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城镇化建设有关的毛概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摘要: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促进经济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但也产生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城市群;农村城镇化;三农
一、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和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来看,今后20-30年城市化为主的后期过程中,将会伴随着郊区城镇化。咨询公司麦肯锡开展的一项研究称,2011年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仅仅600座城市,城市创造着世界60%的产值。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人们可以工作范围大幅增加。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各企业也可以在郊区选址建设工业园区。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为中心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一条龙经营,真正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实现和发展。
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但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圈等城市群容纳能力有限,水资源和交通拥挤形势非常严峻。而我国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建设搞好,对于解决上亿农民的流动安置意义重大,发展了当地经济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极大地降低了交通、住房等城市生活成本,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农村城镇化较为成功的浙江省为例,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住房已经达到60.8平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9平米。江浙公路一代农村家家户户几层的小楼房,不比城市别墅差。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13071元,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让人们看到了城镇化实现的好处,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负面影响
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限制城市化进程阶段(1949-1978年)。从建国初期的离开农村的高潮,到1962年一1965年“禁止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极端方式,以及“”期间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第二阶段为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1979-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22%,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下岗职工减缓了城市化发展速度。
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以及国家和地方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化的必然过程。但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在客观上又给我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
(一)城市贫民数量剧增
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5000万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民的迁移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人口的迁移。许多农村的殷实之家,也很难在城市相对高的物价中很好地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就业,而就业形势变化、高房价、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城市化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城市化率到达75%以上就算是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新来的居民努力改善生活,但很多人却面临困境,大量人口没有像样的住房甚至基本的卫生设备。
(二)城市环境变坏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很多城市的废物排放已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2012年我国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其中沿海城市90%以上缺水,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城市交通量的高速增长,城市交通日趋拥堵。2011年城市上班路上花费时间,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无形中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三)部分城市化过热现象
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建设的投资超出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多年来,中国各地建设大量房地产项目,吸引了众多购买者。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更多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在北京,一幢幢商业楼盘空置着。在鄂尔多斯老城区23平方公里上拥挤着30万人,康巴什新区就是为百姓投资建设的,新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市区32平方公里,人口2.86万人,“空城”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展品。
三、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城市;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根本原因。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条件优越很多,比如文化娱乐、教育、金融、交通、医疗等软硬件环境远远好于农村。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一)国家仍需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饮水水安全、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村内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二)要确定政府在城市化中的职能和地位,把城市化从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市场经济行为为主导。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区在环境和经济水平差别很大,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各有特别之处,不可能齐头并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充分照顾和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避免政府行为地扩大或限制城市化的过程。
(三)更好的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和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人才流失,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四)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持续十几年,农村物价涨幅一直高于城市,使得目前农村物价已经接近于城市物价。农村低保仅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待遇的1/3,甚至更低。急需相关政策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国家的福利政策上,可以得到同等的对待,并最终实现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能跟随人口的迁移。
(五)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第三产业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来生存和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越完善,将直接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小结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一定要多管齐下,做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地域辽阔,没有高房价,自然条件好,交通通畅,因而更适宜人居住。而医疗不方便、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等问题,相信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得到解决,统筹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将会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安居乐业,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邹晓光(1981—),男,山东荣成人,山东大学(威海)科研处职员。)
