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潮汕美食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潮汕美食毕业论文

潮菜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秦代以前,潮州为闽越,自秦始皇时属南海郡,逐隶属广东至今。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因此潮菜的渊源可追溯到古代闽越之时,其特色与闽菜有同源之处。秦以后改属广东,也与广州菜一样受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而得以提高。盛唐时代,被贬至潮州任刺史的韩愈,就曾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写过(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一诗,是古代介绍潮汕饮食特殊风味的代表作。诗文曰:“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蚝相黏如山,百十如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我来御璃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毛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嘴吞面汗马辛 。”诗里数句记录了潮汕人民食鲎、蚝、蒲鱼、蛤、章举(章鱼)、马甲柱、蛇等数十种肉食类品种,并懂得以咸与酸、椒与橙等调味。由此可见,当时的潮汕人已有相当水平的烹饪技艺,不仅能利用当地的海特产品烹煮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菜肴,而且还晓得采用盐、酱、醋、椒和橙等作调味佐料。韩愈在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地的饮食文化与潮汕当地的饮食两相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南方烹饪流派——潮汕菜。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代对潮菜烹调技术和餐具器皿都有记载。至清末民国初,汕头市作为新兴的通商口岸而崛起,国内外商贾云集,市场繁荣,酒楼菜馆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潮菜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初,汕头市就有“擎天酒楼”、“陶芳酒楼”、“中央酒楼”等颇具规模的高档酒楼。新中国建立后,潮菜烹调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潮汕地区经济的腾飞,沿海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汕头市作为经济特区和华侨众多的侨乡,商务往来,华侨探亲和旅游观光日益频繁,使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大中型、多层次酒店、宾馆、酒家、风味餐馆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潮汕位于韩江下游,北回归线横穿而过,地处闽、粤边界,东南临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海产资源极其丰富。这都是潮菜赖于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潮菜风味特点 潮菜菜肴品种繁多,别具风味,尤以烹调海鲜见长,如明炉烧响螺、生炊龙虾、鸳鸯膏蟹、红炖鱼翅、上汤焗鲍、红焖海参等,都以鲜活水产品为主要原料,味道清鲜,郁而不腻;又如清炖乌耳鳗(白鳝)、上汤蟹丸、潮汕鱼丸等,汤菜鲜美,保持原汁原味。潮菜之甜菜更具有特色,如甜绉纱肉,其皮起皱纹,肉嫩甘香,甜味有清有浓。潮菜的制作注重刀工,拼砌整齐美观,在艺术加工上亦比较精细,能用各种原料制成花鸟图案形态,点缀于菜肴。 潮菜的主要烹调法有:焖、炖、煎、炸、炊(蒸)、炒、焗、泡、扣、清、淋、灼、烧、火屈、等十几种。其中焖、炖具独特风味,焖的主要特色是物料先用旺火,让气流击穿物料的机体,瓦解其纤维,然后改用慢火收汤,使物料逐渐吸辅料之精华,溶于一体,使之浓香入味,烂而不散。爆炒爽脆香滑,炊(蒸)、清、泡、淋尤为鲜美,保持原汁原味。 潮菜用料广博,特色有三多一突出。其一,水产类品种特别多。在唐代韩愈的诗中,就记录了当时潮汕人喜食的鲎、章鱼、蚝、蒲鱼、江珧柱等水产品。还有其余数十种是他不认识的,令他大为惊叹。清嘉庆年间的《潮阳志》载文:“邑人所食多半取于海族,鱼、虾、蚌、蛤,其类千状,且蚝生、虾生之类軏为至。”可见千百年来,这些海产品一直是潮菜的主要原料,因而,以烹制海鲜见长是潮菜的一大特色。其二,素菜多样,依时而变。些年所说的是指素菜荤做,采用肉类火靠焖而成的菜,上席时见菜不见肉,使其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地。青蔬软烂不靡,饱含肉味,鲜美可口,令人饱享天然蔬鲜真味,素而不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护国素菜”等数十种,以及近期推出的红萝卜羹、西芹羹、凉瓜羹等绿色食品菜肴,是广东菜系中素菜类的代表。素菜用料则随时令季节而变,所用的青蔬有大芥菜、大白菜、番薯叶、苋菜、西芹菜、菠菜、通心菜、黄瓜、冬瓜、凉瓜、豆腐、发菜、竹笋等等,既体现田园风味,又有潮汕特色。其三,甜菜品种多。潮汕地区属亚热气候,历史上是蔗糖的生产区之一。潮汕人民很早以前就掌握了一套榨制糖的方法,为制作甜菜提供了基本原料。甜菜主要原料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两大类。动物性方面,有飞鸟禽畜,也有海味干料都可以制成甜菜;植物性方面,有瓜、果、豆、薯等可制作。甜菜的选料既不乏名贵原料,如燕窝、海参、鱼翅骨、鱼脑、鱼鳃等。而更普遍,更具自己特色的是取材于本地四季盛产和蔬果和谷类,如南瓜、香瓜、姜薯、芋头、番薯、冬瓜、茡荠(马蹄)、柑橘、豆类、糯米等。在烹调技术的运用上根据原料各自的特点,采用一系列不同的制作工艺,使品种多姿多彩,而肥猪肉、五花肉等荤料也可入菜做也上等名肴,登上大雅之堂。代表品种有:金瓜芋泥、太极芋泥、羔烧姜薯、炖鱼翅骨、绉纱莲蓉等。其四,酱碟佐料多。潮菜中之酱碟佐食是其他菜系所不及的,酱碟是潮菜烹调的主要助味品,达到调和滋味,增加美味,消食解腻,上至筵席菜肴,下至地方风味小食品,基本上每道菜都必配以各工各样的酱碟。在烹调制作过程中由于热处理,致使菜肴的色泽和味道受到影响,此时,可以发挥酱料的辅助作用,使烹制工艺达到色、香、味、形俱佳。潮菜酱碟的搭配比较讲究,什么菜搭配什么酱料,正所谓“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的道理。如明炉烧响螺,同时搭配上梅膏酱和芥末酱;生炊膏蟹必配姜米浙醋;生炊龙虾应配上橘油;肉皮冻、蚝烙要配上鱼露;卤鹅肉要配蒜泥醋;牛肉丸、猪肉丸要配上红辣椒酱,等等。酱碟品种繁多。味道有咸、甜、酸、辣、涩、鲜等,色泽有红、黄、绿、白、紫、棕等,真是五光十色。 以上归纳起来,潮菜主要表现特点为:1、用料精博而善烹海鲜;2、烹制不失原味原汁;3、菜品清淡,味求调和、甘鲜;4、汤质清鲜而品种多;5、制作精巧而显儒雅;6、因菜跟配味碟调味自如;7、注重养生,文明进食;8、粿品,小菜尚承遗风而乡情浓郁;9、席间施行工夫茶。

