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包装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包装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金银河实用印刷技术丛书、曾迪来现代包装设计。根据查询咖啡包装论文显示,咖啡包装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参考包装设计相关的书籍,有金银河实用印刷技术丛书、曾迪来现代包装设计等。金银河实用印刷技术丛书从柔性版印刷及制印特点入手,详细地介绍了柔性版印刷的印前、印中、印后各工序的特点、耗材、机械、工艺要求、常见故障与解决办法。

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械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期.王晓军.

[2].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7期.牛宗伟.李志永.

[3].铸造铝合金绿色化规划概论.

《铸造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z1期.钱翰城.李俊.

[4].工业设计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吕艳红.吴晨.任文营.

[5].《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5期.张增敏.邓丽明.谢嘉.

[6].基于CAXA软件的《CAD/CAM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王英惠.

[8].包装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期.孙昊.张新昌.王利强.

[9].数据流关键技术研究概论.

《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1期.羌晨晨.

[10].现代工业概论课程大班制教学方式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7期.许四祥.高培青.

[1]机械基础系列课素材库—机械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者:赵艳红.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理工大学2003(学位年度)

[2].高浓度难降解印染废水变频超声聚焦裂解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江育波.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3].基于AD+TRIZ理论的快速夹紧机构创新设计.被引次数:1

作者:刘凡.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4].全自动医用带线缝合针打孔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刘奎武.机械工程江苏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一种自动贝壳装饰贴片切割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范红梅.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CAXA数控编程软件应用概论.

孙贻芬,2013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

[2]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概论.

安利强.王永芳.王璋奇,2004第十三届河北省铸造学术年会

[3]对高校机械类骨干通选课“高新技术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张明哲.赵东.任升峰,2008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4]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铸件挽救工程概论.

郝影秋.曹瑞鹏,20092009全国铸件挽救工程技术年会

[5]逆向工程技术概论.

周耀新.王宏涛.刘巧云,2005第十一届全国机械设计年会

[6]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论.

王宏涛.刘巧云.周耀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学术年会

[7]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概论.

王宏涛.周耀新.刘巧云,2005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

[8]X射线实时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概论.

曾祥照.孙忠诚,199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

[9]铝合金挤压铸件缺陷概论.

齐丕骧.齐霖,20012001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10]鲜奶冷藏运输设备概论.

王福.王颖伟.王慧峰,19991999年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

对包装产品质量进行最后把关的包装测试技术,是包装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包装测试技术论文,仅供参考!

[摘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素质和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然后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本课程未来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测试技术 包装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包装测试技术》是包装工程专业大学四年制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随着包装产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程度提高,掌握该课程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为取得教学效果,我们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本文首先分析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素质和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然后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个层次上介绍了教学改革探索的进展和思考。

一、 学生素质和课程特点

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来自中学阶段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较弱,但思想活跃、表现欲望较强;此外,女生较其他工科专业多,男女生比例接近于1:1,女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与认真程度上高于男生。宽基础、厚专业是我校教学的主导教学方针,着力于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更多的专业积淀。《测试技术》在机械、能源、化工等专业均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信号分析处理、系统的动态特性、传感器原理、工程量的测试、测试仪器的原理等等,知识面广,既有理论性很强的频谱分析知识,也有实践性很强的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的应用知识。综合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学校的教学指导方针,我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减少到36学时,实验、实践环节仍维持为18学时。

二、 教学改革的探索

《测试技术》作为一门广泛开设的课程,广大教学工作者一直在进行教学教研的改革。郭建亮等[1]将虚拟仪器Labview为课程的突破口,结合测试的概念、测试的方法进行教学改进;朱春梅[2]对课程的教学进阶作了调整,强调了学习的实践性与生产应用的结合;王雪[3]采用了创新实验的方法,即学生自己构思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数据的描述,并通过答辩评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徐巧玉等[4]通过让学生参加科研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吴世雄等[5]采用应用型实验改善学生的主动性;化春键等[6]通过引入新传感器、新测试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见,所有的教学改革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下面介绍我们在本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教学目的的改革

明确教学目的是首要的任务。包装工程专业面向包装机电装备、包装材料、印刷包装设计、运输物流等行业培养人才,行业跨度大,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特征差别大,若以有限的课时平均分配这些潜在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课程,则将面临教师教学无特色、学生无所适从的困境。我校的包装工程专业隶属于机电学院,在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师资配备与教学仪器上具备特色,结合学生的特点与社会的人才的需求,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明确本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包装机电装备的设计和包装材料的应用型研发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开发包装设备、设计包装材料测试方案并具有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根据教学目的,首先制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即讲授传感器在包装工业中的应用方法,并以此为核心,介绍误差的处理、动态频率特性的概念和包装测试方法与标准。例如,电涡流式接近开关是包装设备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传感器,其基本原理与内部的调制电路涉及复杂的线性放大、调制电路,学生较难理解,而且作为成熟的产品,已经全部封装到产品内部,就只介绍其原理,不作理解上的要求;而把其输出信号的采集作为重点,针对NPN集电极开路输出,讲授输出需接上拉电阻的原理,并在课堂上演示,用万用电表观察其输出电平的变化。

其次,从课堂内容的真实感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入手。现在学生每人一部手机,随时都想玩手机,除强调课堂纪律外,主要靠教师的课堂内容吸引其注意力。教学既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论性,也要强调实用性。如果纯粹为了知识的完整性,必定会比较枯燥乏味,课堂缺乏生动性,而应用性的视频、实物、实验、动手编程等都是吸引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操作,并能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测试系统的频率特性时,让学生回忆电工电子的知识,引出电容、电感的阻抗计算方法,采用板书的方法推导一阶阻容串联回路的频率特性,然后适当进行电路的变形,让学生上讲台现场解答,接着,拿出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在阻容回路的输入端变化正弦信号的频率,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

针对80后、90后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在传感器的工程应用讲授完之后,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查阅文献资料,分小组攥写传感器应用的报告,教师评阅这些报告后,留出一堂课的时间,让优秀的报告获得上台讲述的机会,并进行名次的评比,评分与期末成绩挂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查阅文献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表述专题知识的能力、幻灯片设计与团队合作能力。

再次,课程内容前后联系、理论与软件联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传感器、滤波器与先前讲述的频率特性进行关联讲解;结合运用美国微芯公司提供的滤波器设计软件FilterLab,设计一阶、二级、三阶滤波器,让学生感受到滤波器的设计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再运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观察传感器和测试系统的频率特性,发现频率特性的测试目的;进一步运用Matlab的传递函数分析工具性,观察Bode图,顺便引入Matlab软件,让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数据分析软件,培养他们科学分析数据的能力。

最后,结合包装行业的特征,讲授包装物测试、包装容器测试、运输包装测试等应用性测试方法与相关的国家标准,引导学生把课程知识与专业应用结合。为避免讲述的枯燥性,通过观看视频、设计包装测试方案的作业,促进其对测试技术在生产应用中的了解,为今后工作中快速上手培养基础。 (三)实践环节的改革

实践是突出传感器应用为重点的课程设计思想的重要抓手。把课程实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实验环节,利用CSY-3000传感器实验台,让学生感受电阻应变片、电涡流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和电桥、滤波电路的特点,并培养误差数据的处理能力;利用包装测试实验室的瓦楞纸测试仪器和密封测试仪器,理解包装行业的测试项目和测试标准。通过这一层次的实践,初步把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关联。第二层次是针对有学习自觉性强、求知欲强烈的学生,开设实践兴趣小组,进行项目教学。由学生上报感兴趣的测试项目,通过教师筛选,选择一个和专业联系紧密,但又能满足短期内可实现的项目进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设计项目的实现方案,然后开始传感器、电子元器件的采购、电路的焊接与调试,要求进行数据的测量,培养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已经使学生初步具备了设计包装机械测试系统、自动检测传感单元的能力,并在随后的《包装机电控制》、《液压与气动》等课程中,坚持进行项目教学,通过持续的培养与努力,最终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

三、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

《测试技术》的教学方法已经通过了3年的实践,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测试的概念与方法在毕业设计环节获得了应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某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没有调动起来,项目教学的教学效果还不甚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我们中小学推行的压迫式的应试教学,挫伤了不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门课程协调推进。本课程未来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包括:

1)创新教材体系,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2)统筹规划,不仅设计好实践环节,而且要在师资配备、师生的奖励环节进行改进;

3)开展全国性的学科竞赛,增进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郭建亮,郑书华.地方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改革[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1):118-120

[2]朱春梅,黄民.机械类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89-90

[3]王雪,王伯雄,罗秀芝.《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9,(04):130-132

[4]徐巧玉,蔡海潮,尚振东,武充沛,杨建玺.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81:107-108

