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蔡博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

蔡博学位论文

1928年5月1日深夜,一条小船在武汉的江面上前行着。船上有两个年轻男子:一个叫陈春和、一个叫王斋公。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把船上的遗体运到到江对岸的龟山,好好安葬。

那具遗体,就是向警予。这一年,她33岁。多年后,我们再提到这个名字,常会在前面加上4个字:一代女杰。

人们都说向警予的牺牲是中国革命的损失,却往往忽略了她的死对于其儿女、爱人的影响。本期,魂说就跟大家细细梳理向警予牺牲后的那些事:

陈春和与王斋公此行,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因为刑场上贴着“不许收尸”的告示,很显然反动派对她恨之入骨,哪怕她已经死了。

自从1927年汪精卫暴露真面目后,武汉就一直处于白色恐怖中,一大批进步青年死在了反动派的屠刀下。这些年轻人中“罪行”一般的,可由亲友带回去安葬。还有一部分“罪大恶极”的,当局则不许人来给他们收尸。

陈春和是个工人,早年就入了党,与组织失联后就一直潜伏在武汉。每到夜深人静时,他就会带着工人兄弟们偷偷把遗体运到龟山西麓补乾亭附近。那儿有个山坳,他们会把遗体埋好。为了将来能辨别清楚,他们会在坟里埋一块石头作为标记。

仅这一、两年的时间里,陈春和与工人们共收殓了一百多具遗骸。所以,对于敌人的各种手段他是再清楚不过的。但看到向警予的遗体,他还是哭了。

向警予依旧是一头帅气的短发,但脸颊却消瘦得不行,满身的伤痕说明她生前受到了酷刑。更让人难受的是,她的嘴里被塞满了石沙,嘴两旁还有深深的勒痕。

听老百姓们说,在押往刑场的路上,她一直在演讲。人群中时不时有老百姓回应她,觉得这姑娘说得有道理。负责押解的反动派怕了,他们开始打她,想让她闭嘴。发现殴打没用,他们又弄来一些石头和沙子,塞进她的嘴里,再用皮带绑着她的双颊,让她再也说不出话来。

她没哭。围观的老百姓却哭了。在他们看来,向警予其实是不用走这条路的。

是的!向警予不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她,本该过着大家闺秀的生活。她出生在湖南溆浦县的一个商贾家庭,父亲向瑞龄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商人,有“小诸葛”之称。

向瑞龄夫妇生养了10个儿女,得以长大的共有六男二女,向警予排行老九,乳名便叫:九九。对于这个小女儿,向瑞龄格外疼爱,不仅因为她长得乖巧可爱,还因为她自小就聪慧,读书识字一教就会。

所以从小到大,不管向警予想要什么,父亲和几个兄长都会尽力办到。哪怕她要做县上第一个女学生,长兄也遂了她的心愿。只是那时候家里人都不知道,这个小妹以后会干出那么多大事:她入周南女校、参加革命、去巴黎留学、加入共产党与当地军阀为敌。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一个当时的大家闺秀该干的事。因此,哪怕到了90多年后的今天,饰演过向警予的演员胡静也在微博中感慨道:“你本可以天真烂漫,本可以衣食无忧……”

向警予遇害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一直在想方设法营救她的前夫蔡和森,悲痛不已,他在纸上写:“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往日的一幕幕,从相识、相恋、再到分开,都出现在脑海里。

蔡和森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个三湘女子时的情形,那是1918年的事了。那年冬日里的一天,23岁的向警予作为女校校长,为了联系湖南女学生留学的事来到了北京。恰好,当时蔡和森也在北京忙于 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宜。

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溆浦女校校长,蔡和森很欣喜。特别是她的一头短发,更让他印象深刻。他这才明白,为何恩师杨昌济一直对她赞不绝口,称她是:女教育界中之人才。

事实上,对于当时很多年轻男子来说,向警予一直是很有魅力的。男生们的圈子里,有很多关于她的轶事传闻。有人说她为了让女子们都来上学,曾一家一家做动员让父母给女儿放脚,为此她曾亲自给她们解开裹脚布。也有人说她就是个“逆女”,经常把父母气得跳脚。

但就算是这样,仍然有很多男子想娶她。湖南当地有一位叫周则范的军阀,对向警予颇为欣赏,想娶她做姨太太。向家推托不过,便应允下来。向警予听说后气得不行,直接闯到周家,当众发誓:

以身许国,终身不嫁。

周家人没办法,只得作罢。或许是这个誓言让蔡和森以为她真打算不婚,所以在北京相处的日子里,两人并没有在一起。

他们真正开始互相敞开心扉,是在1919年底。这一年,蔡和森带着妹妹和母亲一起,登上了去法国的邮轮。此次,他和另50多名进步青年去法国留学,向警予是其中一个。

从上船到下船一共是35天,蔡和森跟向警予聊了35天。他们不断地讨论中华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有时候他们会发生争论,但每天日出时,同学们又会看到他们站在甲板上说话。

有一天,他们终于聊到了爱情和婚姻。也就是到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真的有跟自己想法一样的人。他们都认为旧式婚姻是没有意义的,年轻人在一起应该是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

35天的航行结束,他们基本确定了恋爱关系。第二年5月份,他们在蒙达尼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仪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结合应该不能叫结婚,毕竟新郎新娘都不认同以往的婚姻方式,他们把这叫做:向蔡同盟。

参加仪式的有蔡和森的母亲、妹妹,几十名中国留学生,而女方则没有家属参加。那天,他们拍了这样一张结婚照:

新娘、新郎都没有穿婚礼服饰,也没有鲜花,新郎拿着的是一本《资本论》。这场婚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两个“叛逆青年”的爱情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第一次体会到爱情甜蜜的向警予,在给父母的信里写道:和森是九儿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

此后的几年里,他们一直并肩战斗,并有了一儿一女。遗憾的是,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他们的婚姻变得更牢固。相爱容易相处难,生活习惯的不合,最终让他们在1926年分开了。或许婚姻专家们说的是对的:太优秀的两个人,往往很难过下去。

分开后,向警予还是那个三湘才女,依然活跃在革命最前线。而蔡和森,虽组织了新家庭,却始终关心着向警予。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1928年3月,向警予被捕了,蔡和森急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明知道自己也是敌人追捕的对象,却仍四处奔走,想把她救出来。得知向警予被害,他痛苦不已,用一篇《向警予同志传》纪念她。在文中,他说:

现代人诠释这句话时,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后半部分。但仔细品前半部分会发现:终究,她对他来说,仍是“爱人”。

3年后,蔡和森被捕。在敌人的大牢里,他做出的选择和向警予是一样的:决不屈服。 1931年8月4日,他英勇就义,年仅36岁。

有没有一种感情是可以超越婚姻关系,甚至不惧生死的?对于向、蔡二人来说,或许真的有。

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先后牺牲,让无数革命友人痛心。但他们的儿女们,当时对这一切却是毫不知情的,他们都还太小了。

从1920年到1926年,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婚姻共维持了6年,期间他们生了一儿一女。先出生的是女儿蔡妮,母亲牺牲那年她才6岁。次子蔡博,母亲牺牲时他才4岁。

谈起父母,蔡妮曾说:“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暂”,因此蔡妮对父母的了解,基本上是通过其他亲戚。

蔡妮出生在上海香山路的一个阁楼里,夫妻二人之所以会给女儿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是在法国蒙达尼结合的。当时夫妻俩很穷,向警予一边带孩子一边干革命,妮妮的到来缓解了他们紧张的神经。

4个月后,因为工作的需要,蔡妮被送给了舅妈抚养。从那以后,她就很少再见到父母了。此后,她数次搬家,从舅妈家搬到过姑姑家、又从姑姑手上转到了祖母葛健豪手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一家人都是搞革命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祖母和姑姑对蔡妮很好,但这并不能减轻她对父母的好奇。她经常问祖母“妈妈什么时候来看我”,但经常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回应,毕竟祖母也不知道。

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出现在家里。那是1927年,向警予从莫斯科回国,打算去武汉继续革命,路过长沙时她决定去看一下儿女。

其实此时,向警予已经跟蔡和森分开了。当这个前儿媳妇出现在蔡家时,婆婆葛健豪却并没有半分不喜。

关于女杰葛健豪,笔者会在下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她绝对是一位英雄母亲,她养育了蔡和森、蔡畅,并保住了蔡家多个孙辈。在蔡家人多年的东躲西藏生活里,葛健豪都是家里的主心骨。她对于向警予这个媳妇,是百分百满意的。

再见到儿女时,向警予几乎没有认出他们。5岁的蔡妮并不知道母亲在外面有多牛,只是觉得她留着短发、不裹脚,和别人的妈妈不太一样。关于这次见面,晚年蔡妮这样说:

这么简单的一个相处细节,和母亲一起睡,被母亲叫起床,是任何一对母女相处时再简单不过的场景。但这个场景,蔡妮记了一辈子。一个小姑娘,对母亲的思念到底有多深,才会把这样的事牢牢地刻在心里?

