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2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务相关事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20〕115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3〕1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鲁教师发〔2015〕6号)等文件规定和我省工作安排,现将我省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报名须知(一)考生须符合我省报考条件要求,本人通过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官网()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严禁委托他人替代本人报名。(二)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鲁教师发〔2015〕6号),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报名环节不进行现场资格审核。(三)考生应根据本公告有关要求,自行确定是否符合报考资格,不符合的不能报考。考生须据实、诚信提交报考信息,并对填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报名信息一旦通过确认将不能更改,提交报考信息前,请务必确认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学历、照片等各项填报信息准确无误。笔试报名信息与后续面试报名信息不一致的,将不能报名参加面试;篡改伪造学籍信息报名参加考试的,将根据国家要求适时记入学生诚信系统;考生的高等教育学历是否有效,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学历认证结果为准,考生报考前应自行查询。如违反上述要求,因不符合报考条件、报名信息错误或缺失等情况导致无法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笔试、面试或教师资格不予认定等后果,责任由考生本人自负。二、考试时间、方式考试日期为2021年10月30日,各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部为纸笔考试。具体时间安排如下: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对应教育部课程标准中相应层次学校课程。按教育部考试中心总体部署,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15个学科; 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4个学科。其他学科暂不开考。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人员,参加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和科目二的考试,其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的考试纳入面试环节进行考察。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职文化课类别“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学科笔试仅开考科目一和科目二,其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结合面试一并考核。三、报名条件(一)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就读学校(限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或居住证申领地在山东省的中国公民。(二)符合相应的学历条件和要求1.报考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报考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师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2.符合上述相应学历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3年级(含)以上在读学生及应届毕业生可报考。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3年级(含)以上在读学生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读3年级及以上专科、本科学生和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读专升本本科生、研究生。其中,初中入学的“3+4”本科生、“三二连读”和“五年一贯制”专科生的年级按转段高等教育后即注册高等教育学籍后起算。其他在读生不能报考。(三)符合教师资格认定的其他条件,如思想品德、身体条件(详见《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工作实施办法》(鲁教人字〔2001〕22号印发)等有关要求和体检标准)、普通话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四)丧失教师资格人员,不得报名参加考试;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人员,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人员,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师资格条例》处以1-3年暂停参加考试的人员,处罚期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五)港澳台居民报考教师资格有关要求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无犯罪记录,思想品德良好。2.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在我省学习、工作或居住,持有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五年有效期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3.符合本公告规定的学历、身体条件等要求。4.符合相应学历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3年级(含)以上在读学生及应届毕业生,可凭在校学籍证明报考,其他在读生不能报考。四、报名流程报名流程分为考生网上报名、考区网上确认、考生网上缴费3个步骤:(一)考生网上报名时间:2021年9月2日至5日16:00,逾期不再接受考生补报。1.凡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进行注册、报名。2.按照报名系统界面要求,如实填写本人的报名信息,按要求的格式上传本人的近照(照片将用于准考证和考试合格证明,请考生严格按照要求上传)。照片要求:本人近6个月以内的免冠、正面、彩色、白底证件照,照片中显示考生头部和肩的上部,不允许戴帽子、头巾、发带、墨镜;照片格式及大小:JPG/JPEG格式,不大于200K。照片示范图如下:3.考生须选择户籍、就读学校或居住证申领地所在地的考区为应试考区(持有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应选择居住地所在地的考区为应试考区,持有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的可选择学习、工作或居住地所在地的考区为应试考区),并根据本人情况选择考试类别和考试科目,具体考试地点以考生下载的准考证上地址为准。(二)考区网上确认时间:2021年9月3日至6日16:001.考生网上报名后,由各市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在规定时间内开展网上确认工作。2.正常情况下考生无需到现场确认,网上报名后,请于确认工作截止时间前再次登录查看确认结果。3.确认未通过的考生,请于确认工作截止时间前修正个人信息并保存,按照报名流程重新选择类别、省份、考区、报考科目后提交,重新接受考区确认,否则为无效报名,逾期视为自动放弃。4.如反馈结果要求进行现场确认,考生请联系考区所在市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赴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三)考生网上缴费通过考区确认的考生于2021年9月8日24:00前,登录报名系统按照提示进行网上缴费,支付成功后即为报名完成。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缴费者,按自动放弃报名处理,逾期不再补办。报名考试收费按照省发改委、省财政厅鲁发改成本〔2021〕474号规定,按每人每科60元的收费标准执行。考试费一旦缴纳,概不退费,请广大考生注意。五、打印准考证报名成功的考生可于2021年10月25日至29日登录报名系统,自行下载并打印准考证,按照准考证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考试。六、成绩查询笔试成绩查询开放日期为2021年12月9日,考生可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进行笔试成绩查询。考生如对本人的考试成绩有异议,可在考试成绩公布后10个工作日内向本市(区、县)教师资格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七、违规处理考试违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3号)、《教师资格条例》、《刑法修正案》(九)等有关规定处理。八、其他事项(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相关信息须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和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查阅。