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皮影研究报告论文

发布时间:

皮影研究报告论文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起源探析论文内容摘要:皮影戏,古代称为影戏,也称纸影戏、皮人影、驴皮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它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探讨皮影戏起源的三种说法,进一步阐述了历史语境下的中国皮影戏。关键词:皮影戏起源说民间艺术艺人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关于影戏的起源,说法很多,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一文中指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春秋两汉隋唐以其地为最盛。宋以后盛兴于河南,自此其最盛之地即随帝都而转移。至今影戏尚可为数十区域,如川、镇、鄂为陕西直接传入者;河南及河北西部、山西所有为汴京之遗;江苏、浙江、福建所有为南宋之遗;其另一派即为广东及湖南现存者,其影人尚用纸,或即为初为素纸雕镞之衍变;山东所有另为一种,当亦为南宋之遗,因北上与本地戏曲结合者。而负盛名之滦州影戏,则河北东部及东北各地尚为其领域。此盖由于各地皆有特殊之风俗伎艺,以此同源之影戏,及染地方色彩以后遂呈极大差异之现象也。①顾先生在文中所作的分析与归纳,不仅明确地指出我国影戏的共同发源地及其流布,而且指出其流布之后与各地方戏剧及风俗伎艺的融合,造成各地民间皮影戏的不同色彩。对顾先生的同源异流说,学者大都表示赞同。但皮影戏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见解很不一致,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汉代起源说根据历史学家的文学记载,部分学者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这种说法源于《汉书·外戚传》中讲述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的故事,其事为: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②北宋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③这里方士少翁为取悦汉武帝解其思念而作李夫人影像,被人推想为影戏。因为它要张灯烛,设帷帐,让帝居于他帐观看,其情境与影戏完全相同。所以宋代高承在《事物纪源》中便断言:“由是世间有影戏。”但紧接着说:“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④高承所谓的“历代无所见”,即话虽然这么说,可是哪个朝代也没看见影戏,直到宋仁宗时,才把三国故事“加缘饰作影人”,开始有了“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可见,高承虽然援引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由此演绎出“由是世间有影戏”之说,但此论点他本人也持否定态度。所以后人所谈影戏始于汉,也多是根据史载所作的推论。二、唐代起源说皮影戏与木偶戏同属傀儡戏。木偶在唐代已经很流行,并且演出技巧已具较高水平。当时梁锽有一首著名的《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一人在梦中。”梁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人,他这四句诗,反映了木偶制作的特点和表演技艺的高超,说明唐代已有了木偶戏。⑤不过唐代是否有了影戏,这不仅在唐代小说杂文中没有看到只字的记载,就是在题材广泛的唐诗中也没发现提及影戏之类的话。因此,由于史料的缺乏,影戏出现在唐代的说法,至今还不易确定。但值得研究探讨的是,唐代盛行一种类似说唱艺术的俗讲,这可能与皮影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程毅中在《宋元话本》中提到:“俗讲却不是纯粹散文的讲述,其间颇杂以韵文的歌唱……它是把佛经改编为说唱体,用来吸引听众,宣传佛教。”这种说唱形式,一直延续到五代时盛行不衰,以后由于说话人中的女性出现,和民间艺人在说话技巧上的提高,促使俗讲不得不在形式上来一番改革。但它因受本身的局限,不可能跳出佛经的圈子去改弦易辙讲那些烟粉、灵怪、传奇、公案之类的东西,只好在说唱形式上变化一下。于是,俗讲和变文⑥一样,在讲宴时,设有图像或纸人,照图解说,用以招徕听众。这种形式持续了若干年,到五代时,出现了人死后用僧人超度亡魂的习俗,这时超度几乎成了俗讲僧的唯一职业。超度亡魂时,设图像、画像或剪成纸人挂在帐帷内,作为亡魂的象征。此形式与后来的皮影戏很接近,或者说很像影戏的雏形。因此,有学者认为皮影戏由俗讲演变而来,起源于唐代。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只是猜测,尚待考证确定。三、宋代起源说皮影戏出现在北宋,在宋代多种书籍中都有记载。如张耒的《明道杂志》、高承的《事物纪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灌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以及宋·无名氏的《百宝总珍》等,都对影戏作了较具体的记述。《东京梦华录》中《京瓦伎艺》一节载,北宋汴梁的著名影戏艺人,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风僧哥等8人。《武林旧事》在《诸色伎艺人》一节中说,南宋临安(今杭州)有著名影戏艺人18人之多,其中已有女演员的出现和家庭影戏班。又据《百宝总珍》载,当时有“亡国十八国,《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说明宋代已有1200个影人角色,表演剧目丰富,雕刻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反映出皮影戏在宋代已能演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历史故事戏了。上述三种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说,在时间上相差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汉代与唐代起源说,由于缺乏确切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佐证,难以令人信服。笔者比较认同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汴梁的说法。北宋初期,社会比较安定,当时的政治中心汴梁,手工业和工商业经济发展稳定,相继出现了“百伎竞艺”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舍,这就为影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宋代人写的诸多著作中,记载着影戏在北宋都城汴梁的活动情况,说明影戏已形成于北宋。注释:①转引自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0页。②班固撰.汉书·外戚传.陈焕良,曾宪礼标点,岳麓书社,1996年,第1927页。③④宋·高承撰.事物纪原.明李果订,全圆,许沛藻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第495页。⑤唐山市戏曲志编辑部.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三集(内部资料),1991年,第8页。⑥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本文转引自:

皮影的意义可以用8个字概括一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国家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被公认是现代“电影始祖”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小小的一张皮影,简单的布幕舞台,操作者灵巧的手指,加上一点光亮,就能表现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历史中的无数逸事。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国家大剧院的皮影戏展演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众,展演第一周前来参观的观众就达4万多,古老的皮影戏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皮影的收藏热度也逐渐升温。

