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论文3000字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设计心理学论文3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心理学论文
摘 要:智能化的手持终端已基本普及,而手势交互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交互技术,有着很大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本文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对智能触屏手机交互手势的设计进行研究,探究合理的手机交互手势设计,发现存在的弊端,为今后手机交互手势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触屏手机;交互手势;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在人类的生存中,手作为工具,天生是用来进行互动和交互的。人类的意图以手势来体现是非常自然的方式。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很多通用的手势,同时还在不断创新,大量丰富的信息通过手势在人与人之间传达和交流。
手机作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其交互手势和传统的造物手势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手工艺人们造物,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创造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力。首先,手工艺人在制作产品之前已经设计好它的形态和特性,按照固定的形态和特性,制作出精美的物品,但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手上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这是一个通过大脑构思并用大脑控制双手制作的过程。而手机的交互手势靠的是人对手机屏幕上符号的认知。在接触手机时,使用者大脑中并没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而是被手机上的各种符号所指引,做出相应的手势。例如,使用者看到屏幕上的按钮,会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过的按钮,记忆中的按钮是按下才会起作用,使用者根据大脑中相似的记忆,会做出相同的举动,于是使用者会尝试点击屏幕,自然就达到了使用目的。但是,在这中间,使用者不会考虑要用多大力气去按才会有效。这是一个接收到图像信息――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做出相同动作的循环过程,是不需要做过多思考,仅凭大脑中积累的认识活动就可以简单完成的事情。
1 手机交互手势中的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它将人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核心是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触屏手机的手势设计大量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手机设计的根本就在于人性化,它是现代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手机中蕴含了大量暗示性极强的符号。为了使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设计者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特征运用在了图标的设置当中。例如,将储存文件的图标设计成现实文件夹的样子,将设置功能键设置成齿轮的形状,将关闭键设置成“X”的形状。看到这样与现实生活中的物品相似的图形,大脑会自动抽取其特征,然后与记忆中存储的知识相比较,就会自然而然明白它们的用途。并且完全不用担心用户也将齿轮图标的按钮误认为是存储文件的,因为在正常的生活中,齿轮和工厂、修理等词语是相连的,与文件存储则完全不沾边。
用户在使用手机时。常用的操作手势主要有点击、长按、滑动、拖动、旋转、缩放、摇动这七种手势。这些手势使用在手机中的不同地方,需要使用者运用已有的认知来判断。如果有人打来电话,使用者会看到来电显示界面,然后点击接听键,接着举起放在耳朵旁边,之后才开始说话。要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用户需要大脑、眼睛、手臂和耳朵嘴巴的相互配合,排出先后顺序,然后按照顺序作出相应的反应。由此可见,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形成了人的认知活动,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他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
2 手机交互手势中的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且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
虽然手机样式千差万别,屏幕中的图标各式各样,但是使用者还是会清楚地明白什么时候该使用什么样的手势,因为在使用者的潜意识里,会根据形状、颜色、大小、亮度等视线内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动整合成整体。在iPhone的iBooks中,翻书和真实世界中的翻书动作一样,是通过指头在屏幕上拖动划过实现的。在手机屏幕上,翻书这个动作只是将现实世界中的翻书动作用一系列的代码显现出来,只是书的载体不同了,一个是在纸上,一个是在电子产品上,但是却又让人们一下就意识到是在读书,使用的是相同的手势。
著名设计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人在对新鲜事物进行认知模式匹配时,总是在过去的经验中寻找与目前情况最接近的模式,将过去的经验映射到当前。例如,在过去我们使用鼠标手势交互、笔式交互以及不同平台的手势交互等,用户会不由自主地去尝试之前的交互方式是否在触屏手机中也存在。
3 手势交互目前存在的弊端
手指遮挡
因为手指不是透明的,所以我们在用手势操作时手指会遮挡住界面,当用户选择一个比较小尺寸的对象时,其根本不知道是否已经选中目标,手势遮挡阻止了用户获得视觉反馈。
单手操作难以点击屏幕的边缘区域
根据人机研究,以4英寸触屏手机为例,以大拇指为圆心,大拇指长为半径,在手机屏幕上的约四分之一圆环区域最容易点击,离此区域越远,越是难以点击。
隐蔽性高
手势操作还没有像按钮操作或菜单操作那样深入使用者的思维中,用户界面并不能够告诉用户可以对某个对象做什么,于是用户需要记忆和学习可以使用哪些手势交互。如果用户对其缺少认知,那么这些手势操作就不易被发现――隐蔽性高,甚至造成操作障碍。
4 结语
人类用手势来体现意图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手势。现代社会中,手机已经成为人与人沟通以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手势交互与人是密切相关的,其中蕴含着很多心理学现象。如何恰当地运用好手势这个基本的天然工具,并做出贴切的设计,已经成为交互设计的重中之重。手势交互是一种近些年来新兴的交互技术,并且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手势交互脱离二维的屏幕,转而进入三维立体空间,手腕的旋转、推拉,手掌的挥舞也会加入手势交互的操作中,甚至多人多个手指可以同时进行操作的技术指日可待。
扩展:
论文评审角度看论文选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党和国家或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关系国家发展方向、速度,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因而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吸收外国的经验和技术,引进外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等问题。在当前贯彻十四大和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中,要注意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等等。二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类问题虽不是全局性的,却是人们关注的、或期待解决、或有疑虑需要进行理论探讨和解答的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具体政策,像工资改革、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物价的调整、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建设、社会治安、法制教育等等。还有各行各业的经验总结、改革预测、研究决策等。另外,有些题材看似具体小事,却关系着干家万户,也可作为选题。如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勤俭持家问题等。三是虽属具体又未引起社会重视,却代表一定倾向的问题。一种是意义尚未被认识,作者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到它的生命力。如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选送农村村级干部上大学,为农村培养致富带头人等;或预测到危害、恶果,及时提出问题,引起社会重视。如农村盖房、修坟挤占破坏耕地,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户引种、引养外地产品不经市场调查,一哄而上,等等。另一种是群众议论纷纷,反映很大的,要作出理论分析,引导正确对待。如在分配问题上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等等。
第二,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区别。一般说来,它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构成,文章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它着重探讨和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自己对这些规律的了解与认识,给人以认识上的启迪。因此,选择现实性较强的题目,还要考虑其有无理论和认识上的价值,即有无普遍性的意义,能否能进行理论的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上升为抽象。有些题目也并不一定直接与现实挂钩或有直接的实际用途,如对历史问题、典籍问题、外国问题的研究等。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题材能够表示某种趋势,或对现实有借鉴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理论价值,这样的题目当然也是可以选的。我们所要反对的只是那种脱离现实、咬文嚼字、繁琐考证、追求时髦等毫无意义的东西。
二、勤于思索,刻意求新
毕业论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是否有新意。所谓新意,即论文中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有了较新颖的观点(即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能给人以启迪),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存在的价值。对文章的新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第一,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这类论文写好了,价值较高,社会影响也大,但写作难度大。选择这一类题目,作者须对某些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经验。对于毕业论文来讲,限于条件,选择这类题目要十分慎重。
第二,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题材,是前些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已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老题材了。可有的人敏锐地抓住了企业实行股份制后,职工思想出现的波动和变化,收集了大量新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股份制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方法》一文,读后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第三,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如同样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题材,有的学员针对近几年来纺织行业大量使用农民合同工,职工队伍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从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从小生产者向产业工人的转化,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农民合同工的思想特征以及对整个职工队伍思想的影响,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措施,这样的文章同样具有新意。
第四,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新意”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
要发现有新意的题目,首先要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就像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事物及其矛盾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面临新旧体制转换、市场经济的发展、党风和社会风气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仅原有的理论要再认识、再发展,而且需要创立许多新的理论。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索,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寻找适合自己撰写的具有新意的毕业论题。其次,要善于积累和分析资料。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过去已经形成的理论,包括教科书上的一些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还可以进行再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收集资料、积累资料、分析资料。对有关方面的问题要弄清楚别人写过什么东西,有些什么论点,有何争论及分歧的.焦点是什么,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如何,等等。在深入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材料作一番加工整理的工作,把别人认识的成果作为自己的起点,在前人和他人认识的基础上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论文。
三、知己知彼,轻易适中
(一)知己知被,量力而行
毕业论文是对学员学习知识相成果的综合性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做到“知已知彼”。
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来个突飞猛进。所以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桥和估计自己的能力。如果理论基础比较好,又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选择难度大一些、内容复杂一些的题目,对自己定下的标准高一些,这样有利于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如果自己觉得综合分析一个大问题比较吃力,那么题目就应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把某一问题说深说透。其次,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应当看到,大学生的学识水平是有差距的。有的可能在面上广博些,有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钻研,有的可能在这一方面高人一筹,而在另一方面则较为逊色。在选题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学有所得、学有所感的题材。同时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深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所谓“知彼”,一是要考虑到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就写不成论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缺乏说服力。资料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亲自考查获得的,包括各种观察数据、调查所得等。第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的
文献资料。二是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致掌握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避免盲目性和无效劳动。要注意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即他人研究中存在的疑点、漏洞或不足。有疑点、漏洞的问题,不少是重要的学术论题,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在理论上修正、补充或丰富已有的结论。只要做到了知己知彼,就能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譬如,政治专业中从事党政工作的学员,写“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题目;党史、党建学得好的,写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反腐倡廉和党纪党风等问题,就容易写好。学经济专业的,在经济部门或企业工作,写“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题目,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在流通部门工作的写市场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流通体制改革、价格体系、清理三角债等,在外贸系统工作的写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等,也易奏效。在农村工作的,写小城镇建设、土地问题、乡镇企业问题、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等,也容易写到点子上。
(二)难易适中,大小适度
要选好毕业论文的题目,把握“适中”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首先,题目的难易要适中。选题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许多人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跃跃欲试,想通过论文的写作,将自己几年来的学习所得充分地反映出来,因此着眼于一些学术价值较高、角度较新、内容较奇的题目,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难度过大,超过了自己所能承担的范围,一旦盲目动笔,很可能陷入中途写不下去的被动境地,到头来迫使自己另起炉灶、更换题目,这样不仅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而且也容易使自己失去写作的自信心。反之,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却将论文题目选得过于容易,这样也不能反映出自己真实的水平,而且也达不到通过撰写毕业论文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其次,题目的大小要适度。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题目太大把握不住,考虑难以深入细致,容易泛泛而论。因为大题目需要掌握大量的材料,不仅要有局部的,还要有全局性的,不仅要有某一方面的,还要有综合性的。而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业余学习的学员还要受到工作、家务等牵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学的几年学习,对学生来讲还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而要独立地研究和分析一些大问题,还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再加上缺乏写作经验,对大量的材料的处理也往往驾驭不了,容易造成材料堆积或过于散乱,写得一般化。选定小题目,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选个小题目,二是在大题目中选定小的论证角度。比如,有这样三个题目:《论妇女权益的保障》、《论妇女经济权益的保障》、《论妇女财产继承权的保障》,第一个题目显然太大,因为妇女权益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婚姻家庭权益,等等。一篇文章如果要涉及这么多的内容,是不容易写好的。第二个题目比起第一个来要小一些,但经济权益包含的内容仍较复杂,作为毕业论文写起来还嫌太大。第三个题目抓住了妇女经济权益中的财产继承权这一侧面,显得角度小,针对性强,容易深入研究。
当然题目大点好还是小点好,每个人情况不同,难以一概而论。有的理论素养好,情况了解多,写作水平较高,也可以写大一点的题目。但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为好。小题目容易驾驭,只要写得丰满深入,同样很有价值。此外,题目大小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大题可以小作,小题也可以大作,这要根据作者的实际来加以确定。
毕业论文的题目要具体些小些,但也要注意不能把范围限得太小太具体,以致失去典型意义或使理论水平发挥不出来。如《××厂行政科岗位责任制刍议》,这样的题材写个意见书就足够了,如硬要写论文,意义也不大。
再次,选题还应注意千万不能随大流或者赶时笔,写自己并没有弄懂或没有条件研究的问题。如有的一鳞半爪地接触到一点国外的材料,收集到几个新名词、新概念,为了“求新”,为了一鸣谅人,就把别人的东西照搬过来,囫囵吞枣,东拼西凑,这样的论文当然是写不好的,选题时要引以为戒。
十二月二十一日,全市高中教师论文评比工作在技工学校进行,由教科所领导冯锋勇副所长组织,本人有幸也参加了这次论文的评审工作。
这次评审的论文共有二百二十五篇,而参加评审的评委只有九人,我们虽然分成二个组,减轻了评审的负担,但一个上午每人也需要审阅一百十多篇,时间紧任务重,上午八时半开始,一直到中午十二时多才结束。由于时间紧,我们不能在一篇论文的阅读上停留过多的时间,没有时间细细的阅读,只能从整体去把握文章,而且重点从题目着眼。
“花香蜂自来,题好文一半”,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然而在评审过程中发现,许多论文题目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第一,文章与题目不是十分吻合。题目之于文章好比帽子之于头,取题目应恰到好处,题目太大太小,对于文章来说,就好比帽子太大了不合头皮,太小了又戴不上。如果题目与内容连一点联系都没有,那就好比是把袜子套在头上了,这是文不对题。而这次评审中出现这种情况的也不少,当我们看了题目后,文章一路看下去,根本找不到题目所包含的意思和内容,正文与题目互不搭界,没有关联,当然怀疑是抄袭的情况也有。
第二,从上级文件看,要求体裁是论文,但仅从题目看,文体不对的文章比较多。如“班团活动设计”,显然这是一个设计报告,而不是论文;又如“我的VB复习课”,显然这是一节课的记录,而不是论文。所谓的论文应该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结论。或者应该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所以有许多文章不完整,只是提出了问题,罗列了一大堆问题,但最终没有解决问题,不了了之。
第三,题目宽泛无边甚至不能说明问题。题目过大,很难抓住文章的要害处进行细致深入的论述,只能是一个初学的游泳者站在岸边叫叫嗓子,摆摆样子。常见文章的题目一是概括内容式的。也就是一看到题目就可以预知整篇文章的大概内容。二是揭示中心式的。即透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本文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揭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心。如“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品德养成”,“谈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发展的实践策略”,前一篇“课堂教学”的定语太大,最好框定某一学科,范围就小,小就易抓住中心论述。后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和“高效发展”这二个词包含的范围又是海阔洋洋,一篇二三千多字的文章不可能让你有“海阔凭鱼跃”的容量,所以文章只能点到皮毛,很难入木三分。再如“被技巧蒙蔽的教育”,表达不完整,意思不明白,让人不知所云。
第四,题目阵旧老掉牙。一个好的文题好比一种产品的广告,用最简约的方式道出产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一下子就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这才是最成功的广告。同样,一个好的文题应该是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理,让人急欲读文,欲罢不能。如“两远思维在作文中的应用”,“两元思维”选题小而新又不了解,所以让人急于读下去想寻找答案,想搞清楚什么是两元思维。如“新时期体育教育中的品德培养”,“新时期”感觉是世纪边缘的词,而且用的人用的文章也有好几篇,可是现在已进入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所以让人一看是旧世纪曾经出现过的用词或文章,要给很高的分数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题目如文眼,一个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本人也不会写文章,但因为曾经多次参加市级论文的评审工作,让我有机会大容量地从评审者的眼光来看待文章,所以有了如此感受,希望对今后参加市级论文的教师有用,希望写手能从评审者的角度着手,注意取题的精练和新颖,这样获奖的概率可能会高些。
评者与写者是互惠互利的,这次评审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感受和教育,文章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思维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如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学圈”,什么是“一例到底“,什么是“两元思维”,所以十分感谢教科所领导给我的机会。
设计在不断发展,学科建设亦是如此,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必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艺术设计实践的不断结合而发展变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设计心理学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设计心理学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读者是书籍设计作用的对象,书籍设计若想取得成功,务必要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规律。书籍设计师只有在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再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读者的注意力,并有效增进读者的“记忆”和“联想”,这样的书籍设计才是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本文从关注、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角度对现代书籍设计进行分析,目的是使设计师在设计书籍时结合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从而有效把握书籍设计的创意思维。
【关键词】现代书籍设计 设计心理学 心理因素
【Abstract】 Readers are objects the role of book design, book design to be successful, it is important to master the psychological laws of readers. Under the book designer only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readers in the premise, and then use various techniques to enhance the reader's attention,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reader's "memory" and "Legend", this is the best book design book design works. From the attention and attraction, memory,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imaginat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book design analyzes is intended to enable designers do combin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y patterns of consumers of books designed to effectively seize books design of creative thinking.
