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教课方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文章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进行形成良好的关系,保证每个方面都能够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下就是对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具体分析: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所面临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降低教学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会对一些问题有不同于教师的见解,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置之不理,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严重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第二,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有的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不能掌握教材中的深刻含义,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及时给出答案,使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正确的答案。第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培养学生体会教材内容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反复讲给学生,并没有将阅读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以上这三种情况都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人文性,并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的发展[1]。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2.1激发阅读兴趣: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生的特点都是好奇心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全面掌握小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增强审美触觉,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教学中,并且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在教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有关于桂林的魅力风景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用欣赏画面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化智能[2],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课文的内容朗读出来,让学生们在深情的朗读感受文章的'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们提问,是如何理解课文中“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将有关文章的图片景色描绘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时间,还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2.2丰富阅读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有感情的阅读每篇文章,以便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感情阅读文章的同学是很少的,第一,教师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意识,学生本身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导致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果文章是长篇的文字,就需要学生进行泛读,如果文章很优美的文章,学生们就要用沉默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3]。实际上,阅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阅读的时候,应该在课堂做好表率作用,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方式,可以选用《北大荒的秋天》这样的课文,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将文章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陶醉在文学世界中,进而增强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还可以通过做游戏等方式来实现。教师在选择情景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贴合文章的实际[4],比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室内教学转移到室外教学,创设情境,由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乡下的两兄弟在草地上自由自在成长的情景,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讲学生们带入到课堂中,将学生们的童真童趣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然后再带入到文章的阅读中,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并且将人与打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此外,更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进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每个农村小学就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着力建立图书馆或图书室。 2.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3.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
首弓小学黄家民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这句话展开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篇课文也就读懂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⒈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太阳、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 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 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对阅读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感悟。这样,学生便会对课文中自己感悟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同学说,愚公就是很愚蠢,理由有二:一、这是一座山,不是轻易就能移动的,再说,即使要移,也不是少数人能做到的事,要宣传,让所有的人都来帮你。二、人类不能征服自然,要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学生这种独特的思考我们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二、列出清单的阅读习惯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三、晨起早读的阅读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四、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五、有的放矢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六、写读书卡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七、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参考文献:张培秀。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2012(01)。