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土木工程学报排版要求

发布时间:

土木工程学报排版要求

那是文件格式不对,进行格式转化后,就可以。

导读:在土木工程学报杂志上投稿之后,接下来就是到了审稿的环节,由于土木工程学报杂志投稿的稿件量大,可能审稿的时间就要长一些,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作者的使用,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流程、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周期,供大家参考。论文在土木工程学报杂志上投稿发表论文的时候,都会有一段过程,而这个过程我们就叫做审稿,最近也是有大部分读者对于中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的审稿流程和审稿周期的问题感到特别的疑惑,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流程、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周期,供大家参考。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流程土木工程学报杂志是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创始于1954,杂志的期刊级别是:核心期刊,属于月刊,并且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土木工程学报杂志杂志对来稿质量要求很高,因此退稿率也较高,但是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编辑部的审稿效率很高,不会耽误作者时间,作者可以根据专家给的审稿意见认真修改,具体的审稿如下:1.在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官网注册投稿,稿件审理状态随时在线查询。2.投稿→汇款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费(50元)→初审→外审→编辑审阅→通知录取→汇款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版面费(每页450元)→校对→刊登。3.文稿经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编辑部专家审定后录用的,刊登前两个月会通知作者。注:凡收到土木工程学报杂志收稿通知后3个月内未收到对稿件的处理通知,则说明该稿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改投他刊,须来信(挂号)与土木工程学报杂志联系。否则因此造成的损失,由作者负经济责任或其他责任。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开通在线查稿系统,如需查询请登录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网站凡退回作者修改的稿件必须严格按照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稿约要求及退改意见修改,务请2个月内修回并通过网上发回至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编辑部将随修改稿一并寄出。如因他故(例如补充资料、实验或另做实验等),超过时限,以新稿处理。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周期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目前为核心刊物,级别很高,杂志每个月的12日和28日为出版发行,期刊从收到稿件到发出稿件的处理通知具体时限为2个月。文章录用后,编辑部会通过邮件或者是电子录用通知书的方式回复信息。在确定收到编辑部的用稿通知之后,土木工程学报杂志会给作者发送确认刊登的具体相关信息。如已向土木工程学报杂志投稿,请耐心等待。

我有土木工程学报的期刊论文。可以作为模板。 所有来稿均要求网上投稿,在学报主页点击“作者在线投稿”,注册后登录即可开始投稿。来稿要求主题明确、结构严谨、数据可靠、文字简炼。本刊审稿周期6个月,请勿一稿多投。本刊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所有来稿进行检测。 署名者应为稿件执笔人或稿件内容的主要责任者,本刊拒绝不当署名行为。文后请附所有作者姓名、出生年、学历、学位、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主要从事技术工作领域、重要学术成就。通信作者的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等信息请务必填写完整,以便编辑部与作者联系。 正文前应列有300~400字的中文摘要、150~200个单词左右的英文摘要及作者单位英译名,并列有中、英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英文关键词下列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E-mail。摘要写作应符合本刊标准,撰写前请阅读《摘要写作要求》。由于文摘的写作质量关系到Ei收录和检索,请作者务必重视。 首页脚注附基金项目及编号、第一作者姓名、学历、职称。 来稿包括图、表,一般不超过7000字(约页印刷页)。稿中所附图及表格应放在正文中,文稿中所有图题、图注、表题均为中、英文对照。表格用三线表。来稿要求为word文档,且文件大小应控制在1M以内,特殊情况可放宽到3M(例如图比较多的情况下)。采用jpg格式的图片可以有效节约文件大小。 正文用五号宋字体,双栏打印,每栏23字每页45行。 来稿文字、科学名词术语和计量单位符号应符合国家现行方案、规范和标准,国家无规定者应合乎专业习惯。 参考文献限于作者亲自阅读、本文明确引用、公开发表或有案可查者。文献全部列于文后,按文内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在文内相应引用位置注明序号。文献著录项目如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2)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连续出版物题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专著、论文集中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 (4)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主要责任者.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 (5)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6)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获取和访问路径 外文文献著录规则同上。中国人名字按照姓前名后著录。外国人姓名也按“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著录,如 著录为Smith J C,连姓者如著录为Bate-Smith E C。 中文文献后请加英译文,并在最后加注(in Chinese)。如:蓝柳和,谢康和.成层软黏土地基黏弹性一维固结半解析解[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4):105-110(Lan Liuhe, Xie Kanghe.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of one dimension visco-elastic consolidation for layered soft clay[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3,36(4):105-110(in Chinese)) 注: ① 文献类型标识代码:M­—普通图书,C—会议录,G—汇编,N—报纸,J—期刊,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 ②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代码:MT—磁带,DK—磁盘,CD—光盘,OL—联机网络。 3. 本刊对刊用稿件有权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不能按本刊意见进行修改的稿件,本刊有权不予采用。 4. 来稿采用与否,均通知作者。审稿期间作者可采用“作者查稿系统”查询稿件当前处理状态。在收到编辑部的录用或者退稿通知之前,请勿就审稿意见提出讨论。本刊审稿流程:收稿→分稿→一审→二审→三审→退修→发录用通知→审英文→待刊,其中在审稿的任何阶段未通过都会及时发退稿通知,以免影响作者另投他刊。 5. 来稿一经刊用,赠第一作者该期学报四份,并按标准一次性支付本文的发表和数据库收录稿酬。 6. 根据中国科协学会部[1988]科协学发字第039号文,我刊对采用的稿件收取一定的版面费,作为办刊经费来源之一。 7. 本刊对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理事和会员以及本刊理事单位成员所投稿件在审稿通过后给予优先考虑,并计划于2008年开始在学会网站免费为学会理事、会员和学报理事提供全文浏览服务。

