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社工培训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社工培训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

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下面是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2017年12月3日,我们社会工作2012级3班的同学来到了来到了乌鲁木齐水磨沟区苇湖庄雨虹自闭症服务中心,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康复实践。时间不长,我们体会甚多。明白了那句话: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培养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般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我们在实践期间,与自闭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参与了三部分的矫治课程,分别是生活自理课、动手实践课、音乐课。三部分课程各不相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而我们也很用心。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生活自理课。在矫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志愿者每人负责带一名儿童,辅助他们学习戴围巾、戴手套、戴帽子。在常人很容易做到的戴围巾等任务,在我们的课程上却难以进行,自闭症孩子有的不愿意参加,有的不愿意学习,有的认知有障碍,难以理解所教的内容。尽管这样,我们作为志愿者,一点一滴手把手的给孩子们进行教学,让他们认识并学习生活自理,在这节课上,我们深刻感受到自闭症孩子真的很需要人去关爱,社会需要一个爱护自闭症孩子的大环境,我们也应该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服务队伍中去。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手实践课。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矫治中心的活动场地,我们每个志愿者带一名自闭症孩子动手捏橡皮泥,做游戏,折纸等一些少儿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我们志愿者在活动中也做到了志愿者的耐心服务。我们很难去想象,对于常人家的孩子,如此简单的游戏,对于自闭症孩子却如此困难,为何这样简单的快乐也要剥夺,我们真心希望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到自闭症孩子。

最后,音乐课作为结束活动登场。在音乐课上我们志愿者和自闭症孩子围成一圈坐在一起,我们教孩子打手鼓、唱儿歌、做简单的节奏动作。在这很欢快的气氛中,出现了些插曲,有的孩子玩着玩着突然大哭起来,有的孩子总是欺负旁边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很是影响课程的进行,我们看着在这些可爱的孩子的影响下和他们一起玩儿、一起做动作、一起打节奏、一起拍手鼓。

虽然已经是大三,但对于实际社会工作还是茫茫然的,毕竟书本上的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操作并没有教你。难得的实习机会,我想把它做好。在这段时间学会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但确实体会到了工作的辛酸,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工作要求,像那些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我们这些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而且本身就没好好学学校的专业课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和那些老手相竞争,有时候感觉确实无从下手。

回顾这两周来,我们的实践情况,扪心自问,坦言总结。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有不足。因此,更要及时强化自己的工作思想,端正意识,提高实践的方法技能。

首先,在不足点方面,从自身原因总结。我们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欠缺的知识技能,打动服务对象。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架起一坐连接我们与服务对象的桥梁。为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怎样用真诚的心,打动服务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为下一阶段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其次,注意我们在服务过程的细节,谨记助人自助的理念。用自己真诚的微笑,清晰的语言,细致的关怀,体贴的服务去征服和打动服务对象的心。让所有接收到我们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有所改变。树立起我们的优质服务。

再次,要深化我们的实践工作素养。熟悉服务方法,把握服务技巧,做到烂熟于心。学会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服务技巧。力争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所提升。

最后,端正好自己心态。不论做任何事,务必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一个人领悟了通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来工作,那么无论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很难有所建树。

实践是学生大学学习课程后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我们可谓受益非浅。仅仅的二周的实践,我们受益终生。通过此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实践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论文选题是“跨学科融通视野下社会工作者专业认知与归属感研究”。

首先整理一下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1.社会工作硕士毕业论文应注重实务研究而非理论,需更换实务课题。

2.整个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

3.论文选题太模糊,跨学科融通并不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归属感。

4.探讨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多为哲学层面,没有实际研究意义。

师之建议,我之不足,自应遵从并逐令改之。然而因个人兴趣浓厚,且条件多有限制,所研究问题又确实存在,又得导师支持,实属无奈,不愿弃之。开题述说之前,思路并未整理透彻,以致如此。

科学具有主观性。

扎根实务的老师希望学生能多写理论研究的论文,偏理论研究的老师则更希望学生能将理论融入实务。庆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排斥社会工作专硕研究生做纯理论研究。我们无法排除个人价值观或相同文化群体的影响,考虑到各种原因,如是否能顺利拿到毕业证,老师希望学生保守写论文。

价值观对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及研究工作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分属不同学科利益的集合,同时还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科学研究领域,个人观点无足轻重,科学证据是最终的裁判。然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真能做到如此客观吗?社会工作者的自身价值观以及人们行事遵循的个人信念,会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具体的社会工作研究当中?

当价值观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出现时,我们常常很难认出它们。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哲学家休谟于200年前指出的在科学描述与道德评价之间的鸿沟,直到今天也没有缩小。

当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研究工作时,价值观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在社会工作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通常持有共同的观点和价值准则,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之中,他们的研究假设一般不会受到挑战,我们便倾向于认为那些被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表征的共同信念,是相当重要且无需加以验证的。然而,有些时候,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将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引发我们去关注这些假设,如妇女工作者的政治保守主义更倾向于接受对社会行为中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

不可忽略的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步伐加快,但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 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实务操作的研究还处在非常薄弱的状态。发表的论文缺乏系统性,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衔接也存在重大问题,多为重视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而轻视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面临实务与理论脱节的困境,若不能形成专业的本土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可取经验。一线社工在所接触到的众多案例中不免会发现无法处理的孤例,仅仅依靠社会工作的介入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术界与一线社工之间缺乏互动沟通是导致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但是处于许多两难境地,并非无从着手,这时,跨学科如神经生物学(抗逆力)、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医疗(身体及精神疾病)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同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运用,便有了用武之地。

至于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我承认是自己将“客观认同”和“主观判断”混淆了,很像是一场自说自话的闹剧。本论文思路的着重点是社会工作的跨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并非是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及归属感。我的观点是“社会工作面临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脱节的专业化困境,必须寻求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的帮助,以社会工作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为起点,重新理解‘抛却价值评判之后的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就会使公众乃至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对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或新理论的构建都有借鉴意义。”

但客观认同并不一定等同于客观事实,虽然有大量的事实不符合客观认同,但作为有效讨论的基础,客观认同是并不在讨论的范畴之内的。比如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我们大部分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和归属感,多半只停留在价值道德层面,往往显得廉价而苍白。科学研究是可证伪的,而价值因素是不可证伪的,因此道德是无法用科学研究证明的。

自从卡尔 · 波普尔提出科学必须可以证伪以来,科学界已经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基本标准之一。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都是非科学的。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

然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可证伪性”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念。换句话说,不可证伪性其实是虔信者的催化剂,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越是无法用事实来验证,越是要诉诸于模糊、神秘的因素,他就愈加深信不疑。

虽然很难理解,但请一定要理解,科学往往只是其中一类动机,人们很可能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心理动机做出选择,比如传统、意义、价值感、目标感等等。价值因素是归属感的动机,而不是原因,彼此之间只是相关关系,无法构成单一的因果关系。

隐含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常隐含这种价值判断,对婚外情的评价是追求"婚姻解放"还是给予“道德谴责”,这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人们把自己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作“洗脑”,把自己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作“性变态”,价值观隐含在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种种建议与标签之中。

既然如此,公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仅仅是建立在价值评判上,即社会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别人,只不过是运用专业的社工方法而已,忽略了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建构的存在,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误解。而对事物存在的根本解释是抛却先验价值观之后此种事物的存在逻辑,而不应该建立在这种简单的价值评判之上,将社会工作的存在原因放置在它的学科体系构建当中,也就是各个学科当中的重要理论、学说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还是坚持,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心理学、生物学为什么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就是因为它们天生就是跨越不同组织层次的学科,从社会生态跨越到人类的大脑和心灵。21世纪,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统计技术等的发展,抗逆力研究超越了早期的研究成果,形成整合性的多元的跨学科研究,特别强调让神经生物学重新进入现有的抗逆力理论和实践框架中。

所谓的专业化,实不能固守一亩三分地不知变通,而是在跨学科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领域有所突破。要把专业知识普及推广到社会实践生活当中,并从社会实践当中总结本土性理论。一句话,从自身专业限制中跳出来,各学科中对社会工作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岗位的结合才是发展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现实道路。

以上针对此次开题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建议,重新整理论文思路,以及总结我的论文当下的处境,实在坎坷非常。但我依然坚持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对跨学科融通概念的清晰理解,对于梳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困境有很大帮助——在社会工作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规范、制度只能导致专业的限制。而此时,认知显得比实务更加紧迫。

