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变电运行班组;管理;安全风险;评估;应用;分析
Abstract: in the substation operation team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analysis,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substation running team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levels and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substation operation team, stable operation also ha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ubstation running team's important management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safety risk assessment for the substation running management team of the important role, and the substation running team management of safe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application, etc., this pap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fe operation of substation operation team management level, ensure the substation system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realization.
Keywords: substation running team; Management; Safety risk; Evaluation, Application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M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于电力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于国家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也是电力企业的重要内容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企业对于变、供电安全的管理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不仅对于电力企业的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经济利益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更是电力企业对于电力用户的安全、稳定供电需求的满足体现,影响着电力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就是针对变电运行班组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控制实现,以避免变电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风险问题发生,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与稳定。下文主要结合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作用和方法,进行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安全风险评估应用分析。
1、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的安全风险评估与问题
1.1 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的安全风险评估
在进行变电运行班组的管理过程中,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主要是指根据变电运行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在通过对于这些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检测与评价实现的基础上,进行控制与管理,以避免变电运行班组中的不安全问题发生,保证变电运行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实现。
1.2 变电运行班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问题
在变电运行系统管理中,尤其是对于变电运行的一线班组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以及隐患相对比较突出,对于变电系统运行的影响作用也比较大。目前,在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的实际管理中,就存在着比价突出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问题,比如,对于变电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风险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或者是进行变电运行的安全评估过程中出现问题比较多、不够细致等,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变电运行班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问题,对于变电运行班组风险评估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变电运行的安全稳定情况,都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和作用。
首先,就变电运行班组风险评估管理中的安全风险意识淡薄问题来讲,目前,在对于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中,由于安全风险评估的模式以及管理相对比较宽松,就出现了在进行变电运行的风险评估管理中,风险评估管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工作态度不认真等情况,在对于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排查与维护过程中,以走过场形式,不认真进行安全风险与隐患故障问题的排查,或者对于安全风险问题排查的记录有问题等,都是风险评估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的表现,不仅对于保证变电运行安全和稳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还容易造成变电运行安全事故或者问题的发生,不利于变电运行管理的提升。其次,在进行变电运行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过程中,风险评估工作人员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不够细致,导致变电运行中一些安全隐患或者风险问题被遗漏,也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总之,变电运行班组风险评估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对于变电运行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都有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迫切需要在实际的运行管理中进行改善和提高。
2、变电运行班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的作用
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变电运行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以及风险问题进行检测评估,并对于这些安全风险与隐患问题进行控制管理,从而实现对于变电运行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
在变电运行班组中,尤其是变电运行的一线班组,它的运行情况,对于生产运行以及变电设备安全、变电运行操作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进行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安全生产实现,并对于变电设备运行应用的安全隐患消除、违章行为杜绝、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次,进行变电运行班组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不仅对于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稳定与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有着积极的作用,还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局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进行变电运行管理中,一定要加强对于变电运行安全风险的评估以及管理应用,提高变电运行系统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性实现,促进国家电力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3、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应用分析
在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的管理中,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应用,就是指利用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于变电运行班组中的安全隐患与风险问题进行检测、评估,最终找出解决安全风险与隐患问题的方法,对于变电运行班组中的安全风险和隐患问题进行控制管理的过程。所以,在进行变电运行班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应用分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变电运行班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方法与措施,进行分析。
在进行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中,首先,可以通过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观念以及认识的更新、提高,来强化变电运行班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从而提高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自觉性,以提升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其次,在进行变电运行班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于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以及程序的改进、创新,来提高对于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评估准确性,从而实现对于变电运行中的安全隐患以及风险问题的控制、管理,保证供电运行的安全可靠。如下图1所示,为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的安全风险评估示意图。
图1 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的安全风险评估示意图
