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财务管理教学实施报告精选(九篇)

2024-02-24 10: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财务管理教学实施报告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应用现状; 教学考核; 教学效果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材,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管理学领域,案例教学最早应用于哈佛商学院的MBA教学,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也在广泛开展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财务报告分析作为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商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自2004年开始从事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明显发现: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违背了财务报告分析实践性强的特点,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弊端,笔者从2006年开始对财务报告分析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的改革。同时,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申请了教学方法改革和重点课程建设两项教改项目,并获得立项,项目的支持使得案例教学改革顺畅实施。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课题组制定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对教学环节、作业和考核进行了规范,并针对课程知识点开发相应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应用现状分析

为了发现案例教学在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客观评价案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课题组向主修过该课程的在校本科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回收率92.5%,其中男生71人,女生114人,大学三年级101份,大学四年级84份。问卷涉及五类问题:课程认知度、方法认知度、案例质量、教学实施过程、考核合理度。调查情况具体如下:

(一)课程认知度分析

对课程认知度的调查显示,95.67%的学生认为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82.47%的学生认为报告分析课程有助于对其他会计、财务或管理课程的理解和学习;92.51%的学生同意在学习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之前应该具备会计类、管理类和营销类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83.78%的学生对财务报告分析比较感兴趣。在对学生选择报告分析课程的动因调查中,55.68%的学生选择“完善自身知识结构”,17.30%的学生选择“教师的授课水平”,11.35%的学生选择“根据兴趣”,7.03%的学生选择“凑学分”,6.49%的学生选择“根据就业需要”,5.41%的学生选择“考试易过”。通过该项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度普遍较高,学生选择学习课程的动因比较客观和理性。

(二)方法认知度分析

教学方法认知度的调查显示,在学习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之前,仅有2.70%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非常了解,64.32%的学生基本了解,32.97%的学生则根本不了解案例教学的方法;85.95%的学生赞成案例教学方法应以“学生思考讨论为主、老师引导与点评为辅”的形式施教;92.9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是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对比普通教学与案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区别,63.24%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所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应用自如;31.35%的学生认为普通教学固然没有案例教学那样直观,但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还有5.14%的学生认为二者在对知识的掌握度方面没有区别。此项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并不了解案例教学法,但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对案例教学的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认可了案例教学法在报告分析课程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三)案例质量分析

对于教学案例质量好坏标准的判断(答案可多选),70.81%的学生认为案例典型性是判断标准;27.57%的学生认为时效性是案例优劣的标准;23.24%的学生则认为综合性才是案例质量好坏的标准;对于教师目前为学生提供教学案例的质量,80%的学生认为较好,17.30%的学生认为一般,2.7%的学生认为比较差。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典型性是决定案例质量好坏的首要因素,而且对目前教师选用的案例比较满意,但也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案例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

(四)教学实施过程分析

教学实施过程的调查显示,85%的学生对教师规定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组建案例讨论小组的要求表示赞同;对于“提供学生案例资料的时间应以提前多长时间为宜”的问题,54.59%的同学认为应该提前一周,34.05%的同学认为应该提前三天;对于案例教学应占授课时间的比例,63.24%的学生认为应占30%~50%,24.86%的学生认为应占50%~70%;47.03%的学生认为目前案例教学所占教学时间的比重很合适,28.65%的学生认为时间过长,影响学习思路,18.92%的学生则感觉时间过短,缺少充分考虑问题的时间;71.2%的学生认为教师能根据案例讨论的框架和要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能合理控制和分配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的时间,25.34%认为教师基本能控制课堂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度,3.46%则认为教师时间控制不太合理,存在讨论偏题的现象;对于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34.59%的学生认为“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书面报告,老师进行书面点评”的形式对学生理解课程帮助最大,32.43%的学生则选择“学生现场讨论发言,老师当场点评”的授课形式,而21.62%的学生则支持“老师只提供案例的讨论主线和开放式问题,学生自己讨论”的教学形式。

(五)考核合理度分析

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考核采取笔试结合小组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的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60%,书面报告占40%。54.26%的学生认为教师目前的考核形式比较合理,33.67%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12.07%的学生认为很不合理;在认为考核形式不合理的原因调查中,62.2%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在撰写案例书面分析报告的分工中存在“搭便车”行为,24.8%的学生认为笔试形式过于传统、简单、机械,无法与财务报告分析实践性的特点相适应,13%的学生认为没有把平时课堂讨论和现场表现纳入考核体系。

三、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案例教学的效果,课题组依据三方面的数据来进行评价。一是学生评教系统对课程的打分,二是问卷调查的结果,三是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通过查询教务处评教系统,该课程最近三年,即2008、2009和2010年三年的评教结果都进入学校前30%;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71.89%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自己在遇到报表分析相关问题时能够很快很准地找出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24.32%的学生表示只有在案例中出现过的问题能够顺利解决,对于新问题没有什么感觉;3.78%的学生则认为基本没有帮助。对于案例教学效果满意度,87.56%的学生比较满意;10.81%的学生认为一般;1.6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从近两年学生成绩统计结果来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见图1、图2)。三项结果综合显示,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根据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学生通过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学习,对案例教学的内涵、特点、实施过程都有了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对案例教学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的应用持积极的肯定态度。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案例教学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课题组发现目前案例教学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案例质量、过程控制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

