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君子就是正人君子有正义有担当的人要做一个君子有首先要应该提高自己的品德思想然后是个人能力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其可矣。” 孔子将“圣人”与“君子”是分而论之的。某太宰在和子贡的谈话中都称孔子为“圣者”,而孔子却自称为“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只有尧舜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圣人”,才“必也圣乎”![ii]而在现实生活中,“圣人”是难得见到的,“君子”则是可以见到的;或者说,“君子”存在于现实之中,而“圣人”存在于理想之中,“君子”是孔儒人格的名号,“圣人”是孔儒人格的理想。 孔子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对理想人格(圣人)并没有发表多少见解,而对现实人格(君子)却说了许许多多的话,如果将《论语》中孔子之论“君子”的语句集中起来,便可以得出孔儒人格理论之大略。 1.君子人格形象:文质彬彬 个体人格之构成,有着外观与内质的区别。西方人格心理学发展史上,关于“人格”的最早定义是为“面具说”[iii],意指个体公开的自我,或者说是一个人在公众与社会中的形象。这个“面具”(形象)可能好看,也可能不好看,用《论语》中的话说,可能是“君子”,也可能是“小人”。那么,“君子”的人格形象究竟应该是什么样?《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的人格形象是质朴而非虚浮,文雅而非粗野,给人的印象是“文质彬彬”,是质朴与文雅的谐和统一。就“质”与“文”的关系而言,质是底色,是本色;文是加工,是人为。质是一种先天的素质,是人的自然情性;文则是后天的修养,是带有鲜明社会性和人的意志痕迹的人格特征。 《论语·八佾》也谈到了“质”与“文”的关系: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绘事之绚丽,在好的质地(素)之后,这正如硕人的盼倩之魅力,生成于先天丽质(好口辅即酒涡,和黑白分明之目睛)。当然,子夏在这里要和他的老师讨论的并不是“硕人”或“绘事”,而是君子的人格。子夏紧接着问孔子:“礼后乎?”孔子闻此言非常兴奋,慨叹“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据杨伯峻《论语译注》,子夏的“礼后乎”应是“礼后于(仁义)乎”[iv]。在这里,子夏将“文”与“质”的关系置换成“礼”与“仁”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子夏的“礼后乎”。就君子的人格形象而言,“礼”是“文质彬彬”的另一种说法(人们也常用“彬彬有礼”来形象人格形象)[v];就君子的人格构成而言,外在的“有礼”后于内在的“仁义”(反过来说,有无“仁义”决定了人格形象是否“有礼”,是否“文质彬彬”)。 2.君子人格内质:仁与直 “仁”这个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它既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又是孔儒君子人格的内质。“仁”字的本义其实并不复杂,指人与人相亲,指爱人。但《论语》中的“仁”字用得太频繁,意旨太宽泛,大凡圣人和君子的人格准则、人格行为都可以标举为“仁”,一旦离开了“仁”,君子就不是君子了,所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vi]可见君子不可须臾违仁,而且君子之不违仁是无条件的。所以曾子要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vii]又可见为仁之不易,为仁之重要。 孔子之论“仁”,为君子人格的内质作了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是要弘道要循礼,《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第二是要忠君要孝悌,《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第三是要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第四是“刚、毅、木、讷近仁”和“能行五者(即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viii]前两条是孔儒人格的政治伦理和道德准则,后两条则有着鲜明的人格心理学色彩,更贴近“仁”之本义,《论语》中有关“仁”的定义和论述大多是在后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ix]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x]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xi] 从“仁”字的字形结构看,是“二人”为“仁”,这就从字源学的角度规定,“仁”的有效性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或者说,作为君子人格内质的“仁”,形成并表现于个体与他人的交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论语》将“仁”释为爱人、友善、宽恕、慈惠、直率和诚信。 在“仁”的诸多意项中,孔子最看重的是“直”(“直”字在《论语》中共出现22次)。据《论语·颜渊》,樊迟对“仁者爱人”还不能透彻理解,孔子便进一步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可见对“直者”的重用是“仁者爱人”的题中之义,而“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仁者的人格精神。孔子甚至将“直”视为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不直者”(罔或枉)的生存,即便能免于祸害也是一种侥幸(《论语·雍也》有“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直”与“罔”是对立的存在,“君子”与“小人”亦然,孔子常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之中凸现君子之直与小人之罔。如《里仁》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述而》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等。孔子谆谆告诫自己的学生:“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xii] 孔儒人格的哲学形态可分为两个大的层面:人格准则与人格塑造。前述人格理想(圣人)、人格名号(君子)、人格形象(文质彬彬)、人格内质(仁),均可视为儒家人格的标准或准则;而如何达到这些标准,或者说通过何种途径或方式来实施这些准则,一部《论语》同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3.君子人格的内修与外推 既然“仁”是孔儒人格的内质,是君子人格的核心,那么个体如何为仁,如何以仁为准则塑造自己的人格?《论语·颜渊》:“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从“为仁由己”这一基本前提出发,孔子又提出了人格塑造的具体途径:内省,博学,躬行。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不忧不惧”,并进一步解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同上)《论语·里仁》亦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内省”的具体内容,孔子也有论述: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xiii] 从感知到情感,从言语到行为,从思维到意志,都是个体自省的对象,而这些方面几乎囊括了个体从人格形象到人格内质的所有方面。 孔子是个功利主义者,主张兼济天下,主张邦有道则仕;但这种事功思想又是建立在独善其身、邦无道则卷而怀之的基础上。孔子主张对自己负责而不求人誉,《论语·学而》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所谓“对自己负责”又包括了内在的自省与外在的躬行,所以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xiv],“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xv]“不能”或“无能”者缺乏行动的能力,缺乏“为仁”的能力,其人生结局自然是“没世而名不称”。孔子一再强调,人格主体的内省或修己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做一番事业。子路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讲了三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xvi],都是外在的行。孔子所言“为仁”之行,既有执御、执射、事公卿、事父母之类的日常生活行为,更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杀身以成仁之类的颇具悲剧意味的英雄行为。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是一种人人相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圆融完美与生生不已的境界。[1]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动态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是个体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心理和谐的表现一是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等)与主体行为的协调统一;二是人际心理和谐,与他人的关系融洽默契,易融合于团队并承担适合的角色;三是人事心理和谐,处理事务的适度与理性。对外适应和对内协调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2]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是塑造国人心理和行为非常重要的资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心理和谐思想,对于维系心理和谐、增进心理健康、促进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构建我国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一、《论语》中的“和”“和”是儒家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之一。《礼记·中庸》将“和”界定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主张人的喜怒哀乐乃至天地自然都要“中”、“和”,才能达到天地人“和”的境界。杨树达进一步指出,“和”不仅指人的喜怒哀乐,凡事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称为“和”,“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4]《论语》中的和谐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立足于政教伦理,重在“人和”,包括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是处理人际关系及一切事务的最佳准则。“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原则,又是达到“和”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中庸”即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行为的尺度,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5]、“温良恭俭让”[6]是孔子待人的中庸,“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是孔子对自然生命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8]是孔子审美的中庸。坚守中庸之道的君子能够悦纳自我和现实,善于自我调节,面对外界各种刺激能够调控好自己的心理体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使内心居于适中状态,保持心理平衡,达到中和境界。心理和谐是“和”的重要内涵。尽管心理和谐是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内容,《论语》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和谐的概念,但其中富含大量心理和谐思想。二、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个体内部心理和谐是指构成心理内部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各成分之间的协调统一。人的内部心理是否和谐往往取决于个体理智、情感、意志和欲望的矛盾如何解决。1.正确的自我意识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悦纳自我,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具有积极的自我体验是保持心理和谐的重要方法。孔子正是这样的智者,他曾概括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孔子提倡,一个人应有良好的自我调控意识和能力,它是达到仁的基本途径。他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心理和谐的人善于驾驭情绪、情感和行为,尽量减少消极心理,面对负性事件能够从容应对,心地坦然。心理不和谐的人容易感情用事,面对负性事件性情焦急,方寸大乱,乃至败坏大事。2.和谐完整的人格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等稳定而有机的统一体。