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代码是11561,学校介绍如下:
一、学校简介: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简称甘肃民院,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创建于1984年,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2013年5月确定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单位。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占地近千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1.2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5.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9.9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亿元,馆藏各类图书247.42万册,其中数字资源及其它载体资源146余万册,纸质图书文献101.42万册。
学校设有16个教学院系,开办58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2000人,教职工701人,其中专任教师520人。
二、学术资源:
据2022年6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各类印刷型文献近62万余册,电子型文献260余万种,另有中国知网、北大法意、读秀学术搜索、移动图书馆等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电子期刊近1万种,每年订购中外文印刷型报刊1200余种。
《甘肃民族教育研究》学报设置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藏汉双语教育研究、理科教育教学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安多藏文化研究、河洮岷文化研究等栏目。
《甘肃高师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期刊。期刊的主要栏目有美学研究、中外文学研究、经济研究、语言与逻辑、历史学、民俗研究。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代码是11561,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简称“甘肃民院”,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基础和发展优势,确立“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发扬“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弘扬“刻苦、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学校招生面向云南、西藏、内蒙古、陕西、山东、黑龙江等20个省区。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000人,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68%。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在主要生源地形成了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历史
1984年,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92年,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3月,学校升本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2013年6月,学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7月,经省学位委员会审核决定学校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2020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696人,其中专任教师51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3%;教授50人,副教授17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3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85%;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2人,甘肃省“555”人才工程1人,甘肃省“园丁奖”13人,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0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开办本科专业(方向)54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