[5]吴世雄,王成勇.“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增刊1):108-109

[6]化春键,尤丽华,周一届.测试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69-72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摘 要】产品的包装在产品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运输过程的可靠性,包装件有很多测试标准。本文主要解读了联邦快递FEDEX包装测试标准,解析了该标准中包装件的分类以及超过和不超过150磅包装件的测试项目及方法,并且与ISTA包装测试标准中的一些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包装 测试 标准 FEDEX ISTA

引言

在产品运输流通过程中,产品的包装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它不仅起到方便运输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2]。如果产品的包装在运输环境中失效,则产品就可能因为运输过程中受到的强烈冲击作用而发生异常甚至报废[3]。为了保证运输包装件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可靠性,需要在运输之前就提前对包装件进行运输包装测试[4]。目前包装测试标准很多,本文主要解读联邦快递FEDEX包装测试标准,并与ISTA包装测试标准中的一些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

1 FEDEX包装测试标准中包装件的分类

FEDEX包装测试标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大于150磅(68kg)的包装件,第二部分适用于不超过150磅的包装件,该标准中这类包装件又分为3种:扁平形包装件、长条形包装件、标准型包装件,不同类型包装件的测试要求有所不同。几种包装件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

相比FEDEX包装测试标准中包装件的分类,ISTA包装测试标准中也规定了包装件的分类。但是ISTA除以上三种类别之外,还规定了一类为小型包装件。具体参数为:最长棱小于35cm(14in),体积小于13110cm3(800in3),质量不大于(10磅)。

2 FEDEX包装测试标准中大于150磅(68kg)的包装件的测试要求

FEDEX包装测试标准中,对于大于150磅的包装件,根据表2,不同类别包装件要进行各自需要的测试。

表2中具体测试项目的测试参数及流程如下。

(1)斜面冲击试验(Side impact test):斜面冲击最慢速率为175cm/s( ft/s),包装件的每个面都进行试验。

(2)底部冲击试验(Bottom impact test):将试验样品底部升高到冲击面以上(8in),然后释放样品进行跌落。

(3)22度角冲击试验(Tip test):把试验样品底面沿一条棱倾斜,使底面与冲击面形成22°,然后释放回到最初角度。然后沿底面其他三条棱重复以上试验。

(4)卷边冲击试验(Raised edge impact test):把试验样品底面沿一条棱倾斜,使底面相对棱高于冲击面(10in),然后释放回到初始位置。然后沿底面其他三条棱重复以上试验。

(5)卷角冲击试验(Raised corner impact test):将试验样品底面沿一角升高使样品由该角被冲击面支撑,使样品底面的对角线的边角距冲击面(10in),接着释放使样品回到冲击面上。然后沿底面其他四个边角重复以上试验。

(6)抗压试验(compression test):在动态压缩试验机上进行,压缩速率为(),当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时结束试验:①达到停止载荷F(磅)=×(108-H)×L×W×F,其中H、L、W为高、长、宽,F为湿度、时间、堆叠因子;②屈服检测比例达到15%时;③偏差为(1in)时。

(7)正弦振动试验(Rotary vibration test):①将试验样品放到竖直振动台上,竖直方向上不进行固定,水平方向可能安装防样品掉落装置,然后从要求最低频率开始振动,保持振动位移为(1in),然后缓慢增加频率,直至试验样品有瞬间离开振动台的情况,停止试验记录该频率;②在该频率下对样品的某一方向进行正弦振动试验,固定位移为,试验时间t(min)=14200/(f×60);③对其他两个方向进行同样的正弦振动试验。对于长条型的包装件,则可只进行最长棱和最短棱的正弦振动试验。

(8)随机振动试验(Random vibration test):在竖直振动台上对样品某方向进行随机振动试验。第一步先按卡车随机振动程序进行振动(Grms取),第二步按飞行器随机振动程序(Grms取)进行振动,最后再按卡车随机振动程序进行振动。两种振动程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国内运货的货物,每步振动15min;对于国际运货的货物,每步振动30min。然后对其他两个方向进行同样的试验。

大于150磅(68kg)的包装件,FEDEX标准与ISTA标准有一定异同点。主要如下:ISTA标准中需要进行的测试包括:①固定位移振动试验;②底部冲击试验、斜面冲击、水平冲击试验任选其一;③若顶面不能冲击时还需选旋转棱跌落试验,测试项目没有FEDEX标准中测试项目多。ISTA标准中固定位移振动试验与FEDEX标准中正弦振动试验相同。底部冲击试验中,ISTA标准中样品被升高至离地面(6in),这与FEDEX标准中(8in)不同。ISTA标准中旋转棱跌落试验与FEDEX标准中卷边冲击试验主要区别是,旋转棱跌落试验中底面一条棱被一个垫木支起,而卷边冲击试验中底面一条棱直接被冲击面支撑。

3 FEDEX包装测试标准中不超过150磅(68kg)的包装件的测试要求

FEDEX包装测试标准中,对于不超过150磅的包装件,根据表3,不同类别包装件要进行各自需要进行的测试。

(1)自由跌落试验(Free-fall drop test):把包装件按以下次序依次进行自由跌落到钢质冲击面上,最易碎边角着地→该边角处最短棱着地→该边角处次短棱着地→该边角处最长棱着地→某一最小面着地→另一相对最小面着地→某中等面积面着地→另一相对中等面积面着地→某一最大面着地→另一相对最大面着地。跌落高度由包装件的质量决定,具体如下:不大于75磅(34kg)对应高度(30in),75磅到100磅()对应高度为61cm(24in),100磅到150磅(68kg)对应高度为(18in)。 (2)集中冲击试验(Concentrated impact test):将一长宽高各为(12in)的木质箱子内装上沙袋,使其重21磅(),底部某棱上包裹角铁。将扁平形包装件平放在钢质面上。标出包装件正中心及木质盒子带角铁棱的中心,将木质箱沿底部角铁棱倾斜并升高到(30in)且箱子与包装件最长边平行,然后自然跌落使带角铁的棱跌落到包装件上,并且跌落后带角铁的棱中心与包装件正中心重合。具体冲击示意图如图3所示。

(3)桥架冲击试验(Bridge impact test):将长条形包装件的两端垫在两个(4in)高的积木上,找出包装件的正中心。将一长宽高各为(12in)的木质箱子内装上沙袋,使其重21磅(),底部某棱上包裹角铁,并找出棱的中心。将木质箱子沿底部带角铁棱倾斜并升高到(30 in)且箱子与包装件最长边垂直,然后自然跌落使带角铁的棱跌落到包装件上,并且跌落后带角铁棱中心与包装件正中心重合。具体冲击示意图如图4所示。

(4)抗压试验:与超过150磅的包装件抗压试验相同。

(5)正弦振动试验:与超过150磅的包装件正弦振动试验相同。

(6)随机振动试验:与超过150磅的包装件随机振动试验相同。

(7)重复自由跌落试验(Second free-fall drop test):对于国际运输的货物,在振动测试之后还要进行第二次自由跌落试验。

可见FEDEX包装测试标准中不超过150磅的包装件与超过150磅的包装件主要区别在于冲击测试的种类有所不同,超过150磅的包装件的冲击测试种类明显多于不超过150磅的包装件,这正说明了更重的包装件其冲击测试的严酷性。对于不超过150磅的包装件,FEDEX标准与ISTA标准也有一定异同点。主要如下:ISTA标准中,包装件的类型还包括小型包装件;两个标准中的冲击测试项目有所不同,FEDEX标准和ISTA标准的冲击测试对于长条形包装件都包括集中冲击试验,对于扁平形包装件都包括桥架冲击试验,但是两个标准中冲击的高度不同,FEDEX标准中高度为(30in),而ISTA标准中高度为(16in)。此外,FEDEX标准中冲击测试还有两角两棱六面次序的自由跌落,而ISTA标准中冲击测试还有三棱两角两棱两面次序的自由跌落试验、倾翻试验、旋转跌落试验;ISTA标准中有温湿度试验的预处理,FEDEX标准中则没有该预处理;振动试验方面两个标准也差别较大,而且ISTA标准中还有低气压随机振动试验。

结语

本文主要解读了FEDEX包装测试标准,并与ISTA包装测试标准进行了对比。由以上解读分析可见,包装件的测试项目很多,不同标准的测试流程及参数也会有差异[5]。但是对于不同标准要求的包装件,相关测试完成后,该包装件就能达到所要求的运输环境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汤志强,曲红.包装在现代物流中的重要作用[J].包装工程,2002,23

(3):77-78.

[2]金国斌.物流链中的运输包装优化问题[J].包装工程,2005, 26(3):93-95.

[3]曹国荣.包装标准化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87-92.

[4]李沛生.我国运输包装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8):54-58.

[5]金国斌.物流链中的运输包装优化问题[J].包装工程,2005,26(3):93-95.

[6]向红.《包装设计工程基础》[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4-38.

