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杨博士医学期刊

2023-11-06 12: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杨博士医学期刊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提问:哪里的人最多?答案是:医院。

最近我带家人看病的经历,再次验证了这个令人扎心的答案。现在去医院看病,得先在网上预约挂号。海南的大医院挂号的人太多,我们光排号就排了一周。

终于轮上了,本来以为已经提前预约过,人不会很多,可到医院一看,候诊区里依然坐满了人。等到终于排队完成了各种检查后,我只剩下一个念头:我要好好保养,尽量不生病,不来医院。

人生在世,没人能逃得过生老病死, 健康 长寿是我们最美好的愿望。也许有人会说,早点学会 养生 ,就能 健康 到老。话虽如此,但世事无常。

比如现代“ 养生 大师”林海峰去世时才51岁。身为“中国长寿专家组营养专家”,他坚定地认为每天只喝八杯果蔬汁,连喝5—7天,就能治好慢性病。可他却英年早逝,不禁让人对 养生 产生了困惑:什么才是真正的 养生 ?怎样才能活得 健康 ?

预防医学专家杨定一博士的著作 《真原医——21世纪完整的预防医学》 中就有答案: 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才能恢复 健康 和福祉!只有全心全意、身体力行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恢复 健康 。

01 真——探寻生命的真相,从“身心合一”开始

杨定一博士在5岁的时候,就追着母亲问:人为什么活着?为了找到生命的真相,找到战胜疾病的方法,他在12岁的时候就决定将来要学医。

21岁时,杨定一拿到医学、生化双博士,在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期间,他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能杀死病毒和恶性肿瘤细胞。他的这一科研成果还被纳入生化、医学教科书中。

随着杨博士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他却感觉这些医学成果与 健康 关系不大。他发现单纯的医学知识如果不能跟 养生 之道整合,是无法帮助病人真正恢复 健康 的。

也就是说,即使药物帮助病人杀死了病毒和癌细胞,如果病人自身不能建立起免疫屏障,疾病还会卷土重来。只有重建自身免疫系统,才是 健康 的关键。

杨博士强调,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原因是身心失衡。比如,著名主持人李咏患癌病逝时,只有50岁。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经常工作到深夜,而且他为了保持体型,半夜到家也不敢吃东西。这种极度不规律的生活和营养失衡,是他患病早逝的根源。

重建自身免疫系统的关键是彻底转变心念。 健康 不能只靠药物来维持,我们必须积极主动促进自己的 健康 ,包括改善生活形态、适量运动、正确地摄取营养等。当身体找到平衡的状态时,自然会形成免疫力。

硬核医生张文宏说: 最好的药就是自身的免疫力。 就拿这次新冠疫情来说,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变成重症的患者中,大多数都是年老体弱、抵抗力差的人。身体素质好的人会凭借自身免疫力战胜病毒。

增强自身免疫力的目的是要找回 健康 ,那什么是真正的 健康 呢? 《真原医》告诉我们,只有达到身、心、灵的全面平衡,才是真正的 健康 。

中国自古就有“身心合一”的说法,当人的精神和肉体达到高度协调,才是人最舒服的状态。

我们生病难受,很可能是心理层面出现了问题。比如像高血压、肿瘤、抑郁症这类的病就是因为过度焦虑或者恐惧得不到排解形成的,焦虑和恐惧均来自人的内心。

可以这样说,心理 健康 直接影响身体的 健康 。当我们治疗表面的病症时,应当考虑心理因素。这就是杨博士提出的 健康 养生 整合理念,他希望通过内心的彻底转变,找回原始的均衡状态。

02 原——找回原本的均衡,从“知行合一”做起

爱因斯坦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 骑过自行车的人都懂,只有掌握好平衡,才不会从车子上掉下来。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身体也要通过不断地调整来保持平衡,人才不会生病。

世间的各种诱惑和快节奏的生活,打乱了原本应有的平衡,也让人无暇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多少人都是在吃着最贵的补品,熬着最深的夜,“边透支,边 养生 ”成了常态。

