析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虽然学科的发展进步仰仗于多样性,然而,由于教育心理学欠缺统一核心,因而对其持续发展形成了不良影响。发展时期环境的不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式形成了更迭影响,进而令其关注度形成变化,各类教育心理学的不同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心理学采用实证探究以及现象分析方式,进行人们心理活动研究阶段中,始终包含研究人同对象之间呈现的主观差异,因此该类人性特点并非自然科学物性,实践教学则不应较多的模仿其研究手段,对人们的复杂关系有所忽略。应依据人们的行为表现,真正的明确意识与动机,进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3 教育心理学科学策略 基于整合观点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探究教育心理学变化更新,其内容系统显现出更加集成综合的特征。因此实践教学中应明确科学的发展原则,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应就教育对象的核心特征以及现实需求,在确保学科主干思想的基础上,灵活科学的优选心理学教学内容。其内容系统不仅应包含共性,同时应考量学生现实需求,显现差异以及对象性特点。内容系统应在发展以及可靠层面探寻平衡点。教育系统较为复杂,人们对其规律的研究呈现出与时俱进性,因此其内容体系应持续更新。再者,教育为可靠稳定发展系统,教育目标、各类要素、理论均较为稳定,因此教育心理学系统应确保科学稳定性。教师应树立良好的整合观念,明确学科属性、历史背景、发展特征、不同理论派别。同时,应明确科学心理学学习规律与实践方式,做好教学内容环节的规划、明确实践策略,创新实践方式。另外,应探讨教学环节的相互制约影响,明确个体差异,注重家庭、社会、班集体的丰富因素影响,探究美育、健康、品德等丰富心理要素,进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优化关系处理。教育心理学的优质发展应做好定性以及定量研究,利用自然科学手段,确保研究问题以及所得结论的真实性、代表性。同时,应由不同视角明确个体以及社会现象,应基于现象真实情境,研究现象的轮廓。还应明确实验以及史论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实验研究为针对教育现象进行合理的观察分析。教育学为重要的科学门类,其实验研究尤为重要。同时理论研究、史论研究必不可少。因此,前者应基于后者为核心基础,后者则应为前者的发展升华。 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新时期,全民关注素质教育,教育心理学也应发挥自身生命活力,基于教育实践以及发展改革,科学研究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应注重学生个性特征,明确其与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知识学习探讨,注重学生的规范科学学习以及社会性发展,并应关注教学有效性,探讨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关注教师的内涵素质,并促进其实现专业发展。 总之,纵观教育心理学实践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明确问题存在的根源、基于整合观点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实现教育心理学各类关系的有效处理,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方能真正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激发教育心理学内涵优势,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艰苦奋进的优质品格,关注个性培养,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嘉芮.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3(08):218~219 2 __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

【摘要】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物件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教育;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物件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是教学场景,主要关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关键在于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育双方的心理健康。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

1、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学习心理,还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涉猎甚广。但对这些领域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上必须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做到调理明晰。但是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中,有的重视学习心理,有的重视品德心理,有的重视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统一。这说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冗杂、体系不清晰。导致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庞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没有明确、官方、主流的理论指导。其次,研究课题没有限定、主题花样繁杂。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变化性较大,难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调实证主义,注重自然科学的客观性,采用大量的实证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资料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另一种是强调现象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用自然现象的观测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教育方法。

3、理论与实际联络缺失。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从理论到理论,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成果作为理论的有效支援;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关注到日常的实践,却没有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指导。其次,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外,还会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大影响。最后,学科应用领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学还仅仅应用于高校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双方,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1、研究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量高科技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这虽然为研究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为研究沦为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属品。这种现象虽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对于统计精确度的严格要求以及资料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该领域的尖端,不仅仅要对方法、技能进行高科技创新,更关键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2、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首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定量研究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但教育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观察性和体验性,并能够深入发掘某种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定性研究虽然能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过高的主观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才是进行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为辅助。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摒弃,但也要迎合是代变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够大大提高资料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援。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到了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但,也就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轨现象。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意识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开展了,无视了社会现实。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更尊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教学现场为背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育双发的心理动态的变化以及背后的规律机制,走出理论研究的禁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学科体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生搬硬套,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证研究物件的典型性。认真了解研究物件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会进行研究物件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历程中的精华,极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确、特色显著、跨文化的科研团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区域的研究物件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开展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援,只有协同共进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物件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理论与实际联络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要求、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等手段保证教育心理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2]程刚,曾捷英.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54