机械装配论文参考文献

在技术行业中,钳工技术是一种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技术。我整理了钳工技术论文,欢迎阅读!钳工技术论文篇一:《试论装配钳工的技术要点》 摘 要:钳工是一种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到目前为止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许多钳工工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但是装配钳工的加工操作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机械制造中不可缺少的工种。该文简单介绍了装配钳工的基本技术要点。 关键词:装配 钳工 技术要点 与机械加工相比,钳工操作工作强度大、化工精度低、效率低下,尽管如此,机械加工中许多机械难以完成的加工工序都要靠钳工来完成,对于一些特殊的零件制造来说,钳工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装配钳工,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产生极大影响。所以我们要掌握装配钳工的技术要点,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工艺规程进行操作,确保产品品质。 1 装配钳工的基本技能 划线 依照图纸和实际的加工需求在毛坯或者半成品上通过划线工具划出相应的点、线、面等,作为加工基准界限。划线操作必须保证所划线条或者所划点、面的清晰度,尺寸定位精确,以保证加工精度,通常划线精度要求在~ ram之间。通过划线能够更加直观地确定工件的加工余量,加工尺寸界限一目了然,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不合格工件。划针、划规、钢直尺、划线盘等是划线操作常用的工具。划线工具的使用过程中,为避免工具划伤或损坏,保证划线精度,尽量使划线工具与毛坯间保持一定距离。此外,还要注重划线工具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出现生锈、脏污现象及时处理。 锉削 锉削的使用范围比较广,不仅能够对平面、曲面进行锉削处理,还可以锉削沟槽等形状不一的复杂内外表面,锉削精度可达 mm。锉削时,操作手法十分重要,一般是由右手握住手柄,掌心由柄端部分撑住,大拇指按住柄的上端,其余四指握紧手柄。左手中指和无名指将锉刀前端部分捏住,用拇指按住锉刀的刀头,食指和小指自然回拢。操作时,注意重心的控制,站立自然,使锉刀处于水平直线运动状态,同时注意力度大小的控制,锉削频率通常在40次min左右。 锯削 顾名思义,锯削就是采用锯对工件进行锯削的过程。操作时右手握住锯弓的手柄,用拇指压住食指,左手注意力度大小的把握,控制锯弓的方向;左手的拇指压在弓背上,其余手指扶住锯弓的前端部位。在锯条的推进过程中,左手保持上翘状态,右手用力下压,在回程时,右手抬起,左手随着锯弓做跟回操作。锯削频率与锉削频率基本相同,每分钟锯削40次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锯削时控制好用力的大小,以免用力过大折断锯条,使人体受到伤害;目光与锯条的垂直方向重合,确保直线加工锯削;安装锯条时,避免用力过紧,折断锯条。 钻孔 为了确保钻孔的精度,在钻孔前在目标位置划好十字中心线,以确定出具体的孔位,同时打好中心样冲眼,与十字中心线重合,若出现偏移现象,要及时矫正处理,钻孔时,冲眼的加工尺寸尽量要小。在加工直径较小或者深度较大的孔时,尽量减小钻头的进给量,同时不断进行退钻排削,以免碎削堵孔损坏钻头。在钻孔即将穿透时,减小钻头的进给力度,降低切削抗力,防止钻头折断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要加强钻头的散热 措施 ,钻孔时加入适量的切削液,尽量减小钻头所受的摩擦力,这样不仅有助于钻头寿命的延长,还可以改善孔的表面质量。钻孔时,有以下注意事项:首先,钻孔过程不可佩戴手套,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第二,钻孔时不可进行检测工作,必要时先停车,再检测;第三,为了防止平口钳对人身造成伤害,要将其手柄端置于钻床工作台的左侧;第四,钻较大的孔时,先采用小钻头开钻,然后通过大钻将孔扩大。 攻螺纹 通过丝锥在工件孔内部加工出内螺纹的过程就叫做攻螺纹,例如:所要加工的为4×M10的螺纹。开始采用直径为18 mm的点钻对其进行加工,加工出孔口倒角,之后开钻底孔,最后一步是攻丝4×M10。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有:第一,在完成底孔孔口的倒角工作后方可进行攻螺纹操作;第二,确保工件的装夹处于水平放置状态;第三,在丝锥切入的过程中随时检查并矫正丝锥的垂直位置,确保加工精度;第四,在丝锥攻孔出现障碍时,及时退出丝锥,将孔内的铁削清理干净,防止丝锥受损或者加工深度不符合要求。 2 装配常用量具 游标量具和百分表是装配中主要的两种量具,作为装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量具,游标卡尺不仅能够测量工件的长度、厚度等参数,还可测量孔的内外径、孔深、中心距等。使用游标卡尺时,先观察标尺零刻线附近的整数,找出从零刻线开始与尺身某一刻线重合的刻线,精度值与这一刻线数值的乘积为1 ram的小数部分,再将读出的整数与小数加起来,所得的结果即为最终测量值。在使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时,首先将工件的毛刺去除,避免刮伤卡尺。 3 装配图 装配图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是装配钳工不可缺少的参考工具。通过装配图可以充分反映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机械部件的工作原理。设计者将各个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和具体的结构以及零件的结构等实际情况通过装配图显示出来,装配图为装配、检验和安装过程提供可靠的尺寸和技术指标。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图样中零件尺寸、性能的前提下,再进行安装。 装配图的步骤为:首先,观察标题栏内容,对零件功能、名称、材料、数量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遇到陌生或者复杂的装配图,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和技术 说明书 等,掌握该零件的具体功用和结构特点。第二,观察研究视图,通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等掌握装配图的表达目的,理清各个视图间的关系。第三,进一步研究视图,头脑中构想出结构和形状。第四,明确装配图的尺寸要求,研究分析各个尺寸要求,在满足设计工艺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尺寸基准和尺寸种类标注的具体形式,确保装配过程的合理性。最后,根据技术要求,对全图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和掌握。 4 滚动轴承轴向间隙调整 首先,通过向心轴承在轴的两侧留出一定的空隙(通常在~ mm左右),并且此向心轴具有间隙不可调性。第二,图样中对于径向间隙可调的滚动轴承的轴向间隙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三,通过调整螺钉螺母来控制轴承的轴向间距,此外,还要对塞尺和百分表进行测量调整。第四,双列圆锥滚子轴承轴 向间 隙的调整。第五,四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间隙的调整。 5 拆卸的注意要点 根据实际结构的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拆卸顺序,明确拆卸要点;拆卸时注意工具零件的保护,合理选用工具;拆卸好的零件按不同型号有次序地放置,按原来结构套在一起,并做好标识。 6 结语 总之,装配钳工是一项精度要求严格的手工工艺,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因此,我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 经验 ,提高技术的掌握程度,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景田.钳工的装配技术要点[J].机械加工制造,2012(4):15-17. [2] 李振仁.浅谈钳工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操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29. 钳工技术论文篇二:《试谈装配钳工的技术要点与操作》 摘要:装配钳工是机械加工技术操作中比较重要的工种,关系着产品的质量合格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装配钳工的基本技能和装配钳工的拆卸操作要点,供以简单参考。 关键词:装配钳工;技术要点;操作 装配钳工具备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虽然目前机械化操作比较普遍,但是在机械技工技术操作中,许多用机械难以操作的工序都需要装配钳工,尤其是一些特殊零件的加工,因此装配钳工在机械加工操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装配钳工的技能操作关系着产品的尺寸精度、位置精度、形位公差,因此必须懂的装配的技术要点和操作规范,才能制造出合格质量的工件,提升制造的效率。 一、装配钳工的基本技能 (一)划线 划线是需要按照图纸样品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在半成品或者毛坯上利用相关的划线工具来划出加工的界限的点、线、面等。划线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工件的剩余加工量,标记相关的尺寸和界限,并且还可用于发现其中处理不合格的毛坯。划线的工具有划针、划规、划线盘、钢直尺、样冲等,其精度要求在~,划线的线条痕迹必须要清晰均匀,所划的尺寸和定位一定要准确以备后续加工使用。此外,划线的相关工具应当单独存放及时保养,应当保持工具的精度和准确度,避免其与毛坯存放生锈或者损坏[1]。 划线的步骤一般分七步,首先要看懂图样,明确在工件上具体需要划线的位置,还要了解相关的划线的作用和要求,清楚加工工艺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第二步是选定划线的基准线,第三步要检查工件或者毛坯的具体情况并进行毛坯涂色,第四步是要安装工件并且选定恰当的划线工作,第五步是划线,第六步是对划线完成的工件进行检查,确定是按照图样要求,划线准确且无遗漏,最后在线条上冲眼。 (二)锉削 锉削可用于平面、曲面、构造以及各种各样形状比较复杂的表面,因而应用比较广泛。锉削时应当注意锉刀的正确握法,只有用正确的握法,才能在保证锉削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锉削的力量,保持人体的精力的合理安排,不至于很快感到 。正确的锉削握法是用右手紧握住手柄,然后用柄端顶住掌心再将大拇指放在柄的上步,最后将其余四指满握手柄。左手部分的中指和无名指捏住锉刀的前端,大拇指根部压在锉刀头上,食指和小指自然收拢。在操作时要注意站立位置与錾削相似,以自然的方式站立便于用力,要求重心落到左脚上,使用不同的锉削的要求,同时右膝伸直,左膝随着锉削的往复运动而屈伸。 一般来说锉削的精度可以达到 ,表面精度可以达到 ,在锉平面时,要保证锉刀水平之间的进行锉削运动,左手的压力逐渐的由大减小而相反的右手压力由小增大,平均速度保持在一分钟 40 次左右。注意要点一是不可以使用有裂纹或者锉刀柄不牢固的锉刀,二是不允许用肢体器官来接触铁削,三是不得将锉刀漏出钳台。最后在加工时,要针对加工面和工件的情况,选用保护片和木垫来保证锉削工艺的实施。 (三)锯削 锯削是利用锯这一工具对材料和工件进行切断和锯削的加工,在进行锯削时需要掌握的操作要领为:用右手满握锯弓手柄,然后将大拇指压在食指上。