【Keywords】modern Chinese book design design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factors
在当代这样一个注重阅读的时代,书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一个成功的书籍设计作品,不仅能达到促销目的,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甚至能在一个时期内倡导某种生活方式,给读者带来深远的影响。书籍设计作为书籍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促销书籍,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读者的心理出发,遵循读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人易于接受所推销的书籍,从而达到较好的书籍设计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读者对书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构思新颖、视觉强烈、形式美观等效果,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任何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成功把握读者心理基础之上的,因此本文从心理学与现代书籍设计的关系,以及现代书籍设计中心理学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心理学与现代书籍设计的关系
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设计的核心是“人”,那么,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更要注重运用艺术的手法处理好“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使“人”能够与其使用的“物”和所处的“环境”形成和谐促进的关系,所以我们参照设计学的思想,在书籍设计中就要研究“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对“物”和“环境”的认知方式,是精神层面的,属于心理关系。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全面的认识人的认知方式,同时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这样才能降低读者的感知疲劳,增强审美感受。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协调“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能够舒适并且愉快的使用“物”,切身感受到“环境”,达到书籍设计中“书如人,人如书”的境界。
2 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
和平面设计作品一样,一个书籍设计作品若有了好的创意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这创意的来源就得建立在充分把握读者心理的基础之上。一个伟大的创意总是出其不意地单纯,触动人心,优秀的创意应当使读者产生引起关注、提起兴趣、引发行动、加深印象、触动心灵的心理作用。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功效和目的呢?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关注
关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书籍设计上,就等于你的书籍推销出去一半。可见,注意是书籍设计效果的第一步,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可以采用突出显示刺激物的特点,增强书籍设计新颖性及艺术性,选择恰当的图形元素等来提高书籍设计自身的吸引力,引起消费者的注关注。在千万本书籍中有了注意,读者随手翻来,再加书籍内容等因素,就会吸引读者驻足观看。
感知
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毛泽东《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同样,书籍设计首先需要读者通过感官来接收书籍设计信息再作判断,此即对书籍设计进行感知。感知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等规律,在书籍设计中应好好把握和运用这些规律,以期让书籍设计达到特有的效果。书籍设计中的感知有色彩的、结构的等,现以色彩感知为例,色彩本身并没有感情内容,当色彩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能诱发人的心理活动。色彩通过人的视觉,而作用于大脑,从而产生了温度感、距离感、重感、体感。色彩的心理功能是色彩对人具有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不同的色彩对观者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由此产生丰畜的联想和判断。比如儿童读物在用色上要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单纯等特点;人文历史书籍在色彩的运用上要体现深度、高雅和稳重的特点;女性书刊,用色上要体现并强调温柔妩媚、轻松时尚、高贵典雅的特点等等。
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情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想起一本书,首先想到的是书籍封面的颜色和样式,其次会回味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就书籍设计记忆而言,它是把纷繁复杂的不同的书籍设计区别开,记在大脑中。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读者一定程度的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根据读者的记忆规律和记忆特点,在书籍设计上采取一定策略,将遗忘降低到最低程度,增强读者的书籍设计回忆,正如想起一本书,就先想到它的封面,书籍设计正是书籍最好的名片。
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它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对于购买书籍的读者来说,依据书籍设计作品的描述或图示在脑中构思的形象就是再造想象;对于书籍设计师来说,所构思的新形象即是创造想象。因此,好的书籍设计应当能激发读者的再造想象。所以在书籍设计创作中,激发读者的再造想象是广大书籍设计师至死不变的追求。
综上所述,现代书籍设计师在传达信息时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运用色彩的对比,醒目的标题、新颖的构图等,以强有力视觉的冲击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二是书籍设计所传达的重要信息务必是易于记忆和便于理解的。三是书籍设计要激发读者的发散式的想象、跨越式的联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
3 结语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大大促进技术的进步,正如现代书籍设计需要设计心理学的扶助,设计心理学是书籍设计的基础及技能。在书籍设计中首先应该考虑到读者的心理需求,来确定设计风格;其次,设计师灵活应用新的理念、新的形式、新的材料方面去引导、改变读者心理需求。无论如何,都需牢记“上兵伐谋,攻心为上”的原则。读者是书籍设计作用的对象,书籍设计若想取得成功,务必要掌握读者的心理规律。书籍设计师只有在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再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读者的注意力,并有效增进读者的“记忆”和“联想”,这样的书籍设计才是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
总而言之,现代书籍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并不仅仅是展示个人才华,而是应该结合读者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有效把握书籍设计的创意思维,从而使书籍设计达到既是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又是打动读者的交流平台,更好的为商家和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程正民 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3] 胡经之著.《文艺美学》.
[4]李江,周志.从“世界最美的书”说开去――访书籍设计师赵健[J].装饰(艺术设计月刊),2007(5):102-105.
[5]王宁.雷圭元的图案学理论和教育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32-33.
[6]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99,102,170-173.
[7]陈鹏.黑格尔美学笔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折文菁(1983-),女,甘肃成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设计心理学论文2000字
设计在不断发展,学科建设亦是如此,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必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艺术设计实践的不断结合而发展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从设计心理学看设计分析及解决
摘要
随着设计向纵向发展,设计师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唐纳德诺说心理学是‘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以及反馈产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其实是一种沟通,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使用者并与之沟通。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以人为本、色彩、绿色设计
一、设计的概念与作用
设计是一种学问,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不仅要求获得商品的物质效能,而且迫切要求满足心理需求。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型设计理论学科。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可以由设计调整的因素。在二十世纪十年代,设计师们就意识到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性,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沟通去协调,例如通过消费者意见反馈消费者资讯,以达到设计物与使用者的协调,从而来设计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唐纳德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向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一股温暖和资讯的力量。其并不是在讨论某一问题和某一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在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一种直达使用者内在需求的关怀,抓住本质,抓住使用者需求和事物发展的本源。
设计是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有种让产品更美的崇高使命感,然而更多的产品脱离现实和使用者,设计师的任务是用设计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理念。然而还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的绝大部分审美。例如诺基亚和苹果的例子,手机萤幕诺基亚坚持了多久?难道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吗?当然不是,那又为什吗是苹果先推出retina显示屏那?因为诺基亚尊重使用者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使用者心目当中的投影,可想而知,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
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终端使用者,在未来的设计市场中个性化、时尚化、身份化将成为设计的主题,以消费者心理元素为基础的设计必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从未改变。但是,设计并没有要求人与机器零距离,除了满足功能和形式上的需要,还能满足生成的心里对“距离”的要求,优秀的设计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产品设计的所有研究与时间都必须围绕着“人”,抓住消费者心理就会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色彩的作用
在家居、建筑、产品、服装等方面,色彩的作用日益增大,色彩可以使人感觉进退、远近不同,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前进、突出的效果,而冷色系和明度低的色彩具有后退凹进的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常常利用色彩的特点去改变空间的大小和高低。如果居室空间过高时,可用近感色,减弱空旷感:若前面过大时可采用收缩色:若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蹦出之感。好的色彩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的艺术上的享受,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色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赋予人类为整个世界“妆”的权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色彩的功能特点,创造一种舒适、安逸的室内空间。
然而,在商业企划中最重要的一步是颜色,许多商品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设计水平也在伯仲之间,商品的目录和宣传短句中经常有“高效能”、“高品质”、“高尖端”等字样。但是,最后决定销售量的是色彩。例如,CHANEL常运用的白与黑,向广大消费者体现着她精美、高雅、简洁的风格:可口可乐是世界知名品牌,可口可乐海报设计色彩运用完全的符合了可口可乐整体形象的红色,效果达到统一。
四、色彩的调节
色彩可以调解人们的心情,通常人们遇到挫折、失落时视觉上可以接触如红、黄、橙色的暖色调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心情郁闷的时候,尤其是患有抑郁症的人不易接触蓝色,否则会加重他们的病情。患有孤独症的患者不宜在白色环境中久住,否则会病情日益严重。众所周知,红色是一种具有 *** 性颜色,使人激动兴奋,给人以燃烧和热情感,起到祈祷鼓舞的作用。同样,黄色可以稳定情绪、增进食欲,对情绪压抑悲观的失望着有明显作用。
然而,日常工作中竞争非常恶劣,感到精神紧张的朋友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客厅多一些浅紫色、浅粉调:这样会感觉到温和、舒服、安全。也可以到公园或海边走走,心情会很快恢复平静。蓝色和绿色是最佳心理镇静剂。
五、绿色设计的发展
现在人们提倡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保绿色成为当今潮流。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在工业设计中,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汽车绿色设计最主要的问题是减少污染排放。例如,2004款prius是第一台装备新的高压高量的混合协同驱动系统的丰田车,这款车在燃料消耗和排放的减少上意义非常。然而,混合协同驱动系统的排放比当前已经非常环保的prius还要低百分之三十,它比普通的内燃机引擎尾管排除的废气物质低了近百分之九十。然而,prius彻底打破了环保与效能不可兼得的定论。
绿色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理性,更需要的是科学和技术的融入,绿色设计的推广不是仅限于设计师本身,而是更广泛的深入公众和消费者,绿色产品的开发是从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始的,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资源。
为“触控绿色”献计策的年轻设计者们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绿色的概念。米那勒、马依达的低燃点瓷,SMAQ的保温椅,克里斯蒂梅因德马的编制作品向人们证明了工业生产的“绿色”无处不在,日本设计师吉钢德仁设计的一款特色沙发,是利用纸张的摺叠与杂糅,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更体现了设计师对绿色设计的深切感悟。
六、绿色设计的方法
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绿色材料有一定的特征,节约资源、能源、舒适性、环境清洁。绿色材料是原料的采取,产品制造使用和再回圈利用以及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并且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某种材料。1994年,斯塔克为沙巴法国公司设计了一台电视机,该电视机采用一种可回收的材料——高密度纤维模压成形的即可,暖色的色彩,让人有一种感受自然的接近性。这一设计开创了绿色设计的先河。
结束语
设计心理学其实就是一句极简单的话——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设计以消费者为中心,抓住设计的本质:即使世界变化莫测,时代的脚步是永不停息的,设计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美】墨顿.亨特著,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海口,2001
2.藤迟英昭,色彩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柳沙.设计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古彦彬《设计思维与造型》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范文二:景观设计中的人类行为心理
摘 要:当今,随着社会城市步伐的发展,景观设计在人类生活中的重量日显突出,通过分析研究,了解人类的行为中的普遍性,从而更好的在设计中运用。对身边景观设计,特别是现代高校的校园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在已建成的城市景观和校园广场中有许多成功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新建的大学校园,往往因为建设周期较短,考虑欠周而出现规划与设计上的很多新问题。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是景观设计的根本依据,所以,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应群体优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类行为;现代高校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土地面积迅速扩大,城市景观规划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好的规划,符合人类行为的规划可以给人们带来方便的生活,增加人类生活中的便捷性,把人类行为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水平的高低以及吸引人的程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是否符合人类户外运动的行为需求。对于景观的艺术品位,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面向受众的现代景观,要把个人的行为喜好放在大众的行为喜好之后。所以,分析与考虑大众的行为规律,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此当中,各大高校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已有不少高校新区建成使用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注意一下校园外部空间是否真的符合学生的行为需求,特别是校园广场这样的大型节点空间。
1 人类行为模式
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全部行为都可以表示为 *** 和反应。即行为是:S *** → R反应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在《管理心理学》一书中,对人的行为提出了三个相关的假设:1.行为是有起因的;2.行为是受激励的;3.行为是有目标的。由此他提出人的行为模式为: *** → 需要 → 行为 → 目标
3有关学者总结了心理学家与行为学家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引发的”,“行为由动机支配,而动机则由需要引起”。进而提出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为下文简称“需要”模式:需要-引起→ 动机-支配→ 行为-指向→ 目标
人的高阶行为模式
1人是生物有机体,具有自然性,同时,人又是社会的成员,具有社会性。作为自然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生物性;作为社会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精神性。人的行为根据其精神含量,可分为低阶行为、中级行为与高阶行为。生物性行为是人的低、中级行为,精神性行为是人的高阶行为。人的行为大多属于高阶行为,如工作即事业性行为等。本人认为,上述“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把人置于“自然人”的角度来研究,没有考虑行为环境与行为的复杂程度对行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模式实际上是“自然人”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以往的研究未重视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的高阶行为的行为模式作出研究。
新行为主义的杰出代表托尔曼和“群体动力场理论”的提出者勒温,在这方面曾做出过一定的探索。托尔曼将人的行为分为分子行为与整体行为,并认为整体性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指向一定的目的;2.利用环境的帮助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3.最小努力原则;4.可教育性。勒温致力于需求系统和心理动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人”与“环境”对行为影响的公式:B = f P E 。即:人的行为随着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本人认为,社会人同样有着自然属性,因而人的高阶行为首先符合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即“需要”模式。同时,人的高阶行为,如事业性行为等,往往是群体性行为,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艰钜性、持续性和创造性,它直接受到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当生物性行为上升到精神性行为,“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这一行为模式,在受到行为所在的环境与行为的难易程度等变数的影响,其将演绎出怎样的变式?
