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
清代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簪缨科第之盛,千百年来海内数第一。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
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忠臣许远、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和查继佑,清代三阁老(大学士)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诗人查慎行,棋圣范西屏、施定庵,书法家陈奕禧、查升,藏书家吴骞、蒋光煦、蒋光,医学家王士雄,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佛学家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铁道学家徐骝良,文史学家宋云彬,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漫画家米谷,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美术理论家吴甲丰,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陈学昭,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篆刻书画家钱君等一大批名人。
众多品位高、影响大的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近年来,海宁注重名人文化的研究,修复、开放了陈阁老宅和王国维、张宗祥等名人故居,成立了名人研究会,先后召开了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徐志摩学术研讨会、史东山电影艺术研讨会、金庸学术研讨会、吴世昌学术思想研讨会、郑晓沧逝世20周年纪念会、陈学昭逝世10周年纪念会等等,并且成功主办了“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大会,摄制发行了反映海宁陈家的31集电视连续剧《江山为重》。
名人文化的研究,营造了清正高雅的文化氛围,而且也打造了文化产业化的新平台,促进了海宁文化产业的发展。
海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清代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簪缨科第之盛,千百年来海内数第一。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忠臣许远、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和查继佑,清代三阁老(大学士)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诗人查慎行,棋圣范西屏、施定庵,书法家陈奕禧、查升,藏书家吴骞、蒋光煦、蒋光,医学家王士雄,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佛学家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铁道学家徐骝良,文史学家宋云彬,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漫画家米谷,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美术理论家吴甲丰,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陈学昭,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篆刻书画家钱君等一大批名人。众多品位高、影响大的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近年来,海宁注重名人文化的研究,修复、开放了陈阁老宅和王国维、张宗祥等名人故居,成立了名人研究会,先后召开了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徐志摩学术研讨会、史东山电影艺术研讨会、金庸学术研讨会、吴世昌学术思想研讨会、郑晓沧逝世20周年纪念会、陈学昭逝世10周年纪念会等等,并且成功主办了“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大会,摄制发行了反映海宁陈家的31集电视连续剧《江山为重》。名人文化的研究,营造了清正高雅的文化氛围,而且也打造了文化产业化的新平台,促进了海宁文化产业的发展。
海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海宁“三大文化”,即“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
1.天下奇观涌起“潮文化”
海宁潮,又称浙江潮或钱江潮,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海宁观潮之风汉时已蔚然,唐宋时盛。北宋词人潘阆所唱“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的真实写照。海宁潮是在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宁潮每日有两潮,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周,尤以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潮为大,一年有120个观潮佳日。
海宁是观潮胜地,这与海宁独特的地理有关。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东面宽达10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墙。 海宁潮形成了“一潮三看四景”的追潮旅游。在盐官镇东约8公里的大缺口观看“双龙相扑碰头潮”,在盐官可以看到“江横白练一线潮”,在盐官镇西约11公里的老盐仓观看“惊涛裂岸回头潮”,在夜间可观看“月中齐鸣半夜潮”,同时可享受听潮之妙。
世界一绝的海宁潮,千百年来无数名人游客为之倾倒。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历代名人墨客在一睹奇观后留下千余首咏潮诗词。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四次到盐官观赏海宁潮,赋诗10余首。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并留了诗文。浩瀚的海宁潮撞击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潮文化”资料,凝成了一部特殊的历史教材。
2.轻罗万眼映出“灯文化”
海宁硖石灯彩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始于唐盛于宋,经历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以手工艺、书画为一体的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宋代被列为皇宫贡品。
海宁硖石灯彩以针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工艺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技法,除了有与各地制作灯彩相同的工序外,还在书画既成的纸面上以极其细致的针刺和铲刻把书画图案以外的空隙,刀刀铲除,针针刺透,一个灯彩少则刺几十万孔多则刺千万余孔。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下透明发光,五彩十色。
有灯必有会。在海宁,元宵举行灯会时农历正月十三为上灯,十五元宵最盛,十八为落灯,统称“灯节”。海宁硖石灯会作为一种地方风俗,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每逢五谷丰登、社会升平时,民间自发迎灯之举,历代相沿。迎灯时,人们手提肩舆各式各样的彩灯,伴以丝竹管弦、鼓钹之乐,欢声笑语,穿街走巷;迎灯队伍长达数里,观灯群众人山人海,通宵达旦。近年来在灯彩工艺上展现了近代特色,如灯内配以电珠、电灯、日光灯、霓虹灯和现代灯光艺术,灿烂夺目。特别是造型古今兼具,引人入胜。
海宁硖石灯彩是吴越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为使这古老的灯彩艺术发扬光大,海宁成立了“灯彩研究会”,在老艺人的悉心指导下,汇聚了近百名的灯彩艺人,使这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3.辈出人才汇成“名人文化”
海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清代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簪缨科第之盛,千百年来海内数第一。
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忠臣许远、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和查继佑,清代三阁老(大学士)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诗人查慎行,棋圣范西屏、施定庵,书法家陈奕禧、查升,藏书家吴骞、蒋光煦、蒋光,医学家王士雄,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佛学家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铁道学家徐骝良,文史学家宋云彬,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漫画家米谷,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美术理论家吴甲丰,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陈学昭,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篆刻书画家钱君等一大批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浙江省海宁县,公元前6000多年就有人类生活、农耕于此。夏时属“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域内;春秋时先后归吴属越;东汉末年始建县,称盐官县,后因居户增多升为州;公元1329年易名“海宁”州,意为江海永远安宁,属杭州府。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宁县,设立海宁市。
海宁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嘉兴市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南缘,钱塘江北岸,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699.92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
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 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
海宁潮:亦称浙江潮、钱江潮,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
特产:硖石灯彩.海宁硖石灯彩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它始于唐而盛于宋,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以手工艺、书画为一体的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早在宋代已被列为皇宫贡品.