最后,在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中,还应注意从加强对于变电运行安全风险评估的细节管理上,通过对于变电运行风险隐患与问题的责任落实、细节管理等,实现对于变电运行安全隐患与风险问题的控制管理,保证供电运行的安全与可靠性。
4、结束语
总之,进行变电运行班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的应用分析,有利于提高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水平,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与可靠,对于促进电力事业发展进步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俞乾,李卫国,罗日成.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12(5).
[2]赵明欣,鲁宗相,吴林林,余绍峰.基于风险评估的输变电设备维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9).
[3]王壬,尚金成,冯旸,周晓阳,张勇传,游义刚.基于CVaR风险计量指标的发电商投标组合策略及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14).
[4]胡文堂,高胜友,鲁宗相,余绍峰,何文林.利用设备风险评估的检修策略优化[J].高电压技术.2010(11).
第2篇: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战术的制订、执行与考评提供依据,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企业非常重视以下八个因素:顾客满意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
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
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
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重视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报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征:(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前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的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的核心。(6)促使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不同的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个性化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供应商、销售商等多方面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同时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审计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在新审计准则颁布施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通过对企业环境分析来评估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以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可以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经济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来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被审计单位最有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
第3篇: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网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网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参考文献】
[1]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第4篇: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抵押品;价值评估;信用风险缓释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6-0070-05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为更多优质企业广泛采用直接融资手段提供了条件,“脱媒”现象日趋显著,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目标客户群正发生深刻变化。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识别和判断存在成本高、难度大的特征,导致抵押品作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重要性呈上升趋势。因此,深入研究和揭示我国商业银行在抵押品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商业银行开展抵押品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抵押品(注: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BASEL Ⅱ)的惯用法,包含我国普遍意义上所称各类抵押物、质押动产和权利。)作为一种减少违约损失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提供的抵押品价值的合理评估。从国际监管要求看,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要求风险管理能力高的银行更多地使用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 Based Approach,IRB)衡量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并对作为信用风险重要缓释工具的抵押品的管理进行了专门描述;从国内银行监管实践看,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人民银行就曾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抵押、质押品管理和评估的政策和程序”,对商业银行开展抵押品价值评估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2007年4月,银监会印发《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稳步推进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实施,向国际监管要求靠拢。
抵押品价值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贷前、贷款存续期间和清收处置三个阶段:(1)在采用抵质押担保方式进行资金借贷之前,抵押品价值是银行进行信贷决策和确定提供资金额度、定价的关键指标之一。在银行关系型信贷业务中,银行对借款人的抵押品要求往往较少,主要原因是基于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银行能够依靠信息甄别,实现对客户和借款需求信息的充分了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融资正成为许多优质企业的首选,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目标客户群正逐步变化,中小企业客户所占信贷份额日趋上升。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不佳、财务状况不透明,以及新建立合作关系企业的信用识别判断较为困难的现实状况,选择抵押品作为信息甄别的有益补充,将能有效降低识别、判断误差和成本;同时,基于对市场环境、经营状况,包括管理层变更等未来预期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也需要依靠抵押品对资产提供较为稳定的保护。(2)在银行融出资金、拥有抵押权期间,抵押品价值是判断抵押品对资产保护程度变化的重要依据,用于贷款分类、风险监控、信息披露等方面。但是由于抵押品价值并非固定不变,就需要根据不同类别抵押品的特性实行不同频率的价值动态监控,及时揭示抵押品价值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因为如果抵押品价值持续下降,借款人通过对实际债务的比较,将会更倾向于实施真实期权(real option),将抵押品“廉价”卖给抵押权人(即银行),以获得额外利益,银行必须有针对性地要求借款人增加或替换抵押品、压缩融资额度,以及采取提高拨备金额和补充资本金等措施。(3)对于企业无法还款,需要处置抵押品来实现债权保障时,抵押品价值是判断银行可能收回资金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按照低估的抵押品价值委托拍卖处置或予以转让,则将造成银行债权的损失。
二、抵押品价值的评估风险成因分析
抵押品价值的合理评估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必然造成与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决策所需参考的抵押品客观价值和所能覆盖贷款信用风险敞口程度的偏离,产生抵押风险。
(一)抵押品的评估价值类型问题
评估抵押品价值(注:对于贷款清收处置时评估的抵押品价值类型的认识较为统一,一般为清算价值(变现价值);对贷款发放和贷款正常存续期间重评时选用的价值认识较为模糊。)采用何种价值类型一直是存在争议的重要方面,人民银行于2001年12月份出台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提出,“对抵押品的评估,在有市场的情况下,按市场价格定值;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应参照同类抵押品的市场价格定值。”2006年1月,建设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委下发的《关于规范与银行信贷业务相关的房地产抵押估价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界定房地产抵押价值为“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市场价值,等于假定未设立法定优先受偿权利下的市场价值减去房地产估价师知悉的法定优先受偿款。”但是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营考虑,采用市场价值(Market Value,MV),还是采用抵押贷款价值(Mortgage Lending Value,简称MLV),或是某种价值类型中的特例标准,仍需要深入探讨和统一规范,在国际评估业中也存在争议(注:目前,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明确为评估市场价值(MV),而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则主要以抵押贷款价值(MLV)为标准。)。对于“抵押价值”[1]有学者定义为:进行抵押评估的价值依据,是在遵循一般性评估原则,特别是抵押评估的谨慎性原则基础上,为了抵押贷款目的而评估出来的抵押品的价值。[1]从价值类型出发,笔者认为对价值类型认识的差异是导致评估风险的首要风险因素,由于公开市场价值缺乏针对造成抵押品变现时的价值贬损因素的考虑,其价值一般高于抵押价值。而以抵押价值为评估标准更能反映商业银行发放抵押贷款的决策需要,满足抵押贷款的安全要求,也更有利于对抵押贷款风险的规避和防范。