土木工程学报电子版

导读:在土木工程学报杂志上投稿之后,接下来就是到了审稿的环节,由于土木工程学报杂志投稿的稿件量大,可能审稿的时间就要长一些,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作者的使用,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流程、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周期,供大家参考。论文在土木工程学报杂志上投稿发表论文的时候,都会有一段过程,而这个过程我们就叫做审稿,最近也是有大部分读者对于中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的审稿流程和审稿周期的问题感到特别的疑惑,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流程、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周期,供大家参考。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流程土木工程学报杂志是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创始于1954,杂志的期刊级别是:核心期刊,属于月刊,并且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土木工程学报杂志杂志对来稿质量要求很高,因此退稿率也较高,但是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编辑部的审稿效率很高,不会耽误作者时间,作者可以根据专家给的审稿意见认真修改,具体的审稿如下:1.在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官网注册投稿,稿件审理状态随时在线查询。2.投稿→汇款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费(50元)→初审→外审→编辑审阅→通知录取→汇款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版面费(每页450元)→校对→刊登。3.文稿经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编辑部专家审定后录用的,刊登前两个月会通知作者。注:凡收到土木工程学报杂志收稿通知后3个月内未收到对稿件的处理通知,则说明该稿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改投他刊,须来信(挂号)与土木工程学报杂志联系。否则因此造成的损失,由作者负经济责任或其他责任。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开通在线查稿系统,如需查询请登录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网站凡退回作者修改的稿件必须严格按照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稿约要求及退改意见修改,务请2个月内修回并通过网上发回至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编辑部将随修改稿一并寄出。如因他故(例如补充资料、实验或另做实验等),超过时限,以新稿处理。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审稿周期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目前为核心刊物,级别很高,杂志每个月的12日和28日为出版发行,期刊从收到稿件到发出稿件的处理通知具体时限为2个月。文章录用后,编辑部会通过邮件或者是电子录用通知书的方式回复信息。在确定收到编辑部的用稿通知之后,土木工程学报杂志会给作者发送确认刊登的具体相关信息。如已向土木工程学报杂志投稿,请耐心等待。