(一)案例质量方面

案例的质量是决定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首要因素。由于财务报告分析的对象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及相关信息,每年会有近1 800家公司公布其年报信息,因此报告分析课程具有非常广泛的案例资料来源,但同时案例的甄选和开发难度比较大。目前教师所提供案例的质量问题主要是单纯针对某一课程知识点的小型案例较少,而综合性案例较多。过于综合的案例,存在多个知识点的交叉,会由于本科生知识结构、学生人数规模和课程学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开展;在案例撰写方面,案例分析的目标比较明确,但分析框架和分析要点提供的过于简单,导致学生仍会出现不知如何下手分析的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本科教学案例选择上应贯彻“小型案例为主,综合案例为辅”的原则;在案例撰写方面,可以借鉴哈佛或毅伟商学院的案例写作模式,来完善案例教学的规范化问题,特别是案例分析要点的撰写规范。

(二)教学实施过程方面

教学实施过程包括案例讨论准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教师点评三个环节。目前导致实施过程出现问题的关键是在案例讨论的准备环节。由于报告分析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对于大三的学生,由于多门专业课同时开设,课业负担非常沉重,大四学生则背负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都使得他们不能投放足够的精力来做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大部分同学通常只能提前一天匆忙浏览案例,还有少数同学在讨论前根本没有看过案例,正是由于准备阶段的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讨论的质量和进度。

由于报告分析课程的专业综合性决定了其只能开设在本科高年级阶段,高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是客观的,在现阶段这种现实状况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笔者认为只能“以占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较高效率”的原则来解决准备不足的问题:一是提前一周发放案例给学生,使其有充分的时间提前熟悉案例;二是精简案例的内容和篇幅,缩短学生阅读的时间,把更多案例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案例课堂讨论中;三是给出3~4个与案例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快速了解案例。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与学生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案例教学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

(三)教学考核方面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考核不合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笔试不能反映教学特色、分析报告存在“搭便车”行为以及没有把课堂表现纳入考核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课堂表现、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和笔试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机制。对于分析报告的“搭便车”行为,可以采取分工“谁负责谁汇报”的机制,并根据汇报内容的规范程度、难易程度和现场表现来确定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在笔试方面,改变填空、选择、问答等传统类型的题型,选择案例分析作为笔试的试题类型,通过针对案例提出多个具体问题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复合机制的考核形式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程度。

【参考文献】

[1] 何志毅.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26-31.

[2] 王平.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09(5):206-207.

第2篇:财务管理教学实施报告范文

 为了更进一步增强我校预算绩效管理能力,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加快各内控制度建设,严肃财经纪律,规避管理风险,促进廉政建设,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和加强财会工作,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我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校委会,把学校财务、总务、纪检、工会及班主任相关人员,召集起来,进行学习、座谈,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报告于下:

  一、为了切实加强自查工作力度,确保相关人员及时到位,我校成立了财务管理自查工作领导小组。

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我校成立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针对考评对象,拟定考评工作具体方案,选定考评指标,确定考评标准和考评方法实施绩效考评和监督等职能。 制定了《交口初级中学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依据区财局、教育局安排进行预算、决算公开。

三、内控制度建设情况

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各处室(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控制规范领导小组。其中总务处牵头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工作,各处室为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机构,积极配合内控工作,实施内部控制;政教处牵头内控评估,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指出校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各处室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确保局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本年度我校完善制度4个,制作完成流程图2个,召开内控工作会议2次,现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健全,执行到位。

  四、经费支出情况

我校根据区财政局、教育局的有关要求和学校实际编制了学校收支预算,学校一些重大收支,事前都要开校委会,事后进行常规公示;学校每学期末在教代会上都要作财务报告,并要在教代会上都获得通过。

我校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免收学生学杂费、课本费。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及上级单位要求,实施并落实,无任何乱收费情况。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各项支出均按实际发生数列支,无虚列支出,无超标准支出,无滥发补助、津贴。对于大额款项支出,均要经过经办人、证明人、法人签字。对于涉及基建等项目的支出,都附有合同、其他相关材料。

五、我校无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等违规行为。学校各项经费支出,都严格遵守各项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无滥用和铺张浪费、长期挂账等现象。

六、对于学校的资产增减,都做了较好的登记,做到出入有据。建立了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交接、维修等后勤管理制度。每年年底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做到了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物相符。

七、会计基础工作。

我校执行零余额账户,会计依法建账核算,正确使用会计科目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报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数字与账簿记录一致,按季度及时上报报表,并与银行对账。

八、存在问题

1、部分资产已达不到教学要求(电脑),由于管理员未及时报备,导致资产报废延迟。

2、财务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3篇:财务管理教学实施报告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民办高校的规范管理,引导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教育部《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和民政部《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办法》的规定,决定开展民办高校和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0*年度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度检查的内容

(一)办学方向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

2、党团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及安全稳定情况;

