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教育 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 经验 方法 的改善。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是我们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质是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我们求知和成长,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地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综合素质提高很多程度上是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其次,心理健康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他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使人格发展部仅能够引导一个的发展,而且使人格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心理健康能够更多发挥人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当代社会中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例如:无端苦闷,懒惰不思进取,自卑,没有了嗜好,反应迟钝,不愿与人交流,多疑,长期失眠等等,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些症状。
就我而言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平时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生活方式,空余时间增多等多方面的变化,进入社会后出现了目标不明确,学习松懈,变得懒惰甚至不思进取,缺少生活兴趣,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据我个人看来,压力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假如社会上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竞争,没有了竞争也就没有了创新,没有了动力。社会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甚至是倒退。所以压力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一种形式。既然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去改变它,那我们就应该学会去适应它,懂得合理地运用它。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下面我 总结 了几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到老,学到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己的融入知识的海洋,拼命地吸取新的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2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息和希望。
3 多看些心理书籍,正确引导自己的心理发展方向。
4 充分发挥学习的心理咨询作用,如果认识到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不能够解决,应该多寻求帮助,多与朋友沟通,谈心,直到彻底解决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任何小的错误,往往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残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我们应该好好地去学习,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很大影响的。
心理课让我认识了以前一直没有完全了解的自己的,渐渐地我认识到自己应该客观评价和接纳自己,认识自己能拓宽我们的人生道路,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实际的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能正确地评估 个人的价值。为什么要认识自我呢?因为只有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 即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亦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做到自知,正视现实,积极进取,摆好心态。在素质教育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已俨然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这门课,不仅利于己,其实也利于社会的建设,毕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摘要: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 文化 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诱惑,这些诱惑往往会给你的心理带来些许的波动,诱惑贯穿每个人的一生,面对诱惑我们应该调整心态,以正确的方式对付,以合理的方式解决,我们才能成长,成熟。
关键字:心理、健康、调整、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被受关注的话题,如今对于以踏入大学生活的我们来说,如何正确的树立一个好的人生观,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人生也许可以分为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心理都有着不同的转变。 心理健康是一种想法上的、观念上的健康。在这里我对大学生活的 人际交往 问题以及大学生恋爱心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记得上课时老师讲过“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从一个私有的小空间,逐步的向社会这个大的空间融入,如何可以更好的融入这张大的人际关系网成我们前进的潜在问题。正因如此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我们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交往中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如何在大学中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在大学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人们喜欢真诚、热情、友好的人,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在同学中选择朋友,首先考虑的是个性品质,与成熟、热情、坦率、有责任感的人多交往。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2、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
我们在交往中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主动关心他人,使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温暖。以同宿舍的室友为例,每个人都要注意观察,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如经常打水、扫地,为生病或有事的同学打饭、补习功课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3、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心理、心理能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求知、接近、进行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长久以来恋爱心理问题就是是困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来说,恋爱所带来并不一定是快乐和幸福,往往有些人体会到的是烦恼和苦涩。对这样的人来说,还需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否则匆忙进入恋爱,很可能弊多利少。大学阶段的学习很紧张,时间很有限,如果为了处理恋爱中的矛盾、烦恼而花去很多时间、精力,影响学习和全面发展,无疑是于己于国都不利的,也是违背恋爱心理健康的。人格不成熟的大学生匆忙涉足恋爱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恋爱,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果恋爱双方都不成熟,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或者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看,恋爱中的矛盾纠纷多产生于他们不成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现状。
1、自卑现象
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并学着变换一下 思维方式 ,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对比,以增强自信。
2、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
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的缺乏更证实了他们的性心理发育的确滞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学会控制感情,勇于说“不”,不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
3、“试婚”现象
“试婚”现象这除了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大学生应该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结束语:
通过大学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已经结束了,他能给我的也很有限,但是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自己去领悟,去体会。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非浅,他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改变。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陪我走过这一学期的心理学,更要感谢我们的心理学老师的精彩讲授,教会了我们很多很多。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篇2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 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 自我评价 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 心理 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篇3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心理健康 教育 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 经验 方法 的改善。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是我们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质是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我们求知和成长,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地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综合素质提高很多程度上是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其次,心理健康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他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使人格发展部仅能够引导一个的发展,而且使人格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心理健康能够更多发挥人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当代社会中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例如:无端苦闷,懒惰不思进取,自卑,没有了嗜好,反应迟钝,不愿与人交流,多疑,长期失眠等等,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些症状。
就我而言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平时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生活方式,空余时间增多等多方面的变化,进入社会后出现了目标不明确,学习松懈,变得懒惰甚至不思进取,缺少生活兴趣,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据我个人看来,压力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假如社会上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竞争,没有了竞争也就没有了创新,没有了动力。社会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甚至是倒退。所以压力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一种形式。既然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去改变它,那我们就应该学会去适应它,懂得合理地运用它。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下面我 总结 了几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到老,学到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己的融入知识的海洋,拼命地吸取新的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2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息和希望。
3 多看些心理书籍,正确引导自己的心理发展方向。
4 充分发挥学习的心理咨询作用,如果认识到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不能够解决,应该多寻求帮助,多与朋友沟通,谈心,直到彻底解决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任何小的错误,往往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残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我们应该好好地去学习,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很大影响的。
心理课让我认识了以前一直没有完全了解的自己的,渐渐地我认识到自己应该客观评价和接纳自己,认识自己能拓宽我们的人生道路,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实际的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能正确地评估 个人的价值。为什么要认识自我呢?因为只有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 即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亦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做到自知,正视现实,积极进取,摆好心态。在素质教育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已俨然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这门课,不仅利于己,其实也利于社会的建设,毕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摘要: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 文化 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诱惑,这些诱惑往往会给你的心理带来些许的波动,诱惑贯穿每个人的一生,面对诱惑我们应该调整心态,以正确的方式对付,以合理的方式解决,我们才能成长,成熟。
关键字:心理、健康、调整、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被受关注的话题,如今对于以踏入大学生活的我们来说,如何正确的树立一个好的人生观,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人生也许可以分为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心理都有着不同的转变。 心理健康是一种想法上的、观念上的健康。在这里我对大学生活的 人际交往 问题以及大学生恋爱心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记得上课时老师讲过“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从一个私有的小空间,逐步的向社会这个大的空间融入,如何可以更好的融入这张大的人际关系网成我们前进的潜在问题。正因如此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我们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交往中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如何在大学中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在大学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人们喜欢真诚、热情、友好的人,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在同学中选择朋友,首先考虑的是个性品质,与成熟、热情、坦率、有责任感的人多交往。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2、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
我们在交往中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主动关心他人,使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温暖。以同宿舍的室友为例,每个人都要注意观察,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如经常打水、扫地,为生病或有事的同学打饭、补习功课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3、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心理、心理能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求知、接近、进行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长久以来恋爱心理问题就是是困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来说,恋爱所带来并不一定是快乐和幸福,往往有些人体会到的是烦恼和苦涩。对这样的人来说,还需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否则匆忙进入恋爱,很可能弊多利少。大学阶段的学习很紧张,时间很有限,如果为了处理恋爱中的矛盾、烦恼而花去很多时间、精力,影响学习和全面发展,无疑是于己于国都不利的,也是违背恋爱心理健康的。人格不成熟的大学生匆忙涉足恋爱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恋爱,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果恋爱双方都不成熟,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或者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看,恋爱中的矛盾纠纷多产生于他们不成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现状。
1、自卑现象
