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学物理教学规律论文

发布时间:

中学物理教学规律论文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当前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物理新课程的推进,使得传统的物理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方法已不能指导当前中学物理教育的实践,我们必须在传统的物理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即笔者所说的物理教改),才能使得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显然,现行的物理教材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是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说有了新课程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不改,难免会使新课改走上“教新教材”的误区。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物理教改的核心是物理教育理念的更新,即以考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变,做到眼中有生

物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物理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和物理课改的新要求,重新审视已往的物理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在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内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更新物理教育理念,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教育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基础,并把物理思维能力视为物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因此物理课改之后,我们应该把传授知识型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发展思维型的教育模式。

其次,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物理原理的探索。物理课改之后更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物理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对各种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物理课改之后,物理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物理时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注重激发学习物理的自觉性、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立体性思维。

物理教育理念的更新是物理教改的核心,我们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更新原有的物理教育理念而大谈物理教改,等于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因此,更新原有的物理教育理念,进行物理创新教育是物理教改的第一步,是物理教改的核心环节。

二、物理教改关键是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即以传授知识向探讨问题转变,注重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

物理教育理念的更新,反映到具体的物理教学实践中也就是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物理课程改革之后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所要解决主要任务,因此,物理课改之后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及时必要的。 第一、要以探讨物理问题为中心。物理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物理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讨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物理现象的前因后果,使学生深入探讨。

第二、要以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为目标。物理学习应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物理本身和物理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物理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立体式的思维,需要广阔、全面、客观辩证的视野,尤其是对物理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因此,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活跃。

第三,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形式。物理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切身体会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第四,要以教师引导为手段。在物理课程教学中不能颠倒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物理课改之后,教师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物理课改之后,在物理教学方法创新问题上,要特别强调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注重学生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物理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理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物理课改和物理教改只是其中的两个环节。物理课程改革的初见成效,只能是物理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只能说明我们的广大师生有一套科学、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物理教科书,如果物理教改不相应地跟上,必然会造成物理课改与物理教改的脱节。因此,物理课改背后的物理教改不可忘,更不可丢,在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大、加强物理教改的力度,进行物理创新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实验要注意安全第一

不论是在教室里进行演示实验,还是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实验;不论是课堂内的实验,还是学生自主在校外进行的实验,师生必须首先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师生在设计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包括实验用品安全),保证实验者的人身安全。例如在电学部分,有些学生有特别强的好奇心,在没有干电池(组)的情况下,一个人在家里没有家长的帮助,擅自尝试用220V的家庭用电串联或并联用电器,有些用的电器甚至是大功率的,这样很容易造成触电,造成危险。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实验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二、演示实验要充分准备、熟练操作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课堂实验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并分析实验现象。要使演示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演示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准备好实验所用的所有仪器和材料。为了避免出现意外,教师还要多备一些易碎易坏的仪器和材料,以免在演示过程中出现意外而手忙脚乱。教师不要以为以前看过别人演示而认为自己会操作,或是在以前做过而疏忽大意,在45分钟内进行演示实验,不仅仅要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而且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直至熟练,同时还要考虑到演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分析解释。

三、注重实验探究的科学过程

物理教材在每一章节都设置有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探究,也可以在实验室让学生自主探究。《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初中物理两年必做的20个实验项目。不论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还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都要严格按照实验的科学步骤进行,不可随心所欲。首先师生或合作,或独自提出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接下来设计实验,设想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理论上准备好后,开始用所需仪器和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做完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而后师生共同评估实验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实验过程的科学性,最后师生、生生间交流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另外,教师不可“一刀切”,完全按照实验要求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让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激励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四、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的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这是对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教师不要因身处学校,就以没有实验条件为借口,或错误地认为实验不重要而忽略了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有些教师担心学生自主实验存在安全问题而“禁止”学生做实验,有些则认为实验费时费力,还有的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实验仪器的名称、作用、用法和实验观察就可以解决考试题中的实验题。殊不知,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实验更是如此。不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不利于新课标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鼓励,起初让学生在指导下实验,之后让他们自主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合作、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实验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校,教师要高度重视。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实验室,在校内还是在家里,师生要以安全为前提。实验前,教师要充分准备,直至熟练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师生要严格按照其科学步骤教学,切忌随心所欲。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实验,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物理的实验教学质量,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 “中学物理教学法”是中学物理老师必须掌握的基础教学方法,主要是帮助老师了解中学物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从而使中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更高效的物理教学。但目前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本论文从学生状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中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思考;实践

中学物理教学法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教学方法,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顺应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优化,有助于提高中学物理老师的执教能力,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验经验

虽然我国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但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当前状态下的学生或多或少还是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物理学习中缺乏探索钻研的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提出的观点当作真理,缺乏自己思考的过程,这就导致了在物理学习上的止步不前。而且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大都将理论学习作为重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明显不足,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时缺乏实验的检验,这加大了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难度,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2、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当代教育需求

随着我国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在不断的更新,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难以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例如,新课改标准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而教学法的内容主要还是关于老师如何教,缺少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位;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科知识方面的,缺乏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了中学物理教学法与当前教育理念的脱节;教学内容中针对教学评价这一块,大多还是以学业测验为主,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以评价促发展的观念。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在中学物理教学法中,虽然有教学案例的展示,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空间和交流观点的机会,而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使得物理教学陷入一种“耗时低效”的局面。

二、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变更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较多且繁琐,而且大部分内容着眼于理论知识部分,缺少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的内容,,这种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难以使中学物理老师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就无法提升中学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需求,更新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课程内容。首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增加有关当前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内容。老师要紧跟素质教育的推进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比如说增加“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始终牢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的,一切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做一个真正为学生考虑的教师;增加“树立科学教育的观念”,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培养科学教育的观念,而不是学科教育。物理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说在学习“电与磁”一章时,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还要教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电与磁的应用,并引导他们思考这是如何实现的,例如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物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物理原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的内容占比[2],例如“汽化与液化”、“串联与并联”相关的实验教学技能。老师首先要熟悉中学物理教材中有关的各种实验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对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丰富其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中就应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增加研讨“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科学探究”作为新的物理教学方法,对于提升中学物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老师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光现象”这一章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光现象,比如探讨日食、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内容。现在信息时代,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这样能将复杂的物理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不仅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浮力”一章时,可以通过视频,动态地展现不同状态下物体的浮沉现象和条件。通过改革可以让老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物理老师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深入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中学物理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论文针对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希望对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作者:杨日军

参考文献:

[1]常文栋.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课改革的探讨[J].商情.2013(23):290-290.