(二)自2021年6月起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社会等科目进行相应调整:小学面试科目中,“小学社会”调整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初级中学笔试科目中,“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调整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初级中学面试科目中,“思想品德(初级中学)”调整为“道德与法治(初级中学)”。上述考试科目名称调整后,在新的考试大纲颁布之前原科目考试大纲仍然适用,考生已通过且在有效期内的科目成绩仍然有效。已参加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考生,面试科目名称、考试合格证明中相应有关信息以及教师资格认定任教学科名称将使用调整后的名称。(三)音、体、美专业考生公共科目单独编码音、体、美专业考生的笔试公共科目一、科目二实行单独编码(相应科目代码:201A、202A、301A、302A),此类考生在笔试报名时可选报单独编码的公共科目。取得科目201A、202A合格的考生,面试仅限于参加小学类别音、体、美专业科目;取得科目301A、302A合格的考生,面试仅限于参加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音、体、美专业科目。考生已获得科目201、202、301、302合格成绩,可相应替代科目201A、202A、301A、302A合格成绩;考生已获得科目201A、202A、301A、302A合格成绩不可替代科目201、202、301、302合格成绩。(四)报考中职专业课、中职实习指导教师类别的考生,应根据考生的专业(依据所学专业或技术等级证书确定)选报相应的科目。(五)考试成绩的通用性根据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关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全国有效的通知》(教资字〔2012〕24号)精神,已在外省参加过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且取得单科以上合格成绩的考生,在满足我省报考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在我省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其合格科目在有效期内可免予考试。(六)成绩有效期笔试单科合格成绩有效期为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为笔试、面试均合格的考生提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年。(七)考试期间疫情防控要求考生请于考前登录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查阅致考生的一封信,按要求做好个人安全防疫工作后参加考试。附件: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咨询电话表.doc附件查看地址: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2021年8月25日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023山东教资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1月3日。省招考院发布《山东省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考须知》,明确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资考试报名时间与流程。
按照要求,考生须本人通过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官网()的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严禁委托他人代报。
报名流程包括信息填报、信息确认、网上缴费3个环节,其中信息填报时间为2023年1月13日9:00至1月16日16:00,时间截止后报名系统将自动关闭,不再受理考生报考。信息确认时间为2023年1月14日9:00至1月17日16:00。网上缴费截止时间为2023年1月18日24:00。
省招考院提醒考生,建议选择考前工作、学习或生活常住地作为应试考区。报名信息一旦通过确认将不能更改,提交前请务必确认所有填报信息准确无误。已在外省参加过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且取得单科以上合格成绩的考生,在满足我省报考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在我省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其合格科目在有效期内可免予考试。
山东教师资格证2023年上半年报名时间为2023年1月13日9:00至1月 16日16:00。时间截止后,报名系统将自动关闭,不再受理考生报考。
考生须本人通过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官网()的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严禁委托他人代报。报名流程包括信息填报、信息确认、网上缴费3个环节,各环节时间安排如下:
(一)信息填报。
时间:2023年1月13日9:00至1月 16日16:00。时间截止后,报名系统将自动关闭,不再受理考生报考。
(二)信息确认。
时间:2023年1月14日9:00至1月17日16:00。
(三)网上缴费。
截止时间:2023年1月18日24:00。
山东2023上半年教资考试报名条件
(一)资格。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所在地、就读学校所在地(限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居住证申领地在山东省的中国公民可以选择在我省报考。
丧失教师资格人员,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人员,不得报名参加考试;被撤销教师资格人员,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3年内不得再次报名参加考试。
(二)学历。报考幼儿园、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报考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符合相应学历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读3年级及以上专科、本科学生和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读专升本本科生、研究生可报考。
其中,初中入学的“3+4”本科生、“三二连读”和“五年一贯制”专科生的年级按转段高等教育后即注册高等教育学籍后起算。其他在读生不能报考。
(三)其他。考生除需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应符合教师资格认定的思想品德、身体、普通话等方面的要求。
点击网址注册以后登录。步骤是。1、使用浏览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系统”。2、首次登录的用户须先点击“注册用户”按钮进行注册。3、进入注册页面后,按要求填写信息。4、注册成功后,点击“登录”即可进入网上报名页面。5、填写学生基本信息,系统会依据前期毕业小学或区教育部门在义招网中建立的电子档案,自动填写学生基本信息。
南昌市小学入学申请条件:
1.凡户籍在南昌市、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
2.适龄儿童户籍与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一致并单独立户;
3.适龄儿童户籍地址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房产证地址一致。
特殊情况:
1.对婚后因无住房一直随父母三代同住一室的家庭,其第三代适龄儿童中可以有一名视为与父母单独立户。
2.其他情况造成户籍与居住地(凭住房所有权证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不一致的适龄儿童,一律在实际居住地就近入学。
3.适龄儿童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只有户口(包括集体户口、挂户)确无住房的,由户口所在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学额情况相对就近安排。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全是放屁就是一个垃圾学校我就那里毕业的
怎么说呢,有的觉得好,有的觉得不好,你要是真的想学点知识的话还是换个比较好,我们去年一年有一科光老师都换了四个了,光换老师了,什么都没有学到,而且现在都11月20我们楼还没供暖呢,很冷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一、山东建筑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及简介 山东建筑大学地处山东省会——泉城济南,雪山脚下,映雪湖畔,绿色生态廊道纵贯南北,特色建筑与诸子雕塑错落有致,自然风光宜人,人文气息浓郁。 学校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法农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山东省与住建部共建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高校、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教育部创新团队依托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24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馆藏图书467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201万余册、电子图书266万余册。《山东建筑大学学报》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山东省优秀期刊,并被10大数据库收录。 目前,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和2个研究(设计)院,58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 山东建筑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二、山东建筑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 山东建筑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7个):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建筑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土木工程、艺术设计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土木工程 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专业(2个):建筑学、环境工程 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10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英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工程、会计学 、建筑学
