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河道治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规划;自然景观;防洪安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河道的改造治理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但是这些河流的建设大多放在防洪抗旱上,或考虑园林建设,而把河流改造成单一的型式,致使河流的自然面貌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探讨城市河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城市河道治理规划措施,旨在为了提高城市河道综合效益、完善城市功能。
1 城市河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河道被占用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河道空间减小,水面缩窄,河道行洪能力降低,在没有治理以前,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2)部分河道被填埋覆盖,造成河道水面减少。例如,某市区南部一条排涝河道,因城市规模的扩张,在20世纪90年代,被开发成暗河,河面被水泥板覆盖,河道功能也被改变成排污专道。
(3)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实施建设滞后,致使大量污水进入城区内的河道,河流水质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城市污水集流系统完备之前,河道仍然承担排放污水的功能。因此,水的问题常常影响城市环境。
(4)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水量减少,人为干预严重,导致天然河道大量丧失,生物的多样性条件被破坏,天然食物链脱节,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5)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内地表被大量的混凝土、沥青等硬质铺装,导致不透水地面增加,地表径流量的增加,洪涝灾害频发,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 城市河道治理规划要点
一般的河道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总平面规划、横断面规划、护岸护坡规划和辅助建筑物规划等内容,因此,做好河道治理规划的前提是对上述关键内容做细致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效 体现河道治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河道规划的基本依据是设计洪水,河道堤防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安全。但不同河段的防洪标准不一,这主要取决于相应河段的防护对象。防护对象包括城市、乡村、交通运输设施等。这些标准主要作为河道治理规划的水利计算依据。
2.1 平面布置规划
城市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甚至影响一个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因此,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一般以城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避免新建的堤防、护岸工程侵占行洪断面,阻碍行洪,抬高水位,加重损失,尤其是处在山丘区的城市。
(1)避免建造丁坝,对确定需要建丁坝的地段,其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夹角最好控制在三十度以内,这样建成的丁坝阻水很小,既能保护城市用地和自身的建筑物,又能防止挑流时影响对岸,同时对堤坝的安全、稳定有利。
(2)河道转弯半径不能太小,应成一光滑的抛物曲线,并注意上下游堤线的衔接和左右岸的协调。
(3)对河道弯曲形成的浅滩、沙洲可以适当缩窄河道断面,用抽心束水归槽的办法来增大流速,减少推移质淤垫河槽。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流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实测二千分之一以内的地形图进行布置,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就是要达到治理河道的整体效果,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来统筹规划,协调布置,互不干扰,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与治理后的效果一致。总的来说,平面规划应在努力维持现状河流的条件下,针对满足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要求进行综合规划,避免过度裁弯取直、缩窄河道等做法,尽量保持河流现状所特有的、丰富的多样性环境。
2.2 横断面规划
由于河道具有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以及旅游等功能,在河道治理时,应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规划设计不同的断面型式。在根据过流要求设定标准断面的基础上,要尽量避免上下游河宽的规划设计,在可以扩宽河道的地方尽量扩宽,在预留河道槽蓄能力的同时,设计具有丰富内容和广阔用地空间的断面。城市需要和功能方面在河道治理中,河流断面满足设计标准下的过流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河道其他功能发挥而造成的过流能力影响,需要通过调整基本断面设计进行补偿,从而得到各项功能相协调的河道断面设计方案,河道断面的选型设计应充分体现生态水利的理念,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各种需要,在考虑防洪安全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景观要求,在进行断面设计时,应将防洪工程同景观设计相结合。
2.3 护岸工程规划
工程护岸规划应在充分考虑水利学计算的水面线条件和堤内自然状况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有利于保持和创造生物生息的环境及自然景观的方法。河道堤身结构和型式,应根据当地 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既要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在护岸工程规划中,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尽量减少混凝土、石护坡,以达到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要特别慎重。河道截弯取直后,既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往往前功尽弃;扩宽河道堵口,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必须认真调查,充分研究,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采取多方案比较,确定出科学的方案,设计合理的断面尺寸,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2.4 辅助建筑物规划
河道辅助建筑物主要包括与河道控制工程密切相关的闸、涵、站、桥、监测以及相应的管理设施等工程,在这些辅助建筑物规划方面,除了一般设计上应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之外,应特别注意各相关建筑物的造型、色调、施工等与河道治理的生态景观相协调,与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与整个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这些水利工程设施一般都是个体庞大、效益显著而且有数年甚至上百年的存续时间,也常常成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如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以及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等水利工程,在当地都是重要的水利标志性建筑。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构思具有专业功能的特色目标,不但能够有效改善工程面貌,还可以实现作用深远的社会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河流如果受到破坏,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河道治理措施,以改善河道现状,确保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同时,合理科学的河道治理措施有利于稳定滩涂,提高滩区的土地利用价值。另外,也有利于改善两岸提灌站的引水条件,大大减少冲滩塌岸现象。
参考文献
第2篇:河道治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山区 河道规划 治理 探讨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结构十分复杂,气候差异悬殊,各方面条件都十分恶劣。其河道坡降陡,洪水位高,洪枯变幅大,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而山区的大部分城镇、村庄、良田又恰恰集中分布在江河溪沟两岸,洪灾损失逐年增加,河道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工作尤其重要。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山区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灾类型、灾害成因、治理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密切结合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土地利用与防洪规划,城乡建设与河道整治,治山治水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分项分部门分阶段逐步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河道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项目,把河道治好管好,达到治理河道,防治洪涝,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镇乡村建设的目的。
山区河道由于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且强度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危害性不容忽视。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巨大。实践证明,要治理好山区河道,无论在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在实施阶段,都必须根据山区每一条河道的具体情况,如历史洪水、成灾的原因、灾害性质、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地形地质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达到河道治理费省效宏,事半功倍的目的。在规划治理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研究:
一、掌握河流特性,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山区河流,水文条件、水力要素情况复杂。一般情况下,流域面积都比较小,流程短,汇流时间短,河道比降大,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枯期流量很小,有的基本断流,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的时间不长,但一遇洪水,水流速度快,冲刷力特强,推移质多,有的河流一次洪水后,推移质就填满了河槽,再遇洪水,灾害损失迅速扩大。所以在规划治理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甚至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沉沙库,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导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
在规划中,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要特别慎重。河道截弯取直后,既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往往前功尽弃;扩宽河道堵口,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必须认真调查,充分研究,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采取多方案比较,确定出科学的方案,设计合理的断面尺寸,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二、平面布置问题
山区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为了避免新建的堤防、护岸工程侵占行洪断面,阻碍行洪,抬高水位,加重损失,一是最好不要建丁坝,对确定需要建丁坝的地段,其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夹角最好控制在三十度以内,这样建成的丁坝阻水很小,既能保护耕地和自身的建筑物,又能防止挑流时影响对岸,同时对堤坝的安全、稳定有利;二是河道转弯半径不能太小,应成一光滑的抛物曲线,并注意上下游提线的衔接和左右岸的协调;三是对河道弯曲形成的浅滩。沙洲可以适当缩窄河道断面,用抽心束水归槽的办法来增大流速,减少推移质淤垫河槽。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流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利用航测万分之一地形图或实测二千分之一地形图布置,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体就是要达到治理河道的整体效果,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统筹规划,协调布置,互不干扰,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中与治理后的效果一致。
三、确定堤防的高度问题
山区河道堤防高度的确定,主要应根据保护对象、堤防等级先确定设计洪水标准,按照设计标准,确定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再加上一定的堤防安全超高来拟定堤防高度。我国《防洪标准》规定一般城市、工矿区、保护耕地面积小于三十万亩的采用十年到二十年的设计洪水标准。但堤防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目前尚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加之山区河道水文资料短缺,有的根本无资料,常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洪水计算,其计算成果精度差。实践中,加上历史调查洪水,结合实际,综合平衡考虑。因此,在我国要求对堤防设计采用一个洪水设计标准,加上安全超高来确定,不需校核标准。在山区保护耕地面积都比较少,一般在千亩左右,上万亩的很少,根据山区河流的特性、社会经济状况和效益情况,首先考虑以防冲为主,设计标准不宜过高,一般按五到十年的洪水标准设计,结合保护对象的地面高程加一定的超高确定堤顶高程,比较适宜,可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四、堤身的结构型式问题
山区河道堤身结构和型式,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既要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山区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河道两岸岸坡灰岩分布较多,都可以就地取材。在结构上可选用重力式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简便,有利于群众施工,但工程量大,水流条件差,最好选用仰卧式或梯形结构,这两种型式水流条件、稳定性均好,投资省,同时减少了工程量,但施工技术要求高,需要专业队伍施工。在条件好的地方,还要推广堤防新型结构,如拉筋挡墙等。
五、基础处理问题
山区河流修建堤防,基础是关键,从多数冲毁的堤防看,与基础处理上的好坏直接相关。不少堤防是前一年建成,第二年洪水就掏空堤脚,开始垮塌,形成了年年修堤,连年受灾。所以一般都应把基础嵌进完整的基岩50公分以上,对冲击层较深的河段,必须清到1.5米以上。对排水困难的河段基础,应运用水下施工技术,同时对堤脚趾加固保护,防掏脚、抗冲和增加堤防稳定性。
第3篇:河道治理规划范文
【关键字】城区河道 河道治理 设计
1.城区河道特点
城区河道不同于乡村或农田段河道,在设计过程中除应满足河道的过流、抗冲等基本要求之外,应结合其现状特点,注意设计过程中的细节,使设计成果满足城区河道的治理要求,减少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城区河道大多具有以下特点:
(1)城区河道现状情况复杂,对设计人员的前期现场查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城区河道大多具有相应河道的治理规划。规划中提出了河道治理的规划目标、河道功能定位、治理标准、规划流量、平面布置、河道构筑物、绿化隔离带、污水截流规划、水源补给以及估算投资等重要参数和指标。
(3)国家对于城区河道一般会根据河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河道功能、社会经济发展、以往类似工程投资等情况,具有相应的投资规模限制。
(4)城区河道往往面临着河道断面两侧占地困难,房屋紧邻河道,不同河段的占地性质不同等情况,对河道设计断面的选用及设计方案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城区河道治理范围内大多会有电力管线、电信管线、上下水管线、燃气、树木等妨碍河道设计及施工的问题。
(6)城区河道规划中往往提出了河段的功能定位,如河道两侧规划为城市建设区或城市非建设区。对于城市建设区,为提高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河道规划功能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水功能,而且要满足生态、景观功能;对于城市非建设区,河道规划功能一般为防洪排水。
(7)城区河道两侧流域范围内往往面临着两侧没有污水系统,河道两侧污水通过雨污合流管道直接排入河道,区域内没有现状污水管线等问题。污水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水质,破坏了河道的水环境,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8)对于跨河桥梁、涵洞等具有交通功能的建筑物,设计不仅要满足河道的过流要求及现状的通行要求,还应考虑道路规划部门对于涉及到的桥涵的路面等级、宽度和结构等的要求。
(9)桥涵施工往往需要对道路进行断交,设计需编制施工导行方案。
(10)对于城区河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应考虑合理的处理方案。
(11)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施工车辆会对临河现有道路造成一定程度的破损,工程投资应考虑破路修复费用。
(12)城区河道不仅有河道本身设计,往往还包括水闸、桥梁、涵洞、截污管线等附属建筑物的设计任务。涉及专业面广,设计院内部专业协调任务重。
(13)业主对城区河道的治理效果往往具有更高的要求,对于设计方案的汇报、调整等任务重。
2.河道治理设计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城区河道治理设计在满足相应规程、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为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针对其特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重视现场查勘工作。由于城区河道现状情况复杂,设计负责人应组织好各相关设计人员的现场查勘工作。各相关设计人员应详细了解河道的现状情况并做好现场影像和重要数据的记录工作。尽量避免部分参与设计的人员不到现场的情况发生,以使设计成果与现状情况相符。
(2)认真研读河道规划。经水利职能部门批复的规划是河道治理设计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河道治理设计应尽量满足规划的要求,对于各部分的设计方案都应与规划相对应,尽量避免设计成果与规划相违背的情况发生。
(3)满足投资规模要求。在城区河道治理设计之前应了解河道的投资规模限制和各部分(如防洪工程、非防洪工程等)的投资比例,并在设计方案制定时,考虑投资限制,避免项目的投资过度偏离投资规模的情况发生,以致于影响项目的正常审批。
(4)充分了解河道及两岸的占地性质。在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河道两岸的土地属性。明确哪些地方能占,哪些地方不能占。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拟定合适的断面及施工工艺,以便使设计方案更具有可实施性。
(5)河道治理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河道两侧的电力、电信、上下水、燃气等管线改移和树木伐移方案及投资。河道设计红线划定之后,各专项设计部分会根据设计红线制定相应的专项设计方案。河道治理项目负责人应了解专项治理方案和投资规模,设计方案要与专项治理方案相协调,尽量避免专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过大,出现主体工程投资与专项投资比例失调情况的发生。
(6)明确河段的功能定位。城区河道设计时,应充分了解河道的功能定位以及河道两岸的现状及远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河道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考虑今后社会对该段河道的功能需求,确定河道的设计断面、护坡型式、两岸绿化及辅助设施布设等方案。
(7)做好污水截流设计。污水截流成败直接影响着河道治理的效果。设计人员应在充分了解河道两侧排污口和排污流量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截污管线的平面布置及排污流量,确定污水管道的管径、管材、设计管底高程、污水管线施工方案等情况。
(8)做好与道路规划部门的沟通。设计人员在确定跨河桥梁、涵洞的规模之前,除应详细了解现状道路情况,满足相应规范要求之外,还应与道路规划部门进行沟通,了解道路的规划情况。尽量做到一步到位,避免今后重复投资。
(9)做好桥梁的施工导行设计。桥涵施工往往需要对道路进行断交,为满足原有道路的通行要求,应做好道路施工导行设计,尽量减少桥涵施工对原有道路的通行影响。
(10)做好弃土、弃渣规划。城区河道往往面临着河道过流断面狭窄,过流能力严重不足,需要进行开挖的情况。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应作出合理规划设计,根据运距及现有弃土场情况,选取合理的弃土场,项目投资应包括渣土消纳费用。
(11)考虑破路修复费。根据河道两岸现状道路及施工组织情况,合理确定破路修复的道路等级及范围。根据相关部门颁布的破路修复收费标准,确定河道治理的破路修复费用。
