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修辞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修辞学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 商务英语 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一) [1]张佐成。商务英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魏晓锋,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 教育 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1):92-95. [3]蒋莉。能力本位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08):36-37. [4]刘颖,马春荣 ,王俊 .借鉴国外先进 经验 ,构建高职实践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55-57. [5]申厚坤,陶丽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30-31. [6]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7]俞燕。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1. [8]侯松,曾美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及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43-44. [9]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袁江。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3):23-25. [12]王冰蔚。我们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吸取些什么[J].职教论坛,2002,(03):19-22. [13]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30-35. [14] John Dewey.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M]..: Collier Books,1963. [15]乔伊斯,韦尔。当代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二) 1. 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4. 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5. 王克非. 《翻译 文化 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7.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8. 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9.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1.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3. 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三) [1]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5,(9):84-85. [2]李静艳。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22-25. [3]郭洪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186-187.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李国艳,田鸣。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就业导向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8]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9,(05):40-42. [29]刘德恩。论高职课程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1,(6):3-6. [9]廖英,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王媛。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 [11]伍波。浅论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8,(5):146. [12] 邓英剑 ,刘忠伟。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9):89-92. [13]吴雄彪,花有清,郑一平。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质量评价[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47-50. [14]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5]林添湖。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三点思变[J].国际商务研究,2004,(1):60-61. [16]王蔷。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1. 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大全 2.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商务英语论文范文 4.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5.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范本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4.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 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

6. 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

7.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9. 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 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

11. 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12. 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3. 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14. 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15.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7. 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1. 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4. 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5.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7.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8. 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9.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1.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3. 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丁言仁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3.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 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0.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 黄国文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修辞学的参考文献期刊