3、按照章程开展活动、决策机构和校长履行职责情况。

(二)办学条件

1、领导和机构配备情况;

2、师生比例、教师的资格、学历和职称情况;

3、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的数量和使用情况。

(三)教育教学与行政管理

1、教学组织机构、教学计划落实、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2、学校规划和工作计划、广告和简章的刊播及备案、安全和卫生管理情况;

3、教师聘任手续的办理和教师业务管理情况。

(四)财产与财务管理

1、财务人员的配备及财务人员的资格情况;

2、财务管理及监督制度、固定资产管理、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备案情况;

3、开办资金到位及学校经费使用情况;

4、教师社会保障落实情况。

(五)办学质量与效益

1、毕(结)业生合格率、资格证书取证率、毕业生就业率;

2、办学积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情况;

3、校容校貌情况。

二、年度检查的程序

(一)民办学校到厅民管办领取或从*教育网下载《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报告书》及其他有关材料;

(二)民办学校自查,并于3月31日前向厅民管办报送年检材料;

(三)厅民管办组织审查年检材料,进行实地检查;

(四)教育厅作出年检结论,年检结论公告。

年检期间,我厅可以根据情况,要求民办学校提交其他补充说明材料及有关文件,要求有关人员说明情况。实地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考察、召开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被检查学校需准备书面材料和相关的文件资料。实地检查的学校名单和时间另行通知。

三、民办学校应提交的材料(包含报省民政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材料)

(一)学校自查报告(按照年检内容提交报告一式三份);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报告书》(一式三份,下载《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报告书》、《民办非企业单位基本情况登记表》);

(三)信息披露材料纸质及电子文本(下载《20*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四)财务会计报告并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一式三份,财务会计报告下载《民办非企业单位财务报表》);

(五)《民办学校基本情况登记表》(下载《民办学校基本情况登记表》);

(六)《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副本;

(七)《收费许可证》(非学历教育机构报收费项目、标准备案材料)、招生简章备案材料;

(八)其它需提交的材料。

四、检查结论

检查结论分为年检合格、年检基本合格和年检不合格三种。年检结束,在《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副本)上加盖年检结论戳记。民办学校更换《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应当保留原有年检记录。年检结论在*职业与成人教育网上公布。

民办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轻微的,确定为“年检基本合格”;情节严重的,确定为“年检不合格”: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

(二)违反规定使用办学许可证、印章或者财务凭证的;

(三)本年度未开展业务活动,或者不按照章程的规定进行活动的;

(四)内部管理混乱,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

(五)无固定办学场所、现有净资产低于省民办学校设置规定的最低标准或者教学条件明显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

(六)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审批、登记,修改章程未按规定核准备案的;

(七)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擅自变更、增设办学地点的;

(八)未按照规定招生简章广告的;

(九)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来源和使用违反有关规定的;

(十)抽逃资金或者侵占、私分、挪用民办学校资产的;

(十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十二)资产未按规定过户到学校名下的;

(十三)侵犯受教育者和教师合法权益的;

(十四)非法颁发或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十五)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十六)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或年检的;

(十七)年检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第4篇:财务管理教学实施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育系统;财务风险;规避

华尔街金融危机昭示人们,任何一种行为或规则的实施都可能导致某种危机或问题发生。对于县区级教育部门的财务管理来说,我们习惯上认为这些单位的资金是财政投入,其内部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与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风险相比,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基本没有风险。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系统的资金渠道日益多元化,并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虽然教育系统存在着不同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的表现,但由于教育系统现行体制方面的原因,财务风险管理空白和缺位问题逐渐成为财政部门管理的重大隐患。

一、教育系统财务风险的若干表现

(一)收入风险

教育系统有很多非税收入,比如:考试费、勤工俭学收入、住宿费、社会捐助等等,具有征收面广、征收主体杂、入库环节多等特点。这使得非税收入存在预算水分大、难度大,因此财政部门对教育系统的收入风险控制难度增大,这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的风险系数。

(二)债务风险

一方面,从“普九”到校园危房改造,很多学校举债投资,扩张、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县区教育局兴建豪华办公大楼,增人增车,浪费极大。这些投资提高了教育系统的资产负债率,由于教育系统自身偿债能力的有限性,结果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以江苏为例,虽然政府出面对学校债务进行化解,但由于财政部门对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的缺位,这钟教育系统“点菜”,政府“买单”的现象仍然存在,债务风险问题日渐突出。

(三)担保风险

《担保法》明确规定,行政和事业单位不得为其他单位担保。但有些教育系统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或出于行政命令,仍然违法为其他单位获取银行贷款等经济行为担保。例如江苏某市曾有两所学校为市体育局兴建体育馆担保银行贷款。尽管这种担保行为属于无效担保,但严重破坏和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并且,对其教育系统的担保行为,财政部门也必然同时承担相关的担保风险。一旦风险转换为事实,买单的仍然是财政部门。