(12)做好各专业协调工作。根据城区河道治理设计涉及专业多、人员多的特点,项目负责人应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必要时采取会议的形式,对各专业进行统一协调。避免出现各相关专业调整不及时的情况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13)充分了解业主需求,做好项目汇报工作。各相关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业主对河道治理效果的要求。及时做好设计方案的汇报及调整工作。以便设计成果满足业主的要求。
3.结语
本文针对城区河道特点,结合作者对于城区河道治理的设计经验,提出了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细节,对于同类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区河道综合整治设计的成果质量,有益于该类型河道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2011)
[2]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618-2013)
[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619-2013)
[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第4篇:河道治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农村河道;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1、引言
农村河道承担着农业灌溉排涝、调蓄分洪、船舶运输等基础,同时又是农村地区生态和环境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意识日趋浓烈。而与此同时,农村河道由于污染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河道管护机制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工程措施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曾经通畅的河道被淤泥堵塞,清澈的河水被污染成臭气熏天、污浊的混水,杂草丛生、垃圾堆积成了农村河道的一大“景观”,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影响。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成了我国当前水利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道、大江大河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的胜利,河道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农村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工作主要围绕保障农业灌溉和农业生活用水等而开展,对于改善水质、修复生态问题不够重视,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近年来,中小河流及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已与过去有明显的差异,现在的河道治理工程有明确的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目标。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中,大多数提出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构建的目标。可以认为,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主要目标除保障河道防洪排涝、灌溉的功能外,水质改善已成为核心任务,而生态健康和景观建设也成为追求的方向,这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有着很大的区别。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数量众多的农村中小型河道疏浚工作主要通过群众人工完成,工程技术滞后严重。自农村中小型河道治理工作启动以来至2011年,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农村河道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河道治理工作涉及1700余条中小型河道,治理措施由早期单一的清淤逐渐发展成多元化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但是,这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以及景观建设为目的的农村河道治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我国农村河道的特点
与城市河道相比,农村河道有着自身的一些多样性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是功能多样性、河道结构多样性以及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2.1功能多样性特点
农村河网是河网水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分布紧密,数量众多。农村河道在农村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诸多的功能。农村河道既是灌溉排涝的主要通道,同时还是蓄水调洪的重要走廊,也是景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很多农村地区,河道还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有些地区的河道不仅是城乡饮用水的水源地,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价值,为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
2.2河道结构多样性的特点
农村河道按地貌形态和流经地区的不同,一般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的山区,平面形态十分复杂,河道曲折多变,岸线和床面不规则,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水面比降一般较大。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平原地区。河床纵坡平缓,积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水面比降一般较小。
2.3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不断加速,日前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导致侵占、挤占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河道断面不规则,易导致岸坡坍塌,造成淤积,而且农村河道基流小,水域不宽阔,水体自净功能差,生态环境质量比较脆弱。人为因素是: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工业生产活动加剧但环保意识没有跟上,企业随意设置排污口,将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河道中,对农村河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大约80%以上无法作用到农作物上,而是流失到了土壤和水体中,在农田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渗入到了地下,造成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断增多,缺乏环保意识的农村居民为了图方便,将大量生活垃圾直接排人河道中,将河道当成了垃圾场,而没有考虑后续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导致我国广大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阻碍了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3、我国农村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
近年来,我国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资不断加大,国土、农业、水利等各个部门的一系列项目争相上马,导致不同类型,不同投资渠道的项目规划无序,缺乏统筹管理,治理项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重复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条河流中的不同项目规划治理方案不同,对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河段的护岸型式选择不同,造成河道上下游或左右岸不协调;不同项目规划的整治河段无法有效衔接;在项目的规划设计上缺少实地调查数据的支撑,河道疏浚、塘坝清淤等工程的土石方工程量、配套建筑物数量等重要数据较为随意;同一河流缺乏整体规划,存在被多个项目规划,重复建设的问题。
3.2工程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
工程设计在设计标准方面过分强调了安全性,对经济性方面的考虑不周,项目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设计标准高意味着安全措施的投入也较高,如果对安全要求不高的工程设计较高的标准,则会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降低。在农村河道治理设计中,这方面问题常表现为:为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对河道进行疏浚拓宽,过高的安全系数使得河道过水断面过大、堤防加固标准偏高;河渠护砌混凝土厚度偏大、强度设计超配现象较多;规模较小的河流和塘坝整治,过多采用混凝土护坡或挡墙,不必要的硬化、渠化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存在误区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上简单效仿城市河道的治理经验,生搬硬套,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对于农村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大面积采用混凝土护坡形式大大削弱了水陆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高标准的护岸形式割断了河流与农田林地的天然衔接;对河道一味的裁弯取直改变了其自然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浅滩和深槽消失;生态景观设计仿造城市景观与农村乡土环境不协调等等。
3.4设计工作质量把关不严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的规模通常不大,很多设计单位对于此类项目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在设计质量上把关不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前期工程地质勘察不深入,不细致,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河道岸坡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的安全性;农村河道存在着多类型、规模大小不一的特点,且河道上的闸、泵、涵洞等配套构筑物一般零散布置且单体量小,还需要与农田、林地相结合,使得设计工作繁琐,很多设计人员过多依赖典型设计,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设计变更。