摘 要: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也被引进国内,逐步与汉语研究有机结合,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是研究汉语语法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基础之一。本文尝试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它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结构主义;现代汉语语法;影响 作者简介:张小旭,女,河南洛阳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1级研究生,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结构主义在中国是一种引进的理论,和其他人文学科相比,语言学最早引进了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决汉语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的语言学家陈承泽、陆志韦、赵元任、李荣、丁声树、朱德熙等陆续出版专著,或在理论或在实践上吸收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构主义的引进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汉语语法的研究。 一、结构主义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研究的不是各个要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的“结构”,指的就是索绪尔的“系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主要有: (1)把语言现象划分为语言和言语,前者是指某种语言的整体系统,后者则是日常情境中由说某种语言的人发出的言语的话语。(2)语言是“能指”和“所指”两方面统一的符号,前者就是音响形象(语言形式),后者即概念(语义或内容)。语言的能指与所指是不可分割的,索绪尔的这种语言观点是其语言学的思想基础。(3)区分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主次关系。索绪尔认为共时语言学研究是最主要的,而以前比较语法学所重视的历时研究是次要的。(4)语言各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分成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两种。[1] 对于什么是结构主义的问题,许国璋先生以语音为例子,通过对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的结构分析,指出:“结构……是有它特殊的涵义的。它实质上指语言的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各种成分配合和分布的规律”。[2] 二、现代汉语语法概说 对语法的认识,本文采用黄伯荣、廖序东版本的《现代汉语》中的描述: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还指语法学,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语法有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中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它是一个系统,变化缓慢,并且不同语言的语法有同有异。[3] 参考陈昌来在《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中的中国语法学史的六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汉语语法的研究历史并不长,对结构主义的运用也集中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到60年以及80年代以后。本文中分析结构主义思想对语法的影响也是建立在这段时间的语法研究的成果上。 三、结构主义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分布情况和运用替代的方法。结构分析的任务是从一堆语言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如音素、语素等)并加以归类。在切分中,主要的依据是分布。[4] 1. 在词类划分上的影响 词类的划分历来分歧都很大,结构主义的引进给其提供了新的视角。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词的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是划分词类的重要依据。 许国璋说过,结构主义语言学不考虑意义这一依据,尽量避开意义的分析,它追求的唯一标准是“对立”、“分布”。可见,在词类划分上面主要的那方法是“替换”。 2、对短语、句子分析的影响 在分析句子结构的时候,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结构内部的层次,提出“直接成分分析法”。就是先把句子分析为直接成分——词组(或短语),再把这些直接成分依次切分,得到各自的直接成分,层层切分,直到最终成分为止。对短语的结构分析亦是如此。“直接成分”这一术语是由布龙菲尔德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中提出来的。 以汉语中的短语和句子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 想她/告诉她/打她 这些短语中的动词“想”“告诉”“打”可以替换,结构是动宾短语。 中国多数人感觉学习英语非常艰难。 “中国多数人”可以被“他”替代,“学习英语非常难”可以被“难”替代。这句话经过句法分析到不能再分析的词就完全分析出了结构,是主谓句式。 层次结构关系不同,会造成多义的短语或歧义句。例如: 学习雷锋的故事 “学习”由“讲述”代替,“雷锋的故事”由“故事”替换,这样的分析之后,该短语是谓词短语。如果“学习雷锋”由“雷锋”代替,“故事”由“事件”替换,这样的分析就成了名词短语。 结构主义的层次法可以使短语和句子的层次比较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它不重视语义、语用的分析,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句子不能从层次分析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无法清晰地分析句子的意义了。例如: 鸡不吃了。 从层次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主谓句,但是若从语义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有两种意思的。它可以转化为“鸡不吃食物了”和“鸡,我不吃了”。 