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并学着变换一下 思维方式 ,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对比,以增强自信。
2、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
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的缺乏更证实了他们的性心理发育的确滞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学会控制感情,勇于说“不”,不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
3、“试婚”现象
“试婚”现象这除了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大学生应该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结束语:
通过大学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已经结束了,他能给我的也很有限,但是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自己去领悟,去体会。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非浅,他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改变。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陪我走过这一学期的心理学,更要感谢我们的心理学老师的精彩讲授,教会了我们很多很多。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自身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 大学生都已是成年人,具备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变化有了一定的掌控。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未完全成熟向成熟过渡阶段,完整的思维模式还未建立完善,其心理状态的波动依然是存在的,这也是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大学校园内极端事件频发的原因所在,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逐渐的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只是靠外界因素给予关注,而大学生本身不去重视,那无疑是隔靴挠痒,效果自然不明显,其关键点在于,大学生本身要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加以完善自我: 第一、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大学生确定积极的人生目标,积极的人生目标往往能提高大学生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并使大学生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社会,对人生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并正确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各种事情。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益与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大学生能敏锐的而客观地认识世界,在工作中富有创新和开头精神,敢于并乐于把爱慷慨地献给他人与社会。 第二、 要有健全的自我意识 首先,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清晰地认识。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了清楚的认知,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所在和缺点所在。与此同时也会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其次,要有容我的胸怀。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能容得下自己的优点,即容优。二是能容得下自己的缺点,即容缺。容优,是要以一种谦虚的姿态看待自身的长处。容缺,是要以一种诚实、豁达的心态对待自身的不足。只有多角度的去审慎自我,才不会错估自己的实力。再次,要有容人的魄力。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若是能有海一样的气魄,去为人处世,去容人,日后肯定会有不俗的成绩。若反之,也是可以预见其结果的。第三、 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你会选择怎么度过?当然是要快乐的过了。其实,快乐是积极心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当一个人快乐时,他的神经处于亢奋状态,做什么事都会有激情,而且会把做事情(如工作、学习等)当做一种享受。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事情只有怎会做不好呢!而且我们知道情绪是会传染的,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别人的时候,别人反馈给我们的也是一种积极信号,反之,我们的心情只会更加的低落。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值得我们大学生去深思。第四、 要正视现实,适应环境所谓正视现实就是应以较为可观、全面、公允、不主观、不偏执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不脱离实际来谈自己的发展。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都是处在某一个具体的环境中。你可以改变环境,但你不可能超越你所处的环境,这一点是首先要明确的,所以,对于所处环境无论好坏,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适应。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中得到一个结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只有足够顽强的生命体才有资格生存下去,所以,环境是不会因为你的不适应而改变去适应你的,它是不会可怜你的。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些特定的环境时,就应该理智、客观、全面地分析哪些条件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哪些是可以利用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利用和改变的就为己所用,改变不了的就要面对、接受和适应。马克思有一句话说:在框架的限制中寻找自由。所以,大学生因该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来为自己的发展定位,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需要规则、集体的利益等发生冲突时,就要重新考虑修改自己的计划,以谋求真正有效的发展。第五、 要讲究学习方法笛卡尔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向瞎子一样摸索。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谓学贵有恒,妙在得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掌握熟练的学习方法是其学习心理成长的关键。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多,而且因人而异,在此我想和大学生们分享一下适应大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论。第六、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人说,在一个人的成功中,专业知识占15%,人际关系占85%。我不知道这个比例是不是正确,但是它至少可以表明,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在校期间必须要做的。然而,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2000字论文参考学习啦 斯娃 2017-07-31 18:41:08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经验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一新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供大家参考。大一新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篇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7周的心里健康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这7周的课程里我认识到原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里疾病,可能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才可以说心里绝对的健康。因此现代社会没有像孔子那样心里绝对健康的人存在,有的只是心里相对健康的人。现代社会对于心里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1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2 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 3 接受他人,善于人处 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 5 智力正常,人格完善 6心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注重文化教育,而忽略心里健康教育。导致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心理问题,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基本是由90后大军组 成。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成效阶段,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带来的成果。但是父母忙碌的工作,多数是独生子女的90后不得不独自去面对这个信息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没有人指导教育。