查魏立群教授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皮影乐器研究论文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皮影戏产生于汉代(公元前200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成疾。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武帝看后,似见到李氏一样,病渐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兴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还随军事远征并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皮影俗称“灯影戏”,又有“电影始祖”之美称。皮影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皮影戏的表演道具,而皮影则是中国古老而精美的傀儡戏,它是利用灯光将兽皮雕刻的各种人物雕像、景物映在幕布上演出,故而得名。法国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它为“世界电影的始祖”。皮影与民间剪纸艺术相通,它吸取了剪纸的艺术方法,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韵律,花纹图案富有装饰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相传皮影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0年),兴于隋、唐、宋。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书中已对光影现象作科学研究,群众则早已用纸或皮张剪成人形,以光投射其影于墙取乐,唐人小说即有术士剪纸成月形贴于壁上并引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即是民间影戏的反映。可证皮影原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火取影之彩灯变出,《广德神异录》:“唐明皇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门望殿门,设蜡炬,莹煌如昼,”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至市民文艺的产物。为使影子活动而加关节,为让影像美观而加镂刻成花,为求影像空灵而用处理成半透明的牛、驴皮加彩,发展成现在的皮影戏。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宋周密《武林旧事》:“影戏有三贾三伏”。可见宋代皮影戏不仅已很发达,并有专事皮影的名家了。《茶香室丛钞》:“元吴自牧《梦梁录》云:更有弄影戏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中国是皮影的故乡,中外收藏者都以能得到一套或一件中国皮影艺术品为荣。然而随着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普及,皮影戏这个曾经遍布神州的民间艺术逐渐衰落,致使皮影艺术几乎失传。目前仅存北京、唐山、哈尔滨、华县、长沙等五个皮影剧团。同时,由于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皮影,人们可以了解当时民间艺术水平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皮影的收藏正日益受到重视。原邮电部曾于1955年发行了《中国皮影》特种邮票(面值160分)共4枚(陕西东路、河北滦县、山西孝义、四川大邑皮影),更是受到收藏爱好者的普遍欢迎。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如今,那些有故事情节的古旧大幅皮影及画面上有布景、人物、树木等场面的皮影,正成为收藏投资者的热门珍品。其次,可表演的完整的皮影也备受收藏者青睐。陕西皮影据考证,陕西关中(西安)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皮影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特点。如四川皮影尤存汉魏石刻简约纯朴的古韵;陕西皮影留有唐宋壁画雍容华贵的遗风;河北滦县皮影可觅明清仕女画俊俏的芳姿,可谓春兰秋菊,各显其美。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明清时期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至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初期,长盛不衰。陕西、四川、河北、甘肃等都是皮影戏表演的活跃地区。皮影戏的演出: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 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皮影戏的流派与唱腔∶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在皮影戏的白幕上,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泪下,动人万分;真是演尽世间悲喜事唱尽天下欢乐歌。皮影民族的精粹国传之宝,千年文化艺术的结晶,作为皮影之乡我们致力于将皮影艺术推广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弘扬民间皮影艺术,使得古老皮影“古为今用”。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中国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风筝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春节习俗:舞狮子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舞狮子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皮影的意义可以用8个字概括一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国家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被公认是现代“电影始祖”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小小的一张皮影,简单的布幕舞台,操作者灵巧的手指,加上一点光亮,就能表现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历史中的无数逸事。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国家大剧院的皮影戏展演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众,展演第一周前来参观的观众就达4万多,古老的皮影戏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皮影的收藏热度也逐渐升温。