在长沙只待了几天,向警予就要去武汉了。出发前,在婆婆葛健豪的要求下,全家人拍了这样一张全家福:

照片最左边的女子就是向警予,那年她32岁,样貌清秀,这是蔡妮姐弟俩一生最爱的照片之一。虽然父亲在外搞革命没回来,但母亲在、祖母也在。任外面枪炮声闹得再凶,对蔡妮两姐弟来说,母亲在的这几天都是美好的。

照片拍完,向警予就离开了长沙,这是蔡妮和弟弟最后一次见到母亲。1928年3月,向警予被捕的消息传到了蔡家。

祖母敏锐地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她曾打算带孙女、孙子去探监,见母亲最后一面。但最终她还是不敢冒险,万一反动派拿孩子们做文章,那她怎么对得起儿媳。就这样,蔡妮对母亲的回忆,就永远地停留在了那张全家福上。

向警予的牺牲,让本就活在白色恐怖下的蔡家人,变得更加紧张。为了避开反动派,祖母和姑姑带着几个孩子东躲西藏。最后,蔡妮辗转来到上海,跟父亲一起住在我党的一个秘密机关里。

这段时间,已经渐渐懂事的蔡妮,有了近距离了解父亲的机会。父亲工作很忙,话不多,总是盯着她看,有时候会喃喃地说她长得很像母亲。躲了一段时间后,1928年秋天,组织上让父亲和姑姑去苏联,她也被带去了。

一开始,在苏联的日子对蔡妮来说,还是很安稳的。那时她在儿童院上学,父亲在外忙工作,时不时就会来看她。后来父亲回国了,便很久没有消息。过了很多天,一位叔叔才告诉她:父亲在广州牺牲了。

这一年蔡妮9岁,她没哭,因为她甚至不太明白什么叫牺牲。此后,她开始了独自在苏联生活的日子。她认识了很多和她一样,从中国来的同学:毛岸英、毛岸青、刘爱琴、刘允斌、瞿独伊、罗西北、赵亚夫等等,后来弟弟蔡博也被送过来了。

这些首长们的孩子在被送过来之前,其实都有差不多的命运。毛岸英兄弟失去了母亲杨开慧,赵亚夫失去了父亲赵世炎,瞿独伊失去了养父瞿秋白,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忍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但这些孩子又是异常懂事的,他们在一起能互相取暖。

有一次,瞿独伊拿了一个相册给蔡妮看,里面有一张她从没见过的照片,照片下写着一行字: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已经多年不曾见到母亲的蔡妮不敢确定这是谁,还是瞿独伊的母亲告诉她:是的,她就是向警予,是你的母亲。

已经懂事的蔡妮,终于知道母亲和父亲是干什么的,也知道他们为何都会死。从那以后,她坚强了很多。战时的苏联人自己也过得很苦,根本不可能给这些孩子好的生活,他们经常饿得手脚浮肿。为了能填饱肚子,卖掉衣服换一块面包、爬树采野果子吃,是他们的日常。直到战火结束,一切才慢慢好起来。

从7岁到31岁,蔡妮在苏联生活了24年。从莫斯科医院学毕业后,她回到了祖国,迎接她的是姑姑蔡畅一家。此后,她在医院当了一名普通医生。1976年后,国家急需俄语翻译人才,她被调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俄语,后被评上教授。她为人很低调,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她是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女儿。

2012年,她病逝于北京,她几乎没给后人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父母的照片。那是在苏联时叔叔阿姨给她的,他们怕她想家。这些照片,陪伴了她半生。