省级特色专业: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方向)、学前教育(藏汉双语)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历史学、艺术设计学 、体育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安多藏文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省级重点学科:数学、设计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族教育学、高寒生物化学
学生成绩
2018至2019学年,学校学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第四届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省“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主题系列活动中,1名学生获摄影一等奖,4名学生分获征文、刻纸、书法二等奖,2名学生获刻纸、微党课优秀奖;第十二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29件作品入围决赛,最终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在甘肃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铜奖2项;在全州禁毒宣传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
学校荣誉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党委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立足高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有效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作用,先后为民族地区培育5万多名合格人才,其中在民族教育基层一线工作者达90%以上。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重点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研究培育基地2个等14个研究机构。
截至2020年12月,“十二五”以来,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796篇,其中在SCI、EI、CSSCI分别收录14、47、74篇;授权专利48项;出版专(译)著72部,教材121部;承担科研项目337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2项。
学术资源
据2021年1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各类印刷型文献近62万余册,电子型文献260余万种(册),另有CNKI(中国知网)、北大法意、读秀学术搜索、移动图书馆等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电子期刊近1万种,每年订购中外文印刷型报刊1200余种。
学术期刊
《甘南民族文化研究》(藏文、季刊)是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主办,以社会科学为主,重点反映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的藏文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设有“甘南社会历史研究” “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民族民俗研究”“藏学研究”“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双语教育研究”“甘南农牧经济发展研究”等栏目。
《甘肃民族教育研究》(汉文版、藏文版),学报设置“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藏汉双语教育研究”“理科教育教学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安多藏文化研究”“河洮岷文化研究”等栏目。
《甘肃高师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期刊。期刊的主要栏目有邓小平理论、哲学与哲学史研究、美学研究、中外文学研究、经济研究、语言与逻辑、历史学、民俗研究。期刊是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9月,学校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格局,为师生发展和服务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塞浦路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13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西藏大学、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成员单位。
