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看不懂医学论文

2023-11-06 09: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看不懂医学论文

怎样提高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

已经快开题了,我下载了一些英文的文献来阅读,然而发现自己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实在太差:一篇中文的文献,我一般花半小时读完,而一篇同样长度或略长一些的英文文献,却要花四五个小时才能看完一遍,而且看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感觉真是寸步难行!显然,英文文献阅读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一个我不得不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了。同时我想,这也许是许多科研的新手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经过分析,我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英文文献阅读水平。

首先,是缺乏相关的知识。如果中文的文献都难以看懂,那英文文献难以看懂就不足为怪了。事实上,有许多的文献即使翻译成中文,我想自己也是难以看懂的,因为有许多的知识、名词我不理解。例如,如果不知道火箭电泳的原理,又怎能看懂包含这个方法的段落呢?所以,基础知识的问题,是引起阅读难的首要问题,而解决的方法自然是学习好相关的知识。

其次,是有很多的词汇不认识。不认识单词,自然无法理解。不过这个倒是比较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同一课题常见的词汇就那么多,看多了自然就熟悉了。对于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也简单,就是记住常用的词汇,多看文献,自然就认识了。对于医学方面的论文而言,有一个非常有用的软件《新编全医药学大辞典》,收词量巨大,好像是30万以上吧!而且有多种功能,可以在PDF文档取词,可以建立生词本以方便复习等等,几乎所有的医学词汇都可以查到。

此外,医学论文(其他的科技论文应该也是如此)有一个特点就是长句和难句很多。常常是一个句子长达三四十个单词或更多,读完一句往往不知所云。阅读这样的论文,其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我阅读中国人或日本人的英文文章时发现很好阅读,而有些英美国家的作者写的文章就要难很多,原因就是中国和日本的作者写的句子短一些、简单一些。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增强自己阅读长难句的能力。方法一是推荐新东方杨鹏的《GRE&GMAT阅读难句教程》,该书的核心思想就是:长难句难以理解的原因是平时阅读的太少、不熟悉,而反复地阅读长难句,自然孰能生巧,下次在遇到这样的句子就容易理解了。他总结了GRE考试和GMAT考试中各100多个长难句,并表示只要读者反复阅读到觉得每一个句子都非常自然的时候,阅读能力就会大为长进。而我试用该方法,觉得确实非常有效而且简单易行。在花了三四天时间看完GRE的长难句一遍以后,我再去阅读以前觉得难以看懂的论文,发现简单许多!当时真的很高兴,因为还没有达到他所说的要求就有如此明显的效果了。方法二是从难以看懂的论文中找出一些特别难的句子或段落(有些像杨鹏的方法)然后反复的看,直到没有任何障碍。三是找一些有代表性的难以看懂的论文反复的阅读,直到速度提高到与看中文文章相同为止。

有时并不需要详细的阅读全文,这时速读、跳读的能力就很重要了。由于平时极少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大部分人不习惯于这种阅读方式。所以,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还应该进行相应的训练。方法一是快速的阅读重要内容,如标题,摘要,小标题等比较大写的地方。二是在文章中寻找特定的信息,如找一个特定的词汇、一个人名、地名,或某种方法等。三是进行速读的练习,可以参考速读方面的书籍或杨鹏的那一本书。其实也比较简单,就是我们平时一次只看一个单词,而现在一次看几个单词甚至一个句子,这样速度自然加快了。

其实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说到底还是熟能生巧的问题,看的多了自然速度会快起来。虽然上面归纳了许多方法,然而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这些方法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大量的阅读和练习!

审稿人看不懂论文是什么体验

) 审稿人可能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文章

这可能是文章的表述上不够清晰、术语的使用不当、语言过于复杂等原因,让审稿人无法读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需要重写某些语言晦涩或内容复杂的段落,让论文易于理解。

2) 审稿人没有发现研究的新颖性/重要性

如果你发现收到的审稿意见只有简单的几句话,没有说太多,也有可能是目前的研究没有引起审稿人的兴趣。如果你的研究发现满足目标期刊的水平,那么你需要在文章中解释自己的研究为什么很重要,尽量不要让读者自己总结你的研究价值。

3) 提交的期刊不太匹配研究内容

如果投稿的期刊不是很匹配研究内容,编辑可能会邀请到不适配的审稿人,造成审稿意见不够专业的结果。

4) 审稿人有偏见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审稿人可能因为自己的研究和你的研究理念有分歧,因此产生了偏见,或者和你的研究高度吻合,不想让类似的研究在自己之前发表,给出了负面反馈意见。

研究生一开始看不懂文献怎么办?