汕尾的美食说明文600字dfs

老牌翻生,大有可为——从“周李记粽球”的畅销看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的可行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汕头市区曾评出“十大名产小吃”,其中有“罗锦章牛肉丸”、“西天巷蚝烙”、“蔡七记棕球”等。四十多年来,物换星移,风风雨雨,当中长存不息的,只有“西天巷蚝烙”、“老徐炒粿”等。余者大多已匿迹销声,湮没无闻。改革开放后,有少数几个品牌的后人抓住机遇,重新对原有品牌改头换面,再闯江湖,终获新生。“蔡七记粽球”就是这后一种。 最近,笔者围绕如何挖掘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这一专题,对“蔡七记粽球”的嫡传“周李记粽球”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感受到,潮汕传统老牌小吃渊源深远,品类繁多,对其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周李记粽球”热销的启示: 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名登汕头市区十大小吃榜列的唯一粽球品牌,“蔡七记粽球”的由来可谓渊源有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称为汕头埠的汕头老市区小公园一带行铺林立,商贸昌隆,一商旺而百业兴,各种地方小吃也盛行其间。有一蔡姓师傅独辟蹊径,精心制作出味道与众不同的粽球,名“蔡七记粽球”,专门销给各行铺“头家” (老板)。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味高于他人,因而深受当时有钱人家的青睐,被誉为“头家粽”或“富人粽”。解放后,政府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搞公私合营,“蔡七记粽球”也成了改造对象。1958年,“蔡七记粽球”被归入当时汕头饮服公司属下的公园二店,时为公园二店主任的李少焕与蔡师傅等人,在实践中对“蔡七记粽球”的配方进行多方改良,使其更为鲜润爽口,幼滑宜人,符合时人口味,因而极受欢迎,名噪一时,终至登上汕头“十大名产小吃”榜列。 哪料世事多变,岁月多艰。六十年代后期,国家物资紧张,各种生活用品需凭证供应,选料考究的“蔡七记粽球”终因用料无法供应而被迫停止生产,黯然消逝于无声岁月中。然而明珠蒙尘,终有重灿之时。新的历史环境为传统小吃的重生提供了新机遇。1997年,年近古稀的李少焕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蔡七记粽球”配方重赋新生,易名“周李记粽球”,在市区福平路头开店营业。并言传身教,将制作手艺传予年青的接班人。“周李记粽球”在闯过开业初期的艰难后,逐渐站稳脚跟,如今在老市区一带已是名声渐显,营业额一年好于一年,重新树起了老字号牌子的好口碑。不少海外侨胞返汕后,也慕名光顾此店。已故著名侨领陈世贤先生生前,每隔一段时间,必使人到“周李记”店购下几箱粽球享用。另据专门为汕头市区粽球店提供棕叶的揭东县人林某言,目前“周李记棕球”店每月的粽球用叶已与市区另一粽球店“老妈官粽球”店的用叶差不多。“周李记粽球”的热销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3年3月21日,《汕头特区晚报》曾对该店的经营情况做了专门报道。 从“周李记粽球”的重新行销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潮汕老字号美食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群众有良好的认知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前景甚广。 开发老字号美食品牌对繁荣潮汕美食具有重要意义: 潮汕美食在实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大莱”,也即可以摆上酒桌的各式菜肴,统称“潮州菜”;二是“小吃”,包括肉丸、糕点、卤味等各式传统食品,盛行于里巷墟落,现迹于草泽乡间,却是位卑身微,难登大雅之堂。 “潮州菜”的制作靠的是烹饪手法,制作材料如海鲜、野味等,就地取材,与潮汕本土经济关系不大,因而“潮州菜”的输出实质上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输出。师傅出门谋生,怀揣一张潮菜菜谱或配方,便足济事。而潮汕传统小吃却不同,除了讲究制作工艺和烹饪手法,更与潮汕本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密切相连,可以说,“潮州菜”代表着潮汕美食的今天,传统小吃则代表着过去,最具潮汕文化底蕴,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潮汕传统小吃的地方特色最浓,一旦离开潮汕本土,纵使用料和制作手法不变,原有风味也丧失殆尽。这一点看似玄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孕育着各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茅台酒全国只有茅台一地才能生产,离开茅台镇,茅台酒的味道便不复存在。个中奥妙,谁复能解?因而可以说,潮汕传统小吃的风味是潮汕瑰宝,唯其特有,方足珍贵。 潮汕传统美食起于民间,行于民间,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品类繁多,基本上涵盖了“吃”的各个方面。简单概括起来,人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肉食类。如牛肉丸、猪肉丸、鱼丸、肉脯、肉卷、五香牛肉及卤鹅、卤鸭等。二是饼食糕点类:如月饼、米润、酥糖以及粽球等。三是凉果类。如蜜梅、蜜榄、蜜李、蜜制陈皮等。四是杂咸类。如贡菜、咸菜、橄榄菜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每一品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不少独具特色的老字号牌子,品质超伦,享誉一方,成为各个品类美食最高品质的代表。在品质上,老字号品牌追求色香味俱全,特色相当明显。一是做工精细。精研细磨,不厌其烦。如手工捶制牛肉丸,千锤百炼,极其烦琐。二是用料考究。三是配方独特。在实践摸索中创出独有配方,品味人无我有,成为赚钱招牌。 当然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其基本上出于民间又流行于民间,没有规范,也没有管理,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因而存在的不足也不少。主要有:1、规模小。基本上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设施简陋落后,效益低。2、观念陈旧。恪守祖传秘制等传统习惯,产品代代相沿,缺乏创新意识,造成一些品种几十年都是一副老脸孔,与现代人要求相脱节。还有就是恪守秘方不外传等陋习,门户之见极深,缺少交流借鉴,产品质量得不到升华。3、品质参差不齐。由于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且基本上为各家各户自己制作生产,因而品质上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还有就是为了追求好口味,滥用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等。这些存在不足,造成不少潮汕老字号美食往往难以持久,俗称“好不过三代”,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便遭淘汰。如上面提到的六十年代汕头“十大名产小吃”,至今仍在经营的,也就是一半而已。而当该品牌退出经营后,其配方往往也随之散佚民间,得不到收集整理保存乃至升华,其潜藏的价值也因之丧失殆尽。 总而言之,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是潮汕美食的瑰宝,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该品类美食的最高水平,挖掘开发这一美食宝库,对促进潮汕传统美食百花齐放,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开发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的几点意见: 从“周李记粽球”的热销可以看出,潮汕老字号美食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如何开发这特色产业?笔者不避浅陋,特提出几点意见: 一、编写一部《潮汕美食史》。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及经济参价值的《潮汕美食史》。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程、品种特色、制作工艺等,分门别类,罗列汇总。特别是对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应重点加以收集整理,保留其用料配方及制作工艺等。使这样一部史书,既能使人了解潮汕美食的演变历程,也能对潮汕美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制订优惠政策,鼓励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对进行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经营的,可在税收及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资金有困难的老字号品牌后人重新对原有品牌进行开发的,可考虑在资金等方面给予贷款扶持。 三、确立以品牌促发展战略,扶植老字号品牌发展。对全市老字号品牌进行评定,由政府主管部门发给有关证书或标志,为老字号品牌重新赢得市场加一把劲。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老字号品牌的评优活动,如每隔三年或五年评定一次市区十大老字号品牌,扶植名牌产品,促使传统美食升华飞跃。 四、加强管理,保证老字号美食产品的质量。推行现代国际有关食品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对老字号传统美食的监督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克服老字号品牌在制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确保老字号美食产品质量符合现代要求。 资料来源:“第四届汕头经济特区论坛——食在汕头,潮汕美食与世界”

说到广东美食,潮汕美食文化当仁不让地首屈一指,从前惯以为汕尾当属潮汕地区,如今才知,它既受潮汕影响又独树一帜,食物带有个性气质。说来惭愧,从去年一直计划的潮汕行一推再推终无法成行,倒是年假时临时起意去了汕尾。性格使然,不计划是我的惰性却也因此带来不少意外收获。寻找当地美食,你既可以随意走,边走边吃,也可以经朋友介绍直奔“最好吃的那家”而去,随性就好。事实上,这两个阶段全部经历才会有自我的判断与认知。于是,我先开始第一个阶段吧。【薄饼】薄饼的饼皮不但薄且韧性十足,不会应被内馅汤汁泡软而失去口感。这样的饼皮大概是用了些高筋面粉,再加之一夜发酵才酝酿出的吧。那面团处于糊与团间,不成型,全凭烙饼师傅的手艺从盆中荡漾着抓取一团,在热度适合的饼铛上轻轻一抹,烙印般地落下一层,几秒之后饼边翘起,就成了。▽饼皮制作薄饼因包裹馅料不同,分成甜、咸两种口味。咸口的薄饼,内馅用包菜、鱿鱼干、香菇粒、香肠等大火炒成,满是镬气焦香。包裹着软韧的饼皮,趁热大口咬下,蔬菜的爽脆、香肠的香、海鲜的咸鲜,激活舌头每寸味蕾的感知。▽咸薄饼甜口的则更具“谈资”,先在铺开的饼皮内放上花生酥、贡糖、沙琪玛等成块酥物,再一边折起隔着皮将其敲碎,然后放上莲蓉、咸蛋黄、叉烧,抹均了卷起。这一个酥香甜脆中还有咸蛋黄的咸留下悠长余味儿。时今依然萦绕我记忆里,像中了邪般。▽甜薄饼甜薄饼最大好处是能凉食,不怕放,而咸薄饼则一定要趁热吃,店家很体贴,为防止饼皮泡了汤汁,特意以两根竹签撑于餐盒底部将薄饼架空。