[2]冯杰,倪敏.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物理通报.2015(08):12-13.

一、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1、顶层设计,出台政策,保证实验教学经费投入

笔者建议上级教育装备部门顶层设计、出台政策,确保实验教学经费投入足额到位;指导地方引进先进的教育装备,明确规定将实验教学作为考核学校的依据,将学生实验考试成绩计入升学成绩,明确规定学校实验教师名称、编制、工作量标准,明确规定实验教师单列评聘职称与定期培训学习和考试;明确规定实验室的使用和实验课的开设,将实验考试纳入升学考核范畴。

2、转变观念,突出管理,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对定编的专业实验教师定期培训,将实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层面上来认识,有计划地让实验教师参观学习,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组织学习实验室建设以及管理方面的好经验。对实验教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学习加以重视,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二是要有效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工作量评价以及保证相关的职称评聘,对在实验教学中表现突出、有创新精神的人员要及时给予奖励表彰,对于实验室管理教师的工作也要给予合理评价和充分肯定。三是要有效建立督促机制。对实验教学的监督工作要加强,同时加强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工作的常规检查评比,全面科学地评价实验教师的工作情况。对于实验教师队伍要优胜劣汰,促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3、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多数学校实验教学使用模仿式,也就是简单对知识进行巩固以及学习技能,该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我们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变。一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计划的制定,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现象和结果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二是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三是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教师应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只监督学生是否讲话、是否按规定的步骤操作、是否损坏了东西等。四是用先进技术装备来完善实验教学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二、结语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只要认真落实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通过各级学校领导、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广大物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一定会大步向前迈进,实验教学的现状将会大为改观,实验教学将会实现新的飞跃。

大哥,论文自己写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下面就是高中物理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

关键词: 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

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现结合本人多年的物理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

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应给学生创设一个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

在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中发现问题。

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

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带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的关系,归纳出牛顿第二定律。

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才能较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领悟其物理含义。

另一方面,向学生呈现物理规律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

在规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

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语言,另一种是数学语言,即公式。

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时,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

“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就保持静止状态。

对于用数学语言即公式表达的物理规律,应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

如,对电场中同一点而言,不能说场强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量q成反比,因为场强E由电场和电场中该点的位置决定。

四、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物理规律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或推导出来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超越这个范围,物理规律则不成立,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这一点往往易被学生忽视,他们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乱套乱用物理规律,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它的成立条件是,所研究的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这属基准条件。

如果系统受到外力F外或合力F合不为零,其动量是不守恒的,但可能有两种情形:其一,系统中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F内远大于F外(或F合),该系统的动量可看作是守恒的,其条件属近似条件;其二,选定直角坐标系后,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外力各自沿x轴和y轴进行正交分解,若沿某一坐标轴(如x轴)的各个外力(含分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该轴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其条件属分动量守恒条件。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适用于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它不但能解决低速运动问题,而且能解决高速运动问题;不但适用于宏观物体,而且适用于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

此外,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五、加强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物理规律来源于物理现象,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运用,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在规律教学中,一方面要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对于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逐步训练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最后指出,由于物理规律的复杂性,必须注意规律教学的阶段性,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3

2.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3.南冲.中学物理教学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

【摘要】 高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国家目前选拔人才的途径。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按照教学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及时的收集和处理信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 高考组织复习能力

为使高考复习能落到实处,使复习的过程更科学、复习的效率更高、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成绩,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在高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要求一贯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要求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少学生存在着这样的表现:概念,定义都知道,但一用就错,试卷上表现主要是选择题得分率低。这些都是基础较差,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够有密切的关系。而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试卷中的物理试题也都明确反映出重视基本概念、规律考查的特点。

对此,在复习中应该按照物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的加以严格要求,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理解能力是基础。只有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才能较好的发展,而理解能力的前提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本技能和规范的基本方法,只有抓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才能正确、深入、透彻。

2.加强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论证表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高考物理试题度于推理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各种题型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通过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情景设置来考查考生推理的逻辑性、严密性;对论证表述则重在考查能否准确地、简明地把推理过程表达出来,以此鉴别考生表述能力的高低。要克服学生思维推理过程不能严格合乎逻辑,对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不予重视,给解题带来盲目性;不会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过程或物理规律,使解题过程残缺不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功能关系三条常用解题线索相互脱节,不能有机整合,使解题思路僵化、方法呆板、正确率低。

3.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和数学是紧密联系的,数学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通过量化的方法用数学公式进行描述,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进入高校深造的考生应具有的能力,因此高考物理试题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物理中的数学能力要求有明显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尽量回避繁杂的机械运算,而在考察方面,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能过一定数目的练习,掌握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数学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重点在于通过精讲精练使学生能熟练地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另外,要重视估算题的训练,复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近似估算法,快速求出物理量的数量级。同时,提倡学生平时不用或少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因为在平时练习中,很多同学习惯于使用计算器,连非常简单的加减法都非用计算器不可,这样使得他们数学运算能力很差。

4.加强实验复习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能力在物理高考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物理高考力图通过在笔试的形式下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教学中,一是要正确对待实验教材,实验复习时不应该机械地记忆教材中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记录、结果等等,而应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实验步骤。二是要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有意注意,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有意地改变实验条件、设置问题,激励学生努力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三是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出发,让他们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和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去认识自然、发现自然规律、验证假想和猜测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认识到实验教材提供的做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拘泥成规的,可以对课本中的实验做一些合理的变通,或补充一些模仿性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为使复习备考工作顺利进行,努力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认真钻研《高考大纲》、《教学大纲》及《课本》,充分提高“二纲一本”在高考中的作用,研究“二纲”,特别是去分析每年高考大纲之间的.细微的不同的地方,显得更加的重要,同时,也要建议学生常去翻物理课本,不可只顾按资料进行复习,却脱离了高考大纲的现象的发生。

2.高三教学应以人为本因为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听课的机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多点人性化,与学生之间多点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树立服务意识,不可高高之上,使教与学发生脱节。

3.要让学生明明白白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糊里糊涂作10道题,不如清清楚楚作1道题”。也就是说,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去作而不那样去作,为什么这样作是对的而那样作是错的,也就是时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理”字,处处要讲“理”,在这一方面我的体会是我自己讲“理”的时候多,而让学生去讲“理”的时候少,以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学生来讲讲“理”。

4.要让学生不可走入题海中,必要的题目是要做的,但一定要精选题目,讲前一定要求学生先做,作后再讲,讲后再留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