4、农村河道治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1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以及设计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需要提高规划设计质量才能有效解决,在此方面,一是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二是要提高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意识。
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首先要对农村河道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明确的治理思路;然后是结合各级各部门的农水规划目标,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投资方向,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使得各部门制定的河道规划内容有序、有衔接而无交叉。
勘察设计单位应提高质量意识,应全面、准确的做好项目前期的勘察调研工作。设计时,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由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工程设计,要注重工程技术设计、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严格设计图纸的质量,确保设计图纸可以正确指导工程施工。
4.2分级分类规划设计
河道分级分类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农村河道自然特性、河道等级、功能属性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
农村河道等级一般可划分为镇级骨干河道、村级河道和田间河道,河道等级的确定是指导规划设计标准和深度的重要依据。农村河道结构多样,功能多样,问题多样,针对不同河道,治理规划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分类分级规划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能针对性地解决河道存在问题,更强调在详实的调查分类基础上,能使河道治理目标和设计标准的确定具体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河道,使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与其造价的经济合理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将投入到农水项目上的资金正确合理利用,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4.3重视河道管理规划
农村河道治理前期工作中,在重视河道整治技术设计的同时也应重视河道管理的规划与设计,强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案设计对于巩固农村河道整治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农村河道整治工作必须坚持整治与长效管理并举,只整治而不落实长效管护措施将会出现整治问题“回潮”现象。河道长效管理运行机制设计时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主体和部门职责必须明确;采取“管养分离”方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等。
第5篇:河道治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防洪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河道治理和防洪管理是城市河道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河道的管理不仅关系着河道的持续发展,而且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
二、城市河流对城市的作用
1、供水水源、排水通道
河流对城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首选原因即是供水与排水,即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废弃余水在自然条件下排向河流下游。受河流水系的流域、区域特性和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定,河流对于城市来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先天资源。
2、交通运输通道
水上运输历史上曾是最为节省、最为便利的运输型式。由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迁,对中小河流而言,目前这项功能已经萎缩甚至消失了,但对大型河流,水上运输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娱乐游憩功能
城市河流是公众的河流是公共资源。是市民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体验自然的活动场所。是人类、生物、文化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开放空间。
4、城市形象功能
城市河流及其两岸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文化文景观意义的建筑,公园、桥梁等组成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的层次和品味,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底蕴,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三、防洪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河道缺乏综合治理
往往只重视防洪的一些工程措施而缺乏对河道的综合治理,没有对泥沙淤积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像黄河中上游的一些城市,在兴建防洪措施时,由于没有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只是修筑了几座泄洪涵洞,致使每年汛期,都需要对涵洞内部进行相应的清淤作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不利于日常的管理与维护。
2、传统治河模式有待改进
现在的治河理念大都使用修坝的方式来消弱洪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头顶一盆水”的局面。此外在防洪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城市的蓄水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中下游城市的一些防洪问题,否则,不仅没有做好城镇自身的防洪工作,反而也加剧了下游一些城市的危险。
另外,在防洪作业过程中,还有其它一些问题,比如在对洪水计算时方法比较简单粗糙;城镇自身的排水系统不够合理;在对城市防洪规划进行编制时,提供的数据不够准确,致使在同当前的城市规划缺乏一定的协调性。
四、城市河道治理措施
1、统一规划,明确重点
一条河流长成百甚至上千公里。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容易导致各自为政,自行规划。要使河流治理规划合理可行,水行政主管部门与河道主管机关必须对河流进行流一规划,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再则,根据河流沿岸的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和历年洪水成灾的损失大小确定其重点。在河道的规划中,城市段河道应为规划治理的重点;而发生洪水时主要是大片农作物受淹段,规划时则可作为一般河段考虑;山区段,河段内洪水仅导致农作物短时受淹,损失不大,因此可以暂不设防。主要采取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减少洪灾损失。
2、河道的平面布置规划注意事项
城市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甚至影响一个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因此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
(一)、点
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
(二)、线
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
(三)、面
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流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实测二千分之一以内的地形图进行布置,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
(四)、体
体就是要达到治理河道的整体效果,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统筹规划,协调布置,互不干扰,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中与治理后的效果一致。
3、河道治导线规划
治导线规划是河道防洪治理的重要内容,治导线是整治河道之后,在通过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一方面,确定河道宽度。主要根据防护对象,按照规范确定防洪的标准与设计流量,比较多个方案,最终综合考虑分析,选定合理堤距。在确定河道宽度时,应提出若干个堤距方案,根据河床特点和洪水流量计算每一种方案中的洪水位,得出堤顶高程。同时估算出在一定河段长度内的堤防工程造价,绘制堤防方案,并选择投资少、成本低、效益大的方案,最后综合考虑河道的自身特性,确定最佳方案。另一方面,确定治导线。当河道的宽度已经确定后,需要确定治导线的基准点。河道两岸居民尤其关注的话题即治导线的放置位置。治导线的确定应以圆滑曲线为主,先确定好治导线的基准点,并以圆滑的曲线在弯曲处相连,而曲线之间则以直线相连,应注意治导线的走向与洪水走向相一致。确定基准点的主要方法为:根据河道的走势规律,以河道两岸的居民点外侧作为护岸脚线,河道则以该点为基准点加强控制,留足对岸的河宽设计位置。
4、清淤
从河道现状情况看,目前河道冲淤基本平衡,故清淤重点在于深槽部分的污染底泥。这部分底泥对旱季基流污染较大,而目前滩地上的淤积在旱季对河道水质影响不大,如全部清除,将会重新淤积,故为保持河流河势稳定及河流冲淤平衡,只对平滩水位以下影响水质的部分进行清淤,平滩水位以上尽量少清淤,重点清除表面垃圾。再通过滩地边抛石,固定浅滩形态,以利河势稳定。
5、河道护岸与河床护底
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减少洪水对河岸的冲刷,固定岸坡和防洪堤脚,根据河道现状应实施护岸工程。河道的护岸分为两种: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护岸,其中结构性护岸有坡式护岸与墙式护岸,坡式护岸的上部分利用混凝土、浆砌石、水泥土、土工织物等形成护坡形式。下部则利用土工织物、抛石、钢筋混凝土块等形成护坡形式。墙式护岸多选择混凝土、浆砌石等材料形成刚性护岸,有效避免高速流水产生的冲刷作用。非结构性护岸包括生物护岸与自然护岸。生物工程护岸在形成植被之前。利用如大米草、稻草、黄麻等可降解材料,铺设在岸坡的表面,以避免土粒流失。自然护岸则是在河岸的面层种植植被并铺设卵石、细沙等以形成自然砂滩、草坡及卵石滩。
五、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河道治理和防洪中诸多问题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河道治理和防洪的重要性,河道管理的好坏就是由治理所决定的,所以一定要提高治理和防洪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晨东.河道的生态治理―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J].北京规划建设,2010
[2]靳怀春.城市建设要高度重视水环境问题[J].中国水利,2011
