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放射科医学杂志

2023-11-06 18: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放射科医学杂志

以下这几个省级期刊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发布

1.四川精神卫生杂志

《四川精神卫生》(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办。本刊旨在立足我省精神医学研究的特点和科技实力,向全国交流精神医学经验和成果,力求内容和质量达到国内外水平,以临床实用性为重点,更新我省精神卫生工作者的知识,提高精神疾病的预防水平,为我省人民保健事业服务。

四川精神卫生优化编辑委员会、审查团队结构,期待临床和科研人员参加本刊审查专家、青年审查人才队伍和编辑委员会,共同推进精神医学事业的发展。目前,杂志汇集了一些全国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着名专家,对论文进行了审查和指导。

2.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广西卫生厅主管、广西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办、同济大学微创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微创医院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专业医学学术期刊。微创理论研究、微创基础医学、微创手术、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介入技术、显微外科(骨科、口腔科、眼科等)、微创美容、针灸、物能技术(介入超声波、介入x线/CT、x刀、γ刀、射频消融术等)、微创设备和器械等相关论文,欢迎内科、外科、妇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针灸科、麻醉科、神经外科、肿瘤外科、放射科、化疗科、放射治疗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超声科、整形美容科等微创医学工作者写的论文、临床研究、经验、交流文件、微创医学报告、各类医疗本刊发表的论文是晋升职务、科研审查、成果鉴定和业绩审查的有效依据。本刊根据读者至上的精神,在短时间内审查原稿,安排发行。

3.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的前身是创刊于1973年的《海南卫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基础。该刊是海南省卫生厅主管、海南省医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遵守国家有关科技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以面临床、面向基层、突出实用性为宗旨,和、丰富、栏目多样化为特点。传播医学信息,交流学术思想,探讨医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介绍防治工作中的经验,注重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以临床推广为主,提升为辅,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国外,为发展我国医学事业,保护人民健康服务。

省级期刊,没有特别容易发表的,除非是假刊。当然,这个也是相对的,如果你自己论文本身质量比较高,所以对于你来说,哪个省级期刊也比较容易,但是你既然这么提问,那么你的论文质量应该不高,所以也就别想容易发表的事,更别提免费发表的事,因为收费发表的,都未必通过呢。你要是实在想快速发表,那么你可以找淘淘论文网这种机构帮忙发表,可以协助你修改并发表,速度就快一些,周期也短一些,当然费用也贵一些。

王云华出生于哪里


王云华
王云华,男,1962年月12月出生。湖南双峰县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含普通放射科、CT中心、MRI室、介入导管室与介入病房)医疗主任,放射医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另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王云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王云华。
中文名:王云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双峰县
出生日期:1962年月12月
职业:放射医学教研室副主任
主要成就:现任云南省儿科学会会员、云南省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协会会员。等
代表作品:主编《农牧团场走向市场的抉择》、《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
性别:男
成就及荣誉
中华放射学会心胸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会数字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学组全国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湖南省医师协会理事、湖南省医学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呼吸学组组长、湖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委员、《临床放射学杂志》《医学临床研究》等多种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南省政府采购办专家组专家、湖南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等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胸部(心肺)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尤其在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方面有较深造旨,在国内有较好的知名度。先后主持与参与了近40项科学研究课题,在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省科技计划项目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省卫生厅重点科研项目二项。获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与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发表科研论著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著50余篇),主编专著《现代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参编专著9本与《医学影像学》双语教材1本。王云华1955年11月生,河南人。大学文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主要学术成果:著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切改革,发展与稳定纵论》;主编《农牧团场走向市场的抉择》、《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战斗力。凝聚力》等书。在省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多次获奖.其中《发展庭院经济的思考》编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农场青年有业不就原因分析及其对策》获新疆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对再造兵团辉煌的思考》获兵团“八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兼任新疆农垦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兵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王云华,1950年5月生,昆明人,1976年毕业于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1987年昆明医学院研究生班儿科专业毕业,1976年分配到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1994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及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儿童保健高级讲习班和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学习班,多次出席全国和全省性的儿童预防保健、优生优育学术会议,曾参加上海98,国际儿童铅中毒防治研讨会并交流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儿童生长发育、心理发育及其影响因素、佝偻病儿童微量元素研究、传染病疫情分析、儿童铅中毒防治及对生长发育影响等方面。曾获云南省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学术优秀论文奖,昆明医学院科研论文奖等。现任云南省儿科学会会员、云南省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协会会员、云南省微量元素研究会理事。

