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攻击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攻击性研究论文

下面是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论文的写作思路:

一、引言部分:

介绍攻击性问题的背景和意义,说明该问题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并说明本文旨在探讨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及相应解决方案。

二、攻击性的概念及类型:

对攻击性的概念和类型进行概述和分类,以便为接下来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三、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

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为依据,为幼儿开设活动区域,提供材料,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和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区域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还可以使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从开展形式上来看,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两种。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比较重视室内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而忽视了户外的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来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提高环境适应力。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也把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作为评价幼儿园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人们对开展户外区域活动的意识相对薄弱,我国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正是在这几个方面达不到要求,阻碍了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

随着建筑用地成本的增加,许多幼儿园通过缩小户外活动场地的面积来节约经费,所以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需求。在这仅有的空间里,经常会造成人满为患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在一定面积的游戏场地中,儿童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数量增加,所以狭小的活动场地对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因为场地有限,教师为了防止幼儿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幼儿园内的集体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减少,幼儿之间的混龄交往会受到影响。而混龄交往对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幼儿是通过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大年龄的幼儿会关心照顾小年龄的幼儿,有经验的会指导没经验的,这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还会影响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限制户外区域活动的类型,给户外区域活动造成阻碍。

户外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合理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会引进组合滑梯等大型活动器械,颜色鲜艳,非常吸引家长和孩子的眼球。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材料却仅限于这些大型活动器械,活动材料单一,孩子们没有其他的活动材料,便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大型活动器械固定难以移动和变化,更换频率较低,容易让幼儿失去新鲜感、失去兴趣,幼儿的参与度会降低,同时大型活动器械也难以满足幼儿的探索、建构的需要。

当然,也有些幼儿园除了这些大型设备,也会设置其他活动区域,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区域投放的材料过于简单,没有层次性,造成幼儿反复僵化的练习,不能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探索。有的区域的活动材料形同虚设,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自然区的植物缺少变化,可供观察性较弱;而在养殖区中,并没有饲养任何动物。

户外区域活动时间不充分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两小时。但是有很多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受到了束缚。第一,户外活动空间较小,会导致班级之间难以协调时间,就会因此限制幼儿的户外活动;第二,教师对户外区域活动缺乏认同感,她们认为户外的区域活动只对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有帮助,而室内的区域活动不仅能促进大肌肉的发展,还能培养幼儿的建构、探索等能力的发展,室内区域活动不仅能涵盖户外区域活动达到的效果,甚至有户外区域活动达不到的效果;第三,大多数教师认为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分散,难以管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2 办好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对策

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丰富、开放的环境,使幼儿得到充分的活动和良好的发展。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高效的户外区域活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空间并有效利用

首先,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该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空间并能使这些空间得到充分的运用。一个完善的户外活动区域,应该像一幅已经设计好的地图,每一个场地的设置都要经过精心规划。需要考虑动静、封闭开放、独立与组合的结合,使幼儿户外活动区域既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又是一个相邻区域之间可以产生互动的整体。

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小的幼儿园,没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这就更需要老师能够发挥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协调好各班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还可以为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设置共同的教育目标,将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多样的`选择,以便进行高效率的活动。

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活动材料,可以促使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时进行思考,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适当的活动材料可以避免幼儿产生争抢,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因为趣味性是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前提,否则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于成品玩具,教师自制的玩具更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操作也更加多样化,更换频率也较快,并且家长也可以模仿教师制作玩具,方便幼儿回到家里以后进行活动。

活动材料要有层次性。被称为“跳一跳,摘个桃”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幼儿的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同时教师也应该选择一些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个难度应该是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适当的挑战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但是如果提供的活动材料太简单就会造成幼儿机械的重复,太难就会挫伤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

要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的质量,户外区域活动的时间就不能太少,活动时间过少会打断幼儿的活动,不能尽兴;但是时间也不能过长,户外活动时间过长,幼儿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活动效率就会较低,因此充裕的活动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充足而连续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可以使幼儿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还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性。时间上的充分保障,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活动、使幼儿得到个性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探索、自由学习的机会。幼儿园不能因为害怕幼儿发生意外,因噎废食,刻意缩短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

