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格的心理学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人格的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已经在生物学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也推动了对物种起源的研究。但是这些变革重点在于对生理机制的探讨,却未能重视对个体心理的研究。进化心理学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口,诞生至今已经为很多心理学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它综合已有的进化生物学理论,拓宽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思路。本文将结合已有研究,对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观做一个简单介绍。
关键词: 进化心理学;人格;形成;影响因素
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进化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内一个新兴的研究范式。它综合进化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学的研究法则,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人个心理学的主要探究对象――个性和个体差异,金华心理学家都已经开展了运用进化论对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探讨。他们将心理机制与应对策略作为人格的研究重心,认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是选择与适应促使了人格的形成。
一、人格的产生
每个流派关于人格理论的构建,都离不开对于人性的探讨,因为这是人格理论的核心所在。例如,Freud强调人的性本能,Maslow强调人的自我实现,Adler强调追求优越,Hogan、McAdams、McClelland、Wiggins等人认为人们重在追求地位、权力、声望和亲密感等等。但是,上述种种观点都只阐述了人性是什么,却忽视了其产生的开端与过程[1]。进化心理学家则往前有了一个飞跃式的进步,他们不但阐明了对于人性起源的观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在他们看来,人性是所有个体共有的属性,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其组成成份是多样的心理机制。
(一)人格的产生是适应与进化的结果
人类进化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两类挑战:生存以及繁殖。它们在进化历程中会怎样影响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人格的形成?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这其中扮演着最重要角色的是选择,选择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性选择和同类选择。物种在寻觅配偶以及抚养后代的过程中会产生竞争,这就是性选择,目的在于获得优势资源使得基因更好地传递下去;而同类选择更类似于利他行为,不过行为的对象限定于自己的亲属,因为亲属相较于其他人其基因相似度更高,所以通过互惠行为为亲属创造和共享资源也是一种适应,其目的仍是确保自己的基因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在我们的进化历程中,我们一代代通过遗传得以保留的多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繁衍的特质,这也就达到了适应的效果。也就是说,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在一般环境下均能够发展出即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适应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三种产物:适应及其副产品以及噪声。人性便是由这三者构成。
(二)基本需要产生基本人格的基本系统
进化心理学家在进行功能分析后,将人类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划分,指出个体心理机制的形成绝非偶然。提出人格这一系统形成过程中最为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个体的适应性。MacDonald认为,从哺乳动物到灵长类再到人类这其中是有连续性的,为满足人类的从低到高物种需要,相应地产生了五个系统:行为的趋近系统、抚育――爱的系统、行为抑制和责任系统、经验开放系统,每个系统会都会产生不同行为策略[2]。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在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中,人格和个体差异一直两大关注焦点,尽也许不同时代的人格心理学家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其中对人格的关注已取得许多共识,但在个体差异上还有很多相左的观点。
(一)遗传
有研究者认为,在进化过程中会带来三种产物:适应、噪音、适应的副产品,这三者之中,我们所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机制就是适应的最终结果,而噪音和副产品带来的则是个体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并非自然选择的产物。
托比和科斯米兹用反应性遗传这一概念来阐述心理机制是如何进化的。他们认为,遗传是一种将输入个体信息进行传输的最重要机制,个体最后还会选择性地给出应对方案。也就是说,进化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环境中的问题进行适应,并且需要将其与自身已有资源进行协调。后续研究表明适应过程也操纵有关个性激活与形成的机制,并且影响遗传,引起个体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差异[1]。例如,所有个体生而具有侵犯性的倾向,其是否激活会与环境保持同步。侵犯性是人格特质中普遍存在的,其可遗传性为零。但是侵犯性的激活则会收到个体人格的作用,可遗传性较高。由此看来,通过遗传获得更健壮体格的人的侵犯机制更可能会激活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的自我评估机制能评估可遗传性,且能影响侵犯的心理机制的激活。
(二)环境
在人格影响因素这一点上,许多进化心理学家对遗传说持以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个体间差异并非噪音或垃圾,相反,这些差异对于个体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们所共有的心理机制与环境相互影响下,人格开始出现个体差异,这一过程对于个体来说也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早期经验的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就印证了这一点。
有研究表明,早期经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个体由于经历的早期环境事件不同,会采取不同的心理策略。每个个体生而具有多种可选择的心理策略。其中,早期经历会影响策略的选择进而决定哪些会得以保留。研究表明,女孩在其最初的7年之内,作为重要他人的父亲是否出现在关键事件中将会使其在今后的人生中的性选择策略出现巨大差异。如果生来或过早缺失父爱,这些女孩在进入青春期后会倾向于认为亲本资源是不稳定的,多疑配偶关系是难以维系的,异性难以相信,她们会在短期的性关系中获取最多的利己资源。而她们那些充分感受父爱的同伴,长期性的性策略会得到激活,她们会主动投入到寻求安全且持久的成人依恋关系之中,并且进一步将其感受到的爱投入到下一代身上。事实上,每个女孩一开始都具有这两种应对机制,只是早期经历的差异导致她们激活机制的差异最终变为个体差异[3]。环境重要性的体现,表明了一定程度上人格的可塑造性。
三、评价
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观拓展了人格研究的视野。自人格心理学研究以来,对人性的探讨多触及人性的本质,而忽视了人性的产生。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观这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新的尝试,试图对进化论与人格心理学进行整合,将繁殖与适应作为个体差异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进而能解决一些其他观点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利与我们对人格进行更深的思考。特别是在异性吸引、竞争、婚姻关系的确立与终止,进化心理学展现的观点对心理学其他学科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然,进化心理学对于人格的体系构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进化观的人格心理学,关注的只是对人格的起源多停留在解释阶段。其次,该学派构所构建的人格观多是推论性的,我们无法通过时间倒流发生去解释,因为缺少详实的资料,很可能会导致推论中间出现谬误。最后,进化心理学过于强调选择适应等自然条件的作用,缺少对复杂的人类社会中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的分析。
人本身就是如此复杂,人格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种理论都只能很好地解释人格的某个侧面而非全部,进化心理学视角亦是如此。但是,站在进化心理学这个视角的人格观,无疑已经开阔了我们的视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格体系。
参考文献:
[1]Wolf,M.& Weissing,.(2012).Animal personalities:consequences for ecology and in Ecology & Evolution,27(8),452—461.
[2]刘征,&赵青.(2010).进化心理学在人格领域的运用概论.南昌教育学院学报(5),120—121.
[3]王申连,&郭本禹.(2011).当代人格研究的新取向:进化心理学.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75—78.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产生于美国心理学界,创始者为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Seligman在研究人类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过程中,注意到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该对人的优秀品质进行研究。1997年Seligmen就任APA主席,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名词,2002年Snyder和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此后,很多的心理学家逐步涉及到积极心理学领域,并逐渐形成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其实,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对现代心理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以及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具体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流,也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这些研究中有许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关于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征(positivepersonality)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改善心理学的应用,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又积极的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的情绪体验研究的较多,对于改善人的精神状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所以,积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Sheldon等人2001年把“因果关系感觉轨迹”应用到自生个人目标的研究中,通过测定“因果关系感觉轨迹”提供一条量化的途径去揭示积极动机和一些较难理解的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关注未来、自决等,这些特质许多早期都被研究过,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积极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就形成了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自决)和乐观。Ryand和Deci对自决这一特质进行了研究,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决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他们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以个体的内在动机为出发点,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胜任(competence)的需要、归属(related2ness)的需要和自主(auto2no2my)的需要。他们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在此条件下的个体受内在激励,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能够积极地寻求更大地挑战。Ryan和Deci认为阻碍需要的满足,会引起消极的心理结果。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要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如何在现实与乐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Schneider(2001)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此原则上不会产生不现实的对于环境或事件的评价,能够作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对成熟的.防御机制的研究方面,心理学家Vailliant提出要描述积极的心理过程必须在生命全程中研究。因为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心理适应机制应在一生中得以展开。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对三个大的成人样本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在所得结果的基础上,Vailliant总结了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成熟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快乐的生活的作用。
关于智慧的研究,美国心理学会的第一任主席Hall曾努力试图研究出一个智慧随年龄变化的模型,但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近年来,对智慧的研究又有所回升。Baltes和Stawdinger报告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已经建立一个复杂的模型,将智慧视为在追求个体和集体的优秀过程中用来组织知识的一种认知和动机的启发性运用。他们对智慧的定义为一种有关生存的基础实用的精妙的知识系统。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对压力的应对策略可简单划分为趋近策略(例如解决问题或者寻求社会支持)和回避策略(例如逃避或者否认)两类,趋近策略比回避策略在应对压力中更为有效。有研究者利用“大五”人格来研究人格因素与应对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维度与趋近应对策略之间有显著的关系,而神经质的维度与回避策略相联系,而神经质的反面,情绪的稳定性,则与趋近的应对策略有关。
三、关于研究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和LauraKing在《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中指出:“非常遗憾,心理学家对如何促进人类的繁荣与发展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对此关注不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妨碍了对这个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实际上,关注人性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许多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如临床心理、咨询心理、社会心理、人格心理和健康心理学等等,都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的范式中将注意力转向对于人性积极面的研究,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都更加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治疗、咨询、培训、教育、人际交往更为有效和顺畅。当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不成熟,缺少完整的理论框架,不成体系。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大量的实践研究。尽管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至今仍存在缺陷,但并不阻碍“积极”这个理念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Seligman和Csik2szentmihalyi在“答对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评论”中坦承积极心理学命题存在不足,但他们以更乐观的态度预言了积极心理学的光明前景。西方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提出了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有待于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工作者继续探索。
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的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种这些积极的情感和积极因素,然而中国古人曾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而一些常识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的人在其成功的过程中经常要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很烦琐、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很痛苦,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成功者?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是否可以转换?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等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解决,必将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注重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个分支,它以人性及其差异作为其核心,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1 浅谈人格心理学对于设计团队合作的影响 摘要: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同时在设计行业,团队合作更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创意以及不同理念相碰撞所产生出的火花往往是让整个设计升华的过程,然而设计行业的团队又有别于其他团队,因为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着相对比常人更加突出突出的人格特征,那么所产生的差异化也会更加明显,但如果一旦能够达到完美合作并且让每个人的思维都保持相对独立,团队将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关键词:人格 ;心理学; 团队; 合作 人格心理学与团队合作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而在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在随后的十年里,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种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一定符合这个集群所在的所有特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道的的具有双重人格,因此本文将借由海伦·帕尔默的《九型人格》来将人格进行大致分类,对于人格的分类不是画地为牢将自己禁锢在某种或多重人格当中无法自拔,相对来说每一种人格都包含着缺陷,所以不断的去根据不同人格的缺陷完善自己是团队合作当中的重要部分。 九型人格所归纳的九种人格:完美型完美主义者,全爱型给予者,成就型实干者,艺术型浪漫者,智慧型观察者,忠诚型怀疑论者,活跃型享乐者,领袖型能力者,和平型调停者。不论哪一种人格都有其图特的行为准则以及处事特点,在所追求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上都有着自己特别的一份准则,所以,如何将不同的合作对象进行相对正确的人格分类并将他们各自的行为特别加以总结归纳,明智的向他们安排在一起进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个设计团队当中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合理的分工,一个成功的设计团队往往有以下四种人的存在,领导者,组织者,技术者,狂想者,那么,这四种人在设计团队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起作用也不尽相同。 首先在一个设计团队当中,领导者的地位至关重要,一个领导者除了具备优秀的业务能力之外,同事需要兼顾大局,看清眼前局面,能够清晰地做出最有利于团队长远利益的正确决策,那么在九型人格当中,适合于做领导者的莫过于领袖型,能力者,其处事特点是:追求权力,有正义感。喜欢做大事;是绝对的行动派,一碰到问题便马上采取行动去解决。