第6篇:河道治理规划范文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吴江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之一。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人民群众对健康河湖环境的需求不断提升。流水不腐,水畅其流,开展畅流活水工程、综合治理河道水系十分必要,是提升改善全区水环境、推动吴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吴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吴江水利局努力探索研究以畅流活水工程为重点的河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计划从打通河道最后一公里着手,由下至上,从末端到主干,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通过水系沟通、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拆坝建桥、生态保护等多种综合措施,打通断头浜,拆除阻水坝埂,增进圩内河道水体循环、提高圩内外水系沟通、增强圩外骨干水系引排功能,努力畅通河道水网各个堵塞环节,形成活水畅流总体环境。结合控源截污等水环境保护一系列措施,逐步恢复河湖水体生态健康,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面貌。
1.畅流活水工程治理总体思路在控源截污前提下,突出“清淤、活水、保洁、生态”四大主题,实施“畅通骨干河网、沟通圩内外水系、疏通圩内河道”的全区河道“三通工程”:一是疏通圩内河道,提高圩区自身水循环能力(疏通小循环);二是沟通圩内外水系,加强圩内外水体交换能力(沟通中循环);三是畅通圩外河网,提升全区总体排水引水能力(畅通大循环)。
2“.三通工程”主要规划建设工程内容经过前期对全区各镇村的全面调查,初步规划建设内容如下:(1)圩外河道整治工程(畅通大循环)本次圩外河道整治工程分为区域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县镇级骨干河道连通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一般圩外河道治理工程。①区域骨干河道———八荡河综合整治工程。八荡河综合整治工程是区域防洪规划确定的理顺浦北水系的重要工程之一,计划实施沟通8个湖荡和11段河道,总长约20km,其中拓浚河道9km多,生态疏浚清淤相关湖泊,将会有效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②县镇级骨干河道连通工程。同里镇九里湖属江苏省保护湖泊之一,目前无进水通道。本次畅流工程规划新开河道连通吴淞江及九里湖,引吴淞江向九里湖输水通道,调活河湖水体、提升水质。③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在已完成3个项目区的基础上,计划完成剩余7个项目区工程,包括疏浚9条县级河道、23条乡级河道及212条支河。④一般圩外河道整治工程。规划疏通圩外一般河道21条。圩外河道整治计划工程量汇总:疏通、新开河道263条,拆除阻水建筑物6处、新建桥、闸、涵等6处。(2)圩内外河道沟通工程(沟通中循环)规划实施河口拆坝或新(改)建闸(涵桥)、疏通河道等117处。(3)圩内畅流工程(疏通小循环)规划圩内拆坝(其他阻水建筑物)建桥(涵、闸等建筑物)173处;疏浚圩内河道657条;新开沟通河道46条。以上规划实施全区河道畅通工程,将按轻重缓急、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分年度逐步推进。
3.要建管并重,加强圩内外河道长效保洁管理(1)要明确管理职责吴江区初步计划出台《苏州市吴江区河道管理实施办法》,将明确各部门在河道管理中的职责。水利部门作为河湖管理的主要管理单位,牵头负责开展河道建设管理等工作,发改委、财政局、环保局、农委等部门各司其职,分别负责相关工作。(2)要明确河道管理机构为强化吴江区河道管理,响应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吴江区拟专门成立区河道管理处,将负责对全区河道的统一规范管理,拟实行河道分级管理。(3)要明确河道管理经费落实经费是关键,必须要明确河道管理经费来源。按不同等级河道,明确区镇村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
二、对策与措施
1.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农村河道畅流活水工程是一项工程量大、牵涉面广的系统性工程,又是一项惠民工程。要在区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全面协调,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各方配合,加强协作,重点突破,稳妥推进,务求实效。
2.要加大投入,落实资金要明确河道畅流活水工程的资金筹措政策,制定具体的筹措办法。落实资金是实施河道畅流活水工程的最有力的保障。同时,要求按照规范化建设工程管理程序执行,要严格工程建设资金管理使用。
3.要加强考核,广泛宣传要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和绩效奖励机制,并加强督察检查,要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畅流活水工程的意义,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结语
第7篇:河道治理规划范文
文章通过对赤峰市红山区西旱河的防洪现状分析,从工程总体布置、河道设计等方面,提出西旱河的治理思路及工程设计方案。同时,针对工程设计符合相关规划、与工程占地的协调性以及改善河道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体会
1工程概况
西旱河属英金河的二级支流,下游段穿赤峰市中心城区而过,后于赤峰市城区松洲大桥下游700m汇入锡泊河。西旱河位于赤峰市城区南侧,由城南南山山洪沟多年发育形成的穿城河道,汇入锡泊河,洪水来源于赤峰市城区南部的文钟村和黑沟门村的瓢家杖子沟、马架子沟、三眼井沟。由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旱河上游瓢家杖子附近修建的3座塘坝,受塘坝的滞蓄作用,近些年西旱河从塘坝下游至十五里铺的中上游河段基本没有泄洪;西旱河中段河道在21世纪初期,赤峰市市政相关部门在十五里铺附近沿路修建2孔直径为2.0m的地下圆涵,使西旱河上游的洪水经涵管汇入西旱河下游城区段,导致目前西旱河中游河道已基本没有痕迹,已经被城市开发利用;西旱河下段现状从老城区穿过,现状沟道深1.0~2.5m,沟道宽度不一致,开口宽3~15m。河道两岸为城市道路和居民房屋,部分段落楼房林立,扩宽河道及新建堤防难度很大。现状西旱河沿岸无防洪堤或防洪堤级别很低,防洪能力大都不足10年一遇,远远低于赤峰市百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的要求。
2工程设计
2.1工程等级和标准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心城区防洪规划》、《防洪标准》(GB50201-2014)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750805-2012)等相关规范、文件,根据城市社会地位的重要性、非农业人口、重要工业设施等指标,确定本次西旱河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工程级别为2级,主要建筑物为2级。西旱河上游改河段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63.6m3/s,西旱河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90.7m3/s。
2.2工程总体布置
本次设计考虑到西旱河目前的实际情况,如果继续疏通西旱河上游段和中游段河道,存在很大困难,一是原河道已经被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征地和拆迁;二是疏通西旱河后河道设计洪水会加大,需要加大西旱河下游的老城区段河道断面,涉及大量的拆迁,社会矛盾较大,投资巨大;三是赤峰市棚户区改造铁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小新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原西旱河城区内目前未下泄洪水的河段位置已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依据上述情况,确定本次西旱河治理工程的总体布置如下:(1)对原西旱河上游段进行改河,将西旱河上游洪水就近引入到柳条沟中,减轻西旱河城区段的防洪压力。将西旱河十五里铺以西河道沿现有沟道向西至铁路专用线的铁路桥下(桩号1+650),然后向西北改河,河道穿过《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规划绿地,就近汇入柳条沟内。西旱河上游改河段全长2.68km。(2)西旱河治理工程的起点为赤峰市规划中心城区外环道路与西旱河交叉桥,终点为西旱河入锡泊河的汇入口(松洲大桥下游700m处)。西旱河从治理段落的起点沿现状河道至桩号0+500处,继续向西北方向直线延伸0.33km至铁路专用线,并向右转在铁路专用线的保护范围外与铁路专用线平行向东北方向布置,长度为1.37km,然后回归到原西旱河与铁路专用线的交汇铁路桥处(桩号2+200)。过铁路桥后继续平行铁路专用线至京通铁路处(桩号3+520),利用现已新建的跨西旱河的交叉方涵,过铁路涵洞后在红山区站前街附近(桩号3+730处)汇入原西旱河,最终汇入锡泊河。为了使河道行洪通畅,拓宽河道的行洪断面,并与赤峰市红山区棚户区改造总体规划相适应,本次将西旱河治理范围内的河道局部段落进行改河,改河段长度为3.23km,河道桩号为0+500~3+730。西旱河河道整治段全长5.18km。(3)修建截洪沟。十五里铺以南西旱河上段(即本次西旱河上游改河段)和下段之间及原西旱河中游河段的坡面洪水,由于南山公园的植被状况良好,暴雨来临时洪水不会集中下泄,因此,沿赤峰市规划城区西南侧的中心城区外环道路,修建一条截洪沟,向北汇入西旱河内,长度为0.88km。(4)考虑到西旱河上游3座塘坝目前基本淤积填满,坝体薄弱,泄洪设施不完善,为严重病险塘坝,属于无人管理的塘坝,防洪能力较差,且其位于赤峰市中心城区上游,一旦溃坝,将对城市造成不可估量的灾害。如果下游城市防洪考虑其溃坝流量则会造成防洪工程规模巨大,投资巨大。本次设计建议对其进行拆除,彻底消除西旱河沿河两岸的防洪隐患。
2.3工程设计方案
西旱河及其上游改河段治理工程根据现状河道地形及相关的一系列规划等进行河道疏浚工程,河道主要采用下挖式,疏浚后堤顶高程基本与城市地面保持齐平。根据相关水力计算得:西旱河及西旱河上游改河段的河道底宽为10.0m。西旱河上游改河段全段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西旱河桩号0+000~2+200及3+520~5+180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桩号2+200~3+520采用复式断面。其中,西旱河河道桩号2+200~3+520采用复式断面,这主要是依据《赤峰市棚户区改造铁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改河后河道左侧为绿地和广场用地,右侧为防护绿地,修建复式断面,可以在河道进行整治的同时,增加市民与水的亲和性,使河道整治更好的符合城市规划。复式断面的左岸钢筋混凝土的护砌高度以20年一遇常见洪水的设计水深控制,高度为1.0m,左岸钢筋混凝土的护砌高度以上采用舒布洛克护坡植草砖,边坡为1∶3.0。河道底部及右岸采用钢筋混凝土护砌。截洪沟采用格宾网石笼护砌的梯形断面,在截洪沟尾端设置陡坡缓冲段至西旱河汇入口,陡坡采用台阶式加糙。陡坡后布置消力池,消力池后接西旱河上游段(钢筋混凝土护砌)。
3结语
3.1河道治理方案与相关规划的一致性
本次工程设计方案符合赤峰市中心城区防洪规划、赤峰市总体城市规划、赤峰市棚户区改造铁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小新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
3.2河道治理方案与工程占地的协调性
工程区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河道两岸为城市道路和居民房屋,部分段落楼房林立,扩宽河道及新建堤防难度很大,本次工程设计到考虑城市用地紧张,尽量少占地。
3.3河道治理方案可以改善现状河道环境
第8篇:河道治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流域综合规划重点;亮点;难点;人工挖沙试验;西线南水北调