左手部位要控制好锯弓的方向,大拇指在弓背上,食指、中指,无名指扶在锯弓前端,其站立姿势与锉削大致相同。锯削时的具体 方法 是推进时左手要上翘右手要下压,然后往回拉回程时右手要上抬,左手自然跟回,平均一分钟也是40次左右。 锯削时注意事项一是要在工件将要锯断时及时减少压力,以防工件突然断裂造成安全问题,二是要控制好锯削的力度大小,以防止锯条因为用力过大折断失控导致操作工受伤,三是要保证锯削直度,眼睛和锯条竖直线要重合以防止歪斜,最后是在锯削时的锯条安装不可过紧或者锯削时运动速度不可过快,否则容易导致锯条断裂。 (四)钻孔 钻孔是在钻床上实施的加工工艺,其中主运动为钻头,沿轴向移动进行钻孔。钻孔时的技术操作要点是:首先需要在钻孔的位置处划出空位的十字中心线,然后后打上标记中心样冲眼,要求冲眼的中心必须要与十字交叉点重合,并且要小。然后在起钻时切忌直接钻孔要先在冲眼冲一小坑,来观察孔位置是否正确,并不断找正要保证浅坑与划线圆同轴。当钻小直径孔或深孔时,要慢慢的进给并不断的退钻排屑,防止钻头因为铁屑阻塞而扭断。最后在钻孔将穿透时,一定要减小进给用力,以免进给量过大,增大了切削抗力进而造成钻头折断或使工件随着钻头一起转动造成事故。需要注意的是钻头需要进行散热冷却,要尽量的减小钻头与孔之间的摩擦,才能提高小钻头的寿命,并且要加注切削液来改善孔的表面质量 钻孔时的注意事项一是在钻孔时严禁戴手套以防止操作不准确,要遵守钻床的操作规程;二是在钻孔时进行检测时,一定先停车再进行检测,以防发生安全事故;三是钻孔时要妥善放置平口钳,手柄端放置在钻床工作台的左向,预防因为转矩过大而导致平口钳落地砸伤人;四是在钻孔时,一定要注意大小钻头的合理使用,应当先用小钻头钻孔再用大钻头扩孔。 (五)攻螺纹 攻螺纹是指通过丝锥在工件孔内部加工出内螺纹的过程称之为攻螺纹。攻螺纹的注意事项第一要将底孔孔口倒角方可实施攻螺纹操作;第二要将工件的装夹位置放置水平,让螺孔的中心线处于垂直或者水平的位置;第三当攻螺纹时丝锥推入1-2圈时及时检查螺纹是否正确并矫正丝锥的垂直位置;第四在攻螺纹时,若孔不通,要及时退出丝锥,排出孔内的铁屑,以防造成因为铁屑阻塞而使丝锥折断或无法满足螺纹深度要求[2]。 二、装配钳工的拆卸操作要点 装配钳工除了装配工作以外还必须懂得拆卸操作的技术要点,并且要按照规范严格操作才能保证操作的顺利。在拆卸过程需注意第一在拆卸工作时,应当依据结构的不同来考虑操作顺序,不可鲁莽操作进行拆卸以防造成零件的损伤;第二拆卸时的顺序应当与装配时相反;第二是在拆卸时不可用重物击打零件表面以防对合格零件造成损伤;第四要清楚零件的旋松方向;第五要对拆卸下的零部件进行妥善有规则的放置,在配合件上做好记号,按照原结构套在一起,以防止混乱。 三、结语 装配钳工不仅仅要充分掌握不划线、锉削、锯削、钻孔、攻螺纹的技术操作,还要应当掌握拆卸的操作要点,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场生产力,不断 总结 经验,提升自身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泽林,战中学,刘国忠.装配钳工的技能探析[J].硅谷,2015 (04):20-21. [2]李智博.关于钳工基本技能训练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34-35. 钳工技术论文篇三:《试谈高级机修钳工技术》 【摘 要】在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综合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本研究要对机械的系统进行仔细研究和探讨,提高机械 修理 技术和机械设备保养技术、降低维修保养机械的成本、缩短暂停工作的时间。在设备维修和护理中,充分做到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的合理应用及技术改进。高级机修钳工就是这个过程的主要领导者。 【关键词】高级机修钳工;设备保养;维修技术 随着设备技术的不断完善,为了确保企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从机修钳工的本身来讲要掌握良好的技术能力和自身的工作素质,自觉遵守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修制度的规范化,保证将设备的保养和维修相结合使用,从而提高机械在正常工作范围内的平稳应用,本研究将进行高级机修钳工在机械保养护理和维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且采取一定解决方法和措施,提高技术应用含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满足企业在竞争市场发展的需要。 1.机械设备保养的重要意义 一个企业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离不开其内部机械生产的安全运行,更离不开机械的管理,在机械运行的过程中,不难会出现设备运用的故障,因此机修钳工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对机械设备建立一套完善的保养和维修的系统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率,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强有力的位置,并且实现企业本身的从长远发展。机械设备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一旦设备中途罢工,这个企业也就面临着很严峻的考验,所以如何正确对设备的保养和应用是十分关键的,设备的正确保养不但有利的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而且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其中包括节约运行资金,降低物业的运作成本,减少维修费用。因此说设备的正常维护保养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而机修钳工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机械设备的正确应用 机械设备正确操作如下: 机械装配的操作 机械装配的操作即是指装配的意思,把机械的部件、零件按照图样技术要求加以组装的工艺过程。 机械切削的操作 机械切削操作主要有锯削、錾削、攻螺纹、锉削、套螺纹。钻孔(铰孔、扩孔)、研磨和刮削等多种操作形式。 机械的辅助操作 机械的辅助操作即是指划线,它是根据图样在对半成品工件、毛坯件上划出加工界线的操作形式。 机械的维修操作 机械的维修操作即是指维修,是对设备、机械进行检查、维修、修理的操作的方法。 3.机修钳工对机设备的保养采取的措施 生产设备能否在其生命周期内良好运转,关键在于使用过程中机修钳工对机设备的保养如何,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值。恰恰相反,如果不正确使用和按规定保养机械设备,最终将会导致企业的巨大损失,所以针对机械的保养本研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是以“操作工”为主对设备进行以保为主、保修并重的强制性维修。主要工作内容在工作时间前后检查、擦拭各个部件,对机械进行紧固件的检查、皮带松动检查、安全装置检查、排气排水检查等维护工作。 一级保养 一级保养是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对零部件进行拆卸、清洗、修复处理;在设备运行之前对设备零部件间的工作距离进行精确的调整,清扫电箱、电动机做到电器装置固定整齐,检查安全设备;在工作结束之后清除设备上的油污,清扫附件。 二级保养 二级保养是对机械进行部分的解体,检查和局部修理以及全面的清洗,同时在固定时间内检查机械系统的工作情况,一旦设备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记录下来方便以后的检查和管理。 在保养过程中润滑处理时十分重要的部分,由于各部件在工作运行时彼此产生的摩擦,降低了机械运转的工作效率,也增加了零件之间的相互磨损量。如果长时间不润滑建导致零件折损和缩短使用寿命,所以在一定的使用时间后机修钳工要对机械设备采取相应的润滑措施,同时润滑油的使用要规范化。针对不同型号的机械要采用不同标牌的润滑油,注意增添润滑油次数和周期,同时加强对润滑油的保存。以上每一个保养的措施都要认真对待,只有保养得当,机械操作才能运转灵活。同时根据各个车间的要求有制度的使用和维护,例如设备的维护保养、合理使用、及时修复可总结为管好、用好、修好,就是车间称之为的“三好”。犹如润滑使用的“五定”原则,其分为定点、定质、定时、定量、定人的要求。 4.修复机械的方法及应用 机械设备的长时间使用,难免会遇到各种损坏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部分就是采用一系列修复措施。修理之后的设备可以重新使用,大大减少机械各零件的磨损量、增加使用期限,提高生产能力,所以经调查研究归结出以下几种修复方法: 换位法 换位法是当零件产生单边磨损, 或磨损有明显的方向性,在保证结构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将他们安装换一下方向,即可能继续使用的一种方法。 局部更换法 局部更换法在零件某个局部出现严重破损现象时,且其余部分完好时,可将此局部去掉,重新制作一个新的部分,与原有的零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方法。如去掉破损的轮齿,连接上新轮齿,或退火后去掉齿圈,压上新齿圈,采用键或过盈的方式连接,还可采用铆钉、紧固螺钉、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 金属扣合法 金属扣合法主要是针对难以焊补的钢件,或者是不能有较大变形的铸件所发生的裂纹或断裂时的处理。金属扣合法分为强密扣合法、强固扣合法、热扣合法、加强扣合法。 强密扣合法:该方法主要针对承受高压的汽缸或容器等有密封要求的零件而采用的方法之一。 强固扣合法:先在与损坏零件垂直的裂纹或者折断面上,通过铣削或钻出一定形状及尺寸的波形槽, 把形状与波形槽相吻合的波形键镶入其中,在常温条件下,进行铆击,由于具有塑性变形的物理条件促使其填充槽腔,有时能够直接嵌入零件的机体之内。 热扣合法:运用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对扣合件高温加热,放入与扣合件形状相同的已加工好的零件损坏处凹槽中,扣合件会在冷凝的作用下缩合,弥合破裂的零件。 加强扣合法:主要是用来修复对高载荷的承受厚壁零件的修复。 镶套法 将外衬套和内衬套以一定的过盈量安装在磨损的孔或轴颈上,利用加工到要求尺寸或中间修理尺寸,从而将组合件的配合间隙进行完美配合。 修理尺寸法 指在维修损坏的零件时,通过改变尺寸的大小,并且满足配合要求的一种方法。 调整法 调整法是在机械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设备(下转第133页)(上接第78页)主轴承与零件之间产生大量摩损,而导致相互间有一定的间隙,这是采用调整机械件的螺母来减小间隙,从而使距离在符合设备精确的允许范围内。 4.结语 在进行机械设备的使用时,可以发现拥有一套安全和健全的维修和护理双 保险 是十分必要的,它的日常维修和护理可以决定一套机械设备能否安全稳定运行,能否保障一个企业的正常发展,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高级机修钳工的工作,要确保对设备的分类、结构、维修等知识的详细了解和实践的应用,也要求机修钳工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掌握设备的维修知识、掌握操作流程和常用机械连接零件及密封件知识、熟悉加工工艺,加强自身对机械保养的关注。由此可见,身为一名合格的钳工必须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总结和学习,应用最先进的方法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科] 【参考文献】 [1]姜向京.钳工技术与测功机故障的维修[J].汽车零部件,2010(03). [2]杨旭杰.浅谈工程机械维修保养体系[J].科技资讯,2010(02). [3]张红博.浅析设备维护与保养[J].科技风,2010(2). 猜你喜欢: 1. 钳工科技论文大全 2. 钳工的科技论文 3. 模具钳工技术论文 4. 模具钳工专业技术论文 5. 模具钳工专业技术论文

