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 欧亚【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1.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经济方面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3.军事方面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更好地带动了我国西部的进一步发展。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国的丝绸之路边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篇二: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也在此时不断地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并且,工业革命是交通业大大发展,丝绸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给世界的影响,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被体现。此外,全球航海业的兴起,也冲击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陆上行程周期长且条件艰苦,因此,陆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当代,作为一条古老商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伴随着的还有那西域诸国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当的驼铃。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进2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后又一次焕发出生机。在里海,在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约占世界储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发现,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世界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石油之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Chinese beautiful soft silk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handcrafts representing China.
The quality is not only beautiful, but also colorful, silk, satin, silk, Luo, Kam, textile, velvet, crepe everything, reaching more than 10 major categories. There are thousands of species of Lu silk, such as the soft velvet, burnt-out geette light, beautiful colors of flowers interined
charmeuse, *** ooth as a mirror of the plain o-wire charmeuse. Satin-type fabricis, the most successful innovation, adopts the technology of shiny silver by ancient silk workers.
10~ 20 pieces of warp weaves show a variety of changing landscapes, flowers and brocade patterns. They are like Galaxy landing, the stars inkling. The ancient incense satin silk is interined with flowers and birds characters, which win great praise and love from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guests. They are honored as beautiful "flower of oriental art."
你自己修改下吧:我的家乡在永福县城,这里是中国著名的“福寿之乡”。
My hometown is in eternal blessing county, here is the famous Chinese "fushou town. 以前,我们县是各方面最落后的县,大多数的人生活水平很低,县城街道两旁的房子低矮破旧,马路也是狭窄又不平。
Previously, we county is various aspects most backward county, most people live at very low levels, the county on both side of the street house low shabby, the road is narrow and rough.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y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你看那街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桂花树呀,一到开花季节,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You see that line the streets lush GuiHuaShu ah, one to flowering season, waves infested scent and e, let a person relaxed and happy, 洁净宽阔的马路,漂亮整齐的楼房,新建成的美丽的居民小区,改建后焕然一新的学校,还有让大人、小孩休闲玩耍的天凤广场,在碧如玉带的西江河环绕下,为这座小城古镇增添了一份亮丽。
Clean the broad street, nice neat buildings, newly built the beautiful dweller, rebuilt after new-look school, there let *** and children's day to relax and play, such as in phoenix square of the xijiang river GHT silk, for this town around town add a bright beautiful. 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让永福的长寿老人越来越多。
The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fresh air, let ever blessed longevity more and more. 每天清晨,在天凤广场上,你会看到精神抖擞的老人们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练舞练剑,还有的在做永福人自创的福寿操…… Every morning, in the days of chicken on the square, you will see jingshendousou the old people in doing taiji, some practicing dance in practicing sword, and eternal blessing person do a made-up ampullarium *** ... 。
. 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They everybody's face lit up with joy. 是啊! Yeah! 他们哪有时间去老呢。
They which have time to old? 现在你会知道我的家乡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百岁老人了吧。
Now you will know my hometown why there are so many centenarians now. 这就是我的家 ... This is my home. ... ...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is a major festival of the Dai nationality that es about o weeks after Qingming Festival in early April. The first day just like the eve of Spring Festival, the third day just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 day, means a first of a new year, stands for new, happy and lucky day. On the morning of the first day of 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 people of Dai nationality will go to Buddhist Temple for bathing their numen, and then begin to sprinkle with blessing each other. They are dancing as well as calling: "water! water! water!"During the 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 young Dai people like playing Throw Seven-barks game to look for girlfriend or boyfriend. Boating Race is also very necessary during the days. It will hold in Lancang River, which will add more fun and happiness on the days!
The Story of SilkThe story of silk is a funny 4,000 years ago the Chinese discovered the secret of the cocoon. No one knows exactly how or when this important discovery was made. One story says that a young princess was drinking tea in her garden and watching silkworms spin cocoons. By chance one dropped into her tea and the hot tea made it soft. When the girl tried to take the cocoon out of her tea, it became separated and she pulled out a long silk Chinese learned to weave the silk thread into cloth. For 2,000 years they were the only people who knew how to make silk. The Chinese merchants sold silk cloth throughout Asia and Europe and became was so expensive that it was called “the cloth of kings” .Everyone wanted to learn how to make silk, but the Chinese kept the secret carefully guarded①.Finally the secret was stolen. In the sixth century, o monks learned about the silkworms and their cocoons. They spent several years in China and finaly found a way to take some silkworm eggs out of the country. The monks always carried bamboo canes②. One day they hid some eggs in the hollow canes, and walked out of China with them. It is sai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industry in other countries came from those few eggs which the monks had carried out of China.【词语解释】①kept the secret carefully guarded 严守秘密②bamboo canes 竹手杖【写法指要】这是一篇科技故事,讲的是丝绸的发现和发展的事。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某公主偶然发现蚕丝;第二部分是把丝织成丝绸销往各国;第三部分讲两个外国修道士如何卧薪尝胆,想方设法盗窃蚕卵并带出中国。
这只是一则流传的故事,但是不管这项技术是如何外传的,正如文章最后所言,世界丝绸工业的发展源自古老文明的中国。
E智网为你解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1)丝绸的起源与发展 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
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
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
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2)起源与初创 我国有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古老传说,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蚕桑丝帛的文字。
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关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并用原始腰机织出各种织物。
3)创新与成熟 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
此时,生产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绢帛成为 *** 赋税的重要内容。
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图案主题神秘并富有装饰性。
中国丝绸及其生产技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
4)融汇与发展 唐中叶至明清近一千年间,我国丝绸生产在融汇了西方纺织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
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
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
Last sunday. I and my father, mother, grandparents, brother went to qilianshanby bus. In the morning we came down the mountain. I saw wooded mountains, wild flowers bloom. We climb up the hill along the mountain path. Come halfway up the mountain, I feel a little tired,it began to rain,My West Lake silk umbrella missed,. Dad said to me,“Jill, don't do anything halfway.”at last,So I insisted reached the top, the top of the scenery so were flying kites, I was thirsty, my mother bought me a bottle of water, .finally we went then, I've kept the umbrella。
i was very happy
The Silk RoadAncient trade route that linked China with a caravan route and used from с 100 BC, the 4,000-mi (6,400-km) road started in Xi'an, China, followed the Great Wall to the northwest, climbed the Pamir Mtns., crossed Afghanistan, and went on to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Sea, where goods were taken by boat to Rome. Silk was carried wesard, while wool, gold, and silver were carried easard. With the fall of Rome, the route became unsafe; it was revived under the Mongols, and Marco Polo used it in the 13th century....