浅谈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大量的阅读储备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宽眼界与知识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篇1:《浅谈小学群文阅读》 摘 要:鼓励孩子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能让孩子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扩大视野、提升语文素养;然而,许多孩子没有这方面的传条件。我们语文教师要为孩子解决书源,指导阅读 方法 ,引导自主选择、开展丰富的活动、搭建交流的平台,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孩子创设好群文阅读的环境,让孩子能自觉的利用节假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在阅读中提升能力。 关键词:书籍保障;方法指导;开展活动;阅读氛围;引向课外 群文阅读就是一节课完成多篇 文章 的阅读,是架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是高效活课堂之一,也是课改内容之一。进行群文阅读可以积累知识,扩大视野,提升境界,因为阅读挑战的是我们的主动思维和 想象力 ,阅读过程中促进我们去思考和提升。群文阅读不仅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文学让精神成长,让一个人可以因为阅读而有自信,有内涵,有梦想。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要认真组织学生群文阅读,让孩子们在每一次的阅读中进行思考,触碰心灵的火花。然而,仅靠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就只能放在课外,教师应该尽力为孩子创设群文阅读的环境。 一、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孩子们提供书籍 班级图书角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起着不可低估的,甚至是其他 渠道 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班级图书角不仅可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书香校园,加强学校 文化 建设,扎实推进素质 教育 ,还让学生体验到:好书伴我成长!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图书;对于爱看书的学生多多进行表扬,让其起到带动的作用。班级图书角里书不一定要在校内阅读,可以给图书编上号,让学生借回家,为了便于管理,我在班里找一部分学生做图书管理员,让他来负责借阅和归还。当然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爱护图书。在学校读书,老师可以指导和检查,可是在家里就有一些问题了,而学生在家里读书的时间又是最多的,并且在家里读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定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还必须取得家庭的配合,给家长讲明读书的计划,利用家长会、家访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相信家长也会很好的配合。 二、培养群文阅读的能力,将群文阅读引向课外 群文阅读应该彰显阅读的过程,准备展示交流的过程,充分展示交流的过程,充分展练交流的过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群文阅读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匆匆读几篇文章,连学生字词读错了,也来不及纠正,还没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就下课了,更别说遣词 造句 ,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对比等。所以,课内培养群文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自觉进行群文阅读才是上策。 (一)培养学生群文阅读方法 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会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这充分的说明了教师在课内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内的阅读教学是与学生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课堂上,教师定期给学生提供设计优良的群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结合合作学习,探究而发现群文奥秘,再来进行精彩的展示、交流,在共享中共同建构意义;让学生自主发现群文中的主题。在引导学生从体裁、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善于质疑,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养成“读、说、思、写结合”的习惯 练自读能力,练信息提取能力,练质疑能力,练探究能力,练思辨能力,练表达能力,练表现能力等是群文阅读的宗旨。教师定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方法指导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的习惯。然后,教师将群文提供给学生,放手由学生阅读,并按提示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再精彩地展示和交流,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的,合作和探究。 鼓励学生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 名人 名言 等摘抄下来背一背,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质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导学生写一写阅读感受,并在同学们中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鼓励学生利用闲聊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交流对象自由选择,介绍一篇自己最近阅读的(或是自己喜爱的)文章。学生们在交流活动中获得乐趣,学生们都满腔热情地投入,课外积极的寻找阅读资料,认真阅读,交流时各抒己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读书习惯,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根据主题自主选择群文阅读的相关文章 在教学时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文章,争取每周用一节课进行学生的群文阅读选文和阅读方法的指导,还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自主选择群文阅读的材料。 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的爱”时,我就选了表现“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异国朋友的爱”三篇文章进行课内群文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主选择、明白拓展延伸、运用于社会生活中。 四、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营造群文阅读氛围 孩子们天性贪玩,课外阅读不积极、不主动,可以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读书交流活动类型有: (1)“书海拾趣”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孩子们把自己在本周从书本中知道的有趣的 故事 讲给同学们听。 (2)“故事讲演”比赛。每两周进行一次。 (3) 手抄报 比赛。每一期手抄确立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内容,由老师、班委、中队委、共同打分,考虑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阅读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分组比赛。 (4)“积累册”展示,“ 读书笔记 ”展示,读书征文等活动。将孩子们的作品摆放在走廊,与孩子们零距离,让孩子们徜徉在其中感受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孩子们耳濡目染,读书就会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一篇篇诱人的题目驱动着学生去读,去看。 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把课本运用于生活,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见识、增强信念、扩大胸襟,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以达到群文阅读的目的。 鸡蛋从外打破仅仅是一盘菜,从内打破才是生命。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孩子生长的环境等特点,为孩子创设阅读的情境,设法激起孩子们读书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实现高效活课堂,跟上课改的步伐。 