针对层次分析法的局限,语言学界又出现了转换生成语法分析法和语义分析法等,但是在实际的语用中,我们还离不开层次的分析。只有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分析结合起来,语法研究才能推向深入、全面。 四、小结 在今天的语言学研究中,无论采用哪种语言理论或方法,都很难脱离由索绪尔所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精神核心,从这个层面说,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在更大、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和发展着。[5]本文只简单就结构主义思想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作了分析。对语音、词汇、语义、修辞等的影响已有人写文章讨论,在语法研究方面,我们要注意灵活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许国璋.结构主义语言学述评[J].西方语文.第2卷2期.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谢芳,彭柳.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几点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韩泽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简论《红楼梦》里析字修辞手法【摘要】析字辞是一类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言语现象,文章立足于析字修辞的三种主要类型和修辞效果并结合《红楼梦》中的例证进行探索。【关键词】化形析字 谐音析字 衍义析字 红楼梦在《红楼梦》研究中,特别是红学索隐派中人们常常要借助于一种很重要的修辞手法,来解读《红楼梦》这部旷世之作,这种修辞手法就是析字。近几十年,尽管一些修辞工作者也对析字产生兴趣,并有些研究,但比起修辞学的其他领域来说,还很不够,特别是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析字修辞手法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些很常见的析字修辞大家都有所接触,但很少见落笔成文的。而析字修辞手法在这些名著中是不容忽视的修辞现象,本文就《红楼梦》里的一些常见的析字修辞进行简单论叙。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字有形、音、义三方面;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即推衍上去的,名叫析字辞。 析字修辞格为汉语所特有,许多汉字都是字中有字,由若干个上下左右的零部件拼合而成,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利用汉字的音、形、义特点达到析字的目的。是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1、 化形析字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拼形文字,它是由不同的偏旁、部首和部件组合起来的。化形析字就是变化字形,对文字形体加以离合、增损或只假借字形的一种修辞手法,以离合最为常见。它是利用汉字可以分析的特点,对字的结构(部位或笔划)进行增损离合,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而产生另外的意思,达到修辞的效果。(1) 离合离合是在字形结构上进行分解变化,重新组合后而得出新的字,构造出一种临时性新的意思的一种析字手法。后面忽见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红楼梦》第五回)这里把“孙绍祖”的“孙”字析为“子”、“系”两字,再用“子”、“系”来代“孙”字。离合析字也可以与谐音等其他手法交互运用。如称“假”为“西贝”,就是先把“假”字谐音作“贾”,再把“贾”字析为“西”、“贝”而成的。(2) 增损许多汉字是一些独体字,把这些独体字作为某个汉字的零部件进行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汉字,这种表现方式就是赠损析字法。 在《红楼梦》中,这种修辞格最为常见。比如:凡鸟偏从未世来,都知爱慕次生财。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这首诗,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其内涵的所在。“凡”、“鸟”相合为“凤”(隐指王熙凤),“二”、“令”相合为“冷”;“人”、“木”相合为“休”。“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暗示贾琏对王熙凤的态度必由听从,到冷淡,到休弃,这里是析字修辞中的赠损法。又如:“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红楼梦》第五回)这首诗是写香菱的。“两地”即两个“土”,是“圭”。“孤木”是“木”。“两地生孤木”是“桂”字。很巧妙的点出了自从薛蟠娶了夏金桂为妻,香菱的日子就不好过,最后被虐待而死。曹雪芹通过析字这种含蓄委婉的方法,暗示了《红楼梦》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未来命运。(3) 借形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拼形文字。它是由不同的偏旁、部首和部件组合起来的。借形析字,正是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将汉字进行分解离合,从而产生出特殊的表达效果。如:贾政接来看时,上面写着: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出新闻。(《红楼梦》第九十三回)“西贝草斤”是典型的借形析字,“西贝”合为“贾”字,“草斤”合为“芹”字,这里所指的就是贾芹,由“草”字中隐含着对贾芹的嘲讽。2、 谐音析字谐音析字主要指利用同音字和近音字来替代相关的汉字,一般分借音、切音和双反三种形式。(1) 单纯谐音也叫借音,主要指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如:(门子)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薛也。(《红楼梦》第四回)这里用“雪”借作同音的“薛”,揭露“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豪强显赫。又如:“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红楼梦》第五回)这里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见闻,警幻仙子携宝玉入室,宝玉闻一缕幽香,便问何物,答曰:“群芳髓”;又品一香茶,问何名,答曰:“千红一窟”;又喝一酒,问何名,答曰:“万艳同杯”。很显然,这里“群芳”、“千红”、“万艳”是指众女子,“髓”是“碎”的谐音,“窟”是“哭”的谐音,“杯”是“悲”的谐音。