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精选(九篇)

2024-03-09 14: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评估;档案资料;pdca;档案分类 

    2002年6月,教育部将本科教学工 作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 合并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4年 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正式 成立。此后,各高等院校每五年都要接受 一次教学工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 会公布。实践证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 保证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教 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 线。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 都十分重视教学评估工作,加大教学基 本建设投入,建立建全教学管理制度,深 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等。为了 做好迎评工作,学校将工作重心下移,并 将责、权、利更多地下放到院系,为此,院 系要管理的教学资料将越来越多。从近 几年的新建本科院校自评情况看,各院 系在资料的准备上,经常发生这样的情 况,即需要的资料找不到,无关资料却不 少。如何收集和保存好日常教学资料,如 何让教学资料的管理更合理、更规范,让 教学工作评估在规范、齐全的教学档案 支持下井然有序?笔者从院系教学管理 特点入手,结合评估指标,引入了一套适 合院系教学档案收集整理的新方法,即 “过程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院系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管理理论中,过程方法是相对于 目标管理的方法而言的。目标管理的方 法只作宏观目标的制约,不求微观过程 的管理。而过程方法既要宏观目标的制 约(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又要微观过 程的管理[1]。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 工作重心的下移,根据学校和院系教学 工作特点,很多高校对院系采取了目标 管理的模式,而院系是教学的基层单位, 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当紧密,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系部的专业设计与教学过 程,所以院系的内部管理采用的往往是 过程方法的管理.

    二、院系教学工作资料收集 pdca方法 1.过程方法与“pdca” 在iso9001:2000的2.4中有这样的 定义:“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 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称之为‘过程方法’。”它是iso9001的精 髓之一,通过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 的活动,分清各过程的职责,找出过程的 输入和输出(不能重叠)管理质量。gb/t1 9001-2000中提出“‘pdca’的方法可适 用于所有过程”[2]。何为“pdca”方法?简 略说,“pdca”包含四个环节:p—策划: 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 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 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 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 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 改进过程业绩[3]。pdca是一个循环,在不 断的循环中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把 iso9000引入教育,目前存有争议[4],本 文避开iso9000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问 题,专对教学工作资料的收集、归类作进 一步的探讨.

    院系的教学质量管理就是一个以教 学工作为中心,管理众多与教学相互关 联的活动的过程方法管理,其教学资料 的收集、整理工作便是一个寻找各过程间输入与输出的相关性问题,并对每个 过程产生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的过程.

    借用过程方法来整理、归类零散的教学 资料,借用pdca方法对教学过程资料进 行分类收集,这就是笔者进行院系教学 工作资料收集整理的思路.

    2.院系教学工作过程划分 院系教学工作可视为一个大过程, 大过程中又包含着小过程,而每一个小 过程都有各自的pdca循环。过程划分 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过程太大了,资 料的查找困难;过程太小了,档案编码太 繁,难记、难归类。因此,找准“过程”,是 院系教学工作资料管理的关键。根据教 学工作的特点,院系教学工作可分为: (p—策划)学科、专业办学规划;(d—实 施)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学生资源;(c— 检查)教学工作检查及结果;(a—处置) 表彰、处分及改进措施。策划,是质量目 标环节,是院系办学的指导性规划;实 施,分出三个子过程,涵盖了院系所有的 日常教学工作内容,是教学工作资料收 集的重点;检查,是质量监控机制的重要 一环,也是支撑教学质量的关键资料;处 置,是改进教学工作业绩的重要环节;表 彰和处分是为了引导制定改进措施,持 续改善过程业绩。策划、实施、检查、处置 四个环节,包揽了所有的与教学工作有 关的各过程.

    3.院系教学工作档案分类 由于评估,档案资料显得更为重要[5], 因为院系教学工作相关资料是学校教学 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支撑之一,更是专 业办学水平评估支撑,资料收集整理的 好坏,直接影响学校评估结论。有关高校教学档案分类的文章不少[6],但笔者认为, 这些归类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以评 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 在建设”的思路。系部的建设过程,是一 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pdca循 环的过程,在院系档案的分类上也应该 能较好地体现这一个过程。按照pdca 环节来收集、整理教学工作档案,体现了 一种动态的循环,有利于资料的利用和 动态了解院系的教学工作状况。结合评 估指标对教学资料的要求,笔者用pdca 方法对院系教学工作资料进行归类、编 号,并说明档案立卷办法,以利院系教学 资料完整收集,合理归类.

    类目说明:一级类目:p策划、d实 施、c检查、a处置;二级类目:以1位阿 拉伯数标识(如1,2,3……);三级类目: 以2位阿拉伯数标识(如01,02,03……).

    具体如下: p:策划 1规划学科办学规划、专业培养 方案、系部发展规划等 2实施实现方案的各种教学管理 制度、措施和办法、院系教学工作年度计 划、会议记录等 3检查各种检查、评价制度、措施 等 4处置各种奖励、处罚办法、修 订、完善各种方案、制度的记录、会议记 录等 立卷说明:所有的策划除修订、完善 方案记录、会议记录外,装订成册(册内 按四个环节排序),并保留一份不装订, 作为下面的“实施”过程中的“策划”.

    d:实施 1师资队伍 01资格年度培养计划、师资结构 (含实验教学队伍)、培训情况、年度总 结、学历学位复印件等.

    02科研年度科研(含教研、教改) 计划、各种项目批复及立项书、专业科研 进校经费、各种教学改革资料等.

    03授课教学任务及工作量统计、 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开出率、停课、调课 情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课、评教 结果等.

    04师德履行岗位情况材料、教书 育人典型材料、教师的年终考核、社会、 学生对教师师德方面的反映等。2办学条件 01专业与课程专业建设、课程建 设、教研室建设、课程教学大纲等,相关 会议记录.

    02实验与实践实验室建设、实验 项目建设、专业教学设备值统计,实验设 备管理(申购、建账、使用、维修、报废等) 及设备资料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 设备情况等.

    03教材与使用选用教材情况及分 析,自编教材情况,专业文献资料统计 等.

   3学生资源 01生源学生来源及统计及分析 02成绩考试考核办法、课程成绩 相关资料(试卷审核、试卷分析、成绩册、 参考问案)、计算机过级、英语统考.

    03能力与素质各种竞赛、论文发 表、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等.

    04毕业与就业毕业论文、学位获 得、就业情况统计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 生的评价等,毕业生获得的荣誉.

    立卷说明:实施过程以事件为主线, 查找该事件的政策性文件,分年度(师 资、科研、设备)或学年(实验项目、实习 实训、学生成绩、毕业论文)收集实施过 程中的所有资料.

    c:检查 学校的各种教学检查、评估的反馈 意见和结果、院系的各种检查、评价记录 及结果,相关会议记录.

    立卷

说明:检查,一般为综合检查, 检查的内容涵盖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学 生资源三个内容,按事件立卷时,可将检 查资料中相关内容复印装入卷中.

    a:处置 各种表彰和处分记录,总结、改进材 料.

    1师资教师获得的各种奖励或处 分情况,对年度师资培养计划的总结分 析及改进说明.

    2办学专业、课程、教研室、实验 室、实验项目、自编教材等的获奖统计及 证明材料。对年度各种计划的总结分析 及改进说明.

    3学生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或处 分情况,对年度学生工作计划的总结分 析及改进说明.

    立卷说明:表彰、获奖及处分原件资料采用分类装袋,不宜装订,留有一套复 印件,分别装入事件卷中。总结分析及改 进材料按事件分别立薄卷,便于对照查 阅.

    以上的分类一级类目四个,为pdca 四个环节;二级类目中只包含师资队伍、 办学条件、学生资源三个内容;三级类目 在d环节中出现,每个二级类目中不多 于4个三级类目,三级类目的内容是二 级类目的细目,简洁,易记。立卷时应特 别注意事件的pdca环节,如发现事件缺 少环节,则应分析是工作中出现遗漏还 是事件归类太细,遵照这一原则,配合学 校的档案立卷办法,教学工作档案收集 整理将会完整而无遗漏.