这就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现状--知识文化高度发展,心里健康的滞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里问题主要有:1 不能正式现实,接受现实,情绪不稳定。每个人都会遇到某些困难或挫折,这可能是一次考试没考好,可能是别人的批评。心里健康的同学会很快走出来,心里不健康的同学会陷入消极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不能面对现实,情绪反应过激,有的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杀或者杀人。例如深圳大学学生杨倩因为犯错被老师批评而跳楼自杀。所以我们一点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面对现实,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一种良好的状态,冷静面对才能解决问题 2 情感恋爱问题。恋爱是青年男女的一种正常的心里现象。大学生恋爱很正常,只要不影响学习工作,没人会反对,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有的是因为从众心理,看见别人平日出双入对,自己也想恋爱一番。有的是因为好奇心里,只是对恋爱感到好奇,想体验一番而去恋爱。有的是游戏心里,为了派遣空虚,寻找刺激,无视恋爱道德。更有甚者有着殉情心里,不能正确对待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爱情至上。一旦失恋,可能自暴自弃,甚至可能轻生,或走上犯罪的道路。所有恋爱时要有一个正确的恋爱观,不要因为寂寞而去恋爱,顺其自然,尊重爱情,懂的放手。3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是一个从家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度的一个阶段,我们不免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同学,舍友之间的关系,最容易反生矛盾也是发生在两者之间。或许是一句无心的话,或许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造成两人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懂得礼让,尊重他人,真诚待人。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不能在社会上独自生活,学习生活上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人沟通变得至关重要。人际关系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是我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我们一般认为,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心里关系。人际关系主要包含三种成分:第一是 情感成分,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第二是 认知成分 就是自己对自己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好还是坏,有什么不足。第三是行为成分,是人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人际交往应该的遵循的原则:真诚原则,交互原则,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情绪控制原则我是一个随和的人,只要想和我真诚交朋友的人,我都会以真诚去对待。因此我也有一群不错的朋友群,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有困难互相帮助,遇到问题互相理解,遭受挫折互相鼓励,拉一把。所以我的人际关系还算不错,不过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在朋友交往中,特别是好朋友间,我比较喜欢开玩笑,扮演“丑人”的角色,经常说一些开玩笑的挖苦的话语。有的朋友能理解,打闹一下就算了。但有的朋友会误解,导致我们的友谊受到影响,甚至对我产生厌恶感。还有就是在朋友间我会表现得很活泼,很喜欢玩,但在人际交往的陌生阶段,我却表现得很“冷”。基本上从不主动聊天,都是比较被动,只有在被人搭话我才回应一两句。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我的朋友大多数是同班同学。对于不是经常见面的朋友,我也很少和他们联系,有的只是在网上聊聊天,或者过年的时候聚聚,这也导致我们的关系疏远。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想一个人静静,对于朋友的话语表现得不耐烦。这些都是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我或多或少地损失一些朋友,影响我和朋友之间的友谊。针对以上问题,在我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会努力地让自己变得自信,活泼些。不管是不是陌生的人,也主动去聊天,努力去交多点朋友,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好朋友交往中,也会开开玩笑,不过会把握好度,该开玩笑时,就笑笑。对于什么朋友,在什么场合能开玩笑有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不会一句玩笑话取得反效果;对于很久不见的朋友,我会多点和他们联系,多点聚会,一起吃个饭,保持友谊的长久。每个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只要我们时刻记住人际交往的原则:真诚,交换,平等,尊重。我们就能妥善处理好我们的人际关系。大一新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篇二:谈大学生心理素质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利益格局差距加深。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都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大学生们也渐渐走出了“栋梁之才”的神话,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而是更多地承受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1)我们无法忘记2002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也同样对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杀害同宿舍四位同学的事件记忆犹新。........这一系列的事件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警醒和反思。此类的案例在高校中绝非个别现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值得社会的共同关注。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高校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 环境不适:初次离家过集体生活的同学都需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从小受溺爱或过度保护的人,性格孤僻、内向或暴气的人不易合群,就难以适应生活的变化,在孤独感,无助感的折磨下,个别容易产生抑郁。2、 学习的压力:青年学生因学习加大而轻生的实例也较为常见。大多是金人大学后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的布适应或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学习兴趣、思维方式相抵触的一些原因,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明显滞后,甚至面临留级、休学等现象。3、 情感的挫折:大学生既有对友情、爱情的追寻和渴望,也有情感的迷惑和失落,处理不好,就会受到压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当今大学生相对一部分为独生子女,经常在父母的身边,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享受到家庭的温暖,金人大学后,情感产生波动。渴望关爱和友情,苦闷、孤寂、烦恼等情绪。4、 人际关系问题:我们情感丰富而敏感,渴望与人交往。获得友谊、尊重和理解。然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兴趣爱爱好、不同的生活习惯等造成的差异使得一些同学对人际交往产生了心理戒备,甚至形成封闭的心理。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越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猜忌、戒备心理也越重,自我封闭的状态也就越来增重。封闭与交往的冲突,也是当前一些同学产生失落和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外界的支持和鼓励,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首先,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 积极优化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成为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心理科普宣传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使得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引起大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同时有利于大学生协调发展,高校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很强的感染力,能发挥调节心境、陶贻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3、 设立心理教育和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向上、乐观、和谐、轻松的群体氛围,有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相互促进、相互互补夫人效果。