可以肯定,行为的精神含量越高,行为的心理过程就越丰富,行为受各种心理因素的支配就越明显。由此可见,人的高阶行为是由复杂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
2 从基本的行为开始
人类基本行为
要满足群体的需求,最难的是如何满足其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使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高深的文化品位,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描述解说上,不能光靠三寸不烂之舌,引经据典,背上几句诗词歌赋,而是要想方设法如何把那些精神文化的虚无缥缈转化到软、硬质景观的物质形态中去。
我们研究景观中的人类行为,就不能不考虑人类行为最基本的规律。马斯洛的人类行为需求理论知识一家之言,诸如此类的理论还很多。追根溯源,人类在世界上生存,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可归纳为三类最为基本的要求,即安全、 *** 与认同。
3 南昌大学校园空间的行为分析
大学校园广场
芦原义信认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一个名符其实的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各以下4个条件:
1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
3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
4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与H有良好的比例。在这里,芦原义信强调的是广场空间的构成。
笔者引用王坷等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的内容,为城市广场下个定义: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有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借鉴这个定义,校园广场也可参考这样的定义:校园广场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建筑、道路、绿化、地形等围合,多种硬软质景观构成的。以采用步行交通为主,具有一定主题思想与规模的结点型校园户外活动空间。与城市广场相比,大学校园广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处于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其服务物件更为明确与集中,即广大师生。
大学校园广场是校园规划中的核心空间,没有广场就如同住宅没有客厅,宾馆没有大堂,整体会失去向心焦点。同时大学校园广场也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在进步尺度上的外化,校园广场在校园中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校园的性质、规模、与规划构思。
结语
我国一轮接一轮的高校新区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展,并不断纠正错误的一个阶段。校园广场作为校园中重要的外部开放空间,在现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因此对校园广场空间认识的逐步加深其实就需要对校园外部空间重要性的认知度加强。
本文的研究是笔者个人的认识角度尝试性的探索,限于作者知识结构的有限,对行为模式下的大学校园广场空间形态的设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目前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推动大学校园广场空间良好发展的一个点,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完善,其中重要的在于提高校园规划中对场地的重视以及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的提高,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富有生机的校园广场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462.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戴维·迈而斯.社会心理学[M]. 8版.张志勇,乐安国,候天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4]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33.
[5]阿诺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 2006:83-84.
[6]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7.
[7]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3版.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选题,供大家进行参考:1、《“天人合一”审美观在现代农村民居中的继承和发展>2、《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3、《当今现有材料表现》4、《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的一点看法》5、《构建自然和谐人居环境》6、《关于设计美的思考》7、《关于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8、《家具的绿色设计浅论》9、《家具设计的人性化思考》10、《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化设计》11、《论家居设计中人性与个性的统一》12、《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13、《浅谈家居中的灯光设计》14、《浅谈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15、《浅析居民小区的无障碍设计》
学术堂精选了十五个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论帕斯长诗《太阳石》的回环结构与瞬间艺术2、论"空灵"范畴的审美机制与艺术呈现3、南京牛首山佛顶宫的公共艺术与场所精神4、城市生态人居环境设计中的人文艺术思想5、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探究6、汉代乐舞题材画像石的艺术特色研究7、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点及演奏处理8、马头琴钢琴伴奏艺术浅析9、歌唱舞台表演艺术的舞台台风探析10、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及演唱初探--以歌曲《关雎》为例11、穆索尔斯基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刍议12、声乐艺术嗓音的训练13、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14、借助社会艺术教育资源促进贫困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路径研究15、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歌艺术的传承与教学分析
1、交互式包装设计中情感体验的融合与设计优化探讨2、论人性化包装设计在商业环境下的体现3、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4、基于芒编与纸盒相结合的包装设计研究5、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6、探究包装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7、浅析地域文化在秦皇岛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8、国潮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9、植物纤维制可分解包装袋的营销策略10、艺术品包装设计理念分析--以书画类艺术品为例11、折叠结构在快餐包装设计中应用所思12、浅析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13、文化旅游创意视角下的信阳毛尖包装设计14、蔚县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及对策探究15、情感化设计在食品包装中的运用(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提供一些艺术设计类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再思考 2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 3浅析CI设计中的企业文化冲击力4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 5标志设计与图形艺术的结合 6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符号原理 7浅析品牌包装设计 8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 9中国古代图徽与现代标志设计 10.现代标志设计与原始符号情结 11.造型设计与空间的利用12.浅谈住宅发展的趋向13.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14.现代与传统的对话15.浅析家居装饰中的表现艺术16.色彩在景观中的应用17.艺术格调住宅18.国传统图案纹样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19.办公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探讨20.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21.商标标志设计之我见22.色彩设计与广告宣传效果融合23.艺术特性在广告中的把握24.情感设计广告创意中的再创意25.设计风格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26.现代消费心理对广告设计的影响作用27.中华元素在品牌设计中的运用28.浅议中国品牌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29.室内设计新趋势30.室内设计中的绿色生态设计
设计心理学论文3000字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设计心理学论文3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心理学论文
摘 要:智能化的手持终端已基本普及,而手势交互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交互技术,有着很大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本文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对智能触屏手机交互手势的设计进行研究,探究合理的手机交互手势设计,发现存在的弊端,为今后手机交互手势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触屏手机;交互手势;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在人类的生存中,手作为工具,天生是用来进行互动和交互的。人类的意图以手势来体现是非常自然的方式。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很多通用的手势,同时还在不断创新,大量丰富的信息通过手势在人与人之间传达和交流。
手机作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其交互手势和传统的造物手势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手工艺人们造物,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创造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力。首先,手工艺人在制作产品之前已经设计好它的形态和特性,按照固定的形态和特性,制作出精美的物品,但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手上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这是一个通过大脑构思并用大脑控制双手制作的过程。而手机的交互手势靠的是人对手机屏幕上符号的认知。在接触手机时,使用者大脑中并没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而是被手机上的各种符号所指引,做出相应的手势。例如,使用者看到屏幕上的按钮,会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过的按钮,记忆中的按钮是按下才会起作用,使用者根据大脑中相似的记忆,会做出相同的举动,于是使用者会尝试点击屏幕,自然就达到了使用目的。但是,在这中间,使用者不会考虑要用多大力气去按才会有效。这是一个接收到图像信息――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做出相同动作的循环过程,是不需要做过多思考,仅凭大脑中积累的认识活动就可以简单完成的事情。
1 手机交互手势中的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它将人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核心是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触屏手机的手势设计大量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手机设计的根本就在于人性化,它是现代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手机中蕴含了大量暗示性极强的符号。为了使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设计者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特征运用在了图标的设置当中。例如,将储存文件的图标设计成现实文件夹的样子,将设置功能键设置成齿轮的形状,将关闭键设置成“X”的形状。看到这样与现实生活中的物品相似的图形,大脑会自动抽取其特征,然后与记忆中存储的知识相比较,就会自然而然明白它们的用途。并且完全不用担心用户也将齿轮图标的按钮误认为是存储文件的,因为在正常的生活中,齿轮和工厂、修理等词语是相连的,与文件存储则完全不沾边。
用户在使用手机时。常用的操作手势主要有点击、长按、滑动、拖动、旋转、缩放、摇动这七种手势。这些手势使用在手机中的不同地方,需要使用者运用已有的认知来判断。如果有人打来电话,使用者会看到来电显示界面,然后点击接听键,接着举起放在耳朵旁边,之后才开始说话。要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用户需要大脑、眼睛、手臂和耳朵嘴巴的相互配合,排出先后顺序,然后按照顺序作出相应的反应。由此可见,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形成了人的认知活动,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他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
2 手机交互手势中的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且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
虽然手机样式千差万别,屏幕中的图标各式各样,但是使用者还是会清楚地明白什么时候该使用什么样的手势,因为在使用者的潜意识里,会根据形状、颜色、大小、亮度等视线内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动整合成整体。在iPhone的iBooks中,翻书和真实世界中的翻书动作一样,是通过指头在屏幕上拖动划过实现的。在手机屏幕上,翻书这个动作只是将现实世界中的翻书动作用一系列的代码显现出来,只是书的载体不同了,一个是在纸上,一个是在电子产品上,但是却又让人们一下就意识到是在读书,使用的是相同的手势。
著名设计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人在对新鲜事物进行认知模式匹配时,总是在过去的经验中寻找与目前情况最接近的模式,将过去的经验映射到当前。例如,在过去我们使用鼠标手势交互、笔式交互以及不同平台的手势交互等,用户会不由自主地去尝试之前的交互方式是否在触屏手机中也存在。
3 手势交互目前存在的弊端
手指遮挡
因为手指不是透明的,所以我们在用手势操作时手指会遮挡住界面,当用户选择一个比较小尺寸的对象时,其根本不知道是否已经选中目标,手势遮挡阻止了用户获得视觉反馈。
单手操作难以点击屏幕的边缘区域
根据人机研究,以4英寸触屏手机为例,以大拇指为圆心,大拇指长为半径,在手机屏幕上的约四分之一圆环区域最容易点击,离此区域越远,越是难以点击。
隐蔽性高
手势操作还没有像按钮操作或菜单操作那样深入使用者的思维中,用户界面并不能够告诉用户可以对某个对象做什么,于是用户需要记忆和学习可以使用哪些手势交互。如果用户对其缺少认知,那么这些手势操作就不易被发现――隐蔽性高,甚至造成操作障碍。
4 结语
人类用手势来体现意图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手势。现代社会中,手机已经成为人与人沟通以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手势交互与人是密切相关的,其中蕴含着很多心理学现象。如何恰当地运用好手势这个基本的天然工具,并做出贴切的设计,已经成为交互设计的重中之重。手势交互是一种近些年来新兴的交互技术,并且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手势交互脱离二维的屏幕,转而进入三维立体空间,手腕的旋转、推拉,手掌的挥舞也会加入手势交互的操作中,甚至多人多个手指可以同时进行操作的技术指日可待。
扩展:
论文评审角度看论文选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党和国家或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关系国家发展方向、速度,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因而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吸收外国的经验和技术,引进外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等问题。在当前贯彻十四大和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中,要注意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等等。二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类问题虽不是全局性的,却是人们关注的、或期待解决、或有疑虑需要进行理论探讨和解答的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具体政策,像工资改革、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物价的调整、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建设、社会治安、法制教育等等。还有各行各业的经验总结、改革预测、研究决策等。另外,有些题材看似具体小事,却关系着干家万户,也可作为选题。如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勤俭持家问题等。三是虽属具体又未引起社会重视,却代表一定倾向的问题。一种是意义尚未被认识,作者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到它的生命力。如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选送农村村级干部上大学,为农村培养致富带头人等;或预测到危害、恶果,及时提出问题,引起社会重视。如农村盖房、修坟挤占破坏耕地,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户引种、引养外地产品不经市场调查,一哄而上,等等。另一种是群众议论纷纷,反映很大的,要作出理论分析,引导正确对待。如在分配问题上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等等。
第二,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区别。一般说来,它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构成,文章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它着重探讨和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自己对这些规律的了解与认识,给人以认识上的启迪。因此,选择现实性较强的题目,还要考虑其有无理论和认识上的价值,即有无普遍性的意义,能否能进行理论的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上升为抽象。有些题目也并不一定直接与现实挂钩或有直接的实际用途,如对历史问题、典籍问题、外国问题的研究等。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题材能够表示某种趋势,或对现实有借鉴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理论价值,这样的题目当然也是可以选的。我们所要反对的只是那种脱离现实、咬文嚼字、繁琐考证、追求时髦等毫无意义的东西。