等到身体实在熬不住了,才明白再贵的补品和药物也买不回 健康 。李咏患癌后在美国治疗了17个月,也没能留住生命。

正如杨博士说的,只有把医学和 养生 之道整合,找回身心的平衡,才是 健康 的关键。而心念的转变是身心疗愈的第一步。

所谓转变心念,就是调整旧的观念和习惯,建立全新的保健意识,以开放的心胸去理解世界,接纳有益于 健康 的生活方式。道理都懂,但是知易行难。如果想要真正达到“知行合一”,还要经过一番磨炼。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是著名的 养生 达人。有一天他在打坐时突然有所感悟,顺手写下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他觉得自己已经如佛一般不会为金钱、名利等世俗外物所动,才写出“八风吹不动”。他自鸣得意,命书童赶紧把这首诗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送去。

苏东坡本来以为佛印禅师会大加赞赏,没想到书童带回的批复只有两个字“放屁”。苏东坡大为恼火,亲自去金山寺找佛印禅师。到了禅堂,却见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写着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这才明白过来,自己是只说没练,也就是说虽然体会到了超凡脱俗的意境,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做到不为外界所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从此他改变心态,以出世的态度过入世的生活,隐于朝市,历经沉浮依然能自得其乐。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真正转变心念,改变不良习惯,才能找回 健康 。

读过《真原医》你会发现,改变习惯并不是很难。从科学角度来讲,习惯是一种经常使用的行为,并非来自思想,所以改变习惯不能只靠想,可以用行为改变行为。

比如作家从手写到打字并不用痛下决心,也不用废除手写,只是让打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03 医——领悟生命的奇迹,是“天人合一”的结果

杨博士在书中一直强调均衡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受过医学训练的医生,他一直在寻找传统医学和非传统医学的平衡点。他说: 中西医虽然存在着观念与哲学上的歧义,我个人认为,中西医必定会整合。

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确实能带来奇迹。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钟南山院士就建议中西医结合共同抗击疫情。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率领下,中医在抗疫中用“中国方案”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取得了显著效果。中药“连花清瘟胶囊”也发挥了威力。

杨定一博士认为,医学没有国界,全方位的医学应该结合全世界所有的医学奇迹,造福于人类。当人的身体得到彻底治愈,才能体会生命的自由,领悟生命的奇迹。

他主张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把身体分成各个器官和系统。因为身体局部出现症状,就表示整个身体出现了失衡,单独治疗一个部位,不会让整个身体康复。

杨博士说:如果我们是患者,没有人会希望身体被分解成各个器官来看待;我们需要的是整体疗愈,包括身、心、灵。

最好的整体疗愈是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相互依存,正如我们的身、心、灵也相互照应。身、心、灵原本就是一体,它们之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身体 健康 。

自然界赋予我们的能量是最好的保健药,比如医学专家常常提醒我们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可以说,阳光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天然营养素,人体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的光线。

其实,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庄子所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当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也就找到了生命的真相。

写在最后:

《真原医》是杨定一博士的“全部生命系列”的开篇之作。如果想读懂杨博士的“全部生命系列”,一定要先读此书。只有透过真正的 养生 之道,才能找回 健康 ,才能探寻生命的真相。

杨博士在书中一再强调,他讲的关于预防医学的观念,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常识。比如扁鹊所说的 “上医治未病” ,说的就是最高明的医生要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懂得为各种机械设备做定期保养,比如 汽车 开到一定的公里数就要做保养。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最需要保养的这个身体,我们忘了生命的根本。

这本书就是来带我们找回 健康 ,找回自己。通过心念的转变,学会 健康 饮食和运动,用感恩、宽容、关怀、体谅等核心情绪,让身、心、灵达到圆满的状态,我们的生活才能和谐、均衡。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执念是最大的心障,只要一个简单的转念,我们就能超然红尘之外,享受逍遥自由的人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肛塞曾被称为“和阿司匹林一样伟大




“我第一次看到它时被吓的差点晕倒,但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它了,它真的救了我。”来自1905年的报纸广告。

