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道德品质的培养精选(九篇)

2024-02-25 10: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中教育;学生;道德品质

根据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中具体目标:既要求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个十分关键的教学课程与发展目标,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和可能,如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持之以恒地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道德品质。

一、 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身的德育教学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灵导师,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心灵导师的这一角色,并正确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现阶段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核心。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的师德品质对学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更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形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在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其优良道德品质。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二、积极创设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学情境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学习活动,同时也是师生之间进行学习活动、情感交流、道德品质熏陶、学习兴趣培养、能力等多方面的心理交流活动。道德品质只有在温馨、愉悦、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中,才可以真正实现激励学生团结向上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交流,巧妙的运用教学评价,不断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教学关系,在不断加深与班级学生的学习情感后,学生才会自主的参与到德育品质的培养活动中,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成为学生自身最为迫切需要的物质。除此之外,体育课堂还需要运用定期竞赛的形式,不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是全面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体育比赛这一教学方法总是最佳的,而将合作学习合理的融入至竞赛的始终,也会更有效的促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运动竞争不仅是技术、战术、智力、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的竞争。

三、充分发挥体育教学鲜明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学生在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练习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情感反应,如恐惧、疲劳、怕疼、怕伤等,教师需要严格遵循体育教学内容的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并以此不断强化课堂教学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过程中,需要先让学生深入明确此教学游戏的具体含义、游戏规则、学习任务等,并且要求学生须严格遵守规则,长此以往,学生在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就会增强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进而强化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将课堂教学逐渐由灌输转变为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正处于渴求知识的阶段,他们乐于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有效的增加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训,进而使高中生这个群体可以自主形成德才兼备的健康人格。例如,学生在进行跨栏跑这一项教学实践时,经常会遇到不小心摔倒后继续爬起来参加训练的事情,教师此时需要及时给此学生一定的鼓励与语言表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此而倍受鼓舞,对培养班级中学生的自愈能力、坚韧顽强、积极向上、为集体争光的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课堂中的一些小细节,教师亦不可忽视,如借还器材一事,教师可以督促学生自主编制轮值流程表,然后要求学生严格遵照值日表进行轮值,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学习品格,还进一步的强化了学生对自我负责的良好品质。

五、结语

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行为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高中体育教学,需要以学生学习的这一视角出发,坚守相关教学原则,将德育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其中。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和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不断优化教学育人成果,进而全面提高高中生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素质等,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甘宝清.学校体育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15:2.

[2]覃健珍.浅谈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5,01:123+133.

第2篇: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知:即道德认识。它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信念、道德评价,是人们对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对其他要求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幼儿只有认识了行为准则的意义,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是幼儿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肤浅的。加强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和培养,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活泼生动的形式,在一些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雷锋和英模的故事,组织他们观看反映英模、好人好事的录像、电影、演出,带他们去慰问为人民立功受奖的英模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知道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

意:即道德意志。它是指在道德行为中自觉顽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能使某种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幼儿这时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特别是幼儿,道德意志比较薄弱。因此,作为教师或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又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1、共同性: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学中,必须做到各个因素协调一致,共同提高。

3、多端性: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同,教师不能一概从道德认识开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

首先,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在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体的、形象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启发式诱导,使幼儿懂得什么样的事不能做,什么样的事可以做的道理。不能只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使幼儿不知所措。

第3篇: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一、班主任对留守中学生要深入调查研究,打好“主动仗”

班级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于留守中学生的管理也一样,班主作要有主动性,提前调查研究,提前开展工作,才能胸有成竹,在留守中学生的教育中起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向家长调查,不定期的进行电话沟通和当面谈话,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内外的生活和发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谈话聊天,了解学生过去的发展经历。其次是通过科任老师的反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和各科学习成绩等。及时追踪和调查学生的历史,建立“××班级信息册”。班级信息册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家庭住址、家长联系电话和工作单位、学生成绩单、违纪学生悔过书、校外租房学生租房信息、部分留守学生信息、单亲或部分特殊学生信息等。要把留守学生和单亲孩子、父母双亡的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采取特殊的关照措施,既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让他们在充满爱的温暖的环境中健康地发展。

二、保持学校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支持,赢得学生信任

保持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应该相互配合,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学校召开家长会或者感恩会,邀请家长参与。在家长会或者感恩会上,让一些家长进行演讲,这样能够动员学生家庭和社会力量管理教育学生。在家长、校方和学生的三方面互动过程中,各方面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难处,凝聚学校德育的“正能量”,有助力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2)班主任及时联系家长。通过邀请家长来学校访谈的形式,更多的交流学生的学校发展情况,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对于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和表扬,对于不足要指出。(3)电话沟通。由于工作原因,大多留守中学生父母远在工作岗位所在地,电话沟通成了常见形式。电话沟通应该注意全面性,把可喜的方面告诉家长,同时也应该把学生不理想的方面也告诉家长。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将事与愿违。家长的支持可以转化成学校德育和教育的正能量。