[3]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4]胡东武,陈爽,吕灿文,吴迪,谭汉明等.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范文二: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1.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基石,只有坚持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教育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规律的科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是其研究的主要物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后进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1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转化后进生的几点具体做法

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交谈有目的的了解谈话物件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找到其“后进”的主要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方法。与后进生谈话首先要营造平等交谈的氛围,切莫教师一言堂,安静的聆听较之一味的说教更能让人开启心扉,触及心灵;其次,要善于把握谈话物件的心态和性格特征。利用其心态的变化因势利导,根据其性格特征确定谈话的态度、语气、表情和动作;最后,后进生或多或少会有自卑的心理,谈话中应多用安慰鼓励的话语,让其感到格外亲切知心,从而振奋精神积极向上。谈话法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基础,是取得后进生的信任和成功转化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耗时长、见效慢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讲究语言的艺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语言转变思想上出现偏颇的暂时落后的学生。

暗示法

暗示法是指教育者运用语言、行为或某种事物,比较含蓄间接地对教育物件施加影响的教育方法。对后进生运用暗示法时,首先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因为在他人暗示中,特别是语言暗示,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暗示,在师生间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后运用该方法;其次,要恰当运用暗示法的载体,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可以从其优势领域中着手,并以此为切入点,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创设能让其发挥自身优势的任务,鼓励其加以努力获取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最终带动学习上的进步。例如,笔者曾有一个迷恋网路型的后进生,他是个电脑高手,利用这个特长,让其做院报的美编,在老师的信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中,终于戒除网瘾,成绩由不及格跨越至良好以上,最终顺利毕业。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易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达到积极暗示的目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望梅止渴是暗示的典型案例,这说明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教师可以把暗示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奖惩法

奖惩法即用强化的方法分化行为的正误,促进人的行为向更正确的方向活动。奖励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惩罚可以校正人的错误,这是教师常用的两种强化手段,对于后进生尤为适用。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当发现她他的点滴改变时就要加以充分的表扬和肯定,一方面要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使其获得阶段性的成就感,增强其坚持下去的信心,另一方面还要为其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短期目标,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仍是不够的,还需继续加强努力。同时,当发现后进生有所松懈,在简单的任务前仍犹豫不前,不思进取时,则要实事求是地做出批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要科学奖惩,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动力和斗志,增添自豪感,不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逐步跻身于先进行列。

最佳心态教育法

最佳心态教育法即及时把握教育物件的心理变化,选择受教育者最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心理状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绝大多数后进生有特殊的经历,当教师不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成因时,往往会表现出盲目性和情绪化的倾向,这往往使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教师应当全面掌握和分析后进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里的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状态及时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教育。例如,笔者曾经历这样一个后进生,富家子弟,平日我行我素,当我得知其父因病突然去世时,担心其心理承受不住更无心学业,于是抓住时机,劝慰他的同时,鼓励其振作、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结果从此他再没有不及格,学习成绩平稳上升,并顺利毕业。

2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转化后进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因为本文着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因此,不能取代其他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比如;专业教育,养成教育,调动资源、形成合力等。

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自身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应用

方法是受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后进生的情况大多是复杂的,不能固定地、孤立地运用某一方法,而应灵活地综合运用或交替运用多种方法,从而发挥他们的整体效果,获得理想的效果。

教育者本身应该克服常见的心理现象

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情绪的控制等等。实践证明,后进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复杂的过程,常常还会出现反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教师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以防事倍功半,半途而废。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为主要的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物件的部分根本规律和共性与特性。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两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对研究物件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根本规律的功能,且较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物件进行跟踪,实证的方法运用少,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比较的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物件的思想、心理状态,提出的对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物件。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研究物件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物件”;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物件”;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物件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物件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育物件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2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物件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科的研究物件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络,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

1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物件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

