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中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要、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茶以人兴,人伴茶名。现在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喜欢饮茶,茶和茶文化覆盖了全球。 美国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英国 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 英国人好饮红茶,特别崇尚汤浓味醇的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伴随而来的还出现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会以及饮茶舞会等。目前,英国人喝茶,多数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倘有客人进门通常也只有在这时间段内才有用茶敬客之举。他们特别注重午后饮茶,其源始于18世纪中期。因英国人重视早餐,轻视午餐,直到晚上8时以后才进晚餐。由于早晚两餐之间时间长,使人有疲惫饥饿之感。为此,英国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时左右请大家品茗用点以提神充饥,深得赞许。久而久之,午后茶逐渐成为一种风习,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英国的饮食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都有供应午后茶的。在英国的火车上,还备有茶篮,内放茶、面包、饼干、红糖、牛奶、柠檬等,供旅客饮午后茶用。午后茶实质上是一餐简化了的茶点,一般只供应一杯茶和一碟糕点,只有招待贵宾时,内容才会丰富。法国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靠大西洋。自茶作为饮料传到欧洲后,就立即引起法国人民的重视。以后,几经宣传和实践,激发了法国人民对可爱的中国茶的向往和追求,使法国饮茶从皇室贵族和有闲阶层中,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法国人最爱饮的是红茶、绿茶、花茶和沱茶。饮红茶时,习惯于采用冲泡或烹煮法,类似英国人饮红茶习俗。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或一小包袋泡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流行饮用瓶装茶水时加柠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还会在茶水中掺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凉的鸡尾酒饮用的。 法国人饮绿茶,要求绿茶必须是高品质的。饮绿茶方式与西非饮绿茶方式一样,一般要在茶汤中加入方糖和新鲜薄荷叶,做成甜蜜透香的清凉饮料饮用。 花茶,主要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其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习惯于用茶壶加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饮。爱茶和香味的法国人,也对花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特别在一些法国青年人中,又对带有花香、果香和叶香的加香红茶发生兴趣,成为时尚。 沱茶主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一些养生益寿者、特别是法国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每年从中国进口量达2000吨,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种类。另外,法国的巴黎,人们非常喜欢洗茶叶澡。把茶叶和桉树叶、海藻同包于柔柔的雪纺绸中,投于浴池,有一股淡淡的茶香溢出。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因此饮茶带有英国色彩,大多习惯于饮红茶,普遍爱好的是牛奶红茶。一般早、中、晚饭后各一次,有的甚至达到5次。大多采用茶炊烹煮法,即先将开水壶中水煮沸,尔后放上红茶,再烹煮3至5分钟,随即用过滤器滤去茶渣,然后将茶汤注入茶杯,再加上牛奶和糖调匀即饮,另外,也有少数不加牛奶而代之以柠檬片的,又叫柠檬红茶。 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高地以及靠近阿富汗边境的牧民,也有爱饮绿茶的。饮绿茶时多配以白糖并加几粒小豆蔻,以增加清凉味。巴基斯坦人待客多数习惯用牛奶红茶而且还伴有夹心饼干、蛋糕等点心,大有中国广州早茶一盅两件之风味。 俄罗斯 喝茶属于俄罗斯生活的一部份,俄罗斯人喜欢喝茶,但是跟所有以肉食为主的民族一样,他们喜欢喝红茶,主要是红茶末。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就是中国茶叶的最大买主,那时候中国茶叶的出口量百分之七十五都卖给沙皇时期的俄国。莫斯科市中心中国城社区有十九世纪雕龙画栋的中国茶行,可见证当时双方茶叶贸易的兴盛
中英两国茶文化差异的比较发布时间 2011-07-05 浏览 11344 次品;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英国变成一个喝茶的国家,至少在民族营养、社会伦理、经济政治等方面,对英国现代文明的进程有过有益的影响。”[3]英国人用本民族的牛奶和美洲的糖将苦涩的茶变成了甜饮料,使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于是,茶就成了香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生活必需品,成了日常食品干面包、奶酪、咸肉的佐餐饮料,特别是茶进入平民百姓家庭后,饮茶成为习惯化、仪式化的生活内容。下午茶不仅仅是温馨、宁静、和谐、休闲的家庭生活象征,为女性参与社交生活提供了场所——家庭茶室和社会茶园,在陶冶性情、维护道德、塑造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和社会伦理上,都功不可没。而国内对茶叶巨大的消费量刺激了英国的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特别是英国为了改变茶叶输入,白银外流的窘境,将鸦片输入中国后,英国和东印度公司赚取了滚滚财富,支持了大英帝国庞大的东方殖民地,为早期工业文明提供了资本积累,进而为英国驱动的世界贸易体系奠定了基础。五、结语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或后现代主义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传播媒体的高度现代化已经使我们居住的世界产生急剧的变化。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特殊跨文化能力,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在多元文化中丢失自我和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的狭隘和偏见
(1)影响: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也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茶叶贸易的冲突,成为北美殖民地革命的导火线。
中国人应该过好自己的节日。而且,每年的圣诞节给各个地方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社会秩序也带来很大的影响,如狂欢节过后,光是充气棒垃圾就是好几吨,给环卫工带来极大的清扫困难,它们而且也是不容易降解的;还有,每年的圣诞节,大量的人涌到街上,阻断交通不说,污染环境不说,践踏草坪不说,那样你追我赶,甚至闹进了派出所,的确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圣诞节时,用于装饰圣诞树的材料和霓虹灯所耗电能,对中国这样一个原本就缺电的国家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据说,成都还拟将一个高100米的电视塔装扮成一个巨大的圣诞树,还将申请吉尼斯纪录,这是严重浪费! 下面的连接去看看,可以从中找到点
一、关于西方节日 节日从古至今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产物。节日慢慢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国家个体的逐渐形成,每个国家都发展出花样繁多的节日。世界的不断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许多民族不仅庆祝自己的节日也开始外国的节日,这种现象在中国比较普遍。 当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到来的时候,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都会一起庆祝,或是逛街购物或者吃饭看电影开派对,许多商家更是抓住这些机会大肆宣传促销,其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 造成东西方节日待遇差异的原因 1.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节日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尽管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分不开,但这种变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近代节日的演变,特别是西方节日和生活方式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更应使我们注意在引进外来文化时不能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而应该对其合理成分加以传承和发扬。在这个意义上,近代节日的演化或许能为今天的文化保护提供一点启示。 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包括西方节日在内都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就是全家人聚在一家享用一大桌的美食,在过去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高,所有人盼望的就是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大餐,但是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如往日了,人们如今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消费,西方节日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精神需求,因此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很多西方节日也很有人情味,比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身边浓郁的亲情和爱情。 2.西方节日的积极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西方节日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吸收新的节日也可以充实国人的生活,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也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趣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3.