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篇2:《谈谈小学群文阅读教学》 摘 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的课文越来越多,类似的课文和片段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把相似的文章或片段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作者就此谈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本文所说的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集中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方式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确定主旨,给所学课文正确分类 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围绕主题选择好文章,或者将原有的文章加以正确分类。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教师就很难将原有的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这一点,其实教师稍加思考就可以做得很好。比如,常见的就有从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的人文内涵、作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把文章分为不同主题。 1.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考虑确定主题 以事物为主题的,如“故事中的狐狸”、“千姿百态的荷花”群文教学;以时间为写作主题的,如“春天的 儿童 诗”的群文教学;以人物为写作主题的,如“老舍笔下的人物”;以事件为主题的送别诗等都是很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材料。 2.从文章的人文内涵角度考虑确定主题 以人物的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的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以爱心为主题的,如“人与动物和谐发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如“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这样的分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尝试。 3.从作者写 作文 章的表达方式确定主题 以写作的方法为主题,如“跌宕起伏的小说”、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 童话故事 ”、“ 寓言故事 ”、“儿童诗”,等等。 二、多种结构地呈现群文,让课文巧妙地出场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能提高整体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以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式、分组递进式、反复重读式等群文阅读教学结构,有效呈现文章。 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如高佳利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等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合理设计问题,让群文纵横交错 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以单篇 文章阅读 作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1.设计比较性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如高佳利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学生读完《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四篇童话故事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四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2.设计迁移性问题 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于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如略读课文《刷子李》的群文阅读教学,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3.设计冲突性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为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孔子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请大家再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教学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四、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理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 神话故事 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神变化而来的……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语文教学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的不理想的效果走向“多快好省”的行之有效的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4、5、6期. [2]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7、8、9期. [3]新课程导学.2013年10、11、12期. [4]学苑教育.2013年1、2、3期. 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篇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阅读数量,可谓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倡小学生进行多种类文章的阅读,从而能够大大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升。本文在分析了小学群文阅读的意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人们的日常阅读活动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即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多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效果,弥补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实施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多篇相互关联的文章。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新的拓展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数量和速度的培养以及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于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其具体意义如下。 (一)合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阅读多篇与教学相关联的文章。通过尽可能多的阅读来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模式,也是一种值得传承的宝贵 经验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中的课文阅读十分重视。但是,仅靠教材的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小学共有 语文教材 12册,大约每册含包30篇课文,以每篇500字来计算,小学语文教材的总阅读量大约为15万字,用6年阅读这些文字显然不够。实行群文阅读教学,可使得学生在一堂课当中能够阅读大约五篇文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拓展阅读覆盖面,从而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恰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诞生。为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就要培养出 快速阅读 的能力。作为一种技能,快速阅读需要进行长期的培养与训练。