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有君子、豪杰、圣贤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格,主要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不过,《论语》中还是有大量关于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的言论可供我们参考。一是言行一致。孔子特别注重人的实际行动,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10],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应是“听其言而观其行”[11]。二是内外和谐。孔子提倡个人内在涵养、知识、思想与外在行为、规范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3]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心理情感为真正依据,否则只是空壳和仪表而已。正如李泽厚所说,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塑造人性心理,追求理性与情感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交融结合,成为一种“情-理结构”,从耳目愉悦到性爱欢乐,从社交行为到礼制道德,均有这个问题。[14]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协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和谐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格和谐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人格独立。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格是否独立。君子 “和而不同”[15]、“周而不比”[16]、“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7],小人则恰恰相反。四是坚定不移。孔子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8]来说明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恒久保持德行。五是正直公正。公正是孔子的人格特征之一,也是孔子所欣赏的高尚人格的重要内涵,包括平等待人、秉公办事和清正廉洁。三、人际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即个体善于积极、主动、理性化解人际矛盾,达成人际交往的默契和融洽,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心灵上的安宁和幸福,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传统的人伦社会里,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孔子的人际观是主和尚通,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和”,其本义是指用于不同意见或不同个性中谋求一种“执中”或和谐的状态之义,而“同”是指抹杀不同人的个性来谋求单一性的一致之义,因此,只有“和”而不是“同”才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0]。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尚和思想,正是中庸思想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在孔子看来,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还需把握好一些原则。一是尊重。这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它要求平等待人,以礼待人,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其实就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所提倡的人际交往的心理换位原则。二是诚信。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22]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诚是信的内在心理基础,信是诚的外在体现。三是仁爱。《子路》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3]这里的“仁”德就是人际互动中所应秉承的原则,其外在行为表现就是“恭”、“敬”、“忠”。四是宽容。人际交往中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注意调和沟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4]。五是谨慎择友。孔子认为个人的成长受朋友影响极大,与君子交便趋向君子,与小人交便趋向小人。他把交友分成有益和有损两种,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5]。强调结交朋友要慎重,多交益友、少交损友。和谐的人际交往还需把握好人际交往艺术。一是要把握分寸,凡事有度,适可而止。对待朋友的错误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26]二是要把握时机。与君子交往要避免“躁”、“隐”、“瞽”等三种过失[27]。三是要因人而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8]四、人事心理和谐人事心理和谐,即个体在对待和处理事务时的理智、冷静、适度和乐观。这里的“事”,指个体遇到的和自己所做的、主要属于客观方面的、非人际关系的活动与结果。[29]心理和谐的人除了对良性刺激事件的欢愉之情适之有度外,尤其表现在善于处理遭遇到的负性刺激事件并努力缩短处理过程。当负性事件发生时,个体也会感到痛苦或遗憾,但经过自我调节和他人劝导仍能做到理智并坦然应对。1.强调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身处礼坏乐崩、颠沛流离的时代,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对人的生存发展尤其重要。孔子提倡“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30],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乱世保全自身的做法。可见,孔子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一面,同时也有灵活变通、洁身自好、保全自身的一面。重视“经”与“权”、“常”与“变”的结合,重视个体的灵活性、主动性,不强调一成不变的绝对律令与形式规则,这也是它与后代宋明理学区别之处。2.贵仁重德的人生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其核心是人生目的。孔子把“仁”、“义”作为人生最高价值目标,鼓励个人执着地追求“仁”、“礼”、“义”、“道”,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31],乃至杀身成仁。孔子的人生理想则是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2],他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虽不得其时、屡屡受挫,但其深远影响却延其后世。生活中能否正确对待名与利、得与失、贫与富、贵与贱、成与败等人生重大矛盾关系到心理和谐的程度。孔子强调应在把握仁的原则下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各种需要。一方面做到积极乐观,努力争取;另一方面,应虚静淡然,适当超脱,顺其自然而非患得患失,这样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恬淡而不失执著,从而提高生命满意度和生活质量。3.强调敬事“敬事而信”[33],“执事敬”[34],心怀慎重敬畏,积极、主动、理智地处理事情,不为之所奴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事要恪守本分,竭力做好份内之事。做事还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就像孔子教学中注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5]五、《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高校是直接向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心理基础,同时又制约和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论语》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尚和思想作为其重要内涵演绎为尚和心态,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经过文化的传承延续至今。《论语》中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和谐等心理健康思想对于当下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心理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核心目标当前我国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与深度震荡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角色的转换、利益关系的调整、物质生活的差异难免使人“心为形役”,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甚至身心疾病。心理和谐教育正是以提高个体心理素质,追求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为目标的教育,是全面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和谐是其核心目标。学习、吸收和践行《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和现实,坦诚看待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提升身心健康、促进自我成长。可见,《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正在大力营造的心理和谐氛围、对于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为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是塑造国人心理和行为非常重要的资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其“心理和谐”思想体现在具有自然基础的人类生活中,经过儒家弟子的继承、传播,穿越时空,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社会舆论、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值得重视的是,它由思想理论已积淀为文化—心理结构”,[36]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演变为民族性格中积极进取、实用理性的人生态度,乐群贵和的民族特色,淡泊明志、崇尚志向的精神境界,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的道德传统。这些植根于我国文化土壤的本土心理学思想,符合国人的哲学传统和思维习惯,能真正反映中国人心理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对包括心理和谐在内的诸多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既是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根据现实需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体系的需要。3.《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为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方法从个体角度上讲,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关键和内在动力。自我教育实质上是大学生对自我心理的认识、调节、评价、提高的过程。《论语》中富含个人身心修养的态度和方法,比如笃志而固执、反躬内省、慎独、从善改过、下学上达、推己及人、存心养性等。这无形中也与现代心理学所主张的以人为本、重视个人在身心保健中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调适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孔子主张的这种内省历经传承业已成为中国人日常心理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本土思想家探索人类心灵活动和规律的一种方式。孔子认为,达成心理和谐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修身养性,强调心灵的内观和内求,主张通过人内在的、经常的自省,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控,通过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个体心灵境界,达到身心适应、心理和谐并获得个人成长和人生幸福。孔子宣讲的“修己以安人”[37]被后代儒家发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认为是起点和基础。孔子所倡导的“仁爱”、“中庸”等伦理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修养身心的重要方法。学习也是孔子大力倡导的提升修养、促进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于怎样有效地学习,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提升心理和谐水平,孔子给出了诸多建议。一是“温故而知新”[38]、“学而时习之”[39],强调勤奋好学、开拓思想、时常练习,同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40],善于发现、学习和借鉴他人长处。三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1],学与思要有机结合。四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2],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从社会角度上讲,安定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大学生和谐心理形成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谐程度。社会心理教育是指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等等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43]社会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论语》中也包含了如何促进社会心理和谐的途径与方法。如重视环境的作用,提出里仁为美、择不处邻、择善而从,倡导为个人的心理和谐和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需要指出,由于时空转换,《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内涵已发生变化,一些观点并非绝对原则,其原有形态也不应照搬套用,这是我们在吸收《论语》思想精髓时需要认真把握的。这是我其他地方复制的,希望有用