有一种魔幻现实是,2021年,人们如果无意中看到一个肛塞,会皱着眉头别过脸去,喊一声“啊!好变态!”;而在1900年,人们如果看到一个肛塞,却会由衷地称赞它,“啊!它是和阿司匹林一样伟大的发明!”
这并不是人们的观念在退步,而是因为肛塞起源时并不是一个情趣道具,而是一种严肃的医疗器械。
1900年的肛塞海报
在19世纪后期,由于对微观世界的观测技术突破,医疗科技开始呈现井喷式的突飞猛进,1804年,天花被人类攻克;1837年,细胞首次被人类观测到;1899年,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镇痛药“阿司匹林”被研发出来。
数百种以前人类一得就只能等死的绝症变得像感冒一样可以被轻松治愈,这让大家对攻克所有疾病充满了信心,那时的人们普遍觉得人类已经开启了外挂,很快就不会有人再得病了。
1858年出版的《细胞病理学》中,著名细胞学家威尔逊(Virchow)就曾断言,“一切疾病乃细胞的病变,而我们已经清楚地观测到了它们,所以攻克它们指日可待。”
在这样每隔三五天就有一个病被宣布攻克的背景下,一位来自美国的胃肠学医学博士,FrankE.Young,也顺势而为,在1893年宣布自己攻克了“精神错乱”。
这位杨博士在《医学新闻》的一篇论文中高调宣布,“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精神错乱者可以通过在肛门里塞入一种特殊的直肠扩张器来治愈”。
一位胃肠学的医生攻克了一种精神疾病,这听起来已经很奇怪了,更奇怪的是,脑袋的病居然可以通过肛门治愈,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究竟是患者的脑袋长在了肛门里,还是杨博士有意在讽刺我们的智商。
这篇论文一出,就遭到了性精神病学大佬克拉夫特·埃宾的点名狙击(常看我文章的读者应该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他就是最早用萨德和马索克的名字命名sm的医生)。
他写了篇文章指出了其中各种漏洞,并友好地向杨博士发问,“你的奇怪想法里很显然是带了点精神错乱,那么为什么不先对你自己用用呢?”
出师不利的杨博士痛定思痛,决定还是在自己熟知的领域——胃肠学科里求发展,谋名利。
他改进了一下自己的直肠扩张器,给它们做起了精美的包装,然后设计了从小到大四个尺寸,最小的0.5英寸,最大的可以达到4英寸。
它们通体黑色,由当时很贵的材质——硬橡胶制成,头部呈流线型的子弹状,这样可以更加平滑地进入肛门,尾部的凸起是为了防止它整个划入肠道,整体的结构刚好可以被括约肌卡住,中间留出的贯通小道则是用来排气。
在杨博士那个时代,痔疮还没有手术可以治疗,广大都市白领们几乎都饱受这一难言之隐的困扰,于是杨博士通过这一痛点精准切入,借着当时人们对医学科技的无限期待,一举打响了自己的名号。
1905年,杨博士在《底特律医学》杂志上花大价钱买下了一个版面,来给自己的产品打广告。
《底特律医学》版面广告(左下角)
他给自己的产品取名为“杨博士的肛塞”,声称它可以锻炼括约肌,在几周内缓解痔疮的症状,并最终治愈痔疮,同时还能治疗便秘、腹泻等等肠道疾病。
“杨博士的肛塞”
很显然,杨博士是电视购物届的营销鼻祖,深谙消费者的羊群效应和从众心理,为了宣传造势,他在19世纪末就找来患者们亲身说法,并刊登在报纸上。
“我第一次看到它时被吓的差点晕倒,但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它了,它真的救了我。”
“首先在温水中加热肛塞,再涂上凡士林润滑,然后蹲下,或者侧身舒服地躺下,轻轻地插入直肠,本来我有很严重的痔疮,现在每天塞入半小时左右,已经什么症状都没有了。”
“本来我有很严重的便秘,医生给了我这几个肛塞,并让我逐步适应,并替换更大的佩戴,当我换到第三个时,嘿!我惊奇的发现,我的便秘被治好了!”
“它救了我,让我不再受肠道慢性疾病的困扰,我觉得它和阿司匹林一样伟大!”
在广告的最后,杨博士出来总结道,“不管多好的治疗都是滞后的,出于预防的需要,我认为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拥有一套肛塞,并且日常佩戴半小时左右。”
这韭菜割的,泪目。
看到这些广告文案,我深刻且强烈的怀疑现在的主播带货完全不是什么科技创新,而仅仅只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
杨博士的肛塞背后的一些医学理论是有道理的,因此当时它的患者口碑还不错,那时一套最基础的“杨博士”售价2.5美元,换算到今天大概是70美元。
但当时的一些有钱人会想要更昂贵的材质和更舒服的佩戴体验,比如纽约博物馆里就收藏了一套檀木定制的“杨博士肛塞”,当时它的主人花了10000美元购买它,换算到今天大概是——一套纽约郊区的别墅。
一万美元的古董肛塞
一想到有的人屁股里可能塞了一套房,通过肛门来治脑袋似乎都显得不那么魔幻了。