后续在老师提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加强对选题设定及论文逻辑框架的改进。

社会工作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关于城市低保的调查分析,单亲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大一新生适应性与社工介入,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与管理自考学生的专业认知与就业意愿调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求关系研究,香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对内地的启示。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职辅导员工作,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特点与作用,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老年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城市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四川省社会组织工作人员需求分析,小组工作在大一新生中的应用,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自考过关率的调查与分析— 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为例。

现阶段我国自考课程的助学模式——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为例,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老年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养老中的介入,社工机构的运作机制研究,临终关怀中的社会工作者角色,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调查研究,中国养老模式探讨,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及借鉴,浅析社会工作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暴力对儿童的影响,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移民的适应性及社工专业介入,社区矫治方法研究,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介入,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几个显著心理特征,家庭社会工作的现状调查。

独生子女研究,残疾群体研究,离异家庭研究,农村风俗研究,女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偿社会变迁损失、修正市场失败、追求社会公平和改善人类福利的重要社会机制与制度安排,也是资本主义谋求社会控制的重要社会机制,其基本功能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类需要。这意味着社会工作拥有跨越社会制度、民族国家和文化价值的普遍适用性,意味着社会工作同样适用社会主义国家,因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需要,是普世性人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史无前例和翻天覆地的结构转型期,社会转型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失范现象比比皆是,越轨行为屡见不鲜,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成为头等重要大事,这些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也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人生活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需要内容与层次发生结构变化。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处境下,全球化福利处又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增加了新动因。中国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通则接轨,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界交流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在消除贫困、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弱势群体基本需要,在追求平等、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现阶段社会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方面,社会工作概念的专业理解与社会理解充满歧义,专业形象卑微低下,专业教育呈超常态发展,但是毕业生缺乏清晰的就业市场,专业地位无从谈起,社会工作“理所当然作为”与可预期的兴旺局面并未出现,形成社会需要与社会工作发展本身严重分离的奇特现象。

第二方面,社会福利组织员工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专业化水平低下,迫切需要大批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而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客观上难以进入福利机构,主观上不愿进入福利机构,形成了福利机构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工作教育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

第三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仍处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的社会工作机制,几乎大部分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和责任都由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包办,而企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仍然以内部利益为主要取向,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仍然“办社会”,大量事业单位更是自成一体“事业办社会”,导致大量社会福利资源滞留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内部,社会福利机构缺乏走狗的资源现状——福利资源短缺、福利资源的单位占有、福利资源的行政配置。

第四方面,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同旧体制、旧观念及旧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专业社会工作水平的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工作带来的挑战;缺乏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专业教材专业师资缺乏;理论建设滞后,经验不足,庞大的社会工作体系还没有建立,等等。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仍然面临着无法改变的困境,它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职业,而真正的社会工作实践者更是寥寥无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尚处在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同时更面临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挑战,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整合所面临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团体的发展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方面的成绩已开始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但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与信任感的建立,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已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与未来新世纪的变革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无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践经验来看都显得相当薄弱。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也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张力,即它如何看待在世界上特别是西方国家存在已有百年历史的社会工作经验,如何看待中国1949年之后计划经济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历史传统,如何判断我国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其对社会工作的需要。为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严谨地面对社会工作在国际层面发展上所经历的过去,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真理解过去,理解中国现阶段发展社会工作的制度环境与面临的问题,着眼于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与实践范围具有独特的界定,社会工作领域与实践内容界定取向有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根据现有社会工作实践,结合国际社会工作现状,范围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教育、社会改造、社会调解、社会服务、社会行政和社会管理领域;

二是社会工作时间包括社会救济、福利保障、民主改革与精神文明、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解决社会问题;

三是社会工作服务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和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的工作;

四是社会工作领域包括调查咨询、民政工作、社会救助工作、社会福利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组织工作、社会保护与社会保险工作、街道居民工作、违规与犯罪者的改造和挽救工作等等;

总之,中国社会工作服务内容不断增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工作集中在城乡社区组织工作,而且社会工作服务实践范围逐渐同欧美社会福利、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外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完全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特别是在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是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为核心目标的主人专业,主要工作处境是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是专业与学科、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中国社会对社会工作概念的社会建构存在多种不同取向,直接影响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目前社会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劳动、民政、工青妇和民间福利组织之中,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广泛,政府主导的非专业化社会工作实践及其转型过渡是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基本特色。在目前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的处境下,中国社会工作应当更多发挥积极预防和发展的功能,定位在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文章来源于文秘114网本资料权属文秘114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114网更多资料机制并重,而不应停留在消极补救和补偿的功能上。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民主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多元主义都迫切需要社会工作,在全球化福利环境与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应采取“社会工作服务先导,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积极回应”的新发展战略,通过城乡社区发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缓解贫困、老年人服务以及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实现社会工作模式的战略转变和健康发展。

社区手机培训毕业论文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探讨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一).内容1.社区疾病预防服务 2.社区医疗服务 3.社区保健服务 4. 社区康复服务 5社区健康教育服务 6.社区计划生育服务(二)意义1.有利于……. 2.有利于…….. 3.有利于…….(三)存在问题1. 2 3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及未来发展方向(一) 对策(二) 未来发展方向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开始做最后的毕业设计了,一般做毕业设计前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特点是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一、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说明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际社会对社区的关注自19世纪末期横扫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的社区睦邻运动开始,世界上的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是由英国的巴纳德在伦敦建立的。最早从社会学的角度使用“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1年他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社区等)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社区的涵义已发生很大变化。社区研究虽然起源于西欧,但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关社区理论的研究大致包含两类:一类是社区本身的静态研究,一类是对社区发展和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动态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社区人文区位理论、社区权力理论、社区社会关系理论、社区变迁理论和社区行动理论。

目前国外有不少国家的社区发展格局特色,但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却大致相同,主要是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和关系各具形态,表现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在国外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宜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在宏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将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社区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二是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日渐趋向融合。

在微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二是社区经济管理趋于市场化、多元化;三是社区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

(二)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对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①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②经费投入不足,社区设施不够完善;

③思想观念陈旧,相关法制不健全;

④老社区功能混乱,新建社区缺乏生活气息;

⑤现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区发展新要求。

尽管到目前为止城市社区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国内仍缺乏真正贴近国情、具有指导力的理论,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社区建设在蓬勃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社区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专注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地的社区管理理论,意在将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理论“本土化”,应用到社区管理上,尤其是城市社区管理。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国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一是以上海卢湾区五星桥街道为例的行政侧重型模式;二是以沈阳市春河社区为例的自治型模式;三是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为例的混合型模式;四是一会(分)两站的“盐田模式”。这四种创新模式各有千秋。上海行政侧重型模式有效克服了“条块分割”关系,但并没有改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居民社区参与度不够。沈阳自治型模式形成了“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互动运行机制,理顺了条块关系,但政府角色“越位”与“缺位”并存,资金供给与运行机制也还不完善。江汉混合模式重构了社区微观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建立了社区自治系统与政府行政系统的共生机制,但是仍存在行政化倾向,低配套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也与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不相适应。直到2005年,深圳“盐田模式”的出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和建设的创新成果工作有了近一步的发展。这种“一会(分)两站”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回归到其自治组织的法律原位。同时让政府提高了执行能力又降低了行政成本。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政府在社区仍然保留着行政末梢,不能真正体现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综合以上四种模式的利弊,我觉得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都无法体现自治性。国内未来城市社区管理的趋势:国内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会不断创新,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新格局会更加完善,正如吴新叶(2008)所说“社区发展的组织日趋自治化、公众化”,“社区发展的管理日趋市场化、多元化”,“社区发展的手段日趋法制化、规范化”。围绕和谐社会的标准建设的城市社区必将呈现多种新形式,例如服务型城市社区、自治型城市社区、学习型城市城市社区、数字型学习社区和生态型城市社区。

(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一,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社区实践远远走在理论的前头,因此综合研究方法,形成新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综合能力的理论方法体系,就成了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理论任务。杨团(2002)曾总结说“城市社区管理在国内的发展缺乏创新和自治性,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的自治研究水平,使研究更上一层楼,为未来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王永平(2008)指出“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社区建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广阔舞台”,“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微观体现”。 本文从社区入手研究城市社区管理,有助于响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号召,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滞后,呈现出社区居民日渐增长的社区参与需求和社区服务需求同滞后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矛盾。

