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如何阅读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如何阅读论文的参考文献

如何查找论文中的引用的参考文献方法如下: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

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

中国知网输入文献篇名找到文献,勾选文献篇名前的方框,然后点击上方的“导出与分析”按照步骤就查找到了参考文献。另外,在多篇文献篇名前方勾选,再点“导出与分析”可批量查找下载参考文献。百度学术输入文献篇名,在文献列表中找到该文献,下方有和“批量引用”,例如点“引用”出现个窗口,选择自己需要的格式就可复制或导出了。

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

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1、首先,将论文导入word中,做好准备工作。 2、找到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确保参考文献编号的格式正确(编号需要自动生成,不能手动添加)。 3、可通过菜单栏中【开始】>【编号】进行修改(修改时需要选中要修改的文字)。如没有所需要的编号类型,可通过下方【定义新编号格式】来增加我们需要的格式。 4、编号格式修改完后,接下来准备引用参考文献。比如案例论文的第一段的第一句需要引用参考文献【1】,我们将鼠标的光标放到这句话的末尾,句号之前。 5、接下来,在菜单栏中点击【引用】>【交叉引用】,弹出交叉引用操作框。引用类型:编号项。引用内容:段落编号。 6、引用哪一个编号项:选择【1】。点击插入后,交叉引用操作框不会消失,但参考文献编号已经正确引用了,但还要做最后的调整。选中以引用的参考文献编号,在菜单栏中点击【开始】>【上标】,快捷键:【ctrl】+【shift】+【+】。 7、至此,引用参考文献的所有工作都已经完成。

如何有效阅读论文参考文献

做研究,少不了要读文献。可是对许多初学者来说,读文献是件痛苦的事儿。

一些学术小白们,刚接触文献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在 CNKI 中用关键词搜索出一堆论文,一通下载之后,就打开第一篇,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读完一篇,放到一边,再读另外一篇。读到后面,发现前面的文献已经遗忘了,于是翻回头去再读一遍,这还只是中文文献,那英文的文献读起来更是没效率,不知所措。

那么,对于如何高效阅读文献呢?

一、整体来看

1. 先看文献综述类文献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和研究领域,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阅读该领域或该课题的文献综述类文章,可以让你更迅速、全面、客观的了解该研究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研究趋向。

2. 精研数据库

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

作为科研 dog,最离不开的就是数据库,常常与 PubMed 为伴。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 group 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

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 idea 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

3. 带着目的读文献

一开始我们读文献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目的,但其实之后你会发现,看文献大多带有目的性。

比如说为了扩大知识面,那么你可能要泛读不同学科的文献。比如说为了找到你的科研方法,那么你需要去了解目前都有哪些方法,最后来确定你能采用哪种方法。

4. 掌握必要的研究工具

研究生阶段,一定要掌握合适的研究工具。

比如文献管理软件 Endnote,计量研究需要掌握 stata、eviews 等。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去系统学习这类工具。

二、具体来看

(一)判断文献的可读性

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具有可读性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文献对你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开发都有帮助,有些文献可能会误导你,因此需要判断文献的价值,如何初步判断一篇文献值不值得读?

1. 文献引用是否够多?

要是一次引用都没有,那么有可能观点太偏,有可能材料太难重复,有可能不适合你。

2. 期刊和作者水平如何/是否是牛刊?是否是牛人?(大牛还是可以抱抱大腿的)

3. 观点和行业观点是否大致相同?

有些是别人挖的坑,科研本身就是个纠错的过程,刚接触领域的你,还是跟着大部队的步伐吧。

(二)具体阅读策略

1. 先读文献的摘要

这部分一般短小精悍,废话全无,但是限于篇幅作者往往是欲说还休,如果感觉言不尽意可以跳到结论部分,如果发现其应用了你感兴趣的文献、方法、或者数据才跳到前面去细看。

除非全文文笔流畅、思路清奇、数据新颖、方法独特——堪称经典之作,可以作为论文写作的范例,否则真的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地细读。

2. 注重文献的结论

如果说摘要部分需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比较突出文章创新性和贡献,那么结论部分的表述则是更全面和客观。

这也可能是论文中作者讨论未解决问题的地方。结论总结了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并将各个结果(论据)串联起来以阐述最终研究结果,可以使读者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更清晰。

3. 注重引言的最后部分

引言的最后部分通常会说明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文献的创新点往往就会体现在这里。

4. 了解作者的实验思路。

这部分相当于实现想法的具体方法,有些文献的这部分设计非常巧妙、严谨和有创意。

5. 注意文献的参考文献

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献,而且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通过搜索参考文献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该领域的文章。参考文献的质量也反映了该篇文章的质量。

6. 学会泛读文献

并不是所有文献都需要精读,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你需要学会泛读文献。

泛读的文献一般根据文献对自己的重要与否及价值大小判断,泛读文献一般就是根据文章的标题去读文献的摘要和结论。

7. 学会精读文献

精读的部分和我们小时候阅读书籍没什么两样,重点是理解,阅读文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做 Meta 分析,就一定要重点在数字上。如果要寻找一个机制,就精读机制,不要在总结内容上或者文章的开始浪费时间。

精读文献时,需要记住以下几个关键:

一是论文的类别:这是什么类型的论文?论文采用的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的方法?

二是论文的背景:这篇论文与哪些其他论文有关?论文使用哪些理论基础来分析其中的问题?

三是论文的正确性:论文的假设看起来是有效的吗?

四是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什么?五是论文的表述:论文的表述清晰吗?论证充分吗?