而目前通行的语文教学,按照教学计划,一篇大约500字的精读课文一般需要花费两个课时,即使是略读课文也得需要一个课时,这种缓慢的阅读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阅读大约五篇文章,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阅读的速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能,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目前国内小学的语文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解一篇课文要花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读完了,也基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教师在剩余的时间内只能不断提问、不断讲解,学生也只能被动回答、被动听讲,由此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一堂课中可让学生阅读大约五篇文章,且内容多样,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陈述、多倾听,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产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读得更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的建议是,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重视朗读和默读。目前我国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集中在某节课上的某篇课文中,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有感情的朗读,可谓是一种精读与朗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方式。虽然精读的优点很多,但是群文阅读,更容易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让学生读到不同风格的作品,并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式来实现阅读的多样化,使略读和默读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进行深入阅读提供了可能。 二、小学语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阅读文章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筛选好文章,通过确定一个主题而将多篇具有相关内容的文章集聚起来,进而避免了阅读内容的杂乱无章。教师可依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从中找出阅读主题。群文阅读教学的形式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等,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背景和表达方式等多角度地筛选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择阅读材料。 (二)根据结构层次来设计和组合文章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然后才是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指导方法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福尔摩斯的推断》时,我发现学生对福尔摩斯特别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福尔摩斯的文章。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收集如《开天辟地》、《女蜗补天》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其次,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成为众多小学生童话梦中的主人公;近两年,《哈利•波特》、《魔法学校》这样的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教师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3.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我们重视加强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要求写读书笔记。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3.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们开设大阅读课。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阅读时有老师及时的点拨、引导,提高阅读的效率。4.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首弓小学黄家民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这句话展开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篇课文也就读懂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⒈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太阳、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 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 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对阅读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感悟。这样,学生便会对课文中自己感悟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同学说,愚公就是很愚蠢,理由有二:一、这是一座山,不是轻易就能移动的,再说,即使要移,也不是少数人能做到的事,要宣传,让所有的人都来帮你。二、人类不能征服自然,要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学生这种独特的思考我们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老话题,早有定论。阅读多、阅读广泛促进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也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时代在发展,电视、录像、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深深吸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因而学生厌读课外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老师比较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但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不问不管。即使向学生发出课外阅读的号召,也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当前,对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师无从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即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两年内突破认识1173个常用字的界限,达到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识字量,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阶段(中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第三阶段(高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实验对象的确定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但是,考虑到师资、时间与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问题,我们决定分阶段定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级是随机抽样确定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级情况基本一致。 (二)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为主,并与教育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相结合,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践、反思、分析、不断调整,使课题研究稳步实施。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阶段的初步成果,并通过文献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理论依据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突破阅读关。