Millie's mother bought her a white shirt ,a pink short skirt and a pair of white boots .The shirt is made of silk ,the skirt is made of cotton and the boots are made of leather .Millie likes them very much .She looks very beautiful and fashionable in them .
Weifang Shandong Weifang Kit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Han treasures, folk festival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On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Weifang, also known as Wei are, kite, kite making long history, technology skills. Kite and Weifang Kite Beijing, Tianjin style kites each other, separate categories. Weifang Kite with many Chinese folk art forms, as produced in people'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s entrusted with the ideal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people, and people's lives are closely linked to entertainment products.
1. I am fond of wind , fortable warm south sea breeze , piercingly cold biting north cold air, all lets me be filled with a thousand regrets , acracholia is romantic! But, I am fond of rain more, south lightning flashes and thunder rumbles drifting heavy rain , north washed rice dripping autumn rain, making me sentimental lingering , is trials and hardship therefore my is famous beauty! I am fond of rain , delighted its water-like cleaning up is pure, say that the same floating is distant and indistinct, fog-like dim moonlight. I also like to be burning the fine rain dusk , one's own one people in floating, the rhythm being treading rain, walks on the neighbourhood; Be fond of rain very much dripping quietly in on one's body feeling, that is that very much, mild touching touches , the elephant has right away one both hands that me is breathed out on lightly starting protecting. Rain being fond of autumn, rain splashes down especially drop in the floor , expose that beautiful moment ... opening spray a sheet of ... But have the sentimental story as if song having rain, my sound being listening attentively to rain in this rain night, story having rain being experiencing everyone. The fresh neighbourhood is upper , the pedestrian is a meagre lot, very nothing but, very quiet US. Trees washes on main street by that the autumn wind wafting poses in reply autumn rain's , the leaf floats from branch distance of first pieces but air is hit by much somewhat peaceful , deep and quiet breath down. Autumn intention allocates heartstrings , autumn wind disturbs feeling , the autumn moon grows a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 autumn rain notes is touching , autumn leaves floats sad US. Like it in the day raining , alone, sit before the window , meditate quietly, silently feel, ... Window outside patter of rain , the tear just like at heart drip , listening Di Di quietly to rise involuntarily at frustrated frustrated sound of raindrops's, heart is a thread of Mo name disconsolation. The tear sprinkling the centripetal sea, is long , lingering, join having no choice how much's disconsolation to be being mingled with , being disclosing several silk, rain is a grieved tear of cloud , that always, the heart weeps , drifts down in self's heart of hearts lonely , desolate during the period of cloud of sorrow covers densely is periods of time heart rain. What story disregarding, one rains on meeting to relieve self in unfettable. Rain has a kind of magical: It can able one kind of sentiment fill the air , soak ready-made one kind of atmosphere, engrave able one kind of memory. Certainly, can't can able one kind of disaster heavy sometimes. Why do separate with each other always separating with each other in the rainy day, being bound to be going in the rainy day? Rain , lower moment are clear and cool, rain, lower moment ash is cold, rain, lower moment is sorrowful. The when not to know starting from, I indulge in neork lining being reluctant to municate with person in self world. Be fond of having nothing to do quietly within noisy chat room, be fond of being strange first name all around, person does not care about my loneliness. I, also am only a absent-minded shadow but , linger around assuming a post of years in chat room knowing well that in this,in expression in one's eyes treating with indifference in me falling into enemy's hands. . . That I am fond of night , am fond of evening is get on the Inter writing state of mind , then lonely, belong to me pletely self. Be fond of the article reading deep love in the neork , be fond of writing a few sentimental characters , be fond of knowing one people in characters. The earthquake liking to listen attentively to after self heart , the soul being 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crash is expert in. Think that my soul, and I are silently relative , I finally know, all having shaken off the custom world restrain , a portion does 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why leisurely life fortable and at leisure do not make people envy mechanically. Not being custom world confusion , not arguing chasing wealth and position scholarly honour or official rank, giving the taste living many portion is elegant. That "unrestrained flying is lighter than a dream , boundless silk rain is thin if worrying about " the towline being otherworldly soft that is US, that enjoy life , make nature aloofness of the bosom friend is elegant. . . . Always believe the heart is peaceful within self the loving scope of operation building before long, not moving forward taking place neither , just will be very safe; Extravagant hopes touches a neork herefrom , again neither that splendid world, both can not whom to agitate and, can not suffer injury, the indifferent slight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丝绸产品描述英文来一篇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一、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1.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2.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3.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4.Study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5.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6.Study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7.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8.