8. 学会边读文献边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文献切记眼高手低,要边读文献边记笔记。

对文献中的一些创新型的观点、方法、实验过程及结论重点记录,记录可以用纯文字记录,但是我比较提倡画路线图记录,根据文献的研究次序画因果关系图表,可以更加直观的连接文献的研究脉络。

知识层次的提高没有捷径,只有多看文献,多与前辈交流。

把各种相关领域的文献看懂了,或者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达到一定的层次,才有能力去接受和研究新的问题。

看得多了,久而久之,就能融会贯通,就能养成抓住重点,提高效率的能力和习惯。

当然,人的能力千差万别,但即便是天才,也要努力。希望我的分享对你们未来阅读文献有所帮助,也希望你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文献阅读技巧。

1、搜索并找到与自己课题最相关的文献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文献真的是千千万万,多如牛毛,读一些边缘性甚至毫无联系的文章无异于浪费时间,研究生入学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快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课题,除了老师的说明、师兄师姐的解释这些表面的讲解之外,还是要靠自己阅读文献去深层次地挖掘。而这样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在之后的研究中,你不可能指望老师每一步都手把手教你如何推进课题。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在对课题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想到前进的方向,而且容易产生发散性思维。那么,该如何通过文献认识课题呢?我认为这一阶段,先去读综述类论文,而且尽量是中文的(英语特别好的除外)。在你连课题的中文名字都不熟的情况下,又能从满是专业名词的英文文献中学到什么呢?综述类论文的最大好处就是论文搜索简单,其内容涵盖面广。读一篇综述基本顶十几篇小论文。它的搜索基本上靠课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十分简单。使用关键词搜索完之后,再筛选几篇相关度最高的进行阅读即可。这几篇基本要精读,不能走马观花,对于出现的一些与课题相关的专业名词,要及时去搜索对应的英文名称,为接下来的英文综述做准备。读完几篇中文综述,对课题有个大体了解之后,不要沉迷其中,不要一直读中文文献,而要开始尝试读英文综述。毕竟我们以后还是要发 SCI 的,而且一些高质量期刊上的综述类论文也是英文,这是必需的过程。相信经过了前面中文综述的阅读与积累,英文综述的阅读将变得相对简单,专有名词不再让我们有所畏惧。英文综述的搜索同中文综述一样,靠关键词即可搞定,然后需要自己筛选出相关度最高的几篇进行阅读。此处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的综述尽量是高影响因子、高引用量、时间最近的高水平期刊上的,或者是业界顶级期刊上的,这个真的很重要!以我的经历来说,之前在低水平的杂志上看到过一篇综述,里边连基本的原理和相互关系都没搞清楚,甚至表述都是错误的。对于刚入行的新手,在最容易养成基本科学素养的时候,却接受了错误的观念,这不仅在以后难以改正,甚至对整个科研生涯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高水平的期刊里边也许会有些小错误,但是基本知识不会出错,可信度非常高。这样的文章不用太多,五篇足以让你对自己的课题有一个比较深和广的理解。读英文综述的另一个优点是帮助你去找到相关的小论文,然后通过这些小论文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找到其他论文,顺藤摸瓜,甚至都不需要再去专门搜索,一系列相关的小论文就扑面而来,简直美滋滋!另一个找相关论文的方法就是通过作者。找与课题相关领域的“大牛”,直接去搜他们的文章,简单又省事,甚至比搜索关键词还要准确。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文章也要优先考虑高水平的期刊,低档次的文章尽量避过,除非与课题极其相关,但也要注意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2、找到合适的文献,不浪费地去读通过对网上各种资料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我认为读好文献,必须经过以下三步。第一步,拿到这篇论文,先整体浏览,看看文章是只与你搜索的关键词有关,还是真正与你的课题有关,先打个印象分。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的是,仔细阅读文章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各个部分的小标题及结论。具体的论述内容可以粗略一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分钟,但是需要用心,需要思考。因为读完之后,需要回顾这篇文章的主旨、它做了什么,并且问自己,这篇文章与我的课题有联系吗?是否包含与我的课题相关的知识?这篇论文能为我的课题开展提供哪些材料?等等。经过这些思考之后,你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否需要继续阅读了。当觉得这篇文献有用,值得去深读的时候,你就要按照第二步去做。此时不再是简简单单地读,而是带着敬畏的心态去学习。注重细节,抓住重点。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把图表搞明白,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图,这个图可以传达哪些信息,然后结合内容去精读。我以前的习惯是直接读内容,图表就看半分钟左右,导致我根本不能真正理解作者到底是如何论述的,甚至一些数据之间怎么联系的也搞不清楚,以至于读完后边,前边就忘了。自从我开始首先看图后,才发现读起内容来游刃有余。因此可以说,图表就是文章内容的黏结剂,值得最先并且仔细关注。要仔细研究作者的图表,特别是那些精美的图表。我们可以记下那些卓越而又清晰的数据表现形式,在之后作图的时候可以去模仿。读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记着自己的课题,并将文章内容与课题联系起来,不要孤立地去读。遇到不明白的知识,不要放过,赶紧去查。所以早期读文献可能比较费时,有时候可能要耗费一天的时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学到很多与课题相关而又无法在本科学到的知识。就像滚雪球,文献读多了,专业知识也会增长,后面的文献读起来也变得简单又省时。做完第二步,相当于论文读了第二遍。这时,你觉得结束了吗?No。此时,你还需要做第三步工作。精读完之后,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不会再出现在你的视野中,它们应该时常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而我们的记忆又是有限的,不可能读完之后就记住,所以需要整理这些论文,不能让它们成为“过客”。我们需要建立一些文件夹,分门别类地将文献存起来,注意保留阅读痕迹(电子版文字标黄、批注等)。等以后空闲或者课题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需要拿出来继续读。文献每读一遍都会有一遍的收获,特别是随着课题的深入,之前我们对文献中半懂不懂的内容,可能会在之后的阅读中通过仔细品味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通过再读这些文献,我们会发现它们中存在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也会对课题的开展提供一些启示。等科研步入正轨之后,我们还要养成每天阅读文献的好习惯,特别是最新发表的文章,要及时掌握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不至于自己的想法落后,或者与别人撞车,导致徒劳无功。另外,多读文献还能从作者的研究中得到启发,指导自己的课题,这对于打破瓶颈期的束缚尤为重要。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涉及到科研项目或者科创项目,都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以提高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见识,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研究价值。那么,我们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呢?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 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 和method(结合图表)。