第四,安东尼·吉登斯说过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以社区为重点”成为了可能,还变成了必须。“社区”意味着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其自身的管理提供帮助,也可以对其他的相关社区提供参考。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助于推进城市社区的建设,揭示城市社区目前发展的问题根源,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应对措施。

员工培训的毕业论文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的企业竞争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利用的竞争,只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才能吸引并留住真正的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普遍是扁平化组织结构,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管理方式,人才雇佣、人才选拔机制也相对比较灵活,这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发展优势。但是,中小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市场化水平低下,而且尚未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才选拔途径不科学、合理,人力激励以及考核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并没有明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

中小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资源占有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使得中小企业对于生产以及销售尤为重视,最终的经营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人力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并无明确的概念和认识,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淡薄,这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直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首先,很多中小企业都有明确的生产成本观念以及企业规模观念,但是往往都没有设立人力资源部门,当然也没有建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虽然,有的企业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也仅仅是延续了原有的人事管理模式,并没有实现人力资源的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同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大部分是员工档案、员工工资、员工福利等一般的人事管理,并没有实现动态的管理机制。其次,很多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这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企业很难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很难建立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流程。

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

很多中小企业为了更快、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常常会为企业员工专门设定一些任务,对员工的绩效评估指标也是有没有完成任务,还有完成任务的效率。对于那些任务完成出色的员工基本上就是给予提成、年终奖以及晋升等基础的激励方式,这样会导致绩效评估体系太扁平、单一,很难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估机制。这种员工绩效评估机制会严重影响到员工的创造性、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挖掘出员工的工作潜能,无法留住人才,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员工培训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员工培训不仅是一种有效提高员工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激励员工、留住员工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上都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错误的将员工培训当成一项长期的大额成本费用,并没有当成一项投资。这也导致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资较少,难以有效维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正常开展。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并未安排一个固定的培训场所,也没有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培训目标以及培训计划,仅仅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偶尔进行几次员工培训,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其次,企业并未根据每一位员工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无法满足员工的培训发展需求。

2.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想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首先应该摈弃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采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树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层次上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中小企业应该立足于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将“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始终贯穿于各个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构建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此,中小企业应该将员工作为核心开发资源,将吸引人才、引用人才、发展人才和员工绩效管理、制定管理政策、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广聚人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其次,中小企业应该多给那些优秀的人才一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

制定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

想要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首先应该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战略计划。首先,应该结合中小企业制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企业某个阶段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当然应该具体安排每一个实施步骤。同时,中小企业应该制定一份相对完善的业务计划,这样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有效落实,具体包括员工招聘、人才引进计划、员工晋升计划及途径、继续教育及培训计划、人才激励计划、员工绩效管理计划、员工解聘计划、员工退休计划等。制定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后,应该实现每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以及规范化,制定最合理的业务流程。其次,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益。

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以及人才激励机制

用人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配置、员工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等相关问题。其中人才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了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以多层次、多样化的薪酬方式给予员工满意的报酬激励。同时,应该制定科学的福利计划、晋升计划、职业后期学习以及指导等激励措施。比如,可以为员工制定科学的工作生活计划,也就是加强员工的培训和学习,给予员工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的技能,增强员工的个人价值。而且企业应该积极鼓励员工创新,并且给予有力的支援,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对于一些创新型员工应该适当赋予一些自主处理权,弹性安排他们的工作时间,使员工进行自主管理,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及积极性。用人机制的核心是根据员工的自身特点为他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将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中小企业一定要摈弃传统的家族式用人管理模式,实现用人机制的公平、公正性,严格挑选有能力、可靠的员工。比如,可以采用情境模拟、性格测试、相关专业知识笔试等多种有效面试措施筛选人才。招聘人才后,应该优化组合人才,实施“竞聘上岗”制科学、客观的评估上岗员工。

采用多样化的员工培训机制

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员工培训是提高员工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培训意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梯队式培训机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为合理,因为这样可有效减少培训成本。这种培训机制主要是对员工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比如,对于基层员工,主要应该采用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基本职业技能。对于业务骨干,应该重点培训他们的技术水平,向他们多传授一些高阶技术内容。这种差别培训模式不仅有利于降低员工培训成本,也可以确保培训的针对性、有序化,以防优秀人才以及业务骨干流失。其次,培训也是一种福利,对于一些自我实现价值较强的员工而言属于一种激励手段,有利于提高核心员工的凝聚力,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越来越开始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小企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样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应该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计划,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范文二: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的日常管理以及运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我国人力资源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并未具体划分人力资源管理角色,也没有明确其具体的管理职能,这样非常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无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该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作用,具体明确其职责,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援。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也不需要过强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好坏并不会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他们认为,只要将工作岗位分配好,尽量满足员工需求,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并没有全面意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然而实际上,在企业整体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扮演着组织部门、行政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等多个角色,和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全面、正确、深入的认识是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模式都相对落后,以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是由上级领导指认的,只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较多才可以进入高层管理部门,这样会导致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相对欠缺。就算管理人员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及技能,但是也比较老套,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制度过于刻板

当前,我国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主要是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处长以及科长由企业高层领导人员直接领导,底层职工直接听由上级组织的安排。这样的管理制度通常很难充分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而且企业领导者和底层职工之间的交流、沟通比较少,很容易出现误解、矛盾。很多企业员工虽然拥有先进的专业技术以及技能,然而并没有在工作岗位中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很容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3.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并未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角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仅注重眼前的短暂利益,这样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无法保持一致。因为,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投资力度较小,人力资源管理成效并不突出,这样会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难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现阶段,很多企业并没有具体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这样非常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领导者只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才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理清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者的内在联络,企业管理主要指企业有效的管理投入成本以及企业内部所有资源,确保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使企业得到可观的效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管理包括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物质、资金、装置等多方面,想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必须针对不同的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其中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企业成本以及资源的一部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应该属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且,人是企业各部门的管理物件,在各部门管理中,一定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促进各部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处于核心地位,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管理工作具有密切联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也不能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盲目夸大,人力资源管理永远不能代替企业管理,无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三、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制定一套“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高层领导应该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明确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应该明确意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能够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对于企业而言,员工不单单是劳动主体以及劳动的创造者,更是企业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充分注重“人”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采用合理的管理模式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2.制定开放式的人才选拔制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人才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将员工的工龄作为最低的“工作能力”评判标准,这样会埋没企业内部那些高素质的年轻员工。为此,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制度,使人才选拔制度更加具有开放性、公平性、民主性,具体而言,如果发现年轻人员具有很好的管理才能,可以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企业选拔人才不应该受到其出身、年龄、国界以及地区等各方面的限制。企业应该为优秀的年轻员工提供一些晋升机会,让年轻有为的青年人引入新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3.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力资源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素质,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全面、深入地调查企业内部员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员工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训。而且尽可能不要在员工工作时间组织员工进行培训,避免会影响工作程序,这样的话有利于减少培训时间以及培训费用。通过一定的培训后,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素养。其次,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员工培训成绩和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如果员工的绩效良好,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晋升空间和发展机会,而绩效相对较差的员工应该给予适当的处罚,这样会让员工更加重视培训,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更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会有比较突出的特点,人力资源组织中往往是各部门专案经理掌握更多的管理职能,这样就会慢慢提高专案经理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地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此以来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冲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其次,相对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位置以及职责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绩效考核方面,企业其他部门的绩效考核可以以具体的资料或者分析报告的方式表现,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合理改善、优化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稳定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做好管理层和基层职工的协调管理工作,因此其绩效很难用具体的资料表现出来。总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整体管理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高层领导人应该重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地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进行角色创新,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及职能,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援。

你是自己写还是找人代写呢?如果不间等待太久。实在不想写的话,建议找代写吧。推荐一下,希望可以给你点参考,QQ号好像是1+0+3+7+2+5+2+6+5+7他们是完成论文,满意再付款的. 企业员工培训论文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员工培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培训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即有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并探讨了提高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方式,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关键词:辅导员;核心能力;培训

