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在论文中怎么标注如下:
首先,把光标移到作者名称的后面在工具栏选取“引用”——插入“尾注”,这样作者名称后面和页面下方就会出现小标。再打开脚注对话框点击“符号”,选择“*”或者要求的其他符号单击“确定”。最后在页面下方的尾注中输入通讯作者的信息即可。
拓展知识:
1、论文通讯作者的概念
论文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是经常被混淆的两个概念,有一个简单的区分如下。
1)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发表等的经费、设计、论文的书写和把关,同时是文章的联系人。其最重要的职责是承担文章可靠性的责任,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负责一切联络工作。
2)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在论文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的,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论文初稿的撰写人。
3)一般期刊会对通讯作者有标注要求,比如通信作者名字的右上角带“*”,然后会在文章的末尾位置用脚注进行标注说明,或者是直接在通讯作者名字的右上方用小字号标注“通讯作者”。
我们在写作时,将光标移到在通讯作者姓名后面,在菜单栏点击插入,而后点击引用、脚注和尾注,按照要求标注相关符号和信息即可。所以在一篇文章中,通讯作者和其它作者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2、通讯作者是文章最重要的作者
1)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的一切联络工作一般由通讯作者负责。通讯作者应该是论文对外责任的承担者。
2)通讯作者往往指科研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加不加通讯作者应根据需要而定。
3)现在国内很多地方也改革了,很是看重通讯作者的,如果是自己很有分量的文章不要随便将别人作为通讯作者。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
3、通讯作者的署名位置
1)通讯作者放在论文署名的最后。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也比较合理——因为通讯作者的地位已经说明了一切。
2)通讯作者放在论文署名的中间。这种情况也不少,署名顺序是按照作者贡献大小排列的,自己的所有论文都是这样署名的,说实话,多数这种情况下的署名。
3)通讯作者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即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这种情况在综述论文中比较普遍,多数综述文章的第一作者同时也是通讯作者。
论文查重是以连续出现13个字符以上相同为标准来判定论文重复率。如果抄袭了他人论文中的句子或者段落,paperfree论文查重系统在对其进行检测时,就会识别出重复部分,并计算到论文的总重复率之中。建议大家在写作论文时不可出现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防止因为出现过多重复部分从而使论文总重复率上升。
我国24岁天才少年曹原与其导师一天之内连发两篇《Nature》,介绍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导师共同为文章通讯作者。在第二篇论文中曹原和其他两位作者并列为第一作者。
在学术圈中,第一作者被认为是对论文做出绝对贡献的人,而通讯作者通常是由教授等课题组长担任,是论文的主要创意贡献者之一。
其实,这并不是曹原第一次获得国际关注,事实上早在2018年3月6日,当时只有21岁的草原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天之内连发了两篇《Nature》论文,论文发表之后立即引起整个物理学界的反响,一些报道称其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这里多说一下,一般论文很难登上《nature》,有些科学家一辈子也只能登上1-2篇,而曹原可以在同一天登上两篇,可想而知他的理论有多么重要。
在2018年被英国《自然》周刊评为: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而当时还是学生的曹原位列榜首。
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诺贝尔奖颁给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虽然国内国外对曹原的研究赞誉如潮,但还是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是中国人曹原的科研论文,非要去英文期刊发表文章?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有含金量,我们可以透过这个问题,了解一下为什么中国人的论文,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为荣。
论文的发表
其实科学家做研究,也需要像明星一样吆喝自己的成果,只不过明星面对的是普通观众,而科学家面向的是其他科学家。
科学家主要研究的工作,都是创新性工作,然而他们研究的成果究竟对不对呢?其实并不能只有作者一个人说了算,比如:我说我研究了一个超导体,那么我把我的研究交给同行审阅的时候,同行通过我的论文来指出我的错误,从而否定我的理论。
当我交给同行审阅时,并不是一个个直接去找同行,而是发表在相应的期刊上,让同样订阅该期刊的同行看到。
但是期刊这么多,我该如何选择要投稿的期刊呢?这里有几个重要标准:相关领域的期刊;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冷门的期刊,该期刊可能只有100人订阅,那就说明我的文章发表在这个期刊上很难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热门的期刊,该期刊会受到全世界大多数科学家的关注,那就说明我的文章能够引起同行热议。
但是,热门期刊并不会随便收录我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该期刊每次可以收录的文章有限,另一方面是该期刊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会对论文进行筛选。一般创新度不够、实验数据造假、论文与其他重复性较高等文章都会被筛选掉。
但如果通过了这个阶段,也不会被立即发表,杂志的编辑还会提出修改意见,以及调整内容等进行修改,审核等,在此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文章被筛选掉。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从投稿到最终发表需要3-12个月,当然如果研究的内容非常热门或者成果特别巨大,那么可能只需很短的时间就会被发表出来。
中文研究为什么要发表在英语期刊?
中文研究之所以要选择在英语期刊发表,其实就是因为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评价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看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是IF(年份)=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
比如:如果该期刊最近两年发表了100篇文章,一共被引用了200次,那么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2。
从这里你看出来了,影响因子越高的文章,代表着被同行认同率越高,而影响因子每年都会更新一次.
从2019年影响因子我们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期刊都是英文期刊,比如:《nature》的影响因子是40.137,排名第13。
而中文期刊《cell research》在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为17.848,是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但影响力远不如《nature》。(多说一句,有些中文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力也比较大,具体要看期刊的领域)
也就是说,中文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如英文期刊,如果作者发表在中文期刊上,那么该作者的文章只能引起中文圈内的科学家关注,无法获得国际的关注,以至于该作者的成果无法被大众所熟知。这非常不利于科学交流,也不利于我国的科学发展。
总结
其实最开始最受欢迎的国际期刊并不是英文期刊,而是德语,这是因为当时德语有很多顶级科学家,但随着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科学水平大幅提升,以至于目前主流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是因为只有受关注较高的期刊,才能获得更多更专业的同行审阅,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获得足够的关注。
“零点猜想”,是20世纪初提出的关于点集理论的著名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在提出并在国际数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Landau-Siegel猜想被认为是数学领域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至今仍未被攻克的重要数学难题之一。《自然》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名为《Downtown Whole Is More Things in Memory》文章,总结了这篇论文对一些领域重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益唐和他的同事们在美国数学会(CVSI)杂志发表论文。论文从构造函数说起,对数论核心领域里最重要的数学难题之一的Landau-Siegel零点猜想进行了一个系统性证明,这是首次系统性地对这一重要几何问题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证明,并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数学期刊《Journal of Analysis》上。
国家自然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益唐教授和他课题组共同完成的“低维几何中的黎曼积分”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奖项是对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的活动。
奥利弗·马修斯在间担任剑桥大学理学院讲师。他利用黎曼空间的不连续空间(VRL)建立了李群论猜想,证明了该猜想中所有可能的零点。在这篇论文中,马修斯通过对 VRL函数图中任意一个点(1和2)进行精确的操作,发现了它们的零点被证明存在。这一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点集理论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零点,而且只有一个会在其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