国内翻译网站对熟练翻译的价格是中文100-120元,英文70-80元。对于国外网站,以Gengo为例。网站提供的最低价格为每字0.03美元,平均价格为每字0.06-0.07美元,包括汇率在内是国内价格的数倍。当然,你要选择同样的工作能拿到更多钱的网站。这里有一些你可以找到翻译工作的外国网站。
1.源后
Gengo是狮子桥下的一个翻译平台。要成为它的翻译,需要参加考试。通过考试后,可以根据考试成绩划分为标准口译员或专业口译员(Pro)。如果没有通过,可以继续考,每半年最多考三次;翻译项目往往是笔记、邮件等短文本,长文不多;目标语言应该是译者的母语,稿酬从每千字0.03美元起,专业译者报酬更高;一个月交两次;Gengo翻译平均月薪417美元。在Gengo上能赚多少钱,取决于译者(比如En-Ch)的数量和翻译项目的数量。翻译人员越少,翻译项目越多,赚的钱就越多。
2.普罗兹
知名翻译平台。
3.翻译咖啡馆
业内知名网站翻译找项目。
4.向上工作
Up是一个在网上寻找兼职的综合性网站。
5.美国期刊专家
招聘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具有高级学位的科技人员翻译学术文章。与论文的长度和翻译时间有关。
6.跨桥
Lionbridge的解释网站。
7.口译和笔译公司。
翻译申请入学,口译申请入学。
有入门级的口译工作可以申请。
8.安多瓦尔
招聘翻译。
9.发动机的旋转
招聘翻译,按周付费。
10.多种语言连接
长期招聘翻译。
11.透明语言
在世界各地招募自由译者。
12.完美翻译
全球最大的翻译本地化公司,长期招聘翻译。
13.世界行话
翻译分为两类:普通类和专业类。普通班的要求是:五年商业环境下的连续翻译经验;有翻译证书,正规大学毕业,会使用Trados者优先。对专业的要求是:专业领域本科学历;两年以上的专业翻译经验。
14.语言化
专业视频字幕翻译;一个月发两次工资,用Paypal支付。
15.验证对话
医学翻译。
首先回答,非常靠谱。给你说一个我爱人的例子吧。
她本来在化工厂的实验室工作,在差不多和你一样的年纪,因为要小孩不愿意继续在化工厂里上班了。她是研究生学历(非文科专业),觉得就这样呆在家里带孩子荒废了。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有朋友给介绍了一些笔译的工作。觉得还挺合适的,就这样一做就做了八年。
不过,有几个经验提醒你注意。
第一,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相关的资质,就只能给有资质的人打工,收入比有资质的翻译要少好几倍。而那些持证的翻译,很多时候就是大概看一眼然后签字,就能拿走七八成的钱。
第二,人工智能现在越来越普及,笔译需要能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且目前来看路是越来越窄。我有一个球友是持证的中英法三国语言翻译,前段时间说改行做装修了,因为收入跟不上。
第三,如果你以后想考取资质,需要加倍付出,否则就只能给别人代笔。而笔译这行门槛也是越来越高,如果是自学的“野路子”,很难得到认可。不过好在现在很多课程都可以网上授课,在家里一样能学。而且你应该是文科生,所以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应该比理工科好一些。
第四,想进入笔译行业,除了找人或者加入行业协会以外,可以考虑去大公司的网站做免费的试译或者去一些个人的小公司实习,积累经验。有一些资质除了证书以为,还需要你有多少字的翻译量才能申请到。我知道现在一些课程教学的网站,经常会招志愿者,把国外的精品课程翻译成中文的。
总之,加油吧,看好你。
1.文化意义上可以影响或激励后人的人文成果。
2.古人说的灵魂,有时指的是我们说的意识、精神、心理活动,那是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果,是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
3.比喻能对某人或某个群体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精神方面的核心因素。
4.高尚的品格。
5.品质,主控制、主方向、主属性,一般不受外力影响。
6.产品中流露出的能够被使用者认同的价值观念
7.泛指生命。
8.其指思想、感情,情感等。
9.事物的核心。
10.其指精神。
11.其指人格、良心、性格。
12.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早期基督教将灵魂分作"灵"(希腊文pneuma)和"魂"(希腊文psyche)两部分:"魂"(即生命力)是血肉的,所有生物都有的;"灵"(智慧或理性等人类的独特表现)则是来自上天的,只有人类才拥有。因此,基督宗教地区会有"人类是万物之灵"之说。《圣经》的原文用词"魂"(即希伯来文nephesh和希腊文psyche)显示,并未将身体和"魂"加以划分,而且描述"魂"是会死亡的。
原始基督教认为灵魂不是不灭的,可透过复活,最终会和同样复活了的肉体一起到天堂或地狱。
根据《圣经》的描述,人死后受到上帝的初步审判,除为自己的罪悔改并相信耶稣基督是救主重生而得救的人可以直接去天国外,或极恶人(拒绝接受救恩或抗拒)会直接去地狱外,一般在炼狱或类似的地方等候末日,再作二度审判。已死信徒的身体可能会改变,与得荣耀的耶稣的身体相似,所以灵魂即使会死也不重要。因受古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影响,中世纪的基督教信仰中,将人划分为两部分-灵魂与身体,在生之时是不分离的。