5.克服以教代学的现象,教得再好,没有学生的学(理解、消化、吸收),也是徒劳的,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应该定位为一是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补漏,建立知识网络,二是应有服务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6.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效率的高低不是以你今天讲了多少个知识点,讲了多少道题为标准的,面是以你上课前定下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为标准的,说通俗一点,就是以这节课学生能过教师指导,真正学到的知识是多少为标准的。

7.狠抓基础内容及重点内容,高考的追求就是区分度,一套成功的试题是通过区分度来实现的,并不是由难度来实现的,而中等题目才是真正实现区分度的手段,因为易题都会,分不出好差,过难的题几乎没有几个人会,基本上也不会区分出好差,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只有重视了基础,才能有效地完成中档难度的题,要防止学生钻牛角,老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8.抓中等生要想在明年的高考中有突破,眼睛不能只盯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学生身上,要在尖子生吃饱吃好的情况下,重点兼顾中等生或有弱门课的学生,要想法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而提高他们成绩的方法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动起来,这样才是最为有效的,另外要多关心他们,多提问他们,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方法,如分层布置作业,根据各班的实际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按照教学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及时的收集和处理信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大学物理规律毕业论文

你可以去看下物理类的文献,像(物理化学进展、应用物理)

设有空间物理学专业的大学:北京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空间物理学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具备近代 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子学和空间探测实验基本技 能,熟悉计算机应用,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在空间物 理、空间探测、空间环境以及物理学和其他相邻学科领域从事科 研、教学和业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和数学的基础知 识及空间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基础; 2.具备近代物理学以及等离子体物理、 流体物理的基本概 念; 3.掌握空间物理学和空间环境及主要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4.具备近代物理和电子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了解空间探测 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灵活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知识与能力; 5.对空间科学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理论物理及近代物 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语言程 序设计、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学(包括高层大气 物理、电离层物理、磁层和行星际物理等)及空间探测原理。 主要实践环节:台站观测实习、毕业论文。 修业年限:四年。 毕业生适宜空间物理及空间环境基础研究工作,也能从事电 波传播与通讯条件的研究和预报,地磁、地震活动的研究与预报; 国防方面的制导、导航、空间通讯以及空间飞行的环境保证,侦 察遥感等空间技术工作;天体物理、气象、物理、空间物理、地 球物理等方面的学校教学和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我帮你吧Q我

物理问题解决与元认知研究【摘要】文章结合具体学科,分析了元认知在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物理问题解决对元认知进行有效开发。 【关键词】物理;问题解决;元认知 元认知( Metacognition)是弗拉维尔70年代提出的,此后关于元认知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阅读理解、记忆和问题解决三大领域,其中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是九十年代才开始的。研究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元认知水平较高,元认知策略可以修补知识水平的欠缺以及补充、完善问题。 本文采取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方式,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元认知的实质出发,探讨元认知在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有效开发。 一、元认知在物理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976年弗拉维尔对元认知的定义: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及其实施的控制,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 1979年Kluwe认为:元认知是明确专门指向个人的认知活动的积极的、反省的认知加工过程; Schraw & Dennison( 1994)定义:元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学习反省、理解、控制的一种能力。元认知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其中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中的核心成分,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1. 元认知对物理问题解决的目标进行修正。[1] 元认知使得解题过程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使解题者的心理活动都朝着目标靠拢。目标是问题解决者主观经验的知觉,它既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也是问题解决的归宿,它对问题解决的进程进行指导。解题中问题解决者要监控其解题计划,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致使物理问题解决得以顺利进行。 2. 元认知操作驱动物理问题解决的策略。解决物理问题需要一定的策略。策略是在思维模式的作用下反应出来的,它影响着物理问题解决的效率。问题解决者在解题过程中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认知操作。(1)激活思维并制定策略,即以目标为出发点,将物理材料放入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在操作系统的作用下激活认知结构。在元认知基础上,根据材料系统在认知结构中的相似性,寻求物理认知结构中的“相似点”,把问题改组为适合原有知识的形式,或把以前知识通过经验加工成适合现有问题的形式,从而制订解题策略;(2)改组和实施策略,即通过对问题解决进程的反馈,面对问题,有多种解题方法,问题解决者要进行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评价,如果发现目标确信无疑而又达不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目标时,则将怀疑其策略,有必要对策略进行调整。 3. 元认知增强解题者在物理问题解决中的主体意识。鉴于物理学科的特点,一般解决物理问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解题者能自我激活,发挥自我作用,排除障碍,产生问题解决的欲望。而元认知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着内反馈的调节。(1)通过元认知知识,使解题者能审清题意,对问题的类型、难易程度、所用的知识有初步了解,使其能主动选择有效解题策略;(2)元认知体验的自我启发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参与,产生“知”与“不知”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产生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原有的思维进行扩充,可以克服障碍,调动解题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3)元认知的监控作用,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整个阶段,解题的前计划,解题过程中的监测,解后的评价、反思。 二、通过物理问题解决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开发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往往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并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出来,龚志宁(1999)研究发现元认知策略导致学困生成绩低于优生。有人曾经对比优生与物理学困生解题过程研究中。发现元认知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决定物理成绩高低。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应加强学生物理问题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培养学习动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元认知在学生自我意识产生之后才发展起来。如果没有自我意识,学生不能对自己正在操作的认知对象进行积极的计划、监测、评价、反思。自我意识是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对象,对人的认知活动起着监控作用。在解题学习中,人的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在问题感知、表征、思考、记忆和体验的意识,对自己的目的、计划、行动以及行动效果的意识。 2.剖析思维过程,加强思路教学。以往教师解题只注重解题过程本身以及解题的结果,而忽略学生元认知作用的过程。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元认知时刻在发挥作用,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应该让学生体会教师的元认知发挥过程。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向学生示范自己如何分析、寻找有效策略,最终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有时教师也会进入死胡同,但有能力排除障碍。有时教师也犯错,但他运用元认知监控可以修正问题…总而言之,展示教师思维过程,将教师自身过程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展现给学生。[2] 3.传授解题的元认知策略 (1)善于利用波利亚“自我提示语” Polya波利亚在他的解题理论著作中所给出很多提示语,都是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在解题时经常自觉地运用这些提示语,是提高解题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问得合适,就可能引出好的答案,引出正确的想法。他的基本模式为: 第一步——阅读题意,表征问题;第二步——拟定计划,执行步骤;第三步——评价和反思 (2)同学之间相互质问(Inquiry)和争论(Argument) 质问是学生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对一些问题常常被动的接受,争论很少受到重视,但它与询问一样重要,(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84页)通过争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比被动地接受强四倍,对一些思考型强的、有多种解法的问题,留给学生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为什么那样做?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让同学之间相互质疑和争论,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做法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使学生对自己所解的题目有更深层的含义。 4.加强不良结构问题的教学 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相对结构良好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 ),学生经常面对的是结构良好问题,目标定义明确,提供多种解题方法,而结构不良问题比较模糊,问题不明确,具有不清楚的目标和多样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属于开放型题目,对问题很难得到明确的方法。学生对知识不能迁移,而教育者往往对这方面重视不够。国外有这方面的研究,表明经过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解题能力有很大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物理问题解决的元认知水平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需要师生共同协作。教师应把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纳入自己的教学目标中,在问题教学中,不断渗透元认知知识和策略的训练内容。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元监控的实施,只有这样,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在物理问题解决中得到开发。 【参考文献】 [1]朱德全,宋乃庆.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开发[J].学科教育研究,1997,(6). [2]周丽芳.元认知及其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1).希望对您有帮助。

