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传统体育培训精选(九篇)

2024-03-03 11: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传统体育培训范文

 

我国的交通系统得到了逐渐的完善,将干部培训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干部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实施干部培训教育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对此,相关部门务必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如果将“互联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技术贯穿到整个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将会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1“互联网+”应用于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

 

交通系统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取得了可观的教育成果,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军人物;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其与理想的交通建设团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交通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与现代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对此,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要注重对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育事业,推动我国现代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在线培训模式更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的不足,发展快速的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教育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培训管理水平提高,培训范围扩大,同时还可以增强培训效果,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大数据环境大大改善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诸如干部的个人信息、培训记录、学习状况、培训进度等方面都属于信息管理的内容,管理人员要将以上这些方面的信息详细记录下来,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培训个性分析和需求预测打好基础。通过多年来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互联网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2“互联网+”应用于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

 

2.1创新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培训模式

 

远程培训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培训模式,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更是备受欢迎的一种模式,即使是这样,远程培训和面授培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二者各有利弊,不能相互取代,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系统性、授课效果和培训完整性等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干部培训内容复杂等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面授”和“网络学习”结合起来,组成一种混合式的教育培训模式,则会大大增强培训的效果。混合式学习模式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其他相关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到一块,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比如传统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视听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计算机辅助模式的结合等。为了使得交通运输行业的网络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构建含有微课录制、视频剪辑、课件制作等内容的培训数据库系统,将网络培训资源的策划、设计、制作、审核、测试等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特色网络培训管理。

 

2.2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训信息体系

 

为了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体系,需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创新,就交通运输行业干部培训内容而言,对于不同级别的干部就应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并安排合理正确的培训内容,同时,还需不断地完善培训技术和学习服务支持体系,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努力做到培训资源标准化、合理化。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培训学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学员学习效率。比如,学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进入学员管理系统,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完成网络选学、作业提交、教学资料共享、网上听课、教学评价、学员交流、考勤信息等培训流程的操作。此外,还应建立数字化的培训管理系统,便于对传统的服务资源和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和改良。为了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学生学习和授课教师质量管理,教育培训部门需通过此系统对教学工作做出明确的计划,并开展评估教学质量工作,加强监督培训管理,使交通运输行业干部培训质量得到保证。

 

2.3整合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训资源体系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可结合“互联网+”技术制定干部教育培训方案。首先,优化教师资源。优化交通运输部门教师资源库,建立一个清晰的目录,便于学员依照学科和研究方向查询。其次,合理规划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散在各个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教育培训资源聚集起来,比如,培训视频、文件规定、多媒体课件、案例等,并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培训资源信息平台。通过此平台,使得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并得以最大化利用,实现数字化教学和培训资源共享。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下,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优势,共同协作,完善教育培训资源体系,促使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上一层楼。应该说,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其行业的发展应该及时把握新的发展,以主动适应的模式来适应干部教育培训新常态。通过“互联网+”的思维理念为指导,合理化、科学化地设计整个教育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更高层次地满足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创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合理、科学的开展。在交通运输干部培训中,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建立共享、兼容、开放、规范的干部培训体系,而且可以树立综合交通的理念,同时,还可以加快完善培训管理体系,促进交通运输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第2篇:传统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警察教育拓展培训,发展趋势

 

在我省监狱布局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实现科教兴狱战略,办好新世纪的教育培训,迫切需要我们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培训的新变化、新要求。教育培训历来是提高警察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但传统的教育培训一直是以知识更新式的培训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更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了。学院积极改革培训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拓展培训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笔者结合学院培训工作实践,对拓展培训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拓展培训的理论探索

拓展培训又称体验式培训,起源于英国,是走出教室,利用自然或社会环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的种类主要有:学历教育、岗前培训、晋升(晋职、晋衔)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题教育培训(如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以及十七大精神学习活动)等几种教育培训形式。拓展培训只是传统培训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其认识程度、效能发挥方面还重视不够。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社会教育大背景的变化,给警察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干警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给教育培训又带来了多重挑战。警察培训亟需实现从传统模式到新的模式的转变。拓展培训就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二、学院拓展培训现状及作用

从2000年上半年,学院围绕警察素质的提升,第一次组织轮训班的学员到青岛海尔、烟台南山集团、上海宝钢集团、浙江华西村实地考察,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感受经济发展成果、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等,组织学员到上海提篮桥监狱、南京青浦监狱等学习交流管教、生产经营经验,组织学员到南部山区进行野外团队训练,开始了一种与以往培训完全不同的培训。通过拓展培训培养了干警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一是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浙江华西村考察时,请老书记吴仁宝作报告,学员们对和谐社会建设、基层建设与管理、基层政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到青岛海尔实地考察时,对自主创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拓展培训,大家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充分体验到这些地区在科学规划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管理与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受到了这些地区老百姓和员工较高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认识到了实行精细化管理和高效服务,对司法行政工作同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能够找到差距,增强危机感。学员在学习考察上海提篮桥监狱、南京青浦监狱等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带着问题去思考,在参观考察了这些监狱之后,通过对照比较山东监狱与上海、南京等监狱监所环境、管教方式、监狱布局、经营管理、干警待遇等差异,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感受到山东与这些地区的差距。更促使干警学员认识到不转变发展模式、不重视科学发展与规划、不提高监管水平、不提升警察的素质,就难以实现山东监狱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能够纠正培训偏差,提高培训自觉性。随着我省监狱事业的改革、创新、发展,省厅局近几年来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和谐监狱的战略目标,加大了对警察培训的规划指导,学院努力改善培训条件,改革教学方法,为培训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在部分干警中“培训无用”论、“培训浪费”论时有出现,存在着赶形式、走过场,消极应付现象。通过拓展培训,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提升了自我思想和观念,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优化了工作心态、工作思路、工作效率,使得学员对待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和飞跃。

三、拓展培训的特点

(一)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建构

在拓展培训中,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员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每个学员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和能力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学习既是学员个人的建构活动,也是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建构过程。于是,拓展培训强调共同参与和协作学习,让学员个体在以自己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理解的同时,通过合作、协商、对话和思维互动来增进个体对事物的洞察力,促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客观地说,监狱人民警察,与其他系统的干部有着明显的不足,环境较为封闭,知识更新较慢,工作压力较大,资源利用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等等。通过走出去学习和比较,对自身及工作的感性认识更为清晰,学员们发现固步自封必然不利于发展,而“天外有天”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重要。科技论文。

(二)学员由接受客体转向能动的独立主体

在开展拓展培训过程中,学员始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在一种平等融洽和谐的交往氛围中体现着自己的主体人格,是培训活动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承受教育影响的简单客体。同时,由于主观、客观因素不同,工作性质和学历背景不同,每个学员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走出熟悉而单调的监狱环境,走到陌生而新鲜的各类环境,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培训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比如,在南方考察期间,学员们除了集中组织的听取报告以外,还主动去寻找各种对自己有启发,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事物去了解和学习,去认识和感知,这种能动性既很好地满足了学员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培训学习欲求,提升了培训学习效果。