具攻击性、自我中心、轻视懦弱、尊重强人。而本文说过任何一种人格都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弱点,与这类人合作时,保护其强烈的自尊心以及沟通特点都是合作者需要注意的,而其本身需要注意的则是对于自身虚荣心的膨胀加以控制以及避免冲动以伤害到他人。 团队的第二个部分,组织者的人选则应该是多样的,具有以下几种人格的人都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这也就意味着,组织者的工作对外的涉及面是相对较广阔的,这个团队位置需要对整个团队的思维进行一个大的整合,将所有零散的创作灵感以及想法都通过完整的策划运用到现实当中去,而适合这种团队位置的人分别是他们分别是:智慧型,观察者,和平型,调停者,这两种人都饱含的丰富的人格特征,其中,观察者的特征为冷眼看世界,抽离情感,喜欢思考分析,要知很多,但缺乏行动,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喜欢精神生活。而调停者则属于须花长时间作决定,难于拒绝他人,不懂宣泄愤怒;在跟这两种性格的合作对象相处时需要注意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他们始终对团队保持如一的热情至关重要,长时间的冷淡会使他们趋于平淡,安于现状。 设计团队的第三个部分,技术者,技术者需要将整个团队零散的各种灵感与理念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实现,是整个团队的技术支柱,被重视的成就感几乎是他全部的动力,那么是个这个团队位置的则是成就型,实干者,他有着强烈好胜心,喜欢认威,常与别人比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价值高低,着重形象,工作狂,惧怕表达内心感受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当与这类人合作时除了同样需要兼顾到他强烈的自尊心之外,还要注意其野心的膨胀等不安定因素,过分的赞扬以及支撑团队技术工作的重要工作特质会让其展现出更突出于常人的自我肯定与自我价值,而其自身也需要注意不能过分要强,需要与领导者的性格达成共识,同时组织者需要从中调停以及整个所有不理因素并排开。 设计团队最后一个部分,狂想者,狂想者需要的是异于常人的感性思维,以及敏锐的感受力与观察力,需要能够将源源不断迸发出的灵感整合并完整的表达出来,能够为整个设计团队源源不断的提供自己最大胆的设想以及最具创新意识的理念,那么毋庸置疑适合于这个部分的则是艺术型,浪漫者,易受情绪影响、倾向追求不寻常、艺术性而富有意义的事物,对美感的敏锐可见于独特的衣着,及对布置环境的品味显出他的独特性、极具创造力。当与这类人合作时需要时刻细心注意其言行,其敏锐的感受力也许会造成团队之间的误会,同事其自身需要加强正确的心态,易悲观消沉的心里特质有时候会将整个团队的气氛带入谷底。 在设计团队中当中,这四种人的存在必不可少,而在当今这个社会,团队合作是发挥团队最大作用的根本所在,将人格心理学与设计团队合作黄金法则相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一个团队真正应有的实力。而当所有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并将力量最大化。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2 浅析人格心理学范畴的性 【摘要】 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性与人格是互相影响的。文章介绍了心理学家对性与人格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对同性恋及性变态者的人格研究、影响个体性态度的人格变量、男女两性对待性态度的异同。文章最后提出应探求性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性; 人格; 同性恋; 性变态; 性态度 几千年来,有关性的描述频频出现在文学、绘画等作品中,但真正系统地研究性却只是近一百年的事,人们对性的研究已涉及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目前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性心理异常与人格的关系,另一个是对性态度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两个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试图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1性心理异常与人格 同性恋 一些学者认为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有生理上的差异,也有人认为二者在生理上并无差异,只是对性伴侣的选择有所不同而已。大多数研究发现,就约会次数而言,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并无不同,只在性态度上有显著差异,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加放纵;在关系卷入和对伴侣的性行为两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但同性恋的排他性较异性恋低[1]。总之,研究未发现同性恋者具有某种共同的人格特质。 性变态 性变态者通常由非正常的性行为方式去寻求性满足,有关性变态者的人格研究较多,一般认为,性心理异常者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如有人对男性性变态与男性强迫症进行MMPI对照分析,发现二者在人格上有共同的特征:退缩、敏感、拘谨,表明性变态是一种强迫行为,性变态者更加柔弱、缺乏自信[2]。 目前有关性侵犯者的人格特征研究较多,研究结果暗示:性侵犯者更可能是人格方面的问题,而不是精神异常的结果。例如:性侵犯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较高,而在外倾性、尽责性上的得分较低;强奸犯有较高的自尊和强烈的男性优越感,对自我的优越感也很强[3]。因性侵犯而入狱的罪犯比因其它罪行入狱的罪犯表现出更多的强迫性和回避性[4]。 性功能障碍 与性有关的另外一个领域是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与人格(心理)问题互为因果。研究已经证实:有勃起、射精困难的男性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惩罚、对抗性、愧疚感、对拒绝的敏感性,更高的外控水平,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害怕承诺、担心失去对关系的控制、有较高的性愧疚感[5]。 在当代,提到性就不能不提艾滋病。艾滋病与人格并无直接的联系,但一些人格特征如感觉寻求,却可能增大性行为的危险性,高的外控水平也可能与此相关。较高的神经质、较低的尽责性、较低的宜人性得分与高风险行为有关,同时高风险组在自我效能、自我约束、成就动机上得分较低[6]。 2对性态度的研究 性态度量表可同时对性态度的几个维度进行测试:性的放纵度――个体认为可以和许多人保持性关系而无需承诺;性实践――性行为同时有控制生育的义务,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性的理想――性是爱的表达方式;性的工具性倾向――性不过是追求身体愉悦的工具。 人格变量对性态度的影响 如前所述,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是人格与性的关系。五大人格因素与性态度、三种性行为之间彼此相关。男性在性兴奋与性好奇两项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性满足上的得分高于男性。另外,神经质与外倾性两种特质对个体性态度的预测力最高,其次是尽责性和经验开放型,个体的性行为则与神经质、尽责性、宜人性三种特质有关[7]。目前常被心理学家关注的人格变量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尊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与其外表吸引力、成败经验、以及在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有关,因此个体对性的态度受到所属群体性规范的影响,如果群体性态度开放,则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对性放纵、性实践和性理想的认同均较高,当一个社会团体的性态度较保守,或一半开放、一半保守时,成员的自尊水平与其性放纵的程度并无相关。也有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无论是男性被试还是女性被试,自尊与性态度均无显著相关,但自尊水平与对性的工具性态度有微弱的负相关,低自尊者更倾向于把性当作是满足身体需要的工具。 女性自尊水平会影响避孕行为[8],高自尊的女性在避孕行为中感觉到的风险性较低,即她们认为自己意外怀孕的可能性较低。当性行为中怀孕的风险性增大时,高自尊的女性却常常会低估了这种可能性。 内倾和外倾内、外倾是人们描述人格的常用维度。外倾的人在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上得分较高,内倾的人则正好相反。我们可以假设外倾者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更早、频率更高、有更多的性伴侣。研究支持了以上假设,而且外倾者比内倾者更早获得有关性的知识,对性的态度感到更加愉快,更喜欢寻求新鲜感,对性活动的兴趣范围更广(同性恋除外)。 自我监控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高度自我监控的人会随时根据社会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监控水平较低者则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情绪和看法行事。高自我监控者更加愿意与除伴侣之外的其他异性约会,他们更愿意与并不熟悉的异性发生性关系,有更多的性伴侣,参予了更多不同的性活动[9]。为什么高自我监控者有更加放纵、自由的性态度和范围更广的性倾向呢?研究发现,高自我监控者更多地将自己描述为“具有诱惑力的”、“善于调情的”,更多地将自己的约会伴侣描述为“善良的”、“真诚的”、“礼貌的”、“温暖的”,也许是这种对自我和异性积极的知觉方式,使得高自我监控者有更多的机会与异性建立性关系[10]。 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显示“真我”的内心活动,自我表露是人际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Miller等人曾用自我报告法测试个体对恋人的自我表露水平,以及激发他人进行自我表露的能力,发现性放纵、对性的工具性倾向与自我表露无关,但性实践和性理想与自我表露呈正相关[11]。 男子气和女子气男子气与女子气与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同有关,指一个人所具备的社会普遍承认的、分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如男性威猛、果断,女性温柔、细腻。研究表明男子气的特征与性放纵呈正相关,相反,女子气的特征与之呈负相关;男子气与性的工具性倾向无相关,女子气则与之成呈负相关。 另外,一些人研究了人格特质对已婚夫妇性关系的影响,发现影响性满意度的是伴侣之间的关系,不是人格特质[12]。在评价伴侣关系的四个维度:亲密性、一致性、独立性和性关系中,亲密性对伴侣间关系的满意度贡献最大,性关系所起的作用最小[13] 。由此看来,人格变量对性的影响更多地发生在未婚者身上,他们尚未建立长期、稳定的婚姻关系;对已婚夫妇而言,长期的亲密关系已使人格特质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关系本身。 性态度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性别的不同也使得男性和女性在性的态度上有不同的表达,对性态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性的态度上,男性和女性既有共性,也存在性别差异。 婚前性行为在对婚前性行为和手淫的态度上,男女两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男性大多表示赞同,女性则相反。在第一次性交的年龄上男性和女性是相似的,但在“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原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女性因为感情因素而发生性行为的数量是男性的两倍,而男性由于好奇的原因发生性关系的数量是女性的两倍。对随意的性关系赞同与否,男性的回答更多是肯定的;对特殊性行为的态度,男性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女性则更多地是由于爱或被需要。而对于情感因素是否是发生性关系的必要条件,女性更多作肯定回答[14]。另外,男性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比女性早,性伴侣比女性多。 性吸引力的来源男性和女性都同意外表的吸引力是引发性愿望的最重要的原因。有趣的是,男性常认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使男性更有魅力,女性多认为温柔、无助、脆弱会使女性更具吸引力。而事实上,女性并不是如此看重男性的社会地位,同样,男性也并没有对女性的温柔表现出特别的兴趣。 对性关系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在性的态度上,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都比男性更加严厉、苛刻。例如在中国古代,男性可以三房四妾,而女性即便是丈夫死后也终身不得改嫁。那么,男性和女性自身对性的评价标准是否有差异呢?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两性都对有感情的性关系评价更高,表明在性关系的评价标准上并无性别差异。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认为性背后的关系背景更加重要[15]。 总而言之,就性态度而言,男性和女性确有差异。在性态度量表的102个项目中,有73个项目是有性别差异的,其中包括测试放纵度的全部29个项目,几乎每一项有关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加放纵,同时大多数研究结果都显示,男性的性态度有更多的工具性倾向。不过,在性行为的实践和对性理想的认同上男性和女性的得分是相似的。在性的自由度和工具性倾向上,也并不是说男性就持十分赞同的态度,只是他们不赞同的程度比女性小而已。与差异相比,两性之间的共性仍然是主要的。 3性与爱的整合 尽管性和爱并不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时候,爱是性关系的动机,而性是表达爱的重要方式,二者有着共同的人格背景。正是因为有了爱,才使得人类的性与动物区分开来。为了用科学的方法寻求性与爱的关系,研究者还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其中包括六个分量表:浪漫式、游戏式、伴侣式、现实式、占有式、奉献式的爱情。将这六个分量表和性态度的四个分量表混在一起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得到三个因素:游戏式的爱情态度与性放纵和性的工具性倾向彼此呈正相关,属因素Ⅰ,而奉献式的爱情态度与此呈负相关;浪漫式、占有式、奉献式的爱情态度,性的实践、性理想都注重伴侣间的情感与承诺,同属因素Ⅱ。现实式的、伴侣式的爱情态度最看重的是关系的长期稳固性,属因素Ⅲ,并与占有式的爱情态度呈微弱的正相关,与性放纵呈微弱的负相关。 4小结 从性与人格的研究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性对于人格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一百多年前,Freud就曾经以性心理的发展来解释人格,但Freud显然夸大了性的作用,并因其泛性论而广受批评,于是在他之后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再也没有了性的位置。性与人格关系的研究提醒我们:在性与人格的关系上,我们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呢?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性心理异常者同时也是人格异常者,而人格障碍在性行为上常有极端表现。临床上对心理障碍的研究也表明,人格障碍与童年期性心理发展受阻有关,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性心理的发展对人格发展可能有极其重要的、但被我们长期忽视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有关性与人格的关系主要集中于对性心理异常者的研究,对性态度的研究尚属空白,这说明虽然我们已经不再“谈性色变”,但性似乎还没能登上心理学研究的“大雅之堂”。另外我们也看到,对性与人格的研究成果尚未能纳入到已有的人格理论体系之中,笔者认为,这正表明我们对于性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知之甚少。我们想要知道的决不仅仅是性变态者有哪些人格共性,而是性心理在人格发展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因此,我们对性与人格的研究重点在于把性心理的发展放在人格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求性之于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R. G. Sexual jealousy in the relationships of homosexual and heterosexual men: 1980 and 1992.[J].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2: 313-325. 2.魏立莹.男性性变态与强迫症的MMPI对照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1996,9(1):10. , R. F., Smart, L.,& Boden, J. M. 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103:5-33. , S., Hope, T., O Donnell, I., Jacoby, R. Psychiatric, demographic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sex offender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2, 132: 219-226. , R. C.,& Leiblum, S. R.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evaluation of sexual desire disorders[J].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87, 23: 141-162. , K. K., Herbst, J. H., Masters, H. L. Personality pathways to unsafe sex: Personality, condom use and HIV risk behavior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2, 36: 117-133. . P. C. L.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ex: Preliminary finding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 28: 1133-1141. , G. E., Gerrard, M., & Gibbons, F. X. Self-esteem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of vulnerability to unplanned pregnancy in college women[J].Health Psychology, 1997, 16: 137-1146. , M., Simpson, J. A.,& Gangestad, S. Personality and sexual rel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181-190. , R. J., Abbey, A.,& DeBono, K. G.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ex game”: The effects of gender and self-monitoring on perceptions of sexuality and likability in initial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20: 1333-1334. , L. C., Berg, J. H.,& Archer, R. L. Openers: Individuals who elicit intimate self-disclosu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50: 428-438. , J., Pfrang, H., & Rausche, A. Personality traits versus the quality of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as the determinant of marital sexuality[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83, 12: 31-42. , M.,& Fehr B. Dimensions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2, 19: 253-270 , J. L., Velk, K. D., & Hyde, J. S. Differences of males and females in motives for engaging in sexual intercourse[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85, 14: 131-139. , L., 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Gender and sexual standards in dating relationships[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2: 359-369.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2. 大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3. 关于人格心理学的论文 4. 人格心理学论文参考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相关论文1500字