杨博士在肛肠领域绝对是成功的,不信你看,2021年的痔疮栓还保留着杨博士肛塞的经典设计,可以说是流行永不过时。
但杨博士获得成功后,很快又好了伤疤忘了疼,开始剑指其他领域,声称自己的肛塞可以治疗失眠、心脏病、口腔溃疡等等等等。
讲道理,别的我都可以忍,但肛塞治疗口腔溃疡?难道是戴完再放嘴里吗?对不起我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
1940年,美国药监局FDA终于坐不住了,它查封了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医疗用途的肛塞,理由是“虚假宣传,按照说明书中规定、推荐的频率或时长持续使用会危害健康”,并予以销毁。
关于销毁肛塞的法院判决书,标题为“USv.67SetsofDr.YoungsRectalDilatorsand83PackagesofDr.YoungsPiloment”
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肛塞被销毁禁止销售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虽然市场上明面买不到它们,但它们开始在地下市场里流通地异常火爆。
一位名为乔治·斯塔尔怀特(GeorgeStarrWhite)的商人发现,许多人都在求购这玩意,但却并不是为了治病,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刺激前列腺获得快感的方式,应用在自己的性生活中。
敏锐的嗅觉让他闻到了商机,他开始以批发、邮寄的方式暗地里销售它们,并且去色情杂志的封底打广告,将其包装成了一种性玩具。
到了1962年,这是肛塞作为情趣道具正式打响名号的一年,这一年,世界上第一家实体性用品店在德国开业,老板是一位退役的女飞行员,BeateUhse。
她不仅是一名飞行员,还是一名非常有审美的飞行员。
她一看到自己的店里摆满了黑漆漆、直粗粗的肛塞就觉得头痛。
实在是太丑了,丑到不想放在自己的店里。
于是她开始给肛塞设计一系列全新的外形、颜色和材质。随着硅胶材质的成本越来越低,她的许多天马行空的设计在那个年代逐步成为现实,并开始销往世界各地。
外形各异的各式肛塞
到了现在,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肛塞开始变得更加平价,外形也更加多元,并且成为了一种BDSM场景内的常见道具。肛塞与尾巴的结合,金属与乳胶恋物属性的突破,对于身体被入侵的羞辱等等,都给肛塞本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含义。
回看19世纪,我们会发现,其实不止肛塞,许多现在常见的情趣道具都是由医疗器械演化而来的,例如拘束衣、乳胶手套、口腔固定器等等,如果愿意放下心里的有色眼镜去了解一下,会发现它们本身的历史故事都十分丰富多彩。
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天然就是变态的或者可耻的,也许我们或羞耻、或坦然看待它们的眼光,在几百年后都只会成为它们精彩故事中的一个脚注。
专业导师微信:xllx577Tips:肛塞不宜长时间佩戴,没有做好润滑的话,也容易引起肠道的出血,增加感染和各种肛肠疾病的风险,希望大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谨慎尝试,祝各位读者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菊花。
参考资料:
DanielCarpenter(April24,2014).ReputationandPower:OrganizationalImageandPharmaceuticalRegulationattheFDA: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Cabrera,Luis(September3,2000).BookExploresHistoryofConstipation.TheColumbian.AssociatedPress.ArchivedfromtheoriginalonApril2,2015.
Advertisement,DetroitMedicalJournal,August1905.
MisbrandingofDr.YoungsRectalDilatorsandDr.YoungsPiloment.U.S.v.67SetsofDr.YoungsRectalDilatorsand83PackagesofDr.YoungsPiloment.Defaultdecreesofcondemnationanddestruction,DrugsandDevicesCourtCaseNoticeofJudgment,March1942,archivedfromtheoriginal(PDF)on2010-03-06,retrieved2015-03-20.