斜桥榨菜.海宁紫薇甘蔗.“海宁三把刀”以药刀、叶刀、厨刀驰名,名气大,牌子老.
皮贴画:三年前诞生于“中国皮革之都”浙江省海宁市的皮贴画,经过海宁市有关部门精心培育,如今已经从海宁皮革产业链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蕴含深厚文化的旅游产品.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
城市概况
海宁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嘉兴市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0°15’-30°35’,东经120°18’-120°52’。东邻海盐县,南濒钱塘江,与上虞市、杭州市萧山区隔江相望,西接杭州市余杭区,北连桐乡市、嘉兴市秀洲区。市治硖石镇。东距上海125公里。沪杭铁路、101省道杭沪复线东西横贯市域,沪杭高速公路、320国道越过北境,杭州绕城公路东线穿行西部。以“两横六纵”为主框架,市、镇、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定级内河航道有46条,主干航道与京杭大运河相连。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海宁市辖4个街道、8个镇:硖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马桥街道;许村镇、长安镇、盐官镇、斜桥镇、袁花镇、丁桥镇、黄湾镇、周王庙镇。
自然环境
市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狭长,东西长 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高阳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 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因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会,有旱、涝、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耕地土质南砂北粘,结构良好,水气协调,酸碱度适中,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
历史沿革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隽李乡、御儿乡属地。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
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到1961年12月复建海宁县。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
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审镇。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移驻硖石镇 。
据散见于典籍金石部分的记载,唐以前有二市、三镇、七乡、七里、四村。宋咸淳间(1265-1274),县辖6乡。元初有10乡,后并为6乡。明时有6乡,统3镇32都。清雍正六年(1728),设6乡、4镇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统二年(1910),有1城、2镇、5乡共8个自治区。
民国初沿袭清制,后推行村里制、保甲制,行政区划多次变动。民国34年(1945),全县4个区、55个乡镇;民国35年缩编为44个乡镇;民国36年又调节器整为25个乡镇。
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建7个区、25个乡镇。1950年改为6个区、68个乡镇。1956年撤销区建制,设22个乡、68个乡镇。1958年 10月实行人民公社,海盐县并入海宁,合建13个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5个镇的建制。1961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设7个镇、37个公社;12 月,海宁、海盐分县,海宁置24个公社、5个镇。1984年撤社建乡,全县5镇。1984年撤社建乡,全县5镇、23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批乡陆续建为建制镇。
1998年全市15个镇、10个乡。1999年11月,调整为14个镇、4个乡。2001年10月,优化完善乡镇行政区划,全市调整为13个镇。2003年11月,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调节器整,全市设8个镇、4个街道。
海宁潮
亦称浙江潮,又称钱江潮,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海宁观潮之风汉时即已蔚然,唐宋时更盛。北宋词人潘阆所唱“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的真实写照。
海宁潮的形成与月亮、太阳的引力有关。东汉哲学家王充首次提出了“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论断。后经科学家们长期研究证明:海宁潮是在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形成的。“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诗),海宁潮每日有两潮,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周,尤以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潮为大,一年有120个观潮佳日。
海宁是观潮胜地,这与海宁独特的地理条件有关。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东面宽达10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墙。
被苏东坡誉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海宁潮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潮三看四景”的追潮旅游。在盐官镇东约8公里的大缺口观看“双龙相扑碰头潮”,在盐官可以看到“江横白练一线潮”,在盐官镇西约11公里的老盐仓观看“惊涛裂岸回头潮”,在夜间可观看“月中齐鸣半夜潮”,同时可以享受一下听潮之美妙。