混凝土路面板相似理论与损伤诊断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诊断与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与综合抗灾设计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场地震作用下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平板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控与损伤机理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现代结构拟动力地震模拟协同试验方法与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二负责人) 冷拔低碳钢丝非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用研究,1989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闭环数控的研究与应用199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网状配筋砖墙结构性能研究,199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冷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199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199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子结构技术及其在高层结构动力试验及分析中的应用,1996年,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结构体系受力性能和推广研究,1997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斜拉桥小曲率半径环向预应力体系试验研究及应用,200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张望喜,易伟建,王力力,黄亮雄,文双武,.连续梁桥拓展多跨双曲拱桥的分析与控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1).[2]刘霞,易伟建,.钢筋混凝土平面构件的配筋优化[J].计算力学学报,2010,(1).[3]尹犟,易伟建,胡其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评估新方法[J].工程力学,2010,(3).[4]尹犟,易伟建,.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随机地震动模型研究[J].工业建筑,2010,(2).[5]孟一,易伟建,.PVDF应力传感器的设计、标定及其在混凝土冲击试验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6]易伟建,李浩,.基于贝叶斯网的结构延性需求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9,(11).[7]肖岩,易伟建,.结构实验学的发展[J].建筑结构学报,2009,(6).[8]农金龙,易伟建,黄政宇,.超微掺量水溶性高分子粉末在砂浆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9,(10).[9]易伟建,尹犟,.基于位移及滞回耗能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0]谢献忠,易伟建,陈文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动力识别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7).[11]农金龙,易伟建,黄政宇,彭勃,.聚合物乳液砂浆的粘结养护特性及其粘结性能[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2]张海燕,易伟建,.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简化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4).[13]张望喜,易伟建,肖岩,刘蒙,张胜军,.“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教学楼框架与楼梯共同工作性能[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2).[14]易伟建,吕艳梅,.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梁受剪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4).[15]尹犟,易伟建,.考虑竖向地震效应的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J].工业建筑,2009,(5).[16]易伟建,周云,李浩,.基于贝叶斯统计推断的框架结构损伤诊断研究[J].工程力学,2009,(5).[17]农金龙,彭勃,黄政宇,易伟建,赵雷,.丁苯砂浆界面粘结及强度试验分析[J].建筑结构,2009,(4).[18]张颖,易伟建,谭平,周福霖,.大震下中间层隔震体系的随机动力可靠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9]周云,易伟建,.基于遗传退火混合算法的弹性地基上框架结构参数识别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9,(1).[20]张海燕,易伟建,.基于位移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1).[21]易伟建,蒋蝶,.Pushover分析中抗力曲线的概率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1).[22]易伟建,周云,覃廖辉,.大底盘双塔楼高层建筑的随机振动测试及模型修正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2).[23]任宜春,张杰峰,易伟建,.基于改进L-P小波的时变模态参数识别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9,(3).[24]余东,易伟建,.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的优化设计[J].中外建筑,2008,(12).[25]易伟建,刘翔,.动力系统模型阶次的确定[J].振动与冲击,2008,(11).[26]田明革,易伟建,.施工期混凝土时间效应数值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5).[27]谢献忠,易伟建,王修勇,陈文新,.结构损伤诊断与系统时域辨识研究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28]黄靓,易伟建,汪优,.最优实验设计的改进随机进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27).[29]田明革,易伟建,李云,.施工期混凝土结构逐层叠加分析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3).[30]田明革,易伟建,.施工期混凝土时间效应增量型数值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张海燕,易伟建,.强度需求谱与延性需求谱之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32]易伟建,段素萍,.带裂缝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特征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3).[33]黄靓,易伟建,汪优,.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的改进响应面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8,(2).[34]易伟建,雷国强,.锈蚀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承载力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5]田明革,易伟建,.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收缩性能随龄期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1).[36]张海燕,易伟建,.等效成二自由度体系的规则梁式桥概率地震需求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8,(2).[37]任宜春,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的多尺度参数卡尔曼滤波方法[J].工程力学,2008,(5).[38]尹华伟,易伟建,.模拟P波向无穷远域传播的一致边界[J].工程力学,2008,(2).[39]易伟建,李鹏,.纤维约束混凝土轴心受压方柱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8,(3).