叶茂奎主要经历


叶茂奎
叶茂奎—放射科专家长期在临床教学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影像诊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有扎实的阅片功底,读片认证准确。
中文名:叶茂奎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45年8月
职业:主任医师,教授
毕业院校:中国医科大学
代表作品:《骨关节疾病诊断学》
简介
男,1945年8月生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六年制医疗系,1976年开始从事影像诊断,现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学院放射科从事放射影像诊断工作;1981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骨关节系统影像学诊断;1996年参加中国医科大学何安光教授主持的早期肺癌九五攻关协作组,参加并完成早期肺癌的X线普查、独立完成早期肺癌的X线检测流程的制定。2000年参与中国医科大学吴振华教授主编的《骨关节疾病诊断学》编辑工作。现被聘于辽宁省沈阳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聘期:2006年—2010年)。
专业特长
1981年以后开始侧重于骨关节系统的诊断及研究,并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历年本科班、七年制班及全国进修班的骨关节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主讲教授。曾多次在我省不同层次影像研讨会上对有关各系统作专题讲座。此外,对各系统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所见,病理基础及与相关的临床知识能系统阐述,对较疑难的骨发育异常,各种代谢性骨病,特别是各种较疑难的良恶性骨肿瘤也能做出较为正确的诊断,对于CT、MRI的临床诊断及研究,在我省有一定影响,是辽宁省沈阳市著名的医学影像学专家之一。在日常工作中深受学生、下级医生及进修医生的信赖和尊敬。
主要论文
1、《颌骨外骨化性纤维瘤31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1986,5:42、《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室出血》中华医学杂志1985,65:123、《脑叶出血》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6,19:14、《慢性隐匿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中华实用内科杂志1988,8:125、《30例滑膜肉瘤临床X线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9:26、《尖头多指并指畸形附一个家族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117:67、《胸部厌氧菌感染的X线表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1,17:88、《30例喉癌的CT分析(兼与部分病理大切片的对照)》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19、《多发性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010、《腰椎间盘的真空现象(附22例CT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11、《颔骨造釉细胞瘤的X线表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1,30:12、《小网膜囊病变的X线表现(附10例报告)》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1,30:413、皮质旁骨肉瘤伴肺转移3例报告辽宁医学杂志14、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及信号的病理基础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第二作者)15、泪腺肿瘤的螺旋CT表现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第二作者)

医学影像技术毕业论文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影像检查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未来初探 》

摘要: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 方法 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现状;未来;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83(2012)04-014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装置、磁共振成像所组成的医学影像学家族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医院现在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及医院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展望综述如下。

1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射线(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对人类作了重大贡献。1971年亨氏菲尔德发明了CT,将传统的X线的直接成像转变为间接成像,从而奠定了现在影像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MRI、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近期出现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医学影像学在显示形态学状态之外,还能完成组织器官功能检查,并最终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成分和代谢变化。