当然,人的能力千差万别,但即便是天才,也要努力。希望我的分享对你们未来阅读文献有所帮助,也希望你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文献阅读技巧。

一.如何选择适合的参考文献?

1.利用关键词、主题词精确定位

参考文献的关键词和主题词一定要选择好,这样搜索出来的文献更有针对性,定位更准确,不同的关键词定位会展现不同的研究范围和不同的研究内容,所以选择关键词很首要。

2.先定位作者再查找文献

通常都会知道某个学者擅长某个学术领域,那么就可以通过查阅该学者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来获取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该方法也非常实用。

3.综述定位法

如果已经有自己拟研究课题或者切入点相关的文献综述资料,可以根据资料后面引用的参考文献去查找那些原始的参考文献。

二.如何阅读已经查找的文献?

文献下载只是一个基础,阅读文献资料中的内容才是关键,那么阅读文献资料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1.摘要阅读法

可以说,摘要统揽全局,摘要是一篇论文的窗口,看文章首先看摘要,即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切莫贪多,过分追求全文只会增加工作量,浪费时间,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仅要通读全文,还要细致研究。

2.重点文献如何研读

文献阅读一定要认真,重点文献资料应该每句都清楚作者表达的含义,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要反复推敲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文章要以,理解文章研究精髓,对于后续自己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3.归纳总结

注意文章内容的总结归纳,不同文献资料的对比分析,善于总结和思考。

4.提高阅读效率

关于如何提高阅读效率主页君会在后面文章中予以讲述,这里只是做一个方法性提示,通过提高效率增加文献阅读数量,非常有帮助。

以上就是青藤小编关于参考文献阅读方法的相关分享,希望对正在写论文的你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论文写作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在本平台进行查看哦!

如何阅读文献的论文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涉及到科研项目或者科创项目,都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以提高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见识,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研究价值。那么,我们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呢?

1、通过摘要甄别文献

一般情况下下载文献都是通过题目进行的,但是文章内容与自己研究的内容有关系还得看过文章以后才知道。这时候,就可以先看文献的摘要,因为文献的摘要就是文献中心思想的总结,也是文献部分结论的概括,看过它们就能让你对文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进行甄别,到底要不要研读这篇文献,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2、明确阅读目的

如果是课程相关阅读,需要时刻牢记:阅读是为课程主题服务的。一篇文献可能会讨论不止一个问题,但我们的目的是理解和主题相关的那部分内容。因此在阅读前,记得了解课程的主题,或看看老师有没有留下什么思考问题。此外,联系其他文献进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将这些文章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明确主题,结合主题提取篇章关键内容。

如果是论文写作相关阅读,阅读前需要明确:你处于论文写作的哪个阶段,阅读是为了了解什么。比如,阅读这篇文献是为了扩充对某一领域或话题的认知,还是了解某一个概念和方法。阅读文献一定要带着问题,这是开始阅读的第一步。同时,这一步也决定了接下来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实际的阅读。

3、根据目的选择阅读策略

通过选择性的阅读,节省时间和精力。在明确想要了解什么之后,有选择的进行一轮扫读和二轮深度阅读。完成一轮扫读后,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估,再决定是否需要深度阅读,或对哪几部分进行深度阅读。

注意:阅读文献一定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保证思维的绝对集中和脑筋的高度运转,也才能提高看文献的效率!

文献阅读的方法有三种。首先是略读。科普创作过程中,需要从多篇论文中提炼规律与结论时。或者跟进领域最新研究时,需要寻找哪篇论文值得花更多时间精读时。这时候需要抓关键的阅读点。其次是点读,想了解特定信息,如研究方法时根据小标题快速定位,精准打击。学术论文写作结构相对固定,假设你想要了解研究背景,就去读引言;想要了解细分领域的瓶颈,可以专门去读讨论。最后是精读,和自身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引用率较高的经典、权威性文章或是最新成果需要花时间精读。不是逐字逐句阅读,而是将重点放在每个小章节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一般来说,开头和结尾会直接阐明实验设计与结论,这也正是整章内容的精华所在。

问题:我的一个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向我提到一个问题:目前在专业文献阅读时,效率太低,特别是有计算过程的文献,看一篇得费更长时间。因此,想知道,您是怎么阅读文献的?1)如何快速地找到文章的重点?2)如何提炼文章的精华? 我的回答:(1)阅读文献,开始慢,越来越快,这是普遍规律。刚开始慢,很正常。一定不能急,一定要坚持。只有坚持,才有可能量变到质变;(2)只有看的多,对本学科内容了解的多,才能达到一定水平。也就是说,大致看一下内容就知道这篇文章的水平和新的内容以及你可以从中吸取的内容。因此,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3)对你看的文章中,有很多计算过程,如果你对此内容不太感兴趣,可以把计算过程跳过去不看。如果你对此内容很感兴趣或者一定要参考,你就要下功夫甚至再查阅相关文献甚至与作者联系,要搞清楚其中的所有细节问题。(4)研究生在一年级必须要全面阅读文献,掌握专业知识,达到一定水准,为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关于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我分为以下几点,快来看看吧!