[40]易伟建,周云,曹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静动力实验研究及刚度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1).[41]李鹏,易伟建,.钢套管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7,(1).[42]谢献忠,易伟建,王修勇,禹见达,.基于虚拟响应信号的结构参数时域辨识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7,(6).[43]张望喜,易伟建,陈友坤,谢小安,.双参数地基推力长桩的水平位移解析解[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4).[44]张望喜,易伟建,谢小安,陈友坤,.非均匀地基上自由梁的刚体模态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7,(4).[45]张望喜,易伟建,.刚性路面接缝传力杆挠度解析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46]李鹏,易伟建,.多水准位移能力谱抗震设计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47]王力力,易伟建,何庆锋,.考虑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影响的梁的固有频率计算[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5).[48]易伟建,何庆锋,肖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5).[49]张望喜,舒浩华,易伟建,肖岩,陈友坤,谢小安,.某厂化学装置爆炸对设备房结构的损坏——调查与模拟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4).[50]黄靓,易伟建,汪优,.计算机试验的分步优化设计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51]易伟建,孙晓东,.锈蚀钢筋疲劳后静力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7,(9).[52]易伟建,李浩,.钢筋混凝土柱的“强剪弱弯”可靠性区间分析[J].工程力学,2007,(9).[53]易伟建,段素萍,.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7,(3).[54]任宜春,易伟建,谢献忠,.地震作用下结构时变物理参数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4).[55]易伟建,蒋蝶,.一种基于滞回耗能的改进pushover分析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7,(3).[56]赵新,易伟建,徐圣,.钢筋混凝土梁锈蚀损伤定位与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7,(8).[57]周云,易伟建,.用PolyMAX方法进行弹性地基板的实验模态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7,(7).[58]任宜春,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的分频段加权辨识[J].工程力学,2007,(6).[59]易伟建,张冰,.近场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损伤机理[J].自然灾害学报,2007,(2).[60]李立峰,邵旭东,易伟建,张欣,.扁平钢箱梁局部稳定模型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7,(3).[61]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桥面沥青铺装层间应力分析简化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7,(6).[62]周云,易伟建,.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的参数识别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6).[63]易伟建,周云,张望喜,.弹性地基板模态试验及地基动参数识别[J].中国公路学报,2007,(2).[64]任宜春,易伟建,.非线性系统识别的小波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7,(3).[65]王力力,易伟建,.斜拉索的腐蚀案例与分析[J].中南公路工程,2007,(1).[66]任宜春,易伟建,谢献忠,.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7,(2).[67]易伟建,孙晓东,.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3).[68]周云,易伟建,.带减振圈斜拉索的参数识别及损伤诊断研究[J].中外公路,2007,(1).[69]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钢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抗剪问题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2).[70]易伟建,周云,.基于高阶局部模态的弹性地基上框架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1).[71]尹华伟,易伟建,.简化桩模型在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黄立葵,余进修,孔铭,易伟建,习宇,.路面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3]易伟建,向洪,.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工作应力的测试与分析[J].工业建筑,2007,(1).[74]易伟建,李鹏,.轴心受压砌体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2).[75]黄靓,易伟建,汪优,.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4).[76]尹华伟,易伟建,刘艳,.有限元-界面元混合模型及其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7]易伟建,吴高烈,徐丽,.模态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的贝叶斯方法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6,(6).[78]金波,赵跃宇,冯锐,易伟建,.横撑对斜拉拱桥稳定性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79]易伟建,吴高烈,徐丽,.基于结构高阶局部模态的损伤诊断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6,(4).[80]杨天春,易伟建,鲁光银,黄华林,.预应力T梁束孔管道压浆质量的无损检测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6,(3).[81]谢献忠,易伟建,刘锡军,禹见达,.非线性时域识别方程的不适定性与正则化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5).[82]赵锋军,易伟建,李宇峙,.桥面沥青铺装设计新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6,(10).[83]周云,易伟建,.斜拉索截面信息未知时的刚度识别及索力计算[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84]刘霞,易伟建,沈蒲生,.钢筋混凝土深梁的拓扑优化模型[J].工程力学,2006,(9).[85]徐丽,易伟建,吴高烈,.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参数的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4).[86]徐丽,易伟建,.应变模态在框架结构节点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6,(2).[87]任宜春,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识别研究[J].工程力学,2006,(8).[88]徐丽,易伟建,吴高烈,.结构局部损伤诊断的应变模态方法——分析与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6,(3).[89]易伟建,张颖,.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弯矩增大系数[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90]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邵腊庚,吴国平,.钢桥面铺装环氧防水粘结层材料与结构试验研究[J].公路,2006,(7).[91]尹华伟,易伟建,魏红卫,.