这里利用借音析字的修辞法,作者含蓄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女子痛苦悲惨的命运,同时也点处“绝代佳人绝代悲”的深刻主题。又如:探春笑道:“我们起了个诗社,头一社就不齐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红楼梦》第十五回)“诗”“湿”同音,由“诗”转为“湿”,话语顿时显得活泼风趣。(2) 利用反切上用做反切的两音的,叫切音。比如:那红禀帖上写着:“门下庄头乌进孝叩请爷、奶奶万福金安,并公子小姐金安。新春大喜大福,荣贵平安,加官进禄,万事如意。”(《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据一些学者的考证,曹雪芹关外祖籍在铁岭,是铁岭之人,黑山村是铁岭之地,黑山村的庄头乌进孝是否铁岭之人呢?蒙汪韶彬先生据本家《汪氏同宗录》及地方史志,并通过实地调查,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乌进孝的原型是康熙年间铁岭地区皇庄汪荒地的庄头汪进孝,他还有个兄弟叫汪进忠,就是乌进孝说的为荣国府经营八九个庄子的“兄弟”。原型姓汪,小说人物姓乌,何以见得乌进孝即汪进孝?却原来这是雪芹以古代语音拉起的一道障眼帷幕。古代没有拼音字母,采用反切法给汉字注音,也叫切音,用“××切”表示。汪,古代韵书作“乌光切”,雍正四年问世的《音韵阐微》一书作“乌荒切”,“汪”的反切上字都是“乌”。再看“乌”,古代韵书作“汪胡切”,“乌”的反切上字是“汪”。“乌”“汪”互为反切上字,从这种意义上说,“乌”即“汪”,“汪”即“乌”,岂非乌进孝即汪进孝乎?再进一步想:汪,乌荒切。乌荒者,汪荒也。雪芹分明在暗示读者,这个黑山村就是铁岭的汪荒地。(3)利用反切上顺倒双重反切的叫双反。这种析字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比较少见,往往是后来的一些红学家们在索隐《红楼梦》时,用到的方法。3、 衍义析字是指利用汉字意义上的多义性,或代换,或牵附,或演化,以达到析字的目的。在《红楼梦》诗句中常运用这种析字的修辞格,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随即推衍上去。析字能变换字义,产生趣味,增加语言表达能力。“衍义析字”以意义言,由于字义的相似或相反,可由联想而牵附。(1)代换换话达意,叫做代换。这常发现在引用的文中,是利用同义异词现象的一种措辞法。比如:贾母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这里的“站树梢”与“立枝”是同义,用“立枝”来代换“站树梢”就不难猜出贾母所出的谜语了。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了析字法的另外一种方法,也就是谐音析字里的借音,“立枝”与“荔枝”谐音,这则谜底答案就为“荔枝”。同时谜底“荔枝”又可谐音为“离枝”,通过这种析字手法,贾母谜的寓意在于暗示将来所谓的“树倒猴狲散”,也有暗指贾母处于最高地位的太上家长,如果用这句俗语来比喻,她恰似一只站在树梢头的老猴狲。(2)牵涉随意牵涉的叫牵涉。如:宝玉道:“想必是这个原故。等我回去问了是谁,教训教训她们就好了。”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论理我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黛玉道:“今儿得罪我事小;倘若明儿宝姑娘来,甚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姑娘”是宝钗,“贝姑娘”并无其人,只因“宝”“贝”两字意义相连,即便推衍上法,由“宝姑娘”牵附出“贝姑娘”来。嘲笑宝玉平日宝贵宝钗,把宝钗当作“宝贝”。又比如: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说:“那里来的渔翁!”……黛玉笑道:“我不要他它。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得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这里是利用“翁”与“婆”的对立承接关系,承上文“渔翁”,脱口仿造出“渔婆儿”,“渔翁”和“渔婆儿”恰巧成一对儿,暗含了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关系,微妙而含蓄的刻画了黛玉的心理活动,显得幽默、风趣。(3)演化在表达隐含的寓意时,弯弯曲曲,演过得似乎有关连又似乎没有关连,必须细细推究才能明白的,这种修辞格叫做演化析字法。如: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红楼梦》第五回)(通灵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红楼梦》第八回)“霁月”为雨停月出,演化出“晴”字,“彩云”为呈花纹的云彩,寓"雯"字,暗指"晴雯"的悲惨遭遇。在这里,“灿若明霞”也是点“晴”字,因为霞是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先兆;“莹润如酥”是射“雨”字,应从韩愈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 来的;“五色花纹”寓“文”字,因为五色花纹即可称为文。 “雨”“文”合二为一即为“雯”字。这句话里暗含“晴雯缠护”四个字。又如: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红楼梦》第五回)这首诗是写香菱的。“两地”即两个“土”,是“圭”。“孤木”是“木”。“两地生孤木”是“桂”字。作者在这里暗示,自从薛蟠娶了夏金桂为妻,香菱的日子就不好过,最后被虐待而死。作者通过析字这种含蓄委婉的手法,暗示了《红楼梦》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未来命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析字用当其所,则每每能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使作品或多一份曲折,或多一份含蓄,或多一份幽默,或多一份情趣。运用析字的修辞手法,能变换字义,产生趣味,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显示着作者高度的语言艺术技巧,而此种技巧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几乎绝迹,这无疑也显示着曹雪芹和高鹦两位作者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下优劣。以上,我们对析字格的三种类型进行了分析,析字格能增强言语的表达效果,对原著的解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和探索。主要参考文献:1 刘 铄,红楼梦真相[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4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古木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网址有错吧 把邮箱地址给我 具体题目作者