中世纪最广泛的观点认为灵魂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为每一个新身体创造一个灵魂。这想法受到改革宗传统和加尔文宗等支持,也为天主教所接受。另一个观点则认为个人的灵魂承自父母。
事实上, 正信 的佛教, 并不接受灵魂的观念 ,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生灭变化。
盖承认灵魂存在,为许多宗教、哲学、社会学所主张,论及其特质、本源、究极,则有极大之分也。有主张其与精神或心意等同义者,如灵魂生活(soul-life)一语,殆与精神生活、心意生活等义无有分别。而主张灵魂说(Soul Theory)者,若自其所说之身、心关系而言,则立足于二元论;若自精神之体、用关系而言,则立足于实体论。近世哲学出现现象论、现实论、唯物论等学说,则大抵反对宗教灵魂存在而否定其为实有。
佛教本不说灵肉二元观、灵魂不灭论等。因释尊对灵魂与肉体之同异并不予以作答(即无记),亦即否定灵魂与肉体可截然划分为二之想法。佛教系由实践之主体而重视心的存在;此一存在论,系彻底立于心、物二者相关之立场,并不视一方为不灭之实体,另一方为生灭之假相,而认为心、物二者皆空,无自性可得。而当轮回转生之说被佛教采纳后,有关轮回主体之问题却引起佛教史上之重大论争,如南北朝时之'神灭不灭论争'等;其结果则致使轮回主体呈现出一种犹如灵魂之色彩。(参阅'神灭不灭论争'4257)
神灭不灭论争
自佛教传入我国,至六朝时代,信奉佛教者与批判佛教者之间产生多种歧见,其中,以佛教之轮回报应说为主题所进行之理论探讨,称为神灭不灭论争。首先,承认佛教轮回报应说者以为,人死后,宿于肉体之灵魂兮神识一不会随之死灭,而将继续转宿于另一肉体;且人经三世,轮回于五道或六道中,必定身受相应于自己所做所为之善恶业报。反之,神灭论者站在我国传统思想之立场,否认三世、轮回报应、心神不灭之说,而以为人死之后,心神必随形体散灭。
"神不灭"说,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国牟融所作之理惑论;然最具代表性者,为东晋庐山慧远(334~416)之主张,其所作沙门不敬王者论卷五有'形尽神不灭'一说,以木与火之关系比喻形体与心神之关系,而谓:心神由一形体轮回入于另一形体,而继续存在;犹如火之燃烧,燃尽一木再转燃另一木。慧远之弟子宗炳(375~443)作'明佛论',揭示二种神不灭义:
(一)轮回之神识不灭;(二)法身之神识常住,或谓'法身神识常住'之义融合涅盘经之佛性说与道家思想,而将佛性视作道家理想境界中虚静无为之心,此心即神识;又佛性(此处指法身)常住,亦即心神不灭之意。此外,宗炳又联结轮回之本体神识与法身之神识,阐述人于轮回过程中渐次断除烦恼,则轮回之神识亦能归于本来清净之法身神识;成为唯有法身神识之状态时,人即成佛。吾人由(一)沙门不敬王者论卷五;(二)何承天(370~447)批驳沙门不敬王者论及明佛论之书简;(三)何承天致神不灭论者颜延之(384~456)之书简等文献中,可进一步了解神灭论与神不灭论者间相互问难之情形。
学者咸谓,神灭论系源于中国传统之思想,然若自神不灭论者之观点而言,神灭论者之否定灵魂与精灵之存在无异违反儒家之传统,盖因儒者行宗庙祭仪,自是承认精灵存在;故若非难死后神识之存在,即是反对自己所信奉之儒家道统。此外,一般对神不灭论之评语则是:彼等将轮回本体之神识与死后之灵魂视为同一者,此种混同之论,系因轮回本体之神识乃源自中国传统观念中之'神'。然此种轮回本体神识之论,实与否定实体存在之佛教无我论相悖。综上所述,神不灭论亦非基于对佛教之正确理解,乃是国人为使自己容易接受佛教轮迥业报之说,所作之特殊解释。
南朝梁武帝时,范缜作'神灭论'一文,引起学者间之激烈论战。其主张形神一体,形为神之质,神为形之用;形若灭亡,神亦随之灭亡。此一说法非但否定轮回业报之论,亦且否定精灵鬼神之存在,乃一典型之反佛论者,遂使当时笃信佛教之人士纷纷著书批驳。如范缜之外弟萧琛(476~513)作'难神灭论',曹思文作'难范中书神灭义',沈约作'神不灭义'、'难范缜神灭义',梁武帝作'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等。因梁武帝虔心信佛,致令当时之佛教势力兴盛异常,故对范缜之神灭论反应极为激烈。又当时之佛教信仰难免受魏晋玄谈风气之影响,而流于浮华迷信,范缜作神灭论,或即立意针砭时风,警醒世人崇尚自然、破除迷信因果。[弘明集卷一至卷五、卷八至卷十、广弘明集卷二十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汤用彤)](参阅'三教论衡'612)
道教关于灵魂的描述很独特具体和富有建设性,道教的灵魂观是建立在生命医学与玄妙神学的基础上详细剖析灵魂的特性,认为灵魂是由三魂七魄构成,一个人死后七魄先散,然后三魂再离。"魂"和"魄";魂主精神,而魄主身形。
三魂是指"天魂、地魂、命魂",古称"胎光、爽灵、幽精",也有人称之为"主魂、觉魂、生魂"或"元神、阳神、阴神"或"天魂、识魂、人魂"等。用现代科学解释应为:天性,遗传,后天。
七魄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生存于物质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后再随新的肉身产生"肉体及魄"则属于"阳世的物质世界"。
道藏《云芨七籖》魂神卷三魂七魄相关记载:三魂: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七魄:其第一魄名尸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阴,其第四魄名吞贼,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秽,其第七魄名臭肺。现代意义通指为(喜、怒、哀、惧、爱、恶、欲。)
