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空前成就,“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概念引起国内外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其中,尤以“中国模式”引人关注,并得到明确肯定和科学界定。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彰显与创新。 中国模式”的明确肯定和科学界定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岁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经济增长年均达。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预计还可以快速增长十年以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也只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二十年中。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空前成就,引起国内外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提出了“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概念。尤以“中国模式”引人关注。但究竟什么是“中国模式”?它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科学地界定和表述?它具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近年来,主流观点在肯定“中国模式”的共识下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对“中国模式”研究卓有成效具有代表性者,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宇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程恩富院长的论著。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一书转载了张宇教授发表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年第1辑的《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一文。该文系统分析了中国模式的形成,并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其意义和价值更加显著,人们逐步摆脱了从转轨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转轨的特殊模式的思维方式。开始探索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模式所体现的一般规律和普遍意义。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新自由主义的体制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而中国模式则在危机中经受了考验,彰显其意义,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模式的新的关注和思考。 该论文摆脱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话语系统,提出只有把握了中国模式的主题和目标,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模式的本质特征。中国模式的主题是: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三,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转型;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转型。就是把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统一为一体。 论文阐述了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一,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式道路;四,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模式;五,实现自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中国模式包括改革模式、发展模式、开放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四个方面的内容。 论文分析了中国模式的意义,认为应从两方面的统一中看待这一问题。一方面,对中国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任何其他国家;但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模式和经验只是一种特例而没有任何普遍意义。特殊性中包括着普遍性,个性中体现着共性。因此,另一方面,中国的模式和经验中必然包含着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中国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和国情及历史需求。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的经济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可供借鉴的道路,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 程恩富发表了几篇分析中国模式的论文。《马克思主义文摘》2010年第8期转载了他的《坚持完善“中国模式”是一个重大课题》一文,他不赞同有些学者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他系统论证了应当肯定中国模式的事实。讲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经济模式,有两种含义:一是从经济或产业发展的道路和特征来界定,如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外向度等;二是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发展的特征或内涵来界定。中国模式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体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经济转轨的经济模式。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证。 作者特别指出:如果私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公有制的比重不断下降,达到私有经济在量和质上都超过了公有制经济,这时则是“私有主体型的产权制度”。如何保持和完善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模式”是需要学者和中国政府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国外政要和学者纷纷议论和评述“中国模式”的境遇下,我国明确肯定并科学界定中国模式的内容和意义是一种必要的理论创新工作。南非前总统塔博·姆贝基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中国模式适用于非洲。世界银行也认为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示范效应。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说:民主是一种“失败”的意识形态。“北京共识”说明“非民主”国家也可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韩国经济学家全成兴教授认为,中国模式对于韩国的借鉴意义是多元化的。比如,“政治安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渐进式的改革。但最重要的是必须摆脱一味“追逐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国外的不同人士从各自的角度对中国模式进行不同的解读。有的解读虽未从整体着眼,但也有一定道理。如韩国全成兴教授认为,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包括: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实现政治稳定,渐进式改革,在创新中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及其历史沿革等。高盛公司的顾问拉马用汉字“淡”来解释中国模式。正如“淡”字融合了水和火一样,中国式的发展试图完美地实现“效率”与“公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中国通过中国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国外媒体也在评论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在2010年11月16日的文章评论中国模式时说:中国崛起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以至于现在受到的考验不是北京的体制,而是我们的体制。中国模式成为强有力的替代模式和一种挑战,甚至让西方国家以及我们有关民主自由怡然自得的想法相形见绌。中国模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原因何在?主要因为西方主要经济体美国、日本和欧洲仍然不景气,而中国却很兴隆。他说,美国领导层明显觉察到“美国模式”受到了挑战。如果美、日及欧洲不接受挑战的话,中国模式就是冷战之后的第一也是最佳希望。 当然,也有人不愿看到中国模式的吸引力,习惯于又拿“自由”、“人权”说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特别提醒受到中国模式吸引的国家:“如果你真的关心国家的发展,如果你希望你的人民获得长远的福祉,那么就必须让政治自由和尊重人权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其实,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正是中国模式成功的保证。讲中国模式应将这一条加上去。 从国外政要与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和解读来看,我国从正面系统而科学地论证和界定中国模式的内容及其意义,梳理和澄清国内外对此认识上的某些模糊与偏误,的确是一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工作。它的社会影响会扩展到国内外。 国际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彰显与创新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以来时隔70多年的又一次大危机,它引起了国内外人们的历史回顾和反思。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危机理论不灵了的声浪在国内外高调传播。这次危机的突然爆发,蔓延的范围又是空前的,促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危机理论再学习、再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研究与应对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既着眼于新旧危机的一般规律性,又着眼于这次危机的特殊规律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由于当代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出现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经济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如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与发展,虚拟经济的膨胀及其与实体经济的新的关系,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发展,等等。经济危机的爆发也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我国学者和决策部门研究和应对这次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危机的理论的科学性。