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帮扶困难群体工作总结范文
一是我会领导班子积极参与帮扶基层工作,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工会和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同时把帮扶基层工作列为工会重点工作,在深入调查、吃透情况、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理清帮扶基层工作思路,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帮扶基层工作扎实顺利开展。二是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惠民帮扶中心工作的意见》、《惠民帮扶中心管理制度及职责》、《县镇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和惠民帮扶中心标准化建设考核奖励办法》,建立了以县惠民帮扶中心为“龙头”,各镇惠民帮扶站为支撑,村(社区)惠民帮扶室为补充的完整的惠民帮扶体系。三是制定了惠民药房、惠民门诊、惠民超市管理制度,明确了惠民帮扶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向社会公布了惠民网点的各项惠民举措,明晰了办理流程,将对困难职工群众的优惠实实在在的落到了实处。
二、帮扶基层工作总体情况
我会帮扶基层工作在帮扶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化,打造了以“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为主的帮扶品牌,针对因病、因灾或其他原因致贫的特殊困难职工,坚持“发现一个,录入一个、帮扶一个”的原则,不断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档案,确保应帮尽帮,截止6月底,共录入困难职工档案2400余人。通过及时总结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好评和认可,使帮扶工作趋向深入发展。年上半年,我会通过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多种、长期的救助方式,救助、慰问困难群众221余人次,发放慰问金和物资共计23余万元;接待政策咨询、53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5人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26万余元;惠民药房、惠民门诊、惠民超市运行正常,为困难群众提供优惠近54余万元,有效解决了困难职工群众在就医、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困难。
三、多措并举,帮扶基层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为切实提高社区居民和农民工综合素质,我会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结合我县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调整需要,组织了有针对性的素质帮扶和人才技术帮扶工作。
二是加强了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建设,开通了12351职工维权热线,聘请了专职律师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并坚持触角向下延伸,面向农民工,打造村、镇、县三级维权网络,抓好城际间和县域内的职工、农民工维权工作,保障职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在“挂、包、帮”结对帮扶工作当中,我会领导班子坚定不移的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定期深入到联系的镇、村、组了解情况,截止6月底,入村、组、贫困户家中10多次,帮扶贫困群众7户;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收集村、组及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保持信息畅通;坚持对不稳定因素随时进行排查;坚持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纠纷矛盾,畅通信息渠道,帮扶困难群众,让群众通过合法的程序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诉求。
四是坚持认真落实并向上级争取困难职工帮扶资金,利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积极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采取集中慰问、深入村(社区)走访等形式,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组织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
五是认真落实“民生工程”,将惠及全县1700名困难职工的健康体检工作做实办好。6月下旬,我县500名环卫工人首先进行了体检,接触职业危害和建档困难职工的体检工作将持续到7月底。
六是对全县“金秋助学”活动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基层工会特别是教育工会和各企业工会要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将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手中的原则,认真摸排,详细了解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年升学情况及家庭情况,及时上报需资助的学生名单,确保了助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惠民帮扶中心网络体系建设不规范。就目前而言,各级、各地惠民帮扶中心建设形式不一,一些地方采取的是由总工会牵头统一建立惠民帮扶中心,一些地方却是采用一个中心+X的模式(一个中心设于地方政务服务中心,在中心之外设立惠民阵地网点)开展惠民帮扶工作,这就导致了惠民帮扶中心网络体系建设不统一,也使惠民帮扶的力度有所不同。建议上级统一惠民帮扶中心管理模式,在县一级能否与政府政务(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建设,建立统一平台,推动工作开展。
第2篇:帮扶困难群体工作总结范文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人民共同努力,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职工群众生活仍十分困难,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困难职工群众工作、生活问题,我镇党委、政府对成立困难职工群众帮扶站的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召开党委会研究有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成立困难职工帮扶站,能为党委和政府分忧,为困难职工、群众解难,非常适合本镇当前实际,是一项民心工程。因此,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镇迅速成立了xx镇困难职工群众帮扶领导小组,由镇委副书记x同志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工会主席x同志任副组长。同时,镇委书记xx同志也非常关心此项工程,经常过问帮扶站的工作,还决定在镇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xx元,用于此项工作的启动。
二、加强宣传,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为了使扶弱助困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支持困难职工群众帮扶站的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扶助效应,不断扩大扶弱助困基金筹集面,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把此项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工作来抓,让困难职工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实惠。在镇成立困难职工群众帮扶站后,镇委、镇政府领导亲自带头深入田头或农家,耐心宣传扶弱助困的好处,宣传党委、政府对搞好困难职工群众帮扶站的信心和决心。还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据统计,全镇共印发宣传资料xxxxx多份,挂贴标语横额共x条,出黑板报x期,还出动宣传车到各村民小组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同时,镇总工会深入到各个企业进行发动捐款,夯实了帮护站的资金基础。此外,还准备举行一个筹款晚会,以壮大帮扶站的救助能力和争取更多人支持帮扶站的工作。这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真正使到困难职工群众帮扶站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我镇农民对扶弱助困的认识程度普遍提高。
三、听取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扶弱助困基金章程
我镇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老区、山区镇,农民生活艰苦,收入微薄,农民集体意识不高。另外、我镇财政本身就十分困难,企业数量少、素质低,加上我镇向来就不是侨乡,筹集扶弱助困基金确有困难,但我镇党委、政府迎难而上,党政领导亲自带领镇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人员走访兄弟镇、市总工会等有关部门,还专门听取了镇工会、各村委会等基层单位的意见,驻点村委会的干部更是到各村民小组调查研究,实地了解村民的反响、意见等,收集了比较充分的、真实的有关成立困难职工帮扶站的意见和数据。并迅速按照市总工会的精神,结合本镇实际,制订出适合本镇的扶弱助困基金章程:规定扶弱助困基金的主要资助对象是在我镇工作的困难职工,以及特困户、残疾智障人士、孤寡老人、孤儿、面临失学儿童、单亲母亲等等。同时,规定扶弱助困基金主要以现金的形式资助,扶助基金资助情况要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群众监督,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扶弱助困基金。
第3篇:帮扶困难群体工作总结范文
一、总体要求
扶贫帮困“春雨行动”是全乡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活动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大家庭互帮互助的优越性,广泛聚集社会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做到扶贫帮困覆盖到我乡每个困难家庭,确保不让一个家庭吃不饱饭、不让一个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不让一个老人没人管,确保困难群众与全乡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二、帮扶对象
按照县下达的任务,全乡共选定16户作为帮扶对象,由乡组织帮扶。
三、帮扶任务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围绕困难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突出抓好“医、房、学、业、保”五个方面,立足“输血”与“造血”功能定位,齐头并重,措清底数,提升帮扶的精准性、针对性,逐步从根源帮助困难群众脱离贫困。每名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至少帮扶一户困难家庭。