蔡博比姐姐小两岁,他的性格随了爸爸,很沉稳;但做事的风格,则和母亲一样果敢。向警予牺牲后,婆婆 葛健豪 带着孙子隐居在湖南双峰,亲自教导他。

他成绩很好,很快就考上湘乡中学。祖母是一个留过学的女性,祖孙俩经常一起讨论很多国家大事。所以对于祖母,蔡博一直很敬重。但对父母,他几乎没有印象,刚出生一个月,母亲就出去忙革命去了,此后极少再见到。连父母的牺牲,他也是很久后才听别人说的。

1938年秋天,周总理终于派人找到了他们一家,葛健豪这才安心地把孙子交给了组织。他先是被送到了重庆,和周总理、邓颖超见面。见到这孩子,周总理感慨万千,他拍着蔡博的肩膀说:“送你去学习,将来要为死难的烈士报仇……”此后,他也被送去了苏联。

在苏联,蔡博一共生活了10年。在祖母的培养下,他的文化底子很好,很快就成了那批留学孩子中的佼佼者。

当时,在所有同学里,蔡博跟毛岸英的关系是最好的。毛岸英比蔡博大两岁,他们都失去了母亲,都有着东躲西藏的童年,都憋着一股劲要回国干出点成绩。

1945年的一天,23岁的毛岸英突然来找蔡博,跟他说:“我能回国了!”当时毛岸英已经完成了学业,他收到父亲的来信,同意他回国。

这可把蔡博羡慕坏了,他紧紧地握住好兄弟的手说:“我也在等待这一天!”他也很想回国,但父母都不在了,他甚至不知道该跟谁提申请。想来想去,他提笔代替所有留苏学生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向毛伯伯申请回国。

毛主席与蔡和森、向警予的关系,想来大家都知道。早在1913年在湖南一师时,毛、蔡二人就已相识,他们经常共同组织新民学会的活动。在八七会议上,也是蔡和森力荐毛主席进入中央政治局。可以说,他的这次力荐有重要 历史 意义。

而在私下,毛主席和蔡和森都是杨昌济的爱徒。杨老先生临终前,还给好友章士钊写信,让他以后多方照顾毛、蔡二人,在信中他直言:“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不得不佩服杨老先生识人的本事,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已经能得此结论。

时隔多年,老友已不在,但故人之子尚存。收到蔡博的信,毛主席感慨万千,他很快回信:“……接到你们的信,十分高兴”。

但当时蔡士学业还未完成,所以没能回来。直到1949年,刘少奇访苏时接见了蔡博,才把他带了回来。因为学的是冶金系炼铁专业,他被安排在鞍钢炼铁厂工作。

1948年鞍山解放时,炼铁厂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新中国成立后,对钢铁的需求量一下子增加了数倍,蔡博和新中国第一代钢铁人一起,扛起了 历史 赋予他们的重任。年轻的蔡博有学识、懂技术,很快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并被正式任命为鞍钢厂长。

此后,他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冶金专家,他的论文还曾让老帅聂荣臻赞叹不已。在他的带领下,鞍钢成为钢铁行业的扛把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鞍钢起到了支援全国钢铁厂的作用,它向包钢、武钢、攀钢等输送了大量人才。

1991年 9月18日,因为长年的积劳,蔡博于北京病逝,终年67岁。晚年时,蔡博经常把父母的照片抱出来擦了一遍又一遍,他总问身边的人:“我做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儿子,合格吗?”

类似的问题,他的好兄弟毛岸英也曾一次次在日记里写:“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毛岸英牺牲后,其遗孀刘思齐曾问过毛主席,主席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笔者相信,如果向警予和蔡和森能有知,对于这双儿女,也会和毛主席作同样的回答。

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格式及字体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可用中文撰写,也可用外文撰写。用中文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撰写。用外文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撰写。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如用英文撰写,必须用电脑进行文字输入。要求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12号字体;中文用宋体、5号字体,行距。用A4(210mm X 297mm)白纸打印。除封面、扉页1、扉页2、原创性声明、中、英文文摘用单面复印外,其余均要求双面复印。学位论文的封面和封底由学校研究生院统一印刷,博士生应按要求认真填写,并在学位论文封面的编号处打印上自己的.学号。

博士学位论文正文的长度一般不少于100页。

博士学位论文除封面和封底外,其主体部分应包括如下内容:

1. 扉页1(Title page one)。 该页的内容有:论文的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专业名称、作者中文姓名、导师中文姓名、答辩委员会主席和成员的签名。

