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游泳教学;少儿游泳;心理;兴趣
游泳是不借助于任何外力和辅助器械,仅凭借自我支撑力和推动力在水中游动的一种有意识的技能运动。由于游泳是在水中这一特殊环境中进行的,与其它项目相比,具有更强的健身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特别是对儿童的心理更具有塑造性。
1.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生理都未发育成熟,特别是心理上处于在表象初级。表现为对老师特别信任;对父母长辈特别依赖;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有很强烈的表现;好胜、好奇、好模仿;情绪表现强烈难以控制;意志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比较差,应变能力也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产生动摇;激情胜于理智;以情绪倾向掩盖理智分析;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很骄傲,自负多于谦虚、谨慎。
2.在游泳教学中儿童的心理表现:
2.1恐惧心理
由于长期生活在陆地,进入水后,不了解水压对呼吸的影响,当水到胸部时压力增大,会出现呼吸困难,也会造成心理恐慌。初学者(儿童)怕水、怕深、怕冷、怕呛、怕沉;练习时怕苦、怕累、怕体力不支、怕老师批评等都会出现身体发抖,脸色发青,嘴唇发乌,手脚僵硬等恐惧的心理现象。
2.2竞争心理
儿童的好胜心极强,好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老师、家长、同伴的认可,同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自己的性格推动下,在自己自尊心的推动下,就产生了和其他儿童竞争的心理。还有一些是不健康的竞争心理,那都是由儿童的一些性格决定的。
2.3厌学心理
一些儿童对游泳运动不是很认同,同时也使他们的逆反心理得到表现,也就没有过高的兴趣去学习,接受动作总是表现为心不在焉的,同时由于恐惧心理存在,不敢去接触而自我封闭,形成怕学不好的心理状态,就表现出一定的厌学心理。
2.4好学心理
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老师的崇拜,对水,对游泳的认识都是儿童的学习态度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也表现出特别高的学习兴趣,情绪意识也特别高涨。
2.5缺乏安全感
儿童对父母、老师、长辈的依赖性很强,一到水中由于环境发生改变,对水的物理特性不了解,也就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时就表现出怕水,在水中怕往外游,哭闹等现象。
由于儿童情绪倾向掩盖理智分析,所以作为老师应该从多方面用各种有利于消除儿童心理障碍的方法来增强儿童的学习动机,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来搞好游泳教学,同时塑造儿童完整的性格。
3.儿童游泳教学对儿童心理的培养:
3.1学习动机的培养
儿童游泳的动机是一种学习动机。从功能和作用来看学习动机就是学习动力,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都有明显的影响。
一个儿童如果有了积极强烈的学习游泳的愿望,那么他对学习游泳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他会表现出有高度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他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推动他们学习的根本动力。
因此,教师在游泳教学中应针对儿童学习动机的变化,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儿童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2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与动机一样,也是心理倾向,它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某项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带有积极、满意的情绪色彩和向往心理去研究它,认识它,最终掌握它。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兴趣的作用很大,儿童在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就会自觉地克服学习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实践表明:儿童的最佳学习状态往往出现在他们对学习最感兴趣的时刻,所以兴趣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作用确实不容低估。所以教师应注意激发和培养儿童的游泳兴趣,以提高游泳教学的效果。
3.3恐惧心理的克服
儿童初学对水环境的不熟悉,对游泳的不了解,对水的一些物理特性不了解,儿童的依赖性、不自信、性格内向等诸多因素都会使儿童对游泳产生畏惧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始阶段必须精心的辅导,尽量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呛水而增加恐惧感。尽快建立儿童良好的水感,让他们熟悉水环境,喜欢上游泳,同时使用激励法激励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3.4适当引导竞争心理
一些儿童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竞争机制不健康,儿童的嫉妒心理很强,因此在游泳教学中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引导儿童的这种竞争机制,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对此健全儿童的心理,同时也能更好的完成游泳教学任务。
3.5塑造独立的性格
儿童对家长、长辈的依赖,面对困难、挫折都是借助于长辈们的关心来完成的,不能独立面对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而游泳学习是在水中进行的,迫使儿童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也使他们自己独立去解决一些难题。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中也能独立地、有信心地完成自己能做的的事。
3.6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
在游泳学习中儿童会对不熟悉的水,不熟悉的环境产生恐惧的心理,教师就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水感培养,当他们从游泳学习中获得乐趣,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认可,同伴羡慕后,他们都会表现得相当的活跃,这时他们的自信在增加,自尊在增加的表现,在他们自信增加的同时他们会表现得相当的勇敢。在游泳学习中会做出他们以前不敢做的动作。
3.7增强意志品质
儿童意志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比较差,在游泳学习中这些都能明显的表现出来,同时在游泳学习中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儿童力量差的特点,在对他们进行距离训练时候可以慢慢的增长他们地游距,并让他们尽力量的完成全过程,这是对他们意志的锻炼。在不断加长的游距中也是对他们持久性的锻炼,游泳可以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耐心,帮助他们克服意志薄弱的弱点。