(一)基本生活困难。以现金或实物资助方式,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低保线上适当提高生活水准,改善生活状况。
(二)重大特大疾病救助。资助困难家庭参加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医疗保障覆盖面。对患重特大疾病的困难家庭,按照政策减免医疗床位、药品等费用,加大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对患重特大疾病,经相关医疗保障报销后,生活仍困难的帮扶家庭,帮助解决治疗及生活困难问题。
(三)危房帮建。认真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对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困难家庭进行改造,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对无法改造的希望困难家庭,通过资金或实物配租,帮助解决住房。对自理能力较差的危房困难对象,可按照相关政策,纳入机构供养。
(四)希望助学。帮助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不因贫困辍学,帮助家庭困难的高中及以上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4年9月1日—2014年9月30日)。
完成11户帮扶对象的确定因户因人实施帮扶。
(二)开展阶段(2014年10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按照县委县政府帮扶任务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帮扶活动并于每月24日将当月帮扶情况汇总后上报县活动办公室。
(三)总结阶段(2015年1月)
对2014年帮扶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
第4篇:帮扶困难群体工作总结范文
今天,我们召开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当前扶贫开发和定点帮扶工作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定点帮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推动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开展。
年以来,省直各定点帮扶单位始终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构建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联系服务群众、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狠抓落实,通过帮思想、帮管理、帮资金、帮项目、帮信息、帮技术等灵活多样的帮扶手段和内容,使定点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年,省直各帮扶单位共派出蹲点挂职干部977名,落实帮扶资金3018.65万元(含物资折价),帮助引进项目274个,引进资金1.55亿元,在全省39个县、110个乡镇、220多个贫困村中,实施了物资捐赠、小学援建、校舍修缮、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建设、暖棚建设和种养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贫困生资助等项目。共修缮校舍38所,资助贫困生2023人,举办各类培训班281期,培训农牧民3.38万人(次),帮助劳务输出5900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贫困村人均收入从年的795元,提高到年的1055元,有46.7万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省直各帮扶单位把定点帮扶与宣讲中央、省委1号文件活动相结合,抽调人员认真宣讲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年以来,省直定点帮扶单位共抽调宣讲干部5530名,在宣讲1号文件活动中为贫困农牧民办实事7000多件。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定点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个别单位把定点帮扶视作兼职工作,有的甚至认为是单位的负担;有的单位把定点帮扶简单地理解为捐款捐物,只是过年过节慰问一下。二是制度不落实。有的帮扶单位调查研究不够,帮扶方案的确定缺乏针对性;有的帮扶单位考虑自身困难多,工作落实不力。三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同帮扶单位衔接沟通不够,只把希望寄托在资金的投入上,组织发动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脱贫的主动性不足。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进入新世纪后的七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最大、贫困农牧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扶贫开发解决了110.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全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农牧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扶贫开发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任务极其艰巨。
我省是全国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贫困是我省最大的省情,与贫困做斗争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全省尚有86.6万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农牧民总数的24.8%,全省常年返贫率在13%,比例仍然过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合力扶贫的大扶贫理念,团结带领全省各族群众为消除贫困做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党政机关定点帮扶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工作,把定点帮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进一步深化对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党政机关单位参与扶贫开发,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执政为民,不仅要落实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也要落实到机关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上。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首先要关心贫困群众的疾苦。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方面大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年,为集中力量在上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本世纪初,又组织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定点扶贫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开展工作的安排意见》,要求帮扶单位定点联系到县,扶贫到村到户,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积极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机关单位定点帮扶的县、乡、村,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地区。帮助贫困人口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稳定脱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参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影响和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机关单位多数承担着指导或带动全行业发展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支持贫困地区加快行业发展的重任。贫困地区也是机关单位了解掌握情况、分析研究问题、制定相关政策的试验地,加强与贫困地区的联系,有利于机关单位直接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及时调整政策,促进工作开展。社会扶贫能否取得重大突破,能否加快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关键要看各级机关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党政机关单位的表率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政机关单位要切实担负起引领、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历史重任。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关系,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层次的和谐。贫困现象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贫困产生的心理失衡,会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的不和谐;贫困心理引发的社会行为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会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定点帮扶是社会力量关爱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开发,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手段。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机关单位干部定点挂职扶贫,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基本国情、省情,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可以近距离体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从群众中吸取思想营养,锻炼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机关干部只有到基层去实践,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发挥其能力水平。尤其是年轻干部,在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基层情况,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培养过硬的工作作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定点挂职扶贫不仅为我省党政机关干部施展才智、锻炼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加强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扶贫理念,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救济式”、“输血式”、“造血式”扶贫相结合,围绕“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结合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通过资金投入、项目引进、人才支持、技术导入、信息提供等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尽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组织领导。党政机关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项工作任务,应当纳入业务范围,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帮扶单位的主要领导必须从实现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定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保持经常的沟通渠道,主动了解定点帮扶地区的情况,积极献计献策,帮助解决扶贫开发中的实际问题。要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