在广泛的结伴、交际与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5、 鼓励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尽情的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其次,企业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最后,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主要还是靠自己。1、 要培养良好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篇2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 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 自我评价 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 心理 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篇3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心理健康 教育 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 经验 方法 的改善。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是我们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质是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我们求知和成长,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地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综合素质提高很多程度上是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其次,心理健康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他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使人格发展部仅能够引导一个的发展,而且使人格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心理健康能够更多发挥人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当代社会中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例如:无端苦闷,懒惰不思进取,自卑,没有了嗜好,反应迟钝,不愿与人交流,多疑,长期失眠等等,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些症状。
就我而言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平时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生活方式,空余时间增多等多方面的变化,进入社会后出现了目标不明确,学习松懈,变得懒惰甚至不思进取,缺少生活兴趣,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据我个人看来,压力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假如社会上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竞争,没有了竞争也就没有了创新,没有了动力。社会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甚至是倒退。所以压力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一种形式。既然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去改变它,那我们就应该学会去适应它,懂得合理地运用它。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下面我 总结 了几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到老,学到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己的融入知识的海洋,拼命地吸取新的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2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息和希望。
3 多看些心理书籍,正确引导自己的心理发展方向。
4 充分发挥学习的心理咨询作用,如果认识到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不能够解决,应该多寻求帮助,多与朋友沟通,谈心,直到彻底解决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任何小的错误,往往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残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我们应该好好地去学习,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很大影响的。
心理课让我认识了以前一直没有完全了解的自己的,渐渐地我认识到自己应该客观评价和接纳自己,认识自己能拓宽我们的人生道路,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实际的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能正确地评估 个人的价值。为什么要认识自我呢?因为只有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 即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亦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做到自知,正视现实,积极进取,摆好心态。在素质教育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已俨然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这门课,不仅利于己,其实也利于社会的建设,毕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摘要: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 文化 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诱惑,这些诱惑往往会给你的心理带来些许的波动,诱惑贯穿每个人的一生,面对诱惑我们应该调整心态,以正确的方式对付,以合理的方式解决,我们才能成长,成熟。
关键字:心理、健康、调整、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被受关注的话题,如今对于以踏入大学生活的我们来说,如何正确的树立一个好的人生观,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人生也许可以分为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心理都有着不同的转变。 心理健康是一种想法上的、观念上的健康。在这里我对大学生活的 人际交往 问题以及大学生恋爱心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记得上课时老师讲过“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从一个私有的小空间,逐步的向社会这个大的空间融入,如何可以更好的融入这张大的人际关系网成我们前进的潜在问题。正因如此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我们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交往中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如何在大学中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在大学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人们喜欢真诚、热情、友好的人,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在同学中选择朋友,首先考虑的是个性品质,与成熟、热情、坦率、有责任感的人多交往。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2、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
我们在交往中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主动关心他人,使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温暖。以同宿舍的室友为例,每个人都要注意观察,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如经常打水、扫地,为生病或有事的同学打饭、补习功课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3、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心理、心理能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求知、接近、进行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长久以来恋爱心理问题就是是困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来说,恋爱所带来并不一定是快乐和幸福,往往有些人体会到的是烦恼和苦涩。对这样的人来说,还需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否则匆忙进入恋爱,很可能弊多利少。大学阶段的学习很紧张,时间很有限,如果为了处理恋爱中的矛盾、烦恼而花去很多时间、精力,影响学习和全面发展,无疑是于己于国都不利的,也是违背恋爱心理健康的。人格不成熟的大学生匆忙涉足恋爱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恋爱,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果恋爱双方都不成熟,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或者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看,恋爱中的矛盾纠纷多产生于他们不成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现状。
1、自卑现象
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并学着变换一下 思维方式 ,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对比,以增强自信。