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9.On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论杜甫的诗词翻译10.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12.An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13.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14.On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15.A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6.Error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17.Semantic--Transliteration-the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18.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19.Chines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20.Film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21.Translating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汉语公示语英译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26.中文商标英译探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二、文化类毕业论文选题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8.Grice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33.中英禁忌语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39.1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40.English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41.On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42.O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43.Th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44.Approach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45.Asymmetrical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46.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47.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48.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49.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50.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51.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中国和美国家庭观差异52.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中西人际关系比较53.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从中英文礼貌用语中看文化差异54.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观 On Face Percep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5.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6.从英汉习语看东西方文化异同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57.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58.解析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The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59.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On the Sexis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60.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Approach to Cultural Factors for the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61.英汉道歉语的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apolo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62.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运用Application of colo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63.英汉寒暄语的差异研究Some difference of small talk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64.不同交际风格中恭维语及其回应的研究Compliment and its response with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65.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66.英语委婉语的功能与效果研究On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euphemism in English67.中外幽默的跨文化对比A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umor68.英语副语言交际研究A survey on communication of paralanguage三、语言类毕业论文选题69.语篇分析中的语境功能研究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discourse analysis70.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71.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An analysis on the feature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72.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研究Nov-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gesture language73.英语委婉语研究About English euphemism
写作思路:可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经过为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连贯等等。
正文: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6] 。“丝绸之路”名称是德国学者的“发明”。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
西汉时,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汉武帝时,中原始与西域相通,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东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适逢匈奴单于死,国内大乱,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趁机回到大汉,受到汉武帝的热情接待,被封为太中大夫。此次西行前后达10余年,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曾遣使探求通过罗马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建议联络西域强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被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乌孙使者见大汉人众富厚,回国归报后乌孙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王恢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
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优秀马种汗血马,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治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副标题和分标题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2.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3.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 欧亚【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1.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经济方面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3.军事方面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更好地带动了我国西部的进一步发展。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国的丝绸之路边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篇二: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也在此时不断地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并且,工业革命是交通业大大发展,丝绸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给世界的影响,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被体现。此外,全球航海业的兴起,也冲击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陆上行程周期长且条件艰苦,因此,陆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当代,作为一条古老商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伴随着的还有那西域诸国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当的驼铃。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进2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后又一次焕发出生机。在里海,在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约占世界储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发现,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世界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石油之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异,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我们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应运用新思路、新办法,“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经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发展也总是从经济开放部门与经济开放区域起步。