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当今社会是黄河治理开发利用的最好时期, 总结 和谋划好流域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 科学 蓝图,也是指导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各类例会与主任专题会议中提出或探讨的观念、理念作了一些大致总结,试图分析其规划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在各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支流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黄河的特殊性最大特点,分析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亮点。
重点是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流域治理开发的“红线”、“底线”设置、限制性约束条件、流域管理能力建设等;难点滩区治理模式研究、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等。
亮点: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重点也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尤其水沙调控体系与综合规划控制性指标及限制性条件,也是与历次规划不同之处,即所谓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笔者还认为可在内蒙古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沙,一直是黄河治理很少使用的五字方针之一。
另外,西线南水北调也是不可回避的重点难点,继续开展前期工作不可有所放松。
1.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
围绕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以“增水、减沙,调控水沙”为主线,统筹黄河防洪减淤、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要求,构建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和综合管理的框架体系。
1.1 水沙调控体系建设
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应包括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七大骨干水库和支流泾河东庄水库、沁河河口村水库、伊洛河陆浑与故县水库等,非工程体系主要包括水沙预报系统、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水沙调控调度模型等。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必须保证黄河水沙的多年调节、满足调水调沙对水流动力的要求、能够调节水库泥沙、满足小北干流放淤对水沙条件的要求、确保黄河不断流以及支持流域 经济 社会 发展 等。
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河情的要求,通过完善的调控体系协调好水沙关系的思路是对的。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说明,调水调沙可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恢复河道主槽的过流能力。但是,单靠小浪底水库既承担冲沙又解决供水很困难,目前利用异重流加大含沙量又受外界条件限制,如果有两个水库互相配合,就可使出库含沙量加大;另外上、下游问题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水库来解决。因此,建设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是必要的。
当前,要加快与黄河水沙调控体系有关骨干工程前期工作步伐,主要包括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古贤、大柳树及黄河支流沁河河口村、泾河东庄等水库的前期工作。以便为工程的及时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加快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与相应的管理体制的建设。
1.2 “红线”、“底线”设置与限制性条件
按照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任务书》(水规计[2007]320号),明确黄河治理开发利用的限制性条件和控制性指标为其主要内容之一。《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要求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为:结合国家关于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划,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对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需求,统筹协调资源利用和保护,在防洪区划、水功能区划基础上,依法划定干、支流河段的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定位和目标,提出相应的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的任务和控制性指标。
控制性指标的确定,是本次规划修编的新内容。因此,在划定时可能不是很准确,“红线”、“底线”可能是一个数据,可能是一个范围,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要从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高度出发,对存有争议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要从严控制,待今后认识统一后再作调整。
围绕黄河不同河段可能涉及到的包括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岸线利用等主要任务,统筹考虑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支持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相互影响和制约,本着“概念明晰、相互独立、全面与重点结合、便于操作”等基本原则,筛选出12项可量化控制性指标。控制性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组成,其指标数值一般以上限、下限或一定限制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分析确定现状(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控制性指标的数值,作为制定不同河段规划方案和对此进行综合管理的定量控制指标。
平滩流量:表征河道主槽的行洪输沙能力,指在水流不漫滩时河道主槽可以通过的最大流量。主要针对黄河下游河段。平滩流量是与主槽横断面面积、主槽深度、主槽纵坡降和边壁糙率等有关的一个综合指标。
“红线”、“底线”设置与限制性条件或约束条件最终反映在规划报告相应的章节中。
1.3 流域管理能力建设
本次规划增加了流域综合管理规划的内容。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综合解决矛盾特殊的水事问题,又要统筹协调流域与区域之间的管理关系,以及流域内有关各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为此,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要建立完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健全以《黄河法》为核心的黄河政策法规,增强流域执法能力、监督能力、信息能力,积极推进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管理体制要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管理能力加强,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滩区政策与立法。
2.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难点
2.1 滩区治理模式研究
为了保障黄河下游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排部分资金进行了滩区安全建设。根据以往成功经验和教训,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工程措施包括三种方式,即外迁安置、滩内就地就近安置、临时撤离。滩内的避水工程投资主要靠群众负担,国家适当补助,外迁安置国家也给予部分补助,但总体规模都较小。截至2007年底,黄河下游滩区总人口189.5万人,其中已有1027个村(镇)、88.9万人有了避水设施,还有901个村(镇)、100.6万人没有避水设施。滩区现有避水村台面积8425.08万m2,道路1304.4km。
目前滩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河段河道槽高、滩低、堤根洼,滩唇一般高于黄河大堤临河地面3m左右,最大达4~5m,“二级悬河”发育,河道横比降远大于纵比降,威胁滩区安全。二是黄河下游滩区居民多,长期以来滩区安全建设投入少,进度缓慢,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安全建设任务非常巨大。三是滩区洪灾风险大,自救能力差,而较大基础设施难以决策建设,发展速度与潜力很小,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低,已形成了沿黄的贫困带。四是淹没补偿政策缺位,滩区群众修筑生产堤以减少淹没损失,而生产堤阻碍了滩槽水沙交换条件,加剧了“二级悬河”的发育,是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河矛盾突出的根源。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初稿)”提出多个拟定方案比较分析后规划推荐滩区治理采用逐步废除生产堤方案。
齐璞教授在“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的最佳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经过多年的研究,黄河大洪水发生的机会大幅度减少,部分河道经过双岸整治,形成稳定的窄深河槽,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将泥沙调节到洪水期输送,可以控制主槽不抬高。主槽过流能力增大了,漫滩机会减少了,“由窄河发展到窄槽宽滩,即窄槽用于排洪输沙,宽滩用于较大洪水时滞洪削峰”,滩区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认为,滩区和滞洪区特殊地理位置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劣,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积极争取国家对滩区实行补偿政策、加大对滩区和滞洪区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汲取近年来滩区治理的一些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一条适应滩区群众生产发展的途径,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2.2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
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有高坝与低坝多级开发的不同方案。