《真原医》:做到这三点,开启自我全面疗愈之路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医术高超,魏文王曾求教说:“你家兄弟三人皆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是最差的。大哥治病在发病前,那时候病人不觉得有病,大哥就下药铲除病根;二哥治病在初起之时,症状不太明显二哥就药到病除,我治病于病情十分严重之下,病人痛苦万分。此时他们看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或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使重症得以缓解甚至痊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是我国医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传承到今天。

21世纪完整的预防医学——真原医。“真原医”是杨定一博士提出的大健康理念,即身、心、灵的全面医学。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解开的各个器官与系统,我们需要整体疗愈 。

《真原医》的作者杨定一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博士。洛克菲勒大学拥有全世界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比如2011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拉尔夫.史坦曼就是杨博士的同窗好友。而杨博士对T_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如何杀死癌症细胞的研究发现,已成为医学教科书的必读知识。

身体的全面疗愈,从最基本,最简单,最容易被忽略的小事开始。

01吃活的食物

书上讲“活的食物是最健康、最有疗愈力的工具”。

什么是活的食物?活的食物就是充满活性酶的食物。

我们的饮食习惯是吃熟食,食物都要经过煎、煮、炒、炸,而食物酶在超过47℃就会被破坏掉,倒不是说我们吃的是“死”的食物,但可以说是“空”的食物。

这时候咱们就会想到,老祖宗一直就这么吃的,几千年了不是也都好好的?

是的,我们是活着,但活着不代表就健康。

截止2014年,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占世界首位,高血压患病人数超过2亿,2016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国人的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吃出来的病再给它吃回去。

书中给了一个饮食建议:蔬菜打汁,水果生吃。蔬菜汁是所有生鲜食材中营养价值最高的。我们喝蔬菜汁,直接就吸收丰富的养分,包括食物酶。吃进来的酶可以用于辅助日常消化工作,而自身合成的酶就可以结余下来,用于身体修复和成长。而且蔬菜汁和水果很容易消化,减轻了消化系统的负担,所以常喝蔬菜汁能很快改善健康。

诺曼.沃克博士就是生机饮食和蔬菜汁养生的热情拥护者。他50岁时得了重病,后来就通过喝蔬菜汁等生机饮食,健康的活到了119岁。

不要小看“酶”,它可以帮人体做好大半的消化工作。

因纽特人就热衷于发酵食物,他们会使用大量生鱼,而且这也鱼得预先发酵。他们认为这样的饮食习惯是他们精力充沛的原因。

除了奶酪,生鱼这类生鲜的动物制品,还有泡菜、腌萝卜、纳豆、腐乳、味增等等,这些都是食物酶的绝佳来源。

我很好奇生喝蔬菜汁是什么感觉,所以我决定试一试。我把家里的芹菜和油麦菜清洗干净,切开,再洗了一个苹果(连皮带籽)和一根香蕉,全部放在料理机里,放少许温水。大概十秒钟所有的食材变成了糊状,闻起来还不错。尝了一口,清香微甜,并没有涩口的感觉,一会我就喝了一大碗。

这感觉可太妙了,就这一碗,我可吸收了四种食材的全营养,我甚至想象到我身体的细胞在张着大嘴满足的样子。对于家庭主妇来说,这可是太有效率了,既能保证营养,又快捷省事,如果再加入点五谷米饭一起研磨,那这就是营养全面的一顿正餐了,完美至极!

在书中作者还讲到一个健康饮食的秘诀,那就是细嚼慢咽,让食物得到唾液的充分浸润,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也可以改善健康。

现在我们知道吃“活”的食物有益于身体健康,那对于运动,有没有好的建议呢?有的。

02有效率的运动

运动对身体有益这件事,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这是个全民健身的时代。

老师会给小朋友们安排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公园里的运动器材很受欢迎;广场舞有风靡全中国冲向全世界的架势;体育馆、健身房,遍地开花、人满为患;周末的休闲活动变成了爬山、跳绳、约个五公里,就是走在大马路上,也会经常看到身材健美的跑步爱好者在恣意的挥洒汗水。

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标配,各位耕宏男孩,耕宏女孩,今天跳操了吗?