游泳能消除儿童的一些心理障碍,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这是得到广大家长认同的一个普片原因。
综上所述,游泳的价值得到了广大社会群体的认同,其健身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对人体的健康起到了促进作用,它对儿童心理的塑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游泳学习,树立了儿童正确的学习动机,塑造了儿童正确的竞争心理,因此我们应大力推广和普及游泳教学。
参考文献
[1] 万 煜,对少儿游泳训练原理理念的浅析,沈阳体育学院报,2003年第3期:107—108
[2] 贺小平,袁嘉颖,管继春,儿童游泳训练情趣的激发与控制,业训百科
[3] 李 进,游泳教学中少儿心理浅析
[4] 刘莜敏,顽皮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矫正,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98年第2期
第2篇: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徐莉琳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了兴趣,儿童对音乐的爱好更多是感性层面的。小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因为多变的兴趣爱好
而缺乏自控力,导致学习内容不稳定。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注重灌输积极、健康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注重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儿童;心理发展;教育
童年是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儿童时期德、智、体、
美的培养与学习,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今
的大部分家长,过分的看重所谓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体
育、美术等课程的重要性。笔者现就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发
展的特点及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谈谈自
己的看法。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爱好是儿童学习新鲜事物的最主要原
因,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会激发
儿童的探索欲望。但是儿童的心智成长不够成熟,其对事物的兴
趣爱好和好奇心会随着比较枯燥的音乐学习的进行而慢慢消失,
这就说明儿童对事物积极主动的认知能力有限,缺乏理性的判
断,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驱使儿童学习音乐的内
在动力也会慢慢消失。
(二)儿童对音乐学习的爱好更多是感性层次的认识
起初,儿童对歌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层面,他们
只是感性的喜欢其所接触的音乐,对于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和精神
层面的感知知之甚少,可能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某个旋律所以就
对某支曲目甚是喜好,也或许不喜欢某个旋律而一直学不会某个
曲目,通常情况下,儿童都是凭借记忆反复模仿,而不能像成人
那样,对音乐作品的实质含义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多变的兴趣爱好和缺乏自控力,导致学习内容不稳定
由于儿童易变的兴趣爱好和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原因导致学
习兴趣的多变,加以现今多媒体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音乐对儿童
选择音乐学习的形式造成了困惑,比如许多成年人的不适合儿童
学习的流行音乐,如果家长不加辨别的让儿童学习,则会对儿童
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
(一)音乐理论教学应当激发儿童的兴趣。由于儿童心理发
展不成熟,对事物的喜好易变。有时候家长或者老师一句表扬或
赞美就能引发儿童对某种音乐的喜好,但是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
正确引导的话,儿童的爱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兴趣。作为
学习音乐的基础的音乐理论课程如果不能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
的话,那么对于儿童学习音乐课程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
儿童音乐理论教学中应加入生动活泼的小游戏、制作小模型以及
儿童相互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当创作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不断激
发引导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小学儿童学习能力很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由于
小学儿童还缺乏成年人对事物优劣、好坏的辨别能力,所以儿童
容易受到不良音乐的误导,儿童的心理如果优秀的事物不去占领
就会被糟粕填充,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注重灌输积极、
健康、向上的思想,学习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优秀曲目儿歌等。我
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作品,对儿童的音乐
教学中应将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作为音乐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民族
音乐能够使学生热爱和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儿童民族意识
和爱国情操。学习反映热爱集体、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音乐能
够引导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儿童由于心理智力发
育的不成熟,使得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不丰富联想能力较差,在针
对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拓宽儿童的想象空间,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得到强化,从而使儿
童逐步具备独特的创造性,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力,
能够进一步提高儿童对音乐实质内容的感知。引导儿童学会在实
践中、在游戏中提出新想法,提高儿童的创作能力。要儿童多参
加关于音乐方面的活动,通过实践使儿童把实践和自己的想象力