(四)投资风险

当前,随着国家鼓励职业技术教育,很多县区教育局投资兴办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是以股份参与,总之,教育系统自身投资情况较为普遍,但据某媒体调查,教育系统的对外投资行为中,真正盈利者少,实际亏损者多;能收到投资收益者少,有出无进者多。实践证明,教育系统的盲目投资,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还会形成潜在的其他经济风险,比如债务风险等。

(五)支付风险

目前教育系统人员经费挤占办公经费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系统预算管理和资金支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量的编外人员(包括人才派遣和临时教师)费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在确保稳定和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公用和专项经费,弥补教育系统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财政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二、教育系统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缺乏风险意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般是由国家兴办的,教育系统是社会公益性质的服务组织。在我国,县区教育局是政府派出的职能部门,学校是特殊的社会组织。也正因为如此,教育系统以吃“皇粮”自居,“吃穿”不愁,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

(二)缺少管理制度

教育系统内部的不同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程度不同,县区教育局有招商引资任务,因此参与程度高;基层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任务,因此参与程度低。但是由于教育系统中心工作是组织教育活动,因此,其内部制度多是以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还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应急、报告、问责等制度体系。

(三)缺失民主管理

教育系统在对投资办学、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审批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制度,很多事情不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校长一人说了算,校务公开形同虚设,为诸多财务风险埋下隐患。

(四)预算管理简单

目前教育系统预算反映的只是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对银行贷款、投资办学等经济行为,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因此,财政部门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系统上述需求和实际经济行为,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

三、规避教育系统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深化教育系统财务体制改革

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已经成立教育结算中心,财政部门必须加强对教育结算中心的监管,修订教育系统财务规则,完善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教育人事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支出定额体系;在现有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上,增加对外投资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和金融机构贷款预算,加强对财务风险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控制。

(二)规范贷款审批制度

1、建立教育系统贷款的可行性报告制度,要通过可行性论证,明确贷款的额度、性质、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用款计划等。

2、建立教育系统贷款的专家论证制度。对大规模的贷款,在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对贷款单位的意见。

3、建立贷款审批程序和权限,其中,大额贷款必须报经财政部门批准。

(三)建立风险报告制度

要建立教育系统定期向财政部门书面报告风险管理和控制情况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避免风险的主要方案和措施;对重大、紧急风险情况,要实行立即报告制度,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应急解决方案以及整改措施。

(四)建立风险问责制

问责制是指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建立科学的问责制度,必须明确问责主体,确定问责对象,规定问责情形,细化问责方式,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风险控制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五)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第5篇:财务管理教学实施报告范文

关键字:财务管理;中职教育;案例教学

随着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加快,案例教学法逐渐被应用到财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引入实际财务管理中的经典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探讨和分析案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中职学校实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满足财务管理学科实践性要求财务管理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学工作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财务管理是管理财务活动和财务各方面关系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灌输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将来就业后对工作上产生的问题束手无策,并且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堂显得更没有吸引力,教学效果较差。因此,使用案例分析法就显得很有必要,老师在教学当中使用它来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得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有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1.提升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职场上中职学生与大学生对比,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针对所学知识布置课后习题,最后进行知识点考核,侧重以理论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法和考核方法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增强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毕业生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而案例教学法将现实案例引入课堂,激励学生自主参与案例探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2.提高中职学生的思维能力中职业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至17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可塑性很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要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机械学习,不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好的思维方式。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负责组织和点评工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创建,而且有利于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中职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创造社会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作为教师,必须实施案例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准备和规划,笔者将实施过程分为课前案例准备、课中案例教学和课后分析报告评定三个阶段进行讨论。(一)课前案例准备阶段首先,作为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重时效性和典型性,选取近三年国内外的典型案例较为合适。其次,教师应提早一个月左右准备案例课堂上所需的案例,同时为能让学生融入到案例情境,实事求是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应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查找案例的相关背景资料,并做好笔记。(二)课中案例教学阶段在案例课堂教学阶段。首先,创建学习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各组的实力和人数应相当,才能有效激发组间观点的碰撞,增加案例教学效果;否则实力悬殊,会造成处于劣势的小组缺乏信心,降低参与积极性。其次,进行案例讨论。该阶段是案例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先进行组内讨论,各小组得出核心观点后,由小组成员推选各组代表进行依次发言,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与肯定。当发言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应接受其他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回答。在个案讨论中,教师要为组织者,进行讨论组织和适时的评论,并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要喧宾夺主。最后,教师总结。因案例分析本身没有统一的结论,所以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为本次案例分析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同时,对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提醒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避免发生同样错误。(三)课后分析报告评定阶段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分析的本质,是对学生知识的回顾与总结。所以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编写案例分析报告,温故而知新,以达到效果。教师应客观评定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的评价,并指出报告手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进行反思,发扬优点,纠正缺点,提升下次案例课堂的质量。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6篇:财务管理教学实施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成本管理; 核对机制