(三)培训者由控制者转向引导者

“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传统培训教育观和培训者角色的形象概括,而拓展培训要求培训者不再是“知识传播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是整个培训的“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主持人”和“研究者”。通过对学习培训一切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促使学员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改善心智。新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发展场”,使学员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从而促进了学员学习。

(四)培训过程由局外观看转向亲身体验

传统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向学员灌输一定的知识,学员基本处于教学情境之外。而拓展培训倾向于以“学员为中心”,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学员在培训者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培训组织形式上,自由组合给学员更多地空间。

(五)培训效果评价由常规参照转向非常规参照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采用的是常规参照,以个人的卷面分数为标准,反馈滞后,是静止的、短期的。而拓展培训的效果并不是由卷面分数来反映,是根据培训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如培训过程中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训效果与质量,对今后工作的促进与发展等,反馈先进,是动态的、持续的。对拓展培训的评价就必须着眼长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对待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干警身心健康的关系。

四、拓展培训的发展趋势

拓展培训是对传统教育培训的继承和超越,不仅涉及到干警教育培训体系内部的变革,还涉及到司法行政系统的认可与支持;不仅需要转变相关培训主体的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物质支持。发展、完善拓展培训模式对促进干警教育培训体系的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拓展培训要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要实现培训理念转向,为干警培训提供动力源。科技论文。实现干警培训理念的创新,必须完成由“知识培训”转向以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为旨趣的“能力培训”上。在今天信息资源极其丰富,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传统的“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显得无力,就算培训的时间再长、培训课程再多,也不可能穷尽工作中所有的知识和问题。但是转变观念、改善心知、提升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拓展培训却因“授人以渔”得到更多培训对象的认可。从“鱼”到“渔”的转变即是培训观念的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具体来说:一是把教育培训的重点由知识的学习转到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提高上,有了对问题的重视和理解,对于办法的探寻就是必然的事情。二是树立教育培训的实效观念,根据培训需求设置培训课程、选择培训教师、创新培训方法;三是树立干警教育培训的比较优势理念,利用全省教育资源,对干警培训环节进行不同的组合,按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来确定干警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重塑培训流程。传统的干部培训,往往从课程设置开始。依据“有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教师有什么样的知识就开设什么样的专题,再通过组织部门强制调训学员来学习这些专题。这样的培训流程,忽视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很难满足学员对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质量也很难保证。但是拓展培训能使学员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对实际工作的影响和帮助。

(三)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精心组织培训内容。传统的干警教育重在“求知”,“知”为过去的和静态的、已然的,而拓展培训关注的是现在的、动态的知识,甚至是未确定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拓展培训中,只有当学员的行为出现了相对持久的变化,培训才算真正发生。培训所设计的环节,要围绕当前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政策法规、监狱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一线干警成长和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使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科技论文。使培训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员思考工作、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员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解决工作的能力。

(四)要按照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任何培训方式方法都不能代替学员自己的学习,方法旨在唤起学员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在拓展培训的探索实践中所获取得成功经验,能够让我们更多地体会到,创新干警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干警对培训的需求,是解决干警培训有效性的最好办法。有时干警培训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并不是因为学员不需要培训,是因为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引起学员的兴趣,缺少兴趣与参与的培训,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采用类似拓展培训等发挥学员主体能动性的培训方式方法,将学院式培训、参与式培训、课题式培训、自主式培训等有机地灵活地运用,培训的有效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3篇:传统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师资培训 中小学教师队伍 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国学热”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培训、理解、转换,透过课堂潜移默化地传授于学生,这对于中小学生进行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的现状,笔者设想在“国培计划”等高规格、高标准的培训项目课程设置中引入传统文化课程,探索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培训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目前师资培训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师资培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专业水平扎实的教师队伍,为中小学提供优秀师资,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当前的教师培训非常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对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我们进行专门的调查,发放100份匿名问卷,75%的教师认为目前培训更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传统教育内容涉及却很少。82%的教师认为,应该在培训内容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的安排,这更有利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95%的教师希望在培训当中能安排一节国学课。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来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就目前来说,很多教师没有读过《 孔子 》《 孟子 》《 韩非子 》《 论语 》等包含传统文化智慧的名著。而一个具备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自身就是一本内容深厚的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博大的胸襟、丰富的内涵,是激励学生奋斗向上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重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

2.课程设置倾向性严重,传统文化教育缺乏

目前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更偏重于专业性,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非常少。在培训课程的内容和总量上都存在着传统文化不足的问题,在认识上也缺乏对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高度重视,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革新,加强传统文化的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建设。在培训中,教师更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对人文素质的需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承载着升学的压力,部分地区的教育局规定评优评职称要同继续教育学分挂钩,要求教师在一定年限之内完成规定的学时和修满规定的学分,要完成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网络等模式的学习任务,可见,教师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之下,有的教师将培训当做是为了完成学时学分评职称,并没有真正地把握培训的实质,让培训流于形式。

二、在师资培训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厚渊源的历史、博大的哲学思想、伟大的科技发明、辉煌的文学艺术等给我们精神的享受和物质的支持。中华民族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宝贵资源,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老子、孔子、庄子、韩非子等古代优秀的哲学家,用他们的智慧总结人类历史存在发展的精华,他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至今的中国甚至世界。《 诗经 》《 楚辞 》《 春秋 》《 论语 》《 道德经 》等古代文学构成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凝结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留给了我们诸多文学盛宴,让我们吸收其中的精华并将其不断地传承下去;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还有流传下来的音乐、舞蹈、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对美的鉴赏能力,等等。这都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教师和学生了解民族的发展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进爱国主义情怀,为建设好祖国尽自己的力量。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承载着教育兴国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备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由于目前中小学教师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的压力,教师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却忽视了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累积。传统文化知识包含了语言文字、道德伦理、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广博的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是有助于教师加深传统文化的积淀,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接受不同角度的知识,扩宽视野,提升认识高度,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二是传统文化所包涵的民族精神,能激发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得他们在课程上将这种民族认同感渗透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操。因此,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并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4篇:传统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培训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82-03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供电企业也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承担着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随着创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电力企业工作的开展,提升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必须迅速建立起全面提升员工创新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的培养方式。佛山供电局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培训的需要,突破传统,构建起全员参与的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结合传统的培训方式加以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 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定义

网络教育培训系统是以多媒体、交互式为特征,远距离、快速度、高质量地传送教学声像、图文和数据,自动跟踪学习行为,记录和分析培训结果,从而实现培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起到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能和节约培训成本的作用。