西方节日的消极影响 西方节日的不断侵入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年轻人这一群体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更是陌生,加之很多中国节日都是阴历时间,年轻人对于阴历的计时方式也比较陌生,所以往往忽略传统节日。 三、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 在对待西方节日态度方面不同年龄段对此有不同的态度,年龄稍长的一些人对此毫无兴趣可言,他们认为这些节日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商家促销取钱财,老一辈人节俭惯了,他们不理解年轻人买鲜花等看似不实用的东西。然后年轻一代人对西方节日则比较感兴趣,因为我们所成长的环境就是文化大融合时间,从小到大接受者各国文化的熏陶,思想也必然相对开放,这也无可厚非。 一些评论家认为中国人正在失去他们传统的价值观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其实这种想法在我看来未免有小题大做之嫌,因为很多年轻人庆祝西方节日并不是因为多么崇拜追捧西方文化,他们只是为了获得一些乐趣,追求一些新鲜刺激,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娱乐行为,也有人说这是在追求时尚,但是并不代表国人在庆祝西方节日的同时就不再重视中国文化传统,相反,我坚信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自豪感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不是任何其他西方事物可以替代的,西方节日也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永远不会撼动中国文化之根基。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如何使传统节日更加有趣更加新鲜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如今我们已经出台政策,凡是中国传统节日都放假三天,为的就是提高传统节日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但是不是简单的一个假期政策就可以提高其地位,我们应该找寻更加卓有成效的方法,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尤其是年轻人的偶像情结,我们也可以聘请一些明星偶像做宣传。 最后,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认识到,在对待西方节日对中国社会影响的问题上要采取辩证的态度,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这些节日彰显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我们应对传统节日加以继承和弘扬,在接受西方节日是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盲目崇拜迷失自我。
中国传统节日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一月一日: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三月八日:妇女节三月十二:植树节清明节前一天:寒食(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五月一日:劳动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六月一日:儿童节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九月十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年:(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传统节日表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2,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3, 正月初五路神生日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5,二月十五,花朝节6,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 现在一般定在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 五月初五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 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 "地藏节"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20,冬至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22,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关帝诞:六月廿四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鲁班公诞 :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黄帝诞辰:二月初二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孟子诞辰:四月初二岳飞诞辰;二月十五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附1: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正月初二 祭财神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附2:其它节日:“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 六月十四的 六月六的 六月五日的 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观音诞: 二月十九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十一月十九 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填仓节 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中英对照 Year's Day 元旦(1月1日)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s Day 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Festival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 Working Women's Day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 Day 植树节(3月12日) Day 邮政节(3月20日) Meteorology Day 世界气象节(3月23日) M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Festival 清明节(4月5日) Labour Day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Youth Day 中国青年节(5月4日)' Festival 护士节(5月12日) Boat Festival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Children's Day 国际儿童节(6月1日) Party's Brithday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 Army's Day 建军节(8月1日) (Moon)Festival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s Day 教师节(9月10日) Day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Day 国庆节(10月1日) Year's Eve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中国常见传统活动中英对照过年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春联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剪纸 paper-cuts年画 new year paintings买年货 do shopping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 do spring festival shopping敬酒 propose a toast灯笼 lantern烟花 fireworks爆竹 firecrackers (people scare off evil spirits and ghosts with the loud pop.)红包 red packets (cash wrapped up in red paper, symbolize fortune and wealth in the coming year.)舞狮 lion dance (the lion is believed to be able to dispel evil and bring good luck.)舞龙 dragon dance (to expect good weather and good harvests)戏曲 traditional opera杂耍 variety show灯谜 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灯会 exhibit of lanterns守岁 staying-up拜年 pay new year's call; give new year's greetings; pay new year's visit禁忌 taboo去晦气 get rid of the ill- fortune祭祖宗 offer sacrifices to one's ancestors压岁钱 gift money; money given to children as a lunar new year gift culture note: in the old days, new year's money was given in the form of one hundred copper coins strung together on a red string and symbolized the hope that one would live to be a hundred years old. today, money is placed inside red envelopes in denominations considered auspicious and given to represent luck and wealth辞旧岁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扫房 spring cleaning; general house-cleaning年糕 nian-gao; rise cake; new year cake团圆饭 family reunion dinner年夜饭 the dinner on new year's eve饺子 jiao-zi; chinese meat ravioli