(二)法律法规等因素影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接受的抵押品中,质押尤其是权利质押比重日渐提高。权利质押主要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接受的借款人的某项权利作为质押担保条件。权利质押的比重不断扩大,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引致的对公路、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多,导致商业银行极为重视该信贷领域,并普遍将其视为优质市场。在《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前,《中国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未对商业银行较为普遍采用的学校、医院、热电、煤气、污水处理、有线电视等项收费权明确给予法律支持,这给贷款违约进行清收处置时造成极大困难,2007年下半年《物权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将其中部分权利纳入应收账款范围内予以明确,但是在列举之外的“其他财产权利”仍然坚持了“法定原则”,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因此,在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品进行价值评估时,如何对待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的抵押品,且得出的评估结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银行资产进行有效保护仍值得商榷,更多的则是提供心理层面的保障,产生风险也是在所难免的。
此外,在法律法规方面,抵押品价值的评估风险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法定优先权对银行抵押资产受偿的影响,特别是税收优先权、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优先权、职工安置费优先权、建设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留置优先权等对抵押品价值的影响。二是权属不明风险,特别是在贷款存续期间,抵押品的部分失效、权属变更和纠纷等情况都可能造成抵押品价值波动风险。
(三)评估技术的运用风险
抵押品价值评估的风险也反映在评估假设前提设定、评估基准日确定、评估方法运用和评估参数的选取等方面。(1)在评估假设条件设定上,忽视一些客观存在的、影响价值的关键因素,例如:实践中抵押品的权属和合法有效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和瑕疵,或是缺乏高效的交易市场,而是视同抵押品能够有效处置或转让,则不可避免地会高估抵押品对银行借贷资产的保障程度,无法起到有效缓释信用风险的作用。(2)在评估基准日的确定上,存在评估人员以对抵押资产的现场勘察日、抵押权设定日、贷款发放日等不同时点作为评估基准日的情况,评估基准日的选择也影响着评估结论。(3)抵押资产的具体价值特征和市场环境等情况不同,对同一抵押品采取市场比较法、成本法、收益法等不同的评估方法,将可能得到差异较大的评估结果,这为评估风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评估参数是影响评估结果的最直接因素,例如在采用市场法时,选取不可比的参照对象,或在运用收益法时,对折现率不当选取,均会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也提供了人为调控价值结论的手段。
(四)借款人和中介评估机构的行为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人,具有利益追逐倾向,抵押品在信贷合同中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借款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采取以损害银行利益为代价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程度。[2]中介评估机构角度进行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时,应秉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竞争的激烈,抵押品评估市场不规范,以及对评估机构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评估机构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行为,表现为不遵守资产评估的基本原则:(1)与借款人串通或默认借款人向评估机构提供伪造的产权证明文件及虚假资料,高估抵押品价值,帮助借款人侵害银行作为债权人保全资产利益,达到套取银行资金目的,以获得超额报酬。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权属登记部门,为谋取小团体或部门私利,指定有着利益关联关系的中介评估机构为抵押登记评估的专门机构,这种非市场行为必然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行,对评估机构缺乏监管的制约,或是形成无效监督制约,滋生道德风险,阻碍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2)在银行需要处置抵押品清收债权时,由于政府、法院、拍卖行、评估公司、借款人、竞拍者(受让人)等各方潜在的利益纠纷关系,或是出于提高市场认可度增加成交概率等方面考虑,评估机构可能主观低估抵押品价值,影响银行收回债权金额。
(五)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影响
人民银行虽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抵押品的价值评估工作,但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抵押品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理念。对于由谁来评估、如何评估抵押品并不重视,对客户信息无法有效甄别时,抵押品在风险防范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认识不深刻,体现在一些商业银行自身没有有建立抵押品价值评估的相应管理制度,选择评估机构时不按照评估机构资质等级、人员素质、执业水准等为依据,反而将寻租行为成为选择标准;即使部分商业银行设立了抵押品价值评估管理机构或制定岗位职责进行内部的把关,也多被视同为多余的业务环节;并且,银行同业竞争的加剧,基层行面临市场拓展的压力,在各项经营考核指标的驱动下,必然存在削弱风险防范、选择即期利益的倾向。
同时,由于资产价值的评估专业性强、技术性较高,商业银行缺乏抵押品价值评估的专门人才或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时,也容易形成贷款前抵押品的价值评估高度依赖中介评估机构的现象,直接影响信贷资产安全,一种情况是银行无论外部机构评估水平如何,简单的或直接以外部评估结果为准,不进行必要的风险审核;另一种情况是银行人员虽对抵押品价值进行内部审核,但因专业素质未达到业务要求,以外部中介机构的评估结果为基准的“锚定”效应极易产生,也就无法有效揭示外部中介机构评估高估等不规范行为。
此外,对于非专业评估人员来说,采用预期收益测算价值的抵押品,在市场价值持续上升时,必然会影响其对抵押资产客观价值的判断,容易高估真实价值。并且,还会广泛地接受此类资产作抵押,造成银行抵押资产中该类抵押品集中度过高的的现象,一旦出现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抵押风险集中暴露将可能超出银行风险承受能力。
三、商业银行防范抵押品价值评估风险的对策建议
抵押品的风险是多维度的,在政策法律、产权归属、登记备案、清收处置等方面均会产生,价值评估风险作为其中重要方面,其防范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行业自律机构、金融机构以及评估行业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仅就银行内部的价值评估风险管理来说,须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构建有效的抵押品价值评估管理规则
由于银行内部人员在管理、编制、专业能力等方面限制,不可能也无必要独立进行全部抵押品的价值评估,为保障效率和有效防范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对于接受的抵押品,针对不同的类别、风险因素、价值波动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区别对待,对无需和无力完成的抵押品评估任务采取直接认可委托的外部评估机构评估报告和结果。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对选择委托的外部评估机构的资质能力、评估结果、执业道德等进行必要的遴选和动态监管,并采取必要的“承诺行动”,将银行对外部评估机构的威胁战略变为可置信的行为,同时“承诺行动”要使中介评估机构获得的损失大于其高估可能带来的超额利润,即L・p>R(1-p),才能促使评估机构规范自身行为,有效支持银行抵押信贷业务开展。
(二)提高银行内部评估人员专业素质
银行内部专业人员对抵押品价值的合理评估起着关键作用,由图2可以看出,在接受抵押资产时(确保采取承诺行动的情况下),银行对中介评估机构高估的不认可概率P直接影响着中介评估机构采取高估的行动,要提高银行对高估的不认可概率P,必须提高银行内部评估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这就需要为该岗位配备具有专业评估能力的人员,及注重加强人员抵押资产评估专业知识、评估审查程序、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改变银行内部评估审定抵押品价值时存在的肆意简化评估审查程序,缺乏审查和研判押品合法有效性,无法根据银行自身风险管理需要评估抵押品价值,简单翻版中介评估报告的评估形式化现象,真正有效发挥评估专业作用。在内部评估人员资质管理上,还可根据评估人员能力水平和业务专长的差别,针对不同类别抵押品授予差异化的评估权限。
(三)提高内部评估审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当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虽然配备内部评估人员,但是在抵押品价值评估时往往不能做到独立自主,受营销和市场拓展压力,经常出现按照借款人的申请贷款额度倒算抵押品价值以满足担保条件、确保贷款能够发放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提高银行内部评估的独立性,并赋予其评估结论的权威性,当然这种专业权威性的树立,还需要通过建立素质过硬的专业人员队伍和健全专业内部对评估结论的监督检查机制,实现评估结果的客观和合理来保障。在内部专业评估人员采取专业评估方法进行抵押品价值评估之后,信贷审批决策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和尊重银行内部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赋予其评估结论的权威性,避免因为满足贷款条件的需要,恣意变更评估结论,或随意质疑评估结果现象的发生。
(四)合理确定抵押品价值类型
银行内部制定评估管理规定和制度时,应明确评估人员评估的是在何种价值类型下的抵押品价值,应承担的评估职责,笔者认为贷款发放前的抵押品价值的评估基准日应放在申请贷款时或抵押权设定时为宜,评估当前资产状况,强调客观存在;在贷款存续期间的周期性重评应以当时的时点为准;而在贷款形成违约进行清收处置前,应考虑评估抵押品的变现价值,因为目前法律为杜绝侵占借款人权益的现象的发生,以禁止银行对抵押品实施转移占有,必须处置抵押品,变成现金,用以收回银行放出的贷款本息。但由于在评估实践中,变现价值受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因素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更大,变现价值进行评估有时也较难把握。
(五)确定恰当的价值折扣标准
由于在贷款存续期间,抵押品价值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别是对于一些期限较长的贷款(如项目贷款),到期时抵押品的市场价格会发生较大变化。虽然由于银行在贷款存续期间对抵押品进行周期性重评能够较及时地揭示价值波动的风险,但在我国产权市场发育尚不充分的情况下,抵押品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有限,市场中没有买主或买主很少,抵押品变现价值通常很低,难以达到合理的保障作用。因此,应根据不同抵押贷款期限、抵押品类型、实际折旧额、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等价值影响因素,特别是在贷款出现违约风险时应充分考虑处置资产应付出的处置成本、税费、贷款违约后的利息损失,确定一个合理的折减值,使评估的结果符合抵押资产处置时的客观情况,有效反映抵(质)押风险敞口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其他风险缓释手段,就可以将抵押资产处置的可能损失尽可能降低。
(六)规避抵押品的类型选择风险