关于推动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新型城镇化战略论文
对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与培养体系。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一方面,房地产高级管理人缺乏,越来越多的项目需要在开发理念、融资风控、建设管理与后期服务等方面引入高层次和有创造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房地产相关专业的专科、本科毕业生数量众多,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连续数年遭遇“最难就业季”。解决房地产人才供求之间的不平衡,需要认识房地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推动高校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迎接房地产市场“新常态”的挑战。
一、转型期的房地产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房地产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前期融资、可行性研究、土地获取、项目策划、施工建设、项目营销、竣工交付和物业管理等,业务涉及价值链长,需要的专业人才涉及面广。从需求角度来看,房地产企业招聘人才类型可以归为金融财务类、策划管理类、工程技术类和营销服务类。在实践中,房地产企业以项目为单元,每个项目组都需要上述人才,不同的专业知识需要能够有效地融合与贯通,才能形成“能用”和“管用”的人才。
1. 综合性特点从行业特点来看,房地产行业与宏观经济、城市经济关系紧密,房地产项目需要应对宏观经济波动与房地产调控的影响,项目团队需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特征,合理确定项目定位,才能降低后续的销售风险。从开发过程来看,企业需要与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和各类专业公司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配合,项目团队面临多项与政府部门相关的报批业务。例如,在土地购置阶段需要掌握土地使用制度、出让制度、使用权出让等相关知识,明确土地的规划条件约束;在规划报批阶段,需要掌握城市规划、项目规划、项目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这一阶段对综合性知识和沟通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房地产企业的人才管培方案基本上是从培训、轮岗再到专职岗位的过程,新员工需要全面了解房地产项目的流程与特点。房地产项目对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而大学毕业生知识窄,难以适应房地产项目的需求,而中小房地产企业通常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成本,常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人员,部分房地产企业偏好招聘有政府工作背景的员工,他们通常拥有丰富的综合知识面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2. 区域性特点房地产项目受到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与社会习俗影响较大,项目根植于区域之中,项目定位不能离开所在区域。项目团队对于城市、区域与板块的认识程度决定着项目定位的高度。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处于快速变化过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板块居住文化,影响特定区域人群的住房消费心理。住房消费者选择了一个项目,也选择了一个区域和生活方式。区域与板块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类型。由于房地产区域与板块的形成与演变是城市历史、城市规划、居住需求等要素影响的结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区域性是重要的'特点,项目团队需要对城市、区域与板块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这恰恰是毕业生最缺乏的。
3. 金融化特点从国外房地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房地产企业的主营业务都经历了由开发建设转向资产经营与金融服务的过程,房地产作为金融资产的特性在发达国家表现的淋漓尽致。我国房地产业处于快速变化中,项目融资、风险控制与资产经营处置对企业的影响日益明显,房地产企业开始涉足金融与资产经营领域。目前,金地、万科、绿地、绿城、滨江等大型房地产企业纷纷通过成立房地产信托基金、产业基金或入股银行,涉足金融领域,房地产企业的金融化趋势明显。金融化也是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通常将房地产专业纳入商学院下的金融和财务学科,注重学生对于房地产金融与财务知识的传授。综合性、区域性与金融化是快速城镇化阶段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展现出来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挑战,需要高校及时调整课题体系、教学方式与培养方式,推动人才供需之间的平衡。
二、高校房地产专业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高校培养体系中,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8年的专业调整中受到影响,被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断层。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崛起,房地产专业的专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由于专业设置的限制和院校学科背景的差异,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情况复杂,依托的学科背景差异大,水平参差不齐,培养的学生还难以适应行业对于综合性、区域性与金融化的要求。
1. 学科体系分散,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高校设置相应的房地产专业设置,依托的一级学科包括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等。房地产专业设置多数依托工商管理与应用经济学科设立,课程设置也是偏重于经济管理,重点课程包括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地经济学、房地产估价等;工程管理依托工业工程或者土木工程专业,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课题体系结合紧密,偏重于工科教育,主干课程包括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此外,部分高校依托土地资源管理开办房地产相关专业。由于高校依托的学科基础不同,课题设置也各有侧重,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基础与知识结构差异较大。课程体系与知识专业的不同导致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课程体系上的差异性与非标准化,对培养学生的质量影响较大,也给房地产企业人才招聘带来了困惑。因此,相对于成熟的专业,房地产专业的学科体系还存在“散、乱、基础不牢”的问题。
2. 专业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房地产专业作为高度应用型的专业,能否与实践充分结合,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目前,房地产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材、书本上的知识不能适应房地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需要。目前的课程体系与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实践脱节严重,部分教材沿用上世纪版本,内容知识陈旧,难以在现实当中得到应用。而从国外引入的教材,也存在与国内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其次,房地产专业教师队伍与实践脱节。由于我国的土地与住房市场都处于制度转型、行业兴起与市场发展的阶段,制度变革与市场发展的速度较快,高校教师队伍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没有能够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教师队伍自身知识体系更新节奏较慢,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培养方式与企业脱节如何能够与行业、市场、企业紧密结合,是培养房地产“管用”学生的关键点。从国内高校房地产专业的培养方式来看,主流的培养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课题教学为主,对于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环节的重视程度不高。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如何使房地产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有机结合,推动培养方式由“被动”面对市场转向“主动”适应市场转变,已经成为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三、推动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建议
1.独立设置房地产专业,夯实高效人才培养基础体系房地产行业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在一定时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借鉴美国、英国、新加坡、我国香港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房地产专业的培养模式,需要形成我国具有独立性的房地产专业设置与培养体系。目前,较为可行的是在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独立设置房地产专业,形成本科、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同时,设置相应的专业硕士,形成学术与专业两个培养体系。从国家层面设置相对的房地产专业,统一学科口径,统一课程体系,有助于相对规范和完善的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此外,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需求结构、需求规模都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得到发展,课程和方向的设置还需要与时俱进。