二、勤于思索,刻意求新
毕业论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是否有新意。所谓新意,即论文中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有了较新颖的观点(即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能给人以启迪),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存在的价值。对文章的新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第一,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这类论文写好了,价值较高,社会影响也大,但写作难度大。选择这一类题目,作者须对某些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经验。对于毕业论文来讲,限于条件,选择这类题目要十分慎重。
第二,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题材,是前些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已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老题材了。可有的人敏锐地抓住了企业实行股份制后,职工思想出现的波动和变化,收集了大量新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股份制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方法》一文,读后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第三,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如同样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题材,有的学员针对近几年来纺织行业大量使用农民合同工,职工队伍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从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从小生产者向产业工人的转化,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农民合同工的思想特征以及对整个职工队伍思想的影响,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措施,这样的文章同样具有新意。
第四,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新意”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
要发现有新意的题目,首先要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就像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事物及其矛盾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面临新旧体制转换、市场经济的发展、党风和社会风气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仅原有的理论要再认识、再发展,而且需要创立许多新的理论。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索,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寻找适合自己撰写的具有新意的毕业论题。其次,要善于积累和分析资料。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过去已经形成的理论,包括教科书上的一些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还可以进行再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收集资料、积累资料、分析资料。对有关方面的问题要弄清楚别人写过什么东西,有些什么论点,有何争论及分歧的.焦点是什么,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如何,等等。在深入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材料作一番加工整理的工作,把别人认识的成果作为自己的起点,在前人和他人认识的基础上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论文。
三、知己知彼,轻易适中
(一)知己知被,量力而行
毕业论文是对学员学习知识相成果的综合性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做到“知已知彼”。
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来个突飞猛进。所以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桥和估计自己的能力。如果理论基础比较好,又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选择难度大一些、内容复杂一些的题目,对自己定下的标准高一些,这样有利于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如果自己觉得综合分析一个大问题比较吃力,那么题目就应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把某一问题说深说透。其次,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应当看到,大学生的学识水平是有差距的。有的可能在面上广博些,有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钻研,有的可能在这一方面高人一筹,而在另一方面则较为逊色。在选题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学有所得、学有所感的题材。同时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深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所谓“知彼”,一是要考虑到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就写不成论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缺乏说服力。资料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亲自考查获得的,包括各种观察数据、调查所得等。第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的
文献资料。二是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致掌握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避免盲目性和无效劳动。要注意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即他人研究中存在的疑点、漏洞或不足。有疑点、漏洞的问题,不少是重要的学术论题,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在理论上修正、补充或丰富已有的结论。只要做到了知己知彼,就能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譬如,政治专业中从事党政工作的学员,写“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题目;党史、党建学得好的,写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反腐倡廉和党纪党风等问题,就容易写好。学经济专业的,在经济部门或企业工作,写“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题目,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在流通部门工作的写市场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流通体制改革、价格体系、清理三角债等,在外贸系统工作的写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等,也易奏效。在农村工作的,写小城镇建设、土地问题、乡镇企业问题、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等,也容易写到点子上。
(二)难易适中,大小适度
要选好毕业论文的题目,把握“适中”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首先,题目的难易要适中。选题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许多人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跃跃欲试,想通过论文的写作,将自己几年来的学习所得充分地反映出来,因此着眼于一些学术价值较高、角度较新、内容较奇的题目,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难度过大,超过了自己所能承担的范围,一旦盲目动笔,很可能陷入中途写不下去的被动境地,到头来迫使自己另起炉灶、更换题目,这样不仅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而且也容易使自己失去写作的自信心。反之,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却将论文题目选得过于容易,这样也不能反映出自己真实的水平,而且也达不到通过撰写毕业论文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其次,题目的大小要适度。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题目太大把握不住,考虑难以深入细致,容易泛泛而论。因为大题目需要掌握大量的材料,不仅要有局部的,还要有全局性的,不仅要有某一方面的,还要有综合性的。而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业余学习的学员还要受到工作、家务等牵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学的几年学习,对学生来讲还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而要独立地研究和分析一些大问题,还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再加上缺乏写作经验,对大量的材料的处理也往往驾驭不了,容易造成材料堆积或过于散乱,写得一般化。选定小题目,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选个小题目,二是在大题目中选定小的论证角度。比如,有这样三个题目:《论妇女权益的保障》、《论妇女经济权益的保障》、《论妇女财产继承权的保障》,第一个题目显然太大,因为妇女权益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婚姻家庭权益,等等。一篇文章如果要涉及这么多的内容,是不容易写好的。第二个题目比起第一个来要小一些,但经济权益包含的内容仍较复杂,作为毕业论文写起来还嫌太大。第三个题目抓住了妇女经济权益中的财产继承权这一侧面,显得角度小,针对性强,容易深入研究。
当然题目大点好还是小点好,每个人情况不同,难以一概而论。有的理论素养好,情况了解多,写作水平较高,也可以写大一点的题目。但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为好。小题目容易驾驭,只要写得丰满深入,同样很有价值。此外,题目大小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大题可以小作,小题也可以大作,这要根据作者的实际来加以确定。
毕业论文的题目要具体些小些,但也要注意不能把范围限得太小太具体,以致失去典型意义或使理论水平发挥不出来。如《××厂行政科岗位责任制刍议》,这样的题材写个意见书就足够了,如硬要写论文,意义也不大。
再次,选题还应注意千万不能随大流或者赶时笔,写自己并没有弄懂或没有条件研究的问题。如有的一鳞半爪地接触到一点国外的材料,收集到几个新名词、新概念,为了“求新”,为了一鸣谅人,就把别人的东西照搬过来,囫囵吞枣,东拼西凑,这样的论文当然是写不好的,选题时要引以为戒。
十二月二十一日,全市高中教师论文评比工作在技工学校进行,由教科所领导冯锋勇副所长组织,本人有幸也参加了这次论文的评审工作。
这次评审的论文共有二百二十五篇,而参加评审的评委只有九人,我们虽然分成二个组,减轻了评审的负担,但一个上午每人也需要审阅一百十多篇,时间紧任务重,上午八时半开始,一直到中午十二时多才结束。由于时间紧,我们不能在一篇论文的阅读上停留过多的时间,没有时间细细的阅读,只能从整体去把握文章,而且重点从题目着眼。
“花香蜂自来,题好文一半”,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然而在评审过程中发现,许多论文题目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第一,文章与题目不是十分吻合。题目之于文章好比帽子之于头,取题目应恰到好处,题目太大太小,对于文章来说,就好比帽子太大了不合头皮,太小了又戴不上。如果题目与内容连一点联系都没有,那就好比是把袜子套在头上了,这是文不对题。而这次评审中出现这种情况的也不少,当我们看了题目后,文章一路看下去,根本找不到题目所包含的意思和内容,正文与题目互不搭界,没有关联,当然怀疑是抄袭的情况也有。
第二,从上级文件看,要求体裁是论文,但仅从题目看,文体不对的文章比较多。如“班团活动设计”,显然这是一个设计报告,而不是论文;又如“我的VB复习课”,显然这是一节课的记录,而不是论文。所谓的论文应该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结论。或者应该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所以有许多文章不完整,只是提出了问题,罗列了一大堆问题,但最终没有解决问题,不了了之。
第三,题目宽泛无边甚至不能说明问题。题目过大,很难抓住文章的要害处进行细致深入的论述,只能是一个初学的游泳者站在岸边叫叫嗓子,摆摆样子。常见文章的题目一是概括内容式的。也就是一看到题目就可以预知整篇文章的大概内容。二是揭示中心式的。即透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本文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揭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心。如“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品德养成”,“谈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发展的实践策略”,前一篇“课堂教学”的定语太大,最好框定某一学科,范围就小,小就易抓住中心论述。后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和“高效发展”这二个词包含的范围又是海阔洋洋,一篇二三千多字的文章不可能让你有“海阔凭鱼跃”的容量,所以文章只能点到皮毛,很难入木三分。再如“被技巧蒙蔽的教育”,表达不完整,意思不明白,让人不知所云。
第四,题目阵旧老掉牙。一个好的文题好比一种产品的广告,用最简约的方式道出产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一下子就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这才是最成功的广告。同样,一个好的文题应该是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理,让人急欲读文,欲罢不能。如“两远思维在作文中的应用”,“两元思维”选题小而新又不了解,所以让人急于读下去想寻找答案,想搞清楚什么是两元思维。如“新时期体育教育中的品德培养”,“新时期”感觉是世纪边缘的词,而且用的人用的文章也有好几篇,可是现在已进入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所以让人一看是旧世纪曾经出现过的用词或文章,要给很高的分数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题目如文眼,一个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本人也不会写文章,但因为曾经多次参加市级论文的评审工作,让我有机会大容量地从评审者的眼光来看待文章,所以有了如此感受,希望对今后参加市级论文的教师有用,希望写手能从评审者的角度着手,注意取题的精练和新颖,这样获奖的概率可能会高些。
评者与写者是互惠互利的,这次评审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感受和教育,文章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思维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如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学圈”,什么是“一例到底“,什么是“两元思维”,所以十分感谢教科所领导给我的机会。
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和设计学的交叉学科,能同时兼顾设计学的统一性和心理学的自由性。设计心理学已完全介入到现代设计艺术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研究》
摘 要:设计心理学已完全介入到现代设计艺术中。在电影《催眠大师》中,基于设计心理学的欧普艺术图形和渐变、发射、近似构成图形被数十次应用,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作品中应用的设计心理图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图形 《催眠大师》
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现象背后的各种心理现象,已成为设计专业人士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在现代设计艺术中,无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影视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没有任何一个作品能够与设计心理学断然分割开来。而在国产心理学影片《催眠大师》中,设计心理学通过图形,将心理学原理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作用有着
一、《催眠大师》中应用图形的分类
在《催眠大师》这部作品中,布景精心、光效细致、情节上的逻辑推理性较强,是一部国产片中难得的佳作。其深入推敲的各个细节中,设计心理学上的成功应用也是将影片打造成功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影片的平面设计中,图形恰到好处的应用,成为作品中的一个匠心之处。
1.欧普艺术图形的应用
欧普艺术图形主要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和重叠等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骚动,有节奏的或变化不定的活动的感觉,给人以视觉错乱的印象。其带来的视知觉上的运动感和闪烁感,可以使人产生眩晕的光效感和视幻效果。在作品中,这种图形被应用了二十多处。其给人带来的设计心理感受,既符合作品的整体格调,也配合了情节的发展,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道具。
2.发射、渐变与近似图形的应用
发射、渐变与近似的构成形式是现代构成中的几个基本方式。除了上述的欧普艺术图形外,这三种构成方式形成的图形,也在很多场景中起到了暗示作用,帮助剧情进行铺垫。例如女主角等候男主角时所注视的钟表,卫生间中进行多次分割的镜子等等,这些道具的布置和安排使用的都是发射、渐变与近似构成原理所设计的作品。
作品中,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构成方式设计的艺术作品,其形成的设计心理学作用,都是有一定共同之处的。通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的具有设计心理意义的作品,都能够引起视网膜的 *** 、震动和对其他视觉的混合、重叠等强烈反应,使人产生一定的进深感、空间感,甚至是错视。
二、图形应用的位置
作品中图形以动态和静态两种方式出现,动态形式主要出现在片头部分,而静态形式多以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方式出现在片中场景的布置上。
1.片头中的应用
片头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静态图形进行渐隐式变幻编辑,其中包括大脑结构图和脑外科手术图等。但出现最多的还是上述四种类型的图形。例如发射状态的螺旋图案、发射状态的钟表图案以及发射状态的环环相扣的齿轮图案等。还有近似构成的宇宙星空的画面,由点组成的波动起伏的画面等,这让人产生联想,无论是时间的流动、星空的流动,甚至世界的流动等,近似与渐变同时存在的玻璃弹珠、抽象图案的画面等,这些画面既串联了故事情节,又暗示了很多发展线索,同时留给观众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2.场景布置中的应用
虽然影片中,光线设定较为昏暗,但这些赋予设计心理学意义的图形却依然突出明了,正是在这些昏暗的光线下,图形显示出了更多的神秘性和可探索性。场景的布置上多次出现了前文中分析的四种类型的图形,其中包括男主角授课时课件中的图案。男主角工作场所办公室天花板的吊灯,办公室墙上的两款不同样式的钟表,办公桌旁放置的壁画,办公室沙发后上方的壁画,壁柜上方的壁画,墙上的壁画,办公桌后方的脑CT图,以及地板上的图案***虽然地板图案为重复构成结构,但几何形在二维平面上的延展,建立起了炫目而又迷惑的三维空间。加之地板的透视关系,重复构成也演变成了发射构成***。水晶玻璃杯及金属质感的茶壶茶杯。催眠过程中女主角进入催眠后开启的一扇厚重的门,进入催眠状态后由楼梯构成的三层以上的发射状态的天井。等候大厅壁灯发出的光线,等候大厅的钟表和地板,卫生间内的镜子等等。其中等候大厅的地板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一是由于其面积最大,对比强烈;二是该地点为多次关键情节转换的地点;三是由于该图形基本由各种三角形构成,而三角形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因此能起到指导人视线流程,起到旋转律动的视觉效应。