相结合,使儿童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儿童团队协作能力。儿童在成长过
程中比较注重自我,对于团队协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儿童在集体
中往往喜欢表现自己,从而造成对其他人的忽视。注重对儿童团
队合作思想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是当前儿童教育必须完
成的一门课程,而要想培养儿童协作精神,需要有意识地表演与
音乐有关的情景剧、开展团体演出活动,使学生在训练中增强团
结合作意识。为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要借助器乐训练这一教
学载体,有意识的开展团体器乐演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团队
合作互相配合的意识。但是如何在器乐合奏练习的同时中培养学
生的合作呢?团体演奏的训练、演出,课堂上的合唱、多种器乐
配合演奏指导,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手段之一。要始终让儿童
认识到: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团结一致才能
演奏出好的曲调。
总之,少年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人生时期,其独特的心理
特征要求针对儿童的音乐教育要有独特性。儿童对新事物的兴趣
爱好不能持久、对音乐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缺乏自控力,导
致学习内容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要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不可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模式。要针对儿童不同的心
理特点和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创造性的开发不同的教学课程、
方法、模式,注重不断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健康的心
理状态,注重对儿童协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开发,使得音乐教育
成为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红等著.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与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
[2]孙志梅著.音乐欣赏与和谐人格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
育,2004-2,143:20.
[3]朱智贤,林崇德编.儿童心理学史[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8.
第3篇: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第4篇: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第5篇: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少儿;心理行为;跆拳道;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48-02
一、引言
吴维泰纪念小学结合学校把“跆拳道”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并于2011年12月16日进行了吴维泰纪念小学创跆拳道特色学校启动仪式,迈出了创特色学校坚实的第一步。现在,每到大课间时间全校师生均进行跆拳道的学习,学习其威武刚猛的品势招式,深刻领会其“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达到锻炼身体和修身养性、培养良好品行的目的。
二、少儿学习跆拳道前后的心理状况分析
三、跆拳道的学习影响少儿的心理行为的原因
处于少年期的儿童的注意力一般不能很好的集中,集中的时间非常短暂,思维还不够灵敏,心理不够敏感,但是少年时期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时期。跆拳道是将好几种格斗技术创新与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武术,具有较高的自卫及强壮体魄的价值。它通过竞技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健康体魄,培养练习者坚忍不拔的品质。跆拳道在影响少年期的儿童的心理行为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通过练习跆拳道使得儿童的注意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适度的训练使得儿童的视觉灵敏度提升,跆拳道的学习通过影响以上所说的注意力及灵敏度等增加了儿童的自信心及自尊。
四、跆拳道的学习如何影响少儿的心理行为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在进行跆拳道的练习时,礼仪的教育始终贯彻跆拳道的教学中,其中核心是礼义廉耻、克己忍耐、百折不屈。其核心的精神对现代人有着较大的益处。而少儿跆拳道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练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儿童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教育和启发,让儿童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而且要注意在教学中要了解儿童的心理,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2.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经过跆拳道的学习,儿童的速度、耐力等均有了提高,身体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就使得孩子在心理上容易得到满足感,自尊心及自信心得到明显的发展。特别是胆小的孩子,在进行了系统的训练之后会变得积极主动。
3.锻炼坚强的意志。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必须进行大强度的训练,要克服平时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坚持不懈的练习。这样跆拳道就充分的磨炼了儿童的意志,培养了儿童勇敢、顽强、百折不屈的品质,所以跆拳道在培养儿童的意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培养自制力及良好的品质。儿童在跆拳道的练习中学会了遵守比赛规则,学会了公平竞争,并将其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是儿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跆拳道使得儿童得到了成就感,提高对自己的评价,稳定了儿童的情绪,儿童在公平的竞争中和平相处,同时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形成有着影响,使得儿童学会在任何时候都冷静的处理问题,更使得学生可以进行感情的宣泄,调节儿童的心理压力,稳定性格。