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机械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尤世杰.试论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J].工业技术,.

[2]张树勋.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工业技术,.

[3]王存荣.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的定位设计及其价值研究[J].工程机械,.

[4]梁荣坚.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机械管理开发,.

[5]胡建中,等.工程机械机群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5(12):22-25,39.

[6]梁兰娇.浅谈工程机械油耗定额的制定[J].北方交通,2008(7):160-162.

[7]李兴,张礼崇,郜祥,等.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2(01):49-50.

[8]杨晓强,张梅军,苏卫忠.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9(03):29-32.

[9]张利群,朱利民,钟秉林.几个机械状态监测特征量的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20(1):20-21.

[10]徐敏,等.设备故障诊断手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1]靳晓雄,胡子谷.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2]蒋真平,周守艳.工程机械噪声与控制分析[J].建筑机械,2007(4):79-82.

[13]张性伟,王世良,付光均.工程机械驾驶室内的降噪方法[J].工程机械,2008(1):61-63.

[14]廉红梅,朱武强.某型平地机噪声测试分析及降噪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2019(7):40-45.

[15]邵杰,张少波,刘宏博.某型平地机作业时发出异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9(1):60-61.

[16]杨林.一种新型高精密机械密封的研究[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60-61+80(2017-10-30).

[17]许艾明,赵柱,陈琨,等.非确定工作状态下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1):100-102.

[18]韩萍,张彦生.高新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及发展[C].北京: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年会,2003.

[19]李志刚.矿山机械的润滑管理与保养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1):128-129.

[20]武志敏.水泥机械液压系统液压油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88-89.

[21]白永,张啸晨.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97-98.

[22]徐晓光,喻道远,饶运清,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工程机械,2002,33(6):9-12.

[23]王世明,杨为民,李天石,等.国外工程机械新技术新结构和发展趋势[J].工程机械,2004(1):4,65-70.

[24]邵杰,张勇.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使用中的应用效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9):148.

[25]赵红,烟承梅,严纪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65-67.

[26]毛安石.探析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9(24):112+114.

[27]李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8):41.

[28]席猛.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山西农经,2019(4):127.

[29]张永宽.全面应用自动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探究[J].南方农机,2018,49(20):33.

[30]黄东升.适用于中国非公路设备发展的液力传动油技术[J].润滑油,2016,31(5):10-13.

[31]李良敏,何超,宋成利,袁帅,张志阳,陈力.微创手术机器人机械臂结构设计与工作空间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01:40-46.

[32]梁东岚,张钺烔,吴嘉汶,姚翠兰.突破性机械义肢[J].中国科技教育,2019,02:22-23.

[33]郭磊.现代化医疗机械通气装置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63.

[34]徐生龙,崔玉萍金属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OL].世界有色金属,2017,(16):70+72(2017-10-25).

[35]刘浩浩,李洁,徐亦陈.基于粗糙集的起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J/OL].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05):154-158+169(2017-10-25).

[36]何帆,肖锡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抗凝治疗的进展[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11):1-6(2017-10-25).

[37]刘文波.汽车控制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112(2017-10-26).

[38]刘坤,吉硕,孙震源,徐洪伟,刘勇,赵静霞.多功能坐站辅助型如厕轮椅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03:872-880.

[39]乔宇,姚运萍,马利强,杨小龙,陈继鹏,陈惠贤.重离子放疗辅助医用机械臂避撞路径规划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06:61-65.

[40]龙腾.一种六自由度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9,06:65-68.

[41]赵海贤.探析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7,(20):236+239.

[42]王恒宗.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5-6.

[43]徐沛锋.机械电子工程综述[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14-15.

[44]韩宁.机械制造工艺与机械设备加工工艺要点[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39-40.

[45]梁万吉.浅谈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64-65.

[46]罗校清.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业机械故障诊断优化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0):106-107+110.

[47]张司颖.航空装备机械原因事故主要特点及预防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78-79.

[48]李光志,张营.《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170.

[49]马占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47-48.

[50]程彬.关于我国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138-139.

[51]韦邦国,宋韬,郭帅.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移动机械臂激光导航标定[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06:47-49.

[52]徐雅微,韩畅,赵子航,姚圣.基于VIVE的虚拟现实交互式机械臂仿真运动平台搭建[J].现代计算机,2019,14:68-72.

[53]马波,赵祎,齐良才.变分自编码器在机械故障预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12:245-249+264.

[54]孙晓金,刘洪波.机械自动化设备设计的安全控制[J].南方农机,2020,51(04):132.

[55]葛兆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04):134.

[56]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20(02):32.

[57]郭兰天,尚艳竣,蔡凤帅,韩祥晨,胡耀增.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0(03):35-36.

[58]王岩.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2):40.

[59]周海江.基于现代化的机械装配自动化应用及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0(03):186.

[60]董佩.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20,35(01):233-234.

[61]王晗.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20(02):203.

[62]刘梦,李娜.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践[J].科技风,2020(01):131.

[63]曹祥辉,宋瑞瑞.机械自动化与绿色理念相融合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20(01):145.

[64]张丽红,郝俊珂.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问题及改进方法探究[J].科技风,2020(01):155.

[65]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河北农机,2020(01):31.

[66].机械行业启动全面质量管理升级行动[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1(2017-10-30).

[67].2017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4-16(2017-10-30).

[68].我省首评"机械工业50强"东汽、二重、川开等入选[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69].2017年四川省机械工业联合会联络员会议在峨眉山召开[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designofmechanicaldevice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Pro/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金会庆.驾驶适性.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蔡辉、张颖、倪宗瓒等.Delphi法中评价专家的筛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1:49~55.

3侯定丕.管理科学定量分析引论.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王有森.德尔菲法.医学科研管理学(刘海林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79~289.