我看羡慕人们追求美好远离困厄,人们向往光明摒弃黑暗。正是人们对善与恶、美与丑最基本的认知判断,促成了人类不断地追求与进步。而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就是羡慕。羡慕使人们看到了奋斗的目标,激励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但过分地羡慕会使人忽视既得的幸福,甚至由羡慕演化成嫉妒,于人于己都只有害处。羡慕使人对美好的单纯愿望上升为实际行动,催人上进。陈胜向往物质充足的生活,激愤反抗,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燎原之火。孙中山羡慕西方社会人们充分的自由、平等,打响了革命推翻封建的第一炮。当今的中国人赞赏飞机在宇宙中的翱翔,中国的航天五号载人飞船才能在2003年升空。羡慕凭借着我们对美好的认知,让我们为追求而热血沸腾,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最终实现梦想。追梦的力量让我们闯过一道道艰难险阻,冲破重重束缚,不断冲击新的高度,实现新的理想。羡慕正是这一切力量的起源。如果我们永远只看到自己的那碗水,不去承认海洋的广袤与博大,我们就终只会有这一碗水。如果我们吃不到葡萄就说它是酸的,我们就永远吃不到萄葡。没有羡慕,没有赞赏,我们就不会进步,裹足不前,甚至倒退。这也是我们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在清末竟会如此地不堪一击的原因。当然万事万物都有它适宜的度,过犹不及,羡慕也如此。当羡慕使我们只看到别的东西而无视自己的拥有,我们就永远享受不了生活本应有的快乐。当羡慕不断攀升成为嫉妒,使我们迫切想得到一时间还不能属于自己的东西,美好的愿望变成不择手段,造成害人害己的悲惨结局。当我们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得陇望蜀,总有无穷尽的欲望时,生活在你身边褪色了。一切的美好愿望终只成了造就劳累积压不快的指引。如此的羡慕,又有何意义。羡慕的作用和道理与生活中的道理一样。利与弊总是相互依存的,又发挥着截然相反的作用,维持着生活的平衡。我们要做的,如同对美好的追求一样,追求对羡慕这种力量最完美的驾驭。 谁羡慕谁谁能不羡慕别人呢?漂在北京的外地人羡慕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勤劳苦作的人羡慕坐在办公室的白领们,苦于生计的人羡慕财源滚滚的大老板……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现状有所不满,所以羡慕那些已摆脱这些困苦境地的人们。然而,我们艳羡那些人而苦苦追求的结果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年轻人为了过上大都市人小资的生活,拼命地挣钱,昼夜地加班。老婆嫌情调少了,不理会,钱多了,情调有的是;孩子嫌父亲回家少了,忍一忍,等有钱了就可整日陪孩子玩了……劳碌了大半载,年轻人略有积蓄了,开着半新的车住着宽敞的房子,然而等驻足一看,老婆移情别恋了,亲子关系紧张了,本来完整的家,开始支离破碎了。如此攫取了那么多,似乎已经得到了原先羡慕的,然而物是人非,得失之间,已让人感到当初羡慕的并不一定是属于自己的。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羡慕的动力,然而羡慕不能盲目,即使得到了,也不一定快乐。老鼠羡慕猫,猫羡慕人,人想作行踪不定的风,风想作静止不动的墙,墙最终羡慕穿墙而过的鼠。人们在羡慕别人时不知不觉地已被围入了一个圈,最终自己又被成为羡慕的对象。既然如此地大费周张,那我们不如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地方。至少我们不愁吃穿,还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被称作明天的主人。我们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比别人差多少,那些被我们羡慕的人有他们不为人知的苦楚。知足常乐,这句话不错,羡慕自己已拥有了那么多,会感到无比地幸福富足。同时,我们也不要像那只叼着竹竿被抬上高空的青蛙,只因别人的议论而忍不住要表白些什么,结果碎尸万段。不要变成个自恋狂,整日都想对别人说自己原来如此有前途,自己真是个天才,过于羡慕自己,下场怕也会是从高空摔下来,死得很惨。羡慕的同时,别忘了自己能羡慕自己也少不了大家的帮助。适当的羡慕,不过于盲目,自己也可羡慕自己,珍惜自己拥有的,同时谨记自己拥有的,并非仅靠自己一人之力而得来的。 把握羡慕的尺度常言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在面对一个在某方面比自己更出色的人时羡慕之情就难免了。人对于自己想追求的,想拥有的有一种热忱,而对于那些已经得到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要是”的情绪。你会想:“要是我是他该多好。”“要是我也能做到会多完美。”“要是成功的是我!”等等,这些想法绝不是丑陋的。羡慕是美好而朦胧的,甚至有时候自己都察觉不到。这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是一种对自己的希望和期待。它会成为一种人生的激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鼓舞你。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羡慕那些可以衣食无忧、可以上学念书的同龄人,他们迫于生活,放弃了,但也用另一种方式点燃起自己的斗志,追求心中的信念,终于有一天他们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他们被别人尊敬,也被别人羡慕着。羡慕无所谓善恶是非,它是成为一种动力还是颠覆人性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它的把握。就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羡慕在人们的放纵中也会变成心中的妒火,即使是星星之火,也足以燎原。遥想周瑜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壮观,可是呢,对于诸葛亮的敬佩和羡慕化成浓浓的妒火,而他则在这场人性的大火中尸骨无存。庞涓,本也可以成为一代名将,功垂千载,也因为无法忍受孙膑的优秀和杰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们都忘记了把握羡慕的尺度,忘记了在羡慕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忘记了自己所拥有他们并不拥有的美好,一味地强求,单纯地羡慕,一旦超越了尺度,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控制不了了。所以在心中装上一个尺度吧,别让羡慕过了头成为生命的隐患。 用羡慕为自己造福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羡慕,这种情感与氟里昂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使人心生嫉妒,更可使人奋发向上。而不同之处在于,在使用氟里昂的同时无法避免地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毕竟大自然的规律人类是无法改变的;但“羡慕”的情感如果好好把握,就可趋利避害,使它完全为自己造福。羡慕之情源于别人超越了自己。在羡慕的同时应该对自己和羡慕对象之间的差距做出正确的认识。综合自身的能力,如果这一差距是力所能及的,可以弥补的,就应通过奋斗迎头赶上甚至将其超越。这时羡慕就成了人成功的引擎,摆脱慵懒的仙丹。当年正是由于对身边北京人富庶生活的羡慕,韩村河人纷纷外出创业,经过无数坎坷后很多大规模建筑公司以韩村河人的姓名注册并建立起来,日益壮大。从此,建筑业为韩村河带来了滚滚财源,韩村河也因此成为创业致富的典范,有“中国第一村”之美誉。从贫穷到富有,从落后到前卫,这一切的改变最初都是由“羡慕”引起的。榜样的力量之所以“无穷”是因为榜样使人羡慕,羡慕使人行动,行动最终助人超越榜样。可见羡慕之情对人造福之大。但有些人将羡慕的感情扭曲了。有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无法填补的,有时“榜样”永远是高高在上的,想超越它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如果羡慕之情的所有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的性格最终将被歪曲,羡慕滋生嫉妒,后者使人从坦荡的君子变为卑劣的小人。贫富的巨大差距使很多人绝望并最终走上亡命天涯的道路,使原本廉洁的清官最终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智力的巨大差异使“十年寒窗进海走”的学子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使本该一世风流的周瑜郁闷而死。设想上述这些人如果意识到差距的不可弥补性,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用羡慕的可望不可及的目标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上述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与高高在上的榜样相比,很多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嫉妒之情由此而生。若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并加以珍惜,若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阿Q精神——“施瓦辛格的肌肉我比不了,但在智力方面我自信还是稍高一筹的”;“比尔·盖茨的资产我比不上,但我的老婆比他的漂亮”等等诸如此类适当的自我安慰,那么人们的生活会增加很多乐观和开朗。//综上,合理的利用“羡慕”,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羡慕必定为人造福。
成蝶需破茧,成功岂由人 一个人成功,往往来自于坚持做他自己.然而在这个基因容貌都可以复制的年代里,一切事物似乎有了固定的标准,小到手边的每件日用品,大到每个家庭中每个孩子的成长,千篇一律,年复一年的都在以固定的标准生产着.过于固定的标准真的会为一个人带来成功和幸福吗?众所周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座被称为无法逾越的颠峰——《红楼梦》,这部书三百年来不但被鲁迅,胡适,张爱玲等文坛大师所赞叹评议,更甚至在学术界产生了一问叫“红学”的专门学问.一部小说被研究到这种程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在书中通过对一系列封建束缚下产生的各种悲剧的描写,表现出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书中种种的过度的以封建标准作为束缚,带来的只能各人物在自己人生中的悲剧,这才是书中的最大价值.如果说红楼梦只是文学艺术上的一部作品,那么现实中也依然有着鲜活的事例.连续多年排名于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在大学二年级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学业互相冲突.于是主动退学,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最终成就了一个微软帝国,也成就了他自己.如果放在应试教育的中国,想必家长们会惊呼一片:都已经进入了大学,为什么不能等到毕业?可是,比尔盖茨没有等,因为他要做的是他自己,所以他是比尔盖茨,而以标准被生产出来的诸位学生们,大概能进入盖茨的企业做一名员工,都已经心满意足了.可见当一个人真的意识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能够坚持做自己,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事情.我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当蒋介石的各种正规军以军事的标准进犯的时候,他却高瞻远瞩地一次次力排众议,以游击战的方式周旋生存,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到了第五次又因为军事上的标准化打法失去了井冈山这块根据地.于是毛率红军北上,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了陕北,保存了革命力量,并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这不正是因为他坚持了做自己,而为广大人民换取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吗?所以,化蝶需破茧,成功岂由人.当我们每个人在正确的方向上,能够坚持自己,不为外界所动的时候,成功和幸福,一定在不远处等着你.