一、引言

2012年4月1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正式施行,为了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相适应,财政部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应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支出管理基础上,将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效益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成本核算,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对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做好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对高校加强资产管理,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使用状况,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检索到的文献发现,现阶段有关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如郑伦卉(2010)认为高校普遍存在着浪费严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缺乏成本意识和不注重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高校要杜绝浪费现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必须正确认识高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李谊,陈前江(2012)通过分析高校成本管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营造高校成本管理环境、健全高校成本管理制度、强化高校成本管理技术、提高高校成本管理人员素质等建议,以提升高校成本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增强竞争力,推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有关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研究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研究范畴,但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视角下进行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研究的较少,一些针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研究虽然已经展开,但只是独立进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发展。本文基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视角,对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内涵、归集途径、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核对机制等方面开展实务性的研究。

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问题分析

(一)有关高校成本、费用与支出三者的概念混淆不清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施前,由于高校会计核算原则是收付实现制,而成本费用核算的依据是权责发生制,高校一般没有成本费用核算的概念。另外进行高校成本费用的核算与计量需要正确确定会计分期、成本对象、成本计算等一系列复杂的实务问题,在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原则的情况下,高校无需核算成本费用,只需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要求相应的支出按性质归类,无需按支出的功能分类,导致长期以来高校成本、费用与支出三者概念混淆不清。

(二)有关高校成本费用分类及归集方式结论不一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施前,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并无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论述,因此有关高校成本费用分类及归集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研究成果较多但结论不一。如张春玲、梁建锋(2005)认为高校的教育成本按经济内容、经济用途和按费用计入学生培养成本的方式进行分类;而直接成本按学生专业成本项目进行分配,间接成本按照遵循因果和受益原则进行分配。许江波(2009)认为以院(系)代替学科进行成本的分类,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合理确定分配基础并据以进行学科间的成本归集。朱新维(2011)认为高校成本费用分为教学成本、学生生活成本和学生的机会成本,而高校成本费用的归集方式是以作业成本法,具体通过分析不同资源、作业、成本动因等来分配和归集费用以计算其成本。

(三)有关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不明确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施前,根据《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归集一般全部通过“教育事业支出”科目进行,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概念并无划分或划分并无明确,更无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如何根据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建立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对于做好内部成本费用的管理至为关键。

三、《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对策

(一)厘清高校成本、费用与支出三者概念的划分

由《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费用是高等学校为完成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而发生的当期资产耗费和损失”和“高等学校应当在支出管理基础上,将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效益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按照有关规定,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等规定可知:高校成本是高校费用的对象化,而高校费用是高校支出的当期化。高校支出有可能是当期的高校成本与高校费用,但当期的高校支出也有可能不是当期的高校成本与高校费用(见表1),如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需要按规定计提折旧而高校的资本性支出也需按一定的会计年度进行摊销等。厘清高校成本、费用与支出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对于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做好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的核算与归集、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的分类及归集方式

由《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费用按照其用途归集,主要包括: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及“高等学校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不能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合理分摊”规定可知,《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明确了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的分类方法及归集方式。具体来说高校成本费用分类为高校教育类成本费用、科研类成本费用及其他类成本费用,而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的归集应通过直接归集与分摊归集方式进行。不能直接归集的即待分配类成本费用的分摊与归集应按以一定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摊,具体细则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类、科研类及其他类成本的归集方式如表2所示。

(三)建立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

1.明确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对应关系

必须明确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对应关系,即应明确教育类、科研类及其他类成本费用与各自相关支出的对应关系。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第四章《收入管理》的规定,教育类成本费用应包括的相关支出有“事业支出”的教育基本支出和教育项目支出;科研类成本费用应包括的相关支出有“事业支出”的科研基本支出和科研项目支出;其他类成本费用包括的相关支出有“事业支出”中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支出和“经营支出”及“其他支出”中有关管理费用及其他费用的支出。

2.设置表外科目进行分类明细核对

应建立分类明细的核对机制,设立“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和“其他成本”三个表外科目,分别按高校成本费用归集方式设置二级或三级分录进行表外科目核算。具体的核对方式可分为人工核对和数据库核对两种。在建立成本与相关支出核对机制的开始阶段,为保证核对机制的正确性与方便理解,应采取人工核对的方式。以教育支出为例,其人工核对的方式主要是先根据原有相关会计科目如“教育事业支出”的有关明细账进行手工直接取数,计算出当期有关的教育支出合计,编制当期的教育支出汇总表。而有关购置固定资产相关的支出可按《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有关折旧的规定,先计算出当期的折旧额,再分类计入教育成本这个表外科目中,编制当期教育成本费用汇总表。将当期的教育事业支出汇总表与当期的教育成本汇总表进行人工核对,确保人工核对的正确性。在采取人工取数核对到一定阶段后,为保证核对机制的便利性与可持续性,应采取数据库核对为主、人工核对为辅的核对方式。数据库核对方式主要是:在人工核对的基础上,运用编程等计算机手段进行数据库取数,为了验证数据库取数的正确性,可采取人工取数的辅助核对方式,确保核对机制的便利性与可持续性(见表3)。

3.建立定期报告的反馈制度

必须建立定期报告的反馈制度。建立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应编制定期报告。定期报告可按月、按季、按半年或按年编报。定期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编报期间、编报的类别与编报说明等。通过编制教育类、科研类及其他类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定期报告,分析当期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核对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定期报告中发现当期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核对出现差异的,可在定期报告中以附注形式加以说明,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内部成本管理奠定制度基础,建立定期报告的反馈制度,能迅速解决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核对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为做好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是当今高校财务管理新的热点与难点。笔者相信,通过结合各高校自身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全面提升高校内部成本管理的能力,能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创新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红.高校教育成本管理问题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0(8).