2. 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很多家长工作性质各不相同,职业、思想、教育程度、家庭环境不同。面对家长,学校管理人员要有意识的对家长进行引导教育。鼓励家长做一些对学生教育发展有益的事情,注意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家长和学生应该怎样沟通交流,家长怎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家庭怎样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和人文环境,家长让学生明白哪些人生道理、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等。比如,教育家长明白怎样才是“爱”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更多的生活费好一些,还是更多的探访和过问好一些;究竟是纵容好一些还是严格有度好一些。很多家长疼爱孩子,往往更多关注物质生活条件,而忽视思想德教育和文明礼仪引导,更不用说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了。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忙碌,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的关爱。学校教师应该告诉家长应该抽出一些时间来探访学生,过问一下学生的成绩,在生活的给一些指导。根据会宁县教育经验,一些中考和高考前的学生经常会恳求家长来学校看望自己,学生还面临思念家乡和家长的感情问题。甘肃省会宁县在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方面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特点。家校联系的形式也各具特色,比如以班为单位在教室举行座谈会,以年级为单位召开学生发展反馈会,发学校为单位召开家长代表演讲和优秀学生演讲会,优秀学生和积极家长风采展示会展出学生成果经历等。让学生得到理解和心里上的安慰,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定期进行家校联系,提供一些满足家长与学生、家长与老师、家长与班主作定期交流的条件。

三、常规化、制度化的留守中学生德育工作

1. 班主作和科任教师采取常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让学生信任、理解和支持。对于一些成长发展过程中早就存在不良习气的学生,争取早发现、早转化,采取激励等方式,为“我”所用。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并且已经违治安管理要求的学生,学校要结合家长、当地派出所共同教育,通过各种措施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形成教育的社会合力,促进学生的转化,让其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2. 配备女性年级主任、班主任或者女性生活指导老师,副年级主任、副班主任、生活指导老师与班主任在性别上不同,这样教育管理中可能兼顾男学生和女学生。有效地处理和应对不同性别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生面临的这一特殊阶段性特征,应该做好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宁县一些学校针对女生教育配备了女性教师作为专门辅导员。定期召开各年级女生会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辅导,可以有效地促进女生的健康发展。

第4篇: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关 键 词】课堂教学;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54-02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探究教学,要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和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深入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建构”中学生和谐、健康的道德品质。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道德品质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人文思想培养是一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是一部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浓缩,也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选,其中包含着价值观念、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的内容。在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道德体验的情景。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情景的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体验者,在这种情感再体验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提升了能力,形成了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为道德品质结构的稳定建构奠定了基础,师生一起学习并继承中华文化精神,一起拓展其精神价值。除了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之外,还要拓展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真正达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有深深的危机感,把“阐旧邦辅新命”作为自己的学术追求。以高堂的道德人物感染学生,既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营养,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教育教学,把学生的智育和德育真正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这也是语文课独有的特点。真正体现当代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既有儒家文明的物质,又体现时代精神,把中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仁”、“和”的思想和追求科学、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合起来,建立中国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树立中国人的自信和价值追求。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深透人文思想

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运用大量的教学情景和大量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起到了人文思想培养和陶冶的效果。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人文思想体现出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文明的言行举止、丰富渊博的人文知识、重视生命的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等等。而这许多围绕人类文明和人生价值而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能深化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探究和思考中,能更深地去体会生活、感悟人生、思考人生,从而崇尚人文思想,追求人类文明和人生价值。比如,莎士比亚、彼特拉克、马克·吐温等国外作家及作品、儒家经典著作等等,这些作品被精选出来,能培养人文精神。

在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完成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让学生追求人文思想。人文思想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人文思想,要充分运用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以优秀的文化感染学生,不断肯定人的价值,倡导人的思想,歌颂人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外人文主义思想和中国人本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认识作者、了解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又学习其作品对整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贡献、闪光点。“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需要我们学习、传承、发展。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中华民族精神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和影响,教材中各种优秀人物、人文思想对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影响,是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建构、体验,达到思想的共鸣和感悟体验,最后达到升华,形成学生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品质。而这一教学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民族英雄文天祥宁死不屈,屈原对楚国的深情和感慨,李白的报国理想,陆游的遗愿,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改革图强所进行的勇敢创新和奋斗,无不凝聚着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5篇: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道得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92-0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今的教育理念已经不是在只重视智育的教学模式,德育教育也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最主要是来自现今备受教育界关注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一、小学生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太急于求成,总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给学生灌输了大量的道德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小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能力以及情感上的培养。虽然教材的理论中包含着大量的丰富的情感内涵,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较为深刻的理论知识是很难通过自己的能力去理解参悟。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并不适用,教师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内在的情感价值和内在逻辑传递给小学生。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的再多,包含的道德素质内涵再多,不被学生理解吸收都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可以体现出来,因为任何知识的理解都是一个缓慢的渗透、吸收接纳的过程,急于求成是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的。