横向推力单桩的动力非线性分析[J].工程力学,2006,(7).[92]徐丽,易伟建,吴高烈,.混凝土框架柱刚度变化识别的应变模态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3).[93]张海燕,易伟建,.结构随机延性需求谱的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06,(6).[94]易伟建,何庆锋,肖岩,.工程结构试验数据库模型设计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易伟建,张海燕,.结构随机延性需求谱的理论研究[J].工程力学,2006,(5).[96]陈周熠,易伟建,赵国藩,林立岩,黄晓晖,.以圆钢管为钢骨的劲性高强混凝土柱的弯矩-轴力相关曲线的数值分析[J].工业建筑,2006,(4).[97]易伟建,赵新,.持续荷载作用下钢筋锈蚀对混凝土梁工作性能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06,(1).[98]杨天春,易伟建,.瑞利波泄漏模式及其“之”字形频散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5,(4).[99]谢献忠,易伟建,刘锡军,.部分输入未知条件下结构动力复合反演的分解算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5,(6).[100]易伟建,杨随新.软土地基上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2).[101]易伟建,赵新.工业厂房柱钢筋锈胀破坏模式及半电池法现场检测分析[J].工业建筑,2005,(12).[102]易伟建,李浩.基于贝叶斯网的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损伤诊断专家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9).[103]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求取道路结构型地层瑞利波频散曲线的方法[J].物探与化探,2005,(5).[104]谢献忠,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时域识别的子结构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5,(5).[105]陈周熠,赵国藩,易伟建,林立岩.带圆钢管劲性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5).[106]任宜春,易伟建.基于小波分析的梁裂缝识别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5,(4).[107]陈周熠,赵国藩,林立岩,易伟建.钢骨为圆钢管的高强混凝土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2005,(9).[108]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GiovanniCascante.瑞利波泄漏模式的模拟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09]陈周熠,易伟建,赵国藩,沙镇平,林立岩.带圆钢管的劲性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承载力及可靠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0]李红雨,易伟建.宽扁梁楼盖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J].中外建筑,2005,(3).[111]张望喜,易伟建.纵横墙协同工作时砌体墙条形基础竖向荷载分析[J].建筑结构,2005,(7).[112]杨天春,易伟建,吴奇.瑞利波“之”字形频散的正演及实践对比[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13]肖岩,胡庆,郭玉荣,易伟建,朱平生.结构拟动力远程协同试验网络平台的开发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3).[114]谢献忠,易伟建.混合遗传算法在结构动力反演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05,(3).[115]杨天春,吴燕清,易伟建.瑞利波泄漏模式与“之”字形正演模拟[J].煤炭学报,2005,(2).[116]易伟建,张海燕.弹塑性反应谱的比较及其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7]冼巧玲,易伟建,丁洪涛.外贴碳纤维布钢筋混凝土偏压柱强度和延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建筑,2005,(5).[118]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道路结构瑞利波频散曲线的快速求解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5,(1).[119]谢献忠,易伟建.全量补偿复合反演算法的改进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2005,(1).[120]杨天春,易伟建,吕绍林.探地雷达数据文件的分割[J].物探与化探,2005,(1).[121]易伟建,易志华.刚性路面板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12).[122]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瑞利波勘探中频散曲线的正演计算[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6).[123]冼巧玲,易伟建,丁洪涛.粘贴碳纤维布(CFRP)钢筋混凝土偏压柱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4,(11).[124]尹华伟,易伟建.结构地震反应Pushover位移形状向量的选取[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125]谢献忠,易伟建.基于周期统计平均的结构动力复合反演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4,(3).[126]管德清,易伟建.焊接钢结构疲劳强度预测的应力场强模型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7]易伟建,马文丽,刘光栋.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振型分解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8]易伟建,刘霞.遗传演化结构优化算法[J].工程力学,2004,(3).[129]谢献忠,易伟建.建模误差对结构损伤识别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的影响[J].振动与冲击,2004,(2).[130]赵跃宇,蒋丽忠,王连华,刘光栋,易伟建.索-梁组合结构的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其内共振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4,(3).[131]钟华,易伟建,袁贤讯.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的地震层剪力[J].建筑结构,2004,(1).[132]李常青,易伟建,刘应龙.忽略填充墙刚度对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6).[133]易伟建,易志华,孙晓立.非线性文克尔地基上的刚性板计算[J].中南公路工程,2003,(1).[134]颜东煌,李学文,刘光栋,易伟建.混凝土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分步算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3,(1).[135]易伟建,徐丽.钢筋混凝土板损伤诊断的动测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3,(2).[136]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刘健行,李跃.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1).[137]易伟建,刘霞.弹性地基梁损伤诊断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3,(4).[138]丁洪涛,易伟建,冼巧玲.碳纤维布(CFRP)加固压弯构件全过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1).[139]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可靠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40]方志,张志田,易伟建.钢筋混凝土箱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几种C_0型单元的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41]张望喜,易伟建.