我们要在何时有所为,何时有所不为?在这个信息发达的21世纪,我们要如何辨清是非,如何选择正确的事而去有所为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还是一个成天满世界乱跑的小毛孩时,我们不懂得如何辨是非,更别说有所为了.可当我们还在回首追寻遗失的记忆时,我们却已经成了一个满怀理想、充满学识的青年了,我们叛逆但却单纯,我们每天都做着如何有所为的梦,可却单是空想,不付诸以行动!现金,多少成功的杰出人士都在想当年的有所为,可在有所为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只是赞赏与羡慕,更应该的则是回望他们是否有所不为.我们正值花季,是从不明事理到明辨是非的过渡期,我们应从现在起学会有所不为,不要一味的盲从.有时候我们也应该理智面对问题,有所选择的做事.当我们还迷恋机器猫时我们不懂;当我们迷恋粉色时我们开始懂了,当我们白发苍苍时,我们懂得.仿佛看到自己已是一个年迈的老妪,翻阅着历史的随笔.我们享受着青春,更等待着探秘.青春如歌,岁月如书.我们渴望在青春的旅途上寻求享受.我们肯定渴望着有所为,可是当有所为的同时,也要选择有所不为!我们拥有着共同的梦想,但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天空不会因为人的心情而变色,只希望人不要因为天空的变幻而变化.每天拥有足够的活力,迎接崭新的一天,我们选择用有所不为来实现有所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宋·胡宏)●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清·宋缍)●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通鉴〉●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宋·朱熹)●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宋·朱熹)●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明·薛萱)●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清·金缨)●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宋·苏轼)●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我看羡慕人们追求美好远离困厄,人们向往光明摒弃黑暗。正是人们对善与恶、美与丑最基本的认知判断,促成了人类不断地追求与进步。而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就是羡慕。羡慕使人们看到了奋斗的目标,激励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但过分地羡慕会使人忽视既得的幸福,甚至由羡慕演化成嫉妒,于人于己都只有害处。羡慕使人对美好的单纯愿望上升为实际行动,催人上进。陈胜向往物质充足的生活,激愤反抗,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燎原之火。孙中山羡慕西方社会人们充分的自由、平等,打响了革命推翻封建的第一炮。当今的中国人赞赏飞机在宇宙中的翱翔,中国的航天五号载人飞船才能在2003年升空。羡慕凭借着我们对美好的认知,让我们为追求而热血沸腾,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最终实现梦想。追梦的力量让我们闯过一道道艰难险阻,冲破重重束缚,不断冲击新的高度,实现新的理想。羡慕正是这一切力量的起源。如果我们永远只看到自己的那碗水,不去承认海洋的广袤与博大,我们就终只会有这一碗水。如果我们吃不到葡萄就说它是酸的,我们就永远吃不到萄葡。没有羡慕,没有赞赏,我们就不会进步,裹足不前,甚至倒退。这也是我们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在清末竟会如此地不堪一击的原因。当然万事万物都有它适宜的度,过犹不及,羡慕也如此。当羡慕使我们只看到别的东西而无视自己的拥有,我们就永远享受不了生活本应有的快乐。当羡慕不断攀升成为嫉妒,使我们迫切想得到一时间还不能属于自己的东西,美好的愿望变成不择手段,造成害人害己的悲惨结局。当我们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得陇望蜀,总有无穷尽的欲望时,生活在你身边褪色了。一切的美好愿望终只成了造就劳累积压不快的指引。如此的羡慕,又有何意义。羡慕的作用和道理与生活中的道理一样。利与弊总是相互依存的,又发挥着截然相反的作用,维持着生活的平衡。我们要做的,如同对美好的追求一样,追求对羡慕这种力量最完美的驾驭。 谁羡慕谁谁能不羡慕别人呢?漂在北京的外地人羡慕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勤劳苦作的人羡慕坐在办公室的白领们,苦于生计的人羡慕财源滚滚的大老板……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现状有所不满,所以羡慕那些已摆脱这些困苦境地的人们。然而,我们艳羡那些人而苦苦追求的结果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年轻人为了过上大都市人小资的生活,拼命地挣钱,昼夜地加班。老婆嫌情调少了,不理会,钱多了,情调有的是;孩子嫌父亲回家少了,忍一忍,等有钱了就可整日陪孩子玩了……劳碌了大半载,年轻人略有积蓄了,开着半新的车住着宽敞的房子,然而等驻足一看,老婆移情别恋了,亲子关系紧张了,本来完整的家,开始支离破碎了。如此攫取了那么多,似乎已经得到了原先羡慕的,然而物是人非,得失之间,已让人感到当初羡慕的并不一定是属于自己的。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羡慕的动力,然而羡慕不能盲目,即使得到了,也不一定快乐。老鼠羡慕猫,猫羡慕人,人想作行踪不定的风,风想作静止不动的墙,墙最终羡慕穿墙而过的鼠。人们在羡慕别人时不知不觉地已被围入了一个圈,最终自己又被成为羡慕的对象。既然如此地大费周张,那我们不如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地方。至少我们不愁吃穿,还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被称作明天的主人。我们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比别人差多少,那些被我们羡慕的人有他们不为人知的苦楚。知足常乐,这句话不错,羡慕自己已拥有了那么多,会感到无比地幸福富足。同时,我们也不要像那只叼着竹竿被抬上高空的青蛙,只因别人的议论而忍不住要表白些什么,结果碎尸万段。不要变成个自恋狂,整日都想对别人说自己原来如此有前途,自己真是个天才,过于羡慕自己,下场怕也会是从高空摔下来,死得很惨。羡慕的同时,别忘了自己能羡慕自己也少不了大家的帮助。适当的羡慕,不过于盲目,自己也可羡慕自己,珍惜自己拥有的,同时谨记自己拥有的,并非仅靠自己一人之力而得来的。 把握羡慕的尺度常言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在面对一个在某方面比自己更出色的人时羡慕之情就难免了。人对于自己想追求的,想拥有的有一种热忱,而对于那些已经得到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要是”的情绪。你会想:“要是我是他该多好。”“要是我也能做到会多完美。”“要是成功的是我!”等等,这些想法绝不是丑陋的。羡慕是美好而朦胧的,甚至有时候自己都察觉不到。这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是一种对自己的希望和期待。它会成为一种人生的激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鼓舞你。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羡慕那些可以衣食无忧、可以上学念书的同龄人,他们迫于生活,放弃了,但也用另一种方式点燃起自己的斗志,追求心中的信念,终于有一天他们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他们被别人尊敬,也被别人羡慕着。羡慕无所谓善恶是非,它是成为一种动力还是颠覆人性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它的把握。就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羡慕在人们的放纵中也会变成心中的妒火,即使是星星之火,也足以燎原。遥想周瑜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壮观,可是呢,对于诸葛亮的敬佩和羡慕化成浓浓的妒火,而他则在这场人性的大火中尸骨无存。