第11卷第4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ShayangTeachersCollege2010年8月收稿日期:2010-07-08作者简介:崔中良(1986-),男,河南延津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及语言哲学。关联)))顺应理论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崔中良(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文章通过调查分析近年来关于关联)))顺应理论的理论发展和理论应用的现状,指出这一理论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形成共同认可的理论模式,且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是如何结合的观点亦不一致。目前这一理论模式的应用在中国研究中主要涉及翻译、委婉语、跨文化交际、广告语、篇章分析、隐喻研究、幽默语、话语标记语和法庭预设等,但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建立统一公认的关联)))顺应模式,大胆创新,努力拓展其应用领域,以促进这一理论的迅速发展。关键词:关联)))顺应理论;运用;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10)04-0093-04一、引言1986年sperber和Wilson发表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此书一出,立即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学者们发现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语法学、文体学、修辞学、大众传播学、语用学等领域的许多现象和问题,[1]从而导致语用学界掀起了语言与认知研究的热潮,人们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进一步深化。1999年Verschueren出版UnderstandingPragmatics(语用学新解),其提出的顺应论更加推动了语用学在认知方面的研究,国内关于此理论的专著就不下10本。近来语言学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迹象,即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合并到一起,取长补短,形成关联)))顺应理论,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目前正在迅速地发展。关联)))顺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主要发轫于2001年,由中国学者杨平首先在其文章5关联)))顺应模式6中提出,后来冉永平在杨平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改,使得这个理论不仅仅限制在说话的一方,还可运用于动态的交际中。在这几年特别是2005年来,在李占喜博士论文发表以后,关联)))顺应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在中国知网中首先输入关联理论,又搜索顺应理论,得到78篇文章,其中有34篇期刊文章,2篇博士论文和42篇硕士论文,本文主要分析杨平和冉永平的文章、2篇博士论文和这一理论运用于不同方面的文章。二、关联)))顺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从研究阶段上看,国内研究可以分为理论创建期和理论应用期。(一)理论创建期杨平在2001年发表的5关联)))顺应模式6开启了关联)))顺应模式研究的时代。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这两种理论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取各理论之长,形成关联)))顺应模式。这个理论的内容包括:(1)话语交际目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2)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3)关联假设是说话人对符合关联原则的语境顺应的结果。(4)关联顺应是一个语境成分(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和语言结构(音位、重音、语调;词汇结构和内容;句式的长短;命题结构和内容;篇章结构和内容)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5)关联顺应是策略选择的过程。[2]在2003年陈春华对比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并指出关联理论有着一致的理论框架,但是其操作性较弱,顺应论理论描述比较充分,但是其解释力和操作性不如关联理论。很可惜作者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新的理论。[3]冉永平在2004年提出了自己的关联)))顺应模式,如图1所示:[4]图1 冉永平的关联)))顺应模式(二)理论应用期根据近年来发表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关联)))顺应理论应用的方面有翻译、委婉语、跨文化交际、广告语、篇章分析、隐喻研究、幽默语、话语标记语和法庭预设等,其中关于翻译的文章最多,有TEM-8翻译、影片名之翻译等,而李占喜的博士论文最为详细,最为清晰。李占喜(2007)的5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6认为,翻译即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在语篇释意的交际过程中,译者与原文作者或原文话语进行的跨文化对话是一个寻找关联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语篇产出的交际过程是一个译者动态顺应译文读者的交际过程,译者使用译文语言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该选择过程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但文章没有深究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的深层关系,只是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的理解中,将顺应论运用于翻译的产出中。[5](P35-41)王雪玉(2008)的5TEM-8翻译中的关联)))顺应构思6借鉴语用学原则,结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中的翻译实例,并从探讨TEM-8翻译中的解题策略着手,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其根本交际意图是译者通过一系列顺应选择寻求原文理解以及译文输出过程中的最佳关联,关联是翻译的根本意图,而顺应则是实现这种意图的具体手段。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在做TEM-8中的翻译的时候如何运用关联顺应理论,如何才能很好地进行翻译,但文章主要注重顺应论,将顺应理论解释得很清楚,却没有很好地说明关联理论,另外,文章也没有说明TEM-8翻译和一般的翻译有什么区别。[6]王梦娅(2009)的5以关联顺应论研究美剧字幕翻译的策略6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特价及要求,认为字幕译者进行翻译时不得不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文化背景和影视剧上下文的连贯等因素。文章运用李占喜博士的关联)))顺应论模式来研究美剧字幕的翻译,通过对其翻译过程和特点的研究总结出一些美剧字幕翻译的策略。[7]傅绍清、张传彪(2008)在5关联与顺应:论影片名之翻译6中讨论了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认为关联和顺应这两个理论可以运用于片名的翻译中,但是作者仅仅指出有些片名可以运用关联理论进行解释,而另外一些片名可以运用顺应论来进行解释,没有将这两个理论进行结合,而且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例子,归根结底还是在讨论归化和异化、文化缺省等老问题,没有新意。[8]鹿婷婷(2006)的5委婉语的关联)))顺应性研究6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框架,探讨言语交流者在委婉语的选择过程中对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关联顺应,但是作者没有详细说明在委婉语选择时是如何关联和顺应的以及在关联和顺应的过程中说话者的心理认知情况具体怎样。[9]唐德根、刘晶(2005)的5关联)))顺应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阐释力6讨论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并分析了两个理论的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的关联)))顺应模式,并介绍了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最后运用这个模式来分析跨文化交际,认为:/为取得成功的交际,我们往往是以顺应来寻求关联,又通过关联来达成更好的顺应。0但是,文章虽然介绍了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很混乱,听者和说者不知道直接到底要运用哪些内容,同时在运用此模式来解释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只是很模糊地说关联和顺应,没有很具体清晰地运用这个模式的内容来进行解释。