双参数地基上厚薄板通用元与地基参数识别的挠度反分析[J].工程力学,2003,(6).[142]田明革,易伟建.混凝土结构火灾后的检测方法[J].中外建筑,2002,(1).[143]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平稳地震动过程功率谱拟合及收敛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2,(2).[144]易伟建,谭勇翔.钢筋混凝土小偏心受压构件失效概率及对施工质量缺陷的敏感性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2,(5).[145]易伟建,徐丽,郭国会.连续梁桥弹性支承识别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2,(4).[146]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斜拉桥索塔大吨位环向预应力束伸长量试验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2,(3).[147]易伟建,刘霞.混凝土板的裂缝诊断[J].振动工程学报,2002,(2).[148]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大跨度桥梁直接考虑拟静力位移影响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02,(3).[149]张望喜,易伟建.砌体结构墙体抗侧中的剪切滞后问题[J].建筑结构,2002,(2).[150]仇一颗,易伟建,袁贤讯.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计算长度设计方法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51]潘芹,易伟建.卡尔曼滤波在结构物理参数识别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152]李佳,易伟建.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滞回模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153]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斜拉桥索塔锚固区大吨位小半径环向预应力束伸长量分析与研究[J].华东公路,2002,(2).[154]郭国会,易伟建.基于频率进行简支梁损伤评估的数值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155]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索塔锚固区带锚块足尺节段模型试验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1,(4).[156]郭国会,易伟建.基于模态参数进行连续梁损伤诊断的数值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1).[157]易伟建,刘霞.结构损伤诊断的遗传算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5).[158]易伟建,刘霞.混凝土空心板动力损伤诊断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1,(4).[159]黄慧明,易伟建.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S1).[160]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无粘结筋对构件抗弯刚度的贡献分析与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161]易伟建,刘霞.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损伤诊断研究[J].工程力学,2001,(2).[162]袁贤讯,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及轴压比限值的概率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3).[163]颜东煌,李学文,刘光栋,易伟建.用应力平衡法确定斜拉桥主梁的合理成桥状态[J].中国公路学报,2000,(3).[164]徐丽,易伟建.框架结构模型修正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1).[165]罗小勇,易伟建,余志武.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166]易伟建,刘霞.混凝土梁板类构件边界条件识别与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167]郭国会,易伟建,尹娟.南村黄河大桥空心薄壁高墩抗震分析[J].华东公路,2000,(3).[168]康光宗,易伟建.铺板楼盖开裂的原因及预防办法[J].工业建筑,2000,(5).[169]郭国会,易伟建,尹娟.南村黄河大桥空心薄壁高墩抗震分析[J].公路,2000,(7).[170]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平稳地震动过程具分段均布随机频率的谱拟合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4).[171]罗小勇,余志武,易伟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极限承载力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0,(4).[172]康光宗,易伟建.装配式楼盖接缝处开裂的原因及其对策[J].住宅科技,1999,(5).[173]郭国会,易伟建.基于神经网络的框架结构破损评估[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3).[174]颜东煌,文钰,刘光栋,易伟建.斜拉桥的施工最优控制[J].国外公路,1999,(3).[175]刘玉明,易伟建.一种识别结构系统边界条件的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S1).[176]姜海波,车惠民,易伟建.模糊推理方法简化铁路混凝土梁可靠性评估[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177]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地震动相位谱与相位差谱分布特征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78]郭国会,傅余萍,易伟建.基于Kohonen网络的钢筋砼简支梁振型识别实验研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1998,(4).[179]康光宗,易伟建,刘健行.钢筋混凝土水池裂缝宽度计算与控制研究[J].特种结构,1998,(2).[180]曾亚,易伟建,沈蒲生.混凝土路面板模型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5).[181]易伟建,郭国会.神经网络在梁的边界条件识别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182]赵明华,易伟建.圆形和环形截面挡土桩的配筋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83]郭国会,易伟建.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边界条件识别和损伤诊断[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84]程纬,易伟建,刘光栋.斜拉桥柔性索线型分析及快速迭代计算方法[J].公路,1998,(6).[185]康光宗,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板剪弯区段的裂缝宽度计算与控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186]宋章树,沈蒲生,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柱破损检验与评估的理论及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7]王长新,易伟建.带刚臂梁—柱特征值分析及损伤识别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8]周先雁,沈蒲生,易伟建.混凝土平面杆系结构破损评估理论及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9]易伟建,王长新,沈蒲生.混凝土工程结构振动测试实例及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90]沈蒲生,易伟建,王长新.混凝土结构破损评估的动力学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1).[191]王长新,沈蒲生,易伟建.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1994,(6).[192]易伟建,.冷拔低碳钢丝混凝土双向板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1988,(3).