最近求论文的越来越多了呵呵期末了啊加油

腾冲皮影戏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题目: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与消逝班级:高二《13》指导老师:罗云芳组长:陈秋成组员:王嘉伊 庄淑晔 潘雅静 林琦竣 林航霆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语文 历史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音乐 文艺 政治研究目的:我国皮影艺术遍布民间,历经几次兴衰。然后现状却呈现濒危之势,后继乏人。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使青少年更多更好地接触将已消逝的非物质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延续文化发展。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皮影戏等一些文化面临消逝后继无人的危险,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且广大青少年能够引起一定的影响。我们仍要为文化的继承发展奉献一份力。目标:1。为了呼吁当代青少年关注国家皮影戏文化遗产。2.通过宣传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关注。3.在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该具备文化内涵。假设:高中生对皮影戏文化并非了解,通过这次研究,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皮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内容:从皮影戏的起源,发展,现状,艺术价值,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方法:可以在网上查相关资料,运用调查问卷,图表,统计方法,归纳总结,了解青少年对皮影戏的认识。人员安排:制导老师:罗云芳指定调查问卷:庄淑晔 潘雅静写作:陈秋成收集资料:林琦竣 林航霆总结排版:王嘉伊时间安排和活动步骤:1,2周 确定研究课题并写出开题报告第3周 调查问卷的资料总结第4周 将收集的资料整理第5周 写出开题研究报告可行性分析:我们对皮影戏充满浓厚兴趣,运用业余时间多方面了解这课题所涉及的知识。物质条件:家中有电脑,查阅资料方便。时间条件:有充裕的时间讨论总结。预期目标:尽量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皮影戏。总结:研究性课题涉及课内课外的知识,较为广泛,能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研究各领域课题中,有利于我们掌握运用更多的知识,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次开题报告。心得体会:陈秋成:在这次的研究活动中,我虽然是组长,但一切的工作还是每个人一起完成的。从开始选课题,到找资料,做调查问卷,每个人都很认真的完成布置的任务,所以我们这组的效率比较高。我们选的课题是经过每个人的同意,觉得这个课题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皮影戏的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块瑰宝,但是它在日益消亡,我们希望做了这个课题能够引起青少年的关注。所以为了这个共同目标,组内每个人的热情都很高。这类的研究,给我们创造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每个人一个平台去思考与行动,有些知识也是在课堂学习中学不到,让我们把课堂的里的知识与研究中涉及到的知识相结合,做到学以至用,这是不错的锻炼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起先由于课题的不确定,每个人也不够积极提供自己的意见,这个地方在以后的研究中是需要改进的。庄淑晔:通过这次研究,我明白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正走向末路。在这次研究中,我们重点讨论的文化遗产是皮影戏,在以前,皮影戏是非常流行的娱乐节目,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娱乐节目也逐渐转向了电影、电视以及电脑,现在已经很少看到皮影戏的表演了。通过这次研究,我还了解到了团结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努力的完成各自的任务,使研究能顺利的完成,在研究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有不少缺点,比如理解能力比较差等。但在 今后,我会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在这里,我希望中国的文化遗产能源远流长,永远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标志潘雅静:首先我们进行的是选题,我试着先列举一些我们认为有意义的课题,可我们总觉得那些课题,不论是查资料还是调查问卷的设计都无从着手,我们只好再想,这时有人想出一个课题是关于皮影戏的,我们觉得现在的人们过的是一种快餐的生活致使我国的很对多戏曲、皮影戏之类艺术岌岌可危。我们认为我应该深入的研究皮影戏的历史。我们发现我们国家的皮影艺术遍布民间,历经起落兴衰,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后继乏人。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使青少年更多地接触精神文化,使我国的传统艺术流传下去,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希望此举能引起广大青少年的关注和深思。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无论是制定研究框架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它在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学会合作。这次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了我国的 皮影戏,也学到了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也锻炼了我们亲自动手能力,加强了合作的默契。王嘉伊: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一直占具着一重要的地位。和谐社会的建设依靠的是中国博大的文化,悠久的文化一直是建设精神文明社会的一个基础。然而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中国皮影戏文化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中国五千的优秀文化不应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渐渐消逝,而应更加壮大!因此我们小组对中国的皮影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想借此机会学习和了解皮影戏在中国的发展史,更希望借此机会能让更多的关注皮影戏,关注中国的文化遗产,并加入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去,使得中国的五千年的文化能得以传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为中国人,也愿为中国文化做一点宣传,皮影戏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能够继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万丈光芒!这次的研究性学习真的令我感到深受教育,通过这次的集体研究讨论,我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身为集体的一部分就应该为集体多尽自己的贡献。通过我们小组的分工和合作,我相信在接下来的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报告一定能做的更加出色!林琦竣:这一次,我们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为‘皮影戏的发展与消逝’。皮影戏作为我们祖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我一直不怎么了解它,借此机会,我上网查阅了很多皮影戏的历史来源等,我很惊叹这门伟大技艺的同时,也对这门技艺的渐渐消逝,渐渐被世间所以往而深惑不安。我们确实应该好好关注一下那些快被遗忘的文化了。我希望通过这一次的研究能使更多的人关心了解皮影戏,更多的人能够参与保护文化遗产中。这次研究性学习也让我感到了团结的重要性。计划. 分工. 总结,无不体现我们团结的力量,大家一次次的寻找,一次次的完善,为的就是把研究做好。在以下的研究中,我会尽自己的努力把这份课题做好,并尽自己的力量让人们了解皮影戏。在不断的学习之中分享着同学间的友情,这无疑是一大乐趣。林航霆:这一次的深入研究皮影戏,使我们更加深刻了解了皮影戏的消逝和发展。皮影戏兴起于隋唐,到唐朝达到高峰,而今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皮影戏的影子了。皮影戏差不多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皮影戏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地消逝,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故写了这份报告。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竟没有受到人们的保护,而在不断的消逝,这不得不让我们无法理解,所以我们小组对次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我觉的研究其消逝的原因是:一 其本身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进行变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它并没有去适应当今的社会,适应当今的人们的文化生活的需求,所以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二 当今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太不重视和当今人们的崇尚外来文化而忽视本民族文化所导致的。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得不让我们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开始升高,且使用者范围也开始扩张,还记得前几年,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还是大人们的事而已,大学生、中学生.....