3 户外区域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我们始终提倡教师不应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活动,同样,在户外区域活动中也不例外。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犯错,不应该为了尽快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而过多地干涉幼儿的行为。在安吉的幼儿园中有这样一句话:闭上嘴巴,管住双手,睁开眼睛,打开耳朵。这就是说教师要少说话、少干涉、要用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用专业的眼光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看护者,要求教师时刻保证孩子的安全。这就要求教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经常检查和维护幼儿活动的场地和活动的材料,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不要互相推拉,不要追逐打闹,教师要为各个区域设置规则并经常提醒幼儿遵守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置区域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室内和室外区域活动的联系,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轻松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其中就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提出不要把儿童禁锢在狭小的教室里面,变成笼中的小鸟,失去自由、失去快乐,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敞、丰富、有趣的户外区域活动。

幼儿攻击性研究论文总结

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为依据,为幼儿开设活动区域,提供材料,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和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区域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还可以使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从开展形式上来看,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两种。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比较重视室内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而忽视了户外的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来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提高环境适应力。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也把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作为评价幼儿园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人们对开展户外区域活动的意识相对薄弱,我国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正是在这几个方面达不到要求,阻碍了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

随着建筑用地成本的增加,许多幼儿园通过缩小户外活动场地的面积来节约经费,所以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需求。在这仅有的空间里,经常会造成人满为患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在一定面积的游戏场地中,儿童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数量增加,所以狭小的活动场地对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因为场地有限,教师为了防止幼儿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幼儿园内的集体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减少,幼儿之间的混龄交往会受到影响。而混龄交往对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幼儿是通过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大年龄的幼儿会关心照顾小年龄的幼儿,有经验的会指导没经验的,这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还会影响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限制户外区域活动的类型,给户外区域活动造成阻碍。

户外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合理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会引进组合滑梯等大型活动器械,颜色鲜艳,非常吸引家长和孩子的眼球。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材料却仅限于这些大型活动器械,活动材料单一,孩子们没有其他的活动材料,便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大型活动器械固定难以移动和变化,更换频率较低,容易让幼儿失去新鲜感、失去兴趣,幼儿的参与度会降低,同时大型活动器械也难以满足幼儿的探索、建构的需要。

当然,也有些幼儿园除了这些大型设备,也会设置其他活动区域,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区域投放的材料过于简单,没有层次性,造成幼儿反复僵化的练习,不能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探索。有的区域的活动材料形同虚设,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自然区的植物缺少变化,可供观察性较弱;而在养殖区中,并没有饲养任何动物。

户外区域活动时间不充分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两小时。但是有很多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受到了束缚。第一,户外活动空间较小,会导致班级之间难以协调时间,就会因此限制幼儿的户外活动;第二,教师对户外区域活动缺乏认同感,她们认为户外的区域活动只对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有帮助,而室内的区域活动不仅能促进大肌肉的发展,还能培养幼儿的建构、探索等能力的发展,室内区域活动不仅能涵盖户外区域活动达到的效果,甚至有户外区域活动达不到的效果;第三,大多数教师认为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分散,难以管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2 办好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对策

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丰富、开放的环境,使幼儿得到充分的活动和良好的发展。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高效的户外区域活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空间并有效利用

首先,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该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空间并能使这些空间得到充分的运用。一个完善的户外活动区域,应该像一幅已经设计好的地图,每一个场地的设置都要经过精心规划。需要考虑动静、封闭开放、独立与组合的结合,使幼儿户外活动区域既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又是一个相邻区域之间可以产生互动的整体。

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小的幼儿园,没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这就更需要老师能够发挥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协调好各班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还可以为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设置共同的教育目标,将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多样的`选择,以便进行高效率的活动。

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活动材料,可以促使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时进行思考,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适当的活动材料可以避免幼儿产生争抢,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因为趣味性是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前提,否则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于成品玩具,教师自制的玩具更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操作也更加多样化,更换频率也较快,并且家长也可以模仿教师制作玩具,方便幼儿回到家里以后进行活动。

活动材料要有层次性。被称为“跳一跳,摘个桃”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幼儿的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同时教师也应该选择一些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个难度应该是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适当的挑战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但是如果提供的活动材料太简单就会造成幼儿机械的重复,太难就会挫伤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