心理学有关气质类型探析的论文篇二:《大学生气质类型、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摘要】 目的:从气质类型、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的程度来探讨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 :采用心理一致感问卷、气质类型问卷和社会焦虑问卷调查结果。多血质得分与心理一致感得分呈正相关,与可控制感、可理解感、心理一致感相关。社交焦虑得分与多血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质得分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 结论:大学生中多血质占多数,其次为粘液质和混合型气质,抑郁质和胆汁质较少。多血质的学生不容易焦虑,抑郁质的学生更容易焦虑。多血质与粘液质的学生其心理一致感水平较高,抑郁质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较低。 【关键词】大学生;气质类型;心理一致感;社交焦虑 Antonovsky 解释心理一致感为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认知,是个体内部稳定的心理倾向。张玲的研究表明:具有抑郁质特征气质类型的运动员比其他气质类型的运动员具有更高的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趋向,差异有显著意义[1]。II型糖尿病的病人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对其自我护理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高心理一致感患者,相应的自我护理行为的能力也较高[2]。Sakari Suominen进行的纵向探索也指出:个体的心理一致感能预测其身心健康状况,而且没有性别上的显著差异[3]。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随机抽取河北联合大学1-4年级大学生350人,收回有效问卷326份。 研究工具 气质类型测试题:又称“陈会昌六十气质量表”。该量表共60题,每种气质类型15题,测量出4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具有较好信效度。 心理一致感量表:由13个项目构成,分为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三个维度。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 社交焦虚量表:含有6个条目,不仅测量主观焦虑,同时也测量言语表达及行为举止上的困难。量表的得分范围从0(低焦虑程度)到18(高焦虑程度)。 2 结果 气质类型基本情况:大学生中多血质类型最多,达到,其次为粘液质占,混合型中多血质-粘液质最多,达到,三种及三种以上混合型也达到,抑郁质和胆汁质较少。 心理一致感和社交焦虑情况:显示单一气质类型中多血质心理一致感最高,其次为粘液质和胆汁质,抑郁质的情况:心理一致感最低。在全部类型中多血质-粘液质类型心理一致感水平最高。单一气质中,抑郁质社交焦虑得分最高,其次为胆汁质和粘液质,多血质得分最低,在所有类型中胆汁质-抑郁质的社交焦虑得分最高,胆汁质-粘液质合型气质得分最低。在气质类型的4个分量表上男女得分差异不显著。心理一致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并且不同年级心理一致感得分差异显著。 社交焦虑结果:不同性别社交焦虑得分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心理一致感得分差异显著。 气质类型、心理一致感和社交焦虑三者的相关分析:由表1可知,胆汁质和粘液质得分与心理一致感得分相关不显著;多血质得分与心理一致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抑郁质得分与心理一致感得分呈负相关,其中与意义感相关不显著,与可控制感、可理解感、心理一致感相关极其显著。 由相关分析还可知,社交焦虑得分与多血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质得分呈极其显著正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中多血质占多数。不同气质类型的心理一致感中,多血质-粘液质类型心理一致感水平最高。还可以看出大学生中多血质的学生不容易焦虑,抑郁质的学生更容易焦虑。心理一致感在年级上却存在显著差异,发现大一学生的心理一致感较高。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更加明确,随着年级增加课业负担也开始增加,特别是到了大三、大四开始面临就业压力,才导致心理一致感水平降低。 多血质的学生群体更容易检出高心理一致感者,抑郁质的学生群体更容易检查出低心理一致感者。总之,提高大学生心理一致感水平对降低社交焦虑有很重要的影响,要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玲.我国高校高水平女排运动员竞赛焦虑和气质类型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 林田,林细吟,万丽红.II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与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9,1(23):22-24. [3] Skarsater,. Rayens, A. Peden,L. Hall,,,H. Proehazka. Sense of coherence and recovery from major depression :A four-year follow-up.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8,107(l):54. 心理学探析的论文:《浅谈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激励机制》 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的背景下,我国许多的生活在快节奏的人在心理上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心理学在我国的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人们认识到了心理学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教育部在1998年开始逐步开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设置,使得许多的高校开始出现了应用心理学。当前的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众多的分支中的一个,其中也是作为在实践应用中操作性最强的一个。对于各种社会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的心理问题研究也是最多的。由于其实践性的重要特点使得我国在对于应用心理学的培养变得十分的注重,其在心理学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 一、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当前教育部对于本科应用心理学的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目标: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心理学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在各大政府事业机关、公益性机构、私营企业中从事相关的心理教育、治疗、咨询等业务的开展。我国需要在心理学领域中培养出高级的专业人才。同时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以外,还需要培养出对于心理学中延伸到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复合型专业高级人才,在工作中不大能够胜任专业性的心理知识以外还能够从工作中对于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析的心理学人才。 (二)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应用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 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心理学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结构,对人类社会心理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要学生在对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操作性要强。在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在进入社会以后面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学生在心里足额中还需要学会其他的相关技能。对于心理问题存在着的心理测量、实验技能与咨询交流都需要牢固掌握。在未来专业性是对一个优秀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重要评价之一以外,其他的技巧的解决还是需要的。特别是实践性,实践性的残缺对于一个学习应用心理学的人才来说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了。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对心理知识的掌握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对应用操作性上十分的欠缺。对于心理学实践性与操作性上的技能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特别的有问题。当前21世纪在对于人才培养上尤为突出的表达出对学生实践性的看重。但是在学生出身社会以后,通过相关的专家反馈出来的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完美的进行处理。自此导致应用心理学的培养人才上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三)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按应用心理系的学生再出来工作以后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导致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用人单位对于当前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导致在用人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性。当下的应用心理学对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的需求心都十分巨大的,同时对于面对社会的需求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学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过多的人员的收入导致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出现了偏差,大多数的学生在对于具体心理学案例的实践操作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决方案,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在对专业的对口上不能找到适合的相关工作。 通过相关国家数据的统计,我国各大高校在心理学中开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达到九十所之多,相应的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急剧增长,对于这部分的学生培养上资源达不到相关的配套,导致许多出来的学生在读完大学以后出来找工作都变得十分的迷茫,专业知识的不做加上操作技能的不做使得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激烈的状况下选择其他岗位进行发展。因此在对高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培养上急需要调整。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把单一学习应用心理学知识转变成为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使得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直接对于工作上手。这也是当前各大高校在转变教育模式上的一个方面。把传统课堂教育结合到现代化的专业教育中去,培养出学生专业能力过硬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生。 在过去传统的心理学教育中,大多的高效更加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导致在心里教学中除下了过度的强调本科学位,对于心理学的知识教程更加的具体化,教学方面繁荣教条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过长,对于教师教授的东西不能够及时的消化,致使学生在学习过后,长时间的不用遗忘的速度加快。同时在应用过程的欠缺导致学生能力与技巧也十分的缺乏。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建构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当下我国各大高校在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中指定的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大高校在教学中只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在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十分的缺乏。当前应该按照社会的发展制定与心理学项符合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培养出能够与社会衔接的应用性心理学本科生。 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选择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两大模块”与“四个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想要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的与社会衔接就必须要按照,在各大高校中就必须要提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型,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于此学生的教学理论学习时间就必须的压缩但是其他方面技能的学习就得不断的提高。 在对于应用心理学教育当中学校对于课程的排列就不应该一直处于过于严密的状态,过于强调专业性的严密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理论上的课时加重。学校对于当前的课程安排应该实现做不改变,对于学生教学中出现的相关于专业性联系不够严密的专业就应该砍出,同时对于细微的知识分支也应该移除。加大对主干知识的理论讲解以外还同时加大对主干应用教学知识的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在此学校还可以开设关于与其职业考试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明确以后在职业发展中的目标。同时增加选修的专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学习以外的专业技巧。 (二)建构深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应用型心理学的教育主要还是局限在课堂上填鸭式的传统教育,对于专业性应用性的教育十分的缺乏。教师在课堂上的纯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十分的困难,在他们看来学习的知识过于的抽象化,不能够通过实践来引出理论上的知识共鸣,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于的困难,老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当前单一的模式下对于培养人才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英才应该联系实际对于学生的教学中出现的抽象化过重的现象进行改进。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该精简化,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简明重要化突出。同时对于理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态发展的过程,同时积极的改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上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各种模拟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实践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理论知识扎牢,同时实践能力提高。能够在未来实际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 (三)建构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等实践教学机制 在心理学的教育当中,实践的操作型十分的重要,学生应该通过实践的操作型对于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操作使得学生能够有了解心理理论知识的发展同时在同时在实践中对于实践 报告 进行分析与阐述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方案,使得学生能够个更加深入了解到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的计算机试验点也能够理解能够与实际操作中更加贴近所学的知识。这样局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完全的发挥,潜力也能够得到调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得到更加的深化。每个学生在训练中得到的 经验 在未来也能够通过事业中的案例中得到完全的应用。 (四)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实习的长效机制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当前的本科实际心理学操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操作性的加强也至关重要。但是现在学生对于实习中出现的操作时间难以保证,同时出现形式单一的问题。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与实习的长效机制。开始对于学生应该采取对各专业的共同发展使得学生不是完全孤立在一个学科当中而是能够进行多元化的了解,使得实习的形式不再单一而是十分的具有层次性与实际感。其次在对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质量不过关,教学系统有问题的现象出现,硬件上面的问题导致学习方面也不能够保障实践性的操作能够完成。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设施,使得实习的专业性能够得到保障。最后,学校还应该对于学生的操作性提高进行大一一大二的每年定期的实习安排,使得学生能够在大四的时候拥有固定的操作能力,在未来的操作中能够有基础扎实,当前的学校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方案是的计划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按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五)建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还是对于应用心理学的评价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的考察主要涉及的是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心得看重。因此当前对心理学的考评当中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考评中能够科学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对于学校的考评也能够完善,一套完善的应用心理考评,能够使得教学环节的实践质量得以提高。 在对于考评制度当中,对于专业技能够通过考评的标准进行改善。提高考评的多元化,在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以保证的同时,对于每门功课除了通过常规的考试测评以外还能够通过相关技能的考核,在学校要制定一箱专业的测评标准与程序,通过程序当中出现分散测验集中考核的状况了解学生当前的状况。 其次,在专业化的实践能力测试中学校应该采取教考分离的政策。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状况通过组织专业化的人才进行考试测评,每学期能够通过定向的分析测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其中当前能够安排两到三周的时间进行能力的考评,考评的方式能够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学生能够表现各种心理实际的咨询案例与可以通过实践性的心理报告测评,咨询与研究。同时在此通过严肃性的论文上交实验的报告与心理阐述。这样就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尽早的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六)建构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 在当前的大学生培养当中不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能够对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与阐述。因此对于老师的教育过程也需要达到专业性的提高。教师在专业性的提高当中应该需要站在应用心理学的前沿,不断了解当前的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同时教师在了解过程中,还需要老师能够抽出时间来在更高的院校进行学习与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校教师积极走进社会进行实验教学,在社会中通过情深的经历与实践使自己能够成为一线的心理学教育的先锋者。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状况与一线实践的老师进行制定完善的心理制度的测评。 总之,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猜你喜欢: 1. 有关学习的心理学论文 2. 关于设计心理学论文参考 3. 浅谈高中心理学相关论文 4. 有关教育心理学探析的论文 5.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毕业论文 6. 有关行为心理学论文