心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观及教育实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然而,家庭环境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则往往起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作用。第一是家庭环境的氛围。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心理共同体,每个家庭都笼罩着一定的心理氛围。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它既反映着家庭成员对社会的态度,也反映着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家庭成员各尽其社会和家庭之职责,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热心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家庭成员之间心理相容,同享欢乐,共分忧愁,平等互助,彼此信任和尊重,即使偶尔发生矛盾冲突,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使孩子能感到“这是我的家”,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灰心气馁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相反,在空气沉闷、压抑,充满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令其受到无所适从的心灵上的创伤。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和谐而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撒谎欺等等心理障碍或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第二是家庭的教育模式。所有父母都在教育子女,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教育信念等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特色。经从事教育和心理研究人员的多方面调研得知,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如下四种基本模式: (1)保姆——溺爱型模式,也是当前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对孩子的过分监护和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曾有一幅画,叫作“行星围着太阳转”,就生动地描绘了患有“四二一综合症”的独生子女家庭的这种教育模式。这种家庭的父母和长辈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盼着孩子快快长大,希望孩子早日成“龙”,成“凤”。因此,他们对孩子在吃、穿、玩、用上总是一味迁就,一味满足,这真可谓是对孩子充满了柔情蜜意,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他们并无意识到这种娇生惯养性的溺爱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健康,使孩子渐渐地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坏脾气,滋长着放纵蛮横的恶习,而且也逐渐造就了孩子本身的脆弱和无能的人格。当孩子长大成人而面临未来的生活挑战时,则会因从小就养成事事依赖父母的特性而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及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此,不仅子女本身要付出代价,而且整个社会也要付出代价,而这种代价往往又是相当高昂的。(2)专制型或叫暴君型模式。专制型家庭的父母表现为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这一类型的父母所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在家里往往是企图利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建立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不准孩子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要求孩子去做其所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则打,“不听话”则骂,甚至于捆绑起来吊打,乃至害了孩子性命的例子,时有发生,如报上曾报导过的武汉小学生夏辉的惨死,就是这样一种家教的悲惨结局。“暴君式”的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和人格上的侮辱。这种家庭抚养出来的孩子表面上驯服,内心却充满着对专权者的敌意和怨恨,他们往往是迎逢作假,或转而对他人施暴。在得不到温情,觉得无路可走时,还可能离家出走,可能到不良团伙中去寻找“温暖”,严重时则可能走向轻生。这种专制式的家教,不仅葬送了孩子应有的许多宝贵品质,还塑造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3)宽容型模式。这一类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干涉,父母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要求,奖惩不明。这类父母对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放任观念。处于这种养而不教不管的家庭里的孩子,难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俗话说“不管不教要变坏”。一旦家庭出现危机或孩子本身发生问题,而父母再来行使职权则已悔之晚矣。(4)权威—民主型模式。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所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谆谆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调查表明,权威——民主型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品格特征。第三是从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来看,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它们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 (1)收入(体现为经济状况)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 (2)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3)住房条件住房的整齐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临时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随居住于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学坏。据某些抽样调查表明:88%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居住在出租屋、临时或流动居所。可见,居住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外,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第四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 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 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 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 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综合症”,这是片 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省、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 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 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 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的独立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智力特征上,独生子女在聪颖性、求知性和灵活性三项理智特征上,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权衡性却显然不如非独生子女。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动性。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为他们是父母的中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高。而且,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成年人在一起。独生子女有大量的时间和成年人在一起,因此,扩大他(她)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范围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幼儿园、学前班或其它活动小组都是独生子女与其他孩子发展友谊的重要途径,这种友谊就如同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膨胀也是同样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隐私感和自我意识。如果你照看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们就会自动获得这些意识。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要低于独生子女,所以在教育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上要与独生子女有所差异,但是同时非独生子女却会在从小与兄弟姐妹的交往中得到很好的影响,所以一般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当中比独生子女更有优势,这样看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自都有一定优势和劣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则要看相对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成长过程来多方面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以上是从不同的四个方面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产生的不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自孩子出生起,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环境是是家庭,家庭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4、要重视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嗯,这个可以但是您能说一下具体用来做什么的 么

心理学是教育的理论依据之一,教育也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一种主要的动力来源。处于发展中的学生不仅有自己心理活动的规律,而且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心理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和心理的中间学科,越来越多地受到各个学科专家的重视。本文首先基本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和目前高中生英语学习的状况,阐明了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将心理学适当地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工作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学生;罗森塔尔效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在我国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英语教育长时间将英语化为我国教育系列科目中枯燥的一门课程,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牴触情绪表现十分强烈,这样的学习态度令人堪忧。目前的应试教育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英语教育要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将英语变质为枯燥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心理学可以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育心理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必然发生这样活那样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而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善,推动学习动机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同时,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等。教育心理学还能有效地帮助教师独立学习和自我素质的提高。

2.目前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情况

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英语老师,平时教学中接触的学生英语水平并不是很突出,大部分学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语音关都过不了。平时单词都不会读,更不用说读一篇课文或流利地用英语来表达。平时背单词也是死记硬背,短时间内虽然能够记住,但往往很快会忘记。所以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自己明明也在努力地背单词、片语和句子,为什么平时练习和考试中有很多文章还是看不懂,结果影响了成绩。这些学生久而久之便对英语课失去了信心。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他们认为反正自己用心背了、练习也做了不少,可还是没用,结果干脆放弃了英语。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很注重语法学习,不仅对课本上的语法知识点看得很透,而且还买了相关的语法参考书和大量的练习,但考试时还是拿不到高分,甚至及格都危险。他们也经常抱怨英语怎么这么难学。