    三、结语 教学工作资料收集整理的目的是为 了更好地利用资料,院系教学资料收集 归档工作不管是否评估,都应该做实、做 好。引入pdca方法归类院系教学工作 档案,只要将教学工作中的pdca环节资 料收集完整,必定是科学、合理、规范的 档案材料。在日常教学中,院领导可以根 据环节查阅资料,及时了解院系建设状 态;在各种教学评估中,只需按照相应的 评估要求,归类装盒,方便快捷,评估完 成,资料归位。这样,院系的管理者会有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院系教育教学改 革和发展问题,更好地制定各种激励机 制,实现院系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笔者相信,pdca方法引入高校院系 教学资料管理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周明圣主编.教育系统质量管理体系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24.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理管理体系 标准[s].2000:13-29.

    [3]中国标准研究中心.gb/t1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s].

    [4]张伟远,等.两岸三地开放大学:课 程质量保证之比较研究[j].现代远程 教育研究,2004(2):9-15.

第2篇: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范文

(赤峰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评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高校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校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方式.学校的精品课评估、实验室评估等评估工作都可以通过查阅档案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为高校评估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规范高校评估档案的管理一直都是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高校评估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分析教学评估中档案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高校评估档案规范化管理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 :高校评估;档案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97-02

在高校开展教学评估不仅是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也是对高校办学进行规范管理的要求[1].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评估档案管理在教学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高校评估工作的效率,促进评估过程的可靠性,需要高校转变已有的档案观念以及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1 高校评估档案及其范围

1.1 上级机关的评估文件

这里所指的上级主要是国家教育部以及省(自治区)教育厅,其评估文件则是指有关教学评估的政策性方针,以及对评估工作的批复和正式的评估结论,上级领导来校视察过程中的讲话、会议资料也属于上级机关评估文件的范畴.除此之外,校外的有关评估专家所形成的正式的录音录像等材料也可以被纳入此行列.

1.2 评估专家组形成的指导文件

专家听课,对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实地考察,师生会议记录以及课堂抽查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材料都属于专家组的评估指导文件,专家组根据这些记录材料可以对评估结果形成初步的反馈意见,供上级机关参考[2].

1.3 本校有关评估工作的文件资料

本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季度总结、请示建议、各种会议材料以及本校的自评总结等资料都属于本校评估工作中的文件.本校根据评估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关于评估工作的计划和经费支出等,也属于本校的评估文件.

1.4 评估后有关教学整改的材料

高校在评估结束之后,要根据上级的工作指示和教育专家的意见进行为期一年的整改工作,整改是评估工作结束之后的重要环节,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高校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因此广大高校要对不符合评估标准的事项进行及时的整改,整改过程中所形成的整改方案需要向教育部评估中心报送,所以有关整改方案的评估材料也是评估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3].

2 高校评估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地位

我国高校普遍实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制度,这也是继“211工程”之后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教育改革.在高校开展教学评估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理念,更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地位[4].因此高校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不断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广大高校也要将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文件资料及时的转化为档案,因此加强高校评估档案的规范化整理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2.1 保证评估工作的连续性

高校评估工作并不是一次性的评定工作,而是实行“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这就意味着高校评估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不能使高校因为一次评估结果符合要求标准就放松教学管理.高校评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未获得优秀的高校奋起直追,努力改变现有的教学情况,兴利除弊,为下一次的教学评估做准备.评估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每一次的评估情况,因此可以保证评估工作的连续性,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2 丰富高校档案内容

高校评估作为一项崭新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的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从形式上来讲,评估档案也丰富了现有档案的内容,为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促进了高校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5].

2.3 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

高校评估档案可以为高校的长期发展提供完整、详尽的记录,其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也记载了评估工作的整个过程,为高校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时也为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对于高校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2.4 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只有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才能对档案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教学档案管理中有关专业、课堂设置等方面的资料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始的参考信息,并能够满足广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因此只有保证档案管理质量,才能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及时提供有效的教学信息,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6].

3 高校评估档案管理的现状

3.1 没有对评估资料进行全面收集

评估档案是对评估资料的归纳统一,要保证评估档案的完整性,就需要对评估资料进行科学系统的收集,形成一系列的评估文件.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许多高校往往忽略了本校评估资料的收集,而且只注重文字资料的收集,忽视了音像资料等的收集,有些学校对领导视察的讲话和评估专家的访谈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归档,造成真正被记载下来的评估资料少之又少,档案沉淀不多,使评估档案失去了完整性,不能有效的记录评估工作的全部过程.

3.2 对评估档案没有进行统一管理

评估工作是近年来才开展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合理有序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重视评估工作的现实投入却忽略了评估材料的归档整理,有些高校认为评估结果出来了评估工作就结束了,至于评估文件的档案整理则抛之脑后,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各管各的,各部门对评估档案进行分别管理,失去了档案资料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严重影响了评估档案的有效利用.

3.3 评估档案归档之前没有进行科学鉴定

在整个评估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文件资料记载,如果对这些资料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与明确的归档范围,就很难及时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在评估资料归档前应该进行科学系统的划分和鉴定,去伪存真,实现评估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3.4 缺乏评估档案的专业管理人员

高校评估工作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对评估档案的管理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许多评估档案都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大部分院校还是将档案管理工作交给现职工作人员,导致评估档案管理工作因为缺乏专业管理而无法有序的开展[7].

4 实现高校评估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措施

4.1 增强评估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意识

对档案规范化管理意识的缺乏是导致我国高校评估档案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评估档案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参考,因此为了发挥评估档案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评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深入高校每一个教职工的心里,鼓励高校全体成员参与到评估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管理人员还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自身的服务创新意识,合理的制定评估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各项制度,保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实现评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4.2 以教学评估档案管理为基础

教学评估是高校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各部门要切实的以教学评估为基础,不断优化其他各项评估档案管理制度,提高评估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教学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要加强对教学评估档案的审查和监督.有些高校管理不到位,没有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归档机制也不健全,最终导致了重复归档和漏档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院系档案,明确各院系的管理职责,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实践技能,为日后评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8].

4.3 健全评估档案管理制度

评估档案规范化管理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因此为了切实的发挥评估档案的重要作用,需要建立健全高校的评估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来实现评估档案的有序管理.管理制度的健全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分类机制,按照评估档案的专题性质进行合理划分,对各类评估材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整理,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档案管理体系.对获取的评估档案要及时移交给学校的有关档案管理部门,防止评估资料的漏档.

4.4 提高评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各行业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因此评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高校评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建设,因此要不断加大评估档案的网络化建设力度,确保档案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共享和保存.评估档案管理系统首先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存,只有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完整保存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开展其他工作.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还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档案管理的动态监督和审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和档案资料的完整,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

结语

高校评估档案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各项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完整的记录学校的发展轨迹与历史沿革,还能衡量高校的管理水平,因此要切实做好评估档案的管理工作.为了提高评估档案的管理水平,需要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加强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评估档案管理制度,提高评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不断完善高校评估档案的管理,使评估档案管理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亚新.关于高校评估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151.

〔2〕刘长杰.高校评估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探索[J].办公室业务,2012(07):14-15.

〔3〕何艳平.高校评估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建议[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81-83.

〔4〕刘廿.浅谈高校评估档案的形成与管理模式[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9):127.

〔5〕韩媛媛.高校评估中教学档案及其管理的重要性[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8-19.

〔6〕蓝菊.浅析民办高校评估档案与普通档案的管理与异同[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8):61+63.

第3篇: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范文

[关键词] 法院;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评估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4-0046-07

为实现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的主题以及“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近几年来,中国法院系统开始制定并逐步地完善了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其目的是为中国法院审判工作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之后,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各级法院审判质量效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及运行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国法院审判质量效率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2005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在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在人民法院系统建立起科学统一的审判质量和效率评估体系;为贯彻该项改革纲要所确立的重点内容,同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召开了“人民法院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研讨会”;之后又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总结,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12月10日讨论通过了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形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指导意见(试行)》,以法发[2008]6号文件下发至各高级人民法院,并指定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1个省或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作为该指导意见的重点试行单位。随着该文件一同下发的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所确立的33项评估指标,成为各级人民法院建立审判质量效率评估量化模型的具体指导性指标。2011年3月,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对原评估体系又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公布了《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新的指标体系更加充分地实现了对案件审判质量的全方位、多侧面的科学评估。