5.学会沟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儿童学会如何的为人处世,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同龄的孩子,在训练中与教练,与学员之间经常交流,使得儿童的感情得以丰富,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与他人,正确的处理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因此跆拳道对帮助儿童学会沟通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通过本文中的调查研究,事实证明跆拳道对少儿的心理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跆拳道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少儿强壮身体,而且在心理上有助于造就良好性格。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困生;教学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为了追求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居住的故乡,走出农村,走进城市,而他们的子女就留给了父母照顾,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学困生问题是现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留守儿童学困生问题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但又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留守儿童学困生的特点
1.身体健康状况低下,学习精力不足
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都较差,生活起居,尤其是在饮食上跟不上儿童成长阶段所需的营养,再加上所居住的环境缺乏完善的医疗设备,造成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营养不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状态。这些原因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引起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2.严重的自卑等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学困生大多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感觉到孤独和缺少安全感,再加上家庭经济生活的拮据,导致其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在学习上有问题不愿提问。俗话说:“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也就显然的了。又因为长久的学习落后状态促使其自卑感的产生,学生之间相互对比之后,更容易否定自我,对自身现有的状态感到失望,容易脱离群体。
3.学习习惯差
根据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了解和“诊断”,发现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还有个共同点:学习习惯差。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得到完整的爱。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少或者是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自控能力差的儿童变得不上进,甚至自暴自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与建议
1.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留守儿童一般由家中的老人照顾,由于老人的身体体能和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地陪伴和指导,留守儿童的身体得不到适当的锻炼。为帮助留守儿童学困生逐渐转化,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其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综合素质;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较弱,尤其是作为留守儿童,其心理承受能力更是不堪一击,尊重留守儿童,多给予鼓励与引导,使其心智走上正确的轨道。
2.改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
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的儿童易多动、冲动,行为问题也更多。注意力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始终,只有维持正常的注意力水平,才能有效地进行各项活动。注意力的集中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困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使其从体验中获得知识的乐趣;在课外,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或科普读物等课外读物吸引他们,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给予留守儿童学困生更多的关爱
留守儿童学困生是因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直接导致的,在帮助其转化的过程中应让留守儿童更多地感受到除父母之爱以外更多的关爱,主要从教师和同学着手,来温暖他们幼小、渴望被关爱的心灵。很多留守儿童学困生因学习差,易被老师忽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遥远。授课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用贴心的语言和他们进行交流,用喜爱的眼光去关注他们,用关爱的肢体语言去抚慰他们,真诚对待他们,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当众大力表扬,当他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只知道单纯的死记硬背来记忆知识时,教师根据其自身的情况教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和督促他们来实践;学生之间,主动帮助留守儿童学困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并主动邀请其加入各种游戏,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关心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家庭情况
留守儿童学困生的父母大都常年外出务工,将其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有的是托付给亲戚照管,也有的是留守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甚至有的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等家人。打电话是大部分留守儿童学困生与父母联系沟通的方式。学校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定期沟通交流,指导家长们督促端正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定期的家访来了解其生活学习发展状况,将其表现及时告知远在他乡的父母,由父母、家长、照管人一起及时对留守儿童学困生采取帮助措施。