3.文字设计和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关键要素。掌握了文字的编排设计,平面设计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催眠大师》中,无论开始还是结局,都不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只是相比较而言,男主角的心理较之前更加健康了一些。正如《西游记》中的对白一般:天地本不全,何以要求全?因此,作品中并未勉强出现圆满结局,故者已去,生者如斯。也许正是这种不完整,才更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坚毅和勇敢。在文字设计上,也以一种不完整的残缺文字来进行设计。有资料统计,如果将文字进行横向与纵向划分,只有遮挡文字的右下角,其识别率才最高。在这部作品中,正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了体现作品精神内涵的文字设计,达到了字情结合的目的。这种设计被应用在电影海报和片头中,电影的名字,导演、主角及全部工作人员的名字皆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与全部的剧情进行了意会性的呼应。
在海报设计中,渐变和近似构成是主要的构成方式。海报中男女主角的面部仿佛被棱镜分割对映,将原本完整的脸进行了分离裂变,借用这种方式来达到剧情中双方亦医亦患的双重平等关系。在另一幅海报中,背景中是不断深远的发射状态的螺旋漩涡,这也仿佛将人拖拽到无比遥远的黑暗中。在文字方面,除中文汉字的设计外,英文部分也进行了幻影式的装饰变化。图形与文字的双重创造,都使人们对这部心理学影片产生了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图形对作品《催眠大师》发挥的设计心理学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欧普艺术图形以及发射、
渐变、近似构成方式的图形,完全是建立在设计心理学上的本片中的尤为重要的视觉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设计心理学图形划分了整个作品情绪,形成了作品基调
在整个画面色彩的选择和音乐风格的配合上,设计心理学图形已经完全控制住《催眠大师》的电影情绪。人们不会将其归纳为喜剧片或爱情片或动作片,而会将其判断为剧情、推理情绪,心理学探索和少量的惊悚情绪,从而帮助观众对这部电影作品有正确的心理期待。
2.设计心理学图形奠定了扑朔迷离的剧情基础
该片应用的全部设计心理学图形都在影射着迷一般的剧情。该片在叙事方法上设计为插叙和倒叙。在情节上两位主角的角色也是进行了最大化翻转。可谓矛盾突出、结构复杂、线索众多。因此,图形中奇幻而律动的气息,奠定了剧情中非常规感受和平庸情节的基础。
3.设计心理学图形渲染了作品中的空间环境
片中主要的拍摄场地都在男主角的办公环境里。这些设计心理学图形被布置在天花板、地板、墙壁的各个地方,可谓男女主角都处在一个图形的世界里,被图形所包围着。这些图形虽然由简单的几何形构成,但却似一种精神语言,组织了人们的视觉中心,形成了一个秩序空间,将图形中的奇妙感觉,与空间和剧情紧紧联络了起来。
4.设计心理学图形映射了作品中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
心理学建立在很多学科的基础上,但却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完全将心理学知识解析清楚明白。越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复杂性就越高。也正因为如此,对心理学的探索一直有更多学科、更多领域中的力量加入进来,都在试图对其进行更加正确的研究和解释。目前,心理学被认为是人类科学研究领域中最难以攻克的难题之一,可见心理学的研究难度和复杂程度。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爱好者,都对心理学及其相关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这个学科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也依然抵挡不了它带给人们的无限神秘感和特有的神奇魅力。而片中采用的设计心理学图形有些甚至让人产生闪烁不定的视幻觉,那些富有韵律的无限力量,仿佛要把人们拉入一个未知世界。图形中蕴含的吸引力和无名的危机感,正和人们对心理学特殊性的认知感受一致。
5.设计心理学图形更喻示了心理学工作的研究难度与复杂程度
尽管心理学科研究的范畴如此庞大,不能轻易取得定论。但人类毕竟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能够利用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一些能力范围内能够帮助的人。但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也是可以想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进化,神经进化或心理进化都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从很多资料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由此,无论是心理学工作者或面对的工作物件,或工作本身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而设计心理学图形中的视幻艺术,产生错觉的律动感、闪烁不定的眩晕感、眼花缭乱却又渐进或渐远的感受,正符合心理学的种种特性,二者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基于设计心理学的现代设计艺术,已融入设计作品中,融入人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并且它将会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 路希-史密斯.欧普艺术和动力艺术[J].世界美术,1990***4***.
[3] 祝海珊.论欧普艺术在招贴设计中的形式探究[J].装饰,2011***1***.
基金专案:此论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D064***
作 者: *** 霞,文学硕士,黑龙江东方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设计心理学。
设计在不断发展,学科建设亦是如此,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必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艺术设计实践的不断结合而发展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从设计心理学看设计分析及解决
摘要
随着设计向纵向发展,设计师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唐纳德诺说心理学是‘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以及反馈产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其实是一种沟通,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使用者并与之沟通。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以人为本、色彩、绿色设计
一、设计的概念与作用
设计是一种学问,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不仅要求获得商品的物质效能,而且迫切要求满足心理需求。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型设计理论学科。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可以由设计调整的因素。在二十世纪十年代,设计师们就意识到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性,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沟通去协调,例如通过消费者意见反馈消费者资讯,以达到设计物与使用者的协调,从而来设计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唐纳德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向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一股温暖和资讯的力量。其并不是在讨论某一问题和某一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在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一种直达使用者内在需求的关怀,抓住本质,抓住使用者需求和事物发展的本源。
设计是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有种让产品更美的崇高使命感,然而更多的产品脱离现实和使用者,设计师的任务是用设计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理念。然而还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的绝大部分审美。例如诺基亚和苹果的例子,手机萤幕诺基亚坚持了多久?难道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吗?当然不是,那又为什吗是苹果先推出retina显示屏那?因为诺基亚尊重使用者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使用者心目当中的投影,可想而知,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
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终端使用者,在未来的设计市场中个性化、时尚化、身份化将成为设计的主题,以消费者心理元素为基础的设计必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从未改变。但是,设计并没有要求人与机器零距离,除了满足功能和形式上的需要,还能满足生成的心里对“距离”的要求,优秀的设计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产品设计的所有研究与时间都必须围绕着“人”,抓住消费者心理就会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色彩的作用
在家居、建筑、产品、服装等方面,色彩的作用日益增大,色彩可以使人感觉进退、远近不同,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前进、突出的效果,而冷色系和明度低的色彩具有后退凹进的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常常利用色彩的特点去改变空间的大小和高低。如果居室空间过高时,可用近感色,减弱空旷感:若前面过大时可采用收缩色:若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蹦出之感。好的色彩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的艺术上的享受,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色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赋予人类为整个世界“妆”的权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色彩的功能特点,创造一种舒适、安逸的室内空间。
然而,在商业企划中最重要的一步是颜色,许多商品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设计水平也在伯仲之间,商品的目录和宣传短句中经常有“高效能”、“高品质”、“高尖端”等字样。但是,最后决定销售量的是色彩。例如,CHANEL常运用的白与黑,向广大消费者体现着她精美、高雅、简洁的风格:可口可乐是世界知名品牌,可口可乐海报设计色彩运用完全的符合了可口可乐整体形象的红色,效果达到统一。
四、色彩的调节
色彩可以调解人们的心情,通常人们遇到挫折、失落时视觉上可以接触如红、黄、橙色的暖色调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心情郁闷的时候,尤其是患有抑郁症的人不易接触蓝色,否则会加重他们的病情。患有孤独症的患者不宜在白色环境中久住,否则会病情日益严重。众所周知,红色是一种具有 *** 性颜色,使人激动兴奋,给人以燃烧和热情感,起到祈祷鼓舞的作用。同样,黄色可以稳定情绪、增进食欲,对情绪压抑悲观的失望着有明显作用。
然而,日常工作中竞争非常恶劣,感到精神紧张的朋友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客厅多一些浅紫色、浅粉调:这样会感觉到温和、舒服、安全。也可以到公园或海边走走,心情会很快恢复平静。蓝色和绿色是最佳心理镇静剂。
五、绿色设计的发展
现在人们提倡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保绿色成为当今潮流。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在工业设计中,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汽车绿色设计最主要的问题是减少污染排放。例如,2004款prius是第一台装备新的高压高量的混合协同驱动系统的丰田车,这款车在燃料消耗和排放的减少上意义非常。然而,混合协同驱动系统的排放比当前已经非常环保的prius还要低百分之三十,它比普通的内燃机引擎尾管排除的废气物质低了近百分之九十。然而,prius彻底打破了环保与效能不可兼得的定论。
绿色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理性,更需要的是科学和技术的融入,绿色设计的推广不是仅限于设计师本身,而是更广泛的深入公众和消费者,绿色产品的开发是从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始的,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资源。
为“触控绿色”献计策的年轻设计者们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绿色的概念。米那勒、马依达的低燃点瓷,SMAQ的保温椅,克里斯蒂梅因德马的编制作品向人们证明了工业生产的“绿色”无处不在,日本设计师吉钢德仁设计的一款特色沙发,是利用纸张的摺叠与杂糅,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更体现了设计师对绿色设计的深切感悟。
六、绿色设计的方法
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绿色材料有一定的特征,节约资源、能源、舒适性、环境清洁。绿色材料是原料的采取,产品制造使用和再回圈利用以及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并且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某种材料。1994年,斯塔克为沙巴法国公司设计了一台电视机,该电视机采用一种可回收的材料——高密度纤维模压成形的即可,暖色的色彩,让人有一种感受自然的接近性。这一设计开创了绿色设计的先河。
结束语
设计心理学其实就是一句极简单的话——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设计以消费者为中心,抓住设计的本质:即使世界变化莫测,时代的脚步是永不停息的,设计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美】墨顿.亨特著,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海口,2001
2.藤迟英昭,色彩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柳沙.设计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古彦彬《设计思维与造型》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范文二:景观设计中的人类行为心理
摘 要:当今,随着社会城市步伐的发展,景观设计在人类生活中的重量日显突出,通过分析研究,了解人类的行为中的普遍性,从而更好的在设计中运用。对身边景观设计,特别是现代高校的校园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在已建成的城市景观和校园广场中有许多成功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新建的大学校园,往往因为建设周期较短,考虑欠周而出现规划与设计上的很多新问题。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是景观设计的根本依据,所以,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应群体优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类行为;现代高校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土地面积迅速扩大,城市景观规划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好的规划,符合人类行为的规划可以给人们带来方便的生活,增加人类生活中的便捷性,把人类行为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水平的高低以及吸引人的程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是否符合人类户外运动的行为需求。对于景观的艺术品位,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面向受众的现代景观,要把个人的行为喜好放在大众的行为喜好之后。所以,分析与考虑大众的行为规律,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此当中,各大高校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已有不少高校新区建成使用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注意一下校园外部空间是否真的符合学生的行为需求,特别是校园广场这样的大型节点空间。
1 人类行为模式
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全部行为都可以表示为 *** 和反应。即行为是:S *** → R反应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在《管理心理学》一书中,对人的行为提出了三个相关的假设:1.行为是有起因的;2.行为是受激励的;3.行为是有目标的。由此他提出人的行为模式为: *** → 需要 → 行为 → 目标
3有关学者总结了心理学家与行为学家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引发的”,“行为由动机支配,而动机则由需要引起”。进而提出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为下文简称“需要”模式:需要-引起→ 动机-支配→ 行为-指向→ 目标
人的高阶行为模式
1人是生物有机体,具有自然性,同时,人又是社会的成员,具有社会性。作为自然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生物性;作为社会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精神性。人的行为根据其精神含量,可分为低阶行为、中级行为与高阶行为。生物性行为是人的低、中级行为,精神性行为是人的高阶行为。人的行为大多属于高阶行为,如工作即事业性行为等。本人认为,上述“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把人置于“自然人”的角度来研究,没有考虑行为环境与行为的复杂程度对行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模式实际上是“自然人”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以往的研究未重视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的高阶行为的行为模式作出研究。
新行为主义的杰出代表托尔曼和“群体动力场理论”的提出者勒温,在这方面曾做出过一定的探索。托尔曼将人的行为分为分子行为与整体行为,并认为整体性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指向一定的目的;2.利用环境的帮助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3.最小努力原则;4.可教育性。勒温致力于需求系统和心理动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人”与“环境”对行为影响的公式:B = f P E 。即:人的行为随着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本人认为,社会人同样有着自然属性,因而人的高阶行为首先符合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即“需要”模式。同时,人的高阶行为,如事业性行为等,往往是群体性行为,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艰钜性、持续性和创造性,它直接受到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当生物性行为上升到精神性行为,“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这一行为模式,在受到行为所在的环境与行为的难易程度等变数的影响,其将演绎出怎样的变式?