[2] 王秋,王立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关问题的探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3] 龚丽春.论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必要性[J]. 经济师,2006(2).

[4] 李久学,刘振坤,刘慧,等.高校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1).

第7篇:财务管理教学实施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新会计制度;变化;实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09-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国家财政预算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为适应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高校经济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财政部颁布了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于2014年1月起实施。新制度的颁布实施是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高校财务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的会计工作,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新制度的实施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新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比分析新制度与原制度的主要变化,有利于新制度在高校的顺利实施。

一、高校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

新制度根据高校形势变化和财务管理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了全面梳理,考虑了财政改革对会计科目的影响,兼顾了高校财务、预算、资产、教育成本核算等各方面管理需要,增加了16个会计科目,并细化了会计科目的使用范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科目体系。

新制度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核算基础,引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备抵科目“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避免虚增资产,真实地反映资产状况。新制度按偿还期长短分别设置长短期负债科目,对负债核算的内容更加细化,更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和报表列示的原则。有利于高校管理层及债权人等清晰地了解高校的债务结构,为高校控制债务风险提供了依据,也有利于外界对高校财务状况进行正确评价。新制度细化了高校收入支出的分类核算,将收入支出会计科目进一步细分,并要求收入和支出按资金来源渠道,功能和经济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全面具体规范了高校的收支活动,满足了政府收支分类的需求,更清晰地反映了高校的支出比重和结构,实现高校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机衔接。新制度净资产类科目更有效的反映高校的盈余结构及现状,更科学客观地反映高校净资产构成的会计信息。

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科目更注重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能更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整体财务状况,更准确地反映高校收入的来源渠道、规模以及支出使用构成情况。

(二)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新制度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设置了“应收账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会计科目。并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进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后,会计核算比过去更规范、更全面地反映了高校的资产及财务状况,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有利于高校加强财务管理。

(三)统一了会计主体,基建会计纳入高校财务“大账”核算

新制度按高校只有一个会计主体的原则,将基建会计纳入高校事业大账核算,专设“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反映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学校会计“大账”的基建工程成本,并将基建会计数据纳入统一报表体系,在会计报表中单设项目进行列示。新制度下的会计信息能更全面地反映高校的整体经济活动情况,增强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解决了原制度下两套账、两套报表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完整的问题。

(四)“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新制度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并创新性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在其使用期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进行摊销。新制度规定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计入当期支出费用中,而是冲减净资产“非流动资产基金”的金额,减少非流动资产占用的资金。这样处理避免支出或费用的虚增,同时有效反映了资产价值损耗情况,财务报表中的资产净值体现了资产的真实价值,反映资产的新旧程度,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完整、真实的资产状况信息。“虚提”折旧和摊销既不影响高校支出的预算口径,又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对于有效加强资产的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规范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核算

新制度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在制度中对其账务处理方法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规范了期末财政补助资金和非财政补助资金结转和结余的核算。同时在财务报表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中单列相关项目反映。通过完整、清晰地反映财政补助收支情况及结转、结余的形成过程,有利于高校提高财政资金的科学化水平,确保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

(六)完善了财务报表结构和体系

原制度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三张表,新制度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明确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新增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表,规定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及三张主表的列报格式,并改进了报表格式,优化了报表结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通用性和有用性。

新制度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原来的收入、支出项目,改进了报表格式,借鉴会计惯例和通行做法,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表中左方资产类项目按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分类列示,表中右方负债类项目按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

为适应财政预算管理要求,收入支出表按收入来源、支出功能分类列示,全面反映高校在一定期间内的收入支出全貌,同时反映结余的实现和事业结余分配过程,让报表使用者对高校收支结余状况一目了然。新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年度报表),以反映高校一定会计期间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

新制度增加了会计报表附注。新制度要求高校必须以文字说明方式披露包括“学校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重要资产处置,重大投资、借款活动,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调整,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等情况的说明”的信息。报表附注增加了财务报告的信息量,提供详细的但无法在报表中反映的文字信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新制度要求将高校内部的食堂、物业、招待所、校医院等独立核算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部门的会计信息纳入高校财务报表统一反映,使高校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在财务报表体系中得到了完整的反映。

新制度下的财务报表体系增强了科学性,更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与会计惯例更协调,披露的高校财务信息更真实准确,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完整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对高校实施新会计制度的思考

高校新会计制度的规定更细化、更科学,能更好地满足高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新会计制度为高校财务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实施有利于高校加强财务管理。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应当积极推进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一)健全和完善与新制度配套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对新会计制度的实施高校管理层应提高认识,根据自身需要按新制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会计规范体系,制定本校的会计政策,制定内容完整、范围清晰的会计科目体系,制定统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等会计方法,使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方法等符合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在制定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时,要保证财务制度和核算方法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高校新会计制度在高校顺利实施。