2、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
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的缺乏更证实了他们的性心理发育的确滞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学会控制感情,勇于说“不”,不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
3、“试婚”现象
“试婚”现象这除了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大学生应该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结束语:
通过大学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已经结束了,他能给我的也很有限,但是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自己去领悟,去体会。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非浅,他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改变。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陪我走过这一学期的心理学,更要感谢我们的心理学老师的精彩讲授,教会了我们很多很多。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新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是他们一生的重大转折点。有些大一新生对大学环境容易出现种种不适应,对此,高校应重视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对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要:从目前高校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出发,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合新生的心理特点,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创造美好人生。
关键词:大学新生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
大学新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是他们一生的重大转折点。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面临着生活方式、自我管理、学习方法、思想观念、人生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改变,心理将发生急剧的变化,稍有不慎,大学新生就会陷入心理困惑的泥潭,无法自拔。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乎其一生的生活质量,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也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对入学新生都曾做过心理普查等测试,并提出了新生心理问题的各方面表现。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在校大学生表现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而神经症、人格问题等是不同社会体制、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背景下的大学生都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荷妮曾提出“追求理想化自我是神经症产生的根源”。国内有研究认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适应能力高度相关,适应能力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就会提高。而产生休学以及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低年级适应不良的学生。有学者将此称为“新生综合症”。
结合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可以总结新生主要心理问题有:第一,强迫症状。如对任何事情不经反复确认不放心。第二,人际关系障碍。如总注意周围的人、在乎别人的视线等。第三,情绪性格问题。主要症状为思想不集中、缺乏耐力、缺乏自信心、缺乏决断能力、情绪易被破坏、情绪起伏较大、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等。
在我国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新生此前较少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过多接收了强化的智力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心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为防微杜渐,做好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工作:
1 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对学分和学时进行合理设置。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根本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危机预防知识。在后续的学期开设系列相关的选修课程,提高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系列相关的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及应对、大学生自我规划、大学生人格发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以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挫折与危机处理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等。
根据大学新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可以在每年9-10月或3-4月开展心理健康各方面主题教育活动,给大学新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帮助他们顺利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顺利实现大学生“第一个过渡”。活动形式如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心理健康日活动、心理话剧展演活动等。活动内容强调要“抓落实、重实效”,以其安然度过心理危机高发期。
2 心理危机干预与人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分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受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重于干预心理危机学生,而对大部分普通学生,缺少发展心理学的积极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采用分级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在开展新生入学资格审查时,对大学新生的家庭背景、身心健康状况进行逐一摸底,结合心理普查数据,为各类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以及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心理危机预警学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校级、院(系)级、班级和宿舍的“四位一体”网络,明确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实施办法,建立心理危机一级和二级预警学生档案。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成员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朋辈心理互助。
3 师资建设与专业研究相结合,增强队伍的技能力量
要提高大学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在全校范围内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氛围,建立统一协调并且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美好氛围。成立以主管校领导为首、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稳定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每个院(系)设置心理工作站,在各级学生会设立心理发展部,学生社团中设立相关协会,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普遍偏少,多数学校未能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要按照师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比1:3000-5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标准,也因此而无法开设各项心理健康课程。可以鼓励获得相应资格的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加入教学队伍。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按时接受专业培训和专业督导;提供专业设备和资料,如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系统和音像教学资料等;配备必须的教学场所,如个案咨询室、减压放松室、心理图书阅览区等;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进行更加深入专业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启先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37-238.
[2]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3](美)卡伦・荷妮著,陈收等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5.