二、 网络教育培训系统规划策略

根据佛山供电局培训现状,在吸取了国内部分大中型企业应用经验后,佛山供电局制定了系统建设规划,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佛山供电局的日常主要业务都已基本实现信息化,系统通过企业应用集成平台与企业门户网站、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互联,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二)网络培训与传统培训形式相结合。网络培训是企业培训的一种形式,它与传统培训是一种补充和共生的关系。站在培训业务管理的角度看,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可将传统培训管理及传统培训实施效果管理纳入其中,这包括传统培训的需求、组织实施中的流程管理与审批,传统培训考核,培训效果数据的录入接口等。通过对网络培训和传统培训的统一管理形成培训数据库,为教育培训的策略调整与改善提供真实的参考数据。

(三)总体筹划,分步实施。由于培训业务类型繁多、规模庞大,培训需求复杂、学员需要逐步适用等因素,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应用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系统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同时为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保护培训投资,一定要整体规划,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观点上筹划。

(四)遵循国内和国际的标准。主要体现在系统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两个方面,都要符合国内和国际的标准。系统需要兼容第三方标准课程资源产品,实现系统中对标准课程的学习状态跟踪。

(五)选择成熟稳定的解决方案。系统平台应保证承载大容量培训业务时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需要考虑系统冗余,确保系统业务的稳定实施。

(六)个性化解决方案。系统在选择具有广泛使用的解决方案的同时,需要考虑根据自身需求特点进行个性化开发的重要性,注重系统的二次开发及客户化实现能力。

三、 系统的结构、功能介绍

图1 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结构图

网络教育培训系统从总体上划分为系统支撑平台、培训支持系统、培训管理系统和资源库,并为独立模块提供接口。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一)培训门户信息

门户功能是网络教育系统的入口。用户在通过身份验证后,将通过此功能看到系统最新的各类网络培训各类栏目的新闻信息。同时,根据用户身份,将显示与用户有关的课程、考试、培训信息。门户功能还是各类用户进入该系统各种子平台的入口,例如进入课程学习、专项考试、个人信息设置等子平台的入口。

(二)异步学习

异步学习是指学员通过课件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中教学的交流是异步的,学生通过系统发出疑问,教师异步对疑问进行解答。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学生的学习不受特定时间的限制,学习行为的发起为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是异步的,系统为学习的进行提供教育资源和平台。

(三) 同步学习功能

同步实时学习功能是指由教师发起的同步学习机制,通过系统实现实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是同步进行的。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同步的、直观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实时的,与真实的教学活动类似,教学效果可与实地教学类似。

(四)在线测评。在线测评是以考试形式为主,分为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在线练习、达标训练和闯关竞赛5种形式。

(五)安规考试功能。根据广东电网公司安规考试管理与实施要求,专门针对安规考试流程设计,有考试报名、考试批次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组成。

(六)技能鉴定子系统。根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鉴定管理与实施要求,专门针对技能鉴定流程设计,由技能鉴定项目管理、考试报名、考试批次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组成。

(七) 娱乐式学习功能。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全局学习的习惯,系统除了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外,也引入趣味式学习,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八)自主学习功能。学员自主学习空间,包括资源学习、题库学习、试题收藏、错题收藏等功能,具备模糊搜索功能。

(九)知识库搜索。类似于“百度知道”的功能。学员提问自己的问题,全体员工均可上线回答问题,系统管理员或提问者可以推荐最佳答案。知识库具备保存历史信息的功能。案例资料上传、存储、查询功能。

(十)培训需求调查。分为热点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分别应用于培训需求调查和主题调查等。

(十一)系统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功能包括:角色、权限管理,机构管理,岗位管理,用户管理,教师管理和日志管理。

四、 系统应用推广方案

(一)推广工作目标。全体员工登陆系统参与网络学习或考试。

(二)推广工作思路。通过制定《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推广方案》,逐步落实系统推广使用工作,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 .通过各种途径引起公司领导重视。

2 .制定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3 .与各项考试工作结合,以考促培,已考促推。

(三)推广组织措施。为方便系统推广工作开展,设立由公司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培训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人员组成的业务工作组和技术支持工作小组,明确其工作职责。

(四) 推广计划内容

1.以创先工作为契机,向领导介绍、演示系统,引起领导重视、推动系统推广。

2.制订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3.制作培训视频、操作手册供员工自学。

4.丰富系统课件、题库、提供娱乐式学习功能。

5.开展二级培训员使用系统培训。

6.开展三、四级培训员及内训师培训和班组内部培训(各单位自行安排)。

7.直属各单位发文通知应用该系统。

8.以考促推,通过安规考试、竞赛考试、普考、抽考、技能鉴定等考试促进系统推广应用。

9.结合班组建设中的培训工作推广系统,如:班组安全活动看视频;技术问答在网上做题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0.完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室,各模块分工管理(设版主),以某单位为试点在年底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检验网络培训成果。

11.提供外网连入功能,便于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12.根据各单位访问率、人均网络培训积分等指标进行检查评比,并在培训简报中公布。

13.利用公共课程,要求相关员工进行培训及考试,增进对网络系统的熟悉程度,并通过此种方式的积分获取,刺激员工对网络培训系统的兴趣。

14.重点挖掘系统推广使用的标杆班组,以点代面推广系统。

(五)保障措施

1.制订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2.系统使用与创先工作挂钩、与目标考核挂钩、与积分管理挂钩。

3.保证计划执行的刚性,务必逐项落实。

五、系统推广应用效果

(一)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有效促进学习型组织建立。员工可以非常方便地登陆系统进行学习、练习和考试,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09年安规考试为例:人事部利用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组织了题库学习和模拟考试工作,全局有3348名员工通过系统进行复习,系统的实用性和便捷性提高了局员工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安规考试期间,系统登陆人次近5万,一线员工平均每人超过10次,考试效果也较往年有所提升。随着系统的不断推广和实用化推进,我局人事部将利用系统着重培养全局员工的学习习惯,加速学习型组织建设步伐。

(二)提供准确的实时数据,为领导正确及时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实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加快了数据的统计速度与数据共享,通过对教育培训的所有数据与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与加工,形成各种统计报表和图表,为公司领导层更好、更快地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直观的可靠依据。

(三)有效缓解工学矛盾。一直以来,工学矛盾都是教育培训工作最头疼的问题。传统培训方式对于一线员工人数多、地理位置分散、生产任务重等特点实施起来一直存在诸多困难。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建设,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问题,员工可自由安排时间上网进行学习、练习和考试,还可以分级自身情况自由控制时间和节奏,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满足员工工作时间没有空闲,和某些一线班组不能达到人手一机等情况,尤其是在安规考试接受网络考试后,多个部门提出希望在重大考试前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练习和考试,佛山供电局针对这些需求专门开发了离线考试系统和外网学习系统,这样就能够实现员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和考试。