面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西部的开发、发展与大开放的关系将更为密切。而开放离不开贸易,对外贸易不仅是各国对外经济开发最古老的形式,而且迄今为止仍然是对外经济开放中最重要、最大量的活动。在对外贸易中,培养、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及正确选择对外贸易战略,从而获得贸易利益是对外贸易研究的核心所在。因此,对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及西藏等九省和自治区)而言,分析研究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并选择有利于发挥该优势(或潜在优势)的对外贸易战略,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渊源与现状西部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地区,有着悠久的贸易传统。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古代的“经济特区”,发挥了对外(特别是对中亚地区)交流的窗口作用。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使得我国的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泽和俊教授曾指出:“丝绸之路是古代罕见的国际贸易通道,是联结欧亚大陆的动脉、世界发展的主轴、现代文明的母胎,它为欧亚广大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汉代以来,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当时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诸国的贸易往来达到空前规模。至清朝,西北地区与中亚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自由贸易。只是到了近代,西部地区的沙漠化倾向以及其它一些因素,致使“丝绸之路”辉煌不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强国。但是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一度低迷,一直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对外贸易依存度长期偏低,1996年,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而全国平均水平为,东部则高达;其贸易绝对额只有亿美元,约为广东省的1/10,仅占全国贸易总额的。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上,首先从进口来看,西部地区处于能源、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期,原材料供给较为充足,因而主要进口机电产品、钢材、化工材料、汽车及其配件、化肥、农药等物资生产资料,且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如美国、德国、意大利、香港等。其次,从出口来看,西部地区主要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近年来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上升,出口商品结构已初步完成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品为主的第一梯级转换。以较具代表性的甘肃为例,1998年该省出口初级产品比重占,工业制成品占,其中,工矿产品占,农副加工品占,农副初级产品占9%。迄今为止西部地区出口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对香港、日本、美国、独联体、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就占西部地区出口总额的80%以上。近年来中亚和西亚地区在西部地区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加大。二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分析(一)与东部相对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理论及实证分析传统国际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国际贸易的根源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本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而形成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学说指的是:不同国家生产的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各国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双方获取最大利益;资源禀赋学说指的是: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即劳动、自然资源、资本等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各国在生产使用本国最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参与国际贸易时,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这些理论不仅是西方全部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大量经验验证的理论基础。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其原来具备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却日渐削弱,以致于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失了其比较优势。那么,相对东部而言,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成本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表1显示了1996年东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差异,表2则对他们在该年度的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进行了比较。表1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地区省份 国内生产 从业人口 从业人口人均职工平均总值(亿元) (万人) 年产值(元) 工资(元)西藏 8930四川 4215 5010贵州 4032 4758云南 6823 6231陕西 6668 4937甘肃 4694 5882青海 7426 6513宁夏 7891 5635新疆 — — 5098西部地区 5888东部地区 全国 6779568850 6210注:(1)本表根据1997年《中国经济年鉴》编制;(2)劳动力成本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来代替;(3)劳动生产率=从业人口人均产值=(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从业人口表2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地区/省份 单位工资产值(元) 单位产值工资(元)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全国 注:本表根据表1编制由表1可知,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约38%,比东部地区要低61%,而劳动力成本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比东部地区低。更具体一点说,西部的工资产值偏低,在西部每获得1元的工资只需生产元的产值,而在东部需元的产值,全国平均需元的产值;而同时西部的单位产值工资额偏高,在西部每1元的产值就可获得元工资,而东部为元,全国平均为元。可见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上虽然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此优势还不足以弥补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的劣势。(二)西部地区资本、资源的现实比较优势分析1.资本。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市场不完善,竞争不足,“瓶颈”约束严重等原因,所受到的投入约束往往特别紧,资本不足是这些地区的常见特征。对西部地区而言,一方面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国家投资大幅度向东部地区倾斜,使西部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加突出。1981年~1995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固定投资占全国比重由上升到,15年增加了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由下降到;另一方面,在1985年~1995年整个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东部沿海地区占,西部地区只有。与此同时,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西部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和股票投资等多种形式流向了沿海地区。2.资源。在劳动力、资本、资源这几大生产要素中,资源应该说是西部地区目前唯一的丰裕要素和优势所在。(1)能源等矿产资源。西部地区地上虽然贫穷,地下却很富饶。据勘察,西部地区主要的矿产有天然气、煤炭、石油、镍、铜、铅等,其中煤炭保守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石油储量为亿吨,占全国陆上总量的23%;天然气的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量的58%;全国近62%的镍、57%的铂储量集中在甘肃,97%的钾盐分布在青海。(2)农牧业等物产资源。西部地区由于具备诸多农林牧物产所要求的特殊的生态条件,如光照、温差、土质、水质等,从而使得其物产资源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替代、不可比拟的天然垄断性。西部的瓜果、药材、皮毛等特产久负盛名,如能深度加工、开拓市场,极有可能成为西部地区的希望产业。(3)旅游资源。西部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与复杂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在人文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有着众多的人类遗址、王朝故都、陵寝墓碑、宗教胜地、石窟城墙等,加之多民族聚居,民风民俗特色突出,由此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西部地区大川名湖、奇峰险山、高原盆地、雪峰冰川等自然景观构成了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基础。以上对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分析是在与东部地区的比较中进行的。而东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尽管这种优势正在削弱)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相对于东部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使西部的这种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更为突出,但其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严重的资本约束将极大地制约着其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挥。