《土木工程学报》创刊于1954年3月,由郭沫若同志题写刊名。1958年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59年至1961年为月刊;1962年起再次改为双月刊。1966年曾改为3个专业分册出版,直至1966年9月文革开始时停刊。1980年5月复刊,出版季刊,96页。199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80页。1997年起由铅排印刷改为激光照排胶印,印刷质量及时效性大幅度提升。1999年由16开80页,改为大16开(A4)80页;2000年至今改为大16开112页;2003年起出版大16开112页,月刊。《土木工程学报》被Ei(美国工程索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网络版)、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等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核心期刊。本刊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首批收录的315种来源期刊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2007年版公布的信息表明:《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在CSCD核心库收录的666种学术性期刊中排名第180位,总被引频次为627次,他引频次546次。本刊也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批收录的统计来源科技期刊之一。2009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指标显示: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08年收录的1723种统计源期刊中,《土木工程学报》总被引频次1876次,他引率,在本学科44种期刊中列第4位,在全部1868种期刊中列第159位;影响因子,在本学科44种期刊中列第5位,在全部1868种期刊中列第227位。2010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指标显示: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09年收录的1946种统计源期刊中,《土木工程学报》总被引频次2162次,他引率,在本学科43种期刊中列第4位,在全部1946种期刊中列第167位;影响因子,在本学科43种期刊中列第5位,在全部1946种期刊中列第218位。综合评价总分,在土木建筑工程类43种期刊中列第3位,在全部1946中期刊中列第192位。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09版)中,本刊2008年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2335次,在“建筑科学”学科中均列第2位。

