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医学论文的提纲框架
提纲是论文的轮廓,应尽量写得详细一些,提纲的拟写多采用标题式和提要式两种。标题式提纲,以简明的标题形式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用最简明的词语标示出某部分或某段落的主要内容……
构思
构思是对整个文章的布局、顺序、层次、段落、内容、观点、材料、怎样开头和结尾的`思维,构思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准备过程,构思时文章的主题中心要明确,用以表现的材料要充分、典型、新颖,结构上要严谨、环环相扣,只有潜心构思,才能思路流畅,写好提纲和文章。
拟定提纲
撰写论文之前,应先拟定提纲作为全文的骨架,使其形成结构,疏通思路的作用。拟定提纲,一方面可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明确层次和重点,文章才写得有条理,结构严谨。另一方面,通过提纲把作者的构思、观点用文字固定下来,做到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随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和新观点的发现,使原来的构思得到修改和补充完善。 提纲是论文的轮廓,应尽量写得详细一些,提纲的拟写多采用标题式和提要式两种。 标题式提纲,以简明的标题形式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用最简明的词语标示出某部分或某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样既简明扼要,又便与记忆,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常用的写作方法。例如实验研究型论文提纲通常用以下结构:
题目
1、课题对象:①课题的提出;②研究的目的。
2、材料与方法:①实验目的、原理、条件、仪器和试剂;②实验方法:分组情况,观察指标,记录方法;③操作过程; ④出现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3、结果与分析:①结果;②统计学处理;③结果的可信度;④再现性。
4、讨论(结论)。
5、参考文献
提要式提纲,是在标题式提纲的基础上较具体较明确提要式地概括出各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实际是文章的缩写。
以上两种提纲形式,可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无论选择那一种,其目的在于启发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应做到既有纲可循,但又不拘泥于提纲,尽可能地拓宽思路,才能写出好的论文。
如何写论文提纲
查看更多医学论文写作知识请登录:创
新
医
学
网
一、编写提纲的意义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创
新
医
学
网
上有很多关于医学论文的写作辅导知识。
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医学论文写作提纲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对它的研究更利与社会的发展。
摘要 4-7
Abstract 7-10
英文缩略词 11-12
目录 12-14
前言 14-16
第一章 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16-29
引言 16-17
第一节 实验方法 17-20
1 仪器与材料 17-18
2 N2a细胞的培养 18-19
3 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19-20
4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之形态 20
第二节 实验结果 20-26
1 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对N2a细胞作用相同时间的结果 20-24
3 80μM过氧化氢氧化损伤N2a细胞不同时间的形态变化 24-26
第三节 讨论 26-28
第四节 结论 28-29
第二章 氧化应激状态下CDK1对caspase-2活性及高尔基体形态的.影响 29-51
引言 29-30
第一节 实验方法 30-38
1 仪器与材料 30-31
2 N2a细胞培养 31
3 流式细胞术及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31-33
4 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2的表达 33-36
5 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2活性 36-37
6 免疫荧光观察高尔基体形态 37-38
7 统计学分析 38
第二节 实验结果 38-46
1 抑制CDK1活性对氧化应激中N2a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8-40
2 Caspase-2的表达及活性的变化 40-41
3 免疫荧光观察高尔基体形态 41-45
4 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核 45-46
第三节 讨论 46-50
1 高尔基体应激 46
2 CDK1对氧化应激中N2a细胞损伤的影响 46-47
3 CDK1对高尔基体形态的影响 47
4 CDK1与caspase-2活性的关系 47-48
5 总结 48-50
第四节 结论 50-51
参考文献 51-55
综述 55-61
参考文献 58-61
致谢 61-62
摘要 4-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符号说明 10-11
1 导论 11-14
2 HLA-G结构功能、作用机制以及在各种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14-37
2.1 初步介绍 14-15
2.2 HLA-G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多种病理情况下的作用与应用 15-36
2.2.1 HLA-G的各种结构 15-17
2.2.2 HLA-G及其受体表达的调控 17-19
2.2.3 HLA-G在免疫突触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 19-22
2.2.4 HLA-G1通过膜片转移的作用机制 22-24
2.2.5 HLA-G诱导抑制性调节T细胞的形成 24-28
2.2.6 HLA-G诱导移植耐受 28-31
2.2.7 HLA-G在肿瘤免疫逃逸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31-33
2.2.8 HLA-G与妊娠免疫耐受 33-34
2.2.9 HLA-G与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34-35
2.2.10 HLA-G与感染性疾病 35-36
2.3 结束语和未来的展望 36-37
3 HLA-G诱导大鼠肾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37-46
3.1 建立携带HLA-G基因的慢病毒表达体系 37-43
3.1.1 实验目的 37
3.1.2 实验材料 37
3.1.3 实验方法 37-43
3.2 包装慢病毒 43-45
3.2.1 实验目的 43
3.2.2 实验材料 43-44
3.2.3 具体包装(慢病毒)步骤 44
3.2.4 通过有限稀释法,测定慢病毒滴度 44-45
3.2.5 注意事项 45
3.3 实验结果与结论 45-46
4 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46-56
4.1 实验目的 46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6-51
4.2.1 实验材料 46-47
4.2.2 实验方法 47-51
4.3 统计分析 51
4.4 实验结果 51-53
4.4.1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手术成功率 51-52
4.4.2 手术时间 52
4.4.3 术后病理切片 52-53
4.5 实验讨论与结论 53-56
5 HLA-G慢病毒在大鼠排斥模型中转染移植肾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56-64
5.1 引言 56-57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7-59
5.2.1 大鼠肾移植与标本采集 58
5.2.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58
5.2.3 Western印迹检测 58-59
5.3 实验结果 59-61
5.4 实验讨论 61-64
6 HLA-G慢病毒转染诱导免疫耐受的细胞实验研究 64-70
6.1 实验目的 64
6.2 实验材料 64
6.3 实验方法 64-69
6.3.1 细胞转染实验 64-65
6.3.2 RT-PCR的实验步骤 65-66
6.3.3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66-67
6.3.4 应用MTT法法检测人类和大鼠内皮细胞表达HLA-G对健康人和大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67-69
6.4 实验讨论与结论 69-70
参考文献 70-76
综述 76-86
参考文献 84-86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获奖 86-87
致谢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