高中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特点分析

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发现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是:1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明显低于一般学生;2对自己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满意度最低;3不能达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二级目标。英语学习困难生在英语学习中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一学习积极性不高二自主学习能力差三集体团结合作精神淡薄。而这些学习困难都是由于高中生普遍存在的不良学习心理造成的。因此,要帮助这些学生进步,彻底摆脱英语学习困难,其突破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以及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诚实豁达、礼貌团结、勤奋进取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之全面发展并形成个性特长,从而增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促使英语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高中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智力因素与其他学生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他们大多表现为不大愿意学,甚至不想学。造成高中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来自心理因素的原因:

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有明显而不稳定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同时任何学习都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心理因素对高中生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来自家庭的原因:

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对孩子学习期望过高等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学生现实的状况由于暂时的英语成绩跟不上,老师的要求达不到,考试考不好,家长对他们失望,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

来自教师教学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传统的教师观、教学观。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关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甚至指引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模式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使得学生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情绪。

3.教育心理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老师们积极、恰当地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结果,当教师期待这些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智慧进步时,他们果然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研究者解释说: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教师期待的结果,即这一效应就是由对教育物件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

培养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课下要有计划地找学生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困难和体会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看法、要求。

排除心理障碍,错而后通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学生的积极活动。积极活动以创造性的思维为前提,创造性活动不可能在心理压抑、缺乏自信、恐惧等状态下进行。心理障碍中最大的是害羞、怕错、无自信,三者又是以怕错为主。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分析英语中的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来自母语干扰的错误,约占15%-30%;另一类是使用英语不当的错误,约占70%-85%,是学习发展中的错误。发展中的错误和母语负迁移的错误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逐渐使这些错误得到纠正。另一方面,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运用语言,若是出现语言结构形式上的错误,只要不妨碍表意,就不必深纠。美国学者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说,证明了“外语学习可以说是通过尝试来克服错误的过程”。教师不可过多地指责学生在语言操练中出现的错误,而要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听、说、读、写的英语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勇于从错误中求进步,便可形成“排除心理障碍,错而后通”的良性回圈。

总结成绩,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作出自我判断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老师要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慰和成就感,使得他们信心倍增。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并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Try your best”、“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 please”、“We believe we are the best”等等激励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常让学生登台轮流演讲或复述课文等,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对于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尽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提的问题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并且要多表扬多鼓励。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在资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资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资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位元byte,位元组的资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4.结语

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络。教育心理学越来越多地影响我们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育评价,考试模式等等。相信经过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更好促成英语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将会使英语的教学取得更大的成绩,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拥有高语言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 舒白梅,陈佑林,外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我整理了初中物理科学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物理教学:坚持科学本质

摘要: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坚持科学本质教育,而不能把物理教学当做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应试技巧的专门传授;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使之受益终身。

关键词:物理;坚持;科学本质;学生;受益终身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1]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物理学科既有悠久的科学史,又有飞速跃进的现代高科技;既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又饱含辨证唯物的科学思想;既有严格求实的科学实验,又有严密准确的逻辑推理。简而言之,物理的本质是科学,物理教学理所当然是科学的教育和探索,包括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方法和思维﹑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教学,而绝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应试技巧的专门传授。这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国际应用物理联合会曾对20世纪物理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物理,那么物理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大多数的未来公民的兴趣和需要上,而不是放在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而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少数精英分子身上。如果物理教育是为更多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那就应当重视物理学家的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技术上的应用;重视物理学的哲学和物理学的历史;重视蕴含于我们文化之中的物理学方法;重视物理学家这个专业群体的特点,如支持、贡献社会的方式等。”[2]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物理的科学本质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渗透,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正确的方法、信念、准则的形成和强化,又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强大内驱力和坚实基础,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投身科学探究的伟大抱负。

一、以宝贵的科学精神感染人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在《物理学史》的序言中写到:“物理学发

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3]在科学探索的进程中,并不总有认可、赞美,而是要能够承受来自舆论、宗教、传统观念各方面的压力。因此,伟大的科学家是有献身精神的。今天我们在赞叹伽里略的伟大,学习他的诸多理论时,更应该让学生感知伽里略用生命自由捍卫真理的勇气,理解到科学成功背后的艰辛,培养他们坚持真理的可贵信念和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在广泛的应用电力,那么在学习“电磁感应”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的讲述法拉第是怎样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的坎坷历程,终于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 现象,开辟了人类应用电力的新纪元。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前辈不断求新探索,勇于自我反思,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培养他们尊重失败、升华失败的科学态度和“从荆棘中收获科学成果”的坚强意志。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是铁面无私的,科学研究是认真严谨的,但科学的发展和传续是温馨感人的,处处闪耀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人性光环和崇高精神。正如牛顿所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教学“开普勒三大定律”时,开普勒的伟大成就固然令人赞叹,但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伟大成就背后的重要奠基人——第谷。第谷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观测,孜孜不倦的提高观测的精确性,实事求是的真实记录,最后在生命弥留之际,毫无保留的将全部珍贵的一手资料赠与开普勒。从第谷身上令学生深受感动的不仅是他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更是他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以辩证的科学思想启迪人

物理学科蕴含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辩证的科学思想,可以潜移默化的启迪学生并使之:逐步认识到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是动态发展的变化过程;切实体验到科学理论的不断进化、完善;深刻领悟到没有任何一个物理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最终完满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物理学认识只能是近似的、相对的。从而促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认识科学问题的敏锐性和辩证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永不闭塞怀疑的目光。

三、以创新的科学思维塑造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正如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所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的是什么更为重要。思想应当是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要做一名真正的优秀的思想助产婆。”因此,塑造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科学思想的当代高中生是中学物理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确立一个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2)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人,(3)教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师的主导变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4]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相互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根据一定的需要,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提出可能可行的设想,可以通过生生交流,师生讨论共同探讨设想是否可行,能否解决问题,在这基础上得出设想的答案,答案可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当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新方法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在科学的殿堂自由翱翔,创造性能力同时获得质的飞跃。

四、以严谨的科学实验锻炼人

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它源于实验,发展于实验,在实验中得到检验,验证,并上升为高层次的科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在实验中,通过学生的手脑并用,获得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多方面的锻炼,使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养成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

物理实验主要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各类实验的优势,找准实验的着力点,有的放矢进行设计操作。物理实践活动要着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五、以非凡的科学成就鼓舞人

物理学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人才辈出,灿如星空,杰出的人才创造伟大的成就。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卓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非凡才华和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展示我国当代科技发展成就:例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如今 “神舟”系列火箭飞船的成功发射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和能够独立开展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又如最近我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的“反物质消失之谜”。[5] ……这一系列的科学成就介绍怎不让我们的学生心潮澎湃,深受鼓舞?民族自信,爱国之情,热爱科技之心怎不油然而生?