西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虽然较为明显,但是资本“瓶颈”、市场约束、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该优势在目前仅能成为一种潜在的优势,而难以演化为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综上所述,依据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分析,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存在着现实比较优势上的不足与缺陷。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正确的贸易战略便成为西部开发与开放中的重要课题。 三西部开放中的贸易战略选择诚然,比较利益论是一种静态理论,以上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分析也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的。但是劳动、资源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客观上的确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因而上述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并不是要拘泥于静态利益的获得,而是旨在通过对这一影响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的分析,为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一)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各国和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这些原则或标准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性。笔者认为,西部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既有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特别区情,又有着发展中大国的特殊国情,因此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应该遵循下列原则和标准:1.有利于动态利益的获得和可持续性发展。西部地区多年来处于低度开发状态,若在开放中只强调单纯的贸易静态利益,忽视长期的动态利益,那么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其资源禀赋、劳动力的成本(尽管因劳动生产率的低水平而被削弱,但仍具备一定相对优势)方面的优势而获得一些贸易静态利益,在长期内却丧失了贸易促进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同时,过度的、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又会造成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应有利于获得动态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取得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开发联动效应的开发性收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有利于东西协调,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二元经济矛盾突出,而西部、东部地区既要支撑广阔的国内市场,又要共同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时要避免与东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相冲突,也不能把东部的问题转移到西部,而应该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协作、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使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3.有利于充分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全球多边贸易制度日益自由化的趋势下,西部地区如果不能抓住机遇,不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其经济发展的步伐将十分艰难。而且如果其所选择的贸易战略过分倾向于保护,则可能招致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或贸易冲突,同时也可能给我国加入WTO的进程设置故障,或者在加入WTO以后因违背WTO的原则和精神而招致制裁。因此,如何顺应和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是西部地区在制定贸易战略时应着重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二)几种贸易战略在西部地区的适用性分析贸易发展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学术界对这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议颇多,但对贸易战略选择的客观基础和条件缺乏深入的分析,而离开了客观制约因素来讨论贸易战略的优劣是不现实的。应该说各种贸易发展战略都有其自身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都有其在特定现实情况下的优越性和适用性。那么,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贸易水平和层次低、现实比较优势不很明显、潜在比较优势较难发挥的落后地区,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呢?1.进口替代贸易战略。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是指以国内生产和保护替代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贸易战略。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途径之一,它主要以保护来求得本国比较劣势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工业化。进口替代战略具有明显的政策特点:在关税水平上,高关税是进口替代实现保护下发展的基本手段。国产进口替代在高关税的保护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通过保护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和工业体系;在关税结构上,进口替代对资本产品和部分投入品实行较低的关税,甚至进口补贴,以降低国内生产的投入成本;在外汇、汇率方面,进口替代战略一般对汇率进行高估以降低进口投入的生产成本,同时往往对外汇的供给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以控制进口的总量和进口的商品结构、地理方向;在政府管制方面,进口替代是一种典型的政府统制和保护型的贸易战略。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关税及汇率水平的规定、特殊优惠的提供等都是政府干预或管制行为的体现。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贸易水平严重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无疑仍是其必经之路。一方面由于其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约束较松,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市场都比较大,当一些资源被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其余的资源用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一来,其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后可能就没有多少用于出口了。因此,西部地区的进口替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在现阶段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工业化发展的长远、动态利益。但是进口替代在关税、汇率等方面的政策要求极有可能与东部经济逐步外向化、国际化的趋势相冲突,不利于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且进口替代对比较优势的忽视和明显的保护倾向又不利于顺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还可能导致贸易冲突和制裁。2.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是指通过扩大制成品的出口来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发展的贸易战略。它是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政策特点主要有:在关税水平上,出口导向所要求的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以有利于降低进口投入品的成本,同时也使进口替代不能在过高的保护下发展;在汇率上,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比较适当的均衡汇率,有时还实行低估汇率,以促进和鼓励出口;在补贴方面,出口导向的首要政策工具就是出口补贴,补贴的形式主要有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等;在政府管制方面,出口导向客观上要求实行自由的贸易体制,要求政府放松管制,取消贸易壁垒特别是非关税壁垒。出口导向战略重视比较利益和贸易利益,特别是贸易所带来的动态利益,这有助于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出口导向是一种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战略,西部地区若采用该战略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同东部的关系,从而创建整体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对出口的鼓励和扩张则为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和足够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出口替代主张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大环境。但是对出口的过于重视会导致依赖国际市场而忽视广阔的国内市场,出口过度将造成西部地区贸易条件的恶化甚至贫困化增长,西部在资源方面的潜在优势使得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从而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出口替代所极为强调的出口补贴也可能引致贸易摩擦和违背WTO的规则。3.混合型贸易战略。鉴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各有其有效性和局限性,有人提出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通过进口替代保护国内市场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又采用出口鼓励政策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型贸易战略”。如果这种有效结合在理论和现实上都行得通的话,那么显然这是西部地区最为理想的贸易战略。然而,尽管许多国家都没有实行单一彻底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但上述理想结合的难度极大、可行性极低。原因在于保护政策会通过经济关联的过程形成对出口行业的转嫁,加重出口的压力和负担。这种转嫁系数据统计低者达,高者达。进口替代既提高了可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又可能提高了不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这会使得进口投入品和国内投入品的价格上涨,这相当于对出口产品征税。