一、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中从事具体劳动的体现,职业功能是职业实现的社会功效、价值,即“该职业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界定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详细解释了辅导员的能力特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重大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复杂问题和形势的分析判断驾驭能力[1]。本文将这些能力特征投射到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将其概括为八项职业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学生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科研。不难看出,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较多日常事务性工作,更承载了较强的教育教化使命。

2.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能力

所谓辅导员核心能力,就是辅导员立足岗位特殊性,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工作实践,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指导、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能切实提高工作效果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针对性、感染力、吸引力的综合能力[2]。笔者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炼出三大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其中每项核心能力中又可细分为若干内容,如学习能力中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既有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也有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遇到的技能知识,如信息处理、新软件的使用等。见表1。

二、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获得

1.入职前获得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条件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历要求,及是“中共党员”的政治要求。一般来讲,能够顺利应聘成为辅导员的个人,其一定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的技能,如要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辅导员必须先自学就业政策;要指导学生开发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就必须先了解开发的总体步骤,等等。辅导员还应掌握基本的知识创新能力,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共情能力: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辅导员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共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变“说教”为“感染”。共情能力多表现为耐心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的能力。共情恰当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愿意了解自已、帮助自己,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这也就迈开了思想工作的第一步。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该是清楚地明白交流的对象、目的、方式、手段,这些能力是在大量的生活经历中逐渐获得的,而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具有持续性的,在人的不同阶段都存在提高的空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大量的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页有助于他们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2.入职后获得的核心能力

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核心能力是随着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岗位角色的深入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需要通过计划性、目的性较强的培训予以强化。情感能力中的“自我定位能力”,即进入工作后能否准确定位工作角色的能力。很多辅导员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历一下子从“学生”到“老师”,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他们能否尽快适应新角色,真正担当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成人成才”的重任,与能否准确地自我定位有直接的关系。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尽快地准确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赋予自己的使命。工作中自我定位能力往往需要实际工作后得以体现与发展。管理能力:包含规划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并非空洞的说教,是通过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体现的,管理任务很繁重,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完成。管理中普遍使用到的功能在党团的工作、贫困生工作、奖助学金工作、就业工作、心理工作等中,需要规划、组织、控制。因为单靠自己亲自做所有的工作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安排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其中应根据各项工作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对工作进行分类,向学生授权、分工,人尽其能,并采用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之形成有机的组织结构(如学生会、班委会等),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此外,辅导员还需要较强的控制能力,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三、围绕核心能力建设的培训

1.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我定位能力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认为,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他将生涯发展分五个阶段: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辅导员的成长正是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职业匹配的动态过程[3]。根据相关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自我定位与要求大致有以下四类:一是职业型,仅仅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二是学者型,这类辅导员有着较高的学识素养,以知识学习为工作兴趣;三是事业型,把自身的工作当作一生奋斗的事去干;四是教育家型,这类辅导员的层次最高,真正契合了教育的本质目的[4]。部分辅导员感觉工作繁琐、压力大、没发展,这实际反映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定位不清,动力不足。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与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培训中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其中,它能帮助辅导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采用SWOT分析法等,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为理性的职业奋斗目标,促进自我定位能力的提升。该类培训应关注辅导员自我分析、职业潜力、阶段性规划,帮助辅导员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

2.多途径培训,提升管理能力

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组织、计划、控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工作经验的累加,经验来源于亲身实践与外部培训,为提高培训的效果,途径及形式应多样化。如进行辅导员岗前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专家讲座等培训,这类培训方式优点在于人员与时间安排相对集中,知识传授较系统化,有利于集中学习。近些年来职业技能竞赛被越来越多地引用到辅导员工作领域,正因为职业能力大赛很好地为辅导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培训工作中应当借鉴职业技能竞赛对核心能力的指向功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设置,充分考察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个人魅力,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这就要求技能培训方案要十分缜密全面,这也是对辅导员培训提出的更为高级的要求。

3.提升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工作之后的持续学习深刻地影响着个人与组织的发展潜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关于职业守则的规定是: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想要胜任辅导员这一工作,必须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是辅导员的一项核心能力,通过外部培训与自我培训共同实现,如开展辅导员座谈会、学习交流论坛等形式不断增强学习的意识,并增进“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我”的自省性体悟。

4.由内及外培养情感能力

共情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从幼年时期即可体现出的,工作后显现较为明显,而且随着工作的需要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类情感能力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自我体会、自我培养重于外部培训。如何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传达信息,都成为辅导员“内功”修炼的目标。辅导员要从根本上提高关爱学生的觉悟,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情商。在外部培训方面,高校应请专业人士传授共情与沟通的技巧,让辅导员“听得懂”“说得出”,促进师生间有效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培养情感能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我们的国家,并将实现自我价值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艾思明.高校学生辅导员核心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刘祥军,郑红运,陈道刚.大学辅导员成长体系的构建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1):83-84.

[3]项鑫,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7):240.

摘要:

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系统培训的首要环节,不仅是培训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培训准确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简述目前中小企业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培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一、概述

所谓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一般情况,对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可以从战略分析、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和人员职业生涯分析五个方面进行。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它对于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培训需求分析可以确认绩效、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帮助查找问题根源,确立培训重点内容;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改变企业固有分析方式,当组织面临变革时,及时的培训需求分析将有助于企业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培训规划,迅速配合企业的变革;培训需求分析可以评估培训的成本与价值,企业培训是一项内部投资,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价值,获取更大的收益;培训需求分析为企业培训考核提供依据,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定的企业培训需求和目标,能为培训绩效测评提供考核依据。

三、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企业培训具备相应有效性的必要手段,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要求能够客观评估企业、部门及员工的具体情况。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的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企业对培训意义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培训效果负增长的情况。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不规范。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去从事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也有相当数目的企业在培训前不会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没有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为员工进行培训,这样不仅浪费了公司的资金而且还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质疑培训的作用,从而轻视企业培训工作,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只有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的人力资源策略,才能使企业的培训活动发挥其战略价值。然而,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意识还相对淡薄,做培训需求分析时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导致企业的培训理念不明晰,企业各级对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影响企业培训效果。

3、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性。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中,培训需求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技术方法指导,不能保证企业培训需求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缺乏科学的技术方法的指导,可能会使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削弱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无形中浪费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建议