总之,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科学内涵悠久深远,科学素材层出不穷。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科学本质教育,深度挖掘适合教学的“科学题材”,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物理课堂焕发科学活力,让我们的每一节物理课都闪耀科学之光,去感染,去鼓舞学生,让学生得到锻炼,获得启迪,促进自我塑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并使之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5.

[2] 汪明.课堂教学中物理文化教育价值刍议[J]. 物理教学,2011(12):39

[3] 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

[4] 徐全学.提高物理教师技能的几点建议[J]. 物理教学,2011(11):21.

[5] 金良快.我国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有助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新华社,2012年03月09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物理科学论文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当前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物理新课程的推进,使得传统的物理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方法已不能指导当前中学物理教育的实践,我们必须在传统的物理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即笔者所说的物理教改),才能使得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显然,现行的物理教材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是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说有了新课程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不改,难免会使新课改走上“教新教材”的误区。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物理教改的核心是物理教育理念的更新,即以考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变,做到眼中有生

物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物理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和物理课改的新要求,重新审视已往的物理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在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内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更新物理教育理念,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教育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基础,并把物理思维能力视为物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因此物理课改之后,我们应该把传授知识型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发展思维型的教育模式。

其次,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物理原理的探索。物理课改之后更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物理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对各种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物理课改之后,物理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物理时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注重激发学习物理的自觉性、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立体性思维。

物理教育理念的更新是物理教改的核心,我们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更新原有的物理教育理念而大谈物理教改,等于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因此,更新原有的物理教育理念,进行物理创新教育是物理教改的第一步,是物理教改的核心环节。

二、物理教改关键是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即以传授知识向探讨问题转变,注重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

物理教育理念的更新,反映到具体的物理教学实践中也就是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物理课程改革之后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所要解决主要任务,因此,物理课改之后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及时必要的。 第一、要以探讨物理问题为中心。物理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物理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讨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物理现象的前因后果,使学生深入探讨。

第二、要以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为目标。物理学习应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物理本身和物理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物理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立体式的思维,需要广阔、全面、客观辩证的视野,尤其是对物理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因此,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活跃。

第三,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形式。物理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切身体会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第四,要以教师引导为手段。在物理课程教学中不能颠倒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物理课改之后,教师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物理课改之后,在物理教学方法创新问题上,要特别强调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注重学生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物理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理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物理课改和物理教改只是其中的两个环节。物理课程改革的初见成效,只能是物理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只能说明我们的广大师生有一套科学、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物理教科书,如果物理教改不相应地跟上,必然会造成物理课改与物理教改的脱节。因此,物理课改背后的物理教改不可忘,更不可丢,在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大、加强物理教改的力度,进行物理创新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实验要注意安全第一

不论是在教室里进行演示实验,还是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实验;不论是课堂内的实验,还是学生自主在校外进行的实验,师生必须首先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师生在设计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包括实验用品安全),保证实验者的人身安全。例如在电学部分,有些学生有特别强的好奇心,在没有干电池(组)的情况下,一个人在家里没有家长的帮助,擅自尝试用220V的家庭用电串联或并联用电器,有些用的电器甚至是大功率的,这样很容易造成触电,造成危险。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实验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二、演示实验要充分准备、熟练操作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课堂实验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并分析实验现象。要使演示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演示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准备好实验所用的所有仪器和材料。为了避免出现意外,教师还要多备一些易碎易坏的仪器和材料,以免在演示过程中出现意外而手忙脚乱。教师不要以为以前看过别人演示而认为自己会操作,或是在以前做过而疏忽大意,在45分钟内进行演示实验,不仅仅要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而且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直至熟练,同时还要考虑到演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分析解释。

三、注重实验探究的科学过程

物理教材在每一章节都设置有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探究,也可以在实验室让学生自主探究。《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初中物理两年必做的20个实验项目。不论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还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都要严格按照实验的科学步骤进行,不可随心所欲。首先师生或合作,或独自提出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接下来设计实验,设想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理论上准备好后,开始用所需仪器和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做完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而后师生共同评估实验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实验过程的科学性,最后师生、生生间交流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另外,教师不可“一刀切”,完全按照实验要求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让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激励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四、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的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这是对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教师不要因身处学校,就以没有实验条件为借口,或错误地认为实验不重要而忽略了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有些教师担心学生自主实验存在安全问题而“禁止”学生做实验,有些则认为实验费时费力,还有的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实验仪器的名称、作用、用法和实验观察就可以解决考试题中的实验题。殊不知,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实验更是如此。不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不利于新课标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鼓励,起初让学生在指导下实验,之后让他们自主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合作、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实验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校,教师要高度重视。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实验室,在校内还是在家里,师生要以安全为前提。实验前,教师要充分准备,直至熟练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师生要严格按照其科学步骤教学,切忌随心所欲。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实验,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物理的实验教学质量,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 “中学物理教学法”是中学物理老师必须掌握的基础教学方法,主要是帮助老师了解中学物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从而使中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更高效的物理教学。但目前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本论文从学生状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中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思考;实践

中学物理教学法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教学方法,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顺应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优化,有助于提高中学物理老师的执教能力,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验经验

虽然我国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但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当前状态下的学生或多或少还是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物理学习中缺乏探索钻研的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提出的观点当作真理,缺乏自己思考的过程,这就导致了在物理学习上的止步不前。而且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大都将理论学习作为重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明显不足,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时缺乏实验的检验,这加大了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难度,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2、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当代教育需求

随着我国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在不断的更新,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难以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例如,新课改标准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而教学法的内容主要还是关于老师如何教,缺少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位;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科知识方面的,缺乏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了中学物理教学法与当前教育理念的脱节;教学内容中针对教学评价这一块,大多还是以学业测验为主,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以评价促发展的观念。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在中学物理教学法中,虽然有教学案例的展示,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空间和交流观点的机会,而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使得物理教学陷入一种“耗时低效”的局面。