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析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 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二是《春秋》于客观记事之中“寄其微言大义”,故有“春秋”笔法之说,对后代学者撰写文学史影响极大。 有当代学者认为:“新文学史既然是史,又与现代政治有那么密切的关系,研究中就必有禁忌,因而要有精神准备,在史德遇到考验时,能够站稳脚跟。古时所以创造了‘春秋笔法’,就因为在不让讲真话的时候,可以隐蔽地讲真话’,川。孔子的《论语》提出“十世可知”即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历史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印的进化论思想,“不以人废言”即的治史准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重要内容。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已成为历代文学史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相对于其他学术或学问独立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了较为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魏晋南北朝也是文学史研究自觉的时代,主要标志有三个。 一是史书中立《文学(文苑)传》。范哗的《后汉书》在《儒林传》外别立《文苑传》区分出儒学与文章之学的不同。萧子显在《南齐书》中立《文学传》,并在传后撰写一篇长论,叙述属文之道及文章体变。此后《文学(文苑)传》便成为多数正史沿用的通例。 二是出现研究文学史的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对文学体裁专门考察其源流,分别其特征,概略而全面、条理化地勾划出文体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是一篇文体史研究专论。钟嵘的《诗品》探讨五言诗体的源流变化,把品诗与辨流结合起乘,在对作家品评时都把每位诗人放人这种诗体、题材和表达方式的继承源流关系之中。《诗品序》史论结合,既系统阐发他的诗歌理论,也概述了五言诗的发展历史。钟嵘品评作家作品的优劣虽然也有不少涉及社会因素,但大多是以审美因素为标准,他提出并推祟诗歌创作的“滋味”,以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显示出钟嵘的文学史观的审美倾向。 三是出现了专门的文学史论。《文心雕龙》中的《通变》、《时序》是论述文学发展的文学史论专篇。《通变》被作者归之于“剖情析采”的创作论,实际上是从文学自身演变的历史来探讨文学发展规律,作者概述历代文风的衰变之后,从文学创作自身寻找原因:“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争相模仿现代的而忽略借鉴古代的,是造成文风黯淡文气衰落的原因,如何解决文学发展中出现的这类令人优虑现象,刘娜认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革新,“通变则久”,但革新之时必须注意继承,一方面要“变”,一方面要“通”,这样,文学的发展才能充满活力,‘旧新其业”。《时序》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完整的文学史论。刘叙述了“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的文学发展历史,考察了文学演变与历史社会状况的关系。如文学受政治教化的影响:“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又如,文学受包括学术风气与文化氛围的世情的影响。屈原、宋玉等人的瑰异文思与艳丽文辞“出乎纵横之诡俗”;建安文学由于当时“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的;东晋由于清谈风气的影响,时势虽极艰难,文辞却写得平静宽缓,“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聪在《时序》中还涉及到影响文学发展的其它因素,见解应该说是相当深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既要确立它自己的独立地位,还要确定它本身的系统的内容。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应该有更深的层次。它应包括断代文学史、各体文学史、文艺批评史和文艺思潮史等。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史还应当有自己的辅助性学科。初步想来,至少应有如下几项: (1)文学史文献学。它是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资料的,是整个文学史研究的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整理和校勘作晶、作家传记材料和其它背景性材料等第一手文献,二是对有关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进行摘编和分类,以备索引和参考。 (2)文学史方法论。它属于文学史研究的基础理论,从理论上总结以往的文学史研究的经验与教训,注意文学史研究最新成就在方法上的特点,并评介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引进国外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思潮,不断探索既体现人类思维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新成就,又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古代文学史实际的研究方法。对文学史学科特点的探讨,也属于方法论的范围。 (3)文学史编纂学。它专门研究文学史著作的叙述方法与编纂体例。诸凡记传体、编年史体或“分体合编”式、“时代为纲作家为序”式等不同体例,都要分析其优劣、比较其高下,然后为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到最适合的叙述方法。 综上所述,文学史有其不可靠性。如前所说,而许多原始记录已经不复存在,文学史是人写的,而且是被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所创作。人无论希望自己立场多么公正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思想,并且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影响因而无论是再好的史学家,其所记录的历史都会带有其主观意向,都会与真实的历史有偏差,而且在历代传抄学习中,因所读之人与成书时的时代不同,知识程度不同,以及普遍存在的误读现象,可以说“文学史”即为“人学史”。 然而,因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前人写的文学史终究是给后的人所看,前人有的主观意识在后人身上同样能找到,前人所做过经历过的事情后人未必就不会去做去经历。相反,许多后人所做的事情在前人那都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记录。正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朝代如何更替,在中国可追溯的近三千年历史中,中国文坛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发生文艺复古运动,每次复古运动之后又会有更激烈的新思想新文化爆发。因而文学史又有其可靠的一面,毕竟前人还是留下了不少文字作品,白纸黑字还是有根可寻的。 如果可能,在编撰中国古代文学时,应该同时关注不同朝代同一文学运动或者相似的文学改革(如观察不同朝代但同样都发生过的“复古”运动),以此作为对比,相互对校,从中发现它的规律或者谬误,这样大概更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构建。 参考文献: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 张弘 社会科学辑刊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述论》 佴荣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 《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构建及其特点》 钱志熙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文学遗产-二三年第六期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2 试论古代文学史课中的师生互动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史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倡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教学相长、情感上互相感染和观念上相互碰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理论和知识扎实、具有较高鉴赏、分析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课程师生互动 近年来,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上自先秦下至近代的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文学遗产,历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听与记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上,采用文学史知识与作家作品介绍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笔者在在教学中,借鉴同行的教学经验,尝试引进师生互动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古代文学史课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教学相长、情感的互相感染和观念的相互碰撞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相长:传授正确的知识这是古代文学史课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尤其是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增强人文素质,是古代文学史课的一个较高目标。实现以上的目标首先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授课方式。 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进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让学生参与到讲课环节中的课堂结构方式,即提前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提炼出几个典型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围绕相关问题查阅资料,撰写出发言或讲授提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设计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如讨论(或辩论)式、教师(或学生)答辩式、案例分析式及学生主讲教师总结式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分析,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业务进步,因为教师要花比传统授课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以准备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中学生有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解答。 如在讲《史记》文选时,学生对《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做了大量的查阅文献的准备,分小组做了幻灯片,对作者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传主的生平事迹及历史评价、作者艺术特色等都有独特的分析、讲解和讨论。学生也对一些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答。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和提高的机会。教学相长,收获很大。 二、情感的互相感染:古代文学史课的师生互动,应是在情感层次的互动。文学是人的文学,历代的经典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人生情感与深刻的生命感悟。一部古代文学史也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情感形成发展的历史。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领悟凝结于其中的个人与民族的信仰情操精髓.对于陶冶接受者的精神品位与人文素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古今社会文化背景和氛围不同,今人思想感情、心理结构、感知世界的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方式等与古人有较大差异,学生不可避免地对古代文学感到隔膜,他们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人的所感、所思,对古代人的生活、对古代文学普遍缺乏兴趣。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人格。 无论是一个作家的生平创作、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一种创作方法的产生和更新等都离不开特定时代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大量史料,要非常熟悉史料,以致烂熟于心,在向学生讲解之前要预先转化为自己呼之欲出的感性体验,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进行描述与讲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在对作家作品进行讲解时,采用一种领悟式的体验阅读与理解方式,尽量避免理性的拆解与分析或直接的结论宣导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避免损害作品情境的浑融和圆满或对作品及作家真实感情和主旨的片面理解。重在实践一种获得结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富有情感的环境感召下,激发学生自身对作品情感体验的认同。 如在讲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名士风范产生的时代背景时,学生对阮籍、嵇康等名士的言行觉得可笑、不可理解。讲授中引用大量数据和事例分析,并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例做类比,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论述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使学生从理性和情感上认同当时文人的特异言行的合理性。 再比如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思乡思亲的名篇,讲授时调动学生的人生经历,联系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使学生对作品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情感互动应贯穿于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始终,可以是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款款深情,也可以是对某一文学现象的慷慨叙述,还可以是对某个作家境遇的深切同情拟或是对某部作品的深情解读,等等不一而足。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使教学效果成倍提高。 三、观念的相互碰撞:古代文学史教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发掘的意义在于传统生命精神对现代生存的启迪。古代文学史教学既要引领学生走入过去,重新体验文学作品本身所达到的人文境界,又要走出来立足当下,让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感受融入文本所传达的人文意义境界。而在教学过程中以当下意识阐释经典文本新的价值内涵与精神意义时.既是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重塑又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传承。 由于古代文学的含蓄蕴藉的特质,历代文论的繁复和时代的远离.今人的价值观与古人之间存在分歧、断裂甚至背离,使得当下教学环境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与精神的理解趋于复杂。在教学中会出现师生间观念上的矛盾,作为教师不要害怕和回避这种矛盾,在宽松的气氛中,耐心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这种观念的碰撞中,既可以修正学生的某些偏激、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也可使教师更接近当代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某种程度上也为教师修正某些落后于时代的观念提供了契机。 这样的观念碰撞在古代文学史课的教学中甚为多见,如对屈原之死的评价、对杜甫“忠”的看法、对古代文人仕与隐的分析、对文以载道的论点的评论等等,教师可适度引导,但不必急于将所有问题均在课堂上找到答案,有些是在目前理论界尚争议的问题,或在课堂上不能一下解决的问题,可留下存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小如.关于怎样学和教中国文学史的问题[J].文学遗产,1991,(3).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2. 古代文学史论文 3. 浅谈古代文学研究论文范文 4.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5.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 中国 古代 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不过,主要从 经济 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 理论 认识评价。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 发展 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 规律 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 哲学 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在我国第一部 政治 议论 散文 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 教育 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 文章 ,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 社会 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 自然 也不例外。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他们大都是书生出身,有一些“咏菊"之类霸气十足的“言志"诗作流传于世。
封建专制社会全盛时期的清代的皇帝更是接受了严格的孔孟之道的教育,讲究“文治",重视诗歌创作。据说乾隆皇帝是写诗最多的人,有四万多首,不过他的诗作质量不高。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可以说是 秘书出身,诗作颇有可观之处。至于那些“守业"的皇帝,在接受教育时都 学习 了诗教课程,在政治生涯中也就写出了不少的文学作品。
从上述认识已经可以看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个不容忽视却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现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帝王文学还出现了中国文学中出类拔萃的作品。
中国帝王文学虽然大部分作品质量不高,但少数的一些文学精品却在各方面都达到一流的文学水平。特别突出的是魏晋时期三曹的诗歌散文。魏王、后被儿子追封为“魏武帝"的曹操,所作诗歌和散文在帝王文学中是非常显著的。他的作品,胸襟阔大,苍凉悲壮,其层次之高即使终生从事创作的“专职"文学家也很少人可以企及。他的大儿子、篡汉称帝的曹丕,不但是一个诗人,而且文学评 论文章更为知名。被封为王的曹植,诗歌尤其哀艳凄绝,水平高超。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现象——父子三人既是开基创业的帝王又是文名卓著的文学家,还竟然开创了一个 时代 的文学——建安文学。
南唐末代皇帝李煜,诗词达到一个高峰。作为退职的帝王却抹不去帝王的烙印,但在诗歌中也就没有了忠君爱国的传统和偏狭的政治志向,以致于上升到人生悲剧的哲理境界。由于帝王大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只要他们认真去创作,其诗文同样的超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帝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意中形成了一种被人们敬而远之的现象。人们不大愿意也不大敢于玩赏和评议帝王文学。帝王文学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使得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们在本能上就已经产生排斥拒绝的 心理。而封建等级观念重重束缚的臣民更不敢公开地指点评论,须知“大不敬"的罪名是要受到株连九族的处罚的。这就是帝王文学之所以没有得到正视的突出原因。
但是,模糊了帝王文学这一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不是完善的文学系统。因而中国人的心理世界的反映也就明显地缺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拿创作观念和主导思想来说,恰恰是帝王文学很少存在那种以孔孟之道为指导的封建观念。这样,人们常用不同的称呼的“龙凤文学"、“天子文学"、“政治文学"、“圣哲文学",其实也就是帝王文学,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正视了,进而还应认真地剖析它的本质。
二、畸形的阳刚文学的产生
在 中国 历史 上,所谓帝王这些极其重要的几百个人物,统治了世世代代的亿万臣民。以他们的名字作为皇朝的代号,本身就是文学 研究 中的一个重要的 社会 因素课题。而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需要认真对待。可以说,不认识中国帝王文学,便无从把握中国文学,也就无从深入地探究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无从建构新的中国文学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种畸形的阳刚的文学,其产生是一种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
帝王文学反映了一种人类个体和群体生命所独有的精神现象。从精神上进行心理 分析 ,凌驾群伦的帝王文学表现了帝王作为个体对于群体无以复加的高傲心态,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心理深处本能极度膨胀而又与封建理性高度统一的意识。古代中国 政治 心理的特点,是一种二律悖反,一方面是常规的理性即儒家的教化——对于帝王来说只是治理他人的工具,另