想也别想!但是20世纪的今天,却不同了,在学校里,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讯工具,接着是中学生,小学生,父母为了跟儿女得到第一时间的联络,纷纷给儿女们买起手机来,有得学生身上还有两部手机呢,那更不用说手机电话卡了。从以前的“水壶”到现在的只有手掌大的手机,无论从功能到外表都是一个大飞跃,但是,价格却成反比,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买机好时期,所以不少学生赶上了这好时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越来约年轻化。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和各种手机SIM卡的出现,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通讯工具。这次调查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就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总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在翠园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在性别构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占52%,女性所占比例是48%。经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其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分析:调查中发现,80%的同学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就算暂时还没购买手机的同学,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在学里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机。其理由是:首先,便于联系,这既包括自己联系亲人,也包括同学朋友联系自己。1、手机的品牌、价格、档次及考虑因素调查发现中学生所购买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诺基亚倍受中学生青睐,三者共占调查总数的55%。而国产手机问津者很少,如国产王牌 TCL、波导,所购者也不多,两者共占12%,可见中学生在手机品牌上基本倾向于洋品牌。中学生所购手机价格基本在2000——3000元之间,约占总数的76%,高于3000元和低于2000元共占,1000元以下的低档手机则无人问津。调查还发现决定中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因素是手机的质量,其次是价格和外观。 2、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约为,的中学生是自己打工挣的钱,是勒紧裤腰带从生活费中挤出来的,是别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别人借钱或银行贷款购买手机的现象。 3、 忽如一夜春风来——校园里的手机消费情况调查显示,选用充值卡在大学生中仍占大多数,这样可以保证每月的话费保持在本人可控制的范围内,集中在每月50元至120元之间。短信费所占月通话费比例在逐步提高,60%左右的同学每月短信费都超过了话费总额的30%,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每月的短信费占话费总额的60%以上。短信息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通信的重要手段。 4、购机目的及交往对象中学生购买手机有36人是为了通信需要电子商务资料库828;")!:22"*!"#,占总人数的,是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有的人是因为受别人的影响,23人是因为看中了手机的功能;而另有21人,约占购买手机是没有原因的想购买就购买了,约有7人选择其他,约占,中学生购买手机主要用于同学朋友之间交流的约占,而用于跟父母交往的很少,只有 学生是追求个性的群体,在手机的使用上也不例外,近48%的学生中意拍照手机,%的学生使用下载的流行音乐作为铃声。随着彩屏和摄像手机的普及率上升,学生也开始更多的使用下载图片或者自己拍摄的图片,甚至自己制作的图片作为待机图片。 5、手机的使用情况(1)更新频率低 中学生在手机的更新上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超过半数的同学在这学期间没有更换的打算。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购买手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由家里承担,因此父母不允许子女频繁地更换手机。但是我们从中学生能承受的手机价格中可以发现,虽然2000元左右的手机目前仍占在校大学生需求的最大比例,但随着他们日益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直至参加工作,大多数同学的未来目标更倾向于高于3000元的高档手机,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将成为满足他们需求的经济保证,他们也将成为中高档手机的潜在消费群。昂贵的话费依然是在校学生手机族的最大烦恼(),其次是担心被偷,占1/5,另外占用时间多占,怕被人骚扰,的占,以及款色不流行占。(2)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引起社会的争议,主要是因为手机作为高端消费产品,在校学生由于生活圈较为固定,没有必要,可能会是一种物质的浪费。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同时影响学习,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由于中学生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特征,使得他们的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机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分析使用手机不利的影响中,主要体现在影响上课、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浪费钱,比例分别为、、,而认为没有坏处的比例为。这也反映出学生学习与社交活动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则需要社会正确引导。另外,专家认为:手机辐射不容忽视今年4月7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提醒人们,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辐射会渗入其大脑50%的区域;对10岁的孩子来说,辐射则会渗入其大脑30%的区域。而德国防辐射机构主席沃尔弗拉姆·柯尼希也对当地媒体《柏林日报》表示,为健康着想,人们尤其是儿童应该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一般来说,手机通话应尽可能短。父母应使子女尽可能远离这项高科技。”而一位从事职业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统较成人脆弱,因而特别容易受到手机辐射的影响。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一般来说,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当把手机放在耳边时,有些游戏的伴音比喷气式飞机发动机旁边的噪音还大,最差的手机噪音达133分贝,大大超过120分贝的痛苦极限。 结论:总结一下学生手机消费群的特点: 1.追逐时尚、注重个性张扬;2.易于接受新事物; 3.需要更多的情感沟通与交流;4.物品的使用大多“喜新厌旧” ;5.主要任务是学习;6.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阶段;7 学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间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影响。手机对学习是否有影响?如手机作弊、上课时手机铃声影响课堂秩序、手机辐射对身体健康有害,手机还会带来攀比风,而且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接听电话,还会影响老师上课,也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中学生最好还是正确对待手机,有效的运用我们的通信工具,做到不为手机着迷,而不是手机控制我们的思想。总的来说,本调查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影响中学生手机消费的因素。不过,还不够深入,尤其是理论支持还不够。谨以本调查为以后的研究作下铺垫。 附录1. 你是否拥有手机( ) A 有 B 无 2. 你选购手机或你有选购的机会时,你会优先考虑下列哪个因素( ) A 性能 B 价位 C 品牌 D 服务 E 流行趋势 3. 你最能接受的手机价格是( ) A 1000元以下 B 1000―1500元 C 1500―2000元 D 2000―3000 元 E 3000元以上 4. 在手机质量方面你最注重什么( ) A 持久耐用 B 信号灵敏 C 实用省电 D 功能齐全 E 其他 5. 请按顺序选择你所喜欢的手机品牌(选三者即可):( ) A 摩托罗拉 B 诺基亚 C 西门子 D 索尼爱立电子商务资料库+!/46;/"54!3!1-信 E TCL F 三星 G飞利浦 H首信 I 厦新 J 海尔 K 科健 L 阿尔卡特 M松下 N 波导 6. 你是否希望手机具有以下哪些功能(可多选):( ) A 蓝牙功能 B 即时翻译功能 C MP3播放功能或收音机功能 D 拍照功能 E能玩游戏 7. 你购买手机的费用来自( ) A 家长 B 亲戚 C 其他 8. 你的月消费额大概是多少( ) A 350元以下 B 350―500元 C 500―800元 D 800―1200元 E 1200元以上 9. 你每个月话费支出多少( ) A 50元以下 B 50―80元 C 80―100元 D 100―200元 E 200元以上 10. 你购买手机的目的是( ) A 方便与家人、朋友联系 B 工作需要 C 受周围人影响 D交异性朋友 E 炫耀自己 11. 你使用手机最多是( ) A 打电话 B 发短信 C上网 D玩游戏 E其他 12.你使用手机进行沟通最多的内容是( ) A 日常交流 B讨论专业知识 C了解社会新闻 D获得前卫信息 E其他 13.你的手机更换频率( ) A 半年左右 B 半年至一年 C 一年至两年 D 两年以上 E 从未换过 14. 你所了解的话费节约方式( ) A 不知道 B 话费套餐 C 给对方发短信 D拨打IP电话