潮汕文化毕业论文

给你提供些参考资料吧——潮州菜的文化内涵(一)顺应自然之时序 在潮汕人的饮食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当时”和“应节”这两个概念。“当时”的水产,“当时”的蔬菜瓜果,总被认为是最好吃、最能接受的。一般菜馆酒楼,也总以“应时好菜”、“时菜”、“时鲜”相标榜,用来吸引顾客。什么叫“当时”?“当时”就是顺应时序。比如龙虾、黄虾盛产于春末至夏季,这时吃这两种虾最相宜;秋季到冬季,则是吃沙虾的时节。又比如吃笋应当在五、六月,一过八月便只能“吃竹竿”了。这既积累了潮汕人长期的饮食实践经验,也积淀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什么叫“应节”?“应节”就是配合岁时节序而必须进食的食品。比如潮汕各地普遍有过年吃鼠曲粿的习俗。鼠曲又名黄花曲粿,为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叶面有白色茸毛,花黄麦色。这是一种野菜,性平、味甘。鼠曲粿就是用鼠曲草掺和糯米粉为皮、再包以甜馅做成的食物。为什么过年必须吃它?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日(指农历三月三日,因为气候关系,鼠曲生长荆楚较潮汕为迟),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字旁+半),因厌时气”。这一条记载说明这种食俗起源很早,覆盖面也较广,同时也说明食鼠曲是为了“厌时气”。“厌”具有镇压妖邪的意思。“厌时气”也即是在过年时驱走邪气,迎来福气,将饮食同趋利避害结合起来,同时令结合起来。又比如人日(正月初七日)潮汕人要吃“七样羹”,即将七种当令的蔬菜做成一碗菜来吃。这一习俗起源也较早,《荆楚岁时记》有载,也有庆祝新年回春的寓意。我国逢年过节总有一些“应节”食物,如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元宵食汤圆,端午节吃粽,中秋节吃月饼,九月九食重阳糕等等,有的在潮汕稍有改变,有的仍然原样保存。后人根据种种传说对这些应节食品添上一些想象与附会,但是从根本来说,它们仍然只是人们对时序流转在饮食上所作的一种回应。 (二)保持自然之本真 人类在生活中必须适应自然,否则便将不利于人类自身;但是人为了更好生活,又不得不对自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加工,如辟地为田、伐林作路、建池蓄鱼、播土种谷之类。饮食也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加工。好好的一头野兽,你要“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将野兽捕猎到手后还要劈开来吃,烧熟来吃,这不是对自然的加工是什么!但是这里有一条原则,即不能滥砍伐,滥捕滥杀。超越人类的合理需要而摧残自然,古人将它叫做“暴殄天物”,同样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 潮州菜是一种美食,意味着对自然有更精细的加工,但是在精细加工之中又尽量做到在菜肴的形、色、味、香诸方面保持自然之本真,这显然导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菜的形状。潮汕筵席中上龙虾、上全鸡、上全鱼,虽然它们都是经过精心烹制的,上盘仍然要砌成龙虾、鸡、鱼的原状,头、脚、尾,一样也不能缺少。这样作的用意固然一方面是表示尺其所有,倾心待客,另一方面也有展示自然,归回自然、感谢自然赐予的深层寓意。潮菜中还有一些仿真点心,如寿宴中用姜薯泥作成佛手、寿桃等形状,也是模仿自然,表明我们的饮食取自自然,源于自然,人们与自然不可分割,联成一体。汕头龙湖宾馆作出的姜薯金鱼、彩兔生动逼真,一上席摄影机便拍个不停,这便是一个例子。比如菜的色泽,潮州菜在色泽上追求的不是五彩斑谰,而是鲜亮。鲜亮也就是生命的颜色,自然的原色。潮汕人炒青菜,最讲究“厚油热鼎”,只有用这样的方法热炒、快炒,菜蔬才能保持青翠,使人乐于亲近。林语堂谈到,西方人吃蔬菜,要吗做成“色拉”生吃,要吗就是将菜烧得极烂,粘乎乎一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再如菜肴的香和味。前面我们谈到潮州菜最注重食料的原汁原味,现在再以吃蛇做个例子。潮汕古属越,先民曾经把蛇当作图腾,因而有些地方还留下祀蛇的习俗,吃蛇之风不盛。近数十年来,大约是受到广州一带的影响,加上蛇肉有祛风活血、除疾去湿、补中益气的功能,吃蛇也在潮汕渐渐流行。同样是吃蛇,广州一带是“秋风起,吃蛇羹”,潮汕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以蛇骨熬汤,将蛇肉切片“生(火+足)”来吃。比较来看,显然潮汕吃蛇的办法更“近自然”。 (三)感受自然之情趣 潮汕人的饮食习俗许多方面充满着自然情趣,尤其在大众饮食即俗文化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普宁有一种小食叫做炸豆干,即是将豆浆与薯粉按一定比例做成豆干,即炸即吃,食时蘸以韭菜、盐水,有的也用红糖沾着吃,非常可口。吃炸豆干的要点是“烫”,最好是蹲在靠近油锅的小摊上吃,即使是寒冬腊月,也能够使人沁出热汗。潮人有竹枝词说:“脆皮嫩肉热腾腾,数九寒天汗微生,富人吃巧穷吃饱,各自领略故乡情”。又说:“村前路口一摊摊,油热炉红炸豆干。酱辣天寒头冒汗,品尝不论民共官”。也即是说,至少在吃炸豆干这一点上,穷人和富人、民与官暂时是完全平等的。很显然,这种食俗更接近自然,更接近人性。说来也怪,有人将这种著名小食也引进潮州筵席,但是无论你怎样遵制,怎样改进,总令人觉得不那么合口,不那么诱人。因为,它失去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那种至关重要的随随便便的自然风味。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生活在潮汕大地的人民,深受它的陶冶。每个潮人的身上,不管是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时无处不表现着本土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所以,出国潮人随着自身的迁移,对本土文化的传播,也就是必然和显然的。潮人出国,带出去首先是语言文化。潮汕话的传播就是最广远的。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无疑就有潮汕话的存在和通行。只要有海外潮人的存在,他们与祖籍息息相通,作为潮人特征之一的潮汕话就会传播下去,这是毫无疑义的。 潮汕文化的深层表现是潮人的文化心态,即潮人的思维方式、人体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突出地表现以善于经营而知名于世的潮商精神上。潮人文化心态的另一方面表现,即为许多外地人所瞩目的高度凝聚力。海外潮人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即是潮人高度凝聚力之集中表现。 海外潮人所创立的,以共同文化心态为精神核心,以亲缘、地缘、业缘、物缘为纽带组织建立的同乡会,宗亲会、会馆、公会等社会团体组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二年一次轮流举办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是至今世界上唯一的以乡谊集结的联谊年,来自世界知侨胞居国的潮团首领云集一方,其所显示的凝聚力,可说是潮人传播祖籍文化的一面旗帜。 可视可闻的文化传播,首屈一指的是潮剧和潮州音乐的向外流传。潮剧约于一百多披前就随着潮人的足迹流布东南亚国家。国内潮剧纷纷向海外学习,使潮剧舞台充满生机。潮州音乐由海外潮人对外传播,也如潮剧之广泛,且因其拥有众多的乐器造成特殊的音色和旋律,演奏起来悠扬悦耳,节奏分明,尤以铜锣、革鼓等敲击乐器,更为各方所喜爱。 富有特色的潮州茶和工夫茶,同样跟随着潮人出国而流行于潮人所到达的各个地方,特别是南洋一带。潮菜丰富的菜谱和极为讲究的烹调方法,深受各地人民的欢迎。潮州菜选料之精,制作之可口,早已风靡全球。工夫茶喝起来的优雅、传神、茶叶、茶壶、茶杯以及泡茶的工夫,与煮水的水锅、风炉、火炭等等的讲究,也一无遗漏的在海外传袭。乐此道者,几乎每日早、午、晚都饮几杯,大有不馀不过瘾之势。潮州歌册,海外也流传。主要是出国潮人中的女性带出去的,也是国外的华侨女性中传唱。歌册的朗诵是比起讲故事更吸引人的,历其既有戏剧内容,而且如果朗读得好,声调动人,更能引人入胜。所以,也成了祖籍文化外传的一项内容。 此外,潮人所办的学校、报馆、书店、戏院、以及音乐、体育等等艺术团体,所造成的文化推广、交流更加广泛,其对所在国文化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不见踪影的。 海外潮人出于强烈的乡土观念,许多人有意识地保持着家乡的饮食习惯,要求子女在家讲潮州话;各宗亲会建祠供奉历代祖先灵位,有的家庭还供奉神、佛、菩萨,逢年过节都要祭宜等等家乡习俗,这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传播。 潮汕文化对潮人侨居国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影响,还可以从人们的词汇、食物、风俗习惯、建筑设计、艺术喜爱上见其一斑。 潮阳英歌舞 潮阳英歌舞属广场民间舞蹈。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先舞者108人,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潮阳英歌舞这朵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民间舞蹈艺术之花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醇厚的泥土风味,扬名海内外。关于潮汕祠堂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潮汕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筑,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老牌翻生,大有可为——从“周李记粽球”的畅销看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的可行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汕头市区曾评出“十大名产小吃”,其中有“罗锦章牛肉丸”、“西天巷蚝烙”、“蔡七记棕球”等。四十多年来,物换星移,风风雨雨,当中长存不息的,只有“西天巷蚝烙”、“老徐炒粿”等。余者大多已匿迹销声,湮没无闻。改革开放后,有少数几个品牌的后人抓住机遇,重新对原有品牌改头换面,再闯江湖,终获新生。“蔡七记粽球”就是这后一种。 最近,笔者围绕如何挖掘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这一专题,对“蔡七记粽球”的嫡传“周李记粽球”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感受到,潮汕传统老牌小吃渊源深远,品类繁多,对其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周李记粽球”热销的启示: 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名登汕头市区十大小吃榜列的唯一粽球品牌,“蔡七记粽球”的由来可谓渊源有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称为汕头埠的汕头老市区小公园一带行铺林立,商贸昌隆,一商旺而百业兴,各种地方小吃也盛行其间。有一蔡姓师傅独辟蹊径,精心制作出味道与众不同的粽球,名“蔡七记粽球”,专门销给各行铺“头家” (老板)。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味高于他人,因而深受当时有钱人家的青睐,被誉为“头家粽”或“富人粽”。解放后,政府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搞公私合营,“蔡七记粽球”也成了改造对象。1958年,“蔡七记粽球”被归入当时汕头饮服公司属下的公园二店,时为公园二店主任的李少焕与蔡师傅等人,在实践中对“蔡七记粽球”的配方进行多方改良,使其更为鲜润爽口,幼滑宜人,符合时人口味,因而极受欢迎,名噪一时,终至登上汕头“十大名产小吃”榜列。 哪料世事多变,岁月多艰。六十年代后期,国家物资紧张,各种生活用品需凭证供应,选料考究的“蔡七记粽球”终因用料无法供应而被迫停止生产,黯然消逝于无声岁月中。然而明珠蒙尘,终有重灿之时。新的历史环境为传统小吃的重生提供了新机遇。1997年,年近古稀的李少焕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蔡七记粽球”配方重赋新生,易名“周李记粽球”,在市区福平路头开店营业。并言传身教,将制作手艺传予年青的接班人。“周李记粽球”在闯过开业初期的艰难后,逐渐站稳脚跟,如今在老市区一带已是名声渐显,营业额一年好于一年,重新树起了老字号牌子的好口碑。不少海外侨胞返汕后,也慕名光顾此店。已故著名侨领陈世贤先生生前,每隔一段时间,必使人到“周李记”店购下几箱粽球享用。另据专门为汕头市区粽球店提供棕叶的揭东县人林某言,目前“周李记棕球”店每月的粽球用叶已与市区另一粽球店“老妈官粽球”店的用叶差不多。“周李记粽球”的热销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3年3月21日,《汕头特区晚报》曾对该店的经营情况做了专门报道。 从“周李记粽球”的重新行销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潮汕老字号美食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群众有良好的认知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前景甚广。 开发老字号美食品牌对繁荣潮汕美食具有重要意义: 潮汕美食在实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大莱”,也即可以摆上酒桌的各式菜肴,统称“潮州菜”;二是“小吃”,包括肉丸、糕点、卤味等各式传统食品,盛行于里巷墟落,现迹于草泽乡间,却是位卑身微,难登大雅之堂。 “潮州菜”的制作靠的是烹饪手法,制作材料如海鲜、野味等,就地取材,与潮汕本土经济关系不大,因而“潮州菜”的输出实质上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输出。师傅出门谋生,怀揣一张潮菜菜谱或配方,便足济事。而潮汕传统小吃却不同,除了讲究制作工艺和烹饪手法,更与潮汕本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密切相连,可以说,“潮州菜”代表着潮汕美食的今天,传统小吃则代表着过去,最具潮汕文化底蕴,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潮汕传统小吃的地方特色最浓,一旦离开潮汕本土,纵使用料和制作手法不变,原有风味也丧失殆尽。这一点看似玄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孕育着各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茅台酒全国只有茅台一地才能生产,离开茅台镇,茅台酒的味道便不复存在。个中奥妙,谁复能解?因而可以说,潮汕传统小吃的风味是潮汕瑰宝,唯其特有,方足珍贵。 潮汕传统美食起于民间,行于民间,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品类繁多,基本上涵盖了“吃”的各个方面。简单概括起来,人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肉食类。如牛肉丸、猪肉丸、鱼丸、肉脯、肉卷、五香牛肉及卤鹅、卤鸭等。二是饼食糕点类:如月饼、米润、酥糖以及粽球等。三是凉果类。如蜜梅、蜜榄、蜜李、蜜制陈皮等。四是杂咸类。如贡菜、咸菜、橄榄菜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每一品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不少独具特色的老字号牌子,品质超伦,享誉一方,成为各个品类美食最高品质的代表。在品质上,老字号品牌追求色香味俱全,特色相当明显。一是做工精细。精研细磨,不厌其烦。如手工捶制牛肉丸,千锤百炼,极其烦琐。二是用料考究。三是配方独特。在实践摸索中创出独有配方,品味人无我有,成为赚钱招牌。 当然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其基本上出于民间又流行于民间,没有规范,也没有管理,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因而存在的不足也不少。主要有:1、规模小。基本上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设施简陋落后,效益低。2、观念陈旧。恪守祖传秘制等传统习惯,产品代代相沿,缺乏创新意识,造成一些品种几十年都是一副老脸孔,与现代人要求相脱节。还有就是恪守秘方不外传等陋习,门户之见极深,缺少交流借鉴,产品质量得不到升华。3、品质参差不齐。由于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且基本上为各家各户自己制作生产,因而品质上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还有就是为了追求好口味,滥用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等。这些存在不足,造成不少潮汕老字号美食往往难以持久,俗称“好不过三代”,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便遭淘汰。如上面提到的六十年代汕头“十大名产小吃”,至今仍在经营的,也就是一半而已。而当该品牌退出经营后,其配方往往也随之散佚民间,得不到收集整理保存乃至升华,其潜藏的价值也因之丧失殆尽。 总而言之,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是潮汕美食的瑰宝,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该品类美食的最高水平,挖掘开发这一美食宝库,对促进潮汕传统美食百花齐放,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开发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的几点意见: 从“周李记粽球”的热销可以看出,潮汕老字号美食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如何开发这特色产业?笔者不避浅陋,特提出几点意见: 一、编写一部《潮汕美食史》。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及经济参价值的《潮汕美食史》。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程、品种特色、制作工艺等,分门别类,罗列汇总。特别是对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应重点加以收集整理,保留其用料配方及制作工艺等。使这样一部史书,既能使人了解潮汕美食的演变历程,也能对潮汕美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制订优惠政策,鼓励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对进行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经营的,可在税收及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资金有困难的老字号品牌后人重新对原有品牌进行开发的,可考虑在资金等方面给予贷款扶持。 三、确立以品牌促发展战略,扶植老字号品牌发展。对全市老字号品牌进行评定,由政府主管部门发给有关证书或标志,为老字号品牌重新赢得市场加一把劲。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老字号品牌的评优活动,如每隔三年或五年评定一次市区十大老字号品牌,扶植名牌产品,促使传统美食升华飞跃。 四、加强管理,保证老字号美食产品的质量。推行现代国际有关食品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对老字号传统美食的监督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克服老字号品牌在制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确保老字号美食产品质量符合现代要求。 资料来源:“第四届汕头经济特区论坛——食在汕头,潮汕美食与世界”