中西方确实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这导致人们对过这些节日的快乐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社会现状来看,过西方节日对中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1.积极影响王晓敏在《浅谈中国的西方节日热》中认为过西方节日不仅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人们在参加节日聚会时还可以增进之间的友谊。人们还会有新鲜的体验。此外,商家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他们追赶这种趋势,必然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润。肖坤冰认为“西俗东渐”在展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介绍西方传统文化等方面而言,是有一定的积极因素的。2.消极影响过西方节给中国带来的不利方面远远大于益处。王晓敏认为洋节热严重影响到了中国传统节日。首先,人们过度的崇洋媚外,西方节成为潮流和时尚,人们更加淡忘自己的节日。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现象将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力量。其次,中国追逐国外节日会减少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阻碍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肖坤冰认为洋节的盛行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助长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观。其次,进一步造成传统文化的式微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化的过程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再次,非理性消费的盛行西式生活方式所倡导的喝咖啡、品洋酒、派队舞会、玩高尔夫球等生活情趣都是建立在社会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资本主义经济之上的。目前,我国国民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比还有相当大的一截差距、劳动力工资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我们的消费观念却在“超英赶美”,不断透支社会有限的消费能力。势必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节日的重要之处是带给人们快乐,家人、亲友在一起享受幸福的节霉时光是离不开商品的,丽琳琅满醴的商品也总髓给入街带来新鲜的刺激。为节日增色。我们不难发现,“洋节”的“火”是与市场运作的“火”槌对应的。李丽敏认为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必然会对传统节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论文
摘要: 文化同语言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而翻译是语言活动的重要方式, 文化因素影响较为深刻。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其是指为民族文化的交流, 而民族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加大了英语翻译难度。本研究重点分析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翻译常见误区, 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翻译技巧, 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方; 文化差异; 英语翻译; 技巧;
翻译并不是单纯地转换语言文字, 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同民族之间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民情等方面差异较大, 所以我们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找到中西文化适当的切入点,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以此来避免翻译误区, 使得翻译出来的语句更贴近原文意思。
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 翻译概述
具体而言,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换言之, 翻译是借助不同的语言文字再现原话者的准确意思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翻译的过程中, 为了翻译准确, 不可随意增减。翻译人员的职责在于转换文字, 但是不得改变其原意。所以, 表达性和准确性是翻译的两种重要要素。表达性则是确保文字容易被世人所理解, 准确性则是翻译的基础必要条件[1]。
(二) 文化概述
目前为止, 文化尚未被准确定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著名学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尝试采用唯物主义重要观念, 将文化定义为其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表达形式。我国现代人类学者则提出, 文化是指某一特定人群的活动、感觉、思维与打扮的所有方式。
(三) 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活动包含了翻译。翻译有利于促进译语文化的发展, 同时受到译语文化的影响。在人类交际活动中, 翻译扮演着重要角色, 处于领先地位。翻译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丰富人类文化、构建精神文明国家。从微观层面而言, 翻译又有利于提高我们专业素质、文化修养, 确保职业生涯顺利实现, 使得我们使用和学习外语的能力提高。
二、东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翻译常见误区
(一) 拼写错误
分析我国公共场所英语标识语翻译得知, 拼写错误屡见不鲜, 只要稍微具有英语能力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拼写错误, 这是一种最低级的错误。例如, “厕所”的准确翻译为Toilet, 然而实际生活中, 人们普遍将其翻译为Tolet、Tolleet。
(二) 汉语拼音代替英译
若我们对城市的各个街道予以仔细的观察, 可以发现随处都存在利用汉语拼写来对英语翻译予以替代的状况。比如, 将“长安街”翻译为Chang’an JIE。通常情况下, 在对纯地名予以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汉语拼音来替代, 通用名著需要采取直译或者意译, 以便于外国友人能够极其容易的就弄懂标识语的具体含义。例如, 对于外国友人而言, “长安街”直接翻译中的JIE完全不懂意思, 然而如果翻译成Chang’an Avenue, 这种翻译不仅满足国际地名应用标准, 还有助于外国友人明白其中含义[2]。
(三) 忽视语气
在各个公共场所, “禁止入内”的标识语言随处可见, 对于中国人而言, 对这种语言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是深入品味, 这些标识语语气较为强硬, 命名感较为明显。英语中, “禁止”被翻译成Don’t, 但是这一翻译方式语气显得比较生硬。如“禁止喧哗”被翻译为Don’t make noise, 虽然不存在语法翻译错误的情况, 然而语气十分严厉。英语语气、语调比较委婉, 所以Don’t等类似生硬词语一般不会出现在公共场所。如果把“禁止喧哗”翻译为Quiet Please, 符合原意思, 人们比较容易接受。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
(一) 异化法
异化主要指的是将源语文化作为导向的一种翻译方式, 其注重对民族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予以保留, 并且在译文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异域文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文化特性等, 进而让译语文化的相关读者体会到出境感, 究其根本在于注重对形式的对等。总之, 异化翻译法具有以下特征如下:其一:对翻译目的语和语篇规范并未完全遵守;其二, 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采用不通顺与难以理解的文本;其三, 对原文中的客观材料予以有效保留, 并巧妙运用目的语中常见的古词语;其四, 使得目的语阅读人员拥有一次“精彩、深刻的阅读历程”是该方法的主要目的[1]。
例如, 将汉语当中的“铁饭碗”一词直接翻译为iron rice bowl以及将“纸老虎”翻译为paper tiger。又或者在对“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予以翻译的过程中, 著名翻译家戴乃迭夫妇以及杨宪益先生通过异化法将其翻译为:“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而霍克斯通过归化法将其翻译为:“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对两种翻译方法予以比较可以得出, 异化法主要是对源语文化进行了保留, 这样能够对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意象予以传达, 而归化法更容易理解但缺少了中国味道, 各有各的优势。有一家餐馆将Virtue作为名字, “味特优”是它的中文名。Virtue的主要含义为“美德、优点、善举”, 其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在饮食方面具有的传统美德, 并且通过谐音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翻译, 极易让消费者想象到喷香扑鼻的饭菜进而胃口大开, 是洋为中用的经典例子。
(二) 归化法
归化法主要指的是将信息接受作为核心, 译语文化作为导向的一种翻译方式[2]。该方式对译语文化能够有效接受的表达方式予以有效的利用, 让译语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的去适应与了解译本。通常情况下归化翻译法主要涉及下面几个步骤:其一, 合理的选择能够满足归化翻译的相关文本;其二, 选择一种具有自然流畅特点的目的语文体;其三, 将译文整理成目的语语篇体裁;其四, 将解释性方面的'资料融入其中;其五, 去除原文当中的客观方面的相关材料;其六, 对原文与译文当中的特征和观念予以调协。例如著名汉学家霍克斯, 在对我们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予以翻译的过程中, 考虑到英汉民族对“红”色存在着不同的联想, 进而刻意的去对“红”字予以回避, 将原书名《石头记》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并采取归化的方式将“怡红院”翻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
(三) 音译法
针对一些英语词汇, 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汉语来表达表述其真实含义, 基于此, 采用音译法比较妥当。例如, Ad idas则可直接翻译成阿迪达斯, 按照其发音翻译比较困难。现实生活中, 很多国际品牌翻译均存在这一情况。我国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在英文互译过程中, 常常难以找到一个贴近的英语词汇表达其汉字意思, 基于此, 也可采用音译法。例如, “功夫”可翻译成Kongfu, 并为外国人所认可和推广。另外, Maotai” (茅台) 、“Tofu” (豆腐) 等词汇也是常见的音译法, 广泛流传于西方社会。