一方面是政治中心首脑的权力的无限制发挥和本能的极度发泄。与之相对,臣民只能有阴柔女性的态度,只能在自虐的俯首贴耳中产生“移情"式的或者阿Q式的精神满足。帝王则在俯视芸芸众生中得到人生无与伦比的快感。刘邦的回归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宋太祖的咏月诗句“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等,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帝王都是要统一天下的,正所谓“天下一家",而且都憧憬着“系之万世"。“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任何他们所知道的大地上的生物都要受到帝王的统治和宰割。在人类历史上,他们居然也能长达数百年地做到这一点。这样少见的古代文学所反映的心理现象,难道不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吗!须知,由中国特有历史性条件所决定的这种心理所 影响 的群体心态,今天仍然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中国帝王文学有着一致公认的 理论 基础即孔孟之道。如果寻找中国帝王文学在理论层面的东西的话,那么只能说孔孟之道是其集中的 发展 形态。而反映帝王心态深处最本真的法家的帝王之道,在帝王的口头上也在文学的主张中一般是不会被明白道出的。尽管孔孟之道实际上只是帝王教育之道和辅弼帝王之道,但它确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封建观念系统,如“内圣外王"等。封建帝王是很乐于表白自己符合这一儒家教条的。其实,真实的帝王之道是“道儒法并举"、“霸王道杂之"。道儒法的理论深处都存在着高人一等的统治、制约、教导民众的圣王心态,都属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 经济 、政治、地理等条件产生了帝王文学。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自耕自足的小农 自然 经济,但因此也就需要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皇帝来保障统一,消除战争。于是,帝王应运而出,他们的志向都是统一天下,传世无穷。他们的文学主要表达这种志向。在帝王之下,一切人都成为被统治的和被宰割的,包括文学家。这些文学家,都只能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臣服忠诚心理,或者只能在这种心理的前提下抒情言志。尤其是男性的文学家大都是如此。倒是个别的女作家,由于没有了政治发展的可能而注重人生的欲望和情性,反倒写出更多真实情性的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
无论如何,应当承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有充足的理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群受到重视。
三、帝王 文学的特征
中国 古代帝王文学有着显著的区别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当然,有的特点和一般文学的特点有相同之处,如 政治 性,但即使是政治性在帝王文学中也是更为突出的。
(一)政治化极强的文学 内容 。
这一点,与一般中国文学是相同的,只是帝王文学所反映的政治内容处于最高层次,无人敢于摹仿效法。帝王文学是 社会 政治需要即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愿望和统治内容的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早在黄帝 时代 就有了天下一家的政治主张。“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的诗歌,是当时任何人也不敢唱出来的。这种帝王政治,正如王夫之所说“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越是独裁专制,越是追求家族世袭,反而小农 经济 的社会越能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因而,帝王的吼叫成为 历史 的巨响,这在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文学和政治关系上的认识上,同孔孟之道出于一辙,帝王们完全把文学当作政治的附庸。不过,文学家也大都是这样认识的,正像孔夫子一样他们毕生最愿从事的是政治事业而不是“雕虫小技"的文学。文学,对他们来说是政治事业的一个工具,不可能是一种专门的事业。这一点,也是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不同的地方。西方文学家将文学作为生命投入的人生大事业,这一事业在改造社会的人类大道上是和政治事业并驾齐驱的。
(二)唯我独尊的个体精神 心理现象。
佛罗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最深处存在着本能核心。这种本能具有扩张性、残忍性、盲目性,以追求快感为最高真理。帝王在封建理性的辩证统一中,无限度地扩张其本能,以致明目张胆地认为自己——儒家也极力鼓吹——是天下一人,唯我独尊,凌驾群伦。宇宙万物尽为所驱,狂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帝王成为一种畸形大写的人。他们的诗歌,也表现了这种妄自尊大而又是社会需要的心态。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魏王曹操吟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看来,此类人物都需要这样一种自大到了近乎疯狂的心态。而一般的文学,谁人敢于如此狂妄!
(三)主体表现的阳刚雄壮。
中国文学,已经有学者称为“臣妾文学"和“阴柔文学",笔者认为用“ 秘书文学"来称呼更为确切。秘书这种社会 组织的特定职务,具有从属性、服务性和被动性。几乎所有著名的文学家,都做过皇帝的秘书职务。第一个有名有姓的文学家屈原,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道儒佛并举的苏东坡等,都有正式的秘书职务。一般文学家,无不以秘书职务的获得为进取之道。因而,他们也就带上了秘书的特性。再加上,封建社会遵从孔孟之道,将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属工具。这样一来,与欧洲文学家相比,中国文学家群体不能不表现出一种更为欠缺独立自主的弱势来。
就连称为豪放派的登上词作最高峰的辛弃疾都把自己比喻为受到皇帝冷遇的美女。他在《摸鱼儿》一词中写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年轻时自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发出弃妇一样的哀叹:“日暮倚修竹,天寒翠袖薄。"。大诗人被称为“诗仙"、“诗鬼"、“诗圣"等,却没有像西方诗人那样被称作“诗帝"或“诗王"。而帝王文学却正好相反,其阳刚亢奋到了变态地步,为所欲为,不可一世。以“天子一怒,伏巳百万"的凶残,以抢夺“天下之妻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淫威,以“宁可我负天下人"的告白,傲视着匍伏在脚下的臣民。 自然 而然,在文学中的表现,主体性最为强烈,阳刚与雄壮就“舍我其谁"了。
(四)符合 艺术 本质的自我表现。
帝王对于文学作品的 理论 认识以及艺术 分析 是很少的,但是他们流露出来的理论主张和艺术手法却往往符合艺术的本质,而文学成为他们的艺术表现。帝王文学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理论主张是“诗言志"。 历代帝王所作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言志"。这一理论出自于《尚书·尧典》,据说从舜帝那儿流传下来,为孔子所肯定并确定为正统诗歌的理论。言志说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定义,至今仍然有不少人认可。人们广泛认为它是对于诗歌的准确的理论认识。尤其是豪放潇洒的诗人们,无不以言志为自己诗歌创作的唯一主旨。直至毛泽东在五十年代给陈毅的一封信中仍然认为这是诗歌理论和创作的正宗,而他的诗歌也确实是“言志"的,气魄雄伟,有着前所未有的豪放潇洒。言志说抓住了诗歌的一种重要内容,即志。志,是一种人生对于事业、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对于政治事业的远大而又执着的追求。也就是说,是一种特定的明显的心理活动。言志,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在许多情况下是可行的。 但是,整体的诗歌不仅仅言志,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写诗人 其它 心理活动如感觉的。因此,言志说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对于诗歌整体来说又是片面的。特别是,一些政治性强的“志",是规范化的理性化的情感和认识,往往表现为社会化抒情化的议论,显得直白单调。我们所知晓的帝王诗歌,大都是“言志"的。但这也就避免了纯粹讲究“反映"社会生活的误区,使得诗歌更加主观化。
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表现手法。和一般文学相比,帝王文学在诗歌中更加突出地使用象征手法。“言志"的诗歌,主观性很强,所借助的形象十分单调,常常是人们熟悉的传统意象,例如日月、山河、草木等。帝王诗歌中很少铺陈式的细部描绘。与上述相联,帝王诗歌中的意象比较阔大。全部形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不过如此一来,这些诗歌确实给作者和当时的人们以斗争的精神力量。
但是,帝王是从事政治的,日理万机的繁重政务使他们不可能将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投入文学创作。偶有所作,也常常是有所为而作。这就使得帝王文学不能在艺术上产生突破。帝王文学属于传统的文学艺术,不重视艺术的创新。好在帝王文学的本意大多不在使用艺术来从事教化,这倒使得作品更多情性的表现,更接近于文学本质。
四、帝王文学与今天文学发展的关系
帝王文学,与今天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却也被置之度外。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批判地吸收帝王文学的一些宝贵的因素,甚至可以说,帝王文学会在一个新的阶段脱胎换骨,更生出来一个新的英雄文学的样式。在这21世纪古老中国仍然处于落后局面、忍辱负重、任重道远的时刻,我们需要这样雄壮激昂的文学来鼓舞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心志,正像我们永远需要原始神话及其英雄一样。
(一)帝王文学中进取的自尊的极致个性在新的中国文学中可以辩证发展。
帝王文学中的精神特质,能够更生为个体生命中的自由创造本质。这种新生命培育的文学“屠龙技"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应当批判地吸收帝王文学中进取有为的特质,映照其生命的大美。从“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转换为个体生命自尊自爱同时又是雄心壮志的博大精神。
毛泽东诗词是继承创造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毛诗中的诗句成为千千万万人的人生警铭。在困难的时候,在辗转奋斗的时候,现在处于中老年的人头脑中往往无意识地出现了毛泽东的诗词,顿时感到了精神的力量和生气。就像帝王文学一样,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一些缺点,如单调直白的 语言,重复使用的数字,普泛化的意象,确有一些单调、“张狂"和“霸气",甚至在晚年诗作中还出现了“戾气",但在整体上却有着前无古人的豪放潇洒,有着横绝千古的阔大境界。毛泽东的诗词,可以归属为浪漫主义文学。这种浪漫主义,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所需要的。更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渊源之一是帝王文学,它是一次帝王文学在新时代的迸发和新生,给我们后来的文学以宝贵启示。
再如鲁迅作品,也可以说是帝王文学的一种再生。不少人评论了鲁迅文学在心理本质上的“内圣外王"的潜意识情结。鲁迅作品改造国民性的伟大使命,的确是只有那种古代称为“圣王"或者“素王"的人才能担当得起。读了鲁迅的著作,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会像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某种典仪一样,感到一种灵魂的新生,羞耻于那种心灵扭曲的荒诞的“阿Q精神胜利法"。
透过“世纪诗人"毛泽东和鲁迅的作品,我们看到天地间矗立着比起帝王还要伟岸的身影,不由人不去有意无意地效仿。只不过正像对待帝王一样,新的时代会有新的人的特质和要求而已。例如,无论对什么样的巨人,都会有 现代 公民的民主政治、人格平等的更加 科学 理性的要求。
(二)帝王文学的主体意识的吸取。
当代文学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几百年从未有过的繁荣和更生,但是大家仍然认为没有大师级的文学。其中一个原因,可以说是缺少那种“内圣外王"般的主体意识。在外国文学中,人的主体性非常突出。自亚里士多德起,“圣哲文学"独立自尊,有意识地俯瞰、隔离一般政务,整个人生都清醒地从事著述,与尘世君王比肩而立,耳提面命,甚至希望取而代之(柏拉图表述了“哲学王"统治“理想国"的政治幻想)的主体意识。这,确是中国文学所欠缺的。而在我国当代文学中,就连“内圣外王"的一般要求也因为其陈旧而被排斥。中国古代文学中主流的阴性化(表现为忠君)、作家最为追求政治及地位的人生,在新的时期有了极其类似的表现。看来,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改造民族心理精神、人的个性自尊和公民权利等等认识,还需要强化——不但在文学评论中,还应该更多地进入文学家的心态。
(三)帝王文学显著地成为个体生命的表现,这是今天的文学应该强调的。
十分可悲的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理论还没有澄清。文学究竟是反映、再现还是表现?帝王文学对于这一 问题 的答案是明白清楚的,即“诗言志"。今天的文学,不仅要“言志",而且要“言"自己的内在世界、生命本质及其投射下的外在世界。这样,文学才能承担起提高和美化个体生命以及人类整体生命的层次的任务。文学可以商业化、产业化,但不能以金钱为目的,要与人格化、理想化辩证统一。这就要求,作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首先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和人生追求,在生命的表现——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帝王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有的成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与科学理性辩证一体的新文学,要想承担起创造新的一代中国人的伟大使命,就必须批判地继承这一遗产。
中国 素称「诗的国度」。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 社会 生活和 文化 发展 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著的地位。中国诗歌史的专著已有多种,但本篇的角度立意稍有不同。
大约十年以前,曾在荣宝斋看到启元白先生题的一幅字,记得是这样几句: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诗是嚷出来的,
宋诗是讲出来的,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先生集大俗大雅于一身,他自己的诗词作品结集,也只以《启功韵语》名之。这几句白话,大约是他多年悟出的心得,言简意赅,可谓一部简明中国诗歌史。我的 体会,这是讲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 自然 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的缘由。
一,诗源于巫
诗歌和其他 艺术 的起源一样,是令艺术史家、 哲学 家和人类文化学家们颇伤脑筋的事情。上一世纪以来,便有「劳动」、「模仿说」、「游戏说」、「移情说」、「冲动说」等多种说法的争论,外人不足与论。中国典籍上,也恰好有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卜商《毛诗正义·诗序》)「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越绝书》)等等记载,以备各种阐发西来学说之某一派系的学人们共同征引,好在中国的 语言文字有着充分的模糊性。我揣测,这些争论也许永远没有结论,也许只有模糊的结论,也许结论是各种说法的中和。因为不管这些学科今后将以什么样的人类状态作为模型,是与世隔绝,至今仍然过着原始生活的部族呢,还是以婴幼儿的成长发育过程状态,这些实验和举证,都永远不可能确切模拟出人类原始创生 时代 的文化活动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意境,意境成为长期以来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因此,创造意境是抒情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在分析意境的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意境创造的方法,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意境;文学创作;特征;方法
意境,通俗地讲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意境,意境成为长期以来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因此,创造意境是抒情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而意境也成为抒情文学永远的灵魂。
一、意境的艺术特征
首先,在情感的基点上,意与境互相渗透,和谐统一。意境不是单一的结构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这就是说,意境是由意与境,主观与客观两方面要素组成的。其次,意境是一个和谐广阔的情感活动的艺术空间,具有丰富的蕴藉和情思内涵。意境描写景物和人物,目的不是为了给景物和人物本身构造形象,而是为了创造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特有的空间。意境和意象是不同的。一般说,象是具体的物象,意象通常指一个单一的事物形象。而意境则是物象与物象之间多重复合联系所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场景、氛围、画面、情调、韵味,是“境象非一,虚实难明”的化境,是意象与意象互相作用产生出新质的一种艺术空间。再次,意境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意境形象需要依赖意象,可是意境形象的具体性,并不直接体现在单独的意象身上,意境的意味无限性,存在于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功能结构所形成的艺术空间上,因而,依靠感受、体验和分析个别有限的意象,是不能把握意境的丰富内涵的。
二、意境创造的过程与方法
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创造具有境外之境、象外之旨的艺术空间,要点在于处理好形与神、虚与实的和谐契合,即要做到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意境的虚实结合,有两条途径,即寓虚境于实景的方法与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
(一)寓虚境于实景
寓虚于实,以实显虚,这种虚实隐现的莫测变化和灵活运用,是各类艺术都需要的表现方式,因为巧妙地处理虚实关系,是达到以少总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的重要途径。这种方法在中国传统的戏曲和绘画艺术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抒情性文学的意境中,其主要表现为“形”与“神”的关系。即作者把作品中所描绘的实景与在实景之外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形成的想象的虚境交融在一起,从而呈现出一个似有实无,似无实有,若有若无,亦有亦无的境界。
(二)化情思为景物
情感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特有内容。寓虚境于实境,化情思于景物,这两种创造意境的途径,都具有因小见大,以少总多,用有限表现无限的功能。它们不是互相对立完全分离的。在创作过程和具体作品中,它们往往是同时存在、互补互成的。唯有熟谙了这种相互结合相互转换的关系,方能做得出情澄意深,气象万千的意境。意境有不同的类别。在意境的创造过程中,由于作家的个性、风格和表现方法上的差异,意与境两者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显现形式也会不同,因此产生出意境的不同形态。一般来说,意境可划分为两类: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特点是什么?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定是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写在诗中之物,也都已是情感的眼睛看出来的另一种自然风貌。有我之境的特点是什么?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不是以我代物,不是唯我之境,而是诗人感情比较强烈,非把自己的情怀传递到景物上去渲泄不可,于是他所捕捉到的景物,也都染上了浓烈的情感色彩,成为明显的“情物”。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在主体情感表现形态上的区别,同它们形成过程的差异有关。无我之境的产生,往往是先有景物,使诗人见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感受上是主动的,情是被动的。所以,在意境形象中,景较突出,情则比较隐约。
总之,意境的本质特征就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本身独特而灵动的美,是我们民族固有审美心理结构的最高表现。突出意境、创造意境,应该成为抒情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永远的灵魂。
摘要: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本文以“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为例,从选择课题、开展活动、撰写报告等方面对古代文学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须注意的问题、制度保障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国文学史和作品选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古代文学课程也可以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014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常熟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研究”;2015年,这一项目被遴选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下面就以这一项目为例,探讨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其相关问题。
一、选择课题,设计活动方案