一、出身贫贱 自然天成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省尾国角”,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商业社会形成较晚,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所决定的。信手拈来几样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哪一个名字不是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扑鼻。综观潮汕小吃,其形成大致有三种渠道。1、祭祀神灵的贡品潮汕沿海,气候炎热,潮湿,人容易得病,加上海上作业风险大,劳作和收获不成比例,偶然因素较多,当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时,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此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了拜神的活动,人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改善生活的理由。因此,旧时潮汕民间俗信,有时节多,神灵多的特点。许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贡品,如春节的“菜头粿”(意,彩头)、“甜粿”,妈祖生(诞辰)的“面线”(意,长寿),端午节的“粽球”,中秋节的“月饼”等等,俗话说“时节做时粿”,那时候,什么时节吃什么小吃都有一定的规矩。2、补充正餐的点心这部分潮汕小吃不象粤式点心,是有闲阶层闲来无事,用以打发时间的茶点,而是乡间城镇的苦力用来充饥的小食品。潮人习惯吃粥,一是早先粮食不够,一是气候所然。干粗活的人早上吃几大碗粥,经不住一阵出力出汗,正餐未到,己饥肠辘辘。这时,遇到穿街走巷的小食摊担就象找到救星,他掏出几分钱就可补充点体力,聊补一时所需。那时,夏天有消暑的草粿(凉粉)、豆花、各类甜汤等。冬天有热乎乎的牛肉丸汤、韭菜粿、水粿等。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浅口碗,嘴巴沿着碗沿“呼噜、呼噜”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牛肉丸原本是客家小吃。汕头开埠后,山货出洋,洋货进山,水上交通繁忙。汕头韩堤一带以前是客家货船停泊点,有许多客家货船停在那里过夜。晚上,就有客家人划着小船卖牛肉丸汤,供给货船老大当宵夜。后来,牛肉丸被潮汕人所改革创新,在汤里加粿条,成为牛肉丸粿条,一直到现在,仍是潮人最钟情的小吃。后来又克隆出鱼丸、虾丸、墨鱼丸、猪肉丸等等,创造出潮汕的“肉丸系列”。“中华名小吃”中的“新兴街牛肉丸”就是汕头人做的。如今,一说起牛肉丸,大家都以为是姓潮,其实,它是潮人拿来主义的产物。潮人的聪明才智在一个小小的丸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3、家常点心最具美食意义的小吃,是潮汕巧媳妇们为小孩解馋做的各种家常小吃。如南瓜烙、秋瓜烙、番茄烙等。旧时,时节尚未到,小孩就吵着要吃“粿”,居家的媳妇便要想些法子打发这些馋嘴的孩子。潮汕农村家家产户有的是番薯粉,随手摘下自家田头厝角种的蔬果,掺和在一起,用油一煎,就成为风味独特的小吃。我小的时候,吃过祖母用番薯粉拌隔夜的冷粥做成的“冷粥烙”,真的是别有风味。有一种小吃叫“猪头粽”,据说是澄海人的无意之作。早年澄海农村闹元宵有赛大猪的习俗,每家海产都要宰猪祭祖,有一户人家祭完祖,剩下猪头一时未能吃掉,便将猪头肉剁碎了,加调料,做成“猪头粽”,不想却特别美味。于是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风味小吃。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进入市场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头商业经济鼎盛的时期。那时的小公园,商铺、酒楼、旅店云集,形成一个典型的消费市场,作为一种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号爱西干面、飘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妈宫粽球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进入小公园。如上所叙,在饮食中,小吃更具文化意义,故容易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标识,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中。君不见,许多旅居海外的潮人一到汕头,头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公园,到老字号小吃店美美地吃上一餐潮汕小吃,以了却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间,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态,顺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流传于民间,故此,我们现在才能品尝到这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二、材料简单 味道独特广式点心以洋气见长,如奶黄包、蛋挞、叉烧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鲜著称,如蟹黄灌汤包、鱼茸春卷。北方小吃则以面食为主。潮汕小吃则是无米不成粿。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尽。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这就是“粿”的来历。后来,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相沿成习,人们就把所有祭祀的包点都称为“粿”。潮人在运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种原料既是皮也入馅——“米包米”的。如有一种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饭入馅,非但不觉乏味,还非常清香可口。

潮汕花灯毕业论文

潮汕,广东三大文化之一,作为古中原文化的遗存,保留到如今的传统节日和人文风俗数不胜数,因岁时节日的各种纪念活动和习俗沿袭世代,蔚然成风,在潮汕父老乡间就有这样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   元宵古代称为元夜,“夜”在古代通“宵”。元宵节又称为喜节、灯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潮汕地区更是如此,拜祠堂敬先祖迎老爷等各种话动轮番上,对其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春这种现象对整个中国来说都是很少见的。   元宵节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便是最长的元宵灯节,经过演变形成今日的元宵佳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元宵节的快乐莫过于儿时闹花灯的记忆了,一人一手的小灯笼走街串巷,满街游玩嘻戏,欢快无比。   潮州地区向来以花灯著称海内外,历史颇长。在潮剧里有一出程五娘便是取材于潮汕民间传说。说的是明朝人陈三欲往广南探亲,途径潮州,适逢元宵佳节,于是就驻足观看,不想遇见名门美人黄五娘,两人一见钟情,以花灯盛会为煤,最终成就这姻缘佳偶。若是按这时间背景推算,潮汕花灯节就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说更是增添了些许浪漫色彩。

花灯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不同品种的花灯,其用材、制作过程均有差异。但从共性方面概括起来,其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构思、扎胚、装裱、装饰、组装几个环节。 潮州花灯是以灯屏(展现一定历史人物故事场景的花灯)为主干,辅以节日喜庆、祭祀等活动所挂饰物为补充的、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作品可以是人物、山水,也可以是花鸟虫鱼,甚至是居家日用品,几乎是世间万物皆可入灯。其构思一般由最具艺术修养的艺人承担。其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历史的文化积淀。由于其并没有图纸、文字记载,全靠艺人们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发展起来的。花灯的规格,造型并没有固定的格式,由艺人根据需要创作。创作过程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新创意,适应各种需求对象的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品的构思这一环节,是整个花灯制作过程的关键,这就要求构思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高超的技巧。 这是专指比较大型的花灯或活动灯屏和一些必须由多个部件构成的花灯(如走马灯)的一个制作环节。大型的花灯受制作场地限制和为了方便搬运,在制作时,艺人们通常把其分解成几个部件,逐个制作完成之后,搬到现场再行拼接起来,如旧时民间祭祀活动中,扎制的神像,有的三四丈高,必须要用这种方式。活动灯屏是指人物、鸟兽能做出一定的动作,以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的灯屏。其关节部分都是可以转动的。一般也在制作的后期才组装起来,这个难度较大,涉及到仿生学、运动力学等科学原理。走马灯分内外二个部分,外面部分通常作成宫灯,裱上轻纱,内套制成圆筒状,绘上人物、花鸟,圆筒顶部制成风车状,圆心上装一个凸起的小金属片,依靠宫灯底部正中竖起的一根顶针托住。在宫灯底部装上一盏灯,利用热力学原理,产生上升热流推动风车而转动。花灯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科学道理。对其进行研究和传承,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目前,潮州花灯艺人已剩下很少的几个人,受文革十年的冲击,其传人无多,且承传有限,面临着失传的可能,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加以重视,为我市工艺美术宝库留住宝贵。如能发扬光大更是好事一桩。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观花灯的作文二年级(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潮汕人民十分兴奋,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欢庆元宵节。那天晚上,天气十分晴朗,月亮高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银光洒满大地,到处生气勃勃。我们吃完汤圆,就去石狮桥观花灯——“行彩桥”。

啊!石狮桥张灯结彩,人山人海,有的是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有的是海外华人……花灯真是千姿百态,如象征吉祥如意的吉利灯,有的是莲花灯,有的是古老的宫灯……各种各样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象征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非凡那几盏大花灯,吸引了我。噢,原来大花灯的罩上写着“财源广进”、“吉祥如意”、“元宵佳境”等吉祥词句,颇受人们喜爱。我们走啊走,看到有人在猜灯谜,谜面是:“红的瓜,黄的瓜,节日一到满节挂。”我把目光转向花灯,心想:元宵节挂的是花灯,那谜底一定是花灯。我对工作人员说:“是花灯,对吗?阿姨。”阿姨说:“小朋友你答对了,这是你的礼物……”我手捧着礼物,沉浸在无比欢乐和幸福之中。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10点多了,我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石狮桥,心想:今年的元宵节过得真开心,明年的元宵节,我还要来观花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来临了。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迎接这美好的节日。虽然天气还有点冷,可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瞧,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家出动看花灯来了!