按照BASELⅡ的要求,银行接受的抵押品,其价值与借款人的信用不可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同时,从纯粹的风险缓释角度来说,尽可能的接受风险程度低、价值相对稳定的抵押品,但是由于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基层行可能被迫接受一些价值波动性较大、价值评估难度高的抵押品。
从商业银行接受的抵押品类型看,房屋和土地使用权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接受的抵押品,以某国有商业银行为例,此类抵押品对应融资余额占比达到了约70%,然而,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合理评估抵押品价值时,应努力降低某类押品占比过高可能产生的系统风险,促使整体抵押品结构的合理;也要注意避免接受价值量巨大的单一抵押品,因为同类抵押品的变现难易程度通常与其价值大小正比,价值越小变现相对容易。
总之,评估得出的抵押品价值结果不可避免会与抵押品真实价值有一定程度偏差,有关评估理论和准则也明确了价值分析结论果可以是明确数值,也可为区间值,必要的是高估或低估应保持再合理的范围内。同时,抵押品价值评估和贷款风险的信息甄别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商业银行,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商业银行更不能过度依赖度抵押品对资产的保护,而疏于对客户和企业项目的风险筛选。
参考文献:
第5篇: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公司治理
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 assess,简称csa)是经理层及其员工对他们设计的、旨在实现其目标和控制相关风险的控制系统进行评估的过程。作为风险和控制专家的内审人员积极促进了控制自我评估的开展。但这带来了新的疑惑:经理和员工参与控制评估,是否会逐渐削弱或取代内审人员在控制评估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公司治理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广义的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者、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控制自我评估如何能为公司治理作出贡献,为审计师和管理层所共同关注。本文试图立足公司治理,探讨控制自我评估与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内在联系。
一、控制自我评估的概念及内部审计的作用
控制自我评估在海湾加拿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实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仅仅10年以后,它的基本概念即被广泛采用。控制自我评估包括计划,预备工作,单独的研讨会,系列的联席会议,报告和行动方案的实施等一系列过程。概念的核心部分包括下述成分:(1)前期计划和前期审计工作。(2)组织人们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开会,包括有利于交流和活动的座位安排(u字形会议桌)和会议设施,参加人员是直接涉及检查的具体问题的管理人员和其它职员,他们对这些问题最了解,对于适当的控制程序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3)结构化的议事日程以使参加人员检查风险和控制,通常这些议事日程都要拟定良好的框架或模型以便确保参加者发现所有的问题。(4)可以有选择地聘用一位书记员对各阶段的现场工作进行记录,以及处理电子投票的技术问题,以使参加者可以不记名地发表自己的感想。(5)报告和实施行动计划。
这一核心概念在界定了控制自我评估的基本规律的同时,还强调内部控制系统既不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也不仅仅是高级管理层应关心的问题,相反,应该把它看成是所有雇员共同的责任。控制自我评估体现了应该最先询问那些参与了风险评估过程以及执行了整个控制过程的人。它所包含的不断改善与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非常匹配,与整体协作的概念及群体学习的模式也有相通之处,因而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控制自我评估是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且今天它仍受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控制自我评估是否可能演化成由管理部门或职能单位负责的活动呢?对内部审计在控制自我评估中的作用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本文认为,控制自我评估是对传统的内部审计形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是广义的内部审计理论中的一种技术方法,同时又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手段。控制自我评估可以对一些模糊的东西进行计量,可以对软控制进行评价,这是传统的审计方法所难以做到的,而coso的研究表明,那些不太定型的部分正是这么多控制失败的关键。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99年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它以增强价值、促进单位经营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提高单位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其完成目标。在此定义指导下的内部审计,已突破了以往“内部警察”的形象,拓宽了职能范围,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中提升了自身地位。控制自我评估就是这种转变的体现,它的产生和发展源自内部审计重要的推进作用。内部审计人员担负起控制自我评估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组织和协调工作,以高质量的小组协调推动技术推进控制自我评估的进展和成效。
二、控制自我评估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1. 控制自我评估使管理层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层负责建立和维持有效的控制系统。这意味着管理层必须检查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应用是否有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管理层及其员工需要足够的工具、方法和时间对控制系统进行检查。由于这些要素的稀缺性,这项工作常常无法完成,或者交由其他人,如内审人员承担。而控制自我评估可帮助经理及其员工完成这项工作,并通过自我评估增强了自我控制。
2.控制自我评估是使对控制系统的连续检查和改进得以进行的简单而有用的方法。换句话说,一旦学会和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就可用控制自我评估的思维思考,即使没有专门场所,也能考虑和实施对新情况的控制。当职能经理用控制自我评估检查其控制系统时,如果经营“在控制中”,他们获得对控制系统的信心;如果不是,他们也能了解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组织中使用控制自我评估也给ceo和董事会提供了保证,以使他们能把信心建立在可靠的信息的基础上,而不只是依靠感觉和希望。
3. 控制自我评估聚焦于管理层有效控制的责任。它提供鼓励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论坛,用公开、开放的讨论代替了一对一的会见和文件搜索。作为风险和控制的专家,内审人员评价与风险有关的控制系统,为组织提供“在控制中”的保证。内审人员在确定改进无效控制系统的必要性和方式时,需要管理层的协助,控制自我评估就是这样的一种理想方法,把获得协助当作改进控制系统和绩效的基础。在以公开和坦诚为主要规则的讨论中,控制自我评估使内部审计和职能管理联系更加紧密。除了改进控制系统之外,控制自我评估还增进了对组织风险和控制的理解。这样,经理和员工在发展和评价控制系统时就变得更自主,也能更有效地实现他们的目标。
4. 控制自我评估可以评价和改进软控制。以前,人们认为控制就是行政控制,以授权和职责分工为主要内容。新的控制架构和模型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是认识到软控制的基础作用。软控制是控制中人文的方面,包括领导,团队,文化,价值,交流,责任,预期,弹性和能力。现在用责任代替授权,用信任和监督代替职责分工。由于创造了公开、开放的讨论气氛,控制自我评估可以评价软控制,小组自身在此过程中也变成控制系统一个明显的软性组成部分。通过控制自我评估也可以改进软控制。要求不断改进的控制自我评估作为控制系统的驱动力,使评估小组得到提高,变得更加理解风险和控制,增强了对风险的敏感性和预测能力,而这种预测和适应性可使所需的控制数量更少而效果更佳。
5. 控制自我评估是为ceo和董事会提供组织“在控制中”的普遍保证的主要方式。控制自我评估表格是关于目标、风险和控制的集中记录。但在对组织风险进行全面描述和总体评价时,控制自我评估可以减少不必要或不高效的控制。另外,由于可以按照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提高程度对经理人员进行排序,控制自我评估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人员的评估。
三、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相互关系
内部审计在iia的质量保证检查手册中被定位为一种公司治理内的内部保证程序。也可以将内部审计描述为“一种通过它组织可获得关于动态变化环境中的风险暴露已得到恰当管理的保证的过程”。这意味着,内部审计不是仅仅提供保证——不能提供保证的地方,内审人员致力于改进。甚至这样也不够,为了加强控制系统的效果,内审人员逐步理解组织的动态环境、风险和控制。这提高了人们预期动态环境的变化,识别将出现的风险,以及在如何控制这些风险方面变得更具适应性和更加灵活的能力。
当推动控制自我评估的进程时,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状况的理解得到最佳发展。推动不仅仅是指引导评估过程,还包括促进参与者借以对风险和控制进行自我评估的学习过程。因此,内部审计通过控制自我评估与风险管理相联系,成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内部审计就是通过控制自我评估管理风险的那部分公司治理程序。
另外,由于可以与董事会保持沟通,提供组织 “在控制中”的保证,而内部审计的超然独立地位和专业背景又增强了这些信息的质量和可靠程度,内部审计对董事会的公司治理活动也很重要。一般而言,内部审计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对现状进行公正、完整、客观的描述。而控制自我评估的结果是参与者自己的语言,内部审计收集这些信息以推动控制自我评估的进展,因此可以说控制自我评估又增加了一种沟通的方式,即向董事会传达控制实施者自己的体会和感想。而且,正是在控制自我评估过程中,绩效目标得到讨论和接受,工作小组承担了有效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责任。控制自我评估产生了数量更少而效果更好的控制,因而有助于公司治理。
四、结论
控制自我评估是一个职能经理借以检查和提高他们所负责的控制系统有效性的理想程序。这样经理层能更好地对作为目标起点的机遇和可能对目标产生负影响的威胁这两类风险进行管理,有把握地相信他们所负责的职能“在控制中”。控制自我评估能够深化组织对其风险和控制的理解,改善其实现目标的能力。它通过在控制系统中建立人力结构,增强人员能力来达到目标。而人员的敏感性、预测能力和适应性是组织管理其所面对的机遇和威胁的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自我评估对公司治理具有重大贡献。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提供关于风险和控制的保证,有助于改进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拓展对组织情况、风险和控制的理解。这直接增强了控制系统中人的方面,使人们能够对风险更加敏感,能够预期需要加以控制的条件和情况。当内审人员在控制自我评估过程中推进职能小组的学习时,对组织情况、风险和控制的知识就得到了发展和深化。因此,掌握和发展控制自我评估技术,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戈编译.控制自我评估简介.审计研究资料.1997,(11).