可以肯定,行为的精神含量越高,行为的心理过程就越丰富,行为受各种心理因素的支配就越明显。由此可见,人的高阶行为是由复杂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
2 从基本的行为开始
人类基本行为
要满足群体的需求,最难的是如何满足其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使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高深的文化品位,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描述解说上,不能光靠三寸不烂之舌,引经据典,背上几句诗词歌赋,而是要想方设法如何把那些精神文化的虚无缥缈转化到软、硬质景观的物质形态中去。
我们研究景观中的人类行为,就不能不考虑人类行为最基本的规律。马斯洛的人类行为需求理论知识一家之言,诸如此类的理论还很多。追根溯源,人类在世界上生存,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可归纳为三类最为基本的要求,即安全、 *** 与认同。
3 南昌大学校园空间的行为分析
大学校园广场
芦原义信认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一个名符其实的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各以下4个条件:
1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
3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
4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与H有良好的比例。在这里,芦原义信强调的是广场空间的构成。
笔者引用王坷等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的内容,为城市广场下个定义: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有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借鉴这个定义,校园广场也可参考这样的定义:校园广场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建筑、道路、绿化、地形等围合,多种硬软质景观构成的。以采用步行交通为主,具有一定主题思想与规模的结点型校园户外活动空间。与城市广场相比,大学校园广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处于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其服务物件更为明确与集中,即广大师生。
大学校园广场是校园规划中的核心空间,没有广场就如同住宅没有客厅,宾馆没有大堂,整体会失去向心焦点。同时大学校园广场也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在进步尺度上的外化,校园广场在校园中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校园的性质、规模、与规划构思。
结语
我国一轮接一轮的高校新区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展,并不断纠正错误的一个阶段。校园广场作为校园中重要的外部开放空间,在现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因此对校园广场空间认识的逐步加深其实就需要对校园外部空间重要性的认知度加强。
本文的研究是笔者个人的认识角度尝试性的探索,限于作者知识结构的有限,对行为模式下的大学校园广场空间形态的设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目前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推动大学校园广场空间良好发展的一个点,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完善,其中重要的在于提高校园规划中对场地的重视以及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的提高,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富有生机的校园广场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462.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戴维·迈而斯.社会心理学[M]. 8版.张志勇,乐安国,候天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4]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33.
[5]阿诺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 2006:83-84.
[6]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7.
[7]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3版.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 “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关键词:民族艺术 国际化 评判与反思前言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一、民族艺术的失落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对我国艺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 85思潮”的躁动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二) 中国绘画的过度西化受“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就视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艺术“现代”与否的标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视西方当代艺术为中国艺术“当代”与否的标准。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过分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不够。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否定传统,否定过去,视西方艺术为“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二、正确对待各民族艺术我们的确曾经落后过,的确曾经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失望过,但经过前辈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不再落后,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今天,不论是艺术发展,还是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我国都达到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崭新高度。此时的我们,应该端正对本民族艺术和外来民族艺术的态度。一个民族的艺术在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时,要经历一个过程:第一步是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的“拿来”;第二步是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第三步是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我们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盲从,也不要排外。当然,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革新与发展,并不是一味的继承。我们对待他的态度应与外来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要摒弃那些保守的、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继承和发展那些具有我们民族精神,能够给人以教育和启发的文化。然后再把本民族的先进艺术文化同外来文化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不断的促进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三、正确认识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当代艺术喜欢强调”世界性“和”国际性“,而特别忌讳谈民族性。但是,什么是民族艺术?什么是世界艺术?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大家都了解吗?其实,民族艺术并不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要具有民族特征,而是能表达出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艺术的核心与灵魂。而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他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关于二者的关系,它们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他们的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而它们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只有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的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所以说,我国的民族艺术也存在世界艺术,而西方艺术也并非都是世界艺术。而且,各民族艺术走向国际不就是与世界交流吗?不就是“国际化”吗?只要是互通有无的平等的交流,对世界各民族无疑都会有好处。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交流中,各民族的艺术都会发生有益的变化,亦如南亚佛教艺术之于中国,亚非艺术之于欧洲一样。但在此种交流中,心态应当正常,应当平等,是互通有无,而不是趋炎附势,更不是完全的被同化。当年林语堂应邀去美国介绍中国文化,就堂堂正正,优雅平和,把地道的五千年中国文化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异邦,致使美国掀起了一阵中国热。这与今天国人对欧美的趋同心态可是大相径庭。所以,所有国家(不论大小)的艺术都是平等的关系,我们也应摆平心态。四、结束语世界各国的民族艺术都具有差别性和独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如今的全球化越来越明显,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要取它民族艺术之长,补己民族艺术之短,不要盲目排外,也不要被其同化,从而不断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写作思路:
以艺术设计为主题,突出设计的发展和变化,结合感悟。
正文:
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
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
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
关键词:民族艺术国际化评判与反思前言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
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的失落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对我国艺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85思潮”的躁动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绘画的过度西化受“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就视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艺术“现代”与否的标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视西方当代艺术为中国艺术“当代”与否的标准。
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过分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不够。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否定传统,否定过去,视西方艺术为“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
这篇文章会跟大家分享情感化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丰富的例子,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情感化设计,以及情感化设计的妙用。 导语: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深切的明白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毫不客气的说,情感化设计依然是很难的一个环节,即使掌握了情感化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思想,却时常还是感觉不知道从何下手。所以就需要结合大量的案例来具体领会。 情感化设计的理论基础已附在文末《情感的艺术—诺曼·情感化设计》 一、案例分享 下面以诺曼·《情感化设计》的三层理论模型为依据,分别介绍每一层级上的设计案例。 诺曼·《情感化设计》的三层理论模型 本能层 1、俏皮的设计 可口可乐的营销案例。字可能看不清,左图写着“你算老几”,当喝完可乐就会看见答案“我的知己”(右图) 2、情景化设计 这是苹果的天气设计,很多天气类软件都有类似的设计。展现的情景跟当前的天气状况是实时对应的,白天云朵会飘,晚上甚至能看见星星。 3、彩蛋给人惊喜 Chrome浏览器搜索“灭霸”,点击右上角的“超能手套”,网页开始消失。真的有一种灭霸打个响指的感觉。如果声音外放,还能听见音效。 4、小变化给人新意 下图分别来自B站、微博和即刻。在点赞后会发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变化,给人带来新意。 B站会出现B站小电视,微博再给林志玲点赞后会出现vow的表情,即刻更是喂猫前后分别用小鱼和鱼骨代替。不同情境下点赞,还会出现不同的动态效果。 5、别出心裁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一加用小人托起卡针,虽然好像并没什么作用,但能感觉到设计师用心了。用心的产品总能让人放心。 一加 6、安全感 readme、Bilibili在输入密码的时候,会遮住眼睛,我试着感受下潜台词:我不看,你放心输入吧。 readme Bilibili 7、doodle情感化设计 doodle先特指在logo上进行的一些创意表达,Google在这方面玩得最早也最多。 8、拟人化 Bilibili极力地在打造二次元形象,甚至能感觉到两位小姐姐的身高、体重、性格、心情,在Bilibili中就像有两位小姐姐一直在陪伴着。 Bilibili 夸克浏览器语音助手界面,两只眼睛忽闪忽闪的,可爱极了,像一只小精灵。 夸克 9、小游戏 Google浏览器在断网的时候会出现小恐龙游戏,也是很有趣。 Google浏览器 10、微动画 以google pay为例,它为每一笔交易奖励一张刮刮卡。这个微动画增强了感知。 google pay 行为层 1、充分考虑用户使用场景 Word模式网络小说,这简直是摸鱼神器啊,我是不会告诉你这是凤凰网书城的。强烈建议知乎加上,这样我摸鱼写文章的时候,就不用先在Word写好再复制过来了。类似的操作还有网易云阅读。 还有酷我音乐的这个“节奏灯光”把我逗笑了。它会根据节奏或者人声来控制闪光的频率,配合DJ食用效果更佳。“如果我是DJ你会爱我吗?” 酷我音乐 2、贴心关怀 腾讯视频在夜深的时候,顶部会出现提示:夜深了,并带上时间。虽然并没有什么卵用,我还是会继续看,但那一秒真的被触动到了。 腾讯视频 我知道美团外卖只是想促进转化,但这样恰逢时宜的提示,就不至于让人非常反感。 美团外卖通知 网易云音乐居然知道我生日,还让我挺意外的,不知道哪里泄露了隐私。不过先不管这么多,听听推荐的生日歌还是挺有感觉的。 网页云音乐生日提醒 3、进度提示 很多产品的成功页都会有个流程展示,流程的展示能给用户以确定的预期,从而消除因不确定而带来的焦虑感。 这里再举个Zenly的例子。 在加载联系人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新的文案并配合不同的表情。本来枯燥的等待过程,变得有趣起来,不然我可没有耐心等待那么长时间。 4、文案 Medium提醒我登录的文案与众不同。 先是给我道歉:“抱歉打断你了”。非常有礼貌,不过确实是打断我了,因为我当时正打开一篇新的文章。 紧接着灰色小字写着:“我们发现您以前在Medium阅读过,这里有个个性化的体验等着您,只需点击几步即可。现在去创建属于你自己的Medium吗?” 文案写得好才不至于那么令人反感,如果是很生硬的登录提示,当时我就直接点关闭了。 Medium 还有各种各样风骚卖萌的文案: 夸克:网页大师乘坐着404航班去追寻诗和远方了。 夸克:网页大师乘坐着404航班去追寻诗和远方了。 Colorful Pro: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olorful Pro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webflow:嗯哼……那个蓝色的按钮一定很重要…… webflow:嗯哼……那个蓝色的按钮一定很重要…… 5、反馈 这里先举个QQ音乐、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在无音乐版权情况下的反馈。 QQ音乐: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哪里不满意的告诉我,我买!——土豪有钱任性 网易云音乐:这事不赖我,合作方要求的,我替你找合作方说理去! 虾米音乐:这事咱低调处理,没版权我也没办法,给您道歉了。 传达出来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这三个反馈都是截止到的最新版,上一版不这样。 QQ音乐:一如既往的壕气十足 网易云音乐:大哥饶命,我们一直在努力 虾米音乐:我们一直在努力,可否先看个MV先 其实我更喜欢网易上一版的文案,语气弱一些并用了个可怜的表情,弱势的语气更能获得谅解。 还有各种各样反馈的例子: 微信转账如果两笔金额一致,会出现确认框。避免误操作。 微信转账 iPhone充电,如果充电口存在液体,会出现安全提示。 iPhone充电提示 QQ音乐会员到期提示,用了我最爱的偶像周杰伦,并改编了周杰伦的歌词作为文案。让我感觉很亲切,虽然依旧是变成花样我钱,但这次并没有那么抗拒。 QQ音乐会员到期提示 反思层 1、情怀 张小龙的七星级产品—QQ邮箱,在登录的时候总会随机的出现一句话。有时候是许巍的《蓝莲花》、有时候会是两岁小孩的一幅画、有时候是一句名言……但下面这句话有点风骚,我不敢翻译。“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QQ邮箱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2、回味 扇贝是我天天用的一款软件,它每天都会带来一幅很精美的图片和一句让人回味无穷的话。每天打开扇贝,感觉又开启了有逼格的一天。 扇贝启动页 3、价值观和社会价值 Bing搜索和腾讯网404 no found界面用来做走失儿童公益。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一些,这两张图我就不缩小了,希望宝贝能尽快回家。 Bing搜索 腾讯网 丁香园404 no found界面展现了因恶性医患遇害的同道,向他们表示哀悼。 丁香园 4、人文关怀 下图分别来自Pinterest和微信,Pin在搜索输入depress、suicide等极度负面情绪词汇的时候,会出现“Can we help”提示,告诉用户这些图片会让人情绪低落,如果你或别人正在经受困难,甚至想自杀或者伤害自己。我们可以帮助你,你并不是孤单一个人。 这正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 在Facebook修改了自己的感情状态,看到了这样的一则官方帮助贴,有点暖心了。 Facebook 在淘宝搜索穿山甲,心里一惊,居然有搜索结果,然后……给阿里点个赞吧,还是希望全民都能建立起保护意识,也希望尽快研制出新型药物。让我们一起来保护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吧。 在淘宝搜索穿山甲 好例子太多了,以后有遇见好的例子会继续在这里更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在哪一层级上的设计,都会对其他两层产生影响。比如一个好看的界面设计,会让用户更能接受并理解他,从而得出这个产品不错的结论。 也就是说,情感化设计是整体性的,设计的时候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不存在只针对某个层级的设计。 只是说诺曼将“情感化设计”分为三个层级后,让我们找到了设计的侧重点,更加方便我们设计了。比如我们可以从本能层为切入点切入,思考得到一个设计方案后,再通盘考虑对行为层和反思层的影响,最后通过修正得到一个更恰当的解决方案。 