我们一家也不例外,随着欢笑的人流来到了热闹无比的鼓楼广场。哈!我终于真正体验到什么叫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流如潮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花灯。大的、小的、白的、花的、拉的、提的,看都看不过来。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昂首挺胸的小公鸡灯,有调皮可爱的小猴灯,有神气活现的小狗灯,还有斯文高雅的小猫灯。这些灯中最显眼、最多的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兔子灯了。

兔子灯的形态各不相同,有的趴着,团成了一个小绒球;有的昂着头,好像在骄傲地说:"呵呵,今年的元宵节我才是主角!"有的手里还玩着小球,瞧它玩得多起劲啊!还有的向我们拜年,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神气极了!兔子灯颜色各异,光彩夺目,红的、蓝的、粉的、白的、紫的,可美了!我和妈妈也买了一盏提着的小兔灯。别看它小,还挺爱美的,穿着一条红点点的连衣裙,背上还插了一对翅膀,好像是嫦娥姐姐派来的小天使。点燃灯里面的那根小蜡烛,美丽的小天使显得更加楚楚动人!我真是太喜欢我的兔子灯了!

听妈妈说,元宵节拉兔子灯预示着吉祥如意,古时候人们买来兔子灯,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国泰民安,家庭和睦,五谷丰登。我想我手中的兔子灯也会保佑我们一家兔年大吉,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今天是元宵节,我和妈妈、婆婆一起到城隍庙看花灯。

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花灯门,花灯门上到处都是金元宝灯,还有两只紫头红身子的老鼠灯站在金元宝灯上的财神爷两旁。

很快,我们来到一个巨大的花灯塔下面,整个花灯是红色的,有三层楼高,非常漂亮。我再仔细一看,花灯塔里还有会转的小花灯,小花灯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在最中心的地方,我看到了让我最喜欢的花灯:一只巨大老鼠穿着古代的衣服拿着金元宝站在一艘金元宝船上,金元宝船下面围着十二生肖里的动物,有的身体会动,有的会摇头摇手。

接下来我们还看了迷语灯阵、星座灯阵、十二生肖灯阵、龙灯阵、猴子捞月灯等等各种奇怪的灯阵和灯。

看了这么多的好玩的灯,我看得眼花瞭乱,真开心呀!

今天,是元宵节,我们社区的元宵灯会可好玩了,有灯谜,猜中了有一个小哨子拿,有自己制作的兔子灯笼和象征着美好的灯笼,各种各样,还要评选出各个奖项,还有好几个有趣的活动。

我印象最深的是猜灯谜和评选灯笼。

哇!这儿的灯谜可真不少,数一数,有五十个呢!我独自猜了几个谜语,一个、两个、三个……哇,我猜了还真不少,有八个呢!

过了一会儿,元宵灯会正式开始了。主持人―――王玲阿姨宣布开始猜灯谜,同学们和父母紧紧地簇在王玲阿姨的四周,生怕抢不到谜语。我在人群中穿来穿去,举了好几次手,王玲阿姨都不叫我,我放弃了,哎,真遗憾啊!

下面,我们要评选灯笼了。一进阅览室,映入眼帘的是多彩多样的灯笼,有可爱的兔子灯笼,有红彤彤的五角星灯笼,有小巧的桔子灯笼,还有美丽的花灯……

我做得兔子灯笼可好看了!底是由废旧圆盒做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绉纸,里面放了一个玫瑰花蜡烛,外面是用一层红色的绉纸围起来的,里面用了一个十字圆铁丝固定,在灯笼的四壁,有四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每只都代表不同的`祝福,最后在灯顶上安了一根铁丝,用双层的彩纸做出的小棒来当提手,我做的灯笼出世了!

经过同学们和父母的指定,我的灯笼被评为了二等奖,好高兴啊!

明年,我还要来参加做灯笼、猜灯谜的活动!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都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灯会上。

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来到了灯会上,灯会上灯光璀璨,人海如潮。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文明门,文明门的左右两边是各种各样的花灯,有金虎飞翔龙腾跃“、“金陵十二钗”、“孔雀开屏”、“爷爷奶奶看大戏”、“双狮超舞”、“聚宝盆”、“马到成功”、“一帆风顺”……“马到成功”象征着胜利,“一帆风顺”象征着一路顺风、平安。“龙腾虎跃”一只凶猛的老虎抬起前脚,张开大嘴,好像快要扑到了我的身上似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孔雀开屏”,它那漂亮的大尾巴一张一合,非常形象,非常逼真。两旁还有两三个仙鹤,还有那一艘大船,我看到那艘大船,我就感觉我在开船,在海上航行。

有的人买上零食在路边一边休息一边吃零食,有的小朋友买上荧光棒和荧光球在大街上玩耍,我们拍了好几张照片留做纪念。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夜晚啊!我喜欢美丽的花灯。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五,我和爸爸妈妈带着妹妹一起去南京夫子庙赏花灯。

我们到了夫子庙步行街,那里已经是人如潮,花如海,整个是花灯的世界!许多摊位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有飞机灯、荷花灯、兔子灯……五颜六色的华灯看得我眼花缭乱。今年是农历羊年,自然少不了“羊”的花灯,有“三羊(阳)开泰”灯,有“灵羊贺岁”灯,还有小朋友们最喜欢的“美羊羊”、“喜羊羊”、“沸羊羊”……各种卡通羊造型的花灯。我最喜欢的是“喜羊羊”,我们在看着它,而它也一直咧着嘴巴对我们笑,好像在和我们问好。爸爸告诉我,花灯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到了晚上,花灯全都亮起来了,五颜六色的灯光照映在人们喜庆的脸上。大家一边欣赏美丽的花灯,一边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由于“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和妈妈没能在文化广场的展区看到我们学校“红旗楼小学”的花灯,所以今晚上我和妈妈意犹未尽地前往龙泉广场花灯展区,一饱眼福的同时,主要是去寻找我们“红小”的花灯。

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了霓虹闪烁、绚丽夺目的花灯展区“龙泉广场”,只见广场上各种花灯千姿百态,每一个在灯光映衬下的“兔子”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我和妈妈逐一地欣赏着桥东区各单位的花灯,更加专注地搜寻着自己学校的花灯……

忽然,我眼前一亮,一个缓缓旋转的、巨大的红色“春”字映入了我的眼帘!还有在这个“春”字之间相隔的巨大的京剧脸谱,是那么的似曾相识!我赶忙朝着这个花灯飞奔过去,一看果不其然,正是我和妈妈寻寻觅觅很久的我们“红旗楼小学”的花灯!我禁不住大喊起来:“妈妈,快来呀!我们学校的花灯在这儿呀!”妈妈听了我这么一喊,也急忙兴奋地跑了过来。

我们认真的观赏着“红小”的花灯,除了这个鲜艳夺目的大“春”字坐落在这个花灯上之外,底座四周是用宣传介绍我们学校的相关图片围成的,这些图片都代表和展示了我们“红小”的特色教育和治校理念,有我们李校长和教育局的有关领导的合影;有我校“京剧艺术节”相关图片的介绍;还有我校同学们操练“霸王鞭”的精彩图片……我和妈妈目不转睛地围着学校的花灯驻足停留、欣赏着,也忙碌的选择不同的角度在花灯前留影,我和妈妈相互照着,恨不得把这个花灯据为己有。这期间,我发现有许多的市民也都在我们学校的花灯前争先恐后地拍照留影,看得出大家对我们“红小”花灯的喜爱和赞不绝口!此时此刻我在想,我是“红旗楼小学”的一分子、一名学生,这是多么光荣并“引以为傲”的事情!我的学校正如这个“春”意盎然的花灯一样充满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她正在不断地繁荣壮大,走向辉煌!

天色渐晚,随着观灯人们的逐渐散去,我和妈妈也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们学校的花灯,再去抓紧这最后一点的时间,观赏一下别的学校的花灯……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年这个时候再来看我们学校的花灯好吗?肯定明年的花灯更好看、更给力”!“没问题,咱们一定来!祝愿你们红小的明天更美好”!妈妈答应着。今天晚上我总算不虚此行了!

天色渐晚,观灯的人们也都陆陆续续地散去了。

正月十五到了,我和妈妈去看灯,到了凤凰广场,我发现这儿已经成为光的世界,灯的海洋。这里的花灯五花八门,看得我眼花缭乱。

看着花灯,人们不断地赞赏。我最喜欢水晶宫、龙门和功夫熊猫。功夫熊猫神气活现的立在草坪上,仿佛让人感觉像真的一样。龙门在凤凰的前方,龙门上有两只小龙盘旋在上面,十分威风。

喜羊羊花灯也屹立在草坪上,它祝福全县人们新春大吉,万事如意。

荷花灯在凤凰广场的池塘里,粉红色的瓣,碧绿色的叶和茎,仿佛夏天池塘里盛开的荷花。

凤凰广场上还有最威风的一盏灯——麒麟灯,它全身金黄,威风凛凛。

凤凰广场的灯可真多啊!令我陶醉其中,令我流连忘返。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那是花灯的展览会,也是人群的拥挤赛。

夜幕降临,前去城隍庙九曲桥花灯现场的路段早已是人群涌动了,三五成群的、成双成对的、男女单身的、有老有少,小孩更是手拿小小灯模正欢蹦乱跳地跟大人们前行。

看,两只相对应的龙凤形花灯,腾云驾雾似的跨在城隍庙内广场上两侧,这是必不可少的————龙的传人、龙凤呈祥,今年“进龙门”的寓意;进门后的两侧都是两排单体上挂式的小型花灯,有树就挂树的、没树就挂临时立柱的,式样好多,有“猪形灯”、“财童提灯”、“金童玉女灯”、“三羊开泰灯”、“蝴蝶灯”、“滴水观音菩萨灯”“孔雀开屏灯”等等,许多花灯上还有灯谜呢!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五光十色的。

九曲桥上,我们不用手拉手,完全随着人流的拥挤而向前蠕动着,凌云看不到任何花灯,我也拍不到全景,拿着相机的手举过头顶,“咔嚓”乱闪一番。这摩肩接踵的架势,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在八达岭长城上,也曾体验过。更深感:咱中国最不缺的是人啊!人多力量大!走到九曲桥尽头,勉强可以观看到一些花灯,有哪吒闹海、西游记孙悟空、观音菩萨等人物造型等,一片流光溢彩醉人心。孩子们喜欢手工制作的大兔子灯,每个人拖上一只亮着蜡烛的兔子灯,在城隍庙里穿梭游玩……我们不仅为花灯的制作技巧所折服,更为花灯的用意感到惊叹!元宵节,亮花灯,这是有中国特色有的,能够寄情寓意的传统习俗;来观看花灯,可以看到各不相同的花灯式样,也会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及习俗表达!