综上所述, 翻译同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翻译并不是一味地转换语言层次, 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3]。难点并不是分析句子结构与语法, 而是因两种文化背景所引起的语言负迁移。互译过程实质上是努力克服文化障碍的过程, 然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蕴含了历史现象、社会现象等一系列社会范畴内容。因文化同语言之间不可分割, 在翻译前必须对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 并采用针对性英语翻译技巧, 从而真正克服语言障碍, 更贴切地翻译出原文真实思想与内涵。
相关链接
在线翻译通常是指借助互联网的资源, 利用实用性极强、内容动态更新的经典翻译语料库, 将网络技术和语言精华完美结合, 为网民提供即时响应的在线翻译或者人工翻译服务。英语在线翻译即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英语翻译服务。最常见的在线翻译由一些网站提供, 如Google翻译、百度翻译、有道翻译等等。引进了网上在线翻译工具这一最新高科技技术应用成果, 旨在介绍翻译理论和网上在线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全书共四章, 第一章介绍翻译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介绍英汉翻译基本技巧, 第三章介绍机器翻译, 第四章介绍网上在线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遵循“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的古训, 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编排体系.根据大部分学习者急需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翻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的在线翻译方法这些实际需要和现状, 开门见山, 快刀直入, 使学习者迅速掌握在线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本书可供广大专业翻译人员、计算机翻译爱好者、与翻译活动相关的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阅读。
参考文献
[1]彭江涛.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刍议[J].中外交流, 2017, (41) :140.
[2]方秋.东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J].英语广场旬刊, 2017, (4) :50-51.
[3]张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知识经济, 2017, (12) :26-27.
中西方国家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各自的 文化 上有其独特的内涵。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篇1 文化差异对 英语学习 的影响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努力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方面,却忽略了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致使许多人虽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在英语交流中仍会遇到许多困难。缺乏对文化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已严重影响了英语学习。 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很早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着名学者胡文仲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但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将从中西方的 传统文化 、习俗文化和价值体系三方面的差异来探讨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要想学好英语不仅需要掌握语音、语义和语法等语言本身的技能,还需要注重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同时又受所属文化的制约。若不能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 众多学者已充分研究了文化的内涵,如戴炜栋和张红玲认为,文化研究发展至今,一个最具概括性、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学到的一切,如语言、言行方式和内容、信仰,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张婧则认为,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 典故 、 传说 轶事。本文主要关注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习俗文化和价值体系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上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各自的文化上有其独特的内涵。由于受到不同的历史和传统的影响,中西方国家在各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传统文化亦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 学习英语 时除了要学好语言,更要关注语言所属的文化内涵。正如刘长江所言,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融合。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差异,中西方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有区别。如“龙”在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便迥然不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引以为豪的自称“龙的传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人们多用“龙腾虎跃”或“龙凤呈祥”等词形容吉庆的气氛。 但西方文化往往把“龙(dragon)”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寓意凶残。在西方传统文化中“dragon”指的是一种长有双翅且会吐火的怪兽,因此,它与凶暴直接联系在一起。 (二)习俗文化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典型地体现在习俗文化方面。不同国家的习俗文化反映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如称谓、礼仪、恭维、致谢等方面。若不能充分了解中西习俗文化上的差异则会严重影响彼此的交流。 如在称谓方面中西方的习俗文化便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人由于受到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遵循讲礼节、尊长辈的习俗。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 因此,在中国,孩子倘若对长辈或教师直呼其名会被认为不懂礼貌,将会受到家长的责罚。而在西方的习俗文化中西方人称呼除父母外的其他人时大都直呼其名,以示友好和亲近。这一点在美国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尊崇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西方人则崇尚人人平等、追求自由。 (三)不同价值体系间的差异 价值观念被普遍认为是文化的核心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价值观念必然会有所不同。而价值观念又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言语表达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语言也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也直接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尤其典型地体现在诸如,禁忌、隐私等方面。 如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注重社会群体间的亲密友好关系,因此,将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否等情况视为是对对方的关心,但这些问题在西方人眼中却是一种禁忌,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中这些均为个人的隐私,因此,避而不谈。再如中国人碰到熟人打招呼常会问“你去哪儿”或“你吃饭了吗”等,以示对对方的关心和双方的亲密友好关系,但这在西方人眼中却大有窥探隐私之嫌。 三、结语 英语学习中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如高宝虹所言,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要受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制约。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尽管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对文化因素的忽视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张友平曾指出,外语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因此,我们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熟知语言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英语学以致用,准确顺畅地将其应用于对外交流之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8):45-51. [2]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2-8. [3]张婧.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9(2):84-85. [4]刘长江.谈外语 教育 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4):14-18. [5]高宝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33-38. [6]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3):41-48. 