一、了解获取需要的学术资源来源。

对学术资源有何种类型、藏于何处了然后,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如何获取需要的学术资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体量大、文献全的数据库,以备在查找文献时有针对性地使用。例如中国知网,是我们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数据库,主要用来查中文文献以及硕博士论文。

其次,正确的检索方法也为我们顺利找到自己所需文献提供了极大便利。这里总结几种常用的检索方式及注意事项:第一,通过关键词、主题词检索时,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所要检索的内容的全面性。第二,以学者为线索进行检索时,可查SCI,了解某个在本专业领域有建树的学者,进而找到他近期发表的文章。第三,还可通过参考综述检索。如果有与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二、学会高效阅读和管理文献

论文如何阅读文献

读文献俨然已经成了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好一篇论文。

阅读文献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更要在阅读效率和阅读内容的精髓上牢牢掌握技巧。阅读文献、管理文献、整理文献是从事科研的小伙伴需要很重视的三个重要问题。下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详细的阅读文献的方法。

想要提升阅读效率,必须知道哪些部分要粗读,哪些部分要精读。粗读的部分可以大致浏览一遍,甚至直接跳过,而精读的部分可能需要认真读,反复读,甚至参考读。不过,想要弄清楚哪些部分粗读,哪些部分精读,还需要建立在对文献的了解之上。

任何一篇研究型论文,大致都分为四个部分:

1. Introduction,背景介绍部分

2. Method,本研究所用方法

3. Result,本研究的结果

4. Discussion,讨论部分

每一部分的内容很固定,这就给我们是粗读还是精读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引申读,就是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文献,进行比照阅读。我们对于一个孤立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很难认识深刻和全面的。知识一经关联,不仅记忆更加深刻,而且理解和会更透彻。

读论文的同时一定要边读边做笔记,想要从文献中获取足够的信息和知识,记文献笔记就是一个必须要有的过程。

希望能对处于迷茫阶段的你有一定的帮助。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涉及到科研项目或者科创项目,都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以提高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见识,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研究价值。那么,我们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呢?

1、通过摘要甄别文献

一般情况下下载文献都是通过题目进行的,但是文章内容与自己研究的内容有关系还得看过文章以后才知道。这时候,就可以先看文献的摘要,因为文献的摘要就是文献中心思想的总结,也是文献部分结论的概括,看过它们就能让你对文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进行甄别,到底要不要研读这篇文献,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2、明确阅读目的

如果是课程相关阅读,需要时刻牢记:阅读是为课程主题服务的。一篇文献可能会讨论不止一个问题,但我们的目的是理解和主题相关的那部分内容。因此在阅读前,记得了解课程的主题,或看看老师有没有留下什么思考问题。此外,联系其他文献进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将这些文章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明确主题,结合主题提取篇章关键内容。

如果是论文写作相关阅读,阅读前需要明确:你处于论文写作的哪个阶段,阅读是为了了解什么。比如,阅读这篇文献是为了扩充对某一领域或话题的认知,还是了解某一个概念和方法。阅读文献一定要带着问题,这是开始阅读的第一步。同时,这一步也决定了接下来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实际的阅读。

3、根据目的选择阅读策略

通过选择性的阅读,节省时间和精力。在明确想要了解什么之后,有选择的进行一轮扫读和二轮深度阅读。完成一轮扫读后,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估,再决定是否需要深度阅读,或对哪几部分进行深度阅读。

注意:阅读文献一定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保证思维的绝对集中和脑筋的高度运转,也才能提高看文献的效率!

关于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我分为以下几点,快来看看吧!

一、了解获取需要的学术资源来源。

对学术资源有何种类型、藏于何处了然后,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如何获取需要的学术资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体量大、文献全的数据库,以备在查找文献时有针对性地使用。例如中国知网,是我们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数据库,主要用来查中文文献以及硕博士论文。

其次,正确的检索方法也为我们顺利找到自己所需文献提供了极大便利。这里总结几种常用的检索方式及注意事项:第一,通过关键词、主题词检索时,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所要检索的内容的全面性。第二,以学者为线索进行检索时,可查SCI,了解某个在本专业领域有建树的学者,进而找到他近期发表的文章。第三,还可通过参考综述检索。如果有与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二、学会高效阅读和管理文献