路,依旧还人行多多;灯,是路灯也好,花灯也罢,也都依然照亮着元宵夜,照亮着我们的心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每年这个时候会有花灯展,今年当然也不例外。正月十五我吃过晚饭,就和爸爸妈妈去看花灯。我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灯大门,我向里看人山人海。接着“荷塘月色”灯、“嫦娥奔月”灯……各色花灯应有尽有。

但是喜羊羊那组花灯最让我过目不忘。

看!羊儿们正在做游戏,你看灰太狼都流了口水。地上长了小蘑菇,树上猴子在玩耍。一片和谐的景色。

这组花灯告诉我们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也告诉我们春节是喜气洋洋的节日。

我喜欢元宵节,更喜欢花灯展。

元宵节晚上,我们全家人一起去看花灯。路上看花灯的人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来到了第一个花灯面前,它是多么的精致,看到上面画着一条龙,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再向前面走去,看到了一个古代的灯,是用木头和纱做好的,上面有三个小孩放鞭炮的画面。还有几句诗:宁化清流,归化,路溢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看了这几句时,我就觉着无比的明朗。

继续向前面行,在走到那个大花灯时,看见了很多人,我也过去凑热闹,上面演绎着双龙戏珠,太美丽了。

我还看见了国土局、地税局、公安局等单位的花灯,都很美丽,我还看到了我们学校的灯呢,上面写着八个鲜艳的大字,这八个大字就是我们学校的校风:厚德新人,止于至善。

我又去了前方,看到了整整齐齐的十个大字都是一个个的刻在十个灯笼上,写的是:祝全泗水人民元宵快乐。

又去了前方,有一个灯笼上面写了很多的灯谜,人们都在那里猜,我也给弟弟出了两个,我问弟弟:“一个四方小院里种着一棵树。”我还说:“是一个字。”弟弟猜不上来了。我说:“是困。”我又对弟弟出了一个:“白白胖胖。打一食物。”弟弟还猜不上来,我说:“是汤圆。”弟弟这才恍然大悟。我和家人又向前方走去。

这一次灯会,是又隆重,又漂亮,又有趣的。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白鹭洲公园举办了元宵花灯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花灯,那里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边!

我们看见了好多的花灯,有嫩绿色的青草灯,有雪白的天鹅灯,还有十二生肖主题花灯……今年是兔年,以兔为主题的花灯特别的有意思!“小兔子”们有的在吃萝卜,有的在嬉戏,有的蹦跳着。我也忍不住和可爱的它们做起了同样的动作,妈妈说,我也是一盏可爱的“兔兔灯”!

我们一家人走走停停,形态各异的花灯让我们目不暇接,怎么看都看不够。来到了湖边,热闹的灯会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微微泛起五彩缤纷的波光,显得格外动人!

逛完公园,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了。正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的,正月十五的花灯是最美丽的!

潮汕饮食文化研究总结论文

给你提供些参考资料吧——潮州菜的文化内涵(一)顺应自然之时序 在潮汕人的饮食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当时”和“应节”这两个概念。“当时”的水产,“当时”的蔬菜瓜果,总被认为是最好吃、最能接受的。一般菜馆酒楼,也总以“应时好菜”、“时菜”、“时鲜”相标榜,用来吸引顾客。什么叫“当时”?“当时”就是顺应时序。比如龙虾、黄虾盛产于春末至夏季,这时吃这两种虾最相宜;秋季到冬季,则是吃沙虾的时节。又比如吃笋应当在五、六月,一过八月便只能“吃竹竿”了。这既积累了潮汕人长期的饮食实践经验,也积淀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什么叫“应节”?“应节”就是配合岁时节序而必须进食的食品。比如潮汕各地普遍有过年吃鼠曲粿的习俗。鼠曲又名黄花曲粿,为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叶面有白色茸毛,花黄麦色。这是一种野菜,性平、味甘。鼠曲粿就是用鼠曲草掺和糯米粉为皮、再包以甜馅做成的食物。为什么过年必须吃它?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日(指农历三月三日,因为气候关系,鼠曲生长荆楚较潮汕为迟),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字旁+半),因厌时气”。这一条记载说明这种食俗起源很早,覆盖面也较广,同时也说明食鼠曲是为了“厌时气”。“厌”具有镇压妖邪的意思。“厌时气”也即是在过年时驱走邪气,迎来福气,将饮食同趋利避害结合起来,同时令结合起来。又比如人日(正月初七日)潮汕人要吃“七样羹”,即将七种当令的蔬菜做成一碗菜来吃。这一习俗起源也较早,《荆楚岁时记》有载,也有庆祝新年回春的寓意。我国逢年过节总有一些“应节”食物,如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元宵食汤圆,端午节吃粽,中秋节吃月饼,九月九食重阳糕等等,有的在潮汕稍有改变,有的仍然原样保存。后人根据种种传说对这些应节食品添上一些想象与附会,但是从根本来说,它们仍然只是人们对时序流转在饮食上所作的一种回应。 (二)保持自然之本真 人类在生活中必须适应自然,否则便将不利于人类自身;但是人为了更好生活,又不得不对自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加工,如辟地为田、伐林作路、建池蓄鱼、播土种谷之类。饮食也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加工。好好的一头野兽,你要“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将野兽捕猎到手后还要劈开来吃,烧熟来吃,这不是对自然的加工是什么!但是这里有一条原则,即不能滥砍伐,滥捕滥杀。超越人类的合理需要而摧残自然,古人将它叫做“暴殄天物”,同样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 潮州菜是一种美食,意味着对自然有更精细的加工,但是在精细加工之中又尽量做到在菜肴的形、色、味、香诸方面保持自然之本真,这显然导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菜的形状。潮汕筵席中上龙虾、上全鸡、上全鱼,虽然它们都是经过精心烹制的,上盘仍然要砌成龙虾、鸡、鱼的原状,头、脚、尾,一样也不能缺少。这样作的用意固然一方面是表示尺其所有,倾心待客,另一方面也有展示自然,归回自然、感谢自然赐予的深层寓意。潮菜中还有一些仿真点心,如寿宴中用姜薯泥作成佛手、寿桃等形状,也是模仿自然,表明我们的饮食取自自然,源于自然,人们与自然不可分割,联成一体。汕头龙湖宾馆作出的姜薯金鱼、彩兔生动逼真,一上席摄影机便拍个不停,这便是一个例子。比如菜的色泽,潮州菜在色泽上追求的不是五彩斑谰,而是鲜亮。鲜亮也就是生命的颜色,自然的原色。潮汕人炒青菜,最讲究“厚油热鼎”,只有用这样的方法热炒、快炒,菜蔬才能保持青翠,使人乐于亲近。林语堂谈到,西方人吃蔬菜,要吗做成“色拉”生吃,要吗就是将菜烧得极烂,粘乎乎一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再如菜肴的香和味。前面我们谈到潮州菜最注重食料的原汁原味,现在再以吃蛇做个例子。潮汕古属越,先民曾经把蛇当作图腾,因而有些地方还留下祀蛇的习俗,吃蛇之风不盛。近数十年来,大约是受到广州一带的影响,加上蛇肉有祛风活血、除疾去湿、补中益气的功能,吃蛇也在潮汕渐渐流行。同样是吃蛇,广州一带是“秋风起,吃蛇羹”,潮汕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以蛇骨熬汤,将蛇肉切片“生(火+足)”来吃。比较来看,显然潮汕吃蛇的办法更“近自然”。 (三)感受自然之情趣 潮汕人的饮食习俗许多方面充满着自然情趣,尤其在大众饮食即俗文化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普宁有一种小食叫做炸豆干,即是将豆浆与薯粉按一定比例做成豆干,即炸即吃,食时蘸以韭菜、盐水,有的也用红糖沾着吃,非常可口。吃炸豆干的要点是“烫”,最好是蹲在靠近油锅的小摊上吃,即使是寒冬腊月,也能够使人沁出热汗。潮人有竹枝词说:“脆皮嫩肉热腾腾,数九寒天汗微生,富人吃巧穷吃饱,各自领略故乡情”。又说:“村前路口一摊摊,油热炉红炸豆干。酱辣天寒头冒汗,品尝不论民共官”。也即是说,至少在吃炸豆干这一点上,穷人和富人、民与官暂时是完全平等的。很显然,这种食俗更接近自然,更接近人性。说来也怪,有人将这种著名小食也引进潮州筵席,但是无论你怎样遵制,怎样改进,总令人觉得不那么合口,不那么诱人。因为,它失去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那种至关重要的随随便便的自然风味。