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阅读” 为“我要阅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四、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二、列出清单的阅读习惯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三、晨起早读的阅读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四、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五、有的放矢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六、写读书卡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七、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参考文献:张培秀。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2012(01)。浅谈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小学生阅读名著的调查报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语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却是无限的。课外阅读为人的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小学生六年时间只读十二本教材,阅读量至少、阅读面之窄令人着实不安。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四十五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丰富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必将落空。教学应立足于课内,引向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阅读量,运用在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养成自觉、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作为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的拓宽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于XX年6月年在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三年级作了一项关于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又召集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旨在通过这一扇窗口了解本地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更有效地展开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这次调查我从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兴趣、时量、内容、习惯、方式方法入手,共发出98份份调查问卷,其中三年级五班学生48份,三年级一班10份,三年级二班学生10份,三年级三班学生10份,三年四班学生10份,三年级六班10份。收回98份,全部为有效问卷。一、目前环境下小学生课外阅读乐观的方面: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很大,但是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还有着比较正确的看法,主观认识的端正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具体结果如下:1、阅读目的较正确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 %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一名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帮助或有负面影响。在所调查的学生中, %中生认为读课外书籍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完 成老师的任务,看一些书籍;还有的学生认为看课外书籍纯粹是为了消遣,的学生完全出于兴趣。2、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浓厚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强烈,有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弱,对读课外书一点也没兴趣的学生没有。%的学生利用午休、放学后等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充分利用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读书。的学生是在放长假期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随时都在读书。3、阅读内容较为广泛从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种类繁多,有中外名著类、小说类、科幻小说、自然科学类、童话寓言、卡通漫画以及学习辅导资料等。多数学生兼爱几种,这反映了小学生的多方面了解社会的要求,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读物,关注自然科学,了解科技发展等,对于他们的智慧、情操、审美趣味等的培养无疑是极大的帮助的。4、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正确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支持的占;有时赞成有时反对的的占;家长不闻不问的占;反对的仅占到。家长虽然态度正确,但对课外阅读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怎样保证课外阅读的高质量、高效率等方面,还缺少实践。二、目前环境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1、阅读量减少阅读量的减少主要表现为阅读时间量偏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措施后学生休闲时间增加,但用于阅读课外书刊的时间偏少,这是阅读时间的相对减少。学生除上学、做作业、做家务、休息时间外,平时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在1-3小时(周六、周日倍增),但经常阅读书刊的学生1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的学生有; %的学生达不到半小时阅读,有的学生几乎不阅读课外书。 共6页,当前第1页2、阅读兴趣感性化——阅读情趣及品味下降阅读兴趣与品味是关于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以及读物内容、属性与类型方面的评价指标,以高低为尺度。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不一,对读物内容、性质、类型的选择就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三年级小学生喜欢阅读书刊的类型依次为:卡通、漫画;童话、寓言故事;世界名著;自然科学;学习辅导资料;科幻小说。阅读方式多为:边读边做笔记、卡片或摘抄的仅占16.9%;匆忙的、走马观花式的占11.0%;对喜欢的书或内容反复读的占62.3%;其他方式占12.5%。还有的学生认为看了影视剧就算读了书。阅读类型以卡通化、“快餐文化”、大众通俗文化为主,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生活和休闲。阅读情趣感性化、浅层化,冷落科技书籍现象十分明显。读书过程中,缺少有效监控,粗读、泛读多,精读少。片面强调重感官享受的“快乐阅读”,导致学生很少沉下心来去想、去感悟,阅读质量不高。细读畅销书的多,精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少。像《老夫子》、《米老鼠》这类漫画畅销书,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阵阅读商潮。相反,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国外经典作品等等,如果不“强制”,学生对此的阅读就很粗浅。因为学生觉得通过影视比泛泛“看”书有意思,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名著就显得没意思,很枯燥难懂。4、阅读的随意性、无序性据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根据同学推荐和媒体广告宣传选择读物的占51%;根据老师推荐和课本要求选择的占;根据家长要求选择的占。主要体现在:追踪读流行。有些学生跟着书店的广告走,同学中流行什么读什么,读了什么就谈什么。读书缺乏个性、缺乏主见。热衷读休闲。小学生偏向于读那些情节简单轻松、人物滑腻有趣之类的休闲书。读休闲的书比较轻松,这是事实,但热衷于读这类书,只能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获,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和达到新的境界。不喜欢与人交流。小学生在一起不大喜欢谈论名著,与家长交流体会课外阅读心得的有35.9%;不交流或偶尔交流占到64.1%;。由此看来,能够给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指导的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大,最适宜熏陶学生阅读能力的家庭未能提供相应的环境,于是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必然是逮到哪本是哪本,完全跟着感觉走。