要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的质量,户外区域活动的时间就不能太少,活动时间过少会打断幼儿的活动,不能尽兴;但是时间也不能过长,户外活动时间过长,幼儿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活动效率就会较低,因此充裕的活动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充足而连续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可以使幼儿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还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性。时间上的充分保障,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活动、使幼儿得到个性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探索、自由学习的机会。幼儿园不能因为害怕幼儿发生意外,因噎废食,刻意缩短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

3 户外区域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我们始终提倡教师不应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活动,同样,在户外区域活动中也不例外。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犯错,不应该为了尽快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而过多地干涉幼儿的行为。在安吉的幼儿园中有这样一句话:闭上嘴巴,管住双手,睁开眼睛,打开耳朵。这就是说教师要少说话、少干涉、要用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用专业的眼光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看护者,要求教师时刻保证孩子的安全。这就要求教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经常检查和维护幼儿活动的场地和活动的材料,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不要互相推拉,不要追逐打闹,教师要为各个区域设置规则并经常提醒幼儿遵守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置区域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室内和室外区域活动的联系,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轻松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其中就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提出不要把儿童禁锢在狭小的教室里面,变成笼中的小鸟,失去自由、失去快乐,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敞、丰富、有趣的户外区域活动。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总结如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二)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儿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看书、学习,不得随便说话、干事等,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幼儿与外界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3、家长过分放任幼儿。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三)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调查表明,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榜样的示范。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例如,有一幼儿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了他插的汽车时,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幼儿行为的保持取决于对行为后果的强化。幼儿攻击行为的保持首先包括不恰当的惩罚。恰当的惩罚通常会导致幼儿对攻击行为的内疚和焦虑,从而有助于抑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但是,不恰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这一效果,反而会增加幼儿攻击的消极作用。例如老师对幼儿形成的攻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问题性的“病因”,即未能“对症下药”,最终难以消除病根。再者与老师繁忙的业务和本身的师德有一定关系,繁忙工作后往往使老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良行为”幼儿便容易成为“发泄”对象,不管情况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评孩子以求得暂时的平静,但过后这些幼儿还依然如故。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长园地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二、帮助幼儿重建自我认识,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应试图利用“皮格马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凡凡把自己比做警察,把宁宁当作小偷,并用玩具手枪对准宁宁开去,还用擒拿的方法一下把宁宁摔倒在地。无辜的宁宁哭着跑来告状,凡凡意识到闯祸了,站在一边等着挨训。我把凡凡叫过来问:“你是不是很喜欢当警察?”凡凡使劲儿点头。我接着说:“警察能抓坏蛋,警察很勇敢,凡凡也很勇敢,对不对?”凡凡更加使劲地点头。我又问凡凡:“你喜不喜欢警察?”凡凡说:“喜欢。”我又说:“你不能把小朋友当小偷打,那多疼呀!你俩个用玩具插个警察和小偷,玩游戏好不好?”两个孩子很高兴,我示意凡凡向宁宁道了个歉,随后,俩人高高兴兴地去玩游戏了。三、减少环境中易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四、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五、允许幼儿合理宣泄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六、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论文幼儿攻击性现状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幼儿行为问题也呈现增长趋势。在幼儿阶段攻击性行为是最常见的问题。幼儿从一岁开始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中班时期这一行为发生尤其频繁。本次研究通过分析中班幼儿出现这一行为的原因,以便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幼儿以后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幼儿行为问题也呈现增长趋势。在幼儿阶段攻击性行为是最常见的问题。幼儿从一岁开始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中班时期这一行为发生尤其频繁。本次研究通过分析中班幼儿出现这一行为的原因,以便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幼儿以后的健康发展。