1、在制定企业培训计划之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合理的培训需求分析得到的企业培训需求,才能为企业制定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方案。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方向和对企业人才储备的要求。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其战略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保证,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等手段来获取人才,但这并非是解决企业人才储备的最佳手段。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培训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3、规范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中小企业要将人才战略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来考虑,提升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让企业的管理层认识到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制定培训流程、步骤,明确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地位;增加培训需求分析的专业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多种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确定企业的培训需求,使业的培训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保证企业的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企业相关管理者一定要明晰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意义的认识,重视并支持企业的培训工作。在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的模式,严格按照分析步骤执行,以此制定的培训方案,才能使企业的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创造高效的业绩,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 企业培训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本文从加强企业培训的意义出发,提出了观念转变、受训学员选择、教学资源投入、办学方式灵活、课程设置科学是做好企业培训工作应该关注的因素。 [关键词] 企业培训 继续教育 竞争 企业培训,就其广义属性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员工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进行的有侧重,有针对性的重新入校学习的一种继续教育。 随着我国80年代初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意识进一步被市场意识所取代。企业的生产已由计划体制下政府的指令性任务变成自己在市场中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定单。尤其是我国在1999年的成功入世,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确立。外国资本在各经济领域迅速涌入,中国的众多企业也在逐步走出国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在仅仅是国内同行,还有许多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国公司。那么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立身不败,能否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重新审视已有发展战略、发展方式,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企业要想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其是表现在整个企业的营销理念上,还是表现在产品设计、生产。而这些都需要知识、技术的应用。需要企业拥有一支掌握知识、技术的高素质队伍,这支队伍的好坏就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 一、从企业生产管理上看,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环境更具多变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求企业的员工能够应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生产出新产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所追赶或超越,而这些依靠员工在校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员工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从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角度看,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 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除了企业以招聘形式引进所需的各式人才外,立足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加大开发也同等重要。一个好的企业应该能够成功的调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企业献技献策,创造价值。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需要点,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满足以后会继续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得到不断发展。这种满足不是物质薪酬的有限刺激能够解决的。 所以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要。也是企业留住人才、激励员工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如何做好企业培训工作 1.作好企业培训必须转变观念 “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要想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首先从企业管理者角度必须对企业培训的意义予以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培训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把企业培训看成是关系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企业管理者要有人才的忧患意识,要明白今天的培训决定着明天的企业竞争力、信誉度和员工素质结构,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证。 对比外国,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员工培训,把员工的素质看成是企业的未来。例如:我们的近邻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对教育和企业培训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费用支出力度不断加大。1976年有的企业向雇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到了1985年,这个比例进一步上升到,1000人以上的企业几乎100% 的实施了教育培训。对此,日本的经济界名人--松下幸之助就曾经骄傲地说:“松下首先是培养人的地方”。而我国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的竞争性并不激烈,另一方面教育培训效益有一定的滞后性,使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觉得培训工作是国家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自身资金已经非常有限如果,还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开展员工培训,不划算。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保证机制,一部分企业员工在没有参加培训前勤勉工作,培训之后则忙于跳槽,使企业蒙受较大的损失,使送培单位的管理者寒心。 所以,要想作好培训工作,必须转变这种观念。认识到加强员工培训是企业的需要,对于一些管理机制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措施得以有效克服。 2.作好企业培训,必须选择受训员工 众所周知,烧制陶胚,如果胚才不佳,再怎么煅制,也不会出精品。企业在送培员工时,除了考虑岗位需要,也应考虑员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把岗位需要和员工需求结合起来,作到在受训员工选择中注重资质、注重潜质,开发禀赋,挖掘潜能。 3.作好培训工作,必须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投入 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同时是企业文化的孕育与灌输,通过进一步提高员工已有知识技能,达到企业现阶段的要求。所以一方面要求培训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要高,要求任教培训的师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同时还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了不与企业实际脱节,培训教师应根据需要不断访学、深造,不断身临现场了解项目的进展,发现、分析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仿真系统进行建设,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技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师资无法提供有效培训的时候,合理外聘教师或送学员外出进修。这一切都需要有财力、物质等教学资源的充分保障,才能做好培训工作。 4.办学方式上以达到培训目标为主,具体形式灵活多样 由于参加企业培训的员工大都是在职人员,企业也不可能为了员工的培训而停产,这就决定着企业员工不可能大量、长期的脱产上学,这就要求企业培训机构在培训工作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培训时间长、中、短相结合,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可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可送其进入高一级学府进行学历教育学习,作为骨干培养,对有些需要技能提高的员工则可开设为期几天或几个月的学习,可以脱产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学习等等。 5.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由于培训的针对性,所以培训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戴明环(PDCA) 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培训。P、D、C、A分别是Plan、Do、Check、Action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代表着一个循环中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互为补充,形成了PDCA循环,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依据,下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的落实和具体化。 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这是因为在每一个循环中,从目标的实施、检查,到寻找差距和原因都离不开目标计划的制定。 所以,在培训方案设计中, (1)应进行市场需求分析,要了解企业外在的环境如何,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怎样,企业未来的可能方向,企业内部的员工知识结构,与企业未来发展差距在哪,差距多少,等等。 (2)进行课程设计。明确了要培训的方向,就可以根据这个方向了解有哪些课程或技能的学习可以对这个目标起到有效弥补或增益,编排课程。 (3)进行动态过程控制。由于培训的员工大都来自其他部门,作为培训机构的管理部门和任教教师对其不可能知之甚深。虽然培训要达到的目标是统一的,但员工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目标结果发实现。所以要了解员工的已有的知识技能情况,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任课教师之间及与学员之间座谈,商讨最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和各课知识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4)进行学习效果反馈评估。作为一个封闭的信息循环系统,反馈环节必不可少。没有反馈环节,无法得知培训工作效果的好坏,也无法尝试更新改进。具体的反馈形式可以有多种:与受训员工面谈、问卷、对受训员工若干年的追踪调查等,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以后培训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总之,员工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决定企业明天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切实作好每一年,每一期的员工培训计划,通过不断培训,加强员工素质,依靠这支高素质的企业队伍搏击商海。 参考文献: [1]缪清照 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王 俊:知识时代的企业培训.成人教育,2001(5) [3]段艳红 王大力 岳贵贞:对人才培训的几点再认识.经济师,2001(1)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员工培训工作的毕业论文

你是自己写还是找人代写呢?如果不间等待太久。实在不想写的话,建议找代写吧。推荐一下,希望可以给你点参考,QQ号好像是1+0+3+7+2+5+2+6+5+7他们是完成论文,满意再付款的. 企业员工培训论文