运动的人很多,但想过运动原理的人却很少?

书中说:“螺旋是宇宙间最有效率的运动方式”

在瑜伽中,有很多旋转、伸展、开合、压缩的体式,这种运用螺旋原理的运动,可以从脖子运动到尾椎关节,这才是效率。

螺旋拉升运动的诀窍就在于,在身心自在无限松弛中将身体彻底拉伸,打通气脉穴道,改善慢性病。

日本一项医学研究表明,“假如一个人不断做伸展运动,持续一年下来就可以延长好几年的寿命”。

有效的运动离不开正确的呼吸方式,最正确的呼吸方式当属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我们最本来的呼吸方式,小孩子都是腹式呼吸。这样的呼吸更彻底,一呼一吸让身体充盈氧气,每个细胞都充满能量。

在整个呼吸中,要尽量拉长呼气的时间,就是呼气要缓慢,彻底。俄罗斯专家建议呼气和吸气的时间比例是80%:20%。

拉长呼气还可以自救,比如感觉气喘要发作了,马上拉长吐气,脉搏次数就会降低,这样可以避免气喘发作。

腹式呼吸是需要长时间不断的坚持练习,然后有意识的去转变,并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做到了正确的饮食、正确的运动,为什么还是会生病呢?

03正确的思考

“错误的思考和毁灭性的情绪会导致身体失衡”,这点我们应该不陌生。我们常说“气的肝疼”,也就是情绪波动在身理上的反应。

当我们处于不安、紧张、沮丧、偏执、嫉妒等情绪中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行动力会很弱,呼吸会变得短促,脾气会变得暴躁。

最近我们小区被管控了,我就非常焦虑。一方面当心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另一方面因为很多计划被搁置。我变的敏感脆弱,甚至吼孩子,吼完感觉身体好像被掏空了,气息变的微弱,手心发热、骨头酸疼,然后我又陷入后悔自责。就这样的情绪循环让我身心都受到折磨。

作者说“凡事要能够以清晰宽容的方式来思考,对万事怀以善意。怜悯和慈悲是宇宙中最强的统一力量。”

所以我们就觉悟到,我不能改变事实和决策,但我可以主导自己的态度和情绪。“经历一段特殊的旅程,带薪休假也不错”。这样想着,我获得了安宁!

在进食时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食物带给我们营养,也要感谢食物在栽培和准备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付出。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我们运动时,每次吐纳、每个动作都要充满对细胞的感恩。当我们满怀感恩,慈悲之心,身体会产生纯净的能量,那是宇宙的能量在和你同频共振,那就是“天人合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觉察,每个动作、每个念头、每个态度,是否正向、感恩、慈悲,这是全面疗愈的第一步!

写在最后

“真原医”最根本的核心是,内心的彻底转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心念的转变。

有转变更要有行动,修行的法门千千万,知道并不等于做到。只有行动才会看到健康的收益。

书中讲到:“行动代表的是最高等的道德品行,没有行动,就不算真正的了悟。”

从最基本的着手改变,吃“活”的食物,减轻消化系统的压力,让身体吸收全面的营养,并得以修复。

做最简单最有效的螺旋运动,并把腹式呼吸变成习惯,让身体每个细胞都充满能量。

时刻觉察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让自己满怀感恩怜悯之心,与全宇宙链接,和谐共振。

方法很简单,道理都明白。

那就去行动吧,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读《静坐-的科学与心灵之旅》

        本书由杨定一博士和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女儿杨元宁合著。某晚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深感南怀瑾先生预言极是,今后的世间大菩萨有相当多会出自科学家,诚如斯言!

      中华文明史7000年,亦或曰5000年。过往易、道、儒、佛、诸子百家、医、艺等诸多著作,已然久远,文字、文化、历史背景的隔阂,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文字的晦涩、义意多重、表述/功法隐晦,加以今人多处于"忙、盲、茫"之境,且常以"多快好省"为宗旨,更难以一门深入、长期实践去探究真理实相。

        依惟明观察,通常而言任何技艺、学问、功夫,没有十年以上的精进、敬业和刻意习练,很难得到一门技术、学问的初步的"精湛"之妙。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也就为什么惟明仅自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和佛道禅修实践者",默默探索、潜心实践,"道"定不会远人。

        无论过往经历为何?读书、学习、实践、体验、培训过多少次,那些努力和小小成果,与高人、贤人、哲人、圣人、仙佛相比,不就是沧海一粟,不就微尘一粒,九牛之一毛吗?