(三)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健全机制,使定点帮扶工作与单位荣誉和个人进步联系起来,以此来促进工作落实。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和省扶贫办,已决定将省直帮扶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成效纳入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的推荐评选条件;对基层挂职扶贫满一年,经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双方认定后,可以算作基层工作经历,挂职期间的表现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对表现优异、工作突出的挂职干部可以优先提拔。这些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帮扶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对推动定点帮扶工作来讲很有必要。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省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进行检查,对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表现差的单位进行通报。省扶贫办每年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帮扶单位的先进事迹和工作成效。
(四)落实定点帮扶制度。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保证,只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定点帮扶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是落实调查研究制度。帮扶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要抽出一定时间到定点乡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掌握情况,帮助帮扶村查找贫困根源,理清发展思路,研究脱贫对策,并依据帮扶县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和帮扶计划。二是落实挂职扶贫制度。把定点帮扶工作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后备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和工作指导,关心、爱护和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教育挂职干部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严格自律,扎实工作,认真履行挂职扶贫干部的各项职责。三是落实帮扶资金整合使用制度。帮扶资金使用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和载体,整合各方面资金,在帮扶村实施综合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是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帮扶单位要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论证审批、公示公告、招投标、竣工验收、绩效考核和后续管理等制度。
三、想方设法解决贫困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
贫困地区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理念、需要人才,归根到底就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党政机关单位参与扶贫开发,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贫困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
一是在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上下功夫。我们有的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帮扶单位要与当地政府联合起来一起扶志,也就是扶贫先扶志。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富裕要靠勤奋来创造,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新型农民去建设。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帮扶单位要多宣传勤劳致富的典型,多宣传科技知识和农村适用技术,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农牧民的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更新观念,拓宽致富门路,坚定艰苦奋斗改善生活的信心。
二是紧紧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在帮扶上下功夫。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布局,是源于实践、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经验总结,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因此,定点帮扶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在提高扶贫效益上取得突破。各定点帮扶县政府和扶贫部门一定要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围绕年度扶贫重点开展帮扶工作,将帮扶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基层扶贫部门要主动与帮扶单位进行沟通和协调,积极汇报工作,衔接项目,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三是在解决贫困群众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要定点联系到村,扶持到户,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为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持。要围绕整村推进重点工作,突出六个方面的建设,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群众收入的产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风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要根据帮扶村实际,在考虑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群众技能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按照因地、因村、因户制宜的原则,帮助贫困群众合理确定到户项目。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服务、培训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致富信息服务和技能技术培训,使贫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信心,提高素质技能,加快帮扶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要引导贫困农牧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建立经济合作组织,搞好配套服务,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要积极推进科技扶贫工作,立足不同生态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比较优势,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培育特色产业和新型农牧民。
第5篇:帮扶困难群体工作总结范文
一、扶贫工作总结
(一)完善机制、加强扶贫组织领导
局党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各项工作,成立局党组书记、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管理所、局机关有关股室、局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人事调动并及时做出调整。集中学习讨论各级下发的各项扶贫文件政策,深入贯彻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年初制定并印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扶贫工作计划》,对各项扶困工作进行专题安排部署,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调度,真正将扶贫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精准施策,全方位推进各项扶贫工作
根据市局及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主动与县扶贫办对接,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第一书记”帮包、机关干部联系困难群众等工作领域,深入调研,确保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贫困户,确保国家扶贫资金及单位扶贫力量向贫困村、贫困户重点倾斜。