在实践上,人民法院案件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初始阶段,人民法院量化评估审判整体工作指标就是每年收结案总数和各类型案件具体收结数量。上级人民法院评价下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质量以及各级人民法院内部评估本院各部门审判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案件的改判率和发回重审率,而体现一个法院审判工作效率的硬性指标就只有案件审结率,内容相当简单,也相当庞大。应该说,这是人民法院在科学技术落后、办公尚未实现自动化的情况下,仅靠手工统计,所能找到的一种相对合理的法院工作评估指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院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法院办公系统内的运用,计算机网络建设和案件信息标准化建设快速发展,为各个法院统计案件信息、整合并共享案件信息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案件质量效率评估指标体系就成为可能。各地法院结合审判工作的实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全面、客观、科学评估法院工作的新指标、新方法。从2002年开始,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受最高人民法院委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审判质量与效率评估体系的调研,建立起一个由27个指标组成的“审判质效综合评价指数”。①2003年12月10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过积极探索,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第一个由25项指标组成的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体系相对完备。②从2003年开始,上海市各级人民法院着力建立案件流程跟踪管理机制,在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的基础上,改进审判质量效率评估指标的设置,建立了月均结案率、月均未结案率、结案均衡度、平均审理案件天数、人均结案数、延期长久未结案数、一审二审民事案件调解率、送达率、上诉率等作为评估法院审判工作质量的指标。[1]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至2006年9月,形成

了由39项指标组成的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③2006年,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摒弃了过去以收案数作为衡量法院工作好坏的标准,出台了《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的实施意见》,建立起了包括上诉率、二审被改判发回率、再审被改判发回率、申诉率等11项基础指标和立案变更率、再审率、结案率等18项分析指标在内的新的审判质量与效率评估体系,成为吉林省法院系统审判质量与效率评价指标。[2]2011年8月,上海法院又及时完善和优化了上海法院评估体系,制定了《上海法院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调整方案》和《上海法院审判质量效率综合评估指数调整方案》,以期实现在体现上海特色的基础上与最高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的对接。

可见,建立人民法院科学的审判质量效率评估指标,实践探索比最高人民法院“二五改革纲要”提出统一审判质量效率评估标准的改革要求要早,在探索建立案件质量评估标准的过程中,各地提出的分析指标以及所取得的具体经验也不尽相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指导意见(试行)》所确定的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吸取了各地法院较为先进的实践经验。

第4篇: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范文

(一)司法质量评估的发展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法院系统即对司法质量评估问题进行了探索。以汉寿县法院为例,司法质量最初往往采取以公开互评的方式开展,评查的主要是民事案件,而刑事、行政案件局限于所办案庭室的唯一性未能评查。在评查中,办案人员对其他庭室办理的案件通过全案评查,根据自己的法律水平、审判经验,一般从实体处理、程序适用、书记员工作、案卷的装订等方面初步评出案件等次后,公开发表评查意见,再集体确定案件的等次,具备案件质量评估的雏形。从九十年代末至今,对司法质量评估则完全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的方式,对审判工作、执行工作全面考评。在考评中,将司法质量划分为办案质量、办案效率和办案效果三类。以汉寿县法院2004年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考评细则为蓝本,办案质量方面总分为30分,包括合格案件达到100%计30分,每出现一起基本合格案件扣1分,不合格案件扣2分,案件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被改判或发回重审,每件扣3分。办案效率方面为20分,包括各类程序审结、执结案件是否达院规定的期限(一般比法律规定期限要短),办案效果总分为10分,主要是指当庭宣判率、开展专项审判以及提出司法建议等,这三部分的分值大约占专业考评部分百分制的60%,其他专业考评内容则为业务指导、经费管理等办案质量占30分-35分,三部分分别由审监庭、立案庭按职责考评。

(二)司法质量评估体系的评价

从上可以看出,司法质量考评呈现出几大转变:一是从部分案件考评向全部案件考评转变。二是从非规范化逐步向规范化转变。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确定了考评内容、量化了考评的分值。从汉寿县法院近三年的考评结果看,总体上能反映案件质量水平,但是有的标准缺乏法律依据、操作性、权威性而流于形式,尤其是办案效率方面,如结案率、简易程序审理的适用率等。三是由个人考评向职能部门考评转变。在实践中,审监庭、立案庭的职能决定了在司法质量考评中的始终处理主导地位。

然而,也不难看出,司法质量评估体系并未完全真正建立。主要体现在:

1、司法质量评估的外延模糊,将司法质量等同于案件质量。从字面上来看,司法质量除了包括案件质量外,还应包括可能影响司法质量的其他因素。案件质量是司法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司法(执法)最终的静态结果,但是(司)执法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仅从结果来看质量的高低,显然不全面。例如:一个案件从实体处理到程序适用均合法,但未经立案庭统一立案,很明显这样的案件不可能成为合格案件。也正由于司法质量范畴的不确定,导致了不是司法质量的因素纳入了考评。如经费任务往往被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司法质量考评的内容,与办案质量相提并论。司法质量评估应是对在整个诉讼活动中执法质量的衡量,包括诉讼费、扣押款物、罚没款物管理、回避行为、审判案件办理期限、案件受理、立案程序、诉讼保全行为、庭审程序、执行程序、审判监督等可能影响司法质量的各种因素,但这些却并没有纳入考评。

2、司法质量评估标准不一。评价一个执法活动的好坏,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衡量,只有两上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一是法律标准,二是社会标准。法律标准是说,法院的裁判一定要符合法律规定,以裁判适用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两类规范,又自然派生出实体法律标准与程序法律标准。社会标准是指舆论、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裁判的态度是赞同还是反对。在法治社会,对于司法公正与否的评价,法律标准是基本的也是根本的标准,应当成为评价司法公正社会标准的基准。①但作为司法质量评估这种法院内部对自身司法行为评价中,却执行“法外”的标准。在大多数法院均将审理期限通过内部规定缩短以期提高结案率,不但将结案率纳入评估的标准,而且也将内部审限规定纳入评估。如规定民事案件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15天内审结的占所结该类案件的50%以上计5分,每减少1%扣1分;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一个月内审结的占50%以上计10分,每减少1%扣1分;全年结案率达95%以上计分,每减少1%扣1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想通过限期提高办案效率,但根本不具有科学性、必要性,混淆了法律标准实际上是最低标准。就审理期限来讲,法律规定的是最长的期限或最后的期限,至于最快、最短是多长,法律无法作出规定,将法律并未要求的标准进行考评,随心所欲,显然违背了司法的最终目的。

3、司法质量评估宽严不均。对个案质量大多数法院均由审监庭来评估。但审监庭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哪些标准来评估,未有统一硬性规定,五花八门。从我院来讲,由于一直未出台有关个案质量考评标准,仍然是由审监庭评查人权衡,大致为案件的办理符合实体法、程序法规范,案卷装订及时,为合格案件;案卷材料上存在一定问题但不影响公正处理结果的为基本合格案件;存在实体错误、程序违法的为不合格案件。这种标准,由于采取的是粗线条,不同的人往往可能产生不同评估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其他基层法院则通过实践,将案件中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予以列举,对于缺陷累计达到不同程度,确定案件的等次,体现出评查标准的客观性。在评查中各个法院均对改判案件往往倾注了更多的关注,而对改判案件态度则莫衷一是。有的一律列为不合格案件,因为要维护生效裁判文书的效力,但将改判案件一律划分不合格,显然有违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有的法院则视情况,对改判案件通过审判委员会讨论来确定,凡不是涉及实体案件处理(重大改判)而只是部分数额等改判,仍然确认为合格案件。

4、司法质量评估机构各异。一般来看,基层法院大多没有专门的司法质量评估机构,有的由审监庭、立案庭来承担此任务;有的只是在年终考评时临时抽调人员进行评查;有的则是抽调离退休人员对某些重点案件进行复查。从法院系统来看,未能建立象检察机关、公安机关那样从上而下的统一的评估体系。在前些年,中级人民法院最多也只是对某一类审判质量进行排名或划类,排名划类的依据是一般是改判或发回重审案件的多少。

5、司法质量评估工作无序。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整个司法质量评估工作条块分割,无法有序开展,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司法质量评估体系的定位

(一)司法质量评估特征

1、司法质量评估内涵。据《辞海》解释,司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司法”是指行使国家审判权、检察权以及管理司法行政工作的机关,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及司法行政机关依职权所进行的活动。我 国现行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上述人员依法定职权所进行的活动,就应称为司法。狭义的“司法”是指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机关,即人民法院依法进行的审判活动。关于“评估”一词,《辞海》解释为“评价、估计” .所谓的司法质量评估显然仅指法院为保证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防止审判权的滥用,通过一定程序和方式,对审判活动以及审判人员实施检查、调查、评价等内部监督活动。司法质量评估是对法院司法行为和司法工作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进行审查;是对法院司法工作人员在审理案件、执行案件过程中是否秉公执法、有否枉法裁判行为等进行监督;司法质量评估的目的应当是促进法院依法履行职责,确保公正司法、文明司法,树立司法权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司法为民。