2、小学生的行为举止校内校外有所不同

道得素质应该是由内及外的一种真善美的体现,不仅是在校园里表现为一个优秀的好学生,还应该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少年。很多小学生并没有把在学校学到的道德素养延伸到校外的实际生活中。很多小学生在学校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出了校门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好学生在家里成了高傲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随手扔垃圾,不懂得谦让的小霸王。其实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教师教授的道德素质的内涵,从而导致学到的道德知识架空与实际生活,没有将知识理论融入到生活中去。学有所用,将学到的道德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才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1、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身实践

在品德与社会的六年级教材中有《可贵的团队精神》这一课。教师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可以设计道德素质知识问答的团队比赛。即让学生巩固了以前学习的知识,而且借助这次团队比赛,向学生们传递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大集体中,只有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发挥会出最大的效果。特别是在如今的社会中,相互之间的竞争较为激励,单凭个人的能力,很难对抗众多困难。只有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不被困难打倒,才会更有效的战胜困难。就如同一根筷子很容易就被掰断了,一双筷子稍费力气也能掰断,然而一把筷子基本就不会被掰断。学生应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吸取别人的意见,积攒更大的力量才能对抗外界的挑战。与同学合作分享经验,还可以学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2、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情感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道德素质的课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内心情感去感知其中的道理。例如在讲授“不能忘记历史”这一单元中有《圆明园的诉说》这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小学生可以知道圆明园曾经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被享誉于世。也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气派辉煌的皇家园林先后遭到了两次洗劫。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如今的圆明园到处都是残肢断臂,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残垣遗址。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之情。让圆明园的焚毁成为一个警示。让每个学生都记得这段残酷的历史,闭关锁国必然落后,落后就会挨强者的打。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铭记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让学生牢记这份屈辱。让小学生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老一辈的革命家鲜血换来的。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之情,树立起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道德素质的教育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切记不能急于求成,只是简单的文字灌输是行不通的,必须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其中的内含。情感的教育是需要时间慢慢渗透的,是要通过情感体验来感知的。让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在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日后长大成才,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增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冀培富,李彦.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策略.学子・下半月[J],71.

第6篇: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1不对学生提过高要求

有的教师,不理解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不理会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强迫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和想象学习,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便随意作出“此子不可教”等消极的判断,使学生产生自卑。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通过努力能否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点进步就是可喜的,从而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缺乏独立性,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往往成为学生认识自我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不要任意否定学生,更不能以别人的长处和他的短处相比,最胆小怯懦的学生,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教师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同时,不要对学生有过高的期望值,要发展地看待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起“我行,我能干”的自信心。

3因材施教,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差别各异,因此,教学中应改变单一评价学生的方法,打破常规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体验成功,只要在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就应给予肯定,同时,教育过程中还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进行鼓励。从而树立起爱学习,愿意学习的自信心。

4重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家长会把学生“保护”起来,事事包办代替,不让他们做任何事,过于依赖父母,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性,遇到困难就没有信心去面对。有些父母在学生出现不顺心的事时,往往爱经常性的训斥学生,说学生是“胆小鬼”,甚至给以处罚,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这不仅改变不了学生的胆小状况,反而可能使学生的惧怕心理加重。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学生们却还不知道。”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学生产生恐惧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品质。为此,教师要多与学生家庭取得联系,让父母多对学生进行夸讲和赞美,让学生多走出家门,多与人交往,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快乐,从而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有用的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促进学生树立自信

第7篇: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创新人才;素质

面向新世纪,我们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又是分不开的。如何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探讨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二者的关系。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这一切中最根本的是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党的十围绕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作了大量总结和描绘,在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说到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等等。可见,我们国家已经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人力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积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时展的要求。