        上面是一时的散心杂话,还是让我们回归到本书的一些要点吧!

        为了尽可能让阅读这篇小文章的您,即能把握本书的主要脉络,同时又能够直观快速获取关键要点,首先附上目录,然后附些实验对比图片以及一些形象化的照片。作为"知"的食物,而"行"就得靠您自己去体验、实践和验证了。

        据惟明所知,静坐的姿势有96种之多,南老在《道家与长生不老》中介绍过11种,而我们比较常见的仅5-6种而已。杨博士更为简介,仅介绍其中三种。

静坐离不开恰当的呼吸方法。书中介绍了数息法、横膈膜呼吸法、鼻孔交替呼吸法。

静坐还可以观想法:白骨观(是释迦牟尼佛最早传授的修行方法之一)。持咒静坐法:书中介绍有出声的方法,惟明理解属于声瑜伽的一种。也有心中默念的方法,后者有比较多的习练,出声的今后可以尝试对比二者效果。

无论用哪种方法,身心收摄是共同的法门。

惟明推荐此书原因如下:

1.曾经拜读过杨博士的《真原医》一书(如有兴趣,可以一读惟明9月30日《读【真原医】有感》。出于对于居留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医学博士,很谦虚包容地研究推广中医及东方传统的自然、灵性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的运用,强调系统性、人本的、以治心为核心的治疗理念深感钦佩。

2.本人已有近7年的静坐实修体验,而且也阅读学习过一些有关静坐的文章、书籍,其科学性、条理性、具象性、广泛性比较适合于大多准备学习静坐的现代初学者,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宗教色彩,原理的解释比较通俗易懂。

3.极为可敬的探索实践精神

"对我来说,静坐一次囊括了实修、技术、境界、转化的经验……尽管多年前我第一次试着在医学期刊发表静坐论文时,多少还觉得自己犹如荒漠中的孤独旅人。当时,亲身体验过静坐滋味的科学家和医师毕竟只有极少数,而能发现静坐与宗教、哲学等人类文化结晶毫无冲突的科学研究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我正是其中之一。"

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生命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医师、心理理疗、咨询师乃至健康营养师所应该具备的亦或是学习的。

4.父女二人写作的发心良善,充满利于大众的良知。

"我们的生活无不充满了困惑和无奈,人类仿佛已经迷失方向,落入无尽的黑暗深渊,看不清出口的微光何在?这种灵性上的"干旱"和信心的失落,让人类社会陷入了抑郁的漩涡,人生只能在莫名的恍惚和混乱里空转,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大多数人只是呆立着,望着眼前的梦魇,祈望能找到什么好拯救自己。正式这种无助感,催促我早日完成此书,至少能提供点儿什么以解决层出不穷的现代问题,因应节节高升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病变……"

【惟明观点】:

今天我们的社会,人们普遍都存有焦虑、焦躁、不安。"唯物"的急功近利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养生健康和疾病治疗方面,无论是病人还是医院,人们总是渴求马上见效,加之利益诱惑的驱动。让原本简单传统的方法被人为屏蔽或束之高阁,采取高成本而并不能从根上治愈的方法来进行"拖延式"的缓解效果的理疗,以至于终身服药,而绝无痊愈的可能,诚为可惜。

高血压:通过静坐、拍打、跺脚,甚至食疗等自然疗法完全可以恢复健康,但是目前流行的方法确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式的药物终身服用为主流解决之道。

糖尿病和肾病的治疗模式莫不如此为主流。

还有诸如"非先天性心脏病"也是如此,似乎只有"搭桥"为至上之途。

但依惟明所见及点滴尝试,仅以一定手法的按摩+食疗+就可以免去高额且有未来可能隐患的搭桥手术。

惟明感悟的养生有两点:

1.修身 2.治心。

而治心则是养+治的最高法门。

静坐是兼调身心的一种比较好的静功,您也尝试一下这个方法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