第6篇: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体系;配网电网;体系构建;风险平台;电力系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发展步伐也随着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对用电需求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在配网电网运行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危险,这对供电企业在配网电网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配网电网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对配网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体系的构建
1.1构建原则
1.1.1横向集成。配网电网风险体系参照《南方电网系统运行安全风险管理规定》标准来构建基本模型。通过风险因素监测、危害辨识、风险评估、风险、风险控制、评价与回顾六个环节,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流程,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制订风险应对方案,及时监控和风险,对风险体系进行持续回顾和改善。1.1.2纵向贯通。佛山供电局组织管理模式具有金字塔的特点,包括市供电局、区供电局、供电所,因此配网电网风险管理框架体系设计按照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结合组织架构进行纵向贯通设计,形成纵向包括市供电局、区供电局、供电所三个层级的动态风险管理体系。1.1.3信息系统支撑。佛山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是实施配网电网风险管理、落实风险管理手段的基础,管理流程、方法运用、控制手段也嵌入信息系统之中。
1.2创新配网电网风险管理方法
1.2.1各司其职,全方位风险因素监测。配网电网风险因素监测主要考虑4个方面:(1)变电站内配电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设备状态变化可能引发配网风险的事件;(2)配网线路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设备状态变化可能引发配网风险的事件;(3)用户设备运行情况,重要(或保供电)用户电力设备及自备电源运行状况变化、用户数量重大变化可能引发配网风险的事件;(4)配网关键、重要设备运行情况。各相关单位按职责密切监测可能引发电网风险的事件,评估事件发生概率。1.2.2风险评估与设备风险、作业风险联动。(1)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配网电网风险与设备风险、作业风险因素联动,进行风险评估。配网电网风险评估考虑危害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外力破坏、污秽等设备风险,同时也要考虑作业风险中现场施工作业因素、检修时间因素、天气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的概率值越高,风险越大;(2)配网电网风险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根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事故事件调查规程》事故等级划分按用户数划分的要求,将风险量化评估标准由失压配变数细化至以失压用户数为考量,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更加精准可靠。1.2.3风险联动分级管控。环节方面,鉴于设备运行部门对辖区设备状态更为熟悉,评估效果更准确,我局对风险评估、风险遵循层级管控原则。配网基于问题的风险由供电所开展评估,一级、二级风险由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分管副主任签发,由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三级、四级、五级风险由区局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签发,由区局配电部。1.2.险控制闭环管理。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包括调整运行方式、优化施工方案等,组织措施包括现场交底、过程监督等。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在风险发生前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反馈至风险部门。风险部门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审核把关,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确认风险控制措施已全部落实,才可批准进行检修作业。
2管理体系的运作
2.1配网电网基本问题风险平台
当需要基本问题风险时,风险责任部门在平台填写配网电网风险控制任务书并流转签发,各责任单位根据需完成的控制措施填写落实情况,当落实情况全部完成后,该项风险对应的停电申请单生效流转。当停电申请单开始执行时,调度员点击风险生效按钮,风险正式生效,停电线路送电后点击风险解除按钮,风险解除,最后相关责任单位在系统上填写风险控制评价。
2.2配网电网基准风险平台
配网电网基准风险评估平台根据设备台账自动导入每1条10kV线路基本信息(包括用户数、设备类型、重要用户信息等),然后系统会按照预设的风险评估计算公式计算每条10kV线路对应的基准风险值,并显示风险等级,该平台可以高效、准确地揭示电网的基准风险,可以免去人工查询、录入、计算等繁琐的工作任务,减轻人员负担。
2.3效果评价机制(每次回顾、每月评价)
每次工作完毕后,总结风险管控过程执行情况,每月由区局对供电所、调控中心对区局进行汇总评价,评定风险执行效果,梳理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逐一解决,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2.4绩效考核机制(年度考核)
年度对各单位风险评估合理性、管控措施落实实时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考核,对执行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促进各单位对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视。
3案例应用
以2014年12月7日9∶00~15∶00禅城局城区所城东站701市府甲线出线电缆震荡波试验停电为例。
3.1风险辨识
701市府甲线基本情况,该线路属于用户专线,无同杆架设线路或交叉跨越线路,供佛山市政府(一级)、佛山市公安局(110)(二级)两个重要用户用电,两个重要用户均无自备电源。701市府甲线停电后,佛山市政府(一级)、佛山市公安局(110)(二级)两个重要用户将由110kV市委站10kV701市府乙线单电源供电。
3.2风险评估配网电网风险评估应结合月度停电计划的编制开展。3.2.1城区所在配网危害辨识的基础上开展评估工作。(1)根据风险辨识结果,按《佛山局配网运行安全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开展701市
府甲线停电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2)风险评估结果:基问风险值为100分,属于配电网一级风险;(3)经过分析,造成701市府甲线停电高风险的原因主要是佛山市政府(一级)、佛山市公安局(110)(二级)两个重要用户均无自备电源,停电期间10kV701市府乙线跳闸将造成两个重要用户失压。3.2.211月17日,由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领导组织召开检修停电协调会,审查701市府甲线停电基本问题的风险等级。3.2.311月18日,区局配电部组织召开检修停电协调会,审定701市府甲线停电基本问题的风险。3.2.411月25日,运行部根据配网电网风险及作业风险评级结果组织设备部、市场部、变电管理所、禅城局等相关人员召开月度停电协调会,审查701市府甲线停电基本问题的风险。
3.3风险
禅城局配电部于11月27日编制701市府甲线停电《配网运行安全风险预控任务书》,经区局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签发后。
3.险控制
3.4.1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根据本部门风险控制措施制定本单位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计划分解下发至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反馈后,在风险发生前2个工作日内将本部门落实情况反馈至禅城局配电部。3.4.2禅城局配电部对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审核把关,在确认风险控制措施全部得到落实后,运行部才批准701市府甲线停电申请。3.4.32014年12月7日09∶00时701市府甲线停电开始后,配网调度当值发出风险生效通知,风险生效期间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按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计划进行701市府甲线停电风险控制。3.4.4701市府甲线工作结束,复电后2014年12月7日15∶00时配网调度当值发出风险解除通知。如果701市府甲线停电工作需延时,则由配调当值发出风险延期通知,风险延期期间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继续按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计划进行701市府甲线停电风险控制。
3.5评价与回顾
3.5.12014年12月9日(风险解除后2日),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将相关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反馈至禅城局配电部,禅城局配电部对本次风险管控情况做出评价并归档。3.5.2禅城局配电部12月底对当月风险进行回顾,2015年1月前3个工作日内填写《配电网风险回顾》报送运行部。3.5.3运行部每月对上月全局基本问题的风险进行回顾。3.5.4运行部每年年底对风险评估的合理性、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评估和回顾,提出风险管理在技术、管理和运作程序上的改进意见。
4结语
通过建立配网电网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极大地提升基层对配网电网风险的管控意识和能力,实现了配网电网风险管理的一大突破。根据风险评估内容,尽可能通过调整配网运行方式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等级以及根据配网设备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运维策略,提高经济性。通过配网电网风险平台的搭建,实现风险管控系统化信息化,使电网风险管理更高效,减少员工负担,降低重要用户失压的风险,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确保配网电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徐杰,徐涛,顾瑛,张新凯.试论配网规划及配网自动化解决方案[J].工业C,2016,(6).