2.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培养优质管用的专业人才尽管高校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题体系中设置相应的实践培养环节。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教学与实践之间还存在很大距离。英国房地产教育体系中对于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投资等应用性的课程,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对应方向的房地产项目,实地参与项目的运营过程。我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产专业学生要求在大学期间有一定周数出国考察,培养全球视野。在考虑房地产专业培养中,国内高校也应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视角培养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从国际视角来看,在有条件的发达地区,培养方案中设置暑期国际房地产夏令营,对国外特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与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开拓国际视野;从国内来看,以课程为依托,以实际项目作为案例,明确“房地产开发、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等课程为“教学+实践”的课程,规范学生的实践培养环节。
3.与行业资格认证挂钩,探索教育专业化路径英国与我国香港地区成立有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和香港测量师学会等,这些协会及其专业认证有助于搭建高校与企业的桥梁。通过专业机构认证,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行业与企业的要求。行业资格认证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有助于明确学生培养的方向。目前,国内房地产专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规范化与专业化是下一阶段发展的趋势。国内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协会也逐渐崭露头角,如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等。充分重视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特点,发挥专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推动行业协会、企业与高校三结合,有助于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且能够符合市场需求的房地产专业人才。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力供给的运输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深入探讨,并给出可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给出了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点。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发展;作用;规划;关键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于英国,扮演着协力和促进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汽车技术大幅跃进,加上公共汽车运输的普及,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越来越来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桎梏,在此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式微。尽管在十九世纪之初轨道交通理论研究已发展相当成熟,但直到1863年1月10日伦敦地铁的正式投入运营,才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诞生。
城市轨道交通除了其列车的营运速度需达一定标准,车辆、路轨或操作等等都需要整体配合提升并系统化。依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是拥有专有路权,全线无平交道且行车绝对安全的铁路系统,不论是改良既有轨道路线(直线化、轨距标准化),或是铺设高速新轨道,多数均必须符合1435毫米轨距的国际标准轨。其组成包括车站、隧道、桥梁、路堤、路堑、维修基地等主要结构设施及车辆、供电、电车线、标志、通信、轨道等子系统。相较于公路经常有尖峰挤塞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速、高载客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及高准点率等优点,成为近年世界开始广泛关注的新运输方式。根据运输工具间的替代效果,在一定范围的区域范围内,易受路况、浓雾等气候因素影响的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恐失去其竞争力。
因循过去城市发展的脉络,运输系统的规划与城市的开发拓展关系紧密,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对于人口以及产业的分布可能有重大改变,城市轨道交通的设站可大幅改善当地的可及性,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周边的各项开发计划也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有相当大的直接影响。有鉴于此,许多城市均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提高运输效率和促进城市及产业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
运输建设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地方带来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影响;影响层面可分为交通、人口、产业三部分讨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入既有的运输系统之后,地方之间相对交通可及性将会发生改变,城市轨道交通有设站的地区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可及性提升而直接影响当地的交通部门,可及性增加后,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也会受城市轨道交通的间接影响。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的各项开发计划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因其方便快捷、定时定向的特点通常会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其强大的人口内聚和扩散效应为地下商业带来巨大客流和商机。例如车站商铺和 广告 灯箱经营、区间通信网络使用权租赁、移动视频招商等,能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新天地;此外,若地下商业资源与地面著名商场、商业区实现无缝连接,那更将使前者的交通优势与后者的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辐射面广的城市商业圈。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还将引导城市经济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现有土地价格刺激明显,能带动沿线房地产开发,增加政府土地税收;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在其上兴建开发保障性住房和商业楼盘,不但可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也为城市在保持总体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大开发空间,有助于避免城市规模的无序盲目扩张;此外,还可以引导人口、产业园区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所经过区域合理分布,形成不同类型组团,将城市中心地区过剩的资源疏导至城市新兴地区。前瞻网认为,城市轨道的发展和建立将带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形成中心城市,并以此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城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环境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 报告 可得知: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每次能源消耗为1小时,公共汽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3.26倍,私人小汽车为城市轨道交通的5.61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公共汽车及私人小汽车低,因而为了发展较好的交通运输系统,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世界各国交通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特殊刹车系统可在刹车时回收再生电力,可节省更多的能源,且其在专用路线上行驶,可运用外来电力牵引,无须将动力设备置于车上,加上因城市轨道交通的钢轨钢轮间的滚动阻力较公路运输轮胎与路面的阻力为低,所以具有较佳的燃油效率。因此,能源效率高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
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
从历史的脉络不难发现,从前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发展核心均延着交通系统扩展,车站几乎是每一个城市或市镇的经济重心。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快速跃进,安全、可靠、班次和票价都明显优于公共汽车,故诸多城市陆续以城市轨道交通做为国内重要城市的联系方式。然而,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规划理念,让许多规划者期待以大众运输系统开发新市镇或缩小城乡差距,使各区均衡发展,车站的数量及站位选择成为重要的关键决策,过多的车站数量将使系统的边际效益递减,选择太偏僻的站位若无搭配较好的辅助系统和配套 措施 ,将沦为浪费或导致人口外移现象。城市发展与大众运输的规划息息相关,若无审慎的思考,恐导致无法挽回的遗憾。