而出口鼓励政策的实行又会抵消进口替代的保护效用。总之,保护政策的“反出口倾向”决定了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战略是不可能结合的。对西部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西部需进口的大多是资本品,技术含量、价值含量较高,对出口产品的转嫁系数更高。4.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就是“以国际比较优势为依据,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护为辅助,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战略”。(1)这种战略强调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西部地区尽管现实比较优势不太明显,但还是具备一定的相对比较优势,特别是其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因此在世界经济的广阔背景下挖掘、利用、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出口产业和主导产业,可以保证贸易经济的持续发展。(2)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广阔不是拒绝对外贸易的理由,但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在。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虽然只占国内市场很小的一部分,但市场潜力很大,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型公司和企业甚至一些跨国公司现在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西部。若西部地区的潜在市场得以开发,将和东部、中部共同组成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国内大市场,为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支撑工业化和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更多支持与保障。(3)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主张政府适度保护下的自由贸易政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政府行为,离不开对一些落后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整个贸易倾向是自由的,总体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由此可见,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属于开放型贸易战略,追求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视同仁,适合西部地区现实特点与经济发展需要,总体符合前述的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有利于发挥西部的潜在比较优势,获得动态利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东西协调,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有利于遵守WTO基本框架和规则,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从而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推动力。【参考文献】[1]白光主编.西部大开发丛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2]杨圣明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王耀中主编.国际贸易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4]尹翔硕.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5]陈飞翔.开放利益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嘉峪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和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4)西域都护的设立: 2、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人西域地区,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前5—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其宗教风俗则被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风俗。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间,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续到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时。 从西方到东方丝路在元朝之后的逐渐不受注意后,间接刺激了欧洲海权兴起,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开始企图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旧有的丝绸之路,要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1492年,哥伦布远航的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能到达中国,并开创另一条比丝路更好的贸易要道,但他却在大的失望中带领欧洲发现了美洲这一块新大陆。于是哥伦布之后的探险家在美洲开启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时代,17世纪之后,荷兰与英国也陆续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扩展他们的势力。19世纪初期,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陆两路向外传播。中外学者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还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丝绸由海路外传,比陆路持续的时间更长,到达的地区更广,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更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我在就个人的初步研究,谈些以下不成熟的看法。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 从东海(今黄海)起航的船只主要航行朝鲜和日本。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时,就“教其民田蚕织作”。公元199年中国蚕种东传到日本。公元238年倭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中国赠送礼品,魏明帝回赠精美丝织品。这是中国丝绸作为皇帝的礼品而传入日本的最早文献。南朝时,中国派四名丝织和裁缝女工到日本传授技艺。他们对日本丝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海船从南海航路起航,于公元前140-87年,带了大批黄金和丝织品,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上述国家的特产,然后从斯里兰卡返航。这样,早在公元前,中国丝绸就传入上述各国。随着中国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和由于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的极大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便如,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31年,今爪哇(当时的叶调国)、公元159和161年今印度(当时的天竺)和公元97、120和131年今缅甸(当时的掸国)都遣使业中国进献方物,换得丝绸。这是中国丝绸传入今日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到欧洲大秦(罗马)的另一条途径。这个时候的特点如下: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开始很早,但作为商品交换,只限于统治阶级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贡贸易”为主,其数量、次数和规模都不大。其目的只是想在外交上达到“敦睦邦交”和扩大对外政治影响;还未注意到通过海外贸易,在经济上能增加国库的收入。民间的海外丝绸贸易,从外国文献来看似早开始。而在我国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可见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还不普及和发达。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唐、宋时代(960-1279)中国丝绸的外传 唐朝和日本、朝鲜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如802年,日本遣使270人到中国,每人赐绢五匹,共计1,350匹。从宋朝开始,出现了民间贸易。据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报告“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见当时民间丝绸贸易已很发达。在频繁的民间丝绸贸易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在仿制“唐绫”(中国丝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的纺织法。朝鲜和中国的贸易也很发达,许多来自新罗的朝鲜的人在中国楚州(今准安)侨居。当时楚州是通往朝鲜、日本的重要海港,这些新罗人经营海上运输,为中日和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布丝绸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和需时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以室利佛逝(今印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这条传布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布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特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布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两书著者是宁代人,也有与上述相同的记载。综上所述,这个时期的特点表现在:中国丝绸作为商品外传已由陆路转向海路。唐朝开始设市舶司到宋朝又有发展,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除原有的“朝贡贸易”外,则以市舶贸易为主;开始从过去只注意政治上扩大对外影响,以达“敦睦邦交”,而发展到把它作为财政经济上的一项重要收入。市舶贸易对宋政权的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为例,它占国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海商住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已经很发达。