动漫专业开题报告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animation或anime)和漫画(comics,manga;特别是故事性的漫画)之间相互取其所长,逐渐形成一种名为动漫的影视艺术。换而言之,动漫及时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

“动漫影响及其研究”的课题

开题报告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动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变的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可有时,当我们再看漫画,再看动画片时,就会听到有人这样说:“长这么大了还看这个,幼稚”“别老想着看动漫,读书要紧。”可动漫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所以我们对动漫的影响及其研究作了调查和讨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动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让中学生认识到动漫,了解动漫。

(二)研究意义

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对于所热衷的动漫了解得多了很多了。同时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并深刻体会到大家团结一至的重要性。

三、研究过程

• (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动漫信息。

• (二)采访法:对一部分中学生进行采访,收集同学眼中喜爱的动漫作品。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5月21日——5月27日,将组员分为两组进行对两种课题的研究。上网查找资料,将资料进行整理。制定好可实施的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然后交给指导教师修改。

• (二)实施阶段

•5月28日——5月30日,各小组做好准备,做出最后方案。6月1日—7日,邀请指导老师参与,展示动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组长将其中动漫影响收集记录下来。全组成员一起讨论。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每人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整理出自己对动漫影响的感觉,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 (三)总结阶段

•6月7日——6月10日,最后写出的研究报告任老师指导修改后,就落制到实际中去,可以通过班级宣传的形式告诉大家动漫的影响。

五、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条件分析

主观条件:全体组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询资料,老师十分配合我们。

参考文献:《动漫对中学生的影响》

当下,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扩张。动画作为一种国家文化的输出,它广泛的运用在电影、游戏、娱乐综艺节目、MV等一些视频文件中,结合了漫画、数字媒体、电影、绘画等多种表现形态,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自身的娱乐性和功能性使得人们越来越认可它的存在价值。一个成功的动画不仅仅是有好的故事剧本,更重要的是有角色造型的设计。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是将剧本中的角色视觉化,具体化,让一种抽象的符号变成有灵魂的角色。它直接影响到了整部动画的成败与整个动画的风格。一部好的动画能充分的表现故事的人物性格特征和故事的主要内容,让观众产生共鸣。目前来看,欧美和日韩的等国家的动画角色比较深入人心。有小黄人、叮当猫、大白等代表作品。而现如今的中国,动画产量虽然有不小的增长,仅2011年开始,我国动画产量就突破26万分分钟。远超日本和美国。但是深入人心的动画角色并不多,其中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造型都体现了中国动画的弊端。

目前我国动漫市场份额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原创动漫占11%。近90%的动画份额都是被国外垄断。为了保护本土文化,挽救中国动画。我国从2006年4月25号,中央财政部设立为了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8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2012年国家文化部更是发布了“十二五”期间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伴随着国家对动画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我国动画也开始慢慢的有了进步。有一些比较良好的作品比如《魁拔》《秦时明月》等动画受到观众的喜爱。今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是杀出一匹黑马。这部动画巧妙的融合了东方美学取法大自然的淡彩风韵,如市井街头皮影戏、屋角一枝梅的烟雨、大桃树下红扑扑的果实,石拱桥上的暴雨将至,山前江畔的帆船,以及大BOSS的书生造型。

相对于早期,20世纪中国动画较有特色的有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等,在人物造型中更是有民族特色。融入了中国画、水墨画、皮影、剪纸、年画等多种中国元素。充分的体现了中国特色。例如《大闹天宫》等古代神话题材,人物造型和场景都具备中国独有的特色。中国传统元素有书法、京剧、武术、皮影、传统乐器、太极拳、象棋、龙等一系列的素材。都可以融合到动画造型中,创造出凸显民族特色的作品。国外也有借鉴中国元素创造出优秀的动画。例如《功夫熊猫12》和《花木兰》等都是经典的动画,《功夫熊猫》里面的人物造型更是用中国的国宝熊猫来做主角。猴子、竹叶青蛇、丹顶鹤、华南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路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代表着中国功夫中的“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拳法武术。

中国动画的不断发展中,不仅仅是动画的发展, 更要深刻的探讨如何借鉴欧美、日韩动画的经验。更要将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融入到动画角色设计中,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也要让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凸显中华民族的独特东方文化。 课题提出的`意义

目前中国动画市场上充斥着的大多数是欧美和日韩的动画片,3-10岁的小孩子喜欢看奥特曼、倒霉熊等一系列日韩动画,青少年更热衷于《火影》《海贼王》等连载动画,去年上映

的《超能陆战队》 更是迷倒了各种少女心。但这些动画都是来自日韩和美国。动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传播的媒介。应该传达出一种文化的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凝结,也是我国文化的象征。而现今我们却丢弃了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当代动画与其他欧美日韩动画中失去了竞争力。动画作为一个艺术文明的代表符号,应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意识。因此课题提出的意义在于创造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动画造型,弘扬中国元素,传播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学习早期中国动画的特点,更好的融入中国元素中的民族特色和传统内涵。创作出优秀的民族化动画。

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法:通过查阅和收集资料,分析中国传统元素的历史渊源和特征,并且进行归纳和总结。

2.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经过对中外经典动画中角色造型的研究,分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和动画角色造型背后所隐含的寓意。如分析中国元素在角色中的服饰、线描、色彩、形态等运用。对已经用到动画角色中的元素进行分析和思考。

3.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分析和论证的研究方法,将动画特效中的美学、文化学、民族性、制作工艺等融入课题研究中。

主要内容:

本文是采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论文是由六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绪论。

第二部分,研究中国传统艺术造型中的内容和它所包含的元素。

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外经典动画角色设计的成功案例和对角色设计的意义,来分析角色造型设计背后有哪些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第四部分,研究如何把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融合到动画角色设计中进行论述。

第五部分,分析当今我国动画产业的不足,并且结合当代的设计理念,将中国元素进一步融合到角色设计中。

第六部分,结论。

研究的主要问题

将中国元素的东西融洽运用到动画造型中,把动画角色造型形式单一、幼稚呆板演变成风格多变,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以多元化的创新来达到动画造型的突破。