2. 扉页2,又称书名页(Title page two)。 该页应全用外文著录,内容包括:学位论文标题、专业名称、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位授予单位的全称(即:中山大学)、论文提交的日期。注意,在“学位授予单位”的上方,应写上这条款目: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3. 致谢(Acknowledgements)。

4. 英文、中文摘要(English and Chinese Abstracts)(含关键词3-8个)。 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单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

5. 目录(Contents)。

6. 前言或绪论(Introduction)。

7. 正文(Main text)。

8. 讨论(Discussion)

9. 结论(Conclusion)。

10.注释(Notes)( 必要时)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

11.附录(Appendix)(必要时)。 如果正文中的表格和插图较多,可分别列出清单,标出页码,附在目录之后。

12.原创性声明。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要求》著录。参见文后附录。

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除符合课程论文的要求外,还要有一定的文献综述,要特别着重发挥自己的见解,有补充前人或纠正前人的地方,即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英语表达要精炼,文章布局应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写作论文过程中除参考中英文有关文献之外,还要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包括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有关资料。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有公开出版的价值。

8.金融类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格式要求与技巧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博士学位论文格式及字体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位论文类型及写作技巧

学位论文

国家标准GB 7713─87对学位论文的定义是:“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分为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三种。

学位论文不同于一般学术论。学位论文为说明作者的知识程度和研究能力,一般都较详细的介绍自己论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和过程等。而一般学术论文则大多开门见山,直切主题,把论题的背景等以注解或参考文献的方式列出。学位论文中一些具体的计算或实验等过程都较详细,而学术论文只需给出计算或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果即可。学位论文比较强调文章的系统性,而学术论文是为公布研究成果,强调文章的学术性和应用价值。

1/学士学位论文

学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应能体现作者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士论文的篇幅一般为万字。学士学位论文是对选定的论题所涉及的全部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取舍、提高,进而形成自己的论点,做到中心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学位论文写作时还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至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但应具有自己的结论或见解。学士学位论文格式一般按学术论文格式写作。学士论文的`选题可从如下方面考虑:

1. 可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内容为题(对一些定理、命题给出新的证明、解释;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新的规律和结果。这类选题难度较大)。

2. 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发展、提高的角度选题(对已发表的论文或教课书上的一些结论、结果做一些订正、改进、推广、深化和提高等工作)。

3. 采用“移植”方法选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思想、方法、实验技术去解决另一学科的有关问题)。

4. 进行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作为论文的选题。

5. 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6. 对有关学科、领域或研究专题等进行综述、评述作为论文选题。

2/硕士学位论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明确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具有自己的新见解,有一定的工作量。可见硕士学位论文只要求在某方面有改进、革新,即有新见解。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幅一般不受限制。但下列内容的论文,不能算有新见解,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

1. 只解决实际问题而没有理论分析;

2. 仅用计算机计算,而没有实践证明和没有理论意义;

3. 对于实验工作量比较大,但只探索了实验全过程,做了一个实验总结而未得出肯定的结论;

4. 重复前人的实验或自己设计工作量不大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只做过少量几个实验,又没有重复性和再现性,就匆忙提出一些见解和推论的;

5. 资料综述性文章。

3/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和创造性。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本独立的著作,自成体系。有本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预备知识、实验设计与装备、理论分析与计算、经济效益与实例、遗留问题与前景、参考文献与附录等,形成一个体系。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从以下几条来衡量:

1.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建立新理论。

2.设计实验技术上的新创造、新突破。

3.提出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新工艺、新方法,在生产中获得重大经济效益。

4.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理论,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工程关键问题。博士学位论文的结构是书的章节形式,每章节的写作均可按一般学术论文的格式写作。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一般不要超过6000字。美国学者.罗伯特认为博士学位论文应将自己的原始资料(不管是否发表),都收编进去,博士学位论文是对多年研究和所著论文的总结和评论。

4/专题研究论文

专题研究是指对某专项课题的研究。专题研究论文是对其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所作的理论分析和总结。专题研究论文与科技报告和学术论文有所不同。科技报告侧重过程记录;学术论文主要体现创造性成果和理论性、学术性。可以通俗地说,专题研究论文介于二者之间。