下文根据层级对案例进行分类,只是为了更方便的进行阐述。 二、什么是情感化设计?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所谓的情感化设计就是 以用户情感角度为出发点的设计方式,以期让用户和产品发生情感上的连接。 现在流量明星都在努力塑造自己的人设,并主动频繁更新动态,让粉丝能更轻易的与自己互动,并发生情感上的连接。这些明星已经不像老一辈明星那样让人感觉遥不可及高高在上,反而让人感觉亲密无间。这些青春靓丽的小哥哥小姐姐成为了多少人的云恋爱对象。 产品也一样,早就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机器。 我们也应该给产品一个性格。逗逼、小可爱、稳重大叔、极客、情怀、可靠……这些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感情的产品,更能让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每个人都喜欢跟自己趣味相投的人在一起,对待产品也一样。 三、情感化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也跟做用户体验的同事交流后发现,确实业内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设计思路。 但幸运的是,我们浸淫情感化设计多年,形成了一套我们觉得切实可行的情感化设计思路,今天就将其倾囊相授。 1、 首先需要明确目标,不是为了情感化而情感化。 作为一个设计团队,我们要先明确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策略有节奏的进行执行,大家方向统一目标一致,这样才有可能高效产出,并取得高分答卷。 假设:现在的目标是提升产品的品牌认知 2、 提取情感化关键词。 我们需要找到用户情感的诉求点,或者我们想传达的情感价值观。并将这些关键词提取出来,作为设计的核心关键词。 假设:提取的情感化关键词是活力、阳光和亲和 3、 寻找切入点。 切入点有非常多,比如统一的视觉系统、文案语言风格、惊喜感、趣味性、微交互等等 假设:我们以统一的视觉系统入手,可以对logo、色调、视觉元素、图片、插画等进行整体升级。 4、 具体方案细节设计。 我们对找到的切入点进行全盘的把握,然后再逐个击破,最后形成新版的情感化的设计方案。 以上是情感化设计的思路,总结起来就是如下: 情感化设计思路 四、情感化设计的作用 情感化设计的作用有很多: 1、情感化设计可以缓解用户的负面情绪——比如等待、产品出bug、无内容空白页、断网、服务器失联、错误操作等等 2、情感化设计可以引导用户行为——情绪是可以影响用户的感知、决策甚至是记忆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当用户完成某项任务时,心理处于愉悦状态,我们就可以引导用户到应用商店给我们五星好评。再比如如果用户要注销账号时,卖个萌,是否可以让用户再考虑一下。 3、情感化设计可以提升品牌认同——持续的正面情感反馈,会让用户欲罢不能,并将这种情感投射到品牌上。这种极强的情感认同,会让用户产生极强的忠诚度。 4、情感化设计可以促进增长——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好口碑自然会有好增长。 有个误区:情感化设计大家似乎都在追求正向的情感,但实际上负面的情感也不是不能用。 比如 紧迫感:红包有时限、下单必须多长时间内支付。 心理学上的解释就是,当人类处于负面情绪时,会更集中注意力去解决当前的困境。当人类处于正面情绪的时候,思维会更开阔更有创造力。这也是人类进化而来的结果,正所谓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这也是为什么常常有产品经理抱怨:明明这个按钮那么明显,用户为什么看不见呢?这就是因为当用户处于困境的时候,真的就是进行重复操作,而让自己处于死循环中,最后无奈退出。退出的时候还要骂一句这产品真傻逼。 还有个使用负面情绪的例子是共享按摩椅。 它的喇叭刚好就放在头枕的位置,喇叭里面循环播放着广告词。正常路过的时候,并不会感觉很刺耳,但只要人往那一坐,是戴上耳机也无济于事。想眯一会儿,被这广告词吵得睡不着,但又不想放弃这么舒服的座椅。最后在几经挣扎下,还是乖乖扫码买单按摩了。仿佛耳边飘来一个声音:这个问题充钱就可以解决了。都是被人算计好了的。 五、情感化设计的风险 情感化设计的好处很多,但它的缺点也会对产品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不能不了解情感化设计的风险。 1、情感化设计存在时效性,一时新颖的设计,可能很快就会过时。 2、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理解力不一样,这导致情感化设计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有人觉得还OK的设计,另外一拨人甚至感觉受到了冒犯。 比如下面优酷赠送会员的浮窗,理性看用户领取会员是最佳选择,优酷也想从文案上让原本二选一的选择题变成唯一答案的必选题。但这一句“不要了,我爱看广告”让我感觉受到了羞辱和嘲笑。我选择都不选,退出并清理后台。 优酷视频 3、情感化设计有时候会影响产品的可用性。因为它在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处理不好的话,反而会让用户偏离重心。 4、全球化的产品,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感受。 5、从小众产品做到大众产品,情感化设计越来越难,因为众口难调。每一次设计,都会有人跳出来反对。甚至同一个人,因为他自己心情的变化,也可能对同一个设计作出相左的评论。 为了让我们更安全的进行情感化设计,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原则: 1、在不常见的页面做情感化设计,比如登录注册页、退出登录、空白页、断网、弱网、服务器失联等边界场景,还可以在产品引入新功能时,用户完成里程碑式操作或成长时。 2、结合节假日或值得纪念的日子出现情感化设计。 3、尽量采用细微的变化。 4、不要欺用户情感。 我收到了即刻的一条通知“你好,我们应该认识很久了。”我一激动,这会是谁呢?慕名而来? 结果打开一看,是即刻的新功能介绍。那一刻我感觉到了欺。 即刻 5、不要太刻意,无意间的发现更能让用户惊喜。也可以准备一些彩蛋,给用户不期的惊喜。 6、不要干扰用户主线操作。 7、只做适合自己的情感化设计,不要为了情感化而情感化。情感化设计是饭后甜点,不能当正餐。 以上。 如下是产品经理系列文章: 汤涌:干货 | 产品经理入门完整版—能力模型、常用工具、书单、快速入门法 汤涌:如何进行需求收集? 汤涌:需求分析方法论 汤涌:从需求到落地,产品全链路实现流程 汤涌:从需求到产品,如何做一份无懈可击的产品设计 汤涌:情感的艺术—诺曼·情感化设计 汤涌:情感化设计·实战案例篇
写作思路:站在大学生的立场来看待大学校园恋爱的这件事情,客观的写出自己的观点。
正文:
以结婚为目的恋爱的学生,一般把爱情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和传统的恋爱观差别不大。向往童话式的爱情,并且对爱情忠贞。
此类学生更为注重对方的品德,他们彼此相互依赖支持,不仅不会对学业产生消极的影响,反而会为了彼此的未来而一起努力,还能起到一定的动力作用。
以过程为目的恋爱的学生,他们大多对以后没有什么长远的规划,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青年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爱情都有一定的向往,有恋爱的需要。因此,他们的恋爱只是为了暂时的需要。其恋爱动机具有多元性,有的注重的是功利价值,有的是注重物质享受等。
以享乐为目的恋爱的学生,他们大多自制力较差,对行为不负责,只是为了排解孤单、寂寞,满足好奇心等。这类学生恋爱比较随意,观念开放,过早地发生性行为等。
大学设计心理学论文范文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设计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设计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设计艺术心理学浅析》摘要:设计艺术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情感设计上来说它是从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包括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等层次。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有句口号:“设计追随激情”,该公司的设计师特穆斯说:“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体验和自我认同”。所以这里说的情感设计不是以情感为目的,而主要是艺术设计师通过对目标受众的情感一般规律来进行研究与分析,使设计能够更加准确地有意识激发人们某种情感,让设计作品更好地实现自身目的性的一种设计。关键词:设计艺术心理学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计艺术心理学就是一门新兴的重要设计学科,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设计艺术心理学是所有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活动,如何符合审美的规律,遵循消费行为规律,把握受众群心理,提升品牌凝聚力,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设计艺术心理具体在设计中的运用,有很多方法,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可用性设计与情感设计。可用性设计,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作用核心理念的设计,它是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包括在产品的功能、使用等方面。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情感设计就是在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因为每个人情感因素的关系,设计物中的情感体验自始至终都脱离不了功利性的目的,它在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同时,也要或多或少的迎合受众群体的情感取向。例如在一些工业设计中,造型的简练、刚硬,体现设计品的一种速度与效率;在一些平面设计中,警告性标志采用的黄、黑对比色彩,给人刺激、危险、警惕感;在一些环境设计中,利用墙纸的组合运用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体验等等。在理解一项设计作品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时,主要从形的情感、色
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和设计学的交叉学科,能同时兼顾设计学的统一性和心理学的自由性。设计心理学已完全介入到现代设计艺术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研究》
摘 要:设计心理学已完全介入到现代设计艺术中。在电影《催眠大师》中,基于设计心理学的欧普艺术图形和渐变、发射、近似构成图形被数十次应用,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作品中应用的设计心理图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图形 《催眠大师》
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现象背后的各种心理现象,已成为设计专业人士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在现代设计艺术中,无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影视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没有任何一个作品能够与设计心理学断然分割开来。而在国产心理学影片《催眠大师》中,设计心理学通过图形,将心理学原理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作用有着
一、《催眠大师》中应用图形的分类
在《催眠大师》这部作品中,布景精心、光效细致、情节上的逻辑推理性较强,是一部国产片中难得的佳作。其深入推敲的各个细节中,设计心理学上的成功应用也是将影片打造成功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影片的平面设计中,图形恰到好处的应用,成为作品中的一个匠心之处。
1.欧普艺术图形的应用
欧普艺术图形主要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和重叠等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骚动,有节奏的或变化不定的活动的感觉,给人以视觉错乱的印象。其带来的视知觉上的运动感和闪烁感,可以使人产生眩晕的光效感和视幻效果。在作品中,这种图形被应用了二十多处。其给人带来的设计心理感受,既符合作品的整体格调,也配合了情节的发展,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道具。
2.发射、渐变与近似图形的应用
发射、渐变与近似的构成形式是现代构成中的几个基本方式。除了上述的欧普艺术图形外,这三种构成方式形成的图形,也在很多场景中起到了暗示作用,帮助剧情进行铺垫。例如女主角等候男主角时所注视的钟表,卫生间中进行多次分割的镜子等等,这些道具的布置和安排使用的都是发射、渐变与近似构成原理所设计的作品。
作品中,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构成方式设计的艺术作品,其形成的设计心理学作用,都是有一定共同之处的。通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的具有设计心理意义的作品,都能够引起视网膜的 *** 、震动和对其他视觉的混合、重叠等强烈反应,使人产生一定的进深感、空间感,甚至是错视。
二、图形应用的位置
作品中图形以动态和静态两种方式出现,动态形式主要出现在片头部分,而静态形式多以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方式出现在片中场景的布置上。
1.片头中的应用
片头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静态图形进行渐隐式变幻编辑,其中包括大脑结构图和脑外科手术图等。但出现最多的还是上述四种类型的图形。例如发射状态的螺旋图案、发射状态的钟表图案以及发射状态的环环相扣的齿轮图案等。还有近似构成的宇宙星空的画面,由点组成的波动起伏的画面等,这让人产生联想,无论是时间的流动、星空的流动,甚至世界的流动等,近似与渐变同时存在的玻璃弹珠、抽象图案的画面等,这些画面既串联了故事情节,又暗示了很多发展线索,同时留给观众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2.场景布置中的应用
虽然影片中,光线设定较为昏暗,但这些赋予设计心理学意义的图形却依然突出明了,正是在这些昏暗的光线下,图形显示出了更多的神秘性和可探索性。场景的布置上多次出现了前文中分析的四种类型的图形,其中包括男主角授课时课件中的图案。男主角工作场所办公室天花板的吊灯,办公室墙上的两款不同样式的钟表,办公桌旁放置的壁画,办公室沙发后上方的壁画,壁柜上方的壁画,墙上的壁画,办公桌后方的脑CT图,以及地板上的图案***虽然地板图案为重复构成结构,但几何形在二维平面上的延展,建立起了炫目而又迷惑的三维空间。加之地板的透视关系,重复构成也演变成了发射构成***。水晶玻璃杯及金属质感的茶壶茶杯。催眠过程中女主角进入催眠后开启的一扇厚重的门,进入催眠状态后由楼梯构成的三层以上的发射状态的天井。等候大厅壁灯发出的光线,等候大厅的钟表和地板,卫生间内的镜子等等。其中等候大厅的地板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一是由于其面积最大,对比强烈;二是该地点为多次关键情节转换的地点;三是由于该图形基本由各种三角形构成,而三角形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因此能起到指导人视线流程,起到旋转律动的视觉效应。
3.文字设计和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关键要素。掌握了文字的编排设计,平面设计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催眠大师》中,无论开始还是结局,都不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只是相比较而言,男主角的心理较之前更加健康了一些。正如《西游记》中的对白一般:天地本不全,何以要求全?因此,作品中并未勉强出现圆满结局,故者已去,生者如斯。也许正是这种不完整,才更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坚毅和勇敢。在文字设计上,也以一种不完整的残缺文字来进行设计。有资料统计,如果将文字进行横向与纵向划分,只有遮挡文字的右下角,其识别率才最高。在这部作品中,正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了体现作品精神内涵的文字设计,达到了字情结合的目的。这种设计被应用在电影海报和片头中,电影的名字,导演、主角及全部工作人员的名字皆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与全部的剧情进行了意会性的呼应。
在海报设计中,渐变和近似构成是主要的构成方式。海报中男女主角的面部仿佛被棱镜分割对映,将原本完整的脸进行了分离裂变,借用这种方式来达到剧情中双方亦医亦患的双重平等关系。在另一幅海报中,背景中是不断深远的发射状态的螺旋漩涡,这也仿佛将人拖拽到无比遥远的黑暗中。在文字方面,除中文汉字的设计外,英文部分也进行了幻影式的装饰变化。图形与文字的双重创造,都使人们对这部心理学影片产生了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图形对作品《催眠大师》发挥的设计心理学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欧普艺术图形以及发射、
渐变、近似构成方式的图形,完全是建立在设计心理学上的本片中的尤为重要的视觉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设计心理学图形划分了整个作品情绪,形成了作品基调
在整个画面色彩的选择和音乐风格的配合上,设计心理学图形已经完全控制住《催眠大师》的电影情绪。人们不会将其归纳为喜剧片或爱情片或动作片,而会将其判断为剧情、推理情绪,心理学探索和少量的惊悚情绪,从而帮助观众对这部电影作品有正确的心理期待。
2.设计心理学图形奠定了扑朔迷离的剧情基础
该片应用的全部设计心理学图形都在影射着迷一般的剧情。该片在叙事方法上设计为插叙和倒叙。在情节上两位主角的角色也是进行了最大化翻转。可谓矛盾突出、结构复杂、线索众多。因此,图形中奇幻而律动的气息,奠定了剧情中非常规感受和平庸情节的基础。
3.设计心理学图形渲染了作品中的空间环境
片中主要的拍摄场地都在男主角的办公环境里。这些设计心理学图形被布置在天花板、地板、墙壁的各个地方,可谓男女主角都处在一个图形的世界里,被图形所包围着。这些图形虽然由简单的几何形构成,但却似一种精神语言,组织了人们的视觉中心,形成了一个秩序空间,将图形中的奇妙感觉,与空间和剧情紧紧联络了起来。
4.设计心理学图形映射了作品中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
心理学建立在很多学科的基础上,但却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完全将心理学知识解析清楚明白。越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复杂性就越高。也正因为如此,对心理学的探索一直有更多学科、更多领域中的力量加入进来,都在试图对其进行更加正确的研究和解释。目前,心理学被认为是人类科学研究领域中最难以攻克的难题之一,可见心理学的研究难度和复杂程度。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爱好者,都对心理学及其相关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这个学科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也依然抵挡不了它带给人们的无限神秘感和特有的神奇魅力。而片中采用的设计心理学图形有些甚至让人产生闪烁不定的视幻觉,那些富有韵律的无限力量,仿佛要把人们拉入一个未知世界。图形中蕴含的吸引力和无名的危机感,正和人们对心理学特殊性的认知感受一致。
5.设计心理学图形更喻示了心理学工作的研究难度与复杂程度
尽管心理学科研究的范畴如此庞大,不能轻易取得定论。但人类毕竟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能够利用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一些能力范围内能够帮助的人。但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也是可以想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进化,神经进化或心理进化都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从很多资料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由此,无论是心理学工作者或面对的工作物件,或工作本身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而设计心理学图形中的视幻艺术,产生错觉的律动感、闪烁不定的眩晕感、眼花缭乱却又渐进或渐远的感受,正符合心理学的种种特性,二者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基于设计心理学的现代设计艺术,已融入设计作品中,融入人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并且它将会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 路希-史密斯.欧普艺术和动力艺术[J].世界美术,1990***4***.