留守儿童学困生展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全面关心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身体、心理、学业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需要学生、教师、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帮助留守儿童学困生向健康正确的方向转化,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
第7篇: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1 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思考
正在学龄时期的孩子,长年离开父母,缺少父母关爱,其他亲人的关爱难以替代父母之爱,因而,有些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必须关注和认真研究的。
第一,有的孩子行为表现孤僻,他们在校园生活中表情呆板,不愿与同学玩乐、交往,不愿参加课间活动和班级的各项活动,上课时不愿积极发言,学习态度十分被动。
第二,有的孩子行为表现懒散,他们常常上学忘记带课本、文具,常常完不成作业或作业写得不认真,有的孩子把并不太多的家庭作业经常带到学校来做,他们的亲属常常打电话向老师反映在家的懒散行为。
第三,有的孩子表现浪费,他们有的父母经常给寄钱来,因而,在校内外最常买零食的是这些孩子,有的孩子每天要花上几元钱买零食。有的还花零钱买玩具、抽奖,上游戏厅。
第四,有的孩子表现出自卑心理,看到有的父母到校给孩子送饭,天天上学、放学由父母接送,有的父母来校掊孩子参加活动,使这些留守儿童很羡慕,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表情呆板、空虚、焦虑。因而学习不专心,缺少活泼情感。
第五,个别孩子表现出逆反心理,做作业时,没有耐心,很不认真,有时不接受同学老师的帮助。有顶撞老师、同学的行为,不愿意学习,对同学、老师缺少信任感。
2 留守儿童表现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留守儿童不良表现的最主要原因是长年缺少父母关爱,是生活环境的孤独,但就我们学校来说,在教育上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
首先,我们学校把留守儿童现象和所有学生一样看待,未能及时认清留守儿童这种需要关注的特殊现象,对这些学生缺少特殊教育方式,特别是我们有的教师心中没有留守儿童这一特殊概念,在这些学生表现出缺点时仍然是批评为先,造成这些孩子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体验不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其次,我们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促进留守儿童的积极学习。不能很好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缺点表现为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在学习上只想让他们考试成绩好,好作业压他们,发言不积极、学习差就批评,忽视了他们远离父母的心理孤独感,缺少对他们的特殊关注和帮助。
最后,我们学校缺少对留守儿童教育培养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在他们表现孤僻、自卑时,未能及时给予安慰,发现他们懒散、浪费、调皮等行为时,只有批评一种方式,缺少关爱式的纠正,引导有时对教育这样学生有畏难情绪。当他们有孤独感时未能及时地引导全体同学与他们主动结伴相帮,使他们很少体验到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
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就要反思我们学校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忽视,对他们关注不够、关心不够,是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习惯在校园生活中的表现、心理表现、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我们学校应予关注的,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特别关心,需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高度的热情,特别有效的方法去关爱、引导教育,这是我们学校所面临的新的教育任务,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职责。
3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目前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学校要及时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对策,积极行动,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关怀他们的成长状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首先,学校要把留守儿童问题做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机制。从班级到学校都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包括姓名、年龄、品德行为、兴趣爱好、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等,及时记录每个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及时与监护人或其外出父母沟通。根据每个儿童的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和个别教育,把关注点放在每个留守儿童的行为上,进行专题的成长记录管理。同时,学校应以领导带头,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组织机构,和每个留守儿童及时关心及时纠正错误、及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行为。还可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与目标,按照目标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学习、活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耆现应给留守儿童经更多的关爱、鼓励、帮助。教育的本质是关爱学生,对留守儿童更是应倾注更多的关爱之情,必须知道我们的留守儿童长年远离父母,最缺少、最需要的是关爱,因而我们每位教师,应成为留守儿童的贴心人,给予他们的不能是批评、责备,而应当是多提醒,心理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88页)
上多体察,生活上多照顾,学习上多帮助。要把他们的思想感情引导融入班级大集体之中,调动起全班同学的友爱情感,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同时要调动留守儿童的情感,以同学为亲密伙伴、为知心朋友,使留守儿童感到学校可爱、同学可亲、老师可亲。孤独、孤僻的心态将在班集体中获得温暖,让他们在活跃、温暖的班集体中生动活泼地活动起来,成为专心学习、快乐生活的学生。