二、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

大学生要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首先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主要表现在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正如古人所说:“德者,才之帅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主要通过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创新人才出色的智力和才能来表现。出色的智力和才能与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积累各种经验具有密切关系。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对人们有效地进行创造十分重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继承性学习的同时,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既要注意学习中的创造,更要注意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中的学习,努力开发智能宝库,特别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过去,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面,忽视了智能的开发和培养,使智能开发成了知识传授的负过程。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传统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现代人要着重于自己智能的开发和培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虽然从理论上讲,大脑这个知识信息库可以储存巨量的知识,但即使如此,人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消化、吸收它们。一个学生即使是拼命地攻读,也读不完、记不住他专业范围内的全部知识。因此大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多地通过其出色的智力和才能来表现。优良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现代人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应用知识使之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柔性智能系统,适应人类知识量激增的现状,充分发挥创造力,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素质。

第三是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优良的创造个性品质,如优良的意志品质;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较强的责任感;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严谨细致;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向权威挑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或自主性,能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有着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敢于冒险,富有献身精神,对新事物很敏感,不满足现状,兴趣高雅广泛,有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这是所有创新人才一般都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类创新实践已经证明,人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对其创造性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优良的道德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否有所创造而成就一番事业。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正是以培养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个性品质为目的的。个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或优良的性格与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不可分割,彼此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且个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或优良的性格是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

三、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塑造,个性心理的健全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 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献身精神、探索精神是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从事创造活动的直接原因。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不可能自发的产生,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更主要的是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认识世界。这是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形成的根本途径。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必然产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开发世界上第一部袖珍翻译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机译成果产业化的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陈肇雄博士,在他和他的课题组取得创新成果后,曾动情地说:一种献身科学,为国争光,造福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坚如磐石地树立在每个人的心中。正是这种宝贵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我们走向成功,两年时间便研制成功智能型英汉机译系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几乎所有创新人才都具有这样的品质:追求真理而不顾一切。正是这种勇气和决心,使得他们敢于去开拓任何新的领域。爱因斯坦就说:对真理和知识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种勇气和决心,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源于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有赖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 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建构性的作用。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道德品质既包括人们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它是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一个人的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靠教育、实践或感化获得的,是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所得到的结果。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主观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对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因为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必然产生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道德认识,这是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也为优良道德品质形成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优良道德品质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德性品质。在创造活动中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非常关键。可以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厚而才丰才是“合格品”。现实生活中就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和人民的危害也越大;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很难为社会所接纳。创新,用于造福于民,大功大德;用于祸害人民,其害无穷。没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其创造才能的实现,造成的只是破坏而不是创造。

第三, 思想道德教育对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着内化的作用。

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性质、情感等。在人的个性品质中,并不是所有的品质都有利于创新,如懒惰、骄傲、自卑等,就是阻碍创新的不良的心理因素,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排除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充满激情、自尊自信、敢于冒险、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独立思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品格是成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在悼念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时曾说: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过人们通常的认识。这里智力上的成就就是创新的成果,是创造力的发挥;性格的伟大既包括品德的高尚也包括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对人们的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除了进行健康的心理调适之外,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人的思想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活动,最终还是受着其核心部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一个人对世界、对事物、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做人的标准,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根本的、首要的问题。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就能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人生和世界,就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教育对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内化功能和作用。一个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必能锻造出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高素质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总之,爱心、奉献、坚强、自立、进取、开拓等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备品格。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对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极为重要。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第8篇: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针对过去教育中所存在的各种局限性在进行不断的探究与改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等相关理念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过去只看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已经得到全面的舍弃,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学的本质作用和实质效果。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并具备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和核心能力。总而言之,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也慢慢与社会、世界开始有了初步深入的接触。这一年纪的学生,一方面对自尊、自我实现有了新认识和要求,一方面初步接触纷繁复杂社会,对人生和未来有着深深的迷茫与无措。因此这种矛盾的状态下的初中生是亟需人生和个人价值观的指引的。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为核心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必须上好这一课,促进学生的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建立。

2.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2.1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真正学好一门学科后形成和掌握的关于此学科的核心收获,是这门学科真正的价值所在。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其教学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其核心素养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康生活等方面。道德品质方面,学生应该具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爱国、传承中华文明,要遵守公共秩序、助人为乐、与人向善,要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健康生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正确对待自我和群体。法治观念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尊法、守法、善于用法。

2.2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意义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这一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本,引导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英语、数学的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相比于智育,此课程更重视德育。而注重学生此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是有效践行道德与品质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个人品质体系和道德价值观,为其后续人生的发展奠定最为关键的核心。此外,培育学生此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助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注重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意义重大。

3.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效教学的问题现状

3.1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过去受到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落后,无法有效实现学科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教学理念落后。部分教师无法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对课程及其教学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佳,多数仍采用老师单方面讲,学生被动听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单方向的教学模式,过分的强度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是起到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有很好的参与感,接受难度大,也就慢慢产生畏难心理,渐渐排斥、抵触道德与法治课程。