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不是直接表现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而是表现为消费需求过度、贷款消费,导致信用链条断裂,金融机构破产或遭遇危机。危机不是像过去从实体经济开始,然后波及金融系统,而是相反,危机从虚拟经济开始,传导至实体经济。然而,这种危机的新特点,是实体经济危机扭曲的表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过度消费和大规模举债消费,表明原来没有消费能力的人们也靠举债进入消费领域。而大规模举债消费的实质,是由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只有靠贷款去购买房产和其他重要消费品。因而大规模贷款消费,掩盖了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事实,表现为虚假消费需求的旺盛。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危机理论,阐明了这次危机的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原因,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要分清危机的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技术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诱发性原因和规律性原因。对危机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我国应对危机的理论与政策措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怎样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危机等问题,都有系统的研究与评析。对包括经济危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所发展与创新。 第二,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证明我国学者开展批判新自由主义的正确性和必然性。这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相联系的。新自由主义鼓吹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市场万能),反对在微观领域和宏观层次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新自由主义的集中表现是“华盛顿共识”。它的核心思想,是由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斯蒂格利茨所概括的三句话:“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和“快速的自由化”。 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鉴于新自由主义在导致苏联瓦解、东欧剧变中的推波助澜作用,鉴于拉丁美洲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酿造的苦果,也鉴于国外许多有识之士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的积极意义,多年来在报刊上也进行了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明确了我国的改革与发展不能以新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个别学者曾反对批判新自由主义,认为批判新自由主义是批判改革。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用铁的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失败。证明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需要政府的有效调控。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危机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中国率先走出国际经济危机的漩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反对和批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以“中国模式”走自己的路,并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决策层的理论贡献与创新。 第三,“中国模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中的作用,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所不能解释和论证的。我国学者以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研究和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中,提出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分析,决策层也出手快、力度大、及时采取了一整套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获得了成功。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做出了贡献。 在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表过一些有理论价值和创新思想的论著。如收入由李慎明主编的《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一书中的一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论文,可作为代表。其中包括如李慎明、王伟光、张全景、汝信、刘国光等的论文。 另外,吴易风教授的《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系统研究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起因、发展轨迹和根源,当前危机和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另外赵剑英等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2009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收录了何秉孟、卫兴华与孙咏梅等研究当前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论文,都是力求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统一起来的论著。 (作者为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1]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恭喜你,偏题了!作为一个考过两次高考,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老油条,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仅对议论文本身存在的事实做出单方评价,不针对人格品行!第一,任何议论文不能触及国家政策,这是最基本底线。第二,题目偏宏观,写得太大,而且论据无法支撑论点。第三,论证缺逻辑,没有利用好论据该有的实际有力点作为支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偏题,这作文不好写,不是这个年龄写的作文
好的我知道能写,肯定知道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曾经,有多少文人雅士歌颂他,有多少爱国诗人赞美她。他就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可是,翻开历史的昨天,我们的祖国母亲又饱经过多少磨难:19世纪后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国,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入北京,掠夺并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随后与清廷签定《北京条约》,新开放长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国则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并在慈禧太后默许下开始围攻外国驻北京使馆。于是,各国以解救驻京使馆人员的名义侵入中国,史称八国联军。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各国签定辛丑条约,赔款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亿两),同时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派兵驻扎,开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国人不得入内等。就在这时,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带着千万名满怀热血的中国人为我们的母亲而奋斗,战士们用热血洒满了这片黄土地,终于,经过十三年的奋战,饱受煎熬的人们走出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那一夜,沉睡了五千年的狮子在烈火中苏醒了:1949,,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 气式飞 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大庆油田建成。 中近程地地导 弹飞行试验成功; 第一颗原 子 弹爆 炸成功。 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赢得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我国第一艘无 人飞 船“神 州一号”发射成功,一直到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51枚金牌。 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正在告诉世界我们炎黄子孙的智慧与努力。现在,中国是世界强国之一。母亲啊,你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很高兴呢? 母亲啊,您用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作为您的子女,我们将把握住新世纪的方向,为您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具体如下: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
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
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扩展资料
论文要求: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21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111111111111111111111
龙门吊哦他怕卡萨帝pad拉撒路热了热不怕了热了热路口
巍巍中华, 雄踞亚陆,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 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而且又是 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 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直作 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
我国社会主义初阶段
你还要去好好学习。
弘扬中国精神之我见论文2000字,世界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然后自己总结分析,写出论文就可以了
写作思路:要紧扣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或无关的,要少选或不选。所选的材料还要真实、具体,真实就是不凭空编造,不夸大也不缩小。
正文:
中国精神是由中国人的汗水、心血甚至生命铸造而成的。它象征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团结一致、百折不屈的精神。
他是我们前进的指路灯,他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他号召着我们前进!前进!在前进!