再次,学校应和留守儿童的现在监护人,即亲属、爷爷、奶奶及时沟通,领导和教师应及时去这样的家庭登门走访,电话联系,互通情况,向监护人调查询问孩子的情况,征询他们的意见,交流教育方式方法,要在监护人面前经常鼓励孩子,使其监护人家庭感到孩子特别可爱。孩子也会在鼓励中形成自信、自尊和自强上进的情感。这样,将会引导和推动留守儿童走出亲情缺失的心理阴影,形成阳光心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心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最后,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人际文化氛围,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建设,把关爱每个学生做为师德第一要求,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特殊现象要予以足够的、深切的关爱,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关怀者,要以此为宗旨,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变化、习惯养成、能力发展、心理表现、人格发展和实际困难,及时和留守儿童谈心,要以班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生动有效的课堂学习和教师的师德情感、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引导学生,使留守儿童对学校、班级产生吸引力,一种热爱学校的情感会由此生成。学校还应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领导长辈心理辅导、班任亲情心理。
第8篇: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留守儿童;关爱;策略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2],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3]。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4]。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5],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6]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守儿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协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4结语
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心理、学习、安全、道德各个层面关爱留守儿童,最大限度地弥补情感关怀和教育缺失,才能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
作者:廖倩 单位:钦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5)[2016-02-14]..
[4]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症候探析[J].求索,2016(11):57.
第9篇: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伪儿童化;儿童在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60-04
近年来,人们开始习惯用儿童立场来审视小学语文课堂,“小学语文应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儿童视野”等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笔者在听了许多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后,不禁深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是真正建立在儿童话语方式的基础上的吗?我们的语文课堂儿童是否真正在场?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一定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一定要环环紧扣、高潮频起,但一定要基于儿童的成长需求,抵达儿童的精神世界,一定要让儿童真正在场。
一、以儿童为中心:小学课堂教学的本原诉求
很多学者对儿童不吝赞美之词。蒙台利梭曾多次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儿童是哲学家。毕加索也曾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
一直以来,儿童中心教学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影响甚远。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本来就存在于儿童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1]。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蕴含着儿童主体观,他主张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思维,促进儿童自主地获得真知,并逐渐成为道德完善的人。卢梭通过《爱弥儿》表达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培养自然人,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自然的天性,引导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罗杰斯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要让儿童自我生长、自我实现,提倡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充满关怀和真诚的教学文化氛围。[2]同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思想也集中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文化精神。此外,在苏霍姆林斯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思想中都可见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文化精神。
而在中国,儿童中心教学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此后,儒家教学文化思想作为基线贯穿于整个中国教学文化史。“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集中了体现我国以生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文化。近代以来,陶行知、陈鹤琴等具有新思想的教育家,他们在不忽视教师责任和义务的同时都秉持了儿童中心的教学文化精神。[3]到20世纪80年代,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受到了教学领域的热情关注。
直至今日,儿童在课堂教学文化中已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主流地位。儿童对教育的诉求是那样简单:童年需要尊重,童年需要自由,童年需要放飞!