1、加大行业扶贫力度。积极研究保障项目用地措施,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优先向扶贫攻坚项目倾斜,盘活挖潜用地优先用于扶贫攻坚项目,重点保障贫困镇(办)、村居基础设施和脱贫致富项目用地,为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用地保障。配合发展改革、财政、扶贫等部门,积极运用增减挂钩政策,整合政策、资金、资源,有效推进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需要,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贫困镇(办)、村居开展增减挂钩的,节余指标在县区和全市范围内流转使用,积极引导节余指标合理流转,尽快实现增减挂钩收益,为贫困村居脱贫致富提供增减挂钩政策支持。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根据当地群众的实际生产需求进行工程布置,最大化满足贫困村的农业生产需求。
2、实行机关干部联系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扶贫开发“五个一、三个一”帮包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53名机关干部与镇9村53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并开展了“遍访核查”专项行动,制定方案对“遍访核查”成果进行问题排查整改。局党组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经常把扶贫工作列入党组议事日程,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各项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细化干部帮包户的具体任务,提出扶贫工作的各项要求,保证扶贫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一是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在入户走访、核实贫困户收支情况、摸清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全体帮包责任人认真完善贫困户档案资料,本着“一户一策”的原则,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二是及时入户走访,积极开展帮扶“讲策解难”活动。今年来扶贫帮包责任人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每季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贫困户入户走访工作。三是及时完善贫困户档案资料,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和镇扶贫办对接,配合做好贫困户信息动态调整工作和贫困户资料相关完善工作。
3、做好选派“第一书记”帮包扶贫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县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要求,2016年以来,共选派3名第一书记赴镇郭家梨行村、清河镇楼子孙村、淄角镇沙窝翟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抓党建引领,促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实现摘帽脱贫,有效的促进了贫困村社会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
4、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帮包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目标,分别对皂户李镇淄角镇鞠家村。局党组对帮扶工作非常重视,召开党组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成立工作组,先后多次到镇、村对接,实地查看,研究分析具体困难和问题,制定措施,主动参与帮扶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有关问题,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发挥部门优势,认真做好帮扶工作,为帮扶村办实事、办好事,也存在深入帮扶村实地调查研究不够、在指导村民脱贫措施方面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将进一步探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指导村民结合实际发展生产,使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使帮扶工作更加深入。
1、加强政策学习。继续学习贯彻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全面认识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挑战,进一步深化拓展新常态下对脱贫攻坚的新认识、新理念、新举措、新作风。
2、继续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工作纳入全局年度重点工作议程,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并力求扶贫成效。
3、强化服务意识,在用地保障、土地登记等方面,全力为我县扶贫项目及扶贫村提供优质服务,推进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脱困。
4、督促帮包干部继续深入帮扶村、户,认真开展调研,摸清村情、户情,了解贫困户发展意愿,有针对性的制定短期增收与长期致富相结合的帮扶计划,科学制定帮扶措施。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及政策宣传,努力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挖掘贫困户自身发展潜力,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积极引导贫困户自主脱贫。
5、继续为扶贫联系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三、下一步工作
将深入总结2016年以来扶贫攻坚经验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在县委县政府和扶贫办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紧盯问题,持续用力,做好下一步脱贫攻坚工作。
(一)强化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的整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以落实精准到户到人的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齐短板为突破口,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抓好常态化推进,把前段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固化下来。
(二)发挥行业优势,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将继续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工作部署,发挥自然资源行业优势,持续发力,使扶贫整合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同时,加大对贫困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的用地支持力度,专人组织报批,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下,实行建设用地应保尽保,优先报批。
(三)继续加强结对帮扶管理
继续加强结对帮扶管理。同时,局党组将从群众满意度和知晓度等方面加大对结对帮扶的督查,不断促进结对帮扶工作成效,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知晓度。
(四)落实扶贫政策,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积极发挥部门优势,根据贫困村现有基础条件,统筹各类资源帮助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聚合全局力量,针对各贫困村的棘手难题,分类施策,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第6篇:帮扶困难群体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会;扶贫帮困;机制;策略;研究
近年来,企业工会在开展扶贫帮困、落实“送温暖”工程等工作上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绩。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积极协助党政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问题,是工会组织落实四个全面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会组织大力加强维权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导致低收入阶层和特困职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倘若仅仅依靠工会帮扶工作,使帮扶工作停留于“节日慰问型”阶段,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使帮扶工作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此工会帮扶工作应在主动帮助职工群众脱困上着力,由节日慰问型向长效机制型转变,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有效化、制度化。从客观来看,困难职工是企业在改制、发展、转型升级时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他们面临着就医、住房、养老、子女上学等各种生活上的困难,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收入不高,经济困难,但又不具备城市低保户申报条件的贫困临界线边缘户,生活保障出现了真空。对此,工会组织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完善帮扶体系。
一、工会扶贫帮困机制构建的重要性
(一)工会进行扶贫帮困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工会作为群众团体,是联系党和职工群众的纽带。同时,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心声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状况,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二)工会进行扶贫帮困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覆盖面不广、基金统筹层次较低、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立法进程相对滞后、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等多方面缺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现有社会保障体制只能满足一些极贫困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还不能兼顾到那些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上一点或因病致贫的家庭等其他生活困难人群。虽然工会的社会帮扶不是社会救济的重点部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会资助人群、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其作用也日益重要,对困难人群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工会组织进行扶贫帮困是维护职工队伍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广大职工群众也从中受益,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很多。但也不排除那些因病至贫、因学至贫等原因造成的生活十分困难的群体,这是我们工会关注的重点。努力帮助生活中遇到困难的职工群众度过难关,也关系到职工队伍的团结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工会组织在党领导下,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也是在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建立工会扶贫帮困机制的建议