纵观国内外的动画,做的成功的动画造型比比皆是。但是现今的中国动画市场上做的好的却并不多,很多中国动画都是盲目跟风、抄袭模仿、缺乏性格依据和表现特征,没有更好的把中国元素表达出来,一味的接受美国动画的风格,而丢掉了自己原有的风格,这是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将中国元素与动画造型结合。

另外中国动漫产业过分的追求科学技术的含量,忽略了创意这决定作品最终成功的关键,中国的动画虽然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没有早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片好,所以要如何在动画造型中塑造深入人心的角色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条件

在本次研究中,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可以方便搜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并且有导师的指导和充足的研究时间。

预期结果

我国动画虽然在数量上发展的很快,但是在其角色造型上缺乏创意,范围狭窄。本文通过对中国元素如何融入到动画造型中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对中国元素运用到动画

角色造型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动画的优秀民族动画。

皮影戏的发展与研究论文

唐山皮影是目前我国三大皮影文化之一(另外两个是陕西皮影,潮州皮影),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唐山皮影戏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戏剧的典型代表,已经深得国内外众多观众及其专家的喜爱,但是唐山皮影戏的生存状况却让人担忧。随着老年制作艺人的去世,年轻人从事现代事业工作,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不容乐观。唐山皮影戏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如同“风中之烛”岌岌可危。究其根本是唐山皮影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耕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 “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皮影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现在,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皮影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们美好生活中的精神食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尤其是对极具地方特色的辽宁皮影戏,更要做到守护住,发展好。一、辽宁皮影戏的基本概况(一)辽宁皮影戏的构成辽宁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弥头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主要由朝阳的凌源皮影戏、大连的复州皮影戏、鞍山的岫岩皮影戏、营口的盖州皮影戏等地方皮影戏构成,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方的传统艺术。辽宁皮影戏其多数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此期间,銮州皮影传至辽宁,并在清朝得到进一步发展。近代,由于社会动荡、列强侵入,辽宁皮影戏呈现出衰微之势。而到了现代,随着社会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元化,辽宁皮影戏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几乎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外。(二)辽宁皮影戏的特点由于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辽宁民间原生态的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其中,辽西皮影戏的唱腔源于冀东滦州影调,掐嗓唱法十分独特,广泛吸收了多种地方戏曲、曲艺的精华,并融进了辽西方言,自成一派,高亢嘹亮,亲切自然。皮影人物造型特征鲜明,雕刻工艺细腻精湛,表演惟妙惟肖,而辽南皮影戏的唱腔则具有明显的辽南民歌风味,创作上采用地方俚语,唱词格式风格独特,在原料上采用驴皮进行雕刻,制作精细,人物造型优美独特,极具辽南地方特色。在传统社会中,辽宁皮影戏还被村民当做请愿、还愿等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娱神之用。二、辽宁皮影戏发展现状(一)辽宁皮影戏取得的成就2016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凌源皮影戏、复州皮影戏、岫岩皮影戏和盖州皮影戏等辽宁皮影戏同我国11个省市的皮影戏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凌源皮影戏作为辽宁皮影戏的重要支脉,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而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术遗产收集传统及现代影卷3300卷,高达34000万字,为我国民间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资料,其数量之多,可为全国之首。近年来辽宁皮影戏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岫岩皮影多次参赛获奖,曾两次获得辽宁省皮影表演一等奖,参加美国伊利诺斯州皮影影人展出,深受好评。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一批80后传承人。在辽宁沈阳“80后”匠人陈雪月作为奉天皮影的传承人,曾在2008年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开幕式表演创新皮影戏《功夫熊猫》,将皮影同动漫结合,让“中国影子”走向世界。(二)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辽宁皮影戏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皮影戏自身局限性使得其生命力尤为脆弱。皮影戏的制作十分考究,选用上等的驴皮和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多道工序,手工雕刻几千余万刀才能制作而成。传统复杂的制作工序虽然保留了辽宁皮影戏的“原汁原味”,但是手工作坊的制作很难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辽宁皮影戏的唱腔多为原始唱腔,虽悦耳动听,但和现在的普通话语调差异大,多是文言表达,节奏缓慢,无法适应当代的表达方式和说话习惯。辽宁皮影戏表演受天气、场地、表演人员等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辽宁皮影戏的生存与发展。1.辽宁皮影戏缺乏高素质人才辽宁皮影戏演出主要依赖于表演者的操耍技巧和唱功,要想辽宁皮影戏得到传承与发展,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保护。但目前辽宁有省级以上皮影戏保护项目14个,多数都面临接班人太少的问题,掌握皮影技艺的多为中老年人,有的已经年迈甚至病重。加之辽宁皮影戏学习周期长,制作过程复杂,经济效益低等原因,青年一代学徒有的转行去做了装修,有的去做了设计,还有人为了生计当了快递员。现在许多的年轻人都没见过,甚至没有接触过辽宁皮影戏,使得辽宁皮影戏面临着几近失传的困境。2.辽宁皮影戏缺乏演出活动、演出场所伴随社会发展,城市布局有所改变,尽管城市建设者对于广场、剧院等公共空间有所重视,但仍然不足以支持辽宁皮影戏日常的演出活动。随着各类文娱产业的兴起,作为各类庆典常客的辽宁皮影戏逐渐被时下的流行文化所替代,除去每年固有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外,辽宁皮影戏几乎没有日常的演出活动,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缺乏演出活动与表演场所的辽宁皮影戏传播日渐困难。3.辽宁皮影戏传承内容老旧辽宁皮影戏一直以来传承的都是先辈们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曲目,缺乏创新,传承内容过于老旧。据辽宁皮影戏传承人介绍,现存的辽宁皮影戏剧目主要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如复州皮影戏著名曲目《岳飞传》《白蛇传》;凌源皮影戏著名曲目《三打白骨精》《四平山》等传统曲目,剧本类型包括家族戏、朝臣戏、教化人的戏和还愿戏,一般用于大型节日庆典、祈福、还愿等场合,与现代观众生活距离较远,不符合近现代群众喜好,难以引起人们共鸣,辽宁皮影戏逐渐失去观众基础,传承与发展受到较大困难。三、辽宁皮影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一)科技进步对辽宁皮影戏造成冲击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辽宁皮影戏这类传统艺术在传承手段与传承内容等方面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伴随科技进步而来的便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文娱产业不断发展,电影电视等流行文化层出不穷,观众的目光逐渐从传统的皮影表演中转过去,辽宁皮影戏在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观众基础,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挑战。其次,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加强调效率的重要性。