2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

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

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

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络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正规化。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正规化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字教育正规化,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

2在研究正规化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路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正规化是经典教育学正规化,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

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络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

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物件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

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资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最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物件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

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正规化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正规化。正规化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正规化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物件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资料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2要扩大研究物件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军队、企业、社群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充套件新的载体和方法。

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资讯科技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巨集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资料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

1从长远来看,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针对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能够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

2从短期来看,在教育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优化现有的人才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行专、兼、聘相结合的模式,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在加大资讯交流、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题目

1.意识状态与创造2.音乐与创造3.多样化经验与创造4.创造性的性别助长效应5.创造欲望(动机)与创造6.运动与创造7. 娱乐与创造8. 阅读方式与创造9.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特征的影响研究10.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1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12.“偏科”形成的学习心理机制与辅导策略研究13.心理教育促进德育的策略研究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心理学方向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_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小学部举行幸福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动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41、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42、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

4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44、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

45、 情境育心 相伴成长——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46、 实践型小学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的尝试

47、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综述

48、 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49、 小学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50、 每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非生态问题的治理

4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43、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4、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5、 自我同情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6、 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47、 青少年学习焦虑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建构

48、 浅析在思想政治学科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9、 青少年抑郁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50、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以高中生认识自我心理辅导课设计为例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开展效果

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弱势群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浅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

6、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

7、浅析校园心理剧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8、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探讨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1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效果

12、试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3、创设情景法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4、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

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6、素质 拓展训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7、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8、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9、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

20、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心理健康教育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

22、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23、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24、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5、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初探

2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9、浅析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30、探讨同伴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3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学全程的价值分析

32、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34、“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36、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短视频传播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8、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9、中英两国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异同分析

40、新形势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41、批评教育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应用价值

4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讨

4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研究

44、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46、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47、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48、基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4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50、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相关 文章 :

★ 演讲心理健康主题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关注心理健康演讲稿2021

★ 2021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5篇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感悟2021

★ 2021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 20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格式5篇

1、城市小学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资料多,好写;题目可限制在农民工子女上:城市小学中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本人认为3相对好写,原因是1和2需要大量的调查数据来支持论点,而这些数据不能乱编,这样会增大难度和成本(本人就空间中接到过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为写论文的付费调查的短消息,为采纳后付费50元RMB).3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多,不需调查数据支持论点

有关心理学与教育论文的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价值的研究2、论罪犯心理矫治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完善3、当前高职单独招生中心理素质测评应用情况探索4、批判性思维在篮球心理战术中的应用研究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6、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7、心理暗示在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8、绘画疗法在儿童车祸心理创伤治疗中的应用9、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咨询应用研究10、论趣味心理要素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11、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12、ZS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应用研究13、空巢老人社区心理需求的质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很多呀,我就分享几篇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文标题吧: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研究综述、从“完全理性”到“生态理性”——人类决策智慧的演进、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大学生社会节奏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四年纵向研究、母亲积极评价对幼儿掌控动机的影响研究等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心理学方向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_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小学部举行幸福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动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41、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42、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

4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44、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

45、 情境育心 相伴成长——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46、 实践型小学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的尝试

47、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综述

48、 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49、 小学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50、 每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非生态问题的治理

4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43、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4、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5、 自我同情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6、 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47、 青少年学习焦虑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建构

48、 浅析在思想政治学科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9、 青少年抑郁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50、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以高中生认识自我心理辅导课设计为例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开展效果

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弱势群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浅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

6、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

7、浅析校园心理剧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8、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探讨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1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效果

12、试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3、创设情景法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4、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

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6、素质 拓展训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7、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8、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9、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

20、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心理健康教育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

22、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23、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24、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5、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初探

2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9、浅析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30、探讨同伴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3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学全程的价值分析

32、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34、“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36、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短视频传播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8、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9、中英两国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异同分析

40、新形势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41、批评教育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应用价值

4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讨

4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研究

44、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46、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47、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48、基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4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50、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相关 文章 :

★ 演讲心理健康主题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关注心理健康演讲稿2021

★ 2021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5篇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感悟2021

★ 2021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 20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格式5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