庞涓,本也可以成为一代名将,功垂千载,也因为无法忍受孙膑的优秀和杰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们都忘记了把握羡慕的尺度,忘记了在羡慕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忘记了自己所拥有他们并不拥有的美好,一味地强求,单纯地羡慕,一旦超越了尺度,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控制不了了。所以在心中装上一个尺度吧,别让羡慕过了头成为生命的隐患。 用羡慕为自己造福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羡慕,这种情感与氟里昂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使人心生嫉妒,更可使人奋发向上。而不同之处在于,在使用氟里昂的同时无法避免地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毕竟大自然的规律人类是无法改变的;但“羡慕”的情感如果好好把握,就可趋利避害,使它完全为自己造福。羡慕之情源于别人超越了自己。在羡慕的同时应该对自己和羡慕对象之间的差距做出正确的认识。综合自身的能力,如果这一差距是力所能及的,可以弥补的,就应通过奋斗迎头赶上甚至将其超越。这时羡慕就成了人成功的引擎,摆脱慵懒的仙丹。当年正是由于对身边北京人富庶生活的羡慕,韩村河人纷纷外出创业,经过无数坎坷后很多大规模建筑公司以韩村河人的姓名注册并建立起来,日益壮大。从此,建筑业为韩村河带来了滚滚财源,韩村河也因此成为创业致富的典范,有“中国第一村”之美誉。从贫穷到富有,从落后到前卫,这一切的改变最初都是由“羡慕”引起的。榜样的力量之所以“无穷”是因为榜样使人羡慕,羡慕使人行动,行动最终助人超越榜样。可见羡慕之情对人造福之大。但有些人将羡慕的感情扭曲了。有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无法填补的,有时“榜样”永远是高高在上的,想超越它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如果羡慕之情的所有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的性格最终将被歪曲,羡慕滋生嫉妒,后者使人从坦荡的君子变为卑劣的小人。贫富的巨大差距使很多人绝望并最终走上亡命天涯的道路,使原本廉洁的清官最终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智力的巨大差异使“十年寒窗进海走”的学子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使本该一世风流的周瑜郁闷而死。设想上述这些人如果意识到差距的不可弥补性,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用羡慕的可望不可及的目标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上述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与高高在上的榜样相比,很多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嫉妒之情由此而生。若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并加以珍惜,若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阿Q精神——“施瓦辛格的肌肉我比不了,但在智力方面我自信还是稍高一筹的”;“比尔·盖茨的资产我比不上,但我的老婆比他的漂亮”等等诸如此类适当的自我安慰,那么人们的生活会增加很多乐观和开朗。//综上,合理的利用“羡慕”,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羡慕必定为人造福。
怎样来解释“君子”之一名词?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古代之地位高的人,现代多用来之人格高尚的人。”
体现君子是如何的高尚,在儒家这一派别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如《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还有一句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大学》中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亲其亲而乐其亲,此乃没世不忘也”。
如《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故君子居易而俟命,小人性险而侥幸”。
如《诗经》中的“嘉乐君子,显显得令。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之名,自申于天”。如成语辞海中的“君子爱人以德”,“岂悌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大雅君子”。
诸如此类。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真正读懂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德”,“土”,“刑”,“惠”这四个词?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德行而放弃自己的财产?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公正的刑罚而放弃别人对自己的恩惠?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义”,“利”这两个字?你们其中那个面对生死可以谈笑自若且面无惧色?你们其中那个可以见钱不拿?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其中那个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们当中那个君子的博大胸怀?不要说是你们,就是万人之上的帝王也会被我从君子的宝座上摔下来。本无君子,何幻其为君子?汝等无愧?呜呼!汝等无愧乎?。
怎样来解释“君子”之一名词?
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古代之地位高的人,现代多用来之人格高尚的人。”
体现君子是如何的高尚,在儒家这一派别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如《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还有一句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如《大学》中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亲其亲而乐其亲,此乃没世不忘也”。
如《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故君子居易而俟命,小人性险而侥幸”。
如《诗经》中的“嘉乐君子,显显得令。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之名,自申于天”。
如成语辞海中的“君子爱人以德”,“岂悌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大雅君子”。
诸如此类。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真正读懂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德”,“土”,“刑”,“惠”这四个词?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德行而放弃自己的财产?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公正的刑罚而放弃别人对自己的恩惠?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义”,“利”这两个字?你们其中那个面对生死可以谈笑自若且面无惧色?你们其中那个可以见钱不拿?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其中那个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们当中那个君子的博大胸怀?
不要说是你们,就是万人之上的帝王也会被我从君子的宝座上摔下来。
本无君子,何幻其为君子?
汝等无愧?