二、“伪儿童化”: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审视
说起小学语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形成共识:小学语文应该是儿童的语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儿童立场。然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现状却令人担忧,比如,儿童学习权利的缺失、儿童批判力的衰退、儿童精神的日趋边缘化,课堂教学中,“伪儿童化”更是泛滥成灾。
所谓“伪儿童化”,就是虚假儿童化、表面儿童化,看似尊重儿童,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出发,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课堂教学只是为儿童化而儿童化,实际上还是以教者为中心,在教师大“秀”教学技巧、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同时,学生缺失了自己的思想,丢弃了自己的世界。[4]
比如,新课导入时,经常看到教师指着课题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提什么问题吗?”学生情绪高涨地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然而问题问完了,接下来老师却仍按照自己既定的教学流程展开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只不过是为热闹而热闹,为儿童化而儿童化。
又如,课堂上,儿童总是以相对被动的阅读身份走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以教师阅读指导为权威的教学流程,其阅读理解的独特性往往被遮蔽,常常表现出在教师阅读指导下对文本理解的惊人同一性。特别是到了公开课上,儿童居然懂得主动地去迎合成人世界,迎合老师的标准答案。此时的儿童隐藏了自己真实的精神世界,已失去自我,失去本真,已成为一个虚伪的儿童。
再如,在大型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因某位教师的倾力“煽情”钦佩不已,并给以掌声,然而细想,这样的“煽情”真能引发童趣、赢得童心吗?儿童心灵的感动不能用一种外加的、僵化的形式来逼其就范。还有,“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吧”。实则这只是教学环节的一个点缀而已。“同学们,下面我们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这一段”。不到三分钟,小组合作学习草草收兵。课上至结尾,老师通常会问:“你们喜欢做什么作业?”结果大都不了了之……
诸如此类的“伪儿童化”实在太多,看似教师尊重了儿童的主体地位,然而这样的尊重是表面化的,是虚伪的。因为,课堂是老师的,老师关心的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教学预案能否顺利执行。课堂教学演变成了教师独立建构的一种展示场,儿童是配角、是群众演员、是迎合老师的“小大人”,而评价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往往是“教得是否顺畅、学生配合是否默契”。于是,教师眼中有自己,有教案,有课堂,却少有儿童,少有“这一个”儿童,但为了追求教学的热闹与顺畅,只能让“伪儿童化”恣意妄为,而且愈演愈烈。
三、儿童在场: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然追寻
儿童在场,就是老师眼中要有儿童,要有每一个儿童。儿童在场的课堂教学行为引导,就是要让儿童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敞开心扉用自己的话语与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对话。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儿童在场,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直面儿童的生命质量;就是要润泽儿童的生命,呵护儿童的精神家园。
1.让儿童以儿童的视角学习语文
小学阶段的儿童处在最富有想象力的年龄段,他们视角里的生活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充盈着童趣,洋溢着童真。儿童是自然之子,他们与大自然一样是淳朴的。[5]在他们眼里,世界万物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是触手可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回归儿童生活的本真,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曾听过孙双金老师执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课文《儿童诗》,这堂课堪称是“玩”出来的精彩。上课伊始,孙老师就和学生聊:“孙老师和大家一起玩一玩,做一回魔术师,把你们全变了,你们想把自己变成什么?”这一聊一玩,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学生赏读儿童诗《阳光》时,孙老师引导学生围绕“流”字改动“阳光在溪上流着”一句,初步体验小诗人创作的快乐。一学生说“阳光在溪上玩着”时,孙老师让学生说理由,学生说,阳光很活泼,在小溪上玩来玩去,把小溪打扮得绚丽多彩。孙老师情不自禁地说:“你是我的老师,向你学习!”此时,童心与童心相遇,课堂充满着阳光。接下来,孙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按句式“阳光在( )”创编句式。课堂上学生妙语如珠,童心闪耀,“阳光在黑板上躺着”、“阳光在小鸟上骑着”、“阳光在屋顶上站着”、“阳光在梦中闪着”……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当儿童在一位懂得儿童的老师面前,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开掘自己,收获精彩。整堂课,孙老师把学习说成是玩,“好玩,好玩”、“真好玩”、“越来越好玩了”,这些“玩”的背后折射的是孙老师对童心的尊重与呵护。孙老师自己也像个顽童,他以儿童的视角出发,引领孩子在语文的天地里寻觅童心,碰撞童心。
2.让儿童以儿童的思维理解语文
童年是一个做梦的季节,与成人相比,儿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然而在现实中的许多课堂,儿童为了迎合成人的需要,不自觉地模仿成人的思维去思考、表达,他们懂得如何找到标准答案,去满足成人的需要。此时,儿童已不是儿童,他们是“小大人”。[6]由于儿童存在个性差异,所以教学实践中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儿童会有不同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即使是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儿童的感悟和理解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这是笔者在执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
生:这首诗的内容没有写到送别。
师: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应该写些什么?
生:诗人应该写送别林子方,表达“送别”的依依不舍。
师: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是全诗写的却是西湖的景色,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写诗也有偏题的时候?