解决之道主要有二,其一是提升实力,其二是掌握技巧。

1、提升实力

现在,相当一部分经验贴对于提升实力嗤之以鼻,认为大家的英文水平已经足够使用,欠缺的只是阅读技巧。但是很显然这是扯淡,当你拿到一篇文献读不懂时,最大的原因还是语言障碍,这个无可否认,也不需要遮掩,老老实实提升英语水平,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读不懂英文文献的途径。

2、掌握技巧

阅读英文文献,需要掌握的技巧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寻找相关的中文文献,第二个层面是挑选精读的英文文献,第三个层面是阅读文中的数学语言。

对于刚考上的硕士研究生而言,阅读英文文献难度太大而且效率极低,一周之内能够读明白一篇文献是正常水平,能够读明白两篇文献就能算天赋异禀。但是对于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而言,导师不会安排他们去搞最前沿的研究,被安排搞前沿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其英语水平也不太弱。

如果不是特别前沿的英文文献,那么我们一定可以通过关键词查找之类的手段找到相关的中文文献。阅读这些中文文献对于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来说不是什么难题,在读完之后再去阅读英文文献,也自然会事半功倍。

选择需要精读的英文文献也很重要。除了一些小众到无人问津的专业,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都需要面对海量文献。一些刚入门的硕士研究生拿到一篇文献之后就希望把它读懂,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长知识这种想法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这些知识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太相关,那么用九牛二虎之力去阅读英文文献无疑是一种低效的做法。

在阅读英文文献时,可以通过阅读摘要、引言、结论等部分快速确定这篇文章是否与自己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如果相关就继续精读,如果不相关就可以直接放弃。而如果只是想长知识,百科全书或者科普读物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在某一个行业具有一定基础之后,阅读英文文献就可以采用一种比较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公式,当然这个方法可能只适合用于理工科。数学语言具有跨自然语言的特殊属性,即使我们完全不懂论文的语言文字,也可以通过公式读懂一篇外文文献。

论文看不懂怎么办

如果刚接触某一个研究领域的话,不建议一上来就读Article。

当你已有想要关注的领域,需要先去了解这个领域背景:
你需要看一些综述类文章(Review Article),综述类文章相比较一般论文前部分中的文献综述而言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这类文章都是某领域高度概括性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科普性。综述类文章本身并不属于整整意义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这类文章的作者是在阅读大量该领域文献之后写出来的,但这种文章的创作对于总结一个领域的学术动态、研究得失是十分重要的。而通过阅读综述类文章会让你在深入到更为专业的技术细节前,快速获得一个较为广泛的知识背景体系,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你在具体研究前的扫盲阶段。例如下图中的文章,你可以在标题中看到“A Review"的字样,即为综述类文章。
· 如果你是一个英语底子不好或者刚读研究生还不到半年的学生。在阅读综述时,你可以选择先读两篇好的中文综述,它是你迅速了解该领域的入口。
通过阅读中文综述你可以首先了解一些基本名词、常用的研究方法。之后再入手外文综述,这样会比较容易上手,会比直接看英文综述理解起来快很多。
可能很多同学觉得“我可以用翻译软件直接翻译啊”,但其实翻译软件翻译的并不精准,会把你引入误区、产生歧义,反而看着看着更糊涂了。因此我们在用翻译软件的前提应该是你已经大致了解了一些基本理论、名词、研究方法等。
· 如果你英语底子还不错,直接给你一篇英文文章去看不抵触,请直接看英文综述。
· 如果你已经读研究生半年了,请逼着自己去接受英文文献!多读两篇你就习惯了!
除了读综述类文章之外,你也可以读中文博士论文的前言部分或者绪论部分。中文博士学位论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绪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综述。它会更加详细的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里面往往会提到国内外在本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小组的相关研究方向。另外,在读综述的时候,可以记录一下综述中提到的文献资料,这样也可以为你后面阅读文献积累资料。
当你已经清楚了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并开始做某项研究,想要看看别人在该领域具体做了什么工作,并得出怎样的结论时: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去找一些该领域有其具体研究内容的文章来读一读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你正在接触一个陌生领域时,最好先读的是学位论文(thesis)而后是学术论文(paper)。这里的学位论文主要建议读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水平参差不齐借鉴意义不大,而且找博士论文看时也一定要看学校来选择。这里的学术论文主要建议读外文期刊,中文期刊灌水情况较为严重,同样是花时间,要选择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来阅读。先读博士论文,因为是中文,这样可以使你更加容易理解该领域研究,当你对该领域有一定程度了解之后,这个时候就该阅读外文期刊了。

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

做研究,少不了要读文献。可是对许多初学者来说,读文献是件痛苦的事儿。

一些学术小白们,刚接触文献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在 CNKI 中用关键词搜索出一堆论文,一通下载之后,就打开第一篇,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读完一篇,放到一边,再读另外一篇。读到后面,发现前面的文献已经遗忘了,于是翻回头去再读一遍,这还只是中文文献,那英文的文献读起来更是没效率,不知所措。

那么,对于如何高效阅读文献呢?