(四)实现培训资源科学、有效管理。培训资源一直是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武器,培训资源包括课件、教案、案例、参考资料、试题和教学经验等。传统培训方式总是给讲师带来很多工作,而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培训素材往往得不到科学的管理和充分的利用,而且传播途径也相对单一,无法快速实现资源共享。系统对培训资源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并对不同资源制定有效可行的管理办法,建立企业知识库和经验库。人事部主要对适用性的培训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和建设,各部门和区局可在全局知识库基础上加工整理适用于本单位的知识库。各级培训管理员可登陆系统搜索自己需要的课件、试题和替他资源,培训资源可在全局内实现实时同步和相互共享。

(五)率先实现技能鉴定信息化。佛山供电局技(下转185页)(上接182页)能鉴定管理子系统的建设,率先在省内掀开了技能鉴定信息化的新篇章。佛山供电局在使用网络教育培训系统成功完成09年安规考试之后,便着手调研这种成功模式复制到技能鉴定方面的可能性。在通过了不断探讨和尝试后,终于找到技能鉴定工作信息化的转变之路,并在2009年6月份使用系统完成了300余人的技能鉴定工作,迈出了技能鉴定信息化的新步伐。

(六)引入娱乐式学习,有效培养学习兴趣。网络教育培训系统为了培养员工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积极学习国际现金的娱乐式学习理念,自主研发了与实际业务相关的娱乐式学习系统。娱乐式学习系统用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用动画和多媒体形式展现,游戏内容与实际生产安全知识相关,学员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随着游戏形式和素材的不断丰富,本局接下来将依托娱乐式学习系统完成“游戏辅导课程”工作,游戏中的内容即教育内容,游戏与教育高度融合,充分利用网络游戏将教育内容整合进去。真正做到:杜威所说的但又未能推广的“作中学”,将游戏作为一种“传统学科课程” 的一种补充。

六、小结

佛山供电局的网络培训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知识的沉淀和内外部知识的管理、传播和创新,为学习型组织建设打造信息平台;员工可自主调剂学习时间,解决了员工工学矛盾和培训供需矛盾;为各级领导和员工提供详细、完整的网络培训数据和完善的统计、决策分析手段;优化和规范培训管理流程,为全局员工提供管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在线培训;科学、有效地管理培训课程、案例、题库等培训资源,从而更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系统性、针对性、人性化、差别化的大规模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广东电网公司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规范

[2] 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需求说明书

第5篇:传统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培训档案;知识管理;数字化;构建

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不仅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员工在职期间接受教育培训的具体情况,为本单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际依据,还能成为才人培养的一座潜在的巨大宝库。在当今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浪潮引领下,科研单位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令其重新升级“锻造”,便能激发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为集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营养,积累知识财富,哺育科研单位整体人才队伍,成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一、导入知识管理理念

创新是科研单位永恒的主题,而知识的存量、积累是科研单位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和创新的核心原动力。知识管理即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分享、整合、利用、更新等过程将知识不断的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形成持续积累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本。科研单位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整合显性知识(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直接表达的知识,如设计方案、装置图表、技术规格书、模型、程序、公式等)并挖掘出隐性知识(非直接表达或难以明确表述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大脑中的知识,如经验、心得、感悟、洞察力等),同时以开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使员工个人与单位集体的知识都得到有效利用和积极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系统循环上升的目的,推动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使其具备优秀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学习是知识管理的基石,是组成“知识之轮”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则可为“知识之轮”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档案分为员工培训档案、培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档案三大类:员工培训档案是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为员工建立的培训项目记录性材料,包含员工姓名、部门、培训时间、地点、名称、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等相关信息;培训管理档案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文件,如年度培训计划、建议书、评估报告、师资档案、培训证书、培训机构档案等;培训知识档案则是科研单位不断积累完善的知识数据档案,例如培训书籍、讲义、PPT、录像、DVD等各类信息数据。对应知识管理,科研单位收集、整理、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获取、沉淀与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单位内部建设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即可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通过该系统共享、利用各类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即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此外,经过知识主体(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收集、整理和再加工,还能深度挖掘出隐性的教育培训知识(例如以总结、交流等形式获取主讲人和参培人员的个体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丰富本单位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员工在利用共享培训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后,经过工作实践又可将原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并再次反馈系统平台,使教育培训知识系统持续螺旋式上升。

二、数字化构建系统平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力量。科研单位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以分析知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在本单位内最大分享和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为目的,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单位和个人获得更好的知识收益。以科研单位A为例,经过前期对员工教育知识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科研单位A将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划分为了“培训管理”“培训资源库”“在线培训”三大模块:(一)“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下设员工培训登记、培训记录查询、培训证书库、师资档案库、历年培训计划、培训评估报告、个人培训记录等专栏,主要涵盖了员工培训档案与培训管理档案的内容。其中,师资档案库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录入了内外部讲师个人基本信息及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方便有学习需求的员工了解相关师资力量;个人培训记录专栏向员工个人开放,员工可全面掌握个人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其余专栏则面向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动态监管——管理人员在员工培训登记专栏内以培训项目为单位录入本部门员工培训信息,并以附件形式上传培训教材、证书和签到表扫描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生成《人员培训记录表》(含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参训员工姓名、记录人、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信息);同时系统将各培训项目信息整合后自动生成以员工“个人”为单位的《员工培训记录总表》,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本单位教育培训的全面最新信息,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如汇总员工个人、科室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培训学时,或分析各类培训的比例以及各部门的培训情况比较……这些数据是培训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为来年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二)“培训资源库”模块。培训资源库是教育培训平台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按教育培训种类规划为专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环保培训、资质培训、信息系统培训等专栏,同时按组织级别分为外部培训、院内培训、所内培训、科室培训、专业组培训,还根据科研单位A的实际需求增加了特色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专区。培训资源库配备搜索功能,员工可按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内容、组织部门、载体类型等关键词进行综合查询。库内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普通文档类教材,也有PPT、视频等新媒体类资源,其来源途径除靠各级培训管理部门的主动搜集还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分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邀请某外单位专家来所开展专题讲座,经讲师允许,其授课PPT以及教学现场的录像视频作为本单位教育培训资源由组织部门上传至培训资源库(属性为外部培训、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围绕该教学资源点,参加现场培训的许多员工自发上传了个人的听课笔记以及课后的教学问答交流记录、心得体验。又如,某项目组人员在该项目完成节点后进行内部工作小结和交流,梳理了项目总体进展,分析了项目推进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总结了应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点(项目工作进程、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又包含了许多隐性知识点(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会议记录人员经过挖掘、整理、加工将其转化成新的教育培训知识上传系统,与其他项目组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此外,普通员工还能针对工作中遇上的某项技术难点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专区中发起在线讨论,与其他共同关注此话题的员工展开深入探讨。(三)“在线培训”模块。此模块为培训组织部门提供了线上教学的新型培训方式。某些面向全体员工的宣贯类、职能管理类的培训,往往因为人员众多又比较分散难以一次性集中组织,而在线培训可以灵活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科研单位A按计划在内部召开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即在此模块下新建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专题安全教育培训流程(附注培训性质和具体要求),并将安全宣传视频、PPT等培训材料上传系统。该流程通过审批后由平台及时推送至全体员工个人,员工点击流程在线浏览安全教育材料按要求完成全部自学,系统即自动记录员工在线学习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记录,同时向组织部门实时反馈本次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情况,向未及时完成培训的员工个人发送培训提醒。