世界一绝的海宁潮,是大自然的恩赐。千百年来无数名人游客为之倾倒。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历代名人墨客在一睹天下奇观后留下了千余首咏潮诗词。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中曾四次到盐官观赏海宁潮,赋诗10余首。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并留下了诗文。浩瀚的海宁潮,撞击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给临江而居的海宁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潮文化”资料,大量有关潮的学术著作、文化作品等,凝成了一部特殊的历史教材。
近年来,海宁市加快开发这一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努力改善观潮环境,修复了古迹,新建了景点,拓展了潮文化的内涵,从而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自 1994年以来每年举办规模盛大的国际观潮节,进一步促进了海宁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海宁潮,第一次全面、完整、科学、客观地向全世界展现了海宁潮的魅力,影响十分深远。轻罗万眼映出“灯文化”
硖石灯彩
海宁硖石灯彩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它始于唐而盛于宋,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以手工艺、书画为一体的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早在宋代已被列为皇宫贡品。
海宁硖石灯彩以针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龙灯彩舟、玲珑古塔、走马花篮等。其工艺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技法,它除了有与各地制作灯彩相同的扎骨架、裱糊、绘画写字、装配等工序外,还要在书画既成的纸面(五层宣纸裱成)上,以极其细致的针刺和铲刻功夫,用刻刀和针把书画图案以外的空隙,刀刀铲除,针针刺透。其制作之精细,非同凡响,一个灯彩少则要刺几十万孔,多则要刺百万、千万余孔。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的辉映下,透明发光,五彩十色。诗人曾用“万窗花眼密”来形容针刺画面,曾有诗写道:“弱骨千丝结,轻球万锦装;采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檀点红娇小,梅妆粉细香;等闲三夕看,消费一年忙。”
轻罗万眼竞光辉的海宁硖石灯彩不仅名闻江南,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在宣统2年(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宁多次举办迎灯活动,促进了硖石灯彩艺术的发展,并多次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灯彩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2年全国花灯邀请赛,参赛的14盏大小硖石灯彩全部获一等奖,轰动全国灯彩界。1994年海宁人民将两对硖石灯彩分别赠送给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2001年2月,硖石灯彩在新西兰展出,海宁人民将两对灯彩分别赠送给奥克兰市政府和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再一次在异国他乡引起轰动。2001年11月下旬,29盏硖石灯彩又随浙江民间艺术代表团赴希腊雅典展出,又以其美轮美奂的东方神韵而倾倒了西方文明古国的观众,受到希腊人民的高度赞赏。
有灯必有会。元宵举行灯会的风俗,在海宁的习惯是农历正月十三为上灯,十五元宵最盛,十八为落灯,统称“灯节”。海宁硖石灯会作为一种民间地方风俗,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每逢五谷丰登、社会升平时,民间自发迎灯之举,历代相沿,蔚然成风。迎灯时,人们手提肩舆各式各样的彩灯,伴以丝竹管弦、鼓钹之乐,欢声笑语,穿街走巷;迎灯队伍长达数里,观灯群众人山人海,一片欢乐,通宵达旦。近年来在灯彩工艺上展现了近代特色,如灯内配以电珠、电灯、日光灯、霓虹灯和现代灯光艺术,灿烂夺目,非昔日烛炬可比。特别是造型古今兼具,引人入胜。
海宁硖石灯彩是吴越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它秀丽典雅,玲珑剔透,令人流连忘返。为使这古老的灯彩艺术发扬光大,海宁成立了“灯彩研究会”,在老艺人的悉心指导下,汇聚了近百名的灯彩艺人,使这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名人文化
海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清代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簪缨科第之盛,千百年来海内数第一。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忠臣许远、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和查继佑,清代三阁老(大学士)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诗人查慎行,棋圣范西屏、施定庵,书法家陈奕禧、查升,藏书家吴骞、蒋光煦、蒋光,医学家王士雄,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佛学家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铁道学家徐骝良,文史学家宋云彬,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漫画家米谷,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美术理论家吴甲丰,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陈学昭,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篆刻书画家钱君等一大批名人。众多品位高、影响大的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近年来,海宁注重名人文化的研究,修复、开放了陈阁老宅和王国维、张宗祥等名人故居,成立了名人研究会,先后召开了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徐志摩学术研讨会、史东山电影艺术研讨会、金庸学术研讨会、吴世昌学术思想研讨会、郑晓沧逝世20周年纪念会、陈学昭逝世10周年纪念会等等,并且成功主办了“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大会,摄制发行了反映海宁陈家的31集电视连续剧《江山为重》。名人文化的研究,营造了清正高雅的文化氛围,而且也打造了文化产业化的新平台,促进了海宁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