虽然有效和批判性地阅读科学论文的能力是研究生的基本技能,但它很少被系统性地教授给学生。因此,一些学生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既辛苦又没有收获。在此,Tung-Tien Sun讨论了主动阅读,即带着问题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学生阅读摘要和介绍,带着几个具体问题去寻找答案,并做一个简短的文献搜索。当对文献有了一定了解后,学生会对文献内容有一定“预测”/设计,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会将其与原本的内容进行比较。这种方法让学生与作者进行高度的互动,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批判性的论文评价。作者还开设了一门课程教授这种方法。尽管最初很耗时,但随着实践和知识库的不断增长,它可以被简化,变得更快,最终成为第二天性。“你怎么读科学论文?”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多余的问题。考虑到大多数生物医学研究论文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很自然地会假设他们首先阅读标题,然后是摘要、引言。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跳过方法部分(通常在引言之后,尽管许多期刊现在把它放在论文的结尾),因为它包含太多的技术细节,有点无聊。包含了论文核心的结果部分,即以图片和表格形式呈现的实验数据可能最受关注,其次是接下来的讨论部分。这种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被称为“被动阅读”,这是相当费力和低效的。该文中讨论的“主动阅读”的概念,可简单定义为“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阅读”。此外,读者要问自己,如果你是作者,接下来会做什么实验,然后把你的想法和论文中实际做的实验进行比较。这种阅读方式会从根本上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因为挑战会让你保持思维活跃。你只需要关注回答你问题的部分,然后浏览其余的部分,因此,你的阅读变得非常挑剔,从而读得更快,学得更多。虽然该文将以生物医学研究论文为例,但同样的原则稍加修改也适用于其他学科。被动阅读:“顺从性的无目的性”如果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阅读一篇文章,就是在顺从地遵循作者的思路,作者实际上被你视为“权威”。这样读一篇论文,没有特定的期望或目的,是“被动阅读”,类似于哈佛教育心理学家William Perry (1913-1998)称为“顺从性的无目的性”的做法。如果你一开始就打算简单地吸收作者给你提供的信息,那么你不可能同时具有批判性,便失去了评估论文优缺点的能力。其次,由于读论文时没有期待,通读不会产生任何惊喜或“顿悟”的时刻,反而成为一件苦差事。第三,虽然你可能会了解一些知识并对论文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但被动的阅读不会让你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策略。主动阅读:带着问题阅读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呢?正如一句老话所说,“你只看到你所知道的”,即你只有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才能看到答案。中国学者黄宗羲曾经写道:“如果你读/做研究的时候心里想着小问题,就会学到小知识;带着大问题,会学到大知识;如果心里没有疑问,就什么也学不到”。带着特定的问题阅读会让你处于一种寻找埋在沙子里的小金块的心态。如果你知道你在寻找什么,你的视力会变得敏锐。在搜索时,可以以低能量状态滑行,当找到你想要的东西时,立即切换到高能量状态,这样才会读得更彻底。这样的阅读是有选择性的,它可以延长注意力广度,比被动阅读更有效——被动阅读很容易让人筋疲力尽,因为你必须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当找到正在寻找的答案时,尤其是当它们帮助你解决了一个问题或给你提供了新的想法时(“尤里卡”时刻),那种兴奋的冲动也会让人很满足。因此,主动阅读比被动阅读更有成效,更令人愉快。对于上述在一堆沙子中寻找金块的类比,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首先确定哪些沙子可能是多产的。因此,至少在你还在学习阅读方法的时候,你应该首先练习主动阅读那些发表在高质量、高选择性期刊上的论文。该如何做什么样的问题?一个“我-我-我”的问题主动阅读要求读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够“问自己的问题”——这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对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大多数论文,一个主动的新手读者可以问以下四个问题:1、作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2、如果这是我的论文项目,我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3、我需要生成什么样的数据来支持这篇论文的结论?4、这个结论是否符合我之前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我(读者)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我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我需要什么数据等等。主动阅读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记住,我阅读是因为我想要我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仔细而彻底地阅读摘要和引言对于不熟悉的领域的论文,最好从引言开始阅读,因为它比摘要更容易理解,使你更容易浏览论文。