工程地质学报排版要求

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应该只是初审通过吧,你打电话问一下编辑,是否可以录用,再考虑交钱的事就行可

哥们,每个大学的要求都不一样,就是说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是想借鉴可以给你看我们学校的。

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题目: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题目语意未尽,用副题补充说明。2.论文格式——作者:署名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并了解论文报告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他参加工作的人员,可列入附注或致谢部分。3.论文格式——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4.论文格式——正文: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图2-1;表2,表3-2;附注:1);文献[4];式(5),式(3-5)等.具体要求如下;论文格式——图: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无量纲可以省略),坐标上采用的缩略词或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论文格式——表:表应有表题,表内附注序号标注于右上角,如“XXX1)”(读者注意:前面“”引号中的实际排版表示方式应该是“1)”在“XXX”的右上角),不用“*”号作附注序码,表内数据,空白代表未测,“一”代表无此项或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论文格式——数学、物理和化学式:一律用“.”表示小数点符号,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擞“,”,小于1的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例如94,652应写成94652;.319,325应写成。应特别注意区分拉丁文、希腊文、俄文、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标明字符的正体、斜体、黑体及大小写、上下角,以免混同。论文格式——计量单位:论文中使用的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标准GB3100-82,GB3101-82,GB3102/1-13-82等的规定.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没有相应符号的非物理量单位可使用中文(如“件”、“台”、“人”等),它们可以与其他单位的符号构成组合单位(如“件每秒”的符号为“件/S”)。

学报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土木工程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土木工程界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报道土木工程各专业领域的发展综述,重大土木工程实录,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岩土力学及地基基础、隧道及地下结构、道路及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等专业在科研、设计、施工方面的重要成果及发展状况,同时也刊登建筑材料、港口、水利、市政、计算机应用、力学、防灾减灾等专业中与上述学科交叉或有密切联系的论文报告。本刊办刊宗旨为促进国内外土木工程界的学术交流。

土木工程顶级期刊排名:

1岩土工程学报,2建筑结构学报,3土木工程学报,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5建筑结构,6工业建筑,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中国给水排水,9岩土力学。

《岩土工程学报》于1979年创刊,主要刊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领域中能代表我国理论和实践水平 的论文、报告、实录等。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等收录,被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 One)等海外文摘收录。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期刊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经费资助。

《建筑结构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2010年起为月刊,大16开,112页,至2010年已出版了31卷。

宗旨在报道和交流建筑结构领域中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趋势,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要刊登建筑结构、抗震防振、地基基础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最新进展动态,为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服务。

土木工程专业的顶刊有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工程地质学报。国内高质量期刊有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北大核心、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建筑与土木工程等。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类学术期刊。1983年,《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创刊,2011年,更名为《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据2018年5月23日中国知网显示,《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共出版文献2757篇、总被下载501751次、总被引21250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18年5月《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委员13人,编委45人。

土木工程专业定义:

土木工程主要研究各类土地工程设施的勘测、设计、建造、保养、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进行各类工程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或扩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主要工程设施包含房屋、道路、铁路、管道、隧道、桥梁、堤坝、矿井等。

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排版要求

页边距:上下都是,左右都是装订线:0cm,装订线位置:左方向;纵向页码范围:多页:普通应用于:整片文档

普通的就容易些,普通的难度没有那么大

除了在丰富的稿件中精选出优秀论文外,编辑部还有重点地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和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内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核心科研单位组织了一批高水平论文。这些论文大部分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国家、省(部)级的攻关课题,使得《机械工程学报》对本专业或学科重大信息的首次报道率大大提高,并成为机械类和力学类双学科核心期刊。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报道,在机械、仪表工业类191种期刊中确定了42种为核心期刊,而《机械工程学报》在其中排序第一;在力学类核心期刊中《机械工程学报》也有一席之地。1996年《机械工程学报》刊登的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占,1997和1998年均为(根据发表的每篇文章首页的标注统计而得)。《机械工程学报》刊登的论文大部分达到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并已成为评定博士点、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科研成果和晋升职称等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论文效果反映表统计表明:《机械工程学报》刊登的论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单位奖励的占。

1.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具体设置有特别策划、本刊专访、行业动态、产品大观、路面机械与施工技术、养护机械与施工技术、压实机械与施工技术、桥梁机械与施工技术、隧道机械与施工技术、土石方机械与施工技术、专题讲座等栏目;稿件方面也...

2.农业机械学报

同时还将及时提供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举办的国内外学术活动信息。 《农业机械学报》可供农机乃至机械行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科研单位的有关人员阅读参考。多年来《农业机械学报》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

3.机械工程学报

两刊的正文均采用双栏排版(可到《机械工程学报》工作平台首页的“下载中心”下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投稿模板、《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投稿模板)。 题名题名应概括文章主题、简单明了。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