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篇2 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 方法 ,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各个民族的语言在受到民族自身社会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反映着各自民族本身的文化内涵。如果某一个民族的人们不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就很难进行顺利的交流。因此,我们得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交际才能顺利地进行。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 [关键词]文化差异 宗教信仰 历史典故 风俗 所谓翻译不仅是对语言进行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对文化进行传递的过程。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赵贤州先生说:“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本文着重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和风俗三个方面论述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可以说是基础的,显而易见的,同时又是根深蒂固的。对习语的运用是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习语的产生、运用和人们的劳动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汉民族的文化中,中国人们印象中的东风是很温暖的,只有西北风才是很寒冷的。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西风则是 报告 春天消息的,看如下例子: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很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红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里。)钱哥川在《翻译漫谈》一书中认为此句的east wind,译成汉语时应该是西风或北风,这正是地理环境与我们生存环境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文化气氛的不同。又如,在中国人眼里,夏天总是和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烈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常被用来描述中国夏天的词语。而英国的夏季则是温暖明媚舒适的,是一年中最舒服最宜人的季节,就像我们中国的春天一样。显而易见,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上的不同,生存环境存在差异,观察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翻译千万不能只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的翻译,否则不能达到有效顺利的沟通。 二、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西方人大多信__,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而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玉帝”“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等词汇。在中国文化中,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典故,如“盘古开天”“牛郎织女”“卧薪尝胆”等等。在西方的文化里,很多历史典故都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还有圣经 故事 。请看下面例句: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基督__,上帝创造了人,而人又来自尘土。所以,英语中creation指“上帝”。而clay指“上帝创造的人”。理解了creation和clay这两个词的宗教内涵后,就可以把其译为: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着生命呼吸成长。可见英汉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贯穿在其各自的语言表达交流之中。如果译者缺少对对象文化个性的深刻认识,就难以理解 句子 的文化内涵,这将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从而达不到有效沟通。 三、风俗上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在习俗上有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必然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人把“龙”当成是吉祥的神物,有着伟大的力量,所以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因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但是在英美国家却把龙当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相反的,中国人把猫头鹰当做不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类似的例子在英汉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给人很新异的感觉,这就是风俗上的不同导致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考虑风俗对翻译的影响,能使英汉民族进行有效交流。 四、结语 不论是卓越的翻译家还是出色的译评专家,都应该是具有两种文化意识和精通两种语言的真真正正的文化人。交流促进理解,沟通有助于进步,翻译则是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让我们真正做好翻译的工作,架起英汉沟通的桥梁,为英汉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建京.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1):25. [5]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59.
论文摘要: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使译作可以被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翻译的文化传播作用。
论文关键词:翻译 文化传播 文化背景
一、文化的概念及翻译的任务
(一)文化的概念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因此,文化翻译应“突破以往‘语言的囚笼’(theprison一houseoflanguage)的束缚”,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进行。笔者认为,当今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传播空前活跃,翻译又是文化传播中信息转换的桥梁,人们对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也愈来愈关注,因此如何翻译以实现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了。
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笔者赞同王克非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他的定义指出了文化具有相对性和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指南这两个重要概念。
(二)翻译的任务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正如张今先生所言:“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近代学者越来越注重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受着文化的制约。任何语言文学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的过程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我们常常见到由于缺乏对源语文化的了解而错译、误译的情况。例如:将toblowone’sownhom译为“各吹各的号”,而这个习语的真正意思是“自吹自擂”。因此,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文化的交流。所以翻译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原因,中西方存在着较大差异,彼此对事物的好恶不同,因此在遣词造句上就各具特色。例如,英语中绿色常用来表示“嫉妒、眼红”等意,如词组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若把“眼红”译为“red-eyed".将会使以英语本族语的人不能理解其内涵。又如,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英语民族有爱狗的传统,中国人却崇敬龙。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中华民族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dragon)在西方世界的神话传说中却是一只巨大的蜘蝎,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嘴中喷出火焰,是罪恶的象征。因此,中文的成语“望子成龙”若译为“tohopethatthesonwillbecomeadragon",西方读者一定会大惑不解甚至产生误解;若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或“tohopethatthesonwillhaveabrightfuture"则能恰如其分地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易被西方人所接受。中英人民对于某些动物的心理反应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翻译时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
中国遵循直觉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追求形象思维。而西方开放性的商业社会造就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外向型思辨。这种外向性的“思物”又形成了西方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对语言的两种审美标准:语言的形象美和语言的逻辑美。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O’er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sflyeveningcrows;
Neathtinybridgebesideacotaclearstreamflows;
Onancientroadinwesternbreezealeanhorsegoes.