一个优秀的摘要和引言几乎总是对上述四个问题提供简短的回答。如果你遇到不懂的单词,马上去查字典。即使只是简单地读一下维基百科,也会极大地增强你对工作的理解和欣赏。如果你在阅读时迷失了方向,可以回溯一些句子。回答问题:简短文献检索的有用性读完摘要和引言后,暂停并消化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以上四个问题的(初步)答案。在这里,建议你做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简短的文献搜索,并试着简短地阅读一些相关的,早期的论文。这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你成功预测如下所述内容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背景知识的深度和你对相关研究的熟悉程度。做完功课之后,你就可以扩展/改进你的最终答案了。阅读结果:预测和比较有了对这四个问题的深入回答后,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论文问题,那么我的第一个或一组实验将是什么?结果部分的图1将是什么样子?”只有这样,才能拿假设结果和他们的进行比较。如果你的设计和他们的相似,你会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如果你发现他们的设计更好,你将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一开始你可能很难做出任何预测,但是通过练习和扩大知识基础,就能够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对自己学习新课题的能力,以及在类似情况下设计合适的实验的能力有信心。当你发现自己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时,这实际上提供了个人成长的最好机会。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请抵制诱惑,不要立即阅读这篇论文,看看作者做了什么。相反,你应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尽最大努力自己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只有当你挣扎着走过这个过程,并且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时,你才应该阅读这篇论文。他们可能使用了一种你不知道的技术或试剂,巧妙地揭示了一个反应机制或途径。这个策略现在将成为你的工具箱的一部分,你将永远不会忘记它。你越是努力地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对新获得知识的印象就越深刻。毕竟,不劳则无获。结果部分的内容主要解释了作者这样做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如果你能自己理解其中的一部分,你只需要浏览一下这些部分。只有当你不能预测时,你才应该阅读结果部分的相关部分,以了解为什么作者以这种方式进行。这种“预测和比较”方法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它使你对研究的策略和基本原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批判性地评估作者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并判断他们的结果是否支持他们的结论。阅读讨论:比较自己和作者的结论在讨论部分,作者讨论了他们的数据是如何支持他们得出的结论。如果你同意他们的解释,你可以简单地浏览一下这部分的讨论。作者还可能会讨论他们的数据如何与已有的知识相关联,以及这其中的含义。例如,他们可能会解释他们的数据如何导致对问题的新的理解,一个新的模型如何带来某些预测,或新的实际应用。因为你已经在实验中挣扎,就像第一作者积极阅读论文一样,你会特别喜欢阅读这些讨论,这表明你可以从这种项目中收获回报。因为阅读和写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主动阅读能让你更清楚自己能做些什么,帮助读者更快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例如,你的摘要应该能够回答我们提出的所有四个问题。如果可能的话,每个段落都应该以一个主题句开头,概述该段的内容。你也可以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介绍图例,用最少的技术细节写图例的主体,最后以结束语强调这一研究最突出的发现。关于教授主动阅读的课程一个互动的过程尽管一些学生将能够轻松实现被动向主动阅读的转变,但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一些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为研究生开设一门关于文献分析的课程可能会很有帮助。由于这门课涉及大量的课堂参与和师生互动,所以它由不超过16-20名学生的十节(双周)小时的课组成。与研究生课程相关的10篇论文可以放在一起,从一到两篇改变范式的“经典著作”开始,讲师可以讨论这些出版物的影响,并讲述一些作者的故事。在第一次组织会议中,教师可以做一个介绍积极阅读的演讲,描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期望。然后,学生们阅读论文,并在上课前一天晚上提交一份报告,报告内容如下:1、四个问题的初步和最终答案;2、根据研究问题的质量、实验设计、写作以及实验数据是否支撑论文结论找出论文的优势和弱点;3、浏览论文时是否获得什么新想法在课堂上,导师可以要求指定论文的小组以工作总结(5-10分钟)开始,然后讨论论文的优缺点(5-10分钟)。其他团队轮流发表评论(5-10分钟)。教师应该在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仅仅重复论文中的主要观点,或者只做一些肤浅的评论,如“我认为这篇论文很棒”,而不做进一步的阐述是不够的。在会话结束时,教师可以提供反馈意见的讨论,并允许团队介绍论文(5分钟)。两个独特的特性事实上,阅读科学论文能让我们设计出让学生能够遵循的、非常详细和实用的指导方针。这些指南有两个独特的特点。首先,他们允许学生使用相同的四个问题。其次,他们要求学生“预测”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实验,并将他们的想法与作者的进行比较。这两个元素的结合使得这个方法(“Q-P/C方法”)特别有用。下面讨论这两个特性。提问(Q):主动阅读作为促进学习的有效策略已被广泛接受,许多大学网站提供了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建议。他们都强调了在阅读之前,为了产生问题而进行调查(快速预读以获得对文章的整体了解)的重要性。然而,这种方法的致命弱点在于提问环节,因为初学的学生很难提出有用的问题。他们推荐的解决方案包括“问问自己主题是什么,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老师在本学期的这个时候指定这篇阅读材料?”学生应该问问自己,他们想从阅读作业中得到什么。这些建议的多样性和模糊性表明,处理这个问题是多么困难。然而,在阅读生物医学研究论文时,学生可以通过提出前面提到的一系列(高度相关的)问题绕过这个障碍。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回答为学生进入方法的下一部分打下基础,即预测和比较。预测/比较 (P/C):这里描述的阅读方法广泛使用了“预测和比较”策略。尽管有人建议学生根据标题、副标题、图表等来预测文章,但这种做法并不是特别有效。然而,作为这里提出的战略的一部分,“预测”指的是对内容进行非常具体的猜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批判性地评价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此外,学生质问作者的图表,是对作者权威地位的挑战。最后,让学生参与设计每个实验,就像他们完成了整个项目一样(在他们读完论文所花的时间里,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花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结束语虽然重新学习如何阅读论文可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主动阅读能让学生对已发表的研究的实验设计和进展有更清晰的理解,远远好于被动阅读。此外,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和知识基础的扩展,你可以简化这个过程,它将花费你越来越少的时间来阅读和分析一篇论文。最终,你可以通过阅读摘要和浏览图表了解一篇新论文的精髓,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20-30分钟。

如何阅读论文文献

文献阅读的方法有三种。首先是略读。科普创作过程中,需要从多篇论文中提炼规律与结论时。或者跟进领域最新研究时,需要寻找哪篇论文值得花更多时间精读时。这时候需要抓关键的阅读点。其次是点读,想了解特定信息,如研究方法时根据小标题快速定位,精准打击。学术论文写作结构相对固定,假设你想要了解研究背景,就去读引言;想要了解细分领域的瓶颈,可以专门去读讨论。最后是精读,和自身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引用率较高的经典、权威性文章或是最新成果需要花时间精读。不是逐字逐句阅读,而是将重点放在每个小章节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一般来说,开头和结尾会直接阐明实验设计与结论,这也正是整章内容的精华所在。