[10]卜杰民(2004)的5关联)))顺应语用模式的研究6分析了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得出了关联)))顺应模式,并介绍了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最后认为关联)))顺应模式可以运用于对广告语言的使用规律进行研究和对礼貌的认知机制进行解释,但文章没有将此模式的内容清晰地划分,特别是在听者和说者这两个不同的行为下,这个模式是如何运作的没有解释清楚。[11]尹丕安(2007)的5顺应)))关联连续体下的语境及语义动态性分析6以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尝试性地提出了关联)))顺应连续体的言语交际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语境动态性及语义顺应性在话语生成和解释中的功能,最后指出:语境动态性是语义顺应的前提,语义顺应性建立在语境动态性的基础上。[12]王永华(2003)的5关联)))顺应模式对中文房地产广告语篇的阐释力6主要从语用学的关联)))顺应角度探讨了语篇意图对语篇布局策略的指导作用,不仅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关联顺应模式在解释和描述话语运用规律方面的普遍性和充分性,同时也对广告语篇制作策略的研究具有推广和参考意义。但这篇文章只是简单介绍了杨平的关联)))顺应模式,并没有新的发展和补充,而且在分析广告语篇的时候没有将关联和顺应同时运用于解释当中,而是对这两个理论进行分别解释。[13]王晓玲(2005)的5隐喻的关联顺应性研究6借鉴语用研究者所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对隐喻进行了探讨,重申了关联是目的、顺应是依据的隐喻研究立场,阐释了隐喻的关联性、顺应性以及二者在交际过程中所体现的动态性以及层次性,这对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是有帮助的,但文章没有很好地理解关联)))顺应模式的内涵,只是简单的拼凑,而且在分析隐喻的时候更是没有用到关联)))顺应模式。[14]郭月琴(2007)的5口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顺应)))关联性研究6通过分析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并指出两个理论的不足,从而得出了顺应)))关联模式,目的是探明口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产生和理解的心理过程,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口语交际的本质。作者首先在该理论框架内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语用描述和分析,继而对话语标记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教室里师生的话语标记语使用情况展开调查研究,但是文章并没有完整地提出自己的关联)))顺应模式,而且也没有将关联)))顺应作为研究的重点,而主要是研究话语标记语。[15]刘岚(2009)的5法庭提问中预设的顺应)))关联理论分析6通过对比杨平(2001)和冉永平的关联)))顺应模式之后,提出了法庭提问中预设的关联)))顺应模式,讨论了预设的生成与理解过程,并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16]曹璐萍(2009)的5政治语篇中滑头语的顺应关联分析6运用顺应)))关联模式,分析政治滑头语产生、识别和理解的过程,目的是通过这一政治话语研究的新视角,帮助人们深入和正确理解政治话语,并验证顺应)))关联模式的解释力。[17]从上面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关联)))顺应理论不管是阐释还是应用都在逐渐成熟,其中硕士论文相当多,尤以理论的构建和运用于翻译方面的文章居多,且应用的范围有逐渐扩大之势,可见关联)))顺应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还是比较强的。同时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我国对关联)))顺应理论的研究亦存在两个明显不足:第一,对关联)))顺应论模式众说纷纭,最典型的就是杨平跟冉永平各自建立了不同的关联)))顺应模式。第二,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在结合方式上不一样,有的就是简单地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进行拼凑,认为话语理解是一个关联的过程,而话语产出则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而在关联)))顺应论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不足:第一,没有很好地将关联)))顺应论运用到一些现象的解释中,对关联)))顺应论没有很好地理解。第二,对某些领域的探讨还是很浅显,在所查的论文中,只有对翻译的研究还相对比较透彻,其他方面都是只有一两篇文章。三、建议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国内的研究需要对理论的构建达成共识,并在理论的运用方面向纵深发展,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建立新的关联)))顺应模式结合杨平与冉永平的关联)))顺应模式,笔者提出了新的关联)))顺应模式,以求能对其达成共识,如图2所示。话语的产出过程:首先,运用顺应论顺应语境、语言结构,要意识到话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要意识到双方的意识凸显程度。其次,根据上面顺应的内容作出假设,得出最大关联。再次,再运用推理选择的逻辑思维,选择出最佳关联。最后,产出最适合的话语。95话语的理解过程:首先,运用顺应论顺应语境、语言结构,要意识到话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要意识到双方的意识凸显程度。其次,根据上面顺应的内容作出假设,得出最大关联。再次,再运用推理选择的逻辑思维,选择出最佳关联。最后,理解最合适的话语意义。图2 作者的关联)))顺应模式(二)对关联)))顺应论运用的展望关联)))顺应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还有待我们继续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和发展。目前这一理论的应用涉及翻译、委婉语、跨文化交际、广告语、篇章分析、隐喻研究、幽默语、话语标记语和法庭预设等,我们如果大胆创新可以考虑向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在外语教学方面,可以探讨如何运用关联)))顺应理论来指导外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师如何运用关联)))顺应理论设计教学方案。二是在文学分析方面,可以运用关联)))顺应论来指导文学语言的阐释、文学文体、文学翻译等。参考文献:[1]李冬梅.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102-105.[2]杨 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21-28.[3]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两种语用观的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93-97.[4]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2):28-33.[5]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王雪玉.TEM-8翻译中的关联)))顺应构思[J].温州大学学报,2008,(6):58-63.[7]王梦娅.以关联)))顺应论研究美剧字幕翻译的策略[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8]傅绍清,张传彪.关联与顺应:论影片名之翻译[J].长春大学学报,2008,(6):49-52.[9]鹿婷婷.委婉语的关联)))顺应性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70-71.[10]唐德根,刘 晶.关联)))顺应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阐释力[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24-127.[11]卜杰民.关联)))顺应语用模式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136-140.[12]尹丕安.顺应)))关联连续体下的语境及语义动态性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72-78.[13]王永华.关联)))顺应模式对中文房地产广告语篇的阐释力[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14]王晓玲.隐喻的关联顺应性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4):102-106.[15]郭月琴.口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顺应)))关联性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16]刘 岚.法庭提问中预设的顺应)))关联理论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9.[17]曹璐萍.政治语篇中滑头语的顺应关联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修辞论文的参考文献