(一)积极为困难职工谋求自身发展提供帮助
将帮扶工作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坚持组织困难职工开展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困难职工掌握技能,促进困难职工的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其贫困问题。另外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配合党政,利用摸底、走访机会,做好困难职工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树立信心,鼓励并引导困难职工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困境,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彻底摆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贫困,实现企业工会组织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的目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依靠、利用、整合社会资源
企业扶贫帮困工作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更是摆在企业发展、转型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关爱,关系到企业持续发展的和谐与稳定。在企业开展困难帮扶工作,要充分依靠、利用、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地方政府就业中心、民政部门的惠民政策,结合企业及困难职工家庭的实际情况,逐步将企业困难帮扶工作与社会保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对困难职工群体进行帮扶,充分发挥工会桥梁、纽带的作用,形成企业长效帮扶工作机制。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帮扶工作机制建立特困职工跟踪制度
针对特别困难的职工家庭进行帮扶跟踪,及时掌握其家庭情况、解困需求,在不同时期,对其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帮扶救助,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健全困难职工帮扶管理中心,充分利用帮扶系统对困难职工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困难职工信息档案,根据困难程度将困难职工进行分类,定期对帮扶系统困难职工档案进行清理,做到发现一户,归档一户,脱困一户,注销一户,并实行帮扶责任制,把帮扶工作做细、做实。
总之,“扶贫帮困机制”是各级工会组织实施“送温暖工程”,帮扶困难职工的有效载体。是由各级工会牵头向困难职工提供的救助、援助和服务的公益性事务。扶贫帮困机制做到职工困有所济,病有所医,学有所助,权有所维。促进工会职工之家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一中心工作。用好扶贫帮困机制,为职工解难,为困难职工打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维权平台,让全社会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大家庭。
三、结语
从根本上帮助困难职工群众摆脱困境,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工会组织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更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在企业困难帮扶工作机制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努力摆脱以往形成的帮扶工作的观念定势和思维惯性,在企业实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提高帮扶工作的实效性,以科学务实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势,创新帮扶载体,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创出具有科学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的帮扶工作新局面。希望本文所探讨的内容能对工会扶贫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碧娅.在帮扶工作中彰显工会作用浅议[J].工会理论研究,2011(01).
第7篇:帮扶困难群体工作总结范文
一、我区困难职工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职工总数33724人,困难职工(人均280元以下)总数3456人,约占职工总数10%。其中:特困职工(人均245元以下)1058人。特困职工中按年龄结构分类:男50岁以下612人,50岁以上140人,女40岁以上196人,40岁以下110人。按文化结构分,初中以下692人,高中345人,大专以上21人。
从本次调查的困难职工群体来看,其形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所致。
困难职工所属企业绝大部分是停产或半停产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制和并轨工作的进行,职工同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在这些困难职工中,只有少数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重新上岗,而绝大多数职工处于非稳定的灵活就业状态。相当一部分困难职工的就业还没有着落点,并且大都是“4050”人员。一家人在同一个企业的比较多,加之企业收入比较低,工资发放又不及时。
(二)因下岗失业所致。
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入来源中断,导致生活困难。还有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三)因子女上学所致。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较低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对于他们本身来说负担太沉重。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来了学费,家里也就一贫如洗。
(四)因单亲收入低所致。
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这也是导致困难职工贫困的原因。
(五)困患大病所致。
部分职工自己或家人患病,成为沉重的负担。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不用说下岗职工,就是有稳定收入的职工也难以承受。患伤风感冒之类,到医院也需要数百元治疗费,如果是大病、重病,尤其是癌症,其治疗费用对于职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调查结果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者在困难职工群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并还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二、我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主要做法
道里区委,区政府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策帮扶,资金帮扶,就业帮扶力度。区总工会自开展扶贫济困工作以来,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把扶贫济困工作,作为民心工程,为困难职工办了许多好事和实事,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区总工会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提高对帮扶特困职工工作的认识,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将帮扶工作贯穿全局,并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提出了帮扶工作的思路。成立了以区总主要领导为组长,区总班子为副组长的帮扶领导机构,强化了机制建设和组织领导。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专人负责,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加强管理,有的放矢,建立档案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对特困职工的情况了如指掌,开展了全覆盖的调查摸底,对全区特困职工的自然情况、家庭人口、经济来源、困难状况及家庭人口构成、经济收入、就业意向、劳动技能、子女就业、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困难原因及困难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登记,摸清底数,建立健全了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了对特困职工的动态管理,做到了“一人一底一策”,实现了掌握动态指数最新,掌握困难情况最新的目的。
(三)强化指导,搭建平台,建立就业救助机制。
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因此工会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一是集中帮助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重新上岗。4月11日,区工会在抚顺街举办了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援助五项行动,暨岗位援助,就业培训,创业指导,困难帮扶,维权服务。开展了岗位援助暨招聘大集,有105个单位提供近1000多个岗位,近85%达成协议。二是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举办职业培训班,制定培训计划,面对下岗、失业职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三是利用职介拓展再就业。完善职介组织,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及时、快捷、高效的服务。四是开展“共同约定行动”,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区总于3月3日举行了“共同约定行动”推进大会,企业代表表态,力求企业不减员、不减薪,签定了责任状和约定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走访慰问,雪中送炭,建立常年的送温暖机制。