摘要: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关键词:成因,性行为,影响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个体攻击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学以上阶段,面对于幼儿甚至更早期的儿童的攻击问题研究还不够。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特点又有哪些?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和年龄差异。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经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不仅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奖惩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则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的有效手段。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研究发现,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和手段性攻击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 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幼儿的天性 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外在表现上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 2.家庭氛围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 3.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幼儿教师的教导在幼儿的身心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4.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所以,媒体也会对幼儿园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5.幼儿的经历与个体发展 儿童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与同伴的关系,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其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影响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3―6岁是幼儿塑造个性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家长应格外重视这一阶段孩子性格的培养。如果任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展,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幼儿正常社会化的进程。当一个攻击性特别强的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首先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很差!具有着极其强的攻击性的人很难融入到社会中,他们不会与人交往更不懂的为人处事之道!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在与成人、同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基础上,幼儿的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但本研究发现幼儿的言语攻击较少。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大班幼儿的言语能力尚未充分发展,思维的发展制约语句结构的发展,他们不能够很熟练地掌握运用口头言语并用它解决发生的争端,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发生冲突时不能及时地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攻击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幼儿会选择采用身体攻击的方式实现目标。 在工作中与孩子接触中,我发现班级中有攻击性特别强的孩子!源源一个男孩 一直行为表现充满攻击性行为!早餐后带孩子到操场做早操,在孩子们排好队等候音乐播放的时候,我发现源源和航航你一拳我一脚地打个不停,就过去问他们在干吗?两人异口同声地说练拳击。我说快排好,音乐要开始了,就走到队伍前面准备带操,还没等音乐响起,一个女孩子的哭声就传到我耳边:老师,你们班的源源用哑铃砸我,原来是中班的佩佩小朋友。班上其他孩子马上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我从不跟源源玩,因为他老打人。我最不喜欢他,他欺负别人,经常把小朋友弄哭,听后,我有些生气:这孩子,怎么能这样?一怒之下,先让他给佩佩道歉,然后就把他拉到身边,想等做完早操后再跟他交流。可他在我身边刚站了一会儿,又和然然打起来了我不禁叹到:这孩子,攻击力是真的很强!这是一个攻击性行为特强的孩子,纵观全园,其他班也有类似攻击性行为强的孩子。这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由于经常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1)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移情能力。第一,社会认知水平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第二,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性行为是负相关的关系。 (2)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策略与技能。当儿童遇到无法解决的社会性冲突与矛盾时,应教他们多向老师和家长请教,或者成人主动利用价值澄清、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谈话活动、情景表演、故事讲述等,组织儿童参与讨论、学习、观察,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鼓励儿童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 (3)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心理宣泄法。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要使幼儿学会对他人和自己没有伤害的幻想攻击活动等进行适宜合理的宣泄。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也可以使其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还有助于减少和避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4)及时奖励和表扬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其实,很多时候儿童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当成人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时,儿童就会意识到这种方法并不能达到目的,因此他们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最终引起成人的反感,这时候儿童就会终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此外,也可以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消除强化因素,矫正攻击性行为。 (5)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同时要提供充足的玩具,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要素。 (6)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努力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给儿童以心灵慰藉。第一,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其教育观念,对儿童不能过分宠爱,要培养他们责任感、同情心和自立意识。第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如果家长换个角度看待儿童,发觉其闪光点及其潜能,在教育儿童时多给儿童鼓励,让其感受到表扬与关心,这是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极其有效地方法。 (7)正确运用惩罚方式。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缺点相比较正常儿童来说可能会多一点,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适宜的惩罚方式,注意就事论事,不要将其上升到道德领域。 (8)正确运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儿童应在成人的指导下观看对儿童有益的影视作品。 总之,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与家长要正确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针对其原因采取措施。教师与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尤其是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根据其心理特点,尊重其发展规律,发现其闪光点,挖掘其潜力,正面教育为主,多给予儿童关心、表扬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多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树立其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因人而异的进行教育。这样就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转变为积极向上的行为,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立,高觉敷,张民生,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901-1906.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论文