有“建筑”两个字的,80多本 刊名/刊号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建筑学研究前沿》(英文)) 10-1024/TU 安徽建筑 34-1124/TU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34-1142/TU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1-3032/TU 城市建筑 23-1528/TU 低温建筑技术 23-1170/TU 福建建筑 35-1120/TU 高等建筑教育 50-1025/G4 工业建筑 11-2068/TU 广东土木与建筑 44-1386/TU 广州建筑 44-1229/TU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3-1252/TU 华中建筑 42-1228/TU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2-1288/TU 建筑 11-1405/TU 建筑•建材•装饰 23-1473/TU 建筑安全 51-1390/TU 建筑材料学报 31-1764/TU 建筑创作 11-3161/TU 建筑电气 51-1297/TU 建筑钢结构进展 31-1893/TU 建筑工人 11-2252/TU 建筑机械 11-1956/TU 建筑机械化 11-1919/TU 建筑技术 11-2253/TU 建筑技术开发 11-2178/TU 建筑技艺 11-5792/TU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44-1644/TU 建筑节能 21-1540/TU 建筑结构 11-2833/TU 建筑结构学报 11-1931/TU 建筑经济 11-1326/F 建筑科学 11-1962/TU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61-1442/TU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11-4646/TU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42-1439/TV 建筑设计管理 21-1311/TU 建筑师 11-5142/TU 建筑施工 31-1334/TU 建筑细部 21-1488/TU 建筑学报 11-1930/TU 建筑遗产 10-1071/TU 建筑与文化 11-5058/Z 建筑与预算 21-1286/TU 建筑知识 11-1243/TU 江苏建筑 32-1195/TU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2-1830/Z 绿色建筑 31-2040/TU 南方建筑 44-1263/TU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11-3732/TU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37-1449/TU 山西建筑 14-1279/TU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1521/C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1578/TU 时代建筑 31-1359/TU 世界建筑 11-1847/TU 世界建筑导报 44-1236/TU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61-1404/TV 四川建筑 51-1133/TU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51-1142/TU 铁道建筑 11-2027/U 铁道建筑技术 11-3368/TU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11-5823/TU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50-1198/TU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61-1330/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 61-1295/TU 现代建筑电气 31-2037/TM 新建筑 42-1155/TU 新型建筑材料 33-1078/TU 云南建筑 53-1065/TU 浙江建筑 33-1102/TU 智能建筑 11-4991/TU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11-5589/TU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11-4835/TU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 11-3115/TU 中国建筑防水 32-1462/TU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11-4723/TU 中国建筑业年鉴 11-4680/Z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11-4803/Z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11-4851/T 中外建筑 43-1255/TU 重庆建筑 50-1150/U
山东建筑大学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会 ——泉城济南。,发展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 1956年,时为国家城市建设部在全国兴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65年来,学校与齐鲁大地的厚重文化同脉,与铿锵前行的共和国脚步同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凝练特色、培植优势,践行“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和“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经世致用、造福桑梓”的办学理念,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法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万名各类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办学实力强劲。学校占地 24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部),6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0个,7个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示范课程、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精彩一课”5门,国家一流课程4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和团队1个;获批新工科国家级教研项目2项,获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1项(全国共 6 所高校,山东省唯一)。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类别,64个二级学科培养方向,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馆藏图书398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198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入选“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等主要期刊评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建筑工程类地方高校学报、山东省省属理工类高校学报前列。,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员工 2204人,其中专任教师179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为8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拥有日本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8人,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4人次,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书育人楷模、省高校师德标兵等57人,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等31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其中“建筑结构移位与加固改造”团队是山东省属高校唯一土木工程方向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特色鲜明。