虽然有效和批判性地阅读科学论文的能力是研究生的基本技能,但它很少被系统性地教授给学生。因此,一些学生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既辛苦又没有收获。在此,Tung-Tien Sun讨论了主动阅读,即带着问题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学生阅读摘要和介绍,带着几个具体问题去寻找答案,并做一个简短的文献搜索。当对文献有了一定了解后,学生会对文献内容有一定“预测”/设计,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会将其与原本的内容进行比较。这种方法让学生与作者进行高度的互动,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批判性的论文评价。作者还开设了一门课程教授这种方法。尽管最初很耗时,但随着实践和知识库的不断增长,它可以被简化,变得更快,最终成为第二天性。“你怎么读科学论文?”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多余的问题。考虑到大多数生物医学研究论文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很自然地会假设他们首先阅读标题,然后是摘要、引言。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跳过方法部分(通常在引言之后,尽管许多期刊现在把它放在论文的结尾),因为它包含太多的技术细节,有点无聊。包含了论文核心的结果部分,即以图片和表格形式呈现的实验数据可能最受关注,其次是接下来的讨论部分。这种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被称为“被动阅读”,这是相当费力和低效的。该文中讨论的“主动阅读”的概念,可简单定义为“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阅读”。此外,读者要问自己,如果你是作者,接下来会做什么实验,然后把你的想法和论文中实际做的实验进行比较。这种阅读方式会从根本上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因为挑战会让你保持思维活跃。你只需要关注回答你问题的部分,然后浏览其余的部分,因此,你的阅读变得非常挑剔,从而读得更快,学得更多。虽然该文将以生物医学研究论文为例,但同样的原则稍加修改也适用于其他学科。被动阅读:“顺从性的无目的性”如果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阅读一篇文章,就是在顺从地遵循作者的思路,作者实际上被你视为“权威”。这样读一篇论文,没有特定的期望或目的,是“被动阅读”,类似于哈佛教育心理学家William Perry (1913-1998)称为“顺从性的无目的性”的做法。如果你一开始就打算简单地吸收作者给你提供的信息,那么你不可能同时具有批判性,便失去了评估论文优缺点的能力。其次,由于读论文时没有期待,通读不会产生任何惊喜或“顿悟”的时刻,反而成为一件苦差事。第三,虽然你可能会了解一些知识并对论文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但被动的阅读不会让你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策略。主动阅读:带着问题阅读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呢?正如一句老话所说,“你只看到你所知道的”,即你只有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才能看到答案。中国学者黄宗羲曾经写道:“如果你读/做研究的时候心里想着小问题,就会学到小知识;带着大问题,会学到大知识;如果心里没有疑问,就什么也学不到”。带着特定的问题阅读会让你处于一种寻找埋在沙子里的小金块的心态。如果你知道你在寻找什么,你的视力会变得敏锐。在搜索时,可以以低能量状态滑行,当找到你想要的东西时,立即切换到高能量状态,这样才会读得更彻底。这样的阅读是有选择性的,它可以延长注意力广度,比被动阅读更有效——被动阅读很容易让人筋疲力尽,因为你必须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当找到正在寻找的答案时,尤其是当它们帮助你解决了一个问题或给你提供了新的想法时(“尤里卡”时刻),那种兴奋的冲动也会让人很满足。因此,主动阅读比被动阅读更有成效,更令人愉快。对于上述在一堆沙子中寻找金块的类比,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首先确定哪些沙子可能是多产的。因此,至少在你还在学习阅读方法的时候,你应该首先练习主动阅读那些发表在高质量、高选择性期刊上的论文。该如何做什么样的问题?一个“我-我-我”的问题主动阅读要求读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够“问自己的问题”——这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对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大多数论文,一个主动的新手读者可以问以下四个问题:1、作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2、如果这是我的论文项目,我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3、我需要生成什么样的数据来支持这篇论文的结论?4、这个结论是否符合我之前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我(读者)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我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我需要什么数据等等。主动阅读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记住,我阅读是因为我想要我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仔细而彻底地阅读摘要和引言对于不熟悉的领域的论文,最好从引言开始阅读,因为它比摘要更容易理解,使你更容易浏览论文。