二、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变更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较多且繁琐,而且大部分内容着眼于理论知识部分,缺少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的内容,,这种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难以使中学物理老师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就无法提升中学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需求,更新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课程内容。首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增加有关当前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内容。老师要紧跟素质教育的推进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比如说增加“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始终牢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的,一切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做一个真正为学生考虑的教师;增加“树立科学教育的观念”,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培养科学教育的观念,而不是学科教育。物理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说在学习“电与磁”一章时,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还要教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电与磁的应用,并引导他们思考这是如何实现的,例如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物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物理原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的内容占比[2],例如“汽化与液化”、“串联与并联”相关的实验教学技能。老师首先要熟悉中学物理教材中有关的各种实验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对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丰富其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中就应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增加研讨“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科学探究”作为新的物理教学方法,对于提升中学物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老师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光现象”这一章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光现象,比如探讨日食、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内容。现在信息时代,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这样能将复杂的物理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不仅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浮力”一章时,可以通过视频,动态地展现不同状态下物体的浮沉现象和条件。通过改革可以让老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物理老师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深入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中学物理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论文针对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希望对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作者:杨日军

参考文献:

[1]常文栋.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课改革的探讨[J].商情.2013(23):290-290.

[2]冯杰,倪敏.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物理通报.2015(08):12-13.

一、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1、顶层设计,出台政策,保证实验教学经费投入

笔者建议上级教育装备部门顶层设计、出台政策,确保实验教学经费投入足额到位;指导地方引进先进的教育装备,明确规定将实验教学作为考核学校的依据,将学生实验考试成绩计入升学成绩,明确规定学校实验教师名称、编制、工作量标准,明确规定实验教师单列评聘职称与定期培训学习和考试;明确规定实验室的使用和实验课的开设,将实验考试纳入升学考核范畴。

2、转变观念,突出管理,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对定编的专业实验教师定期培训,将实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层面上来认识,有计划地让实验教师参观学习,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组织学习实验室建设以及管理方面的好经验。对实验教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学习加以重视,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二是要有效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工作量评价以及保证相关的职称评聘,对在实验教学中表现突出、有创新精神的人员要及时给予奖励表彰,对于实验室管理教师的工作也要给予合理评价和充分肯定。三是要有效建立督促机制。对实验教学的监督工作要加强,同时加强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工作的常规检查评比,全面科学地评价实验教师的工作情况。对于实验教师队伍要优胜劣汰,促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3、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多数学校实验教学使用模仿式,也就是简单对知识进行巩固以及学习技能,该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我们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变。一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计划的制定,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现象和结果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二是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三是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教师应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只监督学生是否讲话、是否按规定的步骤操作、是否损坏了东西等。四是用先进技术装备来完善实验教学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二、结语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只要认真落实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通过各级学校领导、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广大物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一定会大步向前迈进,实验教学的现状将会大为改观,实验教学将会实现新的飞跃。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大哥,论文自己写呀

中学物理教育论文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初中物理论文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发现物理是一门很广阔的学科,它首先是拥有基本概念,然后到探究实验,最后应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面有几个例子:例如,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 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例如:日常生活中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是靠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向前行进的。摩擦通常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几种。 我们知道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纸在木板上靠砂纸和木板产生的摩擦力将木板打磨平滑的; 汽车发动机靠与皮带的摩擦力将动能传给发电机发电;人们洗手时双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尘洗掉;洗衣机洗衣时转动使衣服和水产生摩擦;吃东西时牙齿和食物发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都会产生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物体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都会产生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1.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常识,当自行车车胎气不足的时候,骑起来更费力一些。 2.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如何增大摩擦力和减少摩擦力: 1. 物体的接解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比如鞋底和轮胎的花纹。汽车在路面行驶时,轮胎与粗糙的柏油路面接触,这样摩擦力就能增大。汽车行驶在雪、水的路面,摩擦力就会减小。所以雨、雪天就要注意安全。 2. 减小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 风扇转轴要做得很光滑。钟表加油可以减少摩擦力,使走时更准确。滑冰场上,工作人员经常打扫冰面使它平整,可减少摩擦,加快滑冰的速度。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的力气大喽!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对拔河的两队进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被拉动。因此,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胜负的关键。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纹的鞋子,能够增大摩擦系数,使摩擦力增大;还有就是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也会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时,大人很容易获胜,关键就是由于大人的体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赛中,胜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们的技巧。比如,脚使劲蹬地,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地面产生超过自己体重的压力。再如,人向后仰,借助对方的拉力来增大对地面的压力,等等。其目的都是尽量增大地面对脚底的摩擦力,以夺取比赛的胜利。 通过以上的学习观察总结出,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两物体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 又例如,有关光的反射,光是通过平面镜或其他不规则物体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实现的, 光反射原理和规律:参考书本详细说明 应用:汽车后视镜、太阳灶、遥控器、自行车后灯可以参考上面两个例子,再举例子。 这是我学习初中物理所总结出的经验 ,它可能也高中物理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相信我在物理学能越学越好,越学越有兴趣。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当前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物理新课程的推进,使得传统的物理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方法已不能指导当前中学物理教育的实践,我们必须在传统的物理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即笔者所说的物理教改),才能使得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显然,现行的物理教材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是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说有了新课程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不改,难免会使新课改走上“教新教材”的误区。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物理教改的核心是物理教育理念的更新,即以考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变,做到眼中有生

物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物理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和物理课改的新要求,重新审视已往的物理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在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内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更新物理教育理念,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教育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基础,并把物理思维能力视为物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因此物理课改之后,我们应该把传授知识型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发展思维型的教育模式。

其次,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物理原理的探索。物理课改之后更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物理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对各种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物理课改之后,物理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物理时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注重激发学习物理的自觉性、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立体性思维。

物理教育理念的更新是物理教改的核心,我们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更新原有的物理教育理念而大谈物理教改,等于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因此,更新原有的物理教育理念,进行物理创新教育是物理教改的第一步,是物理教改的核心环节。

二、物理教改关键是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即以传授知识向探讨问题转变,注重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

物理教育理念的更新,反映到具体的物理教学实践中也就是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物理课程改革之后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所要解决主要任务,因此,物理课改之后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及时必要的。 第一、要以探讨物理问题为中心。物理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物理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讨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物理现象的前因后果,使学生深入探讨。

第二、要以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为目标。物理学习应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物理本身和物理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物理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立体式的思维,需要广阔、全面、客观辩证的视野,尤其是对物理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因此,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活跃。