呜呼!汝等无愧乎?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们的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忠告,它告诫后人取财必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遵纪守法、符合道德伦理常纲。
诚然,在已经市场经济化的今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也都有取财的途径和方法,先知先觉者,可能已经成为致富的带头人了,后知后觉者,可能刚刚入行,开始寻求发财的门路,无论如何,除非圣人,任何人都不会达到视金钱如粪土的至高境界,因为金钱可以带给我们生活的幸福和享受的资本,在人类开始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候,恐怕金钱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了,也难怪常常有人说,钱就是好东西,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甚至金钱至上等论调。毕竟人人都要生存,尤其是在人情日益冷漠的今天,所以有这些论调和思想也无可厚非,要不国家的中心思想也不会加上一条“可以兼顾个人利益”了。
无论是在单位、公司、企业或是经商,干什么工作都何以达到取财的目的,也不会遭到任何人的反对和干扰,可问题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打着冠冕堂皇的下三流人物出现了,有好多甚至于是党员干部,国家高级公务员,这种现象、问题恐怕不说不行了,为啥,大家想啊,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可是别人却能够靠自己的权力、后台毫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到10倍、百倍甚至更多的报酬,人都有个心理平衡,干活的拿不到多少钱,不干活的拿很多钱,如果一旦整个社会都出现了这种不均衡现象的话,恐怕天下要大乱了;更有甚者,背着良心拿黑钱,完全不股别人的死活,也不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恐怕不得不引起我们在看的诸位的重视了。 人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但是有一条,自己不能出卖灵魂,不能没有良心,更不能没有自己的爹娘! 论"取之有道 时下关于金钱的大讨论,观点不一,但是从命理的角度来说,追求钱财是非常正确的。
财是养命之源,为了生活及生存,我们谁也离不开它,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是每个求财人的正确理念。道即路也,世上的路千千万万,但中国人都知道有两条路可走,即正道与邪道。
不错,你选择了正道,努力拼搏,遵纪守法,却事倍功半,不但未发财反而破财,因财耗身,遭受灭顶之灾。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屡屡发生,于是有很多人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产生了质疑,从而选择邪道走下去,一步步迈向黑暗的沼泽地…… 我们都深知,他们的下场是悲惨的。
为了生存,怎样才能获取应有的养命之源呢?那便是顺命而行,在不与命运相反的方向上努力奋斗,这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命运。
别人所从事的职业能够发财,你如果也去做很有可能破财;在别人看来会破财的事业你去做很有可能会财源广进。这就是命运,你对命运了解得越少,最终你会摔得越痛。
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可以理解为,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走的路,一条指导自己人生宏观运行轨迹的路。现在的命理学虽不曾为所有的人所看好,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了,究其原因,便是它可指导你怎样正确的走路。
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其实在命中都有标志,看似平常的八字,实际玄机很深。如果你命中有巨富的标志,你没有去经商,而选择了从文,尽管呕心沥血,竸竸业业,但机遇偏偏不垂青于你;你命中利从文,而去经商,到头来只有空怀抱负赴黄泉你这二十年是破财运,却去投资,你刚开始转进财运,却选择了平稳发展,等等。
假君子,真小人历来中国人喜欢将人分为两大类:君子与小人。
君子,当是一身正气,刚正不阿,道德品行没得说,定是人中龙凤。而小人,既是君子的对立面,必定是诡计多端,专好歪门邪道,惟恐天下不乱,道德品行亦是没得说,乃人中糟粕,向来是为人所所唾弃的。
君子,至古至今都是为人所好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愿意被人声称作一声“君子”。君子之上,唯有圣贤,然而几人敢自比孔孟老庄?词典释语:君子,指人格高尚的人。
这是一种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能让人不自觉地产生一股钦佩之感,纵是第一次与之接触,举手投足间,已让人心生敬意。如此大的魄力,难怪“君子”一词千百年来都为人所嗜了。
再观小人,尽为卑鄙之辈, *** 之徒,总是为人所深痛恶绝。小人是不怕别人说他小人的,既然是小人,脸皮又岂会薄上几分?若是世界上仅有君子小人之分,天下也该太平一些。
然而有的小人并不甘于做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小人,说难听点,是想做了 *** 还要立贞洁牌坊。于是有的小人披上了君子的外衣,在脸上写下“我是君子”几个字,光天化日下继续做小人,便有了“假君子”一说。
金庸先生笔下的岳不群与任我行就是假君子与真人小的两个典型代表。岳不群,人称“君子剑”,这件君子的衣裳可谓是让他蓬壁生辉了。
若是只读《笑傲江湖》前半部,读者也定会以为岳不群是一位谦谦君子,行侠仗义,嫉恶如仇,不屑与九流之辈为伍,果然无愧 于“君子剑”一称号。然后读者只需再往下读,便立即分晓岳不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在林平之加入华山剑派后,岳不群便渐渐露出了小人本性,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想从林平之身上得到《辟邪剑谱》,之后又算尽机关,借他人之手吞并五岳,还拿左冷禅做了替死鬼,玩尽阴谋权术,栽赃嫁祸,卑鄙本性一露无遗,令人嗤之以鼻。脱掉君子的外衣,岳不群的本性仍只是一个小人罢。
再看任我行,不可谓不是十足的小人。此人仗着一身武艺,一心妄想霸武林,心黑手辣,为人歹毒,有敢挡着,死;逆者,亡!在西湖关了十与载后仍野心不减当年,反而变本加厉,强迫旧部下服下毒药,若敢胆不听令于己,必死无疑。
甚至连有救命之恩的令狐冲也不放过,软硬兼施,利用令狐冲对师父的深厚感情和令狐冲身上的吸星大法企图让令狐冲就范,为己所用,恩将仇报,任我行可谓是小人到了极点。二这相比,尽管岳不群最终让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耍尽阴谋诡计的小人,然而至少岳不群也曾“君子”过,不远千里地追杀淫贼田伯光就是一个例子。
否则岳不群也不会凭空有“君子剑”这一雅号。反观任我行,从出场到结尾, 一路小人到底,恐怕一生中做过最大的善事就是偶尔少杀几个人,少作点孽。
这种人,该是千刀万剐的。可是在读者心里,任我行却并不比岳不群可憎,反而是岳不群更招人厌恶,这一反差不禁令人哑然。
原因何在?君子本当君子,小人就是小人。卑鄙的小人却一心想做君子,这种做婊 子立牌坊的事恐怕也只有小人才做得出,此类小人不可谓不是小人中的小人。
虚假的朋友比敌人更为可怕,岳不群本是小人,却披着君子的外衣招摇撞,一旦被人识破,怎么能不招人可恨?任我行卑鄙 *** ,却是敢作敢当;杀人无数,但从未失口否认;言出必行,也颇有男儿气概。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自己不付出一颗真诚的心,又怎换得他人的真心实意?正是因为一颗诚心,即使任我行被关在西湖底十余载,向问天仍以死相救。
而岳不群却把一切都看作是尔虞我诈,从未肯真心待人,到头来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人无信而为天下耻,交不诚而为众人弃。
《笑傲江湖》中最大的反面人物既不是野心勃勃的左冷禅,也不是为人歹毒的任我行,而恰是素有“君子剑”之称的岳不群。细想一番,不难发现,岳不群之所以招人厌恶,还是在于“诚信”二字。
首先你想去写作文,就必须知道这句话出自于何处,是什么意思。
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说,君子者,能坚持自己心中的意见而不被外界因素所影响。这句话,出自论语,还有着下一句话,是小人同而不和。
既然是以这个为话题去写,最好的就是议论文的形式。坚持君子和而不同这个主要的论点,也就是你自己的观点,借古今事例,是理名言一些论据来重点突出自己的观点,再以反面的事例,小人同而不和这个观点去举一些反面事例来进行论证,最终来凸显本身的那个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
当然我不可能去帮你写一篇作文,最终还是要你自己去完成的,我所能做的只是引出一个思路而已。
君子,在我眼中,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性达到标准,也可称为君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说明了和君子交往,撇开名利色香,只是一种志趣相投,心灵与精神相交的一种境界罢了。
年青时,特别年少时,一群同学在一起,不谈生活清苦,不谈名利色香,不论贫富贵贱,不论男女性别,只谈未来,只谈理想。大伙儿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展鸿图,立壮志。聚时,粗茶淡饭,谈得津津有味。困了,几人睡在一床,其乐无穷。谁有困难,合伙帮忙。真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心出心,毫无计较,毫无怨言,毫无争斗。我想,同学彼此之间,这种情形和君子有点沾边了。
尤其是一些被打倒的知识分子,和我相处成了忘年之交。他们名誉上被打倒了,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没倒。一怀清茶,一支土烟卷,他们就能和我谈心到深夜。是他们正直无私的性情,浩然荡漾的正气,忧国忧民的胸襟,清净洁白的傲骨,以及曲折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我,深深打动我。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许多渊博知识,许多生活经验,许多人生感悟,都是他们一一传授的。而我,几十年来所作所为,都沉透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都在替他们实现梦想而努力。心存感恩之心,我没有退路,也没打算过退路。我的路,是这些君子之路。他们没走完,必须由我继续走,走下去。
君子,是多方面的。平时,他们不显山不露水,深深的藏在底下,或者离你远远的。当名利双收时,你会发现,他们消失无踪。想帮一把,拉一把,都无法寻找。当挫折困境时,你会发现,他们又不知从哪里站在身边。他们安慰你,鼓励你,或替你出谋画策,或替你挡风遮雨,真是任劳任怨。
君子,坦荡荡。做对了,他们会支持你。当忘形时,他们给你一盆冷水,让你清醒与理智,让你克制与冷静。做错了,他们毫不留情,指出你错在那。当退缩时,他们给你一盆大火,点燃你的 *** ,让你温暖与感动,让你站直与抬头。
君子,有如清澈的泉水,可以看见游动的鱼,飘动的草。
君子,有如深隧的夜空,可以看见朦胧的光,移动的彩。
君子,有如生长的春季,可以看见融化的冰,动人的绿。
感恩君子!感谢君子!他们,就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所行的,就是亲君子,就是学君子,就是做君子。也以此文,奉献给我眼中的君子们!