第7篇: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对风险的控制以实现其目标的,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评估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狭义的风险评估仅仅是指风险分析,即通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按照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一、《内部控制框架》中的风险评估
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所使用的风险评估概念属于广义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框架》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关键构成要素。
(一)设定目标
根据《内部控制框架》,风险评估首先要设定目标。设定目标是风险评估的前提条件。风险是与目标伴随的,首先必须有目标,管理层才能对实现目标的风险进行识别。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目标设定不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但它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为此《内部控制框架》专门对目标设定进行了论述。目标包括企业层面的目标和业务层面的目标。管理层通过目标设定来明确业绩衡量标准,目标具体分为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经营目标是管理层基于企业所处特定经营环境所设定的业绩衡量标准;财务报告目标在于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合规性目标则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这些目标是相互补充和相互关联的。
(二)风险识别
1.风险识别必须与目标联系,无论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企业的风险识别应当考虑到目标实现面临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2.风险识别是一个持续性、反复的过程。3.进行风险识别时应当关注企业各个层面的风险,包括企业层面的风险和业务层面的风险。对主体层面的风险进行识别时,既要关注外部风险,也要关注内部风险。来自外部的风险主要有技术进步引起的风险、客户需求变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法律法规变动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经济环境变化风险等;来自内部的风险包括信息系统故障风险、员工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层变动风险以及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不作为的风险等。对业务层面的风险进行识别时,应当将该层面的风险评估集中于主要业务流程和主要职能上,如销售、生产、营销、研究开发等。应当识别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较为明显的风险。
(三)风险分析,即狭义的风险评估
企业在对企业层面的风险和业务层面的风险识别后,则需要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风险分析的过程通常包括估计风险的严重性、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应采取的措施等三个步骤。应当注意的是,作为内部控制一部分的风险评估,与作为管理过程应对措施而采取的计划、方案及其他措施存在着区别。
(四)建立识别环境变化的机制
风险评估本质上是一个识别变化并采取必要措施的过程。随着经济、行业和监管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将发生相应的调整,企业应当建立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对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识别。管理层应当特别关注以下对环境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已变化的经营环境、管理层人员更换及员工大规模更换、使用新的或调整后的信息系统、经营业务快速增长、采用新技术、开拓新的经营领域、进行公司重组等。企业应当建立一定的机制,对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识别。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风险评估
美国COSO委员会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将风险管理的要素划分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八要素。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就是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以形成确定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的依据。这实际就是《内部控制框架》中的风险分析,属于狭义上的风险评估概念。《内部控制框架》中的风险评估实际上包括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项内容,而目标设定则作为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不属于内部控制要素的范围。
风险总是与特定目标的实现相联系。如不出国旅游,则不会涉及到飞机失事的风险。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实施风险管理首先就涉及到设定目标。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正是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将目标设定作为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之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和相关目标,战略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而相关目标则是建立在战略目标基础上的企业层面等的目标,企业层面的目标与更为具体的目标相关联,贯穿于整个企业,并具体为各项业务和各项职能的次级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要求设定的目标应当是可计量的,并要求企业各个层次人员根据各自所影响的范围了解企业设定的目标。设定的目标分为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等三项。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在选择目标时要确保其目标与企业的风险容量相协调。风险容量是企业管理当局在董事会的监督下确定的,反映着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影响企业的文化和经营风格,是制定战略目标的风向标。战略目标应当选择与其风险容量一致的目标,并使风险反映于战略目标之中。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事项识别要求管理当局对源于内部或外部的影响战略实施或目标实现的事故或事件进行识别,对企业目标实现将带来负面影响的确定为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应对;将存在正面影响的确定为机会,将其反馈到战略或目标的制定过程之中。在对事项进行识别时,必须考虑企业整体范围内可能带来风险和机会的所有内部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需要考虑的通常包括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等;而内部因素需要考虑的通常包括人员、流程、技术等因素。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风险评估(即风险分析)要求进行风险评估时,既要考虑预期事项也要考虑非预期事项,对可能对企业存在重大影响的非预期的潜在事项和预期事项的风险进行评估;既要考虑固有风险,也要考虑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指管理当局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而剩余风险则是在管理当局进行风险应对之后所残余的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应对后,则集中考虑剩余风险的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风险应对要求企业管理当局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并在成本效益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能够使剩余风险处于期望的风险容限范围之内的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管理当局应当在企业范围内识别风险并确定企业总体剩余风险处于企业风险容量之内。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风险评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风险评估使用的是广义上的风险评估概念,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基本规范》。风险评估的具体过程包括:
(一)控制目标的设定
设定控制目标是进行内部控制,特别是风险评估的前提。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本身的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战略目标。设定的目标应当尽可能量化,并细化为各业务活动和各职能部门的具体目标。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要切实可行,与内部控制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设定不同要求的内部控制目标,并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逐步提升内部控制目标。
(二)风险识别
《基本规范》要求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即风险容量,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企业在识别内部风险时,应当关注和考虑的因素包括:1.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2.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3.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4.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5.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6.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上述因素的现状往往是风险存在的基础,上述因素的变动则往往会诱发新风险的产生。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和考虑的因素包括: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4.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6.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上述因素实际上是企业经营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如一项新的技术被其他同行所采用,有可能导致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发生变化而带来风险。再如政府颁布实施较过去更为严格的监管法律,由此可能导致本企业传统加工方法无法继续使用,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