三、科学管理,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

(一)制度和组织保障。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必要的制度、组织保障。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或具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细则,设立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管理负责人、各级管理员、联络员、审核员岗位并明确其具体职责,规范教育培训知识的产生、收集、积累途径、具备的要素和内容、审核、评定以及具体使用等。同时,教育培训系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有力保障,一方面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设置、运行监控、数据库备份、防火墙布置、病毒查杀等系统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由特定管理人员收集各方使用反馈意见,根据实践和具体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二)有效的激励主观能动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石,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集体知识的增值。员工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态度在科研单位教育培训系统的知识积累与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本单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活动,科研单位在为知识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外,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一系列知识共享奖励举措,例如建立员工知识贡献积分奖励制度:凡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中分享个人知识经验的员工均可获得初始分值,再根据该知识经验的共享反馈情况及评定结果累积分值,科研单位对年度内积分排名靠前或对集体有突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评优奖励,还可将知识共享积分纳入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数字化构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有效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既能使传统的教育培训档案实现高效的动态化实时管理,又能充分挖掘科研单位内外部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集体内部分享、再创造,实现科研单位知识财富的持续积累,使教育培训档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论文参考】

[1]刘璇,张朋柱.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第6篇:传统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国培计划 初中体育 培训

学科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吉首大学于2010年以来连续承担湖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中的“初中体育与健康”子项目培训任务,获得了诸多经验与启示。

一、明确培训对象与目标,培训成效显著

湖南省初中体育与健康培训项目培训任务从2010年以来一直由吉首大学承担,具有比较丰富的培训经验。每次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和电话访谈等对学员进行需求调研,细化学员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方案,并且通过培训与培训后跟踪服务,积累培训经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贫乏等问题。在历次培训中推出的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内容深受学员喜欢,其教学场地要求低、教学内容娱乐和参与性强。许多学员在培训后将其应用于所在单位教学,深受学生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研修,使每位参训的体育骨干教师在教学素质上得到优化,提升基层中学体育教学质量,锻炼参与研修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服务基础体育教育的意识。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前沿信息、知识与教学价值的深入理解;掌握初中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训练基本方法;发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头作用,能够成为地方初中体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集结了《内知名专家讲课实录汇编》、《学员研修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出版了《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民间体育》教材。完成了“国培计划”初中体育全国示范性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后期还将进一步总结培训经验与案例,编制《中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案例集》。整体上较好地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连续多次获得湖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子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培训中突出解决农村中学师资、器材场地不足等问题,积极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学员返校后评价反响良好。

二、领导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到位

领导高度重视是办好“国培计划”项目的关键。在历次培训开展的前期,学校成教学院与体育科学学院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为了加强培训班的教学组织管理及后勤服务,学校成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主管成教工作副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成教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处、财务处、资产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组成。国培办公室设在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办公室。体育学学院抽调了专职管理人员,由院长亲自负责全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就培训筹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培训总体实施方案细则、学员住宿、集体就餐、培训教室等召开了多次协调会,校长在会议上明确表示举全校之力顺利完成湖南省教育厅、省国培办交予的任务。

三、培训特色鲜明,培训方法手段富有新意

培训形式注重多样化,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参与互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分组讨论、心理健康与调适辅导等多种形式,培训后通过网络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培训主题特色与创新。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在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凸显特色。二是培训服务特色与创新。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学员培训需求,依据“国培”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和课程模块。通过培训网站、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了解学员培训后的教学状况。三是教学方式特色与创新。培训中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另外开展学员参与体验与专家点评、案例研究、教学问题诊断等活动,针对培训问题有的放矢。四是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形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国培管理制度文件,设立专职班主任和教务秘书,提供优质的食宿条件和周到的服务。

四、师资是关键,突出授课实效性与针对性

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是项目培训圆满成功的重大保证,学校确立了学科理论专家和教学实践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配备思路,首先是选聘校内职称高、知识新、表达能力强的教师授课,他们以幽默风趣的表达、全新的观念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其次是邀请校外名师讲学。邀请了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北京教育学院、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他们的讲座不但体现学科特点,还突出前沿信息,把新课标精神融会贯通于讲学中,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五、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特色,丰富培训内容体系

立足湘鄂渝黔边区的地域优势,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教学与训练,弥补和充实中学体育课程资源不足。该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本校的五大特色和优势:第一,特色项目。高脚马、蹴球、毽球、抢花炮、板鞋、押加、苗族鼓舞、竹竿舞等系列特色项目。第二,部级视频公开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教育部第一批视频公开课程。第三,教育部规划教材。《民族民间体育》是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部级优秀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第五,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湖南省精品课程。从而一方面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解决了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缺少常规体育器械的困境,因许多的民族民间体育器械制作简便,活动也不受场地限制。

六、教学实践与考察成效显著

为了配合培训项目的开展,学校建立了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教学观摩实践基地包括吉首市第四中学、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一中等。其中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第四中学是湖南省“国培计划”优秀实习基地;张家界天门中学被评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体育教学先进单位;吉首市一中是“湖南省体育传统校先进单位”;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是湘西州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典型学校。这些实践基地在民族民间等特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均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建树。同时积极组织培训班学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实地考察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初中体育短训班的学员们与矮寨中学、凤凰中学相关领导与教师就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行了经验座谈与交流,并实地考察与参观了矮寨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其次是邀请了一线优秀初中体育教师到学校来为短训班的学员们进行公开课活动,并进行讨论与交流;第三是组织短训班学员推荐至少三人各上一次公开课,组织其他学员进行看课、点评,同时收集学员公开课的教案、拍摄公开课影像资料。

七、强化跟踪指导,加强后续服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专门网络平台,设立专门国培网站,利用QQ群在线咨询与交流邮箱,定期组织召开主题讨论与发散式交流相结合,设专人负责网站运营与管理。第二,通过网络课堂开展特色体育课程资源视频教学,加快特色体育课程资源教学光盘的普及。第三,定期进行电话反馈回访,适当开展学员训后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汇总研讨并反馈指导学员。

八、积极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多年的培训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与经验,但同时仍需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反思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如还需进一步拓展特色课程资源。民族民间体育既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与互动体验性,又有民族文化传承性,更有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简陋的适应性。今后的培训将根据农村实际进一步挖掘、充实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其次,还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与案例资源。围绕农村初中体育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实践基地资源的利益效率,拓展更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拓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空间。第三,今后的培训中还需聘请更多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丰富培训内容,开发利用更多培训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在短训班较短的时间里,制定最有成效的培训计划。另外还需在培训中加大开发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项目案例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白普湘,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53-155