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古代文学的教学,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学习。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更生动有效地开展古代文学的教学活动。古代文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课题。教师应选取学生感兴趣,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这一课题应既与古代文学的知识体系相关联,又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检验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其专业水平的目的。地方文化资源中的园林、寺院、名人故居、古建筑、历代名人题咏、匾额楹联、石刻铭文等,都与古代文学有内在的联系,是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理想资源。我校所在地江苏省常熟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入古代文学教学之中。虞山是常熟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石刻资源,这些石刻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前期调查基础上,笔者选择“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作为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课题。确定选题之后,设计活动方案是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关键。活动方案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可采用教师指导、师生协商、学生撰写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教师给学生规划课题的总体思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一般可以从选题原因、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思路、方法、成员分工、活动意义、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设计。方案设计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终要形成一个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是实践性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实地调查,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性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有效补充。古代文学作为传统学科,历来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全班集中和分组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笔者所进行的“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实践活动,把虞山石刻资源分为言子墓、仲雍墓、辛峰亭、读书台、西城楼阁、剑门、忠王碑亭、兴福寺等区域,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区域,教师指定小组负责人。各组调查之后,在全班作调查成果的展示,交流心得体会。牌坊石刻、摩崖石刻、碑刻是三种常见的石刻类型,在本次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对这三种石刻都进行了调查。针对不同石刻类型,教师预置不同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先进行相关的文献查阅,了解不同石刻类型的常识、特点,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牌坊石刻多与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有关,在实地调查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较为充分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现场讲解牌坊的时代、形制特点、意义等。言子墓、仲雍墓区域的牌坊石刻较为集中,在言子和仲雍两位常熟先贤的墓道上分布有多个牌坊,上有匾额、楹联石刻。仲雍墓道的牌坊石刻为乾隆年间所建,第一道牌坊上有“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的横额,楷书字体,谨饬规范;第二道牌坊的横额为“南国友恭”四个楷书大字,横额背面是“让国同心”四个大字,字体均以遒劲见称。柱联上联为“道中清权垂百世”,下联为“行侔夷惠表千秋”;第三进牌坊横额有“先贤仲雍墓”五个楷书大字,字形险中求正,颇有大气之美。两侧立柱有石刻楹联,上联为“一时逊国谁为弟”,下联为“千载名垂还属虞”。言子墓道上有乾隆御笔“道启东南”“灵萃勾吴”,以及江苏布政使所写“南方夫子”等石刻匾额。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辨识文字、欣赏字体、理解联对的意义,学生兴趣浓厚,现场气氛活跃。这些调查活动作为古代文学课程所学知识的拓展,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开拓知识领域等方面,都能收到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效果。
摩崖石刻是石刻的常见类型,多见于山岩险峻之处。旅游风景区的摩崖石刻,作为历史遗迹,具有文物和观赏价值,也为景区增添了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摩崖石刻的意义,进而讨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从而达到引领学生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虞山的剑门景区,巉岩嶙峋,巨石耸峙,有多处摩崖石刻。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康熙皇帝所题的“烟岚高旷”四个楷书大字,刻于高耸的巨石之上。剑门为康熙皇帝所欣赏,这也是景区价值的极好说明。这幅石刻周边有双龙交汇的图案,正上方有“康熙御笔之宝”篆书大印,形制远大于通常印章,尽显帝王气派。由于年代久远,印文较为模糊,须仔细分辨方可识别。也可看出此处摩崖石刻,是以康熙手书条幅,影写摹勒上石的。印章、字体、图案等都具有古代文化的特定内涵,教师通过现场讲解,可以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其他还有明嘉靖年间所镌“剑门”两个摩崖大字,也极为雄劲挺拔;明万历年间所镌“去思石”三个隶书大字,清咸丰年间所镌“青云得路”四个篆书大字,也都各显风采,具有观赏价值。摩崖石刻多为书法典范,字体以篆、隶、楷为多,大气庄重,教师可通过讲解摩崖石刻知识,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书法之美,也可以将相关石刻背景的研究布置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碑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石刻资源中占主体地位。对于碑刻的调查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虞山上的碑刻较多,这些碑刻内容丰富,形制各异。言子墓道边侧有石亭,内有乾隆十六年(1751)所立御碑一座,碑文略有残缺,近年经过重新勾勒,较为清晰。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当场辨识碑文。学生阅读碑文的困难,一方面在于识字,教师要强调学生认识繁体字,以及各种异体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于句读,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组织学生现场辨识碑文,可指定一名学生负责抄录工作。同学们一起辨识文字,斟酌句读,遇到难点,先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启发、指点,大部分难点都能当场得到解决。
学生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知识,进行碑文的阅读,不认识的繁体字、异体字等又可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提高他们进行一步学习的兴趣。御制碑文的文体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书写格式,如抬头、避讳字、落款等都属于古代公文写作的特殊形式,教师通过现场讲解,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解古代文化,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些碑文的语言文辞颇为优美,称得上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碑文的誊录工作,在组织班级交流活动中,可让学生朗诵碑文,分析鉴赏碑文中的优美词语。比如虞山半山轩附近忠王碑亭内的报恩碑坊碑文,骈散相间,词句优美。歌颂忠王率兵作战云:“爰命忠王荣千岁,式总戎旃,载膺阃寄。丹旗耀野,玄甲烂空。剑气冲云,城上之残虹欲断;弓珧控月,阵前之画角齐鸣。鼍鼓腾响而砰訇,蛇矛交锋而闪铄。飞半空之霹雳,爇山骨而皆赪;凌万仞之嶙峋,踏冰岩而尽白。妖氛扫尽,我勇馀然。”表现太平军作战之勇猛,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描绘太平天国治下的常熟:“春树万家,喧起鱼盐之市;夜灯几点,摇来虾菜之船。”祥和富庶之景,令人悠然神往。这种直接面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实践性教学,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最直接的感受,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古代文学作品是多么鲜活生动,富有魅力。因此,开展与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发挥的作用,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在这次虞山石刻资源的调查中,学生对“识字”的重要性,以及书法艺术美都有了切实的认识。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态,除了最为通行的楷书以外,篆书、隶书、草书也都有较多的使用场合。比如中国古代碑刻,都以篆字书额,而篆字对于多数学生来讲十分陌生,不能认读,教师可借此讲解:篆额是中国碑刻的传统做法,篆字线条流畅、古朴大方,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美,在匾额、楹联、碑刻中运用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能够认识、欣赏篆字。教师通过识读篆字碑额,增加了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碑刻是古代书法艺术的体现,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法书作品都是以碑刻拓本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虞山上的碑刻,也都字体优美,刻工精巧,可视为书法典范,具有观赏价值。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碑刻之美也有了一定的领会。在石刻铭文中,也有草书楹联。比如剑门藏海寺,山门两侧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草书联对,为草书名家于右任先生所书,楹联涵义深刻,字体大气而飘逸,实为精品。站在寺门前,多数学生却无法识读,教师借此讲解草书也是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美,不认识草书,对于阅读古代文献会造成很大障碍。虞山东南麓的读书台,相传是梁昭明太子读书之地,内有巨石,上有《虞麓园说》铭文,为道光丙午(1846)年所刻,园林部门所作景点介绍上误作《虞麓园记》,这个讹误的发现,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识读文字对于做好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既可以欣赏书法之美,也是学习、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结合实例的现场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于学习文字、书法、文学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撰写总结报告,呈现研究成果
教师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要有总体的设计和安排,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可以完成一个实践性教学活动任务。总结报告的撰写也十分重要,它既可以呈现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书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排版、图像处理、视频制作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总结报告的总体思路设计一定要有教师的参与,为学生出谋划策,还要进行多次的修改。笔者所进行的“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实践性活动,也是以学生撰写总结报告作为最终成果。在师生共同商议下,报告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绘制虞山石刻资源分布图。虽然没有绘图经验,但他们勤于思考,克服困难,最终绘制出石刻资源分布图,对虞山石刻资源做了一个直观的呈现,这一工作具有首创性的意义;其次将虞山石刻分为牌坊类、碑刻类、摩崖类,用图片和文字说明的方式分别予以详细介绍;再次是碑文整理。将这次活动中实地查访的石碑碑文进行标点整理,同学们通过查检《汉语大字典》,以及“汉典”“异体字网站”等网络检索手段,辨识了他们所不认识的文字。对碑文的标点也是反复阅读、修改,最后拿出了高质量的碑文标点整理稿。常熟地方文化部门也整理过一些碑文,但仅限于价值较大的碑刻,绝大多数碑刻没有铭文整理。这次实践性教学活动所整理的一些碑文,都是首次整理,对于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最后是编制索引,让读者便于查找相关石刻及其内容。在多次修改之后,同学们最终拿出了一份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研究报告。
四、实践性教学活动须注意的问题及保障措施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从“实践性”“训练性”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笔者通过进行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确定合适的选题,设置合理的预期目标。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水平出发,选择恰当的课题。预期目标的设置不可过高,要具有可行性。对于古代文学课程来讲,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古代文人、文学作品都有密切的关系,对其进行考察、探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拓展。运用所学古代文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其次,教师的参与度要高。教师不但要负责确定选题,指导撰写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全程参与。尤其是实地调查环节,教师通过现场指导,实际上就是将课堂讲授转移到实践场所,这对教师专业素养也是一个考验,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笔者所进行的“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项目,需要教师认识篆书、草书,各种异体字,还要有一定的书法修养,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对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再次,要注意通过撰写活动方案、总结报告,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要对书面材料反复修改,并留下痕迹,让学生进行揣摩,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除了总结报告以外,实践活动还可以有拓展成果,可引导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撰写小论文,这对学生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好处的。
MBTI职业性格测试,是目前国内外最为流行的职业性格评估工具,通过问卷的方式,对你的个性、性格进行分析,目前MBTI职业性格测试,普遍采用的是完整版本是93题的。(注:改编过的不算.....)MBTI职业性格测试可以帮助你了解到:我是什么性格?什么岗位有利于我的发展?我的性格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我是否应该继续从事现在的职业?根据分析来做出最适合的选择,你将更容易获取事业上的成功。MBTI职业性格 九型人格测试 上面算是简单的解析mbti的应用价值。 下面说说科学依据的问题。不论是mbti,还是九型人格,霍兰德等等....都属于心理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以临床为科学实验,故此...心理学是属于严肃的科学,是经过临床验证的,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他具有科学基础。况且心理学已经存在数百年的研究历史....国内外都存在广泛的应用数据。而事实上心理学在医疗,教育,管理,法庭等无数场合存在应用,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些朋友认为不科学,甚至跟星座等同,我的观点是不赞同的,大学有心理学院,专业课程,至少我还没有见识过那个高校开设过星座运势的课程吧?个人陋见,不求苟同,只求交流!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在评论区友好交流。祝你今天愉快!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探新》《应用心理学》
常用的心理期刊包括:(1)心理学报(2)心理发展与教育(3)心理科学进展(4)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6)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7)心理学科学(8)应用心理学(9)心理与行为研究(10)心理探索(11)心理研究心理技术及其应用《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月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出版中国心理学家的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论文。李树目前是《心理学》杂志的主编,著名心理学家曹里刚,潘伟,徐连仓,匡培子,林仲贤,陈永明,杨玉芳,林文娟和张侃曾担任过编辑
国内心理学期刊排名1、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Psychologica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Database)所收录。2、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3、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出建议,主张在大学开展心理调查和咨询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校园 文化 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存在问题;原因;建议 所谓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它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比较强的调解和平衡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突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因素,都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矛盾无法排解。尤其是到了大学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一些在个人成长过程存在的心理问题,统统表现出来。不少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调整,健全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挥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一个心理健康、心态良好的人,更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增强内在自信,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有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一些人本身在中学的成长阶段就没有培育起与人交往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问题就突显出来,有的人孤傲离群,有的人畏首畏尾,有的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 2、情绪管理方面 一个人,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相当关键的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中。有些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抑郁、焦虑和恐惧,整日不安;有人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有人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这些表现已经表明这些人在心理上已经处于不健康状态。如果他们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不了解或缺乏控制的能力,使得这种不良情绪不断加强,形成强烈的负面情绪,就可能成为某些极端校园事件的制造者,比如:现今发生的大学生投毒事件,或因恋爱受挫后自杀、他杀的恶性事件。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多数人为自己的冲动是后悔不已。 3、学习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 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是人生目标的确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增强过程,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究竟是知识的进一步更新学习,向高峰攀登,还是取的一个文凭作为就业的敲门砖,有多少人在进行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各种心态与思潮在大学汇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都会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佼佼者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局面,一些学生为不挂课而学,对未来陷入迷茫;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 方法 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使的紧张的心态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 三、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问题 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不被家人和自己所了解,导致上大学后,遇到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并因此引起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2、因为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一年级新生往往不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的变化,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当班集体和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另外,周围的同学大都来自不同地区,同学间需要重新建立熟悉关系,这也是一个心理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同时,还要学习参与社会活动,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有些同学来讲,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不知如何去适应社会,感到压力大,造成新的心理缺失。 