辽宁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制作过程极其复杂,而如今皮影制作机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皮影制作效率,辽宁皮影戏目前却仍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其传统的皮影制作方式受到挑战,传承效率受到很大限制。最后,在日新月异的流行文化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各类新颖有趣并且直接的娱乐内容,各种短视频成为观众的挚爱,而辽宁皮影戏晦涩难懂、篇幅过长,不符合现代大众的喜好,其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难。(二)资金不足限制辽宁皮影戏发展资金不足是造成辽宁皮影戏出现传承人缺乏等问题的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辽宁皮影戏演出市场狭小与政府支持不足两个方面。1.辽宁皮影戏演出市场狭小由于时代发展,辽宁皮影戏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中,各种皮影戏表演场合减少,辽宁皮影戏难以获得相应的演出收入,演出市场狭小,导致资金来源不够稳定,进而导致资金不足,员工收入微薄,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参与到辽宁皮影戏传承事业中,最终限制了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2.政府资金支持不足辽宁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拥有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省文化厅自2009年以来,同样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并在基层保护单位设立传袭所,为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提供误工补助和演出机会等,但这不足以支持皮影戏的日常发展,资金缺乏导致皮影戏难以在传承方式上开拓创新,导致辽宁皮影戏陷入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四、互联网时代为辽宁皮影戏发展带来机遇(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1.云生活成为常态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有所转变,更倾向于安全健康的消费方式,主要体现为一种无接触或低接触的消费,从而促使更多人进行线上消费。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也让各个行业开启了“云化”模式,比如“云”旅游、“云”教育、“云”助农、“云”医疗等,这些实体商业的在线化和云化,无缝对接消费者。在这期间,人们又回归碎片化时间,借助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娱乐,导致视频和短视频需求增加,使得短视频优质内容和内容深度链接成为用户喜爱的关键。2.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近年来,随着网络、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域不断延伸。各级政府也大力推进将文化产业与数字内容、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相结合,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比如,前段时间,故宫博物馆推出了“VR故宫”,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数字敦煌”等一系列线上产品,这使得文化产业在互联网发展中成为时代潮流。(二)机遇1.为辽宁皮影戏拓展传播途径带来新启示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的重要生产力,正深刻的改变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为百姓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便利。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富有信息技术的变革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接触的线上消费模式成为新潮流,新的直播形态——“慢直播”“带货直播”“沉浸式直播”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信息技术同各行各业的融合越来越成为大众的焦点,科技成为撬动发展的重要手段。辽宁皮影戏作为极具观赏、娱乐、文化价值的戏剧表演形式,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播的时空局限,拓宽辽宁皮影戏传播途径,成为辽宁皮影戏创新发展的新机遇。2.为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近些年,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结合时代热点,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承与发展,如故宫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促成“故宫热”形成,进一步促进故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非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辽宁皮影戏也应当在保持皮影戏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互联网时代,“云生活”成为常态,各种云事物的出现为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辽宁皮影戏可以借助“云生活”浪潮进行云传播,并借助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进行传承方式创新。五、互联网时代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一)结合时代特征拓宽辽宁皮影戏传播途径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下最快速且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是辽宁皮影戏传播模式创新的首选。对于辽宁皮影戏的传播,要在原有传播途径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将皮影与直播,视频,广告联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主要通过对辽宁皮影戏表演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让人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辽宁皮影戏,走进皮影戏;将辽宁皮影戏特色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展现皮影的独特趣味,并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联合广告对辽宁皮影戏进行传播,加深人们对皮影的印象,以此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二)辽宁皮影戏内容与时代热点有机结合为解决皮影戏因内容固定留下的刻板陈旧印象,结合时代热点,对皮影戏优秀剧本故事进行统筹整合与创新。大国工匠、一带一路,新时代热点频出,为皮影戏剧本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优秀特征与皮影戏内容进行创意融合,与新时代网络积极热词进行创新结合。在当下社会大众热点的许多动人故事也为辽宁皮影戏故事话本的创制提供新思路。抓住当下独特的创作机遇浪潮,推动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发挥文化独特的正向教育作用。(三)创新辽宁皮影戏产业发展模式加快辽宁皮影戏产业模式创新,实现行业点、推广线、政策面的有机结合,皮影存续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行业间的交互结合。以皮影文化为圆心进行跨行业联合,发展融合皮影特点的相关文化旅游,打造皮影文化旅游地标,创造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影视动画、游戏品牌周边等,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从推广教育方面来看,利用当下网络视频线上宣发优势,对辽宁皮影戏进行介绍和推广,吸引线上的直播同时发展线下体验人群,同时开展皮影戏相关培训教育,将辽宁皮影戏特色文化融入儿童特色文化教育,加深辽宁皮影戏文化印象,拉进辽宁皮影戏与大众的距离。辽宁皮影文化为基础,合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帮扶,抓住国风文化发展大潮,让皮影产业成为皮影传统技艺人群增收的新型绿色产业,同时促进辽宁皮影文化的常青发展,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六、结语正如文中所说,非遗文化保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前提。弘扬皮影文化,传承皮影文明,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结合时代特色,彰显文化活力,打造出皮影传承新面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肯定这种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传承作品亡佚殆尽,新创作影卷数量不多。二、皮影影人艺术品受到关注,前景喜忧参半。尽管皮影戏在艰难地生存着,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都在不断提高,皮影作为独立的民间工艺品脱颖而出,影人成为了皮影戏的代表。三、皮影戏表演形态特殊,难以保存。辽宁皮影作品最多的不是结构完整且有书面记载的翻书影,而是皮影艺人们根据经验即兴表演的流口影。