[3] 祝海珊.论欧普艺术在招贴设计中的形式探究[J].装饰,2011***1***.
基金专案:此论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D064***
作 者: *** 霞,文学硕士,黑龙江东方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设计心理学。
设计在不断发展,学科建设亦是如此,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必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艺术设计实践的不断结合而发展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从设计心理学看设计分析及解决
摘要
随着设计向纵向发展,设计师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唐纳德诺说心理学是‘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以及反馈产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其实是一种沟通,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使用者并与之沟通。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以人为本、色彩、绿色设计
一、设计的概念与作用
设计是一种学问,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不仅要求获得商品的物质效能,而且迫切要求满足心理需求。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型设计理论学科。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可以由设计调整的因素。在二十世纪十年代,设计师们就意识到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性,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沟通去协调,例如通过消费者意见反馈消费者资讯,以达到设计物与使用者的协调,从而来设计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唐纳德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向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一股温暖和资讯的力量。其并不是在讨论某一问题和某一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在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一种直达使用者内在需求的关怀,抓住本质,抓住使用者需求和事物发展的本源。
设计是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有种让产品更美的崇高使命感,然而更多的产品脱离现实和使用者,设计师的任务是用设计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理念。然而还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的绝大部分审美。例如诺基亚和苹果的例子,手机萤幕诺基亚坚持了多久?难道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吗?当然不是,那又为什吗是苹果先推出retina显示屏那?因为诺基亚尊重使用者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使用者心目当中的投影,可想而知,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
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终端使用者,在未来的设计市场中个性化、时尚化、身份化将成为设计的主题,以消费者心理元素为基础的设计必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从未改变。但是,设计并没有要求人与机器零距离,除了满足功能和形式上的需要,还能满足生成的心里对“距离”的要求,优秀的设计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产品设计的所有研究与时间都必须围绕着“人”,抓住消费者心理就会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色彩的作用
在家居、建筑、产品、服装等方面,色彩的作用日益增大,色彩可以使人感觉进退、远近不同,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前进、突出的效果,而冷色系和明度低的色彩具有后退凹进的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常常利用色彩的特点去改变空间的大小和高低。如果居室空间过高时,可用近感色,减弱空旷感:若前面过大时可采用收缩色:若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蹦出之感。好的色彩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的艺术上的享受,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色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赋予人类为整个世界“妆”的权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色彩的功能特点,创造一种舒适、安逸的室内空间。
然而,在商业企划中最重要的一步是颜色,许多商品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设计水平也在伯仲之间,商品的目录和宣传短句中经常有“高效能”、“高品质”、“高尖端”等字样。但是,最后决定销售量的是色彩。例如,CHANEL常运用的白与黑,向广大消费者体现着她精美、高雅、简洁的风格:可口可乐是世界知名品牌,可口可乐海报设计色彩运用完全的符合了可口可乐整体形象的红色,效果达到统一。
四、色彩的调节
色彩可以调解人们的心情,通常人们遇到挫折、失落时视觉上可以接触如红、黄、橙色的暖色调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心情郁闷的时候,尤其是患有抑郁症的人不易接触蓝色,否则会加重他们的病情。患有孤独症的患者不宜在白色环境中久住,否则会病情日益严重。众所周知,红色是一种具有 *** 性颜色,使人激动兴奋,给人以燃烧和热情感,起到祈祷鼓舞的作用。同样,黄色可以稳定情绪、增进食欲,对情绪压抑悲观的失望着有明显作用。
然而,日常工作中竞争非常恶劣,感到精神紧张的朋友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客厅多一些浅紫色、浅粉调:这样会感觉到温和、舒服、安全。也可以到公园或海边走走,心情会很快恢复平静。蓝色和绿色是最佳心理镇静剂。
五、绿色设计的发展
现在人们提倡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保绿色成为当今潮流。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在工业设计中,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汽车绿色设计最主要的问题是减少污染排放。例如,2004款prius是第一台装备新的高压高量的混合协同驱动系统的丰田车,这款车在燃料消耗和排放的减少上意义非常。然而,混合协同驱动系统的排放比当前已经非常环保的prius还要低百分之三十,它比普通的内燃机引擎尾管排除的废气物质低了近百分之九十。然而,prius彻底打破了环保与效能不可兼得的定论。
绿色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理性,更需要的是科学和技术的融入,绿色设计的推广不是仅限于设计师本身,而是更广泛的深入公众和消费者,绿色产品的开发是从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始的,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资源。
为“触控绿色”献计策的年轻设计者们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绿色的概念。米那勒、马依达的低燃点瓷,SMAQ的保温椅,克里斯蒂梅因德马的编制作品向人们证明了工业生产的“绿色”无处不在,日本设计师吉钢德仁设计的一款特色沙发,是利用纸张的摺叠与杂糅,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更体现了设计师对绿色设计的深切感悟。
六、绿色设计的方法
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绿色材料有一定的特征,节约资源、能源、舒适性、环境清洁。绿色材料是原料的采取,产品制造使用和再回圈利用以及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并且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某种材料。1994年,斯塔克为沙巴法国公司设计了一台电视机,该电视机采用一种可回收的材料——高密度纤维模压成形的即可,暖色的色彩,让人有一种感受自然的接近性。这一设计开创了绿色设计的先河。
结束语
设计心理学其实就是一句极简单的话——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设计以消费者为中心,抓住设计的本质:即使世界变化莫测,时代的脚步是永不停息的,设计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美】墨顿.亨特著,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海口,2001
2.藤迟英昭,色彩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柳沙.设计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古彦彬《设计思维与造型》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范文二:景观设计中的人类行为心理
摘 要:当今,随着社会城市步伐的发展,景观设计在人类生活中的重量日显突出,通过分析研究,了解人类的行为中的普遍性,从而更好的在设计中运用。对身边景观设计,特别是现代高校的校园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在已建成的城市景观和校园广场中有许多成功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新建的大学校园,往往因为建设周期较短,考虑欠周而出现规划与设计上的很多新问题。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是景观设计的根本依据,所以,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应群体优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类行为;现代高校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土地面积迅速扩大,城市景观规划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好的规划,符合人类行为的规划可以给人们带来方便的生活,增加人类生活中的便捷性,把人类行为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水平的高低以及吸引人的程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是否符合人类户外运动的行为需求。对于景观的艺术品位,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面向受众的现代景观,要把个人的行为喜好放在大众的行为喜好之后。所以,分析与考虑大众的行为规律,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此当中,各大高校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已有不少高校新区建成使用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注意一下校园外部空间是否真的符合学生的行为需求,特别是校园广场这样的大型节点空间。
1 人类行为模式
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全部行为都可以表示为 *** 和反应。即行为是:S *** → R反应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在《管理心理学》一书中,对人的行为提出了三个相关的假设:1.行为是有起因的;2.行为是受激励的;3.行为是有目标的。由此他提出人的行为模式为: *** → 需要 → 行为 → 目标
3有关学者总结了心理学家与行为学家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引发的”,“行为由动机支配,而动机则由需要引起”。进而提出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为下文简称“需要”模式:需要-引起→ 动机-支配→ 行为-指向→ 目标
人的高阶行为模式
1人是生物有机体,具有自然性,同时,人又是社会的成员,具有社会性。作为自然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生物性;作为社会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精神性。人的行为根据其精神含量,可分为低阶行为、中级行为与高阶行为。生物性行为是人的低、中级行为,精神性行为是人的高阶行为。人的行为大多属于高阶行为,如工作即事业性行为等。本人认为,上述“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把人置于“自然人”的角度来研究,没有考虑行为环境与行为的复杂程度对行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模式实际上是“自然人”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以往的研究未重视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的高阶行为的行为模式作出研究。
新行为主义的杰出代表托尔曼和“群体动力场理论”的提出者勒温,在这方面曾做出过一定的探索。托尔曼将人的行为分为分子行为与整体行为,并认为整体性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指向一定的目的;2.利用环境的帮助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3.最小努力原则;4.可教育性。勒温致力于需求系统和心理动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人”与“环境”对行为影响的公式:B = f P E 。即:人的行为随着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本人认为,社会人同样有着自然属性,因而人的高阶行为首先符合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即“需要”模式。同时,人的高阶行为,如事业性行为等,往往是群体性行为,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艰钜性、持续性和创造性,它直接受到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当生物性行为上升到精神性行为,“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这一行为模式,在受到行为所在的环境与行为的难易程度等变数的影响,其将演绎出怎样的变式?
可以肯定,行为的精神含量越高,行为的心理过程就越丰富,行为受各种心理因素的支配就越明显。由此可见,人的高阶行为是由复杂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
2 从基本的行为开始
人类基本行为
要满足群体的需求,最难的是如何满足其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使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高深的文化品位,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描述解说上,不能光靠三寸不烂之舌,引经据典,背上几句诗词歌赋,而是要想方设法如何把那些精神文化的虚无缥缈转化到软、硬质景观的物质形态中去。
我们研究景观中的人类行为,就不能不考虑人类行为最基本的规律。马斯洛的人类行为需求理论知识一家之言,诸如此类的理论还很多。追根溯源,人类在世界上生存,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可归纳为三类最为基本的要求,即安全、 *** 与认同。
3 南昌大学校园空间的行为分析
大学校园广场
芦原义信认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一个名符其实的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各以下4个条件:
1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
3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
4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与H有良好的比例。在这里,芦原义信强调的是广场空间的构成。
笔者引用王坷等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的内容,为城市广场下个定义: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有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借鉴这个定义,校园广场也可参考这样的定义:校园广场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建筑、道路、绿化、地形等围合,多种硬软质景观构成的。以采用步行交通为主,具有一定主题思想与规模的结点型校园户外活动空间。与城市广场相比,大学校园广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处于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其服务物件更为明确与集中,即广大师生。
大学校园广场是校园规划中的核心空间,没有广场就如同住宅没有客厅,宾馆没有大堂,整体会失去向心焦点。同时大学校园广场也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在进步尺度上的外化,校园广场在校园中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校园的性质、规模、与规划构思。
结语
我国一轮接一轮的高校新区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展,并不断纠正错误的一个阶段。校园广场作为校园中重要的外部开放空间,在现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因此对校园广场空间认识的逐步加深其实就需要对校园外部空间重要性的认知度加强。
本文的研究是笔者个人的认识角度尝试性的探索,限于作者知识结构的有限,对行为模式下的大学校园广场空间形态的设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目前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推动大学校园广场空间良好发展的一个点,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完善,其中重要的在于提高校园规划中对场地的重视以及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的提高,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富有生机的校园广场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462.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戴维·迈而斯.社会心理学[M]. 8版.张志勇,乐安国,候天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4]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33.
[5]阿诺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 2006:83-84.
[6]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7.
[7]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3版.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