(三)风险分析
《基本规范》要求企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鉴于风险分析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企业进行风险分析时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风险分析的目的在于为企业风险应对提供依据。由于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其个人风险偏好对经营活动等具有重大影响,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并予以特别关注,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四)风险应对
第8篇: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药品;质量;生产
随着国内药品生产的发展,我国药监局和各省局大力推进GMP(2010年版)的实施,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已逐步建立了质量风险管理体系,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优化生产操作和监控,最大化减少产品的质量风险,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要求。本文探讨了药品生产中,质量风险管理的实施条件及应用,为制药企业质量风险的控制提供参考。
一、质量风险管理概述
质量风险管理存在于产品的各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是对产品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整改与跟踪的过程。通过风险控制,我们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事实、数据,预判性地推断未来可能发生的危害,以避免发生。
二、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实施条件
(1)清晰定位质量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应用于药品的质量控制,对药品生产全过程进行潜在风险的审查与预控,保证药品生产有序进行。因此,应首先明确质量风险在整个企业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位置,这有助于保证实施过程中没有组织障碍。
(2)建立整体的组织架构:根据每个企业自身的特点,设立质量受权人,建立适用的组织架构,并保证各部门权责分明,以确保风险管理有效运行。
(3)执行恰当的程序性文件:质管部门应对即将实施的质量风险管理建立一个明确的规定,这有助于风险控制小组准确评估风险点,实现风控流程的规范化。
三、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
(一)质量风险的评估
应用风险管理理念进行质量管理,首先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估,识别、分析、评价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并按照风险控制方法评估风险等级。
(1)风险识别:关注“什么可能出错”,运用已有的信息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辨别质量风险产生的环节,识别可能出现的结果。
(2)风险分析:对潜在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伤害的严重性进行分析、评估,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定量或定性伤害的能力。
(3)风险评估: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来描述已辨识风险的等级。制药行业常用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失败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等。
(二)药品质量风险的控制
1.人员管理
在药品生产中,与人员相关的风险主要与工作人员的职责、资质、培训、健康及行为等有关,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估,加以改进或弥补来控制质量风险。
(1)人员职责:风险控制小组成员应包括生产、设备、质量、检验和物料等各方面的员工,应注重培养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所明确的职责范围内实现全员参与。
(2)人员资质:可通过风险评估程序,确定每个岗位的人员如何影响产品质量,根据风险排序,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岗位,确定生产中的关键人员。对关键人员,应保证有相匹配的资质、学历要求,有更多的岗位经验,获得过更有效的培训。
(3)人员培训:应用风险评估,进行关键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关键/关键人员的培训频率、范围、有效性及判断风险的能力,确保能可靠地完成操作。
(4)人员健康: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健康的要求程度也不同。根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确定不同岗位对人员健康的要求,并保证可得到超底线的人员配置。
(5)人员行为:在实际生产操作中,人员行为的随意性较大,应根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评估来确定人员行为的控制标准,降低人员行为、习惯的随意性和违规性。如检测岗位对操作的准确度控制要比一般操作严格。
2.物料管理
物料包括原料、溶剂、赋形剂或包装材料等,从物料领、用、排的全过程找出影响因素并进行控制。
(1)对物料供应商的评估:供应商的管理是物料管理的源头,供应商的管理体系能确保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使用质量合格的物料和优质服务,因此应保证供应商具备必要的资质,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2)评估物料的关键属性:根据物料性质、用量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综合考虑物料风险,对物料进行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认使用不同级别物料的潜在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加强对产品性能的了解,如物料属性(粒径分布、水分、流动性)、操作选项和工艺参数,从而建立适当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控制标准,减少产品和物料缺陷。
(4)取样过程和监测,评估过程控制的频率和程度,说明在放行时应用工艺过程分析技术的合理性。
3.硬件管理
生产中有过硬的硬件条件,可以保证产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制造出来,从设施、仪器、环境等方面找出影响因素并控制。
(1)设施、仪器的确认/验证:评估关键/非关键的工艺步骤所需的设施、仪器状况,采用最差情况来验证,并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确保洁净厂房及HVAC系统、生产设备的验证及检验仪器的确认有合适的广度和深度,评估是否需再验证。
(2)制定设备、仪器相应的指导规程:通过风险管理设立合适的操作规范,校正及维修时间表,并确定文件的必要性和内容,降低设备/仪器的不规范操作等所产生的风险。
(3)设施的卫生状况:评估设备的清洁度对产品的影响,确定可接受的清洁验证限度,保护产品生产过程免受设备/设施的伤害,同时也保护环境免受所生产产品造成的相关伤害。
4.软件管理
完备的软件体系可以保证产品生产的可追溯性,对软件的管理包括偏差、变更等的SOP,以及检测方法、稳定性试验等,从中分析潜在的风险并进行控制。
(1)年度产品回顾:用于确认工艺的稳定性,确认原辅料、成品质量标准的适用性对回顾数据进行趋势评估和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不良趋势,确定工艺的执行标准。
(2)偏差、OOS和技术投诉的调查:偏差、OOS和投诉反映了生产和质量中的不确定性,调查异常数据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发现监控盲点处的未知风险,利于辨识潜在风险的根本原因并进行预控。
(3)稳定性试验:评估稳定性试验数据,可以确定产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出现偏差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可对单批产品不同月份的稳定性考察数据进行分析,也可对同一产品不同批次的稳定性考察结果进行分析,分别进行纵向、横向对比。
(4)变更对验证状态的影响:可根据变更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或对产品验证状态进行变更分类。评估变更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再验证的内容和范围。
(5)药物安全监督:药物安全监督关乎用药安全,对其进行风险控制可以确定安全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6)文件变更:促进规程的持续改进。
5.质量风险控制的整改与跟踪
(1)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和计划:根据风险的严重性、发生概率等,制定降低风险的措施,并明确整改时限及责任人。
(2)风险控制方案执行与跟踪:风险控制责任人根据计划执行控制措施,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及时跟踪并督促执行。在对风险事件,尤其是在可能影响管理决策的事件控制的最后阶段,应由质管部门对其结果进行审核。
(3)风险接受:根据对产品的影响,设定可以接受的风险等级,如果风险低于该等级,或者实施了降低风险的措施后风险降至该等级,就接受此风险而不需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降低风险。
(4)风险沟通:在风险管理程序实施的各个阶段,风险控制的各部门应及时沟通,交换和共享信息,促进各方获取更全面的信息,便于及时调整和优化风险控制措施,取得风险降低的最优效果。
(5)风险回顾:风险控制措施执行后,在药品生产一段时间后,应及时回顾是否能防止风险再发生。
四、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持续应用
质量风险管理是线性而非点状的,它是一个持续进行、不断改进的过程。风险降低的一些方法可能会使系统引入新的风险,也可能会提高其他已存在的风险。因此,风险评估必须重复进行,以确定和评估风险的可能变化。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生命周期的特点,汇总、归纳、总结质量风险产生的经验教训,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采取模块化的方法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质量风险管理监察和内审制度,进行资源配置,制定检查计划率和检查强度,制定后续管理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GMP指南—质量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第9篇: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抵押房地产评估;形成机制;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一、房地产抵押存在风险的表现形式