【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 欧亚【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1.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经济方面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3.军事方面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更好地带动了我国西部的进一步发展。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国的丝绸之路边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篇二: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也在此时不断地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并且,工业革命是交通业大大发展,丝绸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给世界的影响,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被体现。此外,全球航海业的兴起,也冲击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陆上行程周期长且条件艰苦,因此,陆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当代,作为一条古老商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伴随着的还有那西域诸国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当的驼铃。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进2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后又一次焕发出生机。在里海,在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约占世界储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发现,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世界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石油之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lkkk ;kjkljkl
你写错了,应该是1500字吧
新丝绸之路在功能和性质上已不同于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中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新表述,其实质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开拓发展问题。这是一项对外涉及大区域安全和经济合作,对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边疆安全、区域平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西部重大产业布局的国家战略,是西部大开发国策的深化和延伸。 通过建设新丝绸之路,为中国营造一个与周边国家之间良好的政治、国防、民族环境,将会有利于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地区的经济联系更紧密,文化更互融,政治更互信,必定会有利于国家民族团结和稳定发展。 此外,还可以推进区域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互联互通,有利于提高区域间的合作水平,激发区域内经济增长潜力。更有利于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有利于构筑以开放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部再改革的新格局。 从中国的历史和丝绸之路的经验来看,面对中国第一轮改革红利的逐渐消失,开放就成为了推动中国改革的最有力的力量之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全球性价值链创造和分工的重大举措,是投资建设增长的最大回旋空间,同时也能倒逼中国国内改革红利的出现,通过改革红利的释放来维持中国各方面的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及中国周边经济的增长。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问题,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且挑战大于机遇的老课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其最大的特点是战略性、系统性、长远性以及合作性。如何以更加深远的眼光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去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有效的举措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素配置,是我们面临的战略性新课题。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与建设定位中,要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合作协调诸多方面去把握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要形成向西开放开发的战略姿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产要素流通和高端要素配置中,只有赢得要素配置的话语权、主导权才能有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进而赢得发展机遇。
文章可以帮着写的
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陆两路向外传播。中外学者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还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丝绸由海路外传,比陆路持续的时间更长,到达的地区更广,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更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我在就个人的初步研究,谈些以下不成熟的看法。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 从东海(今黄海)起航的船只主要航行朝鲜和日本。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时,就“教其民田蚕织作”。公元199年中国蚕种东传到日本。公元238年倭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中国赠送礼品,魏明帝回赠精美丝织品。这是中国丝绸作为皇帝的礼品而传入日本的最早文献。南朝时,中国派四名丝织和裁缝女工到日本传授技艺。他们对日本丝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海船从南海航路起航,于公元前140-87年,带了大批黄金和丝织品,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上述国家的特产,然后从斯里兰卡返航。这样,早在公元前,中国丝绸就传入上述各国。随着中国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和由于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的极大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便如,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31年,今爪哇(当时的叶调国)、公元159和161年今印度(当时的天竺)和公元97、120和131年今缅甸(当时的掸国)都遣使业中国进献方物,换得丝绸。这是中国丝绸传入今日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到欧洲大秦(罗马)的另一条途径。这个时候的特点如下: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开始很早,但作为商品交换,只限于统治阶级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贡贸易”为主,其数量、次数和规模都不大。其目的只是想在外交上达到“敦睦邦交”和扩大对外政治影响;还未注意到通过海外贸易,在经济上能增加国库的收入。民间的海外丝绸贸易,从外国文献来看似早开始。而在我国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可见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还不普及和发达。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唐、宋时代(960-1279)中国丝绸的外传 唐朝和日本、朝鲜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如802年,日本遣使270人到中国,每人赐绢五匹,共计1,350匹。从宋朝开始,出现了民间贸易。据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报告“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见当时民间丝绸贸易已很发达。在频繁的民间丝绸贸易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在仿制“唐绫”(中国丝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的纺织法。朝鲜和中国的贸易也很发达,许多来自新罗的朝鲜的人在中国楚州(今准安)侨居。当时楚州是通往朝鲜、日本的重要海港,这些新罗人经营海上运输,为中日和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布丝绸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和需时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以室利佛逝(今印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这条传布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布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特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布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两书著者是宁代人,也有与上述相同的记载。综上所述,这个时期的特点表现在:中国丝绸作为商品外传已由陆路转向海路。唐朝开始设市舶司到宋朝又有发展,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除原有的“朝贡贸易”外,则以市舶贸易为主;开始从过去只注意政治上扩大对外影响,以达“敦睦邦交”,而发展到把它作为财政经济上的一项重要收入。市舶贸易对宋政权的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为例,它占国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海商住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已经很发达。
貌似刊物的级别,国家没有发文规定或者评级的。一般来说国家级的是一级,省级的算二级,地市级的就是三级。我把杭州各大杂志社的地址电话给你列出来了,只能帮你这么多。你可以电话给杂志社问问,他们出版的刊物的级别,只能帮助你这么多了,抱歉!!浙江《机电工程》杂志社 / 劳动路128号 / 7914008杭州风景名胜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湖滨路39号 /健康博览杂志社 / 机场路137号 / 7046224急诊医学杂志社 / 解放路68号 / 7077272浙江金融杂志社 / 解放路187号 / 87078911-5158风景名胜杂志社 / 体育场路218号 / 85061655山海经杂志社 / 建德路9号 / 5177556《鸭嘴兽》杂志社 / 延安路472号3号楼13层 / 88476597《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 / 建德路9号 / 7020423杭州《新型建筑材料》杂志社技术服务部 / 体育场路267号 / 5175100《杭州通讯》杂志社 / 延安路472号 / 85179837《包装世界》杂志社 / 延安路464号8楼 / 85101372杭州制氧机研究所深冷技术杂志社 / 东新路90号 / 85372522浙江《中等职业教育》杂志社 / 皇亲苑6幢3-401室 / 87214532《新商务》杂志社 / 教场路18号3楼 / 87706130《新型建筑材料》杂志社 / 中山北路540号 / 5158195-2458健康人生杂志社 / 延安路353号 / 7217265浙江读书指导杂志社 / 体育场路347号 / 5170300-1426《品位》杂志社 / 建德路9号 / 7020384浙江《中国花鸟画》杂志社 / 建德路9号省文联大楼612室 / 87013563浙江林业杂志社 / 凯旋路226号 / 86041722-1219中华儿女杂志社浙江记者站 / 凯旋路445号19楼B座 / 86786472浙江《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社 / 庆春东路3号 / 86974588心理医生杂志社浙江办事处 / 景芳三区38-1-702 / 6946375《丝绸》杂志社 / 莫干山路741号(原121号) / 8081769《当代企业世界》杂志社 / 环城北路296号 / 85054542中国轻工杂志社驻浙江办事处 / 杭办大厦1-10B / 8310318浙江省<<农村经济导刊>>杂志社 / 环城北路162号301室 / 5157318《企业世界》杂志社 / 环城西路新五号 / 87054891《照相机》杂志社 / 西溪路560号 / 5126539<<浙江学刊>>杂志社 / 省府路省府大楼2号楼 / 7057581《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 / 省府路省府大院2号楼 / 7053228《观察与思考》杂志社 / 省府路省府大楼2号楼 / 7053206