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示例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示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本

用Times New Roman。每一条目顶格,如某一条目超过一行,从第二行起“悬挂缩进”2字符。参考文献中所有标点与符号均在英文状态下输入,标点符号后空一格。

参考文献条目排列顺序:英文文献、中文文献、网络文献。分别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文献前不用序号。

1)英文参考文献

(1)专著与编著

排列顺序为:作者姓、名、专著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Brinkley, Alan. The Unfinished Nation. New York: Knopf, 1993.

专著名中如果还包含其他著作或作品名,后者用斜体。

例如:

Dunn, Richard J ed. Charlotte Bront: Jane Eyre. New York: Norton, 1971.

A.两个至三个作者

第一作者的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其余作者名在前,姓在后,中间无逗号;每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的姓名前用“and”,后用句号。

例如:

Rowe, Richard, and Larry Jeffus. The Essential Welder: Gas Metal Arc Welding Classroom Manual. Albany: Delmar, 2000.

B. 三个以上作者

第一作者姓名(姓在前,名在后,中间加逗号)后接“et al.”,其他作者姓名省略。

例如:

Randall, John et al.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C. 同一作者同一年出版的不同文献,参照下例:

Widdowson, Henry G. EIL: Squaring the Circles. A Reply. London: Lomgman, 1998a.

Widdowson, Henry G.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b.

(2)论文集

参照下例:

Thompson, Pett. “Modal Verbs in Academic Writing”. In Ben Kettlemann & Marko, Henry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Corpus Analysis. New York: Rodopi, 2002: 305-323.

(3)百科全书等参考文献

参照下例:

Fagan, Jeffrey. “Gangs and Drugs”. Encyclopedia of Drugs, Alcohol and Addictive Behavior. New York: Macmillan, 2001.

(4)学术期刊论文

参照下例:

Murphy, Karen. “Meaningful Connections: Using Technology in Primary Classrooms”. Young Children. 2003, (6): 12-18.

(5)网络文献

参照下例:

----“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URL” .

2)中文参考文献

(1)专著

参照下例:

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期刊文章

参照下例:

杨忠,张韶杰.认知语音学中的类典型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1-3.

(3)学位论文

参照下例:

梁佳.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试题现状的理论分析与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2.

(4)论文集

参照下例:

许小纯.含义和话语结构[A].李红儒.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5-7.

(5)附录本

翻译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

奥马利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 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 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 语言学入门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拓展内容:

书写格式

1.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

2. 参考文献标标注方法和规则

3. 参考文献标标注的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于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我把写法告诉你,你自己写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在正式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学生要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开题报告是作者将自己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思想等,以书面形式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和听众作一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写开题报告目的:一是作者能将所选课题的内容框架、研究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和创新点、文化结构、主要引征材料及参考书目作一总体思路的勾划,作者对该选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有序的组合清理,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好充分准备。二是作者能广泛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顺论文思路,使其结构更趋完整,内容更趋翔实。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1、毕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用中英文撰写,汉语在前,英语在后。目的是限定毕业论文的大致范围和方向,即论题。应力求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2、本选题的研究目的以中学英语教学法方向为例,则须说明要解决英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前人从未解决的,并且能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的问题。3、本选题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该选题曾作过哪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是属于未开拓的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基础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4、研究本选题的动机及意义提出本选题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选题?本选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本选题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价值取向是什么?本选题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英语教学会起什么作用?从实践的角度看,本选题是否有助于英语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动向,使人们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5、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和难点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观点,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重点在哪几个方面?研究的难点在何处?怎样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对英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是否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研究中的空白?6、本选题的撰写框架框架可用提纲形式表述,一般构成如下: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论点:分析问题与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来论证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教学实际阐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做法。另外,利用实际数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如何?对人们在英语教与学中有何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研究的?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一般是英文参考书在前,中文参考书在后,以字母拼音顺序排列。7、研究基础作者在选择该题之前作过哪些方面的学习、研究或写过什么文章?说明能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理由。8、研究方法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描述、实验、实证、文献、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实践反思、测量、量化、行动研究、表列、图示、内容分析等方法。例如:实验的方法就是对英语教学班级进行实验对比;调查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课题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9、撰写步骤及阶段任务包括:选题及开题报告初稿、正式开题报告及提纲、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定稿等、何时论文答辩等。开题报告中文范例标题: 英语隐喻汉译(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1)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 Johnson (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经。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队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意义: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贡献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难点:怎样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创新点:研究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理论及其方法。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1. 引言2.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隐喻的定义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书语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习用性隐语 新生隐喻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4.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译汉译 翻译的标准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日常用语中隐语汉译的过程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5.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直译法 意译法 转译法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4) 参考书目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 in Metaphors. ( College English Jan, v50 pp 89-94),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Maryknoll of . Orbis Book, 1981.…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陈文伯 《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5) 简要说明本文分五个部分。一、简要介绍隐喻与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并且简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二、重点论述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四、讨论隐喻的汉译标准、难点、过程、基本方法以及根据语境而确定译法的原则。五、详述陈喻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能走极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隐喻汉译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英语修辞学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语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学,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桥梁。下面是我分享的.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秦秀白文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孙志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王佐良等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伍谦光语义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扬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上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周考成英语语音学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0

Clark,.语音学与音系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Gims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allida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Leech,

Lyon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Peccei,.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adfor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obin,.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Quirk,Randolph,

拓展内容: 语文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鱼国超,《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初探》,《探索与实践》,2002年第二期.

[2]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董蓓菲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4]付宜红着:《日本语文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从书·本国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6]范印哲编着:《教材设计与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7]娄同森:《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4月.

[8]李汉潮:《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现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1期.