另葛洪《抱朴子.地真篇》及《云笈七签》卷五四《说魂魄》.魂魄指人的精神灵气。卷三三曰:三魂相嫉,七魄流竞。
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濒死体验:对出生体验的记忆回顾
卡尔萨根的解释:濒死体验其实是对出生体验的记忆回顾。
卡尔萨根书上对濒死体验的解释确能解释一些现象。出生是每人都有的经历,大同小异,解释濒死体验雷同的普遍性。也解释穿越黑暗隧道和见到进入光明的现象。
还有一个假说:脑缺氧致幻。已知LSD等药物可 *** 大脑产生幻觉,临死大脑处于缺氧态,可能引起幻觉。这个假说解释舒适感,脑氧分压低的初期会有愉悦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沉溺于窒息式 *** 、每年几千青少年死于 *** 时窒息。但也有不能解释的濒死体验部分。
解释濒死体验的还有脑补假说,是一种稍专业的假说。大脑有套处理信息的机制区分幻觉和现实。这套机制挑选最符合各种已有信息(稳定)的模型作为"现实"。庄周梦蝶,梦中大脑挑选"蝶"的身份作为现实,因为这个身份符合当时所有条件。而醒来后,同样机制挑选"人"做身份,匹配环境和记忆。濒死,感官信息来源被切断,现实模型不稳定。为了稳定现实模型,大脑只能用已有信息(记忆)构建现实。而记忆中的事件,有一个特点,都是鸟瞰视角。试着回忆上次在沙滩散步的场景,大部分人头脑出现的是鸟瞰自己的画面。于是濒死体验就是大脑生成的现实模型,这就是脑补假说。
濒死体验脑补假说解释离体感,认为舒适感是濒死压力 *** 脑分泌安多分引起的,隧道感是视觉皮层噪音增加的结果,总之一切都可以用生物化学解释。还发现可以 *** 大脑特定区域产生灵魂出窍感。这是往大脑里塞一百个电极,挨个区域测试测出来的结论。
灵魂出窍可由神经学机制所触发
科学进行分析和记录,研究者知道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灵魂出窍的现象,例如脑外伤、感官剥夺、濒死体验、分离和致幻药物、脱水、睡觉、及对大脑进行电 *** 等情况,或通过人为诱导也能做到。科学家们认为灵魂出窍,其实是由某些神经学机制所触发的幻觉。
观看视频可引发"灵魂出窍"体验
据科学家表示,观看一段自己身体的脉动与心跳同步的视频将引发离体体验。这个幻觉显示身体存在感的体验取决于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感知。
认为身体的自我意识--那种拥有感以及位于身体内的感觉--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当发生癫痫性痉挛或者在某些人身上会自发的产生离体体验(OBEs),这表明身体自我意识的某些方面也会被扰乱。
OBEs曾在实验室环境下发生,当时科学家给被试者灌输有冲突的感官信息,导致他们将自己同感于虚拟的身体或者人体模特。在所有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控制外在的,或者称外感受性的感知,例如视觉和触觉。
通过开拓内在或者内感受性的信号,例如某人的心跳,是否能够诱发离体体验?瑞士洛桑市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简-阿斯佩尔(Jane Aspell)和卢卡斯-海德里希(LukasHeydrich),以及奥拉夫-布兰科(Olaf Blanke)和同事决定查明真相。
他们要求17名被试者站着佩戴头盔式显示屏,展示从背后拍摄的他们自己的实时录像,因此这些志愿者实际上是看着自己的背部位于身体前方2米处。这些参与者还看着软体生成的轮廓包围着一个虚拟的身体,就像一个光晕。
被试者还佩戴着胸部的电极记录他们的心跳。这个信号被用于产生闪现的光晕,这些光晕要不与心跳实时同步,要不略微有点步调不一致。当闪现与信号同步后,感觉就像被试者看着自己的心跳,尽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然,这不是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况,你一般看不见自己的心跳。"
大约凝视自己的身体长达6分钟后,无论闪现的轮廓是否与自己的心跳同步,志愿者都闭上眼睛并被引导向后1.5米。然后他们被要求向前进走到他们之前站立的位置。在同步测试中,被试者向前走靠近他们的虚拟身体--这意味着这种体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的自定位。而在非同步的实验中,自定位的改变并没有非常明显。
此外,每次测试后被试者都被要求回答一份调查问卷,答案显示当闪现的轮廓与自己的心跳相同步时,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认同于那个虚拟身体。其中一名妇女回答称她"想要与自己实际的肉体相脱离。"
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创造外感知和内感知信号之间的冲突以诱发这种幻觉。"这显示内感知信号对于自定位和自我认同感非常重要。" 海德里希说道。
研究自我感知的哲学家、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博格大学的托马斯-梅岑格(Thomas Metzinger)对这项实验印象深刻。"它告诉我们人类的自我意识深深受到了内感作用的约定,这种锚定的方式比之前人们承认的还要更强烈。"这项研究将发表在期刊《心理科学》上。