论文学位博士

首先在博士毕业前,需要在公开杂志或学术会议发表一定层次的论文,不同学校要求不一样,一般需要两篇SCI或4篇核心以上,这是硬性条件,否则不允许答辩,博士论文完成后,需导师首先同意申请答辩,然后送审,一般要求校内两位专家审核,校外1至2名专家审核,如审核通过即可申请答辩,答辩委员为一般5-7人组成,答辩通过后需经过院校两级学术委员会通过,之后即可获得博士学位,但是,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博士论文都需要查重,若重复率过高,会被断定为问题论文,硬性毕业进程,具体情况还与学校要求相关,大体如此,望采纳

中国没有论文博士学位一说,中国也不承认论文博士学位,中国只有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本专业的最高学识水准的学术称号。在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种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只有满足以下条件的人才可以申请博士学位资格:(一)申请人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二)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三)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1.硕士学位证书;2.最后学历证明;3.准备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4.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5.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加印密封);6.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加印密封),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学位授予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专家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对已确定具有申请资格的申请人,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进行同等学力水平的认定。

博士学位论文想要达到一定的等级水平,才能算是通过,尤其是博士生导师阅览过的论文,才能够算是正常的博士生论文的一系列的。成功路。

博士论文最少字数要达到10万字,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能够研究出一个实际问题,首先是交给学校的专家审核,然后再送到外校去审核,最后通过毕业答辩,然后论文才会放到知网上。

3年拿博士学位论文学位

1.本科生想读博,首先要完成硕士课程,专业型硕士学制是2年,学术型硕士学制是3年;之后再读博士,博士大多是三年;换句话来说读完硕士读博士至少需要5-6年的时间,如果已经有硕士学位那就另当别论了!2.国内近几年很多学校为了留住人才,让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推出了硕博连读政策,如果是硕博连读的话至少需要5年时间。如果遇到某些特殊专业,比如医学,5年肯定不够,至少8年起步。3.当然,医学生也不都是八年才能毕业,有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但学制短的大多是本科和研究生,只能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五年制毕业的学生,可以继续深造,读研读博,同样也需要3年的时间。七年制毕业,想继续读硕读博,同样是三年,三年后可拿到博士学位。

不是,必须完成学校对于博士毕业生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论文发表数和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并且还有一条就是导师肯放你走,在你的毕业单子上签字,这样博士才能毕业的。至于科研能否够写,这只是看你论文写作的角度和深度问题了,选题是老板该考虑的问题,跟你无关的。

没有通过答辩就是没有毕业,不会发给毕业证的,学位更不可能了。可以延期等到完成任务后再申请毕业答辩和学位。

职称评审需要博士学位,那么如何才能申请到博士学位,最快多长时间能拿到学位呢? 要想获得博士学位先要了解在职读博的流程。 目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是大多数社会在职人员获得博士学位的方式。 目前,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招生在职博士的院校越来越少,而且名额也是十分有限。 能招生在职博士的院校大多都是以高级研修班的形式组织的,报读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后,通过资格审查,可在院校的协助下,借助同等学力的形式申请博士学位证书。 国内在职攻读博士有单证和双证之分,两者相比之下,单证会比较简单一些,属于免试入校学习,而考核是在完成学业后进行的。双证的入学难度会比较高,属于先考试后学习。 单证在职博士 1、报名提交材料 报考人员填写报考院校专业的报名登记表,并提交一些相应的报名资料。 2、院校审核 报名表和报考材料提交之后,院校对报考者的材料进行审核。 3、面试 材料通过审核之后,院校会组织报考者参加面试。 4、发放通知书 面试合格后,院校发放录取通知书,报考者就可以自己入校学习了。 5、参加考试 此次考试属于院校组织的,符合条件的人员就可以参加院校组织的申博考试了。 6、参加论文答辩 完成考核之后,报考者就需要参加论文答辩了,论文答辩合格者各项条件合格就能获得博士学位证书了。 双证在职博士 1、报名 报考人员填写报考院校专业的报名登记表,并提交一些相应的报名资料。 2、提交材料 不同的招生院校报考者需要提交的材料不一样,但必须都要保证证书的真实有效性。 3、参加考试 双证需要报考者在入校前参加考试,考试因专业不同难度也不一样。 4、入校学习 完成考试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人员,就可以自己入校学习了。 5、参加论文答辩 一般论文答辩环节相对不是很难,会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6、获得证书 只要完成学业和论文答辩之后,各项条件合格就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了。 再说一下同等学力申博条件。 同等学力申博条件 1、申请人获硕士学位后工作5年以上。 2、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审查。 3、通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国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须在4年内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全部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否则,本次申请无效。 4、在通过全部考试后的一年内提出学位论文,并在半年内完成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未通过者,本次申请无效。 5、申请人通过同等学力水平认定,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一般来说,从报名学习到获得博士学位证书时间大概在3-5年之间。