在中国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无数位爱国儿女,无论他们身处何境,无论中国多么贫穷,他们也不会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利益,留下姓名,惹人注目。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名字:中国!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的开拓者,他为了这项工作不管家庭,在1979年初夏,他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顽强工作,还说如果有来生,他仍然选择中国,仍然选择核事业。
他先干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数十年,他坚决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毅然决定回来建设一穷二白的祖国。
他令我非常感动,我们国家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些先辈们对祖国无私的奉献,他们甚至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邓稼先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他不等待什么特殊的机会,而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方志敏临死前不忘中国,在狱中那艰苦的环境下,用他那坚持不懈、永不屈服的精神写下了《可爱的中国》和《清贫》等作品。他死时仅仅才36岁。
你们还记得吗?中国人在弥漫硝烟的战场上坚强不屈;记得吗?中国人在被称为“东亚病夫”时那破忍功忍得觉醒;记得吗?中国人在民族存亡的生死一线中,为救亡国存振兴中华的奋不顾身……这些,你们记得吗?
今天,我们中国站起来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尽屈辱,受尽欺侮,打开世界地图,中国像一头大公鸡似的,挺起胸膛,大声呼喊:中国站起来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懦弱了!中国站起来了!
站在中国的珠穆朗玛峰往下遥望,祖国的大好河山雄伟壮观,大楼一幢一幢的“升”起,中国要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繁荣起来了!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雄伟的长城,像一条巨龙纵横的穿梭在鸭绿江和嘉峪关之间!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柔美的运河,像一条飘带轻柔地漂浮在北京和杭州之间!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刚强”地矗立在青藏高原上……
中国精神在于奉献:那些应急抢救工人,深更半夜的时候,别人在睡觉,而他们却在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奉献着,元旦节时,别的人们都在为家庭团圆而快乐,而他们却顶着寒风做着抢修……他们身上显现出一种刚强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在于互助:记得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许多人而因此失去了自己温馨的家庭,但是他们不放弃,不灰心,他们手连手,心连心,组成了一种团结奋进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无私的、是友爱的、是奉献的、是互助的……一种无私的精神+友爱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互助的精神=中国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什么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祖国是我们大家的家。祖国在那里?祖国就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的教室里,就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同学、老师、家人。祖国的兴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积累起来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融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什么?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孕育、培养和形成了一种崇高而朴实的民族团结意识。正是这种民族团结意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没有解体,始终没有屈服,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种共同愿望,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依靠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勇往直前。坚持民族团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中华文明蜿蜒奔腾了五千年,让我们在这里回顾、反思、警醒。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要让我们的祖国经过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勃发!每当五星红旗升起,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己同庄严站在一起,同伟大站在一起,同胜利站在一起,同太阳站在一起!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的祖国,我为你骄傲!
弘扬民族精神什么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祖国是我们大家的家。祖国在那里?祖国就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的教室里,就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同学、老师、家人。祖国的兴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积累起来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融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什么?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孕育、培养和形成了一种崇高而朴实的民族团结意识。正是这种民族团结意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没有解体,始终没有屈服,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种共同愿望,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依靠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勇往直前。坚持民族团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中华文明蜿蜒奔腾了五千年,让我们在这里回顾、反思、警醒。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要让我们的祖国经过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勃发!每当五星红旗升起,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己同庄严站在一起,同伟大站在一起,同胜利站在一起,同太阳站在一起!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的祖国,我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