3、情感依赖性与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 由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大多盲目自满、自我陶醉与失望感并存。或生活单一,会在情感上产生依赖,比如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而产生的情感矛盾和情绪不安,这方面的恶性事件发生很多,在学业上的不良竞争而导致的事件,或内心的受挫,转而产生对社会以及人生的错误认识,使自己陷入心理的不健康状态中。 四、开展健康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 学院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理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调查是为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可以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使其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行对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帮助、优化在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 3、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开设的各个科目中,其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的中,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在深入挖掘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自己历史形成的知识、 经验 、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开设心理教育课 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5、在校园文化中加深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格局的动荡,地球环境的变化,使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新观念,悦纳自我,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人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M].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2. [2]Jerry・M・Burge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的素质的提高,一项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所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当代大学生,高强度的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生活中遇到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进人大学后,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生活、组织环境,新的 人际交往 环境等。这些环境给人生经验不足、情感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一时较难适应新环境,不能及时调节,从而导致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心理障碍。 2、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宠爱。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3、对网络的依赖。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4、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另外,课程负担过重, 学习方法 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5、失恋。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恋爱现象逐年增多,但恋爱的成功率却比较低。有许多大学生经受过恋爱挫折,有过失恋的心理体验。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有的学生出现了失恋后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及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6、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 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如在在教师和辅导员中选拔了心理教育信息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 2、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校风会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能为学生带来比较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这样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随着我国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家里独生子女的户数越来越多,父母 对子 女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承担的压力在逐渐升高。在学校里考试的竞争, 毕业 找工作的竞争,在工作单位实习的竞争等等。巨大的压力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强迫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等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 职业规划 。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让每位大学生都了解和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自行减压,达到舒缓身心的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准备。 第一,首要目标——治疗心理疾病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治疗心理上的疾病。现在大学生承担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上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生理上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轻者整日消极怠慢,无所事事,重者伤人伤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可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正常学习和成长[1]。 第二,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如今,在各大高校都有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而且,在大学生的选修课程都有心理咨询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考试、恋爱、实习、找工作等等人生中各种重要的选择,因此,难免会有压力和窘迫,如果有的学生抗压能力低,则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出现焦虑,慌张,焦躁等等问题。通过心理调节,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完善自身的性格,改善不好的习惯,懂得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有充分地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第三,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心态决定是否成功,性格决定命运。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中,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充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充分体验生活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全面调动内心的潜力,迎接各种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因素 第一,全面性原则现阶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成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到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全面地开展进行,不仅要开展理论课,还要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地全面学习中;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对象的全面性。我们可能只意识到只有那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2];第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等等,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工作。 第二,分类性原则在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定的分类,因为每个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样,如果对每位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育,那么其效果一定不会很好,便达不到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设置心理健康中心时,要有所准备,招收不同专业方向的心理咨询老师。大概分为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工作等等几个方面,彻底地、全面地去解决掉每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对不太接受心理教育的同学进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对接受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采用一般和专业化结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接受效果良好的学生进行一般的心理培训,这样一来也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效率。 在聘用心理咨询老师的时候,应该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控制考核制度,一定要接收专业、负责的心理老师,这样会大大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阻碍。 第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培训的过程中,不要只进行单一的老师辅导,这样学生的接受效果是低下的。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心理咨询给自身带来的轻松和舒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各种测试和小游戏,让学生主动说出内心感受和想法。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遇到困难时,轻松自在地面对和克服,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的。 一旦学生建立了主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便会进行口碑宣传,这样心理咨询工作便会非常顺利在学生中展开,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展。结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构建良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格建立,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4-9.? [2]樊富珉,陈启芳,何镜炜.香港高校学生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11.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和诊断健康;完善和改进健康防治体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的论文 范文 一: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 教育 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 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二: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省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的建设理念、改革 措施 和建设成果,旨在为同类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出台了4号文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先导项目在各高校启动,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三年的建设周期中,课程团队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六大要素,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 教学方法 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机制建设[1],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突出整体性:从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出发,科学定位课程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方面发挥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之初,团队成员就达成共识,即不是孤立地将“普通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是将课程建设紧密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整个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团队认真厘清了三个关系,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二是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三是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对三个关系的科学梳理,确立了“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地位,即奠定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础,是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全程始终突出精品课程在专业内部建设的辐射作用。
二、体现先进性: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强化专业精神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学者指出,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即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2]。不仅如此,从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一门科目在某地某时应该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供欣赏的善”,“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3],因此,“普通心理学”精品课程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作用,还十分关注是否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启迪,在优化教学体系与内容方面做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1.兴趣性。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很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都不同程度地对其抱有不正确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导致刚接触“普通心理学”、面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感觉抽象、枯燥,根本没有想象的有趣。因此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稳定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是“普通心理学”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并引入“课前三分钟———奇妙的心理效应”、“任务驱动学习———解密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与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现象”等环节和内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感受心理学的魅力,解答生活中的心理谜题,发现心理学的科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专业学习真正满足学生求知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2.专业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定[4],是一个专业立足和生存的根本,也是人才培养最朴素的目标。专业性的培养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全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肩负着专业性培养的使命。“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定位于两方面,一是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要进行深度解析,区分“专业理解”和“ 经验 理解”的不同;二是培养专业的 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用专业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气质、夯实专业基础。
3.实践性。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将实验教学部分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由两名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撰写了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中专门设计了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建设,设计了“你来讲”、“心理问题研究”等环节,由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结合教材、作业和资料查阅,分小组合作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探索,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延伸性。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宽基础”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中还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即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向下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注重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穿“心理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同时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幸福学科”,对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向上延伸是与研究生考试相结合,把近几年的 考研 内容引入教学,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奠定基础;在中间层面将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延伸联结,凸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性。