纯粹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学习任务。有些同学读书,目的很单一,就是为了在作文时或讨论发言时,引几句名言,背几联古诗,露一露,以显示自己的博学。这种人读书往往不大注意书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他们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探得书的精髓,也难以陶冶性情,培养气质。为了作文,只读习作。有些同学读课外书,主要就是读《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全国获奖作文集》一类的书,以为读这种书帮助最大,可以直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阅读与写作、计算是人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认知文字符号世界、发展智慧和提高素质的三大基石。自有文字的历史以来,阅读为人类文化与文明成果的积累、传递与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道德、智慧等精神价值的继承、拓展、提升、弘扬建立了丰功伟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有读那些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才能摆脱“学生腔”,不断走向理性,走向成熟。然而,在信息如潮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的时代,阅读这种与文字文化同龄的原始认知方式是否因其费时耗力的特点而落伍于信息社会匆匆的时代的步伐便需要“离休”静养或退出历史舞台呢? 共6页,当前第2页答案是否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虽然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阅读毕竟是一种与文字文化相始终的人类保持与发展自身所创造的文化与文明的基本方式。阅读之于文化,犹如行走之于生活。虽然现代人有舒适快捷的代步方式,但步行绝不可少,否则生命便失去许多意义与自由。阅读缺乏或阅读减少,热衷于时尚杂志、卡通漫画故事,因而疏远文学名著;热衷流行音乐、港台影视而冷漠书刊。长此以往,基础文化素质赖以发展的阅读渠道萎缩,必然造成提供“营养”的文化知识的不足,进而导致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下降。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民族的希望。小学生的阅读退化,不仅是阅读时间、阅读内容的减少,也不仅是课外对文学名著的冷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习与认知核心和精髓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审美的失却!而这才是课外阅读问题的危机的实质所在,是民族基础文化素质退化的根源,也是青少年阅读退化现象的最大隐忧。三、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施的策略1、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课外阅读氛围在对待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上,采取禁止的态度是错误的,而顺其自然,或靠环境的自然熏陶,想读就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很危险的。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固定专门场所,学生应在语文教师的密切关注下进行课外阅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于血缘和伦理道德关系,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有权威性的,因此,家长在对待子女的课外阅读问题上,要与学校保持和谐一致。(1)召开家长会,邀请班级中在孩子教育上,尤其是善于引导孩子阅读书籍的家长讲一讲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改变家长“唯分数第一的思想”。通过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从而支持孩子课外阅读,为孩子创造阅读条件,布置家庭阅读空间,购买课外书籍,营造阅读氛围。(2)设立图书角、办有关读书的板报、手抄报等方式营造班级读书氛围。班委会拟定相应的图书借阅制度和图书管理办法,由小小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每天开展图书借阅活动。把每天中午到校后的时间作为读书时间,由每天的值日班长负责监督。相信,学校、家庭二者应密切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积极地去关心、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才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它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3)沟通交流,树立学习榜样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方面,从情感上激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使学生又一种强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内驱力。因此,教师首先要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同行者。教师不仅要阅读教育类专著以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阅读文学名著提升自己文学素养,更要阅读贴近儿童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外阅读评价上下功夫,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共6页,当前第3页2、推荐好课外阅读的书目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指导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浩瀚的中外文学,发展艺术上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信念等。课外阅读在丰富知识、提高涵养、培养兴趣等方面弥补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有限性。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探讨选择课外读本的标准。它应该包括知识教育价值、文学教育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审美教育价值。因此,科学地推荐课外书,应该在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指导下,注意课外读物体裁和内容的丰富性,体裁上应有故事、传说、童话、寓言、传记、日记、游记、科幻小说等等,内容则应该涉及文学、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各个领域。小学阶段的阅读应着重于“博”,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博”既指阅读数量之多,也指阅读范围之广,种类之全。大学阶段再在“博”的基础上精读。从此次调查中发现,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低中年级学生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女同学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男同学则对史地、体育、科学方面感兴趣。因此教师要举办好书推荐会,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精彩片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简要讲一些学生闻所未闻的知识设制悬念等,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课外读物的推荐上,语文教师要把握好阅读量的问题。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吕叔湘先生认为学生每天至少要读3000-5000字,才能形成起码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在西方教育中,对培养学生习惯,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才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那么,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哪些呢?(1)养成利用空余时间坚持阅读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在55年前就向大家介绍了发达国家的人们如何爱读书。他说:“一些文化发达的国家,他们的人民是如何地爱好读书,学问家不必说,就是商店的店员,工厂的工人,也都视书如命,得空就读书成了习惯。”根据美国专业快速阅读网站列出的数据做一个估算:一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要费点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10万字的书,每天读一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最少也可以读10本。