网上找找看有没有啊,或者找人代写一下 到这个上面悬赏一下,会有超多专业人帮你完成的卓创威客网

提高酒店员工培训效率探析培训作为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日趋激烈的酒店市场竞争中日益引起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但国内某些酒店管理人员只强调短期经济效益,忽视对员工的培训。有些酒店对培训虽有较好的认识,表面形式上异常火热,但培训效果却是收效甚微。另外也有绝大多数的酒店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只是停留在员工短期培训层面,没有长期的目标和计划。纵观我国近年来酒店业的培训工作,其总体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培训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酒店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甚至影响到酒店的服务质量以及其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快提高酒店员工培训的效率。 目前酒店员工培训存在的误区 1、认识上存在误区。①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员工自认为:随着时间的推延,自己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最终一定能适应环境而胜任工作。认为酒店开展培训工作只是一个形式主义,并不会有多大用处且不会对自己有多大影响,表面上应付一下了事。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对培训也带有抵触情绪,有些管理人员认为自己部门的员工什么都懂,根本不需要培训。问题出现时便说是偶然,从不去思考其真正的原因。或把培训视为一种普通的日常工作看待,认为培训工作可有可无,敷衍了事,忽略其作为管理工具的职能。②培训是一项花时间、花成本的工作。不少管理人员认为培训工作得不偿失,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培训员工,还不如到其它企业挖人。他们以高薪、优厚的待遇招聘人才,却不愿培养人才。③培训是人事部的工作。谈起培训,人们便认为培训只是人事部的责任。诚然,培训部担任着全酒店员工、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但真正让培训直接发挥效用,服务于工作,必须通过员工的直接管理者——各部门经理来实现。实际上,培训本身就是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者的应尽责任。④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一些企业的最高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而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认为只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服务质量就会提高。但实际上,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的好坏与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最大,它直接关系到酒店的发展前途。高级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培训,他们不懂服务质量标准或是不知道如何去控制并激励员工,其结果必然会造成部分员工偷懒或有投机取巧的行为。因此,酒店不仅要重视基层员工的培训,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样也要加强。 2、执行力上打折扣。①酒店培训无连续性。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是不会让自己去做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的。因此,改变员工的内心愿望、目标、抱负和标准,进而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高,这需要企业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培训。现在很多酒店对培训都是间断地进行,无连续性和计划性,东一棒西一锤地组织低效率的培训,结果只会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比如:新员工接受基本的岗位培训,时间一般为一月左右。然后自己开始独立工作,且很多公司只有基本的岗位培训,没有连续的培训方案,进入公司后就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学习。这样的培训实际上根本器有取得任何效果。②执行过程不彻底。目前,很多酒店培训工作做了不少,高层管理者也十分重视培训工作,但培训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人力资源培训的全过程应当包括需求分析、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四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阶段,培训过程都是不彻底的。假设员工的培训过程中缺漏效果评估阶段,员工在培训中学到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技能,但没有在本职工作中学以致用,不能达到改进工作行为、提升工作绩效的效果,这样的培训看上去功德圆满,细思量就觉得没有实际意义。培训项目结束后对其效果不做评估,或只作简单的评估,或虽做认真的评估但未把结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这些现象在酒店行业都不鲜见。③酒店培训者不专业化。同许多工作一样,酒店培训工作的难度也较大,这就对培训者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培训者的教学水平和激励能力对提高培训质量十分重要。目前一些酒店培训工作者只能起一个组织作用,自己不能讲课,不能编写培训资料,所以对培训者素质的提高还是一项艰巨任务。如果培训者的素质偏低,就不能很好把握培训要求,或是培训者只懂理论,不熟悉业务,最终将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考虑到实际情况,往往会选择有经验的经理或主管负责本企业的培训工作,但有相当一部分经理却是马虎应付培训,做起来乱七八糟。如在开展培训讲课时,每次都是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并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培训没有起到一点效果,当人力资源部跟踪时,要求重视培训或改变培训方法时,这些部门经理或主管便托词各种借口,甚至反驳! 3、评估存在片面性。①重形式轻效果。许多酒店在谈及培训时,曾表露出这样的态度:我们酒店的员工都已经进行过专业培训,有的员工甚至参加过多次培训,等等。这就反映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酒店在培训方面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培训的实际效果,误以为培训次数多即效果好或酒店重视培训。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培训观,因为受训者通过培训接受的观念与意识、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不一定会全部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而只有全面、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一切才会真正体现培训的价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部分酒店把培训看成是一个形式,并未真正的将培训与企业经营目标结合起来。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而非真正为了追求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②重培训轻激励。有不少企业在培训后不仅没有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就连原来制度上规定的很少一点奖励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也不能够兑现,致使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管理人员和酒店组织体系,若运用有关激励手段,如:员工参与培训,将与薪资、奖惩等直接挂钩,必将会影响员工参与培训、学习和运用所学内容的积极性。如:酒店的奖励制度若与员工的学习成绩和运用所学知识内容产生的效果挂钩,员工就更趋向于努力学习并运用所学内容,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如果没有注重对培训结果的有效应用,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健全的效果评估和激励体系,学与不学一个样,结果就会使员工在培训的认识上陷入一定的误区。 提高酒店人员培训效率 1、提高认识,重视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是酒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酒店无论大小,都离不开培训,培训的重要性在前面已经提到。现在几乎任何一个酒店管理者都认识到,现在以及将来的酒店竞争,实质上就是员工素质竞争,谁能拥有具有竞争能力的大批人才,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获得人才的途径之一就是对现在的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因此,对培训的认识要不断的提高,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要重视培训工作,并能随着环 培训作为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日趋激烈的酒店市场竞争中日益引起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但国内某些酒店管理人员只强调短期经济效益,忽视对员工的培训。有些酒店对培训虽有较好的认识,表面形式上异常火热,但培训效果却是收效甚微。另外也有绝大多数的酒店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只是停留在员工短期培训层面,没有长期的目标和计划。纵观我国近年来酒店业的培训工作,其总体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培训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酒店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甚至影响到酒店的服务质量以及其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快提高酒店员工培训的效率。 目前酒店员工培训存在的误区 1、认识上存在误区。①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员工自认为:随着时间的推延,自己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最终一定能适应环境而胜任工作。认为酒店开展培训工作只是一个形式主义,并不会有多大用处且不会对自己有多大影响,表面上应付一下了事。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对培训也带有抵触情绪,有些管理人员认为自己部门的员工什么都懂,根本不需要培训。问题出现时便说是偶然,从不去思考其真正的原因。或把培训视为一种普通的日常工作看待,认为培训工作可有可无,敷衍了事,忽略其作为管理工具的职能。②培训是一项花时间、花成本的工作。不少管理人员认为培训工作得不偿失,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培训员工,还不如到其它企业挖人。他们以高薪、优厚的待遇招聘人才,却不愿培养人才。③培训是人事部的工作。谈起培训,人们便认为培训只是人事部的责任。诚然,培训部担任着全酒店员工、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但真正让培训直接发挥效用,服务于工作,必须通过员工的直接管理者——各部门经理来实现。实际上,培训本身就是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者的应尽责任。④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一些企业的最高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而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认为只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服务质量就会提高。但实际上,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的好坏与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最大,它直接关系到酒店的发展前途。高级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培训,他们不懂服务质量标准或是不知道如何去控制并激励员工,其结果必然会造成部分员工偷懒或有投机取巧的行为。因此,酒店不仅要重视基层员工的培训,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样也要加强。 2、执行力上打折扣。①酒店培训无连续性。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是不会让自己去做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的。因此,改变员工的内心愿望、目标、抱负和标准,进而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高,这需要企业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培训。现在很多酒店对培训都是间断地进行,无连续性和计划性,东一棒西一锤地组织低效率的培训,结果只会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比如:新员工接受基本的岗位培训,时间一般为一月左右。然后自己开始独立工作,且很多公司只有基本的岗位培训,没有连续的培训方案,进入公司后就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学习。这样的培训实际上根本器有取得任何效果。②执行过程不彻底。目前,很多酒店培训工作做了不少,高层管理者也十分重视培训工作,但培训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人力资源培训的全过程应当包括需求分析、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四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阶段,培训过程都是不彻底的。假设员工的培训过程中缺漏效果评估阶段,员工在培训中学到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技能,但没有在本职工作中学以致用,不能达到改进工作行为、提升工作绩效的效果,这样的培训看上去功德圆满,细思量就觉得没有实际意义。培训项目结束后对其效果不做评估,或只作简单的评估,或虽做认真的评估但未把结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这些现象在酒店行业都不鲜见。③酒店培训者不专业化。同许多工作一样,酒店培训工作的难度也较大,这就对培训者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培训者的教学水平和激励能力对提高培训质量十分重要。目前一些酒店培训工作者只能起一个组织作用,自己不能讲课,不能编写培训资料,所以对培训者素质的提高还是一项艰巨任务。如果培训者的素质偏低,就不能很好把握培训要求,或是培训者只懂理论,不熟悉业务,最终将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考虑到实际情况,往往会选择有经验的经理或主管负责本企业的培训工作,但有相当一部分经理却是马虎应付培训,做起来乱七八糟。如在开展培训讲课时,每次都是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并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培训没有起到一点效果,当人力资源部跟踪时,要求重视培训或改变培训方法时,这些部门经理或主管便托词各种借口,甚至反驳! 3、评估存在片面性。①重形式轻效果。许多酒店在谈及培训时,曾表露出这样的态度:我们酒店的员工都已经进行过专业培训,有的员工甚至参加过多次培训,等等。这就反映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酒店在培训方面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培训的实际效果,误以为培训次数多即效果好或酒店重视培训。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培训观,因为受训者通过培训接受的观念与意识、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不一定会全部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而只有全面、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一切才会真正体现培训的价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部分酒店把培训看成是一个形式,并未真正的将培训与企业经营目标结合起来。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而非真正为了追求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②重培训轻激励。有不少企业在培训后不仅没有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就连原来制度上规定的很少一点奖励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也不能够兑现,致使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管理人员和酒店组织体系,若运用有关激励手段,如:员工参与培训,将与薪资、奖惩等直接挂钩,必将会影响员工参与培训、学习和运用所学内容的积极性。如:酒店的奖励制度若与员工的学习成绩和运用所学知识内容产生的效果挂钩,员工就更趋向于努力学习并运用所学内容,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如果没有注重对培训结果的有效应用,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健全的效果评估和激励体系,学与不学一个样,结果就会使员工在培训的认识上陷入一定的误区。 提高酒店人员培训效率 1、提高认识,重视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是酒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酒店无论大小,都离不开培训,培训的重要性在前面已经提到。现在几乎任何一个酒店管理者都认识到,现在以及将来的酒店竞争,实质上就是员工素质竞争,谁能拥有具有竞争能力的大批人才,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获得人才的途径之一就是对现在的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因此,对培训的认识要不断的提高,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要重视培训工作,并能随着环 境的变化不断重新认识。 2、丰富培训内容,强化软技能培训。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酒店的服务,而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员工,所以员工的培训内容决定着酒店的发展。为把员工培训成为“比绅士还绅士,比淑女还淑女”,因此必须严格建立丰富而且全面的培训内容。笔者认为,丰富的培训内容应包括素质能力培训、工作技能培训、软技能培训三个层次,并形成一个递进的关系,使得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充实。①素质能力培训。一个员工具备了良好的素质,真正融入到工作中来,在工作中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有利价值。就目前酒店培训状况来看,在素质能力培训方面虽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并没有转移到实际工作中去。素质能力培训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法律知识、礼仪、安全知识、食品卫生几个方面,其中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是基础,其它几个方面是重要组成部分。②工作技能培训。工作技能培训是为了使员工更好地完成本岗位工作,针对提高员工的业务工作能力而采用的提高该岗位工作技能的培训,是现代企业培训体系中最基本的培训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培训与特定技能培训。基本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岗位职责、操作程序、技能、应变技巧等内容。特定技能培训即进行特色技能培训,如酒店开展情感服务培训、化妆礼仪培训等等。③软技能培训。这其中包括:企业文化的培训;团队精神的培训;创新能力培训。 4、建立和完善培训保障体系。①建立完善的培训队伍。培训者的选择与培训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优秀的培训者能积极调动员工的学习激情,对培训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相当多的酒店来说,培训者基本上由各部门主管兼任,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者对被培训者的优缺点及需要加强的知识点了解较透彻,易做到对症下药,但容易受到自身知识面及结构的限制,很难进行技能及知识等方面的全面革新和大的进步。因此,酒店一方面在采用一线主管给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亦应加强专职培训师的培养。专职培训师应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同时应考虑其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以衡量其能否胜任这一角色。对培训者同样应不断培训,可让其参加高校学习,或参加专职培训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让其在丰富视野、增强技能的同时,掌握新的培训技巧。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员工培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培训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即有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并探讨了提高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方式,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关键词:辅导员;核心能力;培训