摘要: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关键词:成因,性行为,影响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个体攻击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学以上阶段,面对于幼儿甚至更早期的儿童的攻击问题研究还不够。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特点又有哪些?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和年龄差异。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经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不仅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奖惩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则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的有效手段。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研究发现,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和手段性攻击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 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幼儿的天性 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外在表现上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 2.家庭氛围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 3.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幼儿教师的教导在幼儿的身心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4.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所以,媒体也会对幼儿园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5.幼儿的经历与个体发展 儿童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与同伴的关系,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其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影响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3―6岁是幼儿塑造个性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家长应格外重视这一阶段孩子性格的培养。如果任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展,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幼儿正常社会化的进程。当一个攻击性特别强的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首先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很差!具有着极其强的攻击性的人很难融入到社会中,他们不会与人交往更不懂的为人处事之道!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在与成人、同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基础上,幼儿的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但本研究发现幼儿的言语攻击较少。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大班幼儿的言语能力尚未充分发展,思维的发展制约语句结构的发展,他们不能够很熟练地掌握运用口头言语并用它解决发生的争端,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发生冲突时不能及时地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攻击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幼儿会选择采用身体攻击的方式实现目标。 在工作中与孩子接触中,我发现班级中有攻击性特别强的孩子!源源一个男孩 一直行为表现充满攻击性行为!早餐后带孩子到操场做早操,在孩子们排好队等候音乐播放的时候,我发现源源和航航你一拳我一脚地打个不停,就过去问他们在干吗?两人异口同声地说练拳击。我说快排好,音乐要开始了,就走到队伍前面准备带操,还没等音乐响起,一个女孩子的哭声就传到我耳边:老师,你们班的源源用哑铃砸我,原来是中班的佩佩小朋友。班上其他孩子马上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我从不跟源源玩,因为他老打人。我最不喜欢他,他欺负别人,经常把小朋友弄哭,听后,我有些生气:这孩子,怎么能这样?一怒之下,先让他给佩佩道歉,然后就把他拉到身边,想等做完早操后再跟他交流。可他在我身边刚站了一会儿,又和然然打起来了我不禁叹到:这孩子,攻击力是真的很强!这是一个攻击性行为特强的孩子,纵观全园,其他班也有类似攻击性行为强的孩子。这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由于经常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1)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移情能力。第一,社会认知水平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第二,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性行为是负相关的关系。 (2)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策略与技能。当儿童遇到无法解决的社会性冲突与矛盾时,应教他们多向老师和家长请教,或者成人主动利用价值澄清、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谈话活动、情景表演、故事讲述等,组织儿童参与讨论、学习、观察,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鼓励儿童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 (3)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心理宣泄法。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要使幼儿学会对他人和自己没有伤害的幻想攻击活动等进行适宜合理的宣泄。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也可以使其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还有助于减少和避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4)及时奖励和表扬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其实,很多时候儿童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当成人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时,儿童就会意识到这种方法并不能达到目的,因此他们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最终引起成人的反感,这时候儿童就会终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此外,也可以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消除强化因素,矫正攻击性行为。 (5)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同时要提供充足的玩具,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要素。 (6)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努力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给儿童以心灵慰藉。第一,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其教育观念,对儿童不能过分宠爱,要培养他们责任感、同情心和自立意识。第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如果家长换个角度看待儿童,发觉其闪光点及其潜能,在教育儿童时多给儿童鼓励,让其感受到表扬与关心,这是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极其有效地方法。 (7)正确运用惩罚方式。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缺点相比较正常儿童来说可能会多一点,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适宜的惩罚方式,注意就事论事,不要将其上升到道德领域。 (8)正确运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儿童应在成人的指导下观看对儿童有益的影视作品。 总之,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与家长要正确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针对其原因采取措施。教师与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尤其是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根据其心理特点,尊重其发展规律,发现其闪光点,挖掘其潜力,正面教育为主,多给予儿童关心、表扬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多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树立其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因人而异的进行教育。这样就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转变为积极向上的行为,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立,高觉敷,张民生,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901-1906.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为依据,为幼儿开设活动区域,提供材料,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和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区域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还可以使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从开展形式上来看,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两种。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比较重视室内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而忽视了户外的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来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提高环境适应力。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也把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作为评价幼儿园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人们对开展户外区域活动的意识相对薄弱,我国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正是在这几个方面达不到要求,阻碍了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

随着建筑用地成本的增加,许多幼儿园通过缩小户外活动场地的面积来节约经费,所以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需求。在这仅有的空间里,经常会造成人满为患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在一定面积的游戏场地中,儿童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数量增加,所以狭小的活动场地对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因为场地有限,教师为了防止幼儿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幼儿园内的集体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减少,幼儿之间的混龄交往会受到影响。而混龄交往对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幼儿是通过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大年龄的幼儿会关心照顾小年龄的幼儿,有经验的会指导没经验的,这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还会影响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限制户外区域活动的类型,给户外区域活动造成阻碍。