对照上面马致远的“秋思”与译文可以看出,原诗通过九个形象性名词的连续使用,译文则是通过形式完整的逻辑语句来抒发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正符合东西不同思维模式的特点。所以,在翻译时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打破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构建译文,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审美标准。
因为中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社会习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人们的行为方式又受社会文化的潜在指引,所以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来自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将翻译做好。
四、文化翻译的策略及原则
(一)翻译策略的选用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中介,而译者就是文化传播的使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译者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社会氛围、读者的趣味要求等可变因素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到翻译效果。因而,异化与归化等翻译策略在中外翻译史上都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translation和“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transl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Venuti,1995)创造的术语,用于描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法追求译文文体自然流畅,一目了然,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原文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陌生感;而异化翻译法则故意冲破目的语常规,把原文本的异国情调带到目的语文化之中。随着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异化与归化也被置于文化研究的大视野中进行关照。叶子南将西化界为在两个语言体系中已固定的表达方式间有差异时(英译中)所采取的原语的表达方式;并认为缓慢适度的西化有益无害,西化的总趋势是合理的。郭建中认为归化与异化各有其长,这两种互补的方法将同时并存。孙致礼则持适度原则,即在“纯语言层面”用归化法翻译,在“文化层面”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但他们又都推断异化法将最终会占上风。
(二)“文化传真”:翻译的基本原则
鲁迅说:“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所谓“异国情调”,鲁迅指的不是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韦努蒂积极倡导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的异化处理,从而揭示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和文化上的差异。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语言可以转换,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因此,“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来源于典故或宗教的习语常采用异化的译法。当然,为了照顾译语读者的需要可采用直译加注脚的方法,如汉语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由于基督教国家对“和尚”这一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所以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Onemonk,twobuckets;twomonks,onebucket;threemonks,nobucket,nowater一morehands,lesswork.这样既传达了语言的意义,又传播了文化背景知识。
与“文化传真”相对的是“文化误导”。如果光在文字上做文章,不考虑其文化内涵,有时难免会使读者对异国文化产生误解。如《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中第一行“世人都晓神仙好’,,霍克斯译为“Allmen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因为“拯救”是基督教的概念,从“罪孽”中得到“拯救”是基督教的最高追求,它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但同时它也误导译语读者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而杨宪益却译为“Allmenlongtobeimmortals",变“神”成“仙”是道家的最高理想,"immortal”自然承载了中国道教的许多文化内涵。用异化的方法把它英译过来,既忠实于该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人,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背景。这样处理显然弥补了归化翻译的不足。
“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者尽量保存源语文化的韵味,使读者扩大文化视野,了解异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知识和启迪;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知译语文化,而且要熟知源语文化,熟悉其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哲学思想、科技成就等。通过对比,才能尽窥源语之妙,运用译语做到真正对等的传译。翻译工作者应该把传达外国文化、繁荣和传播本国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带着强烈的文化意识,认认真真地做好等效翻译的工作。
我有个师弟,跟着课题组刚来的年轻老师,3年硕士论文中科院1区3个、2区2个,校长拔尖奖学金等荣誉基本都拿了一遍。但是他厌烦了做实验发论文,没有选择读博,而是工作。我和他聊过,他说找工作的时候,环境类企业的不少HR很多都不清楚论文的分区和质量,问的比较多的还是他的规划和经历。有机会的话,不管是什么学科,研究生期间尽量有几篇有质量的文章,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给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拒绝读博、出国总比想读博、出国而没有机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没影响,论文只能证明你很努力,不代表你能靠它吃饭,我哥们读研期间发了2篇SCI ,2个专利,1篇核心,毕业想进研究所,结果呵呵了,研究所根本不屌他,相反甚至还不如别人一篇核心嗯没有而只是过了英语六级的人。
内蒙古自考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流程及 计算机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举例写知名企业好还是不知名的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复试需要本科毕业论文吗 如果你考研究生,有的学校可能会对你的毕业设计有点要求至少也要良好的,但是这只是极少的学校。 优秀论文只能证明你一个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那东西毕业了基本就没人看你毕业论文是优秀还是及格了,毕业就OK了。找工作都看你个人能力,四六级多少分更有价值,确实也是个门槛。
写不好的话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涉及到论文涉假的话就会有影响的。论文查重论文造假等对毕业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写论文,每所学校都将具有标准的论文资格要求,至少查重率必须达到要求,然后将其提交给主管审查,并且主管在确认学生的答辩后可以成功地参加答辩资格。
但是,许多学生对写作并不十分感兴趣,因此毕业论文对他们来说很困难,尤其是在完成论文之后,这更加令人困惑,甚至由于论文查重检测失败而导致毕业延迟,或迟迟未能毕业,本科阶段的还好,在研究生或博士阶段卡在论文上不能毕业的很高。
有的学生为了投机取巧,找人代写,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有的运气好,蒙混过关了,但是后面不敢保证有没有进行作进一步的查重抽查等,有众多论文造假的不良形象这几年来持续发生,严重的事吊销学位学历,如果是从事单位情况的,可能连工作都不保。因此这块同学们还是脚踏实地的去写,去做,减少此类的风险 。
大多数学生可以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这时,他们将找到一些重复查软件来提前进行初稿测试,以了解其论文的重复率。