潮菜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秦代以前,潮州为闽越,自秦始皇时属南海郡,逐隶属广东至今。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因此潮菜的渊源可追溯到古代闽越之时,其特色与闽菜有同源之处。秦以后改属广东,也与广州菜一样受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而得以提高。盛唐时代,被贬至潮州任刺史的韩愈,就曾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写过(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一诗,是古代介绍潮汕饮食特殊风味的代表作。诗文曰:“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蚝相黏如山,百十如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我来御璃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毛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嘴吞面汗马辛 。”诗里数句记录了潮汕人民食鲎、蚝、蒲鱼、蛤、章举(章鱼)、马甲柱、蛇等数十种肉食类品种,并懂得以咸与酸、椒与橙等调味。由此可见,当时的潮汕人已有相当水平的烹饪技艺,不仅能利用当地的海特产品烹煮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菜肴,而且还晓得采用盐、酱、醋、椒和橙等作调味佐料。韩愈在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地的饮食文化与潮汕当地的饮食两相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南方烹饪流派——潮汕菜。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代对潮菜烹调技术和餐具器皿都有记载。至清末民国初,汕头市作为新兴的通商口岸而崛起,国内外商贾云集,市场繁荣,酒楼菜馆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潮菜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初,汕头市就有“擎天酒楼”、“陶芳酒楼”、“中央酒楼”等颇具规模的高档酒楼。新中国建立后,潮菜烹调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潮汕地区经济的腾飞,沿海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汕头市作为经济特区和华侨众多的侨乡,商务往来,华侨探亲和旅游观光日益频繁,使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大中型、多层次酒店、宾馆、酒家、风味餐馆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潮汕位于韩江下游,北回归线横穿而过,地处闽、粤边界,东南临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海产资源极其丰富。这都是潮菜赖于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潮菜风味特点 潮菜菜肴品种繁多,别具风味,尤以烹调海鲜见长,如明炉烧响螺、生炊龙虾、鸳鸯膏蟹、红炖鱼翅、上汤焗鲍、红焖海参等,都以鲜活水产品为主要原料,味道清鲜,郁而不腻;又如清炖乌耳鳗(白鳝)、上汤蟹丸、潮汕鱼丸等,汤菜鲜美,保持原汁原味。潮菜之甜菜更具有特色,如甜绉纱肉,其皮起皱纹,肉嫩甘香,甜味有清有浓。潮菜的制作注重刀工,拼砌整齐美观,在艺术加工上亦比较精细,能用各种原料制成花鸟图案形态,点缀于菜肴。 潮菜的主要烹调法有:焖、炖、煎、炸、炊(蒸)、炒、焗、泡、扣、清、淋、灼、烧、火屈、等十几种。其中焖、炖具独特风味,焖的主要特色是物料先用旺火,让气流击穿物料的机体,瓦解其纤维,然后改用慢火收汤,使物料逐渐吸辅料之精华,溶于一体,使之浓香入味,烂而不散。爆炒爽脆香滑,炊(蒸)、清、泡、淋尤为鲜美,保持原汁原味。 潮菜用料广博,特色有三多一突出。其一,水产类品种特别多。在唐代韩愈的诗中,就记录了当时潮汕人喜食的鲎、章鱼、蚝、蒲鱼、江珧柱等水产品。还有其余数十种是他不认识的,令他大为惊叹。清嘉庆年间的《潮阳志》载文:“邑人所食多半取于海族,鱼、虾、蚌、蛤,其类千状,且蚝生、虾生之类軏为至。”可见千百年来,这些海产品一直是潮菜的主要原料,因而,以烹制海鲜见长是潮菜的一大特色。其二,素菜多样,依时而变。些年所说的是指素菜荤做,采用肉类火靠焖而成的菜,上席时见菜不见肉,使其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地。青蔬软烂不靡,饱含肉味,鲜美可口,令人饱享天然蔬鲜真味,素而不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护国素菜”等数十种,以及近期推出的红萝卜羹、西芹羹、凉瓜羹等绿色食品菜肴,是广东菜系中素菜类的代表。素菜用料则随时令季节而变,所用的青蔬有大芥菜、大白菜、番薯叶、苋菜、西芹菜、菠菜、通心菜、黄瓜、冬瓜、凉瓜、豆腐、发菜、竹笋等等,既体现田园风味,又有潮汕特色。其三,甜菜品种多。潮汕地区属亚热气候,历史上是蔗糖的生产区之一。潮汕人民很早以前就掌握了一套榨制糖的方法,为制作甜菜提供了基本原料。甜菜主要原料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两大类。动物性方面,有飞鸟禽畜,也有海味干料都可以制成甜菜;植物性方面,有瓜、果、豆、薯等可制作。甜菜的选料既不乏名贵原料,如燕窝、海参、鱼翅骨、鱼脑、鱼鳃等。而更普遍,更具自己特色的是取材于本地四季盛产和蔬果和谷类,如南瓜、香瓜、姜薯、芋头、番薯、冬瓜、茡荠(马蹄)、柑橘、豆类、糯米等。在烹调技术的运用上根据原料各自的特点,采用一系列不同的制作工艺,使品种多姿多彩,而肥猪肉、五花肉等荤料也可入菜做也上等名肴,登上大雅之堂。代表品种有:金瓜芋泥、太极芋泥、羔烧姜薯、炖鱼翅骨、绉纱莲蓉等。其四,酱碟佐料多。潮菜中之酱碟佐食是其他菜系所不及的,酱碟是潮菜烹调的主要助味品,达到调和滋味,增加美味,消食解腻,上至筵席菜肴,下至地方风味小食品,基本上每道菜都必配以各工各样的酱碟。在烹调制作过程中由于热处理,致使菜肴的色泽和味道受到影响,此时,可以发挥酱料的辅助作用,使烹制工艺达到色、香、味、形俱佳。潮菜酱碟的搭配比较讲究,什么菜搭配什么酱料,正所谓“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的道理。如明炉烧响螺,同时搭配上梅膏酱和芥末酱;生炊膏蟹必配姜米浙醋;生炊龙虾应配上橘油;肉皮冻、蚝烙要配上鱼露;卤鹅肉要配蒜泥醋;牛肉丸、猪肉丸要配上红辣椒酱,等等。酱碟品种繁多。味道有咸、甜、酸、辣、涩、鲜等,色泽有红、黄、绿、白、紫、棕等,真是五光十色。 以上归纳起来,潮菜主要表现特点为:1、用料精博而善烹海鲜;2、烹制不失原味原汁;3、菜品清淡,味求调和、甘鲜;4、汤质清鲜而品种多;5、制作精巧而显儒雅;6、因菜跟配味碟调味自如;7、注重养生,文明进食;8、粿品,小菜尚承遗风而乡情浓郁;9、席间施行工夫茶。

论潮汕美食中的潮人精神 作者: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资料来源:陈友义 李昌欣 潮汕美食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清、淡、巧、雅”的突出特征而饮誉海内外。潮汕美食是潮汕人民创造的文化产物,是潮汕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因而必然熔铸着潮人精神。 一、饮食与人类文化精神 (一)饮食文化的产生。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饮食风俗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饮食高度凝聚了人类文化精神。 总之,饮食熔铸着人类的文化精神。而美食作为饮食的最高境界,更是深刻地熔铸着人类的文化精神。 二、潮汕美食深刻地熔铸着潮人精神 潮汕美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潮汕地域特色,饮誉海内外。潮菜色香味俱全,不仅烹饪艺术精湛,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潮汕美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深刻地熔铸着浓郁的潮人精神。 (一)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的精神。 1、制作技术十分精细。 潮州菜的烹调方法多样,常用的有炖、焖、炸、炊(蒸)、炒、泡、煎、扣、清、淋、灼、烧等几十种。刀工、配料、配菜;火候都讲究一丝不苟;刀工有数十种运刀技法,配菜讲究性味、色彩、形状、荤素配合;调料种类数以百计,区别不同菜肴下锅,另有多种“味碟”为上蘸料,火候有猛、旺、中、慢、小之分,因料而异。食物经过精制而上了档次,味道完美,粗贱的也变成佳肴。 2、制作工序十分讲究。 技术精细、工序讲究是潮汕美食的突出特征,潮州食事因此赢得“工夫食”之美称。而这正是潮人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精神的充分体现。 潮汕美食之所以熔铸着潮人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的精神,主要原因是: 其一,鲜明精细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二,追求清静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三)开拓创新的精神。 (四)爱国主义精神。 (五)“和合”的精神。 潮汕美食深刻地熔铸着精益求精、刻苦耐劳、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爱国爱乡、和合的潮人精神,这是潮汕人民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我喜欢的潮汕小吃朋友,你过潮汕地区吗?品尝过潮汕小吃吗?说起潮汕小吃,那可是多种多样,说也说不完;它不仅样式多,而且各有特色。就拿潮汕蚝烙说吧,它可是我最喜欢的潮汕小吃喔!蚝,是我们潮汕的特色水产,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被誉为&ldqu;海里的牛奶&rdqu;。最有吸引力的美食当数汕头的蚝烙。蚝烙是以鲜蚝粒加鸭蛋薯粉做原料,在平底锅中翻煎而成。一边煎一边吃一边饮,别有一番风味。 蚝烙的主要调料是葱粒、味精、鱼露及新鲜鸭蛋,品尝蚝烙时则要放上洗净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酱碟便是沙茶和鱼露。食蚝烙时不仅可以品尝到蚝烙外酥内嫩,香脆鲜美的味道,还可观赏到蚝的圆润肥大,鸭蛋的金黄色泽的诱人外型。 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吃蚝烙,那里人很多,我看见那个做蚝烙的厨师熟练地打着蛋,在平底锅里倒上油,用大火将锅里的油烧得滚烫,然后把和着生粉的鲜蚝适量地倒入油锅中,接着将打好的蛋轻轻淋上去,不一会儿,生粉就结成了一张大饼似的块状,颜色也逐渐由浅变深了。这时,厨师把大片的蚝烙铲起,将它翻个底朝天,那油泡泡还在欢快地跳动着,只见翻过的那一面已经呈金黄色。厨师时不时地翻动着,一阵子后,再将大片蚝烙切成几块,再炒几下,撒上一层翠绿的芫荽,香喷喷的蚝烙就做好了。我兴致勃勃地尝了一块蚝烙,它的口感真是名不虚传的鲜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软。吃正宗的蚝烙,当然少不了一碟新鲜的鱼露啦。蚝烙炒得滑滑软软的,表皮酥脆爽口,里层鲜嫩柔软,融入了微微的蛋香又不失海鲜的味道,实在妙!再加上鱼露特有的咸味,不知该怎么形容它的香呀!蚝烙只是众多潮汕小吃中的一种,还有手打牛肉丸、达濠鱼丸、水晶球&hllip;&hllip;多得我都数不过了。潮汕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如果你到潮汕,除了观赏风景,一定要尝尝我们这儿的特色小吃,那才叫不枉此行啊!