2、司法质量评估特征

司法质量评估作为一种法院内部的监督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1)评估形式的内部性。从我国司法监督体系来看,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审判机关的监督、社会力量的监督等,但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社会力量的监督都是外部监督,与这些外部监督不同,司法质量评估是法院系统的一种内部监督活动,既包括法院本身对其内设机构司法质量的监督,更重要的则是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上级法院监督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受上级法院监督。”上级法院司法质量评估则具有明确的法定性,较强的权威性。

(2)评估标准的唯一性。法律的价值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最基本的需要的认识而认为、希望法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状、属性。法的价值的内容包括“秩序”、“正义”这两在基本价值。正义,是法所追求的(或人们希望法所体现的)社会实质性状,这是法的实质价值目标。审判机关的司法活动,则是法律的适用,审判人员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以法律为准绳是审判活动的基本原则。我国三大诉讼法对此都作了明确规定。以法律为准绳,即要求审判机关及其办案人员在审理案件是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把法律作为衡量案件是非曲直的标准和尺度。而衡量审判活动质量高低的标准理所当然是法律,即是否实现了法律的公正这一价值目标。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的干涉。诉讼法规定”判决和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这也就表明,人民法院司法活动的正确与否,最终认定标准只有法律。而法官作为裁判者,总是处于矛盾的焦点,最终的裁决必然会使一方胜诉,一方败诉,正如波斯纳所说:”法官的判决总会伤害一方而有利于另一方,医生一般不会以牺牲他人来帮助另一方。“②那么衡量法官行为的标准唯有法律。总之,作为评估审判活动及其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司法质量评估的标准应该就是法律,这一客观的、具体的标准,同时必须是法律所要求的,包括实体法规范的要求、程序法规范的要求,同时也应包括职业法上的各种要求。该类规范要求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切实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通过自己在法庭内外的言行体现出公正,避免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非法律的要求不应当成为评估的标准如结案率、当庭宣判率、调解率。

(3)评估体系的整体性。由于评估标准唯一性,从全国法院来看不应当条条分割、块块分割,司法质量评估应当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具有整体性。但是应该看到任何法律,不论其规定得多明确、具体,都要给法官个人理解、适用留下足够广泛的自由裁量空间。“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下,法官在某些情形中享有平衡各种衡平原则的自由裁量权”。我国虽然实行成文法制度,但法官也同样享有无可争议的自由裁量权。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差异,法律对此也为法官适用法律也留有了一定幅度,比如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因此司法质量评估标准也因此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应当尊重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本身也是坚持法律标准的体现。法律规范是静止的,抽象的,将静止、抽象的普遍规定适用到动态的、具体的单个案件之中,需要经过司法人员的主观活动,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创造性工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在司法质量评估工作中,机械地照搬法律条文、简单地对号入座的做法,不仅不能客观评价司法质量,往往会违反法的本意。

(二)司法质量评估的意义

1、司法质量评估是确保公正司法的有效手段。公正司法是法律的要求,也是职责的要求。法院系统内部的司法质量评估则是通过评估活动,规范、引导司法活动朝公正的轨道上来,确保公正司法、文明司法。

2、司法质量评估是完善监督机制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往往是通过个案来监督,如对某个上诉案件改判、发回重审或指令再审,对下级法院司法质量监督缺乏全面性、主动性,导致对下级法院司法质量、对存在的问题缺乏整体的认识。通过司法质量评估则有利于完善监督,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各法院通过司法质量评估制度对自身的司法活动评查,有利于从影响司法公正的各个环节上监督执法行为,规范执法行为。

3、司法质量评估是量化司法质量的有效依据。司法质量评估不仅仅是对审判活动及其他司法活动质量进行简单的定性,如合格、不合格,含糊、缺乏依据,而是制定、细化规范标准,从数量分值上细化各项工作,划分质量优劣,考核司法质量。通过量化,使评查人易于操作,使被评查人对规范要求有进一步的了解,来规范办案行为。

三、司法质量评估体系的构想

(一)司法质量评估应该实现一个转化

司法质量评估应从对结果的监督转为对过程的监督。长期以来,对司法公正与否的评判标准往往是以诉讼的最终,即实体结果的公正与否作为主要标准,却忽视程序公正的重要性,对程序问题忽略。公正的程序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根本保证。“在一般情况下,公正的程序比不公正的程序能够产生更加公正的结果。”③忽视程序,只能导致司法的暗箱操作,导致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司法的实体公正难以保证,司法应有的权威不复存在。“审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表现。”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公正的程序可以弥补实体判决的缺陷。有学者认为“在正义的程序得当实施的情况下,程序过程本身能够使结果正当化,并且有吸收当事人不满的功能。”⑤尤其是在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立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法官遵循公正的程序,按照正义的要求来理解和适用法律,其裁判结果也因程序的公正而服判。公正的程序是绝对的,公正的裁判是相对的。在审判中,不允许增加程序,也不允许减少程序,更不允许变更法定程序。⑥对程序的监督比结结果的监督更直观、更有效、更容易。司法质量评估应从结果的评估转为对过程的评估。

(二)司法质量评估标准

合法性。所定立的评估标准、评估结果的处理必须合法,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规定,纠正审判工作中的不适法、适法走样、适法错误的问题。

针对性。所评估的重点应当是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当前办案过程中常见的“不标准”现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防止再次发生错误。

权威性。对于评估的结果应当具有权威性,必须服从,即使有意见必须按正当程序提出。

操作性。注重规范的技术细节和完整性,合理量化,使司法质量评估标准能成为规范法官办案的指南,按图索骥,掌握办“标准案”的工具。

(三)司法质量评估的方式和机构

司法质量评估,应该采取法院本身自查、上级法院抽查和复核相结合,层层评估的方式进行。各法院对本院办理的全部案件和可能影响司法质量的其他工作进行自查;中级法院负责对基层法院进行抽查;省级法院负责对各中级法院进行抽查,对各基层法院复核。对于党委关注和人大、上级法院交办的案件、社会影响较大或当事人反映强烈的案件、严重超审、执期限的案件以及涉嫌违法、违纪案件、发回重审和再审改判案件、引发国家赔偿案件应当抽查或复核。

司法质量评估的机构。明确案件质量监督主体是构建案件质量监督体制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司法质量评估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该机构既不能隶属于某个委员会,更不能下设于某个内设部门。无论是审判委员会还是案件质量监督委员会虽然组成人员一般由各法院的主要领导和资深法官组成,但均为较松散的委员制结构,成员有自己的主要工作,工作力度仍有欠缺。而将司法质量评估机构置于某个内设部门的做法更是与设立该机构的主旨背道而驰,不能发挥监督制衡的作用。因此,建议法院应设立独立的评估机构,成立一个人员精干、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司法质量评估机构,专司案件质量监督的职责,直接向院长(副院长)负责。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应当是平行、相互制约的关系,由它监督各业务庭案件的质量,而它的工作则要接受院领导、审判委员会、纪检组(监察室)的监督和指导。

司法质量评估的程序。基层法院可实行月考评、季考评、半年考评、年度考评,中级法院以上对下级法院主要采取年度考评;自查结论服从抽查结论,抽查结论服从复核结论。下级法院发现有异议的,应当逐级提出。上级法院对异议应当审查。

法院对内部司法质量监督可以实行如下制度:

1、案件报结制度。所评查的案件为各审判业务庭上月审、执结的各类案件。案件审结的裁判文书均以送达各方当事人为标准;案件执结以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各方当事人或执行手续办理齐备、入卷为标准。当事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内没有自觉履行义务、相对人申请强制执行只要启动了强制执行程序的,一律要单独组装执行卷。

2、全面送检制度。各审判业务庭必须于评查前三日按上月本庭司法统计报表上的报结数逐案整理、收齐案卷,并造出清单如数送交司法质量评估办公室以备评查。

3、一案一表制度。评查人员在评查案件时,应逐案填写《司法质量考核核评议表》,对评议情况应详细记载,以便统计分析。

4、定时集中的评定制度。评查员于每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对全院上月各执法部门办结的案件组织评议。