[2]奚凤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99-100

第7篇:传统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党政机关;干部;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010-02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的调整与变革时期,全球化趋势加速推进,放眼我国国内,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逐渐变动,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对我国党政机关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培训作为提高干部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受到国家和各地党政机关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我国党政机关干部培训的发展历程

我国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工作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相应的培训工作才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面临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承担起新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党中央根据当时党政机关干部的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在各地相继办起适合不同层次干部学习的培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主要方式[1]有:针对文化水平非常低下的某些基层干部开展扫盲班;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但是层次却不高的工农干部开展短期培训班培训;对于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党政机关干部,则通过把他们送入不同级别的党校进行系统教育来达到培训的目的。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一方面,继续按照建国初期的培训方式进行干部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选拔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干部到国外学习,进行脱产培训[1]。在这一时期,我国利用党校和行政学院对党政机关干部进行培训的方式日益形成规模。此外,还有一种对干部的教育方式,即下放干部到实地去劳动锻炼。

改革开放以后,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工作上升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根据党“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创造性地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建立一支有较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干部队伍[2];随后,各地都加大了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党校培训、党委中心组学习、讲师团辅导、理论研讨班以及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干部教育活动。

二、我国党政机关干部传统培训模式

按照开展培训的主体不同,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其他各类干部学院为主的党政机关干部培训模式体系。

(一)党校培训模式

党政机关干部的党校培训模式由来已久,作为专门培养党和党政机关干部的学校,党校是党的思想理论阵地和党政机关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一直都是党政机关干部传统培训体系中最主要的阵地。我国的党校培训模式在办学体制上,已经形成了中央党校――省级党校――市级党校――区(县)级党校四级相对比较完善的党校培训体制,在宣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培养党员干部先进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校培训模式根据培训的对象不同,有以下三种培训类型:

1.在岗干部培训。这是党校培训对象最为广泛的培训类型。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适时定期举办省部级主要党政机关干部参加的专题研讨班,就当前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理论进行集中研讨学习,或者每年定期安排省部级、地厅级以及县处级的在职党政机关干部参加各级党校的培训。

2.后备干部培训。党充分重视对储备干部的教育培训,规定中青年党政后备干部在提升之前必须经过相应的党校培训,通过让后备干部到各级党校参加脱产培训、研讨班、实地观摩等来加强党性修养和提高各项业务素质。

3.基层干部培训。我国的基层干部队伍主要以乡镇干部为主体的农村基层干部和以街道办事处干部为主体的城市基层干部两部分组成。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联系,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在对他们进行培训的任务上,地方性党校发挥了主要作用,通过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加强基层干部执行政策、服务群众的能力。

除此之外,党校还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特色教育培训,诸如女性干部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以及党外党政机关干部培训等。

(二)行政学院培训模式

行政学院是我国传统干部培训体系中的另一重要主体,是负责培养中高级公务员、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3]。和党校培训模式类似,行政学院培训模式的体系也由国家行政学院――省级行政学院――市行政学院――区县行政学院四个层级构成,分别负责不同级别的党政机关干部培训工作。

行政学院的培训内容大多与公共管理类知识有关,各级行政学院为同级的党政机关和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并且负责有关于公共行政等领域理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党政机关参谋咨询的“思想库”。因此,我国的行政学院也承担一部分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工作,是干部培训的传统主体机构之一。

我国行政学院培训模式的机构设置主要有以下5种方式:

1.独立设置的行政学院:如最高级别的国家行政学院;

2.行政学院设置在党校:这是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学院都采用的方式,行政学院和党校兼办,实施“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设置模式;

3.行政学院设置在成人高校:部分地方性行政学院采用这种方式,如辽宁行政学院等;

4.行政学院设置在普通高校:如广东行政学院等;

5.行政学院设置在中专学校:如阜阳行政学院等。

我国现行的行政学院培训模式,机构设置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大多都采取和当地同级别党校兼办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干部培训的效率,但是彼此之间的目标往往被混淆,行政学院的培训不管是在培训内容、教学计划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都难免带有党校的痕迹,不利于发挥其自身特色的功能。

(三)干部学院培训模式

干部学院培训模式的出现是党培训干部工作保持与时俱进的结果,该模式在我国传统干部培训体系中出现的时间最晚。2006年,根据中央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06-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才先后成立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延安干部学院,这三个全国性的干部学院再加上各地建立的地方性干部学院,共同构成了干部学院培训模式的主体。

由于干部学院培训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晚,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对原先的党校培训模式与行政学院培训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以外,还注重结合当地独特的历史背景与丰富的人文因素,将课堂讲授和现场体验相结合,力求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加强学员干部的学习效果。如延安干部学院在组织学员干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把了解革命史实、缅怀革命先辈业绩的培训内容和参观延安及周边地区的革命旧址、旧居相结合,组织学员干部进行现场教学活动,把实物史料转化为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这种现场体验的过程达到“活”学知识的目的。另外,课程设置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原先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加入社会实践、情景模拟等新的课程类型,通过组织学员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从而引导学员干部实地了解民情,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

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作为我国党政机关干部培训的三大传统培训模式主渠道,是承担国家干部培训任务的重要力量,每年都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人才,但是现阶段它们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与完善。

三、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单一

为了促进党政机关干部的全面发展,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四大部分:一是提高党性;二是学习理论;三是增加经验;四是提高能力。其中,能力的提高是干部培训的根本立足点。但是,现阶段传统培训模式的培训内容大多侧重对干部的理论培养和党性提高,课程设置也偏重政治理论,以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党风党纪教育等思想政治方面为主,而与干部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管理学、经济学、领导科学等学科专业设置较少。这样内容单一的培训,难以满足我国规模大、层次多、不同岗位干部队伍的培训需求。

(二)培训方法缺乏灵活性

传统干部培训模式所使用的培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课堂讲授式,二是研讨班式,三是“读书”式,即自学式。这些以讲授为主,加以研讨过程的教学方法,虽然在武装党政机关干部理论方面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面对现如今干部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员干部的需要。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里,学员干部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这就不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更不利于他们对培训效果的学以致用;而教师由于无法得到学员干部的反馈,也不能及时改进教学水平,从而降低了培训效果。

其二,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员干部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培训模式认为,只要学员干部能够循规蹈矩地接受课堂传授的知识就达到了培训的效果,但实际上,党政机关干部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三)培训缺乏动力机制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其他各类干部学院作为提供干部培训的重要主体,是党政直属的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财政拨款。再加上现阶段我国整个干部培训传统体系的开放度不够,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一方面,缺乏竞争性的传统培训机构内部缺乏改进的动力,运行效率较低,在提供培训的效果方面也难以让学员干部满意;另一方面,外部优质的培训资源无法进入培训体系,在造成整个体系内生动力不足的同时,也无法完成现阶段党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规模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

综上所述,我国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学院为主的传统干部培训模式,在长期的发展中,虽然为党和国家培训了大量党政机关干部,积极发挥了培训主渠道的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为了继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工作,有必要进一步对干部的传统培训体系进行改革,即在继承传统干部培训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开放的干部培训体系,逐步引进更充足、更优质的培训资源,以竞争促资源优化,以择优促质量提升,形成“大教育、大培训”的格局,实现干部培训工作的高效率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行.基层干部培训历程审视[J].人民论坛,2009,(1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国家行政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学院[EB/OL].http:///cenep/portal/user/anon/page/NsaxygkPage.page?metainfoId=fcdabf973cd24286b902fce84b0a663f&appId=00000000000000000179&categoryCode=050050.