蔡斐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文社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当地时间8月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及比利时列日方面联合组织的首届世界人文大会在比利时列日开幕。会议为期一周,涉及移民、环境、科技、文化、可持续发展等众多议题,与会专家由此深入探讨人文科学对于人类应对系列挑战的重要作用。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对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表示,此次大会的核心思想在于,在当今这个变动的时代中反思哲学人文科学的定位、作用以及对于引领人类的价值与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与人文科学部助理干事长纳达·阿勒-纳西夫(Nada Al-Nashif)说,此次大会旨在强调人文科学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人文科学应当受到更好的保护、更多的支持,在研究、教育及决策过程中都应重新受到重视。1人文社会科学不可或缺朝戈金表示,在社会飞速发展和变化的今天,我们要思考古老、经典的知识对今天的意义。人文科学与人的精神生活、内心情感有关。人文科学对人类产生作用和影响的时间通常较长,不是解决短期问题。在如今以解决短期问题为主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至上的时代,大家不太有耐心、有时间、有眼光去思考、践行人文思想。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路易兹·奥斯特毕克(Luiz Oosterbeek)对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说,过去几十年,人们似乎走入一个陷阱——只是关注短期问题。人们需要有远见,应对不确定性、做出抉择等都与人文科学有关。人文科学不仅关乎过去与未来,也关乎现在。朝戈金认为,今天人类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都是综合性问题。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例,气候、移民、战争、文化和信仰的颉颃,社会公平正义的落实,每个问题都不是单靠科技进步就可以解决的。“我们要持续不断地捍卫人文科学,通过阐释表明其重要性与力量。这也是此次大会覆盖主题颇为广泛的一个原因。” 阿勒-纳西夫称,如果没有对人文科学的理解,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恐怕无法实现。

专著:《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获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三次科研评奖一等奖。 论文:1.《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内涵、限度及其互动》,《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获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二次科研评奖科研成果一等奖、“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文二等奖。核心内容被新华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2.《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之基本路径论析》,《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3.《论政治国家的限度》,《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4.《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5.《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6.《论中国公民社会的两重性》,《学术界》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7.《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从身份走向契约》,《学术界》2006年第2期。《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收录;《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篇目辑览》收录;《资料通讯》2006年第5期转载。8.《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9.《人性假设与政府建构——中西政府建构传统的人性基础之比较研究》,《福建论坛》2006年第9期。10.《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析》,《福建论坛》2008年第7期。1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12.《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契合与分殊——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例》,《福建论坛》2011年第7期。13.《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探析》,《江淮论坛》2009年第5期。14.《追求正义与善:古典时期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缘起》,《江淮论坛》2011年第6期。15.《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结构性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6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创新网等转载。16.《中国特色社会生活契约化》,《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2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17.《论政治合法性的构成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1期。18.《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挑战和路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19.《国家与社会:内涵、分化及其范式转换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4期。20.《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人民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21.《论当代政府建构的四个转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22.《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获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3.《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24.《论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基本类型》,《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25.《尼采价值哲学初探》,《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获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三等奖。26.《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27.《论公民社会的限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28.《市场经济视野下公民社会的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29.《有限政府理念建构的哲学之维》,《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30.《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31.《马克斯·韦伯合法性思想评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32.《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33.《利普塞特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4.《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35.《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36.《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37.《“开放社会”的四大悖论及其解决——析波普尔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38.《哲学视阈中的有限政府——兼论有限政府理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之意义》,《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39.《论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嬗变》,《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40.《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41.《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42.《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43.《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44.《洛克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45.《分权制衡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前沿》2011年第1期。46.《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前沿》2007年第12期。47.《公民社会的契约文化》,《学习时报》2006年5月22日。人民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管理科学院《前沿论丛》第75期等转载。48.《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学习时报》2007年10月8日。人民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社会学网等转载。49.《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之克服——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学习时报》2008年4月21日。人民网等转载。50.《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51.《civil society 意涵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6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