2 医学影像学现状

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用的x线透视检查的应用逐年减少, 大型医院或者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已逐步取消透视, 而代之 以x线摄影检查, 且以DR检查占主导地位。传统 X线造影检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线脊髓造影检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结合光学内镜逐步取代 X线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和胆道造影等检查;然后是 DSA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随设备的逐步普及,CT已经成为临床(尤其急诊)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具有无创伤、 无射线辐射危 害,成像参数多、获得的信息量大,软组织对比度最佳等显著优点,是最活跃的影像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很多重要疾病的确证诊断方法。超声以其设备普及、价格低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可在病床旁边实施和便于复查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技术。以早年的CT为起点,CT、MRI等设备开始提供横断层面影像。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今天已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述的信息“重组”(reformation)为三维的、分别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举例说,一个重度创伤的病人可能会有骨折、颅脑损伤、内脏损伤、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今天,只需用CT从头到脚在数十秒钟内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症处理,而放射科医师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别显示出骨骼、颅脑、内脏、血管等结构与病变,并给急症医师提供“直观的”兴趣结构的三维的、彩色仿真的诊断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超越了大体解剖学的可视能力,达到了即使在手术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 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临床普及应用。虽然目前MSCT主要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导致彼此设备的差异巨大,但是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CT机的构造(包括发生器、X线球管的结构和数量、探测器种类和排数等) 将发生实质性变改, 也许球管和探测器的旋转速度更快,使MSCT的时间分辨力突破50 ms大关,使心脏得到真正的“冻结”,而探测器材质的改进能显著提高MSCT的空间分辨力。 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也在不断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及时、 准确,治疗效果更佳。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 由影像导航 系统直接引导外科手术入路、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在术中直接应用MRI对病灶切除范围进行现场评价会逐渐普及应用。在影像学网络化的基础上,医学图像处理将成为常规,而服务器软件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同时后处理,并使图像后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伴随远程影像学的普及和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为快捷,图像更加清楚,影像学科医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诊断 报告 。

分子成像是医学影像学的 热点 研究方向之一,伴随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会有多种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问世,这些新型对比剂能显示特定基因表达、 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真正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开发疗效监测对比剂(或称分子探针),以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除PET外, 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能直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监测疗效,在活体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治疗 的机制和效果,以利于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将得到持续改进,并开发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学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还将导致影像学科内部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物理师、数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占影像科室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针对某种重大疾病可以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学医生的新型科室。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贺延莉,王亚蓉,殷茜,等.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中国医学 教育 技术,2011,25(6):657-659

[2] 刘卫宾,韩冬.浅析普通X射线摄影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15-115

[3] 蒋震,沈钧康,宦坚,等.医学影像学研究生读书报告的方法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5] 王安明,史跃,赵汉青,等.格式塔理论在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10):67-68

[6] 江传海,余梁,胡正宇.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1,32(10):1778-1779

《 数字图象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

【摘要】医学影象技术从7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投入使用。对医学影像诊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在客观上促使各种成像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竞相发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数字图象;医学影像;应用

Digital image in medicine image application

Rao Tianquan

【Abstract】medicine phantom technology enters the Digital Age from the 70's,20 for many years successively have had MR,B ultra,digitized image equipment and so on DR,DSA,ECT,R put into the use. Diagnosed the very big advancement function to the medicine image. In on is objective urges each kind of imagery technology to rely on own superiority unexpectedly to develop. Makes up for one's deficiency by learning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enable the disease the early diagnosis rate to have the distinct enhancement.

【key word】digital image; Medicine image; Using

图象是周围客观世界的一种印象,数字图象是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科技含量极高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模拟图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数字图象和模拟图象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模拟图象是以一种直观的物理量的方法来连续地表现我们期望得知的另一种物理场的特征。而且数字图象则完全以一种规则的数字量的集合来表达我们面对的物理图象。二:用模拟图象的方法来显示图象具有直观,方便的特点,一旦设计出一种图象的处理方法则具有全场性与实时处理等优点。但是模拟图象亦有抗干扰性差,重复精度差,处理功能有限,处理灵活性差的缺点。而数字图象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图象处理方便,适应性能强等优点,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图象处理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显示它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三:数字图象和模拟图象相比,它的图象更清晰、无失真,更便于储存和传输。

从70年代末期开始,医学影像技术进入了数字时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投入使用。对医学影像诊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这一些进展无一不是从根本上破除了原有信息载体形式和成像原理的束缚,开创新径而取得的。同时这也在客观上促使各种成像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竞相发展。它们之间不仅没有相互代替,而是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