3.2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空洞

除了教学模式的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空洞的问题。多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教师都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一味的强制性说教,内容空洞枯燥,学生无法引起共鸣和共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培育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等教学核心目标来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没有贴合学生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范围。

4.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教学的建议

4.1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加强教学模式的改进

首先,教师、学生乃至家长要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提升其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全面建立起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应该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各自的角色与职责。教师应该是主要的教学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加利用当前各种先进高效的教学工具,比如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4.2教学要联系实际,注重对于学生的实际困惑的引导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教材为基础,积极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将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联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来多方位的理解所学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接受。此外,由于现代社会获取信息渠道很多,也十分便捷。学生难免会接收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情绪的影响,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困惑和压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及课后的生活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回应和引导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如此,通过正面的学科知识和内容的教授,负面情绪和感受的引导,能够立体的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第9篇: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特殊学校;学生;道德品质;问题分析;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71-01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道德品质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地位,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道德品质教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本人从工作的实践中来谈一谈如何培养特殊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特殊学生道德品质的特征分析

1、特殊学生道德品质呈现普遍性特征

当社会日益前进、发展之时,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的教育,其意图已不再是单纯的为特殊学生培养独立生存的本领,更是意在使特殊学生如普通人一般,展现自身特征和能力。因而,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的教育工作需进行改革,将道德品质教育普遍性特征的几点呈现融入日常教学,使其为新的教育意图服务。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的道德品质教育的普遍性特征大都通过如下两点呈现:道德品质教育是一项广泛需要的工作;特殊教育逐步呈现出大范围的特征。

2、特殊学生道德品质呈现独特性特征

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的道德品质教育的独特性特征大都通过如下几点呈现:一方面,特殊学生的内心想法较为特殊,相当一部分特殊人群很难正视自身的特殊现状,进而造成内心世界的封闭、孤僻、脆弱、焦虑等。这一部分特殊人群一旦步入社会,上述内心活动会变得愈发严重。因而,要求教师以特殊学生的内心想法为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并探究其成因,进而施以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另一方面,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的教育应采用科学的途径。若要达到教学途径的科学化,便要求教师掌握相应的心理分析技巧,通过针对性的分析,促进教学途径的创新。

二、特殊学生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乏味,说教内容偏多

长久以来,在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大都采用乏味的、强硬的道理轰炸方式,以枯燥的语言讲述着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则普遍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在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谈话的过程中,也都呈现出教师从始至终的说教,学生从始至终的听。但是,对于特殊学生而言,因其身体条件的特殊性,更是因其内心活动的特殊性,此种乏味的道德品质教学模式并不受用,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更无从谈及教学质量的优化。

2、社会、家长所引发的消极情绪严重

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社会和家长却呈现出显著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家长将关注的重点过多的置于特殊学生的独立生存本领上,而未给予思想教育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家长的消极情绪较为严重。通常而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因而,一旦得知孩子存在身体障碍时,无法掩饰内心的失落和焦急。除此之外,特殊学生因身体的障碍,使得在理解社会方面存在匮乏,并且,一些正常人常常对于特殊人群持有偏见想法。

三、加强培养特殊学生道德品质的措施

1、强化特殊学生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

尽管特殊学生在身体上存在障碍,然而,其自尊意识较为严重,有时出于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考虑,会将其道德标准无限制降低。因特殊学生在听说方面存在限制,造成其活动区域的相对受限,因而,其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较普通人滞后。因特殊学生的身体限制所致,其对于物质具有本能性的占有欲望,以及严重的自我心理,因而,强化其考虑他人感受的教育同样十分重要。与此同时,还应强化特殊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意识以及关爱情绪,从而强化特殊学生对于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以便实现道德教育的推动。

2、提升社会、家长的参与程度

为了提升道德品质教育的质量,单纯的依赖校园教育根本无法实现,应有社会、家长的一同参与来完成。在某些情况下,学生通过校园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培养,然而在回归家庭或者步入社会时,却遭遇消极因素的打击,使得道德品质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禁锢。由此引发诸多学生对校园教育心生不满,进而对特殊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造成了限制。社会、家长在特殊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担当尤为重要的角色,在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一点: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人的成长进程中产生着独特影响。因而,学校需要在必要的时间同社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加大同二者的沟通频率,并且利用多样性途径,将校园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增强道德品质教育的效果。

总之,针对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道德品质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教学模式乏味,说教内容偏多,对于特殊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足,社会,家长所引发的消极情绪严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特殊学生道德品质的几项措施建议:强化特殊学生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提升社会、家长的参与程度,改革培养特殊学生道德品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