5安徽省劳动保护教育中心编.劳动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及其编制说明汇编第三辑,1987.

[1]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6]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8]须雷.国外起重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241

[9]张质文,王金诺.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0]杨育坤.国外随车起重机的生产与发展[J].工程机械,1994(11):31-34

[11]刘宇,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最优截面形式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3(1):65-69

[12]张青,张瑞军.工程起重机结构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3]邓胜达,张建军.汽车起重机吊臂旁弯现象的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0(11):39-41

[14]李志敏.伸缩吊臂滑块局部应力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5]蒋红旗.汽车起重机吊臂有限元优化设计[J].煤矿机械,2005(2):9-11

[1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7]张宇,张仲鹏.类椭圆截面吊臂的约束扭转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237-239

[18]江兆文,成凯.基于ANSYS的全地面起重机吊臂有限元参数化建模与分析[J].建筑机械,2012(7):89-92

[1]邹银辉.煤岩体声发射传播机理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贾宝新,李国臻.矿山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0,35(12):2045-2048

[3]柳云龙,田有,冯晅,等.微震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801-1808

[4]徐剑平,陈清礼,刘波,等.微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7(1):89-82

[5]汪向阳,陈世利.基于地震波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J].电子测量技术,2008,31(7):121-123

[6]何平.地铁运营对环境的振动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7]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8]崔自治.土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9]许红杰,夏永学,蓝航,等.微震活动规律及其煤矿开采中的应用[J].煤矿开采,2012,17(2):93-95、16

[10]李铁,张建伟,吕毓国,等.采掘活动与矿震关系[J].煤炭学报,2011,36(12):2127-2132

[11]陈颙.岩石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秦树人,季忠,尹爱军.工程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董越.SF6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及振动信号的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张谦.基于地脉动观测的城市地区工程场地动参数及反演地下结构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5]刘振武,撒利明,巫芙蓉,等.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微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5):843-853

[16]聂伟荣.多传感器探测与控制网络技术-地面运动目标震动信号探测与识别[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1(6).

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械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期.王晓军.

[2].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7期.牛宗伟.李志永.

[3].铸造铝合金绿色化规划概论.

《铸造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z1期.钱翰城.李俊.

[4].工业设计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吕艳红.吴晨.任文营.

[5].《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5期.张增敏.邓丽明.谢嘉.

[6].基于CAXA软件的《CAD/CAM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王英惠.

[8].包装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期.孙昊.张新昌.王利强.

[9].数据流关键技术研究概论.

《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1期.羌晨晨.

[10].现代工业概论课程大班制教学方式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7期.许四祥.高培青.

[1]机械基础系列课素材库—机械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者:赵艳红.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理工大学2003(学位年度)

[2].高浓度难降解印染废水变频超声聚焦裂解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江育波.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3].基于AD+TRIZ理论的快速夹紧机构创新设计.被引次数:1

作者:刘凡.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4].全自动医用带线缝合针打孔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刘奎武.机械工程江苏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一种自动贝壳装饰贴片切割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范红梅.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CAXA数控编程软件应用概论.

孙贻芬,2013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

[2]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概论.

安利强.王永芳.王璋奇,2004第十三届河北省铸造学术年会

[3]对高校机械类骨干通选课“高新技术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张明哲.赵东.任升峰,2008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4]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铸件挽救工程概论.

郝影秋.曹瑞鹏,20092009全国铸件挽救工程技术年会

[5]逆向工程技术概论.

周耀新.王宏涛.刘巧云,2005第十一届全国机械设计年会

[6]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论.

王宏涛.刘巧云.周耀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学术年会

[7]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概论.

王宏涛.周耀新.刘巧云,2005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

[8]X射线实时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概论.

曾祥照.孙忠诚,199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

[9]铝合金挤压铸件缺陷概论.

齐丕骧.齐霖,20012001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10]鲜奶冷藏运输设备概论.