灵魂"住"在你的神经细胞里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经过一系列的论证,给人们一个说法:灵魂不存在于宗教,不存在於哲学,也不存在于心理学,就生存于神经细胞中。他认为,灵魂或是说意识能够与大脑分离而且不能被科学所解释的理论已经是陈旧的神话。他认为回顾人类研究大脑的历史,已经不仅仅是刻画大脑如何接受 *** ,而是"掌握人类灵魂的本质",不管这是比喻还是文学,但这都是克里克想要探索的东西。1962年,因为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发现DNA双螺镟结构的弗朗西斯·克里克,1976年后,开始将他的研究方向转向脑科学和意识。通过他一系列的研究,他坚信,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灵魂(意识)是不存在的,没有生命就没有灵魂。克里克的研究是通过对大脑神经细胞(神经元)突触之间信息之间的传递而得出结论的。他在1994年出版的《惊人的假说:对灵魂的科学研究》一书中说:"你的快乐和你的痛苦,你的记忆和你的雄心,你的个人身份和自由愿意的感受,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人的灵魂(意识)是大脑特定神经细胞的活动。
科学或验证大脑存在"灵魂细胞"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的计算及神经系教授克里斯多福·科克从20世纪90年代与克里克开始合作发展大脑意识的研究。2003年,他们将克里克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当年2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他们的论文。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由大脑的特定细胞产生的,即人的"灵魂细胞",灵魂或意识就是由这些细胞所产生的。克里克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体大脑中某一部分神经元产生并控制人的灵魂。而这些产生和控制灵魂的神经细胞位于大脑皮层后部到前缘的一小块区域。
所以,当人死后,没有神经元的相互活动和产生并传递的神经递质(许多化学物质),意识和灵魂就没有了,那么,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灵魂当然就不存在。根据克里克的研究,灵魂只能存在于有生命的躯体中。他认为依然有很多人相信灵魂是独立存在的,这就像是4000年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平面一样。
科克所用的方法是磁共振成像(MRI)和电波探测仪以及痕迹调节仪对大脑的意识进行监测。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老鼠、猴子、健康人和病人,对这些研究对象的视力和视觉意识进行监测,同时还研究人和鼠的条件反射过程。他们一方面寻找正常人的意识神经元的特征,一方面用电波探测仪监测病人和老鼠单一的神经元电波活动。科克和他的研究组发现,在研究中大脑皮层的前扣带回是一个关键区域。如果把小鼠大脑的这个区域去除,小鼠便不能产生痕迹调节,所以科克认为这个区域对意识的产生至为重要。另外,磁共振成像可以让人们看到大脑中的某一部分在人的"感觉"期间产生活动,比如在看到一幅画或一张脸孔的时候,大脑中的某个部分会产生明显的活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生物学家南西·坎威斯尔的验证,同样利用磁共振成像证明克里克和科克的新结论。在大脑中存在着对脸部或特定物品进行辨认的特定区域。这就是说,克里克所坚称的"灵魂神经细胞"(知觉神经元)是可以被发现并在大脑中定位的。
人死亡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缺少证据
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死亡之后进入另一个世界不是荒谬之论,是缺少可信证据,而不是克里克和科克所认定的是一些少数神经元的活动和化学物质的交换与反应。灵魂(意识)是存在的,但只存在于有生命的活体中,主要是大脑。但他们都认定的一点是:当生命停止后灵魂也消失了,因为神经活动和新陈代谢同其他组织器官的活动一样也都停止了。科克和他的研究小组认为可以设计比如意识测量仪一样的仪器来测量意识。
人的心跳停止,人脑中存储的信息不会随之消逝
人的灵魂是较之常规神经元为根本的某种东西,当人的心跳停止,人脑中所存储的信息不会随之消逝,而是继续在宇宙中扩散。很多经历过临床死亡的人回忆起自己在深长的隧道里或看到一束白光这一现象。
量子力学或证实灵魂存在
美国亚历桑那州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和麻醉学系教授斯图尔特-哈梅罗夫博士提出这项准宗教理论,基于意识量子理论,他和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提出,灵魂包含在大脑细胞中的微管结构。指出,濒死体验是微管量子引力效应,这一效应称为微管量子目标还原调谐(Orch-OR),因此灵魂并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互动。事实上形成于宇宙中。类似于佛教和印度教理论--人类意识是宇宙的主要部分,也类似于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基于这些信仰,哈梅罗夫博士称,濒死体验中微管失去它们的量子态,其中的量子信息并未被破坏,离开身体返回宇宙。
灵魂是不可视存在
灵魂和粒子一样,没有固定形态,只有通过某种高分子对撞或波段扫描,才可以捕获住它们存在,身体是可视存在,还有一部分不可视存在,这个存在是灵魂。
人死后,生命并未停止