生1:他们一早走出净慈寺,首先看到的是满湖的荷花,所以就写荷花了。
生2:荷花实在太美丽了,他们已经忘记了离别,已经不感到难过了,所以诗人就想写这荷花。
生3:诗人想通过西湖美丽的荷花把林子方留下来,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西湖的荷花这么美,你就不要走了吧。
……
尽管我最终是想引出“诗人是以景相送”,但是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欣喜地听到了儿童思维拔节的声音。教学实践中,儿童是带着独特的生活经验走进文本的,教师不能轻易地把已定的结论强行灌输给他们,而是要引导点拨,让他们以儿童的思维来触摸文本,理解文本,探索文本,实现教师、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只有以儿童思维为基点,有机联结儿童需求与儿童经验的教学,才是富有生长性的,才能实现对灵魂的唤醒和对生命意义的提升。
3.让儿童以儿童的方式运用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而,一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很多人都狭隘地想到了“读写结合”,于是,不管年段学段动不动就要求提起笔写两句,此外,不管儿童实际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不管文本体裁读写训练点的牵强附会,如此种种,比比皆是。殊不知,儿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用自己的行为与方式宣泄着他们的情感与思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以儿童的方式来学习并运用语文。
笔者有幸聆听过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苏教版语文二年级课文《猴子种果树》,感受颇深。这堂课薛老师采用三个环节推进教学:听故事,知结构;讲故事,用结构;续故事,化结构。他依据文本的故事性特点将学生置于听讲编故事的实践中,让孩子们在一遍遍的讲故事中扎扎实地既积累了语言文字,又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难能可贵的是,这也是一堂让学生感到好玩的课,薛老师用儿童的方式,说着儿童的语言,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读故事、编故事、讲故事,既享受到语文的乐趣,又学会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如薛老师自己说的那样,他是带孩子玩了一节课。薛老师之所以能“玩”转语文课,是因为他读懂了孩子。我想,当我们都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孩子、走进文本、走进课堂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童真童趣,一定会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各有特点,有的是童话故事,有的是游记散文,有的是人物纪实……而各个年龄段的儿童也各有特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引领儿童用他们适合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并运用语文,让他们纯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运用语文的一种能力,那定能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深度的快乐。
4.让儿童以儿童的体验享受语文
儿童在语文课上获得的体验应该是心灵的体验,生命的体验,是个体的独特体验,教学过程中要珍视儿童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积极引导儿童主动地关注和感受自己的情感体验,但不应以教师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需求,面对同一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上的一堂公开课——《莫高窟》。老师用半节课时间上完“彩塑”和“壁画”,教“藏经洞”这一节时,呈现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曾经有的文物图片,帝国主义掠夺文物的一些数据,还有余秋雨先生《道士塔》中的片段。课上,直击心门的音乐、图片、数据纷纷呈现,教师激情澎湃,学生义愤填膺,很有震撼力。无疑,为了让薄薄的教材变得厚实起来,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清朝的腐败无能和中华民族难言的辛酸与痛苦,这一小节的设计是浓墨重彩的,老师是用心良苦的。听后,我纳闷了:这到底是教课文中的这一小节,还是在教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读厚”真能“读透”吗?再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莫高窟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必要在重点还没读透的基础上,来把非重点读厚吗?
儿童生命的成长需要自身独特的体验,没有生命体验的语文课是空洞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儿童情感的熏陶与浸染是循序渐进的,需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教学中,我们不能把丰富的人文情怀化为标签式的思想强加给儿童,不能把生动的情感体验演化为教师主观单纯的情感灌输。只有引导儿童一步一步接近文本,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才能把文本的情感、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儿童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才是真挚的、鲜活的、富有生长性的,这样儿童才会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发现儿童、关注儿童,还要让儿童真正在场。教师应当尊重儿童学习的自主与多元,教学的使命在于通过个体的认同,为每一个儿童都提供最佳的发展机会,为他们的文化选择提供广阔的空间。[7]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挣脱现实的藩篱,超越现实的局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觉醒与诉求。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
[2][3]龚孟伟,南海.儿童中心教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局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4]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