第8篇:传统体育培训范文

1.多层次的办学内容

我国的英语教学和培训是成体系、成系统的。学生的年龄不同、需求不同,英语教学的内容也不同,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英语培训教育,如英语四级考试培训、英语六级考试培训等;有专门针对中学生英语的教学,如新概念英语等;有专门针对幼儿的英语教学,如沛沛英语等;有专门针对职称评定的英语培训教育,如ETS等;有专门针对出国留学的英语培训,如托福、雅思等。虽然这么多层次的办学内容,可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需求,但是不同培训机构在师资、资金、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各种培训教学的质量参差不齐。

2.运作模式企业化

现在各种英语培训教学机构都走企业化的发展道路。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管理、经营培训学校,完全把学校当成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培训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培训学校的竞争力、打造学校的自身品牌。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使一些培训教育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如疯狂英语、新东方等。在英语培训市场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中,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教育培训行业还不规范、进入门槛较低,对办学的个人、办学的企业没有明确的要求。大多数企业和个人进入培训行业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更强化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却忽略了社会效益。而培训学校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3.多元化的办学主体

我国英语培训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也包括外语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不仅包括一些国家机构(这些机构都与外语有一定联系),如外文局,也包括一些新闻媒体(这些媒体与英语学习有关),如《英语沙龙》杂志。此外,还有很多办学主体。在英语培训教育结构中,不仅有大量本土的培训机构,也有大量外国的培训机构。外国教育机构看到了我国英语培训教育行业的巨大商机,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如美国英孚、英国的勤思等。在众多办学主体的格局下,市场运作难免不规范,而且学校管理容易出现混乱局面。一些民办教学机构的经营模式落后,培训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4.多元化的办学形式

我国一般传统的办学形式是课堂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学形式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朝着多元方向发展,如电视教育、广播教育等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产生了网上教育,网校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逐渐成为新兴的教育行业。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给网上教育提供了可能。网上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形式,拥有巨大的优势,不仅传播空间大,而且传播速度快。虽然网络教学作为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学生,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如缺乏情感交流、缺乏人文关怀。过多的应用网络教学,会陷入冷面怪圈,使教学变得程式化。目前,英语办学的主要形式还是课堂教学。

5.市场竞争激烈

在我国,英语培训教育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且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要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导致全国有成千上万家的英语培训教育机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适者生存,一些家庭式的培训机构逐渐被市场淘汰,一些作坊式培训机构逐渐被其他竞争对手打败,市场在不断的重新整合,一些设备精良、资金雄厚、师资丰富的培训教育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激烈的竞争推动了英语培训教育市场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英语培训教学的经营模式

1.网络经营模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英语与网络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英语网络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英语网络教学产生的客观条件,英语培训教学的市场化是英语网络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学员不用在现实课堂上学习英语,可通过远程教育学习英语,可通过网络教室接受英语培训教育。网络教育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英语培训的限制,可时时、处处进行英语培训,但这一教学模式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大。现在很多英语培训学校都涉足网络教育,发展较好的有新东方教育在线等。

2.连锁经营模式

连锁经营模式与传统的连锁零售业相似,是一种自营连锁形式。培训学校有一个总部,总部在各个地方建立分校,成立教学网点,招收当地的学员进行英语培训,这些分校都隶属于总校,属于同一资本所有。在连锁经营模式下,各分校不能各自为政,它们属于学校总部所有,学校总部对它们具有绝对的所有权,各分校要服从总校的静音管理安排。总校与分校在法律上是隶属关系,不存在合同关系。在运作方式上,一方面寻求合适的业务,一方面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学校就可开展正常的运营了。在连锁经营模式下,发展最成功的是北京新东方。新东方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城市都建立了连锁分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英语培训教育行业的领导者。目前,新东方正在走向世界,它的未来目标是成为我国最大最优秀的私立大学。

3.特许经营模式

特许经营模式是一种契约关系下的经营模式,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达成契约。特许人指定受许人的经营领域,对受许人进行培训,传授给受许人经营技巧。受许人在特许人的控制下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受许人通过支付费用,可获得特许人拥有产权的商业技术、特许人拥有专利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法律上,特许权的转让是特许经营模式的核心。采用特许经营模式的英语培训教育机构,加盟学校与总校是合作关系,总校把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学校,加盟学校可使用总校独特的商标等。目前,在特许经营模式下,发展最成功的英语培训教育机构是英孚语言学校,其特许经营学校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是国际著名的语言教育机构。

4.传统经营模式

第9篇:传统体育培训范文

 

一、高校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培训中存在问题

 

为了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在高校教师中开展培训工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该协作委员会成立了培训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编写了培训教材并组织认证了一批适合培训的教材,初步建立起了全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体系。到2003年为止,已在127所高校建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共培训教师约30000余人。三年来,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培训人员的数量和培训的质量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教师对培训学习缺乏积极性。由于高校对教育技术培训没有特定的要求,而且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又没有较高的认识,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根据培训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十五”期间,应对10万左右的高校教师进行培训。按照这个安排计算,每年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在2—3万人左右,而2001年实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有1.4万余人,与预期的人数有较大差距。

 

第二,培训尚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高校师资缺少严格的训练和认证,没有统一的考试要求,培训内容和培训的质量标准都得不到保证。

 

第三,培训工作不能持续有效开展。目前,各培训中心的培训模式均是采用面授方式进行。由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较忙,时间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也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全国知名教育技术专家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二、创设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策略

 

如何促进和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构成合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体系,实施有效的教育技术培训,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技术的本质之一是利用技术手段,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与效益的目标。要让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需要依靠教师进行实施。教育技术培训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如何在高校持续有效地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解决上述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又如何改变传统观念、将教育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融合?又该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模式来保证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大背景下,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创设“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方案开始实施。

 

(一)创设“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指导思想

 