1.1评估目的风险
评估的直接决定和制约着资产评估价值类型和方法选定,
以抵押为目的的评估价值类型是抵押价值。《规范》要求:房地产抵押价值的评估,可参照设定抵押权时的类此房地产的正常市长价格进行,但应在估价报告中说明未来市场变化风险和短期强制处分等因素对抵押价值的影响。以抵押为目的的房地产评估要注意以下风险:
1、1、1预测风险。因为房地产抵押评估价值是当时某一时点的价值,而抵押期间一般会在一年以上,一旦发生处分清偿,处置价值是在未来某一时点价值。因此,在评估时,对预期会降低评估价值的因素要充分考虑,而对预期不确定的收益或升值因素较少或不予考虑。
1、1、2市场变现能力风险。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房地产回收时大多数是将抵押房地产变卖,而不是回收实物;并且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抵押价值也相应变动。尤其对有价无市的房地产要进行分析,降低因不能及时变现的市场风险。
1、2抵押评估方法选择带来的风险
抵押房地产评估方法根据房地产具体情况一般采取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或假设开发评估法进行评估。采取不同评估方法所评估的结果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均能反映房地产公开市场的公允价值,但由于各种评估方法在评估过程中所选定的参数和考虑的因素均不相同,也会造成抵押评估价值的高低风险。如:以收益法评估商业用途的房地产价值时,在测定收益率时,会因确定的收益率微小变化造成房地产评估价值结果很大的差异;以假设开发评估在建工程的价值时,建成的房地产价值、后续工程成本、销售税费等参数均需要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测结果的真实来自于要有一个完善透明的房地产市场才能实现,但由于房地产市场很不完善及行业内相关信息资料相互共享不够透明和有效,存在着采用不同评估结果高低风险。
1、3评估人员执业风险
在我国,房地产估价是一项新兴服务行业,也是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它要求评估师不仅要熟悉掌握评估专业知识,而且要求评估师要具备广泛的经济、法律、金融、建筑、财务及管理等方面知识。由于行业的规范和管理正在探寻阶段和估价人员执业水平的参差不齐,对评估原则、评估方法、技术参数及相关因素的选择、评估信息资料真实性的甄别、评估人员的执业能力和经验不足及价值含意的把握等都将影响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也都增加了执业风险。
1、4职业道德风险
房地产评估公司是公正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对所出具的评估报告承担法律责任。在房地产抵押评估过程中,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遵循独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但当前,个别房地产评估公司和评估人员出于自身私利目的或委托方需求,故意提高抵押房地产价值,提供虚假评估报告,导致评估结果失真,职业道德意识淡薄造成了抵押人员利益的潜在损失风险。
2、房地产抵押的风险
2、1认识误区。房地产抵押贷款是在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即第一还款来源之外,以房地产抵押物代偿为条件设置了第二还款来源。这种贷款方式从理论上讲比第一种多了一道风险屏障,当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问题,借款人无法用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来归还贷款时,银行可通过处置抵押物获得补偿。因此,从这一意义出发,房地产抵押物在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贷款损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不少信贷人员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把借款人能否提供抵押物作为能否贷款的主要依据,而不注重对借款人的偿付能力进行分析。
2、2操作风险。银行操作上的缺陷也是引发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的重要原因。
2、2、1抵押物产权存在瑕疵造成的风险。抵押物虽然通过特殊方式取得了所有权证,但没有相应完善的程序和手续;抵押物存在产权纠纷或债权债务纠纷;占有形式不合规。如办理房产或地产抵押时,房产与地产分离,没有同时进行抵押登记,一旦所占用的土地用途发生变动时,抵押房产的价值将灭失;抵押权被悬空。如开发商以无定着物的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取得贷款,用于该地块上的房产开发,随着商品房的完工出售,开发商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售房款转移,最终使抵押权悬空;抵押权灭失。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有动工期限限制,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时间可以加征土地闲置费甚至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依此规定,土地长期闲置不用超过一年的,无疑会增加处置成本,削弱还贷能力,更为严重的是,一旦闲置期届满两年,土地使用权被国家无偿收回,抵押物就不复存在;抵押权难以实现。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必须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开发,达不到法定转让条件的均不得转让。显然,面对这样的土地使用权,银行即使维权成功,也只能够以折价形式受偿,但问题还在于受偿以后抵债土地使用权如何处理。
2、2、3抵押物的价值风险。
(1)抵押物市场价值减值风险。抵押物市场价值减值主要分四种情况:一是远离城区的企业以土地、厂房设备抵押,抵押物重置价值与市场变现价值相差大;另一种是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抵押物减值。如用城区土地抵押,由于城市规划的调整或抵押物所处地区的功能环境的改变,也会使抵押物市场价值减值;第三是部分用专用性很强的抵押物如厂房、职工宿舍楼,交易市场狭窄,变现能力很差;第四种是功能性减值,如用机器设备抵押的,由于技术进步和设备的加速损耗,造成抵押物市场价值减值。
(2)现行抵押率计算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风险。一是当前的抵押物评估价值经常被高估,即使不被高估,反映的也是市场价值,而不是变现价值,变现价值往往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确定抵押率时,未从评估价值中扣除实现抵押权所需发生的费用,如诉讼费、评估费、资产保全费、产权过户费、处置费等,而这些费用所占抵押物价值的比例甚大。
2、2、4社会经济环境不规范形成的风险。一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咨询评估机构的评估失真责任追究不严,为虚假评估报告提供了生存空间;二是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存在管理上的漏洞,不具备产权办理条件的,通过特殊关系可以办理产权C明。不符合抵押登记条件的,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三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银行在实现抵押权时,法院裁定用于抵偿债务的抵押物价值往往偏高,且未考虑偿债物处置变现的相关费用。
3、房地产抵押风险的防范及对策
3、1进一步完善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对抵押物件进行细分,明确规范不宜作抵押物的统一标准。房地产抵押物的选择,应牢牢把握"坚固耐用,不易毁损;通用性强,容易变现;价值稳定,不易贬值"二十四字原则。
3、2加强银行内部管理,规范业务操作程序。信贷人员要到现场核实抵押物真实状况,到有关职能部门核实产权档案情况;法规部门要严格审核抵押物权证的合规合法性;咨询部门要重新评估确认抵押物价值。
3、4建立与规划、城建、房管、国土、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联系机制,及时了解抵押物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存在变动,是否存在重复抵押等情况。
3、5严格审查抵押人资格及抵押房地产的有效性。要审查抵押人是否是《担保法》、《房地产管理法》等规定的不得作为抵押人的几种情形,是否有法人资格或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是否是体制改革后可以作为抵押人的事业法人。
3、6严格完善房地产抵押登记手续。房地产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在房地产抵押过程中,应严格核实抵押房地产的情况,在进行抵押房地产评估后,在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房地产产权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抵押登记期限一般以评估报告的效期为限,但往往借款期限长于抵押登记期限,这就要求债权人在登记到期日前重新办理评估和登记手续,才能完善房地产抵押合同的法律延续性和有效性,保证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和风险可控。
3、7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的信息收集,及时了解各种有关抵押担保上的新的司法解释、抵押管理办法和政策。
3、8认真进行实地勘察、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实地勘察是依据抵押房地产产权证明和相关资料到实地验证和勘察,从而确定影响房地产价值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房地产所出位置和交通条件、周围环境质量及配套设施等区域因素;房地产的建筑结构类型、内外装修、设施设备、朝向楼层及完损程度等个别因素;了解当地房地产市场行情,掌握市场交易信息;实地拍照、收集资料等。
3、9 综合分析评估过程,慎重确定评估结果。明确了评估对象之后,应选定拟采用的评估方法。由于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同,计算出的评估额不同是很自然的。无论采取何种评估方法都要对整个评估过程在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参数选择是否合理、公式选用是否恰当、影响因素是否齐全及是否符合评估原则等方面进行检查,在确定所选用的评估方法估算出的结果无误后,对市场行情和潜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决定评估价格。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在房地产抵押评估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风险进行了罗列,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根据实际的房地产抵押评估的操作来从对于抵押人主体资格的审核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卓群 建设银行佳木斯分行中间业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