除此之外,运输系统建设涉及庞大的资金流动、复杂的范畴领域及带动产业发展的使命,城市轨道交通做为现今炙手可热的运输工具,可望带动城市其他相关的产业,而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各地不同的情形,来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这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设 经验 中取经。例如,台湾与韩国约于同一时期决定兴建城市轨道交通,但其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达成目标:台湾的政府部门首次在国内推动BOT的兴建及营运方式,虽过程波折、舆论不断,但不失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不仅广泛引起民众和研究单位对于不同型态的公私合作方式的重视,也为其日后其他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借鉴;韩国政府则花费大笔资金向法国TGV购入技术移转及人员培训,多年之后,不仅能够独立研发新的技术成果,更能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推销。不同的决策也导致台湾城市轨道交通和韩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两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各有优势之处,符合当地的发展。因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立也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提升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晓阳.浅淡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地铁与轻轨,2003年第1期.
[2]袁振洲,毛保华,于星鹤.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注意加强市郊铁路运输[J].科技导报,1996年第10期.
[3]徐鹏.北京市轨道交通也庄线国产CBTC示范工程信号系统采购合同签约[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第4期.
[4]朱国宏,__青,杨小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第3期.
[5]刘江涛,冯雅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8期.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2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力求阐述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
引言:
目前,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时期是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
城市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城市发展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进行有力支撑,城市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城市规划的有效调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能促进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不断摸索和 总结 经验中,中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土地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
(2)市场经济角度,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平衡工农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山东省济南市奥体中心项目为例,济南市为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而规划建设,该项目规划选址于当时尚未大面积开发的济南城市东部区域,它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带动了周边住宅和商业价值的提升,而且带动整个东部城区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济南的地标性建筑,全运会之后,它成了民众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再以济南西客站项目和济南 文化 艺术中心项目为例,这两个相继规划和建设的项目,选址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济南城市西部区域,它们的建设,拆迁了大量棚户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加上之后配套基础设施和路网的完善,带动了整个西部片区快速发展,成为了济南新的地标,成为济南近期投资热度最高、人气最旺的区域。
2.2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环保、低碳生态型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生态型城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反之亦然,个别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或管理者,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伐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这样的愚蠢行为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科学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非常好的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固有弱点和缺陷,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门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它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所以,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或城市规划时效率较低下。
3.2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无法最终主导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所以,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规划管理上的倾向性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
3.3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发展。
四、寻求城市发展的有效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行之有效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引导,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4.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如在规划时不能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擅自将原本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用地改变为停车场用地。
4.2 合理规划居住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出行的便捷。
4.3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镇化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4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5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城市在进行工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地,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实现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4.6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 渠道 ,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4.7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征土地的管理,规定土地建设期限,对于拖延建设期限的单位和企业法人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求缴纳延迟赔偿金。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制定最高建设期限,杜绝炒地现象的泛滥。
总结:
城市规划旨在引导城市经济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前进,它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成为城市发展的科学引导,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1]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4)
[3]高中清;__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1)
[4]耿毓修.对城市规划的几点研究[D].三联出版社.2010(8).
[5]涂军飞.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6]冯现学.浅析如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