第三,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形式。物理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切身体会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第四,要以教师引导为手段。在物理课程教学中不能颠倒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物理课改之后,教师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物理课改之后,在物理教学方法创新问题上,要特别强调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注重学生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物理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理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物理课改和物理教改只是其中的两个环节。物理课程改革的初见成效,只能是物理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只能说明我们的广大师生有一套科学、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物理教科书,如果物理教改不相应地跟上,必然会造成物理课改与物理教改的脱节。因此,物理课改背后的物理教改不可忘,更不可丢,在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大、加强物理教改的力度,进行物理创新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实验要注意安全第一

不论是在教室里进行演示实验,还是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实验;不论是课堂内的实验,还是学生自主在校外进行的实验,师生必须首先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师生在设计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包括实验用品安全),保证实验者的人身安全。例如在电学部分,有些学生有特别强的好奇心,在没有干电池(组)的情况下,一个人在家里没有家长的帮助,擅自尝试用220V的家庭用电串联或并联用电器,有些用的电器甚至是大功率的,这样很容易造成触电,造成危险。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实验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二、演示实验要充分准备、熟练操作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课堂实验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并分析实验现象。要使演示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演示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准备好实验所用的所有仪器和材料。为了避免出现意外,教师还要多备一些易碎易坏的仪器和材料,以免在演示过程中出现意外而手忙脚乱。教师不要以为以前看过别人演示而认为自己会操作,或是在以前做过而疏忽大意,在45分钟内进行演示实验,不仅仅要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而且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直至熟练,同时还要考虑到演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分析解释。

三、注重实验探究的科学过程

物理教材在每一章节都设置有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探究,也可以在实验室让学生自主探究。《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初中物理两年必做的20个实验项目。不论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还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都要严格按照实验的科学步骤进行,不可随心所欲。首先师生或合作,或独自提出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接下来设计实验,设想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理论上准备好后,开始用所需仪器和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做完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而后师生共同评估实验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实验过程的科学性,最后师生、生生间交流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另外,教师不可“一刀切”,完全按照实验要求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让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激励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四、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的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这是对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教师不要因身处学校,就以没有实验条件为借口,或错误地认为实验不重要而忽略了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有些教师担心学生自主实验存在安全问题而“禁止”学生做实验,有些则认为实验费时费力,还有的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实验仪器的名称、作用、用法和实验观察就可以解决考试题中的实验题。殊不知,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实验更是如此。不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不利于新课标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鼓励,起初让学生在指导下实验,之后让他们自主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合作、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实验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校,教师要高度重视。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实验室,在校内还是在家里,师生要以安全为前提。实验前,教师要充分准备,直至熟练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师生要严格按照其科学步骤教学,切忌随心所欲。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实验,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物理的实验教学质量,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 “中学物理教学法”是中学物理老师必须掌握的基础教学方法,主要是帮助老师了解中学物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从而使中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更高效的物理教学。但目前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本论文从学生状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中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思考;实践

中学物理教学法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教学方法,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顺应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优化,有助于提高中学物理老师的执教能力,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验经验

虽然我国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但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当前状态下的学生或多或少还是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物理学习中缺乏探索钻研的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提出的观点当作真理,缺乏自己思考的过程,这就导致了在物理学习上的止步不前。而且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大都将理论学习作为重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明显不足,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时缺乏实验的检验,这加大了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难度,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2、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当代教育需求

随着我国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在不断的更新,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难以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例如,新课改标准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而教学法的内容主要还是关于老师如何教,缺少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位;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科知识方面的,缺乏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了中学物理教学法与当前教育理念的脱节;教学内容中针对教学评价这一块,大多还是以学业测验为主,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以评价促发展的观念。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在中学物理教学法中,虽然有教学案例的展示,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空间和交流观点的机会,而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使得物理教学陷入一种“耗时低效”的局面。

二、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变更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较多且繁琐,而且大部分内容着眼于理论知识部分,缺少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的内容,,这种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难以使中学物理老师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就无法提升中学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需求,更新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课程内容。首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增加有关当前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内容。老师要紧跟素质教育的推进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比如说增加“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始终牢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的,一切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做一个真正为学生考虑的教师;增加“树立科学教育的观念”,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培养科学教育的观念,而不是学科教育。物理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说在学习“电与磁”一章时,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还要教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电与磁的应用,并引导他们思考这是如何实现的,例如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物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物理原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的内容占比[2],例如“汽化与液化”、“串联与并联”相关的实验教学技能。老师首先要熟悉中学物理教材中有关的各种实验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对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丰富其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中就应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增加研讨“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科学探究”作为新的物理教学方法,对于提升中学物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老师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光现象”这一章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光现象,比如探讨日食、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内容。现在信息时代,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这样能将复杂的物理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不仅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浮力”一章时,可以通过视频,动态地展现不同状态下物体的浮沉现象和条件。通过改革可以让老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物理老师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深入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中学物理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论文针对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希望对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作者:杨日军

参考文献:

[1]常文栋.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课改革的探讨[J].商情.2013(23):290-290.

[2]冯杰,倪敏.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物理通报.2015(08):12-13.

一、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1、顶层设计,出台政策,保证实验教学经费投入

笔者建议上级教育装备部门顶层设计、出台政策,确保实验教学经费投入足额到位;指导地方引进先进的教育装备,明确规定将实验教学作为考核学校的依据,将学生实验考试成绩计入升学成绩,明确规定学校实验教师名称、编制、工作量标准,明确规定实验教师单列评聘职称与定期培训学习和考试;明确规定实验室的使用和实验课的开设,将实验考试纳入升学考核范畴。

2、转变观念,突出管理,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对定编的专业实验教师定期培训,将实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层面上来认识,有计划地让实验教师参观学习,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组织学习实验室建设以及管理方面的好经验。对实验教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学习加以重视,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二是要有效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工作量评价以及保证相关的职称评聘,对在实验教学中表现突出、有创新精神的人员要及时给予奖励表彰,对于实验室管理教师的工作也要给予合理评价和充分肯定。三是要有效建立督促机制。对实验教学的监督工作要加强,同时加强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工作的常规检查评比,全面科学地评价实验教师的工作情况。对于实验教师队伍要优胜劣汰,促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3、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多数学校实验教学使用模仿式,也就是简单对知识进行巩固以及学习技能,该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我们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变。一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计划的制定,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现象和结果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二是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三是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教师应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只监督学生是否讲话、是否按规定的步骤操作、是否损坏了东西等。四是用先进技术装备来完善实验教学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二、结语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只要认真落实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通过各级学校领导、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广大物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一定会大步向前迈进,实验教学的现状将会大为改观,实验教学将会实现新的飞跃。

大哥,论文自己写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