三、凸显有效性: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与内容整合优化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往“普通心理学”的开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因课时较大,恰逢学生刚入大学,还处于高考后的松懈状态, 学习方法 、习惯等均不适应,所以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最初学习的挫败对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不容小视。课程团队以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整合后的“普通心理学”分为两段开设。一方面分解了学生刚入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体现了教与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边教学边对学生进行 学习方法指导 和资源利用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变中学时期机械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这一改革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整体成绩普遍提高,有效保护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尊心,极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
四、彰显科学性: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以评促学教学评价
在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师生明确教学进度、 反思 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被机械地视为“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5],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激发、教与学的反思、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动态的、过程性的因素,导致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问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教学价值生成相脱离,其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为彰显评价的功能,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内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对教学的动态引领作用,从2012年起“普通心理学”课程逐渐摸索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此模式全程贯穿、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及时反馈,效果明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以人为本,关注“当下的教学”,将对成绩目标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同时,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对教学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感,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和督促者,更多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教好”,怎样不断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虽然考试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学生不再被当做“知识的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随时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课堂表现,积累学习与评价“资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对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教育性: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优质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又承载着学生知识建构、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功能,同时兼具人文教育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大学校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网络、图书馆以及各种信息源,但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更不具备这种资源意识。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问题更为突出。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十分重视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作用,不断积累和建立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涉及五个系列,包括经典心理学影片、国外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必读书籍、网易名校公开课以及“普通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视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阅读空间,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与关联这些资源,在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资源学习之间搭建起桥梁,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学习内涵,提升专业学习品味,挖掘学生专业学习潜力,强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使专业学习丰富而充实,彰显了专业的魅力和大学生活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4.
[2]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83.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秉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8.
[4]孟现志.高等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9,(2):94.
[5]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2012,(4):7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两篇
2. 3000字心理论文范文
3.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4. 心理学论文范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6.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的 个性化 与 社会化 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开展的全新框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 总结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 文章 ,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 报告 ,其中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 措施 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 体育运动 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 教学 方法 ,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__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 文化 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 社会实践 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 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 毕业 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范文相关文章:
1. 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格式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一、人际关系的定义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3/10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5、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4/10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尊重原则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2、真诚原则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3、宽容原则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4、互利合作原则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5、理解原则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6、平等原则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
论文格式1、开题报告:你写此篇论文的原因,主要运用何种理论,要达到的目的2、文献综述:所引用文献及理论的论述3、正文:(1)、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2)、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3)、正文内容:研究的目的意义、运用的理论及理论来源和评价、研究数据(问卷、量表)、对量表的说明、提出你的观点及建议4、参考文献
心理学论文怎么写?学术堂整理了一篇范文供你参考写作:心理学范文题目:人文关怀护理对患者心理改善的效果【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分析人文关怀护理对膀胱镜检查患者心理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接收的86例进行膀胱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43)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n=43)患者采用人文关怀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前的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优于对照组患者(P<);试验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为,高于对照组患者的(P<).结论对行膀胱镜检查的患者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关键词】人文关怀;膀胱镜检查;焦虑;抑郁;护理满意度;心理改善膀胱镜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式之一,主要是指将经尿道将膀胱镜插入患者的膀胱内或者尿道内对人体的泌尿系统疾病进行检查的一种方式[1].膀胱镜在检查的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机械操作,容易对患者带来较为剧烈的疼痛;同时由于膀胱镜检查主要涉及到患者的隐私部位,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容易对患者的自尊心以及心理感受产生影响,导致患者在检查前以及检查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以及抑郁情绪,这些均不利于检查的顺利开展[2].因此在膀胱镜检查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来配合检查,保障整个检查过程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文关怀护理对膀胱镜检查患者心理改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接收的86例进行膀胱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43)患者包括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和18例,年龄为17~66岁,平均年龄为(±)岁;试验组(n=43)患者包括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和17例,年龄为18~68岁,平均年龄为(±)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方法对照组患者在膀胱镜检查时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评估以及生命特征监测等.试验组患者在膀胱镜检查过程中采用人文关怀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健康教育,在开展膀胱镜检查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膀胱镜检查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于膀胱镜检查的正确认知,有助于患者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膀胱镜检查[3].对于文化程度较低以及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对于重点内容进行反复强调,便于患者对知识更好理解.2)心理护理,由于膀胱镜检查需要涉及到患者的隐私部位,所有很多患者在接收膀胱镜检查之前都会产生一定的紧张、焦虑情绪,特别是当患者看到膀胱镜检查的各项设备时,负面的心理情绪会进一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检查过程的顺利开展[4].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向患者进一步介绍膀胱镜检查的基本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引导,尽量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助于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工作.在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表现出对患者充分的尊重,语气婉转,动作轻柔.3)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将检查室的温度以及光线等调节到患者舒适状态,避免外界环境因素对患者形成不良的刺激[5].4)规范检查操作,膀胱镜检查对于操作者的操作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不注意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操作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范开展检查,最大程度降低检查失误率,充分体现操作者检查过程中的专业性,保障患者的安全[6].5)隐私护理,不同于其他检查,膀胱镜检查最为特殊的地方便在于涉及患者的隐私部位,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应该在满足检查需求的情况下,尽量保护患者的隐私,减少隐私部位的暴露程度,同时护理人员在语言上切莫对患者形成不良刺激[7].6)疼痛护理,疼痛护理也是膀胱镜检查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原因在于膀胱镜检查容易给患者造成剧烈的疼痛,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在检查过程中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科学合理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通过在患者疼痛耐受的情况应该采用非药物镇痛措施,包括转移患者注意力自己播放舒缓的音乐等[8-9].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统计学方法应用软件,采用(x-±s)表示SAS评分、SDS评分和VAS评分,采用t检验;采用(%)表示护理满意度,采用χ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膀胱镜检查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和VAS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分、(±)分和(±)分,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分、(±)分和(±)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两组膀胱镜检查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试验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为(41/43),对照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为(34/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3讨论人文关怀护理是近些年引入我国的一种先进护理理念,其核心思想便是真正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主体,尊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10].近些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就医过程中,人们除了关注治疗效果外,对护理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为了克服我院膀胱镜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我院将人文关怀护理引入到膀胱镜检查护理工作中.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环境护理、规范检查操作、隐私护理、疼痛护理、清洁护理、症状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多个方面,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全面体现患者在护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考虑患者在膀胱镜检查时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全面优化各项护理措施,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11-12].为了进一步分析人文关怀护理对膀胱镜检查患者心理改善的效果,本文分别给予对照组和试验组膀胱镜检查患者常规护理和人文关怀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基于以上分析,在膀胱镜检查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助于保障膀胱镜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效果显着.参考文献[1]张丽梅,杨艳.评价人文关怀护理对膀胱镜检查患者心理改善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4):161-163.[2]王微.人文关怀护理在膀胱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191-193.[3]陈海燕,李兰,王礼平.品管圈活动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延伸护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8,34(3):266-268.[4]张方,张玉华.心理护理在膀胱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3):181-182.[5]王伟,来光华.综合护理干预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8,16(2):156-159.[6]陈歆.对接受膀胱镜检查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评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8):288-289.[7]张慧.综合护理干预对膀胱持续冲洗患者膀胱痉挛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188-189.[8]朴香兰.膀胱镜下灌注化疗时给予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27(29):229-230.[9]徐美兰.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输尿管腹壁造口术后的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9):180-181.[10]杨玉玲.膀胱镜检查患者给予舒适护理对疼痛、焦虑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7,25(1):127-128.[11]马金英,王惠琴,马涛.人性化护理在电子软式膀胱镜检查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6):39,133.[12]刘磊.认知护理干预在膀胱镜碎石术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5):6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