积极做好走访慰问工作,每逢春节、元旦、“五一”、“十一”、中秋节五大节日,区工会都要走访困难职工,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为有特困证职工送去大米、豆油等慰问品。去年春节,区工会投入10万元,为947名特困职工,51名农民工,40名困难劳模送去价值每人200元的生活用品。
(五)金秋助学,资助寒子,建立就学救助机制。
针对特困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帮助特困职工子女圆大学梦想,区工会广泛开展“金秋助学活动”,通过企业赞助,工会资助,使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的学费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充分感受到工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连续3年,我们和联强,宝宇、大东等公司为70多名考上大学的特困子女解决学费,有的连续资助到学生毕业。工会与企业老总直接深入到特困职工家,送去助学金。哈报以“我们学费有着落”给予报道。
(六)整合资源,减免药费,建立医疗救助机制。
部分街道整合社区资源,解决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与驻街医疗机构为贫困家庭办理就医卡,为困难职工就医提供了有效地帮扶,在求医问药予以优惠。区工会与哈市第十医院、建国药店建立特困职工就医卡。在困难职工中开展了肿瘤、尿毒症、心脏病等重大疾病的调查摸底,进行一次性补助。
(七)领导带头,结成对子,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
按照“一帮一”帮扶的要求,区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帮扶,起到了表率作用。总工会多次举行帮扶困难职工捐款活动,到困难职工家中,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项目,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在春节期间,区五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困难职工家庭,问寒问暖,极大地促进了帮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区第二轮“一帮一”工作通过市“一帮一”办验收。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区93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的对子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在帮扶工作中,有些单位的领导认识不到位,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出现工作力度不大,缺乏有效帮扶手段,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帮扶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协调不到位。
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不是工会一家的事,需要加强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建立起互相配合的有效机制。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与扶贫救助。
(三)宣传不到位。
在帮扶优惠政策的宣传上存在漏洞。许多企业和职工在谈到帮扶优惠政策时,都表示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一些但不清楚具体内容,当然就无法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了。
(四)资金不到位
资金匮乏造成落实力度不够,帮扶工作后劲不足,形成了帮扶工作的瓶颈。有些优惠政策的落实要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撑,才能建立起长效机制。
四、思考与建议
帮扶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周期长,所需资金多等特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需要法规完善配套。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要认识到困难职工群体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委和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帮扶困难职工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将帮扶工作实效纳入干部考评主要内容,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二)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就业是解困的根本途径。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首要的目标,落实好已经制定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要帮助困难职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切实落实劳动、财政、税务、工商和金融信贷方面优惠政策。要加大督查落实政策的力度。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就业,通过多种就业渠道,保证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应对困难职工群体辅之以必要保险政策和特殊照顾。要多渠道筹集就业基金,要动员社会捐助,地方财政要保证支出一定比例的就业基金。把保障劳动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凡拖欠职工工资、保险金和集资款的应当限期清偿。对患重大疾病(癌症、白血病等疑难病症)的特困职工,国家和社会要多承担医疗费。
(四)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
帮扶工作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仅仅单纯依靠单方面的力量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工会不能大包大揽,工会也不能代替党委政府做帮扶工作,工会做些辅助的解困工作。建议第三轮“一帮一”活动以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结对子帮扶困难职工。
(五)进一步发挥社区的作用。
要加强社区建设,要多渠道筹集解困基金,拓宽救助渠道,在“低保”的基础上完善社区综合保障制度,社区要尽快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集就业介绍、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社会保障于一体,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快速、高效、方便的解困服务。
第8篇:帮扶困难群体工作总结范文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会议,对全区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刚才,××同志宣读了《在全区进一步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的实施方案》,希望各单位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速度加快、企业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部分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效益下降,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致使一些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一些职工下岗失业,生活出现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十分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区委、区政府也把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作为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为解决困难职工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了很大的力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目前情况看,全区仍有部分职工生活上存在诸多的困难需要解决,帮扶任务仍很艰巨。
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广泛深入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对此,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高度重视,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上来,充分认识进一步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的重大意义。
首先,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好生活问题,逐步缩小社会各阶层收入和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其次,广泛深入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是牢固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连职工群众最基本的生活困难都长期解决不了,就谈不上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破坏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丧失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第三,从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大局讲,广大职工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都有赖于职工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如果在改革中对利益关系处理不当,不能很好地解决困难职工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其对改革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消极抵触情绪,激化矛盾,影响社会大局的稳定。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好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作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一项十分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二、扎扎实实抓好帮扶困难职工的各项工作
全区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抱着对困难职工的满腔热情,迅速行动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人心,形成帮扶困难职工的新热潮,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帮扶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心坎上。:
首先,帮扶工作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帮助困难职工解决面临的最紧迫的生活问题,解除衣食之忧。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行动,动员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内的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献爱心,送温暖。二是抓政策保障,特别是抓好“三条保障线”、“两个确保”工作,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解决困难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改革、职工福利、子女上学等方面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职工的关心。三是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及时为他们提供培训、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增强自身脱贫解困的能力。四是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困难职工的思想工作。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解矛盾,疏导思想,理顺情绪,使他们正确认识眼前的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理解改革,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从而确保广大困难职工思想情绪稳定,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五是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帮扶形式和采取更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保证帮扶成效。帮扶的四种主要形式,我们已经在《实施方案》中进行了明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必须保证落实到位。同时,大家还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和积极探索更有利于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帮扶效果。帮扶活动是一次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登门入户,与困难职工坦诚交流、沟通感情,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情况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必须建立和完善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长期抓下去。把建立政府的社会保障机制与社会的帮扶机制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加大财政投入与动员社会广泛捐助紧密结合起来;把集中帮扶与日常帮扶紧密结合起来;把做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帮扶活动与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困难职工,热心参与互助事业的持久有效的保障体系。要使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还必须树立长远观点。从根本上讲,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职工的整体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从而彻底摆脱困境;只有经济发展了,困难职工的各种社会保障问题才有条件解决得更好;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进一步提高下岗职工的基本素质,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所以,我们的各经济职能部门,要大力发展经济,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抓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生活上面临的各种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对帮扶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必须把帮扶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帮扶困难职工,不是哪个单位自己的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帮助困难职工尽快走出困境。
(二)在组织领导上,区帮扶困难职工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帮扶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各单位要切实把帮扶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本单位和辖区帮扶活动的开展。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
第9篇:帮扶困难群体工作总结范文
一、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最近,我们组成专门的调研组,下到九龙乡、大塘乡、峡山林场等单位,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全县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据调查,我县共有农村困难党员336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2.4%,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3.1%。这些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1、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党龄偏大的多。困难党员年龄较大的占大多数,“十个党员九颗牙”现象普遍。这部分党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下643名,占19.1%,60至70岁1390名,占41.3%,70岁以上的1332名,占39.6%。同时,这些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大多数也具有较长的党龄,其中党龄在20年以上的占困难党员总数的83%。
2、从文化结构来看,文化水平偏低的多。据调查,农村困难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31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8人。他们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相关生产技术,致富本领不强,生活困难。
3、从组成结构来看,党员无职的偏多。据调查,当前农村困难党员结构较单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过去曾担任过村组干部现已退下来的无职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42%;二是参军入伍退役后“解甲归田”的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18%;三是普通党员占总数比例的38%。
4、从日常生活收支结构来看,经济收入偏低的多。据调查,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困难党员2142人,无任何收入的困难党员1223人。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顾、或靠亲戚朋友接济、或靠政府救济,其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普遍恶劣,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状态。当前,农村家庭的各项开支还是很多的,除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有子女上学寻医问药等费用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无疑雪上加霜。
二、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党员生活困难
出现农村困难党员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既有农村困难党员自身年龄偏大、身体病残、水平较低、思想落后和致富能力不强等个人因素外,通过调研和分析,也有当前帮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更深次的社会因素。
从党员个人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因“病”致贫。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调查中,80%以上的困难党员自已或家人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难。三塘乡榨下村50周年老党员李某长期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贫困。二是因“养”致贫。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调研中,近40%的困难党员子女外出打工或没有与子女一同生活,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通常是一年几百元钱或几百斤稻谷,有的干脆不给,基本依靠自给,生活贫困。杨埠乡紫店村困难党员田某,年龄大,子女不赡养,生活困难。三是因“脑”致贫。由于水平低,少数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致富,精神空虚,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党员的先进性。九龙乡新圳村困难老党员乐某是退伍军人,只有初小文化,因家人生病、生活贫困,思想空虚,在家人的鼓动下信仰宗教,导致生活贫困。四是因“能”致贫。通过调研,绝大多数的农村困难党员,家庭收入不高,创新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弱导致贫困。许多党员从村干部岗位下来以后,无一技之长,不愿外出打工,变成“留守党员”,导致贫困。枫港乡付家弄村困难党员陈某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以来,因“习惯当干部”,在家精耕细种的技术不高,又无力“外出淘金”,生活困难。
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角度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在构建过程中暴露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是导致农村党员困难的重要深层次原因。