过去,学生通过毕业论文后可以参加辩护。如今,在对论文进行检查之后,必须由导师进行审查,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术上的不端行为,也增加了大学生成功毕业的难度。
现在许多专业术语都是相通的,有时会产生相似的观点,有可能导致在描述时内容相似,在检测时会被检测出,因此很需要一个论文查重平台来帮助大家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论文写作有两个选题来源: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参与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②发展现有的知识理论。通过大量阅读他人文献,以此解决或发展在理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的理论在应对时间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叫黄梅的名人很多,楼主要哪个?因此,我把所有名人黄梅列了出来,楼主自己看吧!如满意,请采纳,哈哈!!!甘肃电视台主持人黄梅 甘肃电视台主持人黄梅人物档案 姓名:黄梅 籍贯:陕西 生日:7月2日 血型:B 爱好:阅读朗诵、滑雪瑜珈、旅游拍照、独自逛街、漂亮衣服、写写日记 最喜欢的颜色:紫色 最钦佩的人:妈妈 最喜欢的人:家人和朋友 最喜欢的宠物:哈士奇 最喜欢读的书:女作家的书 最喜欢的名人:敬一丹、刘晓庆、周润发、金城武 最喜欢的一句话: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主持栏目 甘肃电视台经济频道主要经历 199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200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取得文学学士学位 。 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取得研究生学历,正在考取硕士学位。 1990年进入甘肃省酒泉地区电视台工作,任酒泉电视台新闻主播、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1998年进入甘肃电视台,先后担任《甘肃风貌》和《大开发》节目主持人。获奖情况 2002年度被未来西北研究中心评为“十佳优秀记者”。 先后参与主持、策划的多期节目获得国家、省级奖项。论文著作 黄梅在国家级专业杂志、学刊上发表了《浅谈主持人的身体语言和个性魅力》等多篇论文。 甘肃电视台主持人黄梅主持感言 “个头不算很高,但已够标准;长得不算漂亮,但气质不差;声音不算响亮,但蛮有磁性;性格不够完美,但始终乐观开朗,也还颇有人缘。”这是一位报社朋友对我的描述。 “你要想找一个最风光的职业,那你去做电视主持人;你要想找一个最易挨骂的职业,那你去做电视主持人。电视主持人,它可以使你万人羡慕,也可以让你遭千人唾骂。” 这是业内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深知责任重大,一直以来我不敢稍有懈怠。回头望望,从事电视工作已有十五个年头,真诚感谢命运如此关爱我,让我做着自己喜爱的工作。心存感激,于是更加学会了宽容、豁达、真诚、淡定…… 我始终牢记父母的嘱托:“端端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积极乐观的我也始终坚信,明天更美好![1]深圳艺术学校古筝专业教师黄梅 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深圳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秦筝学会会员、深圳市古筝学会理事。 自幼学习古筝、钢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多次参加各类艺术节、音乐节、专场音乐会等大型演出活动,参与电视台、电台的录象、录音任务及学术交流、出国访问等艺术活动,其精湛的演奏和娴熟的技艺获得业界一致好评。以演奏家的身份应邀出访日本参加高校文化艺术节;率团出访韩国参加中韩传统艺术公演并获演奏金奖;应邀出访意大利参加国际夏季艺术节;应哥伦比亚市政府邀请参加国际展示节;应古巴文化部邀请于古巴国家大剧院做专场演出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在北京、香港等十几个城市和地区举办数十多场古筝专场音乐会。 应邀录制了《东方神韵》古筝乐曲大全、《古筝琵琶二重奏曲集》、《古筝练习一百首》、《卢朝吉筝乐作品集》(台湾)、《古筝启蒙25周》、《风摆翠竹-古筝重奏、合奏曲集》等;成功举办《聆音》-黄梅古筝独奏音乐会,并推出同名DVD专辑。出版《古筝基本技术练习》、《古筝启蒙》(与沙里晶、傅华强老师合著)。 获香港首届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国际优秀导师奖;首届国际古筝比赛最佳教师奖;多次获得由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及深圳市文化局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园丁奖及深圳音乐家协会、深圳艺术学校优秀指导教师奖等众多奖项。多次举办个人独奏、重奏音乐会;多次担任省市级各类古筝专业大赛及选拔赛评委,历任全国社会艺术古筝考级考官。在古筝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众多优秀古筝学员,多名学生在全国性、国际性的古筝比赛中获得金奖、第一名等奖项,为古筝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北京交通大学电器工程学院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电器工程学院教授女,教授,硕士生导师。职务:新能源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 北京电机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建摸仿真及控制、继电保护风力发电系统建模及接入系统分析科研成果 电力系统负荷模型研究(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积木式厂站监控系统(部级鉴定) STK型继电保护数字接口装置(部级鉴定、华北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北京地区夏季降温负荷分析 东北电网负荷统计分类 励磁系统实测数据处理及频域计算方法研究 PLC在数字继电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电动车充电机(站)技术方案与规范研究教学活动 讲授课程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研究生、工程硕士)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本科) 电力系统自动化(本科) 工厂供电(本科) 配电网自动化(本科)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工程硕士)主要论著 发表科研论文 电力系统现象观测装置初步研究,华北电力学院学报 电力系统负荷静态模型建立,华北电力技术 直接法建立负荷动态模型的初步研究,华北电力技术 专用通信芯片在继电保护数字通信中的研究与应用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与数字电力系统,华北电力技术 馈线自动化方案讨论,华北电力技术 电流差动保护复用数字通信系统时的时钟问题,电力系统自动化 发电机励磁方式及自并励励磁系统,东北电力技术 PLC在微机保护开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现代电力 励磁系统参数时域辨识,现代电力 东北电网负荷模型的分类与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 励磁系统测试曲线数据处理系统,华北电力技术 电力系统低频振荡与PSS分析,华北电力技术 失灵保护实现方案,继电器 数字式保护模块化可编程软件设计,第十届全国保护和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励磁系统滞后特性研究,中国高等学校电自专业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数字式保护图形化组态软件设计,中国高等学校电自专业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运行参数对自并励励磁系统滞后特性影响的研究,电气应用 励磁系统模型可辨识性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模糊聚类在负荷实测建模中的应用,电网技术 微机保护中可编程逻辑的研究,2006中国国际供电会议 并联电容器组不平衡电流保护的改进方法研究,继电器 谐波条件下并联电容器过电压保护的一种实现方法,电力电容器 负荷建模中的负荷调查统计分类,电网技术 基于电力系统运行参数的PSS优化,中国电力 微机保护中可编程逻辑的研究,电力建设 可编程逻辑平台及其在微机保护中的实现,电气世界 双馈风力发电机建模及谐波分析,电气应用 基于IEC61850的光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的研制,继电器 500kV串补保护校验方法的设计,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电动汽车充电机(站)建模与谐波分析,第四届电能质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电动汽车充电站谐波的工程计算方法,电网技术 电动汽车充电机(站)接入电力系统的谐波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发表教研论文 