1992年水利部上报国务院的《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报告》和1997年完成的《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推荐黑山峡河段开发采用大柳树高坝一级开发方案。近年来,甘肃省从尽量减少水库淹没损失、减轻移民安置难度的角度出发,又提出黑山峡河段采用红山峡、五佛、小观音和大柳树低坝四级径流式开发的方案,并以甘政函[2005]10号文报送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
黑山峡河段的开发任务以反调节、协调水沙关系和防凌(防洪)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全河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利用。
由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距离远,无法满足凌汛多发河段宁蒙河段的防凌与河道冲沙减淤,同时也应考虑未来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蓄水的需要,为将来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再造河套与治理荒漠化提供了可能,所以黑山峡河段开发要着眼全局和长远公益性利益。
2.3西线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是“四横三纵”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范围覆盖黄河全流域及邻近的河西内陆河地区,其作用主要是缓解黄河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局面,为黄河上中游部分地区和相邻石羊河下游的生态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遏制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趋势。
根据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输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进入黄河上游。
根据项目建议书成果,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从雅砻江上游甘孜以上地区、雅砻江支流鲜水河的达曲和泥曲、大渡河西源绰斯甲河的色曲和杜柯河、大渡河东源足木足河的玛柯河和阿柯河直接调水到黄河干流。线路全长325.5km,隧洞段长320.9km,调水规模为80亿m3。调入水量与黄河自身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管理,可全面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乃至全国供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作用。
3.流域综合规划中的亮点
3.1 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
黄河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亮点,也是与历次规划不同之处,即所谓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水利部部长陈雷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核心是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水利部矫勇副部长在2007年7月18日召开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讲:控制性指标的确定,是本次规划修编的新内容。因此,在划定时可能不是很准确,底线可能是一个数据,可能是一个范围,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要从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高度出发,对存有争议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从严控制,待今后认识统一后再作调整。
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在研究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会议指出设置控制性指标的目的是为人类活动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前提下严格规范人类活动中的涉河事务。要区分清楚规划目标与控制性指标。规划目标范围广、内容多,控制性指标范围相对较窄、内容较少,刚性约束强。控制性指标的设置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关键性指标,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控制性指标的关键点,一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人类生存安全,二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河流生命安全,三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流域或区域生态安全;第二,控制性指标按照重要和关键程度排列依次为干流控制性指标、支流控制性指标、区域控制性指标;第三,凡是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不要再设立控制性指标,要突出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的关键控制点。
控制性指标要体现空间、时间、数量三要素。
控制性指标的设置以体现黄河的突出问题为原则。可设置以下六类控制性指标:防洪防凌控制指标,输沙用水控制指标,供水安全控制指标,水质控制指标,生态安全控制指标,用水控制指标。
3.2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
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流域有别于其它流域机构独有的,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重点工作也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运行和九次调水调沙伟大实践,调水调沙作为处理黄河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治理重要措施,本次规划重中之重。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其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建设水沙调控体系,并藉此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
黄河调水调沙是通过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扰动和引水控制等手段,把进入黄河下游不平衡的水沙关系塑造成协调的水沙过程,是提高黄河下游防洪减淤能力的有效途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2002~2009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和六次生产运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黄河水沙 规律 的认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孤军奋战是不够的。需要与水沙调控体系中的其它控制性工程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这一使命。近期研究结果,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上游,且距小浪底最近的古贤水利枢纽,可与小浪底水利枢纽联合运用,实现1+1>2的水沙调节效果。
规划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是为黄河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4.一些看法与思考
4.1充分认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本次规划安排主要包括水沙调控、防洪减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调度、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4.1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模式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治理未来二十年的主要工程措施。
在输沙量和含沙量均居世界第一的河流上,要用有限的库容去适应相对无限的来沙,保持水库有效库容永续利用,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因此,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地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调度运行表示高度关切,认真研究其 科学 的调度运行方式,千方百计延长其淤积库容使用年限,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 经济 效益。
水沙调控体系关键之一是中常洪水的利用,也即“洪水资源化”的具体实施,黄河长治久安的人类 历史 的宏伟创举。调水调沙抓住并遵循利用 自然 规律与趋势而为之,不仅塑造洪水洪峰,还应抓住机会充分塑造与利用“中常洪水”挟沙。
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沙搭配协调,充分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可能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延长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的时间,更多的利用小浪底有效库容冲沙与防洪。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要建立完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依据政策法规,增强流域执法能力、监督能力、信息能力,积极推进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要充分认识到古贤水利枢纽与黑山峡河段开发是公益性枢纽工程意义。
4.2以调为核心的治河方略综合治理
在“拦、排、调、放、挖”,以调为核心的治河方略,优化水沙搭配。可以增加洪水的造床和输沙作用,只有把泥沙调到洪水期输送才能充分利用下游窄深河道“多来多排”、“多输沙入海”的输沙规律;只有把泥沙调节成含沙量较高时输送才能节省输沙用水。
着力构建治理黄河泥沙的“三道防线”,特别是粗泥沙的治理。第一道防线是黄土高原上的粗泥沙拦沙工程(现粗后细);第二道防线是水库拦沙(拦粗泄细);第三道防线是滩区放淤(淤粗排细)。
笔者还认为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也可在宁夏内蒙古重要防凌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内蒙古河段放淤由于没有洪水流量无法实施,可利用北岸的低洼建立“分凌滞洪区”,利用人工与机械化等挖出淤积河道的泥沙向低洼处堆积可望改良土地。通过内蒙古河段的试验性实践,如果效果较好可在中游潼关以及黄河下游如河口等处开展实施人工机械挖沙扰沙实验性探讨。
4.3西线南水北调前期仍需不懈努力
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黄河又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三分之一用于黄河流域外用水,每年近百亿立方米的贡献于海河与淮河流域,其中包括天津、河北白洋淀。