王福.王颖伟.王慧峰,19991999年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

包装与食品机械论文

绿云梨的动态特性研究农业机械学报6<>,王俊辐照预处理对苹果脱水特性的影响核农学报<4>,王俊电子鼻信号特征提取与传感器优化研究传感技术学报19<3>, 20060908海铮 王俊甘草起苗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农业机械学报37<7>, 20060729于慧春 刘俊峰 冯晓静 王俊机械损伤苹果CT值的试验研究农业机械学报37<6>, 20060628徐澍敏于勇王俊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diesel engine operated with diesel and burning oil of biomass 生物质燃油的燃烧特性Renewable Energy31<7>, 20060628Zhang HM, Wang J水果含水率与CT 值相关性的研究科技通报22<6>, 20060609徐澍敏王俊Studies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Pear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基于有限元的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7<6>, 20060608Song J, Li and microwave drying of peach远红外和微波干燥桃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39<3>, 20060529Wang J, Sheng KCModeling 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 of gamma-ray irradiated rough rice辐照稻谷平衡含水率的模拟研究Drying Technology24<5>, 20060529Yu Y, Wang JThe firmness detection by excitati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for peach通过动力学特性对桃子的坚实度检测Food Control17<5>, 20060506Wang J, Teng B, Yu Y桃的撞击特性及与损伤的关系浙江农业学报18<2>, 20060330徐澍敏何龙 马顺水 厉继仁王俊鸡蛋蛋壳受载特性的有限元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32<3>, 20060329宋慧芝 王俊生物质燃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烧特性农业机械学报37<3>, 20060326张红梅 徐国强 王俊番茄整果在常温贮藏中的蠕变特性试验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32<3>, 20060325陆秋君 王俊 黄会明 周莹Detection of adulteration in camellia seed oil and sesame oil using an electronic nose基于电子鼻食用油掺假的研究European Journal of Lipi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8<2>, 20060209Hai Z, Wang JElectronic nose technique potential monitoring mandarin maturity基于电子鼻技术的柑橘成熟度的检测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113<1>, 20060103Gomez AH, Wang J, Hu GX, et al.番茄硬度的电子鼻评价与预测的研究园艺学报32<6>, 20051208周亦斌,王俊Effect of gamma irradiation pre-treatment on dr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ies of rice 伽马射线预处理对稻米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Radiation Physics, Radiation Chemistry74<5>, 20051130Y. Yu; J WangEggshell crack detection by dynamic frequency analysis通过动态频率特性对蛋壳裂纹的分析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21<1-2>, 20050909Wang J, Jiang RS电子鼻无损检测柑橘成熟度的实验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31<8>, 20050806胡桂仙Antihus Hernández Gómez 王俊 王小骊在常温贮藏中番茄应力松弛特性的试验农业机械学报36<7>, 20050700陆秋君王俊S拟合与BP神经网络的结合及其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7>, 20050700海铮 王俊梨动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36<6>, 20050628宋慧芝 王俊 陈琦峰 严志权Dr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rying quality of carrot using a two stage microwave process两种不同波段微波对胡萝卜干燥品质和特性影响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68<4>, 20050608Wang J, Xi YS柑桔敲击响应主频率与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31<5>, 20050528黄会明,王俊,胡桂仙, 陆秋君罗剑毅60Coγ射线辐照预处理对小麦干燥特性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1<5>, 20050500于勇 王俊 王爱华 庞林江 傅俊杰深小网箱网衣破损监测系统设计农业机械学报37<4>, 20050425叶盛基于电子鼻的番茄成熟度及贮藏时间评价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1<4>, 20050400周亦斌 王俊鸡蛋敲击响应特性与蛋壳裂纹检测农业机械学报36<3>, 20050323姜瑞涉 王俊 陆秋君 于勇Variations in firmness and sugar content in \’Huanghua\’ pear (Pyrus pyrifolia \’Nakai\’)“黄花”梨坚实度和含糖量的变化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80<3>, 20050309Wang J, Sheng KCImpulse response of pear fruit and its relation to Magness-Taylor firmness during storage在贮藏中梨的脉冲响应与MT坚实度的关系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35<2>, 20050229Gomez AH, Wang J, Pereira AG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对晚稻低温干燥特性的影响核农学报19<1>, 20050101于勇 王俊 王爱华 罗剑毅The effect of gamma-ray irradiation on the dr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l quality of dried potato slices γ射线对马铃薯片干燥和品质特性的影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40<1>, 20050101Wang J, Du YSMicrowave dr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lternative power on dried quality for potato微波的干燥特性与变功率对干燥品质的影响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19 <5>, 20040906王俊熊永森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ear as a function of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梨的各向物理特性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7<2>, 20040700王俊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茶叶科学24<2>, 20040502周亦斌 王俊Modeling of muti-layer far-infrared dryer多层远红外干燥模型DRYING TECHNOLOGY22<4>, 20040401王俊,盛奎川The steady-state sinusoidal dynamic behaviour of peach and pear桃梨的稳态交变动态特性BIOSYSTEMS ENGINEERING87<4>, 20040401王俊,陆秋君梨敲击激励产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农机学报35<2>, 20040401王俊,滕 斌桃下落冲击动力学特性及其与品质相关性农工学报20<1>, 20040401王俊,滕 斌电子鼻与电子舌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农业工程学报20<2>, 20040202王俊 胡桂仙 于勇 周亦斌Pea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firmness detection梨动态特性与坚实度检测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18<3>, 20040202王俊,滕斌,于勇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act pear果实动态特性TRANSACTIONS OF THE ASAE47<1>, 20040202王俊,陆秋君电子鼻在食品检测中应用研究的进展食品发酵与工艺30<2>, 20040201周亦斌 王俊虚仪现实技术及要农业中的应用中国农机化<1>, 20040102何喜玲王 俊60Co辐照预处理对苹果片脱水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中国食品学报4<1>, 20040101王俊 巢炎 王剑平 傅俊杰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 resonance frequency and egg physical properties鸡蛋动力学响应与其物理特性的关系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37<1>, 20040101王俊,姜瑞涉,于勇频谱分析在桃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0>, 20031005滕 斌,张向明, 王俊浙江大学农业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9>, 20030909应义斌 赵文波 郭亚芳 冯水娟 何勇 王俊高新技术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中的应用中国食品学报3<3>, 20030901于 勇 王 俊 胡桂仙建立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探索19(3).-<3>, 20030509应义斌 赵文波 何勇 苗香雯 王俊 汪懋华梨的下落碰撞冲击加速度特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9<3>, 20030506陈善锋周亦斌 王俊 王剑平电子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浙江大学学报29<5>, 20030503于 勇 王俊 胡桂仙近红外技术及其在农业物料检测中的应用中国农机化<5>, 20030502庞林江 王俊Effect of Co-60 irradiation on d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appleCo-60对苹果的干燥的影响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56<4>, 20030430jwang(王俊)脱水蔬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4>, 20030404于 勇 胡桂仙 王 俊辐照对土豆失水和干燥品质影响核农学报<2>, 20030403王俊高校测绘教学与工程素质培养农业化研究<2>, 20030402郑霞,王俊,田学艳Effect of Gamma Irradiation on Quality of Dried Potato60Co辐照对土片脱水特性和品质的影响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4<1>, 20030401王俊 巢炎Effect of Gamma Irradiation on Quality of Dried Potato辐照对土豆干品质的影响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66<4>, 20030330j wang(王俊)鸡蛋蛋壳裂纹敲击响应特性与检测农业机械学报36<3>, 20030309姜瑞涉 王俊Anisotropic Relaxation Properties of Pear梨松弛特性差异Biosystems Engineering85<1>, 20030306Biosystems Engineering水稻直播机中国农机化<1>, 20030103何喜玲.王俊试析我国博士生教育收费制度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1>, 20030101张慜范柳萍景玉美应义斌王俊黄花梨的撞击力学特性研究农业工程学报<6>, 20021230王俊黄花梨果实的坚实度和糖度差异浙江大学学报33<6>, 20021225王俊鸡蛋品质检测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1>, 20021102姜瑞涉, 王俊A Single Layer Model Far-infrared Radiation Drying of Onion洋葱的远红外干燥模型Drying technology20<10>, 20021025j wang(王俊)农业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中国农机化<10>, 20021002胡桂仙,于勇,王俊梨肉松弛特性各向差异研究农业工程学报<4>, 20020725王俊农业物料碰撞数据采集系统农业工程学报18<3>, 20020725王俊D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Irradiated Apple slices辐照预处理苹果片的干燥特征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52<1>, 20020530j wang(王俊)辐照土豆热风干燥工艺的实验研究农业机械学报32<3>, 20020526王俊微波干制胡萝卜试验研究科技通报18<5>, 20020504熊永森,王 俊,王金双农业物料力学试验系统研究浙江大学学报33<2>, 20020425王俊微波干燥胡萝卜片干燥特性试验研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2>, 20020406王金双,熊永森,王俊无菌包装技术探讨包装与食品机械20<3>, 20020301雷进波,王俊农业物料力学试验测控系统设计农业机械学报33<1>, 20020125王俊土豆片的微波干燥规律实验研究浙江农业学报14<1>, 20020101王金双,王俊,熊永森农业物料特性及其应用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 20020101姜瑞涉 王俊辐照苹果热风干燥工艺的研究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7<5>, 20011125王俊60COγ射线辐照预处理对切片土豆的干燥特性影响核农学报16<6>, 20011120王俊黄花梨的动态特性试验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7<3>, 20010530王俊辐照苹果的干燥特性研究农业工程学报17<3>, 20010526王俊物料特性对微波干燥影响的研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3).-18-191<1>, 20010501熊永森,王金双,王俊国内外瓜果品质的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现代化农业<1>, 20010129滕 斌,王俊胡萝卜微波干燥最佳工艺试验研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 20010101王金双,熊永森,王俊利用重力进行茶叶梗分选研究农业工程学报16<增>, 20001230陈贵祥王 俊切片土豆干燥中传热过程模拟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6<6>, 20001129王俊切片土豆间歇干燥过程传质模拟研究农业工程学报16<6>, 20001125王俊梨肉的各向机械特性研究农业机械学报31<6>, 20001125王俊农产品分级技术及品质检测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00301陈善锋 王俊桃坚实度和糖度的相关性研究浙江农业学报15<5>, 20000201陆秋君, 王俊, 陈善锋