英国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医学研究表明,在人死亡(心脏停止跳动)之后,生命其实并未停止,灵魂还在活动。
离开肉体的意识及其连续性
意识不灭定律的证据,已经可以给出很多。钟茂森博士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分为五个方向:(1)对意识存在的研究;(2)对能记忆前生者的调查研究;(3)对催眠法回忆前世的研究;(4)对不同维次空间生命的研究;(5)对特异功能者对轮回的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三世轮回是否真实可靠的重要问题。 在钟博士的论文中,详细介绍每个方向的科学家及研究成果。这一领域的研究初步证明离开肉体的意识存在及意识的连续性。
灵魂离开肉体瞬间
俄罗斯科学家克罗特科夫用一部生物电成像相机在人死亡的那一刻拍下照片。采用气体放电显像法的技术拍摄出的照片中蓝色表示逐渐脱离人体的生命力。根据克罗特科夫的说法,肚脐和头部是生命力(灵魂)先流失的地方,腹股沟和心脏则是灵魂前往无限幻境前停留的地方。
灵魂是生物磁场,可与生者交换信息
灵魂是一种生物磁场,可与生者的生物磁场进行信息交换,瑞典科学家曾经成功完成灵魂附体实验。通过操控志愿者的感知,使其将别人的身体误认为是自己的,出现身在别人体内的幻觉,能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即使两个人的外表和性别不同,同样能感觉到自己进入对方的身体。不管是处在静止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能达到同样效果。大脑受到外来干扰信息激发,身体处于不可控状态,能感觉到一种外来的干扰。
灵魂出窍真相:大脑创造第一人称视角
人类毫不费力的就能够构造寄居在身体里的感觉,而科学家查明大脑是如何产生这种体验的。这项展示在2013年11月10日神经科学学会年度会议上的发现强调当一个人具有离体体验时,大脑哪一片区域是活跃的。
研究显示大脑结合来自多个感官的信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创造拥有身体的感觉。在这项研究中,被试者位于MRI扫瞄器内头戴头盔式显示仪,显示第一人称摄像机视角看到另一人的身体躺在扫瞄器的角落里,他的头与墙平行或者垂直。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反复的利用一个物体触摸一名被试者,同时触摸摄像机视野里显示的身体,这给被试者造成一种错觉,也即摄像机视野里显示的身体属于他们自己。
为了增强这一错觉,研究人员用小刀威胁摄像机里显示的身体,同时测量被试者的皮肤传导性或者传导电的能力(当人们害怕时他更容易出汗)。的确如此,当被试者看到虚拟身体被威胁后,自身的传导性立即上升。
当被试者经历身体错觉时,他们大脑的顶叶皮层和前运动区皮质就会点亮,这些区域涉及集合感官信息并计画身体运动。此外,大脑活跃程度也与产生错觉的强度相关,这暗示著这些大脑区域对于产生身体所有权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人员还测试哪些大脑区域代表一个人的位置和他们脑袋朝向的方向。利用检查整个大脑样式的算法,他们发现除顶叶皮层,对于记忆至关重要的大脑区域海马体非常活跃,它会协助产生方向感。这项发现表明大脑依靠一系列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的复杂相互作用以产生处于身体之内的感觉,即使所处的是别人的身体。
死亡是意识造成的幻觉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维克森林医学院大学教授兰萨称有足够证据证明死亡是人类意识造成的幻象。提出生物中心论,称是生命创造宇宙,有个人意识才有宇宙存在,时间与空间是人类意识的工具。 当生命走到尽头,即身体机能尽失时,会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类似, 宇宙万物都是阿赖耶识变来的, 过去、将来的所有信息都储存在阿赖耶识。物理学解释为全息摄影,使宇宙可从本体变现出来。
后来更多的类似实验表明,人死后,重量并未立刻减轻;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人在死亡过程中,体内细菌产生的热气体有时会逸出体外,使得秤台上的空气对流,导致指针移动。热气偶尔排出体外的说法,可解释Duncan MacDougall的实验结果:当空气撞击秤台,重量就增加;当空气离开秤台,重量就减少了。因而Duncan MacDougall的实验被视为错误,说法为伪科学。
对灵魂这个问题,中外思想家都曾从常识、逻辑的角度加以驳斥。比如晋朝阮宣子不相信人死后会变鬼,他的反驳角度很独特:声称见过鬼的人说鬼魂穿着生前的衣服,难道衣服也有鬼吗?东汉王充也曾反驳:如果死后灵魂不灭,死去的人要比活着的人多得多,应该到处都是鬼了。
古希腊,人们将人类的生命力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古希腊文:πνευμα(pneuma),意思是气、水汽、呼吸。在拉丁语中,称为spiritus,后来形成英语:Spirit,汉译为精神。这类似于中国所说的气。
另一个层面,古希腊文:ψυχη(psykhē),在拉丁语中称为anima,也就是英语:Soul,即是灵魂的意思。古希腊文:ψυχη(psykhē)的动词形态,意思为吹凉,或是吹,它意指的是带来生命的呼吸,是人类与动物得到生命的原则,它的相对语为古希腊文:σῶμα(soma),意译为肉体。在荷马史诗中,古希腊文:ψυχη(psykhē)被用来称呼人死后的鬼魂。从品达开始,古希腊文:ψυχη(psykhē)被用来指称人类之中不朽的部分。