系级教学管理改革探索,中国电力教育 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高校教学工作评价初探,内蒙古统计 教学计划管理探索,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高工专学生的素质能力意识调查及其思考,电力学报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教学计划动态优化,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谈专业课教学中教学原则的应用,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教学反馈系统的研究与探索,中国电力教育 改革课程体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改革创新—新世纪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主编教材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中国电力出版社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同步训练》中国电力出版社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校内 《电工进网作业考试问答(低压类)》中国电力出版社 《电工进网作业考试问答(高压类)》中国电力出版社 《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参考教材-特种类继电保护专业》中国电力出版社 《发电厂电气设备及运行》(参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工作经历 1982年2月~1985年8月辽宁发电厂工作 1988年3月~2000年4月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工作 2000年4月~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作获奖荣誉 北京市优秀教师华北电力集团优秀教师校优秀教师校优秀主讲教师 [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梅女,1973年12月生,湖北省宣恩县人。 1994 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 2000年7月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博士学位。 2000年9月至2002年9月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 2002 年 10 月至 2004 年 10 月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 2004 年 10 月至 2006 年 8 月获 JSPS 基金在日本东京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 年 8 月回国 ,担任高能所“百人计划 ”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高温高密QCD,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色超导,强藕合夸克胶子系统。 组织会议:AdS/CFT and strongly coupled quark matter代表性文章 1. Mei Huang , (review) Color Superconductivity at Moderate Baryon Density (Review article), Int. J. Mod. Phys. E14:675,2005 2. Mei Huang , Igor A. Shovkovy, Screening Masses in Neutral Two-flavor Color Superconductor, Phys. Rev. D70:094030,2004 3. Mei Huang, Igor A. Shovkovy, Chromomagnetic Instability in Dense Quark Matter, Phys. Rev. D70:051501(R),2004 4. Mei Huang , Igor A. Shovkovy, Gapless Color Superconductivity at Zero and at Finite Temperature, Nucl. Phys. A729(2003) 835 5. Igor Shovkovy, Mei Huang , Gapless Two Flavor Color Superconductor, Phys. Lett. B564(2003) 205 6. Mei Huang , Pengfei Zhuang, Weiqin Chao, Charge Neutral Effects on 2-flavor Color Superconductivity, Phys. Rev. D67(2003) 065015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师黄梅女,中医外科 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中医师。 在中西医结合防治乳腺疾病方面经验较丰富。在教学工作中,每年度都承担《中医外科学》课堂教学工作,先后为 7 年制中医专业,中医本科,针灸,骨伤,专升本,夜大等多个专业教学,2007年获评为“受学生欢迎任课老师”。2003年度获临床教学观摩三等奖。先后在国家及省级杂志上发表10余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有6篇。主持省科技厅课题一项,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一项,在四项省局级课题中排名前三,参与一项部级课题及三项校局级课题。科研方向主要是中医治疗对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影响,中医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及中医治疗对于三苯氧胺耐药的影响等几个方面。[4]湛江市第二人民副主任医师 湛江市第二人民副主任医师黄梅所在科室:内 科 职务职称: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业务专长:神经内科 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医疗系,一直从事内科工作。现任该院内科副主任职务,同时兼任“中华医学会湛江分会神经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神经内科(如: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运动神经疾病)各种疾病的诊冶,在患者中享有盛名。曾发表《表现纯偏瘫的丘脑出血l例报告》、《阿魏酸钠加西比灵治疗偏头痛32例疗效观察》、《盐酸纳洛酮穴位注射对脑梗塞的临床观察》论文。[5]惠州市南坛小学教师 先后获省、市、区教学优质课评比一、二等奖;多篇论文获奖并发表。她先后被评为惠城区“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等称号,并取得了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证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黄 梅 ?女?1950年生,湖南永兴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为英国小说研究,现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89年毕业于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获博士学位。1977~1978年在中国交通部情报所工作。1981年至今在本院外文所工作。 主要代表作有:《灰姑娘梦的演变》、《现代主义浪潮下:英国小说研究1914~1950》?合著?、《班恩的〈奥鲁诺克〉》?论文?、《伍尔夫随笔集》?译作?。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医师 女,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大学本科学历,重庆市中医学会会员。对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治及急、危、重症的抢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上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疾病。在省市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生前是一个非常优秀善良又勇敢的人,而且对于当前局势有着非常强的政治敏锐对师傅提思想的推动者,而且也正是因为他对于父亲的劝诫,对于当前国家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积极的。
当地时间8月30日,切·格瓦拉的长子卡米洛·格瓦拉·马奇去世,其生前一直是他父亲切·格瓦拉的思想推动者。 卡米洛格瓦拉马奇于1960年代初出生于阿根廷,他的父亲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被杀时他年仅四岁,在随后漫长的岁月中,他一直负责、促进和维护他父亲的思想运动,确保切格瓦拉思想可以在世界各地得到纪念和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