潮汕门神画毕业论文

春节民俗文化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本文转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带你领略广东“榕城”之美

岭南水城,

亚洲玉都,

海滨邹鲁,

潮汕文化的精髓在此生发、汇聚——

揭 阳

它是被榕江包围的一朵“水上莲花”,

更是600万揭阳人魂牵梦萦的家乡。

雄伟壮阔揭阳楼,坐落城市东入口

揭阳五门之冠

进贤门于揭阳,就如小公园之于汕头,湘子桥之于潮州

进贤门, 是揭阳 历史 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因通抵学宫,取增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揭阳原有东西南北门和进贤门,进贤门居五门之冠。

夜幕降临,进贤门披上彩衣,城楼上潮剧悠扬

岭东古建明珠

学宫暮色,置身其中仿佛能听见几百年前的琅琅书声。2013年5月,揭阳学宫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学宫(孔庙 ), 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古时为揭阳最高学府。浓缩千年儒家文化精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 历史 建筑组群。

学宫照壁

大成殿,为表达对孔夫子的尊重,御道石不设踏垛,对于先师只能远远瞻仰

大成殿内殿

1925年5月和10月,周恩来在第一、二次东征时曾在学宫崇圣祠办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曾在学宫召开军事会议。

“禁城”:揭阳仅存的元代城墙

公元1352年,全国各地的反元斗争已是波澜壮阔。时任揭阳达鲁花赤的达不歹下令在揭阳城内再筑内城,全部用条石垒筑、贝灰合缝,且有护城河环绕,历时四年方成,称其为“金城”,取“固若金汤”之意。这样,揭阳县便有内、外两重城墙,城中有城,实属罕见。

然而就在交付使用之际,陈吊王的义军,就把抗元的旗帜插到金城上。由于“金”与“禁”只是声调不同而已,后人说误了,久之,也就成为今天的“ 禁城 ”。

“揭最多榕,故江曰榕江,城曰榕城。”

广东城隍庙之最

揭阳城隍庙于2019年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揭阳城隍庙 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是广东省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里面供奉着城市的守护神城隍爷。

门神画是极具潮汕特色的民间艺术,庙内的三山门门神画艺术水平冠绝潮汕

揭阳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揭阳本土传统工艺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历经明代以来几十次地震,巍然不动,成为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

城隍庙主要建筑有牌楼、大门、大殿、钟、鼓楼、后殿,总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

清朝林大川《韩江记》记载:“我 潮 神灵显赫,以揭阳城隍为最。”可见揭阳城隍庙香火旺盛

城隍伯府大人巡游队伍庞大,有英歌舞、舞龙、舞狮、潮剧队、标旗队、五丰旗队、锣鼓队等

每年正月的城隍伯府大人出巡,是揭阳最盛大的民俗活动。

潮汕三大名刹之一

双峰古寺,旧址在磐溪都双山(今桂岭镇双山村)

双峰寺 ,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为揭阳规模最大古寺院,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郡三大名刹”。每当夕阳西坠,钟鼓钹铎齐鸣,梵呗阵阵,木角笃笃,景色迷人,为礼佛和游览胜地。“双峰晚钟”为揭阳古八景之一。

明初,由石山禅师移建于今榕城观音仔街

在许多西方人眼中,上帝是唯一的神;但在潮汕人的意识世界,处处皆有神明存在,这些神明被尊称为“老爷”。在揭阳,老爷庙几乎随处可见,主要有伯公宫、介公宫、关帝庙、双忠庙、三山国王庙、妈祖庙等等。

三山国王祖庙

揭西三山国王祖庙

三山国王是中国民间重要宗教信仰之一。据《明贶庙记》记载,三山国王“肇迹于隋,灵显于唐,受封于宋”,迄今已有1400年的 历史 ,揭西河婆三山国王祖庙是海内外 6000多座三山国王庙的鼻祖 ,奉祀的神祇初为三山神,受封后称为三山国王,是粤东先民创造的地方神祇。

在新的 历史 时代,三山国王文化还承负着促进海内外华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与文化交流的 历史 使命

古榕武庙(北门关帝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天福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前厅顶的八卦形木雕藻井,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

庙前古戏台,为广东省清代建成庙宇戏台仅存二处之一

惠来神泉妈祖像,惠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海上守护神妈祖,庇佑世代出海的渔民

中山路

数据显示,中国约有5千多条中山路,每座城市似乎都有一条中山路,且每条中山路似乎都承载丰富多姿的人文含义。 揭阳中山路 ,曾是揭阳县城的交通要道及商业中心,一栋栋颇具东南亚特色的骑楼建筑见证了中山路曾经的繁华辉煌。

中山路,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古称宣化街;光绪十四年(1888)称大街;民国十五年(1926)改称中山路。

打铜街的骑楼

县衙前商业楼

不到1公里的中山路上,曾有12座规模雄伟的牌坊,可惜绝大部分已拆除(图为中山路南市巷节孝垂芳坊)

榕江西湖

很多城市有“中山路”,很多城市也有“西湖”——揭阳也不例外,虽然揭阳 榕江西湖 历史 并不悠久,但它却承载着许多揭阳人的童年记忆,一家人在榕江西湖上划船,曾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光。

位于榕江西湖公园内,揭阳古八景之“南浦渔歌”遗址

厝和祠堂

厝和祠堂, 在潮汕人心中是神圣的,它是先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维系宗族 情感 精神纽带,更是 海内外千万潮人记住乡愁的心灵圣地。

山墙,俗称厝角头,潮汕先民发明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山墙,统称五行山墙

潮汕“四点金”民居

灯杆彩凤

“竖灯杆升彩凤” ,潮汕地区民俗大观中独具特色、世代相传的传统民俗活动,传说中封建时代帝为龙,相为凤,将为虎,而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生平喜欢画凤,从元朝末年开始,居住在龙砂、云路的江氏后裔就用“竖灯杆、升彩凤”的形式来纪念先祖江万里,并沿袭至今。

彩凤逐日

2011年,祭祖习俗(灯杆彩凤)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汕中秋拜月

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拜月的习俗很早就在中国流行。潮汕人过中秋节,是把对月亮的崇拜发挥到极致,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会摆上丰富的贡品“拜月娘”。大人喝茶赏月、互诉家常,小孩吃朥(láo)饼、游花灯。

揭东区北河村烧塔,相传潮汕人民为抗击元朝统治者,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齐动手,抗击元朝。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沿袭下来。

揭阳春节

每当春节来到,游子归来,就是揭阳民俗活动最热闹的时候,各种迎神活动及民俗表演将整个春节气氛推向高潮。

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潮汕的皮影戏演变而来

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表演

阳美迎老爷

锣鼓标旗队伍

阳美村火把节,阳美人对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尤为崇敬,在村中修建了介公古庙,并以“火把节”的形式祭祀介公。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破门楼郑翁仔灯

行彩桥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彩桥,已成为揭阳民俗的文化名片

行彩桥俗称行头桥,是揭阳闹元宵的一项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榕城水系发达,桥梁众多,节前,市区榕城的大小桥梁均被彩灯、彩旗装扮一新,其中以石狮桥最为著名。正月十一开始,数以万计的市民及游客将涌上榕城石狮桥,行头桥、摸石狮,以取好意头。

金狮老爷,据说摸不同部位会有不同好:摸狮头,富雅贤;摸狮肚,娶雅亩;摸狮耳,生阿弟;摸狮鼻,写雅字;摸狮嘴,大富贵。

跳火堆,寓意来年生活红火,驱邪避灾

摆猪羊

农历正月十六、十七,揭东区新亨镇硕联村,一年一度的“摆猪羊”活动,村民通过每年摆猪羊一系列民俗活动,庆祝过去一年生活富足安康,同时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生意兴隆、吉祥好运。“摆猪羊”习俗2012年被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乔林烟花火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林烟花火龙”至今已有600多年 历史 ,分为“游龙”、“舞龙”、“烧龙”三种形式。

俗称“烧龙”的乔林烟花火龙起源于明代,在磐溪都古乔(今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乔东村、乔西村和乔南村)传承不绝

粤东古邑,千年揭阳,

学宫殿堂书声琅琅,

进贤门上潮乐悠扬,

禁城之上榕色苍苍,

双峰晚钟是家的方向。

玉窖乔榕梦里水乡,

小桥流水潺潺。

黄岐夕翠月容夫人,

故事千古传唱。

城隍大人庇佑万民,

关二爷的忠义荡气回肠。

南浦渔歌今何在,

中山路里忆荣光。

烟花火龙舞出精气神,

行彩桥实现美好愿望。

榕江之上高铁飞驰,

苍穹之下机场联通四方。

海滨邹鲁潮起揭阳,

明日揭阳谱写华章。

下南洋的船只已经到岸。

即使离家很远,

也不要忘记,我们的家乡——

揭阳。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唐太宗时,泾河龙王违反天规,玉帝降旨斩首,执刑人乃人间宰相魏征。泾河龙王得袁守诚指点,去太宗梦中央求,请他在执刑斩首时拖住魏征,太宗应允。斩首日,太宗邀魏征下棋,魏征入寐。门神画是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之一。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对一些事物无法认识而认为其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无法解释科学原因。再就是门所人门生活相关最早画在门户上用于辟邪的形象。

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郁,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够捉鬼,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检查百鬼,凡发现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于是县老爷常常在腊冬除夕,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并在门上画一只虎,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晋葛洪《枕中书》即将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为东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众仙记》中亦云:“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遣勇也。”此后,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用桃木板做门,叫做仙木,画两位神贴在上面,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称神蒂、郁垒于桃都山大桃树下,为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中还专门有《辩蒂垒》一条,称人们常于正旦书桃符,上刻郁垒、神荼。《北平风俗类征·岁考》亦称:元旦贵戚家悬神荼、郁垒,民间插芝梗、柏叶于户。《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所谓神荼郁垒者,乃《山海经》神话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门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遗忘,盖今人仍有书其名于门上者,以代较流行之将军肖像。”可见二神信仰广泛深入民间,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并画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人们都认为可以用来驱鬼辟耶。 至于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难怪鬼见了都害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