1、来稿用电子邮件方式或为电脑打字稿(最好附软盘);务必注明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以便联系。2、稿件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一稿不得复投,登载来稿时本刊有删改权。来稿请自留底稿,稿件如不录用,本刊恕不退稿。3、稿件请按以下顺序编写: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及邮码,200字以内中文摘要(含关键词不少于4个),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称、籍贯、民族、出生年、简历以及研究方向、论文和专著数,基金项目请注明基金编号。);另附英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英译名、英文摘要(含关键词不少于4个)。摘要应突出论文关键内容,不应为标题的摞列。尤其英文摘要更应逐句认真推敲,力求准确无误。4、文稿中插图要符合国标要求,图中说明文字用序号标示。序号文字说明标注在图名之下。插图要简明、清晰、与文章中说明问题对应,除去不必要的多余部分。5、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被引用期刊论文等单篇文献时,其著录顺序与符号为“顺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被引用为图书等整本文献时,其著录顺序与符号为“顺序号,作者,整本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食品塑料包装的种类及安全性食工051 2081605127 程鹏摘要 食品包装是现代食品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着保护食品质量和卫生、方便储藏和运输、延长或假期和提高商品价值等重要作用。塑料是以合成树脂的单位为原料,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增塑剂、润滑剂、抗氧化剂、着色剂、杀虫剂和防腐剂等助剂后制成的一种高分子材料。塑料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合成树脂中的游离单位含量(例如聚氯乙烯中的游离氯乙烯单体含量等)以及所添加的助剂的品种。关键字 食品;塑料包装;安全性;食品包装是现代食品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着保护食品质量和卫生、方便储藏和运输、延长或假期和提高商品价值等重要作用[1]。包装在对食品提供保护,防止食品受外界微生物或其它物质的污染,防止或减少食品氧化和其它反应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必须有适当的阻隔性,如油脂食品要求高阻氧性和阻油性;干燥食品要求高阻湿性;芳香食品要求高保香性;而果品、菜类鲜活食品又要求包装有一定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透过性。此外食品包装材料还要有良好的抗拉伸强度、耐撕裂、耐冲击等机械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应与内装食品发生化学反应,确保食品安全。另外还要有较高的耐温性,适合食品的高温消毒和低温储藏等特点。包装自古就有,但直至成为食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原来许多传统不包装的食品,如鲜肉、水果、蔬菜现在也使用了包装。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包装容器、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塑料制品及软塑材料(如复合薄膜等);天然、合成橡胶制品;陶瓷、搪瓷容器;铝、不锈钢、铁质容器;玻璃容器;食用包装用纸[2]。其中塑料包装容器和材料以其重量轻、不易破损、运销方便、易于加工、成本低和装饰效果好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上[3]。塑料是以合成树脂的单位为原料,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增塑剂、润滑剂、抗氧化剂、着色剂、杀虫剂和防腐剂等助剂后制成的一种高分子材料[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性能、多功能性塑料软包装材料正成为热点开发的包装材料。一、塑料包装的种类(一)高阻隔性塑料包装材料高阻隔性塑料包装材料是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对食品起到了保质、保鲜、保风味以及延长货架寿命的作用。保存食品的技术多种多样,象真空包装,气体置换包装,封入脱氧剂包装、食品干燥包装、无菌充填包装、蒸煮包装液体热充填包装等等。在这些包装技术中许多都要使用到塑料包装材料,虽要求其具备多种性能,但重要的一点是都须具备良好的阻隔性。(二)、新型保鲜膜由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远程运输越来越多,鲜活呆蔬的远距离运输,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对能够使鲜活果蔬保存期和货架期延长的保鲜薄膜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材料科学的进步,作为食品包装材料不仅要求高阻气性,而且进一步要求发展选择透过性的功能,这类选择透过性包装材料在国外已进入实用化阶段,主要有添加溶解气体物质的薄膜,添加多孔沸石或氧化硅等粉末的薄膜,用咖玛射线照射使薄膜性质发生变化以及利用扩散系数对含水率的依存性、引入含有羟基基团和酰胺基基团的薄膜等(三)、无菌和抗菌塑料包装材料无菌包装可以在无菌条件下,不用添加防腐剂,在常温下就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可延长货架寿命,方便运输和贮存。无菌包装主要应用于食品、高调味品,医药及化妆品等领域。所使用的软包装材料为纸、塑、铝塑复合膜,含高阻隔性塑料的多层共挤无菌包装片材等。(四)、高耐热必塑料包装材料耐热性塑料软包装材料以前多为耐蒸煮杀菌用,满足耐蒸煮杀菌的包装要求在120℃、10~20mln蒸煮杀菌或加热的情况下,外观形状、品质均无明显的变化,包装食品在贮存过程中不产生容器破损、内容物泄漏、微生物二次污染以及光和热使内容物变质等情况。基本是以具有遮光性的铝箔为中间层,高阻隔性塑料PA、PET为外层,具有热封性的PE、PP为内层的多层复合蒸煮膜制成的蒸煮袋使用的最多。一些新型的含高阻隔性材料的EVOH、PVDC、MXD6,硅氧化物蒸镀膜等的多层复合材料也日渐使用。塑料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合成树脂中的游离单位含量(例如聚氯乙烯中的游离氯乙烯单体含量等)以及所添加的助剂的品种。塑料包装对食品造成的污染来自四方面:一是塑料中有毒物质游离出来并迁移到食品内部;二是塑料包装表面污染物,造成包装表面微尘杂质污染食品;三是塑料包装材料的缺损导致的食品污染;四是塑料包装材料回收或处理不当,再利用时引起食品的污染。其中塑料本身的安全性最为重要。二、食品塑料包装的安全性(一)塑料自身的安全性1.塑料树脂的安全性目前用于食品包装的大多数塑料树脂是无毒的,但是它们的单体分子却大多有毒性。有的甚至是明确的致癌物[4]。如PVC和PVDC,其单体有明显的致突变性;聚氯乙烯制品在50度以上就会缓慢析出对人体有害的氯化氢气体;塑料中的这些有害单体、低聚物残留与向食品迁移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性,因此,塑料包装的使用须严格控制塑料单体的含量。2.塑料助剂的安全性塑料助剂通常都存在安全卫生问题,一种塑料是否能应用于食品包装,关键取决于是否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助剂。3.复合塑料薄膜粘合剂的安全性目前复合薄膜食品包装袋通常采用聚氨酯型粘合剂,带来甲苯二异氰酸酯,在食品蒸煮时,会迁移至食品中并水解生成具有致癌性的TDA。不符合GB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5]。(二)塑料包装材料、容器的表面污染塑料包装材料和容器在生产、运输和储存以及用于食品加工等过程都有可能受到外界微生物或者微尘杂质的污染,因此,必须严格进行消毒[6]。不同的塑料包装容器应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三)塑料包装材料的缺损塑料包装材料,尤其是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在制作中由于过失导致的小孔,或弯曲、折叠、变形所产生的破裂,以及不正确的封口等会导致包装渗透或密封性丧失,从而导致虫害及微生物污染包装内食品。目前塑料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性能、无毒无害、绿色环保、物美价廉、方便使用的方向发展。于此同时随着国家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评估体系的完善、塑料包装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损害必将能够降到更低程度。参考文献[1]、章建浩。食品包装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王晓华,杨兴章。浅谈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安全隐患及控制措施[J].轻工机械.2006,24(3)。[3]、王敏. 常用塑料包装材料优劣对比[J]. 中国包装, 2007,(02).[4]、董士华. 食品包装材料的种类及安全卫生性[J]。中国商检,1998,[3].[5]、颜亦斌. 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4,22(2).[6]、邓开发,陈新,包装的安全性和毒性机理研究[J].包装工程,2002,23(1).这个是我自己原先交的论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我就是本科的啊?是不是字数不够啊 你自己再修改一下吧 或者格式方面的。

包装与食品机械杂志社

1、来稿用电子邮件方式或为电脑打字稿(最好附软盘);务必注明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以便联系。2、稿件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一稿不得复投,登载来稿时本刊有删改权。来稿请自留底稿,稿件如不录用,本刊恕不退稿。3、稿件请按以下顺序编写: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及邮码,200字以内中文摘要(含关键词不少于4个),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称、籍贯、民族、出生年、简历以及研究方向、论文和专著数,基金项目请注明基金编号。);另附英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英译名、英文摘要(含关键词不少于4个)。摘要应突出论文关键内容,不应为标题的摞列。尤其英文摘要更应逐句认真推敲,力求准确无误。4、文稿中插图要符合国标要求,图中说明文字用序号标示。序号文字说明标注在图名之下。插图要简明、清晰、与文章中说明问题对应,除去不必要的多余部分。5、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被引用期刊论文等单篇文献时,其著录顺序与符号为“顺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被引用为图书等整本文献时,其著录顺序与符号为“顺序号,作者,整本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名誉主任:岳书学 李树君主任:萧衡副主任:曹巨江 田恒增 赵 淮委员:(按姓氐笔划为序)马中苏 马海乐 孔保华 孔晓玲 王 俊 卢立新 石 青 刘木华 刘文秀 孙智慧朱文学 江仲文 何南至 张兰芳 李 惠 李子明 李善为 杨传民 陈淑梅 陈满儒居荣华 郭玉明 姜绍通 崔建云 谢祖琪岳书学(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 会长、教授级高工)李树君(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 理事长、研究员 博导)萧 衡(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包机分所 总工、研究员)曹巨江(陕西科技大学 副校长、教授)田恒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 常务副理事长、研究员)赵 淮(包装与食品机械杂志主编、教授级高工)马中苏(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副院长 教授、博导)马海乐(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院长、教授、博导)孔保华(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副院长、教授 博导)孔晓玲(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 所长 教授)王 俊(浙江大学农业装备及自动化研究所 副所长、 教授 博导)卢立新(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副院长 教授、博导)石 青 (中国医药装备行业协会 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刘木华(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 院长 教授)刘文秀(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 党委书记 、研究员)孙智慧(哈尔滨商业大学轻工学院 院长、 教授)朱文学(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院长、教授 博导)江仲文(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教授级高工)何南至(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 常务副理事长、教授级高工)张兰芳(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秘书长、研究员)李 惠(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务部部长、研究员)李子明(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 总经理、研究员)李善为(包装与食品机械杂志常务副主编、高级工程师)杨传民(天津商业大学工学院 副院长、 教授)陈淑梅(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满儒(陕西科技大学 院长、教授)居荣华(南京食品包装机械研究所 所长、教授级高工)郭玉明(山西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姜绍通(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院长、教授、博导崔建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系主任、教授)谢祖琪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总工 教授级高工)

包装与食品机械期刊2022

2022年09月。《食品工业科技》是一本全面报道食品科学及食品工业技术研究进展的中国学术期刊,2022年第19期网络首发半月发行时间是2022年9月。《食品工业科技》创刊于1979年,半月刊,是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北京一轻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轻工行业期刊。

中文排名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食品工业 5.中国粮油学报 6.中国油脂7.中国调味品 8.茶叶科学 9.食品研究与开发 10.中国乳品工业 11.食品科技 12.酿酒科技13.食品与机械 14.中国酿造 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4、畜牧兽医学报 6、中1国兽医学报 6、中1国预防兽医学报 8、中0国兽医科技(改名为4:中5国兽医科学) 2、中5国兽医杂志 7、草业学报 0、中3国草地(改名为4:中3国草地学报) 1、草地学报 7、动物营养学报 00、蚕业科学 13、黑龙江畜牧兽医 01、草业科学 22、中1国家禽 01、动物医学进展 36、中0国饲料 38、畜牧与i兽医 52、饲料工t业 13、中5国畜牧杂志 70、饲料研究 40、中4国畜牧兽医一s级学报不n太i清楚。。。 lbrfyㄣg姬aイ◣む鸳农〗eaイ◣む鸳农〗yㄣ

2021前20名最新影响因子排名:1.食品科学;2.茶叶科学;3.食品科学技术学报;4.中国酿造;5. 食品与发酵工业;6.中国食品学报;7.现代食品科技;8.食品工业科技;9.肉类研究;10.包装与食品机械;11.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2.保鲜与加工;13.中国粮油学报;14.中国调味品;15.食品与机械;16.中国食物与营养;17.大豆科学;18.食品科技;19.中国乳品工业;20.中国食品添加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