一、整体来看

1. 先看文献综述类文献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和研究领域,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阅读该领域或该课题的文献综述类文章,可以让你更迅速、全面、客观的了解该研究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研究趋向。

2. 精研数据库

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

作为科研 dog,最离不开的就是数据库,常常与 PubMed 为伴。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 group 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

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 idea 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

3. 带着目的读文献

一开始我们读文献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目的,但其实之后你会发现,看文献大多带有目的性。

比如说为了扩大知识面,那么你可能要泛读不同学科的文献。比如说为了找到你的科研方法,那么你需要去了解目前都有哪些方法,最后来确定你能采用哪种方法。

4. 掌握必要的研究工具

研究生阶段,一定要掌握合适的研究工具。

比如文献管理软件 Endnote,计量研究需要掌握 stata、eviews 等。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去系统学习这类工具。

二、具体来看

(一)判断文献的可读性

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具有可读性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文献对你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开发都有帮助,有些文献可能会误导你,因此需要判断文献的价值,如何初步判断一篇文献值不值得读?

1. 文献引用是否够多?

要是一次引用都没有,那么有可能观点太偏,有可能材料太难重复,有可能不适合你。

2. 期刊和作者水平如何/是否是牛刊?是否是牛人?(大牛还是可以抱抱大腿的)

3. 观点和行业观点是否大致相同?

有些是别人挖的坑,科研本身就是个纠错的过程,刚接触领域的你,还是跟着大部队的步伐吧。

(二)具体阅读策略

1. 先读文献的摘要

这部分一般短小精悍,废话全无,但是限于篇幅作者往往是欲说还休,如果感觉言不尽意可以跳到结论部分,如果发现其应用了你感兴趣的文献、方法、或者数据才跳到前面去细看。

除非全文文笔流畅、思路清奇、数据新颖、方法独特——堪称经典之作,可以作为论文写作的范例,否则真的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地细读。

2. 注重文献的结论

如果说摘要部分需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比较突出文章创新性和贡献,那么结论部分的表述则是更全面和客观。

这也可能是论文中作者讨论未解决问题的地方。结论总结了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并将各个结果(论据)串联起来以阐述最终研究结果,可以使读者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更清晰。

3. 注重引言的最后部分

引言的最后部分通常会说明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文献的创新点往往就会体现在这里。

4. 了解作者的实验思路。

这部分相当于实现想法的具体方法,有些文献的这部分设计非常巧妙、严谨和有创意。

5. 注意文献的参考文献

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献,而且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通过搜索参考文献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该领域的文章。参考文献的质量也反映了该篇文章的质量。

6. 学会泛读文献

并不是所有文献都需要精读,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你需要学会泛读文献。

泛读的文献一般根据文献对自己的重要与否及价值大小判断,泛读文献一般就是根据文章的标题去读文献的摘要和结论。

7. 学会精读文献

精读的部分和我们小时候阅读书籍没什么两样,重点是理解,阅读文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做 Meta 分析,就一定要重点在数字上。如果要寻找一个机制,就精读机制,不要在总结内容上或者文章的开始浪费时间。

精读文献时,需要记住以下几个关键:

一是论文的类别:这是什么类型的论文?论文采用的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的方法?

二是论文的背景:这篇论文与哪些其他论文有关?论文使用哪些理论基础来分析其中的问题?

三是论文的正确性:论文的假设看起来是有效的吗?

四是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什么?五是论文的表述:论文的表述清晰吗?论证充分吗?

8. 学会边读文献边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文献切记眼高手低,要边读文献边记笔记。

对文献中的一些创新型的观点、方法、实验过程及结论重点记录,记录可以用纯文字记录,但是我比较提倡画路线图记录,根据文献的研究次序画因果关系图表,可以更加直观的连接文献的研究脉络。

知识层次的提高没有捷径,只有多看文献,多与前辈交流。

把各种相关领域的文献看懂了,或者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达到一定的层次,才有能力去接受和研究新的问题。

看得多了,久而久之,就能融会贯通,就能养成抓住重点,提高效率的能力和习惯。

当然,人的能力千差万别,但即便是天才,也要努力。希望我的分享对你们未来阅读文献有所帮助,也希望你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文献阅读技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