1 数字X线图象的形成

X线透射成像是基于人体内不同结构的脏器对X线吸收的差异。一束能量均匀的X线照射到人体不同部位时,由于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不同,透过人体各部位的X线的强度亦不同,这些穿透过人体的剩余X线就携带着人体被照射部分的组织密度和厚度的信息。这些信息投影到一个检测平面上,即形成一幅人体的X线透射图象。如果这个检测平面是荧光屏,那么我们就得到一幅模拟的图象了。再将这幅图象用不同的方法采集下来(如摄影,录像,拍照等方法)。检测器也可以是 其它 ,如电离室、光电管、晶体压电等等。然后将收集到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就形成了一组由不同数字代表X线强弱排列的数字信号了。最后将该组信号交计算机处理经数模转换即成为清晰、无干扰、无变形、无失真的数字X线图象。

2 数字图象技术在X线检查中的运用

2.1 X线电视系统:主要由影像增强器和X线闭路电视系统组成,影像增强器把X线像转换成可见光像,而且图象的亮度得到很大的增强,然后通过电视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图象,它是实现X线图象数字化的基础。

2.2 数字摄影:(DR)对影像增强器所得到的电视信号,用摄像机拾取的高信噪比的电视信号进行数字化,然后再进行各种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效果的图象,这种技术多用于胃肠透视和血管造影成像。该种检查拍摄后立即可以得到图象。不必等待冲洗,还可以动态的观察。

2.3 计算机摄影:(CR)它是用影像板(IP)代替胶片暴光,然后将存储在IP板上的X线潜影用激光扫描拾取并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计算机处理得到一幅X线数字图象,最终用激光像机把X线图象记录在胶片上。这种方法灵敏度高、敏感范围大、图象清晰。

2.4 数字减影:(DSA)用于血管造影,原理是将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后用摄像机各采集图象,然后将图象数字化后存储在计算机里,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将两次采集的图象进行对应像素逐个相减,减影后的图象只留下充盈的血管图象,这样去掉了组织的重叠干扰,可以清楚地观察血管情况。

2.5 计算机横断体层装置:(CT)X线对人体横断面的各个方向进行照射,检测器采集到体层各个面对X线的吸收曲线后,用计算机处理所得数据最后以数字矩阵的形式表示横断面上个点的密度值,这样断面上的各点的密度都用确定的数值表示出来,这种对组织密度的量化,可以从数值上来区分健康组织和病变组织,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科学性。

此外;数字图象还应用于MIR、ECT、B超等医学影象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数字图象。

参考文献

[1] 王容泉. 《医用大型X线机系统》

[2] 梁振声. 《医用X先机结构与维修》

[3] 邹 仲.《X线检查技术学》

[4]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

有关医学影像技术毕业论文推荐:

1.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范文

2. 有关医学影像类毕业论文

3. 医学影像本科毕业论文

4. 医学影像学研究论文

5.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

林贵的个人经历

林贵(1938~1992),男,中国著名放射学专家、介入放射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上海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学影像中心副主任、中山医院党委委员。另有同名清朝武官官员。林贵,曾任中山医院副院长、院长,原上海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放射学会委员、介入放射学杂志创刊人、中华放射学杂志副总编、临床放射学杂志顾问、卫生部科技成果终审委员会委员、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欧洲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会(CIRSE)会员、国际放射学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1957年,林贵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学习。在校期间政治立场坚定,学习成绩优良,热心公益,195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山医院,师从我国放射学奠基人之一荣独山教授。 在学校和医院党委的关怀下,1964年即担任了放射科副主任。林贵同志勤奋好学,积累了上万例胃肠X线检查的经验,撰写了《早期胃癌的X线诊断》、《迦盲部的恶性肿瘤与炎症鉴别》等29篇论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三代同堂的斗室里,伏在洗衣板上工作了5年,协助完成了荣独山教授主编的《X线诊断学》,得到了荣教授的赞誉。1981年林贵教授被国家教委公派前往瑞典隆得大学医院进修。在留学期间专心研究血管造影和介入性治疗,在短短的两年中完成了5项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1篇,1983年在南斯拉夫的世界血管造影研讨会上林贵教授提出了肝肿瘤具有双血供的见解,进一步确立了肝肿瘤栓塞治疗的基础,得到了各国专家的好评。林贵在瑞典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后,按期回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