(二)积极推动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

新会计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影响原有财务系统的使用,实施新会计制度后,高校要做好软件的更新和升级工作,加强财务核算软件的建设,积极构建财务信息系统。配套升级财务软件时,应把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及系统升级同步进行,把新会计制度的变化体现到新的财务系统中,推进新旧财务系统的顺利转换,以满足新制度的实施要求。

(三)不断完善高校的日常会计核算

新会计制度注重对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指导,新会计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新制度要求规范建账,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建立基建账并入大账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按新制度要求正确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规范做好日常核算工作,按期“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期末区分资金性质分别进行结转结余核算,不断完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高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四)及时编报财务报告

新会计制度下的高校财务报告不再是简单的几张报表,而是由会计报表、附注及分析说明完整构成。因此,高校应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信息平台,不断完善数据工作和系统工作,利用财务信息系统生成需要的报表,及时编制报送财务报告,全面完整地提供高校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达到新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及时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财务信息需求。

(五)学校高度重视,加强校内分工协作

高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实施前应组织完成全校的资产清查,建立资产基础数据库等准备工作,为顺利实施新会计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高校新会计制度实施涉及面广,其具体业务涉及到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高校管理层应积极应对,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认识到新制度的实施不是财务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学校应成立由相关校领导负责、财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组,制定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方案并执行,实施中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新会计制度的执行。通过新制度的实施强化高校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意识,促进高校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六)加强化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新会计制度趋于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内容更全面,核算要求更高,高校应积极认真地组织会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财务人员也应积极主动学习新会计制度,熟练掌握新制度内容,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以适应新制度的要求。同时财务人员应结合本职岗位认真钻研业务,主动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保证新制度的顺利实施。

第8篇:财务管理教学实施报告范文

出纳工作计划难写吗?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出纳工作计划报告》,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你们喜欢呀。

出纳工作计划报告一、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每年财务人员都要参加财政局组织的财务人员继续教育,但是__年9月底,继续教育教材全变,由于国家财务部最新公告:__年财务上将有大的变动,实行《新会计准则》《新科目》《新规范制度》,可以说财务部__年的工作将一切围绕这次改革展开工作,由唯重要的是这次改革对企业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了解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全面按新准则的规范要求,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等,进行帐务处理和财务相关报表、表格的编制。参加继续教育后,汇报学习情况报告。

二、加强规范现金管理,做好日常核算

1、根据新的制度与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核算,做好财务工作。

2、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处理好同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

3、做好正常出纳核算工作。

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努力开源结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公司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加强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及时进行记帐,编制出纳日报明细表,汇总表,月初前报交总经理留存,严格支票领用手续,按规定签发现金以票和转帐支票。

4、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5、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个人见意措施要求财务管理科学化,核算规范化,费用控制全理化,强化监督度,细化工作,切实体现财务管理的作用。使得财务运作趋于更合理化、健康化,更能符合公司发展的步伐。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借改革契机,继续加大现金管理力度,提高自身业务操作能力,充分发挥财务的职能作用,积极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计划,以限度地报务于公司。为我公司的稳健发展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出纳工作计划报告一、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

组织财务人员参加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认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了解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全面按新准则的规范要求,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等,进行帐务处理和财务相关报表、表格的编制。

二、进一步做好预算工作探索基层学校预算管理规律。

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总结大口径预算工作的规律,提高预算工作的预见性、_性和科学性,做好学校部门预算的编制和落实工作。编制好年度预算,并力求切合实际。

三、加强规范资金管理。

1、根据新的制度与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核算,做好财务工作。

2、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处理好同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

3、做好正常出纳核算工作。

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努力开源结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学校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加强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及时进行记帐。

4、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5、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财务管理力求科学化,核算规范化,费用控制全理化,强化监督度,细化工作,切实体现财务管理的作用。使得财务运作趋于更合理化、健康化,更能符合公司发展的步伐。要严格学校的硬件管理,学校的课桌、凳及教学仪器设备要管好用好,及时修补,严禁外借。确有正常损坏要按照报损程序予以报损。各教室、仪器室、处室要严格管理人员,转换要有手续,损坏丢失要照价赔偿。管好固定资产帐。

五、继续做好收费工作

学校收费工作是高压线,上级部门三令五申,故今年学校仍要加大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不收学生的任何费用。

1、按照上级要求停收住宿学生住宿费。

虽然物价局允许收取,但为了农民利益,立停。

2、教育班主任、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学生的任何费用。

3、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读物。

4、新华书店(基础训练)或保险公司(学生保险)上门服务,允许学校提供便利条件,但领导、教师严禁介入。

六、抽取部分资金对学校破旧、损坏之处进行修缮。

七、按照上级要求交足电教费(每生12元),极力争取上级对我校的各项支持。

总之在20__年里,学校将借改革契机,继续加大财务管理力度,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操作能力,充分发挥财务的职能作用,创造性的完成各项计划内容。

出纳工作计划报告一、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每年财务人员都要参加财政局组织的财务人员继续教育。