一、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中从事具体劳动的体现,职业功能是职业实现的社会功效、价值,即“该职业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界定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详细解释了辅导员的能力特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重大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复杂问题和形势的分析判断驾驭能力[1]。本文将这些能力特征投射到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将其概括为八项职业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学生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科研。不难看出,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较多日常事务性工作,更承载了较强的教育教化使命。

2.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能力

所谓辅导员核心能力,就是辅导员立足岗位特殊性,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工作实践,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指导、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能切实提高工作效果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针对性、感染力、吸引力的综合能力[2]。笔者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炼出三大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其中每项核心能力中又可细分为若干内容,如学习能力中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既有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也有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遇到的技能知识,如信息处理、新软件的使用等。见表1。

二、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获得

1.入职前获得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条件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历要求,及是“中共党员”的政治要求。一般来讲,能够顺利应聘成为辅导员的个人,其一定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的技能,如要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辅导员必须先自学就业政策;要指导学生开发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就必须先了解开发的总体步骤,等等。辅导员还应掌握基本的知识创新能力,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共情能力: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辅导员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共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变“说教”为“感染”。共情能力多表现为耐心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的能力。共情恰当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愿意了解自已、帮助自己,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这也就迈开了思想工作的第一步。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该是清楚地明白交流的对象、目的、方式、手段,这些能力是在大量的生活经历中逐渐获得的,而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具有持续性的,在人的不同阶段都存在提高的空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大量的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页有助于他们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2.入职后获得的核心能力

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核心能力是随着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岗位角色的深入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需要通过计划性、目的性较强的培训予以强化。情感能力中的“自我定位能力”,即进入工作后能否准确定位工作角色的能力。很多辅导员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历一下子从“学生”到“老师”,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他们能否尽快适应新角色,真正担当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成人成才”的重任,与能否准确地自我定位有直接的关系。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尽快地准确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赋予自己的使命。工作中自我定位能力往往需要实际工作后得以体现与发展。管理能力:包含规划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并非空洞的说教,是通过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体现的,管理任务很繁重,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完成。管理中普遍使用到的功能在党团的工作、贫困生工作、奖助学金工作、就业工作、心理工作等中,需要规划、组织、控制。因为单靠自己亲自做所有的工作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安排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其中应根据各项工作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对工作进行分类,向学生授权、分工,人尽其能,并采用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之形成有机的组织结构(如学生会、班委会等),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此外,辅导员还需要较强的控制能力,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三、围绕核心能力建设的培训

1.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我定位能力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认为,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他将生涯发展分五个阶段: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辅导员的成长正是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职业匹配的动态过程[3]。根据相关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自我定位与要求大致有以下四类:一是职业型,仅仅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二是学者型,这类辅导员有着较高的学识素养,以知识学习为工作兴趣;三是事业型,把自身的工作当作一生奋斗的事去干;四是教育家型,这类辅导员的层次最高,真正契合了教育的本质目的[4]。部分辅导员感觉工作繁琐、压力大、没发展,这实际反映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定位不清,动力不足。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与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培训中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其中,它能帮助辅导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采用SWOT分析法等,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为理性的职业奋斗目标,促进自我定位能力的提升。该类培训应关注辅导员自我分析、职业潜力、阶段性规划,帮助辅导员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

2.多途径培训,提升管理能力

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组织、计划、控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工作经验的累加,经验来源于亲身实践与外部培训,为提高培训的效果,途径及形式应多样化。如进行辅导员岗前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专家讲座等培训,这类培训方式优点在于人员与时间安排相对集中,知识传授较系统化,有利于集中学习。近些年来职业技能竞赛被越来越多地引用到辅导员工作领域,正因为职业能力大赛很好地为辅导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培训工作中应当借鉴职业技能竞赛对核心能力的指向功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设置,充分考察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个人魅力,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这就要求技能培训方案要十分缜密全面,这也是对辅导员培训提出的更为高级的要求。

3.提升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工作之后的持续学习深刻地影响着个人与组织的发展潜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关于职业守则的规定是: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想要胜任辅导员这一工作,必须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是辅导员的一项核心能力,通过外部培训与自我培训共同实现,如开展辅导员座谈会、学习交流论坛等形式不断增强学习的意识,并增进“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我”的自省性体悟。

4.由内及外培养情感能力

共情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从幼年时期即可体现出的,工作后显现较为明显,而且随着工作的需要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类情感能力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自我体会、自我培养重于外部培训。如何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传达信息,都成为辅导员“内功”修炼的目标。辅导员要从根本上提高关爱学生的觉悟,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情商。在外部培训方面,高校应请专业人士传授共情与沟通的技巧,让辅导员“听得懂”“说得出”,促进师生间有效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培养情感能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我们的国家,并将实现自我价值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艾思明.高校学生辅导员核心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刘祥军,郑红运,陈道刚.大学辅导员成长体系的构建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1):83-84.

[3]项鑫,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7):240.

摘要:

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系统培训的首要环节,不仅是培训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培训准确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简述目前中小企业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培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一、概述

所谓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一般情况,对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可以从战略分析、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和人员职业生涯分析五个方面进行。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它对于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培训需求分析可以确认绩效、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帮助查找问题根源,确立培训重点内容;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改变企业固有分析方式,当组织面临变革时,及时的培训需求分析将有助于企业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培训规划,迅速配合企业的变革;培训需求分析可以评估培训的成本与价值,企业培训是一项内部投资,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价值,获取更大的收益;培训需求分析为企业培训考核提供依据,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定的企业培训需求和目标,能为培训绩效测评提供考核依据。

三、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企业培训具备相应有效性的必要手段,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要求能够客观评估企业、部门及员工的具体情况。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的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企业对培训意义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培训效果负增长的情况。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不规范。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去从事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也有相当数目的企业在培训前不会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没有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为员工进行培训,这样不仅浪费了公司的资金而且还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质疑培训的作用,从而轻视企业培训工作,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只有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的人力资源策略,才能使企业的培训活动发挥其战略价值。然而,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意识还相对淡薄,做培训需求分析时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导致企业的培训理念不明晰,企业各级对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影响企业培训效果。

3、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性。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中,培训需求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技术方法指导,不能保证企业培训需求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缺乏科学的技术方法的指导,可能会使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削弱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无形中浪费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建议

1、在制定企业培训计划之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合理的培训需求分析得到的企业培训需求,才能为企业制定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方案。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方向和对企业人才储备的要求。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其战略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保证,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等手段来获取人才,但这并非是解决企业人才储备的最佳手段。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培训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3、规范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中小企业要将人才战略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来考虑,提升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让企业的管理层认识到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制定培训流程、步骤,明确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地位;增加培训需求分析的专业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多种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确定企业的培训需求,使业的培训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保证企业的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企业相关管理者一定要明晰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意义的认识,重视并支持企业的培训工作。在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的模式,严格按照分析步骤执行,以此制定的培训方案,才能使企业的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创造高效的业绩,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培训》杂志社

一种情况是您发表文章的期刊是假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杂志社没有上传到检索网站,这就是杂志社的问题了,有的杂志社牵涉利益链太复杂,常常会办一些损害投稿人利益的事,比如《中国培训》杂志