5、司法质量评议制度。质量评定完毕后,由评定小组进行集体评议,对出现的基本合格、不合格等次案件有分歧的,由院长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

第5篇: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范文

关键词: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评估体系;改革完善;路径设想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2.08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彭世杰.改革完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路径设想[J].克拉玛依学刊,2016(2)43-50.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指根据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通过制订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培训效果等进行科学评判的过程。《2013―2017年全国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加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培训水平和质量。选好配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调查研究、需求分析、培训设计、组织实施和质量评估等能力和水平。”[1]而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整个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检验和确保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以贯彻落实《规划》精神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全面回顾和审视浙江嘉兴市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对改革完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

一、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的必要性

(一)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落实培训规划的必然之选

《规划》指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考核和评估机制,组织学员和有关专家对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管理、培训效果等进行评估,并定期对参训学员进行跟踪评估,及时根据评估结果查找不足、改进工作、提高质量。”[1]将“加强质量评估”单独作为一项内容列出,着墨如此之重,这在以往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是没有的,可见培训质量评估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贯彻落实《规划》,必然要积极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

(二)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完善培训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4个环节,4者之间密切相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组织实施最终要落到培训效果的提升上,而培训效果需要通过特定的评估方法和机制得出。然而在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培训方案设计和培训组织实施两个环节。从完善培训工作意义上来讲,不仅要加强培训需求分析,而且要将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列为每一个组工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的必设环节。

(三)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提高培训质量的现实之需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组工干部队伍,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提高培训的质量来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有利于客观真实地了解组工干部参训后在知识、能力等方面获得的成长和进步,也有利于引导和激励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树立质量意识,把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方式,增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二、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及质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面向浙江省嘉兴市、县(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及市级机关部门的组工干部共发放调查问卷323份,回收323份,其中有效问卷308份;同时,本研究还就培训情况及其质量评估相关问题随机选择参加过培训的组工干部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研究还就组工干部参加培训及其质量评估相关问题进行了结构式访谈。综合以往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及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一)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

1.培训方向的政治性

组工干部是从事党的组织工作的主体,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加强组工干部培训,不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是促进组工干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内在要求,对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建设、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必须牢牢把握培训方向上的政治性,在培训目标、组织、实施、保障等过程中始终贯彻政治性要求,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新时期组工干部。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也应该体现这样的导向。

2.培训内容的实战性

由于组织人事工作的政策性、业务性、操作性很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在内容安排上往往以提升组工干部业务素质为主,既包括对最新组织人事政策的解读,又包括如何根据政策开展实务操作,注重实际、实用、实效,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一特点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3年内参加过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138名干部中,在对“培训内容”(多项选择)的回答中,选择“组工业务知识能力教育”的人数最多,共108人,占78.3%,远远高于其他选项的人数。(见图1)另外,从嘉兴市举办的最近一期全市组工干部能力素质专题培训班来看,5天的培训时间一共安排了16门课程,其中,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人才工作、基层组织建设等为主题的组工相关业务课程10门,占总课程的63%,这也充分印证了培训内容上的实战性特点。

3.培训时间的短期性

由于组织人事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紧张、事务繁多的现象,因此在组织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班时往往会压缩培训时间。在此次问卷调查中,3年内参加过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138名干部中,培训时间为1周之内占比82%,1周至1个月的占比4%,1至3个月的占比13%;3个月以上的占比1%。(见图2)调查说明,当前组工干部教育培训主要以1周之内的短期培训为主。培训时间偏短,导致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培训的组织实施,而忽略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开展或对培训质量评估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4.培训对象的多样性

培训对象既有来自嘉兴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门的组工干部,也包括市级机关各单位的组工干部。同时,培训对象在年龄、学历、职级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性。(见图3、4、5)可见,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具有多样性。

(二)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事关组工干部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实践来看,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培训机构,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的重要性认识都不够。主管部门认为培训质量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抓好落实,未进行有效监督;而培训机构因上级主管部门未作具体要求,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开展质量评估工作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因而没有将这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从这次访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各地各单位普遍认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开展偏少,对质量评估思想上重视不够,存在重培训、轻评估的现象。

2.实践中开展不广泛

根据问卷调查,在对“培训评估情况”(多项选择)的回答中,没有进行过评估的占42%;而进行过评估的,大多也只是对课程设置、授课师资、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单方面评估,进行过综合评估的仅占20%。(如图6)这表明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开展的覆盖面并不广,评估重点以培训实施环节为主,一般在项目结束时由培训机构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评估。

3.操作上不平衡

评估工作应该贯穿培训项目策划、实施的全过程,但目前评估工作存在覆盖面相对较窄的问题:一是重反映层面和学习层面的评估,轻行为层面和绩效层面的评估。主要侧重于对培训期间学员反映和学习情况的评估,很少对学员行为变化和工作绩效影响进行评估。二是重训后评估,轻训前和训中评估。基本上是在培训结束时开展评估,训前评估基本上没有开展,训中评估也较为简单,导致很难准确掌握学员的培训需求,对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也难以有效监控。三是重即时评估,轻中期和长期评估。评估工作往往终止于培训结束时开展的评估,而学员返回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后(3―12个月)进行的中长期评估则仍处于空白状态。

4.保障上存在欠缺

评估工作的开展,要靠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估手段和工作人员作为保障,事实上这方面还存在明显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估指标不全面。调查中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现有指标以培训过程管理和培训对象满意度评价为主,而对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制订、培训长远效果等环节涉及不足。二是评估手段不科学。评估工作基本还停留在人工和纸质阶段,信息化程度较低,问卷调查面对面,数据统计靠手工,导致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存储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三是评估人员不专业。由于评估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评估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实际上当前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人手本身就比较紧张,专业评估人员更是缺乏,现有人员也少有对评估工作有深入研究和把握的。

三、改革完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路径设想

根据《规划》要求,参考此次调研成果,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应在明确评估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规范操作流程,健全评估工作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一)树立正确的评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实践就会迷失方向。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首先要破除传统的“只教不评”“重培训、轻评估”的陈旧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工干部的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组工干部工作。而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成效如何,离不开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评估。通过质量评估,可以发现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归纳经验和教训,帮助改进培训方式,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基于质量评估工作在组工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凡培训必评估”的理念;二是要加强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理论研究,围绕组工干部成长的规律和路径以及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任务、方法、手段、评估等主题,开展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形成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确立科学的评估原则

根据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及其培训质量评估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组工培训特点

与一般的干部教育培训相比,组工干部教育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前面讲到的培训方向的政治性、培训内容的实战性,等等。在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中,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确立相应的评估指标。

2.评估指标简洁、通用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具有培训时间的短期性特点,一般课程安排比较紧凑,不宜再开展复杂的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同时,组工干部在人员构成上的复杂性,也不宜分门别类地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因此在设置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时应尽量简洁、通用,做到既能科学评估培训质量,又不会因质量评估工作而牵涉过多的人力和时间。

3.注重培训全程评估

当前,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在评估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对培训内容、方式、师资、保障等方面的评估。实际上,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应该是全过程评估,除了上述相关内容以外,还要包括培训前的需求调研、方案设计以及培训后学员素质、能力、工作绩效方面的变化等。

4.加强评估信息反馈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而是通过评估查找和发现问题,进而不断加强和改进评估方法,促进培训质量的不断提升。当前,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往往止步于评估结果的汇总,缺少对评估信息的反馈,因而在实践中很难起到推动培训质量提高的作用。因此,在评估中必须体现这一导向。

(三)选取合理的评估内容

根据调查中反映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中重反映层面和学习层面、轻行为层面和绩效层面,重训后评估、轻训前和训中评估,重即时评估、轻中期和长期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此次研究在设置评估内容时将其向前、向后分别延伸,确定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包含对培训方案的评估、对培训实施的评估、对培训保障的评估、对培训效果的评估4个环节。

1.对培训方案的评估

当前,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往往都会忽视对这一环节的评估。实际上,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了解组织及学员的培训需求,是设计、策划培训项目的依据,这决定着能否设计、策划出高质量的培训项目方案;而培训项目方案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训组织实施的质量和培训的实际成效。因此,必须将培训前的需求调研和方案设计纳入评估范畴。

2.对培训实施的评估

培训实施是培训方案的落实环节,包含培训的管理与服务、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等,由此可对培训机构进行能力水平的认定。