学校是全国唯一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绿色建筑博士人才培养高校,山东唯一土建类专业全部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高校,山东省首个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工程本科高校。学校 ESI工程学学科居全球前1%,拥有建筑学和土木工程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建筑学列入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1个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基地,3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8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文物学会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型智库),1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政法委研究基地等重点科研创新平台30个。其中,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是山东省高校唯一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研究成果丰硕。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1项。其中,2002年,鹿晓阳教授主持的《等壁厚弯管塑性成形理论及其工艺工装设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王崇杰教授主持的《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关键技术应用与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甦教授主持的《面向区域的建筑学专业创新性、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张鑫教授主持的《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山东省唯一在建筑学、土木工程领域均获国家科技奖高校。“十三五”期间,全校年均科技活动经费近2亿元,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6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2项、课题3项,省科技重大项目5项,如2019年,崔东旭教授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获批经费3508万元,是目前我省城乡规划领域承担的最高层次的重大项目;2020年,张鑫教授主持的“既有结构性能评估与加固改造基础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的突破;荣获省部级政府科研奖项和国家奖励办社会力量设奖奖项63项(其中一等奖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33件;SCI、SSCI、A&HCI、EI收录论文3377篇。,对外合作宽广。学校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与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校际关系,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高校在土木建筑领域举办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3+1”“3+2”等模式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招收土木工程、国际商务等专业的来华留学生,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学校先后与90余家政府、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主持完成世界上最重最高、国内最远建筑平移工程,主持或参与制定60余部国家与省建设行业规范标准,完成了100余项国家和省市大型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建成山东高校首个雄安新区教学实践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学校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产学研基地,一期工程已启动,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开启了学校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文化底蕴深厚。学校重视文化建设,打造 “筑基讲坛”文化育人品牌,77期讲坛先后邀请了荣盛发展集团联席总裁庄青峰、原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柏灵、全国劳模杜明等在内的70余位行业精英、学术大师、政界领导走上讲坛,为建大师生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筑基讲坛已经成为建大师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建大校园的文化盛宴。构建“四馆、两带、一廊”的校园文化格局,诸子先贤景观与建筑文化长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建有建筑平移技术展馆、地图地契展馆、山东民居展馆、铁路建筑展馆等特色建筑博物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绿色生态校园案例,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建筑科普教育基地,被列入山东省系列博物馆规划。学校主持建成国内第一座竖直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示范工程、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主持建成国家首个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学校综合教学楼。学校校园已成为饱含时代活力和现代气息的师生文化家园和建筑博览园,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环境满意度”位列山东高校前3强。,学生素质优良。学校着力培养 “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根据第三方调查,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匹配度达到了,居全省高校之首。学校是全国建筑类高校就业联盟发起高校,学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85%以上,满意度98%以上,我校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为84%,高于全国本科院校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2021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报告》本科毕业生市场化薪酬居山东省属高校第二。学校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在“挑战杯”、数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300余项,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优秀组织单位;学校棒球队荣获2016年、2017年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冠军,学校多次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从学子到校友,从校院到社会,20万建大校友遍及齐鲁,辐射全国,他们中有工程大师,有行业精英,有政府领导,校友永远是学校最大的品牌和骄傲。,抢抓新机遇,开启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高等教育 “四个服务”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力“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六大工程”,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向着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占地24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部),6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0个,7个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山东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8月,是新中国最早的高校学报之一。当时的山东大学是一座设有5院18系的文、理、工、农、医多学科综合大学,华岗校长在创办《文史哲》之际,为了及时发表理、工、医、农和文史哲以外的学术论文,根据童第周、陆侃如两位教授倡议,决定创办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山东大学学报》。 目前山东大学学报由: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4本期刊组成。
北大中文核心医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如下:
1.中国老年学
2.实用医学
3.中国实用护理
4.山东医药
5.重庆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