2021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我非常荣幸参加了由中国培训杂志举办的中国培训周暨第九届“我是好讲师 ( 中国好讲师 )”比赛,获得“我是好讲师”比赛全国前十强,一路从温州赛区海选、预赛、复赛到浙江省决赛前五强,幸运的收到全国大赛入场券名额。 回想一路经历与成长收获,想要感谢一路支持比赛成长的DISC+社群与DISC+社群中的10位学长。 ,时长00:34 (35秒视频回顾我近半年的参赛历程) 2021 年“我是好讲师”、“我有好课程”、“我做好项目”、“我当好培经”、“我是演讲家”、“我是好主播”六大赛事并行,将为大家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学习、提升、交流共享的平台,推动中国培训事业的与时俱进和持续创新。 2021年11月25日-28日,中国培训周暨第九届“我是好讲师”系列大赛在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顺利举行。国内外知名培训专家、培训师,大中企业高管、培训负责人与来自全国各地晋级全国总决赛的200 余位优秀选手共同参加大赛赛事活动。 说起“我是好讲师”,首先感谢DISC高情商沟通与领导力专家 俞亮老师引荐 ,加入海峰老师发起创立的 DISC+社群 。 作为培训界小白的我,在社群中看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与学习的榜样,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与提升更多的认知边界。 无意中看到社群群里发了一张学长姐们组团来参加好讲师比赛合影照片,通过好讲师平台赋能自己培训之路,从那时候起计划自己也要参加一次好讲师比赛。 2018年“我是好讲师”比赛:DISC社群参赛小分队 2015年“我是好讲师”比赛DISC+社群战绩 2015年12月中国培训杂志贺信至DISC双证班 首先感谢 DISC+社群F35期 、DISC高情商沟通与领导力专家 俞亮老师 引荐,加入海峰老师发起创立的DISC+社群。 在不断寻找在培训圈中自己喜欢并授课风格适合自己的老师作为榜样,由模仿到借鉴到创新自己的授课风格。 我比较喜欢与符合我的讲课风格对标的是俞亮老师的现场授课风格,俞亮老师也是2020年中国我是好讲师大赛全国总决赛梦想导师、每次聆听亮叔的课程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与声情并茂的课程演绎。 2020年中国我是好讲师大赛全国总决赛梦想导师:俞亮老师 非常感谢 海峰老师 创办的 DISC+社群 ,社群是一个大宝藏,让我能够在社群中找到榜样、发现更多人生可能性,认知边界也不断的延伸和升级。 在 2019年10月 国庆班参加 DISC+A0 学习,便深深爱上DISC+社群,社群让我学会“凡是必有四种解决方案”、在好讲师比赛中也用了DISC的知识,为我比赛选题、演绎赋能,在此感谢海峰对我一路的支持和帮助。 左一:李海峰老师,右一:任博老师 赛前组委会设置了抢导师环节与加入导师战队,提前锁定自己喜欢的导师1-2名,珍惜导师赛前辅导机会与导师多沟通、交流对于比赛、培训师生涯都会非常难得的机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是好讲师”比赛导师、鹏程管理学院院长、创始人:王鹏程老师 他写作、跑马拉松 他弹吉他、做公益 他长得帅、又幽默 听他的演讲,既轻松又好笑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如何把每一天,当作梦想的练习! 王鹏程老师,有着培训界的“刘德华”之称的著名培训师! 王老师赛前耐心观看我在全国比赛前的参赛视频和课程,给与我一些中肯的建议,让我对国赛主题更改有了更多的信心以及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指导,并在比赛中做了多次私教的辅导,非常感谢王鹏程老师对我的帮助与支持。 与王鹏程老师合影    作为自己的榜样 ,和傅一声多次产生链接与请教咨询讲课、授课、课程开发问题,让自己少走弯路。比如我选择新媒体领域,我找到了咨询请教关于新媒体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题目的创新与优化等,再次感谢傅一声老师。 2020年“全国培联培训师推优”比赛总冠军:傅一声老师 左一:傅一声学长 和傅一声学长新书合影 非常感谢来自 DISC+社群A班项目A0期 毕业生和我同班的 佳硕老师 对我近半年的大赛辅导、破题、课题辅导、课程设计赋能。     还记得凌晨3点佳硕老师还没有就寝,还在忙碌中帮我解决课程问题和经验的分享,感谢一路对我帮助与赋能! 右一:DISC+社群A0班:郭佳硕老师 右一:DISC+社群A0班:郭佳硕老师 感谢来自 DISC+社群F57期 房晓明老师 :晓明老师是《中国培训》杂志封面人物、2018年中国“我是好讲师”大赛深圳赛区总冠军、2019年“我是好讲师”大赛深圳梦想导师、DISC国际认证讲师。      感谢晓明老师对我的比赛辅导,通过我的比赛视频给我提出11点的比赛小建议和金科奖前一夜的赛前课题辅导。 2018年中国“我是好讲师”大赛深圳赛区总冠军:房晓明老师 感谢来自 DISC+社群F68期 、2021年“我是好讲师”大赛导师、2017年“我是好讲师”大赛全国总冠军,瑞言能量学苑创始人,版权课《瑞课设计六步法》所有者,畅销书《逻辑说服力》、《HEAT能量法则》作者 张家瑞老师 对我在金科奖争夺前一夜晚上的辅导支持。 2021年“我是好讲师”大赛导师:张家瑞老师 感谢来自 DISC+社群F35期 、“龙兄演说”创始人: 龙兄老师 ,参加龙兄老师的线下课程,学习演说的能力和即兴演讲的能力,克服紧张,如果只学一个技能,那就是演讲! 感谢来自 DISC+社群F51期 、浙江省企业培训师协会副会长: 阿蔡老师 ,感谢阿蔡老师的引荐让我有幸加入培训师协会,并且在比赛过程中关心与支持,非常感动与感谢! 图第二排-中间黑色西装:阿蔡老师 阿蔡老师合影 感谢来自 DISC+社群F64期 、《超越:DISC+赋能更优秀的自己》中合著书作者 郑耀波学长 发表的关于《培训策划——效能呈现九宫格》文章产生灵感并借鉴改编为《培训师参赛课程及商业化定位规划图》。    根据三大问题:为什么、怎么教、有效吗,针对九个差异化细分定位:问题、场景、原因、对象、行为、验证、期望、现状、目标来对自己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最后感谢以上DISC+社群的10位学长对我比赛的一路支持和帮助,同时也感谢DISC+社群其他学长姐对我一路成长、帮助和赋能:任博老师、王小芳、陈韵棋、秋叶、彭小六、望娣、凌心、张英、孙宏宇、陈晓璐、朱丽亚、刘百嬿、唐诗吟、张婷、周玄、Wendy、邓佳丽、时代猫、李佳等老师。 END 野天天 与你分享工作·生活·学习 关于金天野(野天天) DISC认证讲师&咨询顾问 人社部认证高级营销师、电子商务师 网络营销推广咨询顾问 尚悠网络科技创始人 7年全网整合营销实战经验: 全网营销诊断、策划、运营实践者 营销策划、媒体传播、网络营销 SEM、SEO、社会化媒体营销 大数据分析、推广运营 往期文章 DISC连线学长姐:野天天-我们不一样 天天说|成长中学会拒绝 天天说|喜欢忙碌的感觉,也喜欢安静的自己 天天说|三十而立,立三样你知道是什么吗? 天天说|懂得拒绝才是成长关键 天天说|慢即是快,欲速不达

侯宗原水平不错。

侯宗原是建筑风水师,山西平遥人,95年出生于玄学世家。风水术数学传人,精研风水、八字、梅花易术、大六壬、小六爻、奇门遁甲、紫微斗数、安徽相法等玄学术数和风水技法。后又拜入当代中国风水明师陈益峰师父门下学习风水。

在师父的指导下,精通杨公三合、三元、玄空、天星、八宅、金锁玉关、杨公日课等风水技术。被誉为中国“95后玄学第一人”。侯老师致力于将晦涩难懂的风水、玄学专业知识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破除迷信,并教授能让大家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易经智慧。

侯宗原的成长经历

侯宗原毕业于北京大学,年幼时在少林寺武术学校有着9年的习武经验,后作为教育学学士,周易研究学者,创办掐指一算公司,成立掐指一算平台,并成为2020年中国培训杂志封面人物,disc认证将讲师,美国东方大学客座教授,2021年度中国国学十大贡献人物。

侯宗原的父亲侯竣博也是一位国内具有名气的风水命理师,作为侯宗原的风水学启蒙老师,给予他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侯宗原的师傅陈益峰更是国内知名的堪舆学家,为他的发展、创业带来重要的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