3.对培训保障的评估

培训保障是组工干部参训期间获得的教学设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保障水平。教学设施(教师环境、多媒体设备、桌椅等)的质量、食宿条件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对培训质量的评估。

4.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当前在实践中对这一环节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培训的最终目的应该通过培训后学员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效果得以体现。这一环节理应纳入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范畴,并加大其所占比重。

(四)构建规范的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考虑,此次研究将对培训方案、培训实施、培训保障、培训效果的评估列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4项一级指标。其中,对培训方案的评估包括培训需求调研、培训方案设计两个方面,对培训实施的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师资、教学管理5个方面,对培训保障的评估包括教学设施、教学保障两个方面,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3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就相关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并由此设计了一份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五)形成有效的评估方法

在构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确立科学的评估方法,通过对训前、训中、训后的全程培训评估,实现对培训过程的全程控制,从而使培训需求更加准确、培训计划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培训内容方式更加相得益彰,促进培训质量的不断提升。

1.评估主体

由于组工干部教育培训涉及组织部门、主办单位、学员单位、学员个人等多个主体,各个主体在培训过程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因此,将组织部门、主办单位、学员单位、学员个人共同确立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主体,在培训的不同阶段负责对相关内容进行评估。

2.评估方法

按照全程评估的理念,根据确立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分3次对培训项目进行评估,每次评估的内容和评估的主体不同。同时,根据评估内容在整个培训项目中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3次评估的总分值为100分),各评估主体确定不同的权重,综合3次评估的结果后作为最终评估结果(见表2)。3次评估开展情况如下:

第一次:训前评估(10分)。在培训方案制订后到实施前开展,由组织部门、主办单位对培训需求调研和培训方案设计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一级指标为“培训方案”,其中组织部门和主办单位分值分别为A1、A2,二者权重比例为3∶2。

第二次:训中评估(50分)。在培训进行中至结束的时候,由参训学员、组织部门、主办单位对培训实施和培训保障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一级指标为“培训实施”和“培训保障”,其中参训学员、组织部门、主办单位分值分别为B1、B2、B3,3者权重比例为5∶3∶2。

第三次:训后评估(40分)。在培训结束后3个月左右,由参训学员、参训学员所在单位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一级指标为“培训效果”,其中参训学员、参训学员所在单位分值分别为C1、C2,二者权重比例为2∶3。

3.计算方法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最终分值为3次评估分值的总和,其计算公式为:最终分值M=训前评估分值M1(A1×0.06+A2×0.04)+训中评估分值M2(B1×0.25+B2×0.15+B3×0.1)+训后评估分值M3(C1×0.16+C2×0.24)。

(六)建立全面的反馈机制

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手段,其目的是确保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促进相关工作开展。如果评估的结果得不到有效利用,那么必将导致评估流于形式。针对调研中反映的评而不用、评用脱节的问题,建议应在评估结束后做好信息反馈、结果运用等方面工作。

1.建立评估结果公布制度

组织部门、主办单位要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数据进行分析,将评估结论及时反馈给培训机构,促使培训机构认真研究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

2.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档案

评估结果是衡量培训机构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组织过程、重要结论和整改意见都要准确予以记载,并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增强外部力量对培训机构的监督。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对学员反映较好、培训质量较高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班、培训项目,要进行表彰奖励。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属于方案设计环节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属于实施环节的,要帮助培训机构查找问题,并要求限期整改。同时,要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和星级档次,作为今后选择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合作机构的重要依据。

总之,教育培训是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进行评估是提高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还需经过不断实践和长期调研,加强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第6篇: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范文

一、全心全意做学校科学发展的贴心医师

1.周密安排,发放一证一单。

――组建工作机构,发放“资格证”。区督导室专门成立了“316工程领导小组”、“316工程办公室”、“督导评估检查组”三个工作机构。下设5个小组,在全区抽调5个知名学校的校长或督学担任组长,各组再选聘由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区教研员组成的6人专家组。

――做好前期学校培训,发放评估“挂号单”。每年确立若干学校为被评估学校,发放“挂号单”。年初及时召开挂号学校校长培训会。培训结束后及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示,征集社会各界对挂号学校的意见,要求学校做好自查及整改工作,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2.科学评估,把好学校发展脉搏。

――按评估细则的六项内容寻找观测点。我们分别把以下三点内容作为重点:一是校长的对教育方针的理解:二是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中对教育方针的论述:三是学校宣传栏、文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对教育方针的体现。

――按评估的六种方式收集观测信息。即一听:听取学校工作汇报、随堂听课;二看:校园环境、部室管理、校园文化、师生教学活动:三查:学校各种档案资料、活动记录、教案作业等;四访: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五测:现场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及行为习惯进行测试:六评:评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师生观;评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评学生学习兴趣、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按评估流程的六个单元做好工作面。一是召开学校“316工程”自查汇报会,说明来意和工作流程:二是专家组六个成员下班随机听课:三是评估组全体成员查看学校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及职能部室建设情况:四是评估组分六个方面对学校档案资料进行检查,填写检查登记表。五是召开教师、代表、家长三个代表座谈会,征集大家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及建议:六是召开督导评估反馈会。

3.集思广义,开好学校发展处方。

――开好处方的四个原则,一是激励性原则,要多鼓励少批评。二是针对性原则,一校一个处方,做到对症下药。三是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帮助学校理清发展的思路。四是方向性原则,为学校指明发展方向。

――开好处方的五项内容。我们认为好的处方应该包括五项内容。一是督导评估的整体感受:二是随机听课情况:三是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四是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五是学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通报督导评估结果六点注意事项。一要注意按处方的五项内容进行通报:二要注意提前安排通报的主讲人:三要注意挖掘组内每个成员的潜力。轮流做主讲人;四要注意征集组员的意见或召开反馈前的准备会:五要根据各校实际,注意讲话技巧;六耍注意反馈时让数据和事实说话。

4.针对疑难问题,协调各方及及时会诊。

学校在督导评估之后,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与建议,写出“316工程督导评估整改意见”交区政府督导室。对于检查中的突出问题,限期整改,整改的实际效果纳入最后的评比之中。对于疑难问题,督导室将在有效的时间内,会同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会诊,进行整改督导。

二、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提高对“316工程”的再认识

1.对“316工程”作用的再认识。

实施“316工程”以来,我们认为它切实发挥了四大作用,一是促进了学校科学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均能把“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二是促进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教育质量上品质、上品位。三是促进了校长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督导评估纠正了一些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2.对“316工程”概念外延的再认识。

第7篇: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范文

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已完成改革发展初期的培育任务,但质量评估模式缺失。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需求是项目纵深发展和评估模式确立的价值取向。审核评估模式是现阶段项目改革的恰当选择,其定位应有益于尊重项目改革创新特质,重视项目质量产出效果,满足服务项目示范辐射需求。审核评估模式下项目评估内涵诉求应有益于目标定位特色化、课程教学匹配化、产学合作实用化、学习成效过程化、质量改善常态化的实现。

关键词:

闽台合作;项目改革;评估模式;内涵诉求

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2009年开始实施,至今已6年多,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关注度不断增强,在创新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上积累了有益实践经验。评估是检视项目质量的必要抓手,也是深化项目改革的重要推手。目前,该项目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质量评估模式,仅开展了若干次常规性教学检查①,检查内容聚焦于项目启动初期的规划制定、经费投入、制度确立、机构设立、人员配备、培养方案等规范性要求,以及引进台湾课程数、台湾教师和台资企业技术人员承担课时数等约束性硬指标,对项目稳妥起步起到了“底线监控”作用,但已无法适应当前项目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评估模式的缺失,将无法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测与评价,不利于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改革与发展。而评估关键在于应该解决或者部分解决新形势下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发展中所面临的急迫问题,不仅要有硬性指标的“底线思维”,更要确立“全面思维”,面向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的监控、管理和反馈,据此对整个项目进行合理调控和有效审核。

一、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价值导向与实施状况

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自启动以来,主管部门从政策制定、资金投入、计划安排、课题立项上给予了诸多支持,完成了遴选试点、专项扶持、夯实基础、壮大规模、构建体系等初期扶持培育任务,取得了良性的规模和经济效益。