《中国丝绸辞典》 ISBN 7-5046-2136-6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本辞书集茧、丝、绸、农、工、贸于一体,是丝绸系统工程的一部内容详尽的辞书。全书有总论、养蚕、蚕茧、蚕丝、绸缎、服饰、贸易和丝绸文化等共八篇。其中有我国历代丝绸简况、生产地区、蚕丝理化、世界产销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饰制造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产品种类和其品种特征,以及国内外贸易的基础知识、贸易条件、作价办法和推销战略,还有丝绸的典故成语、风俗民情、文学艺术、经营机构等有关的辞条。这是一部丝绸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教育工作者查询问题的实用工具书。 《中国丝绸辞典》编委会 主 编: 王庄穆 副主编:韩 毅 编 写:王庄穆 李奕仁 刘 桥 叶夏裕 藏伦越 荣光远 张启华 张修仲 赵 丰 韩 毅 袁宣萍 编 审:吕鸿声 吴裕贤 朱克明 袁观洛 王荣达 胡 丹 前言 丝绸是中国五千多年前的重大发明,后经丝绸之路远播全球。世界人民誉丝绸为“纤维皇后”,称丝绸为中国文化,名中国为“SERES”(丝国)。丝绸是中国的 “国宝”,在历史上曾密切联系着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具体传播着和平、自由、合作的宽容精神,成为现代世界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有关专业科学家探讨丝绸文化的专题。同时,丝绸始终是我国富国裕民和美化人类并集文化于一体的“世界型”商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发展蚕丝生产,扩大丝绸出口政策,从“一五”至“八五”计划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丝绸生产和出口发展速度很快。1993年生产蚕茧76万吨,其中桑蚕茧71万吨,占世界蚕茧产量的70%,比1949年生产蚕茧5万吨,其中桑蚕茧万吨,分别增加倍和倍,年均增长和7%;生产丝类万吨,其中桑蚕丝万吨,比1949年生产丝类1501吨,其中桑蚕丝1440吨,分别增长60倍和52倍,平均增长和,丝绸出口创汇32亿美元,比1949年丝绸出口创汇265万美元增加1206倍,平均增长。特别是丝绸生产技术飞速进步,自动化、电子化改变了脚踏手摇和一只缸两根棒的落后局面。在现有主要蚕种、丝绸生产企业中,已有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丝绸出口中的生丝已占世界贸易量的90%,真丝绸的45%,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商品中唯一能够垄断国际市场的商品,而且也是世界丝绸界依靠的对象。这种伟大的成就,是我国2000万户桑农、近百万丝绸职工和科技人员在党和国家特别是在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指导下,经过艰苦努力而获得的。 丝绸是由种桑养蚕始至丝绸出口止的一个贸工农、产供销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我国丝绸工作者除了必须具备其中一项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丝绸系统工程中的有关知识基础,以有利于工作的规划和进展。因此许多丝绸工作者总是苦于没有丝绸系统工程的专业辞书,如果查询丝绸特征、种桑养蚕、国内外贸易以及丝绸文化等等,就是在农工贸许多辞书中也不可能查得满意的结果。中国丝绸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可是总无这个系统工程的辞书。前年,率先确立研究课题,并已制定编写规划的中国记者协会《桥》杂志社编辑韩毅同志在有关方面的要求下,一定要我负责编写这部《中国丝绸辞典》。编者虽然知道编写辞典不是易事,特别是记得J•J•斯卡利格(16-17世纪)说过“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该处决,也不应该强制劳动,而应该去编词典,因为这项工作包括了一切折磨人的痛苦。”当代学者H•A•格利森更加言简意赅地说:“词典编纂工作极端令人厌烦,要求十分苛刻,这是一项难以置信的工程。”但编者为了有利于丝绸工作者,有利于丝绸的发展,即使这项工程极端厌烦、十分苛刻,或者是劳动改造……,还是应该和值得的。为此,在卢嘉锡先生题写书名和贸工农领导以及专家们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这部空前的丝绸系统工程辞书终于出现在丝绸工作者面前。但有关丝绸的新课题不断出现,正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条目及其释文尚有片面、遗漏,不尽意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王庄穆 (时任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 后记 《中国丝绸辞典》涉及了丝绸系统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必须请有关方面支持。因此,编者除主编和编写辞书的总论、绸缎、服饰、贸易篇外,还请中国记者协会《桥》杂志社编辑韩毅同志为副主编,并作全书通稿。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品种资源保护室主任、副研究员李奕仁同志,农业部农业司处长、高级农艺师刘桥同志,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蚕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叶夏裕同志编写养蚕篇。 原重庆市丝绸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藏伦越同志,成都纺织工业专科学校丝绸系主任、副教授荣光远同志,四川省丝绸公司高级工程师张修仲同志编写蚕茧、蚕丝篇。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赵丰同志,《丝绸》杂志编辑部工程师袁宣萍同志编写丝绸文化篇。 又请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吕鸿声同志,,原纺织工业部丝绸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吴裕贤同志,原辽宁省丝绸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朱克明同志,原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教授袁观洛同志,原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处长、译审王荣达同志,原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处长、高级经济师胡丹同志进行审阅。 同时,承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以及全国部分省、市丝绸公司的大力支持。并承王铸、鹿素兰、马庚、盛晓明、殷罡同志的热情帮助。均在此表示感谢。 王庄穆
主管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主办单位:甘肃丝绸之路协会 甘肃省文物局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省旅游协会国内刊号:CN 62-1115/K国际刊号:ISSN 1005-3115《丝绸之路》 综合性文化月刊,创刊于1992年9月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期间,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以弘扬丝绸之路优秀文化、展示西部开发风采为宗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2001年入选全国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加大对外宣传西部、宣传甘肃的力度,英文版《丝绸之路》正在筹办之中。 丝绸之路》杂志1992年9月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期间创刊于丝路重镇——金城兰州。1993年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丝绸之路》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收录期刊。《丝绸之路》由甘肃丝绸之路协会、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旅游局、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季成家教授担任总编辑兼社长。初办时为双月刊,以“弘扬丝绸之路优秀文化”为宗旨,知识性、学术性、现实性、趣味性兼及。它集中展示中国西部的壮美山川和悠久历史文化,努力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专家与群众、文化与经济之间铺路架桥。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形势,促进西部地区文化建设,满足普通读者需求,自2000年起,《丝绸之路》在内容上加大了旅游份量,进一步突出表现西部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强化西部风情和多民族色彩,力求高雅清新、生动活泼,取得了读者和社会的广泛好评。2001年,改为月刊,其宗旨在“弘扬丝绸之路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补充了“服务中国西部现代旅游”内涵。2006年第10期起,又改版为全彩印刷。《丝绸之路》创刊十几年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现已发展成为一本精美的大型旅游文化月刊,采用国际通行大16K本,80页,全彩印刷,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它以“追求高品位和可读性的统一”的风格,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发行面覆盖中国各省区及海外华人经济文化团体、西方国家中文研究机构等。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丝绸之路》从2009年起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定位于丝绸之路旅游文化;下半月刊以历史文化为主旨,集中刊发学术性文稿。“丝绸之路”作为东方文明中最具魅力的文化资源而久富盛名。“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品牌,它既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内涵,又具有多彩的现实内容。因而作为旅游文化月刊的《丝绸之路》,在内容上的资源优势将是取之不尽的,其对国内外读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将是无限的。国内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刊物独此一份,它在甘肃、西北乃至全国同类刊物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丝绸之路》的目标是:做读者最忠实的朋友和最亲密的伴侣,成为他们解读古代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钥匙,了解现代新丝绸之路绚烂现实的窗口,游览中国西部奇异景观的向导,体察中国西部民情风俗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