2015年前南水北调中、东线将建成供水,到那时,我国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将没有了,正是西线南水北调建设的最佳时机;黄河流域以及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缺失将依赖于西线南水北调。因此,西线南水北调前期仍需不懈努力,不可放松。
4.5滩区要面对现实:洪水漫滩仍不可避免,建立滩区安全带(区)和利用滩区洼地人工放淤
滩区治理方案尽量减少财产的损失,同时也要客观看待滩区的治理难度,无论下游河道“宽河”、“窄河”,以及河口村水库的运用,黄河下游出现1万以上的大流量将可能大幅减少,但是,如果有超过1.2万至1.5万流量的洪水,滩区部分上水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特别要指出的是北方河流长期不来中常洪水,一旦特大洪水来时因河道的萎缩将造成更大的洪涝灾害,“大水出好河”是我们值得期待的。
当然滩区治理方案要有完善如滩区安全建设方案、滩区淹没补偿政策和“驼峰”段和“二级悬河”等治理方案。
在滩区内经济较发达的村镇或高滩老滩建立区域安全带(区)减少滩区漫滩的可能。利用滩区洼地临靠大堤的沟道进行人工放淤,标准化堤防的建设使黄河初步形成了“相对地下河”,滩区放淤将有可能部分河段出现的严重的“二级悬河”变为“一级悬河”。
人工放淤也为“泥沙资源化”提供的可能,泥沙淤积使荒滩变良田,建筑材料等。
4.6减沙目标的制定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造成的巨量泥沙入黄,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搞好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不仅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根本措施,而且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 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第9篇:河道治理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为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以打造“湿润海河、清洁海河”为主线,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放在十分重要位置。补充完善以往规划成果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各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发挥规划的整体作用。对原规划进行修订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在规划修订过程中应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总结 海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教训.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海河流域水利 发展 “十一五”规划,全面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突出海河流域的水事特点,并充分利用现有专项规划成果。
1概况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l12。~120。和北纬35。43。之间,西倚太行,北接蒙古高原,南界黄河,东临渤海,总面积31.78万km:,占全国总面积的3.3%。是我国的 政治 、文化中心和 经济 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新
(7)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的原则。在规划中正确处理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游和下游、左岸和右岸、大型与小型、整体与局部、开发与保护及综合利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8)坚持规划整体性原则。规划中把与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关项目联系起来,作整体性考虑.很好地协调综合规划与各专业规划的关系。
5规划修订的思路
根据海河流域的实际情况.规划修订的总体思路为:以打造“湿润海河、清洁海河”为主线,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放在十分重要位置,建立海河流域水利基础框架,在这个框架结构下,充分发挥水利对国民 经济 发展 的保障作用和支撑功能,全面提高水利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流域社会管理.建立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
(1)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理清综合规划修编的思路.应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①进行必要的现场查勘。对近年来工程情况有变化的工程点、生态情况变化较大的地区以及原规划中安排实施而现在仍未实施的工程点,都应进行现场查勘,深入了解情况。②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了解各地对流域规划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特别是结合各地“十一五”规划.了解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产业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③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开展综合规划修编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历次规划的成果、最近一个时期水利部领导关于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讲话、体现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专题研究和学术 论文 、海河流域近年来专项规划的成果等。
(2) 总结 海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教训。海河流域在以往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963年大水后,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都开辟或扩大了单独人海河道,形成了流域分治的格局.改善了各河均汇集于天津人海的不利局面.在这个意义上讲是成功的经验。然而.由于当时对人海河道泥沙运动 规律 研究不够深入.采取措施不力,致使各人海河道均形成了较严重的泥沙淤积.对河道正常功能的发挥极为不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失败的教训。只有全面总结海河流域在治理与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对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光大,对失败的教训尽量予以避免。
(3)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在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的修订过程中,除了要总结本流域的治理开发经验以外.还应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如,长江流域在防洪、供水、水能开发方面和黄河流域在上游水土保持、维持河道河势稳定方面及淮河流域在治淮上的成功经验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扬长避短,编制出一份更加 科学 和完善的综合规划。
(4)紧密结合海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该规划在广泛征求流域内各省市意见和深入分析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基础上.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实现人与 自然 和谐为核心理念.科学确定水利发展与改革目标,统筹安排水利发展布局,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措施.凸显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流域“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方案。同时,它也是即将开展的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修订的重要依据。
(5)全面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水利部矫勇副部长最近指出,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部党组系统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后得出的科学论断。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承受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新时期治水思路,应深入贯彻到综合规划的修订工作中。
(6)突出海河流域的水事特点。流域综合规划是指导流域治理和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最基础的工作。海河流域内有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有渤海经济开发带,对防洪保安要求越来越高:海河流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海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做好水生态保护工作.更是海河流域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修订过程中,应突出海河流域的水事特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流域内最为迫切的防洪保安、供水安全和生态保护等问题。
(7)充分利用现有专项规划成果。近年来,海河流域各级水利规划部门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规划成果:①提出了《海河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②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生态恢复水资源保障规划》,③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④《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⑤《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已通过水利部审查,⑥编制了《海河流域防洪骨干工程近期建设实施意见(2004-2006年)》,⑦全面启动了《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此外,gef(全球环境基金)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战略研究及战略行动计划等流域重大专题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这些已有的规划成果,充分体现了海河流域最近几年流域开发和治理的方向,是流域综合规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消化和吸收这些规划成果,妥善协调综合规划与各专业规划的关系,对于综合规划的修订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