(一)项目评估价值取向福建正在深入推进省级高等院校办学监测体系建设,2015年初颁布了《福建省高等教育评估办法(试行)》,将闽台合作办学评估列为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项目之一。评估向来具有指挥棒作用,评估形式和手段的更新一方面体现了具体情境对项目评估要求的变化。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评估背后的思维方式、文化意义和制度架设的根本变革。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评估应将推动试点单位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需求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可以有利于推动试点学校和专业明晰目标定位、改善资源条件、构建质保体系、打造精品特色等,进而厘清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整改,为项目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增添正能量。

(二)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有力地促进两岸教育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督导,导致项目实施效果存在问题。一是项目快速发展过程中,试点单位关注点大都聚焦在争夺立项资格、理顺合作机制、增加试点专业、扩大办学规模上,改革创新动能不强,对项目改革内涵、培养模式创新、两地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研究和实践不够。二是项目专业高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潜在生源数量,因此项目改革初期实行降分录取优惠政策,致使生源质量相对差于校内同批次录取的非试点专业,甚至在个别学校沦为经济利益创收工具,违背了项目改革初衷,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三是项目专业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台资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不够,项目高校服务台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不够,具有闽台合作意义的办学特色尚未形成,示范辐射效应显示度不强,与项目改革的目标诉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三)项目纵深发展趋势2014年,福建共批准了省内30所高校参与项目改革,在205个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中安排招生计划6000人左右②。同时为解决项目高收费低门槛的降分录取问题,实行“生源不足时不执行降分录取”政策,以确保生源素质,夯实项目改革基础。当前,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和加强。福建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服务需求、加强监控”方针,推动高校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作为两岸高等教育实质性合作先行先试的改革重点,不可以止步于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将创新、质量、需求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主题,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示范辐射效益。这不仅是宏观政策的战略要求,也是项目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审核评估模式下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评估定位

评估模式从结果维度划分,一般分为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3类。合格评估设定基本标准,据此鉴定评估对象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水平评估设定分等次的指标和结论,据此判定评估对象的发展水平,以此作为资源配置的参考。审核评估设定评估范围以及审核项目、要素和要点,但不设固化标准,强调自我定位和特色发展,依据评估对象自设目标来评价目标实现与效果,评估结论为写实性报告;审核评估摒弃了同类对象的排名攀比,推崇办学自主性、质量主体性和特色多样性,最终落脚于质量产出和持续改进。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评估应遵循价值取向而确立模式定位,审核评估模式应是现阶段的恰当选择。

(一)审核评估尊重项目改革创新特质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试点单位应具备较好的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基础,科学明确的项目建设定位,完整的项目建设方案,较为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较好的人才培养预期效果,一定示范辐射和推广价值等先决条件,并经过严格程序遴选确认③。最终入选的试点学校和专业属“好中选优”,没有必要通过合格评估鉴定其是否规范或达标。对于个别未达到要求的试点单位,主管部门应及时撤销其项目资格,以免影响闽台教育合作大局。任何改革创新项目必然蕴含着难以确定的风险和困难,部分试点单位担忧承担改革失误责任,提防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以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消弱改革创新动力时而有之。中央提出了“鼓励大胆探索”“宽容改革失误”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决策,明确支持先行先试者甩开膀子谋改革、搞创新、促发展。此类项目改革应建立必要的试错机制,消除试点单位面临的创新忧虑和畏难情绪,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可控失误和发展性问题,坚持一视同仁、全心全力支持试点单位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这对于坚定改革信心,鼓励探索创新至关重要。划分等级的水平评估容易产生区别对待,给试点单位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造成奖优罚劣的误解,不利于鼓励项目改革创新。审核评估取消了指标的权重和赋分,避免了评估对象间盲目排名攀比,鼓励项目单位在综合分析自身办学实际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科学设定达成效标与实施计划,稳步推进项目建设与发展。审核评估有益于构建试错机制,鼓励大胆探索与开拓创新,可以为试点单位的先行先试营造和谐的政策氛围,赋予其充足的开拓探索空间,推进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改革创新。

(二)审核评估重视项目质量产出与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主体具有多元性特征。一直以来,政府的计划与投入、高校的办学与管理、教师的学术与传授向来具有强势话语权。唯有学生的主体价值需求在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与改革中被一再耽搁[1]32。政府是“投入者”、高校是“运行者”、教师是“操作者”。学生不仅是项目改革的“体验者”,还应是项目实践“受益者”,更是项目成果的“反应者”,理应成为评价主体。学习性评价理论认为,学习者应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甚至可以用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来概况教学质量。英国学者布莱克(PaulBlack)和威廉姆(DylanWilliam)提出学习性评价是指任何其设计和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2]5。学习性评价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为主要诉求的评价,与为了评定学生等级,对学生、教师及学校之间进行比较的评价有本质区别。学生学习中心地位和质量持续改进的诉求应得到足够重视,无论是项目质量保障还是评估,都应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以质量的产出效果和持续改进为最终目的。合格和水平评估一般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重视教学资源投入,确保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学习环境和条件。审核评估坚持以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善为核心,强调“输入与过程面”向“过程与产出面”转变,强调“教师教学”向“学生学习”的转变,重视学习效果的产出。其目的是为了评估学生的核心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并建立毕业生表现与反馈机制,以此作为资源投入与功能运作的依据。审核评估强调自我管控,通过建立计划性、系统性与周期性的自我评估制度,构建品质保证体系自我检视剖析、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与质量。审核评估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和就业竞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更有益于达成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质量产出效果预期。

(三)审核评估服务项目满足示范辐射需求主管部门希望通过项目改革带动一批有示范辐射和推广价值的项目,在对台教育交流合作规模、内容、层次上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项目试点单位在完成规模发展、规范管理、质量保证任务的基础上,每所学校和专业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各自探索出一条切合自身、特色鲜明,并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对台合作办学之路,是其历史使命。项目改革至今,试点单位应在优选的基础上创造特色。设定统一标准的评估指标不利于项目实现个性化发展和特色化办学。面对复杂交错的多样化高等学校模式,要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分别归类,使所有高校能各就各位,明确各自发展方向[3]1。以单一的指标评估非学术性研究型大学显然不公平,无助于激烈竞争而且起着消极误导的作用[3]5。充分尊重学校的差异化选择和个性化定位,由学校自己设定质量目标,进而开展质量管理和评估,是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审核评估鼓励学校自定办学效标,自设质量标准,不设固定指标,不做横向比较,只看纵向变化,只做自我比较。在评估过程中,由受评对象提供详实数据、案例等资料,对自我设定的办学目标达成、办学特色成果进行证明,最后用学校自定“标尺”检视质量绩效,自我剖析存在的差距及成因,据此进行反思改进。审核评估提倡自我定位、自设目标、自主发展,有利于发挥办学自,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更能满足项目示范辐射需求。

三、闽台高校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审核评估模式的成效体现

审核评估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促进办学条件改善,推动学校形成特色,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高校差异的现状,审核评估模式注重对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的监控和管理,最终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反馈机制。

(一)实现目标定位特色化项目专业应确立符合学校整体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符合区域及产业发展趋势,符合闽台合作办学特点的应用型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教学资源保障机制、特色办学及专业发展计划等。审核评估应重点考察项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两岸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依据,学生核心竞争力课程设置及实现效果,两岸高校教学资源保障制度及执行情况,特色办学方案的可操作性及显示度等。

(二)实现课程教学匹配化项目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有利于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需求,依据专业建设发展需求配置教学团队,教师数量结构、专业背景、讲授课程、教学效果、产学研合作、专业服务等能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实现。审核评估应重点考察项目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培养目标之间的符合度,两岸高校分段教学课程衔接与互补、实践教学课程、质量监控及效果,两岸高校专兼职教学团队的素质能力、教学研究水平与目标特色实现的相关性,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落实效果等。

(三)实现产学合作实用化项目专业应利用台方高校及台资企业资源,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开展系统性或整合性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专项培训等产学合作专业服务,并以此推动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重点考察产学合作制度保障及运行成效,台方资源利用及产学合作成果,两岸教师共同开展产学合作的内容和效果,教师将产学合作成果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等。

(四)实现学习成效过程化项目专业按照闽台合作办学的生源特质和教学特点,制定有效措施协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运用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诉求;以推动学生成长发展为导向,建立在校生学习成效持续监测机制和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机制,以此提高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针对性。审核评估应重点考察项目学生学习资源运用、课程辅导、就业指导机制和执行效果,学生学习成效日常监测方式,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查结果等。

(五)实现质量改善常态化项目专业应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进为导向的质量保障与改善机制,建立自我检视与评估制度,妥善运用内外部各类信息反馈渠道,重视问题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持续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改善。审核评估应重点考察项目单位的闽台合作教学质量标准建设,闽台合作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与运行成效,两岸高校自我检视内容、方式与反馈机制建立,质量信息统计分析、问题反馈处置与自我改善效果等。

参考文献:

[1]刘康宁,董云川.高校专业评估应回归学生的主体价值[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4).