[4]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作者简介:刘小丽(1978-),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问题应对,湖北省武汉科技大学学工处,湖北武汉 430025
《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摘要: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能对自身的发展和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教授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因此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尤为重要,如何修炼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是我们所有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心理素养
前些日和女儿在家,宝贝女儿拿着她母亲给她推荐的书在沙发上看书,由于刚刚六岁,还有一些字不认识,不时地问笔者这个父亲――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难得的假期可以陪伴她,笔者没有打开电视怕打破这份自然。于是从书房里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作者是邹斌先生,书名为《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于是乎父女二人跟书本较上了劲。女儿秋后就小学一年级了,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一位母亲或父亲,可能他们身上有更多的爱和欣赏。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能对自身的发展和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教授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前不久,海南一小学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事件在新闻媒体上炒得沸沸洋洋,笔者想作为一名教师怎么可以做出如此下流的行径来(校长也是从普通教师提拔出来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百科首页解释到: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
中国全民健康网负责人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健康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外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性格品质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开朗的性格,自我悦纳,坦荡的胸怀;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的性格,轻松愉悦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善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具备比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心理状态要稳定。还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研究数据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会直接受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只有教师的心理充满阳光,积极向上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也进而会让学生的心情如沐春风,阳光灿烂。而教师如果自身的情绪很紧张烦躁忧郁,就会在教室里形成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不安,如坐针毡的感觉。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应的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和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如何提高教师情绪调控的心理素养,笔者认为:第一,要有平常心,理性地看待一切。第二,要有责任心,体验教育中的乐趣。第三,要有敬业心,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笔者认为要提升教师人格塑造的心理素养,有爱心爱学生的教师最快乐。我们把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对待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教学效果的态度体验称为教学情绪。研究证实,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就在于对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进行判断和评估,从而会产生否定或者肯定的情绪(积极抑或消极的情绪)。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心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性的。好的心境能够带来积极的记忆和联想。那些不高的心境则会令认知变得消极。
认知心理学家鲍威尔运用心境的不同揭示方式研究相对更抽象的加工模型,他发现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刺激在编码中更为突出,并在编码中得到更好的组织并且心境能够成为回忆的因素。当特定的心境重复出现在回忆中,材料在这样的心境下也变得更加容易回忆。这些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作出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判断并记住与心境和谐一致的材料。最后以与心境相一致的方式采取行为。通常学生会从教师对于自己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从而也会催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发自己的进取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好学生,以及上进、诚实、守信的人,那就从现在开始相信他(她)就是这样的人。作为教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健康不仅仅是人的躯体不产生疾病和缺陷,并且还应当在生理和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处于十分完好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笔者想前面提到的那位校长应该不是健康的人。
戴尔・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哭,它也会对着你哭,如果你对着它笑,那么它也就会对着你笑。”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以灰色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只能看到灰色的处境。让我们换一个新的角度,换一种不同的的心态,那么眼睛看到的世界也就会完全焕然一新。非常感谢邹斌先生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学习、认清自我,引导我们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机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参考文献:
[1]邹斌.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M].吉林出版社,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如下: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精英人才的增多,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并没有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有所上升,相反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考验。这一系列的现实背后,会给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压力
一、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值得我们关注。
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不一样,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人格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压抑了自我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2、意义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空虚与混乱、冷漠与消极。大学生在经历心理失衡后必将以消极的形式追寻本真的存在。当所珍视的意义缺失产生心灵空寂时,生活与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消失殆尽。
3、应对机制的不当
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地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
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都不利于行为的坚持性进展,所表现的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片暗区,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二、反思背后的举措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从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视甚高却没有因此减少,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的考试压力也是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很多悲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没来得及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没有及时的引导。因此,如何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所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为学校
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
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大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帮助其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2、作为家庭
父母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
3、作为大学生群体自己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结束语
有心理危机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安全着陆”,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面对处理自身的心理危机。
这其中要反思和行动的不仅仅是外界,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该开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拥有正确的,积极地,向上的人身观,价值观,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机,走上真正属于大学生群体自己的阳光校园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心理咨询室、图书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杂志等。在大学里面,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中如果遇到了心理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或者去到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预约,及时解决心理方面的困扰。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可以从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来论证。
大学生心理健康怎有泪对于社会责任想象
研究性的《心理学报》《心理学探新》《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的和老师合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平时无聊是看的杂志《心理月刊》。个人都有长时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