从小,我就希望我可以做一个君子,我总是觉得做君子才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
“君子”指心胸宽广、诚实勇敢、正知守信、性格开朗、高雅的人。而“小人”指做事偷偷摸摸,不诚实、很下等的人,就是小人。
君子是高雅的人,而我是有着君子风度的小人。
有一次,有个朋友约我出去玩,我爽快的答应了。可刚好出去玩的那一天我又要上钢琴课,没办法,钢琴课可是不能耽误的,但答应和朋友出去,又不能不守信。于是,我就打电话给我的朋友,说时间可不可以改一下,她答应了。这样就可以又守信又不耽误钢琴课了。
不过,我也做过小人的事。有一天,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和爸爸担心死了。等我回到家里,妈妈问我上哪去了,我她说值日,可妈妈不相信,说值日不可能那么晚,我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地招了:“出去玩了。”
但是,我现在做君子的事就比以前多了很多,而以前呢,却是小人的事比君子多。这是因为我看书多了才有的进步。
我要做一个君子,一个真真正正的君子,我要远离那些小人行径,提交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君子之事,行君子之路!
查字典
君子与小人
君子和小人,自古以来便是政治学家,哲学家十分喜欢谈论的话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都是大家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似乎君子是大家喜欢的动物,而小人则猪狗不如了。今天小生我也来插话二三,不对之处,望请见谅。
(简单明了的开头,论点的表达也很好)
在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为君子和小人下个定义。古人对这方面的看法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未必有点武断。说君子喻于义,那么有人偶尔喻于义,偶尔喻于利那这是什么人。你不要说没有,现在在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一个,那你说他是个什么东西?而且现在像他这样的人大有人在,那又怎样分类?那么不如这样定义,在大是大非前,把义放在面前的是君子,把利放在面前的是小人,我认为这样应该不会有灰色地带了,因为用大脑仔细思考过作出的决定,必定出于本性。而且君子和小人应该不是某个人,应该是某种状态。因为人是会变的,但把一种状态定义了后,就不会改变了。就像水变成冰一样,水改变了,只可以说水的状态改变了,不可以说固态或液态的定义改变了,道理一样。
(说理很详细充分)
既然这样定义的话,那么我觉得君子也不一个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嘛!小事情就以利为先,关系大原则,大是非就以义为先。这样不就得了吗?大致可以吧,再加上一条:在与他人利益无损的前提下,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这两点应该不难吧!
如果真的如此,我认为大家都可以做君子。不是吧,你说做不到?现在不过是要求我们做正确的事情罢了,又不是要我们去大义灭亲,死而后已。有什么做不了的!
不过可能有人对我的定义不满:什么嘛,小事情以利为先,这样算什么君子?我认为,有利不争,要不是圣人,要不是傻冒,要不是伪君子!我们是正常人,正常人就要有正常的欲望,又不损害他人,于人无损,于已有益,但求小利,何乐不为。如果做君子便要清心寡欲,那我不做也罢!不食人间烟火,那你吃什么?自己肚子也解决不了,怎么帮助别人?
(道理的说明有些过多,显得有些冗长)
在大是大非前面前,一定以义为先。平时拿点人无损,于己有利的小好处。斯人若此,夫复何求?
【点评】作者对君子与小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总体上做的不错,很认真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述了出来,在说理上也做的相当详细和充分,是很有理论密度的。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语言上也表达的比较清晰和客观,基本上将道理说明清楚了,这就是不错的成绩。但作者在一个问题上做的还不是很好,就是不够全面,虽然比较深刻,但在全面性上还是欠缺了一些,请加以注意和改进,继续努力。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但是要在生活中做到名副其实的君子,谈何容易?我是想做君子,可是面对苛刻的要求,就是怎么也达不到。我想我可能就是那只可怜的狐狸,无论怎么奋斗、努力,也无法将那串亮丽的君子葡揽入怀中。于是,我的心态变了,既然不能做成君子那就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吧!既然不能万古流芳那就让它一臭万年。
一幕幕小人的面容开始在我脑海里飘荡,一声声小人的话语在我耳边徘徊。
一个将军的背影投入眼帘。乍眼一看,将军左牵赤兔宝马,右持方天画戟,身披青铜双耳兽面甲。从他路过的脚印里清晰地看到一个正正方方的双口“吕”。那正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原形——吕奉先大将军。不久后,我便目睹了他因财杀丁原,因色杀董卓的全过程。看见了他见到金银珠宝时迷茫的眼神,看见了他遇到美女时坚定的眼神,看见了面对义父时勇敢的眼神。为了追求地位,为了追求权利,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他两次拿起方天画戟挥出象征胜利的弧线。再然后,就看见吕奉先跪在曹操面前,用合作的目光恳求曹操饶恕并愿意效犬马之劳。他并没有想到,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小人,比他自己还小的人。曹操考虑了片刻,还是坚定地道“这等无情无义之徒,留之何用,拉下去斩”。 2无志的竹,不为竹。 菊——君子之心 “菊,花之隐逸者也”。周颐如是说。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林黛玉如是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如是说。 菊,永远是淡定、安然的。它,早已看破红尘。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不过是虚幻之景,过往云烟罢了。菊,早已看够了,也早已看透了。于是,菊伴随着视它知音的陶潜归隐山林。已知道,只有这儿,才是它最终的归宿。 菊,无力与那污浊的尘世抗争,于是,它选择了逃避。“既然无力改变,不如洁身自好,远离纷扰。”菊如是说。不能说它懦弱,在当时的尘世中,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不管怎样,瑕不掩瑜。菊的恬静,菊的安然,菊的平和,弥补了那一丝缺陷。 于是,那悠悠菊香从晋代飘流到今…… 君子之骨,君子之性,君子之节,君子之心……
君子,在我眼中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性达到标准,也可也称为君子。
君子,是多方面的,平时他们不显高山,不显露水,深深的藏在底下,离我们远远的,当名利双收时,你会发现,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想帮一把,拉一把,都无法寻找,当挫折困境时,你又发现他们不知从哪里站到身边,他们安慰你,鼓励你,为你出谋画策,为你摭风挡雨,真是任劳任怨。君子,坦荡荡,做对了,他们会支持你。
当忘开时,他们给你一盆冷水,让你清醒与理智,让你克制与冷静,做错了,他们毫不留情的指出你错在哪里。退缩时,他们会给你一盆大火,让你点燃心中的 *** ,让你温暖给你动,让你站直与抬头。
君子,有如清澈的泉水,可以看到游动的鱼儿,飘动着的青草。君子,有如深的夜空,可以看到朦胧的光,移动的彩。
君子,有如生长的春季,可以看到融化的水,动人的绿。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是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做一个君子,必须以不失人与不失言,君子所说的话,都是慈悲的话,有意义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使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忘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求的利忘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都要经过再三考虑,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我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永远站立而不倒,他是时代的象征,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栋梁,人们心中的英雄,我向往君子,我爱君子。作为女生不要让别人小看噢。
中国政府对西南中沙群岛行政管辖和行使主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诸岛就在中国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自秦代统一全国开始,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就是中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领土,此后改朝换代,历代中国政府从没间断过对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的管辖权,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是无争议的中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领土。两汉时,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海南始置珠崖、儋耳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直接统治的开始。此后,随着生产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我国人民经常航行于南海之上,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带居住和生产。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历代统治者对南海和南海诸岛的认识不断加深。至唐初,海南岛环岛已建置有北部的崖州、西部的儋州、南部的振州(今三亚市),振州,前身为临振县,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增设临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郡为州,时号振州。《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振州)中已有振州管辖海南岛南部海域的记载。自此以后大陆中原王朝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从未中断过。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线测量,南至范围达南海及南海诸岛,并曾在南海上观测有关星座。这是行使主权之举。宋代,唐时位于岛北的崖州南移,改振州为崖州,后易名为朱崖军,继后又改为吉阳军。由吉阳军直接管辖南海诸岛。当时,北宋朝廷首命水师出巡至“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岛),这是我海军最早的巡海活动。元朝,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将海南的琼州改为琼州路。仍由吉阳军管辖南海诸岛。是时,宋代的军制多已改州,唯四川行省的长宁军和湖广行省的南宁(今儋州市)、万安(今万宁市)、吉阳(今三亚市)三军未改,是以特殊行政制度管理边疆的方法,可见其统治者对海防边疆的重视。元世祖忽必烈还亲派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到西沙群岛进行天文测量,表明主权归属元代王朝而无疑。明初,海南设立统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琼州府,隶属广东。恢复崖州、儋州、万州。将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领属的万州管辖。并明确区分为“南澳气”、“七洲洋”、“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等四大岛群(即今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清朝,前期和中期基本沿袭明制不变。至清明后期,东沙群岛归属惠州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仍由海南的万州管辖。自此南海诸岛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州级地方行政机构管辖。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伏波”号、“琛航”号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巡航,给15座岛屿逐一命名,以示西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其中以随行军舰“伏波号”命名“伏波岛”(后改称“晋卿岛”),西沙群岛永乐群岛中的琛航岛是以“琛航”号军舰命名的。1910年,李准著《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并奏请朝廷。