首先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了解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全面按新准则的规范要求,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等,进行帐务处理和财务相关报表、表格的编制。参加继续教育后,汇报学习情况报告。

二、加强规范现金管理,做好日常核算

1、根据新的制度与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核算,做好财务工作。

2、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处理好同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

3、做好正常出纳核算工作。

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努力开源结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公司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加强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及时进行记帐,编制出纳日报明细表,汇总表,月初前报交总经理留存,严格支票领用手续,按规定签发现金以票和转帐支票。

4、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5、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9篇:财务管理教学实施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公开;高校;形式

一、目前高校财务公开的概况

高校财务公开是指高等学校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范围内,按照规定程序将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财务决策,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财务事项和其他关注的热点、难点的财务问题,适时、规范、如实地向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布的制度。高校财务公开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是依法治国、发扬民主、反腐倡廉、实行群众民主理财、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财务公开的内容。高校财务公开的内容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实事求是、注重实效。重点要公开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财务决策,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财务事项和其他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的财务问题。公开的内容一般包括:(1)财务日常开支及重大开支预算决算、各项资产与债权、债务。如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收益分配计划、投资计划、分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年度财务收支决算、重大资产债权债务变动情况、各项基金使用情况等。(2)收费项目标准及其结果。各种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和收费结果。(3)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困难补助、基建工程以及修缮维修工程、大宗物资采购等。(4)财务管理制度。如差旅费开支范围标准及管理规定、教学科研财务管理规定、财务审批制度、工资基金管理制度、资金结算管理制度、学校基金分配制度、创收净收益分配制度、教职工岗位津贴实施细则等。

2.财务公开的形式。一般可采取以下儿种:一是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教代会是实施高校财务公开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在高校财务公开中的民主管理作用,《高等学校教代会暂行条例》中规定教代会职权范围内的各项内容必须在教代会公开。按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每年向教职工代表通报学校上年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当年的财务预算安排情况,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遇有重大事项要召开教代会及时通报情况。二是设立财务公开栏或财务公开布告窗,定期公布新的财务动态,使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和监督。三是学校文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财务管理实施细则等都应以学校或财务部门的文件形式公布执行。四是设立校长信箱,公开校领导电子信箱,畅通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反馈。五是设立举报意见箱,公布学校和上级管理部门的监督咨询投诉电话。六是校情会,通过召开校务委员会、党政工联系会、离退体干部代表、学校专家座谈会、中层干部工作会等形式财务执行及重大财务开支情况或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事项。

3.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不足之处。目前,无论在制度建设还是在实践中,我国高校的财务信息公开都比较落后。首先,从现有的信息公开制度上看,以国家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名义的《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是主要的依据,但这份意见主要强调的是面向校内教职工的信息公开,而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方面,则仅用一句话“该向社会公开的要向社会公开”带过。在各省市和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财务报告是面向学校教职工公开的信息。其次,从信息公开的方式来看,主要采用文本形式,影响了信息再加工和再利用。最后,从信息公开的时间来看,目前建立在年度决算基础上的财务信息导致信息公开延迟,时效性差,影响了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发挥。

二、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在我国,大多数的学校属于公立性质,其办学经费全部或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学校的公立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而向社会公开财务报告是接受公众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委托理论分析,政府受公众委托承担起行政管理的职能,而学校受政府委托承担组织教育的职能,因此,政府与学校所实施的行为都应受公众监督。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会计的本质是受托责任,会计通过确认、计量和记录经济活动来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学校公开其财务报告,正是向公众报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接受公众监督。高校资金使用不讲求经济效益,浪费现象相对较多而且监管乏力。学校通过财务公开,公开办事制度、办事过程、办事规则、办事结果,使广大教职工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有利于减少浪费与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务决策的科学化,从而达到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潜能。近几年来高校系统内查处了不少违纪违法案件,正是由于有些人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办事不公开,失去了民主监督。有些人依仗手中的权力,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暗箱操作,不经集体研究,不向群众公布,个人点头算数,遇到问题不请示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和收入不申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置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令于不顾,自我放纵,为所欲为,经不起金钱、利益的诱惑,忘记了人民公仆本色,利用权力,搞权钱交易,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推行财务公开能使领导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办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防腐防变能力,抑制腐败现象滋生,减少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财务公开,群众监督制约机制就能落实到位,领导干部就会感到肩上有压力,背后有眼睛,就会变权力意识为职责意识,自觉地在组织和群众监督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努力为人民服务,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财务公开的对策分析

1.加强财务公开的针对性。高校财务公开工作要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抓住新时期高等学校工作的热点、难点和突出重点,加强财务公开的针对性。当前,高校的财务公开工作要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推行制度公开、预算公开、执行公开、结算公开、收费项目标准公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违反经济制度和财经纪律现象的发生。基建方面,要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度,对招标范围、招标项目、招标要求、招标程序等及时进行公开,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物资采购方面,大宗仪器设备采购应公开实行招投标制度,对少数贵重仪器设备要公开专家论证意见和合同要约等内容,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行为,加强对物资采购工作的监督。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