1、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认识不深。通过调查,有些单位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些力能所及的帮扶工作,但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对此项工作仍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三不”:一是部分单位和个人认识不清,认为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事,与政府和自己无关,并对参与帮扶救助工作不够关心。二是小部分基层干部态度不端正,认为困难党员是负担,以施舍的心态对待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不愿意深入到基层与他们直接接触和交流。三是部分困难党员自强自立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来摆脱贫困的信心;还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党员“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调研中,在选择“上级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帮扶”时,有35%的困难党员选择了前者。
2、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目前我县虽然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目前,我县属国家贫困县,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不高,社会再分配的财力和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乡镇也无财力投入到扶助党员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去,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无水小河干”,致使党员收入不高、生活贫困落后。比如在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对花费了高额医药费的,按标准只能救助10%或20%,而最高限额只能控制在4000元之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大病”问题。对困难党员帮扶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而缺乏一定的财力投入。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党内帮扶的多、社会帮扶的少。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低保政策,我县于今年8月份全部署和推开了农村低保工作,民政部门也对困难户纳入保障体系,但困难党员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份内的事”的比较多,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党内工作经费,如党费等。调研中,有些困难党员在向民政部门或乡镇政府申请社会救助时,有的被“到组织部门下发走访慰问资金时解决一些”或“向组织部要去”的“婉言”劝回。三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好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组织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3、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实。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目前,帮扶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的对象确定难。有的地方台帐不齐全,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进行分类,对困难党员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致使在确定帮扶对象时,“拍脑袋”决议现象存在。调查中,在问及“困难党员如何确定时”,有30%的人认为“村干部说了算”,50%的人“不知道”,仅有20%的承认是“张榜公布”。同时对困难党员台帐也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及时更新,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好党内帮扶活动,比如,根据本地实际,在党员中开展“三培两带”、“双带”等活动,提高群众致富本领。但有的村党支部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很好的开展,致使党员致富本领不高。同时,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帮扶方面,发展党员不力。有些地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格,标准不高,对党员的结构素质和致富本领不太重视,盲目发展了一些脱贫、致富潜能不大的党员。三是帮扶的效果显现难。有些村党支部长期不过组织生活,除了上级走访慰问时送一点慰问金外,对困难党员政治上关心不够。大多数单位在对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时,仅靠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党员的具体困难,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甚至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靠、越靠越穷。
三、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新思路
建立健全农村困难党员相应的帮扶机制是解决农村困难党员特别是老年困难党员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非常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党的一贯要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关爱帮扶困难党员,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在新时期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党要更加重视关爱帮扶党内的困难群体。十六大之后,党中央决定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条例》要求,“对于确有实际困难的党员,其所在基层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可以给予适当帮助并鼓励党员之间开展互助”。因此,我们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党内“弱势群体”的存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党内帮扶机制,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党内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党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当前,部分地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低收入农村党员脱贫越来越难,致使我们党内已经存在了一个占有相当数量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思想状态,生存、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现状,将影响党的威信,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不下决心加以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关注关爱农村党员弱势群体是关键,更是增进党内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三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共产党员先进性,指的是党员个体和党员群体在社会的各方面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标志的行为特征。党员先进性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外,还会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带领群众致富。当前,一些贫困党员自身难以发展,没有体现先进性的基础。建立“党内帮扶制度”,体现党组织关爱党员,可以使党员有“家”的感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内在动力,体现先进性。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思想、生活、事业上主动关心、关爱、关注困难党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一是界定帮扶标准。要按照我县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三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党员计算机信息建库工作,建立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3、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加大物质投入,使困难党员帮扶投入“水涨船高”。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农村“三级联创”、“党员小康示范户”、“百姓创家业”、“三培两带”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群众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周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子女不赡养和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村级基层组织要大力开展“星级农户”、“模范乡邻”等评比活动,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免除相关的杂费,确保学生正常上学,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4、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一是思想上引导。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开思想疙瘩,对信教党员要重点进行思想帮扶,使其早日回到党组织怀抱,并鼓励士气,振作精神,重新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政治上引导。要不断完善“”等党内制度,村党支部要经常召开党员干部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困难党员的荣誉感。要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要继续完善50周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誉证书发放工作,充分激发老党员的政治荣誉感。三是源头上引导。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在农村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使党员发展向35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并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倾斜,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