一个优秀的摘要和引言几乎总是对上述四个问题提供简短的回答。如果你遇到不懂的单词,马上去查字典。即使只是简单地读一下维基百科,也会极大地增强你对工作的理解和欣赏。如果你在阅读时迷失了方向,可以回溯一些句子。回答问题:简短文献检索的有用性读完摘要和引言后,暂停并消化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以上四个问题的(初步)答案。在这里,建议你做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简短的文献搜索,并试着简短地阅读一些相关的,早期的论文。这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你成功预测如下所述内容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背景知识的深度和你对相关研究的熟悉程度。做完功课之后,你就可以扩展/改进你的最终答案了。阅读结果:预测和比较有了对这四个问题的深入回答后,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论文问题,那么我的第一个或一组实验将是什么?结果部分的图1将是什么样子?”只有这样,才能拿假设结果和他们的进行比较。如果你的设计和他们的相似,你会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如果你发现他们的设计更好,你将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一开始你可能很难做出任何预测,但是通过练习和扩大知识基础,就能够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对自己学习新课题的能力,以及在类似情况下设计合适的实验的能力有信心。当你发现自己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时,这实际上提供了个人成长的最好机会。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请抵制诱惑,不要立即阅读这篇论文,看看作者做了什么。相反,你应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尽最大努力自己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只有当你挣扎着走过这个过程,并且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时,你才应该阅读这篇论文。他们可能使用了一种你不知道的技术或试剂,巧妙地揭示了一个反应机制或途径。这个策略现在将成为你的工具箱的一部分,你将永远不会忘记它。你越是努力地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对新获得知识的印象就越深刻。毕竟,不劳则无获。结果部分的内容主要解释了作者这样做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如果你能自己理解其中的一部分,你只需要浏览一下这些部分。只有当你不能预测时,你才应该阅读结果部分的相关部分,以了解为什么作者以这种方式进行。这种“预测和比较”方法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它使你对研究的策略和基本原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批判性地评估作者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并判断他们的结果是否支持他们的结论。阅读讨论:比较自己和作者的结论在讨论部分,作者讨论了他们的数据是如何支持他们得出的结论。如果你同意他们的解释,你可以简单地浏览一下这部分的讨论。作者还可能会讨论他们的数据如何与已有的知识相关联,以及这其中的含义。例如,他们可能会解释他们的数据如何导致对问题的新的理解,一个新的模型如何带来某些预测,或新的实际应用。因为你已经在实验中挣扎,就像第一作者积极阅读论文一样,你会特别喜欢阅读这些讨论,这表明你可以从这种项目中收获回报。因为阅读和写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主动阅读能让你更清楚自己能做些什么,帮助读者更快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例如,你的摘要应该能够回答我们提出的所有四个问题。如果可能的话,每个段落都应该以一个主题句开头,概述该段的内容。你也可以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介绍图例,用最少的技术细节写图例的主体,最后以结束语强调这一研究最突出的发现。关于教授主动阅读的课程一个互动的过程尽管一些学生将能够轻松实现被动向主动阅读的转变,但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一些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为研究生开设一门关于文献分析的课程可能会很有帮助。由于这门课涉及大量的课堂参与和师生互动,所以它由不超过16-20名学生的十节(双周)小时的课组成。与研究生课程相关的10篇论文可以放在一起,从一到两篇改变范式的“经典著作”开始,讲师可以讨论这些出版物的影响,并讲述一些作者的故事。在第一次组织会议中,教师可以做一个介绍积极阅读的演讲,描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期望。然后,学生们阅读论文,并在上课前一天晚上提交一份报告,报告内容如下:1、四个问题的初步和最终答案;2、根据研究问题的质量、实验设计、写作以及实验数据是否支撑论文结论找出论文的优势和弱点;3、浏览论文时是否获得什么新想法在课堂上,导师可以要求指定论文的小组以工作总结(5-10分钟)开始,然后讨论论文的优缺点(5-10分钟)。其他团队轮流发表评论(5-10分钟)。教师应该在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仅仅重复论文中的主要观点,或者只做一些肤浅的评论,如“我认为这篇论文很棒”,而不做进一步的阐述是不够的。在会话结束时,教师可以提供反馈意见的讨论,并允许团队介绍论文(5分钟)。两个独特的特性事实上,阅读科学论文能让我们设计出让学生能够遵循的、非常详细和实用的指导方针。这些指南有两个独特的特点。首先,他们允许学生使用相同的四个问题。其次,他们要求学生“预测”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实验,并将他们的想法与作者的进行比较。这两个元素的结合使得这个方法(“Q-P/C方法”)特别有用。下面讨论这两个特性。提问(Q):主动阅读作为促进学习的有效策略已被广泛接受,许多大学网站提供了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建议。他们都强调了在阅读之前,为了产生问题而进行调查(快速预读以获得对文章的整体了解)的重要性。然而,这种方法的致命弱点在于提问环节,因为初学的学生很难提出有用的问题。他们推荐的解决方案包括“问问自己主题是什么,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老师在本学期的这个时候指定这篇阅读材料?”学生应该问问自己,他们想从阅读作业中得到什么。这些建议的多样性和模糊性表明,处理这个问题是多么困难。然而,在阅读生物医学研究论文时,学生可以通过提出前面提到的一系列(高度相关的)问题绕过这个障碍。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回答为学生进入方法的下一部分打下基础,即预测和比较。预测/比较 (P/C):这里描述的阅读方法广泛使用了“预测和比较”策略。尽管有人建议学生根据标题、副标题、图表等来预测文章,但这种做法并不是特别有效。然而,作为这里提出的战略的一部分,“预测”指的是对内容进行非常具体的猜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批判性地评价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此外,学生质问作者的图表,是对作者权威地位的挑战。最后,让学生参与设计每个实验,就像他们完成了整个项目一样(在他们读完论文所花的时间里,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花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结束语虽然重新学习如何阅读论文可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主动阅读能让学生对已发表的研究的实验设计和进展有更清晰的理解,远远好于被动阅读。此外,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和知识基础的扩展,你可以简化这个过程,它将花费你越来越少的时间来阅读和分析一篇论文。最终,你可以通过阅读摘要和浏览图表了解一篇新论文的精髓,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20-30分钟。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涉及到科研项目或者科创项目,都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以提高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见识,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研究价值。那么,我们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呢?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 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 和method(结合图表)。

当然,人的能力千差万别,但即便是天才,也要努力。希望我的分享对你们未来阅读文献有所帮助,也希望你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文献阅读技巧。

新手看文献的方法如下:

1、拿到一篇文章后首先阅读的就是摘要和引言。可以通过阅读摘要和引言来确认找到的文献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寻找论文和引言中的关键词,借此了解论文所处的背景和使用的方法,明确论文想要解决的问题,做好读论文的前置准备。

2、如果阅读目标是在某个领域内寻找研究方向或者研究思路,那么论文的方法部分可以不去着重阅读。如果阅读者想要学习某种方法或者不精读方法部分造成对文章理解不清晰时,那么就要着重去阅读论文所使用的方法。

3、第一遍不建议逐字逐句去阅读文献。论文中蕴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若是初学者尝试着逐字逐句去理解的话,很有可能读了一点就感觉读不下去了。可以直接看论文的结论部分,借此反推理清作者的实验提供了什么样的论据、证明了哪些论点、最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列出其中的框架,文章就会清晰很多。

4、论文里的图形和表格一定要仔细研究。对于科研小白来说也许看不懂数据和图标所代表的意义,但图形和表格作为论文中较为直观的部分,可以帮助你知道研究重点。在理解了研究重点之后,可以从图形和表格中寻找数据的来源和表达的含义,并结合文章所用方法来理解文章的整个思路。

5、结束一篇文章的阅读之后,回到开头,再阅读一遍摘要,看看文章与作者所说的是否相符,是否符合你对该论文的心里印象。若是心生疑惑,可以再对摘要中对应的疑惑点进行重复阅读以验证自己的看法或是更深刻地理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