[2]BlackP,WilliamD.Insidetheblackbox[M].London:King’sCollege,1998.

第8篇: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范文

1.评估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方案。

这是学校对办学效益规划目标和实施措施的诊断性评价。

办学效益目标是学校办学效益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办学效益评估的重要指标。学校办学效益日标不仅涉及教育投入的合理性、科学性,还涉及教育的产出。要评估办学效益发展目标,必须对学校现状做出诊断,对学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是因为办学效益规划目标是在对学校现状诊断和对学校发展做出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收集学校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较全面的信息并进行恰当的处理,找准学校存在的问题,明确学校发展的优势,这是本阶段评估的主要工作之一。

规划的实施措施是实现规划目标的保障,对其进行评价主要看这些措施能否保障目标的实现,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资源的配置是否充分考虑了动态性的特点。学校资源的配置,包括资金的投入方向、比例,物力的配置比例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都会因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而规划方案应充分考虑其变通性,尽可能反映学校办学效益与人、财、物的动态适应状态,以实现办学效益的持续提高。

二是编制的决策程序程度是否科学。办学效益发展规划包括了若干学校的重大决策,这些决策的科学合理性需要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做保证,即决策出台程序的科学性就保证了决策的合理性,对决策程序的评估主要看是否走群众路线,是否依靠专家进行了充分论证。

三是实施措施是否可行。措施是落实规划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如果是不可行的,那一定是无效的。办学效益涉及许多校长不能支配或不能完全支配的因素,有些仅仅是可能性的因素,比如资金的投入、设备、仪器配备等有些内容虽列入计划却很难到位,或者说需要做多方面努力才能到位,这就很难保证其可行性。

办学效益发展规划方案经评估之后要写出评估报告,对评估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修订发展规划。

修订办学效益发展规划在对已有的发展规划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这一工作也必须按科学的程序进行。比如首先组织学习和宣传第一阶段的成果----评估发展规划方案的总结报告,然后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还要聘请专家组论证,形成初步意见后再回到群众中去等等。修订方案的过程实质是学校依据评估方案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看作学校作为评价主体进行自我评价的延续。

3.评估方案的实施过程

这是办学效益评估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连续性的形成性评价的过程,评价的主体是学校,评价伴随着方案的运行同步进行,主要方法是通过问卷、访谈,个别专访等及时收集有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井对方案进行及时矫正。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评价规划中的各项决策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否对提高办学效益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欠妥当或不正确的决策应及时进行修订或完善。

(2)评价对支撑办学效益具有重大意义的积极因素及障碍因素。比如公用经费具体使用方向和比例,学生使用功能教室如微机室、实验室、阅览室、语音室的情况及图书、仪器、文体器材的利用率等都需要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

(3)评价规划方案在每个阶段的执行情况。规划的实施是分阶段进行的,这就需要在每个阶段上进行一次反思性评价,它的意义就在于及时调整方案以利于下一阶段正常运行。

对规划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是办学效益评估的关键环节,必须认真对待,加强领导和管理。为确保该环节的质量,学校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统一的学校定期汇报制度和不定期的抽查制度,并把抽查结果作为办学效益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4.评估办学效益成果。

该阶段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效益规划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评价的重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校长可支配资金的投入方向、比例和直接效果。

(2)学校物力资源的配置比例及其利用率。

(3)在一定时间内培养的合格学生数量。

(4)教育的增值情况包括由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表现出来的增殖。

第9篇: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评估 教学档案 内容范畴 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评估是教育部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对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督和考核的主要形式,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和观测点都需要大量的佐证材料,教学档案材料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及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风等,丰富完善的原始教学档案成为专家评估时最具说服力的凭证和依据。而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最直接的产物,这些原始教学档案绝大多数来源于二级学院日常教学过程中,是反映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信息,作为评估指标的有力证据和支撑材料,因此,规范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至关重要的。

1 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内容范畴

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在各个教学环节的真实记录、经验的总结、参考的依据,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1.1综合教学文件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学校和学院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计划、专业提升计划、专业规划和学科建设以及各种教学工作总结报告等。

1.2教务管理、教师业务

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任务的下达、教师课表安排、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日历、教师调(代、停)课申请表、学生缓考、免修课程申请表;教材规划建设、学生教材选用情况、试题库建设、学生考试试卷、成绩修改审批表、教师上课考勤记录、考试考务安排。多媒体课件、优秀教案、教改科研项目和成果、学术交流开展情况、工作量统计表、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等;领导、系主任以及教师听课记录、教师学期工作总结、教研活动记录等。

1.3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专业设置、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改论文、教学成果及教学名师奖;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各种学术报告以及科研项目等的申报材料、规划、中期检查以及结题报告等等。

1.4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实习教学环节,实习教学大纲、实习工作计划、实习指导书、实习检查录像、实习工作总结报告、学生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经费的使用情况;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工作计划、选题表、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学历、学位、职称情况统计表、答辩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汇总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材料以及工作总结报告;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等。

1.5学生学籍档案

在校学生基本情况表、新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生各类申请、学籍变更材料、学生创新作品以及竞赛材料、学生成绩汇总表、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毕业时信息核对、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学生考研材料等。

2 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价值

教学档案产生于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它不仅仅是孤立的记录,更是丰富的信息资源,一些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上的问题都会在相关的教学档案中体现。因此,分析、研究、总结这些教学档案,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2.1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近年来,各种教学评估越来越多,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认证评估以及教育部对高校进行的审核式评估等,各项评估指标的评分标准都以教学档案作为评估凭证和依据,其内容都是教学档案的具体体现。无论是何种教学评估形式,最终专家组都要对大量的教学档案材料进行评阅,综合分析,才能对某一高校或某一专业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条件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体现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产物,是反映教学规范化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信息,它直接产生于日常教学活动。高校必须认识到: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是高校顺利通过各种教学评估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评估的结果。因此,高校系统要完善地做好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发挥其重要的基础和依据作用。

2.2教学档案有利于制度建设

教学档案真实记录了各二级学院教学各环节的真实情况,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在制定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教学计划时,必须了解过去和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信息,使教学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二级学院可以通过对教学档案中有关信息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3教学评估推动了教学档案建设

自从有了教学评估,高校就感受到教学档案对教学评估的重要性,许多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评估,看到了自身办学和管理的不足,由此从规范教学档案工作抓起,认真落实各项档案工作,教学评估所用文件材料多数涉及到各个二级学院,要求全体师生员工重视平时的基础档案收集,教师必须准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材料,如考试试卷评阅、试卷分析和归档都要按评估要求完成,有些高校将对试卷评估、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评估以及专业评估等各种形式的校内评估作为日常教学工作来抓。因此,教学评估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也丰富了教学档案的来源,推动了教学档案建设。

2.4教学档案是考评教师和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真实的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创新能力等。教学档案可作为考评教师的原始依据,并为教师的聘任、晋级、职称评定、评优等工作提供有利的证据。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就要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地丰富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参考优秀教案,教学指导书等资料;另外,应届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时,也需要参考前几届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

2.5教学档案为申报新专业、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等提供支撑材料

高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和实力,都要努力做好新专业、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申报过程中,高校需要提供大量有关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等材料,这些支撑材料绝大部分来源于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和科研档案。

3 加强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

3.1强化意识,更新观念

目前许多高校对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大多没有专门的教学档案室和专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许多资料都无地方存放,师生员工档案意识薄弱,一方面要在教职员工中开展档案管理的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提高他们对教学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的上交各项相关教学材料,严格按学校统一要求归档,如:试卷归档工作,教师要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评要有原始记录,要有严格的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阅卷要规范、标准要一致,要公平、公正地做好试卷评阅工作。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教职员工归档的自觉性,确立教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更新观念,建立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室,把各教学系、办公室和个人手中分散的教学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3.2加强教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质量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一门学科,而目前二级学院大多没有专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人员变化频繁。要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必须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增强责任心,认真做好文件的形成、积累、保管、整理、归档工作,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质量。

3.3学校应重视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