1.“大视野”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以高等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培训模式的实施背景,希望通过培训模式的实施逐步改变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只把教育技术视为教学手段、忽视它和教学过程有机融合的传统观念;提高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2.“一体化”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以系统化的方法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希望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培训体制和培训质量保障等方面“碎片化”的局限,避免教育技术培训的理论脱离实际、所学非所用、学习效率不高和学习效果差的局面,做到理论与技术互相融合、理论与技能共同提高并形成有内容、有方法、有组织、有制度保障的“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

 

3.“双能力”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以“双能力”提高为基本目标,即促进高校教师两种能力一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这一基本目标是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完善教学技能的目标相一致的。

 

(二)培训目标的制定

 

培训的目标为: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的指导方针,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使教育技术和教学有机融合,增强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提高。

 

此外,该培训体系对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在教育技术培训数量、培训内容、培训质量及其教学应用的效果提出了要求:在培训人数上突破万人,涵盖北京市属高校90%以上的教师;在培训方法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培训质量上突出实效。

 

三、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架构

 

(一)“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创设一个有效的“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第一步是正确了解、判断北京市属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笔者通过与北京市属各高校负责培训的主管人员座谈和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主要是市属高校教师、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中教师占49.5%,实验人员占12.9%,行政管理人员占18.8%)等方式了解了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

 

1.对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

 

91%的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在改进教学方面有重要作用,74%的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希望使用教育技术来改进教学,66%的北京市属高校领导对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很重视。

 

2.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程度

 

85%的教师视教育技术为一种应用手段,对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认识单一;把现代教育媒体视为教学演示工具,没有也不能很好地将教育技术和教学有机融合,也不能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媒体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对学习教育技术必要性的认识程度

 

89%的高校教师认为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非常必要,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制定教育技术培训的策略,中心聘请了专家研讨、制定了教育技术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

 

1.制订指导原则

 

在培训理念上,要使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训的第一步是使高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在培训内容上,要适应教师教学应用能力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在培训方法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培训目标上,要促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2.提高培训者水平以往教育技术培训是在北京市属高校内部进行的,培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培训质量,首先,将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培训改为主要由中心统一组织培训;其次,通过聘请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统一授课,同时对培训者进行培训,普及、提高原有培训师资队伍的水平,从而建立一支合格的培训师资队伍。

 

3.制定培训大纲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北京市属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现状,中心组织制定了《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一级和二级)》。针对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异同,培训大纲注重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将教育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注重更新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将教育技术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注重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

 

4.编写培训教材

 

统一、高质量的培训教材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训实施的指南和纲要。以往大多数教育技术培训因为没有统一的培训内容,培训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为此,中心按照全国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大纲,组织专家编写了教育技术等级培训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级)》和《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光盘。培训教材将教育理论、计算机硬件与多种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融于一体,统一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满足了教学需求和教师的学习需求。

 

5.采用个性化学习方法

 

教育技术培训采用的是理论加实践的模式,需要进行大量上机操作,因此中心采用了集中面授、教师上机操作的学习形式。为了方便教师的业余学习,满足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教师需求,中心还制作了多媒体教学光盘供教师在家学习。此外,还安排教育技术专家到市属高校进行专题辅导、定期指导市属高校教师研讨交流。

 

6.建立分级量化评估体系

 

为了切实有效地保证培训质量、评估培训效果,中心建立了一整套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模拟仿真软件考试题库系统,并配以相应的模拟考试练习指导光盘,指导高校教师在模拟环境下进行练习、考核和评估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经过有效的探究和实施,中心在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培训方法、能力评估四个方面进行了科

 

(二)“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完整框架

 

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实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改革[1]。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对高等教育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教育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是通过将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1.形成制度化保障机制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推进适合于信息社会的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是各个学校的重要工作。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2003年,北京市教委和人事局联合下发了(京人发[2003]52号《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计算机应用术水平(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教育技术等级考试作为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申请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中心每年统一组织两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北京市教委统一颁发教育技术等级合格证书;在全国首次将教育技术等级考试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申请的基本条件;2005年实现了教育技术等级考试完全替代了计算机等级考核;北京市教委还将教育技术培训列为“人才强教计划”的组成部分,又一次拉开了高标准、求创新、讲实效、重能力的教育技术培训序幕。

 

2.完善培训教材体系

 

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中心在全国聘请专家成立了教育技术专家指导组,指导中心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学习内容上,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联系大学教学工作,设计出千余份调查表,对已经参加培训和未参加培训的教师,针对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和在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征求对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2006年和2009年二次修改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重新编写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二级)》培训教材。

 

第二版教材从理论讲述到实际操作与第一版培训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和应用性;软件技能操作方面本着从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选择了更适合教学应用的Office信息化办公软件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去掉了教学应用较少且学习难度又较大的Flash和Dreamweaver操作软件。在学习形式上,以实例带动知识点,改变了原教程侧重软件知识点讲授的形式,增加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更有利于广大教师学以致用。在量化考核上,为了使高校教师能在实际真实的软件环境下进行考试,使所学、所考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中心探索设计了全真软件考试系统,使考试体系从仿真的软件环境转变为全真的软件环境。

 

为了进一步满足北京市属高校各学科教师的需求,实现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09年中心第三次修改和完善了教育技术等级培训的内容,重新组织专家编写了第三版《现代教育技术等级(一、二级)》培训教材,与第二版相比,第三版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编写体例上又有了较大的创新,内容更加精练实用。

 

第三版教材以丰富的实例贯穿知识点的讲授,加大了对案例的分析,充分切合教师的需要,让学习者以“DIY”的方式迅速掌握有关内容。在叙述方式上,第三版教材摒弃了传统的章节式叙述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模块一单元一环节一问题一学习材料一案例分析”式的新体例结构,采用了“情境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习者置身于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环环相扣的环节设置和问题引导将学习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3.实践在线培训的新方式

 

为了扩大培训规模和方便高校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中心2005年起开始筹建北京市高校教师网。经过2年的努力,将培训学习的8门课程全部制作成网络课程,教师可以自主在线学习,使中心编制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计算机网络课程三者构成了立体化的教材。2008年10月,北京高校教师网正式运行,除了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技术远程培训课程以外,每年还为北京地区各高校5000余名教师的岗前培训提供了学习平台。

 

四、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一)实现“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突破了传统培训模式在方法、资源、质量和培训体系等方面“碎片化”的局限,以“双能力”取向的培训模式将教育技术和教学有机融合,以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仅把教育技术视为教学手段的传统观念,用教育技术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整体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找到了一个有效、可推广的模式。

 

1.制度保障创新

 

在制度保障方面,北京市人事局和北京市教委共同认定将教育技术能力等级标准纳入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使教育技术培训成为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系列计划的组成部分,成为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和必要的能力成分。

 

2.培训平台创新

 

以教育技术为载体,以专家队伍、制度保障和全真模拟考试系统为支撑平台,通过自主编写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级、二级)》培训教材和研发的教育技术培训网络课程,构建形成了“一体化”与“立体式”的现代网络培训平台。

 

3.能力评估方法创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