再加上两个假期,以8个星期算,每天读3个钟头,3年就可以读30本。所以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2)养成专心、诚实读书的好习惯读书不能贪图博学的虚名,应当出于自愿,当成一种需要。叶圣陶说:“在读书时,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纵观大意的,能够纵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习惯,也就差不多了。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共6页,当前第4页(3)养成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习惯养成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习惯很重要,因为面对出版物中鱼目混珠、美丑同在的状况,一定要认真审慎地选读品位高、质量好的书才能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再说,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的确有限,实在不容随意耗费。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地择优阅读。读科学著作要读最新的,读文学作品要读名家名篇,读哲学著作要读传世经典。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择优阅读就像“跑进仓库就得注意拣选,非取那最合用的东西不可”,“霉的、烂的、不合用的”一概不取。叶先生在谈课外读物时候还特意为我们提供了可供阅读的四类书。它们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关于修养的书,如伟大人物的传记,学问家事业家的言行录”,“供欣赏的书,小说、剧本、文集、诗歌”,“供临时需要的书。如预备练习游泳之前,去看一些讲游泳方面的书;当社会上发生了某种问题的时候,去看一些关于某种问题的书。”当然,我们也“不要定下‘这不许看,那不许看’的禁令”,而是把“取缔书报的心思和力气移用到培养学生识别力的方面去。”事实告诉我们,学生是非常喜欢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养成有选择的阅读习惯何等重要。(4)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想到了什么,随时把它记下来而所写的文字。想的时候往往比较乱,比较肤浅;写下来就非有条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所以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读书笔记或者采用列表的形式或者采用杂记的形式,可以根据所读的书的性质而定。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比如,马克思读书就常在书上画线或做读书笔记,隔一些时候,又要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那非常强而精的记忆。不少人“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懒于做读书笔记,这是很不好的阅读习惯。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阅读时记笔记,才有利于将手脑活动与思、看、忆配合在一起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记笔记的形式除了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列表”“杂记”而外,还可以是摘录名言警句和成语典故、梗概提纲、简短书评乃至心得体会,此外还需要把作者的姓名、书名或篇名、出版的时间地点记清楚,以便日后查找。4、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读书方法,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学生需要知识,渴望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而许多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为此,我安排每周一节以课外阅读为主的晨会课,以保证每天有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课外阅读。(1)注重课内—外阅读整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注意读书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既要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少讲多读,给学生留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2)处理好作业与阅读的关系。教师布置作业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题海战术,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广泛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外,教师也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从而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共6页,当前第5页(3)减少课外阅读的功利目的。其实人天生就是爱看书的,只是我们过多地增加了功利目的,才使得读书变成了“苦差使”。在阅读初期,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孩子有成功的满足的感受,不应强调多多少摘抄,写多少读书笔记,可举行“读书会”,让孩子交流读书的体会,通过教师朗读节选作品了解全部作品,通过教师讲故事激发孩子阅读的欲望。(4)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一是阅读方式多样化,如默读、朗读、涌读、精读、略读等,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阅读方法;二是边读边思,勾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三是合作中阅读,阅读后要与别人交流讨论;四是有选择地阅读,要自觉抵制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对身心健康不利的读物;五是在实践中阅读,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如在作文、班级黑板报、文艺活动等,不断提高阅读质量。5、 配合课外阅读开展活动,狠抓落实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提高课外阅读的水平,教师可以引导开展阅读后的活动。利用课堂五分钟演讲促使学生精读课外优秀文章。具体的做法是:用课堂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把最近读到的、觉得有价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讲的方式向同学作推荐介绍。介绍包括:作者介绍、作品价值、内容概要或基本观点、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精彩片段和若干感想。每堂课按坐位依次轮流,每学期至少一次。每次演讲后,老师要言简意赅地做些点评。点评方式丰富多样,具有个性,完全是一种生活化的阅读,是一种平等的切磋交流。每次演讲,要求学生反复研读,广泛收集材料,写成底稿。演讲时可以有提纲,鼓励“脱口秀”。个别程度较低的,允许“照本宣科”。课后帮助同学修改、充实、完善底稿,然后全班传阅,使学生演讲一次就经历一次深刻的精神成长过程和语文能力全方位的训练。我不满足把阅读仅仅当作技能,而是用它来点亮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让他们获得满足感、解放感、提升感,释放无穷精神的能量,推动学生阅读的自我进步,精神成长。这次活动促进学生读书时精与博结合起来,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逼迫教师不得不去广泛的阅读,深入地思考。 另外,可以召开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心得报告会,发动学生自办小报,自编手抄书(学生创作的童话、寓言、诗歌、小小说),写读书笔记,写书评;还可以展开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手抄书评展、“我的阅读书目”评展、读书笔记、作文评展等。除此以外,每个班级还可自己办图书角、阅报栏。发动学生集体订阅报纸,发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学生捐献图书。这样,在学生中就不难形成爱书、读书、买书(用节省的零花钱)的良好风气。狠抓落实。统一指导课外阅读的时间要落实,保证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对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作业量,增加阅读时间;检查落实,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使学生养成习惯;并且及时表扬先进,扩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研究型的教师是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我们全社会的努力,我们才有望开辟小学生阅读的新局面,我们才能有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促进自己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