查魏立群教授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起源探析论文内容摘要:皮影戏,古代称为影戏,也称纸影戏、皮人影、驴皮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它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探讨皮影戏起源的三种说法,进一步阐述了历史语境下的中国皮影戏。关键词:皮影戏起源说民间艺术艺人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关于影戏的起源,说法很多,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一文中指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春秋两汉隋唐以其地为最盛。宋以后盛兴于河南,自此其最盛之地即随帝都而转移。至今影戏尚可为数十区域,如川、镇、鄂为陕西直接传入者;河南及河北西部、山西所有为汴京之遗;江苏、浙江、福建所有为南宋之遗;其另一派即为广东及湖南现存者,其影人尚用纸,或即为初为素纸雕镞之衍变;山东所有另为一种,当亦为南宋之遗,因北上与本地戏曲结合者。而负盛名之滦州影戏,则河北东部及东北各地尚为其领域。此盖由于各地皆有特殊之风俗伎艺,以此同源之影戏,及染地方色彩以后遂呈极大差异之现象也。①顾先生在文中所作的分析与归纳,不仅明确地指出我国影戏的共同发源地及其流布,而且指出其流布之后与各地方戏剧及风俗伎艺的融合,造成各地民间皮影戏的不同色彩。对顾先生的同源异流说,学者大都表示赞同。但皮影戏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见解很不一致,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汉代起源说根据历史学家的文学记载,部分学者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这种说法源于《汉书·外戚传》中讲述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的故事,其事为: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②北宋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③这里方士少翁为取悦汉武帝解其思念而作李夫人影像,被人推想为影戏。因为它要张灯烛,设帷帐,让帝居于他帐观看,其情境与影戏完全相同。所以宋代高承在《事物纪源》中便断言:“由是世间有影戏。”但紧接着说:“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④高承所谓的“历代无所见”,即话虽然这么说,可是哪个朝代也没看见影戏,直到宋仁宗时,才把三国故事“加缘饰作影人”,开始有了“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可见,高承虽然援引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由此演绎出“由是世间有影戏”之说,但此论点他本人也持否定态度。所以后人所谈影戏始于汉,也多是根据史载所作的推论。二、唐代起源说皮影戏与木偶戏同属傀儡戏。木偶在唐代已经很流行,并且演出技巧已具较高水平。当时梁锽有一首著名的《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一人在梦中。”梁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人,他这四句诗,反映了木偶制作的特点和表演技艺的高超,说明唐代已有了木偶戏。⑤不过唐代是否有了影戏,这不仅在唐代小说杂文中没有看到只字的记载,就是在题材广泛的唐诗中也没发现提及影戏之类的话。因此,由于史料的缺乏,影戏出现在唐代的说法,至今还不易确定。但值得研究探讨的是,唐代盛行一种类似说唱艺术的俗讲,这可能与皮影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程毅中在《宋元话本》中提到:“俗讲却不是纯粹散文的讲述,其间颇杂以韵文的歌唱……它是把佛经改编为说唱体,用来吸引听众,宣传佛教。”这种说唱形式,一直延续到五代时盛行不衰,以后由于说话人中的女性出现,和民间艺人在说话技巧上的提高,促使俗讲不得不在形式上来一番改革。但它因受本身的局限,不可能跳出佛经的圈子去改弦易辙讲那些烟粉、灵怪、传奇、公案之类的东西,只好在说唱形式上变化一下。于是,俗讲和变文⑥一样,在讲宴时,设有图像或纸人,照图解说,用以招徕听众。这种形式持续了若干年,到五代时,出现了人死后用僧人超度亡魂的习俗,这时超度几乎成了俗讲僧的唯一职业。超度亡魂时,设图像、画像或剪成纸人挂在帐帷内,作为亡魂的象征。此形式与后来的皮影戏很接近,或者说很像影戏的雏形。因此,有学者认为皮影戏由俗讲演变而来,起源于唐代。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只是猜测,尚待考证确定。三、宋代起源说皮影戏出现在北宋,在宋代多种书籍中都有记载。如张耒的《明道杂志》、高承的《事物纪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灌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以及宋·无名氏的《百宝总珍》等,都对影戏作了较具体的记述。《东京梦华录》中《京瓦伎艺》一节载,北宋汴梁的著名影戏艺人,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风僧哥等8人。《武林旧事》在《诸色伎艺人》一节中说,南宋临安(今杭州)有著名影戏艺人18人之多,其中已有女演员的出现和家庭影戏班。又据《百宝总珍》载,当时有“亡国十八国,《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说明宋代已有1200个影人角色,表演剧目丰富,雕刻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反映出皮影戏在宋代已能演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历史故事戏了。上述三种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说,在时间上相差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汉代与唐代起源说,由于缺乏确切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佐证,难以令人信服。笔者比较认同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汴梁的说法。北宋初期,社会比较安定,当时的政治中心汴梁,手工业和工商业经济发展稳定,相继出现了“百伎竞艺”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舍,这就为影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宋代人写的诸多著作中,记载着影戏在北宋都城汴梁的活动情况,说明影戏已形成于北宋。注释:①转引自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0页。②班固撰.汉书·外戚传.陈焕良,曾宪礼标点,岳麓书社,1996年,第1927页。③④宋·高承撰.事物纪原.明李果订,全圆,许沛藻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第495页。⑤唐山市戏曲志编辑部.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三集(内部资料),1991年,第8页。⑥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本文转引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