[9]陆迎芬:《中学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顾黄初、顾振彪着:《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1]顾黄初、顾振彪着:《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 商务英语 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一) [1]张佐成。商务英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魏晓锋,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 教育 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1):92-95. [3]蒋莉。能力本位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08):36-37. [4]刘颖,马春荣 ,王俊 .借鉴国外先进 经验 ,构建高职实践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55-57. [5]申厚坤,陶丽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30-31. [6]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7]俞燕。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1. [8]侯松,曾美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及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43-44. [9]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袁江。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3):23-25. [12]王冰蔚。我们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吸取些什么[J].职教论坛,2002,(03):19-22. [13]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30-35. [14] John Dewey.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M]..: Collier Books,1963. [15]乔伊斯,韦尔。当代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二) 1. 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4. 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5. 王克非. 《翻译 文化 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7.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8. 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9.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1.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3. 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三) [1]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5,(9):84-85. [2]李静艳。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22-25. [3]郭洪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186-187.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李国艳,田鸣。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就业导向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8]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9,(05):40-42. [29]刘德恩。论高职课程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1,(6):3-6. [9]廖英,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王媛。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 [11]伍波。浅论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8,(5):146. [12] 邓英剑 ,刘忠伟。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9):89-92. [13]吴雄彪,花有清,郑一平。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质量评价[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47-50. [14]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5]林添湖。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三点思变[J].国际商务研究,2004,(1):60-61. [16]王蔷。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1. 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大全 2.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商务英语论文范文 4.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5.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范本

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示例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示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本

用Times New Roman。每一条目顶格,如某一条目超过一行,从第二行起“悬挂缩进”2字符。参考文献中所有标点与符号均在英文状态下输入,标点符号后空一格。

参考文献条目排列顺序:英文文献、中文文献、网络文献。分别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文献前不用序号。

1)英文参考文献

(1)专著与编著

排列顺序为:作者姓、名、专著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Brinkley, Alan. The Unfinished Nation. New York: Knopf, 1993.

专著名中如果还包含其他著作或作品名,后者用斜体。

例如:

Dunn, Richard J ed. Charlotte Bront: Jane Eyre. New York: Norton, 1971.

A.两个至三个作者

第一作者的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其余作者名在前,姓在后,中间无逗号;每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的姓名前用“and”,后用句号。

例如:

Rowe, Richard, and Larry Jeffus. The Essential Welder: Gas Metal Arc Welding Classroom Manual. Albany: Delmar, 2000.

B. 三个以上作者

第一作者姓名(姓在前,名在后,中间加逗号)后接“et al.”,其他作者姓名省略。

例如:

Randall, John et al.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C. 同一作者同一年出版的不同文献,参照下例:

Widdowson, Henry G. EIL: Squaring the Circles. A Reply. London: Lomgman, 1998a.

Widdowson, Henry G.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b.

(2)论文集

参照下例:

Thompson, Pett. “Modal Verbs in Academic Writing”. In Ben Kettlemann & Marko, Henry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Corpus Analysis. New York: Rodopi, 2002: 305-323.

(3)百科全书等参考文献

参照下例:

Fagan, Jeffrey. “Gangs and Drugs”. Encyclopedia of Drugs, Alcohol and Addictive Behavior. New York: Macmillan, 2001.

(4)学术期刊论文

参照下例:

Murphy, Karen. “Meaningful Connections: Using Technology in Primary Classrooms”. Young Children. 2003, (6): 12-18.

(5)网络文献

参照下例:

----“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URL” .

2)中文参考文献

(1)专著

参照下例:

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期刊文章

参照下例:

杨忠,张韶杰.认知语音学中的类典型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1-3.

(3)学位论文

参照下例:

梁佳.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试题现状的理论分析与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2.

(4)论文集

参照下例:

许小纯.含义和话语结构[A].李红儒.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5-7.

(5)附录本

翻译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

奥马利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 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 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 语言学入门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拓展内容:

书写格式

1.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

2. 参考文献标标注方法和规则

3. 参考文献标标注的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于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汉语修辞学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语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学,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桥梁。下面是我分享的.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秦秀白文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孙志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王佐良等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伍谦光语义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扬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上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周考成英语语音学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0

Clark,.语音学与音系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Gims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allida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Leech,

Lyon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Peccei,.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adfor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obin,.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Quirk,Randolph,

拓展内容: 语文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鱼国超,《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初探》,《探索与实践》,2002年第二期.

[2]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董蓓菲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4]付宜红着:《日本语文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从书·本国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6]范印哲编着:《教材设计与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7]娄同森:《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4月.

[8]李汉潮:《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现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1期.

[9]陆迎芬:《中学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顾黄初、顾振彪着:《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1]顾黄初、顾振彪着:《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挺多的,不过大部分都是老话题可以选一些比较新的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4.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 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

6. 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

7.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9. 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 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

11. 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12. 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3. 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14. 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15.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7. 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1. 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4. 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5.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7.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8. 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9.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1.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3. 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丁言仁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3.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 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0.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 黄国文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