户外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合理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会引进组合滑梯等大型活动器械,颜色鲜艳,非常吸引家长和孩子的眼球。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材料却仅限于这些大型活动器械,活动材料单一,孩子们没有其他的活动材料,便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大型活动器械固定难以移动和变化,更换频率较低,容易让幼儿失去新鲜感、失去兴趣,幼儿的参与度会降低,同时大型活动器械也难以满足幼儿的探索、建构的需要。

当然,也有些幼儿园除了这些大型设备,也会设置其他活动区域,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区域投放的材料过于简单,没有层次性,造成幼儿反复僵化的练习,不能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探索。有的区域的活动材料形同虚设,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自然区的植物缺少变化,可供观察性较弱;而在养殖区中,并没有饲养任何动物。

户外区域活动时间不充分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两小时。但是有很多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受到了束缚。第一,户外活动空间较小,会导致班级之间难以协调时间,就会因此限制幼儿的户外活动;第二,教师对户外区域活动缺乏认同感,她们认为户外的区域活动只对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有帮助,而室内的区域活动不仅能促进大肌肉的发展,还能培养幼儿的建构、探索等能力的发展,室内区域活动不仅能涵盖户外区域活动达到的效果,甚至有户外区域活动达不到的效果;第三,大多数教师认为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分散,难以管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2 办好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对策

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丰富、开放的环境,使幼儿得到充分的活动和良好的发展。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高效的户外区域活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空间并有效利用

首先,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该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空间并能使这些空间得到充分的运用。一个完善的户外活动区域,应该像一幅已经设计好的地图,每一个场地的设置都要经过精心规划。需要考虑动静、封闭开放、独立与组合的结合,使幼儿户外活动区域既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又是一个相邻区域之间可以产生互动的整体。

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小的幼儿园,没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这就更需要老师能够发挥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协调好各班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还可以为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设置共同的教育目标,将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多样的`选择,以便进行高效率的活动。

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活动材料,可以促使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时进行思考,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适当的活动材料可以避免幼儿产生争抢,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因为趣味性是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前提,否则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于成品玩具,教师自制的玩具更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操作也更加多样化,更换频率也较快,并且家长也可以模仿教师制作玩具,方便幼儿回到家里以后进行活动。

活动材料要有层次性。被称为“跳一跳,摘个桃”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幼儿的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同时教师也应该选择一些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个难度应该是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适当的挑战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但是如果提供的活动材料太简单就会造成幼儿机械的重复,太难就会挫伤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

要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的质量,户外区域活动的时间就不能太少,活动时间过少会打断幼儿的活动,不能尽兴;但是时间也不能过长,户外活动时间过长,幼儿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活动效率就会较低,因此充裕的活动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充足而连续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可以使幼儿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还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性。时间上的充分保障,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活动、使幼儿得到个性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探索、自由学习的机会。幼儿园不能因为害怕幼儿发生意外,因噎废食,刻意缩短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

3 户外区域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我们始终提倡教师不应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活动,同样,在户外区域活动中也不例外。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犯错,不应该为了尽快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而过多地干涉幼儿的行为。在安吉的幼儿园中有这样一句话:闭上嘴巴,管住双手,睁开眼睛,打开耳朵。这就是说教师要少说话、少干涉、要用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用专业的眼光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看护者,要求教师时刻保证孩子的安全。这就要求教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经常检查和维护幼儿活动的场地和活动的材料,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不要互相推拉,不要追逐打闹,教师要为各个区域设置规则并经常提醒幼儿遵守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置区域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室内和室外区域活动的联系,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轻松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其中就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提出不要把儿童禁锢在狭小的教室里面,变成笼中的小鸟,失去自由、失去快乐,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敞、丰富、有趣的户外区域活动。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幼儿攻击性行为论文文献

1.幼儿的天性 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外在表现上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 2.家庭氛围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 3.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幼儿教师的教导在幼儿的身心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4.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所以,媒体也会对幼儿园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5.幼儿的经历与个体发展 儿童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与同伴的关系,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其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的影响。

下面是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论文的写作思路:

一、引言部分:

介绍攻击性问题的背景和意义,说明该问题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并说明本文旨在探讨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及相应解决方案。

二、攻击性的概念及类型:

对攻击性的概念和类型进行概述和分类,以便为接下来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三、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