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1921年,南方军政府又重申了这一政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43年中英美三国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1946年秋抗战胜利次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海军司令部派出”太平”号、“永兴”号、“中业”号、“中建”号4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执行进驻接收任务,其中“永兴”、“中建”两舰在舰队副指挥官姚汝钰率指挥下抵达西沙群岛,以“永兴”号、“中建”号命名了“永兴岛”、“中建岛”,11月在永兴岛码头处立“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海军司令部海事处上尉参谋张君然被任命为第一任海军西沙群岛管理处主任。1946年,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驻防永兴岛。12月收复“太平岛”,并在岛东端立下“南沙群岛太平岛”碑石。随后接收人员又到中业岛、西月岛、南威岛,分别在岛上立碑为证,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重竖主权碑;并在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太平岛驻军队和设立渔民服务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继续对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行使主权。1950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沙永兴岛。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办事处”。自此政府行政机构开始驻岛行使主权,组织开发建设工作,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岛礁及其附近海域和行政管辖。1969年3月4日改称“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恢复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相当于县级的办事机构,由海南行政区公署直接领导。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内19个市、县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1988年9月19日更名为“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仍沿袭相当于县一级派出机构的行政设置体制,办事处仍驻西沙群岛永兴岛。[3] 2014年7月22日,三沙市甘泉社区居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三沙市西沙群岛全部有人居岛礁均设立了群众自治组织,三沙市基层组织建设日趋完善。甘泉社区居委会将配合三沙市各有关部门,在岛礁及周边海域开展动植物、文物保护等工作。[5] 2014年9月12日,由著名军事摄影家、新华社高级记者查春明创作的大型摄影画册《西沙西沙》,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西沙西沙》从中精选出部分西沙群岛的照片,编辑成册,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西沙群岛的壮美全貌。[6] 查春明表示,谨以此书献给祖国母亲和美丽的海洋,献给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人们,献给守卫祖国海洋国土的海疆卫士。图为西沙东岛上的白鲣鸟和原始森林。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所以我们开篇先得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弄清楚。《论语》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是孔子同其学生都是述而不作,也就一直没有给君子和小人下个定义,也没有逐条归纳出君子和小人的具体标准,他们都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谈论君子和小人,所认为的君子和小人的标准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按现在的做法制定规范,这就容易让后人产生误解和歧义了。《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而且,在孔子看来,小人有时也不失为做人的底线,比如【】中子贡问怎么样能算得上士矣,孔子回答的最后一项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由此也可见《论语》中所称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更不能理解为坏人。
楼层: 1[思路分析]如下供参考[解题过程]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毕竟我对其了解的深入程度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对其历史地位或性质妄加评论的程度。这个学期,思修课布置写《论语》的读书笔记作为平时作业,于是我只有硬着头皮写一点点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错误,请老师给予指正。 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个人对该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见,见下文)。若子民全都仁义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会犯上,不会犯上也就不会作乱,更谈不上谋反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 P1)。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必须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锁。《论语》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确的。打得很好。 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 所以,我主张这样读论语:仅仅把它当作一部书,不带历史偏见地来读。 这样读一读,我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 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说了这么多,不举例子就全是空谈。所以下面我就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读论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如果要问我,读了《论语》,如何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读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字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中庸”这两个字的。或许在现代汉语中它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或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个人觉得,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和上面的那一段相对应。让我们看看《论语》中广为人知的这段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 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文章。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论语》。我们知道,《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较大。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比较好地说明我前面所说的“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问题。 我觉得把握好了上面这个原则,我们可能解决对好多章节理解上的问题。我们就再多看几个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 上面这段话中的“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很多书(例如我为写这篇文章参看的《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P4)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说法难以令人接受,至少我是如此。而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则将它译为(大意):没有朋友会在每个方面都不如自己。我想,大家应该能够凭感觉判断哪一种译法更正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前一种译法呢?显然是因为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导致。 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 据字典中的解释,上面这则中的“纲”指的是拉网的总绳;弋指用带绳的箭射鸟。故其说的是:孔子钓鱼,但不用鱼网网鱼;用箭射鸟,但不射已经归巢的鸟。有人说,这是虚伪,既然要捉鱼,那用网捕和用鱼竿钓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其实和上面讲的“文”和“质”是同一个问题。“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看似是一些陈腐的框框条条,其实这是“文”的表现。即便猎取也是有度而有原则的。我不大相信一个信手残害生灵而内心不感到丝毫不忍的人能有什么好的“质”。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0
写作要点:结合论文的内容进行阐述,阐述的时候可以结合身边的事情进行扩展,条理清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十分重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与修身做人,他强调要终身“学而不厌”,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论语》便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皇帝,他不聪明,但是治理国家却总是有一些新招、妙点子,有一位大臣觉得十分奇怪,便问他:“皇帝,你治理国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方法呢?”他笑着回答道:“呵呵,你去读一读《论语》便知道为什么了!”
原来,《论语》教会了这位皇帝怎么学习,怎么做人,怎么治理国家,可见,《论语》中蕴含着无穷的知识与道理。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做人学习不正应该这样吗?
学习了知识,按时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千里迢迢而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脚我们,我们却不怨恨他们,不是君子么?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总是以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便可以考取好成绩,其实,学习了知识,我们还要按时去复习它们,否则,学过的知识在脑中,只会像一缕清风拂过,不留一丝痕迹,来得快,去得也快;别人不了解我们,做出我们不喜欢、不赞成的事情,我们不怨恨他们,这才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懂装懂,总是以为自己博学多识、有学问、自以为是的人,但往往,这种人才是最愚蠢的人,而诚实、不耻下问的人,才是真真、智慧过人的才人。孔子有一句话便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一句论语,我把它当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最大的美德便是饶怒,人生没有不可饶怒的错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样,别人也会很痛苦,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它影响着我,教育着我。
现在,我每天都要背一背《论语》,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字,都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开扩了眼界,扩宽了知识面,学会了做人。
《论语》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孔子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君子和小人,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们成为君子,不要去做小人呢?从上述两者的不同范畴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君子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是那些具体技术性工作的执行者无法比及的。正是因为君子居于社会的管理层,有着如此不可估量的、长久存在的社会影响力,孔子才如此地强调君子的道德,对君子有非常高的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